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盛怎样发现中国石油(论文文献综述)
张怡宁[1](2019)在《联合石化期货交易巨亏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期货市场最为重要的两个作用,一个是对期货商品有价格发现的功能,另一个是对企业有规避风险发生的作用,在有关期货交易的众多策略中,套期保值交易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期货交易策略,因为,对于企业而言,想要最大限度躲避商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结合企业本身的现货库存情况,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合理的套期保值操作,无疑是避免此种风险发生的最为有效的操作手段。因此,本文特以最近发生的中石化全资子公司——联合石化期货交易巨亏事件作为分析对象,并围绕此事件展开详细的分析讨论,通过使用因果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联合石化事件从官方公告、交易策略和财务数据三个角度进行深度分析,分别站在企业外部视角和企业内部视角剖析其发生的原因,以挖掘出企业在进行期货套期保值交易时所面临的风险点,并依此给予切实有效的合理化建议。本文尤其以中石化为例设计出一套集团企业期货持仓与现货存量匹配机制,以供与中石化公司结构相似且参与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的集团企业参考。
鲁秉鑫[2](2019)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我国股市的联动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开放,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我国资本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我国对大宗商品需求巨大,但是缺乏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主导权,只能被动接受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冲击。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联动效应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兴趣。在总结国内外文献关于大宗商品与宏观经济、大宗商品市场与股票市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我国股票市场的联动效应分为实体经济传导路径和金融市场联动路径。实体经济的传导路径主要是国际大宗商品对我国造成输入式通货膨胀,进而对股市产生影响;金融联动路径方面,随着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逐渐增强,金融资本在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的跨市流动增加了双方市场的不稳定性。本文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GARCH-BEKK模型等实证发现:基于实体经济路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通过影响PPI指数与我国股市发生联动效应;基于金融联动路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收益率是我国股市收益率变化的的格兰杰原因。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收益率与上证综指收益率之间存在着双向GARCH效应。国际大宗商品金融化的提高可以显着增强双方市场的联动效应,并且能增强(降低)VIX指数变动率(利率差异)对联动效应的影响。最后,本文对实证结果做出了现实意义的解释,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韩洁[3](2019)在《ZT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融资融券交易作为带有杠杆性质的双向交易工具自2010年3月在我国开始试点运行以来,备受投资者的追捧,在我国证券市场迅速普及开来。这项交易工具为整个证券市场及其参与者带来了新的获利方式的同时,其高风险的特点也越来越清晰的暴露出来,而风险管理体系并未与业务配套发展。市场快速去除杠杆资金导致证券市场断崖式下跌,流动性枯竭,投资者亏损,风险事件频出,证券公司屡受重创,只剩市场一地鸡毛。各方参与者开始重新审视两融业务的风险。面对2018年监管层出台的融资融券新政,应对市场提出的严峻挑战,解决面对的困境成为证券公司业务重点。通过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深入研究了现行的融资融券风险管理现状,并以ZT证券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证券公司在融资融券业务开展中存在的风险,从而概括出融资融券业务面临的主要六大风险,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同时,引入国内外券商的风险管理案例,为ZT证券提供经验借鉴。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利用流程树法对ZT证券融资融券业务流程分析,重新识别各环节潜在风险,通过专家评估法对融资融券各项风险进行分析,进而得出风险管控的重点。通过重设证券公司融资融券风险管理基本目标,基本原则,提出改进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包括风险组织架构、风险管理流程等方面的具体策略,最后提出改进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常萨日娜[4](2018)在《我国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第三方支付、互联网理财产品、P2P网络借贷等的迅速崛起,互联网金融慢慢的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及理财方式,推动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互联网金融基于其操作方便、交易费用低、以客户为中心等特点,吸引了大量的用户,打破了商业银行在金融业一支独大的局面,对商业银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由于其自身规模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互联网金融企业无法完全替代商业银行。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庞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吸引着商业银行的目光,商业银行想通过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良好的信誉等也吸引着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目光,所以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始开展了一些合作。本文在前人已经通过竞合关系研究得出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在长期中会采取合作策略的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具体合作形式进行研究。首先,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由于在很多业务类型上还没有开展合作,所以本文按照市场规模和发展速度选取了互联网支付、互联网基金销售、网络借贷、互联网众筹融资这四个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务类型来进行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研究。围绕这四个主要业务类型,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现有的合作模式主要有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模式、P2P资金银行存管模式、众筹资金银行托管模式和协议存款模式。通过分析发现,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存在合作模式不够深入、合作收益不高等问题。接着,针对以上的问题,运用演化博弈分析了影响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的因素,得出合作成本与选择竞争策略一方获得的收益越高越不利于双方的合作,合作的超额收益越高越有利于双方的合作,除了这三个因素以外,一个合理的收益分配比例也会促进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最后,针对这四个影响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的因素,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的对策。一是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商业银行投资具有新兴技术的互联网金融公司、P2P资金银行托管模式等来创新合作渠道。二是通过共同发放贷款、共同研发理财产品等方式来提高合作收益。三是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来降低合作成本。四是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增强双方的信任度来构建良好的信任机制。五是加强征信系统的建设。
张闪[5](2017)在《《与中国打交道》(第四、五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一篇翻译报告,翻译对象选自美国前财务部长Henry M.Paulson,JR于2015年出版的《与中国打交道》(Dealing with China)一书中的第四章(Real Gold and Silver)及第五章(Your Chairman Has Gone to Sleep)。此书分为三部分,译者所选的四五章均出自第一部分(Part One:Banking on Reform)。副标题为An Insider Unmasks the New Economic Superpower。本书作者Paulson与中国近三代的主要国家领导人打交道长达20年,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腾飞。Paulson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决心进行经济改革的中国如何一步步同美国开展合作,且语言如Paulson最佳畅销作品般生动、富含趣闻轶事。本报告讨论在翻译过程中,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原则下,运用编译法、词性转换、语序调整、增词、长句拆译等的翻译方法,分析如何才能使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达到同原文读者对原文基本相同的反应。翻译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项目背景、意义以及报告结构;第二章从文体及词汇、语言特点方面进行了原文分析;第三章为本报告重点,阐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使用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方法;第四章主要是总结经验以供日后学习及实践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6](2013)在《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文中认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7](2013)在《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文中研究指明
王紫伟[8](2012)在《新的国家石油安全观及我国相关财政金融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油是一种战略物质。在现代社会中,石油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既是重要的能源,也是最重要的工业基础原料。它是国民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原料,对保障国家经济命脉和政治、军事安全,均有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石油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全,同时也关系到国际上各国的政治和经济秩序、决定各国的重大经济、军事和外交政策。一个国家石油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本国经济、政治的稳定与发展后劲,关系到在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和地缘政治影响力。因此,各个国家无不用尽各种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加强本国石油安全体系的建设。对于我国这样的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来说,石油安全更加值得关注和高度警惕。不仅因为石油供应直接关系到能源供应和消费,而且因为石油产业以及相关的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涵盖了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众多部门、行业和企业,构成了国民经济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进行石油安全体系建设的过程当中,应当正确认识石油安全体系包含的不同层次,多个角度、全面整体地看待石油安全问题。其中,在当前合作与发展、经济一体化的全球性趋势下,如何使用正确的财政和金融等经济手段,来加强国家石油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石油安全程度,是本文所重点关注的内容。本文一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从石油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我国石油安全问题出发,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部分,进行了关于国家石油安全、石油市场体制和石油金融方面的研究文献综述,并进行了评述。由于发达国家本身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因此国外的石油安全研究,注重点在研究政府的一些行为,以及地缘政治和对外关系等等,对本国内市场化体制建设和市场化价格的形成已经不用太关注。国内现有的一些关于石油安全的研究,偏重于某一方面的多,如重视石油储备、加快成品油机制改革、启动石油期货交易等等,从整体上认识和提出政策建议的少,尤其因为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难免有一些建议浮于表面,对一些问题的解决也没有提出系统的思路。总的说来,这些国内国外的文献,对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基础和背景资料。在传统的国家石油安全概念偏重于供应安全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国家石油安全观,并以此作为本文的创新点进行了总述。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就围绕着三个层次的石油安全观展开,从理论基础到国外经验的借鉴,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到财政金融政策的选择,都紧紧联系着石油安全的三个层次,既有分层次的研究,也有系统性的研究。第二章研究了公共产品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三个视角下的国家石油安全问题,这三部分理论是三个层次石油安全观总的理论基础。其中,鉴于国家石油安全问题的公共产品特性,公共产品理论是整个国家石油安全问题的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为政府正视和干预石油问题提供理论解释与研究角度。,它决定了政府行为贯穿国家石油安全体系建设的各个层次。在经济手段中,财政税收政策将扮演非常明显和主要的作用。制度经济学理论是石油制度安全和石油金融安全的理论基础,它决定了确保制度安全的市场化体系建设,要建立在完善制度的思路上。制度完善是各项财政和金融政策等经济手段的前提和基础,当然经济手段对制度建设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金融创新理论是第三层次石油金融安全的理论基础,它决定了市场主体风险控制和对冲需要石油金融市场,相关政策将以增设石油金融品种为突破口,以建设石油金融市场为长期目标。第三章集中阐述了三个层次的国家石油安全观,即供应安全、制度安全和金融安全。三个层次的石油安全观和解决问题的政策思路是本文的创新点和重点介绍内容。在分别阐述了国家石油安全三个层次的含义和关系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三个层次的丰富内涵。石油供应安全的核心保障在于战略石油储备,制度安全的核心在于市场化的价格形成体系,金融安全的核心保障在于石油金融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这三个层次的关系逐层递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际运行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三个层次国家石油安全观的认识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层次不同经济政策要点和思路。第四章分析了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第一层次供应安全上,应该说我国既面临着问题,又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为供应安全问题比较直观,容易引起重视。在第二层次制度安全上,由于我国石油管理体制计划色彩浓厚,有较长的政府管制时期,现有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离真正的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改革的困难也比较大。实践中很多问题跟体制相关,如成品油定价机制扭曲问题,对外石油贸易中的亚洲溢价问题等等。在第三层次金融安全上,由于第二层次制度安全不完善,造成国内石油金融市场基本上是空白状态,一些企业被迫到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石油衍生品交易,以对冲风险,但是由于经验和监管等问题,出现了更大的经济风险。因此虽然现货价格形成的基础未能市场化,石油金融市场建设只能是一个远景目标,但是也应当早作打算,并作出试探。第五章介绍了国外在国家石油安全上的实践与经验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战略石油储备、石油市场化价格体系建设和维护、石油金融品种开发和市场建设等方面,都有着先行一步的意识,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乃至政治利益。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由于国内市场体系比较健全,因此政策着眼点更加重视政府的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而我们国家在借鉴别国经验的同时,要注意中国是转轨的发展中国家,在注重政府一些具体政策措施的同时,还要更加注意本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因此,中国石油安全体系的建设面临的问题更多,更复杂。第六章全面论述了提高我国石油安全的财政金融政策选择和其侧重点分析。在论述了提高我国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总体思路以后,分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进行了各个层次的政策建议。无论是单独的财政政策还是金融政策,或者两者的结合,其着眼点都分别落在供应安全、制度安全和金融安全三个层次上。确保第一层次供应安全的政策思路是以政府行为为主,在经济手段中,财政税收政策将扮演非常明显和主要的作用。其中的战略石油储备作用比较显性,因此已有的一些政策对加强供应安全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还有抑制不合理消费需求的石油消费税等措施,也是对供应安全的一种保障。确保第二层次制度安全的市场化体系建设,也是以政府推进为主,但是建立在完善制度、深化市场化建设的思路上。制度完善是各项财政和金融政策等经济手段的前提和基础,当然经济手段对制度建设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其中成品油定价机制就是一个影响面大、难以完善的现实问题。确保第三层次石油金融安全的重点在于石油金融市场的建设。现实中,企业的经营有着规避风险的天然要求,因此应当以石油期货品种的推出,来提前为石油金融市场的建设做一些铺垫和尝试。最后为结语部分,概括了本文关于国家石油安全新观念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李政[9](2012)在《石油金融化市场的前沿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石油与金融已经密不可分。石油金融市场已经成为现代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金融不仅涵盖了石油市场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的各个层面,还被欧美等发达国家视为能源安全和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石油金融化”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价格体制的金融化;二是资本投机对石油价格和石油市场的操纵;三是石油和国际货币体系联系密切。在现代石油工业诞生至今的150多年历史中,国际石油市场格局几经变迁,在经历了欧美石油公司垄断和欧佩克(OPEC)官方控制后,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最终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定价机制。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际期货市场蓬勃发展起来,大量的石油交易通过金融市场完成,以期货价格作为世界大宗商品的定价基准已成为国际通行标准。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体现了期货市场巨额资金对石油的追捧,国际石油市场的金融属性已经越来越明显,“石油金融化”这个词语被频繁地用来描述国际原油市场上的价格波动。石油市场的金融化充分地表现在金融机构对石油市场的投机上。近年来,投机成为影响油价的最主要因素。以对冲基金为首的各种投机力量纷纷进入石油衍生品市场,通过对实货和衍生产品的双重参与,造成国际石油价格急剧动荡。国际石油价格不仅是一种基于石油市场厂商生产边际成本和消费者效应函数、反映供需平衡的经济学概念,也成为包括大量金融投机行为的金融学概念。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全球各主要经济体普遍认识到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由于美元垄断了石油交易的媒体地位,美国的货币政策成为决定石油价格的重要因素。美元的霸权货币体系是一种松散的受操纵的国际货币体系,强势经济体可以利用这种货币体系转嫁金融危机和获取更多利润,而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导致了汇率及利率不同方向的变动,而汇率及利率的变化立即成了对冲基金炒作油价的由头。在汇率因素、利率因素和通胀因素的影响下,石油价格的波动已经彻底成为一种金融现象和货币现象。中国加入WTO时曾郑重承诺,国内的石油市场和金融市场将逐步实现对外开放,石油安全的本质已经从“生产—供应”模式转变成“贸易—金融”模式①。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我国现行的以两大集团垄断为主导的石油流通体系和以政府为主导定价机制相对封闭,在客观上不利于保障石油供应安全。丰富和完善我国石油金融发展的途径,对确保我国石油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功能,提高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格局中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选题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了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石油金融化市场的基本概念和国内外研究成果,指明了本选题的研究结构、主要创新点以及不足点。第二章“石油市场的金融化属性与理论概述”,研究了石油市场金融化属性的本质特征、表现形式、产生条件和经济功能,并通过对石油期货定价理论、价格波动理论和石油货币理论的相关文献综述,认清了石油金融化理论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三章“石油金融化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采取历史分析与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国际石油定价机制的衍变历程、市场交易体系进行分析,展示了国际油价的一般形成机制和历史波动轨迹。第四章“石油金融化市场的的货币传导机制”,以规范和实证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石油美元的价格传导机制、油价与美元的联动性进行分析,论证了石油美元形式所展现的霸权主义以及美元贬值对美元霸权带来的深刻影响。第五章“石油金融化市场的投机与监管”同样以规范和实证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投机基金在国际石油市场投机行为的实证分析,以及次贷危机所展现的金融监管缺陷,论证出投机是推高油价的系统性因素。第六章“完善中国石油金融化市场”,分析了中国高度垄断的石油产业格局、初具雏形的石油金融市场和僵硬滞后的价格形成机制等独具特色的市场特征,从国家能源安全和进口高度依存的角度,系统分析了完善我国石油金融化市场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本选题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主题立意有所创新石油的金融化现象是近年来随着石油价格飙升才引起社会关注的,并发展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议题,“石油金融化”问题既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受政策限制,国内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石油金融化市场,因此相关领域的研究大多围绕如何构建中国的石油金融安全体系,系统地研究石油金融市场的论文并不多见。本选题从全局和发展的层面对石油金融市场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结合石油金融化市场的历史格局、结构形式、参与者、交易方式等问题,考查了现货市场、期货市场、石油衍生品市场的现状以及国际石油市场上期货、期权等金融化交易工具的使用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联系货币、汇率、投机、流动性等金融因素,突出了国际石油市场金融化的属性。在此基础上,本选题将石油价格的金融化、国际投机资本对石油市场操纵干预以及石油价格与国际货币体系的联系密切三大问题统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辩证地分析出我国石油市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属跨学科综合研究范畴。2、分析角度具有新颖性国际石油市场从垄断向竞争的转变是其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实证过程。本选题从国际石油市场的历史格局出发,从投机行为、石油美元、货币驱动的传导机制等独特的视角论证了金融属性与国际石油市场的内在联系,剖析了逻辑与事实的关系。这对提示国际石油市场的金融风险,完善石油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发展中国的石油金融市场,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建议构想具有新颖性本选题在分析如何完善中国石油金融化战略中,提出了“合理运用外汇储备的建议”、“确定国内成品油与原油的比价关系、加快成品油调价频率”、“充分利用税收杠杆,适当调整汽、柴油消费税的征收标准”、“逐步推出石油衍生品场外交易,加快石油期货品种创新”等新颖的建议。论证了中国石油企业、金融企业走出去,使用国家外汇储备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建立石油仓单,以虚拟货币向股权资产转变为导向,将外汇储备转化为石油金融资产的必要性;呼吁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的改革,尽快改变两大集团的市场垄断,充分开放成品油市场,完善期货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构划了实现石油定价机制市场化的方案,逐步建立起原油、汽油、柴油、燃料油、场外衍生品交易在内的国内石油期货市场体系。本选题所提出的建议和构想,是基于作者长期实际工作基础上所做出的总结,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原创性。
李小晓[10](2012)在《高盛:在中国只赚大钱——专访高盛在华合作伙伴、高华证券CEO章星》文中研究说明时间:周六早晨9:00。地点:北京香山植物园门口。一个头戴棒球帽,身穿黑外套的中年身影出现在了蒙蒙细雨中。这个人头一天还在香港出差,半夜4点才落地北京。几乎一夜没睡的他丝毫没有倦意,大步流星地走到一个3岁男孩的身边,将他一把抱起。
二、高盛怎样发现中国石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盛怎样发现中国石油(论文提纲范文)
(1)联合石化期货交易巨亏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论文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
1.2.1 结构安排 |
1.2.2 研究方法 |
1.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动态 |
2.2 国内研究动态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述评 |
第三章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
3.1 期货交易的原理 |
3.1.1 期货交易的发展历程 |
3.1.2 期货交易的性质和功能 |
3.2 套期保值的原理 |
3.2.1 套期保值的基本概念 |
3.2.2 套期保值的类型及作用 |
3.3 期货交易风险分类与控制 |
3.3.1 风险的类别 |
3.3.2 风险的管控 |
第四章 联合石化期货巨亏案例剖析 |
4.1 研究主体简介 |
4.1.1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简介 |
4.1.2 联合石化简介 |
4.2 联合石化期货交易巨亏事件介绍 |
4.2.1 事件背景简述 |
4.2.1.1 政治背景 |
4.2.1.2 原油市场背景 |
4.2.2 事件历程回顾 |
4.2.3 事件多方面深度分析 |
4.2.3.1 官方公告分析 |
4.2.3.2 交易策略分析 |
4.2.3.3 财务数据分析 |
4.3 联合石化期货交易巨亏事件爆发原因 |
4.3.1 企业内部原因 |
4.3.1.1 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 |
4.3.1.2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和风控制度不健全 |
4.3.1.3 交易策略有漏洞 |
4.3.1.4 过于依赖国际大行的研究 |
4.3.1.5 中石化内部集团实行的“买断制” |
4.3.2 企业外部原因 |
4.3.1.1 场内交易通道缺乏安全性 |
4.3.2.2 境内外对套保业务监管不到位 |
4.3.2.3 我国无定价权优势,金融资本不雄厚 |
4.3.2.4 国际政治局势的影响 |
4.4 期货套期保值交易的风险点 |
4.4.1 企业内部风险点 |
4.4.2 企业外部风险点 |
第五章 联合石化期货交易巨亏事件的启示 |
5.1 注重人才的专业性培养和素质提升 |
5.1.1 培养专业人才 |
5.1.2 注重人才素质提升 |
5.2 完善套保企业内控和风控体系 |
5.2.1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 |
5.2.2 完善内部风控监督体系 |
5.3 完善套保企业外部监管体系 |
5.3.1 完善期货市场的监管体系 |
5.3.2 完善套保监管法规 |
5.3.3 严格审查参与套保交易企业的资格 |
5.4 加快国内期货市场建设,加强国际合作 |
5.4.1 加快国内期货市场的建设 |
5.4.2 加强套保业务监管的国际合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2)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我国股市的联动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框架 |
1.3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1.1 大宗商品与宏观经济相关性研究 |
2.1.2 宏观经济变量与股票市场 |
2.1.3 大宗商品金融化 |
2.1.4 大宗商品与股市的相关性 |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引导 |
2.2.2 大宗商品金融化 |
2.2.3 大宗商品与股市的相关性 |
2.3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实体经济路径分析 |
3.1 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股票市场现状 |
3.1.1 大宗商品范围的界定 |
3.1.2 国际大宗商品指数与上证综合指数 |
3.2 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
3.2.1 大宗商品价格的宏观影响因素 |
3.2.2 大宗商品价格的定价理论 |
3.3 实体经济联动路径分析 |
第四章 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股票市场的金融联动分析 |
4.1 国际大宗商品金融化 |
4.1.1 国际大宗商品金融化的表现特征 |
4.1.2 国际大宗商品金融化的成因 |
4.2 基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资金跨市场流动 |
4.3 行为金融学角度 |
4.4 联动效应的影响因素 |
4.4.1 利率差异 |
4.4.2 国际资本市场风险 |
4.4.3 商品金融化程度 |
4.5 小结 |
第五章 联动效应实证研究 |
5.1 模型构建 |
5.1.1 平稳性检验 |
5.1.2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
5.1.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5.1.4 脉冲响应函数 |
5.1.5 GARCH模型 |
5.2 实体经济路径实证研究 |
5.2.1 数据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
5.2.2 国际商品市场对国内价格水平的影响 |
5.2.3 国内价格水平对我国股市的影响 |
5.2.4 实证小结 |
5.3 金融市场联动路径实证研究 |
5.3.1 数据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
5.3.2 均值溢出效应 |
5.3.3 波动溢出效应检验 |
5.3.4 基于DCC-GARCH模型的动态相关性 |
5.3.5 RSZ和RGS动态相关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
5.4 行业板块分析 |
5.4.1 数据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5.4.2 高盛能源指数与国内股票行业板块指数实证结果 |
5.4.3 高盛农业指数与国内股票行业板块实证结果 |
5.5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实证结论 |
6.1.1 实体经济联动路径 |
6.1.2 金融市场联动路径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ZT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融资融券业务研究 |
1.2.2 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融资融券业务 |
2.1.2 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 |
2.2 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
2.2.1 内部控制理论 |
2.2.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3 风险管理的方法 |
2.3.1 风险的识别方法 |
2.3.2 风险的评估方法 |
第3章 ZT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
3.1 ZT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介绍 |
3.1.1 ZT证券公司简介 |
3.1.2 公司融资融券业务介绍 |
3.1.3 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面临的风险 |
3.2 ZT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管理的现行体系 |
3.2.1 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
3.2.2 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管理流程 |
3.3 ZT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1 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不完善 |
3.3.2 风险管理流程不畅通 |
3.3.3 风险管理制度未有效落地 |
3.3.4 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
第4章 国内外券商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
4.1 国内外券商风险管理经验 |
4.1.1 严格的融资融券业务管理模式 |
4.1.2 全面的业务风险监控 |
4.1.3 适应业务发展程度的组织架构 |
4.1.4 证金公司功能的定位 |
4.2 对ZT证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管理的经验启示 |
第5章 改进ZT证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管理方案设计 |
5.1 改进的目标与原则 |
5.2 改进方案的框架 |
5.3 改进方案的主要内容 |
5.3.1 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
5.3.2 全面风险识别 |
5.3.3 科学风险评估 |
5.3.4 动态风险监控 |
5.3.5 有效风险处置 |
第6章 推进ZT证券改进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
6.1.1 岗前培训 |
6.1.2 内部宣传 |
6.1.3 必修技能 |
6.2 信息收集与沟通 |
6.3 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管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我国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路线 |
1.2.3 研究方法 |
1.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文献综述 |
2.1.1 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
2.1.2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的基础 |
2.1.3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现状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金融中介理论 |
2.2.2 互联网金融理论 |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现状分析 |
3.1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主要业务类型及发展现状 |
3.1.1 互联网支付 |
3.1.2 网络借贷 |
3.1.3 互联网众筹 |
3.1.4 互联网基金销售 |
3.2 我国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基础分析 |
3.2.1 在业务支持方面 |
3.2.2 在客户群体方面 |
3.2.3 在风险控制与监管方面 |
3.2.4 在征信体系方面 |
3.2.5 在创新理念方面 |
3.3 我国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现有合作模式 |
3.3.1 三方互联网支付模式 |
3.3.2 P2P资金银行存管模式 |
3.3.3 众筹资金银行存管模式 |
3.3.4 协议存款模式 |
3.4 我国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模型假设 |
4.2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4.3 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
4.4 影响合作的因素分析 |
第5章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的对策 |
5.1 创新合作渠道 |
5.1.1 建立联合实验室 |
5.1.2 商业银行投资具有新兴技术的互联网金融公司 |
5.1.3 P2P资金商业银行托管 |
5.2 提高合作收益 |
5.2.1 共同发放贷款模式 |
5.2.2 共同研发理财产品 |
5.3 降低合作成本 |
5.4 构建良好的信任机制 |
5.5 加强征信系统的建设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与中国打交道》(第四、五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Acknowledgemen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Overview of the Source Text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3 Layout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ChapterTwo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2.1 Stylistic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2.2 Lexical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nd Translation Methods |
3.1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
3.2 Theoretical Foundation |
3.3 Translation Methods |
3.3.1 Adaptation |
3.3.2 Inversion |
3.3.3 Division |
3.3.4 Amplification |
3.3.5 Conversion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
4.1 Experience |
4.2 Problems |
Reference |
Appendix I Source Text |
Appendix II 中文译文 |
(6)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美国经济金融 |
(1) 高盛:用失业率评估美国就业市场已不再合适 |
(2) 美国财政紧缩不可承受之重:200万失业者 |
(3) 银行家警告:农地价格和学生贷款泡沫与次贷危机相似 |
欧洲经济金融 |
(1) 葡萄牙新发债券需求强劲认购超3倍 |
(2) 德国3月工业产出意外增加, 助推欧元走高 |
(3) 瑞典放弃不干预汇率立场警告不希望本币过度升值 |
日本经济金融 |
(1) 日本冒险右转:不容忽视的地区新不确定性 |
(2) 日本变便宜:很可怕吗? |
(3) 日本福岛核电站转移污水核辐射量陡增 |
中国经济金融 |
(1) 彭博:中石油商谈20亿美元收购巴西油企Barra |
(2) 库存:企业库存下降中国经济反弹成疑 |
(3) 铜:中国4月铜进口量降至22个月以来最低水平 |
(4) 黄金:3月中国大陆从香港进口黄金增逾一倍创下新高4月料继续增加 |
(5) 外贸:4月我国外贸总值同比增15.7% |
(6) 钢铁水泥业:再来一个四万亿预判落空业绩回落 |
预判落空 |
行业群相 |
全球五大央行观察 |
(1) 美联储:警惕信贷风险和资产泡沫 |
(2) 欧洲央行考虑购买南欧银行不良贷款 |
(3) 新西兰联储直接入市干预英国央行能否抵住“诱惑”? |
新西兰联储为全球汇率战开辟新战场:直接干预 |
本周第二大风险事件英国央行决议来袭 |
(4) 日本央行4月会议纪要点评:宽松货币或对日本经济复苏效果甚微 |
日本宽松货币政策分歧较大 |
宽松货币或对日本经济复苏效果甚微 |
日本货币宽松或只为与其他发达国家保持利益一致 |
日本最终的发展动力来源或仍将是调整经济结构 |
(5) 中国央行重启央票回收流动性或意在对冲热钱流入 |
人民币国际化态势 |
(1) 人民币再创收盘新高, 逼近6.14, 受中间价及外贸顺差激励 |
(2) 当防贸易增长背后的金融风险 |
(3) 个人境外投资将加速人民币国际化 |
(4) 人民币“外强中干” |
(8)新的国家石油安全观及我国相关财政金融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石油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
1.1.2 我国石油安全问题值得重视 |
1.1.3 本文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关于石油安全、石油市场体制和石油金融的文献综述 |
1.2.2 国内对石油安全、石油市场体制和石油金融问题的文献综述 |
1.2.3 简要评价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图 |
1.4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1.6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2 国家石油安全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 国家石油安全主要相关理论概述 |
2.2 公共产品理论及其视角下的国家石油安全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国家石油安全分析 |
2.3 制度经济学理论及其视角下的国家石油安全 |
2.3.1 路径依赖理论 |
2.3.2 激励相容理论 |
2.3.3 交易费用理论 |
2.3.4 博弈理论 |
2.3.5 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国家石油安全分析 |
2.4 金融创新理论及其视角下的国家石油安全 |
2.4.1 金融创新理论 |
2.4.2 基于金融创新理论的国家石油安全分析 |
2.5 小结 |
3 三个层次的国家石油安全观及其主要内容 |
3.1 三个层次国家石油安全观的提出 |
3.2 第一层次国家石油安全为供应安全 |
3.2.1 供应安全的含义 |
3.2.2 供应安全的核心保障在于战略石油储备 |
3.3 第二层次石油安全为制度安全 |
3.3.1 制度安全的含义 |
3.3.2 制度安全的核心保障在市场化的价格形成体系 |
3.4 第三层次石油安全为金融安全 |
3.4.1 金融安全的含义 |
3.4.2 金融安全的核心保障在于石油金融市场的建立 |
3.5 小结:石油安全三个层次理论提出的意义及对政策选择的作用 |
4 中国石油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供应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现状 |
4.1.1 我国第一层次石油安全面临的有利内部条件 |
4.1.2 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度偏于低下 |
4.2 制度安全问题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现状 |
4.2.1 我国石油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
4.2.2 我国石油行业市场化程度不足的现状 |
4.2.3 制度安全缺陷的典型体现:成品油定价机制扭曲 |
4.3 金融安全问题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现状 |
4.3.1 我国石油期货的简短历史和现状 |
4.3.2 石油金融市场缺失的主要危害 |
4.3.3 金融安全缺陷的典型体现:亚洲溢价 |
4.4 小结和案例研究 |
4.4.1 小结 |
4.4.2 从三个层次看东方航空原油套保巨额亏损案例 |
5 国外在国家石油安全上的实践与经验借鉴 |
5.1 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体系 |
5.1.1 国际石油定价机制演变过程以市场化为导向 |
5.1.2 国际石油现货价格体系 |
5.1.3 国际石油期货价格体系 |
5.1.4 国际上三次石油危机回顾 |
5.2 美国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主要经验借鉴 |
5.2.1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建立、运行及作用 |
5.2.2 美国石油进口来源地的多元化 |
5.2.3 美国在国内石油市场化进程中的反垄断经验 |
5.3 日本与欧盟诸国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经验借鉴 |
5.3.1 日本与欧盟诸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简介 |
5.3.2 日本与欧盟诸国抑制成品油需求的税收政策 |
5.4 小结:我国借鉴国外经验应注意的问题 |
6 全面提高中国石油安全的财政金融政策选择 |
6.1 注重以财政金融政策加强我国石油安全体系 |
6.2 从三个层次来加强我国石油安全体系 |
6.2.1 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 |
6.2.2 加快市场化的制度建设 |
6.2.3 适当提前考虑石油金融市场的建设 |
6.3 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财政政策研究 |
6.3.1 利用财政政策确保战略石油储备建设 |
6.3.2 利用财政税收政策抑制不合理的石油需求 |
6.3.3 综合完善资源税和特别收益金制度 |
6.3.4 结合战略石油储备与节能减排开征环境税(碳税) |
6.4 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金融政策研究 |
6.4.1 利用金融市场加强石油供应安全 |
6.4.2 多方利用外汇储备发展能源金融创新 |
6.4.3 增设原油期货作为石油金融市场建设的突破口 |
6.5 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的相互扶助与加强 |
6.6 小结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9)石油金融化市场的前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 研究目的、思路及方法 |
二、 基本概念及国内外研究成果 |
三、 研究结构、创新点及不足点 |
第二章 石油市场的金融化属性与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石油市场的金融化属性概述 |
一、 石油市场金融化属性的本质特征 |
二、 石油市场金融化属性的产生条件 |
三、 石油市场金融化属性的经济功能 |
第二节 石油金融化的理论概述 |
一、 石油期货定价理论概述 |
二、 石油价格波动规律理论概述 |
三、 石油货币理论概述 |
第三章 石油金融化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 |
第一节 国际石油定价机制的衍变历程 |
一、 垄断定价时期(18591973) |
二、 主导定价时期(19731985) |
三、 市场定价时期(1985 今) |
第二节 石油金融化市场的交易体系 |
一、 石油金融化市场的交易场所 |
二、 石油金融化市场的交易产品 |
三、 石油金融市场的交易方式 |
第三节 市场定价体系的形成机制及波动轨迹 |
一、 国际油价的一般形成机制 |
二、 国际油价的历史波动轨迹 |
第四章 石油金融化市场的货币传导机制 |
第一节 石油美元的传导机制 |
一、 石油美元的界定 |
二、 石油美元的环流 |
三、 石油美元的背景因素 |
第二节 油价与美元政策的联动性分析 |
一、 油价与美元汇率的联动性分析 |
二、 油价与美元利率的联动性分析 |
三、 油价与通货膨胀的联动性分析 |
第三节 美元贬值与对石油美元的挑战 |
一、 美元贬值的影响作用 |
二、 石油美元面临的挑战 |
第五章 石油金融化市场的投机与监管 |
第一节 石油市场的金融投机 |
一、 石油金融投机的系统性分析 |
二、 主要的石油金融投机者分析 |
第二节 NYMEX 市场中金融投机的实证分析 |
一、 对 NYMEX 合约持仓量的分析 |
二、 对 NYMEX 交易头寸的分析 |
第三节 石油市场的金融监管 |
一、 监管的总体情况 |
二、 监管的主要问题 |
三、 对监管缺陷的认识与补救 |
第六章 发展中国石油金融化市场 |
第一节 中国石油金融化的市场特征 |
一、 高度垄断的石油产业格局 |
二、 初具雏形的石油金融市场 |
三、 僵硬滞后的价格形成机制 |
第二节 健全石油金融化市场的必要性 |
一、 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
二、 进口高度依存的需要 |
第三节 完善中国石油金融化市场的建议 |
一、 充分发挥外汇储备的金融工具作用 |
二、 深化改革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 |
三、 发展石油期货市场谋求定价主导权 |
参考文献 |
中文部分 |
英文部分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附件 |
(10)高盛:在中国只赚大钱——专访高盛在华合作伙伴、高华证券CEO章星(论文提纲范文)
开始考虑全牌照业务 |
在中国市场“只抓大鱼” |
高盛惹谁了? |
高盛高华:三年承销一单IPO |
四、高盛怎样发现中国石油(论文参考文献)
- [1]联合石化期货交易巨亏案例研究[D]. 张怡宁. 河北地质大学, 2019(08)
- [2]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我国股市的联动效应分析[D]. 鲁秉鑫. 厦门大学, 2019(12)
- [3]ZT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 韩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4]我国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研究[D]. 常萨日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5]《与中国打交道》(第四、五章)翻译实践报告[D]. 张闪.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7(08)
- [6]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A].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2013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 2013
- [7]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A].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2013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 2013
- [8]新的国家石油安全观及我国相关财政金融政策研究[D]. 王紫伟.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01)
- [9]石油金融化市场的前沿问题研究[D]. 李政. 武汉大学, 2012(07)
- [10]高盛:在中国只赚大钱——专访高盛在华合作伙伴、高华证券CEO章星[J]. 李小晓. 中国经济周刊, 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