一、城市地下电缆隧道施工竖井摆喷防渗墙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甘淇匀,周建[1](2019)在《国内外隧道监控量测技术发展现状综述》文中提出隧道监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数据收集和信息处理是隧道监测的核心部分。隧道监测项目种类复杂,主要包含隧道结构应力、应变,断面收敛变形,结构位移、沉降,以及隧道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传统监测仪器存在监测成本高昂、不能连续监测、布置安装缺乏依据以及不能整体监测等诸多限制。本文着重归纳分析国内外最新的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布拉格光栅(FBG)传感器,分布式光纤传感器,机器人全站仪,角度传感器,雷达监测、激光测距以及海底隧道中应用的特殊设备等。此外,还总结了多种新型隧道监测仪器的优势、工作原理、布置方法、及其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相应的工程实例以供施工人员借鉴。
蒲升阳[2](2018)在《雅鲁藏布江调水入疆线路及其超长隧洞(深斜井)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为根本解决新疆缺水问题,拟从雅鲁藏布江每年向新疆调水70×108 m3,本文研究了此调水路线、主要工程建筑物布局和工程总预算,规划隧洞长约911 km,输水渠道总长约2554 km,此方案调水水量所占比重小,并预留有合理的水量给下游。此调水工程中,输水隧洞穿越西藏北部广袤地域,沿线的地质情况十分复杂,结合不同类型TBM施工技术特点,雅鲁藏布江调水至新疆输水隧洞施工选用双护盾TBM进行施工,比较各种地质探测技术,选择较适用且应用广泛的TRT7000技术进行地质预报;每一竖井口安置风机用于向隧洞内通风,每台主风机通风距离约12 km;在主洞内安装移动式连续皮带机紧随TBM后,各支洞安装固定式皮带机用于转运石渣;在长距离的隧洞尾段修建深斜井用以发电,设计试验模型对深斜井倾角设计展开研究,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了便于溜渣时的导井临界倾角预测模型,在施工中满足导井开挖偏移与井壁糙率时,结合以往实际导井开挖堵塞实例,得出了预期的经验计算公式,雅鲁藏布江调水入疆工程中的深斜开挖施工中需满足:爆破后的石渣粒径均匀、保证爆破后的石渣含水率一定、开挖导井壁糙率较小、井内溜渣堆积长度不易过大等要求后,可将深斜井分五段进行施工,每段斜井长约227 m,各段斜井间由平洞段连接,每段倾角设计为62°可满足安全施工需要。
周逸凯[3](2018)在《土压平衡盾构始发钢套筒受力变形特征与土体扰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盾构工法的快速发展,盾构钢套筒始发技术应用也更加广泛与普遍,因此,钢套筒辅助盾构始发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成为重要关注点。然而目前对于钢套筒始发技术本身,大多数学者的关注点在施工技术,鲜有学者通过现场实测对其受力特征及变形情况进行分析。为弥补上述空白,本文依托深圳地铁9号线红树湾站和上梅林站盾构钢套筒始发工程,通过现场监测试验和数值模拟手段,对钢套筒始发过程中筒体力学性能和施工过程对端头土体扰动规律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1)通过对上梅林站钢套筒始发施工过程中端头地层的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将盾构始发施工过程对地层的影响划分为:进洞期、影响前期、盾体经过期、盾尾注浆期、影响后期五个阶段,分别对各个阶段的地层土压力及孔隙水压力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得出钢套筒始发施工对端头土体的扰动规律。(2)通过对红树湾站钢套筒始发施工过程中的筒体应力进行现场监测,分析监测结果,得到盾构始发过程中钢套筒环向与纵向应力分布以及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最大拉应力理论,对盾构始发过程中筒身结构安全性能进行了评估。(3)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模型,模拟实际施工过程,对钢套筒在盾构始发施工过程中的筒身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改变掌子面压力和同步注浆压力设定不同施工工况,计算分析得到不同施工状态对筒身变形及应力的影响规律。并将实际工况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上述研究探明了钢套筒辅助盾构始发过程对端头土体的扰动规律,以及筒身力学特性变化规律。有助于正确评估盾构始发过程中钢套筒的工作状态,能够为今后始发钢套筒的优化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能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王秀丽[4](2017)在《复杂环境下大坡度、长距离、小净距重叠隧道盾构掘进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多和路面交通压力的持续增大,我国大部分省会城市和一线城市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地铁建设。但由于我国城市地铁建设起步较晚,地铁规划落后于城市建设,修建地铁时,受场地条件和已有地下建(构)筑物的影响,地铁线路往往出现交叉重叠走线的情况。如我国深圳地铁一期罗~国~老~大区间,广州地铁5号线沙~凤区间,上海明珠线近距离交叠隧道等。地铁线路出现交叉重叠时,由于线间距较小,双洞施工将对地层造成二次扰动,后建隧道由于开挖卸荷作用会使先建隧道衬砌产生附加应力,如果施工控制不当,极易引发地表沉降塌陷,管片开裂漏水等工程事故。本文以昆明市轨道交通市政通道配套土建施工项目I期工程昆明火车站站~环城南路站区间重叠隧道施工为背景,探讨大坡度、长距离、小净距重叠隧道施工控制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调研现有的重叠隧道工程实例,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昆~环区间施工特点,对本区间重叠隧道施工重难点进行分析。借鉴昆明地铁其余区间类似地层条件下的施工经验,确定本区间地层施工的多个方案,包括地层加固方案,刀盘改造方案,始发竖井加固方案,盾构始发与接收方案等。(2)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区间重叠隧道施工的影响范围。通过数值计算模拟盾构施工过程,评价盾构施工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地层位移,建筑物沉降,洞周收敛等;通过模拟后建隧道施工对先建隧道及地层位移的影响,确定地下管线等的监控量测标准,探明重叠隧道施工工程中潜在的施工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处置措施。(3)根据数值计算结果,结合昆明地铁其他区间施工经验,确定地层加固方法,提出沉降监控标准。现场掘进后,通过分析地表沉降,洞周收敛等监测数据,验证本区间所采取的辅助施工措施的合理性,进而总结出适合于小净距重叠隧道施工的控制技术。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5](2015)在《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隧道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各国隧道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在总结中国隧道工程建设历程和现状、技术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对未来隧道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然后分别从钻爆法、盾构工法、沉管工法、明挖法和抗减震设计等方面对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进而从不同工法(钻爆法、盾构工法、TBM、沉管工法、明挖法)的角度对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详尽剖析;最后从运营通风、运营照明、防灾救灾、病害、维护与加固等方面对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进行了全面阐述,以期为隧道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夏兴[6](2011)在《特大型地下铁矿山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计采选生产能力为750万t/a的李楼-吴集铁矿是迄今为止国内建设规模最大的特大型地下铁矿山,其建设难度与复杂程度前所未有。论文针对该矿在矿井建设和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有关我国铁矿石需求预测、矿山建设施工方案优化、复杂条件下特大型斜坡道施工技术及其稳定性分析、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等一系列分析与研究,提出了试生产和投产两个阶段连续建设的矿山建设模式和多井多面平行作业的建设方案,以及超长斜坡道穿越第四系厚大复杂地层的掘进与支护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多级机站通风技术并将风站整体置于井下是解决特大型地下金属矿山矿井通风的有效方案。
杨震[7](2008)在《高压喷射注浆法防渗加固机理与施工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压喷射注浆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施工简便、安全可靠、桩身强度大、材源广、成本低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建筑物地基加固、地基处理、防渗止水、边坡防护和治理、堤坝防渗等方面,在国内外得到推广应用。本文在对前人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1、在总结注浆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应用的基础上,分析了注浆技术的分类及特点,并对高压喷射注浆法的机理、类型、特点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高压旋喷注浆加固地层的主要作用是浆液与土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生成水泥土。通过室内试验及理论分析对水泥土的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指出了高压旋喷注浆后生成的水泥土仍属于土的性质,其后期强度增长率较为明显,在高压旋喷注浆设计时应考虑到这些性质。2、结合流体的力学特性,高压喷射流的结构,及其在地层中的破坏机理,对高压喷射注浆技术在砂卵石透水层的扩散范围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对影响高压喷射浆流在砂卵石地层中的扩散范围的主要因素:标贯击数、喷射浆流能量、颗粒直径、喷射浆流浆液进行了初步的研究。3、本文对高压喷射注浆技术的特点、主要施工工艺参数、注浆材料、适用地层范围、加固作用机理、加固处理效果、关键技术参数及设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高压喷射注浆法的适用范围、施工参数的确定、质量检验方法等具体施工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后,结合两个高压旋喷技术在实际工程的应用实例,总结了具体工程的试验应用成果和经验。
刘春虹[8](2004)在《城市地下电缆隧道施工竖井摆喷防渗墙施工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沙市芙蓉路地下电缆隧道展览馆路施工竖井,中粗砂地层、地下水丰富,并且离既有 建筑物较近,施工中采取了高压摆喷及旋喷注浆墙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张准[9](2002)在《施工竖井采用高压旋喷墙截水施工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含水粉细砂地层中 ,由于禁止抽排地下水 ,竖井开挖的施工是十分困难的 ,甚至有出现管涌的危险。利用高压旋喷形成截水帷幕 ,保证了竖井施工的顺利进行
吕强[10](2002)在《高压喷射注浆地层加固技术在地铁工程中的设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压喷射注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地层加固技术,它以应用范围广、适应不同地层、施工简便灵活、质量可控、管理便利等优点而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被工程界应用到不同领域。本文通过对高压喷射注浆法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一整套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并将成果应用到地铁工程中。 本文通过对高压喷射注浆的原理进行研究,从其特性、适用范围和作用机理着手,设计出针对不同地层条件和工法的各项参数,为施工设计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程序。论文还就高压喷射注浆的各类工法进行介绍,对施工机具、施工工艺、操作规程、常见问题的处理以及质量检验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研究成果可以作为现场高压喷射注浆地层加固施工指导性文件。 论文重点分析了三重管法施工技术,分别从气液同轴复合喷射流对土体的切削到对土体的加固原理,从注浆液体的配备到注浆各环节所需设备、机具型号及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手段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介绍。作为施工实例,在广州地铁一号线烈士陵园至东山口区间隧道的竖井及联络通道施工中,采用三重管法对周围地层实施了旋喷桩和摆喷墙加固,达到了施工支护和防水止渗的双重效果。 实践证明,高压喷射注浆法地层加固的设计和施工组织是成功的。本文提出的设计思路和施工组织方案对地下工程软地基处理和防水止渗具有指导意义。
二、城市地下电缆隧道施工竖井摆喷防渗墙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地下电缆隧道施工竖井摆喷防渗墙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外隧道监控量测技术发展现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隧道结构应力、应变监测 |
1.1 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 |
1.1.1 温度补偿 |
1.1.2 封装布置方式 |
1.2 光纤传感器 |
1.2.1 测量原理 |
1.2.2 BOTDA与BOTDR对比 |
1.2.3 隧道内光纤传感器的布置[13] |
2 隧道结构位移监测 |
2.1 机器人全站仪 |
2.2 地面雷达干涉[18] |
2.2.1 地面雷达干涉测量原理 |
2.2.2 隧道收敛检测 |
3 隧道断面收敛变形监测 |
3.1 角度传感器[19] |
3.1.1 技术简介 |
3.1.2 布置方式及仪器组成 |
3.1.3 工程实例应用———西班牙Rellon隧道 |
3.1.4 结果分析 |
3.1.5 特殊情况下注意点 |
3.2 激光测距 |
3.2.1 技术介绍 |
3.2.2 实验案例———Hsuehshan隧道 |
3.3 视觉辅助激光测距 |
4 隧道周边环境监测 |
4.1 3D位移观测系统[25] |
4.2 布置方式 |
4.3 评价 |
5 海底隧道特殊监测设备 |
5.1 渗压计 |
5.2 加速度传感器 |
5.3 海底隧道腐蚀监测传感器 |
6 结论与展望 |
(2)雅鲁藏布江调水入疆线路及其超长隧洞(深斜井)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雅鲁藏布江调水入疆工程方案研究 |
2.1 雅鲁藏布江调水至新疆的可行性方案 |
2.2 雅鲁藏布江调水入疆实施后的预期效益及意义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雅鲁藏布江调水入疆工程的超长输水隧洞施工技术研究 |
3.1 雅江调水至新疆工程中TBM穿越复杂地质条件段的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
3.2 雅鲁藏布江调水入疆中超长输水隧洞的施工方法与TBM机型选择 |
3.3 雅鲁藏布江引水至新疆工程中TBM施工的通风系统与出渣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雅鲁藏布江调水入疆工程中深斜井倾角试验研究 |
4.1 试验概况 |
4.2 模型设计与内容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4.4 雅鲁藏布江调水入疆工程深斜井倾角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雅鲁藏布江调水入疆中深斜井施工与出渣技术研究 |
5.1 深斜井的设计 |
5.2 深斜井的施工 |
5.3 斜井扩挖时出渣安全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土压平衡盾构始发钢套筒受力变形特征与土体扰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盾构工法介绍 |
1.3.2 始发技术研究 |
1.3.3 盾构接收钢套筒研究 |
1.3.4 盾构始发钢套筒研究 |
1.4 研究现状总结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2 主要技术路线 |
2 工程背景及监测试验准备 |
2.1 工程概况 |
2.1.1 深圳市9号线红树湾站钢套筒始发工程 |
2.1.2 深圳市9号线上梅林站钢套筒始发工程 |
2.2 现场监测试验设备 |
2.3 始发钢套筒端头土体应力现场监测方案 |
2.4 始发钢套筒筒体现场监测方案 |
3 土压平衡盾构钢套筒始发端头土体扰动特性 |
3.1 盾构施工不同阶段土体扰动特性 |
3.2 土体应力监测工作 |
3.3 钢套筒始发过程土压力变化规律 |
3.4 钢套筒始发过程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 |
3.5 本章小结 |
4 土压平衡盾构始发过程钢套筒筒身应力分析 |
4.1 环向应力规律分析 |
4.2 纵向应力规律分析 |
4.3 始发钢套筒最大拉应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钢套筒始发施工数值模拟计算 |
5.1 始发钢套筒模型建立 |
5.1.1 模型参数 |
5.1.2 边界条件 |
5.2 始发钢套筒模拟施工工况 |
5.3 钢套筒筒身应力实测对比 |
5.3.1 环向应力对比 |
5.3.2 纵向应力对比 |
5.4 始发钢套筒模拟变形分析 |
5.4.1 筒体变形情况 |
5.4.2 始发钢套筒纵断面变形规律 |
5.4.3 始发钢套筒横断面变形规律 |
5.5 掌子面压力对筒身变形影响 |
5.5.1 掌子面压力对纵断面变形影响 |
5.5.2 掌子面压力对横断面变形影响 |
5.6 同步注浆压力对筒身变形影响 |
5.6.1 同步注浆压力对纵断面变形影响 |
5.6.2 同步注浆压力对横断面变形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复杂环境下大坡度、长距离、小净距重叠隧道盾构掘进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小结 |
第2章 小净距重叠盾构隧道施工难点及对策 |
2.1 工程重点难点分析 |
2.2 主要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
2.2.1 重叠隧道盾构机改造方案 |
2.2.2 盾构始发到达端头井加固方案 |
2.2.3 重叠隧道始发掘进施工方案 |
2.2.4 重叠隧道掘进施工方案 |
2.2.5 重叠隧道接收施工方案 |
2.3 小结 |
第3章 小净距重叠隧道盾构施工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 |
3.1 隧道近接施工的相互影响 |
3.1.1 近接洞室施工的应力场 |
3.1.2 既有隧道的变形机理 |
3.2 重叠盾构隧道施工对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
3.2.1 下洞隧道施工对环境影响的数值分析 |
3.2.2 上洞隧道施工对环境影响的数值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小净距重叠隧道盾构施工现场监控量测研究 |
4.1 下洞隧道盾构施工对环境影响的现场监控量测 |
4.1.1 监测内容 |
4.1.2 监测点布置 |
4.1.3 监测频率 |
4.1.4 监测方式 |
4.1.5 施工监测值控制标准 |
4.1.6 监测数据处理及监测报告 |
4.1.7 现场监测结果 |
4.2 上洞隧道盾构施工对下洞影响的监控量测 |
4.2.1 重叠隧道施工控制目标 |
4.2.2 重叠隧道施工地层加固 |
4.2.3 重叠隧道施工保护措施 |
4.2.4 重叠隧道变形监测 |
4.2.5 重叠隧道变形监测结果 |
4.3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 引言 |
1 隧道工程建设成就与展望(山东大学李术才老师提供初稿) |
1.1建设历程 |
1.2 建设现状 |
1.3 技术发展与创新 |
1.3.1 勘测与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
1.3.2 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 |
1.3.3 隧道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的进步 |
1.3.4 隧道工程结构新材料与运营管理的进步 |
1.4 展望 |
(1)隧道全寿命与结构耐久性设计 |
(2)隧道精细化勘测与地质预报 |
(3)岩溶隧道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
(4)水下隧道建设关键技术 |
(5)复杂及深部地层大型掘进机施工关键技术 |
(6)岩爆与大变形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
2 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 |
2.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提供初稿) |
2.1.1 设计理论 |
2.1.1.1 古典压力理论 |
2.1.1.2 弹塑性力学理论 |
2.1.1.3 新奥法理论 |
2.1.1.4能量支护理论 |
2.1.1.5 其他理论 |
2.1.2 设计模型 |
2.1.2.1 荷载-结构模型 |
2.1.2.2 地层-结构模型 |
(1)解析法 |
(2)数值法 |
2.1.3 设计方法 |
2.1.3.1 工程类比法 |
2.1.3.2 信息反馈法 |
2.1.3.3综合设计法 |
2.1.4 设计参数 |
2.1.5 小结 |
2.2 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
2.2.1 盾构隧道管片选定及设计 |
2.2.1.1 管片类型、接头方式的选择 |
2.2.1.2 管片结构设计 |
2.2.1.3 管片防水设计 |
2.2.2盾构的构造、设计与选型 |
2.2.2.1盾构主体设计 |
2.2.2.2 盾构刀盘刀具的设计 |
2.2.2.3 盾构其他部分的构造与设计 |
2.2.2.4 盾构选型 |
2.2.3 开挖面稳定 |
2.2.4 盾构掘进控制设计 |
2.2.4.1 盾构掘进参数控制 |
2.2.4.2 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
2.2.5 小结 |
2.3 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
2.3.1 沉管管段设计 |
2.3.2 防水与接头设计 |
2.3.3抗震设计 |
2.3.4 防灾研究 |
2.4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
2.4.1 明挖隧道基坑设计的主要内容 |
2.4.2 设计理论———土压力理论 |
2.4.3 设计模型 |
2.4.4 设计方法 |
2.4.4.1 围护结构设计方法 |
2.4.4.2 内支撑体系设计方法 |
2.4.4.3 基坑稳定性设计方法 |
2.4.4.4 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法 |
2.4.5 其他 |
2.5 抗减震设计(西南交通大学何川、耿萍、张景、晏启祥老师提供初稿) |
2.5.1 隧道震害 |
(1)隧道震害的类型 |
(2)隧道震害原因 |
(3)隧道震害影响因素 |
2.5.2 抗震计算方法 |
2.5.2.1 静力法 |
2.5.2.2 反应位移法 |
2.5.2.3 时程分析法 |
2.5.3 抗减震构造措施 |
2.5.3.1 抗震构造措施 |
2.5.3.2 减震构造措施 |
2.5.4 小结 |
3 隧道施工技术 |
3.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西南交通大学杨其新老师提供初稿) |
3.1.1 钻爆法施工的发展与现状 |
3.1.2隧道钻爆开挖技术 |
3.1.3 隧道支护技术 |
3.1.4 监控量测 |
3.1.5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
3.1.6 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控技术 |
3.1.7 小结 |
3.2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
3.2.1 盾构始发、到达技术 |
(1)盾构始发技术 |
(2)盾构到达技术 |
(3)端头加固 |
3.2.2盾构掘进技术 |
(1)开挖面稳定控制 |
(2)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
(3)刀具磨损检测 |
3.2.3 管片拼装技术 |
3.2.5 壁后注浆技术 |
3.2.5带压进仓技术 |
3.2.6 地中对接技术 |
3.2.7 特殊地层条件施工技术 |
3.2.8 盾构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刀具磨损问题 |
(2)管片上浮问题 |
(3)高水压、长距离、大直径盾构隧道问题 |
3.2.9 盾构施工新技术展望 |
3.3 TBM隧道修建技术(北京交通大学谭忠盛老师提供初稿) |
3.3.1 概述 |
3.3.2 TBM的工程应用 |
3.3.3 TBM制造技术 |
3.3.3.1 TBM刀盘刀具研制 |
3.3.3.2 大坡度煤矿斜井TBM研制 |
3.3.3.3 大直径多功能TBM研制 |
3.3.3.4 小型TBM研制技术 |
3.3.3.5 TBM再制造技术 |
3.3.4 TBM隧道地质勘察技术 |
3.3.5 TBM施工选型技术 |
3.3.6 TBM洞内组装及拆卸技术 |
3.3.7 TBM掘进技术 |
3.3.7.1 敞开式TBM掘进 |
(1)刀盘刀具设置技术 |
(2)不良地质段TBM施工技术 |
3.3.7.2 护盾式TBM掘进技术[373-379] |
(1)护盾TBM卡机脱困技术 |
(2)护盾TBM预防卡机技术 |
3.3.8 TBM长距离出渣运输技术 |
3.3.9 TBM施工测量技术 |
3.3.10 TBM支护技术[385-387] |
(1)衬砌与TBM掘进同步技术 |
(2)复合衬砌施工技术 |
(3)管片拼装技术 |
3.3.11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88-390] |
3.3.12 TBM新技术展望[337,388-391] |
3.4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
3.4.1 地基处理 |
3.4.2 管节制作 |
3.4.3 管节沉放对接 |
3.5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
3.5.1 施工原则 |
3.5.2 围护结构施工技术 |
3.5.2.1 土钉支护施工技术 |
3.5.2.2 锚索支护施工技术 |
3.5.2.3 灌注桩施工技术 |
3.5.2.4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 |
3.5.2.5 钢板桩施工技术 |
3.5.2.6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
3.5.2.7 双排桩施工技术 |
3.5.2.8 微型钢管桩施工技术 |
3.5.2.9 SMW施工技术 |
3.5.2.10 旋喷桩施工技术 |
3.5.3 支撑体系施工技术 |
3.5.3.1 内支撑施工技术 |
3.5.3.2 锚索(杆)施工技术 |
4 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 |
4.1 运营环境 |
4.1.1 运营通风(长安大学王亚琼、王永东老师,兰州交通大学孙三祥老师提供初稿) |
4.1.1.1 隧道通风污染物浓度标准研究 |
4.1.1.2 横向通风研究 |
4.1.1.3 纵向通风研究 |
4.1.1.4 互补式纵向通风研究 |
4.1.1.5 特殊隧道工程通风研究 |
(1)高海拔公路隧道 |
(2)沙漠隧道 |
(3)曲线隧道 |
(4)城市隧道 |
4.1.1.6 通风控制模式研究 |
4.1.1.7隧道通风数值模拟 |
4.1.1.8 隧道通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
4.1.1.9 隧道通风现场测试分析 |
4.1.1.10 通风理论及软件设计研究 |
4.1.2 隧道运营照明(西南交通大学郭春老师、长安大学王亚琼老师提供初稿) |
4.1.2.1 隧道照明光源研究 |
4.1.2.2 隧道照明适用性研究 |
4.1.2.3 隧道照明节能与安全研究 |
4.1.2.4 隧道照明控制模式研究 |
4.1.2.5 照明仿真计算及测试 |
4.1.3 隧道运营环境研究展望 |
4.2 防灾救灾(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长安大学王永东老师,中南大学易亮老师提供初稿) |
4.2.1 隧道火灾 |
4.2.1.1 隧道火灾发展规律研究 |
4.2.1.2 隧道火灾救援与人员逃生 |
4.2.1.3 隧道衬砌结构高温下的力学性能 |
4.2.1.4 隧道路面材料阻燃技术 |
4.2.2 隧道防爆 |
4.2.2.1 隧道内爆炸 |
4.2.2.2 隧道外爆炸 |
4.2.3 隧道防水 |
4.2.3.1隧道水灾害机理研究 |
4.2.3.2 隧道水灾防治研究 |
(1)水灾害预报探测技术 |
(2)突水灾害的治理技术 |
4.2.4 隧道防冻 |
4.2.4.1 冻胀机理分析和冻胀力研究 |
4.2.4.2 寒冷地区隧道温度场 |
4.2.4.3 隧道冻害防治研究 |
4.3 病害(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
4.3.1 隧道病害的种类 |
4.3.2 隧道病害的分级 |
4.4 维护与加固(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
4.4.1 衬砌加固 |
4.4.2 套拱加固 |
4.4.3 注浆加固 |
4.4.4 换拱加固 |
4.4.5 裂缝治理 |
4.4.6 渗漏水治理 |
5 结语 |
(6)特大型地下铁矿山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1 铁矿石资源开发利用 |
1.2.2 地下金属矿山采矿技术 |
1.2.3 矿山斜坡道工程应用 |
1.2.4 矿山建设技术 |
1.3 李楼-吴集铁矿初步设计概况 |
1.3.1 矿山开采现状 |
1.3.2 矿井资源条件 |
1.3.3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
1.3.4 矿体开采方案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我国铁矿石需求预测与解决途径分析 |
2.1 基本情况 |
2.1.1 我国钢产量趋势 |
2.1.2 我国铁矿石需求 |
2.1.3 我国铁矿石近期价格变动 |
2.2 回归分析预测 |
2.2.1 回归模型的建模思路 |
2.2.2 粗钢产量的回归模型 |
2.2.3 铁矿石需求量预测 |
2.3 灰色系统预测 |
2.3.1 灰色预测概述 |
2.3.2 建立灰色模型 |
2.4 组合模型预测 |
2.4.1 组合预测概述 |
2.4.2 铁矿石需求量预测 |
2.5 解决途径分析 |
2.5.1 立足国内铁矿资源开发 |
2.5.2 加快大型铁矿山建设 |
2.6 本章小结 |
3 矿山建设方案优化研究 |
3.1 两阶段连续建设的矿山建设模式 |
3.1.1 建设模式的提出 |
3.1.2 可行性分析 |
3.1.3 模式内容 |
3.1.4 建设目标 |
3.2 多井多面平行作业的建设方案 |
3.2.1 建设方案的提出 |
3.2.2 建设方案的内容 |
3.3 矿山建设方案优化 |
3.3.1 井筒施工顺序 |
3.3.2 主副井贯通方案 |
3.3.3 李楼南风井、措施井、主副井区贯通 |
3.3.4 吴集2号措施井、吴集副井与主副井区贯通 |
3.3.5 斜坡道施工优化 |
3.3.6 井筒施工任务优化 |
3.4 优化实施效果 |
3.5 本章小结 |
4 复杂条件下斜坡道施工技术及其稳定性研究 |
4.1 工程项目简介 |
4.1.1 地质概况 |
4.1.2 主要工程量 |
4.1.3 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斜坡道工程设计技术方案 |
4.2.1 地表至-100m水平段斜坡道工程 |
4.2.2 -100m水平以下段斜坡道工程 |
4.3 斜坡道工程施工 |
4.3.1 斜坡道工程技术 |
4.3.2 斜坡道施工工艺 |
4.4 斜坡道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
4.4.1 概述 |
4.4.2 平面问题的有限元法 |
4.4.3 有限元分析 |
4.4.4 稳定性分析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研究 |
5.1 矿井开拓系统 |
5.1.1 李楼铁矿 |
5.1.2 吴集铁矿(北段) |
5.2 矿井通风系统初步优化 |
5.2.1 矿井通风系统可行性方案 |
5.2.2 矿井通风系统可行性方案初选 |
5.2.3 初选矿井通风系统风量估算 |
5.2.4 初选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 |
5.3 通风系统优选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与主要结论 |
6.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主要获奖 |
(7)高压喷射注浆法防渗加固机理与施工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注浆技术概述 |
1.1.1 注浆技术的发展历史 |
1.1.2 注浆技术在岩土层加固中的应用范围 |
1.1.3 注浆方法的分类 |
1.1.4 注浆技术理论的研究现状 |
1.1.5 注浆技术的发展方向 |
1.2 高压喷射注浆技术 |
1.2.1 高压喷射注浆在国内外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
1.2.2 高压喷射注浆类型和方法特点 |
1.2.3 高压喷射注浆法的适用范围 |
1.2.4 高压喷射注浆法应用前景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高压喷射注浆基本机理及防渗固结体性能研究 |
2.1 高压喷射流的构造和性质 |
2.1.1 高压喷射流的构造 |
2.1.2 喷射流的压力衰减规律 |
2.1.3 喷射流的速度衰减规律 |
2.1.4 喷射流的破坏力 |
2.1.5 喷射流的破坏应力 |
2.2 高压旋喷注浆加固地基机理 |
2.2.1 高压旋喷流对土体的破坏作用 |
2.2.2 高压旋喷注浆体的成桩机理 |
2.2.3 水泥与土体的固结机理 |
2.3 高压旋喷注浆加固体的基本性状 |
2.4 高压喷射注浆防渗固结体的防渗性能的研究 |
2.4.1 物理力学性能 |
2.4.2 固结体的结构特性 |
2.4.3 高压喷射注浆防渗固结体的连接方式 |
2.4.4 高喷固结体的耐久性 |
2.5 高压喷射注浆防渗固结体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
2.5.1 水压和水量 |
2.5.2 气压和气量 |
2.5.3 浆量和浆压 |
2.5.4 喷嘴直径 |
2.5.5 提升及旋、定、摆速度 |
2.5.6 地层及颗粒级配 |
2.6 高压旋喷注浆法可靠性的研究 |
2.6.1 固结体的可靠性 |
2.6.2 高压喷射注浆构筑物的可靠性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压喷射流在地层中扩散范围的研究 |
3.1 高压喷射流的流体力学特性 |
3.1.1 高压喷射流性质 |
3.1.2 高压喷射流的流体力学计算 |
3.1.3 高压喷射流的压力变化规律研究 |
3.1.4 高压喷射流切削岩土的特性研究 |
3.2 高压喷射流在地层中的扩散机理 |
3.3 高压喷射流在地层中扩散范围的研究 |
3.3.1 高压喷射流对地层切割搅拌范围的影响因素 |
3.3.2 高压喷射流对砂卵石地层切割搅拌范围的实验研究 |
3.4 小结 |
第四章 高压喷射注浆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 |
4.1 高压喷射注浆设计原则 |
4.2 设计参数的确定 |
4.2.1 压力参数的确定 |
4.2.2 喷嘴移动方式或速度的确定 |
4.2.3 固结体直径的确定 |
4.2.4 固结体强度的估计 |
4.2.5 桩长的确定 |
4.2.6 搭接长度的确定 |
4.3 喷射注浆设计及工程布置 |
4.3.1 地基承载力计算 |
4.3.2 地基变形计算 |
4.3.3 孔位布置设计 |
4.3.4 注浆量计算 |
4.3.5 防渗设计 |
4.4 施工工艺参数 |
4.5 施工设备 |
4.6 施工工艺及过程控制 |
4.7 施工中常见事故及特殊情况处理 |
4.8 施工质量检查 |
4.8.1 工程质量检查 |
4.8.2 施工过程中参数检测 |
4.8.3 施工后质量检查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应用实例 |
5.1 构皮滩水电站围堰高压喷射防渗注浆处理施工 |
5.1.1 概述 |
5.1.2 高压喷射注浆的施工设备 |
5.1.3 高压喷射注浆的施工方案 |
5.1.4 施工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
5.1.5 施工质量控制 |
5.1.6 高压喷射注浆的质量检测 |
5.2 坞罗水库高压喷射注浆防渗处理工程的施工 |
5.2.1 概述 |
5.2.2 围井和单元墙体的现场试验 |
5.2.3 大坝高压喷射注浆施工 |
5.2.4 施工质量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10)高压喷射注浆地层加固技术在地铁工程中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概述 |
1.1 高压喷射注浆地层加固技术发展现状 |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高压喷射注浆法地层加固原理 |
2.1 高压喷射注浆法概述 |
2.2 高压喷射注浆法的加固机理 |
第3章 高压喷射注浆法地层加固设计 |
3.1 工程地质环境研究 |
3.2 注浆材料及现场试验 |
3.3 高压喷射注浆法技术参数及设计计算 |
3.4 固结体强度设计基准 |
3.5 高压喷射注浆参数 |
3.6 高压喷射注浆设计实例 |
第4章 高压喷射注浆的施工 |
4.1 施工机具 |
4.2 施工工艺 |
4.3 施工常见问题的处理 |
4.4 施工质量控制 |
4.5 高压喷射注浆法的质量检验 |
4.6 高压喷射注浆法施工实例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城市地下电缆隧道施工竖井摆喷防渗墙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外隧道监控量测技术发展现状综述[J]. 甘淇匀,周建.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9(S1)
- [2]雅鲁藏布江调水入疆线路及其超长隧洞(深斜井)施工技术研究[D]. 蒲升阳.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3]土压平衡盾构始发钢套筒受力变形特征与土体扰动分析[D]. 周逸凯. 北京交通大学, 2018(12)
- [4]复杂环境下大坡度、长距离、小净距重叠隧道盾构掘进关键技术研究[D]. 王秀丽.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4)
- [5]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5(05)
- [6]特大型地下铁矿山建设关键技术研究[D]. 夏兴.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1(12)
- [7]高压喷射注浆法防渗加固机理与施工技术应用研究[D]. 杨震. 中南大学, 2008(04)
- [8]城市地下电缆隧道施工竖井摆喷防渗墙施工技术[J]. 刘春虹. 石家庄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S1)
- [9]施工竖井采用高压旋喷墙截水施工技术[J]. 张准. 铁道建筑, 2002(08)
- [10]高压喷射注浆地层加固技术在地铁工程中的设计与应用[D]. 吕强. 西南交通大学,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