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安如何整合——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枣营南里社区居委会

社区治安如何整合——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枣营南里社区居委会

一、怎样整合社区的治安力量——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枣营南里社区居委会(论文文献综述)

丁潇颖[1](2020)在《中国社区农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造成了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作为应对上述问题的策略之一,社区农园在我国诸多城市中大量涌现并快速发展。然而,这些农园的作用却差异显着——部分农园成为了促进居民互动、保障食品安全、改善社区环境的关键媒介;部分农园却因用地权属、规划布局、组织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矛盾与公众质疑。而既有研究缺少针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分析、理论性指导和综合性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农园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社区农园进行全面探索,深入分析造成社区农园效益差异的成因,提出社区农园发展策略变得十分必要。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GIS空间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SPSS数据分析等方法,从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策略构建三方面对中国社区农园展开研究。(1)在理论研究方面,梳理了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思想,总结了社区农园实践的发展趋势,并从政策环境、设计模式、参与机制、效益、社会资本和社区农园等层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解析。(2)在现状分析方面,探究了中国社区农园的空间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社区农园的现状设计模式和参与机制,并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析了社区农园的效益与问题,认为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显着而问题多集中在政策法规、规划设计、社会参与、管理制度、运营方式等方面。基于对问题成因的分析,提出应强化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认知,构建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以此指导中国社区农园建设。(3)在策略构建方面,借助社会资本理论,阐明了社区农园能够建立信任、社会网络和规范,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社会作用,并进一步筛选得到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之后,基于不同要素对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程度,制定了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在设计策略层面上,剖析了典型社区农园案例,构建了分优先级的选址策略和农园尺度下的空间设计策略,并结合实践对设计策略进行验证;在参与机制层面上,提出了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和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等途径和方法,论述了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并对社区农园的支持性政策体系进行探讨。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两方面,形成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认知,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进行解析和定位,进一步建立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对于突破社区农园发展障碍,科学指导社区农园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农园正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李晓壮[2](2020)在《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实践路径的体制性探索》文中认为党建引领是新时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基本特征。基于北京麦子店街道"楼院自治"实践考察,研究发现:社区治理单元小型化、创新社区党组织设置方式、完善社区自治组织体系、社区治理议题分类分级处置以及配套相应的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的体制性要素,是实现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实践表明,这一有效路径可以推动党的组织资源、政治资源转化为城市社区治理效能,可以巩固党在城市基层的政治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具有重要启示与借鉴意义。

呼连焦[3](2019)在《共建共治共享目标引领下的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研究》文中提出共建共治共享是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新目标,为新时代的城市社区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方向。这一社会治理目标是对“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社会治理体制的升华,其中蕴含着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对全体人民民主参与意愿和参与权利的遵从、对人民当家作主的肯定。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为实现新时代的社会治理目标,党和国家在当前城市社区推行的基层群众自治和选举民主的基础上,将协商治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理资源嵌入到城市社区治理之中。协商治理可以使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畅通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的渠道,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协商中达到最广泛的共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新格局、新目标。社会治理是社会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转型和升级,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底部分,也是党和国家对社会问题的关切与回应。在4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从“单位制”到“街居制”再到“社区制”,并在此基础上推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形成了社区自治,这是党和国家根据人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做出的社会管理体制的“规划性变迁”。随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着深刻变化,在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多样的现实背景下,以何种形式更好地推进社区自治一直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城市社区协商治理作为社区自治的生动实践,既是对选举民主的有益补充,也是社会主义协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顶层制度引领和地方试点创新的带动下,城市社区协商治理不断向前推进,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成为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理念,“众人的事众人商量”不仅仅作为一句口号,更作为一种协商制度和机制在社区落地。本文通过对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理论分析、历史梳理、现状调查、问题探求、原因分析、经验借鉴的论证,提出共建共治共享引领下的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推进目标、秉持原则和具体方式。首先,城市社区协商治理是在社会治理和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兼具治理和民主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群众自治是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存在场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文化、民主传统是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生长土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体系是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确立基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发展契机。其次,经过案例搜索发现我国当前的城市社区治理实践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案例纷纷涌现。通过对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协商治理案例的归纳整理,总结出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协商治理具有协商治理形式多样、协商模式不断创新,协商流程日益清晰、分步工作法逐渐普及,协商主体日趋多元、主体结构合理性增强,协商内容日益丰富、紧贴社区公共事务主题,协商平台日趋多元、网络协商快速发展的状态。但是在通过对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和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访谈中也发现了一些城市社区协商治理存在诸如协商治理推行不顺畅、协商主体参与动力不充足、协商内容边界不清晰、协商程序执行出现偏差、协商结果执行满意度较低等问题。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推进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在基于理念、制度、主体、客体、环境的系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目前我国城市协商治理推进困难是由于协商治理理念转型尚未完成、协商治理制度空泛损耗、多元协商主体行动无序、协商客体复杂棘手、外部环境压力增大等原因。第三,对于社区协商治理的研究,既要注重本土的经验积累和现实情况分析,又要注重关照国外的理论进展和实践经验,因此,本文对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社区协商治理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国外社区协商治理经验对我国启示是:要理顺国家与社会关系,调整社区治理策略;要夯实自治基础,开展协商治理实践;要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培育协商治理主体;要培养公民协商精神,创新协商治理技术。最后,本文在通过对城市社区协商治理案例的NVivo定性分析、对城市社区协商治理问卷的SPSS定量分析以及对社区书记的访谈分析,在国外城市社区协商治理典型案例进行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共建共治共享目标引领下的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推进策略。即在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的基础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和基层群众自治的原则,构建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新理念、新制度、新机制、新共同体、新方法和新生态。总之,加强城市社区协商治理有利于解决基层群众的实际困难,群策群力,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有利于在基层形成良好的协商治理氛围,汇聚群众力量,形成共识;有利于找到基层群众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推动基层民主健康发展;有利于丰富基层群众自治方式,推动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在社区的落实。因此,城市社区协商治理是共建共治共享的题中之义、是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可行方式、也是社会善治的必经之路。

高乐[4](2019)在《居民委员会“两难困境”研究 ——基于权力的分析视角》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居委会的行政化,实务界(在理论界的建议下)推行了以民主选举、政社关系厘清及社区组织体系优化等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居委会去行政化改革。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能让居委会充分履行其自治职能,反而是让居委会陷入了“要么继续行政化,要么被边缘化”的“两难困境”。这对于基层群众自治的实现以及社区治理乃至城市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言,都是非常不利的制约因素。因此,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居委会摆脱去行政化改革中所遭遇的“两难困境”?为能对这个问题予以有效的剖析,本文选择了“权力”作为分析视角。第一章首先基于对权力动态运作过程的考察赋予了“权力”一个操作性定义,并由此析出权力的三个核心要素:权力资源、权力意图与权力指向,进而用它们构建出本文的分析框架。基于这一分析工具,本文第二章对居委会当前的权力运作格局进行了剖析。本章指出,现有去行政化改革试图通过事务分割及组织分设的方式来恢复居委会的自主管理权力,并让之在独立的领域得到充分的运作。然而,由于居委会的权力运作在资源基础、运作指向与主体意图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自主管理权力无法得到有效的运作,进而陷入“两难困境”。第三章试图跳出现有改革所带来的自主管理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二元对立格局,从居委会的参与权力以及协调监督权力的运作维度寻求突破“两难困境”的新思路。这一章主要围绕着居委会这两种权力与行政权力所形成的非二元对立式的双向制衡关系,以及在这种新权力格局之下居委会的这两种权力为何能得到有效运作展开论证。第四章则通过对其资源基础、主体意图以及运作指向在现实中的可行性之考察,对居委会的参与权力以及协调监督权力在当下我国的可实现性予以了证实。第五章具体分析了两个典型案例:北京朝阳区麦子店的“问政”实践以及深圳南山区所推行的居委会“枢纽化”相关实践,由此设计出了一套推动和保障居委会权力有效运作的制度体系。结语和展望部分对本文的基本结论从两个维度进行了概括,并就本文所研究问题在宏观层面所涉及的两个问题作了简单的引申。

施曼怡[5](2018)在《需求溢出视角下的首都基层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大力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群众需求相匹配的养老服务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首都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老年人口类型具有高度多元化特征,居民养老需求差异性日益增强。深入研究首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有助于丰富中国特色城市养老理论,有助于增进老年群众福祉,有助于促进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建设,对国内其他大城市养老机制的优化也能够起到一定借鉴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选取需求溢出理论作为论文理论基础,对需求溢出理论的内涵进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将需求溢出理论进行拓展,以资源禀赋、交换成本为维度,形成四维养老服务需求模型,明确了溢出需求和非溢出需求的属性,围绕养老服务需求进行了综合分析。此外,以家庭禀赋变化为核心,进行动态分析,明确养老服务供给主体责任,提出了完善基层养老服务体系的理论设想。以本人所工作单位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为实证案例,针对地区老年人开展问卷调查,进一步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明确了在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养老服务现有体系下,应坚持“公共部门雪中送炭、市场主体锦上添花”的原则。同时,应当增加家庭内部的服务供给,改善家庭资源禀赋结构,尽可能抑制非溢出需求向溢出需求的转变。家庭或个人、市场、公共部门应当各司其职,从而形成一个完善有机的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分析得出以下启示:一是应当重视家庭养老的不可替代性,培育和宣传“以孝为先”的社会价值观。二是应当有针对性的完善提升社区日常养老服务内容和模式,形成互补供给的服务体系。三是应当持续重视并加大对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服务,发挥“精神养老”作用。四是要进一步发挥网络平台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势。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理论基础以及研究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第二章首都基层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与问题,包括首都基层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外延分析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三章首都基层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包括理论分析和体系的构建。第四章首都基层养老服务体系实证研究,包括案例背景、实证分析、研究启示。第五章,首都基层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对策与建议,包括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综合效能、加强对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持、引导家庭养老责任回归、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引导、推动发展“互联网+”养老服务。

刘金伟[6](2016)在《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文中研究指明在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形势下,社会组织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在现实治理实践中,其功能发挥却面临诸多障碍。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的实地调查,从社会组织参与机制、参与结构、参与方式、参与领域、参与群体等方面,探究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在政府层面、居民层面、自身层面遭遇的现实困境。提出社会组织需要通过政府、社区、居民转变理念,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参与机制,健全监督机制等一系列具体路径来实现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韩强[7](2015)在《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大城市社会建设新模式》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首都北京的社会建设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初步探索出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与时代特色的大城市社会建设新模式——"北京模式"。其核心是进行了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社会管理体系、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体系和社会运行体系等"五大体系"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建设,积累了诸多社会建设的经验,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一体化,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初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社会管理体制在改革和创新中迈进全国前列,社会动员与和谐社会建设成效卓着。

赵蕊[8](2015)在《北京市社区文体设施评估及规划建设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社区文体设施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了居民的交往需求及娱乐健身需求,甚至让无事可做的社会人员找到了心灵寄托,进而降低犯罪现象的发生,对提升社区环境、构建自治型和谐社区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北京市社区文体设施的优化对策,为我国其他城市提供经验借鉴,对提升我国社区文体设施的建设水平和管理经验,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在社会学研究理论的指导下,以“多体系结合”为研究原则,按照背景探析、现有研究综述、实地调研评估、问题总结及原因剖析、提出建设对策的思路组织论文结构。从实证角度出发,剖析我市社区文体设施建设的现存问题,并从规划布局及实施管理两方面总结现存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而结合现有建设经验,探讨适用于我市社区文体设施优化的策略。第1章“绪论”在阐述本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的基础上,重点说明研究范围、研究单元及6个实地调研社区的选取方法;第2章“我国社区文体设施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基础”主要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归纳总结我国社区文体设施的现有研究成果及结论,分析社会学相关理论如何运用于本研究;第3章“北京市朝阳区社区文体设施现状评估”主要介绍对6个代表社区文体设施进行评估的方法、内容与结果,为后期分析提供数据支撑。第4章“北京市朝阳区社区文体设施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以第3章的评估成果为依据,梳理了北京市朝阳区社区文体设施建设及使用的现存问题:建设现状未满足居民强烈的文体需求、文体活动缺乏组织管理、设施级配与居民生活特征不符、经营性设施受众人群有限、不同类型社区差距明显等,并从规划布局与实施管理两方面深入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第5章“北京市社区文体设施规划建设对策”以社会学理论为指导,从社区文体设施的建设指标、空间结构构建、市场机制运用、法律政策修缮及管理主权下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北京市社区文体设施建设及管理的优化对策,为我市乃至全国城市社区文体设施的建设实施提供参考。

陈成干[9](2015)在《城市基层社会协同治理的模式研究 ——基于麦子店街道“问政”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基层社区中多种治理主体日渐浮现,但相互之间行动断裂、资源分散、功能隔离,难以形成治理合力,因此,探索基层社会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如何实现协同运作产生协同效应成为当前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协同治理理论为视角,以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开展的“问政”实践为案例,通过参与观察、集体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问政”活动的相关资料,以“拓展个案法”对个案进行深度剖析,探求基层社会中街道政府、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和社会单位等多元主体实现协同治理的具体路径及其关键影响因素。麦子店“问政”实践以发放问需表、召开议事协商会等方式,经过“问需”、“问计”和“问责”三个阶段,吸纳了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驻区单位和六小门店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事务。在整个“问政”过程中,街道政府处于主导地位,组织引导多元参与;社区居委会上通下达,是连接街道工委、办事处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桥梁与纽带;社区居民积极表达需求为政府工作指明方向,占据着“本位”;驻区单位和六小门店凭借着技术和资金的优势,在工程项目中提供专业指导和资金支持。各主体通过角色分工实现相互之间的功能协同,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街道通过放权于社区、授权于两级平台的方式建构了均衡的权力结构,为其他主体参与治理开启了方便之门,并在实践中,不断制定和完善制度规则,维系着各主体有序的协同运作。根据麦子店“问政”实践的个案研究,本文认为,基层社会协同治理的一般模式可以概括为:第一,吸纳多元参与,组成治理系统,这是协同治理的首要前提。第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组织和引导多方利益相关者有效融合;第三,发挥居委会的联结功能,使其将居民的需求传送给政府,将政府的方针政策下达到社区;第四,鼓励居民积极表达需求,为政府工作提供导向;第五,激励社会单位发挥专业优势,为项目开展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而多元主体实现功能协同的关键在于政府放权与制度设计,其中政府放权是协同治理的决定因素,制度设计是协同治理的保障因素。因此,在治理实践中,需要政府占据主导,但是要局限在规则制定、组织引导和提供资金等方面,以推动政府放权;需要剥离社区居委会的行政事务,淡化社区居委会的行政色彩,使其真正成为连接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有益桥梁;需要建构多元渠道的参与机制吸引居民参与,并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积极表达自身的利益需求;需要凝聚和团结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增强利益同构性的认同感来引导和规范他们自觉参与,发挥优势特长;需要设计合理、可行的制度规则,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只有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基层社会的协同治理产生协同效应。

么莹莹[10](2015)在《当代中国城市基层协商民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末期,自由民主制度的缺陷日益凸显,协商民主制度基于对雅典直接民主的复兴,因其平等性、公开性、合法性等特征使民主更加具有真实性,作为自由民主制度的重要补充应运而生。简单来讲,协商民主就是自由而平等的公民通过对话、讨论、审议等方式,在公共决策和政治生活中实现偏好转换,具有改善立法和决策质量,促进合法决策;培育公民精神等价值。协商民主理论虽然从学理上说来源于西方,但它又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条件之中。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是指人民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实现偏好转换,尽可能就共同问题达成共识。与西方协商民主相比,它具有实践性、参与主体广泛性、实践形式多元化等特征。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主观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成果基础,历经90余年探索和发展,协商主体日趋多元化、协商领域日趋扩大,协商在政治决策和公共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基层协商民主实践是我国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的新表现。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的“问政”模式和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社区的协商民主实践是城市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有效尝试,对于完善我国城市基层治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中国城市基层协商民主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社区自治本位回归尚需加强、协商民主程序尚欠规范、公众协商参与度有待提高、协商民主多元监督亟待加强、协商民主行政化倾向严重等几个方面。针对存在问题及原因,本文对完善城市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思路与途径进行了研究和思考。首先,在理论层面,要充分认识中国协商民主的特点,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循序渐进地推进“主体不对称性”的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其次,在制度层面,要明确政府定位,规范政府权力。主要包括正确处理政府行政权与社区自治权的冲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为协商设立制度保障;促进选举民主结果与协商民主的有效衔接;加强协商民主建设的后续监督工作几个方面。最后,在居民个人层面,要提高居民参与意识,增强居民协商能力。总体上讲,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对发展基层民主、完善社区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并被一些地区社区治理实践所证明。当然,其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于我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探索,使其沿着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道路健康发展。

二、怎样整合社区的治安力量——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枣营南里社区居委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整合社区的治安力量——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枣营南里社区居委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社区农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源起:高速城镇化引发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
        1.1.2 契机:社区农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1.3 困境:社区农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1.1.4 小结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社区
        1.3.2 社区农园
        1.3.3 社区农园与份地农园
        1.3.4 社区农园与社区农业
    1.4 研究问题、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社区农园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综述
    2.1 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理论回顾
        2.1.1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蕴含农业生产的城市规划构想
        2.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重建社区农业的思想
        2.1.3 二十一世纪初期:与农业共生的城市规划理论
        2.1.4 当代农业与社区关系的理论研究
    2.2 社区农园相关实践探索脉络分析
        2.2.1 社区农园的实践渊源
        2.2.2 英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3 美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4 中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3 关于社区农园政策环境的分析
        2.3.1 国外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3.2 国内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4 关于社区农园设计模式的研究
        2.4.1 社区农园的区位特征
        2.4.2 社区农园的空间设计特征
        2.4.3 社区农园的种植模式
    2.5 关于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的研究
        2.5.1 社区农园的参与动机
        2.5.2 社区农园的组织模式
        2.5.3 社区农园的管理模式
        2.5.4 社区农园的运营模式
    2.6 关于社区农园效益的研究
        2.6.1 社区农园的经济效益
        2.6.2 社区农园的社会效益
        2.6.3 社区农园的生态效益
        2.6.4 社区农园的健康效益
    2.7 关于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研究
        2.7.1 社会资本与促进社区农园成员间社会融合
        2.7.2 社会资本与提高社区农园成员的资源调动能力
        2.7.3 社会资本与增强社区农园成员的政治权利
    2.8 社区农园研究现状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社区农园现状调查分析
    3.1 基于GIS的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研究
        3.1.1 GIS分析思路和方法概述
        3.1.2 中国社区农园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3.1.3 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关系
    3.2 基于调研的中国社区农园专项特征解析
        3.2.1 调研目的、方法和内容概述
        3.2.2 问卷结果统计与案例概况
        3.2.3 社区农园设计模式分析
        3.2.4 社区农园参与机制分析
        3.2.5 社区农园效益分析
        3.2.6 社区农园问题诊断
        3.2.7 问题的解决思路:明确社区农园社会价值,构建社区农园的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指导农园建设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4.1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关联性
        4.1.1 社会资本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4.1.2 社区农园语境下社会资本的定义和分类
        4.1.3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理论对接
    4.2 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解析
        4.2.1 社会资本在社区农园中的培育
        4.2.2 社区农园社会资本的功能
        4.2.3 理论框架——社区农园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机制分析
    4.3 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分析
        4.3.1 已有关于社区农园社会资本及其影响要素的研究
        4.3.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研究
    5.1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案例分析
        5.1.1 北京育园
        5.1.2 上海创智农园
        5.1.3 深圳馨月园
        5.1.4 上海梅园
    5.2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选址策略
        5.2.1 优先利用街道或社区中心闲置地
        5.2.2 开放社区公共服务单位附属场地
        5.2.3 融入社区公园
        5.2.4 活化社区消极空间
    5.3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空间设计策略
        5.3.1 建立开放性社区农园,实现人人共享目标
        5.3.2 “因地制宜”地构建公共交往空间
        5.3.3 营造规整有序的种植形式
        5.3.4 配置适当比例的观赏性景观
        5.3.5 增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采用复合式设计
        5.3.6 构建服务于不同群体的种植园区
        5.3.7 不同空间载体下社区农园设计手法分析
    5.4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实践应用
        5.4.1 点——天津万盈家园社区食物花园项目
        5.4.2 线——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生产性步道设计方案
        5.4.3 面——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有农化设计方案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研究
    6.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
        6.1.1 分阶段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方式解析
        6.1.2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中参与主体的权责分析
        6.1.3 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途径
    6.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
        6.2.1 设立社区农园行政管理部门和社区农园协会,完善监管结构
        6.2.2 设置有效公开的管理制度和规则
        6.2.3 分类型社区农园管理建议
        6.2.4 设置完善的监督机制
    6.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拓展农园社会资本宽度
        6.3.1 开展文化类活动
        6.3.2 开展自然教育类活动
        6.3.3 开展商业类活动
        6.3.4 开展综合类活动
    6.4 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6.4.1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6.4.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6.4.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的有效性分析——以商业类活动对社会网络形成的影响为例
    6.5 政策建议:建立支持社区农园的政策体系,保障社会资本培育
        6.5.1 国家层面
        6.5.2 地方层面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拓展——绿色生产性社区视角下的社区农园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附录 H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共建共治共享目标引领下的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一) 社区治理研究述评
        (二) 协商民主研究述评
        (三) 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一) 研究的创新点
        (二) 研究的难点
        (三) 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研究基础: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概念和理论阐释
    一、概念解析
        (一) 社区与城市社区
        (二) 治理与协商治理
        (三) 城市社区协商治理
        (四) 共建共治共享
    二、理论基础
        (一)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二) 协商民主理论
        (三) 治理与善治理论
        (四) 社会资本理论
    三、共建共治共享引领下的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现实意义
        (一) 城市社区协商治理是共建共治共享的题中之义
        (二) 城市社区协商治理是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可行路径
        (三) 城市社区协商治理是社会善治的必经之路
第二章 历史必然:城市社区协商治理发展与变迁的逻辑动因
    一、城市社区治理变迁
        (一) 城市化的发展政策变化以及户籍制度变化
        (二) 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社会管理制度变化
    二、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发展契机
        (一) 社区自治的发展
        (二)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确立
        (三) 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转型
    三、城市社区协商治理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 理念基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念
        (二) 制度基础:制度设计与相关制度保障
        (三) 组织基础:社区党组织的独特优势
        (四) 客体基础: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转型
        (五) 环境基础:基层政治生态的改善
    四、城市社区协商治理发展的逻辑动因
        (一) 城市社区协商治理变迁的内在逻辑:国家与社会关系下的社区治理方式调整
        (二) 城市社区协商治理变迁的一般动因: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
        (三) 城市社区协商治理变迁的特殊动因:社会转型下的“规划性变迁”
第三章 实证分析: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一、当前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现状
        (一) 协商治理形式多样,协商模式不断创新
        (二) 协商流程日益清晰,分步工作法逐渐普及
        (三) 协商主体日趋多元,结构合理性增强
        (四) 协商内容日益丰富,紧贴社区公共事务主题
        (五) 协商平台趋于多元,强化网络协商平台建构
    二、当前城市社区协商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 是否要协商:协商治理推行不顺畅
        (二) 谁来协商:协商主体参与动力不足
        (三) 协商什么:协商治理内容边界不清
        (四) 怎么协商:协商程序执行出现偏差
        (五) 协商结果如何:协商治理效果不理想
    三、当前城市社区协商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协商治理理念转型尚未完成
        (二) 协商治理制度空泛与损耗
        (三) 多元协商主体协同力不足
        (四) 社区公共事务治理难度增加
        (五) 社区协商治理环境复杂化
第四章 经验借鉴: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国外做法
    一、国外城市社区协商治理案例选取的依据
    二、美国社区协商治理模式及典型案例
        (一) 美国社区治理发展历程
        (二) 美国社区协商治理模式
        (三) 美国社区协商治理典型案例
    三、英国社区协商治理模式及典型案例
        (一) 英国社区治理发展历程
        (二) 英国社区协商治理模式
        (三) 英国社区协商治理典型案例
    四、日本社区协商治理模式及典型案例
        (一) 日本社区治理发展历程
        (二) 日本社区协商治理模式
        (三) 日本社区协商治理典型案例
    五、国外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 理顺国家与社会关系,调整社区治理策略
        (二) 夯实自治基础,开展协商治理实践
        (三) 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培育协商治理主体
        (四) 培养协商精神,创新协商治理技术
第五章 共建共治共享引领下的城市社区协商治理推进策略
    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目标
        (一) 城市社区协商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内涵
        (二) 城市社区协商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目标的基本要求
    二、推进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原则
        (一) 坚持党的领导
        (二)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三) 坚持基层群众自治
    三、推进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具体策略
        (一) 构建城市社区协商治理新理念
        (二) 完善城市社区协商治理新制度
        (三) 创新城市社区协商治理新机制
        (四) 打造城市社区协商治理共同体
        (五) 创新城市社区协商治理新方法
        (六) 营造城市社区协商治理新生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居民委员会“两难困境”研究 ——基于权力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设计
第一章 权力的界定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权力的操作性定义
    第二节 权力的三个关键要素
        一、权力资源
        二、权力意图
        三、权力指向
    第三节 权力运作状况的分析框架
        一、对权力资源的考察
        二、对权力意图的考察
        三、对权力指向的考察
        四、三个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本章结语
第二章 当前居委会面临的“两难困境”与权力困局
    第一节 “两难困境”的出现与表现
        一、居委会去行政化改革的发展历程与主要实践
        二、“两难困境”的表现及其辩证关系
    第二节 居委会权力资源方面问题及其负面影响
        一、当前居委会在权力资源方面所遭遇的主要问题
        二、居委会权力资源方面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节 当前居委会两种权力指向状况之殊异
        一、居委会自主管理权力之客体的模糊与错位
        二、缺失的城市社区自主公共空间
        三、依旧倾向于行政管理逻辑的权力运作方式
    第四节 居委会两种权力运作意图之错位
        一、居委会两种权力运作意图错位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二、居委会权力意图错位问题的持续存在及强化
    本章结语
第三章 突破“两难困境”的新思路
    第一节 居委会的三种法定权力
        一、居委会三种法定权力共同的资源基础与权力意图
        二、居委会三种法定权力各自的法定权力指向
    第二节 对居委会权力指向的扩展与优化
        一、居委会自主管理权力运作指向划定中的逻辑缺陷
        二、居委会参与权力及协调监督权力的运作指向之有效性
    第三节 以居民共同意志为基础的集体理性之达成
        一、居民的共同意志的充分聚集
        二、多方权力的合作共赢
    第四节 更全面且更健康的居委会权力资源基础
        一、重获正当性资源的关键要素:居民参与的效能感
        二、参与权力及协调监督权力之于居民参与效能感的积极意义
    本章结语
第四章 居委会参与权力及协调监督权力的可行性
    第一节 权力资源基础维度的可行性
        一、来自政府与历史的丰富资源
        二、社会内部公益力量的存在与被挖掘的可能性
    第二节 权力主体意图维度的可行性
        一、“政府代理人”与“居民带头人”之间的关系
        二、政府促成居委会“居民的带头人”得以恢复的意图和努力
    第三节 权力运作指向维度的可行性
        一、当前城市基层的居民非制度化参与及其成因
        二、扩展与升级居委会制度化参与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三、“制度化参与”的另一种解读:可行的“利益的组织化”方式
    本章结语
第五章 居委会权力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与居委会参与权力相关的已有实践及典型案例
        一、城市社区中基层社会协商与基层政府协商之发展概况
        二、典型个案:麦子店街道的“问政”实践之概况
        三、麦子店“问政”实践之于居委会参与权力运作的效果评析
    第二节 与居委会协调监督权力相关的已有实践及典型案例
        一、已有的社区协调议事机构机制及其效果评析
        二、典型案例:深圳市南山区的居委会“枢纽化”改革实践之概况
        三、南山区的改革实践之于居委会协调监督权力运作的效果评析
    第三节 居委会权力的整体实现路径设计
        一、居委会权力运作的资源获取与保障机制
        二、居委会权力运作的意图实现与保障机制
        三、居委会权力运作的指向构建与保障机制
    本章结语
结语与展望
附录一 已有社区治理相关地方改革资料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5)需求溢出视角下的首都基层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相关概念说明
    1.2 文献综述
        1.2.1 养老服务理论研究综述
        1.2.2 养老服务实践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理论基础
        1.4.1 需求溢出理论的提出
        1.4.2 需求溢出理论的内涵
        1.4.3 需求溢出理论的外延
    1.5 研究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主要内容
        1.5.2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首都基层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2.1 首都基层养老服务体系现状
    2.2 首都基层养老服务体系外延分析
    2.3 首都基层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首都基层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3.1 首都基层养老服务体系理论分析
    3.2 首都基层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第四章 首都基层养老服务体系实证研究
    4.1 案例背景
        4.1.1 麦子店街道老龄人口及需求现况
        4.1.2 麦子店街道养老服务现况
    4.2 实证分析
        4.2.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2.2 实证分析
    4.3 研究启示
第五章 首都基层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对策与建议
    5.1 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综合效能
    5.2 加强对社会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持
    5.3 引导家庭养老责任回归
    5.4 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5.5 加强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引导
    5.6 推动发展“互联网+”养老服务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
    (一)社会组织总体偏少,参与机制有待健全
    (二)社区社会组织居多,参与结构有待优化
    (三)被动执行式为主,参与方式有待多样
    (四)集中于文娱体健,参与领域有待拓展
    (五)群体结构显畸形,参与群体有待扩散
二、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政府层面
        1. 对社会组织管控色彩依然明显
        2. 对社会组织主体认定仍不清晰
        3. 对社会组织服务效果立竿见影的要求过高
    (二)居民层面
        1. 社区居民对社会组织的认同度不高
        2. 社区居民对社会组织的认知度不足
    (三)社会组织层面
        1. 参与治理的社会资源匮乏
        2. 主体参与的责任意识淡薄
三、推进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
    (一)政府、社区和居民应转变理念,深化社会组织的主体认定
    (二)社会组织应加强自身建设,夯实参与治理的资本存量
    (三)完善参与机制,保障社会组织的主体参与
    (四)健全监督机制,防止社会组织的功能偏失

(7)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大城市社会建设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进程
    ( 一) 1978 ~ 1996 年,社会建设依附于经济建设,社会事业有所发展但严重滞后
    ( 二) 1996 ~ 2007 年,社会建设逐渐独立,社会事业迅速发展,社会管理体制有所突破
    ( 三) 2007 年至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二、主要成就
    ( 一) 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 二)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要成就,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迅速
    ( 三)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迈出坚实步伐,社会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 四) 社会动员成绩卓着,社会广泛参与度赢得世人瞩目
    ( 五) 努力打造首善之区,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基本经验
    ( 一) 大力发展经济,夯实社会建设的基础
    ( 二) 把改善民生和让人民受益作为社会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三) 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抓住机会实现飞跃
    ( 四)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激发社会建设的动力
    ( 五) 创新社会动员机制,形成全民参与的格局
    ( 六) 搞好智库建设,推进社会建设的科学化

(8)北京市社区文体设施评估及规划建设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体设施的规划建设是北京市打造世界城市的强大动力
        1.1.2 社区文体事业的快速推进是落实“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基层体现
        1.1.3 社区文体设施的规划建设需要协同规划与管理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社区与居住区
        1.3.2 文体设施
        1.3.3 社区文体设施
        1.3.4 社区文体设施建设指标
    1.4 研究范围及对象的选择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单元
        1.4.3 研究对象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逻辑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逻辑框架
第2章 我国社区文体设施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我国社区建设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历程
        2.1.1“单位制”与“街居制”共存(1949年一1977年)
        2.1.2“单位制”的衰退与“社区服务”的产生(1978年一1990年)
        2.1.3“社区建设”的提出与实践(1991年一1999年)
        2.1.4 社区建设的全面推进与“社区制”的确立(2000年一2004年)
        2.1.5 和谐社区建设的开展(2005年至今)
    2.2 我国社区文体设施的研究现状
        2.2.1 我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研究现状
        2.2.2 我国社区文体设施的研究现状
    2.3 相关理论运用
        2.3.1 功能主义理论
        2.3.2 社会互动理论
        2.3.3 社区自治理论
        2.3.4 比较社会学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市朝阳区社区文体设施现状评估
    3.1 社区文体设施现状建设指标评估
        3.1.1 评估方法
        3.1.2 各社区文体设施分布及建设指标评估
        3.1.3 评估总结
    3.2 社区文体设施现状可达性评估
        3.2.1 评估方法
        3.2.2 各社区文体设施可达性评估
        3.2.3 评估总结
    3.3 社区文体设施现状可用设施服务半径覆盖范围及使用效率评估
        3.3.1 评估方法
        3.3.2 各社区现状可用文体设施服务半径覆盖范围及使用效率评估
        3.3.3 评估总结
    3.4 社区文体设施现状居民满意度评估
        3.4.1 评估方法
        3.4.2 评估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市朝阳区社区文体设施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社区文体设施现存问题总结
        4.1.1 设施建设现状未满足居民强烈的文体需求
        4.1.2 文体活动缺乏组织管理,居民参与度低
        4.1.3 设施级配与居民实际生活特征不匹配
        4.1.4 经营性文体设施市场活跃,但受众人群有限
        4.1.5 不同类型社区的文体设施建设水平差距明显
    4.2 社区文体设施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4.2.1 规划布局方面
        4.2.2 实施管理方面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京市社区文体设施规划建设对策
    5.1 我国社区文体设施的建设趋势
        5.1.1 社区行政管理主体多元化
        5.1.2 注重弱势群体的设施使用权利
        5.1.3 设施层级结构逐步简化
    5.2 社区文体设施实施及管理的基本原则
        5.2.1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5.2.2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5.2.3 整合资源,共建共享
        5.2.4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5.3 功能主义理论下的社区文体设施指标调整及空间结构构建
        5.3.1 修正健全社区文体设施建设的规范标准
        5.3.2 构建定位明确的文体设施空间结构
    5.4 社会互动理论下的管理体制更新及法律政策修建
        5.4.1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社区文体设施建管机制
        5.4.2 加强社区文体设施的审管力度,同步推进法律政策的修缮
    5.5 社区自治理论下的服务体制改革及人才队伍培养
        5.5.1 街道体制向社区体制转换,加快社区自治建设
        5.5.2 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文体活动的积极性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研究项目
致谢

(9)城市基层社会协同治理的模式研究 ——基于麦子店街道“问政”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综合评价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4.4 资料来源
第2章 协同治理的理论渊源与内涵
    2.1 协同治理的理论溯源
        2.1.1 治理理论的“多元”理念
        2.1.2 协同理论的“协同”意蕴
        2.1.3 协同治理理论的产生:治理与协同的耦合
    2.2 协同治理的理论诠释
        2.2.1 协同治理的概念界定
        2.2.2 协同治理的理论内涵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层社会协同治理的典型案例——麦子店街道“问政”实践
    3.1 麦子店“问政”的启动背景
        3.1.1 麦子店街道区域特征
        3.1.2 麦子店街道人.特征
        3.1.3 麦子店街道经济特征
    3.2 麦子店“问政”的发起缘由
    3.3 麦子店“问政”的演进历程
        3.3.1 “问政 2011”·探索时期
        3.3.2 “问政 2012”·发展时期
        3.3.3 “问政 2013”·完善时期
    3.4 麦子店“问政”的开展流程
        3.4.1 街道“一五一十”实事工程的工作流程
        3.4.2 社区民政建设资金项目的工作流程
    3.5 麦子店“问政”的实践效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麦子店“问政”实现协同治理的路径分析
    4.1 吸纳多元主体参与治理
    4.2 角色分工实现功能协同
        4.2.1 街道工委与办事处组织引导
        4.2.2 社区居委会上通下达
        4.2.3 社区居民需求导向
        4.2.4 驻区单位与六小门店专业指导或资金支持
    4.3 基层社会协同治理的一般路径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麦子店“问政”实现协同治理的关键因素
    5.1 “问政”实践的主要影响因素
    5.2 政府放权是协同治理的决定因素
        5.2.1 “问政”中放权于社区
        5.2.2 “问政”中授权于“两级平台”
        5.2.3 政府放权对协同治理的功能分析
    5.3 制度设计是协同治理的保障因素
        5.3.1 “问政”程序设计
        5.3.2 相关工作细则
        5.3.3 制度设计对协同治理的功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访谈提纲
附录B: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当代中国城市基层协商民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由来及意义
        1.1.1 选题的由来
        1.1.2 选题的理论研究价值与社会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翻译西方协商民主文献
        1.2.2 解读协商民主理论内涵
        1.2.3 探讨协商民主理论在中国的内涵和实践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基本概念界定
        1.4.1 城市基层
        1.4.2 当代中国
第2章 协商民主理论综述
    2.1 协商民主理论的产生
        2.1.1 协商民主理论是雅典直接民主的复兴
        2.1.2 代议制民主的阙如是协商民主理论产生的直接渊源
        2.1.3 协商民主是继续探索新的参与式民主范式的产物
    2.2 协商民主理论的内容
        2.2.1 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
        2.2.2 协商民主的特征
        2.2.3 协商民主的价值
    2.3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
        2.3.1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产生条件
        2.3.2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发展历程
        2.3.3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内涵与特征
        2.3.4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
    2.4 中国基层协商民主理论
        2.4.1 马克思主义观对中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启示
        2.4.2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基层协商民主的探索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城市基层协商民主实践
    3.1 城市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背景
        3.1.1 城市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
        3.1.2 城市基层开展协商民主的可能性
    3.2 城市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现状
        3.2.1 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问政”模式探析
        3.2.2 苏州市张家港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状况概览
    3.3 中国城市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成效
        3.3.1 化解矛盾,营造和谐社区环境
        3.3.2 提高居民参与意识,培育理性居民
        3.3.3 探索出了一种新式城市基层治理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城市基层协商民主发展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中国城市基层协商民主发展中的问题
        4.1.1 社区自治本位回归有待加强
        4.1.2 协商民主程序有待建设规范
        4.1.3 协商民主公众参与度有待提高
        4.1.4 协商民主多元监督有待完善
        4.1.5 协商民主行政化倾向严重
    4.2 中国城市基层协商民主发展中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4.2.1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新理论,尚处在探索阶段
        4.2.2 协商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制度保障
        4.2.3 居民政治参与意识淡薄,政治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2.4 缺乏中立第三方的有效监督
        4.2.5 我国是政府主导型国家,社区事务存在行政化的现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完善城市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思考
    5.1 循序渐进地推进城市基层协商民主
        5.1.1 改变政府一元行政模式,实现政社互动
        5.1.2 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推进协商主体的对称性
        5.1.3“强政府、强社会”模式的建立
    5.2 明确政府定位,规范政府权力
        5.2.1 正确处理政府行政权与社区自治权的冲突
        5.2.2 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为协商设立制度保障
        5.2.3 促进选举民主结果与协商民主的有效衔接
        5.2.4 加强协商民主建设的后续监督工作
    5.3 提高居民参与意识,增强居民协商能力
        5.3.1 提高自身参与意识,扩大居民有效参与
        5.3.2 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升居民的综合素质
        5.3.3 增强自身责任,形成“家园事,居民责”意识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注释

四、怎样整合社区的治安力量——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枣营南里社区居委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社区农园研究[D]. 丁潇颖. 天津大学, 2020(01)
  • [2]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实践路径的体制性探索[J]. 李晓壮.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0(03)
  • [3]共建共治共享目标引领下的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研究[D]. 呼连焦.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4]居民委员会“两难困境”研究 ——基于权力的分析视角[D]. 高乐. 中国政法大学, 2019(01)
  • [5]需求溢出视角下的首都基层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研究[D]. 施曼怡. 北京邮电大学, 2018(10)
  • [6]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 刘金伟. 人口与社会, 2016(04)
  • [7]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大城市社会建设新模式[J]. 韩强.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3)
  • [8]北京市社区文体设施评估及规划建设对策研究[D]. 赵蕊. 北京工业大学, 2015(03)
  • [9]城市基层社会协同治理的模式研究 ——基于麦子店街道“问政”实践[D]. 陈成干. 北京工业大学, 2015(04)
  • [10]当代中国城市基层协商民主研究[D]. 么莹莹. 北京工业大学, 2015(05)

标签:;  ;  ;  ;  ;  

社区治安如何整合——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枣营南里社区居委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