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地区软土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工艺改进

晋中地区软土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工艺改进

一、晋中地区软土中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工艺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李松[1](2021)在《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土压力与变形控制计算理论研究》文中指出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代,人们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力度可谓空前,基坑工程朝着深大方向发展,基坑周边环境也日趋复杂,支护难度显着加大,在软土地区尤为明显。软土作为一种不良地质,其分布范围甚广,据统计,该地区基坑工程软土加固费用占比达到支护总造价的26.6%~58.5%,建设规模稍微大一点的项目软土加固费用可达千万级别,而且软土地区也是工程安全事故常发点,无论是安全性层面,还是经济性层面,软土均对工程建设影响巨大。虽然目前基坑被动区裙边加固工程大多数取得了成功,但其设计计算理论还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理论支撑。在基坑变形控制计算理论方面,加固体宽度、加固体高度、加固体侧方及下方土层性质等因素综合对裙边加固体m值的影响无法得到反映;在被动土压力计算理论方面,现行经典土压力计算理论均是针对半无限均质体提出的,对于基坑被动区采用裙边加固形成半无限非均质体的情况,尚无相关土压力计算理论,有限范围加固非均质体土压力理论将是土压力理论的一个全新课题,本课题对弥补这一领域计算理论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建立理论依据充分、适用性强、可靠性高的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土压力计算方法和变形控制计算理论,提供基坑被动区裙边加固课题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在裙边加固水泥土参数测试方面,主要运用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手段获取水泥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并建立原位测试指标与室内试验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式;在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土压力计算理论方面,在充分认识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区破坏机理的基础上,推导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土压力计算解析式;在裙边加固基坑变形控制计算理论方面,推导裙边加固体等效m值计算解析式,并对裙边加固基坑变形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概括如下:(1)提出了基于β角理论的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区滑动破坏模式,有限元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基于β角理论的滑动破坏模式合理、正确。研究发现水泥土抗剪强度参数对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区潜在破裂面有重要的影响,潜在破裂面形式由从加固体中穿过向从加固体底部绕过转变时的水泥土黏聚力比和内摩擦角正切值比存在临界值,而水泥土刚度参数(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对裙边基坑被动区潜在破裂面形式影响不大,并提出了有限范围加固体临界宽度的概念及其求解方法。(2)提出了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土压力计算方法,基于块体极限平衡法,推导了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土压力计算解析式,并采用莫尔应力圆法进行了理论验证,该方法回避了有限范围加固体水泥土c1、φ1取值难以确定的问题,用于极限平衡分析是可靠的。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土压力受控于β角,当裙边加固体宽度未超过通过桩底的朗肯被动破裂面时,则裙边加固对提高被动土压力基本上没有贡献;当裙边加固体宽度超过通过桩底的朗肯被动破裂面时,裙边加固体以下土层的被动区极限土压力较朗肯被动土压力会有所提高,β角愈大,影响愈大愈有利。在加固体量相同的情况下,竖向矩形布置的加固体β角更大,所能提供的被动土压力越大,仅从被动土压力层面看,竖向矩形优于横向矩形;相比横向矩形加固体和顶部变阶加固体,底部变阶模式不利于提高β角,仅从被动土压力层面看,不宜提倡。(3)提出了基于刚性桩转动理论的裙边加固基坑变形计算理论,推导了裙边加固体等效m值计算解析式,该方法能够考虑加固体宽度、加固体高度、加固体侧方及下方土层性质等因素的影响,而且无需获取水泥土的抗剪强度参数,改变工程经验的占主导地位的现状,对基坑被动区裙边加固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还提出了考虑加固体置换率、弹性模量和抗剪强度参数影响的加固体等效m值修正计算解析式,并对与加固体水泥土弹性模量和抗剪强度参数有关的调整系数给出了建议值,还提出了变阶模式加固体和加固体前方为多层土情况下的加固体等效m值计算方法以及加固体抵达另一侧支护桩情况下的水平反力系数计算方法,进一步加强了裙边加固基坑变形计算理论的适用性。(4)在加固体量一致的前提下,横向矩形加固体对基坑变形控制效果优于竖向矩形加固体;从控制基坑变形的角度看,采用底部变阶和顶部变阶相差不大;对比横向矩形和变阶型加固体,横向矩形加固体对基坑变形控制效果最优,但当加固体宽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变阶型加固体对基坑变形控制效果与横向矩形加固体基本相当,而横向矩形加固体量大于变阶型加固体,当考虑经济性因素时,可优先采用变阶型加固体;对比竖向矩形和变阶型加固体,当加固体宽度达到一定数值时,竖向矩形加固体对基坑位移控制的效果甚至弱于变阶型加固体,而且经济性差,因此,从控制基坑变形的层面看,不建议采用竖向矩形加固体。(5)加固体弹性模量存在临界值,当超过这一临界值后,基本不再影响支护桩最大水平位移,加固体弹性模量临界值与加固高度有关,加固高度越大,临界值越小,而加固体弹性模量临界值与加固宽度关系不大;加固体泊松比对支护桩最大水平位移影响程度有限,在有限的影响范围内,加固体高度越大,泊松比对支护桩最大水平位移影响越小。加固体抗剪强度参数存在临界值,当超过这一临界值后,基本不再影响支护桩最大水平位移。加固体抗剪强度参数临界值与加固高度有关,加固高度越大,临界值越小;而加固体抗剪强度参数临界值与加固宽度关系不大。(6)加固体总位移由刚体位移和加固体绝对变形组成,其中加固体绝对变形又包括压缩变形和剪切位移;加固体刚体位移占总位移的比例范围大约为24%~55%,压缩变形占总位移的比例范围大约为5%~19%,剪切位移占总位移的比例范围大约为34%~63%。由加固体总位移各组成部分占比范围可知,加固体压缩变形占比最小,剪切位移占比与刚体位移占比大致相当。(7)基于原位测试、现场取样和室内试验等技术手段,建立了裙边加固水泥土室内试验指标(无侧限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抗剪强度指标)与原位测试指标(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式,相关性程度总体上显着,表明通过原位测试指标预测水泥土室内试验指标是可行的。(8)武汉梦想特区A地块项目基坑被动区裙边加固体在宽度、高度和形式上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合理的优化措施还需结合规范控制标准和周边环境保护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李晓怡[2](2021)在《昆明某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与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因国土资源有限,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基坑工程常被比较密集的既有建筑或基础设施所包围,基坑施工因为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变得十分困难,且基坑工程一旦出现事故,必然会导致经济损失,严重时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在深基坑工程进行方案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条件,选择安全、经济、合理的最优设计方案,然后按图施工、精确监测,保证基坑施工安全顺利的进行。昆明盆地滇池泥炭土的成因复杂,岩土工程性质较差,该地区的基坑工程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时常面临各种困难。因此,对昆明盆地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的优选与研究,对于指导该地区深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以昆明某软土深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浅析研究区泥炭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并运用价值工程的方法进行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然后使用FLAC3D软件对基坑各开挖工况进行数值模拟,最后依据支护方案进行开挖和监测,并将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进行对比,主要内容如下:(1)简单总结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诠释桩锚支护结构及水泥土搅拌桩的作用机理。(2)浅析研究区泥炭土的形成年代及分布空间,对研究区泥炭土进行研究试验,分析其物理力学特性,并对泥炭土地基的岩土工程特性做出评价,在此基础上制定基坑支护备选方案,然后运用价值工程原理进行基坑支护方案优选。(3)运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模拟基坑的开挖过程,得到基坑土体水平、竖向位移的模拟值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验证基坑支护方案的合理性及可行性。(4)在施工过程中,搜集基坑周边土体的沉降位移、支护桩的桩顶位移、深层水平位移等实际监测值,将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说明该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的合理性及数值模拟的正确性,希望为今后昆明地区软土深基坑的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

原朝玮[3](2020)在《深厚软土复合地基沉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世界各地广泛的分布着软土,若不通过处理直接作为工程地基,会存在沉降量过大、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如何有效的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是岩土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常见的软土地基处理措施有换填法、排水固结法以及水泥土搅拌桩法等,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合理的选择处理方案是确保地基稳定的关键。本文以波哥大地铁一号线车辆段地基处理项目为依托,通过地质资料分析、室内模型试验、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在选定地基处理方案为水泥土搅拌桩+土工格室柔性筏基的前提下,对处理区域的加固效果以及复合地基沉降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全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根据地质资料,通过对比,选择了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土工格室柔性筏基的方案处理地基,并提出了具体的方案。(2)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模拟了复合地基在荷载作用下的沉降变形。在试验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配比试验,得出了适合本次试验的模型土配比,并证明了石英砂、重晶石粉、碳酸钙粉、石蜡油的组合可以较好的模拟软土。(3)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模型试验建模计算,所得结果与模型试验较为吻合,验证了模型试验的正确性与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该类分析的合理性。(4)利用有限元软件,通过改变桩长、桩径及垫层模量研究对复合地基沉降值的影响性,可知增大桩长、增大桩径、提高垫层模量均能有效的降低复合地基的沉降值,但其存在一定的限度,随着桩体尺寸与垫层模量的变大,降低复合地基沉降值的效果越差。(5)通过有限元软件与规范法对波哥大地铁一号线的车辆段区域的沉降值的计算可知,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土工格室柔性筏基的方案处理该区域时,对该区域的地基改善效果优异,地基沉降值明显降低,工后沉降与年沉降值符合工程设计要求。(6)对复合地基初始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并给出优化方案。

王伟[4](2020)在《水泥搅拌桩施工设备改进及无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水泥搅拌桩技术是国内外最常用的软基处理方法之一。由于地质地层环境的复杂性,难以预测的水泥土流变特性及施工技术的不确定性都使得水泥搅拌桩的施工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调研、理论分析,室内试验、现场实测的方法,对水泥搅拌桩施工设备进行了改进,并对无损检测方法应用于水泥搅拌桩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索,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水泥与软土的相互作用主要分为三个过程:(1)水泥与软土中的水发生水解和水化作用;(2)软土中的黏土矿物与水泥水化物发生反应;(3)离子析出后的硬化反应。水泥土的抗压强度影响因素诸多,包括土体的工程性质、水泥土的掺入比、水泥土的龄期、水泥标号及类型等。其中土体的工程性质与水泥掺入比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施工中应重点分析考虑。(2)基于PH-5D搅拌桩机进行水泥土搅拌桩施工设备改进,新型设备可根据打桩时钻杆下降的电流值可判断土层的软硬情况,调整不同深度的喷浆压力,避免了浆液的浪费,也能保证软弱土层不会因为钻进速度过快导致喷浆量不足。通过在搅拌桩机上安装的传感器结合物联网技术形成了施工智能监测系统,可实现对水泥土搅拌桩施工的远程监测。(3)将新型化水泥搅拌桩施工设备应用于某航道整治工程软基处理项目,结合钻孔取芯、标贯试验、静载试验对改进后搅拌桩的成桩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由于施工设备的改进及智能化监测的应用,新型水泥搅拌桩机施工的水泥搅拌桩较常规水泥搅拌桩芯样完整性较高、桩身强度更大、离散性更小,能达到设计极限承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4)通过室内试验、现场测试对反射波动测法、电阻率法、地质雷达法等三种无损检测方法应用于水泥搅拌桩质量检测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反射波动测法既可通过时域曲线识别桩体缺陷,又能根据波速判断桩体强度,是一种比较好的无损检测方法,但在测试过程中,需针对性的优化测试方法,且要求测试人员具有较高的时域曲线分析能力。电阻率法通过建立视电阻率与桩芯强度的计算模型,可利用现场测井中电阻率值评价桩身强度,是一种实用的定量检测方法。地质雷达只能简要识别桩基位置,但对桩基缺陷及完整性无法识别,不适用于水泥搅拌桩的质量检测。

曹浪,杜文,孟小伟,王鹏,马龙祥,余云翔[5](2020)在《广州地区深厚淤泥质软土地层三轴搅拌桩施工工艺研究》文中提出以广州南沙某基坑工程为依托,采用试桩的方法对广州地区深厚淤泥质软土地层中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工艺进行研究。试验中共采用一喷两搅、两喷两搅、两喷四搅、四喷四搅以及两喷两搅结合四喷四搅的喷搅工艺施工三轴水泥土搅拌桩,待搅拌桩施工完成后,对其进行钻芯取样观测及强度检测,以明确各工艺施工效果。观测及检测结果表明:对于广州地区的深厚淤泥质软土地层,在上部淤泥层中采用两喷两搅工艺,在下部黏土层中采用四搅四喷工艺,同时采用针对性的喷浆措施,能有效保证搅拌桩的施工质量。

苏林林[6](2020)在《钢板桩及型钢水泥土搅拌桩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基坑工程的迅猛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技术复杂的基坑工程项目,基坑开挖的规模和深度越来越大,基坑工程对支护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基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决定着基坑工程的成败,对整个基坑工程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意义。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及基坑特点,采用多种传统支护结构协同进行基坑支护的新型支护结构应用而生。文章以武汉琴台美术馆基坑工程为依托,创新型的采用单排钢板桩、双排钢板桩、单排型钢水泥土搅拌桩、双排型钢水泥土搅拌桩混合支护方式,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对不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各支护结构的内力及变形规律。采用天汉软件和理论计算对各支护结构内力、变形进行验算,将现场监测值、模拟值、理论计算值对比分析,验证多种支护方式在同一基坑中协同工作的可行性。基坑工程施工完毕后,对钢材回收再利用的深基坑围护系统进行简述。主要内容如下:(1)简述了土压力理论及钢板桩、型钢水泥土搅拌桩支护结构设计参数计算理论。(2)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对支护结构的入土深度、基坑整体稳定性、基坑抗倾覆稳定性、基坑抗隆起稳定性进行计算;使用天汉软件计算支护结构的土压力、水平位移、弯矩、剪力,并验算基坑整体稳定性、抗倾覆稳定性、抗隆起稳定性,初步验证了支护结构在基坑开挖过程的运用效果。(3)借助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基坑开挖模型,分析各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弯矩等特征的变化规律;改变支护结构的影响因素(桩长、桩径等)的参数值,分析不同参数值下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规律,并得出安全合理的参数范围值,对比分析后确定最佳参数值,既确保了基坑的安全,又能满足经济性要求。(4)对基坑开挖实施全过程监测。对桩顶位移、桩身倾斜、周边地表及建筑物位移和沉降、基坑内土体隆起等进行监测,能够实时了解基坑动态变形规律,从而信息化指导施工;将实际监测值和模拟值对比,分析基坑整体变化形式,找出数据差异化的原因,能够客观的反应出支护结构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5)简述了型钢回收的意义并介绍了型钢拔出过程的作用机理,总结了影响型钢回收的因素和提高型钢回收率的措施,在实际工程运用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多种支护方式在同一基坑工程中协同作业,将各支护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共同承担外力、抵抗变形,确保支护结构发挥最大作用,保证了基坑稳定性。这种新型支护结构能降低施工难度、缩短工期、降低成本等,对基坑工程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杨萌[7](2020)在《高速公路水泥搅拌桩软基处理及工后沉降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高速公路建设中,其道路沿线常常会经过一些天然地质条件不满足要求的软土区域,其间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是工程完工后产生不均匀沉降的重要原因。在我国湖北、湖南等地势平坦、河流如网、湖泊棋布星罗的多河湖地区,存在大量河湖相软土区域使得高速公路的建设面临质量及工程成本等问题,其中以湖北武穴地区河湖相软土更为明显。论文以正在修建的麻阳高速武穴长江大桥北岸接线工程为依托,研究水泥搅拌桩处理软基的方法及处理后路面工后沉降的规律,并进行路基工后沉降的预测研究,为工程建设提供指导。论文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1)以所依托工程项目地质勘查资料为基础,统计分析武穴段河湖相软土的物理力学指标试验数据,较好地反映了武穴段河湖相软土的工程特性,为多河湖地区软土地基的研究提供参考。(2)以K150+465K150+495段水泥搅拌桩处理软土地基为例,对最佳水泥掺入比、搅拌桩机轴转速、施工钻机下钻和提升速度等影响成桩强度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认为:水泥搅拌桩中较大的水泥掺入比、较大的搅拌轴转速可以有效的增加其强度。(3)分析水泥搅拌桩处理试验段工后效果,对K150+480、K150+576、K150+671断面的沉降进行跟踪观测,其中观测时段主要为水泥搅拌桩处理完成后,路堤填筑及其完成后一段时间内。通过分析水泥掺入比分别为15%、18%、20%三个断面的沉降观测数据,结果认为在同等路堤荷载下水泥搅拌桩中水泥掺入比越高,控制地基沉降量的效果越好,工后相同时期内沉降量更小。(4)以K156+875处断面的沉降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观测数据与各模型的预测数据,结果显示双曲线法和星野法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更为接近,指数曲线法则误差更大。

樊子聪[8](2020)在《放坡结合水泥搅拌桩加固在深厚软土基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广泛分布着深厚的第四系软土层,力学性质较差。对于软土地区的深基坑,往往采用灌注桩、SMW工法桩结合内支撑或多道锚索的支护体系,但对于单层地下室、开挖深度为4~6m的基坑若继续采用此类支护方案则经济性与效率较低;对于此类基坑,在具备一定场地条件、放坡开挖不足以满足基坑稳定性要求时,采用水泥搅拌桩对基坑坡面及坑内被动区进行加固,因具有经济与效率等优势在珠三角地区得到初步应用;但该实践先于理论,目前关于水泥搅拌桩对此类基坑变形及稳定性影响的研究尚少,理正软件基于极限平衡法计算安全系数的设定也未能较好反映真实情况。因此本文结合实际工程运用有限元法,针对深厚软土尤其是淤泥区基坑中放坡结合水泥搅拌桩加固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本文结合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的工作内容主要有:(1)查阅文献了解水泥搅拌桩墙的研究理论及工程应用,对软土特性、软土基坑支护形式与国内外研究现状作出归纳总结;(2)概括土压力模型与水泥搅拌桩内力分析方法,总结整体稳定性、抗倾覆、抗滑移等验算公式以确定坡面水泥搅拌桩设计尺寸;对水泥土材料力学性能、工程应用作出总结,对布置形式、适用条件等进行探讨;(3)依托广州南沙某采用放坡结合水泥搅拌桩加固的深厚软土基坑案例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比分析不同施工阶段下未加固与加固方案中的基坑水平位移、沉降计算值,并将其与现场监测值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4)运用有限元法建立放坡结合水泥搅拌桩加固的算例模型,先对模型厚度取值作出验证,然后分析施工工况、坡面单排水泥搅拌桩墙的布设位置、宽度、排数、嵌固深度等因素对基坑变形及整体稳定性的影响;最后分析坑内被动区水泥搅拌桩墙深宽尺寸对基坑变形及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并对比坑内被动区不同加固体积下的加固效果。通过研究及验证得出结论,放坡结合水泥搅拌桩加固对限制深厚淤泥区基坑变形及维持基坑稳定性的效果值得肯定,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蔡丹[9](2020)在《闭合水泥土围护桩深厚软土复合地基联合堆载预压模型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深厚软土地基的处理一直是土木工程中的热门研究问题。由于深厚软土地基存在软土覆盖层较厚、结构稳定性差及承载能力低等问题,这使得各种传统处理方法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近年来,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软土地基的处理方式逐渐由单一技术向两种或多种技术联合运用的趋势发展,联合处理方法能够综合各单项技术的优势以取得更好的加固效果。本文将闭合水泥土围护桩施工技术与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技术相结合,通过对加固的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了联合方法对深厚软土地基的加固效果和工后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采集的软土进行一系列土工试验,确定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分析普通硅酸盐水泥对原状土改良的基本原理和反应过程。通过设计水泥土配合比,确定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增长变化趋势,为后续的模型试验提供理论依据。(2)基于闭合水泥土围护桩深厚软土复合地基条件下进行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的模型试验。设立两组采用不同加载方式的联合方案试验组和传统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的对照组,通过对各组试验的处理结果分析联合方案的加固效果及加固特点。在模型试验中探讨了各组工况中排水板内的真空度分布、孔隙水压力消散程度、含水率及固结沉降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联合方案的加固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方案,试验组的平均固结度较对照组高出8%。联合方案能够提高深厚软土地基的固结进程,进而缩短加固处理的工期。(3)使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联合方案工后复合地基计算模型。根据水泥土围护桩在复合地基中受荷所承担的作用,将复合地基分为“围护型”和“承压型”。分析了“围护型”复合地基在各级荷载下土芯、连续墙及墙外表层土体的变形特性。荷载作用下“围护型”复合地基的变形主要集中在土芯、连续墙和墙体外侧05m的水平范围及地面以下06m的深度内,根据模拟结果进行“围护型”复合地基的综合应用探讨。(4)根据“承压型”复合地基的P-S曲线和荷载比分担情况确定其极限承载力,并通过理论分析进行了“承压型”复合地基的极限承载力验算。由近似计算方法的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得到了各承载分项的安全系数经验值。

李熙龙[10](2019)在《软土地基浆喷桩新施工工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依托董梁公路宁阳至梁山段施工项目,在总结传统浆喷桩施工工艺、现场试验及作用原理的基础上,对浆喷桩新施工工艺、浆喷桩施工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具体的,改进了浆喷桩智能施工设备、设计了浆喷桩施工远程监控方法;通过浆喷桩单桩承载力和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现场试验,对提出的浆喷桩新施工工艺进行了适用性验证;此外,通过对比浆喷桩传统工艺和新施工工艺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表明了浆喷桩新施工工艺的可推广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类似软土地基加固施工可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本文通过现场试验,对浆喷桩单桩承载力进行分析,绘制了各测试桩的Q-s曲线和s-lgt曲线。通过分析加载过程中桩顶最大累计沉降量和卸载后最大回弹量,最终确定浆喷桩的单桩承载力。同时,进一步绘制了个测试桩的P-s曲线和s-lgt曲线,通过分析加载过程中各测试桩桩顶最大累计沉降量的平均值和卸载后最大回弹量的平均值来确定地基加固的复合承载力。最后,通过对水灰比和桩长的试验分析,验证浆喷桩新施工工艺可满足设计要求。本文通过对劳务、机械和材料的成本分析以P对环境粉尘量的影响分析,得出浆喷桩新施工工艺可明显降低施工成本和减少粉尘污染。本文对浆喷桩新施工工艺和应用开展了具体研究,提出的喷浆量施工控制方法、智能设备和远程监控方法,可有效确保浆喷桩单桩承载力和复合地基承载力。

二、晋中地区软土中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工艺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晋中地区软土中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工艺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土压力与变形控制计算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压力计算理论
        1.2.2 基坑被动区加固设计实例
        1.2.3 基坑被动区加固稳定性计算
        1.2.4 基坑被动区加固变形计算理论
        1.2.5 基坑被动区加固变形控制理论
        1.2.6 水泥土试验研究
    1.3 基坑被动区裙边加固基本原理及存在的问题
        1.3.1 基坑被动区裙边加固设计
        1.3.2 基坑被动区裙边加固计算
        1.3.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裙边加固水泥土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研究
    2.1 工程背景
        2.1.1 项目简介
        2.1.2 工程地质条件
        2.1.3 基坑支护概况
        2.1.4 水泥土试验方案布置
    2.2 水泥土原位测试
        2.2.1 水泥土静力触探试验
        2.2.2 水泥土标准贯入试验
        2.2.3 水泥土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2.3 水泥土取样与室内试验
        2.3.1 水泥土取样
        2.3.2 水泥土物理性质试验
        2.3.3 水泥土单轴压缩试验
        2.3.4 水泥土直接剪切试验
    2.4 水泥土力学参数相关性分析
        2.4.1 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原位测试指标的相关性
        2.4.2 水泥土抗剪强度指标与原位测试指标的相关性
        2.4.3 水泥土弹性模量与原位测试指标的相关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区破坏机理研究
    3.1 滑动破坏模式
        3.1.1 朗肯土压力理论
        3.1.2 β角理论
    3.2 数值试验模型的建立
        3.2.1 有限元模型
        3.2.2 本构模型与计算参数
        3.2.3 界面属性
        3.2.4 位移荷载模式
    3.3 破坏机理研究
        3.3.1 塑性区开展过程
        3.3.2 最大剪应变
    3.4 水泥土力学参数对破裂面的影响分析
        3.4.1 水泥土抗剪强度参数
        3.4.2 水泥土弹性模量
        3.4.3 水泥土泊松比
    3.5 有限范围加固体临界宽度的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
    4.1 桩底平齐加固体底时被动土压力计算
    4.2 桩底深于加固体底时被动土压力计算
        4.2.1 解析式推导
        4.2.2 公式验证
        4.2.3 β角的影响
    4.3 加固体形式对被动土压力的影响分析
        4.3.1 有限宽度加固体
        4.3.2 相同体量不同形式布置的加固体
        4.3.3 不同形状加固体
    4.4 案例研究
        4.4.1 案例概况
        4.4.2 不同桩长被动土压力和力矩分析
        4.4.3 不同加固体形式被动土压力和力矩分析
    4.5 基坑被动区裙边加固设计流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裙边加固基坑变形计算理论研究
    5.1 概述
        5.1.1 基本思路
        5.1.2 等效原理
    5.2 加固体等效m值计算
        5.2.1 不考虑桩底反力
        5.2.2 考虑桩底反力
        5.2.3 加固体等效m值
        5.2.4 修正计算式
    5.3 其他情况加固体变形控制参数的计算
        5.3.1 变阶模式加固体
        5.3.2 加固体前方为多层土
        5.3.3 加固体抵达另一侧支护桩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裙边加固基坑变形控制理论研究
    6.1 数值模型的建立
        6.1.1 有限元模型
        6.1.2 本构模型及参数
    6.2 加固体几何参数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分析
        6.2.1 加固体宽度
        6.2.2 加固体高度
        6.2.3 加固体形式
    6.3 加固体刚度参数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分析
        6.3.1 加固体弹性模量
        6.3.2 加固体泊松比
    6.4 加固体强度参数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分析
        6.4.1 加固体参数设计
        6.4.2 计算结果
    6.5 加固体绝对变形分析
        6.5.1 加固体压缩变形
        6.5.2 加固体剪切位移
        6.5.3 综合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裙边加固理论的工程应用分析
    7.1 基坑被动区破坏形式与被动土压力
        7.1.1 基坑被动区破坏形式分析
        7.1.2 被动土压力
    7.2 支护桩变形分析
        7.2.1 加固体m值计算
        7.2.2 支护桩变形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
    7.3 支护桩嵌固稳定性分析
        7.3.1 被动抗力
        7.3.2 被动抗力安全系数
    7.4 加固体优化分析
        7.4.1 加固体宽度
        7.4.2 加固体高度
        7.4.3 加固体形式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昆明某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的研究现状
        1.2.1 定性分析的方法
        1.2.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
        1.2.3 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研究现状的分析
    1.3 本文采用的基坑支护方案优选方法
    1.4 桩锚支护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路线
        1.5.1 主要内容
        1.5.2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桩锚支护体系及水泥土加固的基本理论
    2.1 桩锚支护体系的基本理论
        2.1.1 桩锚支护体系的构成
        2.1.2 桩锚支护体系的作用机理
        2.1.3 桩锚支护结构的破坏形式
    2.2 桩锚支护体系的计算
        2.2.1 桩锚支护结构内力的计算方法
        2.2.2 整体稳定性验算
        2.2.3 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2.2.4 抗隆起稳定性验算
        2.2.5 抗流土稳定性验算
    2.3 水泥土加固的基本理论
        2.3.1 水泥土搅拌桩的作用原理
        2.3.2 水泥土的结构特性及其与混凝土的差异
        2.3.3 有机质对水泥土加固的影响
        2.3.4 红黏土的掺入对水泥加固泥炭土的改善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泥炭土的特性及其工程地质条件
    3.1 泥炭土的概述
    3.2 滇池泥炭土的形成过程及空间分布
        3.2.1 滇池泥炭土的形成过程
        3.2.2 滇池泥炭土的分布
    3.3 工程实例
        3.3.1 工程概况及周边环境
        3.3.2 场地及其周边地形地貌
        3.3.3 地层岩性构成
        3.3.4 水文地质条件
    3.4 工程场地泥炭土的特点及其工程地质条件
        3.4.1 研究区泥炭土层的分布
        3.4.2 研究区泥炭土的物质成分
        3.4.3 研究区泥炭土的物理力学特性
    3.5 泥炭土地基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及施工注意事项
        3.5.1 研究区泥炭土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3.5.2 基坑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坑支护方案优选
    4.1 价值工程的起源及发展
    4.2 价值工程的原理
    4.3 价值工程活动的基本流程
        4.3.1 确定目标
        4.3.2 功能分析
    4.4 价值工程活动用于基坑支护方案优选
        4.4.1 基坑支护价值工程活动的特点
        4.4.2 搜集基坑背景资料并确定备选方案
        4.4.3 基坑支护工程的功能分析
        4.4.4 基坑支护方案的选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坑支护方案的数值模拟
    5.1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5.1.1 本构关系及参数选取
        5.1.2 支护结构及参数选取
        5.1.3 模型尺寸及网格划分
        5.1.4 模型边界条件
        5.1.5 初始应力状态
    5.2 基坑开挖的数值模拟及分析
        5.2.1 模拟工况的设置
        5.2.2 各工况下基坑变形模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坑监测与对比分析
    6.1 基坑监测方案
        6.1.1 监测项目及内容
        6.1.2 监测点布置
        6.1.3 监测仪器及报警值
    6.2 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6.2.1 典型剖面处地表沉降对比分析
        6.2.2 桩顶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6.2.3 桩顶沉降对比分析
        6.2.4 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的对比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第八章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深厚软土复合地基沉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土简介
        1.2.2 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1.2.3 复合地基沉降理论
        1.2.4 加筋垫层理论的发展和现状
        1.2.5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复合地基基本原理
    2.1 复合地基理论概述
        2.1.1 复合地基分类
        2.1.2 复合地基理论中的常用概念
    2.2 复合地基加固机理
        2.2.1 水泥土搅拌桩形成机理
        2.2.2 桩体的加固机理
        2.2.3 垫层在复合地基中的作用
    2.3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2.3.1 加固区S1的计算
        2.3.2 下卧区S2的计算
    2.4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简介
        2.4.1 低强度桩—柔性筏基桩筏复合地基
        2.4.2 桩筏复合地基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室内模型试验
    3.1 项目简介
        3.1.1 项目概况
        3.1.2 地质条件及地勘钻孔情况
        3.1.3 地基处理区域及设计标准
        3.1.4 低强度桩-柔性筏基地基处理方案
    3.2 相似理论与量纲分析
        3.2.1 相似理论
        3.2.2 量纲分析
        3.2.3 模型试验相似比的选取
    3.3 模型材料的选择及模型土的制备
        3.3.1 模型材料的选择
        3.3.2 模型土的制备
    3.4 试验准备
        3.4.1 试验测量方式
        3.4.2 试验设备及试验材料
    3.5 试验过程及试验结果
        3.5.1 试验过程
        3.5.2 试验结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地基有限元分析
    4.1 模型试验有限元分析
        4.1.1 基本假设
        4.1.2 模型建立
        4.1.3 材料属性的选择
        4.1.4 网格划分与计算
        4.1.5 复合地基沉降规律分析
    4.2 波哥大地区车辆段沉降有限元计算与分析
        4.2.1 有限元计算
        4.2.2 地基处理方案的优化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水泥搅拌桩施工设备改进及无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泥搅拌桩的施工技术发展现状
        1.2.2 水泥搅拌桩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泥搅拌桩加固软基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2.1 水泥与软基作用机理
    2.2 水泥土强度的影响因素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泥搅拌桩施工设备改造及工程应用
    3.1 智能化水泥搅拌桩施工设备
        3.1.1 智能打桩系统
        3.1.2 智能监测系统
        3.1.3 数据存储与分析系统
    3.2 工程概况
        3.2.1 地质构造
        3.2.2 工程地质条件
        3.2.3 水文地质条件
        3.2.4 软基处理方式
    3.3 工程应用效果评价
        3.3.1 标准贯入试验
        3.3.2 钻孔取芯试验
        3.3.3 静载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损检测用于水泥搅拌桩质量检测的可行性研究
    4.1 反射波动测法
        4.1.1 测试方法
        4.1.2 试验方案
        4.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 电阻率法
        4.2.1 测试方法
        4.2.2 试验方案
        4.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地质雷达法
        4.3.1 测试方法
        4.3.2 试验方案
        4.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几种无损检测方法的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广州地区深厚淤泥质软土地层三轴搅拌桩施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三轴搅拌桩施工质量控制
3结语

(6)钢板桩及型钢水泥土搅拌桩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传统基坑支护类型
        1.2.1 放坡开挖
        1.2.2 土钉墙
        1.2.3 地下连续墙
        1.2.4 灌注桩排桩
    1.3 钢板桩和型钢水泥土搅拌桩
        1.3.1 钢板桩
        1.3.2 型钢水泥土搅拌桩
        1.3.3 钢板桩与型钢水泥土搅拌桩对比分析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钢板桩及型钢水泥土搅拌桩理论及计算方法
    2.1 经典土压力理论
        2.1.1 静止土压力
        2.1.2 朗肯土压力理论
    2.2 钢板桩支护结构的计算
        2.2.1 悬臂式钢板桩计算方法
        2.2.2 单撑(单锚)式钢板桩计算方法
        2.2.3 多撑(多锚)式钢板桩计算方法
        2.2.4 钢板桩型号的确定
    2.3 型钢水泥土搅拌桩支护结构
        2.3.1 型钢水泥土搅拌桩设计参数的确定
        2.3.2 单排型钢水泥土搅拌墙稳定性验算
        2.3.3 双排型钢水泥土搅拌桩结构设计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琴台美术馆工程基坑支护设计
    3.1 琴台美术馆工程案例
        3.1.1 工程概况
        3.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3.1.3 琴台美术馆基坑支护方案
    3.2 支护结构计算分析
        3.2.1 基坑D1E段受力分析
        3.2.2 基坑EE1段受力分析
        3.2.3 基坑BC段受力分析
        3.2.4 基坑AB段受力分析
    3.3 天汉软件验算
        3.3.1 软件介绍
        3.3.2 型钢水泥土搅拌单排桩模拟计算结果
        3.3.3 钢板桩模拟计算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钢板桩与型钢水泥土搅拌桩支护结构变形分析
    4.1 关于MIDAS GTS NX
    4.2 MIDAS GTS NX功能特点
        4.2.1 MIDAS GTS NX分析功能
        4.2.2 MIDAS GTS NX建模分析操作流程
    4.3 钢板桩与型钢水泥土搅拌桩支护结构变形分析
        4.3.1 工程概况
        4.3.2 拟采用的基坑支护方案
        4.3.3 计算参数
    4.4 模型建立
    4.5 模拟计算过程
        4.5.1 水平位移分析云图
        4.5.2 竖向位移分析云图
    4.6 模拟结果分析
        4.6.1 单排钢板桩的位移和弯矩变化特征
        4.6.2 双排钢板桩的位移和弯矩变化特征
        4.6.3 单排型钢水泥土搅拌桩的位移和弯矩变化特征
        4.6.4 双排型钢水泥土搅拌桩的位移和弯矩变化特征
        4.6.5 土体沉降与隆起分析
    4.7 双排桩间土体加固深度对支护结构的影响
    4.8 型钢水泥土搅拌桩长度对支护结构影响
    4.9 桩径对支护结构影响分析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坑监测与信息化施工
    5.1 基坑监测方案
        5.1.1 监测目的
        5.1.2 监测原则
        5.1.3 监测项目
        5.1.4 监测设备
        5.1.5 监测点位
        5.1.6 监测预警
    5.2 现场监测
        5.2.1 桩顶水平、竖向位移监测
        5.2.2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
        5.2.3 周边地表、建筑物沉降监测
        5.2.4 周边地表、建筑物裂缝监测
    5.3 监测数据与模拟数据对比分析
        5.3.1 支护桩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5.3.2 地表沉降对比分析
        5.3.3 基坑隆起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型钢芯全回收的基坑围护技术
    6.1 型钢回收
        6.1.1 型钢回收的意义
        6.1.2 型钢回收原理
        6.1.3 型钢起拔过程
        6.1.4 型钢起拔力计算
    6.2 影响型钢回收的因素
    6.3 提高型钢回收率的措施
    6.4 实际工程中型钢回收率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高速公路水泥搅拌桩软基处理及工后沉降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泥搅拌桩发展研究现状
        1.2.1 水泥搅拌桩国外发展研究现状
        1.2.2 水泥搅拌桩国内发展研究现状
    1.3 沉降预测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武穴段河湖相软土地基特性研究
    2.1 工程概况
    2.2 河湖相软土的勘察方法
        2.2.1 钻探及钻孔取样
        2.2.2 现场原位测试
        2.2.3 室内试验
    2.3 武穴段河湖相软土地基特性
        2.3.1 武穴段河湖相软土地基工程特性
        2.3.2 软土物理力学指标数据分析
        2.3.3 软土物理力学指标沿深度方向变化规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泥搅拌桩处理公路软土地基
    3.1 水泥搅拌桩施工
    3.2 水泥搅拌桩加固效果的影响因素
        3.2.1 水泥掺入比
        3.2.2 搅拌桩机轴转速
        3.2.3 搅拌轴钻进提升速度
        3.2.4 搅拌遍数
    3.3 试验段场地选取
    3.4 工艺性试桩方案及结果分析
    3.5 水泥掺入比对地基沉降的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及预测
    4.1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4.2 地基沉降预测方法
    4.3 断面沉降观测
        4.3.1 沉降观测要求
        4.3.2 断面沉降观测数据
    4.4 断面沉降预测分析
        4.4.1 双曲线法预测
        4.4.2 指数曲线法预测
        4.4.3 星野法预测
        4.4.4 三种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放坡结合水泥搅拌桩加固在深厚软土基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珠三角软土特性
    1.3 常见基坑支护形式
        1.3.1 基坑工程发展趋势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土坡稳定及支护研究现状
        1.4.2 深厚软土基坑变形及支护研究现状
        1.4.3 研究现状总结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泥土材料性能研究
    2.1 水泥土硬化机理
    2.2 水泥土物理性质
    2.3 水泥土强度特性
        2.3.1 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
        2.3.2 水泥土抗剪强度
        2.3.3 水泥土抗拉强度
        2.3.4 水泥土变形模量
    2.4 水泥搅拌桩的施工技术
        2.4.1 成桩工艺分类
        2.4.2 工艺流程及要点
        2.4.3 优势及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土基坑中水泥搅拌桩墙计算理论
    3.1 土压力
        3.1.1 经典土压力理论
        3.1.2 放坡状态下有限土体的土压力
    3.2 水泥搅拌桩墙内力分析
        3.2.1 极限平衡法
        3.2.2 弹性地基梁法
        3.2.3 有限元法
    3.3 水泥搅拌桩墙的设计
        3.3.1 适用条件及平面布置形式
        3.3.2 嵌固深度验算
        3.3.3 墙身厚度验算
        3.3.4 墙身正截面承载力验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放坡结合水泥搅拌桩加固的有限元模拟
    4.1 有限元理论分析及计算方法
        4.1.1 有限元概述
        4.1.2 有限元的求解主要步骤
        4.1.3 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强度折减法
    4.2 工程概况
        4.2.1 工程简介
        4.2.2 工程地质条件
        4.2.3 支护设计方案
    4.3 模型建立
        4.3.1 土体本构模型的选取
        4.3.2 基本假定和简化
        4.3.3 模型尺寸
        4.3.4 参数取值
        4.3.5 网格划分及工况设置
    4.4 新旧方案的对比分析
        4.4.1 坡顶水平位移的对比分析
        4.4.2 坡顶沉降的对比分析
        4.4.3 塑性应变分布区的对比分析
    4.5 有限元模型计算值与监测值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放坡结合水泥搅拌桩加固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有限元算例模型的建立
        5.1.1 基本假定
        5.1.2 算例模型参数
        5.1.3 施工过程的模拟
    5.2 模型厚度选取上的对比验证
    5.3 基坑变形及稳定性影响分析
        5.3.1 施工工况的影响
        5.3.2 单排桩墙位置的影响
        5.3.3 单排桩墙宽度的影响
        5.3.4 桩墙排数的影响
        5.3.5 嵌固深度的影响
        5.3.6 被动区加固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本文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闭合水泥土围护桩深厚软土复合地基联合堆载预压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研究现状
        1.2.2 水泥土搅拌桩及水泥土连续墙研究现状
    1.3 闭合水泥土围护桩复合地基真空联合堆载预压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软土地基联合处理方法
    2.1 前言
    2.2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混凝土芯砂石桩复合地基
    2.3 水泥搅拌桩联合塑料排水板处理软土地基
    2.4 混凝土芯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
    2.5 长短桩组合型复合地基
    2.6 本章小结
3 闭合水泥土围护桩复合地基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模型试验
    3.1 模型试验装置
        3.1.1 试验研究方法
        3.1.2 基坑模型尺寸
        3.1.3 模型试验相似条件
    3.2 闭合水泥土围护桩复合地基
        3.2.1 水泥土的加固机理
        3.2.2 复合地基布置形式设计
    3.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系统与测量装置
    3.4 试验分组方案
    3.5 试验过程
        3.5.1 试验流程图
        3.5.2 基坑回填
        3.5.3 水泥土围护桩连续墙施工
        3.5.4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模型试验
    3.6 本章小结
4 模型试验监测数据分析
    4.1 真空度分析
        4.1.1 真空度影响因素
        4.1.2 地基排水固结及土中能量变化规律
        4.1.3 实测排水板内真空度分析
    4.2 孔隙水压力变化分析
    4.3 含水率
    4.4 地基固结沉降
    4.5 固结度与最终沉降量计算
    4.6 地基强度增长规律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围护型”复合地基承载变形特性分析
    5.1 前言
    5.2 FLAC3D简介
        5.2.1 FLAC3D的主要特点
        5.2.2 FLAC3D的计算原理
        5.2.3 FLAC3D的求解过程
    5.3 计算模型的建立
        5.3.1 基本假定
        5.3.2 计算模型尺寸与材料参数
        5.3.3 接触面模拟
        5.3.4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5.3.5 荷载步的确定
    5.4 P-S关系曲线及极限承载力
    5.5 基础变形特性
        5.5.1 墙体变形
        5.5.2 土芯变形
        5.5.3 墙外土体变形
    5.6 墙体内力分析
    5.7 “围护型”复合地基的综合应用
    5.8 本章小节
6 “承压型”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探讨
    6.1 复合地基静载试验
    6.2 “承压型”复合地基计算模型及极限承载力
    6.3 荷载比分担进程
    6.4 “承压型”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验算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软土地基浆喷桩新施工工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浆喷桩工艺技术要求
    2.1 工程概况
        2.1.1 项目特点
        2.1.2 主要工程数量
    2.2 浆喷桩工艺质量保证措施
        2.2.1 技术保证措施
        2.2.2 质量保证管理流程
        2.2.3 检测标准及方法
        2.2.4 主要技术质量目标
    2.3 设计标准和主要设计参数
        2.3.1 设计标准
        2.3.2 主要设计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浆喷桩新工艺研究及分析
    3.1 传统施工工艺及流程
        3.1.1 传统工艺流程
        3.1.2 传统施工方法分析
        3.1.3 传统机械设备、人员投入分析
    3.2 浆喷桩施工工艺影响因素分析
        3.2.1 浆喷桩喷浆量影响因素分析
        3.2.2 采取“5W1H”方法分析措施
        3.2.3 新工艺对策实施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浆喷桩新工艺试验数据分析
    4.1 检测方法
    4.2 数据分析与结果判定方法
    4.3 实测数据及曲线图分析
        4.3.1 实测结果数据
        4.3.2 浆喷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分析
        4.3.3 复合地基静载试验数据分析
        4.3.4 低应变法桩身完整性分析
    4.4 现场检测照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济效果、环境影响分析
    5.1 浆喷桩成本组成
    5.2 浆喷桩成本分析
    5.3 浆喷桩成本控制
        5.3.1 人工费的控制
        5.3.2 材料费的控制
        5.3.3 取费的控制
    5.4 环境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晋中地区软土中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工艺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裙边加固基坑被动土压力与变形控制计算理论研究[D]. 李松.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2]昆明某软土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与研究[D]. 李晓怡.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深厚软土复合地基沉降研究[D]. 原朝玮. 长安大学, 2020(06)
  • [4]水泥搅拌桩施工设备改进及无损检测方法研究[D]. 王伟.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广州地区深厚淤泥质软土地层三轴搅拌桩施工工艺研究[J]. 曹浪,杜文,孟小伟,王鹏,马龙祥,余云翔. 施工技术, 2020(13)
  • [6]钢板桩及型钢水泥土搅拌桩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研究[D]. 苏林林.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2)
  • [7]高速公路水泥搅拌桩软基处理及工后沉降预测研究[D]. 杨萌.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8)
  • [8]放坡结合水泥搅拌桩加固在深厚软土基坑中的应用研究[D]. 樊子聪.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9]闭合水泥土围护桩深厚软土复合地基联合堆载预压模型试验研究[D]. 蔡丹. 西华大学, 2020(01)
  • [10]软土地基浆喷桩新施工工艺及应用研究[D]. 李熙龙. 山东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晋中地区软土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工艺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