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论文文献综述)
周珂,乔石磊[1](2022)在《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注意力配置的现状与优化——基于1987—2021《教育部工作要点》的文本分析》文中提出对1987—2021共34件《教育部工作要点》进行文本分析,从支持保障、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制度建设和卫生健康等5个维度探讨学校体育政策注意力配置。研究发现,支持保障领域从必要体育设施的配备到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共享;体育教学领域从课程改革的推进到课程体系与教师发展的互动;课外活动领域从体育锻炼的倡导到体育课内外学练内容的衔接;制度建设领域从制度、标准的建立到评估、监测的驱动;卫生健康领域从"防病、安全"的保障到健康教育与主动干预的深入。进而提出优化策略:构建以体育人"共同体",引领主体间体育资源的融合;强化教师课程责任与职业认同,为课程改革注入新活力;完善"学、练、赛、评"闭环,推动课内外学练内容衔接;推动多元参与,强化"监督-评估-问责"的政策执行;突出素养引领,强化体育与健康的融合共生。
仰玲玲[2](2021)在《ARCS动机设计模式融入小学啦啦操教学实验研究》文中认为
沈佳民[3](2021)在《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初中排球垫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林祖桥[4](2021)在《伦巴舞训练对8-9岁小学生注意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
黄敏芳[5](2021)在《哈他瑜伽对五年级学生注意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广州市八一希望学校为例》文中认为
李欣梅[6](2021)在《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拼音在语文教学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因其符号化的特征不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使得初入学的儿童易产生畏难情绪。彝族学生的母语并非汉语,长期缺乏汉语交流的语境使得汉语拼音的学习更加艰难,许多学生到了小学毕业时汉语拼音水平依然不过关。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拼音教学应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那么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究竟能否提高彝族儿童拼音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参与的老师和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游戏适合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意在从宏观的理论视角转向中观或微观的实践层面,以小学的拼音课堂为研究的切入口,依托“游戏教学法”,试图让彝族小学传统的汉语拼音教学方式在新时期重新焕发活力。在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理论学习之后,本研究针对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现状,开展了两轮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为汉语拼音教学的基础阶段,根据学生汉语拼音学习中所反映的基础性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主要为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音节和拼音书写的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为汉语拼音教学的巩固和提升阶段,主要聚焦于学生最突出的问题,即音节的拼读。两轮行动研究环环相扣,每一轮皆分为“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步骤和过程,前一轮的行动研究将为后一轮的行动研究提供借鉴,后一轮的行动研究是对前一轮的改进,经过2轮的实践,最终得出研究结论。本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将游戏教学法运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和效率;参与行动研究的师生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围绕“语境”展开的游戏设计对彝族小学汉语拼音的教学有积极影响;角色游戏最受彝族儿童的喜爱。研究者通过回顾和总结,对未来游戏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并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杨畅[7](2021)在《不同累积时间中-高强度篮球运动对5-6岁幼儿注意力稳定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幼儿时期是身心发展和人格的形成的重要时期,自我控制能力是整个人格构建的核心要素。注意力稳定性是自我控制能力的核心和基础,5-6岁是注意力稳定性发展的敏感时期。此时培养对幼儿今后的学习能力、社会适应以及其他关键认知领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大量研究证明:体育运动是培养注意力稳定性有效方法。目的:本研究以中-高强度篮球运动作为干预手段,对5-6岁幼儿进行12周不同累积时间的篮球运动干预,检验并分析结果,探讨不同累积时间中-高强度的篮球活动对幼儿注意力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的实验法,从青台山幼儿园大班随机抽取60名5-6岁身心健康(月龄:65.4±2.1)的幼儿,对60位幼儿注意力稳定性水平进行划消测试,以划消测验结果正确率为基本筛选指标,符合指标的幼儿48名。以这48名幼儿为研究对象,把48名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1组(累积时间15-20min),实验2组(累积时间25-30min)与对照组并检验三组的基线水平,实验1组16人(女8人,男8人),实验2组16人(女8人,男8人)对照组16人(男8人,女8人),以中-高强度篮球运动,对实验1组,实验2组的幼儿进行12周不同累积时间中-高强度篮球活动干预,对照组只进行正常的幼儿园的园内活动,不进行其他的活动干预。注意稳定性水平测试方法采取:划消测验法研究结果与结论:(1)研究结果:(1)通过重复测量方差检验可知,不同累积时间的中-高强度篮球运动干预对被试幼儿注意力稳定性影响的差异。测量的“时间”因素主效应显着(F=61.308,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组别”交互作用显着(F=4.937,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主体间组别效应(F=9.006,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2)通过进一步数据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相比,经过6周中-高强度篮球运动后,实验2组(25-30min)幼儿注意力稳定指数有显着提高(P<0.05);经过12周中-高强度篮球运动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1组(15-20min)、实验2组(25-30min)注意稳定力指数均有极显着提高(P<0.01)。(3)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累积时间的中-高强度篮球运动干预对男女幼儿注意力稳定性指数的影响,其中,时间主效应显着(F=62.159,P<0.01)有统计意义,性别主效应显着(F=7.674,P=0.008)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性别交互效应不显着(F=2.283,P=0.108>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通过研究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中-高强度的篮球运动可以改善5-6岁幼儿注意力稳定性水平,中-高的负荷强度是影响幼儿注意力稳定性的重要因素。2.幼儿的注意力水平的显着提高与运动累积时间有关。25-30分钟中-高强度篮球运动对5-6岁幼儿注意力稳定性改善效果更好。在同一运动强度下,干预周期越长,5-6岁幼儿注意力稳定性提升效果更好。3.中-高强度篮球运动的对5-6岁男女幼儿注意力稳定性都有促进作用。整体的作用对女幼儿的干预效果更好。在相同强度的条件下,累积时间越长,女幼儿的获得的运动效果比男幼儿更多,男幼儿需要比女幼儿投入更多的周期时间进行培养干预才能够有显着的效果。
杨雪[8](2021)在《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与应用研究 ——以青台山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扬的主要方式和重要途径,如今我国青少年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明显运动兴趣不足,近些年民族传统体育虽已逐步融入中小学校园,大多具有地域局限性,不利于传承与发扬,且学校领域的相关研究和应用仍较为贫乏。本研究以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与应用为研究对象,以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中学(简称青台山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大课间为载体,以彝族达体舞为手段,对彝族达体舞特色文化、特色动作、特色音乐等进行解析,将彝族达体舞结合中学生特点进行改编,对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进行大课间实践,通过对受试学生、学校教师进行调查,分析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应用效果,期望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与应用研究活动提供参考。通过周期为12周的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实验表明在大课间开展12周的彝族达体舞后,对彝族达体舞课间操和彝族达体舞音乐持喜欢态度的学生分别为79.09%、62.36%,认为彝族达体舞课间操动作难易程度简单和一般的学生为79.34%,教师对彝族达体舞课间操持满意的人数占66.67%,认为彝族达体舞课间操音乐、动作以及开展效果好的教师分别为75%、41.67%、41.67%,表明彝族达体舞的音乐、动作以及改编动作难度安排较为合理,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受到普遍学生和教师的喜爱。(2)改编后的彝族达体舞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融入大课间应用后学生参与大课间的意愿明显上升,实验前后学生参与大课间的意愿和参与大课间时多数的心情是开心的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前后学生对民族特色课间操和民族类音乐的喜爱程度相比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前后学生认为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有利于构建校园文化、提升自身民族认同感以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彝族达体舞独具民族特色的风格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民族风格课间操的认知程度。(3)实验后学生对在校大课间开展彝族达体舞的运动前景以及开展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持积极态度的人数明显上升,表现为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彝族达体舞以及其他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性。研究结论为:(1)改编后的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受到普遍学生和教师的喜爱,适合融入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开展与推广。(2)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改善学生参与大课间的心情,同时对提升学生关于民族特色课间操和民族类音乐方面的兴趣具有促进作用。(3)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其他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度和积极性。
孔冲[9](2021)在《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生动力已经上升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使命而纳入国家战略性框架之内,加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已成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的重要抓手。但是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中,由于缺乏对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系统把握,不清楚影响因素对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影响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借助于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带来的可靠研究机遇,以上海市小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聚焦“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借助于兴趣发展理论等理论依据和兴趣与体育兴趣的相关文献支撑,拓展了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出比较系统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其次,以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和构建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为理论依据,研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最后,运用研发量表进行相关数据调查,在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揭示出影响因素对小学生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新颖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暂时参与意愿、即时刺激的乐趣5个维度。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实用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课内重复参与意愿、成长的乐趣5个维度。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持续成长的乐趣、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重要性3个维度。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自我实现的乐趣、覆盖课内外的自主参与意愿、自主性3个维度。(2)构建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括:环境和个体因素2个一级指标;体育心理、制度和物质环境因素,期望价值、成就目标和体育知识技能6个二级指标;体育课堂教学、学校体育参与、家庭体育参与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体育时间保障和政策执行情况,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教师课程能力、体育课程资源建设和体育参与服务供给,期望信念和任务价值,掌握趋向、掌握回避、成绩趋向和成绩回避,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18个三级指标;以及42个观测点指标。(3)经过严格的信效度检验,研发了4个体育学习兴趣量表和2个影响因素量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3维度8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3维度8题)、《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指标问卷》(3维度29题)和《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指标问卷》(3维度24题)。(4)在试点校变量上,试点校学生表现出比非试点校学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11)、暂时参与意愿(P=0.003)和即时刺激乐趣(P=0.003);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11)、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07)和成长的乐趣(P=0.013);更高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03)、持续成长的乐趣(P=0.000)、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18)和重要性感知水平(P=0.008);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3),更低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1)。(5)在生源地变量上,城区学生仅比郊区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持续成长乐趣(P=0.037<0.05)。在年级变量上,高低年级学生在体育学习兴趣所有阶段(P﹥0.05)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性别变量上,女生表现出比男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26),而男生表现出比女生更高的从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3)和自主性(P=0.034)。在独生子女变量上,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比独生子女更高的暂时参与意愿(P=0.04),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43)、注意需求水平(P=0.026)和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5)。在BMI变量上,肥胖学生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43)。在SES变量上,高SES学生表现出比低SES学生更高的体育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35)、重要性感知水平(P=0.015)、持续成长乐趣(P=0.026),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8);而低、中SES学生则表现出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0/P=0.022)。(6)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61,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514)、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3.39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7.125)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体育物质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22,其细分维度体育场地设施(t=2.570)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t=8.094)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7)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路径系数为0.14,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10.040)、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5.452)、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4.004)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1.383)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439,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完全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06;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645,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4。(8)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阶段,两个结构方程模型中的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9和0.54,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60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15.892)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1.996)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期望价值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28,且细分维度期望信念(t=7.454)、成就价值(t=8.380)和内在价值(t=11.572)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08。在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37,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44;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181,远远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6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72,体育物质环境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75;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347,也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54。(9)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19,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7.83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8.34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6.096)可以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3.624)可以负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40。体育知识技能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21,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36。在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的间接效应量为0.555;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69;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724,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76,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32;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496,略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40。根据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本研究研发的体育学习兴趣四阶段量表、环境影响因素量表和个体影响因素量表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研究的测量工具。(2)试点校较好的体育心理环境、制度环境和物质环境支持程度,造就了试点校学生既能够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强烈的参与意愿、以及较低的挑战性威胁和良好的互动体验;又可以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重要价值、表现出强烈的课外参与意愿和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3)非独生子女对他人关注渴求导致其能够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实用价值,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和强烈的课内参与意愿。肥胖学生限于自身的身体条件,会对体育动作的完成自信心不足,因此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由于家庭可以提供更好的体育参与支持,使其不仅较少感受到体育学习内容的挑战性威胁,而且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对自身的重要价值、获得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更容易形成稳定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4)体育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均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且体育心理环境作用效果好于体育物质环境。其中,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最重要的环境影响指标。(5)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补充。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和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6)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期望价值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7)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及体育知识技能的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间接影响和体育制度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掌握趋向和体育知识技能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
杨宏昌[10](2021)在《自闭症学前儿童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自闭症学前儿童特定损伤和外界环境因素减少了他们身体活动的参与机会,导致体质不佳。社会技能缺陷是自闭症核心缺陷之一,对自闭症患者构成终身挑战。执行功能是自闭症个体多种缺陷取得改善的关键性中介变量。身体活动是有潜力的干预策略,在改善认知功能、社交沟通技能和感觉运动功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积极结果,但研究较为缺乏且研究结果存在分歧,且已有研究较少关注自闭症学前儿童。因此,有必要基于自闭症学前儿童的特点,构建适合他们的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并对其效果进行验证。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从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理论依据、目的、内容和实施四个方面,构建适合自闭症学前儿童的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然后,采用行动研究对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进行实践修正,形成被实践认可的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最后,采用教学实验法对比交互式身体活动(实验组)和传统体育课(对照组)对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执行功能、社交技能的干预效果。研究结果:(1)自闭症学前儿童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须从理论基础、方案的目的、内容、实施四个维度进行构建,综合性、多学科的理论支持成为必然;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包括如下要点:身体活动内容应具有趣味性、全面性、难度适宜性、且能够达到中等以上身体活动强度,采用1:3师生比的结构化教学组织形式,结合适宜的提示技术(身体辅助、示范、示范结合指令、指令、时间延迟)和强化(物质强化、精神强化、代币制),以视觉提示法和示范为主要教学方法,选取能激发参与者学习动机并有助建立自信的教学材料,合理持续时间为40分钟,采用综合性的方法和手段实施评估。(2)经行动研究对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作出如下修正:将方案实施结构化改为半结构化;交互式身体活动内容最终选择切水果、网球、滑雪和儿童舞蹈;在原有社交训练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并动态调整随机社交互动训练内容;引入随机教学法以培养社交互动中动态应变能力。(3)教学实验结果表明:交互式身体活动在改善自闭症学前儿童执行功能(抑制能力、工作记忆、灵活性)、社交技能(社会趋向、社会认知、社会参与、社会沟通、自我调控)方面均优于传统体育课(P<.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在体质方面,实验组参与者体质(除平衡木)的各项指标每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平衡木第二、三月发生显着变化(P<.05);传统体育课每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在执行功能方面,实验组中,参与者的抑制能力和灵活性每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工作记忆前两月发生显着变化(P<.05);对照组中,工作记忆三个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抑制能力和灵活性前两月发生显着变化(P<.05)。在社交方面,实验组在社会趋向、社会认知、社会沟通、社交总分方面每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社会参与和自我调控前两月发生显着变化(P<.05);对照组中,社会趋向第一月发生显着变化(P<.05),社会沟通和社会参与后两个月发生显着变化(P<.05),自我调控最后一个月发生显着变化(P<.05),社交总分三个月均发生显着变化(P<.05)。研究结论:(1)交互式身体活动是基于自闭症学前儿童的缺陷、特点和差异进行设计,能够通过人机互动模式触发自闭症儿童狭窄注意的迁移,将其融入人与人交互的身体活动中。科学的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取、组织方案实施、教学策略运用是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实施效果的保障。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丰富发展了自闭症个体身体活动干预的理论体系。(2)行动研究是自闭症学前儿童身体活动方案实践修正的有效方法,研究者与特教机构、教师形成科研、教学共同体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干预效果。(3)交互式身体活动和传统体育课均可显着改善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执行功能和社交技能,相比之下,交互式身体活动效果更快、幅度更大。
二、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注意力配置的现状与优化——基于1987—2021《教育部工作要点》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设计与实施 |
1.1 研究样本 |
1.2 研究方法与工具 |
1.3 关键词选取与编码设计 |
1.4 编码信度 |
2 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注意力配置的总体概况 |
2.1 学校体育政策注意力稳步提升 |
2.2 学校体育政策注意力配置趋于全面 |
2.3 课外活动和体育教学领域回归政策注意力配置 |
3 我国学校体育各工作领域政策注意力配置 |
3.1 支持保障领域:从必要体育设施配备到学校与社会资源共享 |
3.2 体育教学领域:从质量与开课率提高到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互动 |
3.3 课外活动领域:从体育锻炼倡导到体育课内外学练内容衔接 |
3.4 制度建设领域:从制度、标准建立到评估、监测驱动 |
3.5 卫生健康领域:从“防病、安全”保障到健康教育与主动干预深入 |
4 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注意力配置优化对策 |
4.1 构建以体育人“共同体”,引领主体间体育资源融合 |
4.2 强化教师课程责任与职业认同,为课程改革注入新活力 |
4.3 完善“学、练、赛、评”闭环,推动课内外学练内容衔接 |
4.4 推动多元参与,强化“监督-评估-问责”政策执行 |
4.5 突出素养引领,强化体育与健康知识融合共生 |
(6)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基于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
1.1.2 基于彝族地区汉语拼音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 |
1.1.3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实施建议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游戏 |
1.4.2 游戏教学法 |
1.4.3 彝族小学 |
1.4.4 汉语拼音 |
1.5 文献综述 |
1.5.1 关于游戏教学法的研究 |
1.5.2 关于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 |
1.5.3 关于游戏教学法应用于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 |
1.6 理论基础 |
1.6.1 沉浸理论 |
1.6.2 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
1.6.3 语境理论 |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
2.1 行动研究法的确定 |
2.2 资料收集与处理 |
2.2.1 访谈法 |
2.2.2 实物研究法 |
2.2.3 观察法 |
2.2.4 测验法 |
3 行动研究方案的制定 |
3.1 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1 研究场域分析 |
3.1.2 教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
3.1.3 学生测试卷结果分析 |
3.2 行动研究方案的讨论和制定 |
3.2.1 行动研究思路 |
3.2.2 行动研究过程 |
3.3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
4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1 问题和分析 |
4.1.1 问题提出 |
4.1.2 问题分析 |
4.2 计划与实施 |
4.2.1 准备工作的开展 |
4.2.2 教学活动的实施 |
4.3 观察和反思 |
4.3.1 观察 |
4.3.2 反思 |
5 第二轮行动研究 |
5.1 问题和分析 |
5.2 计划与实施 |
5.2.1 计划 |
5.2.2 实施 |
5.3 观察和反思 |
5.3.1 观察 |
5.3.2 反思 |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学生前后测结果分析 |
6.1.1 笔试成绩分析 |
6.1.2 口试成绩分析 |
6.2 教师与学生后访谈分析 |
6.2.1 教师访谈及分析 |
6.2.2 学生访谈及分析 |
6.3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4 教学建议 |
6.4.1 围绕汉语语境,展开拼音游戏设计 |
6.4.2 完善游戏设计,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
6.4.3 以积极鼓励为主,保护学生自尊心 |
6.4.4 健全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 |
6.4.5 注重课堂管理,维护课堂秩序 |
6.5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不同累积时间中-高强度篮球运动对5-6岁幼儿注意力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相关文献综述 |
2.1 注意力稳定性的概念 |
2.2 注意力稳定性评价方法 |
2.3 培养注意力稳定性的重要性 |
2.4 关于注意力的研究现状 |
2.4.1 体育运动对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研究 |
2.4.2 不同项目体育运动对儿童注意力的研究 |
2.4.3 不同干预时间对注意力的研究 |
2.5 学龄前儿童注意力的发展特点 |
2.6 中-高运动强度的选取 |
2.7 累积运动时间界定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对象选取标准 |
3.2 研究设计 |
3.2.1 实验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1组、实验2组与对照组被试基本信息的统计与分析 |
4.2 不同时间中-高强度篮球运动干预对三组幼儿注意力稳定性的影响 |
4.3 不同时间中-高强度篮球运动干预对男女被试幼儿注意力稳定性的影响 |
4.4 实验1组幼儿、实验2组与对照组幼儿注意力稳定性教师评价表得分差异比较 |
5 讨论 |
5.1 中-高强度篮球运动对5-6岁幼儿注意力稳定性具有促进作用 |
5.1.1 中-高强度负荷是提高幼儿注意力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
5.1.2 中-高强度篮球运动的课程设计是培养5-6幼儿注意力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
5.2 累积25-30min的中-高强度篮球运动对5-6岁幼儿注意力稳定性的干预效果更佳 |
5.3 累积时间的中-高强度篮球运动对5-6岁女幼儿注意力稳定性提高效果更好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注意力稳定性划消图 |
附录二:polar心率带 |
附录三 |
附录四 幼儿注意力稳定性教师评价表 |
致谢 |
(8)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与应用研究 ——以青台山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需要 |
1.1.2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需要 |
1.1.3 学校大课间创新发展的需要 |
1.1.4 校园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彝族达体舞 |
2.1.2 民族传统体育 |
2.1.3 大课间 |
2.1.4 改编 |
2.2 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
2.2.1 关于中学大课间开展现状的研究 |
2.2.2 关于中学大课间活动内容的研究 |
2.2.3 关于中学大课间改革与创新的研究 |
2.2.4 关于中学校园民族特色大课间的相关研究 |
2.3 关于彝族达体舞运动的相关研究 |
2.3.1 关于彝族达体舞起源的研究 |
2.3.2 关于彝族达体舞运动特点和价值的研究 |
2.3.3 关于彝族达体舞融入校园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测量法 |
3.2.5 问卷调查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3.2.7 逻辑分析法 |
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设计分析 |
4.1.1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前期准备 |
4.1.2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说明 |
4.1.3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实践验证 |
4.1.4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基本动作内容 |
4.2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应用结果与分析 |
4.2.1 有关彝族达体舞课间操的基本评价分析 |
4.2.2 彝族达体舞课间操与传统跑操的运动心率对比分析 |
4.2.3 实验前后中学生对参与大课间的意愿对比分析 |
4.2.4 实验前后中学生对民族特色课间操的喜好程度对比分析 |
4.2.5 实验前后中学生对彝族达体舞的了解程度对比分析 |
4.2.6 实验前后中学生对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的认知对比分析 |
4.2.7 实验前后学生对未来在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意愿对比分析 |
4.3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与应用反思 |
4.3.1 关于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改编的思考 |
4.3.2 关于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应用实践的思考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录5 |
附录6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9)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困境:体育学习兴趣的缺乏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 |
1.1.2 健康战略:加强体育学习兴趣培养是突破青少年健康困境的重要抓手 |
1.1.3 实践困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缺乏有效的指导理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内涵 |
2.1.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概念 |
2.1.2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分类 |
2.2 兴趣和体育学习兴趣测量的相关研究 |
2.2.1 测量结构的研究 |
2.2.2 测量工具的研究 |
2.3 兴趣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3.1 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 |
2.3.2 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 |
2.4 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
2.4.1 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
2.4.2 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
2.5 研究评述 |
2.6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研究假设 |
2.6.1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总体理论假设模型 |
2.6.2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阶段理论假设模型 |
2.6.3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3.1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分析 |
3.1.1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
3.1.2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
3.2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
3.2.1 初选指标体系 |
3.2.2 确定咨询专家 |
3.2.3 编制与发放专家问卷 |
3.2.4 专家咨询结果与修订 |
3.2.5 确定指标体系 |
3.3 小结 |
4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的研发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被试 |
4.3 研究方法 |
4.3.1 文献资料法 |
4.3.2 问卷调查法 |
4.3.3 数理统计法 |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4.2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4.3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4.4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
4.4.5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
4.4.6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
4.4.7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5 小结 |
5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被试 |
5.3 研究方法 |
5.3.1 问卷调查法 |
5.3.2 数理统计法 |
5.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4.1 上海市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现状 |
5.4.2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影响 |
5.4.3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影响 |
5.4.4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影响 |
5.4.5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影响 |
5.5 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局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 |
附件2: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 |
附件3:人口学变量信息 |
附件4: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 |
附件5: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 |
附件6: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 |
附件7: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 |
附件8: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
附件9: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
附件10: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 |
附件1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 |
附件12: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 |
附件13: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 |
附件14: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量表 |
附件15: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量表 |
学习工作经历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自闭症学前儿童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流行危机:自闭症患者数量逐年剧增 |
1.1.2 社会融入:自闭症个体回归主流社会 |
1.1.3 现实需要:自闭症患者缺乏身体活动途径 |
1.1.4 体医融合:完善身体活动干预的治疗功能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自闭症谱系障碍 |
2.1.2 身体活动 |
2.1.3 交互式身体活动 |
2.1.4 体质 |
2.1.5 执行功能 |
2.1.6 社交技能 |
2.2 自闭症谱系障碍概述 |
2.2.1 自闭症谱系障碍核心症状 |
2.2.2 自闭症的流行性 |
2.2.3 自闭症诊断和治疗 |
2.3 自闭症儿童身体活动干预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1 自闭症儿童身体活动干预研究综述 |
2.3.2 体感游戏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 |
2.3.3 小结 |
3 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理论构建 |
3.1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方案构建的理论依据 |
3.1.1 具身认知理论 |
3.1.2 社会学习理论 |
3.1.3 情境学习理论 |
3.1.4 游戏化学习 |
3.2 构建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方案的目的 |
3.3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方案的教学训练内容 |
3.3.1 内容选取原则 |
3.3.2 身体活动形式选择 |
3.4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方案的实施 |
3.4.1 方案实施的结构化 |
3.4.2 方案实施的组织形式 |
3.4.3 方案实施的教学策略 |
3.4.4 方案实施的评估 |
3.5 小结 |
4 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实践修正 |
4.1 前言 |
4.2 研究方法 |
4.2.1 行动研究的定义和特征 |
4.2.2 方法选择依据 |
4.2.3 行动研究的形式 |
4.2.4 行动研究的过程 |
4.3 行动研究流程 |
4.3.1 前期动员 |
4.3.2 组建行动团队 |
4.3.3 提出行动方案 |
4.3.4 搜集分析资料 |
4.3.5 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构建的行动过程 |
5 交互式身体活动与传统身体活动对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执行功能、社交技能的影响 |
5.1 问题提出 |
5.2 研究方法 |
5.2.1 参与者 |
5.2.2 实验方案 |
5.3 研究结果 |
5.3.1 实验方案执行忠实度核查结表 |
5.3.2 交互式身体活动与传统体育课对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的影响 |
5.3.3 交互式身体活动与传统体育课对自闭症学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 |
5.3.4 交互式身体活动与传统体育课对自闭症学前儿童社交沟通技能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交互式身体活动对自闭症学前儿童体质的影响 |
5.4.2 交互式身体活动对自闭症学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 |
5.4.3 交互式身体活动对自闭症学前儿童社交技能的影响 |
6 综合讨论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8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方案训练内容调整 |
附录2 教学方法的调整 |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
附录4 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 |
附录5 强化物调查表 |
附录6 自闭症儿童社会技能评定量表 |
附录7 交互式身体活动课程安排 |
附录8 传统体育课项目表 |
附录9 传统体育课课程安排 |
附录10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课程教案 |
附录11 传统体育课干预课程教案 |
附录12 交互式身体活动干预实验忠实度核查表 |
附录13 传统体育课干预实验忠实度核查表 |
附录14 个人学习经历 |
附录15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四、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注意力配置的现状与优化——基于1987—2021《教育部工作要点》的文本分析[J]. 周珂,乔石磊. 体育学刊, 2022
- [2]ARCS动机设计模式融入小学啦啦操教学实验研究[D]. 仰玲玲.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3]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初中排球垫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沈佳民. 石河子大学, 2021
- [4]伦巴舞训练对8-9岁小学生注意力的影响研究[D]. 林祖桥.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5]哈他瑜伽对五年级学生注意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广州市八一希望学校为例[D]. 黄敏芳.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6]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D]. 李欣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不同累积时间中-高强度篮球运动对5-6岁幼儿注意力稳定性的影响[D]. 杨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与应用研究 ——以青台山中学为例[D]. 杨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9]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D]. 孔冲.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10]自闭症学前儿童交互式身体活动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杨宏昌.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