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端粒酶和肝细胞癌

端粒、端粒酶和肝细胞癌

一、端粒、端粒酶与肝细胞肝癌(论文文献综述)

李友第,韩柳清,唐丹婷,陈玖[1](2021)在《姜黄素调节微RNA抑制肝细胞肝癌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姜黄素是从传统中草药姜黄、莪术、郁金等姜科或天南星科植物根茎中提取的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橙黄色结晶粉末,是自然界非常稀少的具有二酮的天然色素,其分子式为C21H20O6,主链含有不饱和脂肪族及芳香族基团,相对分子质量为368.37,熔点为183℃[1-2]。姜黄、莪术、郁金等姜科或天南星科植物在以中国为主的东亚地区用于治疗疾病已超过千年,其在中药单方和复方中的抗肿瘤作用得到了长期临床的验证[3-4]。姜黄素是姜科或天南星科植物的主要成分,其分子活性单体早在1815年就由Vogel成功分离[5]。1985年,Kuttan等[6]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验室证实了其抗肿瘤活性。

高婧雅[2](2020)在《STYK1/NOK对HepG2及Huh-7细胞凋亡、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STYK1/NOK基因在肝癌细胞系HepG2(肝母细胞瘤来源)和Huh-7(肝细胞肝癌来源)中的作用并明确其作用机制。探讨过表达STYK1/NOK对HepG2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的影响,反向验证,抑制STYK1/NOK蛋白表达对HepG2细胞凋亡、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随后,在Huh-7细胞中验证,明确STYK1/NOK对肝癌细胞系细胞增殖的影响,以期揭悉STYK1/NOK影响肝癌细胞增殖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在HepG2细胞中过表达STYK1/NOK,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情况,确定STYK1/NOK过表达。使用Annexin V-FITC/PI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分别转染0,2,6μg STYK1/NOK质粒的HepG2细胞的凋亡情况,每组重复3组,根据检测结果制作柱形图。转染0,2,6μg STYK1/NOK质粒,48小时后,应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检测过表达STYK1/NOK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每组重复三组,随后应用OD值制作柱形图。为了明确检测结果,应用siRNA抑制HepG2细胞STYK1/NOK蛋白表达后行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实验,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 3,cleaved-caspase3及凋亡周期蛋白CDC25A,CDK2蛋白的表达情况,明确STYK1/NOK对HepG2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并进一步明确具体作用机制。随后,相关实验在另一株肝癌细胞系Huh-7细胞中进行验证。过表达STYK1/NOK及通过应用siRNA抑制Huh-7细胞STYK1/NOK蛋白表达后,行细胞凋亡实验,并应用western bloting检测抑制STYK1/NOK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 3及cleaved-caspase 3的表达情况,再进一步检测抑制STYK1/NOK蛋白表达后的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结果:在转染48h后,收集细胞,提取蛋白,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检测结果表明STYK1/NOK的表达与转染的质粒浓度相关,呈剂量依赖效应。使用Annexin V-FITC/PI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过表达后HepG2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发现在转染0,2,6μg STYK1/NOK质粒组,细胞凋亡百分比逐渐减少,分别为21.1%,19.7%,16.3%,重复三组,应用t检验统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转染STYK1/NOK抑制了HepG2细胞的凋亡。应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进行检测,研究过表达STYK1/NOK基因对细胞增值的影响。在转染48 h后,加入CCK8试剂,2 h后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过表达STYK1/NOK促进HepG2细胞增殖。为了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应用siRNA抑制HepG2细胞STYK1/NOK蛋白表达,再次行细胞凋亡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抑制STYK1/NOK蛋白表达促进细胞凋亡,分别转染0,2,6μg si-STYK1/NOK质粒,凋亡率分别为30.2%,30.6%,36.5%。每组重复三组,行t检验,发现转染0μg si-STYK1/NOK质粒组和转染6μg si-STYK1/NOK质粒组凋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增殖实验结果表明,抑制STYK1/NOK抑制HepG2细胞增殖(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抑制STYK1/NOK蛋白表达后,caspase 3蛋白表达减少,cleaved-caspase 3蛋白表达增加,表明抑制STYK1/NOK裂解活化了caspase3,促进HepG2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结果表明,抑制STYK1/NOK蛋白表达后,S期细胞增多,G0/G1、G2/M期细胞减少,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抑制STYK1/NOK蛋白表达后,CDC25A蛋白和CDK2蛋白表达下调,表明抑制STYK1/NOK将HepG2细胞阻滞在S期,从而抑制细胞增殖。随后,检测结果在Huh-7细胞中进行验证,细胞凋亡实验、细胞周期实验结果均与HepG2结果相符。抑制Huh-7细胞STYK1/NOK蛋白表达后,通过裂解活化caspase 3促进细胞凋亡。结论:研究表明抑制STYK1/NOK促进HepG2和Huh-7细胞凋亡,裂解活化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 3,抑制HepG2细胞增殖。抑制HepG2细胞STYK1/NOK蛋白表达后,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S期细胞明显增多,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DC25A和CDK2表达下调,表明抑制STYK1/NOK将细胞阻滞在S期,抑制细胞周期进展,抑制细胞增殖。相反的,研究结果表明STYK1/NOK可以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实验结果表明,STYK1/NOK可能成为肝癌治疗的靶向基因,但由于本研究主要是在细胞水平,尚需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

张秋强[3](2020)在《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在肝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功能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肝细胞肝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细胞肝癌以早期诊断困难、手术治疗创伤大、化疗药物疗效差副作用大、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易出现耐药性、预后生存极差等等为其突出特点。目前人们对肝细胞肝癌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随着二代测序、基因芯片等新技术的出现和进步,人们逐渐能够发现和认识一些新的非编码基因转录序列及其功能。长链非编码RNA是指一类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序列的、不具有蛋白质编码功能的RNA。近年来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在肿瘤的发病、增殖、侵袭、转移以及复发等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前期我们课题组通过对肝细胞肝癌组织的芯片测序,发现一条全新的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肝细胞肝癌病人的预后负相关。目前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在肝细胞肝癌中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索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在肝细胞肝癌发病、增殖、侵袭及转移等功能改变中的调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目的:探索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肝细胞肝癌病人预后生存的关系。方法:通过检索TCGA和GTEx数据库下载肝细胞肝癌病例及测序资料,分析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在肝细胞肝癌与癌旁组织和(或)正常肝脏组织的表达量差异,研究其表达水平与肝细胞肝癌病人预后生存的关系。同时利用RT-q PCR检测不同肝细胞肝癌细胞系中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的表达量。结果:在356例TCGA和GTEx数据库的癌与癌旁及正常肝脏组织数据的分析对比中,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与肝细胞肝癌病人的预后生存负相关。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在Hep3B、Huh7、Hep-LM3、Hep-Sk等肝细胞肝癌细胞系中均有不同水平的表达。结论: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处于高表达状态,与肝细胞肝癌患者的预后生存密切负相关。可以作为早期肝细胞肝癌敏感的分子诊断标记和潜在的分子靶向治疗靶点。目的:探索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对肝细胞肝癌细胞的增殖、凋亡、周期、侵袭及转移等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在肝细胞肝癌细胞水平进行CCK8检测、EDU检测、流式细胞仪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检测、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及迁移等实验,研究敲低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表达量对肝细胞肝癌细胞的增殖、凋亡、周期、侵袭及转移等功能的影响。同时在动物体内实验水平检测敲低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表达量对肝细胞肝癌细胞的增殖速度和成瘤效果的影响。利用FISH实验和细胞核质分离实验,研究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的亚细胞定位。结果:敲低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可以在细胞水平显着抑制肝细胞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转移等功能,促进了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周期G2期阻滞。同时也可以在裸鼠体内抑制肝细胞肝癌的增殖和生长速度。亚细胞定位检测发现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主要在肝细胞肝癌细胞核内表达和定位。结论:敲低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可以明显抑制肝细胞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促进肝细胞肝癌细胞的凋亡以及细胞周期G2期阻滞,也可影响肝细胞肝癌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及增殖能力。目的:探索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影响肝细胞肝癌细胞的增殖、凋亡等功能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对Hep3B细胞进行CHIRP实验检测细胞内能与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结合互作的蛋白质。利用对Hep-LM3细胞敲低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表达组和对照组的全转录组测录,寻找差异表达基因。同时利用Western Blot凝胶电泳检测敲低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对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利用RT-q PCR、Western Blot凝胶电泳以及RIP实验研究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与下游靶分子的作用关系。结果:CHIRP-MS实验发现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可以与Hn RNPA2B1特异性结合,但未发现长链非编码FBXL19-AS1能与蛋白FBXL19结合互作。RNA-Sequencing发现转录组谱表达变化的基因共有92个,其中上调的有68个,下调的有24个。上调的基因中有DUSP1(dual specificity phosphatase 1,双特异性磷酸酶1),Fold changes为2.58倍,p<0.05。但CHIRP-MS结果与RNA-Sequencing的结果并无交集。RT-q PCR发现:(1)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的表达与DUSP1的表达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2)DUSP1的表达受Hn RNPA2B1的表达的调控;(3)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和Hn RNPA2B1之间不存在明显的表达关联。RIP实验发现,蛋白质分子Hn RNPA2B1可以分别与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与m RNA(dusp1)有效结合。Western Blot实验发现,敲低长链非编码FBXL19-AS1可以引起DUSP1蛋白的表达升高,但Hn RNPA2B1的表达的变化不大。此外,敲低长链非编码FBXL19-AS1可以引起p53、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等蛋白的表达量升高。结论: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可以通过Hn RNPA2B1/DUSP1轴调节MAPK通路,抑制细胞的凋亡,发挥促癌作用。将来它可以为肝细胞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潜在的、有效的分子作用靶点,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白燕峰[4](2019)在《N-乙酰转移酶10通过促进上皮-间质转化增强肝癌细胞株对阿霉素的耐药性》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当前世界范围内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HCC患者的诊疗手段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很多患者已经获得了延长生命的机会,但其术后的复发、转移及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依然会影响患者的生存。在目前常用的肝癌分级系统中,TNM分级涉及到肿瘤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而且这些均和患者的预后相关。但TNM分类没有包含形态学、组织学及分子方面的改变,而这些对预后均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而且肿瘤的病理形态及分子标记并不依赖于TNM分类。因此在众多的信息中筛选出和肝癌预后相关的最佳信息组合,可以有助于临床医生对患者做出最准确的预后判断,从而采取最优化的治疗方案。机器学习算法是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利用所获得的规律对未知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并且预测结果的一种算法。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inimum redundancy maximum correlation,mRMR)算法是机器学习的一种,适合从高维数据中选择最优特征相组合。我们使用mRMR特征选择算法将临床病理学特征与免疫特征相结合,构建可以预测患者术后5年生存及3年肿瘤复发的模型。HCC患者对阿霉素产生耐药性是肝癌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的主要原因。然而,肝细胞癌对化疗产生耐药性的细胞及分子机制仍然不清楚。研究发现阻断或逆转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可以将化疗耐药性细胞转变为化疗敏感性细胞。目前已知N-乙酰转移酶10(N-acetyltransferase 10,NAT10)在细胞生物学过程及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而NAT10在肝细胞癌中EMT及化疗耐药性中的作用目前研究的较少。第一部分 利用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构建预测肝细胞癌患者术后预后和复发的模型目的:大约50%的HCC患者在手术切除后的5年内死亡。目前的分期系统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患者预后。本研究旨在确定标志物,以建立预后模型来预测肝癌患者术后5年预后和3年复发。方法:在这项回顾性多中心研究中,我们使用接受外科切除的三个独立的HCC患者队列以构建肿瘤预后及复发模型。我们通过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cal,IHC)分析了来自研究机构I的406名患者的29个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并结合多变量回归方法,采用mRMR算法建立了预后模型。预后模型通过对来自机构I的136名患者进行内部验证,对研究机构II的105名患者进行独立验证。构建复发模型采用与预后模型相同的方法。结果:构建的预后模型综合了患者的年龄、肿瘤数目及肿瘤直径三个临床病理特征和七个免疫标志物,包括 MMP-9、E-cadherin、CD34、CEA、S100A9、TYSY 和Bax。预后模型将HCC患者分为高、低概率生存组,所有队列均存在显着差异(AUC:训练集:0.726,95%可信区间:0.680-0.769;内部验证集:0.731,95%可信区间:0.648-0.804;独立验证集:0.753,95%可信区间:0.659-0.832)。HCC患者3年复发模型在所有队列中也显示出良好的鉴别能力。结论:本研究利用临床病理学和IHC特征构建一个可以预测HCC患者5年预后及3年复发的模型。构建的模型将肝癌患者分为高概率和低概率生存组,这将进一步加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第二部分 N-乙酰转移酶10通过促进上皮-间质转化增强肝癌细胞株对阿霉素的耐药性目的:据报道,NAT10在HCC中高表达,但其在化疗耐药性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NAT10是否调控HCC的EMT和对化疗的耐药性。方法:使用NAT10抑制剂remodelin或siRNA NAT1O、siRNA Twist处理肝癌细胞株(Huh-7、Bel-7402、SNU387、SNU449)。低氧可以诱导 EMT。CCK-8 实验用于量化细胞活力,EdU掺入实验用于评估细胞增殖。用Westerm blotting检测siRNA的敲除效率和EMT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用siRNA敲除NAT10或用remodelin抑制NAT10可增加肝癌细胞株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在用Twist siRNA转染的细胞中观察到相类似的效应。使用remodelin抑制NAT10可以逆转阿霉素诱导肝癌细胞株EMT的能力。此外,抑制NAT10还可以逆转低氧诱导的EMT。最后,我们证实了在小鼠肝癌异种移植模型中联合使用阿霉素与remodelin可以延缓肿瘤生长及肿瘤细胞的增殖。结论:NAT10可能通过调节EMT促进肝癌患者对化疗的耐药。NAT10调控肝癌细胞EMT和阿霉素敏感性的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吴奇[5](2019)在《端粒长度和端粒相关蛋白在A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人类最常见的衰老性疾病,是发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种原发性退行性脑病,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年龄≥65岁的老年人中AD患病率为3%8%,并且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年上升。因此,有必要对其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虽然,病理学上,在AD患者的脑中观察到突触和神经元的丧失,细胞外有老年斑和细胞内有神经原纤维缠结(NFT)。这些特征与Aβ(淀粉样蛋白β)40,Aβ42,总tau和磷酸化tau(p-tau)的变化相关,它们是严重AD状态的明确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然而,缺乏实用于临床,简便可行的能有效诊断AD以指导治疗策略的生物标志物。端粒与衰老性疾病密切相关正在AD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端粒是染色体的重要结构,它在维持染色体稳定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端粒长度、端粒酶及端粒相关蛋白组成端粒系统,共同维持着端粒稳定。细胞衰老都有不同程度的端粒丢失或端粒不稳定现象。研究发现端粒缩短是认知障碍的线性因素,白细胞端粒长度可能与健康女性的认知能力有关,提示其可能是AD发病前认知老化的女性的生物标志物。在本研究中,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与端粒相关蛋白活性进行检测以探讨外周血端粒长度变化、端粒相关蛋白活性变化与AD的相关性。方法提取42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轻、中、重度AD患者分别有10人、17人、15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组DNA,利用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方法检测基因组DNA的端粒长度及端粒相关蛋白TRF1、TRF2、POT1的mRNA表达水平,检测AD患者与50例正常健康人的端粒长度变化情况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探究阿尔茨海默病对人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及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不同严重程度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变化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相关性;探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端粒相关蛋白TRF1、TRF2、POT1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小于健康对照(NC)组(P<0.05);AD患者端粒相关蛋白TRF1、TRF2、POT1的mRNA表达水平较NC组升高(P<0.05);轻、中、重三组严重程度AD患者端粒长度均较NC组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重度痴呆患者端粒长度更低;三组严重程度AD患者端粒相关蛋白TRF1、TRF2、POT1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NC组(P<0.05),且随着AD严重程度的升高端粒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也随之升高;端粒长度、TRF1、TRF2、POT1诊断A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6、0.726、0.75、0.717,四种指标联合诊断A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3;端粒长度与端粒相关蛋白TRF1、TRF2 mRNA的表达水平存在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R=-0.562,R=-0.434,P<0.05;端粒相关蛋白POT1和TRF1的mRNA表达水平间同样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为R=0.388,P<0.05。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明显短于正常人,并且随着AD患者严重程度增加其端粒长度显着缩短。端粒相关蛋白TRF1、TRF2、POT1可能参与端粒长度变化的过程而参与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端粒长度与端粒相关蛋白TRF1、TRF2 mRNA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而POT1与TRF1表达水平间呈现正相关,结果显示端粒相关蛋白TRF1、TRF2参与端粒缩短的过程,POT1则可能通过TRF1途径而间接参与端粒损耗,端粒长度缩短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外周血端粒长度、端粒相关蛋白TRF1、TRF2、POT1可作为评估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和预后的重要的检查指标。

苌新伟[6](2017)在《TERT启动子突变在肝细胞肝癌及肾盂癌中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和肾盂癌(renal pelvic carcinoma,RPC)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很高的增殖特性,发病较隐匿,早期诊断困难,且具有耐药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是多基因、多途径、多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探究其发生发展机制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大的意义。端粒酶活性的调节在人类衰老及肿瘤等疾病发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是端粒酶活性的关键决定者。TERT表达对细胞永生化和肿瘤进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TERT复制増加会导致肿瘤的发生。研究发现,TERT启动子突变在激活端粒酶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针对TERT启动子在HCC和RPC中的突变情况进行研究,探究其在HCC和RP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目的分析TERT启动子在HCC和RPC中的突变情况,探讨TERT启动子突变与HCC和RP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9月至2011年10月外科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HCC组织标本113例和RPC组织标本97例及其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应用PCR和Sanger测序技术检测上述组织标本中TERT启动子的突变情况,分析TERT启动子突变与HCC和RP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时间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检验水准取双侧α=0.05。结果1.HCC组织中TERT启动子突变率为33.6%(38/113),其中30例为C228T突变,8例为C250T突变;RPC组织中TERT启动子突变率为62.9%(61/97),其中52例为C228T突变,9例为C250T突变;癌旁正常组织中均未检测到TERT启动子突变。2.TERT启动子突变率在HCC患者的HBsAg阴性、抗-HCV阳性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性别、肿瘤数量、肿瘤大小、脉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RT启动子突变率在RP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性别、是否吸烟、肿瘤大小和肿瘤分化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HCC患者TERT启动子突变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39个月,野生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45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C患者TERT启动子突变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42个月,野生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56个月,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发现,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状态、TNM分期为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TERT启动子突变、临床分期和肿瘤分化程度为RP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1.HCC和RPC中普遍存在TERT启动子突变现象。2.TERT启动子突变与HCC患者的HBsAg阴性、抗-HCV阳性有关,可为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提供新的潜在的靶标。3.TERT启动子突变与RP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能够影响RPC患者的预后,是其一个潜在的分子治疗靶标。

李丽[7](2016)在《STN1基因3‘UTR插入/缺失多态与肝细胞肝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STN1基因3’UTR的插入/缺失多态rs147944736与中国汉族人群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易感性的关联,并利用基因型-表型关联研究及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该多态在HCC发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及意义。方法:(1)运用生物信息学工具筛选出位于STN1基因3’UTR的多态位点,并从中选取一个具有潜在功能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大于0.05的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多态位点作为候选位点。(2)基于第一步预测及筛选结果,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745例HCC病例和945例正常对照),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CR-PAGE)技术对候选多态位点进行基因分型,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多态位点rs147944736与HCC易感性的关联。(3)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HCC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STN1基因的表达量,并分析关联阳性的位点不同基因型对应组织中STN1的表达量与基因型的关系。(4)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rs147944736多态对STN1空间构象的影响。结果:(1)基因分型结果显示,位于STN1基因3’UTR的Indel位点具有较好的多态性。rs147944736多态位点各基因型在HCC病例组中的频率分别为0.463(Del/Del),0.416(Ins/Del),0.121(Ins/Ins);在正常对照组中为0.392(Del/Del),0.460(Ins/Del),0.148(Ins/Ins)。该多态在对照组中的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2)调整性别、年龄、吸烟、饮酒、HBV感染等主要风险因素后,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与Del/Del基因型相比,Ins/Del基因型和Ins/Ins基因型个体患HCC的风险明显降低(OR=0.76,95%CI:0.62-0.94;OR=0.55,95%CI:0.41-0.74)。(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CC组织中STN1基因的表达量是癌旁组织中表达量的2.5倍,同时发现rs147944736位点不同基因型对应HCC及癌旁组织中STN1基因的表达分布与基因型有关,在HCC组织中具有Ins/Del基因型和Del/Del基因型的组织中STN1基因的表达量分别是Ins/Ins基因型组织中表达量的2.49倍和4.20倍。(4)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提示,rs147944736多态不同等位基因可以影响STN1基因的空间构象。结论:(1)病例对照研究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汉族人群中STN1基因3’UTR多态位点rs147944736与HCC易感性存在显着关联。(2)H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STN1基因的表达量与rs147944736多态不同基因型间存在显着的基因型-表型关联。(3)rs147944736多态位点不同等位基因可能通过影响STN1基因的空间构象进而影响STN1基因的表达导致端粒的合成异常的机制参与HCC的发生发展过程。

李恒,李哲,乔晓俊,高爱琴,张楠[8](2013)在《中心体α-微管蛋白、P53蛋白及端粒酶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文中认为目的检测肝细胞肝癌、癌旁组织及肝硬化/慢性肝炎组织中中心体α-微管蛋白、P53蛋白及端粒酶的表达,探讨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中心体异常与端粒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病理科石蜡包埋组织肝细胞肝癌47例,相应的癌旁组织47例,肝硬化/慢性肝炎组织1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中心体α-微管蛋白、P53蛋白及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蛋白;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中心体α-微管蛋白、P53蛋白在肝细胞肝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57%、76.6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3.40%、29.97%和肝硬化/慢性肝炎组织16.67%、33.33%,P均<0.05。肝癌组织中hTERT蛋白阳性表达率(68.09%)与癌旁组织(34.04%)、肝硬化/慢性肝炎组织(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体α-微管蛋白、P53及hTERT三者间表达均呈正相关,提示三者在HCC癌变过程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结论中心体异常参与了肝细胞癌变的过程,并有可能成为HCC新的诊断指标和治疗靶点。

代学强,周旭[9](2013)在《肝细胞肝癌中PTEN与hTERT的表达关系及其靶向抑癌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PTEN是1997年3月由美国两个研究小组克隆得到的继P53基因之后的一种最常突变的肿瘤抑制基因,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个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PTEN对人体细胞多种分子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的转换起决定性作用,影响细胞间信号的传递,它的突变失去了对细胞增长的负调控,导致多种肿瘤的发生。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酶复合物,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是端粒酶的催化亚基,具有逆转录酶的活性。hTERT的表达和端粒酶的活性是平行的,人正常体细胞一般不表达,而在恶性肿瘤中表达活性增高。端粒酶能使细胞永生化,它的激活促使了肿瘤的发生。但对PTEN、人端粒酶逆转录酶与肝细胞肝癌的关系研究甚少,本文就二者与肝细胞肝癌的关系及靶向抑癌作用作一综述。

王为东,李玉军[10](2012)在《肝细胞肝癌中端粒酶、p53和CK19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端粒酶、p53和CK19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272例HCC及81例癌旁组织中端粒酶、p53和CK19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1)272例HCC中端粒酶、p53和CK19的阳性率分别为56.62%(154/272)、12.90%(35/272)和14.30%(39/272),均高于癌旁组织的9.88%(8/81)、0(0/81)和0(0/81),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2)端粒酶在HCC中的表达与术后无瘤生存时间、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卫星灶、脉管癌栓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其他指标无关(P均>0.05);p53在HCC中的表达与术后无瘤生存时间、组织学分级、肝被膜浸润、血中AFP含量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其他指标无关(P均>0.05);CK19在HCC中的表达与术后无瘤生存时间、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肝硬化、卫星灶、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其他指标无关(P>0.05)。(3)三者在HCC中的表达互呈正相关(端粒酶与p53:r=0.137,P=0.024;端粒酶与CK19:r=0.497,P=0.001;p53与CK19:r=0.274,P=0.005)。(4)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HCC组织中端粒酶、p53和CK19阳性的患者生存时间缩短。结论 HCC中端粒酶、p53和CK19的阳性表达与多种临床病理指标相关,三者均可作为HCC患者预后不良的判断因子。

二、端粒、端粒酶与肝细胞肝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端粒、端粒酶与肝细胞肝癌(论文提纲范文)

(1)姜黄素调节微RNA抑制肝细胞肝癌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姜黄素抑制肝细胞肝癌的相关miRNA
    1.1 Notch1信使RNA(messenger RNA,m RNA)
    1.2 p21 mRNA
    1.3 miRNA-21
    1.4 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mRNA
    1.5 Survivin mRNA
    1.6 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mRNA、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mRNA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Ⅱ(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3 Ⅱ,LC3-Ⅱ)m RNA
    1.7 肺耐药相关蛋白(lung resistant-related protein,LRP)mRNA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ultidrug resistant-associated protein 1,MDR1)mRNA
    1.8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分子2(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induced protein 8-like 2,TIPE2)mRNA和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3(forkhead box protein 3,Foxp3)mRNA
    1.9 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mRNA和NF-κBp65 mRNA
2 讨论

(2)STYK1/NOK对HepG2及Huh-7细胞凋亡、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主要试剂
    1.3 试剂的配置
    1.4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过表达STYK1/NOK抑制Hep G2 细胞凋亡,促进Hep G2 细胞增殖
    2.2 抑制STYK1/NOK促进Hep G2 细胞凋亡,抑制Hep G2 细胞增殖
    2.3 抑制STYK1/NOK通过活化caspase3促进HepG2细胞凋亡
    2.4 抑制STYK1/NOK表达将Hep G2 细胞阻滞在S期
    2.5 抑制Hep G2 细胞表达后降低CDC25A和 CDK2 蛋白表达阻滞细胞周期
    2.6 Huh-7 细胞验证过表达STYK1/NOK蛋白后细胞凋亡情况
    2.7 Huh-7 细胞验证抑制STYK1/NOK蛋白表达后细胞凋亡情况
    2.8 Huh-7 细胞验证抑制STYK1/NOK蛋白表达后caspase3 表达情况
    2.9 Huh-7 细胞验证抑制STYK1/NOK蛋白表达细胞周期分布
3 讨论
    3.1 抑制STYK1/NOK通过活化caspase3 促进Hep G2 细胞凋亡
    3.2 抑制STYK1/NOK通过阻滞细胞周期进程抑制Hep G2 细胞增殖
    3.3 抑制STYK1/NOK通过活化caspase3促进HepG2细胞凋亡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癌相关突变基因及精准医学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在肝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功能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和其临床意义
    1 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对肝细胞肝癌增殖、凋亡、侵袭及转移等功能的影响
    1 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影响肝细胞肝癌功能改变的作用机制
    1 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N-乙酰转移酶10通过促进上皮-间质转化增强肝癌细胞株对阿霉素的耐药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的预测模型对肝细胞肝癌患者的预后及复发的预测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3.2 预测患者5年生存状况的模型
        3.3 预测患者3年复发状况的模型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肝细胞肝癌中NAT10通过促进上皮-间质转化增强阿霉素的耐药性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NAT10在高复发风险与低复发风险患者之间的表达
        3.2 抑制NAT10的活性可以增强肝癌细胞株对阿霉素的敏感性
        3.3 敲除NAT10后增强肝癌细胞株对阿霉素的敏感性
        3.4 NAT10促进肝癌细胞株的EMT
        3.5 使用remodelin抑制NAT10可以逆转阿霉素诱导肝癌细胞株的EMT
        3.6 通过促进EMT,NAT10诱导了阿霉素的耐药
        3.7 使用remodelin抑制NAT10可以逆转低氧诱导的阿霉素耐药及EMT
        3.8 体内实验使用remodelin可以增强阿霉素对肝细胞肝癌的治疗效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端粒长度和端粒相关蛋白在A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1 阿尔茨海默病概述
    1.2 端粒、端粒相关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主要器材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分析
    2.5 实验结果
    2.6 讨论
    2.7 结论
    2.8 参考文献
综述 端粒与衰老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1 端粒和端粒酶
        1.1 端粒的结构和功能
        1.2 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
    2 端粒、端粒酶与衰老性疾病
        2.1 端粒、端粒酶与肿瘤
        2.2 端粒、端粒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2.3 端粒、端粒酶与动脉粥样硬化
    3 端粒、端粒酶与其他衰老性疾病
    4 展望
    5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6)TERT启动子突变在肝细胞肝癌及肾盂癌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TERT启动子突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STN1基因3‘UTR插入/缺失多态与肝细胞肝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论文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8)中心体α-微管蛋白、P53蛋白及端粒酶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与试剂
        1.1.1 标本来源
        1.1.2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1.2.2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中心体α-微管蛋白在HCC、癌旁组织及肝硬化/慢性肝炎中的表达
    2.2 P53蛋白在HCC的表达
    2.3 h TERT蛋白在HCC中的表达
    2.4 中心体α-微管蛋白、P53与h TERT表达的相关性
3 讨论

(9)肝细胞肝癌中PTEN与hTERT的表达关系及其靶向抑癌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PTEN的结构与功能
2 h TERT的结构与功能
3 PTEN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及肝细胞肝癌的关系
4 问题与展望

(10)肝细胞肝癌中端粒酶、p53和CK19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组织芯片构建
        1.2.2 免疫组织化学
    1.3 结果判定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端粒酶、p53和CK19在HCC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2.2 端粒酶、p53和CK19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2.3 端粒酶、p53和CK19在HCC中表达的相关性
    2.4 端粒酶、p53和CK19在HCC中的表达与术后无瘤生存和总生存的关系
3 讨论

四、端粒、端粒酶与肝细胞肝癌(论文参考文献)

  • [1]姜黄素调节微RNA抑制肝细胞肝癌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J]. 李友第,韩柳清,唐丹婷,陈玖.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1(01)
  • [2]STYK1/NOK对HepG2及Huh-7细胞凋亡、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D]. 高婧雅.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长链非编码RNA FBXL19-AS1在肝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功能机制的研究[D]. 张秋强. 浙江大学, 2020(01)
  • [4]N-乙酰转移酶10通过促进上皮-间质转化增强肝癌细胞株对阿霉素的耐药性[D]. 白燕峰. 浙江大学, 2019(03)
  • [5]端粒长度和端粒相关蛋白在A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及其意义[D]. 吴奇. 郑州大学, 2019(07)
  • [6]TERT启动子突变在肝细胞肝癌及肾盂癌中的研究[D]. 苌新伟. 郑州大学, 2017(02)
  • [7]STN1基因3‘UTR插入/缺失多态与肝细胞肝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及分析[D]. 李丽. 苏州大学, 2016(01)
  • [8]中心体α-微管蛋白、P53蛋白及端粒酶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J]. 李恒,李哲,乔晓俊,高爱琴,张楠.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08)
  • [9]肝细胞肝癌中PTEN与hTERT的表达关系及其靶向抑癌作用的研究[J]. 代学强,周旭.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13(02)
  • [10]肝细胞肝癌中端粒酶、p53和CK19的表达及意义[J]. 王为东,李玉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2(08)

标签:;  ;  ;  ;  ;  

端粒、端粒酶和肝细胞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