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感染的特点与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韩冬梅[1](2021)在《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治疗AECOPD痰热腑实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中医综述从概述、病因病机、证候分类、治疗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认识。西医综述从概述、病因与诱发因素、发病机制、诊断与评估、治疗等方面概述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现代医学进展。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目的: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辅助治疗AECOPD痰热腑实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发生机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呼吸二区AECOPD痰热腑实证患者60例,运用简单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予西医基础联合中药汤剂(麻杏石甘汤合桑白皮汤)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分别于患者入院第1天、第5天、第10天记录症状总积分,咳嗽、咳痰、喘息等各症状的积分、mMRC评分、CAT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实验结束后,建立数据库,录入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最终得出结果。结果:临床收集病例共60例,脱落、剔除4例,最终纳入56例,其中试验组28例,对照组28例。1.治疗前对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严重程度评估),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2.治疗前对两组症状的总积分,咳嗽、咳痰、喘息等各症状积分、mMRC评分、CAT评分及血清学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百分比、CRP)进行比较,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3.疾病疗效:试验组临床控制2例,显效6例,有效1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4%,对照组临床控制2例,显效4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占85.7%,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症状总积分、腹胀、便秘、CAT评分在第10天的观察节点,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症状总积分、腹胀、便秘、CAT评分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咳嗽、咳痰、喘息、mMRC评分、WBC、NE%、CRP,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ALT)、肾功能(CREA),所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安全可靠。结论:联合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较西医基础+中药汤剂治疗可显着改善AECOPD痰热腑实腹胀、便秘症状,降低CAT评分,且改善的时间点为第10天,出现的时间较晚。联合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较西医基础+中药汤剂治疗在疾病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较西医基础+中药汤剂治疗在咳嗽、咳痰、喘息、mMRC评分、WBC、NE%、CRP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在治疗AECOPD痰热腑实证患者时,无不良反应,短期应用安全可靠。
周翠[2](2021)在《皮内针调肝理肺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研究皮内针调肝理肺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兼有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皮内针调肝理肺法联合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痰热壅肺兼肝郁气滞证)的住院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对照组予西药治疗(给予吸氧2-3 L/min;应用抗生素选取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对其过敏者选取左氧氟沙星;氨溴索注射液30 mg静点2/日、氨溴索片30 mg 口服3/日化痰;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2.5 ml+氯化钠注射液2 ml+布地奈德悬浊液1 mg雾化3/日雾化吸入3/日、多索茶碱注射液0.3 g静点1/日、茶碱缓释片0.1 g 口服2/日平喘),试验组予皮内针治疗联合西医治疗(选穴:肝俞、肺俞、太冲、太渊)治疗。操作方法:确定好选穴的部位,在既定穴位的体表位置应用酒精进行消毒后,将皮内针针体对准穴位,垂直进针插入穴位,使原本附着于消毒胶布内的针柄部分能够平整地停留在并能够牢牢地将其固定于局部皮肤上。留针时间:24-48小时。以入院第一天为第一次针刺时间,2次针刺间隔时间为1天。以10天为疗程,观察疗程中对两组病例进行临床各症状、CAT评分、血常规、C-反应蛋白、焦虑抑郁的情况等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1.治疗前基线比较:对照组及试验组在性别、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疗效比较:试验组29例,临床控制4例(13.79%),显效16例(55.17%),有效9例(31.03%),无效0例(0%),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29例,控制3例(10.34%),显效 10 例(34.48%),有效 14 例(48.28%),无效 2 例(6.90%),总有效率为93.1%,两组疗效判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积分降低,且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上,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各中医证候积分中,治疗前两组各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在咳嗽、咯痰、喘息、溲赤方面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在善太息、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大便干方面,两组疗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焦虑抑郁比较:治疗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试验组在焦虑及抑郁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焦虑、抑郁评分改善上优于同期对照组。5.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RP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mMRC评分、CAT评分:治疗前两组mMRC评分、CA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mMRC评分、CA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临床效果治疗分析来看,在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上,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证候各项积分中,试验组在善太息、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大便干方面,症状改善效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焦虑抑郁改善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皮内针调肝理肺法联合西药治疗对于慢性阻塞性急性加重期可改善患者善太息、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大便干等症状,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且无副作用、操作方便,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病人提供了一定的治疗依据。
夏亚萍[3](2021)在《加味凉膈散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加味凉膈散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的临床疗效。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加味凉膈散治疗AECOPD的疗效观察,以期改善AE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恶化率、病死率、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机体感染、炎性反应及免疫功能。方法选自2019年06月至2021年03月期间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及肺病科住院发生AECOPD的患者病例80例。参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加味凉膈散研究组患者40例(男性27人,女性13人),年龄分布在42~74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0.28±7.32岁,病程1~30年,平均7.90±5.21年;急性加重期病程1~5天,平均2.85±1.25天;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男性24人,女性16人),年龄分布在43~75岁,平均年龄在61.28±7.44岁,病程1~30年,平均8.15±7.95年;急性加重期病程0.5~5天,平均2.90±1.26天。按照是否使用中药,研究组在西医规范化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凉膈散,对照组运用西医常规治疗,加味凉膈散具体用方如下:连翘20g、黄芩9g、栀子9g、川大黄9g(后下)、芒硝9g、薄荷叶6g(后下)、竹叶12g、生甘草6g、浙贝9g、前胡9g、苦杏仁9g、桔梗6g、枳实6g、瓜蒌仁9g、金银花15g、鱼腥草9g,其中芒硝另包装,交患者手中与熬制好的汤剂冲服。由本院中药房代煎至2袋/剂,每袋200m L,饭后30-45分钟后服药,日1剂,早晚温服,两组疗程均为7天。对照组患者在原发疾病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给予1-2L/min持续低流量吸氧,雾化吸入治疗,具体药物为:30mg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生产商为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604)、0.005mg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溶液(深圳大佛药业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348)、吸入用0.5mg异丙托溴铵溶液(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 H&Co.KG,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50159),雾化吸入,一天三次,感染严重的患者运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生产商为辽宁海思科制药有限公司,1.0g:国药准字H20113313 2.0g:H20113314)]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PCT)、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 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等指标变化,经治疗观察后的转归以及实验室安全观察指标检查(嗜酸性粒细胞、血清转氨酶、血清肌酐),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分级评分,评价患者中医疗效。并通过SPSS23.0软件进行临床数据观察分析,比较两组病例之间的数据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线资料:共有80例患者接受本研究,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基础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及急性加重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临床症状分级评分方面: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各症状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结束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7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前后西医化验疗效指标对比:两组患者WBC、NEUT%、CRP、PCT、PaCO2的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a O2、FEV1/FVC、FEV1%pred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安全性分析:两组安全性检验指标均在安全范围内,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6.至观察结束,两组均未出现脱落病例及退出病例。结论1.加味凉膈散联合西医常规治疗AECOPD能降低WBC、NEUT%、CRP、PCT的水平,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有效控制机体感染。2.加味凉膈散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降低PaCO2并提高Pa O2,改善AECOPD患者肺功能及机体缺氧状况,进而有效缓解患者呼吸困难、喘憋的临床症状。3.加味凉膈散组可改善AECOPD痰热郁肺型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加味凉膈散治疗AECOPD疗效确切、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有很好的临床与社会效益,值得临床推广。
田宗祥[4](2021)在《387例结核相关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西医临床特征及发病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387例结核相关阻塞性肺疾病(Tuberculosis associated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TOPD)和35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住院病历资料,分析和总结TOPD组患者的中、西医临床特征和发病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TOPD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对2018年1月-2020年11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住院的387例TOPD患者和359例COPD患者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既往病史、影像学特征、用药情况等信息将有肺结核病史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归为TOPD组;并在否认肺结核病史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随机抽取359例归为对照组(即COPD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住院日期、住院天数、吸烟史)、实验室检验结果、肺功能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中医辨证分型规律,使用t检验、X2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归纳总结TOPD组患者临床特征,并对两组资料进行组间异同点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初步发现TOPD组患者吸烟率较低,但发病年龄更早;2.两者实验室检验中,TOPD组红细胞沉降率要高于COP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炎症指标、血气分析及酸碱平衡情况在两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在肺功能对比上,TOPD组FEV1和FEV1%pre要低于COPD组,TOPD组重度及极重度以上患者要多于COP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在影像学表现上,TOPD患者结核瘢痕以右肺上叶和下叶更为常见;TOPD患者两肺间比较发现肺气肿和支气管扩张的发生率和发生位置无明显差异。5.在中医辨证上,TOPD组与COPD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1.在发病特点上,TOPD患者发病年龄相对更早,病情复杂程度和气流受限程度更为严重;因此,早期的诊断和干预治疗对改善TOPD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2.TOPD组与COPD组在红细胞沉降率(ESR)这一指标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考虑到ESR缺乏足够的特异性,影响因素多,目前还不能以此认为证明TOPD与ESR升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3.TOPD在影像学特点既有陈旧性肺结核的影像特征,也具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像学特征,通过影像学资料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对TOPD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4.TOPD在中医诊治过程中需兼顾到痨虫的致病特点,标本兼顾,既要重视“痰、浊、瘀”的治疗,又要顾及“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等脏腑虚损的问题。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5](202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文中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我国慢阻肺领域的专家们通过检索和整合近年来慢阻肺领域的研究进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进行了重新修订。本次修订提出了将危险因素、筛查问卷和普及肺功能应用相结合的策略,期望提高慢阻肺的早期诊断率,减少漏诊;对疾病综合评估、稳定期药物治疗、急性加重的评估、规范化治疗、后续访视和预防未来的急性加重等方面根据最新的研究证据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并对慢阻肺诊疗及临床研究方向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展望。
陈远彬[6](2020)在《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证据评价和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培土生金法治疗慢阻肺的古籍文献证据评价目的:系统梳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相关的中医古籍条文,概述古代医家治疗慢阻肺的发展源流,以及挖掘和评价培土生金法治疗慢阻肺的古籍文献证据。方法:通过《慢阻肺中医病名调查问卷征询表》,确定慢阻肺相关的中医病名作为检索词,以《中华医典》为检索源,检索出与慢阻肺可能相关的古籍条文。建立慢阻肺条文相关性评分规则,对检索出的条文进行筛选和梳理,总结慢阻肺在古代的发展源流,提炼培土生金法治疗慢阻肺的古代证据。结果:1.通过中医病名检索出9770条古籍条文,最终纳入慢阻肺相关条文共3069条,出自公元206至1934年间的174本不同古代书籍。共筛选出185条与慢阻肺高度相似的慢阻肺条文,条文中描述的患者病史、临床症状等均与慢阻肺的表现较为吻合。2.在可能是慢阻肺的古籍条文中,共检出1173条治疗慢阻肺的中药方剂,频数分析排名前5的是十枣汤、小青龙汤、小半夏汤、苓桂术甘汤和五苓散。以呼吸困难为主症,常选用甘草附子汤和小青龙汤;以咳嗽或慢性咳嗽为主症,常选用十枣汤和小青龙汤;以痰多为主症,常选用苓桂术甘汤和麻黄散。常用方剂的药物组成主要包括人参、半夏和麻黄等药物。人参款冬花散、异功散和四君子汤是培土生金法治疗慢阻肺的代表性方剂。3.在高度相似的慢阻肺条文中,共检出78条不同的方剂,最常用的方剂是人参款冬花散,充分体现出古代医家采用“培土生金”治疗慢阻肺的思想。频数分析结果提示与培土生金法治疗慢阻肺相关的中药方剂,排名前10的中药方剂还包括有异功散和六君子汤,可见培土生金法治疗慢阻肺在古代并不少见。4.在可能是慢阻肺的古籍条文中,共检出561种治疗慢阻肺的中药,排除起辅助治疗作用的中药外,频数分析排名前10的中药依次为茯苓、人参、半夏、肉桂、杏仁、五味子、陈皮、白术、桑白皮和麻黄。其中与培土生金法相关的中药包括茯苓、人参、半夏、陈皮、白术,提示慢阻肺的治疗较常使用健脾益肺类的中药。5.在高度相似的慢阻肺条文中,共检出173种治疗慢阻肺的中药,排除起辅助治疗作用的中药外,频数分析排名前10的中药依次为杏仁、人参、款冬花、陈皮、桑白皮、半夏、五味子、罂粟、贝母和乌梅。其中与培土生金法相关的中药包括人参、陈皮、半夏,同样提示健脾益肺的中药在慢阻肺的治疗中较为常用。6.对高度相似的慢阻肺条文进行脏腑病机传变规律的分析,筛选出30条涉及脏腑定位的古籍条文。结果显示:慢阻肺脏腑相关的传变规律存在多种模式,包括肺脾、肺肾、肺脾肾传变模式。其中肺脾传变模式最为常见,肺脾之间的关联性强,提示治疗慢阻肺当从脾论治、肺病治脾或从肺脾论治、健脾益肺。结论:中医治疗慢阻肺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中医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价值。培土生金治疗慢阻肺应以补益脾土为核心,通过调补后天之本,健脾益肺,以达到治肺之目的。古代采用培土生金法治疗慢阻肺有据可循,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部分培土生金法治疗慢阻肺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和GRADE证据质量评价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估培土生金中药治疗慢阻肺稳定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应用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评估临床证据的质量分级。方法:检索国内外电子数据库,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 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CBM)、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Chonqing VIP,CQVIP)、万方数据库、Pub Med和Excerpta Medica Database(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自数据库收录起始至2020年8月。纳入培土生金中药与安慰剂对比治疗慢阻肺稳定期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RCT)。参考Cochrane协作网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RCT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5.3软件对慢阻肺急性加重、生存质量、运动耐力、肺功能等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参考GRADE系统对Meta分析中的研究证据质量进行汇总和分级。结果:1.纳入13项符合标准的RCT研究,合计1933例患者。研究大部分在中国实施,1项研究由澳大利亚和中国共同完成。6项研究结果发表在SCI期刊,7项发表在中国的核心期刊杂志,发表时间范围为2010-2020年。研究的治疗周期为2个月-12个月,纳入患者的肺功能分级为I-IV级。2.方法学质量评估:10项研究报道了随机序列产生的方式和分配隐藏的方法。所有纳入研究均对研究者和受试者进行了设盲,7项研究对结局评价者进行设盲。12项研究报道数据完整或者基线特征是均衡的,仅有1项研究报告了脱落率超过了20%。6项研究对研究方案进行了注册登记或在数据库中发表。3.急性加重事件评估:Meta分析结果显示:培土生金中药治疗显着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频次(SMD=-0.82次,95%CI:-1.43,-0.20;I2=95%)、缩短慢阻肺急性加重持续时间(MD=-3.13天,95%CI:-4.15,-2.11;I2=2%),疗效优于安慰剂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降低慢阻肺急性加重发生率和缩短发生首次急性加重时间方面,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圣乔治呼吸调查问卷(St.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SGRQ)评分:与安慰剂比较,培土生金中药治疗未能显着降低慢阻肺SGRQ评分,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4.26分,95%CI:-9.71,1.19;I2=89%),但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采用培土生金中药复方治疗能降低慢阻肺SGRQ评分,疗效优于安慰剂组(MD=-8.07分,95%CI:-12.77,-3.37;I2=67%),而培土生金单味中药治疗并不优于安慰剂组。5.慢阻肺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CAT)评分:与安慰剂比较,培土生金中药治疗未能降低CAT评分,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00分,95%CI:-2.77,0.78;I2=74%),但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采用培土生金中药复方治疗能降低慢阻肺CAT评分,疗效优于安慰剂组(MD=-2.64分,95%CI:-4.04,-1.24;I2=0%),而培土生金单味中药治疗并不优于安慰剂组。6.其它结局指标的评估: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改善运动耐力、肺功能、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odifie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 MRC)、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BODE指数等方面,培土生金中药治疗并不优于安慰剂,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安全性评估:10个研究对安全性进行了报道,总共报告不良事件357例,其中培土生金中药治疗组有168例,安慰剂治疗组有189例,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8,95%CI:0.31,1.49;I2=65%)。不良事件和干预措施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培土生金中药疗法的安全性与安慰剂治疗相当。8.GARDE评价:培土生金中药疗法与安慰剂比较的整体证据质量为低到高,其中培土生金中药疗法可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频次(证据质量:中)和缩短急性加重持续时间(证据质量:高),而低至中等质量的研究证据认为培土生金中药疗法在降低急性加重发生率、延长发生首次急性加重时间、改善运动耐力和肺功能等方面,疗效并不优于安慰剂。中等质量的研究证据认为培土生金中药复方显着降低慢阻肺患者的SGRQ和CAT评分,疗效优于安慰剂治疗。结论:中等至高质量的研究证据表明,培土生金中药疗法能显着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发生频次、缩短急性加重持续时间。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培土生金中药复方治疗能显着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症状。采用培土生金中药治疗慢阻肺稳定期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潜在的治疗价值大。第三部分健脾益肺Ⅱ号治疗中度至极重度慢阻肺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目的:观察健脾益肺Ⅱ号颗粒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长期临床疗效,为中医药防治慢阻肺提供高级别的循证依据。方法:采用全国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设计,以中度至极重度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1:1的比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给予口服健脾益肺Ⅱ号颗粒,对照组给予健脾益肺Ⅱ号安慰剂颗粒治疗。导入期2周,完成中央随机化分配操作后,患者每日服用药物1剂,每周服药5天,连续治疗52周。评估两组患者的SGRQ评分、急性加重频次、肺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6-minute walking test,6WMT)、CAT评分、BODE指数等结局指标的变化及安全性。结果:1.入组和完成情况:在全国不同地区的6个研究中心共纳入284例中度至极重度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实际完成病例276例,完成率97.18%。纳入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AS)的患者共276例,治疗组和安慰剂组各138例,其中治疗组脱落18例;安慰剂组脱落19例。纳入安全性数据集(safety set,SS)的患者共284例,治疗组和安慰剂组各142例。2.基线情况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慢阻肺的疾病特征、严重程度和中医证候等基线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生存质量评估:FAS结果显示:与安慰剂比较,健脾益肺Ⅱ号颗粒显着降低V4和V6访视点的SGRQ评分,P值均<0.05。采用末次观测值结转法(last observation carried forward,LOCF)填补缺失数据,结果显示:与安慰剂比较,健脾益肺Ⅱ号颗粒显着降低V4和V6访视点的SGRQ评分,P值均<0.05。研究结果提示健脾益肺Ⅱ号颗粒可以改善慢阻肺患者的生存质量,疗效优于安慰剂。4.慢阻肺急性加重评估:FAS结果显示:与安慰剂比较,健脾益肺Ⅱ号颗粒显着减少患者的年发生急性加重频次(P<0.01)、降低急性加重发生率和严重程度(P<0.05),并延长发生首次急性加重时间(P<0.01)。研究结果提示健脾益肺Ⅱ号颗粒可以减少慢阻肺患者的急性加重频次、延缓首次急性加重时间、降低急性加重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疗效优于安慰剂。5.临床症状评估:FAS结果显示:与安慰剂比较,健脾益肺Ⅱ号颗粒能显着降低患者V4和V6访视点的CAT评分(P<0.05)。研究结果提示健脾益肺Ⅱ号颗粒可以改善慢阻肺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安慰剂。6.运动耐力评估:FAS结果显示:与安慰剂比较,健脾益肺Ⅱ号颗粒能增加患者V4和V6访视点的六分钟步行距离(P<0.05)。研究结果提示健脾益肺Ⅱ号颗粒可以提高慢阻肺患者的运动耐力,疗效优于安慰剂。7.BODE指数和Sp O2评估:FAS结果显示:比较治疗组与安慰剂组在不同访视时点的BODE指数和Sp O2,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提示健脾益肺Ⅱ号颗粒对于BODE指数和Sp O2的改善,疗效并不优于安慰剂。8.肺功能变化评估:FAS结果显示:(1)比较舒张前的肺功能改变,与安慰剂比较,健脾益肺Ⅱ号颗粒对V4访视点FVC(L)的改善优于安慰剂治疗(P<0.05),而其它访视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不同访视时点FEV1(L)、FEV1(%)和FVC(%)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脾益肺Ⅱ号颗粒并不优于安慰剂治疗。(2)比较舒张后的肺功能改变,两组在不同访视时点FEV1(L)、FEV1(%)、FVC(L)和FVC(%)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脾益肺Ⅱ号颗粒并不优于安慰剂治疗。研究结果提示健脾益肺Ⅱ号颗粒对于舒张前和舒张后肺功能指标的改善,疗效并不优于安慰剂。9.安全性评估情况:安全性数据集(safety set,SS)结果显示:健脾益肺Ⅱ号颗粒与安慰剂在不良事件发生频次和例数、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例数、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提示口服健脾益肺Ⅱ号颗粒的安全性好。结论:健脾益肺Ⅱ号颗粒显着改善中度至极重度慢阻肺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临床症状,增加运动耐力,减少急性加重,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沈芳[7](2020)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警因素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简称慢阻肺或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其主要临床症状为反复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AECOPD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指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在短期内突然加重的情况,病情严重或并发症出现时可直接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甚至威胁生命。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AECOPD患者的一个常见并发症,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DVT)及肺血栓栓塞(PTE)。由于部分VTE患者与AECOPD临床症状非常相似,因此医师在临床诊断中容易经常关注AECOPD而忽略了VTE并发症,造成诊治延误。本研究拟通过分析AECOPD患者发生VTE的临床资料,发现可能的预警因素,为早期诊断并积极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肺科医院肺循环科及我院呼吸内科441例AECOPD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下肢静脉超声结果、CT肺动脉造影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合并VTE,并计算AECOPD患者合并VTE的发生率。将AECOPD合并VTE的患者纳入VTE组,AECOPD不合并VTE的患者纳入非VTE组。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下肢疼痛肿胀、行走困难、发热情况等临床症状资料,卧床时间、激素使用、利尿剂使用等治疗情况资料,实验室血常规、生化、血气分析、肺功能、心彩超等指标。两组患者的资料统计:连续性资料若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类资料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两组间有差异的变量或临床认为有意义的重要变量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预警因素的筛选。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建立模型,并用列线图呈现预测模型。结果:(1)441例AECOPD患者中,合并VTE的患者有57例,发生率为12.92%。其中合并PTE的患者有12例,发生率为2.72%,合并DVT的患者有42例,发生率为9.52%,同时合并DVT、PTE的患者有3例,发生率为0.68%;(2)单因素分析结果可知:VTE组的发生率与患者性别、血栓静脉炎史、下肢静脉曲张、是否使用激素和利尿剂治疗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TE组的患者中有静脉血栓史16例(28.07%)、下肢肿胀症状22例(38.6%)、行走困难症状21例(36.84%)、下肢疼痛8例(14.04)、心率加快16例(28.07%)、发热持续时间≥3d 23例(40.35%)、卧床时间≥3d 23例(40.35%)、Padua评分高危38例(66.67%),与非VTE组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TE组的发生率与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脑尿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心肌肌钙蛋白(Tn I)、降钙素原(PCT)及用力肺活量(F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TE组在氢离子浓度指数(PH)、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血沉(ES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同型半胱氨酸(Hcy)、肺动脉收缩压(PASP)、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DLco等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ECOPD患者合并VTE的预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年龄、卧床时间≥3d、有静脉血栓史、有下肢肿胀、发热≥3d、D-D增高、Pa CO2及Sp O2下降、ESR升高、FEV1%下降。(4)用列线图呈现预测模型,模型总的准确度为96.15%,95%CI为(93.90%,97.74%),灵敏度为77.19%,特异度为98.96%,阳性预测值为91.67%,阴性预测值为96.69%,根据上述变量能够较好的预测VTE的发生与否,ROC曲线下面积为0.881。结论:AECOPD患者存在多种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警因素,其合并VTE的发生率高达12.92%,其中卧床时间≥3d、有静脉血栓史、有下肢肿胀、发热≥3d、D-D及ESR升高、Pa CO2及Sp O2下降、FEV1%下降等是重要的预警因素,根据预警因素所建立的VTE预测模型的性能需要更大的临床样本进一步验证。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对存在预警因素的AECOPD患者进行评估,合并有VTE风险的患者应尽早安排相关的检查明确诊断,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以防止病情加重并降低死亡率。
王玮琴[8](2020)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慢性气道疾病是我国最为常见、疾病负担最为严重的慢性疾病种类之一,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为代表。并且由于人口老龄化、吸烟、吸入二手烟、空气污染、生物燃料的使用以及药物可及性在不同地区差异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未来慢性气道疾病的防治形势仍然严峻。念珠菌属广泛存在于人体和环境当中,属于人体的正常菌群之一,而在念珠菌属之中,比较普遍的一类条件致病真菌就是白念珠菌。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被广泛应用于慢性气道疾病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治疗,使得此类患者念珠菌的定植率呈现升高趋势,由此导致的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再加上真菌与细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影响慢性气道疾病患者的病程、预后及转归。因此,探讨慢性气道疾病念珠菌定植及感染的特点,对慢性气道疾病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研究目的明确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对慢性气道疾病的急性加重、病情严重度、治疗反应和疾病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等上海市27家三级、二级医院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和(或)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住院、下呼吸道标本涂片和(或)培养念珠菌阳性者为阳性组,以同期AECOPD和(或)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住院而真菌阴性者为阴性对照组。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信息、稳定期临床表现、肺功能情况、治疗状况、本次急性加重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案以及患者出院后1年内的再发急性加重情况及死亡情况。主要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机械通气使用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住院死亡率、出院后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急性加重再次入院时间间隔以及出院后1年内死亡情况。以出院1年死亡为结局事件,根据卡方检验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各指标之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去除缺失关键临床资料的病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念珠菌阳性仅8例,真菌阴性仅17例,样本量不足,故未纳入最终的结果统计分析,最终纳入分析的AECOPD患者念珠菌阴性者(459例)有吸烟史者显着多于念珠菌阳性者,同时,稳定期FEV1/FVC%也显着高于念珠菌阳性患者(633例),P均小于0.01,其他资料无明显差异;去除无1年内生存随访患者后,两组患者吸烟史差异显着(P<0.01),稳定期FEV1/FVC%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念珠菌阳性组中微生物组成分析发现真菌培养结果为念珠菌的共582例次,共625个念珠菌分离株,其中白念珠菌529株(84.4%),非白念珠菌80株,包括光滑念珠菌51株(8.1%),热带念珠菌22株(3.5%),近平滑念珠菌5株(0.8%),克柔念珠菌1株(0.2%),其他1株(0.2%),未区分白念珠菌及非白念珠菌16株(2.6%),白念珠菌与非白念珠菌混合41例;纳入阳性组患者中共有452例患者记录了口腔黏膜白斑情况,其中20例(4.4%)有口腔黏膜白斑,余432例(95.6%)无口腔黏膜白斑。临床预后指标分析显示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住院期间机械通气比例、住院死亡率、1年内再发急性加重次数均没有显着差异,P均大于0.05;念珠菌阳性患者住院天数显着长于阴性组,P=0.008;阳性组患者住院费用显着高于阴性组,P=0.001;患者出院1年内急性加重发作次数比例比对中,阳性组患者比例显着高于阴性组,P=0.019;1年内阳性组患者死亡比例以及再次急性加重入院间隔天数显着高于阴性组患者,P=0.000。去除无1年生存随访的患者信息进行临床预后信息比对,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比例、有创和无创比例、住院天数、住院死亡比例、1年内加重次数没有显着差异,P均>0.05;阳性组患者住院花费、1年内再次出现急性加重、1年内死亡比例、再次发生急性加重入院间隔天数均显着高于阴性组患者,P<0.05。阳性组及阴性组合并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冠心病、慢性心衰、心房纤颤例数作比较,其相互之间的不同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其中P>0.05);两组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合并呼吸衰竭、合并低蛋白血症、抗菌药物种类≧2种、合并糖尿病方面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备一定的意义(其中P<0.05)。在上述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做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结果表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OR数值是3.406,94%CI:1.273~9.120,P<0.05)、合并糖尿病(OR数值是5.321,95%CI:1.562~18.120,P<0.05)、使用抗菌药物在两种以上的(OR值为3.666,95%CI:1.218~11.035,P<0.05)是念珠菌阳性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研究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可以加重患者疾病负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念珠菌长期定植,可使患者更容易再发急性加重,并且更易导致死亡;念珠菌阳性和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心房纤颤、慢性心衰不具有相关性;念珠菌阳性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合并呼吸衰竭、合并低蛋白血症、使用抗菌药物种类≧2种、合并糖尿病具有相关性;其中合并糖尿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应用两种以上抗菌药物,是引起念珠菌阳性主要危险因素。
骆志均[9](2020)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收集临床病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进行中医分型,采集血液样本进行炎症因子指标检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中医分型与炎症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统计分析不同炎症因子在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中医证型中的相关性,从而为基于中医证型防治慢性阻塞性疾病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方法: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急诊科、呼吸内科收治2018年05月~2019年05月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201例,按4个分型进行分组:外寒内饮证组、风热犯肺证组、痰浊壅肺证组、肺气郁闭证组。采用贝克750血细胞分析仪,得到血常规结果记录EOS计数等;采用西门子BNⅡ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得到hs CRP、SAA结果进行记录。比较分析各组间EOS、hs CRP、SAA的差异,并分析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1、收集到20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中医症候辩证分型结果如下:外寒内饮证(12例),占6.0%;风热犯肺证(90例),占44.8%;痰浊壅肺证(68例),占27.9%;肺气郁闭证(31例),占15.4%。2、肺气郁闭组与痰浊壅肺组、肺气郁闭组与风热犯肺组、外寒内饮组与风热犯肺组、痰浊壅肺组与风热犯肺组之间患者的SAA水平有差别(调整后P<0.001)。3、肺气郁闭组与痰浊壅肺组、肺气郁闭组与风热犯肺组、外寒内饮组与风热犯肺组、痰浊壅肺组与风热犯肺组之间患者的hs CRP水平有差别(调整后P<0.001)。4、风热犯肺组与肺气郁闭组、痰浊壅肺组与风热犯肺组之间患者的EOS水平有差别(调整后P<0.001)。结论:总的来说,在设置的4个证型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风热犯肺证、痰浊壅肺证所占比例较大,提示喘病在临床的分布特点,主要以本虚标实为主,风热、痰浊为标实。SAA水平按风热犯肺证>痰浊壅肺证>外寒内饮证>肺气郁闭证;hs CRP水平按风热犯肺证>痰浊壅肺证>外寒内饮证>肺气郁闭证。hs CRP、SAA均属于感染敏感性指标,可侧面反映4个证型中感染的强度分级按风热犯肺证>痰浊壅肺证>外寒内饮证>肺气郁闭证,提示hs CRP、SAA可作为相关证型在临床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EOS水平按肺气郁闭>外寒内饮证>痰浊壅肺证>风热犯肺证。EOS作为过敏性反应指标,可侧面反映过敏反应在4个证型中的强度分级按肺气郁闭>外寒内饮证>痰浊壅肺证>风热犯肺证,提示EOS可作为相关证型诊断的辅助指标。中医证型与SAA、hs CRP、EOS的相关性,对于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加倩[10](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感染的特点与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感染的特点与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治疗AECOPD痰热腑实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中医治疗进展 |
1 中医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现代医学进展 |
1 概述 |
2 病因与诱发因素 |
3 发病机制 |
4 诊断与评估 |
5 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设计方法 |
2.2 样本量估算 |
2.3 分组方法 |
2.4 治疗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安全性评价 |
2.7 统计学方法 |
2.8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证候疗效评价 |
3.3 血清学指标评价 |
4 讨论 |
4.1 研究结果分析 |
4.2 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辅助治疗AECOPD痰热腑实证的机制分析 |
4.3 结论 |
4.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2)皮内针调肝理肺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慢阻肺急性加重的诱因 |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焦虑抑郁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病名 |
2 肺胀的病因病机 |
3 证候分类 |
4 肺胀的论治 |
5 外治法 |
6 中医对焦虑抑郁的认识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4 随机分组 |
1.5 干预措施 |
1.6 观察疗效及指标 |
1.7 统计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统计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资料分析及治疗前疗效指标分析 |
3.2 临床疗效比较 |
4 讨论 |
4.1 调肝理肺法 |
4.2 选证依据 |
4.3 选穴依据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加味凉膈散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表对照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中止病例标准 |
3 临床治疗方法 |
4 疗效判定标准 |
5 临床检验指标 |
6 样本量估计 |
7 伦理原则 |
8 数据统计处理 |
9 技术路线图(附录D) |
10 结果 |
10.1 基线资料 |
10.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资料对比 |
10.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资料对比 |
讨论 |
1 COPD急性加重期的西医认识 |
2 传统医学对C0PD急性加重期的认识 |
3 加味凉膈散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综合疗效分析 |
4 总结 |
结果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COPD急性加重期中西医诊疗进展 |
一、现代医学对AECOPD的认识 |
二、祖国医学对AECOPD的认识 |
三、AECOPD的中医治疗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387例结核相关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西医临床特征及发病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诊断标准 |
2.1 COPD诊断和分级标准 |
2.2 陈旧性肺结核诊断标准 |
2.3 结核相关阻塞性肺疾病(TOPD)患者诊断标准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研究内容 |
5.1 临床资料收集 |
5.2 患者入院后首次完善的实验室检验 |
5.3 肺功能检查结果 |
5.4 TOPD组患者肺部CT结果 |
5.5 中医辨证分型 |
6.质量控制 |
7.统计方法 |
8 研究流程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综述一 从中医角度浅析结核相关阻塞性肺疾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结核相关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6)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证据评价和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慢阻肺的认识 |
1.1.1 慢阻肺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
1.1.2 影响慢阻肺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 |
1.1.3 慢阻肺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特点 |
1.1.4 慢阻肺的诊断标准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
1.1.5 慢阻肺的药物治疗 |
1.1.6 慢阻肺的非药物疗法 |
1.1.7 慢阻肺西医治疗面临的难题 |
1.2 中医学对慢阻肺的认识 |
1.2.1 概述 |
1.2.2 病因病机 |
1.2.3 辨证分型 |
1.2.4 中医治法 |
1.2.5 中医治疗的优势 |
1.2.6 中医治疗面临的困境 |
1.3 培土生金法治疗慢阻肺的研究进展 |
1.4 健脾益肺II号治疗慢阻肺的前期研究基础 |
第二章 培土生金法治疗慢阻肺的古籍文献证据评价 |
2.1 中医古籍检索策略 |
2.1.1 确定检索词 |
2.1.2 检索方法 |
2.2 文献筛选方法和流程 |
2.2.1 建立慢阻肺条文相关性评分规则 |
2.2.2 筛选流程 |
2.3 古籍文献的研究结果 |
2.3.1 检索结果 |
2.3.2 高度相似的代表性条文 |
2.3.3 治疗慢阻肺的常用方剂 |
2.3.4 治疗慢阻肺的常用中药 |
2.3.5 慢阻肺脏腑相关的病机传变规律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培土生金法治疗慢阻肺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和GRADE证据质量评价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检索策略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预设的结局指标 |
3.1.5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3.1.6 偏倚风险评估 |
3.1.7 数据分析 |
3.1.8 GRADE评价系统 |
3.2 结果 |
3.2.1 检索结果 |
3.2.2 纳入研究的文献特征 |
3.2.3 方法学质量评价 |
3.2.4 培土生金中药疗法治疗慢阻肺的疗效评价结果 |
3.2.5 敏感性分析 |
3.2.6 安全性评价 |
3.2.7 GRADE 证据质量评价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健脾益肺Ⅱ号治疗中度至极重度慢阻肺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设计 |
4.3 研究对象 |
4.3.1 研究人群 |
4.3.2 西医诊断标准 |
4.3.3 中医辨证标准 |
4.3.4 入选标准 |
4.3.5 排除标准 |
4.4 随机分组 |
4.5 盲法实施 |
4.6 样本量估算 |
4.7 治疗方案 |
4.7.1 干预措施 |
4.7.2 观察周期 |
4.8 观察指标与时点 |
4.8.1 主要结局指标 |
4.8.2 次要结局指标 |
4.8.3 安全性指标 |
4.9 不良事件 |
4.10 病例退出与研究中止标准 |
4.11 知情同意 |
4.12 数据录入与管理 |
4.13 统计分析 |
4.13.1 统计分析集 |
4.13.2 基线资料、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分析 |
4.14 研究结果 |
4.14.1 入组与完成情况 |
4.14.2 基线分析 |
4.14.3 研究对象使用药物情况和依从性分析 |
4.14.4 治疗前后SGRQ评分的组间比较 |
4.14.5 治疗后急性加重发作频率的组间比较 |
4.14.6 发生首次急性加重时间的组间比较 |
4.14.7 急性加重严重程度分级的组间比较 |
4.14.8 急性加重发生率的组间比较 |
4.14.9 治疗前后CAT评分的组间比较 |
4.14.10 治疗前后6MWT的组间比较 |
4.14.11 治疗前后BODE指数的组间比较 |
4.14.12 治疗前后Sp O2 指标的组间比较 |
4.14.13 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舒张前)的组间比较 |
4.14.14 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舒张后)的组间比较 |
4.14.15 安全性评估 |
4.15 讨论 |
4.16 结论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警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一、样本量的计算 |
二、临床资料 |
三、诊断标准 |
四、纳入标准 |
五、排除标准 |
六、研究方法 |
七、统计学方法 |
八、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结果 |
一、AECOPD合并VTE的发生率 |
二、VTE组和非VTE组患者基本资料、治疗情况、临床症状等比较 |
三、VTE组和非VTE组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
四、AECOPD合并VTE预警因素分析 |
五、AECOPD合并VTE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四章 讨论 |
一、AECOPD患者合并VTE的流行病学特点 |
二、AECOPD患者合并VTE发病机制分析 |
三、AECOPD患者发生VTE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
四、临床意义:尽早发现高危患者,实施干预措施降低发病率 |
五、本研究的不足及与国内外其他研究的异同 |
第五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获得荣誉 |
致谢 |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念珠菌研究概述 |
1.2 下呼吸道念珠菌定植研究概述 |
1.3 下呼吸道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
1.4 念珠菌感染疾病的治疗方面的研究 |
1.4.1 针对病原的有效性治疗 |
1.4.2 经验性治疗 |
1.4.3 预防性的治疗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COPD及哮喘诊断标准、急性加重/发作定义 |
2.1.3 实验分组 |
2.1.4 排除标准 |
2.2 研究终点 |
2.3 样本来源 |
2.4 纳入患者临床资料 |
2.4.1 基本信息 |
2.4.2 预后指标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学角度进行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患者基本资料 |
3.2 念珠菌阳性病例组中微生物学情况 |
3.3 阳性病例组念珠菌阳性者有无口腔黏膜白斑 |
3.4 临床预后指标 |
3.5 念珠菌阳性相关因素分析 |
3.6 念珠菌阳性多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一般情况 |
4.1.1 年龄 |
4.1.2 吸烟史及吸烟量 |
4.1.3 稳定期肺功能 |
4.2 念珠菌阳性病例组中微生物学情况 |
4.3 口腔黏膜白斑 |
4.4 临床预后指标 |
4.4.1 机械通气 |
4.4.2 住院天数 |
4.4.3 住院死亡率 |
4.4.4 出院后1 年内急性加重次数 |
4.4.5 住院费用 |
4.4.6 1 年内再次急性加重率、再次急性加重住院间隔天数、1 年内死亡率 |
4.5 念珠菌阳性危险因素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气道疾病念珠菌定植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识 |
一、定义与疾病的影响 |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分析 |
三、炎症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 |
四、急性加重期治疗 |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学研究 |
一、古代名着经典论治 |
二、中医对COPD的认识 |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辩证分型及治疗方案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研究对象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样本量估计 |
二、病例分组 |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一般资料、证型及炎症因子结果的检测方法 |
四、前期准备 |
五、数据录入与统计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受试者基本情况比较 |
二、和临床证型的分布 |
三、不同中医证型受试者客观指标的比较 |
第四节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10)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
1. 经文解读 |
2. 天文历法溯源 |
3. 气象数据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
前言 |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
简历 |
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感染的特点与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黄穴位贴敷神阙穴治疗AECOPD痰热腑实证的临床观察[D]. 韩冬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皮内针调肝理肺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D]. 周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加味凉膈散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观察[D]. 夏亚萍.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387例结核相关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西医临床特征及发病特点研究[D]. 田宗祥.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J].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1(03)
- [6]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证据评价和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 陈远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警因素分析研究[D]. 沈芳.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临床意义的研究[D]. 王玮琴.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D]. 骆志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