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氧与糖基化终产物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活性氧与糖基化终产物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一、活性氧与糖基化终产物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龚频,裴舒亚,韩业雯,杨文娟,常相娜,陈福欣[1](2022)在《食源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人体的健康危害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食源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是指还原糖与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等大分子在非酶条件下发生美拉德反应作用生成的不可逆的共价化合物。研究表明,AGEs与人体的健康有密切联系,参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阿尔兹海默症、肠道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将近年来AGEs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做一简要的综述,从食源性AGEs出发,重点对其危害和预防做以阐述,以期对深入研究AGEs有所帮助。同时采用AGEs抑制剂并阻断其作用信号通路等手段防治潜在疾病的发生值得重视,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刘蓓蓓[2](2021)在《动脉粥样硬化诱发的海马代谢异常影响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的机制及运动的调节作用》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是以血管内膜黄色粥样脂质沉淀为特征的慢性、渐进性动脉疾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和病理基础。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与认知损害的关系渐渐受到关注。发生在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等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即可造成脑血流量减少、微血管损伤增加、血脑屏障渗透性增加、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加剧、白质病变和脑代谢异常等一系列脑结构和功能的病理改变,从而诱发突触可塑性和认知功能损害。我们推测脑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突触可塑性下降、认知功能受损的根本原因和核心机制,而AMPK、SIRT1、mTOR等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代谢紊乱和认知损害中发挥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有氧运动作为干预机体物质代谢与能量平衡的有效手段,也可参与脑代谢的调节。因此,本研究通过构建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探究动脉粥样硬化对海马代谢和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讨论海马代谢异常与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受损的关系,并揭示有氧运动的干预效应。研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N=10)和高脂组(HFD,N=32)。高脂组大鼠进行10周的高脂膳食联合维生素D3腹腔注射,实验第10周末,对照组和高脂膳食组大鼠均禁食不禁水12h过夜后尾静脉采血2ml/只,用于检测血糖、血脂等指标,判定HFD组中患有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的大鼠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M,n=18),并随机抽取模型组2只和对照组大鼠1只,麻醉处死后取主动脉进行组织切片染色。将其余M组大鼠随机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AS,n=8)和动脉粥样硬化运动组(TAS,n=8)。TAS组大鼠在小动物跑台上进行适应性运动3天,随后进行为期4周、每周5天的有氧运动。运动干预结束后,各组大鼠均通过Y迷宫进行行为学实验,次日经麻醉后取脑组织,快速分离出海马组织备检。通过GC-MS技术检测大鼠海马内代谢产物的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内能源底物转运体FATP-1/GLUT-1/MCT1/MCT2,代谢关键酶AR/G6PD/SCOT/FASN/P-ACC/ACC/SDHA/DHCR24,突触可塑蛋白SY38/Homer/PSD95/NMDAR/GABAR,能量代谢相关信号通路AMPK、SIRT1、mTOR-raptor/rictor-P70S6K/4EBP和NF-κB/NLRP3/IL-1β等蛋白的表达或活性。研究结果:(1)有氧运动干预前,AS组大鼠的TC、TG、LDL升高,且与TAS组大鼠水平相近。4周的有氧运动后,AS组大鼠TC、LDL水平仍高于C组大鼠,而TAS组LDL水平较AS组显着下降。(2)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海马代谢异常,与对照组相比,AS组大鼠海马内磷酸戊糖途径中间产物如3-磷酸甘油酸、5-磷酸木酮糖和5-磷酸核糖,某些氨基酸如苏氨酸、吡啶甲酸、4-羟基脯氨酸,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琥珀酸和壬酸等游离脂肪酸均显着增加,而花生四烯酸甲酯和硬脂酸甲酯则明显减少。(3)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海马代谢的调节作用:TAS组大鼠海马内琥珀酸、支链氨基酸、壬酸和desmosterol水平显着下降,而花生四烯酸甲酯、硬脂酸甲酯、甘油醛-3-磷酸和果糖1,6-二磷酸升高。(4)AS组大鼠海马FATP-1表达升高而MCT2表达下降,海马GLUT-1表达下降而MCT1表达上调,而TAS组海马内GLUT1表达上调。(5)AS组大鼠在空间识别实验中进入新异臂次数减少、新异臂停留时间缩短。TAS组上述指标较AS组均表现出上升趋势。(6)AS组大鼠海马内Homer1a、SY38、GABAR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降低;TAS组大鼠海马内Homer1a和SY38表达有上升趋势。(7)AS组大鼠的海马内AR、G6PD和SCOT表达上调的同时FASN和ACC表达下调;TAS组大鼠海马内AR含量减少。(8)AS组大鼠海马p-AMPK升高,TAS组海马p-AMPK有下降趋势。(9)AS组大鼠海马胞浆SIRT1蛋白显着下降而TAS组显着升高。(10)AS组大鼠海马RAGE均明显升高,NF-κB-NLRP3-L-1β信号激活。TAS组大鼠海马内IL-1β减少。(11)AS组大鼠海马mTOR、Raptor、Rictor、4EBP蛋白含量均显着减少。TAS组大鼠海马内4EBP表现出升高的趋势。研究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代谢异常,表现为糖酵解减少,三羧酸循环受阻,磷酸戊糖途径激活,脂肪酸氧化障碍,胆固醇合成和氨基酸代谢受阻。这一过程伴随海马内AMPK信号和NF-κB/NLRP3/IL-1β信号通路激活,mTOR信号通路抑制,导致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使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和空间识别能力受损。有氧运动能够有效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外周血脂异常和海马代谢异常,缓解海马内炎症反应,有助于缓解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海马突触可塑蛋白表达受损。

王京[3](2021)在《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心脏结构、功能和自主神经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心脏大血管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首要的死亡原因,除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糖尿病心肌微循环障碍、心肌代谢异常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及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Diabetic Cardiovascular Autonomic Neuropathy,DAN)是糖尿病患者心脏病变的重要原因。DCM的早期表现包括无症状的左室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脏结构变化及心功能异常,晚期可出现左室射血分数下降及明显的心脏结构异常,导致临床心力衰竭症状。CAN通常表现为静息性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QT间期延长等。目前T2DM患者早期糖尿病心脏结构及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以及DCM和DAN的相互作用尚不清楚。通过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ECHO)和短时程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分析探讨T2DM患者早期心脏结构、功能及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异常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且并加入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etabolic Management Center,MMC)管理的病例。通过收集ECHO、HRV、问卷调查、实验室数据。纳入出未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严重心脏瓣膜疾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VHD)、心肌缺血性改变心电图、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除T2DM以外的其他类型糖尿病、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0.5的T2DM患者。入组对象分为高血压(Hypertension,HT)组与非高血压组,根据ECHO结果分为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轻度异常、中重度异常组;根据心率变异性分析结果分为合并DAN组及未合并DAN组。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二元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DCM和DAN的患病危险因素,不同分组的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以及分析DCM与DAN的相关关系。认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入组的T2DM患者中,合并HT有75人,HT的患病率为29.1%;合并HT的患者心脏舒张功能障碍者占65.3%(49/75),未合并HT的患者心脏舒张功能障碍者占53.6%(98/183),两者间存在差异(p=0.045)。2、在血压正常的T2DM患者中,心脏舒张功能异常者占53.6%(98/183)。心脏舒展功能异常者中,轻度异常占53.1%(52/98),中重度异常占46.9%(46/98)。3、在入组的T2DM患者中,DCM的患病率为17.8%(46/183)。根据血压、心脏舒张功能情况将入组患者分为血压正常无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组(NDCM1)、单纯高血压无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组(DMHT0)、糖尿病心肌病组(DCM)、高血压合并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组(DMHT1)四组,年龄、性别为男性、吸烟、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p<0.05)是其危险因素,其中性别为男、收缩压升高是其独立危险因素。4、在入组的T2DM患者中,DAN患病率为36.4%(94/258)。年龄、病程为DAN的危险因素,其中年龄(p<0.05)是独立危险因素。5、在未合并HT的T2DM患者中,DCM组DAN的患病率为41.3%(19/46);NDCM组DAN的患病率为31.4%(43/137),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239)。DAN组DCM的患病率35.5%(22/62);NDAN组DCM的患病率28.9%(35/121),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229)。6、在未合并HT的T2DM患者中,DAN组左室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LVPWT)显着高于NDAN组[25.6%(31/121)vs 38.7%(24/62),p=0.049],DCM组低频(Low Frequency,LF)显着低于NDCM组[47.4%(65/137)vs 63%(29/46),p=0.048]。结论:LVEF正常的T2DM患者中,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性别和收缩压是其独立危险因素,T2DM患者DAN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DCM患者中存在交感神经过度兴奋,DAN患者中存在LVPWT增高,提示T2DM患者心脏结构、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

周永银[4](2021)在《肼屈嗪通过清除甲醛抑制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形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近年来,研究表明一定浓度的甲醛(Formaldehyde,FA)可以引起神经tau蛋白错误折叠及对动脉内皮细胞产生毒性,其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如动脉粥样硬化及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肼屈嗪(Hydralazine,HYD)是一个降血压药物,因其本身结构中含有肼基,可以与多种反应性羰基化合物结合,降低糖基化的形成。因此多年来被当作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抑制剂。然而,肼屈嗪是否可以清除甲醛是不清楚的,血浆中甲醛水平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也并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实验探讨肼屈嗪干预对甲醛引起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并通过体外肼屈嗪干预甲醛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交联的影响及检测肼屈嗪干预对糖尿病大鼠血浆中甲醛水平的影响,为肼屈嗪是否可以清除甲醛抑制AGEs的形成,作为一个治疗药物降低糖尿病并发症提供基础实验依据。方法:(1)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肼屈嗪、甲醛对HUVECs活性的影响。(2)80μM肼屈嗪对200μM甲醛引起HUVECs损伤的机制研究,检测指标包括细胞活性、细胞内ROS、MDA、NO、SOD,同时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3)不同浓度的肼屈嗪(0、3.13、6.25、12.5、25、50、100m M)与不同浓度甲醛(0.5、5、50m M)及5mg·m L-1牛血清白蛋白在0.2M磷酸钠缓冲溶液中,37℃、p H 7.4条件下的反应0、24、48、72、96h,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甲醛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量。(4)47只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n=15)、糖尿病模型组(n=32)。糖尿病模型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60mg·kg-1链脲佐菌素以制备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记录每周体重,每日进食量,每周空腹血糖值,每周尾静脉采血测定血浆中甲醛浓度。待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连续4周空腹血糖值大于16.7mmol·L-1时,将糖尿病模型组分为2组,糖尿病模型对照组(Diabetic model control group,n=15),肼屈嗪给药组(HYD group,n=15)。HYD group每天下午3:00按照20mg·kg-1肼屈嗪腹腔注射给药,其余两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4周。记录每周体重(调整给药量),每日进食量,每周空腹血糖值,每周尾静脉采血测定血浆中甲醛浓度。结果:(1)50、100、200、500μM甲醛与HUVECs孵育24、48h,细胞活性降低,呈剂量与时间依赖性(p<0.05)。20、40、80、120μM肼屈嗪与HUVECs孵育24、48h,对HUVECs活性没有影响。(2)80μM肼屈嗪与200μM甲醛共孵育可使HUVECs活性增加,与200μM甲醛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200μM甲醛作用HUVECs 24h,可引起细胞内ROS、MDA、NO含量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内SOD活力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80μM肼屈嗪干预后,与200μM甲醛组相比,细胞内ROS、MDA含量下降(p<0.05),NO含量、SOD活力不变。倒置相差显微镜可见,正常对照组细胞贴壁生长,胞浆丰满,边界清楚,形态为短梭形或扁平形,细胞单层呈典型的鹅卵石镶嵌排列;200μM甲醛组,细胞数明显减少,细胞间隙变大,边界模糊,细胞变形明显,有部分细胞出现脱落死亡;80μM肼屈嗪干预后,细胞贴壁数量明显增多。(3)在没有肼屈嗪共孵育的情况下,0h的0、0.5、5m M甲醛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量无显着差异(p>0.05),随甲醛浓度升高到50m M,牛血清白蛋白与甲醛的结合量显着升高(p<0.05)。24、48、72、96h的0、0.5m M甲醛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量也没有差异(p>0.05),但5、50m M甲醛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量随时间的延长,结合量逐渐增加并成显着差异(p<0.05)。96h时,50m M甲醛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量比72h时结合量低(p<0.05)。有肼屈嗪(3.13、6.25、12.5、25、50、100m M)共孵育下,甲醛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量逐渐降低,并呈剂量依赖性;但肼屈嗪(3.13、6.25、12.5、25m M)与50m M甲醛及牛血清白蛋白共孵育96h,测定的甲醛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量都比72h的低。0.5、5m M甲醛与牛血清白蛋白共孵育在肼屈嗪的作用下,基本不结合。(4)1型糖尿病模型建立后,糖尿病模型组大鼠体重降低。正常对照组SD大鼠体重随时间增加;肼屈嗪干预第4周,与糖尿病模型对照组比较,肼屈嗪给药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每天进食量基本不变。1型糖尿病建立后,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进食量第一周增加,从第二周开始基本保持不变;肼屈嗪干预第4周,与糖尿病模型对照组相比,肼屈嗪给药组进食量无明显差异。正常对照组大鼠空腹血糖值正常;糖尿病模型组大鼠从链脲佐菌素注射后1周空腹血糖值升高并大于16.7mmol·L-1;肼屈嗪干预第4周,与糖尿病模型对照组比较,肼屈嗪给药组大鼠空腹血糖值无明显差异(p>0.05)。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前,两组SD大鼠血浆中甲醛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链脲佐菌素注射1、2、3周后,正常对照组与糖尿病模型组无显着差异,第4周糖尿病模型组血浆中甲醛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肼屈嗪连续干预4周,肼屈嗪给药组与糖尿病模型对照组相比血浆中甲醛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第0、4、8周大鼠血浆中甲醛含量相比,甲醛含量没有显着性变化。未给药的大鼠注射链脲佐菌素第4、8周与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前大鼠血浆中甲醛含量相比,甲醛含量升高。结论:肼屈嗪可能通过清除甲醛,抑制甲醛引起的HUVECs损伤,可以减少甲醛与蛋白质的交联。血浆中甲醛的升高可能与糖尿病的长期发展有关。

赵茜[5](2021)在《血清ADAM10与2型糖尿病及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研究血清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0(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10,AD AM 10)水平与 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及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的相关性,并探讨其相关机制及影响因素。[方 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患者以及同期健康管理中心的健康体检者共400例进行研究,根据病情分为 T2DM 组(n=100)、CHD 组(n=100)、T2DM 合并 CHD 组(n=100)以及对照组(n=100)。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抽取空腹肘静脉血测定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ADAM10水平。T2DM组中87名患者接受颈总动脉超声检测,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进行分组,即颈动脉无粥样硬化组(n=25)、颈动脉IMT增厚组(n=14)、颈动脉斑块组(48例);T2DM组患者再根据是否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分为单纯 T2DM 中(n=25)、T2DM 合并 CAS组(n=62)。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血清ADAM10水平差异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血清ADAM10的相关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血清ADAM10水平对T2DM合并ASCVD的诊断价值。[结 果]①血清ADAM10浓度在T2DM组(1833.44±778.69 pg/ml)、CHD 组(2015.95±802.10 pg/ml)、T2DM 合并 CHD 组(1983.09±734.88 pg/ml)均高于对照组(1485.77±530.12 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协方差分析校正混杂因素的影响后,CHD组及T2DM-CHD组患者血清ADAM10仍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清ADAM10浓度在T2DM合并 CAS 组(1975.73±787.30 pg/ml)>正常对照组(1485.77±530.12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协方差分析校正影响因素后差异仍显着。③在T2DM组患者中,血清ADAM10在颈动脉无粥样硬化组、颈动脉IMT增厚组、颈动脉斑块组呈现递增趋势(1676.12±736.42 pg/ml→1 835.00±798.79 pg/ml→2016.77±787.63 pg/ml),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年龄、收缩压、血清ADAM10水平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⑤Spearman相关性检验显示:血清ADAM10 水平与收缩压(r=0.154,P<0.05)、甘油三脂(r=0.181,P<0.05)、体重指数(r=0.181,P<0.05)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276,P<0.05)呈负相关。⑥血清ADAM10预测CHD的曲线下面积为0.683,95%CI为(0.609,0.757),最佳截断值为2158.0pg/ml,灵敏度为0.45,特异度为0.92。血清ADAM10预测T2DM合并CHD的曲线下面积为0.698,95%CI为(0.626,0.770),最佳截断值为2028.0pg/ml,灵敏度为0.44,特异度为0.87。血清ADAM10预测T2DM合并CAS的曲线下面积为0.696,95%CI为(0.611,0.785),最佳截断值为1977pg/ml,灵敏度为0.50,特异度为0.85。[结 论]①T2DM合并CHD组、T2DM合并CAS组患者血清ADAM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单纯T2DM组与对照组间血清ADMA10无显着差异;且在T2DM患者中,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重,血清ADAM10有升高的趋势,提示ADAM10可能促进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进展。②血清ADAM10升高、糖尿病病程延长、增龄、收缩压升高是T2DM患者颈脉粥样硬化加重的危险因素。③血清ADAM10水平与收缩压、甘油三脂、体重指数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④ROC曲线分析提示血清ADAM10水平对CHD以及T2DM合并ASCVD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杨一格[6](2021)在《冠心病痰浊证患者体内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表达水平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在发达国家已成为致死率最高的一类疾病,在发展中国家也日趋严重,加重了大部分家庭的心理负担与经济压力。尤其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正时时刻刻威胁着现代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CHD的根本病理学特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近年来随着对疾病的研究深入,证明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在AS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等范畴,痰浊证在CHD中医证候中占比较高。因此,深入研究痰浊证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探讨痰浊证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对中医诊断和辨证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现实意义。目的:本研究采用两种技术进行指标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冠心病痰浊证患者外周静脉血血清AGEs、RAGE、SOD、MDA、GSH-Px表达水平,采用RT-PCR技术检测冠心病痰浊证患者外周静脉血单核细胞中的RAGE mRNA和FoxO1 mRNA 表达水平,并采集患者 TC、TG、LDL-C、HDL-C、H-CRP、HbAlc 等临床检验指标,通过分析比较上述指标在健康人群与冠心病患者之间表达水平的差异性,进而探究冠心病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并同时分析比较上述指标在冠心病痰浊证患者与非痰浊证患者之间表达水平的差异性探究冠心病痰浊证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为冠心病痰浊证的病理机制与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生物学基础与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内科和综合科接受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20例,并纳入2020年6月至1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预防保健科的健康体检对象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参照《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指南》将12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痰浊证组(80例)与非痰浊证组(40例)。所有受试者入院第二天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通过技术分离出血清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后应用ELISA检测外周静脉血血清AGEs、RAGE、SOD、MDA、GSH-Px水平,并采用RT-PCR技术检测人外周静脉血单核细胞中RAGE mRNA和FoxO1 mRNA表达水平,并同时收集整理所有入组受试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AST、ALT、Scr、TC、TG、LDL-C、HDL-C、H-CRP、HbAlc 等相关临床检验数据。所得数据录入EpiData后再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代表组间具有差异性,P<0.01代表组间极具差异性。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150例研究对象,其中冠心病组120例,健康对照组30例,冠心病组分为两组,其中痰浊证组80例,非痰浊证组40例,统计学分析显示,冠心病组与健康组在性别、年龄、ALT、AST、Scr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冠心病痰浊证组与冠心病非痰浊证组在性别、年龄、ALT、AST、SCr方面也无统计学差异。1.冠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清AGEs、RAGE、MDA水平升高(AGEs:12.13± 2.83 μg/ml VS 8.92±3.72 μg/ml,P<0.01;RAGE:226.91± 87.56pg/ml VS 178.02± 78.16pg/ml,P<0.01;MDA:4.55±1.18nmol/ml VS 3.80± 1.13nmol/ml,P<0.01);血清 SOD、GSH-Px 水平下降(SOD:125.12±30.23 U/ml VS 153.58±25.87 U/ml,P<0.01;GSH-Px:1023.25± 216.31 U/ml VS 1146.49± 197.68 U/ml,P<0.01)。2.冠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C、TG、LDL-C、BMI、H-CRP、HbAlc水平升高(TC:4.02±0.81 mmol/LVS 3.55±1.11 mmol/L,P<0.05;TG:1.47±0.59 mmol/L VS 1.03± 0.46 mmol/L,P<0.01;LDL-C:2.75± 0.78 mmol/L VS 2.31± 0.62 mmol/L,P<0.01;BMI:24.39± 1.92 kg/m2 VS 21.88± 1.59 kg/m2,P<0.01;H-CRP:2.28±1.61 mg/dL VS 1.04±0.28 mg/dL,P<0.01;HbAlc:6.69±1.20%VS 5.57 ±0.10%,P<0.01);HDL-C水平下降(HDL-C:1.02±0.26mmol/L VS 1.37±0.36 mmol/L,P<0.01)。3.冠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RAGE mRNA和FoxO1 mRNA表达水平升高(RAGE mRNA:1.85± 0.70 VS 1.07±0.17,P<0.01;FoxO 1 mRNA:1.20± 0.58 VS 0.75±0.36,P<0.01)。4.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冠心病与AGEs、RAGE、MDA、RAGE mRNA、FoxO1 mRNA、H-CRP、TG、LDL-C、HbAlc 呈正相关,与 HDL-C、SOD 和 GSH-Px呈负相关。5.二元 logistics 回归分析提示冠心病与 AGEs、RAGE、MDA、SOD、GSH-Px、RAGE mRNA 和 FoxO1 mRNA 关系密切。6.冠心病痰浊组与冠心病非痰浊证组相比,血清AGEs、RAGE、MDA水平升高(AGEs:12.63± 2.43 μg/ml VS 11.13±3.31 μg/ml,P<0.05;RAGE:249.71±82.70 pg/ml VS 181.30± 79.63 pg/ml,P<0.01;MDA:4.71±1.30 nmol/ml VS 4.25± 0.82 nmol/ml,P<0.05);血清SOD、GSH-Px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7.冠心病痰浊组与冠心病非痰浊证组相比,LDL-C、BMI、H-CRP水平升高(LDL-C:2.90±0.82 mmol/L VS 2.46±0.60 mmol/L,P<0.01;BMI:24.68±1.84 kg/m2VS 23.81±1.97kg/m2,P<0.05;H-CRP:2.61±1.68mg/dLVS 1.62±1.21 mg/dL,P<0.01);TC、TG、HbAlc、HDL-C 无明显差异(P>0.05)。8.冠心病痰浊组与冠心病非痰浊证组相比,外周血单核细胞RAGE mRNA和FoxO1 mRNA 表达水平升高(RAGE mRNA:1.97±0.55 VS 1.61±0.89,P<0.01;FoxO1 mRNA:1.29±0.63 VS 1.03±0.42,P<0.05)。9.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冠心病痰浊证与AGEs、RAGE、MDA、RAGE mRNA、FoxO1 mRNA、H-CRP、LDL-C、TG、HbAlc 呈正相关。10.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冠心病痰浊证与AGEs、RAGE、MDA、RAGE mRNA、FoxO1 mRNA 关系密切。结论:1.冠心病患者血清中AGEs、RAGE水平上升,氧化应激启动,抗氧化能力受损,处于炎症因子激活与脂质过氧化状态。2.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糖耐量下降,相关基因RAGE mRNA和FoxO1 mRNA表达水平上调。3.冠心病痰浊证患者血清中AGEs、RAGE水平上升,且血清中炎症性氧化产物聚集。4.冠心病痰浊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糖耐量下降,且与非痰浊证组比较,相关基因RAGE mRNA和FoxO1 mRNA表达水平更高。

黄志鹏[7](2021)在《冠心病患者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比值、糖化血红蛋白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比值、糖化血红蛋白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20年9月行冠脉造影(CAG)患者970例,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组585例和非冠心病组385例,测定两组相关指标,其中选取行冠脉造影术确诊冠心病患者585例,收集相关指标并计算(非HDL-C、TG/HDL-C、Apo B/Apo A1),依照冠脉造影结果计算Gensini积分。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各指标与Gensini积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有意义指标与冠脉病变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年龄、性别、BMI、TC、TG、HDL-C、non-HDL-C、Apo A1、TG/HDL-C在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Apo B、Apo B/Apo A1、Lp-a、Hb Alc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冠心病患者的血清中CK、Apo B/Apo A1、Hb Alc的水平与不同冠脉病变支数组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冠心病患者不同Gensini积分组间临床资料的比较,各Gensini积分组间在Apo B、Apo B/Apo A1、Hb Alc随着冠脉狭窄严重程度增加有统计意义(P=0.006,P=0.002,P=0.004),年龄、BMI、TC、TG、HDL-C、non-HDL-C、Apo AI、TG/HDL-C、Lp-a均无统计学差异。(4)各危险因素与Gensini积分的Spearman相关分析,LDL-C、Apo B、Apo B/Apo A1、TG/HDL-C、Hb Alc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111,r=0.137,r=0.153,r=0.184)。(5)Gensini积分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Apo B/Apo A1、Hb Alc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其中Apo B/Apo A1的相关性最大。结论: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比值及糖化血红蛋白是冠心病冠脉病变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判断冠心病发病风险的可靠预测指标。

何洋[8](2021)在《糖尿病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方程的建立》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数目也随之增长,糖尿病肾病(DN)已经发展成为了终末期肾脏病(ESRD)需要替代治疗的主要组成病因。然而,尽管临床上糖尿病患者数量众多,但并非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走向DN甚至进展为ESRD。此外,引起DN的原因和机制十分复杂,直到目前仍未完全明了。虽然采取了严格控制血糖、降压和使用ACEI/ARB类药物综合治疗,但未能减低糖尿病ESRD的新发生率。并且既往研究中血糖、血脂等因素与肾功能进展的关系结论不一。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T2DN进展为ESRD的危险因素并初步建立预测方程,进一步为糖尿病肾病的精准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病例信息无缺失的5452例T2D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按照7:3的比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建模数据集与验证数据集,在建模数据集中根据研究对象是否进展为ESRD分组,比较各项临床指标间的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用以分析肾小球滤过率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用来分析影响T2DN患者进展为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初步构建并评估临床预测方程,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在验证数据集中利用该预测方程计算每例患者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的风险。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校准曲线和Brier评分对该预测方程的校准度进行评价,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该预测方程的区分度。结果:1.纳入的各项临床指标在建模数据集和验证数据集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2.建模数据集中,与非ESRD组患者相比,ESRD组患者在脑卒中、高血压、颈动脉内膜形成斑块方面具有更高的患病率,DM病程、SBP、BUN、Scr、SUA、24h UTP更高,而RASB药物使用率、Hb、Alb、HbA1c、TG、TC、LDL更低(P<0.05)。3.相关关系: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e GFR与年龄、DM病程、24h UTP、BUN、Scr、SUA呈负相关关系,与BMI、Hb、Alb、TC、TG、LDL等指标则呈正相关关系(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T2DN患者进展为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血压(OR=3.402,95%CI:2.253~5.136,P<0.001)、DM病程(OR=1.064,95%CI:1.045~1.088,P<0.001)、颈动脉内膜斑块(OR=1.520,95%CI:0.944~2.447,P=0.045)、SUA(OR=1.003,95%CI:1.001~1.004,P<0.001)和TC(OR=1.272,95%CI:1.030~1.571,P=0.026)是影响T2DN患者肾病进展成为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Hb(OR=0.931,95%CI:0.925~0.937,P<0.001)、Alb(OR=0.893,95%CI:0.877~0.909,P<0.001)和Hb A1c(OR=0.920,95%CI:0.850~0.996,P=0.039)是保护因素。5.模型情况:以高血压病史、DM病程、颈动脉内膜斑块、SUA、HbA1c、Alb、TC为预测因子建立的临床预测方程为:P=ex/(1+ex),X=3.969+1.224×高血压病史(0表示无,1表示有)+0.062×DM病程(年)+0.003×SUA(μmol/L)+0.241×TC(mmol/L)+0.418×颈内动脉内膜斑块(0表示无,1表示有)-0.083×Hb A1c(%)-0.113×Alb(g/L)-0.071×Hb(g/L)。6.模型评估:在建模数据集中对该预测方程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最终得到x2=8.552(P=0.381>0.05),Brier评分为0.05,表明该模型校准度尚可。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42(95%CI:0.934~0.949,P<0.001),提示该模型区分度高。其中,约登指数0.763,灵敏度86.69%特异度86.65%,阳性似然比6.72,阴性似然比0.12,阳性预测值43.4%,阴性预测值98.7%。验证数据集中该预测方程Brier评分为0.08,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12(95%CI:0.897~0.925,P<0.001),约登指数0.701,灵敏度83.23%,特异度86.92%,阳性似然比6.36,阴性似然比0.19,阳性预测值40.6%,阴性预测值98.0%。结论:高血压、DM病程、颈动脉内膜斑块、SUA、TC是T2DN患者最终进展为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HbA1c、Alb和Hb是保护因素。以高血压病史、DM病程、颈动脉内膜斑块、SUA、HbA1c、Alb、TC和Hb为预测因子建立的临床预测方程对预测T2DN患者是否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具有一定价值。临床上,对上述指标的监测及管理在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预后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樊雅晴[9](2020)在《非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非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HDL-C)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大血管病变的关系,为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T2DM患者208例,根据是否合并大血管病变,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100例和单纯糖尿病组108例。比较两组间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 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 Fins)、空腹C肽(FC-P)、餐后2h C肽(2h C-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non-HDL-C/HDL-C、脂蛋白小a(Lp(a))、载脂蛋白A(apo A)、载脂蛋白B(apo B)。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暴露因素与疾病间的关系采用χ2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间性别、年龄及病程构成比较,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女性所占比例大于单纯糖尿病组,且年龄和糖尿病病程明显大于单纯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SBP、Hb A1c、FPG、TC、LDL-C、non-HDLC、non-HDL-C/HDL-C水平,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间DBP、2h PG、Fins、2h Fins、FC-P、2h C-P、TG、HDL-C、Lp(a)、apo A、apo 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以LDL-C均值3.17 mmol/L、non-HDL-C均值3.82mmol/L、nonHDL-C/HDL-C均值3.29为暴露界值进行关系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的暴露比例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以是否合并大血管病变为因变量,以LDL-C、non-HDL-C、non-HDL-C/HDL-C及单因素分析中无可比性的因素(性别、病程、年龄、SBP、Hb A1c、FPG、TC)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了可比性较差的因素后,non-HDL-C/HDL-C仍然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non-HDL-C/HDL-C升高,危险性增大。结论1 non-HDL-C/HDL-C与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non-HDLC/HDL-C升高,大血管病变风险增高。2 non-HDL-C/HDL-C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关系的密切程度大于LDL-C和non-HDL-C。图0幅;表10个;参167篇。

韩熙琼[10](2019)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诱导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患者常见的血管并发症,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状态加速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的生成,后者可通过增加氧化应激及激活炎症因子等机制加速AS进展。单核巨噬细胞是AS起始及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炎症细胞,且具有表型极化的能力。根据其活化状态以及功能的不同,巨噬细胞主要分为经典活化型巨噬细胞(M1型)和替代活化型巨噬细胞(M2型)。M1型巨噬细胞分泌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or alpha,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在促炎反应中起重要作用;M2型巨噬细胞通过分泌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和精氨酸酶1(arginase 1,Arg1),抑制炎症并修复组织。近年来,巨噬细胞极化在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研究领域中取得了重要进展。M1型巨噬细胞加速斑块形成并增加斑块不稳定性,而M2型巨噬细胞在保持斑块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AGEs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能量代谢方式转换是巨噬细胞极化的重要节点,M1型巨噬细胞的糖代谢以糖酵解为主。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在糖酵解中起关键作用,而巨噬细胞糖酵解和促炎激活主要依赖HIF-1α途径。我们前期研究发现AGEs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的无氧糖酵解。以上提示AGEs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可能依赖于糖代谢方式的转换,HIF-1α可能参与其中。丙酮酸脱氢酶激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s,PDKs)有四种同工酶,PDK1-4通过磷酸化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PDC)丝氨酸残基不同位点抑制PDC活性,抑制三羧酸循环。黑色素瘤细胞系中,HIF-1α可以调控PDK4表达。同时PDK2/4与外周巨噬细胞向M1型的诱导有关。因此,我们推断PDK4可能参与AGEs/HIF-1α诱导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的过程。另外,AGEs与细胞表面特异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the receptor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RAGE)结合后诱导氧化应激,激活转录因子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eta,NF-κB),促进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因表达,参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进展。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 1,AP-1)、孤核受体77(orphan nuclear receptor 77,Nur77)、干扰素调节因子5/8(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5/8,IRF5/8)和NF-κB等关键转录因子同样调控巨噬细胞M1/M2极化。综合以上研究背景,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说:1.AGE-BSA通过HIF-1α/PDK4通路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巨噬细胞极化;2.氧化应激参与AGE-BSA经HIF-1α/PDK4通路诱导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过程;3.PDK4通过调控与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的关键转录因子表达促进AGE-BSA处理的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研究方法:1.AGE-BSA制备葡萄糖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37℃避光孵育90天制得AGE-BSA,BCA法检测蛋白浓度。2.在体观察AGEs和巨噬细胞极化apoE-/-小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左侧颈动脉部分结扎术(partial left carotid artery ligation surgery,PLCA)+高脂饮食构建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HE染色观察斑块大小;ELISA法检测血浆AGEs,TNF-α、IL-6和IL-10各细胞因子水平;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real-time PCR,qPCR)、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检测斑块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标记iNOS和M2型巨噬细胞标记Arg1的mRNA和蛋白表达。3.AGE-BSA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不同浓度梯度(50,100,200和400μg/mL)以及时间梯度(0,12,24,48和72小时)的AGE-BSA处理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0的分泌情况;qPCR检测iNOS、Arg1、HIF-1α和PDK4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iNOS、Arg1、HIF-1α和PDK4蛋白表达。4.siHIF-1α与AGE-BSA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设计、合成三条特异性针对HIF-1α的小干扰RNA(siHIF-1α),然后通过Lipo-2000将三条siHIF-1α以及对照小RNA(Control siRNA,siNC)转染RAW264.7细胞,qPCR、WB实验检测三条siHIF-1α对HIF-1α的干扰效率,选出最佳siHIF-1α用于后续实验。实验分为200μg/ml BSA+siNC、200μg/ml BSA-AGE+siNC和200μg/ml BSA-AGE+siHIF-1α三组处理RAW264.7 48小时后,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0分泌情况;qPCR检测iNOS、Arg1和PDK4的mRNA表达;WB检测iNOS、Arg1和PDK4的蛋白表达。5.siPDK4与AGE-BSA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设计、合成三条PDK4特异的小干扰RNA(siPDK4),将siPDK4以及siNC转染RAW264.7细胞并验证siPDK4的干扰效率,选出最佳siPDK4用于后续实验。实验分为200μg/ml BSA+siNC、200μg/ml BSA-AGE+siNC和200μg/ml BSA-AGE+siPDK4三组处理RAW264.7,48小时后,ELISA法检测TNF-α、IL-6和IL-10分泌情况;qPCR检测iNOS和Arg1的mRNA表达;WB检测iNOS和Arg1蛋白表达。6.siHIF-1α对PDK4以及siPDK4对HIF-1α表达的影响将siHIF-1α以及对照siNC转染RAW264.7细胞,qPCR和WB实验检测siHIF-1α对PDK4表达的影响。同样,将siPDK4以及siNC转染RAW264.7细胞,qPCR和WB检测siPDK4对HIF-1α表达的影响。7.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检测HIF-1α与PDK4启动子区域的结合构建HIF-1α过表达质粒并验证HIF-1α过表达效率。然后将HIF-1α过表达质粒及其对照质粒转染RAW264.7细胞,实施ChIP实验。UCSC网站预测PDK4的启动子,设计针对PDK4的启动子引物。最后通过qPCR实验检测HIF-1α与PDK4启动子区域的结合情况。8.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HIF-1α对PDK4表达的调控将PDK4的启动子构建进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GL3-luciferase basic中,并将其分别与HIF-1α过表达质粒及其对照质粒转染RAW264.7细胞中,检测荧光素酶强度。9.沉默HIF-1α同时过表达PDK4对AGE-BSA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构建PDK4过表达质粒并验证PDK4过表达效率。然后按以下分组分别处理细胞:BSA+siNC+pcDNA;AGE-BSA+siNC+pcDNA;AGE-BSA+siHIF-1α+pcDNA;AGE-BSA+siHIF-1α+pcDNA-PDK4。ELISA实验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0的分泌;qPCR和WB实验检测iNOS和Arg1的mRNA和蛋白表达。10.ROS与AGE-BSA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实验分空白对照、200μg/ml BSA和200μg/ml BSA-AGE三组处理RAW264.7,使用ROS探针检测细胞内ROS水平;ROS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处理AGE-BSA诱导的RAW264.7,ELISA检测相应的炎症因子;qPCR和WB实验检测iNOS、Arg1、HIF-1α和PDK4的mRNA和蛋白表达。11.AP-1与AGE-BSA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按照空白对照、BSA和BSA-AGE三组干预RAW264.7,qPCR检测AP-1、Nur77、IRF5/8、NF-κB的mRNA表达;siHIF-1α和siPDK4处理RAW264.7,qPCR检测AP-1 mRNA表达;分别使用NAC、siHIF-1α和siPDK4处理AGE-BSA干预的RAW264.7,qPCR检测AP-1mRNA表达;按以下分组分别处理细胞:BSA+siNC+pcDNA;AGE-BSA+siNC+pcDNA;AGE-BSA+siHIF-1α+pcDNA;AGE-BSA+siHIF-1α+pcDNA-PDK4,qPCR检测AP-1 mRNA表达。研究结果:1.BSA组及AGE-BSA组孵育液避光孵育3个月后,可见AGE-BSA组孵育产物较BSA组明显加深,呈棕黄色。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仪(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etector,HPLC)构建的流动注射分析系统,设定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370 nm、发射波长440 nm测定糖基化终产物-肽(AGE-P)含量,结果显示AGE-BSA组峰高明显高于BSA组,提示葡萄糖-BSA孵育产物为AGE-BSA。BCA法测得AGE-BSA的蛋白浓度为25mg/ml。2.在apoE-/-小鼠中构建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HE染色结果显示,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左侧颈总动脉均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且在糖尿病组中,颈总动脉直径的减少比非糖尿病组更明显。AGEs检测试剂盒发现糖尿病组小鼠血浆AGEs显着高于非糖尿病组。ELISA试剂盒检测各模型组小鼠血浆中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表明糖尿病组小鼠血浆中TNF-α、IL-6表达上调,IL-10表达下调。qPCR和WB实验结果表明糖尿病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iNOS表达上调而Arg1的表达下调。3.不同浓度梯度(50,100,200和400μg/mL)以及时间梯度(0,12,24,48和72小时)的AGE-BSA处理RAW264.7细胞,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浓度以及时间的增加,AGE-BSA能够显着增加TNF-α、IL-6分泌,减少IL-10分泌;qPCR和WB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梯度以及时间梯度的AGE-BSA增加RAW264.7细胞中iNOS的表达,抑制Arg1的表达。4.qPCR和WB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梯度(50,100,200和400μg/mL)以及时间梯度(0,12,24,48和72小时)的AGE-BSA处理RAW264.7细胞后,HIF-1α的mRNA以及蛋白量都显着增加。三条siHIF-1α均可有效抑制RAW264.7细胞HIF-1α表达,其中siHIF-1α-3被选用在后续实验中。200μg/ml BSA+siNC、200μg/ml BSA-AGE+siNC和200μg/ml BSA-AGE+siHIF-1α处理RAW264.7 48小时后,ELISA结果显示沉默HIF-1α抑制AGE-BSA引起的TNF-α、IL-6增加和IL-10减少。qPCR和WB结果表明,沉默HIF-1α能够逆转AGE-BSA引起的iNOS的增加以及Arg1的降低。5.qPCR、WB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梯度(50,100,200和400μg/mL)以及时间梯度(0,12,24,48和72小时)的AGE-BSA处理RAW264.7细胞后,PDK4 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加。三条siPDK4均可有效抑制RAW264.7细胞中PDK4的表达,siPDK4-3被用于后续实验。200μg/ml BSA+siNC、200μg/ml BSA-AGE+siNC和200μg/ml BSA-AGE+siPDK4处理RAW264.7 48小时后,ELISA结果表明沉默PDK4抑制AGE-BSA引起的TNF-α、IL-6增加和IL-10减少;qPCR和WB结果表明,沉默PDK4抑制AGE-BSA引起的iNOS增加以及Arg1降低。6.qPCR和WB结果表明,抑制HIF-1α的表达降低RAW264.7中PDK4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制PDK4的表达对RAW264.7中HIF-1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无显着影响。7.成功构建HIF-1α过表达系统;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表示过表达HIF-1α后,PDK4的启动子的丰度显着升高。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表示过表达HIF-1α能够促进PDK4的启动子启动的荧光素酶表达。8.按照200μg/ml BSA+siNC、200μg/ml BSA-AGE+siNC和200μg/ml BSA-AGE+siHIF-1α三组处理RAW264.7 48 h,qPCR和WB结果显示siHIF-1α能够抑制AGE-BSA诱导的PDK4上调。成功构建PDK4过表达系统。BSA+siNC+pcDNA;AGE-BSA+siNC+pcDNA;AGE-BSA+siHIF-1α+pcDNA;AGE-BSA+siHIF-1α+pcDNA-PDK4处理RAW264.7细胞,ELISA结果表明,与AGE-BSA+siNC+pcDNA相比,AGE-BSA+siHIF-1α+pcDNA组TNF-α、IL-6分泌减少和IL-10分泌增加,而过表达PDK4可以逆转siHIF-1α引起的细胞因子分泌改变。qPCR和WB结果表明HIF-1α抑制引起的iNOS表达减少和Arg1的增加可被PDK4过表达所逆转。9.ROS检测结果表明AGE-BSA使RAW264.7细胞产生ROS增加。ELISA、qPCR和WB的结果提示ROS抑制剂NAC可以抑制AGE-BSA诱导的TNF-α、IL-6增加和IL-10的减少,抑制iNOS的上调和Arg1的下调,并且抑制HIF-1α和PDK4的增加。10.qPCR结果表明,与BSA对照组相比,AGE-BSA处理巨噬细胞后AP-1、IRF5、IRF8和NF-κB的mRNA表达增加,Nur77的mRNA表达减少。其中,AP-1和IRF5 mRNA的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转录因子mRNA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且AP-1的上调最为显着。siHIF-1α和siPDK4分别处理RAW264.7,qPCR结果显示AP-1 mRNA表达减低;抑制ROS、HIF-1α或者PDK4能够降低AGE-BSA引起的AP-1 mRNA表达上调。BSA+siNC+pcDNA;AGE-BSA+siNC+pcDNA;AGE-BSA+siHIF-1α+pcDNA;AGE-BSA+siHIF-1α+pcDNA-PDK4处理巨噬细胞,qPCR结果显示siHIF-1α对AGE-BSA引起的AP-1上调的抑制作用可被PDK4过表达所逆转。结论本研究观察到在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浆中AGEs水平升高,同时颈动脉粥样硬化较非糖尿病小鼠严重,伴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表达增加,提示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增加。体外研究表明AGE-BSA通过促进ROS产生,增加HIF-1α表达,HIF-1α与PDK4启动子区直接结合促进PDK4表达,进而诱导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即AGE-BSA通过ROS/HIF-1α/PDK4通路促进巨噬细胞M1极化。初步研究提示AP-1可能是PDK4参与AGE-BSA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的下游转录因子。

二、活性氧与糖基化终产物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性氧与糖基化终产物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食源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人体的健康危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GEs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1.1食源性AGEs生成途径
    1.2食源性AGEs来源及其毒性作用机制
    1.3食源性AGEs在人体内的吸收、消化和排泄
2 AGEs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影响
    2.1 AGEs对糖尿病的影响
    2.2 AGEs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
    2.3 AGEs对糖尿病视网膜病的影响
    2.4 AGEs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
    2.5 AGEs对糖尿病心血管病的影响
3 AGEs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影响
4 AGEs对肺癌的影响
5 AGEs对肠道疾病的影响
6 AGEs的控制以及预防方式
7结论

(2)动脉粥样硬化诱发的海马代谢异常影响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的机制及运动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1.问题的提出
    2.学术思路
    3.实验流程与技术路线
        3.1 实验流程
        3.2 实验技术路线
文献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认知损害的发病机制及运动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引言
    1 动脉粥样硬化与认知损害
        1.1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1.2 血管性认知损害概述
        1.3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认知损害的独立风险因素
    2 动脉粥样硬化与突触可塑性下降
        2.1 突触可塑性与突触可塑相关蛋白
        2.2 动脉粥样硬化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3 动脉粥样硬化影响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
        3.1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流量减少
        3.2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内炎症反应加剧
        3.3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内氧化应激加剧
        3.4 动脉粥样硬化与白质病变
        3.5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代谢异常
        3.5.1 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脑代谢异常
        3.5.2 脑代谢异常对突触可塑性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
    4 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和认知功能的调节作用
        4.1 运动能够防止或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4.2 运动促进海马神经发生,改善认知功能
        4.3 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突触可塑性和认知的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海马代谢改变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1.3 实验对象
        1.1.4 饲料配方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动物建模与分组
        1.2.2 运动干预
        1.2.3 实验动物相关指标测量和组织样品收集
        1.2.4 血糖和血脂四项的检测
        1.2.5 主动脉油红O染色和HE染色
        1.2.6 动物组织代谢组学检测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的血糖、血脂和血管形态学改变
        2.2 有氧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糖和血脂的影响
        2.3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代谢改变
        2.4 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代谢的影响
    3 讨论
        3.1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内代谢改变
        3.1.1 糖代谢
        3.1.2 脂肪酸代谢
        3.1.3 胆固醇代谢
        3.1.4 氨基酸代谢
        3.2 运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的异常代谢
    4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海马代谢紊乱影响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的可能机制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的构建和有氧运动方案
        2.2 行为学测试
        2.3 海马组织样本采集
        2.4 Western-blot蛋白免疫印迹
        2.4.1 SDS-PAGE蛋白质电泳试剂的配置
        2.4.2 分离胶与浓缩胶的配制
        2.4.3 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有氧运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糖脂转运体表达
        3.2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3.3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突触可塑相关蛋白的表达改变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3.4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代谢调节酶的改变及运动的调节作用
        3.5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AMPK表达及活性改变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3.6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SIRT1 表达及活性改变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3.7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内炎症信号通路的改变及运动的调节作用
        3.8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m TOR信号通路表达及活性改变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4 讨论
        4.1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受损和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降低
        4.2 动脉粥样硬化诱发海马代谢异常影响突触可塑相关蛋白和空间记忆的可能机制
        4.2.1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内能源底物供给不足和代谢紊乱
        4.2.2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m TOR信号通路抑制
        4.2.3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内AMPK信号途径激活
        4.2.4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内SIRT1 表达改变
        4.2.5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NF-κB/NLRP3/IL-1β信号通路激活
        4.3 有氧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突触可塑相关蛋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研究创新点
局限性与展望
学习经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致谢

(3)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心脏结构、功能和自主神经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入组标准
    1.2 研究方法
    1.3 资料采集
        1.3.1 一般信息采集
        1.3.2 实验室检查资料收集
        1.3.3 特殊检查结果采集
        1.3.3.1 超声心动图
        1.3.3.2 心率变异性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1.5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因素及赋值
    1.6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因素及赋值
2 研究结果
    2.1 2型糖尿病心肌病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
        2.1.1 入组患者基线特征
        2.1.2 2型糖尿病心肌病的患病率
        2.1.3 2型糖尿病心脏舒张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2.1.4 2轻度与中重度舒张功能障碍危险因素分析
    2.2 2型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患病率及危险因素
        2.2.1 2型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患病率
        2.2.2 2型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危险因素
    2.3 2型糖尿病心肌病与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心肌病的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肼屈嗪通过清除甲醛抑制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肼屈嗪抑制甲醛引起的HUVECs损伤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肼屈嗪对AGEs的抑制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简历

(5)血清ADAM10与2型糖尿病及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ADAM10促发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冠心病痰浊证患者体内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表达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冠心病痰浊证与糖代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冠心病患者血清AGEs、RAGE水平及外周血单核细胞RAGE mRNA、FoxO1mRNA表达水平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实验二 冠心病患者血清MDA、SOD、GSH-Px水平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实验三 冠心病痰浊证患者血清AGEs、RAGE水平及外周血单核细胞RAGE mRNA、FoxO1 mRNA表达水平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实验四 冠心病痰浊证患者血清MDA、SOD、GSH-Px水平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冠心病患者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比值、糖化血红蛋白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与内容
    1 研究对象
    2.研究资料及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载脂蛋白 B/A1、糖化血红蛋白与冠心病发生风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8)糖尿病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方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资料分析
    3.2 T2DN患者进展为ESRD模型的建立
    3.3 T2DN患者进展为ESRD预测方程的验证
第四章 讨论
    4.1 DN与年龄、DM病程之间的关系
    4.2 .DN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
    4.3 DN与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关系
    4.4 DN与尿酸之间的关系
    4.5 DN与血脂代谢紊乱之间的关系
    4.6 DN与血糖控制之间的关系
    4.7 DN与白蛋白尿之间的关系
    4.8 DN与血红蛋白的关系
    4.9 DN与白蛋白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对照表
综述 脂代谢紊乱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非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1.3 统计学分析
        1.1.4 可能出现的偏倚及其控制措施
    1.2 结果
        1.2.1 两组基本特征比较
        1.2.2 LDL-C、non-HDL-C、non-HDL-C/HDL-C与2 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1.2.3 non-HDL-C/HDL-C与2 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1.3 讨论
        1.3.1 non-HDL-C/HDL-C与2 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1.3.2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
        1.3.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2.1 高血糖对大血管病变的影响机制
        2.1.1 糖基化终产物(AGEs)形成增加和AGEs-RAGE轴的激活
        2.1.2 多元醇途径的激活
        2.1.3 蛋白激酶C(PKC)的激活
        2.1.4 己糖胺通路过度激活
        2.1.5 氧化应激增强
        2.1.6 慢性炎症
    2.2 胰岛素抵抗对大血管病变的影响机制
    2.3 脂代谢异常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影响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A 2型糖尿病调查表
附录 B 参与临床研究患者知情同意书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10)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诱导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2.方法
实验结果
    1.AGE-BSA孵育及鉴定
    2.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中AGEs水平及巨噬细胞极化情况
    3.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BSA)促进巨噬细胞向M1 型极化
    4.AGE-BSA通过调控HIF-1α的表达促进巨噬细胞M1 极化
    5.AGE-BSA通过调控PDK4 的表达促进巨噬细胞M1 极化
    6.HIF-1α能够通过结合PDK4 的启动子区促进PDK4 的表达
    7.HIF-1α通过调控PDK4 的表达影响AGE-BSA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
    8.ROS参与AGE-BSA/HIF-1α/PDK4 通路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
    9.PDK4 通过调控AP-1 表达促进AGE-BSA诱导的巨噬细胞向M1 型极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活性氧与糖基化终产物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食源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人体的健康危害研究进展[J]. 龚频,裴舒亚,韩业雯,杨文娟,常相娜,陈福欣. 食品工业科技, 2022
  • [2]动脉粥样硬化诱发的海马代谢异常影响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的机制及运动的调节作用[D]. 刘蓓蓓.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心脏结构、功能和自主神经变化的研究[D]. 王京. 大理大学, 2021(09)
  • [4]肼屈嗪通过清除甲醛抑制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形成[D]. 周永银. 汕头大学, 2021(02)
  • [5]血清ADAM10与2型糖尿病及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D]. 赵茜.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6]冠心病痰浊证患者体内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表达水平研究[D]. 杨一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冠心病患者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比值、糖化血红蛋白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D]. 黄志鹏.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8]糖尿病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方程的建立[D]. 何洋. 兰州大学, 2021(12)
  • [9]非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D]. 樊雅晴.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10]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诱导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韩熙琼. 东南大学, 2019

标签:;  ;  ;  ;  ;  

活性氧与糖基化终产物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