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125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昊[1](2020)在《影响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影响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的预后因素,探讨其预后的预测指标,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外科2013年2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29例行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的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意识等级、血肿量、出血部位、术前时间、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入院时平均动脉压(meanarterypressure,MAP)、血肿破入脑室情况、术后再出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术后并发水电解质紊乱、糖尿病病史等13种因素,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outcome score,GOS)来评判患者术后3个月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学显着性水平为p<0.05。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此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合理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肿量、术前意识等级、入院GCS评分、术前时间、破入脑室、术后再出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术后并发水电解质紊乱为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而性别、入院时MAP、糖尿病史与预后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GCS评分、术前时间、血肿量、破入脑室、术后再出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本研究中所建立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64,表明其是合理的。结论:影响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HICH的预后因素众多且复杂,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入院时GCS评分、术前时间、血肿量、破入脑室、术后再出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应针对这些因素加以干预进行规范化治疗,尽可能早发现、早预防,并且及时处理,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桂成佳[2](2020)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小骨窗显微手术治高血压脑出血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小骨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效果比较分析,为后期临床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选择合适的微创手术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断并且采取神经内窥镜微创手术及小骨窗治疗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6例,按照手术方式将上述患者分成神经内镜组(63例)、小骨窗组(63例),同时选择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60例,作为相关研究指标的对照组,在各自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后,进行相关项目分析:各组患者一般社会学资料分析(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基础性疾病、病程时间等);各组患者术前术后临床效果分析(脑积水发生率、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血肿清除率)等指标;各组患者炎性指标分析(CRP、PCT、IL-6、IL-8及TNF-α)等分析;各组患者术前、术后NDS评分、GCS评分及Graeb评分统计分析;各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中、差)比较分析;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脑出血、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电解质紊乱)等比例统计分析;各组患者ADL预后分级统计分析;各组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分析。实验过程中所有患者均签署伦理委员会批准及相关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一般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病情分级、出血量、血肿位置等项目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554,0.450,0.178,0.102,0.090,均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近期疗效分析:血肿清除率和血肿复发:两组患者在血肿完全清除、血肿大部分清除、血肿复发以及患者死亡率等项目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24,0.045,0.038及0.049,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脑积水发生率及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两组患者在脑积水发生率及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38,0.046,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项目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39,0.029,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偏瘫恢复时间及感染情况:两组患者在偏瘫恢复时间及感染情况等项目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49,0.038,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及患者死亡率: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及患者死亡率等项目的分析过程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13,0.025,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炎性因子分析:CRP、IL-6、IL-8及TNF-α:在手术开始前两组患者数据相当,各组数据之间比较,P均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手术后神经内镜组数据下降幅度要明显大于小骨窗组,各组数据之间比较,P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DS、GOS及Graeb评分:两组患者术前NDS评分比较,P值为0.10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NDS评分比较,P值为0.0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GOS评分比较,P值为0.133,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NDS评分比较,P值为0.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Graeb评分比较,P值为0.098,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NDS评分比较,P值为0.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远期疗效:治疗效果:两组患者在术后治疗效果统计分析中,神经内镜组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小骨窗组,在优、良、中、差等项目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23,0.034,0.045,0.039,0.026,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神经内镜治疗组在患者再次脑出血颅内感染、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要明显的低于小骨窗组,其中脑出血、颅内感染以及发生率等方面,P值为0.035,0.030及0.047,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DL预后分级:神经内镜组术后患者生活能力明显提高,多数患者处于I~II级,小骨窗组效果较差,多数分布在II~III级。在I级的统计分析中,P值为0.0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预后因素分析:近期死亡Logistic多因素分析:GOS评分、血肿量、脑室积血量、手术时机、手术方式项目分析中,统计学P值为0.034,0.028,0.037,0.034,0.049,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恢复良好Logistic多因素分析:在脑室积血量、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项目的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30,0.024,0.027,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远期预后Logistic多因素分析:在患者年龄、血肿量、脑室积血量、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等项目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45,0.034,0.032,0.021及0.029,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神经内镜组及小骨窗开颅组在手术进行前具备较为统一的一般社会学资料,在其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病情分级、出血量及血肿位置等项目两组数据差别性较小,给予后期术后研究一定的基础性,为下文研究做好铺垫。(2)神经内镜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近期疗效要明显的好于小骨窗开颅术,患者具备较高的血肿清除率、较低的血肿复发率、脑积水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偏瘫恢复时间、死亡率等,证实神经内镜微创术在治疗脑出血患者方面具有更加安全可靠的疗效,值得在临床继续大面积推广。(3)神经内镜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炎性效果要明显的低于小骨窗开颅术,患者在术后具有较低浓度表达的CRP、PCT、白细胞介素(IL-6、IL-8)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同时可以降低脑出血患者的神经缺损状态,加速患者的神经恢复状态,给予临床一定启发。(4)神经内镜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相对于小骨窗术,患者可以具有更好的远期预后,充分降低近期的死亡率,其中脑血肿、脑室积血量、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等均是导致患者远期预后不良或者更好的关键因素,充分证实神经内镜微创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为理想的方式,给予临床一定启发。
邱治春[3](2020)在《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疗效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血肿穿刺引流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的疗效差异,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01月2018年0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患者,共收集63例病例,分为两组:血肿穿刺引流组(33例)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组(30例)。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丘脑血肿量、术前GCS评分、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半年的ADL与GOS评分情况等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设计调查表。对收集的病例资料进行相关编码、录入、核实和复查。以ADLBarthel指数评分和GOS评分为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釆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分别以ADL评分和GOS评分为标准进行预后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等同手术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术后再出血情况方面,血肿穿刺引流组再出血2例,占6.1%,小骨窗手术组再出血3例,占10.0%,采用Fisher的精确概率检验,两种手术方式再出血率无显着差异(P>0.05)。在死亡率方面,住院期间血肿穿刺引流组死亡4例,死亡率12.1%,小骨窗手术组死亡5例,死亡率16.7%,采用Fisher的精确概率检验,两种手术方式死亡率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半年随访,血肿穿刺引流组死亡7例,死亡率21.2%,小骨窗手术组死亡9例,死亡率30.0%,采用Pearsonχ2检验,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半年的总死亡率也无显着差异(P>0.05)。2.在其他预后影响因素方面:以ADL评分为标准的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抽烟、饮酒、术前GCS评分、丘脑血肿量、术后并发症等与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而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长短、糖尿病病史、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等与手术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超重相对于体重正常的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OR=11.378,95%CI:1.96865.782);术前GCS评分小于8分相对于大于8分的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OR=17.404,95%CI:3.29791.882);以GOS分为标准的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抽烟、饮酒、糖尿病史、术前GCS评分、丘脑出血量等与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手术治疗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而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长短、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情况等与手术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超重相对于体重正常的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OR=4.761,95%CI:0.87026.070);术前GCS评分小于8分相对于大于8分的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OR=15.897:95%CI:2.54899.175)。结论:1.血肿穿刺引流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术后半年的预后恢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两种手术方式的再出血风险及死亡风险也无统计学差异。2.在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治疗中,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糖尿病史、术前GCS评分、丘脑血肿量、术后并发症等影响手术患者的预后,其中,体重超重和术前GCS评分低于8分是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徐立婧[4](2019)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治疗及3D-Slice软件的辅助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3D-Slicer软件在辅助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CH)的应用价值及不同手术时机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影响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提高手术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法:收集99例采取3D-Slicer软件辅助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HCH)患者(出血量3060ml)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后手术时机不同将其分为早期组(624h)及延期组(24h)。其中早期组51例,延期组48例。两组术前在性别、年龄、出血量、出血部位、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GC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Barthel指数(IB)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在不同的手术时机进行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后,观察两组的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术后脑水肿,再出血),死亡率,6个月后的日常生活能力(ADL),将两组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介绍3D-Slicer软件应用方法,临床价值,注意事项,评价微创穿刺引流术的手术时机,临床效果及治疗注意事项。结果:本项研究中,早期组51例,延期组48例.术后并发症情况:早期组肺感染6例(11.76%),消化道出血4例(7.84%),术后D级脑水肿1例(1.96%),延期组肺感染14例(29.17%),消化道出血11例(22.92%),术后D级脑水肿8例(16.67%),两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earson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并发症中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早期组4例(7.84%),延期组2例(4.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5)。术后6个月的预后情况:早期组预后良好患者44例(86.27%),延期组的预后良好患者21例(43.75%);早期组的致残患者5例(9.8%),延期组的致残患者19例(39.58%);早期组死亡2例(3.92%),延期组死亡8例(16.67%);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本研究结论:1.高血压脑出血早期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患者相对于延期微创手术的患者,具有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效果好,患者预后好,致残率致死率低等优势;选择高血压脑出血后624h内为最佳手术时机,患者获益较多。并且出血量在3060ml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手术效果好。2.3D-Slicer软件操作简单,快捷,容易掌握,对设备要求不高;3D-Slicer软件可以依据头CT或MRI数据建立颅骨,血肿等三维图象,计算颅内血肿体积,该方法计算的血肿量准确度高,为临床医生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和完善术前准备提供依据;3D-Slicer软件辅助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较传统体表定位徒手穿刺操作明显提高了手术成功率。3.3D-Slicer软件辅助微创穿刺引流术对设备要求不高,操作简单,用时短,定位准确,术后并发症少,手术预后好,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康丁[5](2019)在《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两种手术方案的最佳适应症,从而为临床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血肿量为30mL~100mL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血肿量的不同分为30mL~50mL、51mL~70mL、71mL~100mL三种情况,比较微创血肿清除术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术后2周时、术后3个月时的死亡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周时未死亡患者的GCS、NIH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未死亡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6天时脑组织周围水肿体积,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未死亡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良好率。结果:1.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的比较:微创血肿清除术组患者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病程、入院时血压、入院时GCS评分、血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后死亡率的比较:术后2周、术后3个月时,血肿量为30mL~50mL的患者中微创血肿清除术的死亡率显着低于去骨瓣组患者的死亡率(P<0.05),血肿量为51mL~70mL、71mL~100mL的,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2周时未死亡患者的GCS、NIHSS评分比较:在术后2周时未死亡的患者中,血肿量为30mL~50mL的,微创血肿清除术组的患者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患者的GCS评分、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量为51mL~70mL、71mL~100mL的,两组患者的GCS、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未死亡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血肿量为30mL~50mL的,微创血肿清除术组的患者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患者的mR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量为51mL~70mL、71mL~100mL的,两组患者的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血肿量为30mL~50mL、51mL~70mL、71mL~100mL的,微创血肿清除术组的患者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患者的术后再出血、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周时未死亡患者的NIHSS评分的比较:在术前,血肿量为30mL~50mL、51mL~70mL、71mL~100mL的患者中微创血肿清除术组的患者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患者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周时未死亡的患者中,血肿量为30mL~50mL的,微创血肿清除术组的患者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患者的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量为51mL~70mL、71mL~100mL的,微创血肿清除术组的患者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患者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术后4~6天时脑组织周围水肿体积比较:血肿量为30mL~50mL的,微创血肿清除术组的患者脑组织周围水肿体积显着小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患者(P<0.05),血肿量为51mL~70mL的,两组患者脑组织周围水肿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量为71mL~100mL的,微创血肿清除术组的患者脑组织周围水肿体积显着大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患者(P<0.05)。8.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比较:血肿量为30mL~50mL的,微创血肿清除术组的患者住院时间显着短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患者(P<0.05),血肿量为51mL~70mL、71mL~100mL的,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量为30mL~50mL、51mL~70mL、71mL~100mL的,微创血肿清除术组的患者住院费用显着少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患者(P<0.05)。9.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未死亡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良好率的比较:微创组患者的术后ADL良好率显着高于去骨瓣组患者的术后ADL良好率为(P<0.05)。结论:1.血肿量为30mL~50mL的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比采用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具有较多优势,具有较低的死亡率,能够更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脑组织周围水肿反应程度更轻,患者住院时间更短,治疗费用更低,具有更好的预后。因此区间血肿量的患者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更为适合。2.血肿量为51mL~70mL的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住院时间更短,治疗费用更低。因此区间血肿量的患者如果考虑经济因素,可以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3.血肿量为71mL~100mL的脑出血患者,采用去骨瓣血肿清除术能够有利于充分降低患者的颅内压。
王晓东[6](2019)在《单通道与双通道引流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单通道与双通道引流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为高血压脑出血危重患者提供高效、规范化的治疗借鉴思路。方法:搜集整理河北蔚县人民医院2016年09月至2017年09月期间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异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行锥颅软通道血肿引流术,对血肿部位进行准确定位并做好标记,实验组采取双通道引流,借助CT确定血肿中心,穿刺点选择血肿中心到血肿边缘最近的皮层,并对血肿中心到穿刺点的垂直距离分别进行测定,双通道的患者同时经额部沿长轴穿刺点进行选择,确保穿刺时进针方向平行于中线,将带针芯的穿刺硅胶管插入,拔出针芯,将硅胶管留置进行引流。对照组由于脑实质血肿接受单通道引流,手术操作同实验组。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前后血肿量、GOS评分、ADL分级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并对实验组双通道引流术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可比性强。2.术前两组患者血肿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经过治疗后,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血肿量均显着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血肿量下降更为明显,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方面,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实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GOS评分相比,实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但是不同等级的例数分布,2级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4、5级的例数分布无显着性差异(P>0.05)。5.在ADL分级方面,实验组IV-V级例数为6例,对照组IV-V级例数为10例,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III级为7例,对照组III级有11例,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I-II级17例,对照组I-II级9例,经统计学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经术后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相比,实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均<0.05,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7.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发生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再出血、脑积水、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颅内感染等,其中,对照组发生率为40.00%,实验组发生率为23.33%,两组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双通道引流血肿清除术影响预后方面,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前GCS评分、是否破入脑室、是否发生脑疝、出血量方面,预后良好组显着优于预后不良组,P均<0.05,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9.根据多因素分析的结果,影响双通道引流组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术前GCS评分高、破入脑室、发生脑疝以及出血量多。结论:1与单通道微创引流相比,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接受双通道微创引流,能够快速清除血肿、减少血肿的占位效应,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2.双通道微创引流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3.在临床实践中,影响双通道引流组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术前GCS评分高、破入脑室、发生脑疝以及出血量多。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基本情况,明确影响双通道引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明确其危险因素为术前GCS评分高、破入脑室、发生脑疝以及出血量多,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李玉骞[7](2018)在《微创外科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 ICH)是由于非外伤等因素作用,导致颅内小动静脉或者毛细血管发生病变进而破裂引起的自发性脑血管病。s ICH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受环境和遗传等因素共同作用,高血压是s ICH最常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约有30%的可能性发生脑出血,而约95%的脑出血患者伴有高血压病史。据统计,s ICH约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10-15%,全世界每年大约有400万例患者发病。尽管如此,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老年人所占的人口比例逐渐增高;与此同时,应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也在不断增加,综合以上这些因素,使得s ICH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s ICH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其发病30天时的中位死亡率高达35-52%,其中一半的死亡患者发生在发病的前48小时;此外,在所有幸存者中,只有约25%的患者在发病后6个月有望恢复功能独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关于s ICH治疗的争论仍在继续。临床上,尝试通过积极手术干预清除颅内血肿,可及时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机械性压迫,使周围受到压迫的正常神经元得到恢复,并迅速降低颅内压力;同时减轻血肿的毒性分解物对于脑组织的毒性作用,可减轻脑出血后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改善患者预后。因此,理论上,对s ICH患者越早行手术干预,其临床预后就越好。然而,研究指出,约1/3的s ICH患者在发病后20小时内出血量会增加;同时也有研究发现,超早期手术(发病时间<6小时)患者的预后较差,原因就是这些患者术后的再出血率较高,这些因素严重限制了超早期手术在s ICH中的应用。“点征”作为一个预测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近来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一项大型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点征”阳性患者发生血肿扩大的机率为60.7%,而“点征”阴性患者仅为21.6%;且发生血肿扩大的患者中,“点征”阳性患者血肿增加的体积明显多于“点征”阴性患者。也就是说,对于“点征”阴性的s ICH患者,其发生血肿扩大的机率相对较小,且发生血肿扩大后,其增加的血肿体积较小,对患者的不利影响就相对较低。考虑到超早期手术可带给患者的好处,需要我们权衡利弊得失。鉴于此,以“点征”阴性作为s ICH患者是否行超早期手术的指标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现有研究证实,与药物保守治疗相比,手术干预治疗并不能给患者带来确切的益处。另一方面,强有力的证据证实,较之于单纯的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加药物治疗可明显降低s ICH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患者的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出血有无增加、凝血功能、发病年龄、发病时间、意识状态的变化等因素进行多方面评估,最终为不同的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那些出血量较小(幕上出血量<30 m L、幕下出血量<10m L)、神经功能损伤较轻、意识状态较好的患者,多采取保守治疗,但需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变化,定时行头颅CT检查,若发现患者意识加深,血肿量增加,则考虑进一步行手术干预。对于那些出血量多、出血位置较危险、意识状态呈进行性下降的重症患者,则需在立刻应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尽快行手术干预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内镜辅助下血肿清除术以及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术等。传统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是过去手术治疗s ICH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其能够最大限度暴露术区,术者可在直视条件下对血肿进行最大程度地清除,同时可清晰看到较小的出血点,从而进行彻底地止血;手术最后还可以去除骨瓣,以达到充分减压的目的,有效地缓解了血肿对周围正常脑组织的压迫作用。但是,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工作者发现该术式的缺点亦非常明显,其手术操作复杂、持续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手术本身对脑组织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等,术后患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高,这些缺点严重限制了传统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在s ICH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微创理念的深入普及以及微创设备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最近二十几年来微创手术在s ICH中的应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倾向于选择微创手术进行血肿清除,并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微创外科手术治疗s ICH的临床效果仍待论证,鉴于此,我们课题组对相关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的目标是探讨微创外科治疗颅内不同位置s ICH的临床效果以及“点征”作为超早期穿刺引流术治疗幕上s ICH的预测因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较之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穿刺引流术和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幕上脑叶、基底节区以及小脑s ICH是安全和可靠的,为手术干预s ICH提供了可靠的临床证据;同时证明“点征”阴性作为超早期穿刺引流术治疗幕上自发性脑出血的预测因素是安全和可靠的,值得临床推广。方法: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在收住我科后,均严格按照美国心脏协会/美国中风协会《自发性脑出血诊疗指南》接受标准化治疗。手术干预方式包括穿刺引流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开颅血肿清除术三种。最后,在探讨“点征”作为超早期穿刺引流术治疗幕上s ICH预测因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部分,所有患者全部接受穿刺引流术,分为超急性期手术组(发病到手术时间间隔<6 h)和常规手术组(发病到手术时间间隔≥6h)。结果:实验一:穿刺引流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幕上脑叶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1)穿刺引流术和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幕上脑叶s ICH的并发症更少,临床治疗效果更佳;(2)对于血肿量>60m L,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4-8分的重症患者,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组患者预后优于穿刺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组患者;(3)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是三种手术方式治疗幕上脑叶s ICH效价比最高的一种手术方式,具有更少的手术并发症、更低的死亡率以及更好的临床预后。实验二:穿刺引流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1)较之于穿刺引流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可更快更彻底地清除血肿,但侵袭性相对较大;(2)对于血肿量<60 m L,GCS 9-14分的基底节区s ICH患者,穿刺引流术组患者预后优于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3)较之于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穿刺引流术是治疗基底节区s ICH效价比更高的一种手术方式,具有更少的手术并发症及更好的临床预后。实验三:穿刺引流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小脑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1)穿刺引流术和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小脑s ICH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2)对于四脑室压迫I级患者,穿刺引流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3)对于四脑室压迫II和III级患者,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穿刺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4)对于年龄>60岁的患者,穿刺引流术和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实验四:“点征”作为超早期穿刺引流术治疗幕上自发性脑出血的预测因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点征”阴性患者行超早期手术并不会增加术后再出血率,也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同时可较少血肿周围水肿;(2)对于出血量>60 m L组和GCS 4-8分组两组病情较重的患者,超急性期手术组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要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患者。结论:通过本研究我们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较之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穿刺引流术和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幕上脑叶、基底节区以及小脑s ICH是安全和可靠的。2.“点征”阴性作为超早期穿刺引流术治疗幕上自发性脑出血的预测因素是安全和可靠的。我们的研究为s ICH的手术干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临床证据,并为s ICH的超急性期手术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
汤维力,胡金波[8](2021)在《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的应用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展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0年12月该院接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观察分析,以随机数表法分作两组,对照组采取普通开颅手术清除脑出血,观察组开展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记录各组患者临床指标,观察且统计各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概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长(1.15±0.21)h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305.35±10.44)mL少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90.92±2.06)%高于对照组,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分(4.08±0.33)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961、218.437、20.151、10.041,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总概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疾病具有效果佳、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吕其铭,刘德,唐源,陶玉华[9](2021)在《三种术式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经颞叶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血肿碎吸术及显微镜辅助小骨窗经侧裂开颅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及近远期预后。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6例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大骨瓣组(行经颞叶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70例、微创组(行微创血肿碎吸术治疗)46例及小骨窗组(行显微镜辅助小骨窗经侧裂开颅术治疗)50例,对比3组术后72 h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1、6个月预后情况。结果大骨瓣组与小骨窗组术后72 h血肿清除率均显着高于微创组(P<0.05),但大骨瓣组与小骨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72 h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及颅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3组术后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创组与小骨窗组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着高于大骨瓣组(P<0.05)。随访6个月,大骨瓣组术后病死率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显着高于微创组和小骨窗组(P<0.05或P<0.01),微创组与小骨窗组术后病死率和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颞叶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可直视下清除血肿,实现减压目的,但近远期预后不佳,适用于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严重者;微创血肿碎吸术治疗后患者恢复快,但其不能有效减压,适用于年纪大、手术耐受较差、出血情况较轻者;显微镜辅助小骨窗经侧裂开颅术血肿清除及减压效果较好,且患者术后恢复快,但对医生操作技术要求高,且术后易出现颅内感染。
徐子寓[10](2021)在《高原地区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影响预后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收集并筛选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单医疗中心的神经外科收治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患者,这些患者均接受住院手术治疗。通过神经外科常用的术后GOS评分(1分~5分),从低到高分别代表患者预后越来越好。将评分为1分~2分的病人分为预后不良组,评分在3分~5分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通过对两组病人的入院基本数据、病史采集、实验室的检验结果和影像学的资料进行分析。从分析结果中了解可能对高原地区的基底节区HICH(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产生一定影响的多种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具有意义的显着影响因子,对于个体化治疗的进一步加强。对今后高原地区外科治疗基底节区HICH患者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经验。方法:分别记录患者入院个人数据、既往的病史、实验室的检验结果、影像学的资料、手术治疗方式、出院情况和长期随访资料等。应用SPSS24.0统计软件(IBM公司)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随机抽取我院52例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性别、海拔高低、民族、年龄、是否世居于高原地区、有无高血压病史以及吸烟、饮酒史,是否破入脑室,有无中线偏移和入院时的生理指标以及入院时CT提示的血肿量,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等不同的指标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影响因素对于HICH手术预后的发病率的影响,总结不同影响因素可能存在的意义。结果:经过单因素统计学分析,年龄(P=0.000)、海拔高度(P=0.000)、高血压病史(P=0.000)、入院体温(P=0.020)、血肿量(P=0.028)、血钠(P=0.006)、性别(P=0.013)、民族(P=0.027)、世居与否(P=0.013)、入院舒张压(P=0.014)、术前GCS评分(P=0.001)、术前血氯值(P=0.000)、是否吸烟(P=0.000)、是否饮酒(P=0.000)是影响手术治疗高原地区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而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当中,独立影响因素为血肿量(P=0.017)。结论:本次研究对于手术治疗基底节区HICH患者的预后而言,出血量是独立危险因素,其次年龄、海拔高度、高血压病史、入院体温、血肿量、血钠、性别、民族、世居与否、入院舒张压、术前GCS评分、术前血氯值、是否吸烟、是否饮酒为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对于不同海拔地区的由于气压及氧气含量原因可能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HICH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做出了一定的推测。这为高原地区提高手术治疗基底节HICH患者救治率和降低死亡率方面提供一定的临床意义。
二、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125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12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影响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手术方法 |
三、术后管理 |
四、临床资料收集与分组 |
五、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一、入选患者一般资料 |
二、单因素分析结果 |
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四、ROC曲线评估模型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诊治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2)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小骨窗显微手术治高血压脑出血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1.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现状 |
2.高血压脑出血病理性改变 |
3.高血压脑出血常用手术方式 |
4.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时机选择 |
5.高血压脑出血适应症综合分析 |
6.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 |
1.3 手术过程 |
1.4 疗效指标评定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临床病理资料分析 |
2.2 近期疗效分析 |
2.3 炎性因子 |
2.4 NDS、GOS及 Graeb评分 |
2.5 远期疗效 |
2.6 预后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高血压脑出血主要特征 |
3.2 微创手术与高血压脑出血 |
3.3 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 |
论文创新点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神经内窥镜微创手术及小骨窗治疗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疗效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手术治疗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治疗及3D-Slice软件的辅助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一般资料 |
1.1.2 头CT表现及出血量计算 |
1.1.3 主要临床表现 |
1.1.4 患者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
1.2 评分标准 |
1.2.1 运动功能分级 |
1.2.2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
1.2.3 脑水肿分级标准 |
1.3 疗效评定标准 |
1.3.1 近期疗效评定标准 |
1.3.2 远期疗效评定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4.1 术前治疗 |
1.4.2 术前准备 |
1.4.3 3D-Slicer应用方法 |
1.4.4 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手术方法 |
1.4.5 侧脑室钻孔引流术 |
1.4.6 术后处理 |
1.5 统计学处理 |
二、结果 |
2.1 术后并发症情况 |
2.2 远期疗效 |
三、讨论 |
3.1 高血压脑出血治疗 |
3.1.1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 |
3.1.2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适应症 |
3.2 不同手术时机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比较 |
3.2.1 不同手术时机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
3.2.2 不同手术时机患者预后比较 |
3.3 手术时机选择 |
3.4 3D-Slicer临床价值,不足及注意事项 |
3.4.1 3D-Slicer临床价值 |
3.4.2 3D-Slicer软件不足之处 |
3.4.3 3D-Slicer软件操作注意事项 |
3.5 术后再出血分析 |
3.6 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注意事项 |
3.6.1 术前治疗 |
3.6.2 手术操作注意事项 |
3.6.3 术后治疗 |
3.7 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1.1 脑出血的发病现状 |
1.2 脑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 |
1.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2 脑出血的临床表现 |
1.3 脑出血的临床治疗 |
1.3.1 高血压脑出血的药物治疗 |
1.3.2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评判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的比较 |
3.2 两组患者术后死亡率的比较 |
3.2.1 两组患者术后2周时的死亡率比较 |
3.2.2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死亡率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周时未死亡患者的GCS评分比较 |
3.3.1 两组患者术前的GCS评分的比较 |
3.3.2 两组患者术后2周时未死亡患者的GCS评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周时未死亡患者的NIHSS评分的比较 |
3.4.1 两组患者术前的NIHSS评分的比较 |
3.4.2 两组患者术后2周时未死亡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 |
3.5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未死亡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
3.6 两组患者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
3.6.1 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的比较 |
3.6.2 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的比较 |
3.7 两组患者术后4~6天时脑组织周围水肿体积比较 |
3.8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比较 |
3.8.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的比较 |
3.8.2 两组患者住院费用的比较 |
3.9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未死亡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良好率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6)单通道与双通道引流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微创外科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穿刺引流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幕上脑叶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 |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穿刺引流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 |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穿刺引流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小脑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 |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第四部分 “点征”作为超早期穿刺引流术治疗幕上自发性脑出血的预测因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方法 |
1.2.2 观察组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9)三种术式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手术方法 |
1.3.1 经颞叶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
1.3.2 微创血肿碎吸术: |
1.3.3 显微镜辅助小骨窗经侧裂开颅术: |
1.4 观察指标 |
1.4.1 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 |
1.4.2 术后并发症: |
1.4.3 近期预后: |
1.4.4 远期预后: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3组术后72h血肿清除率及再出血率比较 |
2.2 3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
2.3 3组近期预后比较 |
2.4 3组远期预后比较 |
3 讨论 |
(10)高原地区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影响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材料收集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3.1 手术方式 |
1.3.2 对于疗效的评判 |
1.4 统计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单因素统计分析 |
2.3 多因素统计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年龄与预后的关系 |
3.2 术前GCS评分与预后的关系 |
3.3 出血位置与预后的关系 |
3.4 出血量与预后的关系 |
3.5 民族与预后的关系 |
3.6 海拔高度与预后的关系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Review 影响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有关因素分析 |
参考文献(综述)References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125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响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 陈昊. 苏州大学, 2020(02)
- [2]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小骨窗显微手术治高血压脑出血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D]. 桂成佳.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疗效及预后分析[D]. 邱治春. 西南医科大学, 2020(09)
- [4]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治疗及3D-Slice软件的辅助应用研究[D]. 徐立婧.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D]. 康丁. 南华大学, 2019(01)
- [6]单通道与双通道引流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比较[D]. 王晓东.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7]微创外科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研究[D]. 李玉骞.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8(04)
- [8]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的应用分析[J]. 汤维力,胡金波. 世界复合医学, 2021(08)
- [9]三种术式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对比研究[J]. 吕其铭,刘德,唐源,陶玉华.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1(05)
- [10]高原地区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影响预后因素分析[D]. 徐子寓. 西藏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