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郊草莓新年上市(论文文献综述)
老藤[1](2021)在《北地》文中指出谷穗回顾根部,不仅仅是致谢大地。——题记第一章引子榻上呓语:我是一条快要风干的鱼,躺在龟裂的湖底,能听到地下河哗哗的响声,我和流水间隔着板结的大地。如果时光能够倒流,鱼将改写历史。不可否认,有些名垂青史的思想家竟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也许一个人健康时所有的言论都不足为奇,甚至废话连篇,当他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而且病入膏肓时却语出惊人,能道出许多离奇的观点,这种人应该是大器晚成的哲学家。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杜可风[3](2020)在《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文中认为“V/A+PP”作为汉语中一种比较独特的结构,常用度较为高频,用法较为广泛,可以置于结构中的“P”主要有“于、乎、自、以、向、往、在”等,介词最基本的句法特征就是必须介引其后宾语,组成介词短语,介词短语可以充当状语,还可以充当谓词的补语。具体而言,全文主要探讨谓词与后面的介词短语形成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力求从多角度、多方面考察介词短语“PP”与谓词“V/A”的组合特点与发展结果,印证“V/A+PP”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牵制,互相约束的关系。关于“V/A+PP”中双音节谓词“V/A”的考察则相对匮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在具体个案的理论解释方面,主要采取共时探究为主,历时考察为辅,语言描写与理论解释、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归纳总结与演绎推理、语法研究与认知语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相关语言现象的描写,综合运用词汇化、语法化、附缀化、主观化、认知语法、韵律句法等相关理论进行整体性探究。关于介词短语处于谓词后充当补语的全面考察,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分为上下两编共十二章,其中两章属于宏观总论概括,其余属于微观研究,每个章节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条分缕析的梳理语言现象。第一章总体概括“V/A+PP”结构的性质、类别与功用,“V/A”表现为单、双音节谓词,“PP”为介词短语,由“于、乎、自、以、向、往、在”与宾语所组成,宾语一般为体词成分“NP”,少数为指称性谓词成分“VP”。具体描写和分析单、双音节“V/A”对“P”产生不同的影响与作用,探究“P”的性质与功用。第二到六章,从宏观角度分别探究跨层结构“A在”、“(V)自”的附缀化及其叠加式、“V/A乎NP”的演化方式与转化结果、“V双+向/往+NP”的演化趋势与结果、“V往NP”结构发展与演化,通过整体结构的考察,揭示“V/A+PP”结构的特性与种类。第七章阐述结构的演化倾向、发展诱因,主要从“V/A+PP”构造的演化趋势、发展结果及动因与机制出发,阐述整体构造发展演化所产生的多种语法现象。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考察“P”进入词内的词汇化特征、成词后的再次演化,前附于谓词而附缀化,附加在双音节谓词或附缀结构之后而零形化,零形化诱导双音节谓词“V/A”及物化等一系列语言现象,谓词与介词短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八到十二章,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主题的情况下,注重微观研究,分别选取否定副词“难于”、构式“看在X的份(面/分)上”、形式动词“给以”“予以”、“不外乎”、“仅限于”等不同个案,从多方面、多维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分析它们的性质与类别、动因与机制、演化趋势与发展规律、语义特征与表达功用,重点对那些具有一定典型意义、变化较为显着的语言现象,作出微观的描写与阐述,阐释它们演化的动因与机制,揭示汉语“V/A+PP”结构的演化趋势与发展结果。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为汉语研究提供语法规律,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检索技术,大量挖掘符合本文主题的汉语语料,在语言事实的基础上,详细总结出汉语“V/A+PP”跨层结构发展的语法规律。其次,为词库输入新成员,语言处于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中,谓词和介词短语的跨层组合也不例外,“V/A+PP”处于述补结构向述宾结构演化的过程中,“V/A+PP”发生了重新分析,产生一批新词语、新形式,为汉语词汇系统融入新词语,为词典编撰工作提供参考范围,为汉语教学和自动化处理带来便利。最后,为语言理论的验证融入新思路,一方面对汉语“V/A+PP”结构的认识更加深化,尤其是深入了解汉语中大量跨层结构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对词汇化、语法化、词缀化等相关理论的运用更加完善,特别是使用相关语言学理论对一些汉语语法问题进行阐释。总体而言,这方面的研究为汉语跨层词汇化和语法规律的探索打开全新的视角,为揭示人类语言中关于谓词与介词短语的演化趋势提供一定的语言事实和理论基础。
王蔚[4](2018)在《基于数据库的汉语虚词类语病自动检测项研究》文中指出病句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语言事实,不仅包括实词类语病还包括虚词类语病及句法类语病。虚词的数量虽远不及实词,但它是汉语语法的又一重要表现形式,因此,虚词类语病也值得大家重视。本篇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进行第五步的工作,即分析描写汉语虚词类语病检测项,以期为计算机能够自动识别病句提供理论支持。本篇论文之所以能围绕第五步的工作展开主要得益于前面阶段性工作的顺利完成,具体包括以下内容:通过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前人的模式;搜集大量研究材料,提出新的分类模式;根据新的分类模式,提出分类出现频率;依据语病频率分布,构建检测项目体系。本篇论文分为以下七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汉语虚词类语病检测项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对象、研究材料和方法及相关说明。第二章到第六章是本篇论文的正文部分。这几章主要针对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在内的虚词类可检测项被误用的情况进行描写。第二章副词类语病自动检测项,包括被误用的副词的频率、被误用的副词的错误类型及被误用的副词的正确使用格式。第三章介词类语病自动检测项,包括被误用的介词的频率、被误用的介词的错误类型及被误用的介词的正确使用格式。第四章连词类语病自动检测项,包括被误用的连词的频率、被误用的连词的错误类型及被误用的连词的正确使用格式。第五章助词类语病自动检测项,包括被误用的助词的频率、被误用的助词的错误类型及被误用的助词的正确使用格式。第六章语气词类自动检测项,包括被误用的语气词的频率、被误用的语气词的错误类型及被误用的语气词的正确使用格式。第七章为结语。总结全文,评析本篇论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日后阶段性工作的开展进行展望。
王敬东[5](2018)在《北京遭遇“垃圾围城”》文中研究表明垃圾,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产物,我们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天天制造并随意丢弃——这些被随意丢弃的垃圾最终去往哪里?全国众多的城市,千百万人甚至是亿万人制造的海量垃圾到底该怎么处置?以首都为例,如今北京城区每年产生近800万吨生活垃圾,且每年正以8%的速度增长!惬意地生活在美丽首都的你,可能忽略了围城垃圾正向你悄然逼近!全国其他城市也同样备受垃圾困扰。本期我刊特推出作家王敬东采写的专题报告文学,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了解这巨量垃圾产生和处理的来龙去脉,洞悉垃圾的种种危害,感知环卫工人的艰辛,探究破解
张茜[6](2017)在《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研究 ——以近五年(2012-2016年)三家报纸语料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复综语四种类型。汉语作为典型的孤立语,缺少丰富的词形变化,构词方式也以“词根+词根”为主。随着社会的变化和语言的发展,“词根+词缀/类词缀”的构词方式越来越普遍。词缀是固定地粘附在词根之前或之后,表示某种语法意义的构词成分,类词缀是类似于词根而又不完全同于词根的一种特殊构词成分。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类词缀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关于其范围、界定、性质特点等方面的研究仍存在分歧。因此,本文搜集整理近五年(2012-2016年)出现在《人民日报》、《深圳特区报》及《中国青年报》中的类词缀,通过分析研究这些类词缀在构词特点、语义特征、语法功能三个方面体现的特点,对近五年(2012-2016年)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的特点、产生、影响、评价、发展趋势等进行充分描写。本文分为五章:第1章,主要论述了论文的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的研究概述,论文语料的收集与分类。通过对已有类词缀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我们发现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的研究依然存在“界定标准难以统一”、“个例研究有待平衡”等不足。本文运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从近五年新闻媒体报刊中选择鲜活丰富的语料,对其中的类词缀进行分析和研究。第2章,本章从构词特点、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三个方面对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进行分析研究。构词特点方面:首先,从结合的单位来看,不同于传统词缀一般与单音节成分结合的构词特点,新兴类词缀既能与单音节语素或词结合,还可以与双音节词及多音节成分结合。其次,从结合的词类来看,新兴类词缀可以与不同词类结合,并且结合的词类总是以某一词类为主,其他词类次之。语义特征方面,不同于传统词缀语义虚化的特点,类词缀的语义是在其类化前语义的基础上类化(泛化)而来的,并且总是在它与词根成分结合后体现。语法功能方面,不同语义、不同词类的词根与同一类词缀结合构成的新词语在句子中体现的语法功能趋于相同。第3章,主要论述了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的特点和影响。本章分别从语音、构词位置、语义、结构、功能五个方面描述了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的特点,即:语音的非弱化性;构词位置的固定性;语义的类化(泛化)性;结构的粘附性;构词的能产性。对于类词缀的影响,本章从对现代汉语本体和对社会交际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并针对其积极与消极影响提出对待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的态度:一方面积极接受并使用,另一方面要对其的使用进行规范。第4章,主要论述了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的产生及发展趋向。对新兴类词缀的产生探究,本章从产生原因和产生途径两个方面着手:新兴类词缀的产生是外部社会因素和内部语言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新兴类词缀的产生途径有现代汉语实语素及词的类化,借用外来语言成分,吸收方言语素或词。关于新兴类词缀的发展趋向,本章认为:类词缀是词根向词缀发展的中间状态,但它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这个状态,最终要么会发展为典型词缀,要么会回复到词根状态。最后一部分为结语,是对本文主要内容的总结。
朱彦慧[7](2014)在《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乡村民俗旅游是近年来我国国民休闲活动的重要内容与方式之一。乡村民俗旅游的开展,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独特的调适与整合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国内外针对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已有大量研究成果,但在旅游区管理方面,特别是针对特定乡村民俗旅游地(企业)管理模式方面的研究仍然比较缺乏。本文以杨家埠民俗大观园管理模式为议题,期望通过初步的实证研究,能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所贡献。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位于山东省潍坊市郊,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30个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民俗旅游接待地之一。通过实际调查走访与文献分析,发现杨家埠民俗大观园在管理模式上历经了多年演变,目前呈现出“政府+公司+农户+社区+旅游协会”的经营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在充分发挥旅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通过合理分享利益,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进一步的调查与分析表明,这一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分析认为,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缺失;园区整体规划缺乏整体性、长远性;营销管理水平不高;轻视社区居民作用,利益相关主体管理有待提高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国内民俗旅游今后的发展趋势,借鉴其他民俗旅游地既有管理模式的优点,运用企业经营管理的SWOT思想及“相关利益主体”理论,提出了杨家埠民俗大观园管理模式创新与改进的具体建议:重视战略管理,加强长远规划;塑造独特强势的品牌形象;实行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管理;提高营销管理力度与水平;坚持精品带动战略;重视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强化社区参与;重视旅游发展的惠民效应等。本文针对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管理模式的专门研究以及提出的对策建议,不仅对于园区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同类型民俗旅游企业改进管理效率、增强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赵艳斌[8](2014)在《绿海甜园觅“娇子”》文中研究表明本想周末就猫家里不出门了,可大周末的要在家里闲待着不成?朋友介绍说京南大兴有一处叫"春益生"的草莓基地,那里种植的草莓是新品种,又大又甜很好吃。要不今儿去尝尝?草莓大棚里没有雾霾,空气肯定好,大棚里都是绿生生的草莓,还有蜜蜂和小花。于是,出门驱车奔大兴魏善庄镇,去"春益生"草莓棚里休闲一把。走进这家很有名气的北京市春益生农副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大门,一栋栋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在
万敏[9](2012)在《面向农户的问题解决型农业科技知识服务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农户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农户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已经从传统的农业信息服务,逐渐转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专业化、个性化的知识服务。产学研相结合建设农业科技知识服务系统,搭建农业科技知识与农户之间的桥梁,是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突破点,对于推进“四化”同步1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知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等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调研、案例研究、参与式农村评估、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基于“农户类型”和“问题类型,深入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知识服务需求,并通过国内外知识服务案例研究,分析总结了我国目前知识服务实践存在的问题。基于需求、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构建了一个面向农户的问题解决型农业科技知识服务系统,并通过在植物保护领域的原型系统实现,对这一交互式的农业科技知识服务系统进行了实践验证。论文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创新性地探索:一是设计构建了一个以“知识仓库+服务平台”+“诊断和推送实体”为核心的,面向农户的问题解决型农业科技知识服务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将符合传统小农户服务需求的人际传播媒介与信息化新媒介相结合,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并且利用系统中农业生产一线信息采集和信息反馈功能,加强系统各组成之间的信息流动和知识转化,将系统各组成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各种类型的农户提供一个综合性和实用性强的一站式问题解决窗口,为我国农业科技知识服务提供了一个新的实现方案。二是通过一个植物保护原型系统的实现,对所提出的农业科技知识服务系统设计和构建方案进行了实践检验。依托国际合作项目“植物智慧”(Plantwise),建设了一个以“植物智慧知识库”+“植物诊所协作网”为核心的,面向农户的问题解决型植保知识服务系统,利用“知识库+植物诊所”组合,将不同类型的知识服务主体结合在一起,为农户提供了有效可行的病虫害防治解决方案。通过该系统的运行,对论文所设计的农业科技知识服务系统进行了实践检验,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通过论文研究,探索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科技知识服务系统建立模式和运行机制,为我国全面推进农业知识服务开拓了思路,积累了经验。设计构建的面向农户的问题解决型农业知识服务系统,及实际建设并运行的植保原型系统,有可能成为我国“一主多元”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有益补充。
李青松[10](2009)在《喜鹊叫喳喳》文中研究说明世人皆知东阿是有名的"阿胶之乡",何时又成了"中国喜鹊之乡"?喜鹊干嘛要成千上万地聚往东阿那块地儿安营扎寨?这中间,一个关于人类与自然的由对立走向融合的曲折故事,不但妙趣而且深刻。让读者在"喳喳喳喳"的喜鹊叫声中去体味东阿人民改善环境、绿化家园的千辛万苦,耐人寻味,构思别致。作者的点子实在叫绝。
二、京郊草莓新年上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京郊草莓新年上市(论文提纲范文)
(1)北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引子 |
第二章格拉秋山 |
第三章红花尔基 |
第四章墨尔根 |
第五章八里桥·五间房 |
第六章奇克 |
第七章无名一寒村 |
第八章五大连池 |
第九章锦河 |
第十章卧虎山 |
第十一章麦海 |
第十二章双泉 |
第十三章小临沂 |
第十四章朝元鼎 |
第十五章马路弯 |
第十六章伊林密 |
第十七章铁西 |
第十八章凤鸣街 |
第十九章西瓦窑 |
第二十章老鳖湾 |
第二十一章文化街14号 |
尾声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 |
0.1.1 选题缘由 |
0.1.2 研究对象 |
0.2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0.2.1 研究现状 |
0.2.2 研究意义 |
0.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0.3.1 研究目标 |
0.3.2 研究方法 |
0.4 语料来源与文章体例 |
0.4.1 语料来源 |
0.4.2 文章体例 |
上编“V/A+PP”跨层结构及其演化研究 |
第一章 “V/A+PP”构造的性质、类别与功用 |
1.1 结构性质与构造特点 |
1.1.1 “P”居中 |
1.1.2 结构特点 |
1.2 介词类别与虚化差异 |
1.2.1 介词分类与虚化程度 |
1.2.2 词性归类与类别判断 |
1.3 内部牵制与性质功用 |
1.3.1 谓词音节 |
1.3.2 性质与功用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从共时角度看“A在”的演化发展与重构 |
2.1 语法层次与附缀结构 |
2.1.1 内部层次 |
2.1.2 附缀结构 |
2.2 拷贝构式与构式成分 |
2.2.1 结构模式 |
2.2.2 成分选择 |
2.2.3 语法特征 |
2.3 “好在”的再演化与诱因 |
2.3.1 情态化 |
2.3.2 关联化 |
2.3.3 演化成因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汉语“(V)自”的附缀化及其“于”的叠加式 |
3.1 构成性质与结构功能 |
3.1.1 单音节词 |
3.1.2 双音节词 |
3.1.3 语义特征 |
3.1.4 句法功能 |
3.2 词汇化过程及成因 |
3.2.1 词汇化过程 |
3.2.2 词汇化成因 |
3.3 介词叠加与叠加效应 |
3.3.1 “V自+于” |
3.3.2 “V于+自” |
3.3.3 产生诱因与叠加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V/A乎 NP”的演化方式与转化结果 |
4.1 内部功能与结构转化 |
4.1.1 介引功能与宾语扩大 |
4.1.2 线性组合与结构转化 |
4.2 韵律制约与词汇化等级 |
4.2.1 单音节到双音节 |
4.2.2 虚化梯度及其词汇化 |
4.3 词汇化成因及演化趋势 |
4.3.1 演化动因与成词机制 |
4.3.2 发展趋势与演化结果 |
4.3.3 从附缀化到零形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V双+向/往+NP”的演化趋势与结果 |
5.1 内部结构与宾语类别 |
5.1.1 结构方式 |
5.1.2 类别性质 |
5.1.3 体标记后附 |
5.2 结构转变与演化结果 |
5.2.1 附缀化与零形化 |
5.2.2 及物化历程 |
5.3 演化成因与发展缘由 |
5.3.1 介词虚化 |
5.3.2 音步制约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V+往+NP”的构造特征及“V往”的词汇化 |
6.1 成分性质与语义特征 |
6.1.1 组成性质与内部构造 |
6.1.2 音节形式与语义特征 |
6.1.3 宾语变化与范围扩展 |
6.2 结构转化与位移变动 |
6.2.1 连动而述补 |
6.2.2 述补而述宾 |
6.2.3 现实位移与虚拟位移 |
6.3 词汇化与内部脱落 |
6.3.1 成词趋势与时体标记 |
6.3.2 成分脱落与音步和谐 |
6.3.3 成词动因与脱落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下编“V/A+PP”跨层结构的再演化研究 |
第七章 “V/A+PP”构造的演化趋势、发展结果及动因机制 |
7.1 构造发展与演化趋势 |
7.1.1 结构特性与演化趋向 |
7.1.2 及物化与词根化 |
7.1.3 附缀结构与附着叠加 |
7.1.4 构式化与关联化 |
7.2 演化动因与机制 |
7.2.1 跨层结构重组 |
7.2.2 韵律音步 |
7.2.3 语言表达经济性 |
7.2.4 语用需求强化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从跨层到副词:“难于”的演化历程与表达功用 |
8.1 性质特征与句法分布 |
8.1.1 跨层短语“难于” |
8.1.2 粘宾动词“难于” |
8.1.3 副词性“难于” |
8.2 结构演化与表达功能 |
8.2.1 行域到知域 |
8.2.2 委婉否定 |
8.3 词化历程与演化机制 |
8.3.1 成词过程 |
8.3.2 演化机制 |
8.3.3 鉴别标准 |
8.4 从述宾到状中 |
8.4.1 副词化趋势 |
8.4.2 副词化梯度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看在X的份(面/分)上”的构式化及其发展 |
9.1 构式特征与构式语义 |
9.1.1 内部组件与位置分布 |
9.1.2 构式语义与语用功能 |
9.2 体标记的鉴定证明 |
9.2.1 词性判定 |
9.2.2 动介共存 |
9.3 词化过程与成词诱因 |
9.3.1 跨层结构 |
9.3.2 成词诱因 |
9.4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给以”“予以”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动因与机制 |
10.1 句法功能与语义特征 |
10.1.1 语法特征 |
10.1.2 虚化程度 |
10.1.3 语义特征 |
10.2 宾语的种类特性与指称化 |
10.2.1 宾语种类 |
10.2.2 指称化宾语 |
10.2.3 宾语特性 |
10.3 发展历程与演化成因 |
10.3.1 演化过程与词义虚化 |
10.3.2 结构省缩与配合共现 |
10.3.3 配合使用与共现搭配 |
10.4 使用语体与表达功效 |
10.4.1 使用语体 |
10.4.2 表达功效 |
10.5 本章小结 |
第十一章 “不外乎”的主观评注功能及其发展 |
11.1 句法位置与后续成分 |
11.1.1 句法位置 |
11.1.2 组合倾向 |
11.1.3 后续宾语 |
11.2 语义特征与情态功能 |
11.2.1 语义特点的多样化 |
11.2.2 表达功能的情态化 |
11.3 发展历程与演化诱因 |
11.3.1 词汇化过程 |
11.3.2 功能虚化 |
11.3.3 演化机制 |
11.4 叠加用法 |
11.5 本章小结 |
第十二章 从“限于”到“仅限”的词汇化与再演化* |
12.1 演化过程与成词动因 |
12.1.1 固化成词 |
12.1.2 成词动因 |
12.1.3 动词虚化 |
12.2 限定强调与形成原因 |
12.2.1 前加限定 |
12.2.2 凸显强调 |
12.3 表达功用与发展演化 |
12.3.1 语用功能 |
12.3.2 “于”的零形化 |
12.3.3 配合使用 |
12.4 本章小结 |
结语和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数据库的汉语虚词类语病自动检测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现状 |
1.2.1 病句检测软件开发工作阶段性研究现状 |
1.2.2 汉语虚词类语病自动检测项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材料和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材料 |
1.4.3 研究方法 |
1.5 相关说明 |
2 副词类语病自动检测项研究 |
2.1 副词错用检测项研究 |
2.1.1 被错用的副词情况统计 |
2.1.2 被错用的副词的正确使用情况 |
2.1.3 副词被错用的类型 |
2.2 副词滥用检测项研究 |
2.2.1 被滥用的副词情况统计 |
2.2.2 被滥用的副词的正确使用情况 |
2.2.3 副词被滥用的类型 |
2.3 副词欠缺检测项研究 |
2.3.1 被漏用的副词情况统计 |
2.3.2 漏用副词的句子的正确形式 |
2.3.3 副词被漏用的类型 |
2.4 副词词性误用检测项研究 |
2.4.1 被误用词性的副词情况统计 |
2.4.2 被误用词性的副词的正确使用情况 |
2.4.3 副词词性被误用的类型 |
2.5 小结 |
3 介词类语病自动检测项研究 |
3.1 介词错用检测项 |
3.1.1 被错用的介词情况统计 |
3.1.2 被错用的介词的正确使用情况 |
3.1.3 介词被错用的类型 |
3.2 介词滥用检测项研究 |
3.2.1 被滥用的介词情况统计 |
3.2.2 被滥用的介词的正确使用情况 |
3.2.3 介词被滥用的类型 |
3.3 介词欠缺检测项 |
3.3.1 被漏用的介词情况统计 |
3.3.2 漏用介词的句子的正确形式 |
3.3.3 介词被漏用的类型 |
3.4 小结 |
4 连词类语病自动检测项研究 |
4.1 连词错用检测项 |
4.1.1 被错用的连词情况统计 |
4.1.2 被错用的连词的正确使用情况 |
4.1.3 连词被错用的类型 |
4.2 连词滥用检测项 |
4.2.1 被滥用的连词情况统计 |
4.2.2 被滥用的连词的正确使用情况 |
4.2.3 连词被滥用的类型 |
4.3 连词欠缺检测项 |
4.3.1 被漏用的连词情况统计 |
4.3.2 漏用连词的句子的正确形式 |
4.3.3 连词被漏用的类型 |
4.4 小结 |
5 助词类语病自动检测项研究 |
5.1 助词错用检测项 |
5.1.1 被错用的助词情况统计 |
5.1.2 被错用的助词的正确使用情况 |
5.1.3 助词被错用的类型 |
5.2 助词滥用检测项 |
5.2.1 被滥用的助词情况统计 |
5.2.2 被滥用的助词的正确使用情况 |
5.2.3 助词被滥用的类型 |
5.3 助词欠缺检测项 |
5.3.1 被漏用的助词情况统计 |
5.3.2 漏用助词的句子的正确形式 |
5.3.3 助词被漏用的类型 |
5.4 其它类助词检测项 |
5.4.1 被误用的其它类助词情况统计 |
5.4.2 被误用的其它类助词的正确使用情况 |
5.4.3 其它类助词被误用的类型 |
5.5 小结 |
6 语气词类自动检测项研究 |
6.1 语气词错用检测项 |
6.1.1 被错用的语气词情况统计 |
6.1.2 被错用的语气词的正确使用情况 |
6.1.3 语气词被错用的类型 |
6.2 语气词滥用检测项 |
6.2.1 被滥用的语气词情况统计 |
6.2.2 被滥用的语气词的正确使用情况 |
6.2.3 语气词被滥用的类型 |
6.3 语气词欠缺检测项 |
6.3.1 被漏用的语气词情况统计 |
6.3.2 漏用语气词的句子的正确形式 |
6.3.3 语气词被漏用的类型 |
6.4 小结 |
7 结语 |
7.1 本研究的成果 |
7.2 本研究的不足 |
7.2.1 病句语料数据不够大 |
7.2.2 虚词类病句的描写不够准确 |
7.2.3 虚词类病句在格式描写上存在的问题 |
7.3 语病研究的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致谢 |
(6)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研究 ——以近五年(2012-2016年)三家报纸语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理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研究概述 |
1.2.1 概念的提出 |
1.2.2 研究现状 |
1.3 语料收集与分类 |
1.3.1 语料收集的范围与方法 |
1.3.2 语料收集成果的分类 |
第2章 近五年(2012-2016年)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分类研究 |
2.1 新兴指人类词缀 |
2.1.1 新兴指人类词缀“男、女、哥、弟、叔、爷、嫂、婶、姐、妹” |
2.1.2 新兴指人类词缀“霸、帝、达人” |
2.1.3 新兴指人类词缀“友、族(一族)、党” |
2.1.4 新兴指人类词缀“客、领” |
2.1.5 新兴指人类词缀“控、迷、粉” |
2.1.6 新兴指人类词缀“狗、奴、漂、二代” |
2.2 新兴有关社会现象的类词缀 |
2.2.1 新兴代表某种社会潮流的类词缀“潮、风、热” |
2.2.2 新兴反映某种社会新现象或行为的类词缀“裸、云、去、微、体、秀、荒” |
2.2.3 新兴反映某种负面现象或行为的类词缀“黑、被、病、症(征)、门” |
2.3 其他新兴类词缀 |
2.3.1 新兴表抽象空间的类词缀“圈、界、坛、库” |
2.3.2 新兴类词缀“大” |
2.3.3 新兴类词缀“软、硬” |
2.3.4 新兴类词缀“高” |
2.3.5 新兴类词缀“多” |
2.3.6 新兴类词缀“零” |
2.3.7 新兴类词缀“式、型” |
第3章 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的特点及影响 |
3.1 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的特点 |
3.1.1 语音的非弱化性 |
3.1.2 构词位置的固定性 |
3.1.3 语义的类化(泛化)性 |
3.1.4 结构的粘附性 |
3.1.5 构词的能产性 |
3.2 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的影响 |
3.2.1 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对现代汉语本体的影响 |
3.2.2 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对社会交际的影响 |
3.2.3 正确对待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 |
第4章 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的产生及发展趋向 |
4.1 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的产生原因 |
4.1.1 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产生的社会因素 |
4.1.2 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产生的内部机制 |
4.2 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的产生途径 |
4.2.1 现代汉语实语素或词的类化 |
4.2.2 借用外来语言成分 |
4.2.3 吸收方言语素或词 |
4.3 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的发展趋向 |
4.3.1 回复到词根状态 |
4.3.2 发展为典型词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影响企业管理因素的理论简述 |
2.1.1 利益相关理论 |
2.1.2. SWOT(态势)分析法 |
2.2 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管理理论评论 |
第三章 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管理模式的演变及其主要特征 |
3.1 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概况 |
3.1.1 自然地理条件 |
3.1.2 交通条件 |
3.1.3 旅游资源条件 |
3.2 杨家埠大观园管理模式的演变过程 |
3.3 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分析 |
第四章 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及原因探析 |
4.1 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的管理模式及存在基础 |
4.1.1 当前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管理模式 |
4.1.2. 当前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管理模式存在基础 |
4.2 杨家埠民俗大观园管理模式实证分析 |
4.2.1 调查设计及实施 |
4.2.2 调查对象-需求及利益分析 |
4.3 影响当前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管理实效的因素 |
4.3.1 经营管理理念 |
4.3.2 经营主体 |
4.3.3 组织结构 |
4.3.4 利益分配 |
4.3.5 教育解说管理 |
4.3.6 园区配套服务设施管理 |
4.4 杨家埠大观园管理模式的理论分析 |
第五章 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管理模式改进的对策与建议 |
5.1 重视战略管理,加强长远规划 |
5.2 实行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管理 |
5.3 塑造品牌形象,坚持精品带动 |
5.3.1 塑造品牌形象 |
5.3.2 坚持精品旅游项目带动 |
5.4 提高营销管理力度与水平 |
5.4.1 重视广告营销 |
5.4.2 融入潍坊、山东大市场,实现与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
5.4.3 加大宣传力度 |
5.5 重视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 |
5.6 强化社区参与,重视旅游发展的惠民效应 |
5.6.1 加强社区参与,实现协调发展 |
5.6.2 加强社区参与,增设特色体验旅游项目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局限性 |
6.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详细摘要 |
(9)面向农户的问题解决型农业科技知识服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
1.1.2 农户是农业科技的直接采用者 |
1.1.3 农业科技知识服务系统是科技进入农户的桥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知识服务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知识服务研究的内容和进展 |
1.3.2 国内知识服务的研究内容和进展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及内容 |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1.6.1 提出并构建了一个问题解决型农业科技知识服务系统 |
1.6.2 对所提出的农业知识服务系统在植物保护领域进行实践检验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知识与信息 |
2.1.2 知识服务与信息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知识管理理论 |
2.2.2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
2.2.3 农业推广理论 |
第三章 我国的农业科技知识服务需求 |
3.1 我国农业科技知识需求现状 |
3.1.1 信息需求类型 |
3.1.2 信息需求内容 |
3.1.3 获取信息有效途径 |
3.1.4 信息需求特点及发展趋势 |
3.2 知识服务需求分析 |
3.2.1 基于“问题类型”知识服务需求研究 |
3.2.2 基于“农户类型”的知识服务需求 |
3.2.3 不同类型农户关心的问题与知识需求 |
第四章 国内外面向农户的农业知识服务实践 |
4.1 国外农业知识服务实践 |
4.1.1 大学为中心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
4.1.2 政府行政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 |
4.1.3 政府与民间合作组织并行的推广体系 |
4.2 我国农业知识服务实践 |
4.2.1 知识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
4.2.2 我国知识服务实践的案例研究 |
4.2.3 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问题解决型农业科技知识服务系统的设计与构建 |
5.1 问题解决型农业科技知识服务系统的设计构建思路 |
5.1.1 问题解决型农业知识服务系统总体目标 |
5.1.2 设计构建指导思想 |
5.2 问题解决型农业科技知识服务系统设计 |
5.2.1 知识仓库的设计 |
5.2.2 服务平台的功能模块设计 |
5.2.3 诊断和推送实体的设计 |
5.3 问题解决型农业知识服务系统的构建 |
5.3.1 知识仓库的构建 |
5.3.2 诊断和推送实体的构建 |
第六章 问题解决型农业知识服务系统的原型系统实现—以植物保护领域为例 |
6.1 “植物智慧”项目简介 |
6.2 植保原型系统的构建 |
6.2.1 植物智慧知识库 |
6.2.2 原型系统的诊断和推送实体 |
6.2.3 知识库与植物诊所的协作机制 |
6.3 植保原型系统的建设与运行 |
6.3.1 可行性调研 |
6.3.2 植物诊所的建设和运行 |
6.3.3 植物诊所的数据管理 |
6.4 植保原型系统建设的初步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
6.4.1 系统建设的初步成效 |
6.4.2 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PRA 农民需求调查的方法和主要结果 |
附录 2:基层植保站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喜鹊叫喳喳(论文提纲范文)
喜鹊:报喜的鸟吃害虫的鸟 |
沙患之苦 |
2003:“绿色风暴” |
绿色情怀 |
林下空间干什么? |
鸡粪和毛白杨的记忆 |
广粮门笔记 |
三只小喜鹊与一个人 |
智斗 |
沙窝村人的抱怨 |
喜鹊文化 |
阿胶新解 |
畅想未来 |
四、京郊草莓新年上市(论文参考文献)
- [1]北地[J]. 老藤.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2)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D]. 杜可风.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基于数据库的汉语虚词类语病自动检测项研究[D]. 王蔚.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8(12)
- [5]北京遭遇“垃圾围城”[J]. 王敬东.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18(01)
- [6]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研究 ——以近五年(2012-2016年)三家报纸语料为例[D]. 张茜.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7]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管理模式研究[D]. 朱彦慧. 西安石油大学, 2014(05)
- [8]绿海甜园觅“娇子”[J]. 赵艳斌. 北京农业, 2014(07)
- [9]面向农户的问题解决型农业科技知识服务系统研究[D]. 万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08)
- [10]喜鹊叫喳喳[J]. 李青松. 报告文学, 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