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阿尔德能救阿根廷吗(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苑全玺[2](2014)在《IMF援助效果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自成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建立在战后国际新秩序之上的国际性金融机构,IMF一直扮演着全球范围内金融行业治理者的角色,同时其影响力也扩展至整个全球经济领域,乃及政治、安全等诸多方面。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经济发展减速,而原本主要靠出口加工业为支柱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自然失去大量市场,这些发展中国家或新兴经济体的对外贸易环境出现恶化,竞争日益激烈,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国家由于本国经济结构的痼疾,再加上政策调整或有失误或过于迟缓,导致国际收支严重失衡问题日益凸显,最终在内外因素作用下爆发严重的金融动荡、经济危机,他们对外部资金援助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1982年又爆发了国际性的债务危机,这让许多跨国私人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在贷款标准上逐步收紧,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刚好面临严重收支困难的国家,很难从私人银行、金融公司中获得商业贷款,因故IMF便成为他们主要的求援对象。通过向这些国家提供贷款援助和以附加条件等形式出现的结构调整要求,IMF确实对有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的转型贡献不小。但在很多时候,这些援助似乎并没有起到太多作用,有时甚至还对危机推波助澜。因此,这些贷款及结构调整方案的效果问题,一直颇有争议。以往有关IMF援助效果的研究多从IMF的视角观察这一变迁过程,多忽视国际关系格局演化对这一问题的影响。如果我们跳出既有的分析视野会发现,美国为首的所谓“西方民主阵营”获得冷战最终胜利后,以经济手段对某些发展中国家拉拢的需要下降,而以自身经济发展理念改造对方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意愿、信心增强。IMF作为美国等西方大国掌控的国际组织,自然也体现着这种趋向。因此,除了其他因素外,导致IMF在结构调整方面条件越来越严苛的重要原因便是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而这种国际关系格局方面的变化通过贷款条件最终传导到受援国在使用援助贷款的政策选择空间、国内经济调整措施、金融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最终影响IMF贷款援助的效果。同时,在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即使获得IMF比较充裕的贷款援助,如本国政府没有较强的执政能力、比较稳定的政治秩序,IMF贷款援助常被滥用或误用,同样也难最终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即希望利用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国际政治理论、比较政治学理论等多学科方法,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受援国贷款及其他援助政策效果的制约因素展开研究。而既往对于IMF的援助政策成败的讨论也基本瞩目于IMF援助方案、发挥角色、受援国的经济基础好坏、市场机制是否健全、债务状况等等,即多围绕经济、贸易的主题而对其他方面因素关注甚少或失之于略。事实上,IMF对受援国的扶持行动成效如何还极大程度的受到国际政治局势、国内政治条件的制约(而这两方面因素内部也存在着互动关系)。本文准备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说明IMF贷款及扶持政策效果的制约因素。应该说,本文对于进一步理解在经济领域国际合作是如何受到国内、国际政治因素制约的,同时也对于理解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之间的关联与张力有所裨益。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受到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启发(具体在文献综述过程中已做介绍),同时本研究中接受了新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理论中对于国际经济体系中非公正、非均衡的假设。笔者认为,要想使得受援国与IMF之间的协调共赢,实现经济恢复和发展,则必须具备经济因素、国内政治因素、国际关系因素三方面条件,而本文则主要从前人缺乏重视的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两个维度分析是什么决定IMF援助的效果。同时,就国内政治因素而言,笔者主要想从政治秩序和执政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国际关系因素则主要从大国关系、地缘政治两个方面进行讨论。笔者虽然不认为没有其他具体影响因子可能影响援助效果,但考虑到理论的简洁性和确定性,本文提出一个双维度(国内政治、国际关系)、四因素(政治秩序、执政能力、大国关系、地缘政治)的解释模型。笔者将IMF看作是由大国主导的国际性经济合作组织,其自身贷款决策受到国际关系演化、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设定IMF援助(特别是贷款)在受援国的有效与否作为结果,将制约其有效与否的因素作为原因,来讨论双方的因果关系。在埃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美国控制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埃及的贷款活动是如何受到国际政治体系和地缘政治的影响,IMF对埃及贷款援助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国际关系格局变迁使得美国对埃援助热情下降有关。在阿根廷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援助在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受到国内政治的约束,IMF在帮助阿根廷应对金融危机问题时的出师不利,主要源于阿根廷国内政治因素。在韩国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国际关系环境和国内政治状况均处于较好状况时,IMF对韩国的贷款援助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不难发现笔者提出的理论预设得到了初步的验证,即要想使得受援国与IMF之间的协调共赢,实现经济恢复和发展,则必须具备经济因素、国内政治、国际关系三方面条件,除却经济因素外,受援国必须具备笔者提出的两方面四个要素条件,如任何一项明显不足即可能令IMF援助效果不佳,在这四个要素中国内政治方面的两个要素作为内因显得尤其重要。具体说来,如受援国所处的国际政治环境不佳,与掌握IMF话语权的大国(主要是美国)的关系不佳,或美国帮助力度不大甚至希望趁机敲打此受援国,则IMF在具体的支持力度上会大打折扣,贷款援助附加条件将越加苛刻,甚至罔顾本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阶段,导致援助效果往往较差。同时,因国际政治格局的不同,受援国与IMF的合作协调程度也会有差异(如冷战结束前后),也会对效果产生关键影响。另外,即使国际格局有利,IMF对受援国支持力度很大,条件宽松,受援国对IMF的所谓专业建议言听计从,有时也无法获得良好效果。这便是IMF援助效果受到国内政治状况的制约。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国家常常标榜以IMF援助推动受援国的经济市场化、自由化,进而最终促进民主化的实现。反过来似乎民主化程度或意识形态成为影响IMF帮助力度的重要原因。其实这遮蔽了贷款援助复杂面相。其实,如果本国政局动荡、官僚体系运转效率低下就会导致国家能力羸弱,即使推动民主化也难解决IMF援助(特别是贷款)的效果问题。而面对IMF援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欲进一步推动IMF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改善IMF援助的效果,发展中国家理应在IMF的变革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作为其中主要代表的中国自然应积极主动参与IMF的改革进程中。同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出于自身国家利益和大国责任的考量,中国也需要努力构建符合各方利益的更加稳定、繁荣的国际货币体系。
祝恩扬[3](2013)在《基于货币错配视角的新兴市场货币危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货币错配是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大规模的货币错配会影响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汇率政策的灵活性,同时对产出等方面会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欧洲、美洲、东南亚为代表的一些新兴市场多次爆发了货币危机,严重影响了世界金融市场的稳定。这些国家在发生金融危机的整个过程都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货币错配现象。因此本文基于新兴市场货币错配的特点,从货币错配角度研究新兴市场货币危机问题。本文首先对货币危机与货币错配理论进行分析,提出了从货币错配角度研究货币危机问题这样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视角;接下来在货币错配视角下,对新兴市场货币错配状况进行分析,发现货币错配与货币危机之间存在着紧密地联系。在货币危机发生之前、之中和过后,新兴市场的货币错配程度都经历了大规模积累、严重程度迅速恶化和货币错配严重程度降低,这三个阶段。本文通过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新兴市场货币错配的因素,发现全球化和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导致新兴市场货币错配的主要原因。新兴市场自身发展不够成熟的金融市场、政策体制的不完善、汇率制度的僵化还有国内政策措施的不合理也是加剧货币错配程度的重要原因。本文从货币政策、宏观和微观经济主体这几个方面分析货币错配引发货币危机的作用机制。货币政策方面的研究结论为,货币错配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传导途径两个方面降低了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对货币错配影响经济主体的分析为:不论债权型货币错配还是债务型货币错配的大量积累,都会给经济主体带来负面影响。当汇率大幅波动时,货币错配能够减少经济主体的投资规模、从而使产出下降;大规模的货币错配能够增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使得宏观和微观经济基本面恶化,当出现外部势力的冲击时,会引发货币危机。针对亚洲和美洲曾经发生货币危机的新兴市场,本文建立短期货币错配指数模型,来验证新兴市场货币错配与与货币危机的作用机理。并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表明:短期货币错配指标对经济的反方向影响有一年的滞后期,且对前一年的影响要大于当年;对经济的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调整的力度较小。这说明货币错配是引起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加剧金融危机的破坏程度;货币错配的急剧增加,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这一结果较好的支持了理论分析结论,由此可认为理论分析结论在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在文章最后,依据本文的研究结论,针对中国货币错配的实际状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方卫星[4](2003)在《货币政策的目标设定制度——机理与效应》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一篇立足于现实角度来研究货币政策操作规范问题的论文。1973年布雷顿森林货币金融体系崩溃之后,各国政府当局推行了形式多样的货币政策框架,目的在于增进货币政策的公信力、透明度和中央银行的责任性,努力实现经济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伴随着此间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中央银行的决策者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现阶段货币政策主导性的、长期的最终目标是致力于实现价格稳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货币政策总体上应当遵从某种基于规则而不是完全不受限制的操作规范。 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趋势是,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规则型货币政策的过程当中,都采用了设定一个乃至多个明确目标的做法,并且随着时代背景和各种约束条件的变迁,这种设定做法本身还在不断发生着各种颇具意义的变化。有证据表明,目标设定制度与一国货币政策操作的整体绩效密切相关。目前正在被各国中央银行所采用的货币政策目标设定制度,主要有汇率目标设定制度、货币供应量目标设定制度和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等三种类型,它们构成了本文的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集中在三大方面:一是在货币政策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框架当中实行目标设定制度的理论基础;二是分别对前述三类目标设定制度的内在机理进行系统性解析,同时结合相关案例,研究各类目标设定制度的实施效应;三是结合我国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研究货币政策的双重目标设定制度。在此基础上,本文最后在规范意义上对一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基本准则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全文约25万字,共分为八章,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全文的导论,主要是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提出货币政策的目标设定制度这一重要研究命题,对西方学术界关于货币政策操作规范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检索述评,并对相关重要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和辨析,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主要的创新。 第二章立足于政治经济的视角研究货币政策行为的历史演进、内在本质和最终目标,目的是为后续各章内容提供一个背景铺垫。首先通过从实践操作和理论渊源上对货币政策历史起源的简要回顾,阐明货币政策自诞生之时起便开始拥有的“政治经济”属性。接着根据卢卡斯基于理性预期立场对丁伯根模型的批判,还原货币政策的博弈内质,并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度博七学位论文货币政策的目标设定制度—机理与效应在新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分析了政治因素对货币政策行为的影响.最后从现行货币制度所具有的内在规定性,以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角度,论证了维持价格稳定是现阶段各国货币政策主导性的、长期的最终目标。 第三章研究中央银行的动态不一致性行为、通货膨胀偏好及其治理问题。在探究价格不稳定、尤其是高通货膨胀的根源时,中央银行自身的货币供给行为是首先被考虑到的因素。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在货币政策博弈当中,一国中央银行可能会基于增加就业(或产出)、为预算赤字融资、改善国际收支以及维持金融稳定等动机,实施动态不一致性的货币政策,从而产生通货膨胀偏好。为了有效降低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和通货膨胀偏好,提高货币政策公信力,关键的环节之一是对中央银行本身的行为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约束。激励约束机制主要包括声誉约束机制、委托一代理方法和目标设定制度。其中,目标设定制度是一国政府针对目标变量所做出的公开的事先承诺,目标变量扮演着名义锚的角色,可以锚定私人部门的通货膨胀预期,同时约束中央银行的机会主义行为。第四章研究汇率目标设定制度的机理和效应。汇率变量在不同的国家、可以扮演自由变量、应当拥有较大的刚性,政策工具和名义锚等三种角色。汇率目标设定制度认为不同的时期一国名义汇率甚至是将本币与某种锚币之间的汇率完全固定,从而构成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名义汇率就可以起到锚定私人部门预期和约束政府行为的作用。目前该制度主要有单方面的可调整钉住汇率、集体名义汇率锚和货币局制度等三种形式。汇率目标设定制度能够有效抑制惯性的通货膨胀力量和治理高通货膨胀,但可能会产生内外均衡冲突、丧失货币政策自主权、汇率水平错置、遭受投机攻击乃至货币危机等问题,因而在实行之后必须预先准备一个合适的退出战略。现阶段,对于大多数新兴和转轨经济体,可供选择的汇率目标设定制度的退出方向有:(l)在外汇管制条件下继续实行;(2)钉住一篮子货币;侈)美元化;(&)通过货币合作实现单一货币;伶)让汇率浮动起来。 第五章研究货币供应量目标设定制度的机理和效应。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选择了货币供应量目标设定制度。与汇率目标设定制度的显着区别是,货币供应量目标设定制度使一国货币政策操作可以专注于实现内部的经济目标。在一国货币政策框架当中,货币供应量指标既可以扮演操作目标,也可以扮演中介目标,但本质上都是在扮演着货币政策的名义锚。货币数量理论始终坚持强调货币供应量决定物价水平的鲜明观点,它为货币供
本刊国际新闻部[5](2002)在《一周国际时事回顾(2001年12月28日~2002年1月3日)》文中研究表明 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四国总统2001年12月28日在乌首都塔什干举行会晤,就多边合作的现状和前景以及维护地区安全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二、杜阿尔德能救阿根廷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杜阿尔德能救阿根廷吗(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IMF援助效果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1. 相关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状况 |
2. 对 IMF 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研究 |
3. 案例国家政治、外交及与 IMF 关系相关研究状况 |
第三节 理论方法 |
第四节 章节安排 |
第一章 IMF 运作机制及其国际援助情况概述 |
第一节 国际政治局势与 IMF 的诞生 |
1. IMF 成立的政治经济背景 |
2. 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台前幕后与 IMF 的诞生 |
第二节 IMF 的运作程序 |
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份额分配 |
2. IMF 的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 |
第三节 IMF 的援助方案 |
1. IMF 援助方案的理论和意识形态基础 |
2. 援助方案的几种方式及其演变 |
3. IMF 援助方案的演变特点 |
第四节 IMF 在世界范围内的援助效果评述 |
1. IMF 援助对象与作用的历史变迁 |
2. IMF 援助效果概述 |
第二章 国际体系、地缘政治对 IMF 援助决策与设计的影响:埃及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国际体系的变迁与埃及的地缘政治地位 |
1. 战后的中东局势与冷战体系 |
2. 战后埃及政治和外交环境的变迁 |
3. 冷战时期埃苏、埃美关系的变迁及埃及受援状况 |
第二节 冷战末期局势变化与 IMF 对埃援助(1987 年与 1991 年) |
1. 埃及 80 年代中期向 IMF 求援的背景 |
2. 1987 年和 1991 年援助情况及效果评价 |
第三节 冷战结束与 IMF 对埃及援助情况的变化 |
1. 冷战及海湾战争结束后的中东局势和埃美关系 |
2. 冷战后的局势与 1993 年、1996 年的援助情况 |
第三章 国内政治逻辑与 IMF 援助的困境:阿根廷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拉美转型国家的政治特征与阿根廷的政治变迁 |
1. 拉美转型国家的政治特点和问题 |
2. 阿根廷国内的政治变迁 |
第二节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阿根廷的政治、经济变迁与 IMF 的援助成效 |
1. 20 世纪 80 年代阿根廷的政治、经济困局 |
2. 梅内姆政府的改革与 IMF 援助 |
3.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的援助效果与阿根廷的经济衰退 |
第三节 IMF 援助的失败与阿根廷经济危机(1999—2001) |
1. 德拉鲁阿政府执政时期内政外交的失误与困境(1999—2001) |
2. IMF 援助与危机的爆发 |
第四章 国内政治条件、国际关系环境的协调情况与 IMF 援助的成效:韩国案例分析 |
第一节 韩国的国际环境与政治变迁 |
1. 韩国的地缘战略位置和韩国在战后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中的地位 |
2. 韩美关系的演变 |
3. 韩国的政治与社会的变迁 |
第二节 韩国金融危机与 IMF 的介入 |
1. 威权时代 IMF 对韩援助情况 |
2. 韩国金融危机发生的缘由 |
3. IMF 的介入和初期援助效果 |
第三节 危机中的变革:韩国 IMF 式经济改革的变迁 |
1. IMF 体制下的金大中改革 |
2. 韩国走出“IMF 体制”及其内外原因 |
第五章 结语 |
第一节 对 IMF 援助效果问题的总结 |
第二节 增强 IMF 援助效果的建议 |
第三节 IMF 援助效果相关变革中中国应发挥的作用 |
后记 |
参考文献 |
(3)基于货币错配视角的新兴市场货币危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ONTENTS |
图表目录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科学依据和意义 |
1.1.1 全球化趋势 |
1.1.2 货币危机与货币错配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货币危机理论综述 |
1.2.2 货币错配理论综述 |
1.2.3 国内研究综述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2 新兴市场货币错配现状分析 |
2.1 货币错配的分类与计量指标 |
2.1.1 货币错配的分类 |
2.1.2 货币错配的计量指标 |
2.2 新兴市场货币错配状况分析 |
2.2.1 新兴市场的界定与选取 |
2.2.2 新兴市场货币错配状况 |
3 基于货币错配视角的新兴市场货币危机影响因素分析 |
3.1 新兴市场货币错配影响因素分析 |
3.1.1 新兴市场货币错配内在影响因素 |
3.1.2 新兴市场货币错配外在影响因素 |
3.2 新兴市场货币错配引起货币政策失效的理论分析 |
3.2.1 货币错配对中介目标的影响 |
3.2.2 货币错配对传导渠道的影响 |
3.3 新兴市场货币错配引起货币危机的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 |
3.3.1 新兴市场货币错配在投入产出层面引发危机 |
3.3.2 新兴市场货币错配在金融机构层面引发危机 |
3.4 货币错配影响危机的非抛补利率平价理论分析 |
4 亚洲新兴市场与美洲新兴市场的实证研究 |
4.1 亚洲新兴市场的货币错配分析 |
4.1.1 亚洲新兴市场货币错配指标分析 |
4.1.2 亚洲新兴市场货币错配指标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4.1.3 亚洲新兴市场货币错配指标模型实证结果 |
4.2 美洲新兴市场的货币错配分析 |
4.2.1 美洲新兴市场货币错配指标分析 |
4.2.2 美洲新兴市场货币错配指标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4.2.3 美洲新兴市场货币错配指标模型实证结果 |
4.2.4 美洲新兴市场货币危机特点分析 |
5 中国货币错配的研究与建议 |
5.1 中国货币错配状况及特点 |
5.1.1 中国货币错配状况 |
5.1.2 中国货币错配特点 |
5.2 中国货币错配对经济的影响 |
5.2.1 中国货币错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
5.2.2 中国货币错配对微观经济体的影响 |
5.3 中国货币错配的对策与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货币政策的目标设定制度——机理与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文献检索 |
三、 概念界定与辨析 |
四、 研究意义、方法及主要创新 |
第二章 货币政策行为的政治经济分析 |
一、 引言 |
二、 货币政策的历史起源 |
三、 货币政策行为的博弈内质 |
四、 政治因素与货币政策行为 |
五、 货币政策行为的最终目标 |
六、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动态不一致性、通货膨胀倾向及其治理 |
一、 引言 |
二、 权变决策模式下的通货膨胀倾向 |
三、 膨胀性激励和货币扩张的其他诱因 |
四、 治理通货膨胀倾向的激励约束机制 |
五、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汇率目标设定制度 |
一、 引言 |
二、 汇率制度与汇率政策取向 |
三、 汇率目标设定制度的反通货膨胀绩效 |
四、 汇率目标设定制度的现实弊端 |
五、 汇率目标设定制度的退出方向 |
六、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货币供应量目标设定制度 |
一、 引言 |
二、 货币政策体系中的货币供应量 |
三、 货币数量理论的演进与“单一规则”主张 |
四、 货币供应量目标设定制度的国际实践 |
五、 货币供应量目标设定制度的有效性 |
六、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 |
一、 引言 |
二、 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的概念和属性 |
三、 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的内在机理 |
四、 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的实践及其效应 |
五、 通货紧缩治理与中央银行的职责分工 |
六、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货币政策的双目标设定制度 |
一、 引言 |
二、 目标Ⅰ:从信贷规模控制到货币供应量目标 |
三、 目标Ⅱ:从工具汇率到目标汇率 |
四、 双目标设定制度的内在冲突与协调 |
五、 对我国货币政策制度设计的前瞻性思考 |
六、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束语 |
一、 货币政策操作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
二、 约束型权变:货币政策操作规范的新表述 |
参考文献 |
四、杜阿尔德能救阿根廷吗(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IMF援助效果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D]. 苑全玺.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1)
- [3]基于货币错配视角的新兴市场货币危机研究[D]. 祝恩扬.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8)
- [4]货币政策的目标设定制度——机理与效应[D]. 方卫星.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3)
- [5]一周国际时事回顾(2001年12月28日~2002年1月3日)[J]. 本刊国际新闻部. 了望新闻周刊, 2002(02)
标签:货币危机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论文; 汇率决定理论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