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语中特殊句的语义分析

广告语中特殊句的语义分析

一、广告语言中超常组句的语义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胜男[1](2021)在《现代汉语诗歌中的偏正复句变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叶[2](2021)在《《陆犯焉识》变异修辞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黄萃萃[3](2021)在《新闻标题中有标选择复句“是p,还是q”研究》文中提出

王赫[4](2021)在《“哪里是A,简直是B”构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盛蕾[5](2021)在《现代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文中提出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中包含丰富的语言拷贝现象,有同语式(如“好是好,可是……”)、重动句(如“看书看傻了”)、紧缩复句(如“想去就去”)等,这些结构在汉语研究领域比较常见,但由于其涉及范围较广,且结构间区别性特征明显,以往研究多聚焦于某一类具体结构的微观分析,对拷贝现象的整体性关注不足,因此研究缺乏对不同结构内部共性的发掘,难以打破汉语拷贝现象的研究壁垒。汉语拷贝现象的形式共性背后是否存在着实质共性?哪些结构可以被纳入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它们在形式和功能方面又有怎样的典型特征?这些问题都值得探究。本文以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为研究对象,在认知和语用研究视角下,基于象似性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新标记理论,采用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研究方法,对自建语料库中的各类拷贝结构进行了类别划分、形式描写和功能分析,并深入发掘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在形式和功能层面的典型特征。研究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本文证明了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范畴,该范畴由多种类型的拷贝结构组成。具体如下:(1)就结构性质而言,拷贝式话题结构是句法层面的拷贝现象,话题与述题部分的语义相关度高,连续性强,且同形部分是语义表达的核心所在,有别于语用拷贝、修辞复用和话题复指等。(2)就结构成分和关系而言,话题部分在语法单位(包括词、短语及小句)、词类构成(包括体词性成分或谓词性成分)、指称性(包括有定、无定及无指称性)、信息特征(包括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等方面具有多样性,由于述题对话题的拷贝程度存在差异(完全拷贝或不完全拷贝),使得述题与话题之间关系的紧密性亦有不同。(3)就结构位置而言,拷贝式话题结构单位大小不一(可处于单句之内或小句之间),且话题在表达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可居于“主话题”或“次话题”之位)。2.本文基于新标记理论,发现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内部构成了以原型结构群为核心的连续统。从成员类别看,拷贝式话题结构分布在“X是Ⅹ”、“X就Ⅹ”、“说X就X”等34种格式中,可整合为三大结构群的八个类别,分别是:原型结构群(包括象似结构和紧缩结构)、变异结构群(包括延伸结构、松散结构和限制结构)和毗邻结构群(包括任指结构、固化结构和拷贝式右置句)。从成员关系看,本文根据组合、聚合、分布、频率、意义、历时等六个标准确定了范畴成员的位置,其中原型结构群居于范畴连续统的核心部分,变异结构群次之,毗邻结构群居于范畴边缘。3.本文探讨了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在表层形式和深层功能方面的典型特征。(1)在表层形式方面,本文依据话题、述题及其关系的7个特征束标准,对形式特征的分布频度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谓词性”“非指称性”“已知信息”“可加停顿或语气词”等是话题部分的高频特征,话题的“弱延续性”和述题中拷贝部分的“谓词性”是述题部分的高频特征,“紧密性”是述题与话题关系的高频特征。(2)在语用功能方面,本文探讨了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的“否定”功能,按照“否定量域的大小”将结构的功能特征分为8类,并根据“否定强弱差异”划分出结构功能强度的4个等级。结果表明,“肯定和否定协同表达”是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典型功能,其中“较强否定,较弱肯定”功能证明了原型结构群与变异结构群之间具有亲缘关系,而“较弱否定,较强肯定”功能则是拷贝式话题结构与一般话题结构之间的区别性特征。(3)在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方面,本文筛选出6个衡量指标作为自变量,运用多元逻辑回归的方法,探讨了结构类别、表层形式对否定功能(因变量)的影响。结果证明:结构类别和形式特征能够共同预测“否定功能强度”,其中,原型结构群、变异结构群、话题为“谓词性成分”、话题后“不能加或不宜加停顿或语气词”、话题为“已知信息”等对“否定功能强度”具有显着影响。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在形式和功能上构成了无标记匹配。4.本文分析了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言语互动功能,对其口语性特征进一步作出了解释。从说话人视角看,主观性表达是结构的本质特征,结构的主观性主要受到语码形式(包括“话语单位大小”和“格式自由度”)和结构功能(包括“主观视角”“主观情感”和“主观认识”)的影响而表现出一定差异。从互动关系看,该结构传递了“礼貌”的信息,本文阐述了拷贝式话题结构的11种礼貌策略,总结了结构的回应性、程式化和范畴化特征,并探讨了结构在言语互动中的社会和心理动因。综上所述,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中包含着多种拷贝现象,该范畴从形式层面到功能层面均存在一个连续统,表层拷贝现象对应着话语背后某种程度的“否定”功能,凸显了范畴内部的共性。本文从话题结构的角度对汉语拷贝现象进行认知语用分析,这可能是发掘汉语本质特征的一种新的尝试,该过程或许有助于开阔拷贝现象研究的视野,有助于反哺上位研究,解决话题层面的某些争议。

郝璐杰[6](2021)在《汉语“有得”句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得”句是日常话语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式,包括肯定形式的“有得(的)VP”和否定形式的“没得(的)VP”。本文主要对“有得”句进行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同时探讨与“有得”句相关的一些问题。全文共分为6个章节:第1章是绪论,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使用的理论方法和语料来源,并对“有得”句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第2章对“没得VP”与“没的VP”进行了对比。首先描写了两个格式分别允许哪些动词进入,然后使用卡方检验分析了当不同动词充当VP时,二者在频率上是否有显着性差异。我们发现“没得VP”与“没的VP”在意义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别,但在使用频率上,有6个动词体现出显着性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是“de”的不同导致人们倾向于将该结构理解为不同的语义。第3章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对“有得”句进行了共时的研究。我们发现VP主要由单音节、基本层次范畴、弱持续性的动词充当;从量值的角度出发,可以将“有得”句分成两类:“有得1”不具有“大量”义,“有得2”具有“大量”义。通过联结主义理论分析发现两种语义的差别主要在于说话人对VP投射的量值不同;话语功能上,“有得1”可以相对客观地表达现实性或非现实性,“有得2”则只能表达非现实性,同时进行主观性较强的评价或警告。第4章对“有得”句进行了历时的研究。我们发现“有得”句最早出现在宋代,随着“得”的虚化,“有/无+得NP/VP”可以重新分析为“有/无得+NP/VP”,从而形成“有得”句。“有得”句与“得”字句在近古汉语中结构基本相似,其产生也受到“得”字句的类化作用影响,并在演化过程中呈现出四种不对称现象。“有得”句可以看作是一类特殊的“得”字句,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补语和表达的事件范畴上。第5章使用构式理论对“X和Y有(得)一V”进行了分析,该结构可以看作是“有得”句延伸出来的一种格式。其主要功能是表示比较,由比较主体(X)、比较基准(Y)和“有(得)一V”构成。该结构的整合层级可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构式义为“说话人认为X在某一比较参项上与Y同样都具有高程度义”。其话语功能由“相对客观的评评价义”向“主观性较强的评价义”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说话者主观性的增强。第6章是结语,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王思媛[7](2021)在《现代汉语附缀结构“X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汉语中有一类“说”附缀在双音节连词后,其语义虚化,省略后往往不影响基本语义表达。本文以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连词与附缀“说”构成的附缀结构为研究对象,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绪论,主要说明本文的选题缘起,介绍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划定研究对象“X说”的范围并对语料来源和选取方法加以说明。第二部分是第二章和第三章,重点考察“X说”的分类特征与结构功能。第二章主要描写“X”与“说”的组合格局、类别差异、位置分布、语音停顿和语序结构等问题。根据“宿主”X的类别对“X说”进行划分,并考察其组合关系与类别差异。第三章立足附缀“说”的性质、特征及功能,从语篇功能和语用功能两方面考察附缀结构“X说”的整体功能。第三部分是第四章,从历时角度探究附缀“说”和附缀结构“X说”的演化路径,刻画“X说”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特征,并分析形成动因。同时运用统计学知识计算“X”与“说”之间的“吸引指数”,分析附缀“说”对“X”的选择倾向与机制。第四部分是第五章,将“X说”和“X是”两个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两个附缀结构的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同时考察“说”“是”连用的情况。第五部分是第六章结语,总结提炼本文核心观点,指出尚未解决的问题并进行相应梳理,同时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

李志彬[8](2021)在《新HSK五级书写部分真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新HSK五级考试由听力部分、阅读部分和书写部分构成,其成绩是外国留学生申请奖学金、来华学习和跨国企业招聘员工的重要依据。书写部分是新HSK五级测试中要求运用汉语逻辑思维表达、准确掌握语法知识的一个测试部分,它具有较高的难度系数。目前,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备考中,大部分师、生深感书写部分难以复习,欠缺教学技巧与辅导策略。因此,对新HSK五级书写部分的研究十分必要。本论文以中高级留学生为研究对象,以10套新HSK五级书写部分真题及30篇HSK五级写作作业为研究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探讨。首先,阐明了研究意义及方法,并评述了新HSK五级研究现状。在“完成句子”真题中分析出28类语法考点,“词语写作”与“看图写作”真题中统计出5项“话题考点和3类场景类型。其次,分析模拟测试及写作作业,将两种语料中的写作偏误进行分类。然后,通过模拟测试与访谈,从母语与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和交际策略及学习环境影响四个方面分析了新HSK五级书写部分的偏误原因。又结合留学生写作偏误缘由,在词句训练、语法偏误库、话题和网络教学等方面,给汉语综合课与写作课提出教学建议,并有针对性地对完成句子、词语写作和看图写作三种题型提出教学建议。最后,希望本研究对新HSK五级书写部分教学有所帮助,为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也提供一定参考。

韦晴晴[9](2020)在《贾玲小品的修辞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喜剧小品现有的研究基础之上,以贾玲历年在央视及地方卫视春晚中17部原创小品为研究对象,结合使用定性和定量以及内容分析的方法,从微观修辞和宏观修辞的角度对贾玲小品进行研究。第一章主要探讨贾玲小品的基本情况和历来的研究状况。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析了贾玲小品具有生活化、幽默性和巧思性的特点。第二章主要从词汇、句式和口语修辞方式等方面研究贾玲小品,分析贾玲小品对词汇和句式的选择,并通过贾玲小品中唱话和语速的调节等口语修辞方式的研究,发现其生活化特征。第三章是对贾玲小品的幽默性进行探究,发现其幽默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顺口、谐音等语音修辞方式的使用增强小品的幽默性,二是采用自我嘲讽的手段制造小品的包袱,三是对衬跌、夸张、异语、对比等幽默修辞格的使用。第二章和第三章是从微观的角度对贾玲小品进行分析,第四章则从宏观上探究贾玲小品的特点。通过对贾玲小品故事情节的安排、篇章设计、话题选择等方面的探索找到贾玲小品具有巧思性的特征。第五章主要是基于对贾玲小品的整体思考,结合幽默小品创作手法找到贾玲小品在制造幽默性上的不足并提出建议。最后对研究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并指出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巴丹[10](2018)在《现代汉语评注性副词篇章衔接功能研究》文中认为评注性副词是副词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热点问题。较之描摹性副词、限制性副词,评注性副词受到学界更为热烈的关注。但从总体上看,以往研究多局限在单句内部,重点从主观化、语法化和情态范畴等角度来展开研究。对评注性副词的篇章衔接功能的研究则相对单薄,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分散的单个副词、以及传统意义上的典型的“关联副词”的研究。而对于整个评注性副词衔接功能的全面、系统研究则相对不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功能主义语言学思想为指导,篇章语言学理论为出发点,植根于现代汉语副词的事实,对现代汉语评注性副词的篇章衔接功能进行系统性与专题性、多层次与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将评注性副词的衔接功能从单纯的句子层面扩展到复杂的篇章层面,采取共时分析与历时考察、总结归纳与演绎推理、静态描写与动态呈现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中具有篇章衔接功能的评注性副词进行多角度的探索。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共有十二章,前三章从总体层面论述了现代汉语评注性副词的篇章功能与相关现象:确定了具有衔接功能的评注性副词的界定标准和研究范围;总结了评注性副词的衔接类型和衔接方式;论述了评注性副词衔接功能的成因与发展趋势,揭示评注性副词衔接功能的形成与语法化、人际互动以及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探讨副词与连词、话语标记的区别与联系,阐释副词衔接功能的形成机制。进而展示评注性副词衔接功能演化逐层渐进的风貌,揭示具有衔接功能的评注性副词与其它连接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性差异。在前三章的基础上,第四到十二章共九章,分别选取“最好、确实、似乎、自然、反而、敢情、反正、只好、无怪乎”等九个评注性副词进行篇章衔接功能的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涵盖了六种衔接类型,包括解注关系、增补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让步关系、转折关系等。此外,通过对语义相近的副词进行辨析,将副词的个案研究范围延伸到“迟早、高低、好歹、横竖、死活、早晚、左右、管情、当然、反倒、无怪、难怪、怪不得”等十三个评注性副词。以期通过个案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深化对前三章的理论认识,达到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理论提升和个案描写相佐证、典型副词与同类副词相比较的研究目的。对汉语中具有衔接功能的副词从句法分布与语义关系、衔接功能与情态功能、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探索。最后的结语对全文的基本观点与主要创见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归纳,并进一步反思了研究的局限与不足,对后续研究进行了规划和展望。

二、广告语言中超常组句的语义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告语言中超常组句的语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5)现代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提出
        1.2.2 拷贝结构研究的基本现状
        1.2.3 拷贝结构的话题性研究
        1.2.4 拷贝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
        1.2.5 拷贝式话题结构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过程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概念与特征
    2.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话题”
        2.1.1“话题”与“主语”及“主位”的区别
        2.1.2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话题”特征
    2.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拷贝”
        2.2.1 “拷贝”的范围
        2.2.2 述题中“拷贝”的特征
    2.3 作为范畴的“拷贝式话题结构”
        2.3.1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界定
        2.3.2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话语表现
        2.3.3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构成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的宏观理论分析
    3.1 象似性理论与拷贝式话题结构
        3.1.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数量象似
        3.1.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顺序象似
        3.1.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距离象似
    3.2 原型范畴理论与拷贝式话题结构
        3.2.1 将“拷贝式话题结构”作为范畴的依据
        3.2.2 “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内部的层级性
        3.2.3 “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核心的原型特征
    3.3 拷贝式话题结构在自建语料库中的类别分布及频率
        3.3.1 自建语料库中拷贝式话题结构数量的分布情况
        3.3.2 类别划分及整合
        3.3.3 基于类别划分依据的语料库结构数量观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标记理论视角下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特征的微观考察
    4.1 新标记理论为何适用于拷贝式话题结构的研究?
        4.1.1 “相对模式”框架下拷贝式话题结构内部成员的有机连续性
        4.1.2 “关联模式”框架下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典型特征
    4.2 如何判定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
    4.3 拷贝式话题结构连续统的典型范畴特征
        4.3.1 定义拷贝式话题结构连续统的特征束
        4.3.2 拷贝式话题结构特征束的语料库表现
        4.3.3 拷贝式话题结构特征的连续统分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否定”功能
    5.1 拷贝式话题结构功能的特点
    5.2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语用功能——“否定”
        5.2.1 拷贝式话题结构功能的“否定”特征
        5.2.2 拷贝式话题结构实现否定功能的几种手段
        5.2.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非现实句与否定的关系
        5.2.4 拷贝式话题结构否定量域的差别
    5.3 拷贝式话题结构表层形式与“否定”功能的无标记匹配——基于逻辑回归的分析
        5.3.1 假设一:拷贝式话题结构类别对否定功能的影响
        5.3.2 假设二: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表层形式对否定功能的影响
        5.3.3 假设三:拷贝式话题结构非形式特征对否定功能的影响
        5.3.4 假设四:拷贝式话题结构否定功能表达的综合影响因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互动性功能
    6.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说话人“主观性”的凸显
        6.1.1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主观性本质
        6.1.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主观性的语码形式表现
        6.1.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主观性的结构功能表现
    6.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交际双方“礼貌”的传递
        6.2.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礼貌
        6.2.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礼貌的几种表现
        6.2.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礼貌表达的特点
        6.2.4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礼貌的社会与心理动因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及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2.1 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的本质和特征
        7.2.2 拷贝式话题结构对汉语研究及其发展的推动意义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拷贝式话题结构类别的部分格式示例及语料库例句
参考文献
    中文着作期刊
    外文着作期刊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汉语“有得”句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有得(的)VP”的研究现状
        1.3.2 “没得(的)VP”的研究现状
        1.3.3 “有/没得(的)VP”的研究现状
        1.3.4 “有得”句相关句式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语料来源
        1.4.1 理论方法
        1.4.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没的VP”与“没得VP”的区别及原因
    2.1 “没的VP”与“没得VP”的对比
        2.1.1 “没的VP”与“没得VP”的准入动词
        2.1.2 动词频率差异的显着性检验
    2.2 “没的VP”与“没得VP”差异的原因
    2.3 小结
第三章 现代汉语“有得”句的句法、语义及功能
    3.1 “有得”句中的VP
        3.1.1 VP以单音节为主
        3.1.2 VP以基本层次范畴为主
        3.1.3 VP以弱持续性动词为主
    3.2 “有得”句的语义量级类型与联结主义分析
        3.2.1 “有得”句的语义量级类型
        3.2.2 “有得_2”的激活条件
        3.2.3 “有得”句的联结主义分析
    3.3 “有得”句的话语功能
        3.3.1 “有得_1”:描述现实或预测假设
        3.3.2 “有得_2”:主观评价或警告
    3.4 小结
第四章 “有得”句的形成、演化及相关问题
    4.1 “有得”句的形成和历时演化
        4.1.1 “得”的演化与“得”字句的基本格式
        4.1.2 “有得”句的产生
        4.1.3 “有得”句的发展演化
    4.2 “有得”句发展过程中的不对称性
        4.2.1 C类多于A、B类
        4.2.2 否定式多于肯定式
        4.2.3 “得”多于“的”
        4.2.4 一些作品中“没的”与“有的”比例悬殊
    4.3 “有得”句与“得”字句的共性与个性
        4.3.1 “得”字句的事件范畴
        4.3.2 “有得”句的事件范畴
    4.4 小结与余论:“有得”句的定性问题
第五章 作为构式的“X和Y有(得)一V”格式
    5.1 “X和Y有(得)一V”的构件
        5.1.1 V的准入分析
        5.1.2 X和Y的指称特点
    5.2 “X和Y有(得)一V”的概念整合层级
        5.2.1 A级:低整合度
        5.2.2 B级:中整合度
        5.2.3 C级:高整合度
    5.3 “X和Y有(得)一V”的构式赋义与话语功能
        5.3.1 “X和Y有(得)一V”的构式义
        5.3.2 “X和Y有(得)一V”的话语功能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现代汉语附缀结构“X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范围
    1.3 相关研究概述
        1.3.1 附缀“说”的界定
        1.3.2 关于“X说”的研究
        1.3.3 关于“X是”的研究
    1.4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和选取说明
第二章 “说”的分类和特征
    2.1 X与“说”的组合格局和类别差异
        2.1.1 联合关系连词与“说”组合
        2.1.2 偏正关系连词与“说”组合
    2.2 位置分布和结构关系
        2.2.1 句中位置与语音停顿
        2.2.2 语序结构与主从位置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附缀“说”的性质特征和“X说”结构的功能
    3.1 附缀“说”的性质和特征
        3.1.1 语义虚化
        3.1.2 定位黏着
        3.1.3 语音弱化
    3.2 附缀“说”的功能
        3.2.1 标记功能
        3.2.2 引用功能
    3.3 附缀结构“X说”的功能
        3.3.1 语篇功能
        3.3.2 语用功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附缀“说”与“X说”的演化路径和选择机制
    4.1 附缀“说”的演化路径
        4.1.1 从实义动词到附缀
        4.1.2 从言说义到以为义
    4.2 “X说”结构的演化路径
    4.3 附缀结构“X说”的形成动因
        4.3.1 重新分析
        4.3.2 类推效应与三音化
    4.4 “说”对X的选择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X说”与“X是”结构对比
    5.1 组合例析与对比差异
        5.1.1 “说”和“是”与X的组合格局
        5.1.2 “X说”和“X是”的差异及原因
    5.2 “说”和“是”的连用
        5.2.1 连用的形式
        5.2.2 连用的功能
        5.2.3 连用的原因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8)新HSK五级书写部分真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新HSK测试研究
        1.2.2 新HSK五级书写部分研究
        1.2.3 新HSK五级书写部分教学策略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新HSK五级书写部分测试目标
    2.1 新HSK五级书写部分题型考点
        2.1.1 语法考点
        2.1.2 话题考点
        2.1.3 场景统计
    2.2 新HSK五级书写部分题型特点
        2.2.1 句子顺序的唯一性
        2.2.2 语段表达的逻辑性
        2.2.3 语篇表达的完整性
第3章 新HSK五级书写部分模拟测试及写作作业分析
    3.1 模拟测试偏误分析
        3.1.1 测试题目分析
        3.1.2 句子成分颠倒
        3.1.3 文章思路混乱
        3.1.4 图片表达困难
    3.2 写作作业偏误分析
        3.2.1 写作作业分析
        3.2.2 词语运用有误
        3.2.3 单句结构不当
第4章 留学生模拟测试及写作作业偏误原因
    4.1 母语与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4.1.1 母语依赖过多
        4.1.2 目的语知识泛化
    4.2 文化因素负迁移
    4.3 学习和交际策略的干扰
        4.3.1 写作方式网络化
        4.3.2 简化与回避写作
    4.4 学习环境影响
第5章 对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建议
    5.1 汉语综合课与写作课的教学建议
        5.1.1 注重由词到句的训练
        5.1.2 建立学生语法偏误库
        5.1.3 结合图片与阅读练写作
        5.1.4 利用社交网络平台教学
    5.2 新HSK五级书写部分针对性教学建议
        5.2.1 完成句子题型的教学建议
        5.2.2 词语及看图写作题型的教学建议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贾玲小品的修辞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贾玲小品的生活化
    2.1 生活化的词汇
    2.2 简短的口语句式
        2.2.1 精简的短句
        2.2.2 以词为句现象
    2.3 口语性的修辞方式
        2.3.1 唱话
        2.3.2 多变的语速
第3章 贾玲小品的幽默性
    3.1 幽默的语音形式
        3.1.1 音韵相协
        3.1.2 谐音别解
        3.1.3 方言生趣
    3.2 自嘲式的幽默
    3.3 妙用辞格
        3.3.1 妙用衬跌
        3.3.2 巧用夸张
        3.3.3 异语增趣
        3.3.4 对比成趣
第4章 贾玲小品的巧思性
    4.1 精巧的情节安排
        4.1.1 铺垫式的开场
        4.1.2 重复式的情节发展
        4.1.3 呼告式结尾
    4.2 移时的篇章设计
    4.3 蕴含深刻的话题选择
        4.3.1 反映现实问题
        4.3.2 吸引观众眼球
        4.3.3 符合社会潮流
第5章 对贾玲小品创作的几点建议
    5.1 凸显方言的个性化特征,增强语言幽默特色
    5.2 丰富修辞方式,增强小品的艺术表现力
    5.3 增加情节的笑点包袱,增强小品的喜剧性
    5.4 减少以胖自嘲的幽默消费,丰富小品制造幽默的手段
第6章 结语
    6.1 内容总结
    6.2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现代汉语评注性副词篇章衔接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对象与任务
    0.2 研究现状与意义
    0.3 研究内容和方法
    0.4 相关概念的梳理
    0.5 研究语料和体例
第一章 具有衔接功能的评注性副词的界定标准与研究范围
    1.1 评注性副词衔接功能的界定标准
        1.1.1 双重性
        1.1.2 隐含性
        1.1.3 居前性
        1.1.4 建构性
        1.1.5 独立性
    1.2 具有衔接功能的评注性副词的范围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评注性副词的衔接类型和衔接方式
    2.1 评注性副词的衔接功能的性质
    2.2 评注性副词的衔接类型
        2.2.1 解注关系
        2.2.2 增补关系
        2.2.3 选择关系
        2.2.4 因果关系
        2.2.5 条件关系
        2.2.6 转折关系
        2.2.7 让步关系
    2.3 评注性副词的衔接方式
        2.3.1 位于句首与位于句中
        2.3.2 连续使用与配合使用
        2.3.3 粘连前句与粘连后句
        2.3.4 跨句衔接与跨段衔接
        2.3.5 间隔衔接与紧邻衔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评注性副词衔接功能的成因与发展
    3.1 评注性副词衔接功能的影响因素
        3.1.1 语法化与评注性副词的衔接功能
        3.1.1.1 评注性副词自身的语法化
        3.1.1.2 评注性副词系统的语法化
        3.1.1.3 评注性副词的去范畴化
        3.1.2 篇章结构与评注性副词的衔接功能
        3.1.2.1 完形结构与表层结构
        3.1.2.2 核心层次与扩展层次
        3.1.2.3 篇章组块与信息重心
        3.1.3 人际功能与与评注性副词的衔接功能
        3.1.3.1 主观性与评注性副词的衔接功能
        3.1.3.2 情态与评注性副词的衔接功能
    3.2 评注性副词衔接功能的发展
        3.2.1 副词与连词的区别与联系
        3.2.1.1 副词与连词的区别
        3.2.1.2 副词演化为连词的机制
        3.2.2 副词与话语标记的区别与联系
        3.2.3 评注性副词衔接功能的形成机制
        3.2.3.1 句位变迁
        3.2.3.2 配合共现
        3.2.3.3 语用类推
        3.2.3.4 语境吸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最好”的追补性衔接功能及其语篇模式
    4.1 引言
    4.2 追补性衔接功能
        4.2.1 追补性衔接功能的界定
        4.2.2 追补性衔接功能的类型
        4.2.2.1 承接性追补
        4.2.2.2 解注性追补
        4.2.2.3 递进性追补
    4.3 语义背景与语境类型
        4.3.1 语义背景
        4.3.1.1 对必然事实的追补
        4.3.1.2 对已然事实的追补
        4.3.1.3 对虚拟事实的追补
        4.3.2 语境类型
        4.3.2.1 在目的复句中的运用
        4.3.2.2 在因果复句中的运用
        4.3.2.3 在假设复句中的运用
        4.3.2.4 在多重复句中的运用
    4.4 衔接功能的性质与启示
        4.4.1 衔接功能的性质
        4.4.2 篇章研究的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然口语中“确实”的话语衔接功能
    5.1 引言
    5.2 话语功能
        5.2.1 延续话题
        5.2.2 应答功能
        5.2.3 话题前景化
        5.2.4 拟对话功能
    5.3 人际策略
        5.3.1 礼貌原则
        5.3.2 话语指向
        5.3.3 话轮持有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语篇衔接看“似乎”的肯定与否定
    6.1 引言
    6.2 句法功能与共现成分
        6.2.1 组合与分布
        6.2.2 共现与连用
    6.3 肯定性用法
    6.4 否定性用法
        6.4.1 肯定与否定的判别
        6.4.2 无标式否定性用法
        6.4.2.1 现实性与非现实性
        6.4.2.2 有界量与无界量
        6.4.3 否定性用法的成因
        6.4.3.1 从显化预设到否定预设
        6.4.3.2 从对比转折到预设否定
    6.5 篇章衔接与语篇特征
        6.5.1 从语篇衔接看“似乎”的肯定与否定
        6.5.1.1 递进型推测
        6.5.1.2 预转型推测
        6.5.1.3 解注型推测
        6.5.2 从语用情况看“似乎”的语篇特征
        6.5.2.1 承启结构与语篇层次
        6.5.2.2 衔接强度与典型程度
        6.5.2.3 言者立场与代言立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从确认到容让:副词“自然”的衔接功能
    7.1 引言
    7.2 衔接方式和衔接类型
        7.2.1 衔接方式
        7.2.1.1 位于句首与位于句中
        7.2.1.2 连续使用与组配使用
        7.2.1.3 粘连前句与粘连后句
        7.2.2 衔接类型
        7.2.2.1 因果性衔接关系
        7.2.2.2 追补性衔接关系
        7.2.2.3 让步性衔接关系
    7.3 衔接功能的形成和发展
        7.3.1 情态范畴与衔接功能
        7.3.2 信息结构与语篇结构
        7.3.3 语境诱发与信息转换
    7.4 “自然”与“当然”的辨析
        7.4.1 句法特征的差异
        7.4.2 语义基础的差异
        7.4.3 话语功能的差异
        7.4.4 语气强度的差异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反而”的篇章语义结构与衔接功能
    8.1 引言
    8.2 语义结构与语用特征
        8.2.1 语义基础与反预期特征
        8.2.2 语义特征与意象图式
        8.2.2.1 对照性对比
        8.2.2.2 相对性对比
        8.2.2.3 矛盾性对比
        8.2.2.4 参照性对比
    8.3 衔接类型和衔接方式
        8.3.1 衔接类型
        8.3.1.1 反转性转折
        8.3.1.2 反递性转折
        8.3.1.3 假设性转折
        8.3.2 衔接方式
        8.3.2.1 间隔衔接
        8.3.2.2 紧邻衔接
    8.4 “反而”与“反倒”的语篇差异
        8.4.1 语义特征与对比类型
        8.4.2 衔接类型与衔接频度
        8.4.3 主观情态与语体特征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敢情”的反预期用法及其篇章衔接功能
    9.1 引言
    9.2 句法表现和句子类型
        9.2.1 句法搭配与居前连用
        9.2.2 句法位置与连接成分
        9.2.3 句子类型与统计分析
    9.3 反预期用法
        9.3.1 反预期要素的分析
        9.3.2 反预期标记的产生
        9.3.3 反预期类型的特征
    9.4 主观化与衔接功能
        9.4.1 “敢情”的主观化
        9.4.2 应答功能与衔接功能
        9.4.2.1 认同性应答功能
        9.4.2.2 衔接类型
    9.5 “敢情”与“管情”的纠葛
        9.5.1 成词先后
        9.5.2 语音相近
        9.5.3 语义相通
    9.6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只好”篇章功能的形成及其衔接类型
    10.1 引言
    10.2 语义背景与语篇结构
        10.2.1 语义背景
        10.2.2 语义类型
        10.2.2.1 信息C的类型
        10.2.2.2 信息B的类型
        10.2.2.3 信息A的类型
    10.3 衔接类型
        10.3.1 基本衔接类型
        10.3.1.1 承接性结果
        10.3.1.2 目的性结果
        10.3.1.3 假设性结果
        10.3.2 派生衔接类型
        10.3.2.1 对比性转折
        10.3.2.2 无奈式转折
    10.4 篇章衔接功能的形成
        10.4.1 语法化与词汇化
        10.4.1.1 “只好”的语法化
        10.4.1.2 “只好”的词汇化
        10.4.2 情态功能与衔接功能
        10.4.2.1 “只好”的情态功能
        10.4.2.2 “只好”的衔接功能
    10.5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反正”篇章衔接功能的形成及其功能演化
    11.1 引言
    11.2 衔接功能的形成
        11.2.1 词汇化的过程
        11.2.2 篇章功能的形成
    11.3 衔接功能的类型
        11.3.1 条件型衔接
        11.3.2 因果型衔接
        11.3.3 衔接类型的影响因素
    11.4 反素副词的功能演化
        11.4.1 结果的唯一性
        11.4.2 原因的恒定性
        11.4.3 摹状的差异性
        11.4.4 情态的肯定性
        11.4.5 话语的连贯性
    11.5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无怪乎”的因果性衔接功能及其发展
    12.1 引言
    12.2 衔接方式与衔接类型
        12.2.1 衔接方式
        12.2.1.1 单用式
        12.2.1.2 合用式
        12.2.1.3 兼用式
        12.2.1.4 居中式
        12.2.2 衔接类型
        12.2.2.1 推理性因果关系
        12.2.2.2 说明性因果关系
        12.2.2.3 追补性因果关系
    12.3 语义特征与语用功能
        12.3.1 语义特征
        12.3.2 语用功能
        12.3.2.1 显化结论
        12.3.2.2 延伸注解
        12.3.2.3 引证补充
    12.4 “无怪(乎)”的语法化
        12.4.1 “无怪(乎)”的词汇化
        12.4.1.1 从形容词性短语到动词性短语
        12.4.1.2 从短语结构到凝固成词
        12.4.1.3 从介引宾语到分界转移
        12.4.1.4 从评注性副词到关联副词
        12.4.2 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12.4.2.1 跨层结构词汇化
        12.4.2.2 分界转移引发附缀化
        12.4.2.3 语境吸收诱发关联化
        12.4.2.4 韵律制约导致零形化
        12.4.2.5 主观性增强触发主观化
    12.5 “怪”类副词的功能差异
        12.5.1 “无怪乎”与“无怪”
        12.5.1.1 结构形式
        12.5.1.2 衔接功能
        12.5.1.3 语用特征
        12.5.2 “无怪(乎)”与“难怪、怪不得”
        12.5.2.1 发展趋势的差异——用频下降
        12.5.2.2 典型程度的差异——连词化倾向
        12.5.2.3 语体风格的差异——重书面语
    12.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现代汉语具有衔接功能的评注性副词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广告语言中超常组句的语义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诗歌中的偏正复句变序研究[D]. 刘胜男.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陆犯焉识》变异修辞研究[D]. 张叶. 辽宁大学, 2021
  • [3]新闻标题中有标选择复句“是p,还是q”研究[D]. 黄萃萃.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哪里是A,简直是B”构式研究[D]. 王赫.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5]现代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D]. 盛蕾. 山东大学, 2021(11)
  • [6]汉语“有得”句及相关问题研究[D]. 郝璐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现代汉语附缀结构“X说”研究[D]. 王思媛.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新HSK五级书写部分真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 李志彬.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3)
  • [9]贾玲小品的修辞学研究[D]. 韦晴晴. 阜阳师范大学, 2020(06)
  • [10]现代汉语评注性副词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 巴丹.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标签:;  ;  ;  

广告语中特殊句的语义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