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孟鲁司特治疗枯草热表现良好(论文文献综述)
杨骏[1](2021)在《不同针刺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比较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AR)的研究现状及评价当前证据质量,引入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不同针刺疗法治疗AR的有效性。并对各干预措施进行疗效排序,为针刺治疗AR的临床决策和方案优选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F)、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辅以手工检索获取针刺疗法治疗AR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OB 2.0风险偏倚评估工具,报告学质量评价采用CONSORT联合STRICTA。研究者提取纳入研究数据资料后,基于频数统计方法,采用STATA 15.1软件(Stata Corporation,Lakeway,Tenas,USA)进行数据分析及证据关系图绘制。连续性变量采用MD或SMD为效应量,二分类变量选用RR为效应量,分别计算各自的效应量即95%可信区间(95%CI)。运用“环形法”及“点分法”检验研究的局部不一致性。若存在不一致性,选用不一致模型,且对其敏感性分析观察局指标的稳定性,反之选用一致性模型。基于不同结局指标,对各治疗措施进行排序得到“累计排序曲线下面积图”(SUCRA)及其相应数值。计算各干预措施比较效应量,绘制联赛表。发表偏移采用漏斗图进行评价。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12篇文献,10310例患者。二臂研究93篇,三臂研究8篇,四臂研究1篇,涉及12种单一针刺干预,4种针刺联合干预。2.纳入研究的总体证据都存在偏倚风险,其中高风险9篇(8.03%),可能存在风险90篇(80.36%),低风险13篇(11.61%)。部分研究分配隐藏不明确,盲法缺失,对缺失数据未采取合理的校正分析方法。3.纳入研究文献报告中清楚描述受试者的纳入标准,干预方式,结局指标测量等基本要素。63(56.25%)篇文章描述了随机序列产生,16(14.29%)篇研究报道分配隐藏方法。11(9.82%)篇文章记录人员实施分配安排,16(14.29%)篇研究描述了盲法的实施。31(27.68%)篇文章记录受试者流动,25(22.32%)篇对于缺失人群的未选择正确分析方法。关于结局评估,所有纳入研究都描述了效应值的大小,3(2.68%)篇研究计算了效应值的精确度。二分类结局指标,没有文章陈述绝对和相对效值。45(40.18%)篇文章记录了各组不良反应及危害,44(39.29%)篇研究报告了自身试验的局限性,10(8.93%)篇研究提供了注册登记号。针刺报告方面明确针刺治疗的类型,并提供针刺治疗的依据,而针刺细节与针灸师的背景的信息不足。4.网状Meta分析显示:在改善患者鼻部症状方面,相比于穴位注射,电针联合穴位埋线、电针、毫针针刺在改善患者鼻部症状有统计学差异。针刺(新吾穴)优于穴位注射和穴位埋线,且电针联合穴位埋线最优。部分干预措施样本量小,存在异质性和发表偏倚,结局稳定性差。毫针针刺为改善非鼻部症状最佳措施,对比西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统计学差异。电针联合穴位埋线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最佳干预措施,且一致性好,发表偏倚小。降低血清Ig E方面,电针联合穴位埋线、火针、穴位埋线优于西药,火针优于毫针针刺,证据排序电针最佳。该证据稳定性好,不存在发表偏倚。电针治疗AR的有效率优于火针联合穴位埋线、针刀联合穴位注射、针刀、毫针针刺、刺络放血。穴位注射优于毫针针刺、刺络放血。头皮针、针刺(新吾穴)疗效都优于西药,有效率排序电针为最佳干预措施。该结局整体证据存在不一致,局部一致性较好,且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1.本研究大部分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存在风险偏倚,分配隐藏不明确或缺失。部分研究对于缺失数据未采用合理的分析方法,结局测量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2.纳入研究报告学质量偏低,尤其是在试验方法学及结果部分。分配隐藏及盲法报告的缺失,统计分析方法单一。部分研究结果报告缺乏局限性及不良反应信息。针刺报告中针刺细节及治疗师背景介绍不完善。3.网状Meta结果显示针刺联合干预优于单一针刺治疗。电针联合穴位埋线能有效改善患者鼻部症状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佳。不同针刺技术疗效各有利弊,毫针针刺为改善患者非鼻部症状最佳干预措施,电针能显着降低Ig E水平且有效率优于其他干预措施。考虑当前研究存在部分不足,仍需高质量的证据以助临床决策。
肖卫棉[2](2020)在《淮莲饮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回顾分析及对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的免疫干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回顾性分析近几年收治的中重度特应性皮炎住院病例,系统归纳其临床发病特点,并总结评估中药复方淮莲饮对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实际临床干预效果及优势所在,为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诊疗提供切实经验借鉴和参考。2.通过中药复方淮莲饮干预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从小鼠皮损评分、搔抓次数、耳廓肿胀度、皮肤组织病理、血清及皮损辅助性T细胞(Th)相关炎症因子、脾脏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及辅助性T细胞17(Th17)、辅助性T细胞9(Th9)表达水平等方面探讨淮莲饮影响特应性皮炎免疫调控的可能机制。方法:1.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2014年1月到2018年1月间收住入院的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病例信息,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合格研究对象共117人,设计病例信息采集表,建立数据库来进行统计分析。对患者的整体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首次发病时间、病程、临床分期、发病季节、诱发因素、临床特征、个人及家族过敏史、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列表统计、多维回顾分析,并根据治疗方法有无淮莲饮内服干预措施来设置病例对照,其中采用淮莲饮+西医常规治疗者73人,设置为中西医结合组,仅应用西医常规治疗者共44人,设置为西医对照组,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观察患者入院前及出院时的研究者整体评价(IGA)评分、特应性皮炎严重指数评分(SCORAD)变化。2.动物实验:(1)将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n=8),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淮莲饮低剂量组(临床等效剂量,2.6g/kg·d)、淮莲饮高剂量组(临床二倍剂量,5.2g/kg·d)。(2)除空白对照组外,模型组和淮莲饮高、低剂量组均需要造模,采用2,4-二硝基氯苯(即DNCB法)反复刺激的诱导方法建立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在造模前先给小鼠背部备皮(面积大小约为2.0cmx1.5cm),造模第1天开始在小鼠背部备皮区、右耳背侧皮肤用移液器外涂1%DNCB溶液来帮助初次致敏,其中背部备皮区DNCB用量为150ul,右耳背侧皮肤10 ul,连续2天,间隔4天,其后在第7天、第9天、第11天、第13天在小鼠背部备皮区、右耳背面皮肤分别外涂0.2%的DNCB溶液100ul、10ul,反复刺激致敏皮肤(二次致敏),维持AD样炎症反应,小鼠左耳背面外涂同量的1:4的丙酮和橄榄油基质溶液作为对照。空白对照组给予脱毛,仅外涂1:4的丙酮和橄榄油混合液,涂擦时间及徐擦剂量与其余组别相同。(3)边造模边给药,即在造模第一天开始用药,连续给药14天。其给药方式均为灌胃,淮莲饮高、低剂量组给予高、低浓度淮莲饮治疗,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相同体积的蒸馏水。(4)在实验第1天、第8天、第15天时分别观察记录各组小鼠的搔抓次数、皮损评分;(5)予眼球摘除法在实验结束后24小时内(第15天)处死小鼠,双侧耳廓中部对应部分采用6mm小鼠打孔器获取耳片,分析天平检测耳片质量,计算耳廓肿胀度;取其背部及右耳廓皮损行皮肤常规病理组织检查,且采用甲苯胺蓝染色计数肥大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7(IL-17)、白介素9(IL-9)、免疫球蛋白E(Ig E)水平;应用Trizol法提取小鼠背部皮损组织总RNA,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扩増后检测皮损组织中IL-4、IFN-γ、IL-10、IL-17、IL-9m RNA表达水平;(7)取小鼠脾脏,制备脾脏单细胞悬液,分离脾脏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h9、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结果:1.回顾性临床研究:(1)117例纳入研究的特应性皮炎住院病例均为青少年及成人期中重度患者,女多于男(1.39:1),平均年龄为(23.08±6.28)岁,发病年龄较早,在1岁以内发病的占77.78%;(2)患者多于夏、冬两季病情加重入院,大多无明显诱因;70.94%的患者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多数患者血清总Ig E水平增高(67.52%)及EOS计数增高(69.23%),血清特异性Ig E阳性以吸入组过敏原的屋尘螨/粉尘螨组合出现频次最高;(3)一些具有临床诊断价值的临床特征,117例中重度AD患者依次以全身皮肤干燥(109例)、四肢屈侧皮炎/湿疹(100例)、出汗时瘙痒(80例)、面部红斑(69例)、皮肤白色划痕征(65例)最常见。(4)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再次入院率分别为86.30%、10.96%及28.77%,优于对照组的70.45%、31.82%及54.5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中西医结合组IGA评分、SCORAD积分及平均住院时间均亦明显下降(P<0.05)。2.动物实验:(1)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小鼠搔抓次数、皮损评分、耳廓肿胀度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低、高剂量淮莲饮灌胃干预治疗的用药组小鼠搔抓次数、皮损评分、耳廓肿胀度均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淮莲饮低、高剂量组皮肤组织病理示棘层肥厚程度较模型组减轻,皮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减少,肥大细胞计数亦显着降低(P<0.01);(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Ig E、IL-4、IL-17、IL-9含量明显増加(P<0.01),血清IFN-γ、IL-10未见明显改变(P>0.05),给予低、高剂量淮莲饮治疗的用药组小鼠血清Ig E、IL-4、IL-17、IL-9含量均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其中IL-4、IL-9接近空白对照组水平,而血清IFN-γ、IL-10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结果示模型组小鼠背部皮损IL-4、IL-9、IL-17及IFN-γ的m RNA表达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IL-10m RNA表达水平则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淮莲饮低、高剂量用药组小鼠背部皮损IL-4、IL-9、IL-17、IFN-γ的m RNA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淮莲饮高剂量组皮损IL-10m RNA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淮莲饮低剂量组皮损IL-10m RNA表达升高,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淮莲饮用药组于提升皮损IL-10m RNA表达水平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4)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脾脏CD4+CD25+Foxp3+细胞(Tregs)占CD4+T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1),CD4+IL-17+(Th17)细胞比例则显着上升(P<0.01),CD4+IL-9+(Th9)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淮莲饮低、高剂量用药组与模型组比较,脾脏Treg细胞比例显着升高(P<0.01),而脾脏Th17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1),Th9细胞比例较模型组稍下降,与之比较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结论:1.(1)AD住院病例往往为青少年及成人期中重度患者,早年发病,病史较长,多数患者具有特应性体质,存在一些具有诊断价值的临床特征性表现;(2)应用中药复方淮莲饮干预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能改善病情、缩短住院时间、减缓复发、并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2.(1)通过DNCB外源性诱导刺激BALB/c小鼠,成功制备了特应性皮炎样模型小鼠;在临床表现、免疫血清学及皮肤组织病理等方面均可以看出,中药复方淮莲饮可有效的改善AD样小鼠模型的皮损情况,减轻搔抓症状,同时也减少皮肤炎性细胞的浸润;(2)淮莲饮的治疗机制之一在于下调血清Ig E、IL-4、IL-17、IL-9含量和皮损IL-4、IFN-γ、IL-17、IL-9m RNA表达水平、增强皮损IL-10m RNA表达,纠正上述细胞因子紊乱、以恢复体内免疫稳态;(3)淮莲饮低、高剂量组小鼠脾脏Treg细胞比例显着上升,而Th17细胞比例显着下降,表明淮莲饮还可能通过增强体内负向免疫调控机制,调节Th17/Treg失衡,发挥多靶点的综合治疗作用。
TheRespiratoryAllergyGroupofChineseSocietyofAllergy;TheAsthmaGroupofChineseThoracicSociet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3](2019)在《中国过敏性哮喘诊治指南(第一版,2019年)》文中研究说明过敏性哮喘是支气管哮喘中的重要类型,占支气管哮喘的60%~80%。本指南分为十五个章节,从过敏性哮喘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常见过敏原、临床表现到诊断、治疗和预防原则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突出了过敏性哮喘与非过敏性哮喘的异同,在国际和我国支气管哮喘指南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特异性免疫治疗、抗IgE治疗、抗过敏治疗、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及三级预防措施,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和我国临床实践,提出了推荐意见,以指导我国过敏性哮喘的诊治与管理。
张忆辰[4](2019)在《清化饮治疗中焦湿热型鼻窦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清化饮治疗中焦湿热型鼻窦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该临床观察预计纳入符合标准的60例中焦湿热型的鼻窦炎患者,并且随机的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30例患者使用清化饮方剂加减治疗,对照组30例用患者使用香菊胶囊治疗。两组均治疗四周,清化饮每日二次,餐后半小时水煎服,每次200ml,4周为一疗程,香菊胶囊每日3次,每次3粒,餐后半小时口服,观察四周患者症情变化。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一周后(第8天)、两周后(第15天)及四周后(第29天)鼻窦炎严重程度,观察结束后分析对比两组疗效数据,并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差异评估。结果1.两组治疗一月后疗效为:清化饮治疗组:临床治愈病例:2例(占6.67%);显效病例:19例(占63.33%);有效病例:5例(占16.67%);无效病例:4例(占13.33%);总有效率为86.7%。香菊胶囊对照组:显效病例:7例(占23.33%);有效病例:12例(占40.00%);无效病例:11例(占36.67%);总有效率为63.3%。可见清化饮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高于香菊胶囊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各症状疗效评分比较:观察一月结束后,两组各症状项疗效评分水平均有一定程度改善。经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两组流涕、鼻塞、头昏头痛、嗅觉等主要症状的疗效积分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效比对照组显着。3两组在疗效观察前,分别在年龄、性别方面进行比较恩熙,得出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两组在年龄与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结论根据临床观察,清化饮加减在对证治疗中焦湿热型鼻窦炎上有一定确切疗效,能够改善鼻窦炎患者临床症状,同时对改善中焦湿热证型的临床症状如胸脘胀满、小便黄赤,舌苔黄腻等方面也有一定作用。两组治疗结束后,均没有不良事件发生。可见,该疗法适合临床应用。
田杰[5](2018)在《淄博市区变应性鼻炎就诊率和空气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淄博市区变应性鼻炎就诊率与空气质量的相关性。方法:我们选取的研究对象为选定的淄博市内八家医院(淄博市中心医院及北院区,淄博市第一医院,桓台县人民医院,高青县人民医院,解放军第148医院,淄川区人民医院,临淄区人民医院,沂源县人民医院)的耳鼻喉科2014年1月-2016年12月三年来的门诊患者。其中淄博市中心医院及北院区位于张店区,淄博市第一医院位于博山区,桓台县人民医院位于桓台县,高青县人民医院位于高青县,解放军第148医院位于周村区,淄川区人民医院位于淄川区,临淄区人民医院位于临淄区,沂源县人民医院位于沂源县。入选标准为门诊电脑系统统计的根据变应性鼻炎(AR)的诊断依据做出诊断的,并且以变应性鼻炎(AR)为主要诊断的患者。入组的变应性鼻炎(AR)的总人数为26877人。他们的年龄范围在3岁到8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7.5岁。我们采用的门诊月就诊率计算方法为:月就诊率=每月门诊就诊的变应性鼻炎(AR)人次/每月门诊就诊的总人次。通过分析得出淄博市所研究的这三年的就诊率无统计学差异。对2014-2016年淄博市三年的空气污染指数月平均值的统计,三年的空气污染指数无统计学意义,即三年的空气污染指数不存在差异。通过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淄博市三年空气污染指数和变应性鼻炎(AR)就诊率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空气污染指数和变应性鼻炎(AR)就诊率的相关系数在显着性0.01水平(双侧)上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67,即该地区变应性鼻炎就诊率与空气污染指数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结果:(1)通过对2014-2016年各个月份淄博市变应性鼻炎(AR)的就诊率月平均值的统计,我们发现淄博市变应性鼻炎(AR)的就诊率与季节明显相关,以4月、5月、12月就诊率最高。2014年平均就诊率为0.18±0.059,2015年平均就诊率为0.23±0.085,2016年平均就诊率为0.22±0.059,三年的就诊率无统计学差异(F=2.251,P=0.123)。(2)对2014年-2016年淄博市三年的空气污染指数月平均值的统计,我们发现淄博市空气污染以每年的11月、12月、1月最重。三年的空气污染指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为F=1.237,P=0.303>0.05,统计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即三年的空气污染指数不存在差异。(3)通过对2014年-2016年淄博市三年空气污染指数和变应性鼻炎(AR)就诊率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空气污染指数和变应性鼻炎(AR)就诊率的相关系数在显着性0.01水平(双侧)上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67,即该地区变应性鼻炎(AR)就诊率与空气污染指数(API)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结论:淄博市区变应性鼻炎(AR)就诊率与空气污染指数(API)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杨荣刚[6](2018)在《小青龙汤通过调控TSLP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变应性鼻炎小鼠实验及临床观察,来探讨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其发挥作用的可能靶点与免疫调节分子机制,为其临床疗效及进一步的推广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部分:本研究以中医辨证为肺气虚寒的持续性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招募30名合格患者,以小青龙汤治疗为干预措施,以每日一剂小青龙汤治疗2周为时间截点,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法之单组法进行研究,观察记录小青龙汤治疗前后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并进行评分,同时观察记录治疗前后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填写RQLQ量表,及收集并检测治疗前后鼻腔灌洗液中TSLP、IL-4及IFN-γ。评估小青龙汤治疗肺气虚寒型持续性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与鼻腔局部TSLP的相关性。2.动物实验部分:SPF级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对照组及小青龙汤高、中、低剂量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通过OVA腹腔注射基础致敏,及OVA局部滴鼻激发建立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以相应剂量的小青龙汤灌胃小青龙汤高、中、低剂量组,阳性药物组以醋酸泼尼松灌胃,而模型组及对照组则以磷酸盐缓冲液灌胃。观察小鼠行为学变化,取鼻黏膜用于切片,HE染色观察其炎症状态,免疫组化法检测鼻黏膜中TSLP的表达,采用ELISA法测量各组鼻黏膜和鼻腔灌洗液中的TSLP,以及血清中IL-4、IL-5、IL-13、sIgE水平。结果:1.临床部分:30例肺气虚寒型持续性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经过2周小青龙汤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包括鼻腔总体症状评分、鼻腔单个症状评分)及RQLQ较治疗前都呈现出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鼻腔总体症状评分由小青龙汤治疗前的27.367±1.351下降到8.466±1.127;而鼻腔单个症状的喷嚏评分由小青龙汤治疗前的6.300±0.877下降到2.400±0.814;流清涕评分由治疗前的8.367±0.999下降到1.000±0.871;鼻痒评分从治疗前的6.867±1.008下降到2.033±1.189;鼻塞评分则从治疗前的5.833±1.085下降到3.033±0.850。而RQLQ总分从治疗前的27.367±1.351降到了23.700±1.466。鼻腔灌洗液中TSLP的含量也从治疗前的35.610±2.875 pg/ml下降到治疗后的21.446±3.272 pg/ml(t=11.235,P<0.05);IL-4的含量则从74.493±3.810pg/ml降低到36.076±3.660 pg/ml(t=26.259,P<0.05);IFN-γ的含量由30.165±2.638pg/ml降到21.551±3.447 pg/ml(t=9.058,P<0.05);而IL-4与IFN-γ的比值也从小青龙汤治疗前的2.489±0.269变成了治疗后的1.716±0.327(t=8.240,P<0.05)。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服用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患者均未出现任何明显不良反应。2.动物实验部分:结果所有造模动物行为学积分均超过5分;HE染色结果见对照组鼻腔黏膜上皮细胞排列整齐,未见坏死脱落,可见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固有层未见炎性细胞浸润,血管也未见充血;AR模型组鼻腔黏膜上皮细胞层次增多,排列紊乱,部分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固有层中可见大量EOS细胞浸润,固有层中血管充血明显;小青龙汤高剂量组鼻腔黏膜可见扁平上皮细胞覆盖,排列整齐,未见坏死脱落,固有层未见炎性细胞浸润,血管未见充血;小青龙汤中剂量组鼻腔黏膜上皮细胞排列基本整齐,未见明显坏死脱落,固有层中未见炎性细胞浸润,血管也未见明显充血;小青龙汤低剂量组鼻腔黏膜上皮细胞有些坏死脱落,黏膜上皮有些缺损,固有层中可见EOS细胞浸润,血管有些充血;阳性药物组鼻腔黏膜上皮细胞排列整齐,未见明显的坏死脱落,固有层中也未见炎性细胞浸润,血管未见充血扩张。而TSL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中免疫组化染色见TSLP高表达,其表现为胞膜或胞浆内出现棕褐色颗粒或棕褐色染色;而对照组则未见上述明显表现;小青龙汤高、中、低剂量组及阳性药物组中TSLP表达均低于模型组,其中小青龙汤高、中剂量组及阳性药物组中TSLP的表达尤其低于模型组。模型组鼻腔灌洗液和鼻黏膜组织中TSLP及血清IL-4、IL-5、IL-13与sIg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小青龙汤高、中剂量组及阳性药物组中鼻腔灌洗液和鼻黏膜组织中TSLP与血清IL-4、IL-5、IL-13、sIgE水平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小青龙汤低剂量组鼻腔灌洗液和鼻黏膜组织中TSLP及血清IL-4、IL-5、IL-13与sIgE水平虽有所下降,但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与小青龙汤高、中剂量组及阳性药物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小青龙汤高、中剂量组、阳性药物组及对照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小青龙汤对变应性鼻炎患者发挥疗效的可能机制为通过降低鼻腔局部TSLP以及抑制Th2型免疫反应而得以实现。2、小青龙汤对肺气虚寒型持续性中重度变应性鼻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3、小青龙汤具有降低TSLP及TH2细胞因子的作用,其发挥抗变态反应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上皮细胞来源的TSLP表达,导致其激活的DCs触发原始CD4+T细胞分化成Th2的能力减弱,从而使Th2产生IL-4、IL-5、IL-13及引起sIgE增加的能力受到抑制,最终使得变态反应炎症得以缓解。4、小青龙汤高、中剂量治疗OVA造模变应性鼻炎小鼠的疗效优于小青龙汤低剂量组。
肖丹[7](2018)在《艾灸法治疗轻中度特应性皮炎(脾虚湿蕴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艾灸法治疗轻中度特应性皮炎(脾虚湿蕴证)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上治疗特应性皮炎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明确艾灸法治疗本病的临床价值,拓宽中医外治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新思路,从而提高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艾灸法治疗轻中度特应性皮炎(脾虚湿蕴证)的临床治疗效果。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地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轻中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艾灸法治疗同时予中药口服、外用润肤剂,对照组予中药口服及外用润肤剂,疗程共4周。通过皮损面积、皮损严重程度(红斑、丘疹或水肿、表皮剥脱、渗出或结痂、苔藓化、皮肤干燥)、瘙痒、睡眠及SCORAD总评分来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1.治疗4周后,两组总有效率、SCORAD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综合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2周、治疗4周后,两组SCORAD评分分别作组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4周后,两组在皮损面积及睡眠改善情况分别做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瘙痒及皮损严重程度改善情况分别做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灸法治疗轻中度特应性皮炎(脾虚湿蕴证)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大致相当,但艾灸法治疗能帮助提高患者综合疗效。艾灸法在改善患者瘙痒症状及皮损严重程度方面疗效明显,并优于对照组。
智玥[8](2018)在《sCD163及相关因子在哮喘炎症表型中的作用及意义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由多种炎症细胞、组织结构细胞及其细胞组分共同参与,表现为可逆的气流受限及气道高反应(AHR)。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逐年增加。中国拥有众多的哮喘患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如何预防、控制哮喘发作成为呼吸系统疾病救治的一项重要的临床课题。哮喘具有异质性,近年来的研究根据哮喘发病的年龄、诱因、呼吸道炎症、临床症状等分为不同的表型,不同表型对于治疗的反应性存在差异,所以,通过有效的分型方法确定哮喘分型,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方案十分必要。诱导痰所获得的下呼吸道痰液标本可反映气道炎症类型和炎症介质水平,从而评价药物治疗的效果。其具有安全、无创、可重复性的优点,对于评估哮喘下呼吸炎症细胞种类具有一定的优势。根据诱导痰中炎症细胞的分类和比例可将哮喘分为嗜酸粒细胞增多型哮喘(EA),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NA),粒细胞缺乏型哮喘(PA)及混合细胞型哮喘(MA)。研究表明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较另外3型哮喘更为敏感。因此区分哮喘患者不同的炎症表型并据此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对哮喘患者的控制发作、生活质量的改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国内外研究发现不同地域哮喘的炎症表型分布结构不同,因此明确本地区哮喘的炎症表型、炎症因子表达特点对于指导本地区哮喘患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部分有关哮喘炎症细胞的研究多聚焦在嗜酸性粒细胞及其相关因子,对于肺泡巨细胞和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哮喘中的作用研究甚少。肺泡巨噬细胞是下呼吸道主要炎症细胞之一,也是诱导痰细胞分类中的重要细胞,在PA以及EA型哮喘中为优势细胞。巨噬细胞主要分为M1巨噬细胞(经典活化巨噬细胞)和M2巨噬细胞(替代活化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通过分泌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发挥免疫监视的功能。而M2型巨噬细胞,仅有较弱抗原提呈能力,在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哮喘中具有组织重建和恢复肺组织微环境平衡的作用。如果能增强M2型巨噬细胞的抗炎作用,有可能改善哮喘患者的气道重塑及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因此,我们的研究意在探索巨噬细胞在哮喘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为哮喘的个体化诊断、为靶向治疗哮喘药物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CD163是M2型巨噬细胞的活化标志,是一种跨膜蛋白,仅表达于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系表面,被认为是清道夫受体之一,主要参与吞噬血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结合珠蛋白混合物,但随着深入的研究发现,从巨噬细胞表面释放的可溶性CD163(sCD163)参与多种疾病过程,如自身免疫疾病、肿瘤等。有研究显示sCD163与COPD患者的FEV1%预计值均呈负相关。哮喘患者肺泡中CD163+巨噬细胞降低,而痰中sCD163水平则升高,因此我们推测CD163+M2巨噬细胞及sCD163可能参与并影响哮喘患者气道的炎症反应。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我们以收集的稳定期哮喘患者及同期健康对照志愿者诱导痰及血清、外周抗凝血以及THP-1细胞系为研究对象,探讨长春地区哮喘患者炎症表型的临床特点,研究sCD163及相关炎症因子在不同哮喘炎症表型中的临床意义,探索sCD163与M2巨噬细胞在哮喘炎症亚型中的角色,为进一步研究本地区哮喘患者治疗个体化奠定理论基础。第1节:长春地区稳定期哮喘炎症表型及重症哮喘临床特点1.研究方法:从2013年11月到2015年8月随机收集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或门诊就诊的符合入选标准的稳定期哮喘患者同期健康体检的对照人群,采取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同时收集参与者诱导痰、血清、外周抗凝血、肺功能参数(FEV1、FVC、FEV1/预计值、FeNO等),并对哮喘患者进行ACQ、ACT、AQLQ、焦虑抑郁评分等评估。对诱导痰进行处理,制作单层细胞涂片,依据痰标本中嗜酸粒细胞比例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对哮喘患者进行炎症细胞分型。2.主要结果:(1)最终有132名哮喘患者及21名健康志愿者参与并完成此研究。哮喘组病人FEV1、FEV1/FVC、FEV1%预计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2)哮喘组诱导痰中总细胞数(TCC)、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比例、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哮喘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r=0.347,P=0.002)、巨噬细胞计数(r=0.435,P<0.001)呈正相关。哮喘患者FeNO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288,P=0.012),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性(r=0.216,P=0.005)。(3)依据痰诱导炎症细胞分型如下:EA(60例,45.5%),PA(63例,47.7%),MA(4例,3.0%),NA(5例,3.8%)。MA组FEV1、FVC,FVC%预计值和FEV1%预计值均低于其他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eNO(ppd)在EA组:47.1(31.7,114.5)最高,其次是MA组:35.5(21.1,69.5),NA组:30.2(15.3,55.9)最低。结果显示了本地区哮喘以PA型为主,各表型之间肺功能参数明显不同。(4)PA组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比例高(77.8%,P<0.05)。而且与EA组患者相比,PA组患者需要更高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及更多的联合用药方可控制哮喘(P<0.05)。提示不同哮喘亚型哮喘急性的诱因及对治疗的反应性不同。(5)132名患者依据重症哮喘定义被分为重症哮喘组(32人,24.2%),和非重症哮喘组(100人,75.8%)。两组间患者的肺功能(FEV1,FVC,FEV1/FVC)以及健康状态评分(ACQ、ACT、AQLQ和焦虑抑郁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重症哮喘组患者肺功能及健康状态评分均较差。(6)与非重症哮喘组相比,重症哮喘组的患者合并持续性咳嗽者比例(62.5%)明显升高(P<0.05),控制哮喘所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量也明显升高(P<0.05)。提示重症哮喘患者气道炎症持续存在,需要更大剂量ICS控制气道炎症。(7)重症哮喘组的患者过去1年内住院次数、门诊就诊次数、急诊就诊次数、入住ICU次数以及需要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次数较非重症哮喘组病人明显升高(P<0.05)。说明重症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次数更多及发作程度更重。3.结论:(1)哮喘患者气道各型炎症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哮喘患者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巨噬细胞计数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相关。(2)长春地区稳定期哮喘患者以PA及EA表型多见,其中PA患者最多。哮喘各炎症细胞表型临床特点:MA型患者肺功能最差,EA型气道反应性最高,PA组由呼吸道感染诱发哮喘急性发作的最多见,且需要更高剂量ICS治疗。通过了解和分析这些差异为研究不同类型哮喘的发病机制、为哮喘的个体化治疗奠定了一定基础。(3)与非重症哮喘患者相比,重症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健康评分及肺功能都显着降低,合并症更多,哮喘控制的情况更差。因此临床工作中应注意此类患者的鉴别,给予更多的治疗指导,应注意非重症哮喘患者病情加重、向重症哮喘转化,加强哮喘患者管理。第2节:sCD163及相关因子在稳定期哮喘炎症表型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1.实验方法:ELISA方法检测所收集哮喘组及对照组诱导痰上清液及血清中各类炎症介质(IL-4,IL-5,IL-1β,IL-8,IL-9,IL-6,及sCD163)的水平。2.主要结果:(1)哮喘组参与者诱导痰上清液中的sCD163水平(pg/ml):26.42(13.64,40.3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3.64(12.44,21.1)(P<0.001)。哮喘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诱导痰上清液中sCD163的水平均高于其血清水平(P<0.001)。提示诱导痰及血清中炎症介质功能及意义不同,我们推测sCD163可能主要反应哮喘患者气道内局部炎症。(2)哮喘患者诱导痰上清液sCD163与诱导痰上清液IL-9(r=0.339,P=0.030)和IL-5(r=0.692,P=0.001)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清IL-6(r=-0.871,P=0.024)呈负相关;血清sCD16与诱导痰上清IL-9水平(r=-0.493,P=0.032)呈负相关。(3)哮喘患者诱导痰上清液中sCD163水平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r=-0.293,P=0.031)及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r=-0.319,P=0.027)呈负相关。提示了诱导痰上清液sCD163水平可能一定程度上反应哮喘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炎症水平。(4)哮喘患者诱导痰上清液中sCD163水平与FEV1(r=-0.505,P=0.011)和FCV(r=-0.281,P=0.028)呈负相关。诱导痰上清液中sCD163浓度升高可能提示哮喘患者肺功能下降,但还需要更多相关研究。(5)PA组诱导痰上清液中IL-5(pg/ml)水平20.3(17.8,27.4)明显低于EA组29.8(23.0,55.3)(P<0.01)及MA组37.2(29.2,79.9)(P<0.05)。NA组诱导痰上清液中IL-8水平(pg/ml)24238(14831.8,28437.8)明显高于EA组17705.4(4124.3,20438.7)(P<0.05)和PA组13938.4(2598.9,20361.7)(P<0.05)。PA组诱导痰上清液中sCD163(pg/ml)水平:37.4(26.6,53.3)明显高于EA组:26.9(16.8,39.2)(P<0.05)、MA组:28.25(18.0,37.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哮喘炎症表型诱导痰炎症介质水平不同。(6)重症哮喘组患者诱导痰上清液sCD163水平:39.79(28.97,48.51)(P<0.05)及血清sCD163:4.32(3.05-7.7)(P<0.05)水平明显高于非重症哮喘组。sCD163有可能成为预测哮喘严重程度的一个生物指标,但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3.结论:(1)稳定期哮喘患者诱导痰中sCD163水平明显增高,提示sCD163参与了哮喘的发病和持续,可以作为哮喘气道炎症持续的生物标志物。哮喘患者诱导痰上清中sCD163水平高于其血清水平,说明与其他全身炎症因子相比,sCD163更可能成为哮喘患者气道内局限炎症反应水平的一个新型标志物。(2)哮喘患者诱导痰上清中sCD163水平与FEV1、FVC呈负相关,且重症哮喘组患者诱导痰上清液sCD163水平显着高于非重症哮喘组,提示sCD163可能具有评估哮喘严重程度的作用,sCD163可能成为早期判断肺功能受损的一项全新的生物指标。(3)不同哮喘炎症表型的哮喘其下呼吸道的炎症介质亦不相同。哮喘患者诱导痰上清液中sCD163与诱导痰IL-9、IL-5呈正相关,与血清IL-6呈负相关;血清s CD163与诱导痰上清IL-9呈负相关。诱导痰上清液中sCD163水平与诱导痰及血嗜酸性粒细胞呈负相关。sCD163更倾向于抑制气道内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第3节:CD163+巨噬细胞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1.实验方法:(1)流式细胞术检测哮喘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163+CD14+单核细胞的比例。(2)进行人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培养,应用PMA诱导THP-1细胞系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分别加入IL4及IL4+IL10诱导的M2巨噬细胞培养基刺激细胞,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M2巨噬细胞中CD163基因表达情况。2.结果:(1)哮喘患者组外周血CD14+CD163+单核细胞百分比:8.55%(5.05,11.60)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7.68%(12.1,57.2)(P<0.001);但两组间CD14+单核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差异。(2)Real time PCR结果显示通过PMA诱导THP-1细胞系向巨噬细胞转化后,分别加入IL-4及IL-4+IL-10刺激巨噬细胞,CD163 mRNA表达水平较未刺激的巨噬细胞显着增高(P<0.05),且IL-4+IL-10刺激组细胞CD16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IL-4刺激组。Weastern blot结果也显示IL-4及IL-4+IL-10可刺激转化后的巨噬细胞中CD163蛋白表达显着增高(P<0.05),且IL-4+IL-10组细胞CD16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IL-4组。3.结论:(1)哮喘患者外周血中CD163+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显着低于正常人群,测可能与其胞葬功能降低有关,而哮喘患者气道中sCD163水平增加可能为一种炎症补偿。(2)IL-4可诱导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CD163表达轻度升高;而抗炎因子IL-10可强烈刺激M2巨噬细胞高表达CD163,IL-4+IL-10联合刺激效果更强。据此我们推测CD163接受抗炎因子IL-10的正调节,但同时也受到促炎因子IL-4的正调节,因此我们推测CD163在哮喘中同时接受抗炎、促炎因子双重调节。CD163及巨噬细胞在哮喘中的抗炎作用及临床意义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段兵权[9](2017)在《脱敏汤治疗肺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脱敏汤对肺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对患者治疗有效率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价,以期为脱敏汤治疗变应性鼻炎提供临床观察数据。方法:随机对照方法,在两个中心(1、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2、江津区中医院)各选取肺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确诊病例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与治疗组6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依巴斯汀片,每天一次,每次10mg,和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每天一次,每次50ug,连续4周以上。治疗组采用孙永东教授自拟脱敏汤治疗(黄芪、白术、党参、防风、蝉蜕、茯苓、甘草、五味子、桂枝、细辛等),每天一剂,连续4周以上。治疗2周和4周后,通过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以及通过视觉模拟量表(VAS)和中医主要症状体征记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7%(43/6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7/60)。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着低于治疗组,P=0.02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主要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比较:两组患者中医症状体征积分都出现下降,2周后随访治疗组鼻塞、打喷嚏及鼻粘膜肿胀症状较对照组改善明显。4周后随访治疗组各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患者VAS评分比较:在完成治疗4周后进行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都出现下降,但治疗组VA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脱敏汤能显着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
赵巍[10](2016)在《中药“喘可治”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研究温阳补肾法及中药“喘可治”与特应性皮炎相关性,初步为温阳补肾法及中药“喘可治”治疗特应性皮炎提供理论依据。2.研究2,4-二硝基氟苯(DNFB)外源性诱导方法建立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可靠性,初步探索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的生理病理学特点。3.研究中药“喘可治”干预DNF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炎症形成过程,初步探索中药“喘可治”对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及作用机制。4.研究特应性皮炎中医证型分布并阐明成人特应性皮炎患者肾阳不足证型的特点,评价既往临床使用中药“喘可治”治疗的成人期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初步为中药“喘可治”治疗特应性皮炎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5.评价中药“喘可治”对成人期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为中药“喘可治”治疗特应性皮炎提供确切证据。方法:1.文献研究方面,对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Embase循证医学数据库、sinoMED数据库,C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进行检索,筛选中成药治疗特应性皮炎、中药“喘可治”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温阳补肾与特应性皮炎的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对当代皮肤病中医临床家针对温阳补肾法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及免疫性皮肤病论述进行整理。2.实验研究:1)通过2,4-二硝基氟苯(DNFB)经皮肤致敏诱导C57BL/6小鼠建立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并检测临床表现、皮肤病理、血清IgE、IL-4、IFN-γ、皮损microRNA-155。2)对2,4-二硝基氟苯诱导特应性皮炎样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喘可治大剂量组、喘可治小剂量组,中药“喘可治”干预后对小鼠临床表现、皮肤镜下表现、背部及耳部皮肤普通病理、背部及耳部甲苯胺蓝染色病理、血清IgE、IFN-γ、IL-4水平、皮损IFN-γ、IL-4 mRNA表达进行分析。3.临床研究:1)采用回顾性研究对314例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一般情况、病情分期、临床特点、症候分型等进行评价。2)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8例使用中药“喘可治”治疗的特应性皮炎患者的治疗前后SCORAD评分、研究者整体评价(IGA)评分进行评价。3)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治疗方案,对成人期患者随机分为喘可治治疗组(基础治疗+喘可治)和对照组(基础治疗),观察期为4周及随访期4周,在治疗前、第2周、第4周、第8周对患者的SCORAD评分、分层分析(皮损严重程度、皮损面积、瘙痒程度、失眠程度)、研究者整体评价(IGA)、畏寒程度、复发风险、血清IgE、症候特点进行评价。结果:1.文献研究发现存在中药“喘可治”及温阳补肾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相关研究,中药“喘可治”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等方面的药理作用。2.通过使用2,4-二硝基氟苯(DNFB)外源性诱导的方法成功建立C57BL/6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临床表现为红斑、干燥、脱屑、痂皮等表现;病理符合海绵水肿性皮炎改变;血清IgE、IL-4升高,皮损中microRNA-155升高。3.通过中药“喘可治”干预的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临床症状及皮肤镜下表现明显改善;耳部肿胀程度明显减轻;病理提示背部及耳部皮肤增厚减轻,真皮炎症细胞数目明显减少;甲苯胺蓝染色提示背部及耳部皮肤真皮肥大细胞数目明显减少;血清IgE、IL-4表达下降;皮肤中IL-4 mRNA表达明显下降。4.临床回顾性研究发现,特应性皮炎患者,尤其是成人期特应性皮炎患者中医证型中存在兼夹肾阳不足证型或以肾阳不足为主证的证型;使用中药“喘可治”治疗特应性皮炎后,患者SCORAD评分、IGA评分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中药“喘可治”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相比,在SCORAD评分、分层分析(皮损面积、皮损严重程度、瘙痒程度、失眠程度)、IGA评分、复发风险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畏寒程度、生活质量、血清IgE轻度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药“喘可治”及温阳补肾法治疗特应性皮炎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2.中药“喘可治”对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炎症形成过程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Th1/Th2免疫失衡、抑制肥大细胞等方面发挥作用。3.中药“喘可治”对于成人期特应性皮炎具有改善病情,减缓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治疗作用。
二、孟鲁司特治疗枯草热表现良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孟鲁司特治疗枯草热表现良好(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针刺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比较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回顾 |
1 现代医学对AR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AR的认识 |
3 针刺疗法治疗AR的临床研究 |
4 网状Meta分析在针刺疗法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
第二章 不同针刺疗法治疗AR的网状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5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1.6 数据统计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文献基本特征 |
2.3 ROB2.0 偏倚风险评估 |
2.4 纳入研究CONSORT+ STRICTA报告学评价 |
2.5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选题依据 |
3.2 网状Meta分析价值与意义 |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3.4 纳入研究的报告学质量 |
3.5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6 同类研究比较 |
3.7 优点与不足 |
3.8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2)淮莲饮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回顾分析及对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的免疫干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特应性皮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1 特应性皮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害 |
1.1.2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 |
1.1.3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进展 |
1.1.4 特应性皮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1.2 中医药对特应性皮炎免疫调节的研究概况 |
1.2.1 中医对特应性皮炎的认识 |
1.2.2 中医与免疫 |
1.2.3 皮肤与免疫 |
1.2.4 中医药对AD免疫调节的影响 |
1.3 小结 |
第二部分 淮莲饮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诊断标准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效评价 |
2.3.1 治疗前后SCORAD积分及IGA评分比较 |
2.3.2 疗效判定 |
2.4 研究方法 |
2.4.1 资料采集与建立数据库 |
2.4.2 病例分组并对比两组疗效 |
2.5 临床回顾性研究技术路线图 |
2.6 统计学方法 |
2.7 结果 |
2.7.1 一般资料情况 |
2.7.2 病史资料 |
2.7.3 临床特征 |
2.7.4 两组疗效对比 |
2.8 讨论 |
2.8.1 临床资料回顾 |
2.8.2 淮莲饮的组方分析 |
2.8.3 淮莲饮治疗特应性皮炎有效的理论基础 |
2.8.4 淮莲饮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安全性评价 |
2.9 小结 |
第三部分 淮莲饮对AD样小鼠的免疫干预实验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主要药品、仪器与试剂 |
3.1.3 分组、建模、给药及检测方法 |
3.2 实验指标 |
3.2.1 皮损评分 |
3.2.2 记录小鼠搔抓次数 |
3.2.3 耳肿胀度评价 |
3.2.4 皮肤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计数 |
3.2.5 免疫分子血清学指标 |
3.2.6 背部皮损炎症因子m RNA表达情况 |
3.2.7 脾脏Th17/Treg、Th9 细胞表达水平 |
3.3 统计学方法 |
3.4 结果观察 |
3.4.1 淮莲饮对AD样小鼠模型皮损评分的影响 |
3.4.2 淮莲饮对AD样小鼠搔抓症状及耳廓肿胀度的影响 |
3.4.3 淮莲饮对AD样小鼠皮肤病理及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影响 |
3.4.4 淮莲饮对AD样小鼠血清学免疫分子的影响 |
3.4.5 淮莲饮对AD样小鼠背部皮损炎症因子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3.4.6 淮莲饮对AD样小鼠脾脏Th9、Th17、Treg细胞表达的影响 |
3.5 讨论 |
3.5.1 Th1/Th2、Th17/Treg平衡与AD的关联 |
3.5.2 Th9/IL-9 与AD的关联 |
3.5.3 实验结果分析 |
3.6 小结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之处 |
三、不足之处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清化饮治疗中焦湿热型鼻窦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3.1 病例选择标准 |
1.3.2 纳入标准 |
1.3.3 排除标准 |
1.3.4 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观察方法 |
2.1.1 分组 |
2.1.2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2.4 统计学分析 |
3.观察结果 |
3.1 基线比较 |
3.1.1 治疗组与对照组性别比较 |
3.1.2 治疗组与对照组年龄比较 |
3.1.3 两组患者治疗前鼻窦炎严重程度积分比较 |
3.2 两组观察结果比较 |
3.2.1 两组治疗结束后总体疗效比较 |
3.2.2 两组主要症状及症状总积分统计 |
3.2.3 两组相同时间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
3.3 安全性分析 |
4.分析与讨论 |
4.1 选题依据及目的 |
4.2 疗效分析 |
4.3 西医学对鼻窦炎的认识 |
4.4 中医学对鼻窦炎的认识 |
4.5 清化饮的立法依据与方药解析 |
4.6 不足与体会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鼻窦炎CRF表 |
2.知情同意书 |
3.文献综述 鼻炎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4.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5)淄博市区变应性鼻炎就诊率和空气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空气因素指标 |
2 AR的就诊率计算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三年就诊率比较 |
2 三年空气污染指数比较 |
3 空气污染指数与AR就诊率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小青龙汤通过调控TSLP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1.1 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 |
1.1.1 变应性鼻炎的历史回顾 |
1.1.2 变应性鼻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危害 |
1.1.3 变应性鼻炎的病理机制 |
1.1.4 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分类 |
1.1.5 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概述 |
1.1.6 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概述 |
1.1.7 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1.2 小青龙汤治疗鼻鼽(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 |
1.2.1 中医对鼻鼽(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
1.2.2 小青龙汤的出处、组成及功效 |
1.2.3 小青龙汤的临床运用及研究 |
1.2.4 小青龙汤的药理作用研究 |
第二部分 小青龙汤对肺气虚寒型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TSLP影响的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一般资料 |
2.2.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2.2.3 诊断标准 |
2.2.4 纳入标准 |
2.2.5 排除标准 |
2.2.6 小青龙汤治疗方案 |
2.2.7 临床疗效评估及安全性评价 |
2.2.8 鼻腔灌洗液的采集及TSLP、IL-4、IFN-γ的检测 |
2.2.9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临床观察患者随访情况 |
2.3.2 临床疗效评估 |
2.3.3 小青龙汤治疗前后鼻腔灌洗液中TSLP、IL-4及IFN-γ的变化 |
2.3.4 小青龙汤安全性评价 |
2.4 讨论 |
2.4.1 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鼻鼽)的理论探讨 |
2.4.2 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安全有效性 |
2.4.3 小青龙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可能机制探讨 |
2.5 结论 |
第三部分 小青龙汤通过TSLP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
3.1 材料与试剂 |
3.1.1 实验动物 |
3.1.2 药物 |
3.1.3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3.1.4 实验试剂的配制 |
3.2 方法 |
3.2.1 实验动物分组 |
3.2.2 变应性鼻炎小鼠造模及给药方法 |
3.2.3 小鼠行为学观察指标 |
3.2.4 病理切片 |
3.2.5 组织匀浆液中TSLP的检测 |
3.2.6 组织中TSLP表达的免疫组化法检测 |
3.2.7 小鼠鼻腔灌洗液的采集及血清的制备 |
3.2.8 鼻腔灌洗液中TSLP及血清IL-4、IL-5、IL-13、OVA-sIgE的检测 |
3.2.9 取材 |
3.2.10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3.3.1 造模小鼠一般情况 |
3.3.2 小鼠AR造模结果 |
3.3.3 小鼠行为学观察结果 |
3.3.4 组织学变化 |
3.3.5 和鼻腔灌洗液中TSLP水平 |
3.3.6 血清IL-4、IL-5、IL-13及sIgE水平 |
3.3.7 免疫组化法检测鼻黏膜TSLP表达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之处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合格证明 |
(7)艾灸法治疗轻中度特应性皮炎(脾虚湿蕴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计算 |
2.2 病例分组 |
3 临床资料 |
3.1 样本来源 |
3.2 诊断标准 |
3.2.1 西医诊断标准 |
3.2.2 中医诊断标准 |
3.2.2.1 诊断依据 |
3.2.2.2 中医症候标准 |
3.3 病情严重程度分级 |
3.4 纳入标准 |
3.5 排除标准 |
3.6 剔除与脱落标准 |
4 治疗方法 |
4.1 基础治疗 |
4.1.1 口服中药 |
4.1.2 外用润肤剂 |
4.2 试验治疗 |
4.2.1 简便取穴位法 |
4.2.2 艾灸法操作 |
4.3 观察方法及疗程 |
4.4 技术路线 |
5 观察指标 |
5.1 安全性指标 |
5.2 疗效判定指标 |
6 疗效判定标准 |
7 统计学方法 |
8 研究结果 |
8.1 入组及脱失情况 |
8.2 受试者入组特征及基线比较 |
8.3 临床疗效比较 |
8.3.1 两组治疗后SCORAD评分比较 |
8.3.2 各组治疗前后SCORAD评分比较 |
8.3.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的比较 |
8.3.4 两组治疗后疗效等级资料比较 |
8.4 不良反应记录 |
9 研究结果的探讨 |
讨论 |
1 特应性皮炎的西医理论基础 |
1.1 西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1.2 西医对特应性皮炎的治疗 |
2 特应性皮炎的中医理论基础 |
2.1 对古代病名的认识 |
2.2 病因病机 |
2.3 古代医家对特应性皮炎的治疗 |
2.4 中医非药物外治疗法 |
3 艾灸法治疗脾虚湿蕴型儿童特应性皮炎 |
4 艾灸的现代作用机理研究 |
4.1 抗菌、抗病毒作用 |
4.2 免疫作用 |
4.3 解热抗炎作用 |
4.4 其他 |
5 艾灸的选穴原则 |
5.1 相关穴位的功效 |
5.2 相关穴位的现代研究进展 |
5.2.1 血海 |
5.2.2 曲池 |
5.2.3 足三里 |
6 艾灸时间的选择 |
7 关于参苓白术散 |
8 润肤剂在特应性皮炎中的使用 |
9 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的选择 |
10 患者教育的重要性 |
11 艾灸的安全性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8)sCD163及相关因子在哮喘炎症表型中的作用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2 M2巨噬细胞的特性 |
1.3 Scd163的分子结构 |
1.4 Scd163的表达 |
1.5 Scd163在不同疾病中的意义 |
1.6 动物模型的研究 |
1.7 巨噬细胞与Scd163在哮喘等气道炎症性疾病中作用及意义 |
1.8 结论 |
第2章 实验研究 |
第1节 长春地区稳定期哮喘炎症表型及重症哮喘临床特点 |
1.1 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实验方法 |
1.3.1 实验设计 |
1.3.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1.3.3 痰诱导主要方法及步骤 |
1.3.4 单层细胞痰涂片的制备 |
1.4 统计分析 |
1.5 结果 |
1.5.1 入选受试者诱导痰及临床数据特征 |
1.5.2 依据痰炎症细胞分类的哮喘分型特征 |
1.5.3 入选哮喘患者合并症情况及哮喘急性发作诱因分析 |
1.5.4 入选哮喘患者用药情况分析 |
1.5.5 重症哮喘患者诱导痰及临床特点 |
1.6 讨论 |
1.6.1 稳定期哮喘患者的基本特点 |
1.6.2 长春地区稳定期哮喘患者痰炎症细胞分型临床特点 |
1.6.3 重症哮喘与非重症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及临床特点分析 |
1.7 结论 |
第2节 Scd163及相关因子在稳定期哮喘炎症表型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2.1 研究对象 |
2.2 实验器材与方法 |
2.2.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2.2.2 痰诱导、痰涂片以及痰炎症细胞计数 |
2.2.3 ELISA测定诱导痰及血清炎症介质水平 |
2.3 统计方法 |
2.4 结果 |
2.4.1 研究对象 |
2.4.2 炎症介质在哮喘组和正常对照组的不同表达 |
2.4.3 稳定期哮喘炎症表型中炎症介质表达的差异 |
2.4.4 各炎症介质与哮喘患者临床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
2.5 讨论 |
2.6 结论 |
第3节 CD163+巨噬细胞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1.1 主要实验仪器 |
3.1.2 主要实验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流式细胞术测定人外周血CD163+单核细胞比例 |
3.2.2 CD163在单核/巨噬细胞系中的表达 |
3.3 统计方法 |
3.4 结果 |
3.4.1 哮喘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CD163+单核细胞比例差异. |
3.4.2 CD163在巨噬细胞系的表达 |
3.5 讨论 |
3.6 结论 |
结论及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脱敏汤治疗肺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变应性鼻炎中医治疗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10)中药“喘可治”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特应性皮炎的流行病学进展 |
1.2. 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
1.2.1 中成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
1.2.2 当代中医对肾阳虚和温阳补肾法在变态反应性及免疫性皮肤病中的认识 |
1.2.3 温阳补肾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
1.2.4 中药“喘可治”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系统评价 |
1.3 现代医学对特应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
1.3.1 表观遗传学在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1.3.2 特应性皮炎与NKT细胞的研究进展 |
1.3.3 传统与新型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
1.3.4 生物制剂靶向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
1.3.5 干细胞疗法对特应性皮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2.1 DNFB诱导C57BL/6小鼠构建特应性皮炎样模型的研究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检测指标和方法 |
2.1.3 统计方法及作图 |
2.1.4 结果 |
2.1.5 讨论 |
2.2 DNF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皮损中MICRORNA-155表达的相关研究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2.3 统计方法及作图 |
2.2.4 结果 |
2.2.5 讨论 |
2.3 中药“喘可治”干预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的研究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检测项目及指标 |
2.3.3 统计学方法 |
2.3.4 结果 |
2.3.5 讨论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3.1 特应性皮炎314例患者临床特点的相关研究 |
3.1.1 纳入人群 |
3.1.2 诊断标准 |
3.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3.1.4 研究方法 |
3.1.5 结果 |
3.1.6 讨论 |
3.2 中药“喘可治”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回顾性研究 |
3.2.1 纳入人群 |
3.2.2 诊断标准 |
3.2.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3.2.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3.2.5 统计学方法 |
3.2.6 结果 |
3.2.7 讨论 |
3.3 中药“喘可治”治疗成人期特应性皮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
3.3.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3.3.2 研究方案 |
3.3.3 研究结果 |
3.3.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孟鲁司特治疗枯草热表现良好(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针刺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比较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D]. 杨骏.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淮莲饮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回顾分析及对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的免疫干预实验研究[D]. 肖卫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中国过敏性哮喘诊治指南(第一版,2019年)[J]. TheRespiratoryAllergyGroupofChineseSocietyofAllergy;TheAsthmaGroupofChineseThoracicSociet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 中华内科杂志, 2019(09)
- [4]清化饮治疗中焦湿热型鼻窦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忆辰.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淄博市区变应性鼻炎就诊率和空气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田杰. 青岛大学, 2018(12)
- [6]小青龙汤通过调控TSLP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杨荣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7]艾灸法治疗轻中度特应性皮炎(脾虚湿蕴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肖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sCD163及相关因子在哮喘炎症表型中的作用及意义的研究[D]. 智玥. 吉林大学, 2018(12)
- [9]脱敏汤治疗肺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D]. 段兵权. 西南医科大学, 2017(01)
- [10]中药“喘可治”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赵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标签:特应性皮炎论文; 小青龙汤论文; 对照组论文; 孟鲁司特论文; 哮喘最佳治疗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