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淑敏[1](2020)在《嘉兴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运用。要想农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农业技术不断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就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连接桥梁,没有农业推广服务组织的推动,再先进的农业技术也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嘉兴农业发展己迈入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制定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制度已经过时,不适应新时代农业农村的发展。所以,改革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体制、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的任务刻不容缓。本文笔者将从研究意义和国内外有关农业服务中心发展的研究出发,实地调研嘉兴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运行现状,包括对区级农业部门、镇政府、农技人员、农民四个主体的考察。经过细致的研究和科学的整理归纳,发现当前嘉兴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在机构设置上不够规范和合理,农技人员安排不均、专业性不强,农业服务配套设施及专项资金不到位等情况。农技服务推广方式与农业生产不相适应等问题较突出。基层农技人员也普遍反映缺少培训及再教育机制和激励机制。在农民问卷中也体现出农技推广服务的方式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因此,通过对农业部门及政府部门的调研,笔者总结出相应对策措施,各级农业部门及乡镇政府之间应明确权责关系,合理规划职能部门。并从制度、政策上保证农技人员再教育机会。农技人员需要制定出一系列能让农民可接受的服务措施,充分发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功能,推动嘉兴市农业走向农业现代化。
邱锋露[2](2019)在《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变革及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龙岩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同性与同质性,造成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在新的发展阶段出现徘徊。破解新时期的发展难题,关键在于搭建好科学技术与农民生产之间的桥梁。从顶层设计理顺农业推广,使农业科技真正的转化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本文梳理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的历史进程及其变动轨迹,基于农业推广框架模型分析龙岩市农业推广内外部环境,并对其农业推广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从推广服务系统与目标团体系统分别探究农业推广体系变革的价值取向,在总结全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建议。研究发现,龙岩市农业推广服务系统方面存在乡镇农业推广管理体制不顺畅、农业推广人员队伍难以匹配现实需求、人员激励成效不佳等问题,农业推广目标团体系统方面存在资金与技术瓶颈、人才与管理困境,同时两大系统在沟通互动方面亦存在问题。基于问题导向,分析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变革的价值取向,对推广服务系统的价值进行研判,提出推广服务系统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探究推广服务系统的使命效价与工作嵌入,推广目标团体系统的技术实体需求与社会心态需求。在总结全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农业推广机构区域化布局、提高推广人员专业性与积极性、推广项目差异化推广等优化建议。
杨雅莉[3](2019)在《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运行现状及变革研究 ——基于八地市调研情况》文中研究说明乡村振兴为农村发展提供新时代的红利契机,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农业推广。一方面农业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优化农业发展结构、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农业推广人员长期深入田间地头,面向农业、农民第一线,既了解农业特点,也了解农村价值。从顶层设计理顺农业推广管理体制,发挥好农业推广作为衔接农业科技与生产一线的桥梁作用,进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农民有机衔接现代农业与适度规模经营引领带动农业发展并驾齐驱。当前福建省农业推广受到基层农业推广管理体制的制约,推广体系面临诸多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基于对福建省农业推广工作的深入了解,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福建省农业推广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用VSM模型对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进行诊断及动态调整。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变革及优化的对策建议。本文梳理福建省农业推广历史进程与发展现状,对其建设成效进行分析。运用VSM模型诊断农业推广管理体制,探究其在机构职能、人员激励、队伍建设、推广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发现当前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存在推广机构行政化倾向突出、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推广队伍老龄化与渐趋年轻化并存、推广行为与外部环境脱节等问题。通过动态调整,提出分阶段渐进式有序推进管理体制变革。渐进式推进优化农业推广机构设置,由福建省农产品优势产区率先整合,辐射带动区域逐步变革,依据农业推广机构整合阶段匹配适应的管理体制。为进一步促进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变革及优化,提出因地制宜设计农业推广管理层级与幅度、分层分类指导农业推广服务精细化管理、促进农业推广力量社会化构建和农业推广服务功能综合性发展等对策建议。
刘崇敏[4](2019)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演变对基层农技队伍建设的启示 ——以大同市为例》文中指出基层农技人才队伍是推动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组织服务体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发展至今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然而在这一体系下,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从相关概念和理论着手,通过对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演变进程的梳理,以求对基层农技队伍建设产生启示,在对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演变进程的梳理后发现基层农技队伍的发展严重滞后,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需求,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大同市为代表,通过研究,发现大同市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存在:人员数量不足、年龄结构老化、学历职称层次低、人员保障待遇水平较低、晋升渠道狭窄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组织服务体系下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所存在的共性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保障基层农技队伍投入,改革基层农技队伍管理体制,创新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机制的对策。
李颜旭[5](2018)在《辽宁省盘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文中指出农业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发展的重要产业基础。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广泛进行,我国粮食生产和销售受到国际市场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粮食需求增加的同时,我国有效耕地面积却正在逐年下降。因此,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的粮食产量与经济产出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有机的联系,是对我国农业发展和支持的重要组织机构,为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改变,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等都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需要依靠资源,抓住机遇,完善自身建设,以更好的服务农业生产实践者,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本研究中,通过对农业技术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理论的学习,利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与统计分析法等对盘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历程、主要成效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盘山县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推广机构管理职能薄弱、推广资金投入不足、运行制度不完善、配套政策和设施不完整、推广人员知识陈旧、素质不均衡、推广过程沟通不畅、推广手段落后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国内外农业发达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的成功经验分析,并且按照市场主导、主体多元化、市场主导和农民主导的原则,对盘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盘山县农业基层推广体系的建设:(1)应该加大政府部门对农技推广工作的关注度,从宏观层面上把握农技推广工作方向与内容;(2)调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机构设置,落实每个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3)逐步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日常管理制度,建立严密的选聘、考核、奖惩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4)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基本素质培训,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的个人素质;(5)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经费投入,保障农技推广人员的各项福利待遇;(6)关心农民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提高农民对农技推广活动的参与热情。
徐诗婷[6](2018)在《内江市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发展打下了稳定而又扎实的基础,这也造成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技术的需求量不断增多,此时就需要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发挥其技术与知识方面的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保障。当前内江市农业发展处于全新历史阶段,形式逐渐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过去短缺经济以及计划经济背景下产生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以及推广体系,不再满足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所以强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工作是当前以及以后一个时期内重要的发展任务,探索构建内江市新型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等问题是现在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通过搜集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走访内江市农业局、科技局、政府及内江市的涉农企业,加强了内江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状况的理论与实践探究,总结内江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汇总,对内江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促进内江市农业科技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重点在于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内江市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研究发现,内江市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运行机制不健全、信息化服务落后、基层推广经费不足、专业人才缺失等问题;在此过程中,充分使用了公共服务理论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创新运行机制、建设网络信息平台、拓宽融资渠道、构建高水平科技服务队伍、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等,最后运用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权变设计理论指导农业技术服务组织设计及其配套运行机制的设计,以期进一步探索如何加强和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的改革。
肖刚纯[7](2017)在《湖南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研究 ——基于农户需求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是我国“科技兴农”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是连接农业技术和我国数以亿计的分散农户的桥梁,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自上而下”的指令式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民的需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需求与供给不匹配,推广效果不理想。农民是农业技术推广对象的主体,也是农业新技术的最终接受者。为了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效果,很有必要从农户需求角度研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问题。本研究认为,湖南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飞跃发展,如机构比较健全、人员得到充实、投入逐步加大、模式有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等,但仍然存在着运行机制不顺、部门协同不全、人员素质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这使得湖南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总体效果不佳,农户对其需求意愿不高。本文运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发现,湖南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户需求意愿受户主性别、家庭耕种面积、农户是否接受培训、户主教育程度、务农年限、服务收费情况等因素影响。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湖南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必须聚焦农民需求,优化推广运行机制、打造多元服务主体、强化服务的公益性、突出服务的个性化等,为农户提供更多、更经济、更高质量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庄心生[8](2013)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部分地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甚至出现“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也是最重要的要素,假定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有效地激励,对于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激励问题就成了焦点问题,河南省平顶山市虽然是一个典型的因煤而立以煤而兴的新型能源工业城市,但其农业在国民生产中的基础地位仍然不容忽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存在着很不理想的局面。文章分析了目前河南省平顶山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激励机制的现状,找出目前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存在问题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然后理论联系实际,提出河南省平顶山市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构建的建议及保障措施。文章经过对河南省平顶山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激励机制现状的调研,认为目前激励机制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薪酬激励不尽合理,缺乏长期激励,晋升通道不畅,选拔任用制度死板缺乏激励性等。笔者认为平顶山市基层农业推广人员激励问题主要有政府和基层农业推广人员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激励机制的设置制度不够完善,激励依据不令人信服,激励机制的设置缺乏系统性,激励机制的实施缺乏科学性。另一方面,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需求的多样性,思想认识因素的复杂性,对收入待遇的期望值较高以及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渴望很难得到满足等因素造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思想不稳定,积极性不高。文章针对河南省平顶山市的实际提出了基层农业推广人员激励机制构建的基本内容、激励机制模型和保障措施,认为基层农业推广人员激励机制应该包括薪酬激励、精神激励和成长性激励三大部分,认为完善基层农业推广人员激励保障措施应从制度改革、制定合理的激励依据、保证激励实施的三公原则以及建立有效地考核奖惩机制等入手,文章试图在分析农技推广人员激励机制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调查数据,从考核主体、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对考核结果的利用和考核项目构成等方面分析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考核激励机制的现状,以期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提供一定的依据。为我国其它地区基层农业推广人员的激励机制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苏荟[9](2013)在《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文中认为新疆干旱缺水,农业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农业主要依靠水利灌溉,水是新疆干旱区最稀缺的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节水势在必行,新疆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6%,新疆节水关键在于农业。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疆在稀缺水资源诱导下大面积选择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现已成为了国内及世界最大的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区。本文针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不仅揭示和阐释了新疆成功选择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内在动因、选择方式、行为表现和选择绩效,而且可以为其它地区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针对新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采用计量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调查分析的方法,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利用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国家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等,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并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政府、企业、科研部门、农业基层组织和合作组织及农户作为技术选择的一个整体,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的视角运用理论和案例方法实证分析了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行为、运行机制以及选择方式和路径,并利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提出了研究的背景、问题和思路等。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指出水资源稀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特别是农业节水势在必行,新疆成为我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示范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过程和绩效值得探讨。此外,本章还陈述了本文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第二章概述了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理论分析框架,界定了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概述了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公共品理论等理论,提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作了界定。第三章阐述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阐述了现代农业、农业技术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影响;概述了世界和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重点概述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为后续研究作好了铺垫。第四章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作了分析,利用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进行分析,以兵团棉花膜下滴灌技术为例建立模型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得出,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是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制度环境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影响。本章又从制度视角分析了新疆兵团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兵团特殊体制下的土地经营制度、农业生产制度、农业技术保障制度等对兵团农业高效节水技术选择有很大影响。第五章对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进行了分析,并以案例方式对各主体行为作了深入剖析。本章分析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供给主体的行为反应,通过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的案例分析和验证了各主体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分析了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八师石河子市和玛纳斯县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案例分析了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政府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核心,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有效推动者。其次,分析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新疆天业集团为案例,分析了节水灌溉技术产品供给企业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指出企业是参与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面积推广的关键主体。再次,分析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兵团组织所属科研部门联合攻关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案例分析了公共科研部门的行为表现,公共科研部门是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创新和推广的承担者,是节水灌溉技术供给的重要主体。此外,分析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玛纳斯县塔西河村和八师121团19连为案例,分析了基层农业组织行对节水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不同体制下的基层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采用方式和手段不同,因“制”和“地”而宜采用强制性、诱致性和合作组织参与等技术选择方式可发挥出很好的效果。最后,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进行了评析。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并形成了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机制,政府的强制性和诱致性技术选择及合作组织多方参与式选择等多种方式的运行和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种技术推广方式的作用下,农户基于自身利益和理性会主动选择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多种方式的有效配合下,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可以应对市场失灵、降低交易成本、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弥补组织缺失等。第六章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对农户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以问卷方式得到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农户选择或没有选择滴灌技术的原因以及选择的意愿、方式和绩效进行了调查,结果得出,农户选择滴灌技术主要是由政府强制性技术推广方式决定的,诱致性技术选择也发挥重要作用,由最初的强制性选择到自愿选择,政府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农户选择滴灌的决策有很大影响。其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得出,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受其个人特征、生产经营特征、节水技术特征和政府组织动员力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第七章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章运用不同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制度下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首先,描述分析了新疆兵团与新疆地方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其次,通过对资源禀赋相似区域下制度环境不同的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进行了分析,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从不同视角对它们的选择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改进和完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能力和绩效,提出解决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有重要意义。第八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得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是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合作组织和农户等多主体参与行为下的共同反应的结果;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有重要影响,基于新疆兵团特殊体制和土地经营制度等影响,新疆兵团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比新疆地方有明显优势。基于以上研究和结论,针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出了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加强政府节水主导职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科研部门服务作用,加大基层部门组织能力,发挥合作组织动员能力,提高农户农业节水技能;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改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宏观制度环境,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方式,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政策性建议。
邢芳[10](2011)在《大连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实施载体,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处于县乡两级层面的,上联接上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下联基地农户的推广体系,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力量和关键环节。本文在充分借鉴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和大连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趋势和现存问题,提出符合大连市全域城市化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模式,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促进地域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连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目标是构建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一主多元”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核心是强化县乡两级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使其具有明确的工作职能、规范的运行机制、优良的推广队伍、稳定的经费保障和必要的工作条件;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范其农业技术推广行为,使其成为联接广大农民的纽带,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点、宣传点和服务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应坚持政府为主导、职能分离、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精干高效和统筹兼顾等六项原则,在科学界定不同推广主体各自职能的基础上,突出政府宏观调控,以科研院所为支撑,以县乡两级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桥梁和纽带,以村级农民技术员为示范,搭建一种网络链接式的农业技术推广良性循环体系框架。其中,县乡的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依据大连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有多种设置模式。
二、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嘉兴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内研究 |
1.3.2 国外研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方法步骤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采取技术路线 |
1.4.4 研究的实施步骤 |
1.4.5 研究创新之处 |
2 全国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发展 |
2.1 产生的背景 |
2.2 机构设置 |
2.3 作用和职能 |
3 嘉兴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发展现状分析 |
3.1 嘉兴市农业概况 |
3.2 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发展模式 |
3.2.1 政府主导模式 |
3.2.2 联合建设模式 |
3.2.3 股份合作模式 |
3.2.4 农业企业独立组建模式 |
3.3 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
3.3.1 组织结构 |
3.3.2 人员情况 |
3.3.3 技术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
3.3.4 农业服务中心资金情况 |
3.3.5 农技人员后续学习情况 |
3.4 对农业服务中心的评价 |
3.4.1 县市业务部门的评价 |
3.4.2 镇政府的评价 |
3.4.3 农户的评价 |
3.5 农户问卷调查的结果 |
3.5.1 农户耕地面积 |
3.5.2 家庭经济收入来源 |
3.5.3 农户对技术信息的需求 |
3.5.4 影响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因素 |
3.6 农户接受农业技术的调查结果分析 |
3.6.1 农户对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 |
3.6.2 农民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 |
3.6.3 农户与各部门的关系 |
3.6.3.1 农户与农业服务中心的关系 |
3.6.3.2 农户与镇政府的关系 |
3.6.3.3 农户与其他农业组织的关系 |
4 嘉兴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机构设置不合理 |
4.1.2 人员专业不对口 |
4.1.3 岗位设置不科学 |
4.1.4 经费严重不足 |
4.1.5 农技人员专业性不强 |
4.2 原因分析 |
4.2.1 管理权力分散 |
4.2.2 农技人员任务繁重 |
4.2.3 工作职权不明确 |
4.2.4 政府资金投入少 |
4.2.5 农业专业培训少 |
5 完善嘉兴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发展对策 |
5.1 机构改革 |
5.1.1 重新核定编制 |
5.1.2 理顺管理体制 |
5.2 人事制度改革 |
5.2.1 改革用人机制 |
5.2.2 实行农技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
5.3 明确职责范围 |
5.3.1 树立“以农民为本”的服务观念 |
5.3.2 引进参与式推广方法 |
5.3.3 使用正确沟通技巧 |
5.3.4 改进推广服务手段 |
5.4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
5.4.1 加大资金投入 |
5.4.2 改善基础设施 |
5.5 增加农技人员的再教育机会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变革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2 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历史进程与变动轨迹 |
2.1 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变革历史进程 |
2.2 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变动轨迹 |
2.2.1 机构设置综合化整合 |
2.2.2 多方面优化业务能力 |
2.2.3 管理制度不断健全 |
3 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发展现状及成效分析 |
3.1 发展现状 |
3.1.1 内外部环境 |
3.1.2 推广目标团体系统层面 |
3.1.3 推广服务系统层面 |
3.2 龙岩市农业推广建设成效 |
4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龙岩市农业推广效果综合评价 |
4.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 权重设计与数据预处理 |
4.2.1 指标权重确定 |
4.2.2 数据预处理 |
4.3 龙岩市农业推广综合评价结果 |
4.3.1 农业推广效果总体评价 |
4.3.2 农业推广效果评价细化 |
5 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存在问题及变革价值取向 |
5.1 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存在问题 |
5.1.1 推广服务系统运行不畅 |
5.1.2 推广目标团体系统内生动力不足 |
5.1.3 系统沟通互动存在脱节 |
5.2 变革价值取向 |
5.2.1 农业推广体系价值判断 |
5.2.2 推广服务系统使命效价 |
5.2.3 推广目标团体系统需求本位分析 |
6 促进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变革及优化的对策建议 |
6.1 提升农业推广服务系统的有效性 |
6.1.1 推广机构区域化布局 |
6.1.2 提高推广人员专业性与积极性 |
6.2 满足农业推广目标团体系统的差异化需求 |
6.2.1 依据区域发展程度差异推广 |
6.2.2 依据农户个体差异推广 |
6.3 适应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环境的动态变化 |
6.3.1 服务好小农户 |
6.3.2 运用好新媒体技术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运行现状及变革研究 ——基于八地市调研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技术路线图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福建省农业推广进程、现状及成效分析 |
2.1 福建省农业推广历史进程 |
2.2 福建省农业推广发展现状 |
2.3 福建省农业推广成效分析 |
3 福建省八地市农业推广效果综合评价 |
3.1 农业推广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 指标权重确定及数据预处理 |
3.3 总体评价结果分析 |
4 基于VSM模型农业推广管理体制诊断及动态调整 |
4.1 VSM模型概述及其适应性分析 |
4.1.1 VSM模型概述 |
4.1.2 适应性分析 |
4.2 基于VSM模型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诊断 |
4.2.1 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诊断 |
4.2.2 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剖析 |
4.3 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动态调整 |
5 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变革路径选择 |
5.1 分阶段渐进式有序变革 |
5.1.1 福建省农产品优势产区率先整合 |
5.1.2 福建省辐射带动区域逐步变革 |
5.2 变革价值预设 |
5.2.1 推广人员积极性与稳定性 |
5.2.2 推广工作有效性与精准性 |
6 促进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变革及优化对策建议 |
6.1 因地制宜设计农业推广管理层级和幅度 |
6.1.1 层次网络结构特征 |
6.1.2 层级职能重新定位 |
6.2 分层分类指导农业推广服务精细化管理 |
6.2.1 双向激励制度构建 |
6.2.2 人才专业培养制度完善 |
6.3 促进农业推广力量社会化构建和农业推广价值多元化 |
6.3.1 推广力量社会化构建 |
6.3.2 服务功能综合性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演变对基层农技队伍建设的启示 ——以大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7 研究创新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农业科技服务 |
2.2 农业技术推广 |
2.3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
2.4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
2.5 人力资本理论 |
2.6 农村科技人力资源理论 |
2.7 农村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
3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演变进程和基层农技队伍发展概况 |
3.1 创建阶段(1949-1957 年) |
3.1.1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概况 |
3.1.2 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概况 |
3.2 曲折发展阶段(1958-1977 年) |
3.2.1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概况 |
3.2.2 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概况 |
3.3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年) |
3.3.1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概况 |
3.3.2 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概况 |
3.4 改革发展阶段(1992-2011) |
3.4.1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概况 |
3.4.2 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概况 |
3.5 创新发展阶段(2012-至今) |
3.5.1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概况 |
3.5.2 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概况 |
3.6 分析总结 |
4 大同市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分析 |
4.1 大同市基层农技队伍概况 |
4.1.1 大同市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 |
4.1.2 大同市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服务水平 |
4.1.3 大同市在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措施 |
4.1.4 大同市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 |
4.2 基层农技队伍存在的问题 |
4.3 基层农技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 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的对策 |
5.1 保障基层农技队伍投入 |
5.2 改革基层农技队伍管理体制 |
5.2.1 促进基层农技队伍可持续发展 |
5.2.2 整合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 |
5.2.3 完善基层农技人员考核体系 |
5.2.4 拓展基层农技人员晋升流动渠道 |
5.3 创新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机制 |
5.3.1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基层农技队伍 |
5.3.2 建立产学研推一体化农技推广团队 |
5.3.3 引导市场化主体参与基层农技队伍建设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5)辽宁省盘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内研究进展 |
1.3.2 国外研究进展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
2.1 农业技术推广 |
2.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2.3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第三章 盘山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概况 |
3.1 盘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发展的历史沿革 |
3.1.1 盘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阶段(1949-1957年) |
3.1.2 盘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艰难发展阶段(1958-1977年) |
3.1.3 盘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9) |
3.1.4 盘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创新阶段(1992-至今) |
3.2 盘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状 |
3.2.1 盘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组织构成 |
3.2.2 盘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人员构成 |
3.2.3 盘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经费构成 |
3.2.4 盘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服务模式 |
3.3 盘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成效 |
3.3.1 农业综合生产取得的主要成效 |
3.3.2 发展现代化农业取得的主要成效 |
3.3.3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取得的主要成效 |
第四章 盘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要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 |
4.1 盘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职能薄弱 |
4.1.2 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不完善 |
4.1.3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方法落后 |
4.1.4 农业技术推广市场动态与知识更新不及时 |
4.1.5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资金投入不足 |
4.1.6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沟通 |
4.2 影响盘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因素分析 |
4.2.1 政府组织管理 |
4.2.2 相关配套措施 |
4.2.3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 |
4.2.4 农业从业者自身因素 |
第五章 国内外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
5.1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经验分析 |
5.1.1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成功经验分析 |
5.1.2 日本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成功经验分析 |
5.1.3 荷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成功经验分析 |
5.2 我国农业推广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做法 |
5.2.1 强化政府对农技推广体系的领导作用 |
5.2.2 创新农技推广管理体制 |
5.2.3 完善农技推广工作运行机制 |
5.2.4 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
5.3 国内外成功经验对盘山县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启示 |
5.3.1 发挥农业高校(院、所)的重要作用 |
5.3.2 建立多渠道农业科技服务投入机制 |
5.3.3 依法建立和扶持民间农村科技服务组织 |
第六章 完善盘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
6.1 盘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
6.2 盘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依据原则 |
6.2.1 政府主导原则 |
6.2.2 主体多元化原则 |
6.2.3 市场导向原则 |
6.2.4 农民导向原则 |
6.3 盘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
6.3.1 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增强全局意识 |
6.3.2 优化和调整机构配置,落实岗位职责 |
6.3.3 改善农技推广工作管理制度建设 |
6.3.4 强化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
6.3.5 提高财政经费投入力度 |
6.3.6 关注农民需求,提升参与热情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盘山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调查问卷 |
(6)内江市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相关概念 |
1.3.2 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相关理论 |
1.3.3 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现状和水平 |
1.3.4 关于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实地调查法 |
1.5.3 统计分析法 |
2 农业科技组织相关理论概述 |
2.1 农业科技服务组织概念界定 |
2.2 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基础理论 |
2.2.1 市场失灵理论 |
2.2.2 农业科技成果的供求理论 |
2.2.3 帕累托最优理论 |
2.3 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类型 |
3 内江市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现状研究 |
3.1 内江市基本情况 |
3.2 内江市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类型 |
3.2.1 行政型农业科技服务组织 |
3.2.2 项目性农业科技组织 |
3.2.3 企业型农业科技组织 |
3.3 内江市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环境和结构情况 |
3.3.1 内江市科技服务组织外部环境情况 |
3.3.2 内江市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人员与结构情况 |
3.3.3 内江市农业科技服务运行情况 |
3.3.4 内江市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
3.3.5 内江市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收入分配和工作安排机制 |
4 内江市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发展现存问题分析 |
4.1 专业人才缺失 |
4.2 信息化服务落后 |
4.3 基层推广经费不足 |
4.4 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
4.5 社会化合作组织的缺失 |
4.5.1 社会化合作组织规模小 |
4.5.2 多主体服务协调机制欠缺 |
5 国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经验和启示 |
5.1 国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介绍 |
5.1.1 美国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 |
5.1.2 日本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
5.1.3 荷兰的服务型企业与机构 |
5.2 国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发展经验对内江市的启示 |
5.2.1 发挥政府长期的主导作用 |
5.2.2 发展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主体的多元化 |
5.2.3 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人员专业素养 |
5.2.4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与科研教育机构合作 |
5.2.5 拓展多样化的筹资渠道 |
6 完善内江市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发展对策 |
6.1 构建高水平科技服务队伍 |
6.2 建设网络信息平台 |
6.3 拓宽融资渠道 |
6.4 创新运行机制 |
6.4.1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方式 |
6.4.2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内容 |
6.4.3 创新推广方法 |
6.5 提升农民文化水平 |
6.6 完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 |
6.6.1 以科研机构为支撑 |
6.6.2 以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 |
6.6.3 以农业社团组织为补充 |
结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湖南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研究 ——基于农户需求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3 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研究路线图 |
1.4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支撑 |
2.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概念 |
2.1.1 广义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
2.1.2 狭义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
2.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
2.3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式 |
2.3.1 项目推广方式与示范辐射相结合的推广方式 |
2.3.2 网络信息服务与技术相结合的推广方式 |
2.3.3 技术承包的推广方式 |
2.4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研究的有关理论 |
2.4.1 技术进步理论 |
2.4.2 平衡发展理论 |
2.4.3 农户行为理论 |
第3章 湖南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现状与问题 |
3.1 湖南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现状 |
3.1.1 健全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 |
3.1.2 充实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 |
3.1.3 加大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投入 |
3.1.4 创新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 |
3.1.5 提升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 |
3.2 湖南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问题 |
3.2.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运行机制不顺 |
3.2.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存在部门壁垒 |
3.2.3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
3.2.4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资金投入不足 |
第4章 湖南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户需求的实证分析 |
4.1 理论分析与问题提出 |
4.2 模型选择与变量选取 |
4.2.1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取 |
4.2.2 计量方法选择 |
4.3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
4.3.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4.3.2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
4.4 计量结果与分析 |
4.5 结论 |
第5章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需求相关经验与启示 |
5.1 国外相关经验分析 |
5.1.1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建设体系 |
5.1.2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机制 |
5.1.3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内容 |
5.1.4 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
5.2 日本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建设体系 |
5.2.1 四大板垂直整合日本农业科研实力 |
5.2.2 多维系统保证农业科学研究快速推广 |
5.2.3 建立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5.3 澳大利亚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需求的应用 |
5.4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主要经验 |
5.4.1 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
5.4.2 实现科研、教育与推广一体化 |
5.4.3 建立需求导向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
5.4.4 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 |
5.4.5 不断拓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
5.5 对湖南省的启示 |
5.5.1 完善农业技术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 |
5.5.2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 |
5.5.3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外部环境 |
5.5.4 积极培训高素质的推广人才队伍 |
5.5.5 坚持信息化发展路径研究与定位 |
第6章 湖南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研究的对策建议 |
6.1 拓展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使之更好地惠及千家万户 |
6.2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明确农业技术推广公益性 |
6.3 提升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更好服务农户的实际需求 |
6.4 勇于创新技术推广的方式,不断提高服务农户的效率 |
6.5 加大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积极引导农户采纳新技术 |
6.6 促进农业院校与农户交流,研发满足农户需求的技术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河南省平顶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 |
2.1 期望理论 |
2.2 双因素激励理论 |
2.3 需求层次理论 |
3 河南省平顶山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激励机制的现状调查 |
3.1 河南省平顶山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现状 |
3.1.1 调查方法及样本量选取 |
3.1.2 平顶山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调查结果 |
3.2 河南省平顶山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激励机制现状调查结果 |
3.2.1 职业发展调查结果 |
3.2.2 薪酬福利调查结果 |
3.2.3 调查研究结论 |
4 河南省平顶山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河南省平顶山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4.1.1 薪酬激励不合理 |
4.1.2 成长通道相对单一 |
4.1.3 选拔任用制度激励性不强 |
4.1.4 缺乏长期激励措施 |
4.2 河南省平顶山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激励依据不完善 |
4.2.2 激励机制不科学 |
4.2.3 政府农业投入的不足 |
4.2.4 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对良好文化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
4.2.5 政府管理滞后造成制度不健全 |
5 河南省平顶山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激励机制完善的建议和措施 |
5.1 激励机制完善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
5.1.1 指导思想 |
5.1.2 指导原则 |
5.2 河南省平顶山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激励机制框架和内容 |
5.2.1 激励机制框架构想 |
5.2.2 激励机制的基本内容 |
5.2.2.1 薪酬激励体制设计 |
5.2.2.2 精神激励机制设计 |
5.2.2.3 成长性激励机制设计 |
5.2.2.4 保障化的制度激励机制设计 |
5.3 激励机制实施的保障措施 |
5.3.1 加快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
5.3.2 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依据 |
5.3.3 确保激励机制实施的公正公开公平 |
5.3.4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应与市场对接 |
5.3.5 充分调动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
5.3.6 树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价值高于一切的财富观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附录 |
致谢 |
(9)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1.7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理论分析框架 |
2.1 概念界定 |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技术选择理论 |
2.2.2 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
2.2.3 公共产品理论 |
2.2.4 集体行动理论 |
2.3 理论分析框架 |
2.3.1 新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的界定 |
2.3.2 基本假设 |
2.3.3 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三章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
3.1 现代农业、农业技术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
3.1.1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革命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
3.1.2 我国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与节水灌溉技术 |
3.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
3.2.1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历程 |
3.2.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特征和趋势 |
3.3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
3.3.1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
3.3.2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前景 |
3.4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
3.4.1 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
3.4.2 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
第四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及制度影响分析 |
4.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分析 |
4.1.1 要素稀缺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
4.1.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
4.2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分析 |
4.2.1 市场需求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
4.2.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
4.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影响分析 |
4.3.1 兵团特殊体制和农业生产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 |
4.3.2 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
4.3.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非正式制度影响 |
第五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分析 |
5.1 政府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
5.1.1 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动因 |
5.1.2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强制性选择 |
5.1.3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诱致性选择分析 |
5.1.4 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
5.1.5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一:政府行为的案例分析 |
5.2 企业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
5.2.1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
5.2.2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特征 |
5.2.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二:企业行为的案例分析 |
5.3 科研部门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
5.3.1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
5.3.2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特征 |
5.3.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三:公共科研部门行为的案例分析 |
5.4 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
5.4.1 基层农业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
5.4.2 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
5.4.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四:基层农业组织行为的案例分析 |
5.5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选择行为评析 |
5.5.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 |
5.5.2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的运行机制 |
5.5.3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行为评价 |
第六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分析 |
6.1 农户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利益取向和行动反应 |
6.1.1 农户行为理论和农户技术选择行为 |
6.1.2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取向 |
6.1.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动反应 |
6.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农户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
6.2.1 农户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原因的描述性分析 |
6.2.2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意愿和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
6.2.3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分析 |
6.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6.3.1 研究假设 |
6.3.2 模型选择、数据描述和计量分析 |
6.3.3 结论和启示 |
第七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分析 |
7.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
7.1.1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
7.1.2 新疆地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
7.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和模型分析 |
7.2.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分析 |
7.2.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结构-行为-绩效”模型分析 |
7.3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分析简评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1.1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 |
8.1.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 |
8.1.3 制度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明显影响 |
8.2 政策建议 |
8.2.1 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 |
8.2.2 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 |
8.2.3 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 |
8.2.4 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导师评阅表 |
(10)大连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概念的界定 |
1.2.1 农业推广 |
1.2.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设计和国外经验借鉴 |
2.1 农业推广组织体系的设计 |
2.1.1 农业推广组织设计原理 |
2.1.2 农业推广组织设计原则 |
2.1.3 农业推广组织的主要类型及其评价 |
2.2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 |
2.2.1 日本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2.2.2 韩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2.2.3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2.2.4 法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2.2.5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
3 我国和大连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
3.1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 |
3.1.1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
3.1.2 我国与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比较分析 |
3.1.3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趋势及体系建设改革探索 |
3.2 大连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
3.2.1 公益性推广机构建设状况 |
3.2.2 其他多元化主体参与状况 |
3.2.3 大连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特点 |
3.3 大连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存问题 |
3.3.1 体制不顺,职能错位 |
3.3.2 基础薄弱,手段落后 |
3.3.3 人员短缺,素质较低 |
3.3.4 经费不足,保障不利 |
3.3.5 参与不广,带动不强 |
3.3.6 内容单一,效率不高 |
4 加强大连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
4.1 大连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
4.1.1 大连区域经济发展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总体要求 |
4.1.2 新阶段农户对农业推广工作的需求调研 |
4.2 加强大连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路 |
4.2.1 大连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目标 |
4.2.2 大连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原则 |
4.3 加强大连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
4.3.1 科学地界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职能 |
4.3.2 搭建新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框架 |
4.3.3 强化公益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 |
4.3.4 大力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主体 |
4.3.5 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科技素质 |
4.3.6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
4.3.7 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力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农民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调查问卷 |
附录B 大连市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及对策调研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嘉兴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发展对策研究[D]. 张淑敏.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1)
- [2]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变革及优化研究[D]. 邱锋露.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3]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运行现状及变革研究 ——基于八地市调研情况[D]. 杨雅莉.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4]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演变对基层农技队伍建设的启示 ——以大同市为例[D]. 刘崇敏.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5]辽宁省盘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D]. 李颜旭.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6]内江市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 徐诗婷.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4)
- [7]湖南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研究 ——基于农户需求视角[D]. 肖刚纯.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0)
- [8]河南省平顶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激励机制研究[D]. 庄心生. 浙江农林大学, 2013(04)
- [9]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D]. 苏荟. 石河子大学, 2013(01)
- [10]大连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研究[D]. 邢芳. 大连理工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