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褪色光度法测定肉品中的亚硝酸盐(论文文献综述)
苗攀登[1](2019)在《基于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亚硝酸盐纳米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亚硝酸盐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主要用于防腐和着色。亚硝酸盐也是一种剧毒物,近年来,与亚硝酸盐有关的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然而亚硝酸盐的检测方法还不够完备,因此本课题在传统比色法的基础上,将对氨基苯硫酚和萘基乙二胺盐分别修饰到金纳米颗粒上,通过与NO2-的重氮化耦合反应,使金纳米颗粒发生聚集,改变其光学性质,并且改变程度与NO2-的浓度呈正相关,达到检测NO2-的目的。相比于传统比色法,新型检测方法的显色更加明显,可用于裸眼检测,检测线更低,适用于食品中微量亚硝酸盐的快速检测。以亚硝酸钠为研究对象,本课题基于金纳米颗粒的不同的制备方法,建立了三种检测方法:对氨基苯硫酚修饰到水相金纳米颗粒,萘乙二胺反应连接到谷胱甘肽功能化金纳米颗粒上,组成第一种检测方法。标准曲线:y=0.7186x+0.0038,R2=0.9992;对氨基苯硫酚修饰到水相金纳米颗粒,萘乙二胺反应连接到巯基丙酸功能化的金纳米颗粒上,组成第二种检测方法。标准曲线:y=0.767x+0.0029,R2=0.9978;对氨基苯硫酚修饰到水相金纳米颗粒,萘乙二胺反应连接到包被过的油相金纳米颗粒上,组成第三种检测方法。标准曲线:y=0.4634x+0.0403,R2=0.995。三种检测方法的检测限分别为3.06 ng/mL、4.82 ng/mL、10.14 ng/mL,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4.96-102.76%、94.42-103.29%、93.09-104.7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是3.76%、3.81%、4.60%。三种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稳定性以及抗干扰能力。用三种检测方法对腌辣白菜的亚硝酸盐含量进行了30天的追踪记录,发现辣白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过程,在10天达到最高200μg/g之后逐渐降低,在第23天亚硝酸盐含量降低到18μg/mL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对本校周边部分小吃店做了抽样调查,发现50%左右的商家存在亚硝酸盐超标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且有亚硝酸盐成倍超标的情况。
张荣荣[2](2018)在《食品中亚硝酸盐检测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文列举了目前国际上检测食品中亚硝酸盐使用的几种主流方法,并对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归纳。
郭盼[3](2017)在《基于银/还原型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亚硝酸盐电化学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亚硝酸盐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但亚硝酸盐被人体摄入一定量之后,会与人体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导致人体缺氧而死亡。因此,亚硝酸盐含量的快速、高效检测对人类的健康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方法有很多种,其中电化学方法因为其灵敏度和选择性高、检出限低、操作设备简单以及分析速度快等特点而被广泛地用于亚硝酸盐的检测分析。本论文将具有良好电催化活性的贵金属银和比表面积大、导电性强、电催化活性高的二维石墨烯相耦合,创新制备了高灵敏和高选择性的亚硝酸盐电化学传感器。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Ag/rGO复合材料构建了一种基于玻碳电极的电化学传感器,并进一步研究探索了该电化学传感器用于亚硝酸盐检测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这种传感器对亚硝酸盐的检测具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将这种电化学传感器用于亚硝酸盐的快速检测中,检测范围为201030μM时,检测限为1.5×10-8 M。最后,将这种电化学传感器应用于纯水实际样品中进行检测,测得实际样品的回收率为92.4%109.6%,并且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2、利用Ag/rGO复合材料构建了一种基于一次性丝网印刷电极的电化学传感器。将这种电化学传感器用于亚硝酸盐的快速检测中,检测范围为20100μM时,检测限为7.9×10-8 M。最后,将这种电化学传感器采用加标回收法应用于纯水实际样品中亚硝酸盐的检测,测得实际样品的回收率为88%112%。
李凡姝,张焕丽,马慧,王霞,刘娣,聂文文,肖志刚[4](2016)在《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文中研究表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确定亚硝酸盐最佳吸收波长,并根据最佳吸收波长测定市面上随机抽取的火腿肠、榨菜和禽蛋类食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市面上随机选取的火腿肠类食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为6.1215.6 mg/kg;禽蛋类食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为1.024.85 mg/kg;榨菜类食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为1.024.85 mg/kg。适量食用均不会影响人体健康。
庞小存[5](2016)在《常用中药材中亚硝酸盐及硝酸盐等六种阴离子含量分析及比较》文中认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水域及植物中,人在饮食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会摄入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摄入过量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有关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分析研究主要集中于蔬菜和食品中,而对于中药材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研究鲜有报道。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主要综述了植物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来源、限量标准以及分析方法进展等内容。第二部分为实验部分。首先建立了中药材中包括亚硝酸盐、硝酸盐在内的六种阴离子含量测定的离子色谱法,分析与比较丹参、黄芩等11种中药材中阴离子含量差异。另外建立了大鼠血液中六种阴离子含量测定的离子色谱法,分析与比较大鼠衰老进程中阴离子含量的变化及麦冬的干预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常用中药材中亚硝酸盐及硝酸盐分析方法及含量比较建立测定丹参、黄芩等11种中药材中亚硝酸盐、硝酸盐含量测定的离子色谱法。采用超声辅助提取,RP小柱净化,离心过滤膜后直接进样。该法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良好,加样回收率在94.5%-104.8%之间。适用于中药材中亚硝酸盐及硝酸盐含量测定。亚硝酸盐、硝酸盐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丹参根、茎、叶中硝酸盐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丹参植株不同器官中硝酸盐含量均表现为茎>根>叶,茎中硝酸盐含量可达到50000 mg/kg;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丹参药材中亚硝酸盐、硝酸盐含量具有明显差异;连作和施用化肥都会提高丹参药材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含量,对硝酸盐含量的影响更大;丹参的中成药中含有亚硝酸盐及硝酸盐,不同厂家生产的丹参中成药中含量差异十分明显;不同药用部位中药材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具有较大差异,亚硝酸盐含量为:花类>全草类、根茎类>根类,硝酸盐含量为全草类>根茎类>根类>花类;黄芩、广藿香、金银花等药材的不同产地药材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中药材在煎煮20 min后,所含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会全部进入水煎液中。2.常用中药材中阴离子分析方法及含量比较建立了同时测定广藿香、泽兰等八种中药材中Cl-、NO2-、NO3-、PO43-、SO42-、草酸根等离子含量的离子色谱分析方法。采用超声辅助提取30 min,RP小柱净化,离心过滤膜,外标法定量。方法的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良好,加样回收率介于93.8%-105.6%之间。阴离子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药用部位中药材中氯离子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全草类药材含量最高,平均值为8544.4 mg/kg,根茎类药材含量最低,平均值为2356.8 mg/kg,全草类>花类>根类>根茎类:不同药用部位药材中磷酸根离子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花类药材含量最高,平均值为3656.0 mg/kg,根茎类药材含量最低,平均值为1251.1 mg/kg,花类>全草类>根茎类;不同药用部位药材中硫酸根离子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全草类药材含量最高,根茎类药材含量最低,全草类>花类>根茎类;不同药用部位药材中草酸根离子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根类药材含量最高,根茎类药材含量最低,根类>花类>全草类>根茎类;对不同产地中药材中六种阴离子含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以利用6种阴离子含量差异区分不同产地的中药材。3.基于衰老模型的大鼠血液中阴离子含量分析方法及麦冬的干预效果建立了大鼠血液中阴离子含量测定的离子色谱法。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稳定性良好,适用于大鼠血液中无机阴离子含量分析。大鼠血液中阴离子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六种阴离子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麦冬组和麦冬复方干预使大鼠血液中亚硝酸盐、硝酸盐含量显着降低。
汪莹[6](2016)在《水产品中亚硝酸盐的检测方法与清除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建立了三种测定水产品中亚硝酸盐含量新的分光光度法,三种方法分别采用不同的重氮化试剂和偶合试剂。同时对最佳的显色条件进行了探究。此三种方法在特定条件下都有着不同的适用对象和各自的优缺点。具体实验内容如下:1、方法一,方法原理是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再与N,N-二乙基苯胺偶联生成橙色产物。该有色物质在可见光范围内有最强吸收峰。该方法用于测定咸鱼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干扰小,测定结果与国标法基本一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且所用试剂毒性小。2、方法二,提出了以2-氯-4-硝基苯胺为重氮化试剂,盐酸萘乙二胺为偶合试剂的重氮偶合技术用于测定水产品中亚硝酸盐。样品在氢氧化钠及乙酸锌共同作用下,EDTA掩蔽金属离子处理,可以很好的提取海产品中的亚硝酸盐。该反应可在常温下进行,显色反应可在短时间内完成。该法适用于水产品中痕量亚硝酸盐的测定。3、方法三,利用8-羟基喹啉与亚硝酸钠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显色反应的原理,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产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吸光度A与亚硝酸根浓度在0-7.O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0.4560X-0.0105,相关系数r=0.998.该方法灵敏度高,干扰小。4、对咸鱼中亚硝酸盐的去除方法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葱、姜、蒜超声提取液及三者的混合提取液对亚硝酸盐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料液比分别为50g/100g、30g/100g、30g/100g 的葱、姜、蒜在 60℃下,超声 40min 后的提取液对亚硝酸盐清除效果最好,蒜、姜、葱的清除率分别为63.6%、56.6%、54.6%。当蒜含量不小于50%的蒜、葱、姜混合浸提液对亚硝酸盐的清除效果优于纯的葱、姜、蒜。且葱、姜、蒜提取液的比例为1:4:5时清除率最高。不同腌制时间的咸带鱼经过混合浸提液浸泡后,去除率在69.8%~95.5%范围内,清除效果很好。5、第五部分重点研究了大葱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对亚硝酸盐的去除效果的差异。实验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取大葱中的有效成分,其中多糖提取率可达到0.48%、维生素C达到0.75%、黄酮达到0.38%、多酚达到3.01990、有机硫化物达到1.15%。进一步实验结果表明大葱中的有效成分维生素C,多糖,多酚,黄酮,有机硫化物等均能有效去除海产品中的亚硝酸盐,清除率依次为有机硫化物(80.04%)>黄酮(72.90%)>维生素 C(32.13%)>多酚(24.90%)>多糖(6.62%)。经所得数据计算得出每种成分对亚硝酸盐的清除率达50%时,即IC50值分别为有机硫化物(58.69 μ g)<维生素C(68.59 μ g)<黄酮(155.62 μ g)<多酚(200.80 μg)<多糖(755 μ g)。实验结果表明有机硫化物、维生素C等可以有效清除亚硝酸盐。
陈倩[7](2015)在《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量痕量离子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研究了几种指示剂的催化动力反应体系,利用铁离子、亚硝酸根离子和硫离子对体系反应的催化作用,通过实验条件的研究,分析了反应速率与催化剂浓度的关系,建立了双指示剂和双波长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量痕量组分的新体系方法。探索了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对部分反应体系的催化机理进行了探讨。本文探索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在硫酸介质中,利用铁催化过氧化氢氧化甲基橙和结晶紫褪色的指示反应及动力学条件,建立了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中药中痕量铁的新方法。在530nm和590nm测量体系吸光度变化,本体系适用测定铁的线性范围为0.02-0.60μg/25mL,其检出限为3.46×10-5μg/25mL,用于中药中痕量铁的测定,获得的结果较为满意。2、研究了在H3PO4溶液介质中,用亚硝酸根催化KBrO3氧化甲基绿和酸性铬兰体系,从而建立了双波长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亚硝酸根离子的新体系。在540nm和635nm处测定甲基绿和酸性铬兰体系的吸光度值变化,亚硝酸根离子浓度线性范围是0.20-2.80μg/25mL,其检出限为6.18×10-10g/mL。这种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体系稳定、以及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在水质检测中有重要应用价值。3、研究了在H3PO4溶液介质中,用亚硝酸根催化KBrO3氧化吖啶红和维多利亚蓝的褪色反应体系,建立了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亚硝酸根的新方法。在528nm和615nm测量吖啶红和维多利亚蓝体系的吸光度值变化,方法线性范围0.20-2.80μg/25mL,其检出限为2.54×10-10g/mL。在水质的检测中取得较满意结果。4、研究了痕量硫能抑制Fe催化过氧化氢氧化甲基橙和天青的反应,建立了双波长、双指示剂间接测定痕量硫的方法。通过测定465nm和633nm下吸光度值的变化及其与硫离子浓度的线性关系,其线性范围是0.01-3.00μg/25mL,其检出限1.80×10-10g/mL。此法应用于自来水或者废水样品中硫离子浓度的测定,结果较为满意。实验表明,利用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体系可以使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提高,选择性变好。
郭筱兵[8](2014)在《基于金纳米粒子的HRP生物传感器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一种,它是以酶作为分子特异性识别元件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结合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快速响应、简单操作的特点,同时利用酶对底物响应的高灵敏性和专一性,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纳米金作为化学性质最稳定的纳米材料,伴随着纳米材料相关技术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发展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中。当金纳米粒子修饰于电极表面时,由于其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和电学性质,不但可以为酶的固定提供良好的微环境,而且能够活化修饰电极表面,加速修饰电极上电子的转移,从而使响应电流增大,检测限降低,灵敏度大大提高。本文利用金纳米粒子对酶的吸附作用,构建辣根过氧化物酶生物传感器(金电极|1,6-己二硫醇-金纳米-辣根过氧化物酶),并将制备的辣根过氧化物酶生物传感器分别应用于食品中H202和NO2-残留的检测,主要内容分为如下三个方面:1、实验通过1,6-己二硫醇(HDT)在金电极表面的分子自组装将1,6-己二硫醇分子成功修饰于金电极表面,然后通过Au-S键将金纳米粒子修饰到HDT修饰的金电极表面,最后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和金纳米粒子的静电吸附作用将辣根过氧化物酶固定于金电极表面,制备得到了金电极|1,6-己二硫醇-金纳米-辣根过氧化物酶修饰电极,并使用循环伏安法对修饰电极的构建过程进行了电化学表征,研究发现实验结果和理论设想基本一致。2、实验分析了 H202在辣根过氧化物酶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发现H202在辣根过氧化物酶修饰电极上发生不可逆的还原反应。pH在5~8范围内,响应电流在pH=6.5处最大;工作电位E在-0.5~-0.6V范围内,响应电流在E=-0.56V处最大。在最优实验条件下(pH=6.5,E=-0.56V),H202浓度和响应电流关系符合线性方程I/μA=2.6964+16.621C/mmol/L[H202],R2=0.9991,线性范围:2×10-6~1×104mol/L,最低检测下限:1.276× 10-6mol/L,应用此方法检测牛奶中的H202残留,测得H202的加标回收率在88.6%~91.7%之间。3、分析了 NO2-在辣根过氧化物酶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发现NO2-在酶修饰电极上有不可逆氧化反应。pH在5~8范围内,响应电流在pH=7处最大;工作电位选用E=0.76V。在最优实验条件下(pH=7,E=0.76V),N02-浓度和响应电流符合线性方程:I/μA=-0.0424-2.7791C/mmol/L[NO2],R2=0.9996,线性范围:7.94×10-7~3.98×10-3mol/L,最低检测下限:6.57×10-7mol/L。应用此方法检测矿泉水中的NO2-含量,加标回收率在96.5%~105%之间。
高志亮[9](2013)在《燕窝的真伪鉴定技术及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从燕窝“亚硝酸盐”事件发生以来,燕窝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本论文重点开展了燕窝中亚硝酸盐和多聚磷酸盐检测方法研究,以便建立一种灵敏度和重现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结果准确,操作方便快速,能适用于燕窝中亚硝酸盐和多聚磷酸盐等添加剂的日常检测。而燕窝的真伪鉴别一直是一个难点,本文主要通过测定燕窝特征成分-燕窝糖蛋白酸解得到的特征成分唾液酸含量以及通过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图谱来辨别燕窝的真伪。主要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在优化离子色谱参数、流动相组成及样品前处理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了燕窝中多聚磷酸盐和亚硝酸盐的离子色谱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多聚磷酸盐在1500m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6,在添加实验中,方法的回收率在89.5%106.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9%7.3%。正磷酸盐、焦磷酸盐、三聚磷酸盐和三偏磷酸盐的方法检测限分别为10、2.5、2.5、5mg/kg。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3%;亚硝酸盐在150m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99,在添加实验中,检出限为0.3mg/kg,定量限为1mg/kg,方法的回收率在94.3%98.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59%6.27%。(2)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测定燕窝中唾液酸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高效液相色谱法在5300m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8,在添加实验中,检出限为1mg/kg,定量限为5mg/kg,回收率在92.3105.0%,相对标准偏差<8%,说明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良好;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通过酸水解燕窝然后经HYPERCARB色谱柱(2.1×150mm,5μm)分离,在ESI负离子模式下经LC-MS/MS测定。1100mg/L线性范围内,检出限为0.03mg/kg,平均回收率为87.50%-97.15%,相对标准偏差为3.98%-8.11%。说明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能够适用于燕窝中唾液酸的检测。(3)通过不同产地燕窝和常用掺假物品(猪皮、琼脂和白木耳)的核磁共振图谱的比较,来鉴别燕窝的真伪。本文在燕窝安全性方面,建立了离子色谱测定燕窝中的亚硝酸盐和多聚磷酸盐的方法;在真伪鉴定上,主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燕窝中的特征物质唾液酸的含量以及通过比较燕窝的1HNMR谱图来鉴定燕窝的真伪。
于淼,邢凤兰,翟丽萍[10](2011)在《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文中指出对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化学分析方法、光学分析法、色谱法、电化学分析法等,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亚硝酸盐测定方法的研究方向。
二、褪色光度法测定肉品中的亚硝酸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褪色光度法测定肉品中的亚硝酸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亚硝酸盐纳米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亚硝酸盐概述 |
1.2.2 亚硝酸盐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3 金纳米颗粒及其功能化应用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制备以及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试验材料 |
2.1.1 主要试验试剂 |
2.1.2 主要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原理 |
2.2.2 功能化水相金纳米颗粒 |
2.2.1.1 水相金纳米颗粒的制备 |
2.2.1.2 ρ-ATP修饰水相金纳米颗粒 |
2.2.3 油相金纳米颗粒的制备以及包被 |
2.2.4 NED修饰(水、油)金纳米颗粒 |
2.2.5 三种检测方法的建立 |
2.3 试验结果 |
2.3.1 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 |
2.3.2 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紫外吸收图谱 |
2.3.3 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粒径和电位表征 |
2.3.4 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琼脂糖电泳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种检测方法的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主要试验试剂 |
3.1.2 主要试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三种检测方法的标准曲线及其检测限 |
3.2.2 三种检测方法的稳定性试验 |
3.2.3 三种检测方法的加标回收试验 |
3.2.4 亚硝酸盐传统比色法 |
3.3 试验结果 |
3.3.1 第二种检测方法的标准曲线以及检测限 |
3.3.2 第二种检测方法的标准曲线以及检测限 |
3.3.3 第三种检测方法的标准曲线以及检测限 |
3.3.4 三种检测方法的稳定性 |
3.3.5 三种方法的加标回收试验 |
3.3.6 三种检测方法与传统比色法的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种检测方法的应用研究以及与传统比色法的比较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原料 |
4.1.2 试验试剂 |
4.1.3 试验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样品前处理方法 |
4.2.2 白菜的腌制过程和取样 |
4.2.3 学校周边小吃店调查取样 |
4.3 试验结果 |
4.3.1 腌辣白菜的亚硝酸盐含量追踪记录 |
4.3.2 学校周边小吃店调查取样检测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食品中亚硝酸盐检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光度法 |
1.1 可见分光光度法 |
1.2 紫外分光光度法 |
1.3 褪色分光光度法 |
2 示波极谱法 |
3 荧光分析法 |
4 离子色谱法 |
5 其他检测方法 |
6 结语 |
(3)基于银/还原型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亚硝酸盐电化学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食品检测技术及其发展 |
1.2.1 传统食品检测技术 |
1.2.2 新型食品检测技术 |
1.3 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在食品分析中应用 |
1.3.1 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1.3.2 电化学传感器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
1.4 纳米材料修饰电极在电化学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4.1 金属材料修饰电极在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
1.4.2 碳纳米管及碳纳米管复合物修饰电极 |
1.4.3 其他纳米材料修饰电极 |
1.5 食品中亚硝酸盐检测的研究进展 |
1.5.1 光度法 |
1.5.2 示波极谱法 |
1.5.3 荧光分析法 |
1.5.4 离子色谱法 |
1.5.5 其他检测方法 |
1.6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7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玻碳电极的亚硝酸盐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3 仪器设备 |
2.4 试验方法 |
2.4.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2.4.2 玻碳电极预处理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Ag/rGO复合材料电镜表征及EDX图 |
2.5.2 电化学表征 |
2.5.3 阻抗性能表征 |
2.5.4 电催化性能表征 |
2.5.5 条件优化 |
2.5.6 性能评价 |
2.5.7 时间电流实验 |
2.5.8 抗干扰性能研究 |
2.5.9 实际样品中的可行性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丝网印刷电极的亚硝酸盐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3 仪器设备 |
3.4 实验方法 |
3.4.1 亚硝酸盐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 |
3.4.2 传感器检测亚硝酸盐 |
3.4.3 实际样品中亚硝酸盐的检测 |
3.4.4 传感器的性能评价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Ag/rGO复合材料电镜表征 |
3.5.2 电化学表征 |
3.5.3 条件优化 |
3.5.4 性能评价 |
3.5.5 时间电流实验 |
3.5.6 实际样品中的可行性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常用中药材中亚硝酸盐及硝酸盐等六种阴离子含量分析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来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限量标准 |
1.1 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来源 |
1.2 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在人体内的转化过程 |
1.3 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1.4 限量标准 |
1.5 预防和控制食物中亚硝酸盐含量 |
2 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2.1 光度法 |
2.2 色谱法 |
2.3 电位法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常用中药材中亚硝酸盐及硝酸盐含量分析和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药材及成药中亚硝酸盐及硝酸盐含量分析方法的研究 |
2.2 丹参药材及中成药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比较 |
2.3 不同中药材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比较 |
2.4 中药材煎煮过程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变化 |
3 讨论 |
第二章 常用中药材中阴离子含量分析及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实验仪器 |
1.3 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常用中药材中阴离子含量分析方法的研究 |
2.2 不同药用部位药材中阴离子的含量比较 |
2.3 不同产地药材中阴离子含量比较 |
2.4 不同产地中药材中阴离子聚类分析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基于衰老模型的大鼠血液中阴离子含量分析及麦冬干预效果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材来源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鼠血液中阴离子含量分析方法的研究 |
2.2 大鼠血液中阴离子含量比较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水产品中亚硝酸盐的检测方法与清除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亚硝酸盐的简介 |
1.1.1 亚硝酸盐的特性 |
1.1.2 亚硝酸盐的用途 |
1.1.3 亚硝酸盐的危害 |
1.2 亚硝酸盐的检测方法 |
1.2.1 光度法 |
1.2.1.1 分光光度法 |
1.2.1.2 荧光光度法 |
1.2.1.3 化学发光法 |
1.2.1.4 催化光度法 |
1.2.2 色谱法 |
1.2.2.1 气相色谱法 |
1.2.2.2 液相色谱法 |
1.2.2.3 离子色谱法 |
1.2.3 电化学法 |
1.2.3.1 伏安法 |
1.2.3.2 极谱法 |
1.2.4 其他方法 |
1.2.4.1 原子吸收光谱法 |
1.2.4.2 生物传感器法 |
1.2.4.3 电极法 |
1.2.4.4 快速检测试纸 |
1.3 天然抗氧化食物对亚硝酸盐的清除研究 |
1.3.1 植物类食物对亚硝酸盐的清除研究 |
1.3.2 水果类物质对亚硝酸盐的清除研究 |
1.3.3 蔬菜类物质对亚硝酸盐的清除研究 |
1.4 水产品简介 |
1.4.1 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 |
1.4.2 水产品的危害因素 |
1.4.2.1 水产品中的生物性危害 |
1.4.2.2 水产品中的化学性危害 |
1.4.2.3 水产品中的物理性危害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2 N, N—二乙基苯胺法测定海产品中亚硝酸盐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理、材料及仪器 |
2.2.1 实验原理 |
2.2.2 实验材料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光谱扫描 |
2.3.2 实验条件的确定 |
2.3.2.1 N,N—二乙基苯胺用量的确定 |
2.3.2.2 对氨基苯磺酸用量的确定 |
2.3.2.3 重氮化时间的确定 |
2.3.2.4 偶合时间的确定 |
2.3.2.5 重氮化温度的确定 |
2.3.2.6 偶合温度的确定 |
2.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4 N,N-二乙基苯胺法与国标法测定咸鱼中亚硝酸盐含量差异性检验 |
2.3.5 方法的精密度和回收率 |
3 2-氯-4-硝基苯胺法测定海产品中亚硝酸盐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光谱扫描 |
3.2.2 实验条件的确定 |
3.2.2.1 盐酸用量的确定 |
3.2.2.2 2-氯-4-硝基苯胺用量的确定 |
3.2.2.3 盐酸萘乙二胺用量的确定 |
3.2.2.4 重氮化时间的确定 |
3.2.2.5 偶合时间的确定 |
3.2.2.6 重氮化温度的确定 |
3.2.2.7 偶合温度的确定 |
3.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3 干扰试验 |
3.4 样品处理及分析 |
3.5 样品分析及加标回收试验 |
3.6 相对标准偏差 |
3.7 2-氯-4-硝基苯胺法与国标法差异性检验 |
4 8-羟基喹啉法测定海产品中亚硝酸盐 |
4.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4.1.1 实验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内容 |
4.2.1 光谱扫描 |
4.2.2 最佳实验条件的探究 |
4.2.2.1 对氨基苯磺酸溶液最佳用量的探究 |
4.2.2.2 8-羟基喹啉溶液最佳用量的探究结果 |
4.2.2.3 氢氧化钠溶液最佳用量的确定 |
4.2.2.4 最佳重氮化时间的确定 |
4.2.2.5 最佳偶合时间的确定 |
4.2.2.6 最佳重氮化温度的确定 |
4.2.2.7 最佳偶合温度的确定 |
4.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4.4 样品处理与测定 |
4.5 8-羟基喹啉法与国标法差异性检验 |
5 超声处理香辛蔬菜对海产品中亚硝酸盐的清除 |
5.1 引言 |
5.2 实验内容 |
5.2.1 葱、姜、蒜超声浸提液的制备 |
5.2.2 葱、姜、蒜浸提液对亚硝酸盐最佳清除条件的确定 |
5.2.2.1 浸提液用量对亚硝酸盐清除率的影响 |
5.2.2.2 超声时间对亚硝酸盐的清除率 |
5.2.2.3 超声温度对亚硝酸盐清除率的影响 |
5.2.2.4 浸提液用量对亚硝酸盐清除率的影响 |
5.2.2.5 浸泡时间对亚硝酸盐清除率的影响 |
5.2.3 葱姜蒜混合液对亚硝酸的去除效果 |
5.2.4 咸鱼中亚硝酸盐的清除 |
6 大葱成分对水产品中亚硝酸盐的清除 |
6.1 引言 |
6.2 实验试剂 |
6.3 实验内容 |
6.3.1 大葱中各成分的提取 |
6.3.2 大葱中各成分的定量 |
6.3.3 亚硝酸盐清除率的测定 |
6.3.4 刀鱼中亚硝酸盐清除率的测定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葱白中各成分的定量 |
6.4.2 葱白中5种成分的提取率 |
6.4.3 提取一种成分时其它成分的干扰 |
6.4.4 5种成分对亚硝酸盐标准溶液的清除率 |
6.4.5 5种成分对刀鱼中亚硝酸盐的清除率 |
6.4.6 5种成分的IC_(50)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量痕量离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动力学分析法概述及其特点 |
1.2 动力学分析法分类 |
1.3 痕量离子测定的研究概况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双波长催化动力学法测定中药材中痕量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3 实验步骤 |
2.4 样品的测定 |
2.5 结论 |
第三章 双波长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亚硝酸根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样品测定 |
3.5 结论 |
第四章 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亚硝酸根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样品分析 |
4.5 结论 |
第五章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间接测量水中痕量硫离子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样品分析 |
5.5 结论 |
第六章 小结 |
6.1 实验方法小结 |
6.2 存在的问题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8)基于金纳米粒子的HRP生物传感器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 |
1.1.1 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简介 |
1.1.2 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的发展 |
1.1.3 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
1.1.3.1 吸附法 |
1.1.3.2 共价键合法 |
1.1.3.3 包埋法 |
1.1.3.4 分子自组装 |
1.2 金纳米粒子 |
1.2.1 金纳米粒子的表观结构 |
1.2.2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和表征 |
1.2.2.1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
1.2.2.2 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
1.2.3 金纳米粒子的物理性质 |
1.2.3.1 小尺寸效应 |
1.2.3.2 量子尺寸效应 |
1.2.3.3 表面效应 |
1.2.3.4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
1.2.4 金纳米粒子在食品检测分析中的应用 |
1.2.4.1 基于金纳米粒子光学性质的检测 |
1.2.4.2 金纳米粒子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
1.3 过氧化氢概述 |
1.3.1 过氧化氢对人体的危害 |
1.3.2 过氧化氢残留检测技术现状 |
1.3.2.1 碘量法 |
1.3.2.2 高锰酸钾法 |
1.3.2.3 硫酸铈法 |
1.3.2.4 分光光度法 |
1.3.2.5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3.2.6 生物传感器分析法 |
1.4 亚硝酸盐概述 |
1.4.1 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 |
1.4.2 亚硝酸盐残留检测技术现状 |
1.4.2.1 化学发光法 |
1.4.2.2 光谱法 |
1.4.2.3 色谱法 |
1.4.2.4 毛细管电泳法 |
1.4.2.5 电化学法 |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HRP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
2.1 引言 |
2.2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和表征 |
2.3.1.1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
2.3.1.2 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
2.3.2 金电极的预处理 |
2.3.2.1 金电极的打磨 |
2.3.2.2 金电极的表征 |
2.3.3 HRP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
2.3.3.1 HRP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
2.3.3.2 HRP生物传感器界面构建示意图 |
2.3.4 HRP生物传感器的电化学表征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
2.4.2 裸金电极的电化学表征分析 |
2.4.2.1 裸金电极在H_2SO_4溶液中电化学表征分析 |
2.4.2.2 裸金电极在铁氰化钾溶液中电化学表征分析 |
2.4.3 HRP生物传感器构建过程的电化学表征 |
2.4.4 反应机理 |
2.5 小结 |
3 H_2O_2在HRP生物传感器上的电化学响应 |
3.1 引言 |
3.2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3 试验方法 |
3.3.1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和表征 |
3.3.2 金电极的预处理 |
3.3.3 HRP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
3.3.4 HRP生物传感器的电化学表征 |
3.3.5 H_2O_2在HRP生物传感器上电化学响应 |
3.3.5.1 不同浓度H_2O_2在HRP生物传感器上的响应 |
3.3.5.2 不同扫描速度对H_2O_2在HRP生物传感器上响应的影响 |
3.3.6 实验参数的优化 |
3.3.7 干扰物的影响 |
3.3.8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3.3.9 HRP生物传感器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
3.3.10 HRP生物传感器在牛奶样品中的回收率实验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过氧化氢在HRP生物传感器上电化学行为分析 |
3.4.1.1 不同浓度H_2O_2在HRP生物传感器上的响应分析 |
3.4.1.2 不同扫描速度对H_2O_2在HRP生物传感器上响应的影响 |
3.4.2 实验参数的优化 |
3.4.2.1 工作电位优化 |
3.4.2.2 pH值对HRP修饰电极性能的影响 |
3.4.3 干扰物的影响 |
3.4.4 线性范围和检测下限 |
3.4.5 修饰电极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
3.4.6 HRP生物传感器在牛奶样品中的回收率实验 |
3.5 小结 |
4 HRP生物传感器对亚硝酸盐检测能力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3 试验方法 |
4.3.1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和表征 |
4.3.2 金电极的预处理 |
4.3.3 HRP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
4.3.4 HRP生物传感器的电化学表征 |
4.3.5 亚硝酸盐在HRP生物传感器上电化学行为 |
4.3.5.1 亚硝酸盐在不同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响应 |
4.3.5.2 不同浓度亚硝酸盐在HRP生物传感器上的响应 |
4.3.5.3 不同扫速对亚硝酸盐在HRP生物传感器上响应的影响 |
4.3.6 实验参数的优化 |
4.3.7 干扰物的影响 |
4.3.8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4.3.9 HRP生物传感器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
4.3.10 HRP生物传感器在矿泉水样品中的回收率实验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亚硝酸盐在HRP生物传感器上电化学行为分析 |
4.4.1.1 亚硝酸盐在不同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响应 |
4.4.1.2 不同浓度亚硝酸盐在HRP生物传感器上的响应 |
4.4.1.3 不同扫速对亚硝酸盐在HRP生物传感器上响应的影响 |
4.4.2 实验参数的优化 |
4.4.2.1 工作电位优化 |
4.4.2.2 pH值对HRP修饰电极性能的影响 |
4.4.3 干扰物的影响 |
4.4.4 线性范围和检测下限 |
4.4.5 修饰电极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
4.4.6 回收率检测 |
4.5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9)燕窝的真伪鉴定技术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燕窝的形成、分类和主要产地分布 |
1.2 燕窝的成分和功效 |
1.3 市售燕窝的掺假现象 |
1.4 燕窝真伪鉴定方法 |
1.4.1 经验鉴别法 |
1.4.2 显微鉴别法 |
1.4.3 仪器鉴别法 |
1.5 燕窝的安全性问题 |
1.5.1 “亚硝酸盐”事件引发的燕窝安全性问题 |
1.5.2 进口燕窝检验检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3 针对燕窝安全性问题的研究思路 |
第2章 燕窝的安全性研究 |
2.1 燕窝中亚硝酸盐的离子色谱法测定及安全性分析 |
2.1.1 前言 |
2.1.2 材料和方法 |
2.1.3 结果与分析 |
2.1.4 实际样品的检测 |
2.1.5 小结 |
2.2 燕窝中多聚磷酸盐的离子色谱法测定及安全性分析 |
2.2.1 前言 |
2.2.2 材料与方法 |
2.2.3 结果与分析 |
2.2.4 实际样品的检测 |
2.2.5 小结 |
第3章 燕窝真伪鉴定技术 |
3.1 燕窝中乙酰基神经氨酸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 |
3.1.1 前言 |
3.1.2 材料和方法 |
3.1.3 结果与讨论 |
3.1.4 实际样品的检测 |
3.1.5 小结 |
3.2 核磁共振鉴别燕窝真伪 |
3.2.1 前言 |
3.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2.3 结果与讨论 |
3.2.4 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褪色光度法测定肉品中的亚硝酸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亚硝酸盐纳米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D]. 苗攀登.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2]食品中亚硝酸盐检测的研究进展[J]. 张荣荣. 现代食品, 2018(07)
- [3]基于银/还原型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亚硝酸盐电化学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 郭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4]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J]. 李凡姝,张焕丽,马慧,王霞,刘娣,聂文文,肖志刚. 农产品加工, 2016(15)
- [5]常用中药材中亚硝酸盐及硝酸盐等六种阴离子含量分析及比较[D]. 庞小存.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水产品中亚硝酸盐的检测方法与清除实验研究[D]. 汪莹. 渤海大学, 2016(05)
- [7]双波长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量痕量离子的研究[D]. 陈倩. 淮北师范大学, 2015(09)
- [8]基于金纳米粒子的HRP生物传感器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D]. 郭筱兵.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5)
- [9]燕窝的真伪鉴定技术及安全性研究[D]. 高志亮. 集美大学, 2013(04)
- [10]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J]. 于淼,邢凤兰,翟丽萍.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