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抽动秽语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媛媛[1](2021)在《熄风涤痰汤治疗儿童抽动障碍风痰扰动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熄风涤痰汤治疗风痰扰动证抽动障碍患儿的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并且在2019年01月~2020年10月于江苏省中医院及无锡市儿童医院就诊的患儿共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6例。试验组给予熄风涤痰汤加减口服配合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硫必利片口服配合基础治疗。拟定12周为1个疗程,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及随访后,对试验的整体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1)研究完成情况:试验组共计纳入患儿36例,中途脱落1例;对照组共计纳入患儿36例,中途脱落4例;试验组最终纳入35例,对照组最终纳入32例。(2)总体疗效评估:治疗后分别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估,试验组控制例数为6例,显效例数为21例,总控显率为77.14%;对照组控制例数为6例,显效例数为18例,总控显率为75%;试验结果表明两组均有显着疗效。(3)耶鲁量表评分比较:对治疗后试验组及对照组耶鲁量表各项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各项分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为P<0.001,说明两组治疗措施均能有效改善患儿的抽动症状。治疗后,对两组的耶鲁量表各项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在总评分、运动性抽动评分及发声性抽动评分方面,均为P>0.05,说明两组治疗措施在改善患儿抽动症状方面疗效相当。(4)中医证候疗效评估:试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各项分值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均为P<0.001,说明两组治疗措施均能够显着改善风痰扰动证抽动障碍患儿的中医证候。且治疗后试验组的次症评分及证候总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均为P<0.001,说明试验组治疗措施更能够改善患儿的中医次症,并且试验组的中医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5)研究期间,未在试验组患儿中观察到不良反应的发生,对照组共计出现2例不良反应,均表现为嗜睡,嘱患儿多饮水、多休息后患儿症状可自行缓解。结论:(1)熄风涤痰汤与盐酸硫必利片均能有效改善风痰扰动证抽动障碍患儿的临床症状,二者总体疗效相当。(2)熄风涤痰汤较盐酸硫必利片更能改善患儿中医次症,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更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孙帅[2](2020)在《基于“扶土抑木”理论观察刘氏小儿推拿联合针刺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基于“扶土抑木”理论刘氏小儿推拿联合针刺对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位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扶土抑木法小儿推拿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10次为一疗程,于治疗前后采取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定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YGT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2.两组总体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小儿推拿联合针刺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结论:1.基于“扶土抑木”理论小儿推拿联合针刺治疗、单纯针刺治疗均能有效改善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抽动症状。2.基于“扶土抑木”理论小儿推拿联合针刺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姜冰[3](2020)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用药经验》文中提出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处方用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总结王素梅教授治疗TD的用药规律和学术思想。方法:收集并筛选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王素梅教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门诊治疗的TD患儿病历资料。将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中,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处方中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类别、使用频次等基本信息进行分析,挖掘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组方规律,分析出核心处方、常用药物组合,并提取新方,结合临床实际,总结王素梅教授治疗TD的用药经验。结果:共收集病例209个,获得处方1386首,涉及230味中药。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辛、甘居多,苦味次之,归经以肝经最多,脾经、肺经、胃经其次。使用频次在30次以上的药物共111味,其中使用频率在50%以上的前10味药物分别是:防风、葛根、僵蚕、钩藤、石菖蒲、伸筋草、全蝎、谷精草、地龙、天麻;药物类别排名前5位的是解表药、平肝息风药、补虚药、清热药、祛风湿药。利用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药对有葛根、防风;葛根、僵蚕;葛根、伸筋草;防风、僵蚕;葛根、钩藤;防风、伸筋草;防风、钩藤;葛根、防风、僵蚕;防风、石菖蒲等;核心药物是葛根、防风、僵蚕、全蝎、钩藤、伸筋草、陈皮、地龙、天麻、桂枝、石菖蒲、谷精草。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提取出32个核心组合,演化出新方16个,其中新方1由四君子汤化裁,适用于有脾虚症状的抽动患儿,体现了扶土法之益气健脾法;新方2由二陈汤和六君子汤加减组成,适用于脾虚而痰湿阻络引起的抽动诸症,体现了扶土法之健脾化痰法;新方3适用于治疗肝经郁热所致的眨眼、翻眼、挤眼等眼部抽动;新方6由天麻钩藤饮化裁,适用于肝亢风动证,体现了抑木法之潜阳平肝法;新方7可用于抽动患儿出现气阴两虚症状的治疗;新方8可用于治疗清嗓、吭吭等发声性抽动;新方9和10可用于治疗鼻部抽动;新方3、8、9、10体现了王教授证症结合的辨治方法;新方11可用于治疗因肝肾失和导致的伴有遗尿的抽动患儿;新方12适用于伴有情志不畅、注意力不集中、夜寐不安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睡眠障碍的抽动患儿,体现了调心神以抑肝木的思想;新方13为理气药和消食药组合,适用于由气滞导致腹胀腹痛、纳差等症状的抽动患儿,体现了抑木法之疏肝理气法;新方14可用于脾胃失和而痰多的抽动患儿;新方15适用于治疗伴有积滞的抽动患儿,体现了扶土法之健脾消滞法;新方16适用于治疗肝火炽盛证,体现了抑木法之清热平肝法。结论:王素梅教授从肝脾论治抽动障碍,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脾虚肝亢,风痰扰动,病位在肝、脾,病性属虚实夹杂。治疗以肝脾为核心,确立扶土抑木为治疗大法,扶土法主要包含健脾化痰法、益气健脾法、健脾消滞法,抑木法主要包含疏肝解郁法、潜阳平肝法、清热平肝法、重镇平肝法,注重标本同治,辨证与辨症相结合,基于“五脏论治”,“久病多瘀”,随症加减,灵活用药。用药上注重寒温并用,以平为期,常用辛、甘、苦三味,巧用归经及引经理论,药物类别广泛,常用解表药、平肝息风药、补虚药、清热药,尤善用各类祛风药,旨在健脾平肝,息风止痉。
彭良[4](2019)在《针刺“百会八阵”治疗抽动障碍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以针刺“百会八阵”为常规针刺疗法为干预方法,通过统计分析抽动障碍患儿耶鲁抽动严重程度综合量表评分、安全性及依从性等内容,评价该针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临床试验将72例抽动障碍患儿均样本量随机区组为联合针刺组(“百会八阵”针刺联合常规针刺疗法组)与常规针刺疗法组。对两组患儿皆行5次一疗程,共计3个疗程的针刺治疗,并于治疗结束1月进行随访。统计两组患儿在针刺前后与随访的耶鲁抽动严重程度综合量表评分(YGTSS)、两种疗法的安全性及两组患儿的依从性,借以评价两种针刺方案的优劣。结果:1.两组患儿的一般基线资料与治疗前病情情况的基线资料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后组内分别行治疗前后自身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YGTSS评分皆低于各自治疗前,治疗前后评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YGT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治疗组患儿YGTSS评分减分率、有效率等观察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随访自身前后比较,两组患儿随访YGT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儿随访YGTSS评分、减分率、有效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间分别行疗法安全性及患儿依从性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百会八阵”针刺联合常规针刺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两种针刺疗法治疗抽动障碍皆具有一定的近期疗效,联合针刺疗法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疗法。2.“百会八阵”针刺联合常规针刺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皆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两种针刺方案远期疗效相当。3.“百会八阵”针刺联合常规针刺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皆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受试患儿皆具有良好的依从性。“百会八阵”针法具有操作便捷、安全有效及可行性良好的优点,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耿亚琪[5](2018)在《推拿配合刮痧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气郁化火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推拿配合刮痧和口服盐酸硫必利片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异,证实推拿配合刮痧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课题计划选取72例符合标准的多发性抽动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由于治疗过程中病例脱落,最终共治疗63例患儿,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推拿配合刮痧治疗,推拿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4周为一疗程,配合刮痧治疗每周1次,4周为一疗程,两者配合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硫必利片治疗。共治疗8周(共计两个疗程),观察每组治疗前后YGTSS各方面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分别评价两组疗效及其远期疗效。结果:经统计学软件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分布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改善耶鲁综合抽动程度方面,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7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3.90%;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0.60%,对照组总有效率74.19%。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进行随访,治疗组复发率6.30%,对照组复发率25.80%。结论:1.推拿配合刮痧疗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疗效显着,与口服盐酸硫必利片相比,疗效更优;2.推拿配合刮痧疗法在改善耶鲁综合抽动程度方面的疗效优于口服盐酸硫必利片,患儿在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方面均有明显改善;3.两组患儿在治疗后烦躁易怒、口舌生疮、面红目赤等中医证候方面均有改善,且治疗组疗效较优;4.推拿配合刮痧疗法治疗气郁化火型多发性抽动症复发率较低,远期疗效较好。
汪琼[6](2016)在《静心止动方治疗TD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对比治疗前后及治疗前与对照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来探究TD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并同时了解男女性别不同在其中的差异。2.通过观察静心止动方治疗TD患儿3个月后症状改善情况,来评价静心止动方治疗本病的疗效,探讨导师“从心论治”思路的可行性,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本病的疗效。3.结合本实验结果及TD发病机制相关文献,从细胞免疫方面继续探索其发病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本次研究的病例均来自广安门医院儿科及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患儿,以DSM-V为诊断标准,严格按照入组要求筛选、剔除,最终保留TD组病例53例,对照组30例,经过静心止动方治疗3个月,并采用YGTSS评分对其治疗前后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同时运用减分率评价治疗的疗效,整个治疗过程中以监测患儿的肝肾功能来确保本方的安全性。研究使用的实验室指标均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及北京儿童医院肿瘤科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53例TD患儿经过静心止动方治疗3个月后,按照减分率得出结果:显效23例,有效1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9.25%。2.TD患儿CD8+水平较正常儿童明显升高,CD4+及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TD患儿经治疗后CD8+水平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变化不明显,CD3+有所下降、CD4+/CD8+有所升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TD患儿中男孩CD4+及CD4+/CD8+水平低于女孩,CD8+水平高于女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其差异缩小,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TD患儿的发病时间、严重程度以及治疗前的YGTSS评分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无直接线性关系。结论:1.经过实验研究,TD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较正常儿童有差异,CD8+明显升高,且经治疗后有所下降,CD4+及CD4+/CD8+水平均低于正常儿童,治疗后有所升高,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推测TD患儿体内存在以CD8+T淋巴细胞为主导的免疫紊乱;2.TD患儿中男孩CD4+及CD4+/CD8+水平低于女孩,CD8+水平高于女孩,而CD8+水平升高又与TD相关,推测这可能是造成TD在男孩中发病率更高的原因之一;3.TD患儿的发病时间、严重程度以及治疗前的YGTSS评分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均无直接线性关系,考虑TD患儿CD8+水平的异常仅与其发病相关,而与病程长短及严重程度无关;4.本次实验中TD患儿经过静心止动方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9.25%,再次验证了本方的显着疗效以及导师以“心神失调”为核心认识本病,以镇惊养心安神,疏肝养血熄风,兼以通利肺窍为法治疗本病的可行性,值得我们临床借鉴。
宋宇坤[7](2016)在《中药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远期随访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课题对临床8年来经中药治疗后症状消失的TD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并从患儿的发病情况、中医症候改善状况、精神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观察静心止动方治疗TD的远期疗效、了解抽动患儿的预后情况、以及探究抽动障碍患儿症状复发的相关因素,为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和指导TD患儿的后期调护提供更多依据。研究方法:从广安门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病例中,选取确诊为抽动障碍,并于2007年9月~2015年9月期间经中药治疗后症状消失的205份病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随访调查表的填写,对患儿的发病情况、停药后症状复发情况、中医症候改善状况、精神心理变化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研究,并通过各因素与抽动患儿症状复发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探讨影响抽动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1.基本情况分析:205例停药患儿中,发病高峰在5-7岁,发病的平均年龄为6.55±2.02岁。抽动患儿平均服药时长为30.68±12.13月,最短为11个月,最长为68个月。调查的205例患儿中86例在停药后又出现或曾出现抽动症状,占总研究人数的42.0%,119例未见抽动症状,占总研究人数的58.0%;停药后6个月~1年期间再次出现抽动症状的患儿最多,占复发总人数的58.1%,患儿再次出现的抽动症状大多较为单一且发作频率低,发作持续时间最长不超过2个月,最短数天症状即可消失,耶鲁量表评分均为轻度。其中84例在经过饮食控制及生活习惯调整后症状可自行消失;5例出现症状时即再次服用中药治疗,后症状消失。未见停药2年后出现抽动症状的患儿。2.不同证候类型、性别、病程、停药时间、曾服西药与抽动患儿症状的复发经卡验,显示P值分别为0.215,0.834,0.735,0.65,0.952(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此5项与抽动患儿症状的复发无相关性。随着停药时间的增长,再次出现抽动症状的患儿与未见复发的患儿比例逐渐增大,距离停药时间在6个月-1年内出现症状的频数最高,占总复发病例的58.1%。3.升学压力与抽动症状复发经x2检验后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升学压力与抽动症状复发有相关性。运动情况、手机电视控制情况、饮食控制状况与抽动患儿症状的复发经卡方检验,显示P值>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中医治疗在各项症状的改善方面效果显着。在比较纳食差、睡眠差、遗尿、尿频、便秘、鼻塞、咽部不适、多汗、过敏性皮肤瘙瘁、腹痛、胸闷11项抽动患儿常见症状与复发的相关性中,睡眠差、尿频和鼻塞症状与复发有相关性,余8项均无相关。5.精神心理因素方面,脾气急、胆小、爱委屈、焦虑敏感、运动性行为问题、注意力差、交往障碍与抽动患儿症状的复发经卡方检验,显示P值分别为0.303,0.088,0.000,0.000,0.000,0.886,0.247,爱委屈、焦虑敏感、运动性行为问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此3项与复发有相关性。结论:TD患儿的发病高峰为5-7岁,在症状消失停药的初期病情仍不稳定,停药后的6个月~1年之间容易出现抽动症状的复发,在此期间对患儿的饮食起居仍应给予适当的控制。导师认为本病的病理基础是心主神明失调,通过从心论治,TD患儿中医症候明显改善且疗效持久,静心止动方治疗TD的远期疗效显着。升学压力大是造成患儿抽动症状复发的原因之一,处于小升初或初升高阶段的患儿停药后更容易再次出现抽动症状,故在此阶段对患儿应予重视,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发病时伴有鼻塞、睡眠差、尿频症状的患儿后期出现症状的概率高于不伴有此症状的患儿,且此三方面症状的改善对抽动症状复发风险的降低有一定的影响。平素性格易委屈、焦虑、敏感、或伴有吃手、抠鼻子、啃指甲等运动性行为问题的患儿更容易在停药后再次出现症状,说明精神心理问题是影响TD患儿抽动症状复发的主要因素。这一方面佐证了导师对本病病机心主神明失调认识的正确性及从心论治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应对此类患儿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从而稳定病情,预防症状复发。
赵丹[8](2015)在《针刺改善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症状的疗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针刺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针刺改善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症状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文献检索:检索国内外数据库:①中文数据库: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字化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维普数据库;②英文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 PubMed, EMBASE;③手工检索本校图书馆相关资料;④http://scholar.google.co.uk/进行补充检索。确定文献:由两名系统评价员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分别确定纳入文献,如遇到存在争议的情况,由双方讨论或第三方参与决定。数据分析:对纳入文献按照系统评价员手册和GRADE证据等级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再通过Cochrane协作网专用统计软件包(Review Manager 5.3.5),进行定性和meta分析。结果:(1)总共纳入14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其总样本量为908例受试者,试验组491例,对照组417例。按照干预措施分组,针刺与西药对照8篇,针刺以及基础治疗与基础治疗6篇;(2)主要结局指标总有效率分析,针刺与西药对照组(RR=1.20, 95%CI[1.10,1.32]),针刺以及基础治疗与基础治疗对照组(RR=1.27,95%CI [1.13,1.43]);(3)次要结局指标:针刺和西药对照组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得出:运动性抽动障碍(MD=0.45,95%CI[-0.41,1.32]),混合发声性抽动障碍(MD=-2.28, 95%CI[-2.69,-1.86])、整体损害(MD=-2.71,95%CI=[-4.48,-0.94]),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得出:总严重程度(MD=-5.62,95%CI[-7.24,-4.00]);针刺以及基础治疗与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总严重程度(MD=-7.26, 95%CI [-8.81,-5.71])、运动性抽动障碍(MD=-2.08,95%CI[-2.88,-1.27])、混合发声性抽动障碍(MD=-1.96,95%CI[-2.95,-0.97]);(4)其余结局指标中医抽动症状、抽动障碍基础5项、药效学血浆DA和5-羟色胺改善情况进行定性分析。结论:(1)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增加针刺疗法能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运动性抽动障碍、混合发声性抽动障碍等临床症状,证据等级为中级,推荐临床使用;总严重程度证据等级为低级,不予推荐;(2)针刺疗法比西药更能提高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总有效率,证据等级为中级,给予推荐;(3)针刺疗法在改善抽动秽语综合征YGTSS量表总严重程度和运动障碍、混合发声性障碍比西药疗法更有优势,证据等级均为低级或极低级。(4)针刺疗法在改善抽动障碍基础5项、中医症状量表评分、血浆多巴胺和5羟色胺、不良反应上存在优势,今后可进一步研究;
李珉景(LEE MIN KYOUNG)[9](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王素梅教授诊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病临床经验总结》文中认为目的:1.利用“数据库知识发现”技术统计分析904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TS)患儿的中医证型,并探索证候学规律,总结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证候要素。2.利用“数据库知识发现”的方法统计分析TS患儿合并共患症(强迫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焦虑症、抑郁症、遗尿症)的发病情况,并探索其中医证候规律。3.利用“数据库知识发现”的方法统计分析TS患儿的微量元素分布、免疫球蛋白、血沉、ASO指标,探索TS患儿微量元素、免疫学指标的特点。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及深度访谈等方法,确定临床诊疗信息采集方案,对临证医案进行规范化整理,建立医案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挖掘。与导师深度访谈,人机结合,总结导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学术思想及治疗本病的规律及疗效,并分析TS共患病的分布规律。结果:1多发性抽动症的一般情况分析1.1发病年龄、性别比例、遗传性纳入病例共904例,其中男700例,女204例,男女比例为3.43:1,所得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合。发病年龄最小为3岁,最大为18岁,平均发病年龄为8.93±0.29岁,3-5 岁 1 13 例(12.50%),6-8 岁 267 例(29.54%),9-11 岁 308 例(34.07%),12-14 岁165例(18.25%),15-18岁51例(5.64%),其中以9-11岁发病率最高。对患儿家族史的调查发现,有家族史的患儿141例(15.60%),说明本病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1.2各TS共患病分布纳入TS共患病病例共111例,其中共患ADHD患儿91例(81.98%),共患遗尿患儿12例(10.81%),共患强迫症患儿5例(4.50%),共患抑郁症患儿2例(1.80%),共患孤独症患儿1例(0.90%)。1.3发病诱因有105例(11.62%)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102例(11.28%)玩游戏机或迷恋于电脑中的游戏软件,102例(11.28%)长时间看电视,93例(10.29%)教育方式不当,63例(6.97%)学习负担过重,41例(4.54%)经常喝碳酸饮料等。1.4抽动严重程度分析根据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价标准,治疗前严重抽动症15例(1.66%),明显抽动症96例(10.62%),中度抽动症272例(30.08%),轻度抽动症312例(34.51%),轻微抽动症209例(23.12%)。治疗后严重抽动症0例(0.00%),明显抽动症1例(0.11%),中度抽动症1 0例(1.11%),轻度抽动症103例(11.39%),轻微抽动症413例(45.69%),无抽动症377例(41.70%)。1.5疾病疗效第一诊次临床控制7例(0.77%),显效1例(0.11%),有效59例(6.53%),无效837 例(92.59%)。第二诊次临床控制57例(6.30%),显效31例(3.43%),有效207例(22.90%),无效 609 例(67.37%)。1.6中医证候疗效第一诊次临床控制844例(93.36%),显效0例,有效0例,无效60例(6.64%)例。第二诊次临床控制827例(91.48%),显效0例,有效0例,无效77例(8.52%)。1.7共患病疗效经治疗后TS共患ADHD的临床控制1例(1.1%),显效5例(5.5%),有效79例(86.8%),无效6例(6.6%)。经治疗后TS共患OCD的临床控制0例,显效0例,有效5例(100%),无效0例。经治疗后TS共患抑郁症2例皆为临床控制(100%)。经治疗后TS共患孤独症1例为临床控制(100%)。1.8症状分布频率在2712次诊次中,症状分布按其出现的频次由多到少依次排序:眨眼567次(10.23%),急躁 540 次(9.74%),吭吭 453 次(8.17%),注意力不集中 422 次(7.61%),吸鼻 372 次(6.70%),胆怯 371 次(6.70%),扭颈 321 次(5.79%),耸肩 318 次(5.73%),皱眉 269 次(4.85%),甩头 245 次(4.42%),翻眼 214 次(3.86%),咧嘴 183 次(3.30%),甩手174次(3.14%)等。2导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经验2.1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脾虚肝亢证型共1423例次,占52.43%,脾虚痰聚证型721例次,占26.59%,阴虚动风证型240例次,占8.85%,气郁化火证型213例次,占7.85%,肝亢风动证型81例次,占2.99%,痰火扰神证型36例次,占1.32%。2.2治法分析初诊病例904中常见的治法依次为:健脾714次,占78.98%;平肝501次,占55.42%;化痰252次,占27.88%;熄风107次,11.84%;滋阴80次,占8.85%;泻火71次,占7.85%等。2.3用药规律共涉及215味中药,其中防风使用1926次,占5.49%;木瓜1504次,占4.29%;谷精草1487次,占4.24%;伸筋草1434次,占4.09%;陈皮1392次,占3.97%;法半夏1388次,占3.96%;白芍1303次,占3.71%;葛根1240次,占3.54%;钩藤1166次,占3.33%;茯苓1127次,占3.21%;川芎1105次,占3.15%;荆芥1101次,占3.14%;地龙1094次,占3.12%;山药1064次,占3.03%;石菖蒲936次,占2.67次;柴胡850次,占2.42%;胆南星782次,占2.23%;菊花782次,占2.23%;郁金683次,占1.95%;太子参641次,占1.83%;夏枯草571次,占1.63%等。2.4药物类别解表药6754次,补虚药5173次,化痰药3674次,平肝熄风药3618次,祛风湿药3548次,活血化瘀药2197次,理气药2118次,利水渗湿药1197次,开窍药936次,安神药541次,化湿药201次,收涩药97次等。2.5药物归经肝经20980次,脾经18079次,肺经16839次,胃经8368次,肾经6070次,膀胱经3647次,胆经3418次,心包经2289次,大肠经1145次等。2.6药物功效祛风药7810次,清热药6515次,止痛药6454次,平肝药5280次,健脾药4675次,化痰药4604次,燥湿药4500次,解表药4182次,活络药4035次,明目药3639次,生津药3551次,散结药3430次,熄风药3266次等。2.7药物性味辛味药 17908 次(32.02%),甘味药 14488 次(25.90%),苦味药 12812 次(22.91%),酸味药3385次(6.05%),咸味药2485次(4.44%),微苦药2407次(4.30%),淡味药1168 次(2.09%)等。温性药 1 1253 次(32.69%),平性药 7289 次(21.18%),寒性药 4888 次(14.20%),微寒性药4439次(12.90%),微温性药3293次(9.57%),凉性药3235次(9.40%)等。结论:1多发性抽动症于男孩的发病率较女孩高;发病年龄多于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平均病程2年以上;TS患儿中频率最多的症状为运动性抽动的眨眼,其次是发声性抽动的吭吭声。其次为吸鼻、扭颈、耸肩、皱眉、甩头、翻眼等。头面部抽动出现频率较多,而甩手、跺脚、鼓肚等四肢及腹部抽动出现频率较少。2疾病疗效评分表与中医证候疗效评分表的结果差异较大,中医证候疗效评分结果趋于临床控制,由于疾病疗效评定标准较高,因此疾病疗效评分结果较难达到临床控制。考虑中医评分表的评定标准不甚客观,故设计上需要进一步改进。3 TS患儿的常见共患病中ADHD占大多数,其后依次为遗尿、OCD、抑郁症、孤独症。4总结出导师对TS及其共患病多从“风、痰”立论,病在肝脾的临证思路,从常用治法及常用药物用药规律上体现了导师运用扶土抑木法治疗本病的辨证思路。
黄晨[10](2013)在《静心制动方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疗效观察及免疫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静心制动方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旨在对该方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比较该方治疗前后,患儿补体C3、C4及免疫球蛋白IgA、IgM和IgG水平的变化,探讨静心制动方对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比较治疗前不同抽动严重程度患儿补体和免疫球蛋白各项指标的差异,试图明确各项指标与抽动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31例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均来自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儿科门诊,以DSM-IV提出的TS诊断标准为纳入标准,就诊前以及就诊期间未采用其他治疗手段,研究过程中,因自身原因无法完成疗程者剔除,予自拟静心制动方加减治疗6个月,以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为标准,分别进行治疗前后抽动严重程度的评定以及治疗后的疗效判断;治疗前后分别于本院检验科运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和补体C3、C4水平,并于治疗后查生化指标。结果因自身原因无法完成疗程脱落1例,实际观察30例,男性患儿28人女性患儿2人,男性患儿明显多于女性患儿;就诊者中最小者6岁,最大者18岁,以7-12岁居多,平均就诊年龄为11.77±2.73岁;病程最短者1年,最长者7年,以1-3年居多,平均病程为2.85±1.67年;发病年龄最小者3岁,最大者13岁,以7-12岁居多,平均发病年龄为8.18±2.72岁。根据YGTSS量表,治疗前重度抽动者9人,中度抽动者21人,轻度抽动者0人,治疗后重度抽动者0人,中度抽动者6人,轻度抽动者24人;治疗前抽动总分平均为45.20±9.13,治疗后平均为19.10±7.28,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总有效率为96.67%。治疗后无人出现生化指标异常。相关免疫指标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G水平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增高,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补体C4及免疫球蛋白IgA、IgM治疗前后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补体C4和免疫球蛋白IgA疗后水平较疗前呈现上升趋势。治疗前患儿补体C3、C4和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在重度抽动和中度抽动患儿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度抽动患儿补体及免疫球蛋白各指标均较重度抽动患儿呈现升高趋势。运用偏相关分析,按标准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绝对值相对大小进行排序,影响抽动总分的重要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免疫球蛋白IgG、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M、免疫球蛋白IgA、补体C4。P均>0.05,不能认为抽动总分与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及补体C3、C4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结论运用静心制动方加减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疗效确切,根据YGTSS量表,治疗后患儿抽动总分较疗前明显下降;该方可改善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G水平,对补体C4和免疫球蛋白IgA水平可能也有一定调节作用;抽动病情的严重程度可能与补体C3、C4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相关,剔除不同变量的影响后,本研究考察五项指标中与抽动总分相关关系最密切的为免疫球蛋白IgG和补体C3。
二、抽动秽语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抽动秽语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熄风涤痰汤治疗儿童抽动障碍风痰扰动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1.1 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
1.2 对本病病因的认识 |
1.3 对本病病机的认识 |
1.4 对本病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抽动障碍的认识 |
2.1 概述 |
2.2 本病的病因 |
2.3 本病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治疗方案 |
1.8 观察指标 |
1.9 观察周期 |
1.10 疗效评定 |
1.11 不良反应观察 |
1.12 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研究完成情况 |
2.2 一般资料分析 |
2.3 疗效分析 |
2.4 安全性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导师经验分析 |
3 组方分析 |
3.1 药物组成 |
3.2 随症加减 |
3.3 组方分析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基于“扶土抑木”理论观察刘氏小儿推拿联合针刺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方法 |
2.2 分组方法 |
2.3 一般资料 |
2.4 治疗方案 |
2.5 观察内容 |
2.6 疗效评定标准 |
3 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两组病例完成情况 |
2 两组患儿基本情况对比 |
3 两组治疗后YGTSS评分比较 |
4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5 两组小儿抽动症患儿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近况 |
2 西医对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研究 |
2.1 现代医学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近况 |
3 湘西刘氏小儿推拿的研究 |
4 小儿推拿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机理讨论 |
5 针刺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机理讨论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病例报告表 |
综述 中医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近10年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用药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治疗进展 |
1 概述 |
2 病因病机 |
3 中医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1 数据挖掘技术概述 |
2 数据挖掘与中医药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TD的用药经验研究 |
前言 |
研究对象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研究方法 |
1 数据录入 |
2 数据预处理 |
3 数据挖掘 |
研究结果 |
1 一般临床资料 |
2 药物基本信息 |
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4 基于熵聚类方法的组方规律分析 |
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王素梅教授治疗TD用药规律探讨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针刺“百会八阵”治疗抽动障碍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1.抽动障碍患病率高且逐年呈上升趋势 |
2 抽动障碍的危害性巨大 |
3 抽动障碍的西药药物治疗存在缺陷和风险 |
4 针灸治疗抽动障碍效果良好且安全性高 |
5 “百会八阵”针法治疗抽动障碍具有充分的依据 |
6 “百会八阵”针刺操作安全性高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受试者纳入 |
1.2 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病例剔除与脱落病决方法 |
1.8 终止试验标准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2 样本量与分组 |
2.3 随机方法、盲法及对照 |
2.4 操作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疗效评定方法 |
2.7 不良事件的记录及处理 |
2.8 依从性评价 |
2.9 随访 |
2.10 统计方法 |
2.11 伦理学原则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病例完成情况的分析 |
2 两组基线资料的分析 |
2.1 两组在一般资料上的比较 |
2.2 两组在治疗前病情方面的分析 |
3 两组患儿针刺后比较 |
3.1 两组患儿针刺后组内自身前后比较 |
3.2 两组患儿针刺后的组间比较 |
4 两组患儿随访结果的比较 |
5 两组疗法的安全性与患儿依从性的比较 |
讨论 |
1 中医对抽动障碍的认识 |
1.1 抽动障碍病名的论述 |
1.2 抽动障碍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治疗抽动障碍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抽动障碍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抽动障碍病因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抽动障碍治疗方法的认识 |
3 针刺“百会八阵”治疗抽动障碍的原理探讨 |
3.1 针刺“百会八阵”通过调节脏腑功能治疗抽动障碍 |
3.2 针刺“百会八阵”通过调节阴阳治疗抽动障碍 |
3.3 “百会八阵穴”中的传统经穴治疗抽动障碍疗效显着 |
3.4 针刺“百会八阵”操作简便实用且安全性高 |
4 研究结果的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附表) |
附录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5)推拿配合刮痧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气郁化火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西医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认识 |
2 西医治疗现状 |
3 中医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认识 |
4 中医治疗现状 |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技术路线 |
3 诊断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1 治疗方法的优势 |
2 组方分析 |
3 结果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6)静心止动方治疗TD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综述一、现代医学对抽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
(一) 临床表现及诊断 |
(二) 发病的危险因素 |
(三)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四) 治疗 |
(五)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中医学对抽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
(一) 病名、病症的认识 |
(二) 病因病机 |
(三) 辨证 |
(四) 治疗 |
(五)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药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远期随访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一. 文献部分 |
1. 中医文献综述 |
1.1 病名认识 |
1.2 病因及发病 |
1.3 中医病机 |
1.4 中医治疗与预后 |
2. 西医文献综述 |
2.1 流行病学调查 |
2.2 抽动的相关影响因素 |
2.3 抽动障碍的治疗 |
2.4 抽动症状复发的相关因素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二. 临床研究部分 |
1. 研究材料及研究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治疗方法 |
1.3 研究方法 |
2. 调查结果 |
2.1 病例基本情况 |
2.2 抽动症状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
3. 小结 |
4. 讨论 |
4.1 发病及抽动症状复发基本情况 |
4.2 发病情况与抽动症状复发的关系 |
4.3 生活情况与抽动症状复发的关系 |
4.4 中医症候改善情况与抽动症状复发的关系 |
4.5 精神心理因素与抽动症状复发的关系 |
三.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及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8)针刺改善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症状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定义 |
2 流行病学 |
3 临床表现 |
4 发病机制 |
5 治疗现状 |
6 存在问题 |
资料与方法 |
1 本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1.1 研究类型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干预措施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1.4 结局指标 |
2 文献检索 |
2.1 检索范围 |
2.2 检索方法 |
2.3 检索途径 |
2.4 检索策略 |
2.5 原文索取 |
3 文献筛选 |
3.1 初筛 |
3.2 二次筛选 |
3.3 三次筛选 |
4 数据提取 |
4.1 文献一般信息 |
4.2 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法 |
4.3 纳入试验的基线资料 |
4.4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干预措施 |
4.5 其他 |
5 方法学评价 |
5.1 文献质量评价 |
5.2 证据等级评定 |
5.3 报告形式 |
6 统计分析 |
6.1 合并数据处理 |
6.2 meta-分析 |
6.3 定性分析 |
结果分析 |
1 文献检索及结果 |
2 纳入研究的特征和质量评价 |
2.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2 文献质量评价 |
3 Meta-分析 |
3.1 主要结局指标总有效率分析 |
3.2 次要结局指标分析 |
3.3 定性分析 |
3.4 GRADE证据质量分级 |
讨论 |
1 针刺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疗效总结 |
1.1 偏倚风险评估 |
1.2 证据质量等级 |
1.3 定量分析总结 |
1.4 定性分析总结 |
2 针刺治疗本病机理探讨 |
2.1 中医对本病认识 |
2.2 针刺治疗本病理论基础 |
2.3 针刺治疗本病机理研究 |
3 本研究纳入文献存在的问题 |
3.1 研究质量证据等级整体偏低 |
4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4.1 检索数据不够全面 |
4.2 缺失信息无法获取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数据提取表 |
附件三:检索策略 |
附件四:偏倚风险总结表 |
附件五:证据等级表 |
附件六:纳入文献特征表 |
附录七:排除文献特征表 |
附件八: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
(9)基于数据挖掘的王素梅教授诊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病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学研究现状概述 |
1 中医学对TS的认识 |
2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与共患病的关系 |
3 中医治疗 |
4 数据挖掘信息技术及中医复杂关系分析系统在中医药研究中的作用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研究现状概述 |
1 现代医学对TS的认识 |
2 流行病学 |
3 发病机制 |
4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与共患病的关系 |
5 TS与儿童智商 |
6 TS与感统失调的关系 |
7 TS与脑电图的关系 |
8 TS的治疗 |
9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与分析 |
前言 |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1 TS患儿研究结果 |
1.1 资料情况 |
1.2 实验室检查分析 |
1.3 临床特征分析 |
1.4 中医证型及证候特点 |
1.5 治法 |
1.6 用药规律 |
1.7 利用复杂网络法进行核心药物分法 |
2 TS共患病患儿研究结果 |
2.1 TS共患病人口学分析 |
2.2 实验室检查分析 |
2.3 临床特征分析 |
2.4 TS共患病分布及中医证型特点 |
2.5 各共患病的用药分析 |
讨论 |
1 一般情况 |
2 导师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及其共患病的经验总结 |
2.1 导师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总体认识 |
2.2 导师对TS共患病的认识 |
3 用药规律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静心制动方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疗效观察及免疫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西医对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研究概括 |
1. 临床表现 |
2. 诊断 |
3. 病因 |
4. 病理影像学 |
5. 治疗 |
6. 总结 |
综述二 中医对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研究概括 |
1. 关于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治疗 |
3. 中医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 |
4. 总结 |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研究结果分析 |
2. 中医对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治疗及导师针对本病的治疗经验 |
3. 总结与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GTSS)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抽动秽语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熄风涤痰汤治疗儿童抽动障碍风痰扰动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媛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扶土抑木”理论观察刘氏小儿推拿联合针刺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疗效[D]. 孙帅.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王素梅教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用药经验[D]. 姜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针刺“百会八阵”治疗抽动障碍的临床对照研究[D]. 彭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推拿配合刮痧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气郁化火型)的临床研究[D]. 耿亚琪.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静心止动方治疗TD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研究[D]. 汪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中药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远期随访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宋宇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针刺改善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症状的疗效评价[D]. 赵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5(05)
- [9]基于数据挖掘的王素梅教授诊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病临床经验总结[D]. 李珉景(LEE MIN KYOUNG).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10]静心制动方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疗效观察及免疫相关性研究[D]. 黄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标签:中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