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转为急性白血病2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转为急性白血病2例

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转变为急性白血病二例(论文文献综述)

徐志刚[1](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证型和用药规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证型和用药规律,以期更好地服务临床。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方法,检索1996年至2016年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以及中国中医文献检索系统数据库(TCM)中关于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处理,采用频次分析及聚类分析的方法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证候分布以及证素组合规律、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规律,并最终确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见证型以及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用方药。结果: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的证型为肝肾阴虚证、气虚血瘀证、血热妄行证、气血两虚证。病性证素主要为阴虚、气虚、瘀血、火(热)。2.156篇文献中共涉及133首中药复方,共涉及单味中药165味,用药频次达1718次,其中用药频次超过100次的分别为甘草、黄芪、当归、牡丹皮、生地。中药用药类别最多的分别是补虚药,其次是止血药和清热药。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补益气血、止血化瘀以及清热凉血是临床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用配伍药类。结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见中医证型分别为肝肾阴虚证、气虚血瘀证、血热妄行证、气血两虚证。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为补虚药、止血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药物进行统计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组方规律,更好地服务临床治疗。

郭云山[2](2015)在《余惠平主任医师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用药经验初探及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当今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中西医诊治进展,对导师余惠平主任医师治疗儿童持续性、慢性ITP的临床经验进行初步学习整理。方法:本文分西医综述、中医综述、临床研究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概述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再通过查阅对比近30年来不同时期国内外西医文献中提出的ITP的病名及代表性诊断标准,分析人们对本病的认识过程。由于ITP是一种排除性诊断的疾病,该部分从机制入手列举了几类具有代表性的鉴别诊断。最后筛选汇总近5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等文献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关儿童治疗相关内容,整体把握本病的治疗进展情况。第二部分梳理诊治儿童ITP的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文献。一方面从《中华医典》等数据库中查找ITP相关症状、病名的代表性古代中医文献,加以分析总结。另一方面,现代中医文献内容则主要来源于近5年CNKI数据库及专着,并以简要介绍导师诊治ITP的观点为结尾。第三部分以导师余惠平主任医师治疗儿童持续性、慢性ITP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对初诊中药处方进行用药频次统计并归类,统计患儿治疗前后出血症状、血小板计数变化及疗效,对导师的经验进行初步总结。结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以原因未明的单纯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特征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既往被称作特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目前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血常规等检查,尚没有金标准,不典型者可完善骨穿、免疫及病毒病原等相关检查除外其他疾病。本病的分期主要根据病程长短划分为新诊断ITP、持续性ITP及慢性ITP。西医治疗本病常首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无效者酌情选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促血小板生成剂、免疫抑制剂、脾切除等治疗。但相对成人而言,多数ITP患儿预后良好,约3%慢性ITP会发展成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更为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古代文献中“血证”、“鼻衄”、“肌衄”等病证的论治可以作为治疗儿童ITP的借鉴。现代医家根据其发病特点及机制,发扬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思想,分阶段、辨标本,从五脏虚实、气血阴阳盛衰的角度循方选药,或者与一线西药同用,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导师余惠平主任医师根据临床所见,认为ITP早期多以热迫血行为主要病机,后期多有血脉瘀阻、气血不足、阴虚火旺之候,而热与瘀贯穿本病始终。故以自拟仙芍丹归草汤辨证加减治疗。对于病程较长、疗效不佳的患儿,导师采取个体化的综合疗法,酌情配合免疫调节、抗感染等西药,丰富了治疗手段,疗效也较为满意。本研究观察了22例在导师门诊就诊的持续性、慢性ITP患儿,统计初诊中药处方以补气温阳药(炙黄芪、太子参/党参、大枣、菟丝子、肉桂)、养阴补血药(煅龙骨、山茱萸、白芍、当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药(黄芩、土茯苓、白茅根、生地黄、牡丹皮、仙鹤草)为主要构成,佐以川芎等行气活血,细辛、桂枝祛风散邪,苍术、鸡内金健脾助运,再根据患儿情况加减。治疗期间配合口服多种维生素,部分患儿继续服用未减停的小剂量激素并适当补钙。治疗3个月时绝大多数(11/15)患儿已无出血表现,血小板计数中位数较前无明显变化。将治疗未满3个月的病例也纳入统计,则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疗效的总有效(完全反应+有效)率分别为15.0%、15.8%、33.3%。在本次观察研究的一年多时间里,22例患儿的总有效率为36.4%,其中5例有复发,中药治疗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尚有待进一步大样本、长期观察研究。治疗的安全性评估也需要更多样本数据的收集分析和病例随访。结论:导师余惠平主任医师治疗儿童持续性、慢性ITP时扶正与解毒并举,从补气温阳、滋阴养血、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等多个方面入手,兼顾阴阳互根互用,气血同调,去瘀生新,从整体把握患儿体质,从疾病发展阶段分析虚实变化,辨证施治。患儿在3个月左右出血情况大都明显好转,血小板计数较为稳定。

孙淑君[3](2013)在《黄世林教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和继承黄世林教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研究黄世林教授自拟清热消癜方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通过清热消癜方对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cells,Tregs)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免疫学作用机制。方法:总结黄世林教授治疗ITP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回顾性地进行临床研究,通过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评估清热消癜方治疗ITP患者(n=57)3个月、6个月的临床疗效;同时以正常健康人(n=30)为健康组,应用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ELISA)等技术,观察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CD4+CD25+Tregs和CD4+CD25+CD127lowTregs的百分比率、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1.黄世林教授学术思想:“脾虚湿浊内生化热”为ITP基本病机,“湿浊”为主要病理因素,“健脾化浊,清热利湿”为基本治则,清热消癜方为治疗方剂。2.临床研究:(1)清热消癜方治疗57例ITP患者6个月的完全反应率71.93%,总有效率92.98%,明显优于治疗3个月的完全反应率57.89%,总有效率87.72%(P<0.01);(2)清热消癜方治疗6个月的PLT计数(148.30±55.93)高于治疗前(20.02±10.79)(P<0.01),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plateletvolume,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distributionwidth,PDW)低于治疗前(P<0.01),血小板压积(Thrombocytocrit,PCT)高于治疗前(P<0.01)。(3)治疗前CD3+、CD3+CD4+、CD3+CD4+/CD3+CD8+和CD16+CD56+低于健康组(P<0.01),清热消癜方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前CD3+CD8+、CD19+高于健康组(P<0.01),治疗后CD3+CD8+、CD19+均低于治疗前(P<0.01)。(4)CD4+CD25+、CD4+CD25+CD127low在治疗前低于健康组(P<0.01),清热消癜方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P<0.01),CD4+CD25+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而CD4+CD25+CD127low则明显低于健康组(P<0.01)。(5)治疗前IL-10、TGF-βl水平高于健康组,清热消癜方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P<0.01),但尚未达健康组水平(P<0.01)。(6)清热消癜方治疗前后的PLT与CD16+CD56+、CD4+CD25+、CD4+CD25+CD127low均呈正相关(P<0.01或P<0.05),与CD19+、IL-10、TGF-βl呈负相关(P<0.01),而与其它淋巴细胞亚群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1)黄世林教授以“健脾化浊、清热利湿”为治则,拟方清热消癜方治疗ITP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为ITP患者提供了又一较好的治疗选择。(2)清热消癜方提升PLT计数可能是通过调节异常的淋巴细胞亚群、上调CD4+CD25+Tregs和CD4+CD25+CD127lowTregs,下调IL-10、TGF-β1水平等途径发挥作用。

郎海燕[4](2012)在《益气养血活血方治疗激素无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初步临床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血液系统常见多发疾病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糖皮质激素是其一线治疗首选药物,但一部分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另有部分患者长期使用产生激素依赖及激素抵抗,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导致病情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他疗法诸如免疫抑制剂、脾脏切除等疗效有限,且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ITP属于中医“血证”等范畴,临床以“脾气虚弱,气不摄血”为基本病机。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ITP患者以“气血两虚、气不摄血”型为多,结合兼有血瘀的证候特点,确立“益气养血活血法”为基本治疗原则,以“益气养血活血方”为治疗药物,观察治疗了40例应用激素治疗无效的ITP患者,初步总结了临床疗效。根据研究方案,将符合ITP诊断标准与中医“气血两虚、气不摄血”证型标准的45例患者纳入临床观察,疗程结束时,可供统计的有效病例40例。研究结果显示:①按ITP疾病总疗效标准,显效3例,占7.50%;良效16例,占40.00%;进步19例,占47.50%;无效2例,占5.00%;总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47.50%与95.00%。②按ITP证候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痊愈1例,占2.50%;显效31例,占77.50%;有效8例,占20.00%;无效0例,占0.00%;证候改善总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与100.00%。③临床症状总评分从治疗第8周起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总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出血症状各单项症状评分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均从治疗第6周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疗程结束后,各单项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④血小板计数从治疗第2周开始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疗程结束后,血小板计数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⑤治疗后骨髓颗粒型、裸核巨核细胞数与治疗前比较有所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骨髓产板型、幼稚型巨核细胞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⑥益气养血活血方对18-60岁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作用优于<18岁、>60岁患者,对中度、重度病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作用优于轻度病情患者。除此以外,性别、年龄、病程和治疗前病情对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均无明显影响,P>0.05。性别、年龄、病程和治疗前病情对最终临床疗效均无明显影响,P>0.05。⑦应用益气养血活血方治疗过程中,仅10.00%的患者出现咽痛、便秘等不良反应,治疗均未受影响。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益气养血活血方治疗激素无效ITP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并且安全性好,但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尚待后续试验进一步探讨。

侯雅军[5](2011)在《柯微君辨治血液病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ITP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导师柯微君为国内知名的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专家,现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医疗工作五十余年,在血液系统疾病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性紫癜等各种血液系统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属自身免疫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了,主要与免疫紊乱相关,而现代医学缺乏特异性治疗的药物,存在疗效不理想且容易复发、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等弊端。中医药在治疗此类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整体调节、疗效可靠、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等独特优势。柯微君老师对ITP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辨证论治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并在临床治疗上取得了显着的疗效。目前对柯微君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尚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总结,且停留于整理与归纳阶段,带有一定的主观成分。目的:全面系统的总结柯微君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内容:分析柯微君学术思想渊源;研究并全面总结柯微君老师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并提炼升华其学术思想;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柯微君老师擅长治疗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用药规律,以期更深层次地挖掘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方法:本研究分三部分。1学术思想渊源部分:通过中医古籍的检索及对导师影响较大的名老中医、各学派医家学术思想的分析,探求柯微君老师学术思想渊源。2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部分:从柯微君老师“辨病与辨证”、“扶正与祛邪”“治标与治本”方面以及注重“阴阳平衡”、“健脾补肾”、“活血化瘀”等方面总结其学术思想;结合部分病例,分别论述柯微君治疗血液系统各疾病的辨证治疗规律以及专方、专药运用的临床经验。3临床研究部分:应用Microsoft Excel 2007建立数据表,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柯微君老师治疗ITP有效病例的处方进行分析。以单药出现的频次频率、各类药物出现的频次频率及药物的性味归经为观察点,总结柯微君老师的用药规律;以一例典型病例的处方药味药量变化,分析疾病证型转化规律及辨证施治规律,进一步总结该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在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证治的同时,与过敏性紫癜的症状及遣方用药进行对比,比较两者之间异同。结论:1学术思想渊源部分:柯微君老师的学术思想,来源于中医经典古籍,受名老中医思想影响,受各学派医家影响,来源于临证实践及科研。2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部分:柯微君老师的学术思想包括如下几项:衷中参西,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辨明邪正关系,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掌握病证演变规律,治标治本有缓急;以“平衡阴阳”为大法;以“健脾补肾”为根本;以“活血化瘀”贯穿血证始终。柯微君老师的临床经验主要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分为血热妄行、阴虚血热、气阴两虚、脾肾阳虚,各型之间具有一定转化规律,因而治疗上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并自拟加味犀角地黄汤治疗该病,获得较好疗效。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提出“从脾肾论治”、“重点是调节阴阳”、“兼以祛瘀生新”、“新病旧病同治”等学术思想。对于过敏性紫癜应用紫豉桃红化癜汤、重症者联合应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方治疗,获得较好疗效。对于骨髓增生性疾病、恶性血液病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可以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改善生活质量。另外,柯微君老师常用经典方剂治疗现代血液病,如应用白茅根藕节煎治疗急性出血病证、大黄(?)虫丸方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小半夏茯苓汤治疗恶心呕吐病证常常取效。柯微君应用虫类药治疗血液病也有自己特点。除血液病外,柯微君治疗白塞氏病、急性脑卒中等杂病也有较好的疗效。3临床研究部分:3.1通过药物频率分析,总结柯微君治疗ITP的核心药物共16味,并组成基本方如下:水牛角、生地黄、白芍、丹皮、卷柏、虎杖、三七粉、玳瑁面、羚羊角粉、当归、生黄芪、女贞子、旱莲草、锁阳、补骨脂、生甘草。3.2通过核心药物功效类别及性味归经分析,总结柯微君治疗ITP的基本法则为:清热凉血、益气养阴、温补脾肾、活血止血。3.3通过核心药物的分析,验证了柯微君老师认为的ITP的病因病机:该病病位在脾肾,病机为虚实并存。虚有阴虚、气阴两虚(脾气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虚);实有热毒、瘀血。脾肾两虚为内因,热毒多为外因,瘀血阻络为病理变化结果。3.4通过典型病例的处方分析,反映了柯微君老师总结的ITP的证型演变规律:其证型以血热妄行型→阴虚血热型→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型依次转化。3.5通过典型病例的处方分析,反映了柯微君老师治疗ITP的用药特点:治疗一般先清热凉血滋阴潜阳,待病情好转后益气宁血、脾肾双补,活血化瘀通络贯穿全程。4提出新见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均可见紫癜症状,但两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有各自特点,目前文献尚缺乏两者的比较分析,而在临床诊治上两者又易混淆。本人通过分析柯微君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过敏性紫癜两个不同疾病的特点,归纳出两者辨治的异同:相同之处在于内因均为脾肾不足,外因均有感受热毒,热迫血行,存在虚实夹杂,且瘀血阻络为病理变化的结果,故而治疗上祛邪均以清热凉血为主,扶正以健脾补肾为法,活血化瘀贯穿疾病始终。不同之处在于过敏性紫癜外感邪气以风、热、湿邪为主,特别是有风、湿为患,故而治疗上还应疏风透邪、清利湿热。因而分析两者的异同,为紫癜病的不同辨治思路确立了方向。意义:本课题较为全面的总结了名老中医药专家柯微君治疗血液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以使之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对于紫癜病的中医辨病辨证治疗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治疗思路。以藉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提高生活质量。背景:导师柯微君为国内知名的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专家,现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性紫癜等各种血液系统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属自身免疫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了,主要与免疫紊乱相关,而现代医学缺乏特异性治疗的药物,存在疗效不理想且容易复发、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等弊端。中医药在治疗此类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整体调节、疗效可靠、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等独特优势。柯微君老师对ITP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辨证论治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并在临床治疗上取得了显着的疗效。目的:总结柯微君老师治疗ITP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内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柯微君老师擅长治疗的ITP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用药规律,以期更深层次地挖掘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方法:应用Microsoft Excel 2007建立数据表,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柯微君老师治疗ITP有效病例的处方进行分析。以单药出现的频次频率、各类药物出现的频次频率及药物的性味归经为观察点,总结柯微君老师的用药规律;以一例典型病例的处方药味药量变化,分析疾病证型转化规律及辨证施治规律,进一步总结该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在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证治的同时,与过敏性紫癜的症状及遣方用药进行对比,比较两者之间异同。结论:1通过药物频率分析,总结柯微君治疗ITP的核心药物共16味,并组成基本方如下:水牛角、生地黄、白芍、丹皮、卷柏、虎杖、三七粉、玳瑁面、羚羊角粉、当归、生黄芪、女贞子、旱莲草、锁阳、补骨脂、生甘草。2通过核心药物功效类别及性味归经分析,总结柯微君治疗ITP的基本法则为:清热凉血、益气养阴、温补脾肾、活血止血。3通过核心药物的分析,验证了柯微君老师认为的ITP的病因病机:该病病位在脾肾,病机为虚实并存。虚有阴虚、气阴两虚(脾气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虚);实有热毒、瘀血。脾肾两虚为内因,热毒多为外因,瘀血阻络为病理变化结果。4通过典型病例的处方分析,反映了柯微君老师总结的ITP的证型演变规律:其证型以血热妄行型→阴虚血热型→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型依次转化。5通过典型病例的处方分析,反映了柯微君老师治疗ITP的用药特点:治疗一般先清热凉血滋阴潜阳,待病情好转后益气宁血、脾肾双补,活血化瘀通络贯穿全程。6通过分析柯微君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过敏性紫癜两个不同疾病的特点,归纳出两者辨治的异同:相同之处在于内因均为脾肾不足,外因均有感受热毒,热迫血行,存在虚实夹杂,且瘀血阻络为病理变化的结果,故而治疗上祛邪均以清热凉血为主,扶正以健脾补肾为法,活血化瘀贯穿疾病始终。不同之处在于过敏性紫癜外感邪气以风、热、湿邪为主,特别是有风、湿为患,故而治疗上还应疏风透邪、清利湿热。因而分析两者的异同,为紫癜病的不同辨治思路确立了方向。意义:本课题较为深入的总结了名老中医药专家柯微君治疗ITP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以使之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对于不同紫癜病的中医辨病辨证治疗提出了新见解。以藉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王缉干[6](2011)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转慢性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影响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发展成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38例2006年5月至2010年4月于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诊断AITP住院治疗患儿进行电话随访行回顾性分析。对这138例急性ITP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等十六个相关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成组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对有意义的单因素,再运用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以期找到有意义的因素。结果:病程(患儿起病至治疗时间)、0 Rh(D)+型血、用含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方案、血小板上升正常时间都是影响ITP患儿转为慢性的主要因素,而与发病年龄、治疗初用血小板、血小板开始回升时间、性别、有无前驱显性感染、治疗前血小板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平均分布系数、骨髓巨核细胞数、以及幼稚巨核细胞数,颗粒型巨核细胞数、有无幼稚淋巴细胞数无关。结论:患儿早诊断早治疗,早期治疗时用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方案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治疗时血小板回升正常时间晚、0 Rh(D)+型血(相对于A和B型血)是转为慢性的高危因素。

麻柔[7](2010)在《血液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考——用中医学的优势梳理血液病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用中医学认知的是在时间过程中病人整体变化的本质和规律,求得"中和"、重视重建和恢复人体自身抗病能力的中医药的优势对几种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认识与治疗作初步梳理。中医药的优势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治中主要体现在在诊断上重视时间过程,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再障病程,治疗上按照病人不同病程阶段进行个体化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最好,可减轻或避免单用西医药的毒副作用,疗效巩固,停药后不易复发。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治中主要体现在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MDS病程,治疗以祛毒化瘀"去其所害"、补益脾肾使"气血复生",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MDS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可减轻或避免单用西医药的毒副作用,治疗经济学好。在ITP的诊治中主要体现在重视ITP病人常表现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同时存在,用中医药后可全面调整病人体质,可减轻或避免单用西医药的毒副作用。强调在血液病临床实践中要尽可能避中、西医学的各自之短、扬中、西医学各自之长,发扬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造福于血液病病人。

裴明创[8](2005)在《对常见血液病中医治疗的认识》文中指出通过随师侍诊,总结导师治疗血液系统部分常见病的经验和体会。 1.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以肾虚为主要病理基础,同时可兼瘀血内阻的病理变化,临床多表现为肾虚血瘀。治疗以补肾活血为主。肾阳虚型治以温补肾阳,填精生髓;肾阴虚型治以滋阴养肾,育阴生血;肾阴阳两虚型治以阴阳并调。在治疗中通过调整滋阴药和温阳药的比例调节肾阴与肾阳的平衡。出血和发热的治疗,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止血和清热之品。 2.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以实热和阴虚火旺型多见。实热型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治以犀角地黄汤加减;阴虚火旺型以滋阴补肾、凉血止血为主,治以知柏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 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为热毒瘀血壅滞脏腑经络所致,以邪实为主。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化瘀散结为辅。传统中成药六神丸和梅花点舌丹是治疗慢粒有效的方药,其作用机制与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诱导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胡淼[9](2021)在《从基因层面探讨儿童ITP发病机制及扶正解毒方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基因层面探寻ITP的发病机制,以及对患儿诊断和预后的影响;入组患儿均予扶正解毒方进行干预治疗,进一步研究基因缺陷是否会对扶正解毒方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血小板计数的提高、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以及出血分级改善有影响,为以后进一步从基因层面阐述扶正解毒方的作用机制提供数据支持。研究方法本研究将2018年03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儿科余惠平教授门诊的符合纳排标准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分型为持续性或慢性中医辨证为气不摄血证的患儿共24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基因检测,根据患儿基因报告的结果将其分为基因缺陷组和基因正常组。统计基因缺陷的阳性率、基因缺陷相关的相关因素分析以及分析具体可能导致ITP发病的基因缺陷,并根据基因检测明确患儿诊断及判断预后。两组患儿均予扶正解毒方颗粒干预治疗6个月,随访1个月。通过化验外周血的血小板计数、记录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及出血分级量表,分别统计分析入组当天及治疗每个月的各项指标,研究扶正解毒方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血小板计数提高、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以及出血分级改善情况;探讨基因缺陷是否会影响扶正解毒方的疗效,为以后进一步从基因层面阐述扶正解毒方的作用机制提供数据支持。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24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分型为持续性或慢性中医辨证为气不摄血证的患儿,进行基因检测,根据基因报告提示有无基因缺陷将其分为基因缺陷组和基因正常组,其中基因缺陷组13例,基因正常组8例。在研究过程中,因3例患儿在基因检测后明确诊断为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故剔除;另外,基因缺陷组有2例患儿因自行停药而脱落,故最终完成研究的基因缺陷组11例,基因正常组8例。其中,入组时基因缺陷组女孩8例,男孩5例,年龄分布在7个月~13岁,平均(6.04±3.598)岁;病程4~48个月,平均(18.92±13.690)个月;其中有2例患儿具有与血液系统或者免疫系统疾病的阳性家族史,入组当天血小板计数(53.00±23.944)×109/L。基因正常组女孩5例,男孩3例,年龄2~7岁,平均(4.50±2.000)岁;病程3~17个月,平均(8.88±4.734)个月;其中有2例患儿报告有免疫系统疾病的阳性家族史;治疗前血小板计数(42.09±19.488)×109/L。两组在性别、年龄、阳性家族史及入组当天血小板计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病程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基因缺陷阳性率及相关因素分析:两组共21例,ITP的基因缺陷组共13例,基因缺陷阳性率为61.90%(13/21)。且经多因素二元logistics检验,年龄、性别、病程、阳性家族史及入组当天血小板计数与持续性、慢性ITP患儿基因缺陷不具有相关性(P>0.05)3.具体基因缺陷分析:在基因缺陷组中,各患儿基因缺陷大多不相同,PLA2G4A、RTEL 1与ITP发病高度相关且临床报道罕见,与ITP发病可能相关的基因大多临床表型为各种免疫缺陷,如:STIM1、BCL11B,在临床意义未明的基因中,LRBA出现频次最高。4.临床疗效上,本实验共19例分型为持续性或慢性的ITP患儿完成全程临床研究,其中基因缺陷组11例,治疗第1、3、6个月总有效率(以完全反应及有效为主)分别为9.09%(1/11)、9.09%(1/11)、27.27%(3/11)。基因正常组的总有效率(以完全反应+有效为主)分别为 12.5%(1/8),12.5%(1/8),37.5%(3/8)。两组治疗1、3、6个月的临床疗效率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疗效上,治疗6个月后,扶正解毒方对于基因缺陷组和基因正常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疗效显着,其中基因缺陷组治疗6个月中医证候疗效(以临床痊愈、有效、显效为主)为90.91%,基因正常组治疗6个月中医证候疗效(以临床痊愈、有效、显效为主)为87.5%,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扶正解毒方对两组治疗1、3、6个月血小板计数的提高效果一般,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时,治疗前后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可知,时间对应的F=3.390,P=0.049<0.05,两组不同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组别对应的F=0.966,P=0.498>0.05,说明时间与分组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不同时间点两组间血小板计数升高比较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全程,基因正常组血小板计数随着时间的变化呈上升趋势,基因缺陷组血小板计数变化随着时间变化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两组在治疗后期均呈上升趋势,且基因正常组上升幅度较基因缺陷组明显。7.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及主、次症的各项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6个月后,两组进行同组内比较,证候总积分及主症(紫斑出血、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及次症(气短、自汗、少食、便溏)均较本组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秩和检验,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及主、次症的各项积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出血分级变化:治疗6个月后基因缺陷组出血分级改善的有效率(以痊愈、显效为主)为90.91%,基因正常组出血分级改善的有效率(以痊愈、显效为主)为87.5%,经卡方检验,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不良反应:基因缺陷组和基因正常组治疗前后基础体格检查、尿常规、生化功能,未见异常,且治疗过程中对肝肾功能进行定期监测,未见异常,治疗全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10.随访:两组患儿在完成治疗后1个月内,都经电话或者面诊的形式进行了随访,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出血症状的反复或者血小板计数的明显降低,无其余不适。结论基因缺陷可能与ITP的发病相关,其中年龄、性别、病程、阳性家族史以及入组时血小板计数与ITP基因缺陷不具有相关性,其中PLA2G4A、RTEL 1免疫缺陷相关基因、LRBA可能参与了 ITP的发病。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ITP患儿的诊断和预后。基因缺陷之于扶正解毒方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扶正解毒方对于基因缺陷的ITP患儿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且可明显改善中医证候及降低出血的风险,同时具备较高的安全性。

王静宇[10](2021)在《基于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对ITP患者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将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应用到临床,判别ITP患者的体质及证型,发掘中医体质与ITP中医证型的联系;2.掌握患者体质特点,可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行预判,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3.通过明确患者中医体质,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研究者就相关问卷向患者提问,并向符合纳入标准的173例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症状体征问卷》和《中医体质量表》的问卷调查,获取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出血系统评分以及中医体质类型和中医证型等数据,制作研究数据库,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ITP患者的体质倾向、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相关指标的联系。结果:1.ITP患者基础信息:收集的173例患者中有超过半数为女性(60.7%),剩余为男性患者(39.3%),年龄分布以18-65岁的中青年人(78.6%)为主,患者血小板水平多处于11×109/L至20×109/L之间(42.2%),出血评分多数处于5分以下,出血风险较低。2.ITP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中仅有2例平和质(1.2%),出现频率相对而言最高的偏颇体质是阴虚质55例(31.8%),气虚质43例(24.9%),其次是湿热质26例及痰湿质19例,分别占总比例的15%和11%,再次是血瘀质14例,阳虚质7例,占比分别是8.1%和4.0%,最后是特禀质4例(2.3%)以及占比相对而言最少的气郁质3例(1.7%)。3.ITP患者体质类型在不同性别中的分布存在差异(P<0.05),湿热质为男性患者中最常见的体质类型,其次是气虚质,再次为痰湿质;女性患者中阴虚质占比最高,其次为气虚质。体质类型也和年龄有关(P<0.05),未成年患者以痰湿体质为主,中青年患者以阴虚质为主,老年患者超半数为气虚质,高龄患者均为气虚质。随着年龄的增加,偏虚体质的比重也在逐步上升。4.ITP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在不同血小板水平间的分布无明显差异性(P>0.05),在不同出血评分间的分布存在差异性(P<0.05),无任何出血倾向的患者(评分为0分)多数为痰湿质,具有轻度出血倾向的患者(评分为1分、3分、4分)以阴虚质为主,2分、5分的患者以气虚质为主,2例出血评分为6分的患者分别为血瘀质和阴虚质。5.ITP患者中医证型与血小板计数分布及出血评分有关(P<0.05)。阴虚血热证的患者血小板计数多处于(11-20)×109/L区间;气虚不摄证患者血小板计数多处于(11-20)×109/L;瘀血内阻证患者血小板计数多处于>10×109/L;湿热内蕴证患者血小板计数多处于(11-50)×109/L区间;血热妄行证患者血小板计数多≤10×109/L。在实邪为主的湿热内蕴证及瘀血内阻证中,出血评分为1分的患者最多,血热妄行证评分以3分为主;以虚为主的阴虚血热证也以1分的患者居多;气虚不摄证出血评分为3分的患者最多。6.ITP中医体质与证型具有相关性(P<0.05)。阴虚质发病后多转化为阴虚血热证,气虚质倾向于转化为气虚不摄证及阴虚血热证;血瘀质、气郁质患者多数倾向于转化为瘀血内阻证;湿热质患者平均分布在湿热内蕴证及血热妄行证中;痰湿质患者以湿热内蕴证为主;2例平和质、4例特禀质患者分别分布在阴虚血热证和气虚不摄证中;阳虚质患者以气虚不摄证为主。结论:根据本次研究的数据显示,中青年女性患者居多,多数患者血小板数值明显下降,伴一处或多处出血。在所有受试者中,阴虚体质所占构成比最高;中医证型以阴虚血热证多见,其次为气虚不摄证;中医体质与发病后的证型转归密切相关,气虚质和阴虚质发病后倾向转化为阴虚血热证及气虚不摄证,血瘀质、气郁质患者倾向于转化为瘀血内阻证;湿热质患者平均分布在湿热内蕴证及血热妄行证中;痰湿质患者以湿热内蕴证为主;2例平和质、4例特禀质患者分别分布在阴虚血热证和气虚不摄证中;阳虚质患者以气虚不摄证为主。通过对ITP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研究,在临床上能够帮助我们归纳总结患者发病前后的规律,发挥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临床特色。

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转变为急性白血病二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转变为急性白血病二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证型和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简表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1.1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证素规律分析的资料来源
        1.1.2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规律分析的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2.1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证素规律分析的纳入标准
        1.2.2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规律分析的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3.1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证素规律分析的排除标准
        1.3.2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规律分析的排除标准
    1.4 筛选方法
        1.4.1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证素规律分析的筛选方法
        1.4.2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规律分析的筛选方法
    1.5 资料处理及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证素规律分析的结果与分析
        2.1.1 检索结果
        2.1.2 证素分布规律
        2.1.3 病位证素与病性证素聚类分析
    2.2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规律分析的结果与分析
        2.2.1 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单味中药频率分析
        2.2.2 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单味中药分类分析
        2.2.3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3.1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证素规律分析
    3.2 基于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规律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2)余惠平主任医师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用药经验初探及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西医诊断与治疗综述
    1 概述
    2 诊断
        2.1 国内标准的历史与现实
        2.2 国外标准的差异与统一
        2.3 鉴别诊断
    3 治疗
        3.1 治疗理念与反思
        3.2 治疗策略与临床实践
        3.3 预后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的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综述
    1 从中医典籍中挖掘他山之石
        1.1 衄(鼻衄)
        1.2 血溢
        1.3 肌衄
        1.4 汗血、血汗
        1.5 葡萄疫
        1.6 发斑
        1.7 小结
    2 现代中医对ITP的临证发挥
        2.1 诊疗标准的发展
        2.2 各家论点与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从临床病例观察初探导师治疗儿童持续性、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用药经验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设计
        2.1 观察项目
        2.2 疗效标准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患儿基本信息及病程、既往治疗情况
        3.2 初次观察时患儿情况
        3.3 初次观察时的用药记录
        3.4 治疗后观察
    4 讨论
        4.1 导师治疗儿童持续性、慢性ITP经验归纳
        4.2 本研究的不足及问题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黄世林教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黄世林教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学术思想
    1 各家对 ITP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2 导师对 ITP 病因病机的认识
    3 辨病治疗,分期论治,取其侧重
    4 引入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为清热消癜方提供药理学依据
第二部分 清热消癜方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益气养血活血方治疗激素无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初步临床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病因
    2 发病机制
    3 诊断
    4 预后
    5 治疗
    参考文献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1 病因病机
    2 中医药治疗
    3 中成药的动物实验研究
    4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既往治疗情况
诊疗标准
    1 病例选择标准
    2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
研究方法
    1 治疗方法
    2 观察指标
    3 标本釆集和检测方法
    4 不良事件观察
    5 统计学方法
    6 伦理学问题
结果
    1 临床症状
    2 实验室指标
    3 临床疗效
    4 不良反应
讨论
    1 古典文献中关于ITP的描述
    2 “气血两虚、瘀血阻络”病机理论的提出与方药解析
    3 观察指标的选择及临床意义
    4 治疗结果及分析
    5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附录 ITP诊断及疗效标准
    1 ITP的诊断标准
    2 ITP的分型
    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4 出血程度分级标准
    5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6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致谢
个人简历

(5)柯微君辨治血液病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ITP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柯微君学术思想渊源
    1 柯微君简介
    2 学术思想渊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柯微君治疗血液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
    第一章 柯微君治疗血液病学术思想
        1 衷中参西,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2 辨明邪正关系,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3 掌握病证演变规律,治标治本有缓急
        4 以"平衡阴阳"为大法
        5 以"健脾补肾"为根本
        6 以"活血化瘀"贯穿血证始终
    第二章 柯微君治疗血液病临床经验
        1 柯微君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
        2 柯微君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
        3 柯微君治疗过敏性紫癜经验
        4 柯微君治疗急性白血病经验
        5 柯微君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经验
        6 柯微君老师治疗溶血性贫血经验
        7 柯微君温补脾肾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8 柯微君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经验
        9 柯微君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经验
        10 柯微君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经验
        11 柯微君治疗骨髓纤维化经验
        12 柯微君特色汤剂丸药应用
        13 柯微君虫类药应用
        14 柯微君杂病诊治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柯微君治疗ITP用药规律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西医研究ITP的概况
        第二章 祖国医学研究ITP的概况及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转慢性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对常见血液病中医治疗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综述一: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研究进展
前言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二、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三、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中医学对再障辨证分型的认识
    五、中医学对再障的治疗
    六、体会
    七、小结
    参考文献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
    一、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二、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三、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中医学对本病的辨证论治
    五、体会
    六、小结
    参考文献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一、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二、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三、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慢粒的中医治疗
    五、体会
    六、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从基因层面探讨儿童ITP发病机制及扶正解毒方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中医综述
        1. 中医病名与文献来源
        2. 病因病机
        3. 现代中医对ITP的治疗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二、西医综述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诊断与预后
        3. 现代医学对ITP的治疗现状
        4. 基因组医学与儿童ITP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临床资料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二. 讨论分析
        1. 从基因层面探讨相关基因与ITP的发病关系
        2. 基因检测对ITP患儿诊断和预后的影响
        3.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4. 儿童ITP的中医病因病机
        5. 扶正解毒方解读与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CRF表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论文成果
    参与课题
    获得奖项

(10)基于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对ITP患者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ITP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论治
    2 现代医学对ITP的认识
        2.1 ITP的发病机制
        2.2 ITP的治疗
    3 中医体质辨识理论
        3.1 中医体质辨识理论概述
        3.2 中医体质辨识的发展现状
        3.3 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和证型间的联系
    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3 观察项目
        3.1 一般资料
        3.2 证型
        3.3 实验室检查
        3.4 出血评分
        3.5 中医症状与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详见附表2)
    4 数据管理与统计学分析
        4.1 建立数据库
        4.2 统计方法
    5 结果
        5.1 一般情况分析
        5.2 中医体质分布相关研究
        5.3 中医证型分布相关研究
        5.4 ITP患者9种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比较
    6 讨论
        6.1 ITP患者性别、年龄的分布特点
        6.2 中医体质类型在ITP中的分布特点
        6.3 ITP患者性别与中医体质、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6.4 ITP患者年龄层次与中医体质、证型间的相关性
        6.5 血小板计数分布、出血分数及中医体质类型、证型间的相关性
        6.6 中医体质类型与病程的相关性
        6.7 中医体质类型与证型的相关性
    7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转变为急性白血病二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证型和用药规律分析[D]. 徐志刚.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1)
  • [2]余惠平主任医师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用药经验初探及临床观察[D]. 郭云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03)
  • [3]黄世林教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学术思想研究[D]. 孙淑君.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3(08)
  • [4]益气养血活血方治疗激素无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初步临床探索[D]. 郎海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2)
  • [5]柯微君辨治血液病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ITP用药规律研究[D]. 侯雅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6)
  • [6]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转慢性危险因素分析[D]. 王缉干. 广西医科大学, 2011(08)
  • [7]血液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考——用中医学的优势梳理血液病治疗[A]. 麻柔. 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0
  • [8]对常见血液病中医治疗的认识[D]. 裴明创. 天津中医学院, 2005(07)
  • [9]从基因层面探讨儿童ITP发病机制及扶正解毒方的临床疗效[D]. 胡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基于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对ITP患者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 王静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转为急性白血病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