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例重度烧伤患者延迟复苏治疗

62例重度烧伤患者延迟复苏治疗

一、62例严重烧伤延迟复苏患者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云[1](2021)在《小儿严重烧伤液体复苏与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烧伤是目前小儿最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因其年龄的特点及活动范围与成人大不相同,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儿烧伤以热液烫伤多见,少数为火焰烧伤、电烧伤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烧伤。小儿烧伤通常发生在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其烧伤的程度与热源的温度和接触的时间长短密切相关,也与小儿皮肤较成人相比更为娇嫩及自己不能及时脱离致伤原因等因素有关。因此,同样条件下小儿烧伤时其损伤程度比成人要严重得多。烧伤休克是在严重烧伤后早期就呈现的并影响病情发展全过程与治疗结果的全身性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与临床综合病征,患儿休克期能否平稳度过直接影响了整个救治的效果。液体复苏目前依然是早期治疗重度烧伤患者的重要手段,因此休克期及时有效、正确的液体复苏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治愈率至关重要,对于提高和改善重度烧伤患儿的救治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的:本研究旨在收集分析山东省立医院1990年5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严重烧伤患儿的病历资料,分析并探讨患儿在休克期进行液体复苏的治疗情况,研究影响患儿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提高严重烧伤患儿休克期液体复苏的疗效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儿预后提供参考及经验总结。方法:对山东省立医院1990年5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重度及特重度烧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入院后均行一般治疗并及时开始液体复苏治疗,并同时给予其他辅助治疗。研究并分析纳入本研究所有患儿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入院日期、季节、烧伤原因、烧伤部位、烧伤面积、是否伴有吸入性损伤、伤后入院时间、手术次数、住院天数、治疗结果、是否出现并发症等)、伤后第1个24小时和第2个24小时的补液情况和生命体征监测数据(包括心率、呼吸、氧饱和度、尿量等)以及其他治疗情况。将实际各成分的补液量及补液总量与相应的按照全国通用补液公式计算出的理论补液量进行对比,并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究并筛选与患儿住院天数(Length of stay,LOS)及并发症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采用SPSS26.0软件。组间差异比较采用了Wilcoxon符号秩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以及Pearson卡方检验,卡方检验中若存在理论频数<5的情况则采用Fisher精确检验。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严重烧伤患儿住院天数的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 17例符合条件的患儿病历资料,男性患儿共72例,女性患儿共45例,男女比例为1.6:1;年龄分布为1-12岁,年龄中位数为2(1,3)岁。其中4例(3.42%)患儿入院时伴有吸入性损伤;伤后入院时间中位数为3(1,5)小时;LOS中位数为22(14.5,34.5)天。小儿烧伤以夏季多发,最常见的部位为四肢肢体及躯干,热液烫伤为主要致伤因素,烧伤总面积为16%-90%,烧伤总面积中位数为25(20,30)%,其中34例(29.06%)患儿伴有Ⅲ°烧伤,Ⅲ°烧伤面积为3%~80%。患儿ABSI中位数为4(4,5),BI中位数为12.5(10,16.5),Baux评分中位数为26(21,33)。2.全部患儿伤后第1个24 h和第2个24h实际输入的水分量、胶体量及总液体量明显少于理论量,实际输入的晶体量明显多于理论量,P<0.001;1 17例患儿中到第1个24h后尿量维持满意为111例,仍有6例患儿尿量无法达到1mL/kg/h;到第2个24h后全部患儿尿量均达到1mL/kg/h以上。经休克期补液治疗后,第2个24h尿量明显多于第1个24h尿量,P<0.001。3.线性回归分析结果:Ⅲ°烧伤面积占比、伤后48小时生命体征未能达标、手术次数及治疗结果是严重烧伤患儿住院天数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对于严重烧伤的患儿来说,Ⅲ°烧伤面积占比越大、治疗期间手术次数越多、出院时的治疗结果越好,患儿住院天数越长;相对于伤后48小时生命体征达标的患儿,未能达标患儿的住院天数延长。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伤后入院时间、TBSA、Ⅲ°烧伤面积占比及伤后48小时生命体征未能达标是影响严重烧伤患儿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于严重烧伤的患儿来说,伤后入院时间每增加1小时,其并发症发生的OR(95%CI)为1.385(1.040-1.844);烧伤面积每增加1%TBSA,其并发症发生的OR(95%CI)为1.083(L026-1.143);Ⅲ°烧伤面积占比每增加1%,其并发症发生的OR(95%CI)为1.036(1.000-1.073);相对于伤后48小时生命体征能够达标的患儿,未能达标的患儿发生并发症的OR(95%CI)为5.067(1.202-21.359)。结论:1.对于严重烧伤患儿早期的液体复苏治疗应在将补液公式计算量作为参考的基础上,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监测指标进行调整补液,增加电解质的输入量,减少水分的输入量,以尽量避免短时间内大量水分输入,使严重烧伤患儿的休克期度过更加平稳。2.对于严重烧伤的患儿,通过重点关注Ⅲ°烧伤面积占比、严密的监测及灵活、个体化的补液治疗使患儿更加平稳地度过休克期、治疗期间谨慎选择手术以及降低对治疗结果的预期(如不必等到创面完全愈合时才可出院,而是在创面大部分愈合时即可转回当地或门诊继续治疗),来缩短患儿的住院天数。3.严重烧伤的患儿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减少病情的延误,入院后结合致伤类型、TBSA、Ⅲ°烧伤面积占比对严重烧伤患儿的病情做出准确评估,通过严密的监测及灵活、个体化的补液治疗使患儿更加平稳地度过休克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小儿严重烧伤的救治水平。

李笑[2](2021)在《小儿烧伤休克期复苏补液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探讨小儿烧伤休克期复苏补液方案,并根据我院近几年对烧伤患儿休克期复苏成功案例得出经验性分享。方法:回顾性总结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烧伤整形科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年龄为0岁-7岁、烧伤面积≥5%的74例小儿烧伤患者。患儿入院后均收治到我科重症监护室,给予综合心电监护、吸氧、静脉补液、抗感染、监测生命体征及详细记录48小时出入量,给予创面清创包扎后根据创面深度决定保守或适时行手术等治疗,使其平稳度过休克期并在创面愈合后出院。根据患儿的精神状态、尿量及生命体征等情况对休克期补液量、质作出调整,后将每位患儿休克期补液量(静脉补液量和口服补液量)、尿量、心率、呼吸频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等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组患儿伤后第1个24小时输入的晶胶体总量=烧伤面积(%TBSA)×患儿体重(kg)×(4.77±4.10)ml,胶体量=烧伤面积(%TBSA)×患儿体重(kg)×(1.26±1.13)ml,晶体量=烧伤面积(%TBSA)×患儿体重(kg)×(3.51±1.98)ml,水分为基础需要量的(67.49±34.05)%。伤后第1个8小时实际补液量占第1个8小时理论补液量的(71.59±28.68)%,为第1个24小时实际补液量的(35.18±24.41)%,为第1个24小时理论补液量的(35.79±14.34)%。伤后第2个24小时的所补晶胶体总量为第1个24小时的(67.36±29.66)%,晶体量为第1个24小时的(73.14±34.98)%,胶体量为第1个24小时的(57.16±63.97)%,实际所补水分为日基础需要量的(74.19±29.93)%。伤后第1个24小时口服液体量为(28.87±26.92)ml/kg,占液体总量的(15.96±13.63)%,伤后第2个24小时口服液体量为(47.55±33.39)ml/kg,占液体总量的(29.62±17.99)%。经补液后,患儿均平稳度过休克期,无相关临床并发症的发生,且平均尿量均大于1ml/kg/h。另外,所有患儿心率、呼吸频率均趋于平稳并未再出现大的波动,各烧伤分度患儿的住院时间均未延长。结论:1.经补液后,患儿均平稳度过休克期,无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等并发症的发生,各烧伤分度患儿的住院时间均未延长,对预后无影响,故应根据每个患儿的具体状况实施个体化补液方案,不应一味遵循公式。2.对于小儿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可以按照以下公式进行:伤后第1个24小时晶胶体量=烧伤面积(%TBSA)×患儿体重(kg)×(4.77±4.10)ml,伤后第1个24小时胶体量=烧伤面积(%TBSA)×患儿体重(kg)×(1.26±1.13)ml,晶体量=烧伤面积(%TBSA)×患儿体重(kg)×(3.51±1.98)ml,水分为日基础需要量的(67.49±34.05)%。伤后第1个8小时的补液量为理论补液量的(71.59±28.68)%,为第1个24小时实际补液量的(35.18±24.41)%。伤后第2个24小时晶胶体总量为第1个24小时的(67.36±29.66)%,晶体量为第1个24小时的(73.14±34.98)%,胶体量为第1个24小时的(57.16±63.97)%,水分为日基础需要量的(74.19±29.93)%。伤后第1个24小时口服液体量占液体总量的(15.96±13.63)%,伤后第2个24小时口服液体量占液体总量的(29.62±17.99)%。3.患儿依从性较差,为满足患儿口感需求,可将部分液体予患儿口服摄入。伤后第1、2个24小时可分别按照(28.87±26.92)ml/kg、(47.55±33.39)ml/kg给予患儿口服。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每公斤体重口服摄入量呈减少趋势,且口服摄入量占比液体总入量也逐渐减少。

龚裕州[3](2021)在《基于生信分析的ORM1在严重烧伤休克中表达与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严重烧伤患者在最初的休克期有很高的死亡率,严重烧伤休克时宿主反应改变及其确切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烧伤休克发生的关键基因,并探讨其对烧伤后中性粒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为改善烧伤休克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能干预措施。方法1.从GEO数据库中获取严重烧伤休克患者的基因芯片表达谱,利用R-studioru软件分析30个烧伤休克患者治疗前样本和13个健康志愿者样本的GSE77791数据集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对筛选出的结果再与烧伤休克机制同源性进行关联分析,找出预期研究的目的基因,评估其在烧伤休克血清中的表达与调控。2.收集6例烧伤面大于50%且入院时已有休克症状的烧伤患者和5例正常志愿者的新鲜抗凝血,分离出中性粒细胞,行RT-PCR检测目的基因ORM1表达水平。3.分两部分进行基因功能实验:第一部分,分别用正常志愿者和烧伤休克患者血清刺激健康正常人的中性粒细胞,2.5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L-选择素荧光强度,并检测MPO含量(检测试剂盒)。第二部分,将健康正常人的中性粒细胞分为两组,一组加入20%的烧伤血清刺激,另一组加入20%的烧伤血清刺激的同时再加入ORM1(0.5mg/ml),2.5h后分别检测L-选择素和MPO含量,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p38 MAPK和ERK1/2的表达量。结果1.从数据集中共鉴定出1059个差异基因(508个下调基因和551个上调基因)。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生物过程(BP),细胞成分(CC)和分子功能(MF)中最丰富的八个富集,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图,使用Cytoscape进行了可视化。最后,再通过Cyto Hubba鉴定关键基因,筛选出七个与烧伤休克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ARG1,CKAP4,C3AR1,ELANE,GGH,ORM1,QSOX1。2.PCR结果提示烧伤休克患者中性粒细胞ORM1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8.095±2.938 vs 1.012±0.1018,p<0.05)。3.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烧伤患者血清刺激中性粒细胞的血清,L-选择素(5444±252.5,p<0.05)荧光强度低于正常对照组。MPO的表达量(0.02667±0.0002517,p<0.05)高于正常对照组。第二部分,ORM1组中性粒细胞L-选择素(124719±4823,p<0.05)荧光强度高于烧伤对照组,ORM1组的MPO(0.02410±0.0004359,p<0.05),p38 MAPK(0.3300±0.04797,p<0.05),ERK1/2(0.2006±0.03685,p<0.05)的表达量均低于烧伤对照组。以上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分析筛选参与烧伤休克的关键基因(ARG1,CKAP4,C3AR1,ELANE,GGH,ORM1,QSOX1),并验证基因ORM1抑制了中性粒细胞活化,这一作用可能与其抑制p38 MAPK、ERK1/2炎性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

王彪,孙业祥[4](2020)在《55例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患儿补液方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患儿的补液方案,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7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5例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液体复苏方案,对比补液前后患儿尿量、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变化情况,以及不同延迟复苏时间、年龄、烧伤面积、烧伤深度患儿第1个24 h平均补液量及尿量。结果根据患儿症状、体征、血生化指标以及临床监测指标对补液量及补液速度做出适当调整后,补液前8 h实际补液量为第1个24 h公式计算量的(94.8±37.1)%,第1个24 h实际补液量为第1个24 h公式计算量的(112.6±34.8)%,第2个24 h实际补液量为第2个24 h公式计算量的(78.1±23.6)%;补液后8、24、48、72 h患儿尿量均较补液前明显增多(t=5.733、13.283、17.437、14.371,P均=0.000),补液后24 h患儿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均较补液前明显降低(t=3.875、4.411,P均=0.000);年龄<3岁及烧伤面积≤30%TBSA患儿第1个24 h平均补液量明显多于年龄≥3岁、烧伤面积>30%TBSA者(t=7.117、5.662,P均=0.000);年龄<3岁患儿第1个24 h平均尿量明显多于年龄≥3岁者(t=4.803,P=0.000)。结论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患儿液体复苏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年龄、烧伤面积等因素对补液量的影响,实施个体化液体复苏方案,而不能完全遵循补液公式。

王彪[5](2020)在《小儿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烧伤是小儿死亡、意外伤害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小儿的特殊生理特性,小儿的烧伤往往比成人要严重的多。对于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小儿而言,休克期及时有效、正确的液体复苏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烧伤合并症和死亡率,对改善和提高严重烧伤患儿的救治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适当的液体复苏和最佳的液体管理是严重烧伤患者生存的主要决定因素。如何在烧伤后保证组织足够灌注的同时而合理的进行液体复苏,使得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降低后续病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成为目前烧伤休克期复苏探讨的热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7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5例烧伤休克延迟复苏小儿临床资料,入院后均予以液体复苏治疗方案,对患儿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伤后入院时间、TBSA、Ⅲ°烧伤面积、烧伤原因等)、生命体征(心率、呼吸、血压、尿量等)、休克期补液情况((1)前8h、第一个24h、第二个24h的补液总量、平均尿量(8h、24h、48h、72h);(2)根据小儿不同延迟复苏时间、年龄、烧伤面积进行分组,对第一个24 h的晶体量、胶体量、糖水及补液总量进行详细的记录,对不同组别的补液量及疗效行比较分析。)、检验情况((1)血常规检查: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白细胞等;(2)肝功能检查:白蛋白、ALT、AST等;(3)肾功能检查:肌酐、尿素等;(4)电解质检查:钠、钾、氯。(补液前后各检查一次)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般资料:(1)本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病历共55例,其中,男性为32例(58.2%),女性为23例(41.8%);自动出院2例,无死亡病例。(2)年龄分布年龄为6个月6岁,平均为2.5岁±1.7岁;(3)伤后入院时间为3h8.5h;(4)烧伤面积及深度烧伤总面积为20%75%TBSA,平均为35.4%±12.5%TBSA,其中29例小儿有Ⅲ°烧伤,面积为1%18%TBSA,平均为5.53%±5.01%TBSA。补液情况:经静脉补液8h内小儿休克获改善26例,8h以上获改善29例,尿量维持满意为51例(血压、呼吸、脉搏等维持正常),静脉输液前、后平均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补液前8h内补液总量为(1014±378)ml,占第1个24h公式计算量的94.8%±37.1%,第1个24h实际补液总量为(2377±578)ml,占第1个24h补液公式计算量的112.6%±34.8%;第2个24h实际补液量为(1642±365)ml,占第2个24h补液公式计算量的78.1%±23.6%。(3)不同延迟复苏时间小儿的平均补液总量、平均晶胶体量、平均糖水量、尿量、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及白蛋白含量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小儿的平均补液总量、平均晶体量、尿量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烧伤面积小儿的补液量及疗效之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检验结果比较:血常规检查:红细胞比容(HCT)比较,补液后明显低于补液前,t=5.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红蛋白含量(HBG)比较,补液后明显低于补液前,t=5.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白细胞计数(WBC)比较,补液后明显低于补液前,t=8.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严重烧伤休克小儿延迟复苏治疗应在传统补液公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小儿年龄、延迟复苏补液时间、烧伤面积、烧伤深度等诸多因素,采用“个体化”综合补液治疗方案,尽快平稳度过休克期,在应用常规的休克监测指标的基础上,使用有创血流动力学、腹腔压力监测等手段,提高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的成功率。

曾庆玲[6](2019)在《特重度烧伤风险评估与尿量自动化监测》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特重度烧伤是最严重的创伤之一,病死率很高,因此,早期评估烧伤患者死亡风险并对潜在的高风险患者采取早期干预,可以有效改善预后。20世纪80年代后,MODS成为特重度烧伤患者的主要死因,休克对组织器官造成的损害是导致MODS的主要原因。休克不但是烧伤的重要并发症,而且是诱发全身性感染和内脏损害等其它并发症的重要因素。烧伤休克虽然发生在早期,但对烧伤患者的整个救治过程都会产生较大影响。休克期补液是治疗特重度烧伤患者的重要措施,抗休克、纠正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损害的效果直接影响烧伤患者的预后与转归。实现烧伤自动化补液可避免休克期间补液不足或补液过多,有助于特重度烧伤患者平稳渡过休克期。研究目的:确定特重度烧伤患者的死亡风险因素,并以此建立死亡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为特重度烧伤危重程度提供警示;探讨特重度烧伤患者休克状态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休克状态的判断提供参考;对烧伤患者每小时尿量人工监测与尿流量动态监测仪监测的精度进行对比研究,为烧伤自动化补液建立基础。研究方法:1特重度烧伤风险评估1.1特重度烧伤患者死亡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入选病例和来源应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研究所科研数据平台,对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间收入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研究所收治的231例特重度烧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患者人群特性指标(年龄,性别);记录伤情判断相关指标(TBSA(%),Ⅲo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无或有,如有则记录严重程度:轻度,中度,重度),计算ABSI,Baux score,BI);记录休克相关指标(院前补液(无或有),伤后第一个24h和第二个24h尿量(ml/kg/h),伤后第一个24h和第二个24h补液量(ml/kg/%TBSA),入院后首次SI,入院后首次BE,入院后首次HCT);以及预后和脏器损害及治疗相关指标(是否使用MV,是否使用CRRT,患者治疗结果:治愈或死亡)。1.2特重度烧伤患者休克的聚类分析的入选病例和来源对收入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研究所的231例特重度烧伤患者进一步筛选,排除任一研究指标缺如和入院不足48小时自动出院患者;纳入特重度烧伤患者118例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烧伤休克危险因素及判断。记录患者人群特性指标(年龄,性别),伤情判断相关指标(TBSA(%),浅Ⅱo烧伤面积(%),深Ⅱo烧伤面积(%),Ⅲo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无或有,如有则记录严重程度:轻度,中度,重度),计算BI),休克相关指标(有无休克,伤后入院时间(h),入院首次HB,LAC,BE,HCT,首次心率,首次收缩压,首次舒张压,计算MAP,SI),预后和脏器损害及治疗相关指标(是否使用MV,是否使用CRRT,是否发生SPESIS和MODS,病危天数和预后:治愈或死亡)。2尿量自动化监测2.1尿流量动态监测仪的测量精确度及临床适用性研究对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收入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研究所ICU进行治疗的68例烧伤患者的尿量监测数据进行前瞻性分析。对按医嘱需要进行每小时尿量监测的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进行随机分组。根据尿量监测的方法分为人工监测组(对照组,34例)和设备监测组(试验组,34例),每名患者监测时间为8h。对照组由护士目测一次性集尿袋刻度监测患者尿量值,并使用量筒对该小时尿量进行复测;试验组使用尿流量动态监测仪自动监测患者尿量,并使用量筒对该小时尿量进行复测。统计2组患者每小时尿量值,并与量筒所测得的该小时尿量标准值进行对照。记录对照组患者每小时尿量实际测量时间点。将采用人工监测与尿流量动态监测仪监测所得的患者每小时尿量值与量筒测得的该小时尿量值进行对照,将量筒测得的尿量值视为参考标准。利用各组的测量值与标准值之差的绝对值作为对照组与试验组的测量偏差值,再用100乘以各组测量偏差值并与标准值作商,得到各组的测量偏差率。以护士站内挂钟显示的时间为标准,将尿流量动态监测仪的时间设置与挂钟一致,尿流量动态监测组患者的每小时尿量数据由设备自动测量,自动记录。尿量人工记录时间以护士到患者床旁读取尿量的实际测量时间点为准。再以挂钟显示的标准时间与对照组及试验组测量时间的差值作为各组的测量时间误差。统计学方法:数据的描述及分析使用SPSS软件完成。对数据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Kolmogorov-Smirnov检验,Mann-Whitney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特重度烧伤患者的死亡风险因素,使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Bootstrap法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使用R3.5.2软件的NbClust包确定最佳聚类数,并根据确定的类别数,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划分类别。结果:1特重度烧伤风险评估1.1特重度烧伤患者死亡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单因素分析显示吸入损伤程度,TBSA,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Ⅲ°烧伤面积,ABSI,Baux score与特重度烧伤患者的死亡具有相关性。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V(回归系数:1.187,标准误:0.570,Wald值:4.342,OR:3.277,95%置信区间:1.073-10.008,P<0.05),CRRT(回归系数:1.72,标准误:0.435,Wald值:15.672,OR:5.587,95%置信区间:2.384-13.093,P<0.001)和BI(回归系数:0.064,标准误:0.014,Wald值:22.043,OR:1.067,95%置信区间:1.038-1.096,P<0.001)是特重度烧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和未使用MV的两组特重度烧伤患者在死亡率,烧伤严重程度,吸入伤发生率和吸入伤严重程度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使用和未使用CRRT治疗的两组特重度烧伤患者在死亡率,烧伤严重程度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根据特重度烧伤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绘制特重度烧伤患者死亡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Bootstrap自抽样法对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分辨度进行1000次内部验证,初始C-index为0.90,校正后的C-index为0.89。根据特重度烧伤患者死亡风险的列线图得到231例患者的死亡风险评分,并绘制ROC曲线,ROC最佳阈值点为0.23,该点的灵敏度是0.86,特异度是0.80。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90(95%置信区间0.86-0.942)。1.2特重度烧伤患者休克诊断聚类分析BI,首次SI,首次HB,TBSA,Ⅲ°烧伤面积对118例特重度烧伤患者进行分组具有决定性作用。组1中的相应指标BI(72.93±10.70),SI(1.00±0.26)、HB(186.16±25.52),CRRT治疗率(58.1%),MODS发生率(39.5%),死亡率(51.2%)。组2的各项指标BI(40.07±9.30),SI(0.88±0.26),HB(175.17±23.92),CRRT治疗率(18.7%),MODS发生率(8%),死亡率(12%)。2组间吸入伤发生率、MV使用率有明显差异;预后指标如患者死亡率、MODS发生率、CRRT治疗率组间均有显着差异(P<0.001),但病危天数和SPESIS的发生率组间无差异。组1处于高水平的SI,95%置信区间为0.921.07,而组2处于低水平的SI,95%置信区间为0.820.94,组1的SI低值在0.92而组2的SI高值在0.94,建议使用0.95作为烧伤休克的辅助诊断值。组2处于低水平HB,95%置信区间为169.67180.68,而组1首次HB处于高水平,95%置信区间为178.31194.02。组1的低值在178g/L而组2的高值在180g/L,建议采用HB≥179g/L作为特重度烧伤患者休克的辅助诊断标准。使用首次SI≥0.95或首次HB≥179g/L诊断为休克的特重度烧伤患者占比75.42%,医生诊断为休克的特重度烧伤患者占比32.20%,休克诊断一致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MAP<65mmHg诊断为休克的特重度烧伤患者占比为2.54%,与医生诊断一致性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尿量自动化监测2.1尿流量动态监测仪的测量精确度及临床适用性研究人工测量对照组测量偏差值的中位数为15.00mL,测量偏差率的中位数为17.75%,远高于试验组的偏差值2.00mL和测量偏差率1.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的可决系数R2=0.999高于对照组的R2=0.860,并且试验组回归方程的斜率(0.988)比对照组(0.890)更加接近1。试验组在可接受误差范围内的百分比(93.75%)与对照组(14.00%)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和试验组均有272个尿量测量时间点,其中对照组的准点测量次数仅为34次(12.50%),最大测量时间误差为20min,中位数为10min;而试验组的所有实际测量时间点均与计划测量时间点一致,无测量时间误差。χ2检验结果表明两组测量时间准点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基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于伤后48小时内入院的231例18-60岁的特重度烧伤患者数据,回顾性分析明确了特重度烧伤患者的死亡风险因素并以此建立了适用于本研究所所采用的治疗模式下的死亡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根据列线图可以获得烧伤患者死亡风险因素对应分值,分值相加所得总分可以在列线图中得出死亡风险率,提示患者死亡风险为临床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2.排除任一研究指标缺如和入院不足48小时自动出院患者后,纳入特重度烧伤患者118例进行聚类分析,证明BI,首次SI和首次HB可决定两组特重度烧伤患者不同的休克状态和预后,首次SI和首次HB的划分值为无休克组95%置信区间上限(SI≥0.95或HB≥179g/L)。使用该标准用于特重度烧伤患者休克筛查,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3.尿流量动态监测仪的测量精度(偏差率1.71%)显着高于人工监测(偏差率的中位数为17.75%)。尿流量动态监测仪可准时测定尿量,而人工监测对照组的测量准确率仅为12.5%。尿流量动态监测仪具有更好的临床适用性,有临床推广价值。

王文盛[7](2019)在《老年严重烧伤患者单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及早期脏器损伤特点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严重烧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和烧伤早期重要脏器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为老年严重烧伤的预防与救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纳入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以下称笔者单位)2009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老年严重烧伤患者。统计分析老年严重烧伤患者人口学特征、受伤时情况、伤情特征、治疗情况及结局方面相关指标。对数据行?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2.将笔者单位2010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62例入院时年龄≥60岁的严重烧伤患者纳入老年组,将同期124例入院时年龄在1859岁的严重烧伤患者纳入中青年组。2组患者入院后均按笔者单位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统计分析2组患者如下指标。(1)伤后第1、2个24 h的补液量和尿量,入院时及伤后24、48 h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乳酸水平。(2)入院时、休克期、伤后37 d的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总胆红素、血肌酐、氧合指数、血小板计数。(3)病重病危天数及死亡情况。对数据行?2检验、成组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老年严重烧伤患者单中心流行病学调查1.1老年严重烧伤患者占同期入院严重烧伤患者的8.7%,前后五年老年严重烧伤患者发生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2.307,P>0.05);年龄分布为6089岁,平均年龄为67.0±10.5岁,其中以60-69岁年龄段患者居多,占62.9%;老年患者中男性居多,占65.0%。不同年龄段、不同烧伤场所、不同致伤因素、不同烧伤严重程度性别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1.396、3.467、1.163、0.718,P>0.05)。1.2老年严重烧伤患者主要受伤场所为家庭,占69.1%;主要致伤因素为火焰烧伤,占84.5%;发生烧伤时间以夏季为高发季节,占36.1%。1.3老年严重烧伤患者合并伤前系统疾病的比例为53.6%,其中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者最多见,占34%;最常见的具体伤前疾病为高血压,占27.8%。1.4老年严重烧伤患者烧伤总面积分布为31%92%TBSA,平均烧伤总面积为45.0±20.0%TBSA;合并Ⅲ度烧伤者占79.4%,平均Ⅲ度烧伤面积为18.0±32.5%TBSA;合并吸入性损伤者占39.2%;伤后入院时间分布为伤后2h伤后30d;其中伤后6-48h入院者居多,占45.4%。1.5老年严重烧伤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7.0±41.0天,平均病重病危天数为8.0±15.5天;住院期间接受过手术治疗者占52.6%;平均治疗费用为107410.0±213563.0元,每1%TBSA平均治疗费用为2421.0±4674.0元;不同烧伤严重程度老年患者手术治疗比例、治疗费用、住院天数、病重病危天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2=0.345、1.215、5.414、0.163,P>0.05);随着年龄增加,接受手术治疗比例、治疗费用、住院天数呈明显下降的趋势(?2=7.055、10.572、16.506,P(27)0.05或0.01)。1.6老年严重烧伤患者病死率为24.7%,死亡患者平均死亡时间为伤后19.2±17.6天;治疗结局中自动出院最为常见,占60.8%;烧伤总面积、是否合并有吸入性损伤是老年严重烧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45、3.506,95%可信区间为1.024-4.083、1.307-9.406,P(27)0.05)。2.老年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脏器损伤特点研究2.1老年组患者伤后第1个24 h尿量明显少于中青年组(t=5.628,P<0.05),但2组患者伤后第1、2个24 h补液量和伤后第2个24 h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1、1.307,1.110,P>0.05)。2组患者入院时及伤后24、48 h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及血乳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1、1.075、0.239,0、0.033、0.199,0.017、1.002、0.739,P>0.05)。2.2老年组患者休克期CK-MB水平明显高于中青年组(t=4.017,P(27)0.05),但2组患者入院时及伤后37 d CK-M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9、0.001,P>0.05);老年组患者休克期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中青年组(t=6.485,P(27)0.05),但2组患者入院时及伤后37 d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7、0.002,P>0.05);老年组患者入院时及休克期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中青年组(t=4.226、12.299,P<0.05或P<0.01),2组患者伤后37 d血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3,P>0.05);老年组患者入院时、休克期及伤后37 d氧合指数分别为(371±16)、(263±16)、(228±18)mmHg(1mmHg=0.133 kPa),明显低于中青年组的(420±13)、(327±13)、(281±17)mmHg(t=5.650、9.782、4.856,P<0.05或P<0.01);老年组患者伤后37 d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中青年组(t=6.636,P(27)0.05),但2组患者入院时及休克期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8、0.588,P>0.05)。2.3老年组患者的病重病危天数、病死率高于中青年组(Z=-2.303,?2=13.676,P<0.05或P<0.01)。结论:1.尽管老年严重烧伤患者占同期入院严重烧伤患者的比例不高,但合并基础疾病多见,病死率高。60-69岁、男性是老年严重烧伤发生的高危人群,夏季、火焰烧伤、家庭是老年严重烧伤发生的高危因素;随着年龄增加,治疗愿望减弱;烧伤总面积、是否合并有吸入性损伤是老年严重烧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与中青年严重烧伤患者相比,老年患者在休克期同等组织灌注的情况下,烧伤早期心脏、肝脏、肾脏、肺脏、凝血系统损伤明显,病情重且病死率高。

陈宾,况芳,李孝建,张志,邓忠远,张旭辉,张涛,钟晓旻,汤文彬,刘昌玲[8](2019)在《四例严重烧伤患者并发早期急性肾损伤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分析4例严重烧伤患者并发早期急性肾损伤(AKI)的原因并探讨相关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12月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下称笔者单位)收治的4例严重烧伤并发早期AKI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23~33(30±5)岁,烧伤深度深Ⅱ~Ⅲ度,并发四肢肌筋膜室综合征和不同程度的横纹肌损伤,均经外院治疗后转入笔者单位。将患者按烧伤总面积从小到大编号,1、2、3、4号患者烧伤总面积分别为10%、80%、90%、95%体表总面积,并发早期AKI时间分别为伤后48、11、29、48 h,转入笔者单位时间分别为伤后60、11、29、144 h。2、3号患者转入院时已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4例患者转入院后均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血流动力学监测和器官功能监护的支持下,积极对并发肌筋膜室综合征的四肢行切开、彻底减压探查,清除已坏死的肌肉组织或行截肢术。对四肢焦痂切开减压后创面,采用桀亚敷料皮或猪皮临时覆盖、多次清创并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形成新鲜肉芽创面后,和其他分期切削痂创面,分别用自体皮行Meek植皮及微粒皮、网状皮、小皮片移植等覆盖。记录患者治疗结局,行CRRT时间,手术次数,血肌酐、肌红蛋白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及随访情况。结果 本组4例患者转入笔者单位后均治愈,其中1、4号患者共5个患肢因并发肌筋膜室综合征并有大量肌肉坏死无法保留,行截肢术。1、2、3、4号患者分别行19、35、14、25 d CRRT,行5、6、10、8次手术,于转入院后22、35、37、48 d血肌酐恢复正常,于转入院后18、28、25、30 d血肌红蛋白恢复正常,于住院52、105、148、156 d创面基本愈合后出院。随访1~36个月,4例患者肾功能均无异常。结论 1、4号患者早期AKI由严重烧伤并发肌筋膜室综合征导致横纹肌溶解所致,另2例还与低血容量性休克、肾灌注不足有关。在行CRRT的同时积极去除病因,在血流动力学监测和器官功能支持下积极手术治疗烧伤创面等,可有效提高严重烧伤并发早期AKI救治成功率。

杨亚南,李伟人,孔豫苏,陈祥军,杨抒,喻翔[9](2018)在《小剂量胰岛素对严重烧伤延迟复苏患者心肾损害的保护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胰岛素干预对严重烧伤延迟复苏患者心、肾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0例严重烧伤延迟复苏患者,于烧伤6 h后连续3 d每日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根据注射剂量分为对照组、0. 05 U/(kg·d)组、0. 10 U/(kg·d)组、0. 15 U/(kg·d)组及0. 20 U/(kg·d)组,并于注射后6、12、24、48、72 h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糖、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尿素氮(BUN)、肌酐(Cr)),免疫抑制法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对照组血糖、CK、CK-MB、LDH、BUN及Cr水平均显着高于甘精胰岛素注射组,且烧伤3 d后仍处于高值(P <0. 05); 0. 05 U/(kg·d)组血糖、CK、CK-MB、LDH、BUN、Cr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高于0. 10 U/(kg·d)组、0. 15 U/(kg·d)组及0. 20 U/(kg·d)组(P <0. 05); 0. 10 U/(kg·d)组、0. 15 U/(kg·d)组及0. 20 U/(kg·d)组血糖、CK、CK-MB、LDH、BUN、Cr逐渐降低,部分结果正常; 0. 20 U/(kg·d)组结果烧伤72 h后各指标基本正常,偶有低血糖反应。结论:小剂量甘精胰岛素干预对严重烧伤延迟复苏患者心、肾损害有保护作用。

曾勇,黄峻峰,董肇杨,蒋秋萍[10](2018)在《小儿严重烧伤延迟复苏休克期的临床救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小儿严重烧伤休克期延迟复苏的治疗方法 ,以期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烧伤科收治的TBSA25%及以上特重度烧伤且延迟复苏的患儿82例,以晶胶体快速补液、改善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和早期喂养等方法,观察心率、呼吸频率、每小时尿量及Sa O2、TCO2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经治疗该组患儿各项观察指标均获得改善,其中每小时尿量、Sa O2、TCO2各时间段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补液1 h时患儿尿量(0.5±0.2)m L/(kg·h),氧饱和度(93±1.1)%和TCO2(15±2.1)mmol/L均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严重烧伤延迟复苏早期快速补液是有效可行的,对延迟复苏的患儿补液不应受公式限制,而应高度"个体化",尽快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应用药物改善微循环,减轻再灌注损伤,保护脏器功能及早期肠道喂养等有助于延迟复苏救治的成功。

二、62例严重烧伤延迟复苏患者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2例严重烧伤延迟复苏患者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小儿严重烧伤液体复苏与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严重烧伤发病及休克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小儿烧伤休克期复苏补液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生信分析的ORM1在严重烧伤休克中表达与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2.2 方法
    2.3 结果分析
3 结果
    3.1 确立ORM1 为研究靶基因
    3.2 烧伤休克患者中性粒细胞中的ORM1 基因表达升高
    3.3 烧伤患者血清刺激中性粒细胞的活化
    3.4 ORM1 抑制烧伤血清激活的中性粒细胞活化
4 讨论
    4.1 烧伤休克的病理改变
    4.2 通过GEO数据库对于数集的选择
    4.3 烧伤后中性粒细胞的激活
    4.4 选择ORM1 作为目的基因功能研究
    4.5 L-选择素与中细粒细胞的激活
    4.6 MPO与中细粒细胞的激活
    4.7 p38 MAPK及 ERK途径:
    4.8 本研究的优缺点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相关因素在烧伤休克复苏中的影响
    参考文献

(4)55例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患儿补液方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液体复苏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补液情况及补液前后患儿尿量、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对比
    2.2 不同延迟复苏时间、年龄、烧伤面积、烧伤深度患儿第1个24 h平均补液量及尿量对比
3 讨论

(5)小儿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小儿烧伤休克液体复苏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6)特重度烧伤风险评估与尿量自动化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特重度烧伤患者死亡风险评估
    2.1 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治疗方法
    2.4 统计学处理
    2.5 结果
    2.6 讨论
    2.7 小结
第三章 尿流量动态监测仪的测量精确度及临床适用性研究
    3.1 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3.2 观察指标
    3.3 分组
    3.4 补液方法
    3.5 统计学处理
    3.6 结果
    3.7 讨论
    3.8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伦理审批件
文献综述 尿量监测应用于烧伤休克防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老年严重烧伤患者单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及早期脏器损伤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 老年严重烧伤患者单中心流行病学调查
    1.1 前言
    1.2 对象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老年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脏器损伤特点的研究
    2.1 前言
    2.2 对象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烧伤休克过度复苏现象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工作情况
致谢

(9)小剂量胰岛素对严重烧伤延迟复苏患者心肾损害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标本采集及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血糖
    2.2 CK
    2.3 CK-MB
    2.4 LDH
    2.5 BUN
    2.6 Cr
3 讨论

(10)小儿严重烧伤延迟复苏休克期的临床救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复苏方法
        1.2.1 快速补液
        1.2.2 辅助治疗
        1.2.3 早期喂养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62例严重烧伤延迟复苏患者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严重烧伤液体复苏与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D]. 王晓云. 山东大学, 2021(12)
  • [2]小儿烧伤休克期复苏补液的临床分析[D]. 李笑.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基于生信分析的ORM1在严重烧伤休克中表达与功能的研究[D]. 龚裕州.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55例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患儿补液方案分析[J]. 王彪,孙业祥.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0(03)
  • [5]小儿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的回顾性分析[D]. 王彪.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6]特重度烧伤风险评估与尿量自动化监测[D]. 曾庆玲.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7]老年严重烧伤患者单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及早期脏器损伤特点的研究[D]. 王文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8]四例严重烧伤患者并发早期急性肾损伤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分析[J]. 陈宾,况芳,李孝建,张志,邓忠远,张旭辉,张涛,钟晓旻,汤文彬,刘昌玲. 中华烧伤杂志, 2019(02)
  • [9]小剂量胰岛素对严重烧伤延迟复苏患者心肾损害的保护作用[J]. 杨亚南,李伟人,孔豫苏,陈祥军,杨抒,喻翔.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8(11)
  • [10]小儿严重烧伤延迟复苏休克期的临床救治[J]. 曾勇,黄峻峰,董肇杨,蒋秋萍. 中外医疗, 2018(10)

标签:;  

62例重度烧伤患者延迟复苏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