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估计精度评价的新思路

LS估计精度评价的新思路

一、LS估计精度评定的新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蒋正邦[1](2021)在《基于分层量测数据的负荷聚类分析与概率负荷预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覆盖电网各个层级的量测系统的最终建成与不断完善,电力公司积累了来自不同电压等级的海量负荷量测数据,以及对应的用户信息、网络拓扑、地理与气象数据。对海量分层量测数据进行特征挖掘与综合利用,能够为电力相关部门提供更准确实用的负荷聚类以及负荷预测结果,从而优化电力调度决策,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包含基于分层量测数据的负荷聚类与负荷预测两方面内容。在负荷聚类分析方面,丰富的分层量测数据使得可以同时考虑研究对象多种特征进行聚类分析。由此,本文针对多特征聚类问题,提出了一种多目标聚类模型以及一种聚类修正算法,解决了多特征聚类时经常发生的速度慢、精度差、易跌入局部最优的情况。在负荷预测方面,借助不同电压等级的量测数据之间的累加关系,可以提高单个、甚至多个电压等级上的负荷预测精度。由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概率预测方法和一种分层概率负荷预测优化方法,在提高预测精度的同时,缩窄预测区间,从而避免电力公司等机构对负荷极限值的错误估计。除此之外,本文也针对气象特征对负荷预测的影响、预测输入特征选择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具体而言,本文包含以下四部分内容:(1)针对多特征变电站负荷聚类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多目标聚类模型,同时考虑变电站的日负荷曲线与其下属负荷构成对其进行聚类。为了求解该多目标模型,本文提出了一种聚类结果修正算法,在对变电站基于日负荷曲线进行聚类并得到原始聚类结果后,采用该算法依据变电站负荷构成修正原始聚类结果。该算法可以用于克服对高维数据聚类时经常发生的速度慢、精度差、易跌入局部最优的问题,同时可以更方便地确定最优聚类类数。(2)针对变电站短期负荷概率预测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概率预测方法,首先对中压配变日前负荷进行预测,并获取预测值的概率分布,之后将其累加形成高压变电站负荷预测值的概率分布并形成预测区间。该方法中包括两种分别基于中压出线和中压配变负荷数据的预测框架。对比传统方法,提出的方法能更准确地估计变电站负荷预测结果中的不确定性,并给出较窄的预测区间。(3)针对分层概率负荷预测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数据累加一致性的分层概率负荷预测方法。该方法以不同电压等级上的预测结果分布之和相等为目标,调整各电压等级不同节点独立生成的概率负荷预测,使得各电压等级上的概率预测符合累加一致性,并能进一步提升各层概率负荷预测的精度。(4)针对考虑气象因素的变电站概率负荷预测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地域气象特征的自下而上概率负荷预测方法。该方法中从底层考虑了不同地域的气象数据以及负荷数据。在底层负荷预测过程中,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目标聚类的相似日选择方法,寻找相同气象条件下的日期作为相似日,并根据相似日进一步选择预测输入特征。结果显示,采用本文提出的输入特征选择方法、并从配网底层而非上层考虑气象信息,能进一步的提高预测精度,缩窄预测区间。

侯文琦[2](2021)在《朗缪尔探针在射频离子源中的测量误差研究》文中指出磁约束核聚变在反应过程中需要极高的温度,中性束注入加热是一种加热效率又高、原理又简单的辅助加热手段,在核聚变研究中经常使用。为实现中性束注入加热技术,射频离子源的研制十分关键,它是中性束注入加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而获得准确的等离子体参数信息对射频离子源研制极为重要。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准确测量等离子体参数且能克服射频离子源中恶劣环境的测量手段。朗缪尔探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方式,它不但能通过测量计算得出多种等离子体参数,还能对等离子体的各个部位进行测量,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便宜、适用范围广等诸多优点。尽管探针技术已经发展了近百年,但在实验测量中仍有较大的测量误差产生,使得所测得的数据只具有数量级的参考价值。所以,以减少朗缪尔探针的测量误差为目标,开展朗缪尔探针误差分析以及相关仿真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探究了一般朗缪尔探针系统产生测量误差的主要成因,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减少探针测量误差的措施;探究了朗缪尔探针对射频离子源内部等离子体造成的扰动程度,这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探针的测量误差。其中主要内容为: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探针伸入射频离子源中测量的二维轴对称模型,通过该软件来观察探针不同伸入长度、离子源不同放电功率、离子源不同放电压强以及不同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值等条件下,探针对射频离子源的扰动程度;然后搭建了射频离子源三维模型,与二维轴对称模型的等离子体分布相比较,发现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所搭建的模型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最后整理分析测量得到的探针电流-电压特性曲线。本论文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朗缪尔探针测量系统的测量误差来源,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减小测量误差的措施;通过软件仿真的分析能较好的弥补实验上无法直观观测到朗缪尔探针对离子源内部扰动情况的不足,有利于更深层次研究朗缪尔探针的测量误差,给其他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黄艳艳[3](2020)在《融合遥感信息的水文站网优化布局方法研究 ——以雨量站和墒情站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水文地面监测站网是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所需的最基本的数据采集系统,地面站网的布局与优化对于区域水资源评价、水循环过程模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水灾害防御等至关重要。通过多年的建设,我国水文监测站网已初具规模,但地区差异较大,总体控制程度仍然偏低。随着我国新时代水利改革和智慧水利建设等工作的开展,行业的精细化管理对数据时空分辨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水文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推广,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丰富的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源,给传统站网布局的改进提供了机遇,天地一体化的水文立体监测站网成为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对站网的设计方法、异构数据的应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围绕行业监测需求及数据获取背景,深入分析遥感数据在水文地面站网布局中的应用优势,探究融合遥感信息改善地面监测站网布局的方法。具体地,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一是系统梳理国内外站网布局的发展、方法,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构建融合遥感信息的地面监测站网布局的总体框架,提出从站网的时间特征、站网的空间特征以及站网的应用精度等三个方面进行站网布局及优化的理论方法。应用信息熵方法计算和衡量水文站网间的信息通量,描述站网捕捉的水文要素时间特征的能力,引入遥感信息,构建遥感与地面监测信息融合的站网空间特征及应用精度指标的函数表达。根据优化问题特点,选取优化求解算法;二是以雨量站网优化布局为例,对于地面监测主导的站网布局,针对新增站点优化和已有站点位置优化两类优化布局问题,基于融合遥感信息的水文站网优化布局理论,构建雨量站网优化方法。为避免熵理论在站网信息量连续计算熵的难度,对不同离散方法和熵目标方法在雨量站网优化布局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了不同方法的适用场景,为信息熵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地面监测站网优化布局提供参考;三是以墒情站网优化布局为例,对于遥感监测主导的站网布局,构建了融合遥感信息的站网空间特征监测能力和应用精度的计算方法,在地块和公里两种尺度上,进行了新增墒情站点数量和位置的优选。为解决墒情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数据的不同步问题,应用STARFM算法进行了 GF6号卫星数据与MODIS数据的时空融合,为墒情站网优化提供卫星与地面监测协同匹配的墒情监测数据集。论文主要创新点包括:1.提出了融合遥感信息的水文站网优化布局的理论框架,构建了水文站网优化布局的目标函数,提出了水文站网效能描述的时间、空间、精度三维指标体系及融合遥感信息的函数表达,构建了优化求解算法体系。2.基于融合遥感信息的水文站网优化布局理论,构建了以地面监测主导为特征的雨量站网优化布局方法。对新增站点优化和已有站点位置优化两类优化布局问题,均能有效改善站网对降水空间特征的捕捉能力、显着提供站网监测精度。3.基于融合遥感信息的水文站网优化布局理论,构建了以遥感监测主导为特征的墒情站网优化布局方法,能有效改善站网获取区域墒情信息的能力,并有利于墒情遥感监测精度的改善。

李婉秋[4](2019)在《GNSS与GRACE联合的陆地水储量变化监测及其负荷形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陆地水是水资源中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测定区域陆地水时空变化及其负荷形变,对于揭示陆地水循环、理解地壳非线性运动地球动力学过程、以及建立和维持区域高精度地球参考框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科学意义。随着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测量数据具备了多元化及高精度的特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GNSS)因其精度高、实时以及全天候的优势已成为监测地壳运动变化的重要手段。地壳运动非线性变化主要反映了非潮汐海洋负载、大气负载、水文负载以及冰川均衡调整等地球物理效应的综合作用,从GNSS大地高非线性变化时序中扣除大气与非潮汐海洋负荷效应后,可利用残余时序研究陆地水负荷。陆地水负荷运移引起地球重力场随时间的演变,基于时变重力场与地表质量变化的物理机制,可对陆地水及其负荷形变进行定量反演。重力反演与气候实验卫星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及 GRACE-FO(GRACE-Follow On)的时变重力场模型为连续监测区域地表质量变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本文研究融合GNSS和GRACE数据监测区域陆地水负荷形变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地球物理模型和实测资料分析区域陆地水储量变化及其负荷形变时空特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回顾了 GRACE卫星重力测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评述了重力场模型与GNSS反演陆地水及其负荷形变的方法和研究进展,总结分析了 GRACE和GNSS数据在反演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指出了滤波方法、泄漏误差是影响GRACE反演精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改善GNSS反演模型的观测量精度是提高GNSS反演结果可靠性的关键环节;阐述了联合反演方法在水负荷形变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2、介绍了 GRACE反演水储量变化及负荷形变计算的基本理论。研究了 GRACE时变重力场模型反演地表质量变化的球谐系数法;比较分析了单一滤波法与组合滤波法对南北条带噪声的处理效果;给出区域时变重力场提取算法计算公式;描述了冰川均衡调整的物理机制,对于GIA效应采用ICE-5G模型改正;完整推导了不同性质地球参考框架一阶负荷勒夫数的转换关系式。3、验证了 GRACE泄漏误差改正方法并进行应用分析。完整地推导了基于大尺度流域水储量泄漏误差改正的三次滤波核函数法理论公式,利用数值模拟与实测数据验证新算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该方法相对于偏差修正法、乘法修正法、尺度因子法估算的时间序列,其泄漏误差改正精度RMS分别提高了 15%、37%、35%,与WGHM水文模型和三峡水库蓄水实测资料吻合较好。采用尺度因子方法定量反演小尺度区域水储量变化,以关中地区为例,尺度因子改正后GRACE泄漏误差减小了 8%,反演结果与实测地下水水位及降水资料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采用正向建模方法定量估算中长空间尺度水储量变化,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改正后的信号精度提高了近30%,以青藏高原为例恢复其泄漏信号之后的陆地水储量变化与WGHM结果比较接近,低频域的信号能量显着增强。4、系统研究了基于奇异谱分析的GNSS时序处理优化方案,包括GNSS时序粗差探测、高程方向时序降噪、数据插值及信号提取四个方面。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插值方法,SSA迭代插值法的插值精度最高,在高程方向的插值精度均优于5mm,随着时序缺失数据的增多该方法仍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相比小波变换与快速傅里叶变换,SSA滤波法分离时序信号与噪声的效果最优,与真实值最为接近;相比最小二乘拟合法,利用SSA方法获取的GNSS序列周期项信号时间序列更为准确,与改正泄漏误差及GAC影响后的GRACE形变结果其相关系数可达到0.7以上;扣除GRACE质量负荷项后,相同测站的WRMS值也随之降低,陆地水负荷对GNSS高程方向序列的贡献率在1.6%~17%范围内。5、提取了 GNSS数据降尺度特征并精化GNSS反演模型观测量。提出了基于多通道奇异谱分析的GNSS数据降尺度方法,用于改善反演模型观测量精度与局部高频信号影响。分析38个CORS基准站的高程方向时序结果表明:MSSA方法重构的时间序列精度普遍高于FFT多周期重构法,92%的测站采用MSSA方法重构之后其精度均有不同程度地改善,精度提升了 2.01%~16.89%。采用移去恢复方法优化了大气负荷与海平面变化负荷影响的计算过程,减小了原始格网数据在进行球谐展开时产生的截断误差,结果表明:大气负荷对基准站垂直位移的影响在季节尺度上最大可达12.4mm、海平面变化负荷引起测站垂直位移最大值约为±3mm。6、验证了 GNSS高程方向位移监测区域水储量变化的方法可靠性。对于反演模型构建,按附有约束条件的方法解决了法方程秩亏的问题,避免了正则化方法中岭参数选取的困难,提高了计算效率;细致分析了反演模型中的积分半径选择与边界尺度扩充等问题;依托地壳负荷弹性形变理论,获取了 GLDAS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以此评估GNSS多次迭代反演算法的稳定性,其结果显示:对于测站点位密集的区域,反演结果与模拟信号比较吻合,而对于点位稀疏的局部地区信号偏差相对较大,在距离基准站覆盖范围较远的四周区域,其结果明显偏离模拟信号。说明了 GNSS高程方向位移反演方法的稳定性与基准站点的密集程度有关;相比于直接解算法,多次迭代反演结果与模拟信号局部特征一致性较好,有效验证了多次迭代反演方法的稳定性;进一步揭示了 GNSS反演的区域陆地水储量变化及其垂直负荷形变时空特征,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探讨了与GRACE监测结果的时空共性。7、研究了融合GNSS与GRACE数据监测区域陆地水负荷形变的方法。联合反演结果显示了区域陆地水负荷垂直形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位移形变量约为-12mm~12mm。在2015~2017年的每年1月至3月陆地水负荷迁移驱动地表产生向上位移;每年5月、7月、8月地表在陆地水负荷作用下产生向下位移;相比单一监测手段,联合反演后研究区信号产生了新的变化,在远离CORS站覆盖区的边界处出现了相对理想的物理信号,弥补了 GNSS反演在积分远场的不足;地表垂直位移变化较大的区域集中在CORS站覆盖范围,主要反映了 GNSS结果的信号特征,空间信号分布相比GRACE结果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为了验证联合反演方法相比GNSS反演的优越性,推导了 Mascon等效水高转换成Mascon形变位移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联合反演方法得到的区域陆地水负荷垂直形变与Mascon形变解吻合较好。8、利用CSR、JPL、GFZ三家机构的GRACE-FO时变重力场模型揭示了近10个月我国陆地水储量随时间演变的时空特征;提出利用改进的Hard模型与PREM模型分析区域地球结构差异对GRACE-FO反演我国陆地水负荷垂直形变的影响。结果表明:60阶径向勒夫数的相对差异接近4.27%,前60阶垂直负荷形变最大差异位于云南一带的澜沧江流域地区,幅值约达到0.7mm/a。构建了预测GRACE与GRACE-FO衔接期水储量变化的SSA迭代方法。分析我国6个实验区水储量在短期、中短期、中期、长期等时间尺度上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其预测精度几乎都高于ARMA模型,预测趋势与Mascon解、GLDAS模型以及GRACE-FO结果整体相一致。

郭立媛[5](2019)在《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路面裂缝检测算法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公路交通对于运输业、制造业、旅游业以及农业等国家支柱产业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公路使用寿命的延长和交通负荷的增加,路面破损检测和养护已成为公路交通领域的主要任务。路面裂缝是公路交通路面损害的早期表现形式,及时对路面裂缝进行检测并养护能够避免裂缝进一步发展而对交通安全造成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路面裂缝识别与提取是路面裂缝检测领域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存在着极大的挑战。一方面,由于路面情况复杂,纹理、噪声、阴影等干扰因素的存在,目前的路面裂缝识别任务中存在大量的误判和漏判现象;另一方面,当已知路面上存在裂缝时,如何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实现路面裂缝的自动、准确提取是路面裂缝检测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因此本文围绕路面裂缝检测这一主题,以提高裂缝识别与提取算法的准确性为出发点,利用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方法从路面裂缝在线识别和离线识别以及路面裂缝提取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为保证低功耗平台下路面裂缝在线识别方法的效率并提高复杂拓扑结构路面裂缝的识别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先验知识的Min Max k-Means路面裂缝识别算法。该算法能够在聚类过程中分配与簇内方差大小成正比的可自动修正的权重,并且由于引入了先验知识,避免了传统k-Means算法对聚类中心初始位置敏感问题。通过在相同数据集上与传统k-Means算法、Min Max k-Means的比较,显示了所提算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2)鉴于深度学习技术在目标检测与识别领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为进一步提高识别精度,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到硬件平台资源不再受限的路面裂缝离线识别任务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迁移学习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结合的路面裂缝识别算法,用于路面裂缝离线识别。首先在模型的训练与验证过程中,采用图像数据增强技术对数据集进行扩充处理,提高数据集中样本的量级和多样性。然后在VGG-Net网络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了一种针对道路裂缝离线识别任务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Crack-CNN)。最后在卷积网络训练过程中,引入同构空间下的迁移学习,进一步提升了Crack-CNN的识别精度与泛化能力。(3)针对路面裂缝提取任务中的裂缝拓扑结构复杂,以及实际路面图像中存在的修补痕迹、油污、车道线和光照等干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化随机森林的路面裂缝自动提取算法。首先通过积分通道特征提取的方法来获得多层次的路面裂缝特征信息,包含HSV颜色特征、梯度幅值特征以及梯度直方图特征。然后利用得到的积分通道特征和基准图像的结构化标记特征构建结构化随机森林模型。最后利用提取到的测试集图像的积分通道特征,结合训练好的结构化随机森林模型,得到初步的路面裂缝提取效果图,为进一步消除噪声等干扰的影响,选择合适的阈值,对初步的提取效果图进行二值化和形态学方法去除噪声,得到最终的路面裂缝提取效果图。将所提算法与最小路径选择、Canny边缘检测、裂缝树以及迭代阈值分割等四种裂缝提取算法进行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表明,所提算法能够提取具有任意复杂拓扑结构的裂缝,其精度和召回率均优于其他路面裂缝提取算法。

郑蓉,何思源[6](2018)在《方差分量估计方法对比分析》文中提出模拟一个边角网的观测数据,对比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严密方法及其两种简化算法、最小范数二次无偏估计(MINQUE)、基于最小二乘残差方程的方差分量估计算法(LS-MINQUE)和L算法在计算效率及精度方面的差别。结果表明,方差分量的估计结果具有随机性,但是从统计结果来看,6种方法的统计结果与模拟精度一致,从计算效率来看,Hels2(Helmert第2种简化算法)相较于Helmert严密算法和MINQUE的计算时间提高率为55%75%,表明在迭代阈值相同时,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的第二种简化算法计算效率最优,计算精度与严密方法相当。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7](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王笑蕾[8](2018)在《地基GNSS近地空间水环境遥感监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GNSS系统的发展与完善,接收机获取的信号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被越来越多的挖掘出来。信号传播路径中发生的对流层折射效应和多路径效应,过去曾被认为是定位中的误差源——对流层延迟和多路径误差。但是,通过对这两大误差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利用这两大效应可以监测大气水汽、海面变化、雪面深度、土壤湿度等近地空间水环境参数,并逐渐发展完善为地基GNSS遥感技术。本文根据地基GNSS遥感原理,结合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近地空间水环境参数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内容涉及:大气水汽反演及时序分析、土壤湿度仿真及反演、积雪参数反演及格网化研究、潮位反演及其关键问题研究,具体而言,取得的研究成果有:1.总结了国内外地基GNSS遥感的研究现状,深入研学了地基GNSS水汽反演原理和GNSS干涉遥感(GNSS-IR)原理,分析了近地空间水环境参数监测的意义。2.分析了对流层水汽序列在时空上的特性及其在降雨前后的变化情况。分别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法和小波分解法进行了水汽时间序列分解,研究了水汽时间序列的周期性振荡特性及不同周期振荡的物理成因。同时,利用ECMWF和GPS反演水汽的优点,综合分析了台湾地区一次典型降雨发生前后的水汽及其他气象要素特征。3.根据GPS-IR的经典原理,进行了土壤湿度、积雪参数和潮位的仿真反演;通过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的SNR仿真序列,建立了SNR特征参数与环境参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利用该数学关系,进行了实测GPS数值反演,反演序列与实测环境序列符合良好。4.顾及大气折射造成的信号弯曲现象,分析了大气折射效应在不同高度角下对解算值的影响,给出了消除此类误差的大气折射改正公式;顾及海面动态变化引起的反演结果偏差,推导了海面动态变化时的动态公式,改进和完善了两种海面动态改正算法——经典改正算法和动态算法。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为1.顾及到地形起伏对雪深反演的影响,提出了将反演结果平面格网化的理论方法,挖掘了SNR中隐藏的各向异性信息,获得了环境参数的平面信息,改正了地形起伏导致的雪深反演结果偏差。2.针对潮位反演中的噪声问题,提出了利用小波分解方法剔除噪声信号的数据处理方法,减小了LSP频谱图中的噪声频率能量,避免了虚假频率峰值的出现,减少了反演序列的粗差率,改善了反演精度。3.为了提高潮位反演的精度和分辨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GNSS多模多频SNR数据的潮位反演融合算法。该算法基于聚类思想、滑动窗口算法和最小二乘解算思路,实现了将反演结果以1h的时间分辨率,将潮位反演结果收敛在20 cm以内的效果,很好地平衡精度和分辨率之间的矛盾关系,对于推进GNSS-IR潮位反演的实际应用进程具有重大意义。4.为了提高潮位反演的分辨率,利用小波分析提取了SNR中的瞬时频率信息,并提出了利用该瞬时频率进行潮位反演的方法。结果表明:当SNR序列质量较好时,瞬时频率潮位反演方法能够在精度损失较小、甚至不损失精度的情况下,大幅提高反演点数量,深入挖掘了SNR中的多路径信息,提升了数据的有效利用率。

谢文武[9](2018)在《无线通信多模终端的通用接收机结构与算法研究》文中认为从早期的模拟1G无线移动通信,发展到现在的数字2G、3G、4G和正在研发的5G,无线移动通信走过了 30多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升级换代,无线通信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并正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由于历史和技术的原因,目前2G/3G/4G标准同时在运行。这些不同代的标准存在很大差别,标准的差异导致基站、手机终端及运营商的不同,这些因素为人们购买和使用手机、变换运营商等都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能满足多运营商、多通信标准的手机,即通常所称的多模终端,应运而生。早期的多模终端大多采用独立多模块方式,每一模块仅支持一种标准,导致此类多模终端具有面积大、功耗大和成本高等缺点。采用SiP(System In Packet)或SoC(System On a Chip)技术研发出的单芯片式多模终端,采取芯片集成或IP(Intellectual Property)核集成的方式,虽然可以部分缓解上述这些缺点,但是仍在芯片面积与功耗方面不理想。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芯片设计之初,在算法层面解决各模式之间不同算法的融合问题。为此各研究机构和企业在射频芯片及其前端电路做了大量研究,以减小多模终端射频部分的复杂度和成本。然而,接收机后端解调模块仅有较少的研究,且仅限于两个标准之间的融合。为了进一步减小多模芯片的算法实现复杂度,进而减小芯片面积和降低功耗,本文提出一种通用接收机均衡器结构和信道估计结构,旨在适用于所有时域系统并与频域系统共享部分硬件加速器模块,并满足多模系统不同业务信道对不同时间紧急程度的需求;同时也提出了适合上述通用结构的算法,该算法围绕多模终端接收机后端的解调部分(包括信道估计、均衡器和干扰消除等模块)的任务,针对多小区和/或多用户场景中遇到的多小区/用户干扰消除问题,重点研究了多模结构下的信道估计算法、信道均衡算法和部分算法的优化。论文的主要创新工作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1)针对多个标准的帧结构和多址接入方式不同,导致需要多种不同的均衡算法,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合时域多模(GSM/EDGE/CDMA/TD-SCDMA/CDMA2000/WCDMA)的通用接收机均衡器结构,该结构采用 JMMSE-DFE-OSR(Joint multi-cell/user 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Decision Feedback Equalizer-Oversample Rate)/Notch-IC-RAKE(Notch-Interference Cancel-RAKE)的自动切换方案。该方案能较好的满足多个标准,支持单用户和多用户解调,且在性能方面除了个别场景稍有恶化,其他场景均优于单模系统性能。依据不同的信道多径场景、不同信号质量、不同调制方式等条件,可在JMMSE-DFE-OSR和Notch-IC-RAKE之间进行切换,以获得更优的系统性能。而针对不同控制信道对时间响应和性能的不同需求,可在RAKE和Notch-IC-RAKE之间进行切换。因此,该自动切换方案能增加系统性能的鲁棒性。通过采用该接收机均衡器结构及其相应算法,能很好的降低多模系统的算法整体复杂度。2)针对多个标准的帧结构不同,导致信道估计算法的差异,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合时域多模接收机信道估计结构及通用信道估计算法。该算法可以通过配置不同的参数,如相关长度、小区个数等,来达到支持多种模式的能力。另外,针对有多小区需求的模式,可以较容易地对该算法进行扩展,以达到支持多小区信道估计的能力。该算法采用迭代方式来替换传统的矩阵求逆方法,以获得更低的实现复杂度;此外,为了提高估计精度和加快迭代收敛速度,该方案将射频部分的滤波器和成型滤波器系数当成己知部分参与估计。该方案在性能方面与单模的性能相当;在复杂度方面,复杂度有较大程度的降低。3)考虑4G频域模式与其他时域模式的融合,提出一种共享FFT/IFFT等模块以减少硬件资源的融合方案。同时提出一种针对4G的非码本预编码方案。4G是频域模式,从物理层算法角度,4G与时域系统做到真正融合比较困难,只能与时域模式共存。为了进一步减少硬件资源,本文采用了如下融合方案:将上述JMMSE-DFE-OSR均衡器在频域上实现,以达到与4G共享FFT/IFFT模块。此外,其他硬件加速器模块也可以共享,例如CORDIC等子模块。本文还研究了在TD-LTE系统中的预编码,提出了一种以最小化字符差错率上界作为优化准则的非码本预编码设计方案,该方案可以保证非码本预编码算法的快速收敛,且保持较低的计算复杂度。将本文提出的通用算法采用MATLAB、C++和FPGA实现了其浮点、定点平台,并与原单模系统进行了性能和复杂度两方面对比、分析与评估。分别与每一种单模的复杂度相比,除GSM外,每一种模式的复杂度均有提高;但是与其他多模方案先比,整体复杂度明显降低。从系统性能来看,仿真结果显示:与单模相比,在灵敏度场景下,TD-SCDMA性能有轻微恶化,GSM性能损失较大,但是依然能较好的满足GSM协议性能要求。在其他模式和场景下,各模式性能均有明显提升。实验与仿真结果表明,该通用多模方案能满足各模式协议性能要求,大大降低了多模芯片的复杂度,进而减少了多模芯片的成本和功耗。本文提出的多模结构为芯片厂商提供了一种低成本、低功耗的多模终端解决方案,同时为相关的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思考方向。

江胜国,程丽,孔令帅[10](2017)在《应用累积法建立产量预测模式》文中研究表明在产量预测模式研究中常用的回归参数估计方法是最小二乘法,但该方法以某些统计假设为前提,计算也比较复杂,特别是在应用短序列资料建模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而累积法是对原始数据序列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相应叠加,用之建立线性模型,其估计量具有无偏、线性、有效、唯一等特点,估计效果与最小二乘法相同且计算过程更简便。因此,应用累积法,建立了安徽省桐城市一季稻产量预测模式,并介绍了累积法的建模过程和误差分析方法。应用累积法建立的桐城一季稻产量预测模式的历史回代误差率平均为3.90%,2011、2012两年试报准确率分别为95.7%和97.0%,与最小二乘法建立的预测模式误差率相近且略小,其估计精度完全符合业务要求。投入业务使用后,2013、2014年实际预报准确率分别为92.9%、98.5%。累积法的不足之处是随着自变量个数和样本容量的增大,正规方程组系数矩阵的病态性也会随之加剧,从而影响参数估计的精度。

二、LS估计精度评定的新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S估计精度评定的新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分层量测数据的负荷聚类分析与概率负荷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智能电网背景下的负荷特性分析与负荷预测
    1.2 电力数据量测技术与量测数据现状
        1.2.1 电力量测技术概述
        1.2.2 多层电力量测数据
    1.3 负荷特性分析及其研究现状
        1.3.1 负荷特性分析的意义
        1.3.2 负荷聚类算法研究现状
        1.3.3 用户负荷聚类分析研究现状
        1.3.4 变电站负荷聚类分析研究现状
    1.4 负荷预测及其研究现状
        1.4.1 负荷预测的意义
        1.4.2 负荷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1.4.3 负荷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工作
        1.5.1 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工作
第2章 基于分层量测数据与多目标聚类模型的变电站负荷特性分析
    2.1 概述
    2.2 同时考虑负荷曲线与负荷构成的变电站多目标聚类模型
        2.2.1 负荷曲线与负荷构成
        2.2.2 聚类模型的目标函数
        2.2.3 权重法处理多目标模型
    2.3 两阶段聚类修正算法
        2.3.1 类与类之间的元素转移
        2.3.2 类的分裂和聚合
        2.3.3 两阶段聚类修正算法流程
    2.4 测试算例分析
        2.4.1 配电变压器负荷聚类
        2.4.2 算例的构造
        2.4.3 构造变电站聚类结果
        2.4.4 算法性能评价
    2.5 实际算例分析
        2.5.1 实际算例简介
        2.5.2 秋季聚类结果
        2.5.3 其它季节的聚类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分层量测数据的自下而上输电变电站概率负荷预测方法
    3.1 概述
    3.2 自下而上的变电站短期概率负荷预测框架
        3.2.1 自下而上预测框架的数据来源
        3.2.2 基于中压出线负荷数据的自下而上预测框架
        3.2.3 基于中压配变数据的自下而上预测框架
        3.2.4 中压配变负荷的聚类结果
        3.2.5 中压负荷概率预测
    3.3 基于前馈神经网络的概率负荷预测
        3.3.1 前馈神经网络
        3.3.2 预测误差的构成
        3.3.3 预测误差的估计
    3.4 基于自下而上预测框架的变电站负荷预测
        3.4.1 累加误差估计
        3.4.2 中压负荷预测结果的概率分布
        3.4.3 中压负荷预测结果的累加
        3.4.4 自下而上概率负荷预测框架的流程
    3.5 算例分析
        3.5.1 算例简介
        3.5.2 前馈神经网络的参数确定
        3.5.3 基于中压出线负荷数据的高压变电站负荷预测
        3.5.4 累加误差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3.5.5 自下而上预测方法在不同季节中的表现
        3.5.6 基于中压配变负荷数据的高压变电站负荷预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负荷数据累加一致性的分层概率负荷预测方法
    4.1 概述
    4.2 分层概率负荷预测
    4.3 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概率预测方法与预测结果分布
        4.3.1 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概率预测方法
        4.3.2 长短期记忆网络产生的负荷预测结果的概率分布
        4.3.3 长短期记忆网络产生的负荷预测结果的相关性
    4.4 基于负荷数据累加一致性的概率负荷预测结果优化
        4.4.1 负荷数据之间的累加一致性
        4.4.2 累加误差
        4.4.3 分层负荷预测结果的优化
        4.4.4 预测区间的产生
        4.4.5 考虑负荷数据累加一致性的概率分层负荷预测方法流程
    4.5 算例分析
        4.5.1 算例简介
        4.5.2 长短期记忆网络的参数确定
        4.5.3 经过优化的概率分层负荷预测结果
        4.5.4 优化方法与其他常用的负荷概率预测方法的性能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分层量测数据与地域气象特征的变电站负荷概率预测方法
    5.1 概述
    5.2 负荷气象数据相关性分析
        5.2.1 气象数据情况简介
        5.2.2 气象数据与负荷数据相关性分析
    5.3 基于多目标聚类的负荷预测中输入特征的选取
        5.3.1 基于气象数据的相似日选择
        5.3.2 基于负荷气象数据的多目标聚类
    5.4 考虑气象特征的自下而上的概率负荷预测方法
    5.5 算例分析
        5.5.1 算例简介
        5.5.2 前馈神经网络的参数确定
        5.5.3 夏季预测结果比较
        5.5.4 秋季预测结果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小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已有成果目录

(2)朗缪尔探针在射频离子源中的测量误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低温等离子体诊断的主要方法
    1.3 朗缪尔探针诊断的发展现状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展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本文组织结构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朗缪尔探针测量理论
    2.1 概述
    2.2 等离子体诊断中的基本参量
        2.2.1 等离子体密度和温度
        2.2.2 德拜长度
        2.2.3 等离子体鞘层
        2.2.4 平均自由程和探针尺寸
    2.3 单探针诊断工作原理及理论分析
    2.4 双探针诊断工作原理及理论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探针测量误差分析
    3.1 测量误差与测量不确定度
        3.1.1 测量误差的概念
        3.1.2 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
        3.1.3 测量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的区别和联系
    3.2 误差源的确定
    3.3 探针测量误差的产生
        3.3.1 探针前端
        3.3.2 扫描电源
        3.3.3 数据采集过程
    3.4 减少探针测量误差的措施
        3.4.1 探针清洗
        3.4.2 抗干扰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朗缪尔探针测量模型建立与仿真
    4.1 仿真软件介绍
    4.2 模型描述
        4.2.1 方程式描述
        4.2.2 等离子体动力学
        4.2.3 模型几何和边界条件
    4.3 仿真结构和参数设定
        4.3.1 仿真参数设定
        4.3.2 结构
    4.4 朗缪尔探针对射频离子源的扰动分析
        4.4.1 伸入不同位置时的变化
        4.4.2 不同放电功率时的变化
        4.4.3 不同放电气压时的变化
        4.4.4 不同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影响
    4.5 探针I-V特性曲线分析
        4.5.1 三维模型搭建及仿真结果
        4.5.2 探针I-V特性曲线
    4.6 射频离子源测量中人为因素导致的测量误差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融合遥感信息的水文站网优化布局方法研究 ——以雨量站和墒情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水文要素监测布局方法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1.2.2 站网布局研究方法的分类与特点
        1.2.3 遥感技术在地面站网布局中应用
        1.2.4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章节安排
第2章 融合遥感信息的水文监测站网优化布局理论框架与技术方法
    2.1 水文站网优化布局的目标与总体框架
    2.2 融合遥感信息的水文站网效能指标计算方法
        2.2.1 融合遥感信息方式
        2.2.2 时间特征指标的计算
        2.2.3 空间特征指标的计算
        2.2.4 应用精度指标的计算
    2.3 水文站网布局优化目标的求解方法
        2.3.1 贪心算法
        2.3.2 匈牙利算法
    2.4 优化应用
第3章 信息熵计算及应用分析
    3.1 离散方法和优化目标描述
        3.1.1 数据离散方法
        3.1.2 基于熵目标的站网优化布局方法
    3.2 研究区与数据预处理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遥感数据
        3.2.3 数据预处理
    3.3 对比与分析
        3.3.1 熵值的计算及布局结果
        3.3.2 信息量对比
        3.3.3 空间特征的对比
        3.3.4 精度对比
    3.4 对比结论
    3.5 小结
第4章 雨量站网站点数目优化方法研究
    4.1 遥感信息在雨量监测中的优势分析
    4.2 雨量站网数量优化设计思路
        4.2.1 潜在站点的确定
        4.2.2 最优站网的筛选
    4.3 站网优化布局结果
        4.3.1 边际熵的分布
        4.3.2 潜在点筛选
        4.3.3 站网的优选
    4.4 对比与验证
        4.4.1 与原方法对比
        4.4.2 与单一数据源方法对比
    4.5 小结
第5章 雨量站网布局精度优化方法研究
    5.1 雨量站网布局精度优化设计思路
    5.2 站网优化布局结果
        5.2.1 初始站点的选择
        5.2.2 不同的数据插值方式
        5.2.3 站网优化布局结果
        5.2.4 站网布局的优化方案
    5.3 对比与验证
    5.4 小结
第6章 墒情站网优化布局研究
    6.1 墒情地面监测站网优化布局思路
        6.1.1 遥感数据在土壤含水量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6.1.2 墒情地面监测站网优化布局思路
    6.2 研究区与数据处理
        6.2.1 研究区及实测站点数据
        6.2.2 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及融合
    6.3 地块级墒情站网优化布局
        6.3.1 信息熵的计算
        6.3.2 站网优选及布局结果
        6.3.3 布局结果的对比与验证
    6.4 公里级墒情站网优化布局
        6.4.1 潜在点的筛选
        6.4.2 基于TVDI方法的土壤墒情反演
        6.4.3 站网的优化布局结果及验证
    6.5 地块级与公里级墒情监测综合组网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成果
    7.2 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项目
致谢

(4)GNSS与GRACE联合的陆地水储量变化监测及其负荷形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GRACE反演水储量变化及负荷形变计算的基本理论
    2.1 地球重力场基本理论
    2.2 时变重力场球谐系数反演方法
    2.3 空间滤波方法
    2.4 区域时变重力场信号提取方法
    2.5 冰川均衡调整GIA改正
    2.6 地壳负荷弹性形变理论
    2.7 地球参考框架统一
    2.8 本章小结
3 GRACE泄漏误差改正方法与应用分析
    3.1 基于小尺度区域的尺度因子法
    3.2 基于中长空间尺度的正向建模法
    3.3 基于大尺度流域的三次滤波核函数法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奇异谱分析的GNSS高程方向时序处理方法
    4.1 奇异谱分析方法
    4.2 GNSS高程方向时序降噪
    4.3 GNSS坐标时序插值
    4.4 GNSS高程方向时序信号提取
    4.5 本章小结
5 GNSS高程方向位移监测区域陆地水储量变化的方法
    5.1 加权秩亏自由网平差基本理论
    5.2 GNSS数据处理
    5.3 基于多通道奇异谱分析的GNSS时序降尺度方法
    5.4 环境负荷形变场精化
    5.5 附有约束条件的GNSS反演水储量模型构建
    5.6 多次迭代反演方法可靠性评估
    5.7 GNSS与GRACE监测的地表质量迁移时空特征
    5.8 本章小结
6 融合GNSS与GRACE数据的水负荷形变监测方法及其应用
    6.1 联合反演方法
    6.2 联合反演的区域陆地水负荷垂直形变
    6.3 与Mascon垂直位移比较
    6.4 GRACE-FO数据反演我国陆地水储量变化
    6.5 地球结构对GRACE-FO估算陆地水负荷垂直形变的影响
    6.6 GRACE与GRACE-FO衔接期水储量预测方法与初步应用
    6.7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7.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路面裂缝检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路面破损类型分析与裂缝图像数据采集
    2.1 路面破损类型分析
        2.1.1 路面破损分类
        2.1.2 路面破损类型统计分析
    2.2 路面裂缝图像数据采集
        2.2.1 数据采集
        2.2.2 路面裂缝图像数据增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先验知识的Min Max k-Means聚类算法的道路裂缝在线识别
    3.1 图像预处理
        3.1.1 图像滤波
        3.1.2 图像初步标记
        3.1.3 图像增强
    3.2 基于先验知识的Min Max k-Means聚类算法
        3.2.1 k-Means算法
        3.2.2 Min Max k-Means算法
        3.2.3 引入先验知识的Min Max k-Means算法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定性分析
        3.3.2 定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迁移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道路裂缝离线识别
    4.1 研究方案
        4.1.1 卷积网络原理
        4.1.2 Crack-CNN网络结构
        4.1.3 迁移学习
    4.2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4.2.1 实验结果定性分析
        4.2.2 实验结果定量分析
        4.2.3 卷积网络可视化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结构化随机森林的路面裂缝自动提取研究
    5.1 积分通道特征简介
        5.1.1 积分图
        5.1.2 多通道特征
    5.2 基于结构化随机森林的裂缝自动提取
        5.2.1 集成学习与随机森林原理
        5.2.2 结构化随机森林算法原理
        5.2.3 结构化随机森林模型构建与裂缝特征提取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定性分析
        5.3.2 定量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方差分量估计方法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各种方差分量估计方法的比较
    1.1 方差分量估计原理
    1.2 最小二乘方差分量估计
2 实验对比分析
    2.1 实例描述
    2.2 不同方差分量估计算法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2.3 不同方差分量估计算法计算效率的对比分析
3 结束语

(7)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1 土石方机械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1.1.3 存在的问题
        1.1.4 研究发展趋势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1.2.1. 2 新能源技术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1.2.2. 5 问题与展望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1.3.2. 2 技术优点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1.3.2. 5 发展趋势
        1.3.2. 6 展望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1.4.2. 7 其他技术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1.4.4 存在问题
        1.4.5 展望
2压实机械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热点研究方向
        2.2.3 存在的问题
        2.2.4 研究发展趋势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2 热点问题
        2.3.3 存在问题
        2.3.4 发展趋势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2 存在的问题
        2.4.3 热点研究方向
        2.4.4 研究发展趋势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2.5.2 热点研究方向
        2.5.2. 1 控制技术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2.5.3 存在问题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2.5.4 研究发展方向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6.2 研究热点
        2.6.3 主要问题
        2.6.4 发展趋势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7.2 热点研究方向
        2.7.3 存在的问题
        2.7.4 研究发展趋势
3路面机械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3.1.1. 1 烘干筒
        3.1.1. 2 搅拌缸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3.1.2. 2 沥青烟
        3.1.2. 3 排放因子
        3.1.3 存在的问题
        3.1.4 未来研究趋势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3.2.3 存在的问题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 1 搅拌机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3.3.1. 3 搅拌工艺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3.3.2 存在问题
        3.3.3 总结与展望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4.1. 1 作业机理
        3.4.1. 2 设计计算
        3.4.1. 3 控制系统
        3.4.1. 4 施工技术
        3.4.2 热点研究方向
        3.4.3 存在的问题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3.5.2 存在问题
        3.5.3 总结与展望
4桥梁机械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4.1.4 发展趋势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5隧道机械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5.1.1. 2 锚杆钻机
        5.1.2 存在的问题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5.2.1 盾构机类型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5.2.2 盾构刀盘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5.2.2. 3 存在的问题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5.2.3 盾构刀具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5.2.3. 3 存在的问题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5.2.4 盾构出渣系统
        5.2.4. 1 螺旋输送机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5.2.6 壁后注浆系统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5.2.6. 3 存在的问题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5.2.7 盾构检测系统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5.2.7. 3 存在的问题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5.2.8 盾构推进系统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5.2.8. 3 存在的问题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5.2.9 盾构驱动系统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5.2.9. 3 存在的问题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6养护机械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6.1.1 国外研究现状
        6.1.2 热点研究方向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6.1.3 存在的问题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6.1.3. 2 作业效率低
        6.1.3. 3 除尘效率低
        6.1.3. 4 静音水平低
        6.1.4 研究发展趋势
        6.1.4. 1 节能环保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6.4.2 热点研究方向
        6.4.3 存在的问题
        6.4.4 研究发展趋势
        6.4.4. 1 整机技术
        6.4.4. 2 动力技术
        6.4.4. 3 传动技术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6.4.4. 5 智能化技术
        6.4.4. 6 环保技术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6.5.1. 3 存在的问题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6.5.2. 3 存在的问题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6.5.3 冷再生设备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6.6.1 前言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6.6.2. 4 研究方向
        6.6.2. 5 存在的问题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6.6.3. 5 存在的问题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6.6.4. 5 存在的问题
        6.6.5 研究发展趋势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6.7.1 技术简介
        6.7.1. 1 施工技术
        6.7.1. 2 施工机械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6.7.3. 1 研究热点
        6.7.3. 2 发展趋势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8)地基GNSS近地空间水环境遥感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大气水汽监测
        1.2.2 潮位监测
        1.2.3 积雪参数监测
        1.2.4 土壤湿度监测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大气水汽反演
        1.3.2 潮位反演
        1.3.3 积雪参数反演
        1.3.4 土壤湿度反演
    1.4 本文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地基GNSS遥感原理
    2.1 GNSS概述
        2.1.1 GNSS系统
        2.1.2 GNSS信号
        2.1.3 GNSS接收机天线
    2.2 GNSS水汽反演原理
        2.2.1 对流层延迟
        2.2.2 对流层模型
        2.2.3 天顶湿延迟转换为天顶可降水量
    2.3 GNSS-IR原理
        2.3.1 SNR干涉振荡
        2.3.2 SNR仿真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基GNSS用于大气水汽反演
    3.1 数据介绍
    3.2 水汽区域特征分析
        3.2.1 数据处理方法
        3.2.2 GNSS水汽时序分析
        3.2.3 物理成因分析
    3.3 降雨前后的水汽变化
        3.3.1 基于ECMWF的水汽反演原理
        3.3.2 降雨前后的GPS和ECMWF水汽变化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GPS-IR用于土壤湿度反演
    4.1 SNR仿真及数据介绍
        4.1.1 不同土壤湿度下的SNR仿真
        4.1.2 数据介绍
    4.2 土壤湿度反演
        4.2.1 相位
        4.2.2 频率
        4.2.3 振幅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PS-IR用于积雪参数反演
    5.1 SNR仿真及数据介绍
        5.1.1 不同积雪参数下的SNR仿真
        5.1.2 数据介绍
    5.2 积雪参数反演
        5.2.1 雪深反演
        5.2.2 雪水当量反演
    5.3 平面格网化雪深反演
        5.3.1 平面格网化原理
        5.3.2 未降雪时的平面格网基准
        5.3.3 雪深平面格网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GPS-IR用于潮位反演
    6.1 SNR仿真及数据介绍
        6.1.1 不同潮位参数下的SNR仿真
        6.1.2 数据介绍
    6.2 海面动态变化改正
        6.2.1 动态海面改正原理
        6.2.2 动态海面改正方法
        6.2.3 海面动态改正算例
    6.3 大气折射改正
        6.3.1 大气折射原理
        6.3.2 大气折射修正公式
        6.3.3 大气折射改正算例
    6.4 基于小波分解的噪声剔除
        6.4.1 小波分解原理
        6.4.2 噪声剔除方法
        6.4.3 噪声剔除算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多模多频潮位反演
    7.1 数据介绍
    7.2 多模多频潮位反演融合方法
        7.2.1 多模多频SNR数据分析
        7.2.2 多模多频反演序列
        7.2.3 多模多频反演结果评价
        7.2.4 多模多频潮位反演融合算法
        7.2.5 多模多频潮位反演融合算例
    7.3 瞬时频率反演
        7.3.1 小波分析原理
        7.3.2 瞬时频率反演方法
        7.3.3 GNSS-IR瞬时频率反演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总结
    8.2 进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9)无线通信多模终端的通用接收机结构与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移动通信发展史
        1.1.2 单模终端架构
    1.2 研究及发展现状
        1.2.1 多模终端的分类
        1.2.2 多模射频前端研究和发展现状
        1.2.3 多模射频芯片研究和发展现状
        1.2.4 多模基带芯片研究和发展现状
        1.2.5 行业发展状况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单模帧结构及常用算法
    2.1 单模帧结构及常用算法介绍
        2.1.1 GSM/EDGE系统
        2.1.2 TD-SCDMA系统
        2.1.3 EVDO系统
        2.1.4 WCDMA/1xRTT系统
        2.1.5 LTE系统
    2.2 单模帧结构及常用算法归纳
        2.2.1 帧结构及相关参数归纳
        2.2.2 接收机常用算法
    2.3 多模接收机存在的问题
    2.4 小结
3. 多模接收机的信道估计研究
    3.1 单模信道估计候选算法
    3.2 多模信道估计算法
    3.3 多模信道估计--信道跟踪
    3.4 仿真与结果分析
        3.4.1 评估指标
        3.4.2 迭代次数
        3.4.3 不同插值方案性能对比
    3.5 小结
4. 多模接收机的均衡器研究
    4.1 单模均衡候选算法
    4.2 多模均衡算法
        4.2.1 多模均衡中多用户方案
        4.2.2 多模均衡中多天线/过采样方案
    4.3 判决重构模块
        4.3.1 Code Domain MMSE Weighting
        4.3.2 内部结构
    4.4 基于码域陷波滤波器的干扰消除方法
    4.5 仿真与结果分析
        4.5.1 均衡器间隔和定时误差
        4.5.2 频域均衡与时域均衡性能对比
        4.5.3 DFE对性能的影响
        4.5.4 小区间干扰消除性能对比分析
        4.5.5 基于码域陷波滤波器干扰消除算法仿真
    4.6 小结
5. 多模系统中的4G预编码研究
    5.1 4G与其他模式融合
    5.2 多模系统中应用于LTE的低复杂度预编码设计研究
        5.2.1 相关研究
        5.2.2 信号模型
        5.2.3 预编码方案
        5.2.4 能量分配模块
    5.3 仿真与结果分析
    5.4 小结
6. 多模通用算法实现与评估
    6.1 通用算法实现
    6.2 结果分析
        6.2.1 LAB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6.2.2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6.3 复杂度分析
        6.3.1 GSM/EDGE系统
        6.3.2 1xRTT/WCDMA系统
        6.3.3 EVDO系统
        6.3.4 TD-SCDMA系统
    6.4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GS基本原理及复杂度估计
附录2. JD复杂度评估
附录3. JLMS基本原理及复杂度估计
附录4. MMSE-DFE复杂度估计
附录5. OFDM与CDMA的关系
附录6. 表格对照
附录7. 插图对照
附录8. 缩写
附录9. 符号标记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10)应用累积法建立产量预测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累积法的基本原理
    1.1 累积和的概念及算法
    1.2 参数估计方法
    1.3 累积法的基本性质
2 应用累积法建立产量预报模式
    2.1 气候适宜度计算
    2.2 建立气象产量指数预报模式
    2.3 建立产量预报模式
3 误差分析
    3.1 累积法与最小二乘法误差比较
    3.2 预测精度
    3.3 预测效果检验
4 小结与讨论

四、LS估计精度评定的新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分层量测数据的负荷聚类分析与概率负荷预测方法研究[D]. 蒋正邦. 浙江大学, 2021(09)
  • [2]朗缪尔探针在射频离子源中的测量误差研究[D]. 侯文琦. 南华大学, 2021
  • [3]融合遥感信息的水文站网优化布局方法研究 ——以雨量站和墒情站为例[D]. 黄艳艳.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20(04)
  • [4]GNSS与GRACE联合的陆地水储量变化监测及其负荷形变研究[D]. 李婉秋.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6)
  • [5]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路面裂缝检测算法研究[D]. 郭立媛.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6]方差分量估计方法对比分析[J]. 郑蓉,何思源. 铁道勘察, 2018(04)
  • [7]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8]地基GNSS近地空间水环境遥感监测研究[D]. 王笑蕾. 长安大学, 2018(02)
  • [9]无线通信多模终端的通用接收机结构与算法研究[D]. 谢文武.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10]应用累积法建立产量预测模式[J]. 江胜国,程丽,孔令帅.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7(01)

标签:;  ;  ;  ;  ;  

LS估计精度评价的新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