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业管理模式选择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朱春阳,邓又溪[1](2021)在《迈向无边界市场:全媒体技术环境下中国传媒集团成长路径创新研究——以上海报业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媒介融合消解了中国传媒集团传统成长优势赖以达成的区域与行业垄断边界,传媒业被迫面对一个无边界的市场空间。在全媒体技术主导的新市场环境下,唯有竞争与合作才是传媒集团成长路径的可能性选择。文章重点关注新环境下中国传媒集团成长路径变迁,结合上海报业集团的经验,尝试以"颠覆式创新"的分析框架来对照剖析中国传媒集团在全媒体技术环境下的成长路径、创新经验与得失,以区别于之前对以强化区域与行业垄断为主要路径的传媒集团传统成长路径的讨论。上报集团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经验表明,在一个无边界的市场空间中,鼓励竞争与合作、资源聚合于竞争性市场空间、以无边界组织为转型目标、以全媒体传播体系为成长方向,是当前产业与技术环境下中国传媒集团获得创新成长的基本方向。而开放性和社交可供性是当前中国传媒集团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全媒体平台创新激励机制的可能性方向。
王昱璇[2](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J报业集团盈利模式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互联网也深入到了众多领域之中,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电脑、手机等移动互联产品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读者获取资讯的方式。以音视频、动画、直播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导致了读者阅读方式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广告商将广告从传统媒体转移到新媒体平台。从广告份额上来看,传统的广告媒体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然而,新媒体广告份额所占比例则越来越多,并且二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传统的广告媒体的发展越来越艰难,以发行和广告为两大支柱的报业盈利模式使报业企业面临生死考验。面对挑战,各报业集团想要突破困境,就需要与时俱进,改变自身传统盈利模式的制约重构市场竞争力。传统报业集团单一的盈利模式,不仅无法保障纸质媒体的生存,而且无法适应报业集团融合发展。结合我国时代发展现状,突破传统报业自身运营模式,尝试与新媒体科技结合已经成为摆在报业企业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借助长尾理论与价值链理论等,在分析J报业集团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从盈利模式五要素:利润点、利润源、利润对象、利润杠杆、利润屏障方面入手,分析J报业集团的盈利模式以及当前盈利模式与集团媒体融合战略的矛盾羁绊之处。本文在研究报业盈利模式时与“长尾理论”相结合,从J报业集团自身运营模式出发,创新式的引入手机APP软件运营、广告运营等方式,对J报社集团传统盈利模式进行更迭发展;将“价值链理论”运用于读者维护、调整产业结构、创新机制改革等方面,构建J报业集团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型盈利模式。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立足于传统纸质媒体和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需求,基于盈利模式相关理论研究,聚焦于J报业集团媒体融合发展的具体情境,以盈利模式的五个要素为切入点,对J报业集团媒体盈利模式的现状、问题进行总结,并由此针对各盈利模式要素的薄弱点提出建议,构建与集团发展战略匹配的新盈利模式。本文的研究结论也具有一定的普适应,期望能给同类报业企业提供盈利模式转型方面的理论借鉴。
廖兴婷[3](2020)在《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媒体领域的新模式、新技术,促成了丰富多样、融合发展的新媒体生态环境。这样的环境对传统报业形成了威胁,读者流失越来越严重。新闻市场已经不允许传统报业再凭借报纸这一种方式称霸市场,而是逼迫传统报业去适应新环境,改变以前的传播方式。这时候,具有强大知名度和信赖度的品牌成为应对读者流失的突破口。一些报业集团率先实施品牌战略,在技术和媒体方式上不断创新,实现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的竞争优势。本文针对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战略进行研究,解锁品牌战略的成功密码,有助于实现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做大做强以及成为报业行业中优势品牌的目标。同时,对于启示我国报业集团的层次提升和促进报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意义重大。本文采取“理论梳理——比较研究——分析问题——环境分析——构建品牌战略——提出保障措施”的研究思路进行论述。首先对新媒体、报业品牌、品牌战略等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梳理,然后分析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现状,再结合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详细分解了该集团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以及自身优势和劣势,得出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品牌战略,先打造强势品牌,再利用自身的关键资源与核心能力培育优质的子品牌,使集团在行业细分市场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任义忠[4](2020)在《基于价值网络视角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我国新闻出版业的重要分支,报业产业曾长期在传媒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崛起打破了传统的产业边界,引起了传播方式、媒介形态和市场格局的颠覆式变革,互联网新兴媒体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取代传统媒体的市场主导地位。作为传媒产业的重要市场主体,报业传媒企业这一传统平台型企业陷入了受众和广告双重流失的经营困境,互联网产业变革情景下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问题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前沿性课题。互联网经济极大地促进了商业模式理论的发展,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性的研究成果,但现有文献对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外部因素与商业模式创新动态演化过程等方面的框架性研究明显不足,作为管理学理论研究的新兴领域,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还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价值网络重构是现代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式,部分学者开始从价值网络视角研究商业模式创新问题,但由于过于侧重网络嵌入的关系视角,而缺乏对企业内部价值网络决定性变量的必要关注,从而陷入了“嵌入性悖论”,未能构建起两者关系的完整框架,并因关系视角的过度抽象而使理论缺乏必要的实践价值。鉴于上述现状,本研究以基于价值网络视角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为主题,将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外部因素纳入价值网络理论体系,从企业内部价值网络和外部网络关系的完整视角构建价值网络重构、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绩效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框架,并通过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内部价值网络和外部网络关系的完整视角系统整合了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外部因素,构建了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框架,探索性研究商业模式创新前因因素的体系化和理论化,并为“嵌入性悖论”和网络负向效应提供了新的理论诠释。目前,学者多从产品、技术、组织和企业家特质等一个或多个因素研究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问题,在商业模式创新前因因素的理论化和体系化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为此,本研究从价值网络和商业模式在价值创造方面的内在一致性出发,将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因素纳入价值网络重构的统一框架,从内部价值网络和外部网络关系的完整视角构建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框架。本研究认为,内部价值网络重构是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决定性变量,网络关系的强弱联结是否具有相对优势,与企业核心产品生命周期特征及企业价值网络的阶段性周期特征密不可分,网络嵌入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方向因企业核心产品及所在产业的生命周期特征而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之中,从而为“嵌入性悖论”和网络负向效应提供了新的理论诠释。第二,研究揭示了报业传媒企业价值网络重构、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绩效三者关系的作用机制和内在机理,价值网络重构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既可直接影响企业绩效,同时又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效应间接作用于企业绩效。价值网络重构是现代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式,而商业模式创新能够促进企业创新交易方式和交易结构,提升企业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在价值网络重构、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中,既存在着直接效应,也存在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效应,从而进一步揭开了三者之间关系的黑箱。第三,基于商业模式创新不同类型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显着性差异,以及报业产业的双边市场和平台经济模式特征,提出了报业传媒企业通过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实现由传统平台型企业向互联网新型平台型企业转变的模式路径。对于核心产品处于衰退期的报业传媒企业而言,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已存在明显的“效率边界”,而以新媒体产品为中心的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更有利于提升报业传媒企业长期绩效,报业传媒企业亟待实现从效率型创新主导模式向新颖型创新主导模式和从“二次销售”向“多次销售、多元变现”的战略性转变。
林凤娇[5](2020)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报业的转型之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媒介融合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媒介生态,传统报业面临着发行量下降、广告收入下滑、读者流失、人才流失以及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等严峻挑战,当然也带来了机遇。传统报业对信息的发现、采集、创造的能力,报纸的特殊属性使其拥有更丰富的政府、社会等资源,使得传统报业有着专业信息和权威观点等天然优势。出于技术升级、受众需求、竞争逐利、政策管制、国际竞争等因素的考量,推动着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统报业转型。转型之路存在着来自现有机制体制的束缚、市场定位难、盈利模式尚未清晰成熟等阻力,故而从拉斯韦尔“5W”模式出发,研究传统报业的转型之路。分别从组织融合、内容融合、渠道融合、受众融合四大模块探究转型路径,同时以融合效果模块分析传播效果评价体系。
胡亚真[6](2020)在《HNRB报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企业的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而资金管理又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集团企业而言,如何发挥资金的规模优势,提高资源的协同效应,已经成为衡量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阶段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关注怎样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资金集中管理模式,规避资金风险的发生,尽可能地发挥资金集中管理的效用,是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过程中所必须考虑的问题。HNRB报业集团是2003年由事业单位改制而成的省属国有文化企业,出于管理的需要,2006年成立了资金结算中心,标志着集团资金集中化管理的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集团的规模不断壮大,同时伴随报业“寒冬期”的到来,资金集中管理中的问题也日益显现。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HNRB报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为研究对象,介绍了HNRB报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选择的模式、多年来形成的特点和资金管理工作的重点。同时,本文以具体的资金集中管理工作为实践基础,结合国内外资金集中管理的先进理论知识,对HNRB报业集团目前资金集中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发现了HNRB报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其资金管理模式与集团战略目标脱节、资金管理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脱节、资金预算管理不完善、资金结算中心对资金管理缺乏刚性、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资金风险和税务风险等问题。然后着重从集团内部挖掘导致这些问题和风险出现的原因,借鉴现有的资金集中管理的成功经验,给HNRB报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提出一系列应对措施,指出HNRB报业集团应结合集团发展战略目标优化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优化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完善资金预算管理、以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升资金管理的刚性、提高风险防控意识等。这些措施和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HNRB报业集团资金管理水平,同时也给其他集团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
唐曙倩[7](2020)在《1992年-2012年中国报业市场化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报业经历了两轮市场化的洗礼,分别为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市场化和1992年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开始的又一轮市场化。如果说,第一次市场化旨在打破思想禁锢和开始报纸作为“商品”的尝试,那么第二次市场化则是全方位引入市场化的操作,来发展和繁荣整个报纸行业。在党管媒体的大环境下,党和政府的新闻政策是报业市场化的指针和规范。那么,从1992年开始至报业整体衰落的2012年的20年间,党和政府究竟是通过哪些政策、如何来把控报业市场化的节奏的?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此20年间相关政策的梳理,探究市场变革中决策层所施与的影响和决策特点。立足于政策学的工具理论,本文以1992年至2012年间关于报业市场化的代表性政策条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将其按照不同阶段和不同政策工具类型进行了政策运用特点的分析。根据市场化的阶段性特征,报业市场化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92-1995年,报业市场自由化及报业快速扩张阶段;1996-2005年,报业市场深入发展及结构调整阶段;2006-2012年,报业市场机制完善及报业转型阶段。而按照不同阶段采用的不同工具,将政策涉及的工具分为强制性工具(compulsory tools)、自愿性工具(voluntary tools)和混合型工具(mixed tools)三类,分别进行工具应用层面的政策内容分析和工具选择层面的内在动机分析。研究发现,在报业市场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政策工具的使用也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92-1995年的初期,以各类放松限制的政策文件为代表的自愿性政策工具发挥了最明显的振兴市场的效果;1996-2005年,建立在初步形成的报业市场基础之上,严密的规则建设紧锣密鼓地开展,强制性政策工具的使用成为了最显着的阶段性特征;2006-2012年,伴随着新的媒介形式的冲击,引导和促进传统媒体的转型的任务使得混合型政策工具的使用频次明显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对二十年间关于市场化的报业政策的工具分析,可以发现有关政策的发布和执行总体呈现出以下三大特征:以维护主流意识形态为中心;自主实践先行,政策规划跟进;从掌控市场化到辅助市场化。
刘莉[8](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报业采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新的传媒业态影响下,传统报业采编人才流失情况严重,促使传统报业人才匮乏问题更加突出,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人力资源不足,致融合发展缺乏后劲。采编人才是报业发展的根本、转型升级的基础、媒体融合的源头,不论是传统报业时期还是全媒体时代,采编人才的竞争才是媒体综合实力竞争的关键。为了深入了解传统报业采编从业者在转型过程中的问题,找出采编人员融合发展中的阻力,梳理传统报业采编人才培养选拔的经验做法。本文试图通过对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报业采编人才队伍现状进行梳理,结合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采编人才队伍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传统报业采编人才流失的原因,结合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综合分析人才流失的规律、特点,进而梳理报业集团人才培养选拨的经验做法,最终提出解决人才队伍建设突出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期报业集团在媒体转型升级过程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我国报业采编人才队伍现状,主要从采编人员年龄结构、学历以及职称情况、采编岗位设置及职责情况、聘任情况等几个方面展开,并结合对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访谈内容进行概述;其次,通过现状剖析总结出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报业采编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浪费、人才流失严重和职业认同较低等问题;再次,对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报业采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发现媒体融合背景下采编人才的需求变化、技术赋能带来的岗位变化、传统报业采编人员薪酬待遇较低、职业焦虑等因素都对采编人才结构的稳定性带来冲击;最后,针对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报业采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提出了加大新媒体培训力度、加速传统媒体采编人员的转型、优化采编岗位设置、完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重塑采编从业者职业认同等对策,以期解决媒介融合给报业采编人才队伍建设带来的问题。最终得出研究结论为:媒体融合发展为传统报业采编从业者带来了理念、技术、职业认同等方面的冲击,对此,本文希望能够通过从内部着手,加强采编人才队伍专业技能的培养、采编岗位设置的优化、绩效考核和激励模式的完善,助力报业采编人才队伍的建设。
王文珠[9](2019)在《N报业集团应收账款的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报纸,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媒介,在我们社会中一直扮演着传递信息和引导舆论的主要角色。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报纸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大量新兴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报纸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主导地位遭到了极大的撼动。中国报纸行业已经到了经营与发展的时代拐点。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之下,我国有一些发展较慢的地市级纸质媒体不但错失了行业内主动改革的良机,还忽视了互联网时代带给整个行业的冲击。它们在时代变革中艰难生存,内外交困的情形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这些地市级纸媒就必须改革。但是,它们改革之初,就不仅要面对内部制度改革带来的冲突与磨合,还要同时面对互联网时代对整个行业的巨大冲击。由于缺乏经验和必要的时间磨炼,某些报业集团进行的改革仓促又盲目,很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它们仅仅学习到了改革的做法,但没有领会到这些做法背后的精髓。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运用较广的一个销售方式就是赊销,在一个健康的赊销环境背后往往需要一个完善的商业信用体系支撑。但事实上,我国的商业信用体系建立较晚且不完善,很多企业信用管理意识薄弱,一些集团滥用商业信用进行赊销而不加以控制,造成大量应收账款的出现和累积。应收账款作为赊销而形成的一项资产,它并不能直接被集团拥有和控制,而是形成了一项虚拟资产。如果数量庞大且不加以管理,其结果就是看似财务报表上收入不少,但实质上很可能对集团的周转资金造成影响,给集团带来经营风险。N报业集团,是一个典型的在互联网时代需要面临自身旧制度改革转型的传统纸质媒体。由于缺乏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意识和经验,N报业集团在对报纸广告和报纸发行赊销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进行信用管理,存在较严重的应收账款管理问题。从集团目前的应收账款管理情况来看,N报业集团没有设立专门的应收账款管理部门,而是由集团的广告部、发行部和财务部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兼顾进行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它没有形成系统的、跨部门的应收账款管理流程,应收账款从产生到回收和催收工作基本上由广告部和发行部各自的业务员自行负责完成,集团财务部则仅对应收账款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再对集团应收账款的财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集团应收账款的绝对规模分析和客户构成基本分析,到集团应收账款与流动资产和资产总额的对比分析、与营业收入的对比分析,再到体现集团应收账款实际管理效果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和账龄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到N报业集团的应收账款规模较大且质量欠佳,大量的应收账款不仅影响了集团营业收入的数据真实性,而且对集团的流动资产和总资产产生了较大影响,未来可能会导致整个集团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致使集团的综合竞争实力逐年下降。通过一系列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可以发现,N报业集团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规范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在实际管理中还存在着缺乏信用管理机制、应收账款回款周期长且缺乏准确性、台账建立不清晰、对应收账款的核对和分析不及时、回收和催收制度不完善、坏账处置不到位等问题。改善N报业集团应收账款的管理现状,要在集团原有的应收账款管理基础上去粗取精,对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加以补充,再建立集团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对集团的应收账款实行全流程管理,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在集团完善后的应收账款管理流程中,事前管理要以“预防”为主,按照不同的客户类型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明确赊销政策的同时控制集团的应收账款规模;事中管理要以“控制”为主,要加强N报业集团的合同管理工作,完善集团的台账建立程序,同时加强对集团应收账款的核对、清查和质量分析;事后管理要以“监督”为主,要完善集团应收账款的回收和催收制度,完善应收账款的核销和坏账处置细节,对集团业务员实行账务终身负责制,加强集团内各部门间的协作与监督。
刘翔云[10](2019)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采编人员绩效管理研究 ——以A报业传媒集团为例》文中指出互联网技术正深度影响着整个世界不同领域的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引发的信息革命,已经在媒体行业开启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突破升级,现阶段的传统报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需要通过积极完成转型升级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传统报业集团在内容生产、商业模式、信息技术系统和组织结构上都要做出相应调整,这些调整将对报业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深远的影响。基于此融合背景来思考传统报业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实现变革,如何通过采编人员的绩效管理来提升企业管理综合成效,探索出一条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的传统报业转型之路,是当今传媒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A报业传媒集团公司出资人为A报社,A报社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A报业传媒集团的出资人与管理人员保持高度一致性,在绩效管理上多采用传统的管理办法,放大了部门负责人、高级职称人员的绩效系数比例,阶层关系较为明显,对一线采编人员绩效管理的整体激励性并不突出。本文将A报业传媒集团视作研究对象,分析关系A报业传媒集团发展的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与集团组织现状,阐述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的集团发展战略,掌握现行采编人员绩效管理体系,主动剖析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过分看重财务绩效考核指标难与媒体融合发展目标相匹配、缺乏有效的绩效实施与管理、权责不清、职责混乱等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到绩效管理的作用与效果。在对绩效管理运行不畅的原因分析中,认为战略规划不清晰、认识不透彻、评价指标研究不深刻、绩效沟通不积极等方面属主要原因。本文提出了 A报业传媒集团采编人员绩效管理设计思路,积极把握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的集团企业发展战略,通过三因素法确定了采编部门人员绩效评价关键指标,并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完善了A报业传媒集团的员工绩效评价方案。最后提出采编人员绩效管理保障措施,即注重绩效管理实施说明与认知培训、注重绩效管理的过程交流与信息沟通、强化绩效管理的合理实施效能监督、主动完善绩效管理结果反馈机制、持续细化绩效管理方案落实。
二、报业管理模式选择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报业管理模式选择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迈向无边界市场:全媒体技术环境下中国传媒集团成长路径创新研究——以上海报业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二、考察坐标:中国传媒集团化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文献检视 |
三、理论框架与案例选择 |
四、案例研究:上报集团“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实践经验分析 |
(一)价值颠覆:重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主导的新型主流媒体“价值网” |
(二)资源扩展:在竞合中构建无边界的全媒体创新平台 |
(三)激活“独立分拆”的“重量级团队”:从融媒体走向智媒体的传媒业务流程改造 |
五、讨论与结论 |
(2)媒体融合背景下J报业集团盈利模式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盈利模式相关研究 |
1.2.2 报业集团盈利模式研究 |
1.2.3 媒体融合下报业集团盈利模式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盈利模式 |
2.1.2 盈利模式要素 |
2.1.3 媒体融合 |
2.2 基础理论 |
2.2.1 长尾理论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2.3 媒体融合对报业企业盈利模式的影响 |
2.4 媒体融合下报业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型类型 |
第3章 J报业集团盈利模式现状分析 |
3.1 J报业集团背景介绍 |
3.2 J报业集团盈利模式要素分析 |
3.2.1 利润源分析 |
3.2.2 利润点分析 |
3.2.3 利润对象分析 |
3.2.4 利润屏障分析 |
3.2.5 利润杠杆分析 |
3.3 J报业集团盈利模式的财务对比分析 |
3.3.1 综合盈利能力对比分析 |
3.3.2 营运能力的对比分析 |
3.3.3 偿债能力的对比分析 |
3.3.4 成长性分析 |
3.3.5 总结 |
3.4 当前盈利模式的优势分析 |
3.4.1 利润对象稳定 |
3.4.2 利润点分布明确 |
3.4.3 品牌优势做利润屏障 |
3.4.4 多年的运营经验与盈利能力 |
3.5 当前盈利模式的问题分析 |
3.5.1 价值链单一,经营风险较大 |
3.5.2 利润点单一: 产品灵活性不足 |
3.5.3 利润对象范围较窄:消费群体单一 |
3.5.4 利润屏障受地理因素限制:对新媒体产品的保护力度有限 |
3.5.5 缺乏大数据处理能力和新媒体运营经验 |
3.6 本章小节 |
第4章 J报业集团媒体融合背景下盈利模式的构建 |
4.1 J报业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
4.2 J报业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
4.2.1 生产能力分析 |
4.2.2 营销模式分析 |
4.2.3 人力资源分析 |
4.3 J报业集团媒体融合战略目标与盈利模式的关系 |
4.4 拓展“利润来源” |
4.4.1 内部融媒体矩阵化传播 |
4.4.2 外部融媒体矩阵引流 |
4.5 增加“利润点” |
4.5.1 开发数据输出、技术服务等利润点 |
4.5.2 升级老产业,拓宽价值链 |
4.6 拓展“利润对象” |
4.6.1 打破行政界限进驻省外地市 |
4.6.2 打造政务新媒体APP |
4.6.3 挖掘用户数据价值 |
4.7 撬动“利润杠杆” |
4.7.1 公益活动营销途径 |
4.7.2 商业活动营销途径 |
4.8 高筑“利润屏障” |
4.8.1 构建核心竞争优势—“内容为王” |
4.8.2 打造差异化数据资源完成长尾价值重构 |
第5章 新盈利模式的保障机制 |
5.1 新技术应用与建设媒体智库 |
5.1.1 新技术应用 |
5.1.2 建设媒体智库 |
5.2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
5.2.1 提升员工专业能力 |
5.2.2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
5.3 调整组织架构、深化体制改革 |
5.3.1 采编和经营完全分离 |
5.3.2 稿酬核算调整 |
5.3.3 深化体制改革 |
5.4 完善财务管理 |
5.4.1 加强资本运作 |
5.4.2 设置融媒体发展专项资金 |
第6章 研究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报业集团品牌战略的理论基础 |
2.1 品牌战略与品牌战略管理 |
2.1.1 品牌战略的定义 |
2.1.2 品牌战略的内容 |
2.1.3 品牌战略管理 |
2.2 品牌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报业品牌 |
2.4 品牌战略的研究与分析方法 |
2.4.1 PEST分析方法 |
2.4.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方法 |
2.4.3 SWOT分析方法 |
第三章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品牌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3.1 集团概况 |
3.1.1 历史沿革 |
3.1.2 组织机构 |
3.1.3 经营范围 |
3.2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品牌发展历程 |
3.2.1 探索品牌意识(1995 年以前) |
3.2.2 形成品牌概念(1995 年以后) |
3.2.3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现状 |
3.3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品牌发展面临的问题 |
3.3.1 品牌定位不明确 |
3.3.2 媒介体制不完善 |
3.3.3 品牌推广不到位 |
3.3.4 品牌创新力不足 |
3.3.5 品牌融合度不足 |
第四章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战略的环境分析 |
4.1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品牌战略的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4.1.1 政治法律环境因素(P) |
4.1.2 经济环境因素(E) |
4.1.3 社会环境因素(S) |
4.1.4 科技环境因素(T) |
4.2 产业环境分析 |
4.2.1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
4.2.2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4.2.3 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 |
4.2.4 替代产品的威胁 |
4.2.5 行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 |
4.3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4.3.1 全媒体矩阵完整 |
4.3.2 报道形式创新 |
4.4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关键资源和能力分析 |
4.4.1 关键的资源分析 |
4.4.2 核心能力分析 |
4.5 SWOT分析 |
4.5.1 机会分析(O) |
4.5.2 威胁分析(T) |
4.5.3 品牌优势分析(S) |
4.5.4 品牌劣势分析(W) |
4.5.5 SWOT分析矩阵 |
第五章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品牌战略的构建 |
5.1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品牌战略构建原则 |
5.1.1 增长性原则 |
5.1.2 一致性原则 |
5.1.3 协同性原则 |
5.2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定位和战略目标 |
5.2.1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定位 |
5.2.2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战略目标 |
5.3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战略制定 |
5.3.1 准确品牌市场定位战略 |
5.3.2 品牌延伸推广战略 |
5.3.3 品牌融合发展战略 |
5.3.4 强势品牌战略 |
第六章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品牌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搭建组织架构,完成组织保障 |
6.2 完善企业制度,强化制度保障 |
6.3 整合所有资源,提供资源保障 |
6.4 搭建内部平台,统一认可品牌和企业文化 |
6.5 打造人才品牌,形成人才保障 |
6.6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技术保障 |
6.7 优化新媒体发展,实现品质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价值网络视角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2.1 报业传媒企业 |
1.2.2 价值网络 |
1.2.3 商业模式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商业模式理论 |
2.1.2 价值网络理论 |
2.1.3 双边市场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
2.2.2 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
2.2.3 价值网络与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
2.2.4 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分析 |
2.2.4.1 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运行机理 |
2.2.4.2 报业传媒企业价值网络重构 |
2.2.4.3 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理论模型 |
2.2.5 简要评述 |
第3章 我国报业传媒企业价值网络重构、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
3.1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
3.1.1 价值网络重构对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促进作用 |
3.1.2 网络嵌入对价值网络重构与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关系的调节效应 |
3.1.3 商业模式创新对报业传媒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 |
3.1.4 环境不确定性对商业模式创新与报业传媒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 |
3.1.5 价值网络重构对报业传媒企业绩效的影响 |
3.1.6 商业模式创新在价值网络重构影响报业传媒企业绩效过程之中的中介效应 |
3.2 变量测量 |
3.2.1 价值网络重构 |
3.2.2 商业模式创新 |
3.2.3 企业绩效 |
3.2.4 网络嵌入 |
3.2.5 环境不确定性 |
3.2.6 控制变量 |
3.3 问卷设计与数据统计 |
3.3.1 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
3.3.2 防止偏差的控制 |
3.3.3 样本及变量描述性统计 |
3.4 信度及效度检验 |
3.4.1 价值网络重构 |
3.4.2 商业模式创新 |
3.4.3 企业绩效 |
3.4.4 网络嵌入 |
3.4.5 环境不确定性 |
3.5 相关性分析 |
3.6 假设检验 |
3.6.1 价值网络重构对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作用的检验 |
3.6.2 商业模式创新影响报业传媒企业绩效的检验 |
3.6.3 价值网络重构影响报业传媒企业绩效的检验 |
3.7 假设检验结果与讨论分析 |
3.7.1 假设检验结果 |
3.7.2 价值网络重构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促进作用 |
3.7.2.1 内部价值网络重构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促进作用 |
3.7.2.2 外部价值网络重构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促进作用 |
3.7.2.3 网络嵌入的调节效应 |
3.7.3 商业模式创新与报业传媒企业绩效及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 |
3.7.3.1 商业模式创新对报业传媒企业绩效的影响 |
3.7.3.2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 |
3.7.4 价值网络重构与报业传媒企业绩效及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效应 |
3.7.4.1 价值网络重构对报业传媒企业绩效的影响 |
3.7.4.2 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效应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内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案例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方法 |
4.1.2 案例选择 |
4.1.3 数据收集与分析 |
4.2 案例分析 |
4.2.1 浙报传媒与粤传媒商业模式创新前因因素分析 |
4.2.2 浙报传媒与粤传媒商业模式创新演进路径 |
4.3 案例讨论 |
4.3.1 价值网络重构与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
4.3.2 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与企业绩效的显着性差异 |
4.4 案例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贡献 |
5.3 管理启示 |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图目录 |
表目录 |
附录: 调研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媒介融合时代传统报业的转型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
1.2.2 传统报业转型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与不足 |
2 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及传统报业的现实生态 |
2.1 媒介融合的现状 |
2.1.1 媒介融合的内涵及演变 |
2.1.2 媒介融合背景下生成新的传播环境 |
2.2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报业的生态变迁 |
2.2.1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报业的现状 |
2.2.2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报业的生存困境 |
2.2.3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报业的发展机遇 |
2.3 国内传统报业从业人员媒体融合认知情况调查 |
2.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2.3.2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
2.3.3 传统报业从业人员对待新媒体的态度:积极主动迎接变革 |
2.3.4 传统报业从业人员媒体融合认知情况 |
2.4 传统报业转型路径探索的理论支持 |
2.4.1 基于拉斯韦尔“5W模式”传播理论的转型模式分析 |
3 组织融合模式分析及转型路径探索 |
3.1 组织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
3.2 应对策略 |
4 内容融合模式分析及转型路径探索 |
4.1 国内内容融合模式的分析 |
4.2 未来发展趋势——数据新闻可视化报道 |
5 渠道融合模式分析及转型路径探索 |
5.1 渠道供应与用户需求相匹配 |
5.2 渠道拓展与市场运营相匹配 |
6 受众融合模式及转型路径探索 |
6.1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受众研究维度 |
6.2 大数据分析助力转型升级 |
7 融合效果分析及网络社会的到来 |
7.1 传播效果评价体系的变化 |
7.2 网络社会的到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6)HNRB报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资金集中管理的内容与模式 |
一 资金集中管理的内容 |
二 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HNRB报业集团的基本情况及资金管理现状 |
第一节 HNRB报业集团概况 |
一 集团简介 |
二 集团发展历程 |
第二节 HNRB报业集团资金管理现状 |
一 集团资金管理模式 |
二 集团资金管理特点 |
三 集团资金管理重点 |
第三章 HNRB报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HNRB报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 资金管理模式与集团战略目标脱节 |
二 资金管理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脱节 |
三 资金预算管理不完善 |
四 资金结算中心对资金的管理缺乏刚性 |
五 资金集中管理存在的风险 |
六 存在的其他问题 |
第二节 HNRB报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 未能及时优化资金管理模式 |
二 资金管理系统落后且独立 |
三 不重视资金预算管理 |
四 资金管理缺乏集团支持且内部控制不完善 |
五 资金管理的风险防控意识淡薄 |
第四章 HNRB报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改进措施 |
第一节 以集团战略为导向优化资金管理模式 |
一 确立最佳资金集中度 |
二 优化收付款流程 |
三 规范内部资金调剂业务 |
第二节 将资金管理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融合 |
一 完善资金管理系统功能 |
二 加快财务共享中心建设 |
第三节 完善资金预算管理 |
一 增强资金集中管理的预算理念 |
二 建立资金预算管理体系 |
三 提升资金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 |
四 将资金管理纳入成员单位绩效考核 |
第四节 以加强内部控制提升资金管理刚性 |
一 建立健全资金集中管理制度 |
二 提升资金内部监督水平 |
三 严格执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 |
第五节 防范资金集中管理过程中的风险 |
一 做好资金安全管理 |
二 优化资金配置 |
三 做好税务风险防控 |
第六节 其他建议 |
一 充实资金管理岗位专业人员 |
二 强化成员单位的资金管理理念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启示 |
第三节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1992年-2012年中国报业市场化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1.新闻政策 |
2.报业市场化 |
3.政策工具 |
(四)相关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及文本分析法 |
2.报业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工具视角分析 |
二、报业市场化改革政策工具应用的阶段性分析 |
(一)1992-1995 年:报业市场自由化及报业快速扩张阶段 |
1.工具应用概述 |
2.自愿性工具:报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及快速扩张 |
3.强制性工具:报业改革体系规划及规则建构 |
4.混合型工具:产业报告的“暗示”与领导人讲话的“明示” |
(二)1996-2005 年:报业市场深入发展及结构调整阶段 |
1.工具应用概述 |
2.自愿性工具:报业资本化运作及转企改制尝试 |
3.强制性工具:报业市场和人员管理及报业集团建设 |
4.混合型工具:确定改革合法性,内容市场化及提供改革支持 |
(三)2006-2012 年:报业市场机制完善及报业转型阶段 |
1.工具应用概述 |
2.自愿性工具:大规模转企改制的推广及报纸退出机制的完善 |
3.强制性工具:报业发展规划及特殊时期报业政策 |
4.混合型工具:调整重大事件报道政策及引导报业转型 |
三、报业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工具选择分析 |
(一)1992-1995 年:市场化新阶段的探索 |
1.报业发展:市场新环境和受众新要求 |
2.工具选择:复杂环境下的市场工具运用 |
3.工具运用:兼顾两种效益的尝试 |
(二)1996-2005 年:市场化深入阶段的变革 |
1.报业发展:业外资本入局和市场化的不利影响 |
2.工具选择:报业质变中的强制性工具运用 |
3.工具运用:与资本、市场的深度磨合 |
(三)2006-2012 年:市场化深入阶段的变革 |
1.报业发展:市场转型期的危机与应对 |
2.工具选择:报业转型期的混合型工具支持 |
3.工具运用:变化格局中的适应与改变 |
四、结论 |
(一)报业市场化改革各阶段的政策工具总体应用情况 |
(二)报业市场化改革政策工具运用的总体思路 |
1.以维护主流意识形态为中心 |
2.自主实践先行,政策规划跟进 |
3.从掌控市场化到辅助市场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报业采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理论资源 |
1.5.1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1.5.2 资源基础论 |
第2章 我国报业采编人才队伍的现状 |
2.1 我国报业采编人才队伍的结构状况 |
2.1.1 采编人才年龄结构 |
2.1.2 采编人才学历与职称情况 |
2.2 我国报业采编岗位设置及职责 |
2.2.1 采编岗位设置情况 |
2.2.2 采编岗位职责 |
2.3 我国报业采编人员的聘任情况 |
2.3.1 采编人员招聘 |
2.3.2 采编人员流动情况 |
第3章 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报业采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3.1 采编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
3.2 传统报纸采编岗位设置带来的人力资源浪费 |
3.3 传统报业采编人才流失严重 |
3.3.1 离职率高 |
3.3.2 新媒体“挖角” |
3.4 采编从业者职业认同较低 |
3.4.1 传统报业影响力减弱、采编人员地位下降 |
3.4.2 技术革新、经济因素影响采编人员角色认知 |
第4章 传统报业采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媒体融合背景下采编人才需求的变化 |
4.2 技术赋能带来的岗位设置变化 |
4.3 传统报业采编人才流失严重原因分析 |
4.3.1 传统报业采编人员薪酬待遇低 |
4.3.2 报业内部转岗、新兴媒体外部抢夺 |
4.4 采编从业者职业认同低的原因分析 |
4.4.1 关于记者的负面报道影响公众角色认知 |
4.4.2 媒体融合背景下采编人员的职业焦虑严重 |
第5章 我国报业采编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
5.1 加大新媒体培训力度,加速传统媒体采编人才转型 |
5.1.1 以人为本,挖掘采编从业者特长 |
5.1.2 开展多元化业务培训、提升采编队伍整体素质 |
5.2 优化采编岗位设置 |
5.3 完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
5.3.1 统一绩效考核标准 |
5.3.2 细化激励机制 |
5.4 重塑采编从业者职业认同,提升媒体公信力 |
第6章 结语 |
附录1 :深度访谈名单 |
附录2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
(9)N报业集团应收账款的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文献梳理 |
1.2.2 国内文献梳理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本文的创新之处 |
2 应收账款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应收账款概述 |
2.1.1 应收账款管理的概念 |
2.1.2 应收账款的成本 |
2.1.3 应收账款的形成原因 |
2.1.4 应收账款的分析指标和评价方法 |
2.2 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理论 |
2.2.1 信用标准 |
2.2.2 信用期限 |
2.2.3 收款政策 |
2.3 应收账款的全面管理理论 |
2.3.1 应收账款的事前管理 |
2.3.2 应收账款的事中管理 |
2.3.3 应收账款的事后管理 |
3 N报业集团应收账款的管理现状分析 |
3.1 我国报业集团概况及N报业集团概况 |
3.1.1 我国报业集团概况 |
3.1.2 N报业集团概况 |
3.2 N报业集团应收账款的管理概况 |
3.2.1 N报业集团应收账款的管理机构及职责 |
3.2.2 N报业集团应收账款的管理流程 |
3.3 N报业集团应收账款的财务数据分析 |
3.3.1 应收账款的绝对规模分析 |
3.3.2 应收账款的客户构成分析 |
3.3.3 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资产总额的比例分析 |
3.3.4 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析 |
3.3.5 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分析 |
3.3.6 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 |
4 N报业集团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
4.1 N报业集团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缺乏信用管理机制 |
4.1.2 应收账款回款周期长且缺乏准确性 |
4.1.3 台账建立不清晰 |
4.1.4 对应收账款的核对和分析不及时 |
4.1.5 回收和催收制度不完善 |
4.1.6 坏账处置不到位 |
4.2 N报业集团应收账款管理问题产生的内外影响因素 |
4.2.1 外部影响因素 |
4.2.2 内部影响因素 |
5 N报业集团应收账款管理的完善措施 |
5.1 N报业集团应收账款管理的事前预防措施 |
5.1.1 按照不同客户分别建立N报业集团的信用管理制度 |
5.1.2 明确赊销政策同时控制应收账款的规模 |
5.2 N报业集团应收账款管理的事中控制措施 |
5.2.1 加强N报业集团的合同管理工作 |
5.2.2 完善N报业集团的台账建立程序 |
5.2.3 加强对集团应收账款的核对、清查和质量分析 |
5.3 N报业集团应收账款管理的事后监督措施 |
5.3.1 完善集团应收账款的回收和催收制度 |
5.3.2 完善应收账款的核销和坏账处置细节 |
5.3.3 对集团业务员实行账务终身负责制 |
5.3.4 加强集团内各部门间的协作与监督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采编人员绩效管理研究 ——以A报业传媒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绩效 |
2.1.1 绩效内涵 |
2.1.2 影响绩效的主要因素 |
2.2 绩效管理 |
2.2.1 绩效管理内涵 |
2.2.2 绩效管理的作用 |
2.3 绩效管理工具 |
2.3.1 绩效管理工具内涵 |
2.3.2 绩效管理工具演进 |
3 A报业传媒集团发展的媒体融合背景与集团组织结构 |
3.1 媒体融合发展背景 |
3.1.1 媒体融合发展的研究与认识 |
3.1.2 媒体融合发展现状 |
3.2 A报业传媒集团的组织结构 |
4 A报业传媒集团采编人员绩效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采编人员绩效管理现状 |
4.1.1 绩效管理对象 |
4.1.2 绩效管理标准 |
4.1.3 绩效管理考核输出 |
4.2 采编人员绩效管理问题调查 |
4.2.1 调查工具与设计 |
4.2.2 采编人员访谈与问卷调查结果 |
4.3 采编人员绩效管理问题成因 |
4.3.1 媒体融合发展背景认知与融合战略规划不清 |
4.3.2 绩效管理建设与运行认识不透彻 |
4.3.3 采编人员绩效评价指标研究不深刻 |
4.3.4 集团组织与采编人员的绩效沟通不积极 |
5 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A报业传媒集团采编人员绩效管理效能优化 |
5.1 A报业传媒集团的转型方向 |
5.2 A报业传媒集团采编人员绩效管理优化设计 |
5.2.1 绩效管理设计流程 |
5.2.2 总体目标与原则 |
5.2.3 组织岗位调整 |
5.2.4 采编人员考核办法细列 |
5.2.5 绩效管理运作优化设计 |
5.3 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的绩效评价 |
5.3.1 BSC构架基础上的KPI体系设计 |
5.3.2 A报业传媒集团的员工绩效评价方案 |
6 A报业传媒集团采编人员绩效管理保障措施 |
6.1 注重绩效管理实施说明与认知培训 |
6.2 注重绩效管理的过程交流与信息沟通 |
6.3 强化绩效管理的合理实施效能监督 |
6.4 主动完善绩效管理结果反馈机制 |
6.5 持续细化绩效管理方案落实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报业管理模式选择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迈向无边界市场:全媒体技术环境下中国传媒集团成长路径创新研究——以上海报业集团为例[J]. 朱春阳,邓又溪.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媒体融合背景下J报业集团盈利模式转型研究[D]. 王昱璇. 山东大学, 2020(05)
- [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品牌战略研究[D]. 廖兴婷. 广西大学, 2020(07)
- [4]基于价值网络视角的报业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 任义忠. 山东大学, 2020(12)
- [5]媒介融合时代传统报业的转型之路[D]. 林凤娇. 浙江大学, 2020(02)
- [6]HNRB报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问题的研究[D]. 胡亚真. 郑州大学, 2020(02)
- [7]1992年-2012年中国报业市场化政策研究[D]. 唐曙倩.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8]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报业采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为例[D]. 刘莉.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1)
- [9]N报业集团应收账款的管理研究[D]. 王文珠. 河南大学, 2019(02)
- [10]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采编人员绩效管理研究 ——以A报业传媒集团为例[D]. 刘翔云.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