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科设备数据库设计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刘璀[1](2021)在《眼科结构化门诊电子病历大数据管理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标准化结构化的门诊电子病历系统(EMR),建立同质化的眼科专科大数据框架下的疾病管理体系。材料和方法:采用Microsoft.NET Framework 4.0为支撑平台,以C#(C Sharp)为开发语言,进行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的设计和编程。依据门诊电子病历书写规范,基于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教材、ICD10(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10)国际疾病诊断和分类标准、国际SNOMED CT(Systematized nomenclature of medicine,clinical terms)命名法及各类眼科专着等,分别构建眼科疾病数据库、专科检查数据库、临床术语数据库、诊断数据库、知识数据库及质量管理系统。结果:(1)结构化EMR用户界面设计:它包括病史采集、常规检查、前段检查、后段检查、专科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和处理的基本框架。左、右眼别分开显示,符合医生病历记录习惯。对于每个字段,必须通过从下拉菜单中选择一个预设值来做出一个临床决策。同时实现了可与眼科相关影像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系统匹配的功能。(2)构建了多个标准化数据库:(1)497个眼科疾病数据库,可根据病种、亚专科或ICD编码检索。(2)41类眼科专科检查数据库包含了详细检查步骤介绍,以及根据该步骤所设计的记录模板。(3)眼科临床术语数据库包含了超过10,000条的临床术语。(4)眼科诊断数据库包含了基于ICD-10的眼科标准化诊断名词。(5)知识数据库涉及眼科多个病种及正常值,包含了眼科全科、亚专科及辅助检查等多种专着。(3)建立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通过预警弹窗提示医生是否存在未填项、填写不合逻辑、不符合诊疗规范、诊断标准、手术指征的问题。(4)构建了关系型数据库:目前已收集超过140万人次的病历信息,包含了从病史采集、检查、诊断到处理的结构化门诊大数据。结论:本研究通过构建标准化、结构化的眼科专科EMR实现了大数据框架下的同质化疾病管理体系,其在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及管理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梁洁双[2](2021)在《“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模式的建立与应用价值评估》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婴幼儿斜视是斜视患儿群体中较特殊的一种斜视类型。由于患儿年龄小,不能配合检查,若斜视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并获得有效的干预,或治疗后没有规律复诊,导致医生不能及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或调整治疗方案,可能会严重影响视觉功能发育,甚至影响生活质量。但因婴幼儿斜视患儿回院复诊率低,导致了婴幼儿斜视中远期治疗效果欠佳。能否找到合适的办法,使得斜视患儿无需往返医院就能复诊,并能获得与在医院就诊相似的诊疗效果?基于互联网的远程诊疗能否实现对“婴幼儿斜视患儿实施全疗程的远程管理”,从而解决斜视病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目前,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目的:通过研究“有效斜视远程定量诊断的标准化眼位图像”的构成要素,制定获得眼位图像采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通过将“计算机辅助斜视客观定量诊断技术”运用于远程诊疗标准化眼位图像,建立可替代面诊的“斜视专科检查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模式及互联网远程诊疗互动平台。通过对真实世界中“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模式进行评估,验证其应用价值。方法:一、“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模式的平台搭建研究1.在建立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婴幼儿斜视患儿的眼位图像数据库基础上,通过临床经验结合逻辑推理的方法,对“有效斜视远程定量诊断的标准化眼位图像”的构成要素进行研究及验证,并制定眼位图像采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2.将本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计算机辅助斜视客观定量诊断技术”,应用于“有效斜视远程定量诊断的标准化眼位图像”数据库,根据眼位状态算法,研究可替代面诊且适合远程诊疗的“斜视专科检查手段”。3.通过适合远程诊疗的“斜视专科检查手段”,建立“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模式,并完成平台的搭建。二、“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模式的应用价值评估1.回顾性分析从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婴幼儿斜视患儿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年的门诊复诊率,研究“面对面”诊疗复诊的依从性。2.以“面对面”诊疗为金标准,将“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与金标准做对比,研究两种诊疗方式在“定性诊断”、“定量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方面的差异性,分析远程诊疗在“定性诊断”、“定量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方面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评估其应用价值。3.收集所有远程会诊病例资料,通过描述性分析对患儿就诊费用等情况进行整理,评估远程诊疗社会经济效益。结果:一、“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模式的平台搭建研究1.整合眼位图像,建立“无效眼位图像”(861幅)与“有效眼位图像”(1460幅)数据库。通过对“无效眼位图像”进行分析,总结产生“无效眼位图像”的原因有:“头部不正”共268例(占31.13%);“面部不对称”共543例(占63.07%);“不注视”共279例(占32.4%);“上睑遮盖角膜反光点”共65例(占7.55%);“没有露出双侧耳朵”共224例(占26.02%);“拍摄距离过远”共53例(占6.16%);“拍摄时对焦不清晰”共198例(占23.00%);“拍摄镜头没有与眼睛在同一水平线上”共164例(占19.05%);“没有打开手机或相机闪光灯拍摄”共217例(占25.20%)。2.根据“假言命题推理规则”与“等价命题推理规则”,推理出“有效斜视远程定量诊断的标准化眼位图像”的构成要素:图像画面清晰、亮度适中,正面近照,图像中头部大小适中、头部端正、双侧耳朵对称、注视眼处于水平线、角膜映光点清晰可见。3.制定眼位图像采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图像采集要求:(1)选择光线亮度适中的室内环境;(2)拍摄距离范围为35~50cm;(3)拍照时需使用闪光灯(强制闪光模式);(4)拍摄者正面面对患儿;(5)患儿可选择站立或坐立位,身体保持直立,头部保持端正(需要露出双侧耳朵、保持双耳对称)(家长可在患儿身后扶正其头部);(6)保持照相机或手机镜头与患儿眼部在同一水平线上;(7)拍照时确保患儿的眼睛注视镜头、上眼睑不遮盖瞳孔。图像采集顺序:(1)拍摄第一眼位(正面注视镜头)的图像:若患儿无需戴眼镜,则拍摄裸眼图像,若患儿戴眼镜,则需同时拍摄裸眼及戴眼镜的图像,每种图像各拍摄3~5张;(2)拍摄单眼注视的图像:分别拍摄遮盖左眼和右眼的图像各1张;(3)拍摄眼球九方位的图像:家长扶正患儿的头部,分别拍摄患儿眼球向正前方、右上方、正上方、左上方、右侧、左侧、右下方、正下方、左下方运动的图像,拍摄过程中需保持头部不动,可借助玩具吸引患儿注意力,在拍摄右下方、正下方、左下方的眼位图像时,可将患儿上眼睑向上方提起,充分暴露球结膜。图像质量检测:图像清晰,距离适中,头部端正,双耳对称,至少有一眼注视镜头,角膜映光点清晰可见。4.建立了一个针对斜视病人的远程诊疗模式,即医生与家长使用同一款可基于不同平台的应用程序,通过互联网进行诊疗活动。家长以“眼位图像采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为指南,借助手机或数码相机拍摄斜视患而的眼位图像,并上传至应用程序。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并根据家长提供的患儿眼部图像,运用“远程斜视专科检查手段”,对斜视患儿做出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并可进行术前评估、手术方案设计以及诊疗效果评估,实现对斜视患儿全疗程的远程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一个闭环式互联网远程诊互动平台。二、“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模式的应用价值评估1.“面对面”诊疗复诊情况分析: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复诊率分别为81.51%、53.39%、39.80%、35.44%、44.78%(χ2=57.326,P<0.001),总体复诊率呈下降趋势,不同时间段复诊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对不同来源地区的复诊情况分析:来源于广州地区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复诊率分别为86.27%、52.94%、43.48%、32.43%、38.71%;来源于广东省内(广州市外)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复诊率分别为84.48%、56.14%、35.56%、43.24%、45.16%;来源于广东省外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复诊率分别为40.00%、40.00%、42.86%、0.00%、80.00%。3.“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定性诊断”的灵敏度为84.00%,特异度为87.50%,认为远程诊疗与“面对面”诊疗在有“定性诊断”方面较高的一致性,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4.“面对面”诊疗与“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的“定量诊断”对比,P=0.283,两种诊疗方式在“定量诊断”中不存在差异。“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的“定量诊断”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P<0.001),敏感度为0.813,特异度为0.951,认为远程诊断具有良好的诊断准确性。5.“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制定治疗方案”的灵敏度为77.78%,特异度为93.75%,认为远程诊疗与“面对面”诊疗在“制定治疗方案”方面有较高的一致性,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6.本研究中57位患儿,16例来自广州市内,36例来自广东省内(广州市外),5例来自广东省外。每次远程会诊可减少医疗费用总计70576.36元,其中直接医疗费用总计11742元,间接医疗费用总计58831.36元。每次远程会诊人均可节省医疗费用1159.07元,广州市内人均节省费用为832.14元,广东省内(不含广州市)人均节省费用为1265.12元,广东省外人均节省费用为2342.96元。结论:1.本研究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推理出“有效斜视远程定量诊断的标准化眼位图像”的构成要素,制定了“眼位图像采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2.本研究验证了根据“有效斜视远程定量诊断的标准化眼位图像”构成要素所形成的“眼位图像采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是可靠的,且所采集的图像,都可以满足远程斜视定量诊疗的要求。3.本研究把“计算机辅助斜视客观定量诊断技术”,运用于对远程获得的斜视患儿眼位图像进行斜视度数计算,并且证明该技术在斜视远程诊疗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4.本研究基于“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模式,搭建了闭环式“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平台,可以满足对婴幼儿斜视患儿实施全疗程的远程管理。5.“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与“面对面”诊疗,在对婴幼儿斜视病例的“定性诊断”、“定量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方面均有较高的一致性,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表明本研究创立的“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在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方面是可靠和有效的。6.婴幼儿斜视患儿门诊复诊依从性低,应用“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可以使得患儿及家属无需辗转奔波,节约就诊时间,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频繁复诊困难”等社会问题。
张赛[3](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彩色眼底图像分割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也是目前造成人类失明的主要病症之一。由于这是一种不可逆的眼部疾病,患者需要及时地、定期地进行视网膜检查,避免病情恶化最终导致失明。然而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目前所采用的完全依靠眼科医生手工分割患者眼底生物标志物再以此进行病变分级的诊断模式已经变得无法应对,特别是在医疗资源紧缺、医疗水平不足以及医患比例严重失衡的地区。因此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眼底图像自动分割生物标志物的辅助诊断系统,用于提高眼科医生的诊断效率和质量。在彩色眼底图像中,硬性渗出物是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一个最典型的标志,而判断其视网膜病变的阶段是增殖性还是非增殖性的关键是视网膜中是否有新生血管的出现。因此,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提出了对于眼底图像中血管和硬性渗出物的自动分割模型并结合Web技术设计了一个面向眼科医生的医疗辅助诊断应用系统,具体的研究贡献如下:(1)针对现有的视网膜血管自动分割模型在彩色眼底图像中细小血管和病变区域血管分割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HED网络的视网膜血管分割模型。结合空洞卷积和残差可变形卷积超强的特征提取能力和HED网络的特征融合能力极大地改善了眼底图像中血管分割的灵敏度和抗干扰性。(2)针对现有的硬性渗出物自动分割模型整体性能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改进U型网络模型用于眼底图像中硬性渗出物的自动分割。通过采用位置和通道双重注意力机制提高分割模型的准确性,并引入迁移学习的技术进一步改善了模型分割的灵敏度。(3)基于前两个研究所设计的彩色眼底图像血管和硬性渗出物自动分割模型,结合Web技术实现了一个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图像自动分割的辅助诊断系统。通过使用该辅助诊断系统,不仅可以大大加快眼科医生的诊断进程,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诊断精度。
胥静[4](2021)在《基于HIF-1α/VEGF通路探讨青蒿琥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分子机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青蒿琥酯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中HIF-1α和VEGF因子的影响目的探究ART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中HIF-1α和VEGF因子mRNA的影响,以及对NF-κB和ICAM-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采用CoCl2诱导ARPE-19细胞建立化学性缺氧模型,MTT法筛选造模试剂CoCl2、实验药物ART和阳性对照药TSA的浓度。2.将ARPE-19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ART高、中、低、极低浓度组,TSA高、中、低浓度组,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不同组别细胞HIF-1α和VEGF的荧光表达,qRT-PCR法检测不同组别细胞HIF-1α和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应用Western-blot检测不同组别细胞NF-κB和ICAM-1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1.MTT细胞活性检测:同一时间内,随着CoCl2浓度的增加,细胞活性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在24 h、48 h、72 h时,400 μmol/L浓度的CoCl2干预后与正常培养的细胞相比显着减少(P<0.05)。同一时间内,随着ART浓度的增加,细胞活性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在24 h时,ART浓度≥80 μmol/L干预后,与正常培养的细胞相比显着减少(P<0.05);在48 h、72 h时,ART浓度≥40μmol/L干预后,与正常培养的细胞相比显着减少(P<0.05)。在48h时,TSA浓度≥10μmol/L干预后,与正常培养的细胞相比显着减少(P<0.05);在72h时,TSA浓度≥2.5μmol/L干预后,与正常培养的细胞相比显着减少(P<0.05)。因此我们选择浓度为200μmol/L的CoCl2造模,浓度40、20、10、5 μmol/L的ART作为实验药物高、中、低、极低浓度组,浓度10、5、2.5 μmol/L的TSA作为阳性对照药高、中、低浓度组,干预24 h进行后续实验研究。2.免疫荧光染色表达:从HIF-1α免疫荧光表达可以看出,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TSA中浓度组、TSA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且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显着低于正常组表达水平(P<0.05);从VEGF免疫荧光表达可以看出,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TSA中浓度组、TSA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3.qRT-PCR检测:从HIF-1αmRNA相对表达量可以看出,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TSA中浓度组、TSA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且同时低于正常组(P<0.05);从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可以看出,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TSA中浓度组、TSA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4.Western-blot检测:从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可以看出,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TSA中浓度组、TSA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从ICAM-1蛋白相对表达量可以看出,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TSA中浓度组、TSA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1.CoCl2可成功建立ARPE-19细胞化学缺氧模型。2.CoCl2能促进ARPE-19细胞HIF-1α和VEGF mRNA及细胞荧光染色的表达,以及NF-κB和ICAM-1蛋白的表达。3.ART可抑制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HIF-1α和VEGF mRNA细胞荧光染色的表达,以及NF-κB和ICAM-1蛋白的表达,具有保护作用。第二部分光化学法诱导Wistar大鼠建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模型目的利用光化学法532 nm激光激发RB建立Wistar大鼠BRVO模型,为BRVO的动物研究提供模型参考,为后续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采用光化学法,尾静脉注射RB联合532 nm激光对Wistar大鼠建立实验性BRVO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3、7、14、21天行眼底照相、FFA、视网膜铺片和血管阻塞情况评价。2.制作Wistar大鼠BRVO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HE染色观察造模后视网膜病理组织变化。结果1.眼底照相:正常组大鼠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管径均匀,呈放射状相间分布,隐约可见脉络膜血管;1d模型组视网膜静脉血流中断,末端静脉扩张;3d模型组视网膜阻塞静脉管径不均,呈腊肠样改变,部分静脉血流再通,走形迂曲;7 d模型组:视网膜阻塞静脉大部分血流再通,静脉迂曲扩张,管径不均;14d模型组:视网膜静脉末端迂曲,血管呈放射状走形;21 d模型组视网膜血管呈放射状走形,管径均匀。2.FFA:正常组大鼠视网膜充盈时间正常,血管管径粗细均匀,静脉较动脉管径粗,无毛细血管扩张及荧光渗漏;1d模型组视网膜静脉充盈迟缓,阻塞部血管呈低荧光,伴有荧光渗漏;3d模型组视网膜静脉管径不均,部分再通,阻塞静脉供应区可见毛细血管扩张;7 d模型组视网膜充盈时间正常,视网膜静脉管径不均,阻塞静脉血管通畅,末端血管走形迂曲;14d模型组视网膜充盈时间正常,视网膜静脉管径稍有不均,阻塞静脉血管通畅,末端血管走形迂曲;21 d模型组视网膜充盈时间正常,视网膜静脉管径基本均匀,阻塞静脉血管通畅,末端血管走形迂曲。3.视网膜铺片:正常组大鼠视网膜血管走行清晰,未见出血点;1d模型组视网膜沿静脉走行散在大量出血点,色鲜红;3 d模型组:视网膜沿静脉走行散在大量出血点,色鲜红;7d模型组视网膜沿静脉走行散在大量出血点,色暗红,出血较前吸收;14d模型组视网膜周边部散在少量出血点,色暗红;21d模型组视网膜出血基本吸收,血管走行清晰。4.视网膜病理组织HE染色:正常组视网膜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外核层排列紧密;模型组视网膜层次欠清,视网膜水肿,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外核层排列疏松,细胞间可见空隙。结论1.采用光化学法可成功建立Wistar大鼠实验性BRVO模型。2.Wistar大鼠BRVO模型在光凝后3天病情发展最甚,后血管再通率高,病情逐渐向好。3.Wistar大鼠BRVO模型成功率高,可为实验研究奠定基础。第三部分青蒿琥酯通过HIF-1α/VEGF信号通路抑制Wistar大鼠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ART对Wistar大鼠实验性BRVO的抑制作用,以及通过调控HIF-1α/VEGF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活性,为ART治疗BRVO提供体内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光化学法,尾静脉注射RB联合532 nm激光对Wistar大鼠建立实验性BRVO模型,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安慰剂对照组、康柏西普组、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于造模后1、3、7、14、21天行眼底照相检查。2.制作Wistar大鼠BRVO眼组织病理学标本,分别于造模后1、3、7、14、21天行HE染色观察不同组别视网膜病理组织变化。3.利用qRT-PCR检测不同组别HIF-1α和VEGF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1.眼底照相:空白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管径均匀,呈放射状相间分布,隐约可见脉络膜血管;1-7天模型组和不同药物及浓度干预组管径不均,呈腊肠样改变,部分静脉血流再通,走形迂曲;14-21天血管逐渐恢复,走行、粗细趋于正常。2.视网膜病理组织变化:空白对照组视网膜层次清晰,神经节细胞排列清晰、规整,内丛状层、内核层、外核层密度均匀,排列整齐。1-7天模型组和不同药物及浓度干预组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疏松,部分缺失,呈空洞样改变。康柏西普组和ART高中低浓度组在21天均未发生视网膜萎缩变性。3.qRT-PCR检测:玻璃体腔注药后1天HIF-1α mRNA表达量安慰剂对照组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康柏西普组、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均低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ART低浓度组显着高于康柏西普组(P<0.05)。玻璃体腔注药后3天HIF-1αmRNA表达量安慰剂对照组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康柏西普组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康柏西普组、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低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对于VEGF mRNA表达量来说,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较空白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玻璃体腔注药后7天HIF-1αmRNA表达量ART低浓度组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高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ART低浓度组显着高于康柏西普组及ART高浓度组(P<0.05);对于VEGFmRNA表达量来说,安慰剂对照组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康柏西普组显着低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玻璃体腔注药后14天VEGF mRNA表达量安慰剂对照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康柏西普组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康柏西普组、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但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显着高于康柏西普组(P<0.05),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显着高于ART高浓度组(P<0.05)。玻璃体腔注药后21天VEGF mRNA表达量康柏西普组较空白对照组显着增加(P<0.05)。结论1.光化学法建立BRVO模型后,HIF-1α/VEGF信号通路被激活,参与BRVO的形成。2.模型中HIF-1α和VEGF表达不完全同步,造模早期HIF-1α升高,后期VEGF升高。3.ART能够通过降低HIF-1α/VEGF信号通路的活性抑制Wistar大鼠实验性BRVO。
贺娅楠[5](2021)在《庆阳市不同等级医院老年性白内障护理成本核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核算甘肃省某三级甲等医院(H医院)和二级甲等医院(G医院)老年性白内障单病种护理成本,分析成本构成及成本回收率,比较两所医院老年性白内障护理总成本及成本构成比并分析原因,以期为临床护理成本管控和护士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依据,为护理成本研究提供方法学思路,为有关部门对护理成本定价提供依据。方法在核算单项目护理成本和标准护理频次的基础上,计算老年性白内障单病种护理成本。具体核算步骤:(1)界定护理项目名称及内涵;(2)基于成本相对值法计算护理项目人力成本,包括护理项目相对价值比率、货币转换系数和护理项目操作时间;(3)界定护理项目的材料构成,核算材料成本;(4)通过专家咨询法界定核算项目和分摊项目,并将分摊项目的人力成本和材料成本分摊至核算项目;(5)借鉴人员费用分配法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将全院间接成本分摊至眼科护理单元和手术室护理单元;(6)将核算单项目人力成本、材料成本、分摊人力成本和分摊材料成本以及间接成本结果相加即为该项目的护理成本;(7)确定老年性白内障相关护理项目的操作频次;(8)单项目标准操作频次与单项目护理成本相乘,继而累加不同护理项目,得到老年性白内障单病种的护理总成本。结果1.本次研究纳入的甘肃省某三甲医院(H医院)和某二甲医院(G医院)老年性白内障病区护理项目分别为35项和34项;手术室护理项目均为24项。2.H医院和G医院老年性白内障核算护理项目分别为22项和21项,分摊护理项目均为37项。3.H医院和G医院老年性白内障单病种护理总成本核算结果分别为609.08元和482.19元,临床实际收费分别为202.8元和91.8元,临床实际收费低于核算结果。4.H医院和G医院老年性白内障单病种护理总成本回收比例分别为33.30%和19.04%,不同等级医院成本回收率不同,二甲医院老年性白内障单病种护理成本回收率更低。5.H医院和G医院老年性白内障单病种护理成本构成比例显示,人力成本占比分别为76.65%和79.29%,材料成本占比分别为18.79%和17.76%,间接成本占比分别为4.56%和2.95%,两所医院成本构成比存在差异,但变化不大。结论1.H医院和G医院老年性白内障护理收费项目少于临床实际项目数,相关部门对护理项目定价时应重视护士的无形成本投入。2.老年性白内障单病种护理收费欠合理,有关部门应参考护理成本核算结果制定临床收费标准。3.两所医院老年性白内障护理成本回收率低,尤其二甲医院,收费标准有待调整。4.两所医院护理总成本存在差异,缩短患者术前待床日,集中进行护理服务,以减少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住院护理总成本。5.不同等级医院老年性白内障护理成本构成比不同,体现了两所医院在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材料成本分配及间接成本管控方面存在差异。
柴文俊[6](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眼科疾病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被应用于各种医学影像分析任务,在眼科疾病智能预测任务上也吸引了广泛的研究,然而仍面临以下问题:(1)当前的大多数研究仅使用单一模态影像作为模型辅助诊断疾病的输入,不符合临床时大多数眼病诊断的实际流程。此外,眼科疾病种类繁多且发生率严重不平衡,存在众多罕见眼科疾病,而现有研究使用的影像数据大多疾病种类分布均衡且疾病种类数量较少,这限制了深度学习技术在现实临床场景中的应用。(2)其次当前在传统场景的深度学习领域,数据标注与获取较为简单,而在对标注者专业程度要求高的眼科影像上,数据获取与标注较为困难,造成了大量有价值的眼科影像数据无法得到人工智能的利用,阻碍了深度学习技术在眼科影像领域的发展。(3)最后,当前的研究缺乏一个可以专业支持多种眼科疾病智能辅助诊断任务的模型部署平台。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分别如下:(1)提出了一种多模态眼科影像卷积神经网络M2LC-Net,可以有效利用多模态眼科影像提高眼科疾病分类的准确度,可以解决在临床场景中疾病种类分布不均衡带来的长尾类别分类效果差的问题,同时使用Grad-CAM模块可视化M2LC-Net对疾病预测的贡献,为模型预测结果提供可解释性。M2LC-Net在三级甲等医院的34396张图像中得到了有效验证,与最新技术相比,各种性能指标得到了显着提高。其中Cohen’s Kappa系数提高了3.21%。(2)研究并实现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眼科数据采集与标注平台,通过架构设计完成眼科数据采集与标注通路,并通过为标注系统赋能深度学习能力,提供模型预标注能力,有效提高眼科影像标注领域的标注效率。实现的眼科影像标注系统已落地两家实验室合作单位的眼科医院使用,累计标注60000张以上的眼科影像,支撑着实验室相关的眼科影像人工智能算法研究与落地。(3)研究并实现一个面向眼科影像的多模态智能疾病辅助诊断系统,提供多种眼科疾病的智能识别细分任务的模型部署,以及可视化预测能力。实现的眼科影像的多模态辅助诊断系统,已经集成多类眼科疾病人工智能模型的部署。
赵磊[7](2021)在《干眼的中医证型及杞参方治疗干眼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德国K5M眼表分析仪用于干眼泪膜分度诊断的诊断价值,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干眼临床常见中医证型与K5M眼表检查结果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总结干眼临床常见中医证型的眼表检查及危险因素的规律性。总结左韬教授运用杞参方论治“气阴两虚证”干眼的经验。基于网络药理学及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思路,探究杞参方治疗干眼的分子网络调控机制,筛选出杞参方治疗干眼的主要成分、作用靶点、生物过程、信号通路等。基于中药网络药理学筛选出的主要信号通路,通过体内、体外实验研究杞参方对高渗诱导的干眼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1.收集门诊干眼患者35例,再随机抽取35例非干眼者,通过K5M眼表分析仪采集即时眼表参数,包括NI BUT f、NI BUT av、TMH,进行K5M眼表分析仪与常规眼表检查对干眼泪膜相关指标分度的诊断效能试验。2.收集门诊干眼患者160例,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危险因素情况、OSDI评分;判定中医证型,使用K5M眼表分析仪采集TMH、NIBUT f、NIBUT av、睑板腺缺失情况评分、睑板腺堵塞情况、眼红指数、脂质情况,进行干眼临床常见中医证型与K5M眼表检查结果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3.(1)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杞参方中14味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2)应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杞参方入血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3)通过Gene Cards、Dis Ge Net、Human Phenotype Ontology、OMIM四大疾病数据库检索当前已知的与干眼发病明确相关的靶点。(4)通过bioinformatics在线工具筛选杞参方有效成分作用靶点与干眼差异基因的交集基因及对应的药物有效成分;并运用STRING数据库对交集靶点基因进行PPI网络构建,运用Cytoscape3.8.0筛选核心网络。(5)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杞参方作用于干眼的交集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及KEGG调控通路富集分析。4.取60只SPF级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组(BC组),模型组(HO组),西药组(HO+SH组),杞参方颗粒高、中、低剂量组(HO+HD组、HO+MD组、HO+LD组),每组10只。除BC组外,其余各组小鼠使用高渗盐水建立干眼小鼠模型。14d后进行模型评价,剔除不符合成模标准的小鼠。HO组继续点眼,方法同前,维持干眼状态;HO+SH组给予高渗盐水联合0.3%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HO+HD组、HO+MD组、HO+LD组分别给予高渗盐水点眼联合杞参方高、中、低剂量灌胃,每日一次。所有干预因素均连续施加14d。末次干预后2h,测定SⅠT、BUT及FL。进HE染色观察角膜层间结构;透射电镜观察角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TUNEL法检测角膜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泪液炎性因子IL—lβ、IL-6、IL-8、TNF-α的表达情况;IHC法检测小鼠角膜组织中凋亡因子caspase-1、caspase-3及AQP5、JNK、p-JNK、p38MAPK、p-p38MAPK、ERK、p-ERK的表达;WB法检测角膜组织中AQP5、JNK、p-JNK、p38MAPK、p-p38MAPK、ERK、p-ERK蛋白表达水平。5.通过500m Osm/L浓度渗透压作用于HCECs制造干眼细胞模型,将空白血清、玻璃酸钠滴眼液、杞参方颗粒高、中、低剂量的含药血清作用于已造模的干眼HCECs,CCK-8法检测不同药物刺激对HCECs存活率的影响;ELISA法检测细胞外液炎性因子IL—lβ、IL-6、IL-8、TNF-α的表达情况;ICC法检测凋亡因子caspase 1、caspase 3及AQP5的表达变化;WB检测HCECs的AQP5、JNK、p-JNK、p38MAPK、p-p38MAPK、ERK、p-ERK表达情况。结果:1.K5M眼表分析仪对干眼组与非干眼组组间NIBUT f、NIBUT av、TM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BUT f与BUT、NIBUT av与BUT、TMH与SⅠT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75、0.809、0.711,且在置信度(双测)为0.01时,相关性是显着的。K5M眼表分析仪的NIBUT f与常规检查诊断BUT的符合率为76.81%,ROC曲线下面积为0.838,标准误为0.036,P<0.01,95%置信区间为(0.767,0.908);NIBUT av与BUT的符合率为76.09%,ROC曲线下面积为0.903,标准误为0.027,P<0.01,95%置信区间为(0.851,0.955);TMH与SⅠT的符合率为92.75%,ROC曲线下面积为0.712,标准误为0.043,P<0.01,95%置信区间为(0.628,0.796)。2.(1)不同中医证型干眼患者的生物学指标分布比较:证型人数占比由高到低为:气阴两虚证>肺阴不足证>肝经郁热证>邪热留恋证。不同证型组间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证型组间年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肺阴不足证的患者合并其他部位干燥、眼睛环境敏感、免疫系统疾病史的风险因素占比高于其他证型。肝经郁热证的患者睡眠不佳、眼药水滥用、长期用药史的风险因素占比高于其他证型。气阴两虚证的每日平均视屏终端使用时间超过5小时、糖尿病病史、角膜屈光手术史或白内障手术史的风险因素占比高于其他证型。邪热留恋证的配戴隐形眼镜、过敏性眼病史的风险因素占比高于其他证型。(3)不同中医证型与OSDI评分、NIBUT f、NIBUT av、TMH、睑板腺缺失、睑板腺开口堵塞情况、眼红指数、脂质情况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筛选出杞参方活性成分127个,中药-活性成分关系217个,共得到335个作用靶点,1292种成分-靶点关系。其中作用靶点最多的3个成分依次为槲皮素、鲁期可皂甙元、山柰酚,效应靶点分别为254、84、65个。四大疾病数据库检索当前已知的与干眼发病明确相关的靶点共计3549个。取交集后得到杞参方治疗干眼的211个靶点基因;采用网络拓扑参数进行核心网络筛选,获得AKT1、IL6、VEGFA、TP53、TNF、CASP3等15个关键靶点基因。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生物过程方面,主要包括了血液循环、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活性氧代谢过程、MAPK级联通路的正调节、细胞增殖负调控、凋亡信号通路等生物过程。KEGG信号通路富集后,与干眼相关的主要包括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凋亡、上皮细胞信号转导等。4.给药干预后,所有组间小鼠干眼评价指标SⅠT、BUT、FL进行one-way ANOVA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BC组角膜上皮细胞形态正常,排列整齐,上皮完整连续。基底层细胞排列紧密,分布整齐;HO组及各治疗组角膜上皮均存在不同程度表层细胞丝状分离,角膜上皮细胞排列紊乱,伴有表层上皮细胞损伤、脱落,角膜表面欠光滑,角膜基质细胞排列无序,胞核固缩。其中HO+HD组要好于HO+MD组,其次依次为HO+SH组、HO+LD组、HO组。电镜:BC组角膜上皮细胞向外伸出丰富的微绒毛,呈指状突起,排列整齐规则;HO组角膜上皮微绒毛可见明显减少,微绒毛形态也与BC组有很大差别,偶见指状突起,大部分微绒毛变短,可见脱落,上皮细胞排列紊乱;杞参方各治疗组微绒毛数量多于HO组,形态较HO组排列规则、整齐;HO+SH组微绒毛数量略多于HO组,形态较HO组排列规则、整齐,但整体差于杞参方各治疗组。角膜细胞凋亡结果显示所有组间one-way ANOVA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ELISA法检测泪液炎症因子IL-1β、IL-6、IL-8、TNF-α的所有组间one-way ANOVA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IHC检测小鼠角膜组织中凋亡因子caspase-1、caspase-3和AQP5、JNK、p-JNK、p38MAPK、p-p38MAPK、ERK、p-ERK的蛋白表达水平one-way ANOVA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JNK、p38、ERK蛋白表达所有组间one-way ANO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法检测角膜组织中;WB法检测角膜组织中AQP 5、p-JNK、p-p38MAPK、p-ERK所有组间one-way ANOVA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JNK、p38MAPK、ERK所有组间one-way ANO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CCK-8法检测不同药物对HCECs存活率所有组间one-way ANOVA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ELISA法检测细胞外液炎症因子IL-1β、IL-6、IL-8、TNF-α的所有组间one-way ANOVA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ICC检测不同给药后的HCECs的凋亡因子caspase-1、caspase-3及AQP5的表达的one-way ANOVA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WB法检测不同干预后的HCECs的AQP 5、p-JNK、p-p38MAPK、p-ERK蛋白表达所有组间one-way ANOVA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JNK、p38MAPK、ERK所有组间one-way ANO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K5M眼表分析仪用于干眼的单一泪膜指标分度诊断时,能够为临床应用于分度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准确可靠的价值。2.干眼患者的风险因素情况、OSDI评分及K5M眼表分析仪检查结果情况能够为干眼的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一定的辅助参考依据。3.杞参方可能通过降低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改善血液循环及氧代谢,抑制细胞凋亡等多途径共同发挥治疗干眼的调控作用,其中以调控MAPK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等途径最为明显。4.杞参方可有效改善高渗诱导小鼠干眼模型的SⅠT、BUT、FL、角膜上皮形态及角膜上皮细胞微绒毛形态,降低泪液炎症因子IL-1、IL-6、IL-8、TNF-α,减少角膜组织JNK、p38MAPK、ERK的磷酸化和凋亡因子caspase-1、caspase-3及AQP5的蛋白表达,最终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减轻角膜上皮细胞损伤。5.杞参方可有效提高500 m Osm高渗诱导HCECs干眼模型的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外液炎症因子IL-1、IL-6、IL-8、TNF-α,减少HCECs的JNK、p38MAPK、ERK的磷酸化和凋亡因子caspase-1、caspase-3及AQP5的蛋白表达,最终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
张炜[8](2021)在《眼底病变智能诊断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家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和“健康中国”的时代背景下,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医学被看作是未来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同时也是多学科交叉的高尖科技。医学图像的精准分析是智能医学在科学研究、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关键所在。丰富的影像资源使眼科成为了最适合开展人工智能诊断的一个研究领域,展现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响应“十三五”眼健康规划,研究了眼底病变智能诊断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识别和分级神经网络模型、眼底筛查神经网络模型、眼底异常体征部位识别及眼底多病种诊断神经网络模型,研发了相应的眼底病变检查智能辅助检测系统,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投入试用,展现出良好的临床适用性。本文的创新点和主要贡献包括:1.提出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与分级的神经网络方法,缓解了成像噪声高、医学数据规模有限和集成模型的时空开销过大的问题,获得了较好的模型预测性能,有效地减轻了眼科医生的工作负担,提高了眼科医生的工作效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工作组人群中主要的致盲眼病,同时也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我国有1亿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其中DR患病率高达30%左右。眼科资源的匮乏等原因使得我国DR筛查面临严峻挑战。针对这一现状,本文研究了用于DR智能筛查与分级的深度神经网络方法。首先,建立了多中心DR数据集,采用多种图像预处理方法提升眼底彩照图像质量,有效缓解图像噪声过高问题。然后,针对研究中数据规模受限问题,利用迁移学习技术,构建了多个两阶段的深度神经网络级联学习器。随后,针对集成模型的训练和存储中往往存在时空开销过大的问题,在减少训练成本的前提下,以构建最优集成模型为目标,实证性地探讨了集成模型的理想规模(组件分类器的数量)和类别数量之间的关系、集成模型的最佳宽度(组件分类器的组合方法)和类别数量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用于DR筛查和分级的神经网络模型,开发了DR智能筛查与诊断辅助系统。临床试用结果表明,该系统有效地减轻了眼科医生的工作负担,提高了眼科医生的工作效率。2.提出了超广角图像质量增强下的眼底筛查神经网络方法,缓解了图像对比度低导致的模型高漏诊率问题,降低了模型过拟合程度,获得了良好的模型预测准确性,提高了在超广角图像中开展眼底病变风险评估的可行性。周边部视网膜是多种眼底病产生病理性改变的高发部位。传统的眼底彩照因有限的成像视野而无法提供视网膜周边信息,潜在地导致了漏诊率的上升,且检查过程需散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利用新型的超广角眼底(Ultrawide-field,UWF)图像能够对周边部视网膜快捷、免散瞳、全景成像的技术优势,建立了UWF眼底图像数据集,研究了眼底异常智能筛查深度神经网络方法和用于多种致盲眼底病(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落、DR和高度近视病理性病变)的诊断深度神经网络方法。针对图像的低对比度导致眼底病变筛查神经网络的高特异性和低灵敏度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有限的疾病数据规模导致诊断模型严重过拟合问题,采用多种图像处理方法用以提高UWF图像质量,然后具体分析了不同的图像质量增强方法对提升网络预测性能的有效性。最后,结合迁移学习技术和集成学习技术,开发了眼底智能筛查模型和疾病诊断模型。丰富的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图像处理方法能够有效提升神经网络模型对眼底不同病理特征的学习能力,使其获得良好的预测性能。眼底智能筛查模型和疾病诊断诊断模型对于开展眼底健康筛查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患者眼底病变风险评估的可行性。3.提出了眼底异常体征部位检测和多病种诊断的神经网络方法,缓解了类别不平衡问题和类间特征高相似性问题,提高了模型对不同体征部位或眼底疾病的诊断准确性,为眼健康评估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临床参考信息。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多中心、大规模的UWF眼底图像数据集,开发了早期眼底自动筛查神经网络模型,数据集中视网膜病变的多样性有助于将异质人群纳入眼底健康筛查工作。然后,鉴于及时识别位于玻璃体、视网膜、黄斑和视神经部位的眼底病变对于许多视网膜疾病和系统性疾病的诊疗具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进一步建立了这四种眼底部位的UWF图像数据集。同时,针对真实场景中眼底疾病的多样性和转诊的迫切性问题,根据视网膜撕裂和视网膜脱落的病程关系和它们不同的治疗指南,对两种疾病做了进一步的区分,并结合其他两种疾病(DR与高度近视病理病变),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更大规模的UWF图像眼底疾病数据集,开发了面向眼底异常体征部位识别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和用于上述病种诊断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此外,类别不平衡问题和类间特征相似性问题是本项研究的难点所在,也是造成模型高漏诊率和高误诊率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首先采用类别权重的方法,帮助模型自动关注来自代表性不足的类别的样本。然后,提出了两步分类策略,使得模型在保持较高特异度的同时,能够着重学习不同眼底病变部位或疾病的病理特征,从而提高了模型在每一个部位或疾病上的诊断灵敏度。最后,研发了眼底异常体征部位智能检测和多病种智能诊断系统。该系统有助于为眼科医生评估眼底健康提供更全面的参考信息。
郑洋[9](2020)在《智能斜视诊断中的人眼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斜视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眼科疾病,约有4%的人群遭受斜视的困扰。斜视不仅会对视力造成严重的后果,而且会对患者的精神心理、社交、工作就业、生活质量等带来严重的影响。为了给予斜视患者合适的治疗,及时有效的诊断尤为重要。但是,临床上的斜视诊断依赖于医师的执行和解释,诊断具有主观性。随着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不断发展,尤其是人眼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计算机辅助的智能斜视诊断技术以其自动性、客观性、可重复性的特点日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智能斜视诊断领域的研究尚不成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采用专门的眼动追踪设备(如眼动仪)或人眼检测专用设备进行眼睛检测和追踪以检查斜视偏斜的方法,设备价格昂贵,一般需要测试前校准过程,对于年幼的儿童和无法进行常规感觉运动检查的患者则不适用;(2)现有的设备或研究对于斜视的诊断主要给出斜视存在与否或方向的结论,而对于斜视程度的量化则研究较少或只是一个粗略的估计;(3)大多数研究关注于智能斜视诊断算法的研究,而斜视专科测试则仍由专业医师执行并利用摄像头等设备手动记录测试的过程,诊断具有半自动性。本论文围绕智能斜视诊断中的人眼检测方法进行了系统介绍和重点问题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如下:(1)在智能斜视诊断中,为了实现廉价消费者硬件在较少约束环境下获取的低质量眼睛图像上准确鲁棒的瞳孔定位,提出了一种基于级联Haar特征和改进Starburst的瞳孔定位算法。首先通过Haar特征的级联及区域直方图上的Kmeans聚类分割,获取粗略的瞳孔区域;通过边缘检测、边缘滤波以及扇区化操作,得到了不同扇区的瞳孔轮廓点;最后基于扇区化RANSAC策略实现了瞳孔的椭圆拟合。该算法和四种经典的瞳孔定位方法在Pupil-5795、Swirski-600和CASIA-581数据集上做了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三个数据库上的表现都是最优的,在5个像素误差范围内的瞳孔定位准确率分别达到了92.1%,85.2%,80.2%。(2)针对智能斜视诊断中仅通过瞳孔定位测量眼位偏斜无法排除轻微头部运动的干扰,以及对于单个特征的人眼检测不能综合反映眼睛的整体特性,提出了一种卷积神经网络引导的进化参数眼建模算法。首先眼睛模型由四条参数曲线组成;卷积神经网络模型Dense Net-121被采用作为适应性函数以指导进化;伴随着GA进化搜索,参数眼睛模型向着优化的方向进化以获取最优的模型参数。该算法和五种经典的眼睛建模方法在FAED-50和CASIA-Iris-Distance数据集上做了测试。该算法在FAED-50上表现最优,在眼睛各组分及综合轮廓拟合指标Eiris、Epupil、Esocket及ECTtotal上分别达到了0.62,0.61,0.27和1.50,并且虹膜与瞳孔中心定位在5个像素误差范围内的准确率分别达到了86%和96%;在CASIA-Iris-Distance上,该算法同样达到了可比较或最优的效果。(3)针对目前斜视诊断专科检查依赖于专业医师执行,智能斜视诊断自动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搭建了基于遮盖测试的自动遮盖同步追踪的智能斜视诊断硬件平台。操作者通过上位机界面发送指令经USB3.0传输到FPGA,FPGA在接收到指令后控制伺服电机执行相应的动作;近红外相机模组实现在执行自动遮盖测试时同步记录下患者的近红外影像。系统在50s以内完成了斜视专科检查的自动遮盖测试,通过对24个斜视数据的统计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系统对于实现眼睛斜视诊断的可行性。(4)针对智能斜视诊断对于眼位偏斜测量量化不足的问题,我们收集了24个有效的斜视数据,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自动遮盖测试的智能视频斜视诊断方法,包括眼睛区域提取、虹膜检测及模板生成、关键帧检测、瞳孔检测、偏移量计算以及斜视诊断等步骤。所提出的智能诊断方法可以实现自动的斜视诊断,尤其是对于斜视偏移量的准确测量上表现出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水平方向8个斜视度误差范围内准确率达到91%以上,在垂直方向4个斜视度误差范围内准确度达到86%以上。另外所提出方法在斜视诊断结果上获得了88.9%的灵敏性,93.3%的特异性,以及91.7%的准确性。
廖娇治(LIYAW CHEOW TEE)[10](2021)在《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中医辨证论治干眼的回顾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搜集及整理新加坡中华医院的眼科组的治疗干眼病例,从2013年1月到2019年5月,共收集了 1086个患者初诊病例,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临床资料,对不同的干眼中医证型,所常用的中药和方剂,进行分析和整理,为以后的新加坡中华医院干眼的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和全面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Medcase V3.2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对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2013年1月~2019年5月临床初诊病案进行录入,建立数据专库,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对符合标准的1086例(皆为初诊)病例,运用频数法,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重点挖掘病例中的症状、病机、方药等内容。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从2013年1月到2019年5月,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干眼患者的性别分布女性求诊的比男性多。1086病例中,女性在干眼患者中占大多数,占了 74.85%(813例),男性则占25.15%(273例)。在年龄的分布方面40岁过后的干眼患者人数,就占了总数据1086例的1016例,约是总数的93%。1086个病案中干眼的主要临床症状是:眼干涩83.42%、寐差27.26%、眼痒17.22%、流泪 16.11%,口干 15.93%、视物模糊 15.01%、眼痛 13.26%、畏光 10.13%。主要的证型分布是肝肾阴虚证24.13%、肺肾阴虚证12.06%、气滞血瘀证11.14%、气血两虚证9.02%、气虚血瘀证6.45%、气阴两虚证3.04%、肝脾不调证1.38%、阴虚证1.01%、血瘀证0.92%。主要的方剂运用频次分布有杞菊甘露饮65.75%、增液汤10.22%、小柴胡汤3.31%、桑菊饮3.04%、丹栀逍遥散2.76%、温胆汤2.76%、生脉散2.58%、香砂六君子汤2.58%、杞菊地黄丸2.21%、归脾汤1.75%等20个方剂。主要的中药在诊次中的分布分别为菊花90.7%、麦冬88.86%、生地88.21%、石斛79.65%、百合77.72%、枳壳 75.41%、陈皮 72:84%、枸杞子 71.09%、太子参 69.15%、桑叶 36.19%等36味药。结论:干眼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越高,女性的发生干眼的机率也比同年龄的男性来得高。干眼的主要证型是肝肾阴虚证、肺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气滞血瘀证。干眼的核心药物是菊花、麦冬、生地、石斛、百合、枳壳。杞菊甘露饮是治疗干眼的核心方,药物组成是枸杞子、麦冬、百合、石斛、生地、枳壳、陈皮、菊花、太子参。杞菊甘露饮与增液汤、桑菊饮叠加应用,治疗以阴虚发热,津液耗损的干眼证型。
二、眼科设备数据库设计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眼科设备数据库设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眼科结构化门诊电子病历大数据管理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病历背景 |
1.2 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介绍 |
1.3 眼科专科的特殊性 |
1.4 本课题研究思路与内容 |
1.5 本课题来源 |
第二章 方法 |
2.1 研究材料 |
2.2 构建结构化病历模型 |
2.3 构建标准化数据库 |
2.4 构建存储数据库 |
2.5 构建质量控制规则 |
2.6 构建检索统计功能 |
第三章 结果 |
3.1 结构化病历模型 |
3.2 标准化数据库 |
3.3 质量控制功能 |
3.4 查询与统计功能 |
3.5 大数据汇集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标准化病历目录 |
综述 门诊电子病历汇聚大数据框架下的医院管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模式的建立与应用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模式的建立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模式的应用价值评估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眼科远程诊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深度学习的彩色眼底图像分割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眼底血管分割发展现状 |
1.2.2 眼底硬性渗出物分割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技术 |
2.1 常用的图像分割网络模型 |
2.1.1 U-Net |
2.1.2 HED |
2.2 迁移学习 |
2.2.1 迁移学习简介 |
2.2.2 VGGNet |
2.2.3 GoogleNet |
2.2.4 ResNet |
2.3 眼底图像相关理论 |
2.3.1 数据集 |
2.3.2 图像预处理技术 |
2.3.3 图像分割效果评估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改进HED网络的视网膜血管分割 |
3.1 引言 |
3.2 视网膜血管分割网络整体架构 |
3.3 视网膜血管分割网络详细解析 |
3.3.1 残差可变形块 |
3.3.2 扩张卷积 |
3.3.3 损失函数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实验设置 |
3.4.2 所提出方法的结果 |
3.4.3 与其他先进方法的比较 |
3.4.4 在病变图像上的表现 |
3.4.5 与原始HED网络的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改进U型网络的硬性渗出物分割 |
4.1 引言 |
4.2 眼底硬性渗出物分割网络整体架构 |
4.3 视网膜血管分割网络详细解析 |
4.3.1 位置注意力模块 |
4.3.2 通道注意力机制 |
4.3.3 加权融合损失函数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实验设置 |
4.4.2 所提出自动分割模型的实验结果 |
4.4.3 与其他先进分割模型的对比 |
4.4.4 超参数的设置对模型训练的影响 |
4.4.5 不同迁移学习网络对模型分割效果的影响 |
4.4.6 不同U型网络模型之间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彩色眼底图像自动分割辅助诊断系统 |
5.1 引言 |
5.2 系统需求分析 |
5.2.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5.2.2 非功能性需求 |
5.3 系统总体设计 |
5.3.1 系统结构设计 |
5.3.2 数据库设计 |
5.4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4.1 系统简介模块 |
5.4.2 用户权限模块 |
5.4.3 眼底图像分割模块 |
5.4.4 辅助诊断模块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HIF-1α/VEGF通路探讨青蒿琥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因病机 |
2 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
3 中医治疗进展 |
4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青蒿琥酯在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
1 基础研究 |
2 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青蒿琥酯对CoCl_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中HIF-1α和VEGF因子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光化学法诱导Wistar大鼠建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模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青蒿琥酯通过HIF-1α/VEGF信号通路抑制Wistar大鼠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个人简历 |
致谢 |
附: 查新报告 |
(5)庆阳市不同等级医院老年性白内障护理成本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1 国外护理成本核算研究现状 |
3.2 国内护理成本核算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操作性定义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内容 |
3.1 界定老年性白内障相关护理项目及内涵 |
3.2 核算老年性白内障单项目护理成本 |
3.3 护理项目标准操作频次 |
3.4 老年性白内障护理总成本 |
3.5 比较两所医院老年性白内障护理成本核算结果 |
4 研究方法 |
4.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4.2 研究工具 |
4.3 质量控制 |
4.4 统计分析方法 |
4.5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老年性白内障相关护理项目及内涵确定结果 |
1.1 老年性白内障相关护理项目的确定 |
1.2 老年性白内障新增护理项目内涵 |
2 单项目护理成本核算结果 |
2.1 单项目护理人力成本核算结果 |
2.2 护理项目材料成本核算结果 |
2.3 分摊项目成本分摊结果 |
2.4 护理间接成本核算结果 |
2.5 老年性白内障相关单项目护理成本 |
3 老年性白内障相关护理项目操作频次 |
4 老年性白内障单病种护理成本核算结果 |
4.1 纳入病例的一般资料 |
4.2 老年性白内障护理总成本 |
5 老年性白内障护理成本构成比 |
6 核算结果与临床实际收费比较 |
6.1 核算项目与实际收费比较 |
6.2 病种核算与实际收费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1 确定老年性白内障相关护理项目的必要性 |
2 老年性白内障护理成本分析 |
2.1 老年性白内障病种单项目核算成本与实际收费比较分析 |
2.2 老年性白内障病种护理成本与实际收费比较分析 |
3 不同等级医院老年性白内障护理成本比较分析 |
3.1 护理总成本比较 |
3.2 护理成本构成比比较 |
4 单病种护理成本核算的实践意义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课题的创新性 |
3 研究的局限性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我国护理成本核算研究现状分析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基于深度学习的眼科疾病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深度学习的眼科疾病多分类任务 |
1.2.2 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数据下眼科疾病多分类任务 |
1.2.3 在长尾数据分布下分类问题 |
1.2.4 标注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硕士在读期间主要工作 |
1.5 本研究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关键技术相关理论知识论述 |
2.1 眼科疾病相关理论知识 |
2.1.1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
2.1.2 彩色眼底影像 |
2.1.3 多种模态结合的眼科影像 |
2.2 深度学习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残差网络 |
2.2.2 图像分类中的注意力机制方法 |
2.2.3 图像分类中长尾数据分布的问题 |
2.2.4 模型可视化方法Grad-CAM |
2.3 工程框架相关技术 |
2.3.1 深度学习框架 |
2.3.2 Django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模态眼科影像卷积神经网络M~2LC-Net的研究与实现 |
3.1 研究挑战 |
3.2 整体研究方案 |
3.3 主要研究内容 |
3.3.1 Grad-CAM可视化模块 |
3.3.2 一种基于loss-reweight的类别不平衡长尾数据集训练方案 |
3.4 实验与分析 |
3.4.1 实验数据 |
3.4.2 实验细节 |
3.4.3 实验效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眼科数据采集与标注平台的研究与实现 |
4.1 研究挑战 |
4.2 整体研究方案 |
4.3 系统模块设计 |
4.3.1 数据采集模块 |
4.3.2 标注模块 |
4.4 系统展示 |
4.4.1 标注数据包上传页面展示 |
4.4.2 分配给标注者的标注包页面 |
4.4.3 具体的分割标注页面 |
4.4.4 数据管理页面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眼科影像的多模态智能疾病辅助诊断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1.1 系统业务背景 |
5.1.2 系统架构需求 |
5.1.3 系统功能需求 |
5.2 系统详细设计 |
5.3 系统功能测试展示 |
5.3.1 多模态OCT分类预测 |
5.3.2 OCT预测水肿分割+OCT4分类预测 |
5.3.3 眼底多疾病预测 |
5.3.4 预测结果列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干眼的中医证型及杞参方治疗干眼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K5M眼表分析仪对干眼泪膜分度的诊断试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研究二 干眼常见中医证型与K5M眼表指标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研究三 基于“气津关系”运用杞参方论治干眼 |
1 人体脏腑与泪膜稳态 |
2 眼表微环境的气津关系 |
3 基于“气津关系论”运用杞参方论治干眼 |
研究四 基于中药网络药理学探讨杞参方治疗干眼的作用机制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研究五 基于MAPK通路研究杞参方对干眼小鼠模型眼表保护作用机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研究六 基于MAPK通路研究杞参方对高渗诱导的角膜上皮细胞保护机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中医学对干眼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眼底病变智能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深度人工神经网络在眼底病变诊断中的研究 |
1.2.1 深度神经网络概述 |
1.2.2 智能医学概述 |
1.2.3 智能眼科概述 |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眼底病变智能诊断 |
2.1 眼底病变概述 |
2.2 眼底病变智能诊断概述 |
2.2.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智能识别与分级 |
2.2.2 超广角眼底病变智能筛查 |
2.2.3 超广角眼底异常体征部位智能识别和多病种智能诊断 |
2.3 本章小结 |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智能识别与分级 |
3.1 引言 |
3.2 相关工作 |
3.3 数据准备 |
3.3.1 眼底彩照数据集构建 |
3.3.2 糖尿病视网膜图像分级参考标准 |
3.3.3 数据处理 |
3.4 模型和方法 |
3.4.1 研究目标 |
3.4.2 集成策略 |
3.4.3 模型性能评价指标 |
3.4.4 模型开发 |
3.5 实验 |
3.5.1 实验配置 |
3.5.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识别 |
3.5.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级 |
3.5.4 实验分析 |
3.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智能筛查与分级辅助系统及应用 |
3.6.1 系统框架 |
3.6.2 系统应用 |
3.7 本章小结 |
4 超广角眼底病变智能筛查 |
4.1 引言 |
4.2 相关工作 |
4.3 数据准备 |
4.3.1 超广角图像数据采集 |
4.3.2 超广角图像标注 |
4.3.3 数据处理 |
4.4 模型和方法 |
4.4.1 研究目标 |
4.4.2 模型性能评价指标 |
4.4.3 模型设计 |
4.5 实验 |
4.5.1 实验配置 |
4.5.2 超广角眼底正异常智能筛查 |
4.5.3 超广角眼底疾病诊断 |
4.5.4 实验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超广角眼底异常体征部位智能识别和多病种智能诊断 |
5.1 引言 |
5.2 相关工作 |
5.3 数据准备 |
5.3.1 超广角数据收集 |
5.3.2 超广角图像的标注 |
5.3.3 数据处理 |
5.4 模型和方法 |
5.4.1 研究目标 |
5.4.2 类别不平衡问题 |
5.4.3 类间相似性问题 |
5.4.4 模型性能评价指标 |
5.4.5 模型设计 |
5.5 实验 |
5.5.1 实验配置 |
5.5.2 眼底智能筛查 |
5.5.3 眼底异常体征部位智能识别 |
5.5.4 眼底多病种智能诊断 |
5.5.5 实验分析 |
5.6 眼底异常体征部位检测和多病种诊断智能辅助系统及应用 |
5.6.1 系统框架 |
5.6.2 系统应用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9)智能斜视诊断中的人眼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斜视诊断研究现状 |
1.2.1 基于图像或视频的斜视诊断方法 |
1.2.2 基于眼动追踪的斜视诊断方法 |
1.3 商业化斜视诊断设备 |
1.4 人眼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基于投影的人眼检测方法 |
1.4.2 基于眨眼眼动的人眼检测方法 |
1.4.3 基于亮暗瞳效应的人眼检测方法 |
1.4.4 基于模板匹配的人眼检测方法 |
1.4.5 基于形状特征的人眼检测方法 |
1.4.6 基于强度梯度特征的人眼检测方法 |
1.4.7 基于机器学习的人眼检测方法 |
1.5 现存问题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6.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智能斜视诊断技术基础 |
2.1 眼睛结构及运动 |
2.1.1 眼睛结构 |
2.1.2 眼睛运动 |
2.2 斜视专科检查 |
2.2.1 斜视分类 |
2.2.2 角膜映光法 |
2.2.3 遮盖测试 |
2.3 智能斜视诊断评价指标 |
2.4 智能斜视诊断系统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级联Haar特征和改进Starburst的瞳孔定位算法 |
3.1 瞳孔区域粗略定位 |
3.1.1 Haar特征模板 |
3.1.2 粗略定位瞳孔区域 |
3.2 瞳孔轮廓点获取 |
3.2.1 Starburst方法 |
3.2.2 瞳孔轮廓点收集 |
3.3 瞳孔模型拟合 |
3.4 实验验证 |
3.4.1 数据集 |
3.4.2 比较算法 |
3.4.3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卷积神经网络引导的进化参数眼建模方法 |
4.1 参数化眼睛模型 |
4.2 卷积神经网络引导的参数建模 |
4.2.1 卷积神经网络介绍 |
4.2.2 适应性函数设计 |
4.3 进化搜索过程 |
4.3.1 遗传算法简介 |
4.3.2 进化建模算法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4.4.1 数据集构建 |
4.4.2 Contour-Eye图像的评价标准 |
4.4.3 CNN模型的评估 |
4.4.4 进化搜索的评估 |
4.4.5 精细眼睛建模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斜视诊断硬件设计关键技术 |
5.1 智能斜视诊断系统 |
5.2 自动遮盖模块 |
5.3 同步追踪模块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5.4.1 实验设计 |
5.4.2 数据初步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智能斜视诊断软件设计关键技术 |
6.1 斜视诊断系统简介及数据采集 |
6.1.1 系统简介 |
6.1.2 数据采集 |
6.2 软件设计 |
6.2.1 眼睛区域提取 |
6.2.2 虹膜度量与模板检测 |
6.2.3 关键帧检测 |
6.2.4 瞳孔定位 |
6.2.5 偏移量计算 |
6.2.6 斜视检测 |
6.3 智能斜视诊断软件结果分析 |
6.3.1 虹膜测量的结果 |
6.3.2 关键帧检测的结果 |
6.3.3 瞳孔定位的结果 |
6.3.4 偏移量测量的结果 |
6.4 智能斜视诊断系统优化 |
6.4.1 自动遮盖模块的优化 |
6.4.2 同步追踪模块的优化 |
6.4.3 系统的保护和封装 |
6.4.4 系统安全性验证 |
6.4.5 系统模块集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中医辨证论治干眼的回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 理论研究 |
1. 中医文献 |
1.1 中医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中医治疗干眼的临床理论思想 |
1.5 中医治疗干眼的研究 |
1.5.1 中医内治法 |
1.5.2 中医外治法 |
1.5.2.1 蒸馏水熏蒸+基础治疗 |
1.5.2.2 中药眼罩熏蒸联合睑板腺按摩 |
1.5.2.3 超声雾化治疗 |
1.5.2.4 针刺治疗 |
2. 西医文献 |
2.1 干眼的定义与分型 |
2.2 干眼的好发人群和致病因素 |
2.2.1 年龄和性别 |
2.2.2 药物的长期使用 |
2.2.3 病源性干眼 |
2.2.4 环境因素 |
2.2.5 睑板腺功能障碍 |
2.2.6 手术源性后干眼 |
2.3 西医治疗干眼的研究 |
2.3.1 泪液分泌不足型(ATD) |
2.3.2 蒸发过强型干眼 |
3. 研究背景 |
3.1 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的发展史 |
3.2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新加坡中华医院 中医辨证论治干眼临床研究 |
1. 数据采集 |
1.1 病例采集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2. 数据清洗 |
2.1 医例资料来源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3 病例的预处理 |
2.4 病例信息纳入方法 |
2.5 病例信息采集方法 |
2.5.1 数据处理过程 |
2.5.1.1 数据录入过程记录 |
2.5.1.2 数据清理过程记录 |
2.5.2 病例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
2.5.3 病例信息数据挖掘方法 |
3. 数据表达 |
3.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3.1.1 研究基线分布 |
3.1.1.1 性别频次频率分布 |
3.1.1.2 年龄段频次频率分布 |
3.1.2 计量数据解构 |
3.1.2.1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
3.1.2.2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
3.1.2.3 脉象频次频率分布 |
3.1.2.4 证型频次频率分布 |
3.1.2.5 方剂频次频率分布 |
3.1.2.6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
3.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3.2.1 集内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3.2.1.1 临床症状集内关联规则项集 |
3.2.1.2 舌象集内关联规则项集 |
3.2.1.3 脉象集内关联规则项集 |
3.2.1.4 药物集内关联规则项集 |
3.2.2 集外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3.2.2.1 临床症状与证型集外关联规则项集 |
3.2.2.2 临床症状与药物集外关联规则项集 |
3.2.2.3 证型与方剂集外关联规则项集 |
3.2.2.4 证型与药物集外关联规则项集 |
3.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3.3.1 临床症状K-聚类结果 |
3.3.2 药物-聚类结果 |
4. 讨论 |
4.1 数据分析 |
4.1.1 一般情况 |
4.1.2 临床表现 |
4.1.3 证型方面 |
4.1.3.1 肝肾阴虚 |
4.1.3.2 肺肾阴虚 |
4.1.3.3 气血两虚 |
4.1.3.4 气滞血瘀 |
4.1.4 治疗用药 |
4.1.4.1 常用中药 |
4.1.4.2 核心方 |
4.1.4.3 核心方中药的药理作用 |
4.1.4.3.1 枸杞子 |
4.1.4.3.2 麦冬 |
4.1.4.3.3 百合 |
4.1.4.3.4 石斛 |
4.1.4.3.5 生地 |
4.1.4.3.6 枳壳 |
4.1.4.3.7 陈皮 |
4.1.4.3.8 菊花 |
4.1.4.3.9 太子参 |
4.1.5 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临床治疗干眼的研究 |
第三部分 基于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 中医辨证论治干眼回顾性分析的研究访谈 |
1. 访谈研究背景 |
2. 访谈研究设计 |
3. 访谈研究实施 |
4. 资料转录与分析 |
5. 总结访谈报告 |
5.1 局部和整体关系密不可分 |
5.2 辨病和辨证二合为一 |
5.3 整体审查,辨证论治 |
5.4 舍脉从证 |
5.5 随症用药 |
5.6 病为本,工为标 |
5.7 中西合治,政策改变,教育改革 |
5.8 调整生活习惯,重视情志管理和民众教育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眼科设备数据库设计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眼科结构化门诊电子病历大数据管理与临床应用[D]. 刘璀. 汕头大学, 2021(02)
- [2]“互联网+”婴幼儿斜视远程诊疗模式的建立与应用价值评估[D]. 梁洁双.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3]基于深度学习的彩色眼底图像分割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张赛.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HIF-1α/VEGF通路探讨青蒿琥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分子机制[D]. 胥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5]庆阳市不同等级医院老年性白内障护理成本核算研究[D]. 贺娅楠.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深度学习的眼科疾病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研究与实现[D]. 柴文俊.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7]干眼的中医证型及杞参方治疗干眼的作用机制研究[D]. 赵磊.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眼底病变智能诊断研究[D]. 张炜. 四川大学, 2021
- [9]智能斜视诊断中的人眼检测方法研究[D]. 郑洋.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20(06)
- [10]新加坡中华医院眼科中医辨证论治干眼的回顾分析[D]. 廖娇治(LIYAW CHEOW TEE).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