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冠心病(论文文献综述)
胡振振[1](2020)在《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背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种因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痉挛引起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是危害我国城乡居民生命健康的常见病。CHD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保守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由于外科手术创伤大、恢复慢,PCI已成为治疗CHD患者的主要方法。PCI术后靶病变处再狭窄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随着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应用,再狭窄的发生率已显着降低,但再狭窄的发生仍有10%。大量研究证实影响PCI术后再狭窄的因素有许多,比如:糖尿病、高脂血症、支架或球囊的种类、病变的类型等。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是一种继DES之后新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它通过将均匀涂于球囊表面的抗增殖药物快速释放于靶病变血管壁处,以达到抗血管内膜增生的目的。DCB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n stent restenosis,ISR)的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在治疗包括小血管病变及分叉病变等原位病变时也体现了一定的优势。但是关于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在国内外鲜有研究。目的探究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资料与方法纳入2016.01-2019.01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冠状动脉原位病变成功行DCB成形术并于我院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冠心病患者134例,根据复查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其中再狭窄组24例,男性17例,平均年龄60.3±11.2岁;无再狭窄组110例,男性84例,平均年龄59.0±10.9岁。两组患者中共计156支血管成功行DCB成形术,其中29支靶血管再狭窄,127支无再狭窄。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或t检验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等)、靶病变特征(靶血管直径、靶病变位置、靶病变长度、预扩张球囊类型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再狭窄的相关因素。结果1.患者临床资料中,再狭窄组患者的高血压(66.7%vs43.6%,P=0.041)、糖尿病(58.3%vs 33.6%,P=0.024)及吸烟史(62.5%vs 38.2%,P=0.029)高于无再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靶病变的特征中,与无再狭窄组相比,再狭窄组靶病变长度更长(18.9±5.3mm vs 16.8±4.2mm,P=0.021),切割球囊/棘突球囊预扩张的比例低(48.3%VS 76.4%,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糖尿病(OR=3.002,95%CI:1.164~7.744)、吸烟(OR=2.682,95%CI:1.038~6.949)是患者发生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靶病变长度(OR=1.113,95%CI:1.012~1.225)是靶病变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切割球囊/棘突球囊预扩张(OR=0.284,95%CI:0.121~0.666)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吸烟、靶病变长度是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DCB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切割球囊/棘突球囊预扩张是其保护因素。
宁田海,佟金[2](2015)在《《中国循环杂志》2015年第30卷关键词索引》文中提出说明:1本索引按关键词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序。2在第1个汉字相同的情况下,按第2个汉字拼音字母顺序排序,以后依次类推。在第1个汉字音同字不同的情况下,按笔划多少排列。3在关键词相同的情况下按发表先后顺序排列。4以英文为首的词,按第1个英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居文中关键词之前。5在第1个英文字母相同的情况下,按第2个英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依次类推。6文题、作者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最后为起页。
徐雯,孙海英,张娅娅,陈晓锋,陶丹[3](2015)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64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入选患者根据护理侧重点不同随机分为干预组(n=32)和对照组(n=32),对照组采取随机对症护理,干预组着重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包括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术中配合、术后病情观察及生活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SAS评分、SD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干预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着(P<0.05)。介入治疗后,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8%(χ2=6.348,P<0.05)。干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达12.50%,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达31.25%,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围术期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的负性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
刘晓方,张福利[4](2010)在《支架置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QT离散度及校正QT离散度变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支架置入临床应用特点及其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QT离散度及校正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应用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由第一作者以"支架置入,QT离散度,校正QT离散度"等检索1998/2010时限内与支架置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QT离散度影响有关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或较陈旧文献。结果: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保留文献22篇。常用支架为金属裸支架与药物支架。金属裸支架置入操作简便易行,并具有形状记忆效应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临床应用优势,但术后早期再狭窄发生率高;药物支架有效降低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但远期安全性尚不明确。同时因经济投入高、置放技术要求严格等不易进行临床推广。从临床应用效果来看,支架置入显着缩短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以及校正QT离散。结论:支架置入显着缩短QT离散度以及校正QT离散,有效改善心肌再灌注,降低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长期预后。但不同类型支架置入引起QT离散度的对应性变化,尚需进一步研究。
张楷,李伟[5](2021)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血管内皮受损可引起血管粥样硬化,导致血栓形成,使血管堵塞、狭窄,进而影响血液循环和血流灌注。血流灌注异常会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发生率,故冠心病与血管内皮受损有密切关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是临床治疗动脉血管狭窄或栓塞的有效手段,但是介入治疗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可能会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需加以改善和预防。近年来,关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内皮功能影响的相关报道较多,现对相关临床文献进行综述,阐述介入治疗改进方法,为减少内皮功能损伤提供参考。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6](2021)在《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一种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是预防冠心病患者心脏及全身缺血事件的基石。近年来,随着药物洗脱支架的更新迭代、强效P2Y12受体抑制剂的推广应用、其他合并用药策略的不断更新,临床DAPT可选策略和决策依据有较大变化。鉴于DAPT在冠心病治疗中的重要价值,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及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及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对最新研究证据进行同行评议,参考最新国外指南,结合中国冠心病的防治策略与实践需求,制定中国首部《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规范DAPT在冠心病中的应用,提高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的临床获益,减轻其疾病与社会负担。
朱玄[7](2020)在《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实证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文中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保险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重点已经由全人群覆盖转换到精细化制度建设的阶段。其中,医保付费方式作为调节医疗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的重要经济杠杆,成为了当前制度建设的重点环节。设置科学合理的付费方式是优化医保基金配置、保障人民健康产出、控制医疗费用的关键途径,也是实现医保精细化管理和增强群众对健康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保障。本研究首先通过经济学理论模型的推演,对不同医保付费方式如何影响医生和患者行为、最终对患者健康产出和医疗费用产生作用的理论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天津市三项典型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开展了实证评估。在对住院按病种付费改革的评估中,基于医保数据构建断点时间序列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以心绞痛和急性心梗行冠脉支架置入术病种为对象评价了改革对患者病例数量、医疗费用和健康产出的影响,发现其激励了病例数量的增长,有效控制了医疗费用,对健康产出无显着影响;在对糖尿病按人头付费的评估中,结合医院登记数据和医保数据,建立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分析改革对糖尿病患者疾病管理、疾病控制效果以及医疗费用的效果,发现改革后糖尿病疾病管理过程优化,疾病控制效果和医疗费用方面总体无显着变化;在丙肝按人头付费的评估中,基于已发表文献和专家问卷数据,建立以马尔科夫模型为核心的政策效果预测模型,分析按人头付费后天津市丙肝疾病负担的长期变化,并发现改革后天津市丙肝治愈人数大幅增加,进展至肝癌、死亡人数减少,总体医疗费用也会降低。总体上,天津市各项付费方式改革基本达到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预期目的,但在健康产出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由此,本研究建议,在将来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完善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激励机制,通过合理制定医保付费标准等方式,充分调动医院和医生的积极性;加强医保精细化管理,对不同疾病患者的平均费用进行精确测算,重视对疾病管理和健康产出的管理考核;提高付费方式复合水平,加强不同付费方式之间的有效过渡和衔接,可对适宜疾病叠加按绩效付费;在充分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深化改革,为拓展至全人群、全病种改革做好准备;同时加强医保、卫生、疾控、财政等多部门的协同共管,共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李娜[8](2020)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原发病变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目前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因此得到迅速发展。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lain old balloon angioplasty,POBA)的出现,使再狭窄成为其最大的局限,其发生与弹性回缩、负性血管重构和内膜增生有关。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 stents,BMS)治疗冠心病与单纯球囊成形术相比,从根本上改变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的预后。此外,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的引入,是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其允许局部细胞抑制剂药物递送,降低了再狭窄和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术的风险,使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得到了显着改善。尽管取得了成功,但仍存在众多挑战,包括支架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的风险,以及长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导致的高出血风险。目前,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治疗是基于一种新的理念:介入无植入。在血管内不植入任何异物的情况下,在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后直接提供一种覆盖于球囊表面的抗增殖药物,因此它不受支架血栓和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限制。DCB在结构上类似于标准的血管成形术导管,但其外面包有抗增殖药物和载体物质或赋形剂。DCB的设计目的是提供一种抗增殖药物,而不是缓解狭窄。因此,在使用DCB之前,病变应该用标准的球囊血管成形术进行预处理,以获得最佳的血管造影结果。在充分准备病变后,通过延长球囊充气(30-60秒)使药物充分转移,从而对病变区域进行治疗。与DES相比,DCB具有药物均匀的输送到血管壁,无需使用聚合物即可立即释放药物,缩短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间,以及血管内没有残留的外来物质等优势。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药物涂层球囊主要在支架内再狭窄和小血管病变治疗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而对大血管原位原发病变的治疗效果仍未得到明确的结论。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冠状动脉大血管(血管内径≥2.8mm)原位原发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因冠心病行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原发病变患者159例,其中行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的患者56例(DCB组),行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的患者103例(DES组)。观察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及6个月后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观察手术前后及随访6个月时的最小管腔直径MLD及对应的管腔狭窄程度,对比靶病变晚期管腔丢失(LLL)、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及靶血管再狭窄发生率。MACE包括心肌梗死、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全因死亡等。研究所得数据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DCB组男性46例,年龄(57.50±10.56)岁,DES组男性82例,年龄(58.02±9.9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血压、血脂、糖尿病、吸烟、PCI病史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DCB 组较 DES 组术后 MLD 小(2.26±0.37mm vs 3.27±0.52mm P<0.05),管腔狭窄程度较DES组大(P<0.05);两组患者随访时MLD及管腔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1±0.52mmvs 2.30±0.63mm P>0.05)。3.DCB 组的 LLL 小于 DES 组(0.15±0.09mm vs 0.98±0.15mm P<0.05)。4.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DCB组发生靶病变血运重建治疗2例,MACE率3.9%(2/51);DES组发生靶病变血运重建治疗3例,MACE率3.1%(3/98);两组均未出现心肌梗死及全因死亡事件。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比3.1%P>0.05)。5.DCB组靶血管再狭窄0例,再狭窄率0%(0/51);DES组支架内再狭窄3例,再狭窄率3.1%(3/98)。两组靶血管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比3.1%P>0.05)。结论DCB用于治疗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原发病变安全有效并可以有效减少靶病变 LLL。
杨荣荣[9](2020)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叉病变: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对分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分叉嵴无法做出精确测量及判断,可能会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血管内超声能够补其不足,精确评价冠状动脉血管形态及长度、斑块负荷及分叉病变血运重建术后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管再狭窄。然而,血管内超声指导下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分叉病变是否优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尚存临床争议。因此,本研究假设使用血管内超声可以优化分叉病变患者血管介入疗效,降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并采用荟萃分析的研究方法予以验证。方法:检索建库至2019年10月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数据库中,比较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指导下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叉病变患者的研究。以术后随访1年区分早期和晚期终点事件。早期终点事件包括心脏性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靶血管血运重建或靶病变血运重建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晚期终点事件仅包括心脏性死亡。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随机对照试验或(和)观察性研究实施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比较各终点事件效应量的比值比和95%可信区间。结果:涉及7830例比较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分叉病变患者的5项观察性研究被纳入本荟萃分析,结果表明血管内超声指导下分叉病变患者血运重建后早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指导下的患者(OR=0.55,95%CI 0.42-0.70,P<0.00001);而两组间心脏性死亡、靶血管或靶病变血管重建、支架内血栓形成无统计学意义(OR=0.68,95%CI 0.34-1.35,P=0.27;OR=0.78,95%CI 0.59-1.05,P=0.10;OR=0.36,95%CI 0.12-1.04,P=0.06)。同时,血管内超声指导下分叉病变患者晚期心脏性死亡发生率低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指导下的患者(OR=0.36,95%CI 0.23-0.57,P<0.0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早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潜在异质性来源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策略相比,血管内超声引导下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策略能够显着降低介入治疗术后分叉病变患者早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和晚期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该策略可以作为分叉病变治疗的优化选择。但是血管内超声指导下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叉病变策略仍需要更长随访时间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王阳[10](2019)在《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回顾性研究及温阳通脉法的干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血管腔内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探讨大动脉炎的辨证分型及中医药治疗规律,并评价中医通脉法对疾病的疗效;探讨中医药温阳通脉汤对大鼠大动脉炎的作用。材料与方法:1.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回顾性研究1.1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纳入大动脉炎患者共442例,依据冠状动脉受累情况分两组:A组为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至少一支冠状动脉狭窄≥50%),B组为大动脉炎未累及冠状动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1.2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及血管腔内影像学特点研究:纳入大动脉炎合并冠状动脉受累的患者125例(A组),以年龄为匹配条件1:1选取同期住院的无TA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25例(B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A检查,计算Gensini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腔内影像学OCT成像的差异,检测ESR、hs CRP、Scr、TC、LDL-C、HDL-C、TG水平,利用CKD-EPI方程估算e GFR。记录出院后发生MACE情况: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及心力衰竭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差异。1.3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不同治疗方式预后的研究:纳入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125例,依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组:A组为药物治疗组,B组为介入治疗组,C组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通过电话随访或门诊复诊及住院病历系统方式进行随访。记录出院后发生MACE情况: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再狭窄、冠脉血运重建的发生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MACE相关危险因素。2.大动脉炎中医药治疗规律的文献研究及通脉法治疗TA的系统评价2.1大动脉炎中医药治疗规律的文献研究:中文文献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外文文献检索Pub Med和Cochrane图书馆。中文检索词为:“大动脉炎”、“脉痹”、“无脉症”、“血痹”;英文检索词为:Takayasu,Maibi,Wu Mai Zheng,Vascular arthralgia。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7月1日。手工检索:检索《医学衷中参西录》、《叶天士医案》、《中现代名医医案》等书籍。纳入文献中有关于“大动脉炎”、“脉痹”、“无脉症”、“血痹”的中医或中西医辨证、分型、治法且符合中西医大动脉炎诊断的文献,探讨大动脉炎的证型分型及中医药治疗规律。2.2通脉法治疗大动脉炎的Meta分析:纳入对照组为常规治疗,实验组为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以通脉法为基础治法方药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中医通脉法对疾病的疗效。使用Jadad评分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Cochrane系统综述手册的偏倚风险评估标准进行评估,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3.温阳通脉汤对大鼠大动脉炎作用的实验研究:选雌性SD大鼠60只,按照体重分层随机分组:正常组、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和激素组。按照2mg/kg/d的剂量灌胃己烯雌酚悬液90d,2次/d。正常组大鼠每日按2mg/kg/d使用生理盐水进行灌胃,灌胃90d,2次/d,制作大鼠大动脉炎模型。通过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大动脉形态学变化情况以及HE染色结果,对动物模型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进行给药,予温阳通脉汤,每日清晨固定时间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余各组相应干预药物,连续干预30d,2次/d。实验结束后,腹主动脉取血,取血后剪取胸主动脉,经生理盐水冲洗,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4℃保存。检测ESR,Elisa法检测CRP、TNF-α、IL-6含量。主动脉标本予石蜡包埋制作病理切片HE染色,并采用SABC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LRP3I及L-18的表达。结果:1.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回顾性研究1.1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1.1.1 442例TA患者,其中累及冠状动脉病变者125例,占28.2%。男性共80例,女性共362例,男女比约为1:4.5。与TA未累及冠状动脉者比较,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者年龄更大(52.54±11.17vs37.73±12.72,P<0.001)、TA发病年龄更晚(42.21±11.46vs32.74±13.13,P<0.001)、TA病程更长(5.0vs1.0,P<0.001)、BMI更大(24.17±3.31vs22.99±3.92,P=0.002),并且吸烟、饮酒比例及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体征方面心脏杂音、血管杂音比例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e GFR水平明显降低(91.96±25.71vs106.49±24.59,P<0.001)、UA及TG水平明显增高,以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1.2以TA是否累及冠状动脉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TA发病年龄、TA病程、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疾病活动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纳入受试者结果显示TA发病年龄(OR=1.143,95%CI:1.007~1.298,P=0.039)、TA病程(OR=1.165,95%CI:1.025~1.324,P=0.020)、BMI(OR=1.100,95%CI:1.021~1.185,P=0.013)均为TA累及冠状动脉的危险因素。1.2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及血管腔内影像学特点:1.2.1与冠心病组比较,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组女性比例更高,而BMI吸烟、饮酒、糖尿病比例及DBP、MAP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征方面心脏杂音、血管杂音比例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临床用药方面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及氯吡格雷药物应用比例均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Hb水平、UA水平、TG水平及LDL-C水平明显减低,HDL-C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2.2冠脉病变的特点及分布情况: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组共发现狭窄病变237处,其中开口及近段冠状动脉受累最为常见,共153处(64.56%),开口病变59处(24.9%)。与冠心病组比较,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组开口病变比例明显增高(24.9%vs8.7%,P<0.001),冠脉中段及远段病变比例均明显减低,分别为(32.5%vs48.3%,P<0.001)、(3.0%vs7.6%,P=0.018)。1.2.3血管腔内影像OCT成像特点: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OCT成像特点为冠脉病变处有严重的纤维内膜增厚,成像为高反射、强信号,低衰减,质地均一;可见片状的比周围组织更强的信号区,后方有放射状阴影,提示为巨噬细胞;并可见管腔不相通的无信号的管腔结构,提示为微通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OCT成像特点为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斑块成像为低反射、信号较弱,高衰减、不透光,质地均一,界限不清。1.2.4预后情况:与冠心病组比较,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组再发心绞痛比例(28.5%vs14.9%,P=0.010)、发生心力衰竭比例(8.1%vs2.5%,P=0.049)及总体MACE发生率(42.3%vs22.3%,P=0.001)均明显高于冠心病组。1.3 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1.3.1 125例患者其中接受药物保守治疗患者55例,约占44.0%;接受PCI术患者57例,约占45.6%;接受CABG术患者13例,约占10.4%。CABG组发病年龄大于药物治疗组及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BG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及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组及药物治疗组ESR水平高于CAB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组再发心绞痛比例、再狭窄比例及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CABG组而冠脉血运重建比例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及CAB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3.2 MACE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疾病活动度(OR=13.056,95%CI:3.835~44.455,P<0.001)、TA病程(OR=1.065,95%CI:1.023~1.109,P=0.002)、介入治疗(OR=3.475,95%CI:1.324~9.121,P=0.011)均为TA累及冠状动脉患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2.大动脉炎中医药治疗规律的文献研究及通脉法治疗TA的系统评价2.1大动脉炎中医药治疗规律的文献研究:2.1.1文献检索结果:通过检索后共关于“大动脉炎”、“脉痹”、“无脉症”、“血痹”的文献共整理出109篇文献,涉及的主要证型13个、主要方剂10首、主要中药18味以及其他治疗方法2种。2.1.2辨证分型:大动脉炎的辨证分型中虚证以阳虚内寒证最多,出现的频数(频率)为14(2.54%),阴虚内热证最少,频数(频率)为9(1.63%);实证以湿毒血瘀证最多,频数(频率)为75(13.59%),其次为湿热郁阻证和气滞血瘀证,频数(频率)分别为69(12.50%),63(11.41%);虚实夹杂证以阳虚寒凝证最多,频数(频率)为64(11.59%),气虚血瘀证次之,频数(频率)为54(9.78%),阴虚痰阻证、阴虚阳亢证出现频数最小,频数(频率)为14(2.54%),10(1.81%);其他证型出现较少,频数(频率)共为4(0.72%)。2.1.3方剂统计:筛选出的文献中主要方剂为9首成方,自拟方和经验方共7首,所列方剂总以温阳通脉汤和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出现的频数(频率)分别为89(24.25%),81(22.07%);阳和汤、补阳还五汤次之,频数(频率)分别为为49(13.35%),41(11.17%);随后为血府逐瘀汤、四妙勇安汤频数(频率)分别为28(7.63%),20(5.45%);活血通脉方、镇肝熄风汤及天麻钩藤饮频数(频率)分别为18(4.90%),16(4.36%)以及12(3.27%);最后为归脾汤频数频率为7(1.91%);其他方剂出现较少,频数频率共为6(1.63%)。2.1.4中药统计:文献中出现中药共20余味,总频次为693次。出现最多为甘草,频数频率为358(13.29%);其次为黄芪,频数(频率)为298(11.07%);然后为当归、桂枝、赤芍出现的频数都在200之上,频数(频率)分别为261(9.69%),225(8.35%),213(7.91%)。2.1.5中医药治疗大动脉炎临床有效率:109篇文献中,共5182例患者,其中包括试验组1927例、对照组1756例以及自身前后对照1499例,男2314例,女1834例,年龄(41.85±10.42)岁,疗程(11.24±5.82)天。中医药治疗大动脉炎临床治愈率结果显示对照试验中,试验组的有效率为85.16%,无效率为14.84%;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5.21%,无效率为34.79%。自身前后对照的有效率为86.99%,无效率为13.01%。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大动脉炎临床总体有效率为85.96%,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自身前后对照的无效率(P<0.01),说明中医药在治疗大动脉炎方面有明确疗效。2.2通脉法治疗大动脉炎的Meta分析:共纳入9项研究438例受试者,通脉法对改善患者大动脉炎的临床症状有效率OR(95%CI)为2.85[1.60,5.08];血沉疗效MD(95%CI)为-4.11[-5.31,-2.91];C反应蛋白疗效MD(95%CI)为-3.65[-4.30,-3.01];抗“O”疗效MD(95%CI)为-50.78[-52.62,-48.95]。3.温阳通脉汤对大鼠大动脉炎作用的实验研究3.1模型评价:模型组大鼠主动脉管壁存在增厚、变硬改变,内膜表面凹凸不平,有斑块状隆起。HE染色情况:光镜下主动脉外膜管壁增厚,全层动脉壁有炎性细胞浸润,中膜出现黏液样变性,内弹力板断裂、消失。3.2 HE染色结果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主动脉可见动脉壁炎性细胞浸润,中膜黏液样变性、弹力板破坏,故较正常组有明显改变;激素组和中药高剂量组大鼠主动脉弹性膜排列较为规则,部分外膜增厚,中膜出现黏液样变性,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内膜稍不平整,故激素组和中药高剂量组较正常度差异不大,与模型组有明显差异;中药中、低剂量组大鼠主动脉内、中、外膜大部分部位出现病变,与正常组、激素组及中药高剂量组有明显病变,但较模型组有好转。3.3 NLRP3及IL-18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NLRP3及IL-18表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NLRP3及IL-18表达降低(P﹤0.01,P﹤0.05);与激素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NLRP3及IL-18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NLRP3及IL-18表达增强(P﹤0.01);与中药高剂量组比较,中药低、中剂量组NLRP3及IL-18表达增强(P﹤0.01)。3.4 ESR结果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ESR明显增快(P﹤0.01,P﹤0.05),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ESR显着下降(P﹤0.01);与激素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ESR含量显着增快(P﹤0.01);与中药高剂量组比较,中药低、中剂量组ESR显着增快(P﹤0.01,P﹤0.05);与中药中剂量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ESR显着增快(P﹤0.05)。3.5 CRP结果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CRP含量明显升高(P﹤0.01),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CRP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激素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CRP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中药高剂量组比较,中药低、中剂量组CRP含量显着升高(P﹤0.01,P﹤0.05);与中药中剂量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CRP含量显着升高(P﹤0.05)。3.6 IL-6结果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IL-6含量明显升高(P﹤0.01),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IL-6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激素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IL-6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中药高剂量组比较,中药低、中剂量组CRP含量显着升高(P﹤0.01,P﹤0.05);与中药中剂量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IL-6含量显着升高(P﹤0.05)。3.7 TNF-α结果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1),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IL-6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激素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ESR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中药高剂量组比较,中药低、中剂量组CRP含量显着升高(P﹤0.01,P﹤0.05);与中药中剂量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IL-6含量显着升高(P﹤0.05)。结论:1.TA患者TA发病年龄越晚、病程越长、合并动脉粥样硬化传统危险因素越多者,易发生冠状动脉受累,并且可能与临床上疾病活动度不相关;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多见于冠状动脉的开口及近段;OCT成像可精确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特点,鉴别冠状动脉狭窄病因;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较同年龄组冠心病患者预后不良,再发心绞痛及心力衰竭多见;PCI治疗TA累及冠脉病变的再狭窄率、冠脉血运重建比例及MACE发生率均高于CABG术,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预后不良与TA病程、疾病活动度及PCI治疗相关;心肌缺血、心力衰竭为TA主要致死原因。2.大动脉炎辨证分型可分为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以实证分型居多,其中湿毒血瘀证最多。中医药治疗主要以温阳通脉法为主;中医药通脉法治疗大动脉炎的疗效确切,具有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疏通血管,纠正机体的炎性反应,提高临床有效率的作用。3.实验成功建立大鼠大动脉炎模型,温阳通脉汤可改善大动脉炎病情,其机制与调节大动脉炎大鼠免疫平衡,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冠心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冠心病(论文提纲范文)
(1)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原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2)《中国循环杂志》2015年第30卷关键词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A |
阿霉素 |
阿司匹林 |
阿托伐他汀 |
Angio Light系统 |
Apelin-APJ系统 |
B |
白蛋白 |
白藜三醇 |
白细胞介素8 |
半乳糖凝集素3 |
比伐芦定 |
吡哆胺 |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
标志和徽章 |
并发症 |
病理学,临床 |
病例报告 |
病例对照研究 |
C |
C反应蛋白质 |
侧支循环 |
超声检查,介入性 |
超声心动描记术 |
超声心动描记术,多普勒 |
超声心动描记术,压力 |
晨峰血压 |
成纤维细胞 |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
抽吸 |
除颤器,植入型 |
触发,活动 |
磁共振成像 |
雌激素 |
刺激 |
促红细胞生成素 |
促甲状腺素 |
催乳素 |
存活率 |
D |
大动脉炎 |
代谢综合征 |
丹参酮 |
胆红素 |
蛋白激酶类 |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 |
导管插入术 |
导管消融术 |
导管心室隔离成形术 |
登革热 |
低钠血症 |
低温 |
抵抗素 |
碘 |
电刺激 |
电极,植入 |
电生理学 |
动脉导管未闭 |
动脉僵硬度 |
动脉炎 |
动脉粥样硬化 |
动作电位 |
对比剂肾病 |
对比研究 |
多导睡眠监测仪,便携式 |
多柔比星 |
多态性,单核苷酸 |
多中心研究 |
E |
二级预防 |
二甲双胍 |
二尖瓣狭窄 |
F |
泛素蛋白连接酶类 |
方法 |
芳香烃受体核转位子 |
放射性核素显像 |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 |
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 |
肺栓塞 |
肺炎 |
缝隙连接蛋白类 |
氟伐他汀 |
妇女 |
腹膜透析 |
G |
钙化 |
肝素 |
感染 |
干扰素诱导剂 |
干细胞 |
高甘油三酯血症 |
高血压 |
高血压,肺性 |
高血压,妊娠性 |
高血压,足细胞 |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
Gensini积分 |
骨桥蛋白 |
GRACE评分 |
冠状动脉 |
冠状动脉斑块 |
冠状动脉闭塞 |
冠状动脉疾病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外循环 |
冠状血管 |
冠状血管痉挛 |
冠状血管造影术 |
灌注成像 |
光密度测定法 |
过敏反应 |
H |
核纤层蛋白A型 |
Hep G2细胞 |
红细胞 |
红细胞生成素 |
呼吸障碍 |
华法林 |
环匹阿尼酸 |
患病率 |
磺达肝癸钠 |
J |
肌,平滑,血管 |
肌钙蛋白 |
肌联蛋白 |
肌细胞,心脏 |
基因 |
基因表达调控 |
基质金属蛋白酶3 |
激光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急诊 |
疾病特征 |
脊髓损伤 |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原发性 |
甲状腺 |
甲状腺激素类 |
间隔封堵器 |
减阻剂 |
健康行为 |
降钙素 |
降血脂药 |
交感神经 |
交感神经切除术,化学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
结果评价(卫生保健) |
颈动脉损伤 |
颈动脉狭窄 |
静脉血栓形成 |
局部血流 |
巨噬细胞 |
K |
抗凝药 |
抗心律失常肽10 |
抗原,肿瘤相关,碳水化合物 |
可降解 |
L |
老年人 |
雷米普利 |
雷帕霉素 |
类风湿性 |
冷 |
离子通道 |
利伐沙班 |
利拉鲁肽 |
利钠肽,脑 |
利钠肽,重组 |
利肽素 |
连接蛋白43 |
连接蛋白类 |
流行病学 |
硫化氢 |
螺杆菌,幽门 |
氯吡格雷 |
氯化钙 |
M |
门控血池显像 |
免疫学 |
N |
那屈肝素 |
脑啡肽酶 |
脑血管意外 |
内皮,血管 |
内皮缩血管肽1 |
内皮细胞 |
内向整流钾通道 |
NF-k B |
尼古丁 |
尼加拉瀑布样T波 |
年度报告 |
年龄因素 |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 |
脓毒症 |
P |
培哚普利 |
评论 |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 |
葡萄糖代谢障碍 |
葡萄糖耐量试验 |
普罗帕酮 |
Q |
气候 |
气囊扩张术 |
憩室 |
前列地尔 |
前列腺素E2 |
前瞻性研究 |
青少年 |
QT延长综合征 |
曲美他嗪 |
缺血 |
缺氧 |
缺氧诱导因子1 |
R |
桡动脉 |
人参皂甙类 |
RNA干扰 |
S |
3D打印 |
肾动脉狭窄 |
肾疾病 |
肾素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
肾小球滤过率 |
肾脏 |
肾脏功能衰竭,慢性 |
生活质量 |
生物多样性 |
生长分化因子15 |
室间隔缺损 |
嗜铬细胞瘤 |
受体,血管紧张素 |
输血,预后 |
栓塞和血栓形成 |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顺应性 |
死亡率 |
随访研究 |
T |
糖尿病 |
糖尿病,2型 |
糖尿病血管病变 |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
体外循环 |
体重 |
替米沙坦 |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类 |
T淋巴细胞 |
同型半胱氨酸 |
Turner综合征 |
T细胞 |
W |
外科手术,微创性 |
危险管理 |
危险性评估 |
危险因素 |
微RNAs |
微循环 |
围手术期并发症 |
维生素E |
维生素K |
尾加压素 |
胃肠出血 |
5-羟葵酸 |
X |
西洛他唑 |
吸烟戒断 |
细胞保护 |
细胞凋亡 |
细胞结构 |
细胞生理过程 |
细胞外基质蛋白质类 |
细胞增殖 |
纤维蛋白原 |
氙气 |
腺苷三磷酸 |
腺嘌呤核苷酸类 |
相关血管 |
缬沙坦 |
心导管插入术 |
心电描记术 |
心动过速,室上性 |
心动过速,室性 |
心动过速,折返性 |
心房颤动 |
心房颤动,持续性 |
心房重构 |
心肺复苏术 |
心肌 |
心肌病 |
心肌病,肥大性,家族性 |
心肌病,肥厚性 |
心肌病,酒精性 |
心肌病,扩张型 |
心肌病,限制性 |
心肌肥厚 |
心肌梗死 |
心肌疾病 |
心肌缺血 |
心肌细胞 |
心肌纤维化 |
心肌消融术 |
心肌血管重建术 |
心肌炎 |
心肌营养素1 |
心肌再灌注损伤 |
心理学 |
心力衰竭 |
心律失常 |
心律失常,室性 |
心率变异性 |
心内膜炎 |
心肾综合征 |
心室电风暴 |
心室功能障碍,左 |
心室功能障碍、右 |
心室室壁瘤 |
心室重构 |
心血管畸形 |
心血管疾病 |
心血管事件 |
心血管造影术 |
休克,心原性 |
心脏瓣膜成形术 |
心脏瓣膜疾病 |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
心脏传导阻滞 |
心脏功能试验 |
心脏破裂,梗死后 |
心脏起搏器,人工 |
心脏缺损,先天性 |
心脏室壁瘤 |
心脏外科手术 |
心脏移植 |
心脏再同步化 |
信号传导 |
性别特性 |
性别因素 |
胸腺肽α1 |
血沉 |
血管 |
血管成形术,经腔,经皮冠状动脉 |
血管活性肽 |
血管疾病 |
血管内膜 |
血管舒张 |
血管再狭窄 |
血流储备分数,心肌 |
血流动力学 |
血栓 |
血栓栓塞 |
血栓形成 |
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比值 |
血小板减少 |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
血小板增多 |
血压 |
血压变异性 |
血脂异常 |
Y |
压力 |
烟草 |
盐酸小檗碱 |
氧化性应激 |
药物毒性 |
药物疗法 |
药物洗脱球囊 |
夜间 |
伊伐布雷定 |
胰岛素抗药性 |
遗传变异 |
遗传学 |
乙酰半胱氨酸 |
婴儿 |
婴儿,新生 |
应激 |
有机磷化合物 |
右美托咪定 |
右心室 |
预测 |
预后 |
预激综合征 |
鸢尾素 |
晕厥,血管迷走性 |
炎症 |
Z |
载脂蛋白类 |
再灌注损伤 |
再同步化治疗 |
藏红花苦素 |
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
扎考比利 |
诊断 |
诊断,鉴别 |
震波治疗 |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
正压呼吸 |
支架 |
支架内再狭窄 |
脂蛋白类,HDL |
脂肪酸合成酶复合物 |
脂联素 |
治疗结果 |
肿瘤坏死因子类 |
昼夜节律 |
主动脉 |
主动脉,胸 |
主动脉瓣狭窄 |
主动脉弓 |
主动脉瘤 |
主动脉瘤,胸 |
主动脉内气囊泵 |
主动脉狭窄,瓣膜上 |
转化生长因子α |
转化生长因子β1 |
装置取出 |
子痫 |
自主神经系统 |
综述 |
总结性报告 |
组蛋白酰基转移酶 |
左卡尼汀 |
左室舒张末期压力 |
左西孟旦 |
左心耳封堵术 |
左心室重构 |
(3)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 SAS 和 SDS 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后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
2.3 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比较 |
3 讨论 |
(4)支架置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QT离散度及校正QT离散度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入选标准 |
1.2 资料提取策略 |
1.3 对纳入文献的评价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结果描述 |
2.2.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支架简介 |
2.2.2 PCI支架临床应用特点 |
2.2.3 支架置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QT离散度及校正QT离散度的影响 |
3 讨论 |
(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诱发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原因 |
1.1 高血压诱发内皮功能损伤 |
1.2 氧化应激对内皮功能影响 |
1.3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内皮功能的影响 |
2 内皮功能损伤与心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 |
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现状 |
3.1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现状 |
3.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影响 |
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同因素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的影响 |
4.1 介入方式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改变的影响 |
4.2 介入支架类型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改变的影响 |
4.3 支架涂层药物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改变的影响 |
4.4 支架材质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改变的影响 |
5 小结 |
(7)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实证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数据来源 |
1.4.2 分析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重要概念界定 |
2.1.1 医疗保险 |
2.1.2 医疗保险付费方式 |
2.1.3 健康产出 |
2.1.4 医疗费用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诱导需求与道德风险 |
2.2.3 激励相容理论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1 对医保按人头付费评价研究的综述 |
2.3.2 对医保按病种付费评价研究的综述 |
2.3.3 对医保按绩效付费评价研究的综述 |
2.3.4 文献综述小结 |
第3章 医保付费方式影响患者健康产出与医疗费用的理论分析 |
3.1 医保付费方式对医生诊疗行为的影响 |
3.1.1 付费方式影响医生行为基础理论模型 |
3.1.2 模型拓展:纳入医疗服务质量 |
3.2 医保付费方式对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 |
3.3 医保付费方式对健康产出与医疗费用的影响 |
3.4 研究小结 |
第4章 天津市住院按病种付费对健康产出与医疗费用的影响 |
4.1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
4.1.1 改革政策 |
4.1.2 病种覆盖范围 |
4.1.3 病种付费标准 |
4.1.4 总体实施概况 |
4.1.5 研究问题 |
4.2 研究方法 |
4.2.1 数据来源 |
4.2.2 病种选择 |
4.2.3 样本筛选 |
4.2.4 研究指标 |
4.2.5 研究方法 |
4.3 研究结果 |
4.3.1 患者基本特征 |
4.3.2 按病种付费改革对医患行为的影响 |
4.3.3 按病种付费改革对患者健康产出的影响 |
4.3.4 按病种付费改革对患者医疗费用的影响 |
4.4 结果讨论 |
4.5 研究小结 |
第5章 天津市糖尿病按人头付费对健康产出与医疗费用的影响 |
5.1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
5.1.1 天津市糖尿病门诊特殊病(门特)政策 |
5.1.2 天津市糖尿病门特按人头付费政策 |
5.1.3 研究问题 |
5.2 研究方法 |
5.2.1 数据来源 |
5.2.2 样本筛选 |
5.2.3 研究指标 |
5.2.4 研究方法 |
5.3 研究结果 |
5.3.1 患者基线特征 |
5.3.2 按人头付费改革对医患行为的影响 |
5.3.3 按人头付费改革对糖尿病患者健康产出的影响 |
5.3.4 按人头付费改革对糖尿病患者医疗费用的影响 |
5.4 结果讨论 |
5.5 研究小结 |
第6章 天津市丙肝按人头付费对健康产出与医疗费用的影响 |
6.1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
6.1.1 政策背景 |
6.1.2 付费标准 |
6.1.3 研究问题 |
6.2 研究方法 |
6.2.1 模型设计 |
6.2.2 数据来源 |
6.2.3 参数计算 |
6.2.4 研究指标 |
6.3 主分析研究结果 |
6.3.1 按人头付费改革对丙肝患者健康产出的影响 |
6.3.2 按人头付费改革对丙肝患者医疗费用的影响 |
6.3.3 不同情境结果汇总 |
6.4 敏感性分析结果 |
6.4.1 敏感性分析一:改变基线诊断率 |
6.4.2 敏感性分析二:改变基线患病率 |
6.5 结果讨论 |
6.6 研究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医保付费方式理论上对健康产出和医疗费用具有调节作用 |
7.1.2 住院按病种付费可以显着降低医疗费用且维持健康产出 |
7.1.3 慢性病按人头付费对优化疾病管理和健康产出有一定效果 |
7.2 政策建议 |
7.2.1 充分调动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积极性 |
7.2.2 加强医疗保险精细化管理 |
7.2.3 提高医保付费方式复合水平 |
7.2.4 逐步扩大改革覆盖范围 |
7.2.5 多部门联动共同提高健康水平 |
7.3 本研究创新点 |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天津市丙肝按人头付费试点医院数据收集表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原发病变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原位原发病变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血管内超声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叉病变: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1.1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
2.1.2 检索策略 |
2.1.2.1 PubMed检索策略 |
2.1.2.2 Embase检索策略 |
2.1.2.3 Web of Science检索策略 |
2.1.2.4 The Cochrane Library检索策略 |
2.1.2.5 中文数据库检索策略 |
2.2 研究选择 |
2.2.1 研究类型 |
2.2.2 研究对象 |
2.2.3 干预措施 |
2.2.4 临床结局 |
2.2.5 纳入标准 |
2.2.6 排除标准 |
2.3 资料提取 |
2.4 质量评价 |
2.5 数据分析 |
2.5.1 统计效应量和统计模型的选择 |
2.5.2 统计异质性、敏感性分析与亚组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检索结果 |
3.2 基线数据特征 |
3.3 病变及操作特征 |
3.4 血管内超声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叉病变早期临床结局的比较 |
3.5 血管内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血管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叉病变晚期临床结局的比较 |
3.6 敏感性分析与亚组分析 |
3.7 发表偏倚与质量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10)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回顾性研究及温阳通脉法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回顾性研究 |
1.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2.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及血管腔内影像学特点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3.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不同治疗方式预后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大动脉炎中医药治疗规律的文献研究及通脉法治疗大动脉炎的系统评价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温阳通脉汤对大鼠大动脉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大动脉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四、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冠心病(论文参考文献)
- [1]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胡振振. 郑州大学, 2020(02)
- [2]《中国循环杂志》2015年第30卷关键词索引[J]. 宁田海,佟金. 中国循环杂志, 2015(12)
- [3]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 徐雯,孙海英,张娅娅,陈晓锋,陶丹. 中国现代医生, 2015(02)
- [4]支架置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QT离散度及校正QT离散度变化[J]. 刘晓方,张福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22)
- [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 张楷,李伟. 疑难病杂志, 2021(10)
- [6]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1(05)
- [7]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实证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D]. 朱玄. 天津大学, 2020(01)
- [8]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原发病变临床研究[D]. 李娜. 郑州大学, 2020(02)
- [9]血管内超声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叉病变: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D]. 杨荣荣. 兰州大学, 2020(01)
- [10]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回顾性研究及温阳通脉法的干预作用[D]. 王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标签:大动脉炎论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冠状动脉狭窄论文; 冠状动脉硬化论文;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