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样本哮喘患者肺功能实验、支气管反应性和呼气一氧化氮测定之间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詹小燕[1](2021)在《慢性气道疾病气道一氧化氮水平的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比较气道一氧化氮水平在不同慢性气道疾病中的差异,探讨气道一氧化氮水平在慢性气道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245位受试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患者72人,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86人,非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慢性咳嗽患者46人,同期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41人。分别进行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小气道或肺泡一氧化氮(Aveolar nitric oxide,CaNO)、肺功能、脉冲震荡、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测定。分析不同组间气道一氧化氮测量值的差异,分析气道一氧化氮测量值与嗜酸性粒细胞、年龄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确定气道炎症指标诊断哮喘的最佳临界值。结果(1)哮喘组的FeNO值高于COPD组、非CVA慢性咳嗽组及健康对照组[40.80(37.27)ppb vs.17.85(15.58)ppb,13.80(12.22)ppb,10.10(9.80)ppb,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OPD组FeNO值高于健康对照组[17.85(15.58)ppb vs.10.10(9.80)ppb,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哮喘组的CaNO值高于非CVA慢性咳嗽组[3.30(4.63)ppb vs.2.50(1.75)ppb,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两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aNO与FeNO、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47、0.170、0.130,P均<0.05)。CaNO与吸烟指数无相关关系(r=0.102,P=0.111)。(4)FeNO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2、0.296,P均<0.05),FeNO与年龄呈负相关(r=-0.130,P<0.05)。(5)气道炎症指标对哮喘诊断的价值:FeNO的ROC曲线下面积:0.81,最佳临界值:22.90ppb,敏感度76%,特异度77%;CaNO的ROC曲线下面积:0.60,最佳临界值:3.65ppb,敏感度43%,特异度82%。(6)鉴别哮喘和非CVA慢性咳嗽的价值:FeNO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最佳临界值:21.15ppb,敏感度77%,特异度76%;CaNO的ROC曲线下面积:0.65,最佳临界值:3.45ppb,敏感度45%,特异度85%。(7)FeNO与FEV1%Pred呈负相关(r=-0.214,P<0.05);CaNO与FEV1%Pred无相关关系(r=-0.058,P=0.366)。(8)气道一氧化氮与脉冲震荡法检测的气道阻力参数无相关关系。结论(1)CaNO与FeNO、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外周血粒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CaNO与吸烟指数无相关关系。FeNO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2)哮喘患者的FeNO水平高于其它慢性气道疾病组。哮喘患者的CaNO水平高于非CVA慢性咳嗽组。(3)FeNO比CaNO及其它气道炎症指标,对哮喘的诊断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4)CaNO用于鉴别诊断哮喘与非CVA慢性咳嗽,灵敏度低。(5)气道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与脉冲震荡法测定的气道阻力检测参数可能不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刘乃亮[2](2021)在《基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在访视中FeNO与嗜酸性粒细胞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一种仅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哮喘,因其缺乏哮喘疾病的典型症状,容易导致漏诊,使患者长期不愈并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目前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气道的炎症及精神状况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通过长达六个月的随访,观察并统计分析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气道的炎症及精神状况,为深入理解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机制提供基础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4月就诊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行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 NO)、诱导痰嗜酸粒细胞(EOS)和外周血EOS检测并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问卷,然后对患者予以规范化治疗(V0期)。随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分别在第2周(V1期)、第1月(V2期)、第2月(V3期)、第3月(V4期)、第4月(V5期)、第5月(V6期)、第6月(V7期)进行随访。随访检测内容同上。随后,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36名患者的Fe NO水平从初诊时的55.1±39.9 ppb降低到V7的31.4±23.7ppb,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2.36名患者中,有21名为嗜酸性气道炎症型,15名为非嗜酸性气道炎症型。嗜酸性气道炎症患者痰EOS从V0期的25.66±20.01%降低到V7期的2.20±2.68%,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1);非嗜酸性气道炎症型患者痰EOS从VO期的0.72±0.53%降低到0.48±1.2%,无统计学差异。3.36名患者的外周血EOS水平从初诊时的0.35±0.27×109/L降低到V7的0.21±0.19×109/L,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8);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初诊时(V0期)患者的Fe NO水平与康复期(V7期)的FVC,FEV1呈显着正相关,与FEV1/FVC不相关;初诊时(V0期)痰EOS水平与康复期(V7期)的FVC,FEV1及FVC/FEV1均无显着性关系;初诊时(V0期)患者的血EOS水平与康复期FVC,FEV1及FVC/FEV1均无显着性关系;5.初诊时,36名患者中有4名患者伴有抑郁,7名患者存在焦虑症状;到V7期,有4名患者伴有抑郁,5名患者伴有焦虑,均无显着改善。研究结论:1.所有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的Fe NO和外周血EOS均在访视期内显着下降,嗜酸性气道炎症患者的诱导痰EOS在访视期内也显着下降;非嗜酸性气道炎症型患者痰EOS一直维持在极低水平,在访视期内没有显着变化。2.初诊时患者Fe NO值与康复期肺功能呈正相关。3.在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等发病风险较高。
李江华[3](2021)在《FeNO和血EOS在疑似哮喘及气道高反应性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哮喘疑诊患者中FeNO和血EOS的分布及其对可变呼气气流受限的预测价值研究背景:哮喘的疾病特点是反复出现的呼吸道症状和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全世界大约有3.58亿人受到该病的影响。与此同时,许多患者仍未明确哮喘的诊断,诊治的不及时导致他们工作效率下降,生活和心理状态也受影响。诊断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哮喘的临床症状没有特异性,而被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推荐的几种客观检查手段各有不足:如检查流程复杂、需要患者良好的配合、检查时间长、检查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常用的支气管激发试验(bronchial-provocation test,BPT)和支气管舒张试验(bronchodilation test,BDT)。因此,寻找一种简便有效的哮喘诊断方法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多数哮喘是一种由2型T辅助性细胞(T-helper 2,Th2)驱动的炎症性疾病,即使是中到重度的持续性皮质类固醇难治性哮喘(也称为低Th2型)也具有高Th2的特点。而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和血嗜酸性粒细胞(blood eosinophil,B-Eos)计数被认为是Th2炎症的生物标志物。作为简便易用的生物标志物,尽管FeNO和B-Eos计数的确切特征以及它们在哮喘诊断中的作用仍有争议,但它们的辅助诊断效能仍具有研究价值。研究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和血嗜酸性粒细胞联合检测能否用于识别部分哮喘客观测试阳性患者,以使他们避免进行复杂的哮喘客观测试。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哮喘疑似患者,共筛查到7463例。将2349例数据齐全的患者(同时有FeNO、B-Eos计数和肺功能数据)纳入队列研究;其中,根据反复出现的呼吸道症状和支气管激发或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807例患者被临床医生诊断患有哮喘。而后通过串联实验,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依据两种生物标志物的推荐诊断界值,将研究队列分为:A组(高FeNO、高B-Eos计数,n=395例)、B组(高FeNO、低B-Eos计数,n=354例)、C组(低FeNO、高B-Eos计数,n=273例)、D组(低FeNO、低B-Eos计数,n=1327例)。进而比较不同组间哮喘客观测试阳性和肺功能减退的风险,并在不完全数据组验证所得的结论。研究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FeNO用于预测阳性哮喘客观测试的最佳界值为38 ppb,B-Eos为203个/微升,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无统计学差异(0.745 vs.0.728,P=0.212);通过logistic模型联合两种生物标志物的AUC略有增加(0.768 vs.0.745或0.728,P<0.001)。随着FeNO或B-Eos计数的逐渐升高,客观测试阳性的优势比也逐渐增加(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P<0.001)。进一步分析串联试验下FeNO和B-Eos不同阈值的组合,发现患者的生物标志物水平中度升高时(FeNO>40 ppb且B-Eos>300个/微升),可以预测哮喘客观测试阳性,因为此时的诊断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PLR)大于10。当选择2017年至2019年的数据作为内部验证数据集时,上诉结论得到了验证。研究结论:单独检测FeNO或B-Eos计数不足以准确预测哮喘客观测试结果。当可疑哮喘受试者的生物标志物中度升高时(FeNO>40 ppb且B-Eos>300个/微升),可以预测哮喘客观测试阳性,进而使这部分患者避免复杂的哮喘诊断试验,特别是哮喘客观测试不可及时。第二部分FeNO和血EOS对哮喘患者AHR程度的预测价值研究背景: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通常与呼气气流受限和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AHR)有关。它的特征是具有可变的呼吸道症状,例如咳嗽,胸闷,气急和喘息,这些症状随时间不同而强度可变。为了避免诊断不足,过度诊断或误诊,需要进行客观检查以确认哮喘的诊断。乙酰甲胆碱激发试验(methacholine challenge test,MCT)是哮喘诊断的常用方法,该检查灵敏度高、可靠性好。此外哮喘控制不佳通常会伴有较高程度的AHR,当哮喘病情改善时,AHR程度会降低。但是,AHR的程度却很难确定。这是因为MCT检查非常耗时,有诱发哮喘急性发作的风险,通常在基层医院中也无法开展。因此,需要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来确定AHR的程度、监测哮喘病情的变化以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研究目的:分析FeNO水平和B-Eos计数对哮喘患者AHR程度的预测价值,并探索AHR严重程度的预测模型。研究方法:回顾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首诊为哮喘的患者1347例,将其中520例具有FeNO和B-Eos的纳入主要研究人群。依据MCT中乙酰甲胆碱累积剂量,将患者分为重度AHR组(MCT为中度或重度阳性,n=183)和轻度AHR组(MCT为极轻度或轻度阳性,n=337)。然后分析两组差异,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最后绘制重度AHR风险的列线图和森林图。研究结果:重度AHR组的FeNO和B-Eos均高于轻度AHR组(73 vs 36 ppb、394 vs 243个/微升,P<0.001)。Logistic回归示年龄、性别、FEV1/FVC、B-Eos、FeNO为重度AHR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它们纳入回归模型,其灵敏度为49.7%,特异度为87.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示模型的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单独的FeNO或B-Eos(0.797 vs 0.715或0.644,P<0.001)。重度AHR风险的亚组分析示:随着FeNO或B-Eos的增高风险逐步增高(趋势检验P<0.001);女性的风险为男性的1.57倍(P=0.041),而低FEV1/FVC组(<70%)为正常组的3.38倍(P<0.001)。研究结论:在哮喘患者中单独的FeNO或B-Eos对重度AHR具有中等程度的预测效能,通过多因素回归模型构建的列线图可以用于预测重度AHR的概率。
张金桃[4](2021)在《血清IL-17、FeNO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血清白介素17(IL-17)、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在支气管哮喘(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和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慢阻肺)患者的水平,探讨二者与哮喘+慢阻肺的关系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就诊并自愿参加研究的哮喘患者23例(哮喘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28例(慢阻肺组)和哮喘+慢阻肺患者21例(哮喘+慢阻肺组),以及健康不吸烟者20名(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各组血清IL-17以及FeNO水平,比较各组血清IL-17和FeNO水平的差异;完善肺功能检查,血细胞分析,分析各组IL-17、FeNO 值与 FEV1、FVC、FEV1/FVC、FEV1%pred、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IL-17水平与FeNO对于区分哮喘+慢阻肺和哮喘、慢阻肺的诊断价值。[结果]1.哮喘+慢阻肺组和哮喘组血清IL-17均高于慢阻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哮喘+慢阻肺组和哮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实验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哮喘组FeNO水平最高,哮喘+慢阻肺组高于慢阻肺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慢阻肺组和健康对照组FeNO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慢阻肺组和哮喘+慢阻肺组FEV1/FVC、FEV1%pred均低于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实验组FEV1/FVC、FEV1%pred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哮喘组嗜酸性粒细胞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和哮喘+慢阻肺组嗜酸性粒细胞高于慢阻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值组间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哮喘组、慢阻肺组和哮喘+慢阻肺组,血清IL-17与FEV1/pred均呈负相关(r 值分别为-0.46、-0.65、-0.57,P<0.05),与 FeNO 呈正相关(r=0.34,P<0.05);FeNO与嗜酸性粒细胞呈正相关(r=0.38,P<0.05),与吸烟指数呈负相关(r=-0.27,P<0.05)。6.以血清IL-17>184.85pg/ml为折点鉴别哮喘+慢阻肺和慢阻肺的敏感度是86%,特异度是57%,阳性预测值为70%,阴性预测值为84%,准确度为69%。以FeN0>33.5ppb为折点鉴别哮喘+慢阻肺和慢阻肺的敏感度是76%,特异度是96%,阳性预测值为94%,阴性预测值为84%,准确度为88%;以FeN0<44.0ppb为折点鉴别哮喘+慢阻肺和哮喘的敏感度是81%,特异度是74%,阳性预测值为74%,阴性预测值为81%,准确度为77%。[结 论]1.血清IL-17、FeNO在哮喘、慢阻肺以及哮喘+慢阻肺患者中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其中在哮喘和哮喘+慢阻肺中升高显着。2.慢阻肺与哮喘+慢阻肺患者气流受限严重程度相似,均比哮喘重;哮喘、慢阻肺以及哮喘+慢阻肺患者血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无明显差异。3.血清IL-17与哮喘、慢阻肺、哮喘+慢阻肺气流受限有关。4.血清IL-17和FeNO水平有助于鉴别哮喘、慢阻肺和哮喘+慢阻肺患者,以血清IL-17>184.85pg/ml或FeNO>33.5ppb为折点有利于从慢阻肺中区分出哮喘+慢阻肺患者,以FeN0<44.0ppb为折点有利于从哮喘中区分出哮喘+慢阻肺患者。
石永娟[5](2021)在《肺功能联合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在儿童慢性咳嗽中的应用分析》文中指出慢性咳嗽是目前儿童呼吸科门诊就诊的常见原因之一,多样化的病因为小儿慢性咳嗽的诊治带来巨大困难。目前临床上多项检查项目儿童难以配合完成,因此寻找有效的儿童慢性咳嗽检查方式,有效区分和鉴别慢性咳嗽病因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临床治疗的关键。近年来,随着肺功能检查以及呼出气一氧化氮(Fe NO)测定技术逐渐成熟,二者在小儿慢性咳嗽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但由于病因的不同,结果仍有一定争议。本研究对肺功能联合Fe NO测定在儿童慢性咳嗽中的结果分布进行统计分析,为慢性咳嗽的诊断及病因分析提供新的临床思路。目的:研究慢性咳嗽儿童肺功能及Fe NO变化,明确肺功能及Fe NO测定在儿童慢性咳嗽病因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7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呼吸一科门诊的慢性咳嗽患者156例,采集所有患者病例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按照年龄进行分类,<3岁行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查及Fe NO测定;3~5岁行脉冲震荡肺功能及Fe NO测定;>5岁行肺容积和通气功能及Fe NO测定,本组所有患者还需完成支气管舒张试验。分别记录3组患者检测结果,分析异常指标在每组中所占比例;另外在肺容积和通气功能检查组按病史、临床表现、发作特点以及支气管舒张试验结果分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组和非CVA组,分析两组间患者一般状况、肺容积及通气功能指标、Fe NO检测是否存在差异,并利用ROC曲线判断两组间差异性指标是否具有诊断意义并测算最佳临界值(cut-off值),以上操作在SPSS26.0软件中进行。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56例儿童慢性咳嗽,其中男孩99例(63.46%),女孩57例(36.54%),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3岁以上居多,尤其是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2、3岁以内儿童慢性咳嗽患者潮气呼吸肺功能指标异常比例(阳性率)为71.43%,Fe NO异常比例为85.71%,二者联合测定阳性率100%。3、3~5岁儿童慢性咳嗽患者脉冲震荡指标异常比例为21.21%,Fe NO异常比例为53.03%,二者联合测定阳性率为71.21%。4、5岁以上儿童慢性咳嗽患者肺容积和通气功能指标异常比例为55.42%,Fe NO异常比例为61.45%,二者联合测定阳性率为66.27%。5、CVA患者组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FEF50、FEF75、PEF分别为1.40±0.51、81.37±6.52、1.58±0.63、0.72±0.36、2.74±1.05,显着低于非CVA组,且P<0.05;CVA组Fe NO检测结果为29.63±5.96,显着高于非CVA组,且P<0.05。6、ROC曲线分析表明,FVC%、FEV1%、FEV1/FVC%、FEF50、FEF75、PEF、Fe NO对CVA均有诊断价值,其中以FVC%、FEV1%、FEF50、FEF75、Fe NO诊断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7、0.784、0.729、0.720、0.746,最大Youden指数分别为0.413、0.474、0.419、0.457、0.462,此时最佳临界值分别为85.25%、97.35%、1.815L/s、0.735L/s、27ppb,灵敏度分别为75.6%、55.6%、68.2%、77.3%、68.4%,特异度分别为65.8%、91.9%、73.7%、77.8%。结论:1、儿童慢性咳嗽好发于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男孩较女孩多见。2、肺功能检查联合Fe NO测定在儿童慢性咳嗽检测中的阳性率优于各检查独立使用。3、CVA患儿FEV1、FEV1/FVC、FEF75、FEF50、PEF显着低于非CVA患儿,Fe NO显着高于非CVA患儿。4、FVC%、FEV1%、FEF50、FEF75、Fe NO对于诊断CVA具有较高指导意义,分别在85.25%、97.35%、1.815L/s、0.735L/s、27ppb时对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最高。
郭国华[6](2021)在《支气管哮喘患者CRHR1基因rs24294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收集分析宁德市闽东医院96例支气管轻度持续期哮喘患者和100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支气管哮喘轻度持续期患者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受体1(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nnone receptor 1,CRHR1)基因rs24294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对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性。方法1、通过分析宁德市闽东医院96例支气管哮喘轻度持续期患者和100健康对照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分布,对比二者基线差异性;2、利用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手段测定两组CRHR1基因rs242941位点的多态性,进一步探究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之间的关系。同时,测定哮喘组不同基因型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ACT评分、mMRC评分、日间症状评分、夜间症状评分、PEF昼夜变异率、FEV1、FEV1/Pred、FEV1/FVC、PD20-FEV1、FeNO、血EOS、血皮质醇、血IL-2、血总Ig E、皮肤过敏原阳性个数、过敏指数等指标;3、哮喘组根据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组,分析哮喘组CRHR1基因rs242941位点不同基因型患者治疗前后的ACT评分、日间症状评分、夜间症状评分、PEF昼夜变异率、FEV1/Pred(%)、PD20-FEV1、FeNO、血EOS、血IL-2、血总Ig E、血皮质醇等指标等指标;结果1、本研究发现支气管哮喘轻度持续期患者与健康者的CRHR1基因rs242941位点都观察到了单核苷酸多态性,表现为GG基因型(野生纯合型)、GT基因型(杂合突变型)以及TT基因型(纯合突变型),并且基因型以及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病人的性别、年龄以及哮喘患病史不存在显着关联(P﹥0.05);我们得出,由于GT和TT基因型的病人数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利用显性模型,把上述两种基因型进行合并,再进一步分析。2、哮喘组患者的性别、年龄、ACT评分、mMRC评分、日间症状评分、夜间症状评分、PEF昼夜变异率、FEV1、FEV1/Pred、FEV1/FVC、PD20-FEV1、FeNO、血EOS、血皮质醇、血IL-2、血IgE、皮肤过敏例数以及过敏指数等指标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3、哮喘组病人治疗前和治疗后的ACT以及日夜间症状的评分、PEF昼夜变异率、FEV1/Pred(%)均存在显着差异;但对于CRHR1基因rs242941位点来说,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GG基因型与GT/TT基因型哮喘病人的PD20-FEV1存在显着差异(P<0.05);4、哮喘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eNO、血EOS、血IL-2、血Ig E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和治疗前相比,CRHR1基因rs242941位点的GG基因型与GT/TT基因型哮喘病人治疗后的血皮质醇存在显着差异。结论本研究发现人群中均存在CRHR1基因rs24294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以GG基因型多见,GT和TT基因型检出率较少。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哮喘病人的症状,提高病人的肺功能,改善气道高反应性。
姜红宇[7](2021)在《探讨肺泡呼出气一氧化氮联合开源CT对常见小气道功能障碍疾病诊疗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肺泡呼出气一氧化氮(Ca NO)测定对小气道功能障碍疾病(SAD)的诊断价值;探讨Ca NO与肺功能小气道指标及开源CT部分肺容积参数是否具有相关性、开源CT后处理技术对小气道功能障碍疾病的临床诊疗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初诊于包头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有慢性咳嗽、气短等症状拟诊断为小气道功能障碍的患者132例纳入研究,依次行Ca NO、肺功能测定及吸气末+呼气末双相开源CT检查,分为五组。哮喘组66例,其中典型支气管哮喘组(组1)53例、咳嗽变异性哮喘组(组2)1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组3)24例;除哮喘、慢阻肺外的小气道功能障碍性疾病组(组4)21例;健康体检者(组5)21例。统计分析受试对象的Ca NO值、肺功能指标及CT肺容积参数,探讨五组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对哮喘、慢阻肺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1月后复查相关指标,对比各指标改善率。将初诊患者根据是否存在小气道功能障碍分为A、B两组,比较Ca NO、肺容积参数,分析上述指标对小气道功能障碍疾病的诊断能力。所收集的数据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hapiro-Wilk法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Q3-Q1)表示,分类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和方差齐同的条件,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或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组间两两比较用Bonferroni校正P法,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Wilcoxon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分析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诊断效能分析。图形用Graphpad Prism8.0软件绘制。(α=0.05)结果:1.五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和是否吸烟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五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组5的Fe NO、Ca NO低于其余组别,FEV1%为组5高于其余组别,组3低于其余组别;FEV1/FVC%为组5高于组1、组3、组4;组2和组4高于组1和组3;MEF75%为组3低于其余组别;MEF50%、MEF25%、MMEF%均为组5高于组1、组3、组4,其次为组2高于组1和组3,组4高于组3;组5 LAA%低于其余组别,组3高于组4;E/I为组3高于组1、组2,组5低于其余组别。3.1、2、3组组内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e NO、Ca NO、LAA%、E/I治疗后下降;FEV1%、FEV1/FVC%、MEF75%、MEF50%、MEF25%、MMEF%治疗后升高。FEV1%、MEF50%、MMEF%改善率组3大于组2,组2 LAA%改善率大于组1、组3。4.五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Ca NO与FEV1%、FEV1/FVC%、MEF75%、MEF50%、MEF25%、MMEF%间呈负相关关系(r<0,P<0.05),与LAA%、E/I间呈正相关关系(r>0,P<0.05);FEV1%、FEV1/FVC%、MEF75%、MEF50%、MEF25%、MMEF%互为正相关关系(r>0,P<0.05),与LAA%、E/I呈负相关关系(r<0,P<0.05);LAA%与E/I有正相关性(r>0,P<0.05)。5.A、B两组间Ca NO、肺容积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LAA%、Ca NO、E/I均为A组高于B组。6.Ca NO联合肺容积指标ROC曲线下面积为0.785(95%CI:0.703-0.868),LAA%曲线下面积为0.730(95%CI:0.639-0.820)。结论:1.无论是哮喘还是慢阻肺患者均存在大小气道炎症,且慢阻肺患者小气道受累较明显。2.Ca NO与肺功能小气道指标及开源CT部分容积参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单一使用Ca NO测定对小气道功能障碍诊断能力欠佳。4.开源CT后处理技术可以在肺功能异常之前早期发现小气道功能障碍,LAA%诊断小气道功能障碍疾病效果较好。
高胜男[8](2021)在《白介素37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是由过敏原致敏,共刺激因子存在的条件下,2型辅助T细胞(Th2)细胞产生白介素(IL)-5,IL-4,IL-13,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存活和成熟,B细胞抗体类别转换,IgE合成,进而导致IgE交联和肥大细胞活化引起的气道炎症。目前临床上治疗以吸入糖皮质激素为主,重症或难治性哮喘加用抗IgE(奥马珠单抗)治疗,中性粒细胞为主型辅以白三烯调节剂,大环内酯类药物。为了实现支气管哮喘的个体化治疗,近年来致力于研究哮喘的不同亚型和病因,开发针对2型免疫相关细胞因子(IL-4,IL-5,IL-13,IL9等)的抗体。白介素37(IL-37)被证明在哮喘中可以减少哮喘小鼠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改善气道高反应性,减少黏液分泌,调节Th1/Th2平衡,且IL-37在哮喘患者中表达水平降低。本课题旨在研究IL-37在哮喘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小鼠哮喘炎症模型的改善程度,初步探索其影响哮喘2型免疫反应的作用模式及机制,为哮喘的靶向和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我们收集了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符合GINA2018诊断标准的门诊哮喘患者19例,健康志愿者7例的基本信息,哮喘症状及生活质量评分,临床检查及外周血。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qPCR检测PBMCs中IL-37基因表达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利用OVA致敏及激发BALB/c小鼠,构建的哮喘气道炎症模型,重组人IL-37(rh IL-37)鼻内滴入,H&E染色观察其对哮喘小鼠肺组织炎症,瑞氏-吉姆萨染色观察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细胞渗出,免疫组化染色观察IL-37相关受体表达情况,乙酰甲胆碱激发试验检测小鼠气道高反应性(AHR)变化。对各组小鼠肺组织进行蛋白芯片抗体阵列检测分析,筛选差异表达蛋白,对差异蛋白进行基因本体分析(GO)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信号通路分析(KEGG)分析。接下来对差异基因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挑选5个哮喘相关蛋白(CCL3,CCL4,CCL5,CXCL9,CXCL13)进行细胞水平验证。我们用Ficoll梯度分离方法将哮喘患者PBMCs进行分离体外培养,rhIL-37进行体外刺激,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个哮喘相关蛋白分泌水平变化。此外我们在人气道上皮细胞系BEAS-2B中验证IL-37对CXCL13分泌的影响。OVA构建上皮细胞过敏性炎症模型,rhIL-37进行体外刺激,Elisa检测刺激前后CXCL13的分泌水平变化。qRT-PCR检测NIK和CXCL13 mRNA表达变化,Western-blot检测NIK表达水平变化。质粒转染过表达NIK,Western-blot观察转染效率,Elisa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CXCL13的浓度变化。结果:1.哮喘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年龄,性别,BMI均无差异,哮喘组患者人外周血PBMC中IL-37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表达量;有过敏史的哮喘患者IL-37表达低于无过敏史患者,过敏性鼻炎患者IL-37表达低于无过敏性鼻炎患者;IL-37表达与FeNO呈现负相关,与哮喘控制ACT评分呈负相关,IL-37表达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FEV1/FVC,血清总IgE,哮喘生活质量评分mini-AQLQ无相关性。2.哮喘小鼠模型经五次隔天激发OVA/PBS(哮喘模型组)组小鼠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rhIL-37处理后,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相比OVA/PBS组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ntrol组对乙酰甲胆碱无反应性,OVA/PBS组呈现气道高反应性,OVA/IL-37组气道高反应性降低。HE染色显示OVA/PBS组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浸润,OVA/IL-37组小鼠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较OVA/PBS组减少,上皮肿胀减轻,伴性血管扩张减轻。免疫组化分析IL-37相关受体显示IL-18Ra在Control组有中等量的基础表达,OVA/PBS组表达量较Control组稍减少,OVA/IL-37组表达量较Control组及OVA/PBS组显着升高。SIGIRR表达变化趋势与IL-18Ra一致。IL-1 8Rb在各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蛋白芯片结果显示,在OVA/PBS组升高(降低)而在OVA/IL-37组降低(升高)差异表达蛋白有20个,前十位依次为MIP-1α(CCL3),MIP-1β(CCL4),MCP-5(CCL12),IL-4,TCA-3(CCL1),MIG(CXCL9),MCSF,BLC(CXCL13),L-selectin,RANTES(CCL5)。KEGG富集到的通路有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Th1/Th2分化,JAK-STAT信号通路,IL-17E信号通路。GO共同富集到的细胞功能有趋化因子反应,趋化因子调控通路,趋化因子胞内反应,白细胞迁移调控等。4.IL-37 刺激哮喘患者 PBMCs 后 CCL3,CCL4,CCL5 分泌减少,50ng/mlIL-37 刺激浓度下分泌水平相对于20ng/ml浓度下减少幅度更明显;IL-37刺激哮喘患者PBMCs后CXCL9和CXCL13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5.OVA刺激的过敏型上皮细胞模型中,NIK表达水平升高,CXCL13表达水平升高,给与IL-37处理后NIK和CXCL13表达水平降低。过表达NIK可以逆转IL-37对CXCL13的降低效应。结论:1.IL-37哮喘患者PBMCs中表达水平低于健康人,有过敏史患者IL-37表达低于无过敏史患者,有过敏性鼻炎患者IL-37表达低于无过敏性鼻炎患者,IL-37表达和FeNO水平与IL-37表达水平呈负相关。2.IL-37可以通过作用于受体IL-18Ra和SIGIRR减少哮喘炎症小鼠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减少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对哮喘气道炎症起保护性作用。3.IL-37在哮喘小鼠肺组织中可以下调MIP-1α(CCL3),MIP-1β(CCL4),MCP-5(CCL12),IL-4,TCA-3(CCL1),MIG(CXCL9),MCSF,BLC(CXCL13),L-selectin,RANTES(CCL5)等的表达,IL-37可能调控的通路有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Th1/Th2分化,JAK-STAT信号通路,IL-17E信号通路。4.IL-37可以通过抑制哮喘患者PBMCs中CCL3,CCL4,CCL5分泌控制炎症发展,而对PBMCs中CXCL9和CXCL13分泌无影响5.IL-37在气道上皮细胞中可以通过抑制NIK调节CXCL13的分泌从而抑制过敏性上皮免疫反应。
许重英[9](2021)在《肺泡气一氧化氮在初始低FeNO哮喘患者治疗中的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支气管哮喘本质特征为气道慢性炎症,气道炎症病变部位因人而异,大小气道均可累及。如何有效评估气道炎症部位及程度是哮喘管理的重要内容。研究发现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 of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和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具有相关性,进而作为一个新的指标被用来评估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程度,同时还可以作为预测哮喘治疗疗效的参考依据。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指出FeNO>50ppb提示对吸入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ICS)治疗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对于25ppb≤FeNO≤50ppb的患者,ICS治疗能否获益仍需结合患者临床特征,谨慎选择,但指南未能给出明确的参考标准。对FeNO的拓展分析发现,在不同流速下检测呼出气体中NO水平,可以区分中央大气道(FeNO50)和外周小气道/肺泡(alveolar nitric oxide concentration,CaNO)的NO来源。FeNO在哮喘诊治中的作用已被指南认可,但目前国内外对于CaNO能否用于指导哮喘的治疗意见尚未统一。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门诊哮喘患者,以CaNO作为预测指标,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粉雾剂治疗入选患者并对其进行随访,探索CaNO对于预测初始低FeNO哮喘患者ICS+LABA治疗疗效,以期指导门诊药物的使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就治的具有反复发作的胸闷、气喘、呼吸困难或慢性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或伴有气道高敏反应性(油烟、冷空气等刺激易引起咳嗽)的患者作为筛选对象。经胸部X片或胸部CT、FeNO、CaNO及肺功能检查,纳入舒张试验阳性且FeNO≤50 ppb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CaNO的高低分为CaNO升高组和CaNO正常组。详细记录入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哮喘症状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分,主要症状、伴随症状及阳性体格检查结果等一般资料,予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粉雾剂160μg:4.5μg/吸,一天两次治疗至少4周。治疗过程中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的方式,记录患者病情变化情况,4周后再次评估ACT评分并复查FeNO、CaNO及肺功能。结果:研究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60例,其中CaNO正常组26例,CaNO升高组34例。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参数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同时患者呼吸道症状亦得到不同程度改善,CaNO升高组治疗后ACT评分、呼气峰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用力呼气余25%肺活量时的瞬间流量(Maximal expiratory flow after25%of the FVC has not been exhaled,MEF25)及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aximal mid-expiratory flow,MEF75-25)较CaNO正常组改善得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NO和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CaNO水平与小气道指标MEF25、MEF75-25无相关性(r=-0.10、r=-0.04,P>0.05),但与MEF25、MEF75-25治疗前后的改变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29、r=0.38,P<0.05)。结论:远端气道/肺泡炎症有助于解释起源于外周气道的可逆性气流阻塞,而CaNO作为远端气道炎症指标,CaNO水平升高提示更能从ICS+LABA治疗中获益。监测外周气道/肺泡炎症为哮喘管理提供更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方超[10](2021)在《FeNO联合肺功能检测用于指导支气管哮喘患儿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联合肺功能检测指导支气管哮喘患儿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剂量调整的价值,以及FeNO和肺功能在哮喘治疗过程中的转归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133例6~12岁初治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度哮喘105例,重度28例。入院后随机分为实验组(n=68)和对照组(n=65),分组后两组患儿按照2016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组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进行治疗。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根据患儿控制情况结合肺功能及FeNO检测结果调整ICS治疗剂量,对照组根据患儿控制情况结合肺功能检测结果调整ICS治疗剂量。再次治疗3个月后,对比并分析两组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情况、肺功能及FeNO变化,并采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hildhood Asthma Control Test,C-ACT)评价两组患儿得分。结果:(1)实验组及对照组肺功能在治疗3个月后较治疗前改善,FeNO在治疗3个月后降低,实验组与对照组肺功能正常率分别为55.9%和55.4%;实验组与对照组FeNO正常率分别为19.1%和18.5%;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肺功能及FeNO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哮喘控制率及C-ACT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6个月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肺功能较治疗3个月改善,FeNO较治疗3个月降低,治疗3个月和6个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肺功能正常率分别为85.3%和67.7%;实验组与对照组FeNO正常率分别为91.2%和75.4%,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6个月时,实验组哮喘急性发作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有17.7%的哮喘患儿有哮喘急性发作,对照组有35.4%的哮喘患儿有哮喘急性发作,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控制(控制+部份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为91.2%,对照组为76.9%,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ACT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F及FEV1等大气道功能恢复至正常所需时间较FeNO恢复正常水平所需时间短,而小气道功能(MMEF)恢复较慢,这提示ICS剂量的调整应考虑FeNO变化,同时应长期随访哮喘患儿小气道功能恢复情况。FeNO联合肺功能检测作为哮喘ICS治疗调整的指标,能提高哮喘控制率,降低哮喘急性发作率,促进肺功能恢复,改善气道炎症,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二、大样本哮喘患者肺功能实验、支气管反应性和呼气一氧化氮测定之间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样本哮喘患者肺功能实验、支气管反应性和呼气一氧化氮测定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气道疾病气道一氧化氮水平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病例收集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资料收集 |
2.3.2 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 |
2.3.3 肺功能测定 |
2.3.4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测定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及临床资料 |
3.2 各组间FeNO水平的比较 |
3.3 各组间CaNO水平的比较 |
3.4 CaNO与FeNO及其它临床检测资料相关性 |
3.5 FeNO与临床检测资料相关性 |
3.6 气道炎症指标对哮喘诊断的价值 |
3.7 FeNO、CaNO的鉴别诊断价值 |
3.8 气道一氧化氮水平与FEV1%Pred的相关性 |
3.9 气道一氧化氮与脉冲震荡法检测的气道阻力参数的关系 |
4 讨论 |
4.1 一般人口学特征及临床资料 |
4.2 各组间FeNO水平的比较 |
4.3 各组间CaNO水平的比较 |
4.4 CaNO与FeNO及其它临床资料相关性 |
4.5 FeNO与临床检测资料相关性 |
4.6 气道炎症指标对哮喘诊断的价值 |
4.7 FeNO、CaNO检测鉴别哮喘与非CVA慢性咳嗽的价值 |
4.8 气道一氧化氮水平与FEV1%Pred的关系 |
4.9 气道一氧化氮与脉冲震荡法检测的气道阻力参数的关系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使用的标志物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在访视中FeNO与嗜酸性粒细胞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研究方案 |
2.1 研究对象 |
2.2 访视方法 |
2.3 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 |
2.4 常规肺功能检查及激发试验 |
2.5 诱导痰嗜酸粒细胞分析 |
2.6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分析 |
2.7 量表评估 |
2.8 统计方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访视过程中呼出气一氧化氮、诱导痰EOS和外周血EOS变化 |
3.3 呼出气一氧化氮和外周血EOS性别差异研究 |
3.4 初诊时期Fe NO、诱导痰EOS、外周血EOS与 V7 时期肺功能相关性分析 |
3.5 CVA患者焦虑和抑郁患病情况 |
第4章 讨论 |
4.1 随访过程中,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Fe NO的水平变化 |
4.2 嗜酸粒细胞与咳嗽变异性哮喘预后不相关 |
4.3 CVA患者更容易焦虑和抑郁 |
第5章 研究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与嗜酸粒细胞在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价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FeNO和血EOS在疑似哮喘及气道高反应性程度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部分 哮喘疑诊患者中FeNO和血EOS的分布及其对可变呼气气流受限的预测价值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伦理声明 |
2.2 研究对象 |
2.3 呼出气一氧化氮 |
2.4 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
2.5 肺功能测定、支气管激发试验和支气管舒张试验 |
2.6 体重指数 |
2.7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人群的一般特征 |
3.2 生物标志物与BPT或BDT之间的相关性 |
3.3 生物标志物对可变呼气气流受限的诊断效能 |
3.4 FeNO和B-Eos联合检测对可变呼气气流受限的诊断准确性 |
3.5 哮喘与FeNO及B-Eos高低之间的重叠分布 |
3.6 生物标志物增高与患哮喘或肺功能下降的风险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二部分 FeNO和血EOS对哮喘患者AHR程度的预测价值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伦理声明 |
2.2 研究人群 |
2.3 FeNO、B-Eos、肺功能、MCT及BMI |
2.4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AHR轻重两组之间基线特征和生物标志物水平的比较 |
3.2 单独的FeNO或B-Eos对哮喘患者重度AHR的预测价值 |
3.3 多因素回归模型对哮喘患者重度AHR的预测效能 |
3.4 不同亚组间重度AHR的风险 |
第四章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呼出气一氧化氮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学位论文自评表 |
致谢 |
(4)血清IL-17、FeNO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Thl7、IL-17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关系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肺功能联合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在儿童慢性咳嗽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慢性咳嗽病因分类及研究现状 |
2.2 肺功能检查、FeNO测定的临床应用 |
2.2.1 潮气呼吸肺功能、FeNO与慢性咳嗽 |
2.2.2 脉冲震荡肺功能(IOS)、FeNO与慢性咳嗽 |
2.2.3 肺容积和通气功能、FeNO与慢性咳嗽 |
2.2.4 支气管舒张试验(BDT)及激发试验在慢性咳嗽中的诊断价值 |
2.3 总结与展望 |
第3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研究设计 |
3.3 肺功能及FeNO检测方法 |
3.3.1 方法及仪器设备 |
3.3.2 检查要求及研究指标 |
3.3.3 结果判读标准 |
3.4 统计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儿童慢性咳嗽一般资料分布特点 |
4.2 慢性咳嗽患儿潮气呼吸肺功能及FeNO检测结果 |
4.3 慢性咳嗽患儿IOS及 FeNO检测结果 |
4.4 慢性咳嗽患儿肺容积和通气功能检查及FeNO检测结果 |
4.4.1 CVA 组和非CVA 组患儿一般资料的比较 |
4.4.2 CVA 组和非CVA 组患儿肺容积和通气功能以及FeNO结果比较 |
4.4.3 CVA 组与非CVA 组间差异性指标的诊断性价值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儿童慢性咳嗽患者一般资料特点分析 |
5.2 肺功能在慢性咳嗽中的结果分布及应用价值 |
5.3 FeNO在慢性咳嗽中的改变及应用价值 |
5.4 肺功能指标、FeNO在 CVA中的改变及诊断意义 |
5.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支气管哮喘患者CRHR1基因rs24294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CRHR1与临床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探讨肺泡呼出气一氧化氮联合开源CT对常见小气道功能障碍疾病诊疗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常见小气道功能障碍性疾病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白介素37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IL-37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 |
一、研究背景 |
二、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主要仪器设备 |
3.主要试剂 |
4.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哮喘小鼠模型的构建和处理 |
一、研究背景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1.哮喘模型小鼠行为学改变 |
2.各组小鼠BALF白细胞分类计数 |
3.小鼠气道高反应性变化 |
4.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 |
5.免疫组化检测IL-37相关受体的表达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哮喘小鼠肺组织蛋白芯片分析 |
一、研究背景 |
二、材料与方法 |
1.GSM-CAA-4000试剂盒 |
2.样品 |
3.实验步骤 |
4.数据分析方法 |
三、结果 |
1.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 expression proteins,DEPs) |
2.差异蛋白检查结果 |
3.基因本体分析(gene ontology analysis,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Encyclopedia of Gene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分析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四部分 IL-37处理后的差异表达趋化因子验证研究 |
一、研究背景 |
二、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同第一部分 |
2.主要仪器设备 |
3.主要试剂 |
4.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1.PBMCs提供者基本信息 |
2.rhIL-37处理患者PBMCs后趋化因子表达变化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五部分 上皮细胞系BEAS-2B中IL-37调控趋化因子CXCL13分泌机制研究 |
一、研究背景 |
二、材料与方法 |
1.主要仪器和设备 |
2.材料与试剂 |
3.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词表 |
致谢 |
文献综述 白介素37的抗炎作用机制及其在哮喘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肺泡气一氧化氮在初始低FeNO哮喘患者治疗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药物 |
2.1.2 试验仪器 |
2.2 患者 |
2.2.1 筛选对象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诊断依据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1.1 患者分组 |
3.1.2 信息采集及观察指标 |
3.2 检测指标及方法 |
3.2.1 FeNO、CaNO测定 |
3.2.2 肺功能测定 |
3.2.3 支气管舒张实验 |
3.2.4 哮喘控制测试(ACT) |
3.2.5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信必可)的用药方法 |
3.3 随访与疗效评估 |
3.3.1 治疗过程中电话随访 |
3.3.2 治疗4 周后门诊随访 |
3.4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4.2 治疗后两组FeNO、CaNO、ACT评分及肺功能参数的比较 |
4.3 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
4.4 CaNO与小气道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肺泡气一氧化氮在哮喘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0)FeNO联合肺功能检测用于指导支气管哮喘患儿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检测项目 |
1.4 主要使用药物 |
1.5 技术路线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入院时临床基本情况 |
2.2 两组患儿治疗3 个月后情况 |
2.3 两组治疗6个月肺功能与FeNO变化 |
2.4 两组治疗6 个月哮喘控制情况对比 |
2.5 两组患儿入院至治疗6 月肺功能及FeNO变化 |
3 讨论 |
3.1 哮喘分型及其标记物 |
3.2 FeNO检测在哮喘治疗决策中的作用 |
3.3 肺功能检测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及价值 |
3.4 FeNO联合肺功能对ICS调整的意义 |
3.5 结语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FeNO在评估儿童哮喘控制水平及优化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大样本哮喘患者肺功能实验、支气管反应性和呼气一氧化氮测定之间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气道疾病气道一氧化氮水平的观察[D]. 詹小燕.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基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在访视中FeNO与嗜酸性粒细胞变化的研究[D]. 刘乃亮. 大理大学, 2021(09)
- [3]FeNO和血EOS在疑似哮喘及气道高反应性程度中的应用价值[D]. 李江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2)
- [4]血清IL-17、FeNO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研究[D]. 张金桃.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肺功能联合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在儿童慢性咳嗽中的应用分析[D]. 石永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6]支气管哮喘患者CRHR1基因rs24294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的相关性研究[D]. 郭国华.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7]探讨肺泡呼出气一氧化氮联合开源CT对常见小气道功能障碍疾病诊疗的临床意义[D]. 姜红宇.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8]白介素37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高胜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9]肺泡气一氧化氮在初始低FeNO哮喘患者治疗中的价值研究[D]. 许重英.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10]FeNO联合肺功能检测用于指导支气管哮喘患儿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研究[D]. 方超.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标签:哮喘论文; 慢性咳嗽论文; 慢阻肺论文; 变异性哮喘的症状论文; 变异性哮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