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小病变型肾病发病机制的新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覃越[1](2021)在《增效减毒方加减联合糖皮质激素、霉酚酸酯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增效减毒方加减联合激素、霉酚酸酯对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评估整个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更好医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开拓出更多的思路,同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1.资料来源: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武汉市第一医院肾病科接受治疗的62例达到入组条件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1例。2.试验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标准治疗,包括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利尿消肿、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减少蛋白尿、糖皮质激素、霉酚酸酯、预防骨质疏松、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增效减毒方加减治疗,中药颗粒剂,每日1剂,每次150ml,分早晚2次兑水摇匀温服,疗程均为12周,两组总疗程均为24周,治疗后随访2个月,观察有无不良反应。3.观察指标:治疗2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包括血生化(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固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血尿酸、血尿素氮)、24H尿蛋白定量、中医症状积分及中医症候疗效,综合评估增效减毒方加减对激素联合霉酚酸酯治疗的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同时观察患者心电图、血常规、粪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压、血糖等安全性指标。4.数据处理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于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采用非参数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之,P>0.05则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疾病疗效比较:两组间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3.87%,对照组总有效率达61.29%,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在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4h尿总蛋白定量及改善水肿程度均有效,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高密度脂蛋白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两组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中医症状积分和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减少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70.9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2%,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指标评价: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心电图、血常规、粪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压、血糖均无明显异常改变,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增效减毒方加减联合激素、霉酚酸酯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水肿症状,减少蛋白尿,升高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白蛋白,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效减毒方加减在临床实践应用中疗效确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用药安全,具有临床实用和推广价值。
张明[2](2019)在《抗M型磷脂酶A2受体抗体滴度和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清抗M型磷脂酶A2受体抗体(M-type 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与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IMN)患者疾病病情、疾病缓解、疾病远期结局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大连市中心医院经超声引导下肾穿刺活检依据临床、肾脏病理光镜、免疫荧光、电镜证实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收集患者肾穿刺活检时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案,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 ISA)法检测血清抗PLA2R抗体滴度;随访这些患者至2018年12月,在随访期间记录随访患者的随访时间及治疗方案,分别于第1个、第2个、第3个、第6个、第12个月检测血清抗PLA2R抗体滴度,定期检测相关实验室指标并记录结果。根据随访终点反应疗效的实验室指标定义结局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及未缓解。结果本中心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占比为38.4%(68/177),发病人群以中老年(≥40岁)为主(82.35%),其平均年龄为52.7±12.1岁,其中男性30例,女性21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总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率为82.4%(56/68),初始抗PLA2R滴度中位数为98.5Ru/ml,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共51名,最终对这些进行为期至少12个月的随访,随访中位时间为16个月。将血清抗体阳性患者(48人)根据初始血清抗体滴度的中位数(91.23Ru/ml)分为抗体高滴度组与抗体低滴度组。比较入组时两组间临床基线值发现,高抗体滴度组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显比低抗体滴度组高(P=0.026);高抗体滴度组患者血清总蛋白定量明显低于低抗体滴度组(P<0.001);两组间血清白蛋白及血清肌酐均无统计学意义(P=0.122及P=0.865);血清抗PLA2R抗体滴度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r=0.536,P<0.001),而血清抗PLA2R抗体滴度与血清白蛋白之间无相关性(r=-0.227,P=0.12)。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保守治疗与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访至第6个月末,在保守治疗下,低抗体滴度组患者总缓解率明显比高滴度组高(52.9%vs16.7%,p=0.047)。在免疫抑制剂下,低抗体滴度组患者总缓解率高于高抗体滴度组(100%vs50%,p=0.047);随访至第12个月末,两种治疗方案下,低滴度组总缓解率均高于高滴度组,但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241及P=0.183)。通过分析两组间保守治疗尿蛋白定量的变化发现,低滴度组在保守治疗下尿蛋白的缓解效果优于高滴度组(P=0.006)。远期随访发现,抗体低滴度组患者到达临床完全缓解的时间(19.2±1.4个月)比高滴度组患者(22.6±0.7个月)短,低抗体滴度组的完全缓解率高于高抗体滴度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3)。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案的抗体滴度的变化发现,免疫抑制剂治疗组抗体滴度下降速度优于保守治疗组观察免疫抑制剂组抗体滴度与尿蛋白定量变化趋势发现抗体滴度优先于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下降。结论血清抗M型磷脂酶A2受体抗体滴度能够反映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免疫活动水平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且能预测患者治疗效果和临床结局,有助于初始治疗方案的选择。
刘会彬[3](2018)在《加减防己黄芪汤联合西药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文献收集,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加减防己黄芪汤联合西药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依据国际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清华同方期刊全文系列数据库即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系列数据库、维普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医学文献检索服务系统(Pubmed)及考克兰图书馆等。检索所有加减防己黄芪汤联合西药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8年1月,同时手工检索国内外相关专业杂志及会议资料。由两名评价者根据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选择、资料提取、纳入研究质量评价等工作。交叉核对达成统一意见并没有异议后,用Meta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使用的软件为RevMan5.3。首先要对各纳入研究数据进行异质性分析,采用的方法为χ2检验,检验标准为α=0.1,I2=50%。如果P≥0.10且I2≤50%,则提示各研究数据间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异质性,可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如果P<0.1和(或)I2>50%,则提示各研究数据间统计学异质性较大,需要进一步分析异质性的来源,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若不能找到明显的异质性来源,则可以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二次变量资料采用比值比为效应量;分析资料为连续性变量且测量方法或单位完全相同时,采用均数差为效应量,若不同时采用标准化均差为效应量。二次变量资料及连续性变量资料均用95%可信区间表示。结果:最终纳入13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共计913例患者;所有纳入的文献均是中文文献,所有的研究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案包括激素免疫抑制、利尿、降蛋白尿、降脂、抗凝等;试验组均在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联用加减防己黄芪汤。Meta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加减防己黄芪汤联合西药组优于单纯西药组[OR=3.27,95%CI(2.08,5.14),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的试验指标方面,无论是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MD=-0.89,95%CI(-1.06,0.73),P<0.00001]、血浆白蛋白水平[MD=4.72,95%CI(3.94,5.51),P<0.00001]、总胆固醇[MD=-1.09,95%CI(-1.68,-0.49),P=0.0003]、甘油三脂[MD=-24.69,95%CI(-31.07,-18.31),P<0.00001]还是白细胞介素-6[MD=-24.69,95%CI(-31.07,-18.31),P<0.00001]及白细胞介素-8[MD=-27.64,95%CI(-39.43,-15.85),P<0.00001],加减防己黄芪汤联合西药组均优于单纯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发表偏倚方面,以总有效率为例,用漏斗图的形式对纳入的13篇文献进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提示可能存在潜在的发表偏倚。安全性方面,纳入的11篇文献中仅有2篇研究报道了试验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其余9篇文献均未提及加减防己黄芪汤联合西药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问题;因资料数据不全,无法进行统计分析。讨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加减防己黄芪汤联合西药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减少24h尿蛋白定量、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血脂改善体内脂质代谢紊乱及减低体内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值得临床推广运用。但是纳入研究的不良反应报道不规范或数据缺失,并没有对其安全性做出有效评价,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一般,样本含量偏小,且发表偏倚结果显示存在一定发表偏倚,影响到上述结果的可信性,故本研究结果证据强度有限。未来仍然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加减防己黄芪汤联合西药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王晨[4](2018)在《抗PLA2R抗体联合补体凝集素途径相关标志物诊断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效能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清中补体凝集素途径相关标志物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MBL)、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相关丝氨酸蛋白酶1(mannose binding lectin 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1,MASP-1)、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相关丝氨酸蛋白酶2(mannose binding lectin 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2,MASP-2)以及C5b-9的水平,探讨其含量在IMN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之间的差异,推测补体凝集素途径在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中发挥的作用,并在非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肾病患者血清中检测IMN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中有显着差异的指标,检测IMN患者与非IMN的肾病患者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抗体的浓度,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不同指标联合检测对IMN的诊断效能。研究方法:收集肾脏病理明确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未经治疗的患者144例、健康体检者38例和非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肾病患者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血清MBL、MASP-1、MASP-2、C5b-9水平及抗PLA2R抗体的含量进行检测,将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按抗PLA2R抗体定性结果分为PLA2R阳性组和PLA2R阴性组,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补体凝集素途径四种相关标志物血清浓度在IMN患者和健康对照之间的差异及在IMN患者PLA2R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差异。根据检测结果,检测40例非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其他肾病患者血清MASP-1、MASP-2以及抗PLA2R抗体水平,绘制ROC曲线,评价MASP-1与抗PLA2R抗体、MASP-2与抗PLA2R抗体以及MASP-1、MASP-2与抗PLA2R抗体联合检测诊断效能。结果:1、MBL、MASP-1、MASP-2与C5b-9在IMN组中浓度水平分别为8.83(5.84-15.72)μg/m L、2903.95(1917.81-3339.71)ng/m L、133.38(79.21-170.37)ng/mL和235.94(198.44-264.70)ng/m L,在健康对照组中浓度水平分别为10.34(6.12-14.27)μg/mL、1486.50(1082.15-1939.86)ng/m L、247.10(184.03-312.02)ng/mL和227.58(194.69-364.78)ng/m L。其中,MASP-1在IMN组浓度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MASP-2在IMN组浓度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MBL和C5b-9在IMN组中与健康对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MBL、MASP-1、MASP-2与C5b-9在IMN患者PLA2R阳性组浓度水平分别为8.70(5.61-15.36)μg/mL、2815.14(1857.70-3342.26)ng/mL、131.34(75.07-170.25)ng/mL和230.77(190.53-266.61)ng/mL,在PLA2R阴性组中浓度水平分别为10.51(5.96-16.45)μg/m L、3102.84(1997.94-3339.12)ng/mL、146.92(99.18-170.44)ng/m L和243.77(231.06-264.40)ng/m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PLA2R阳性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显着低于PLA2R阴性组,24小时尿蛋白、尿红细胞计数显着高于PLA2R阴性组。4、MASP-1,MASP-2和抗PLA2R抗体三者联合检测ROC曲线下面积为0.953,MASP-1与抗PLA2R抗体联合检测ROC曲线下面积为0.939,MASP-2与抗PLA2R抗体联合检测ROC曲线下面积为0.943。抗PLA2R抗体分别与MASP-1和MASP-2联合检测以及三种指标联合检测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显着大于抗PLA2R抗体单独检测ROC曲线下面积(P<0.001)。结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与病情相关;补体凝集素途径关键因子MASP-1、MASP-2在IMN患者血清中水平与健康对照中存在显着差异,补体凝集素途径活化可能参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过程;MASP-1、MASP-2和抗PLA2R抗体三者联合检测、抗PLA2R抗体联合MASP-1或MASP-2与抗PLA2R抗体单独检测相比,可以提高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断效能。
肖幸[5](2017)在《从CPN1在5/6肾切除大鼠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升清降浊胶囊的药物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近年来,慢性肾脏疾病(CKD)的发病率呈现出稳步上升之势,CKD因早期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改变不明显,患者不重视,待发展到中后期时就诊,延误治疗,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因此,CKD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对于降低其危害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对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CKD患者的尿液进行了全面的蛋白质谱分析,观察到随着CKD病情的进展,CPN1蛋白在CKD患者尿液中的水平具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然而,目前还缺乏相关实验研究判断CPN1是否可成为提示CKD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指标。现代医学中的CKD疾病多与中医学中“癃闭”、“关格”、“水肿”等概念相对应。广东省名医洪钦国教授根据中医学对于CKD脾肾亏损,浊毒瘀阻,本虚标实病机的判断,创立了治疗CKD的有效制剂升清降浊胶囊,现已在临床应用30余年。升清降浊胶囊主要药物组成包括黄芪、大黄、丹参、法夏、枳壳、土茯苓等,针对CKD病机攻补兼施,疗效卓着。前期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均表明升清降浊胶囊具有保护肾功能、延缓CKD进展的作用,通过对比慢性肾小球肾炎CKD患者在升清降浊胶囊治疗前后的尿液蛋白质谱发现,升清降浊胶囊可以影响CKD患者尿CPN1的水平,但CPN1在升清降浊胶囊延缓CKD进展中的作用还未阐明。故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包括:(1)通过观察CPN1在5/6肾切除大鼠尿液及肾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变化,初步探讨其成为CKD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以及在CK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2)研究升清降浊胶囊与5/6肾切除大鼠CPN1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1)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实验分组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的SD大鼠;手术组:采用5/6肾切除法建立CKD大鼠模型;假手术对照组:麻醉、消毒等措施与手术组相同,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剥离肾脏包膜及肾上腺等肾周组织,暴露左肾,不行手术切除,逐层缝合肌层和皮肤,一周后行右肾暴露,方法步骤同上;给药大鼠分组:5/6肾切除大鼠术后随机分为升清降浊胶囊低浓度组、升清降浊胶囊中浓度组和升清降浊胶囊高浓度组;(2)采集实验标本:于术后第1周末、第2周末、第4周末、第8周末采集实验标本,包括大鼠血液、尿液、残肾组织等;(3)实验室检查肾功能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液分析采用尿液分析仪测定;肾脏病理学检查: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肾组织CPN1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尿CPN1和肾组织CPN1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Mouse CPN1 ELISA试剂盒测定。结果:(1)升清降浊胶囊对5/6肾切除大鼠肾功能及尿蛋白影响在升清降浊胶囊干预8周后,低浓度给药组(800 mg/kg)、中浓度给药组(1200 mg/kg)浓度组均较手术组显着降低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和24 h尿蛋白水平,其中中浓度组降低幅度较大。高浓度给药组(1600 mg/kg)显着降低尿素氮水平、但无明显降低血肌酐和24 h尿蛋白的作用。因此,综合血肌酐、尿素氮和24 h尿蛋白三个指标来说,中浓度给药组效果最优,低浓度给药组效果次之,高浓度给药组相对较差。(2)升清降浊胶囊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病理形态的影响在升清降浊胶囊干预8周后,与手术组大鼠相比,中浓度给药组(1200 mg/kg)肾脏发生的病理改变程度最轻,低浓度给药组(800mg/kg)次之,均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系膜增生,少数肾小管萎缩、坏死,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高浓度给药组(1600 mg/kg)肾小球系膜增生、基底膜增厚较为明显,部分肾小管坏死,肾间质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与手术组大鼠肾脏病理改变相似。故在延缓5/6肾切除大鼠肾脏纤维化方面,以升清降浊胶囊中浓度组干预效果最优。(3)升清降浊胶囊对5/6肾切除大鼠肾组织CPN1表达的影响mRNA水平:在升清降浊胶囊干预8周后,肾组织中CPN1 mRNA表达量较手术组均有上升,上升趋势为:低浓度给药组(800mg/kg)<高浓度给药组(1600mg/kg)<中浓度给药组(1200mg/kg)。因此,从上调大鼠CPN1 mRNA表达量方面来说,中浓度给药组效果最优。蛋白水平:在升清降浊胶囊干预8周后,各给药组尿液及肾组织中CPN1蛋白表达量均较手术组显着上升,且随药物浓度增高而呈现梯次上升趋势,但各给药组组间数据并无统计学差异,因此,从提高CPN1蛋白在尿液及肾组织中的表达量来说,药物浓度越高其效果越好。结论:升清降浊胶囊中浓度给药组(1200mg/kg)干预8周后,能够较好的降低5/6肾切除大鼠血清肌酐、尿素氮及24h尿蛋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大鼠的肾脏功能;减轻5/6肾切除大鼠肾小球和肾小管病理改变,延缓肾脏纤维化进展;同时提高5/6肾切除大鼠CPN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提示升清降浊胶囊通过调节CPN1的表达,从而起到肾脏保护功能。尿液CPN1水平指标基本符合CKD潜在生物标志物选定原则,但其特异性、重复性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陆荣华[6](2013)在《代谢组学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是常见的肾脏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NS主要分五种病理类型,其病理分型的诊断对于原发性NS的有效治疗及预后判断十分重要,常通过肾活检来完成。但肾活检不但可引起轻中度出血、动静脉瘘等并发症,还有可能会发生危及生命的大出血,而且许多情况下肾活检是禁忌症。因此,找到特异性的原发性NS不同病理类型的血液中生物学标志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目的就是利用代谢组学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机技术,研究各型原发性NS患者血液中可能存在哪些特异的微量分子或物质,揭示这些物质与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来协助我们在不进行肾活检的情况下,诊断和鉴别诊断原发性NS的病理类型,减少创伤并有助于其治疗,还有望对原发性NS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本实验从代谢组学角度,为研究原发性NS的病理分型、发病机制及诊疗提供新方法、新思路。方法:1.研究对象及实验分组:本研究以32例就诊于我院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分为四组,每组8例患者,其中第1组为IgA肾病组,第2组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组,第3组为膜性肾病组,第4组为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组。选取正常对照组32例,为第5组。收集上述患者血液标本,以健康人血液标本作为对照组。2.血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样品经预处理后,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后,进行质谱EMS或Q1全扫描分析,采集样品中含有的、可检测的所有化合物质谱数据。3.候选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和鉴定:质谱数据转换后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等对所含离子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方法,寻找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与健康人血液中存在的含量或种类上有差异的离子,作为候选生物标志物。对候选生物标志物通过检索代谢组学数据库以初步确定候选标志物的信息。结果:1.本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分析了人体血浆代谢轮廓。采用多维统计方法初步找到了肾病综合征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相关差异性代谢产物。2.本研究初步筛查后检测到了4896个离子,通过数据分析方法最终发现了12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分别为辅酶Q,N-甲基-1,4-丁二胺,L-α-谷氨酰-L-羟基脯氨酸,神经节苷脂GM2(d18:0/16:0),鞘磷脂(d18:1/18:1(11Z)),N-辛酰基-甘氨酸,天冬氨酰酪氨酸,维生素E的水溶性代谢物,肌酐,乙醇胺,甲硫氨酰-半胱氨酸,溶血磷脂腺胆碱(20:5)。结论:代谢组学方法可为判定肾病综合征患者不同病理类型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并能够提供新的辅助诊断方法。
张瑶[7](2010)在《地塞米松对肾小球足细胞CD2AP/TRPC6表达和分布的影响 ——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儿TRPC6基因变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足细胞的裂孔隔膜(slit diaphragm,SD)是肾小球选择性滤过功能中最重要的部分,CD2相关蛋白(CD2-associated protein ,CD2AP)、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蛋白6(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on channel 6,TRPC6)、nephrin、podocin等重要的裂孔隔膜分子共同组成一个信号传导复合物以维持足突和裂孔隔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本研究借助小鼠肾小球足细胞系,观察嘌呤霉素(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PAN)刺激足细胞,及给予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干预后,足细胞分子CD2AP、TRPC6表达及分布的变化,探讨地塞米松对足细胞的保护作用及CD2AP、TRPC6与足细胞损伤修复的相关性。方法1、条件永生型小鼠足细胞系(mouse podocyte clone 5,MPC5)培养:复苏MPC5细胞,于33℃培养箱中增殖培养,平均3~4天细胞增殖至培养瓶底达80%,传代,置于37℃中培养,约10~14天分化成熟,此时为分化态的MPC5,可用于实验。2、设立对照组、PAN刺激组和DEX干预组。对照组用含0.02% DMSO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PAN刺激组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PAN,DEX干预组在细胞培养液中同时加入PAN和DEX,处理后8h,24h和48h观察细胞形态并摄相,采用图像处理软件分析各组细胞形态及胞体面积的差别。采用RT-PCR、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时间点CD2AP和TRPC6 mRNA、蛋白表达量及分布变化。结果1、正常情况下,足细胞在33℃含有γ-干扰素的培养液中生长,生长速度较快,细胞排列紧密,小而突起,呈鹅卵石样,足突样结构少见;在37℃无γ-干扰素的培养液中生长,生长速度明显减缓,足细胞呈星形,胞体多透明,大并伸出树枝样突起,相邻细胞间形成相互连接。PAN刺激后足细胞胞体明显缩小(P<0.05),出现足突回缩、消失,失去细胞间连接,DEX干预后细胞胞体明显大于刺激组(P<0.05),大部分足细胞维持正常的足突形态。2、正常情况下,CD2AP mRNA和蛋白在足细胞有一定量表达。与对照组比较,PAN损伤细胞后8h,CD2AP 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一直持续至刺激后48h。CD2AP蛋白在PAN刺激8h,其表达无明显变化,在PAN刺激24h和48h后,其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与PAN刺激组相比,DEX干预后8h CD2AP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24h及48h时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趋向于正常水平。DEX干预8h、24h和48h,CD2AP蛋白表达明显增多,趋于正常(P<0.01)。3、正常情况下,TRPC6蛋白在足细胞有一定量表达。与对照组比较,PAN损伤细胞后8h,TRPC6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在PAN刺激24h和48h后TRPC6蛋白表达显着增高(P<0.01);地塞米松干预后8h,TRPC6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干预24h后,TRPC6蛋白表达下降,趋于正常(P<0.05),48h后表达显着下降(P<0.01)。4、CD2AP在对照组均匀分布于细胞核膜、细胞浆及细胞膜;PAN刺激8h后,呈颗粒状分布于细胞浆和核周,刺激48h后出现胞膜、胞浆分布缺失;DEX干预后各时间点CD2AP在胞膜、胞浆的分布缺失较PAN刺激组明显改善,干预48h后,CD2AP在足细胞分布未达完全恢复正常,胞浆尚有少量颗粒样分布。5、TRPC6在对照组呈线状均匀分布于胞膜,在胞质内少量分布;PAN刺激24h后TRPC6主要沿细胞膜呈不连续性分布,胞质内分布增多;刺激48h后,细胞膜分布增多,部分细胞膜分布缺失,聚集成颗粒状,胞质内广泛分布。DEX干预后各时间点TRPC6在细胞膜分布较均匀,在整个细胞的分布较前明显改善,趋于正常。结论PAN刺激足细胞损伤时,足细胞结构受损,CD2AP、TRPC6表达和分布异常;DEX作用于足细胞后,CD2AP、TRPC6表达和分布趋于稳定正常,DEX可能通过维持裂孔隔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发挥保护足细胞和抗蛋白尿的作用。
李小会[8](2010)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湿热证与促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依据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湿热证与感染密切相关,湿热、感染因素对PNS均具有复发、加重、迁延等相似的病理影响,及我们的部分前期临床研究基础,提出了PNS湿热证与炎症因子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的假说。以PNS湿热证为研究对象,系统收集6年来我院PNS住院病例,明确湿热证的发病率,湿热因素对PNS病情的影响及PNS湿热证感染发生率,为临床加强清热利湿治疗、提高PNS的防治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再进行PNS湿热证与促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系统、深入探讨PNS湿热证与促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揭示PNS湿热证的本质及湿热致病的病理机制,促进PNS湿热证诊断的标准化,客观化研究。方法:本课题先采用横断面、前瞻、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月-2010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PNS病例的一般情况、症状、体征及部分实验室检查指标,统计近6年来我院PNS湿热证的发病率,分析湿热因素对PNS病情的影响,湿热证与感染并发症的相关性等。再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PNS湿热证40例和非湿热证20例,观察两组患者血清hs-CRP、IL-6、NF-κB,尿MCP-1含量的差异;再将湿热证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黄葵胶囊治疗组各2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湿热证候与促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总体评价湿热证与促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一)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湿热证与感染相关性研究1、PNS证型构成情况比较本研究共纳入病例290例,其中湿热证组118例(40.69%),脾肾阳虚证组43例(14.83%),脾肾气虚证组46例(15.86%),气阴两虚证组33例(11.38%),其他证50例(17.24%)。PNS湿热证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各非湿热证。2、PNS各组年龄比湿热证组患病年龄26.36±10.80岁,明显小于其他各非湿热证组,经统计学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3、各组病理类型比较290例PNS有病理报告者133例,占总病例的45.86%。各组主要病理类型:湿热证组轻微病变19例(35.85%),系膜增生性肾炎16例(30.19%);脾肾阳虚证组系膜增生性肾炎和膜性肾病各7例(各占35.0%);脾肾气虚证组微小病变7例(36.84%);气阴两虚证组轻微病变和系膜增生性肾炎各6例(各占28.57%);其他证组系膜增生性肾炎8例(40.0%)。因各组有病理报告者偏少,未能进行统计学分析。4、PNS各组实验室指标比较湿热证组中性粒细胞总数(7.94±4.79)×10e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9.78±14.05)%、尿蛋白量(7.42±3.59g/24h),较脾肾阳虚证组、脾肾气虚证组、气阴两虚证组、其他证组明显升高,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湿热证组血清总蛋白(38.09±6.77g/L),白蛋白(17.19±5.68g/L)较其他四组明显下降;血清总胆固醇(11.50±3.63mmol/L),低密度脂蛋白(7.85±2.99mmol/L)较其他四组显着升高;经统计学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5、湿热证与感染并发症的关系290例PNS中发生感染者124例(42.76%)。湿热证组感染发生率(59.3%)明显高于脾肾阳虚证组(41.9%)、脾肾气虚证组(23.9%)、气阴两虚证组(12.1%)和其他证组(42.0%),经统计学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各组感染部位:湿热证组呼吸系统感染55例(78.57%),皮肤感染11例(15.71%),尿路及胃肠道感染各4例(分别占5.71%),其他部位感染2例(2.86%),两部位以上感染6例(8.57%)。其余各组均以呼吸系统感染最多见。各组感染部位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二)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湿热证与促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1、湿热证组与非湿热证组促炎症因子检测结果比较湿热证组血hs-CRP(3.79±1.43ug/L)明显高于非湿热证组(2.89±0.96 ug/L);湿热证组尿MCP-1(32.55±5.90 pg/ml)亦高于非湿热证组(29.12±3.95 pg/ml),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湿热证组血清IL-6(43.47±7.21 pg/ml)明显高于非湿热证组(35.77±5.27pg/ml);湿热证组NF-κB活性(0.85±0.22)亦高于非湿热证组(0.66±0.20),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1)。2、湿热证治疗前两组症候积分及促炎症因子含量比较治疗前湿热证治疗组、对照组症候积分分别为4.50±0.80,4.58±1.20,经统计学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治疗组hs-CRP.IL-6含量分别为3.69±1.42 ug/L,41.51±6.35 pg/ml,尿MCP-1含量为34.30±5.10pg/ml,PBMC NF-κB活性为0.89±0.24;对照组hs-CRP、IL-6含量分别为3.89±1.47 ug/L,45.44±7.64 pg/ml,尿MCP-1为30.81±6.25 pg/ml,PBMC NF-κB活性为0.81±0.19,经统计学检验,两组上述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湿热证治疗后两组症候积分及促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湿热证治疗4周后,治疗组症候积分为2.45±0.99,对照组症候积分为3.85±1.30,两组症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经统计学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候积分与对照组相比亦明显下降,经统计学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hs-CRP含量分别为2.63±0.67 ug/L,3.32±0.89ug/L,与治疗前比较两组hs-CRP含量均显着下降,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后两组hs-CRP含量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示治疗组hs-CRP水平下降更明显。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NF-κB活性分别为0.54±0.19,0.68±0.23,两组NF-κB活性与治疗前相比均显着下降,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后治疗组NF-κB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IL-6含量为23.36±3.64 pg/ml,对照组IL-6含量为34.68±6.79pg/ml,与治疗前相比两组IL-6含量均显着下降,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治疗组IL-6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MCP-1含量分别为22.17±3.67pg/ml,25.50±5.02pg/ml,两组MCP-1含量与治疗前相比均显着下降,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治疗组MCP-1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对照组和治疗组各选取10例检测PBMC中IL-6 mRNA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IL-6 mRNA表达水平(0.74±0.19)明显低于对照组(0.96±0.23),经统计学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血清IL-6检测结果变化相同。4、湿热证与24h尿蛋白量、NF-κB活性、血清IL-6、尿MCP-1含量相关性分析分析40例PNS湿热证患者治疗前症候积分与24h尿蛋白量、NF-κB活性、血清IL-6、尿MCP-1含量的之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湿热证症候积分与尿蛋白量有显着正相关(r=0.46,p<0.01),与NF-κB活性、血清IL-6、尿MCP-1水平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52,0.53,0.42,均p<0.01)。结论:1、通过对2004.1-2010.1近6年来我院290例PNS患者统计分析发现,湿热证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主要中医证型之一,本研究其发生率为40.69%。2、通过对PNS湿热证与非湿热证病例尿蛋白、血清蛋白、血脂、感染发生率等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湿热因素是加重PNS病情的重要原因,湿热证与感染密切相关。3、通过对PNS湿热证组和非湿热证组促炎症因子hs-CRP、IL-6、MCP-1、NF-κB水平差异的比较,PNS湿热证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症候积分和促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及湿热证症候积分与促炎症因子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NS湿热证hs-CRP、IL-6、MCP-1、NF-κB等促炎症因子水平异常增高,PNS湿热证与促炎症因子水平增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杜炎[9](2010)在《健脾益肾法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肺脾肾功能失调,膀胱气化功能失司为水肿发病的总病机所在。多项体外实验及临床研究显示,使用中医健脾益肾的治法指导使用中药治疗脾虚、肾虚、脾肾两虚症型的水肿病,可以不同程度地减轻症状,减少蛋白尿,降低血脂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复发率,部分患者有望痊愈。目的本课题采用回顾性调查,应用温肾健脾法四君子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肾病综合征,通过105例的患者治疗前后对照,观察中医药对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新方法,为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纳入本研究的105例辨病为水肿,辨证排除风水相搏型、湿热湿毒证型的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 NS)患者均以中医健脾益肾中药治疗。对纳入患者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研究,通过分析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变化、肾病疗效指标(有效率)、肾病综合征主要疗效指标、及实验室验证指标等情况的变化,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通过统计学分析、探讨健脾益肾法对NS患者水肿疗效。结果1.总体疗效完成实验的105例NS患者在服用健脾益肾中药汤剂,完全缓解17例,占比例为16.2%;显着缓解25例,占比例为23.8%;部分缓解54例,占比例为51.4%。无效为9例,占比例为8.6%。总有效率91.4%。2.中医证候疗效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治疗后较前减少,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指标比较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尿常规(RBC、PRO、WBC、PH.尿比重),肾功能(CREA、BUN、UA),血脂(TG、TC、LDL-C、HDL-C),凝血四项(PT、APTT、INR、FIB),皆较前有好转,前后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温肾健脾法联合西医治疗肾病综合征脾肾阳虚型,可以现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尿蛋白、血浆白蛋白、血脂、凝血四项,温肾健脾法治疗肾病综合征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陈蓉燕[10](2009)在《一、激素耐药型与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二、中国南方迟发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儿NPHS2基因变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激素耐药型与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目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是儿童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根据患儿对激素治疗的疗效,可分成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 steroid-sensitive nephrotic syndrome , SSNS )和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teroid-resistant nephrotic syndrome,SRNS)两类。大部分PNS患儿对激素敏感,预后良好;约10%20%的PNS患儿对激素耐药,其中大部分病程迁延,逐渐进展到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因此深入研究PNS的耐药机制是提高SRNS诊疗水平的关键问题。由于SSNS和SRNS在临床表现和药物疗效的显着不同,可能在分子水平,即基因水平表达变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研究从基因水平探讨SSNS和SRNS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差异,希望能初步探讨两种类型PNS相应的分子生物学标志,为SRNS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分子实验依据。方法:分别选取SSNS、SRNS患儿及正常儿童各3例,收集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Trizol法提取总RNA,试剂盒纯化mRNA并逆转录合成生物素标记的cRNA探针与Affymetrix Human Genome U133 Plus2.0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GCOS软件分析各组基因显着差异表达情况;荧光定量PCR验证基因芯片筛选出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层次聚类、Gene Ontology数据库和KEGG pathway数据库对差异表达显着的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1.基因表达谱总体变化:根据Affymetrix基因芯片数据筛选标准,2倍以上与肾病综合征相关的差异基因共157条;SRNS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表达基因87条,其中上调基因60条,下调基因27条;SSNS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表达基因44条,其中上调基因36条,下调基因8条;2.荧光定量PCR验证基因芯片结果:经生物学信息学分析选择5个认为可能有意义的基因,其中VEGFC、CTNNB1在SRNS组中上调,CDGAP在SRNS、SSNS两组中均上调、CLNS1A在SRNS组下调而在SSNS组上调,HLA-DRB4在SSNS组下调。目的基因经荧光定量PCR检测与芯片结果变化趋势一致,表明了芯片结果的可重复性。3.生物信息学分析:聚类分析显示SSNS组与对照组基因表达差异较小,SRNS组与SSNS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明显;Gene Ontology数据库功能分析发现SRNS组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细胞核内生物学活动和细胞信号转导;HLA-DRB4基因为人类白细胞抗原成分,在SSNS组中表达差异最为明显;CLNS1A基因在SRNS组下降,而在SSNS中显着表达上调,功能涉及细胞氯离子转运;KEGG pathway数据库分析发现认为CTNNB1基因可能是引起FSGS肾组织纤维化的多条作用通路的共同致病基因,尤其与TGF-β信号通路联系密切;wnt信号通路介导细胞增殖在SRNS患儿FSGS发生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结论:不同临床和病理类型PNS涉及多个差异基因和生物学途径,FSGS的SRNS患儿激素耐药与核内遗传的关系更为密切;HLA-DRB4和CLNS1A基因可能在不同类型PNS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CTNNB1基因在TGF-β信号通路和wnt信号通路中对FSGS发生可能起重要作用,基因芯片为SSNS和SRNS相关机制研究提供一系列重要线索。
二、微小病变型肾病发病机制的新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小病变型肾病发病机制的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增效减毒方加减联合糖皮质激素、霉酚酸酯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PNS诊断标准 |
1.2.2 水肿诊断标准 |
1.2.3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
1.2.4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1.6 中止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治疗方案 |
2.2 治疗组治疗方案 |
2.3 观察疗程及注意事项 |
2.4 观察指标 |
2.4.1 有效性指标 |
2.4.2 安全性指标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2.5.1 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
2.5.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2.5.3 水肿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
2.6 安全性评定标准 |
2.7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3.2 一般资料比较 |
3.2.1 性别比较 |
3.2.2 年龄比较 |
3.2.3 水肿程度比较 |
3.2.4 合并症比较 |
3.2.5 干预前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
3.2.6 两组肾脏病理类型比较 |
3.3 疗效比较 |
3.3.1 疾病总疗效比较 |
3.3.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3.3 血清白蛋白、24h尿蛋白定量比较 |
3.3.4 甘油三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 |
3.3.5 水肿症状比较 |
3.3.6 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比较 |
3.3.7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3.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PNS的认识 |
1.1 PNS的概述 |
1.2 PNS的治疗 |
2 中医对NS的认识 |
3 中医学对糖皮质激素的认识 |
4 增效减毒方加减的立方依据 |
4.1 增效减毒方加减的药物组成 |
4.2 增效减毒方加减的方义解析 |
4.3 增效减毒方选药依据 |
5 临床疗效分析 |
5.1 疾病疗效比较 |
5.2 观察指标比较 |
5.3 中医症状积分和证候疗效比较 |
6 安全性指标评价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抗M型磷脂酶A2受体抗体滴度和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1.一般资料 |
2.IMN诊断标准 |
3.相关指标检测及患者分组 |
4.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评估 |
5.随访及相关指标检测 |
6.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1.患者一般情况 |
2.患者基线值的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
3.高抗体滴度组与低抗体滴度组对不同治疗的反应 |
4.高抗体滴度组与低抗体滴度组临床结局的比较 |
5.不同治疗方案下抗体滴度的变化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加减防己黄芪汤联合西药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 研究类型 |
1.2 研究对象 |
1.3 排除标准 |
1.4 干预措施 |
1.5 研究指标 |
2.文献检索 |
3.文献筛选 |
4.资料提取 |
5.质量评价 |
5.1 改良版Jadad量表评分 |
5.2 发表偏倚风险评估 |
6.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 |
1.文献检索结果 |
2.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
3.文献质量及偏倚风险评估 |
3.1 文献质量评价 |
3.2 偏倚风险评估 |
4.Meta分析结果 |
4.1 总有效率 |
4.2 24h尿蛋白定量 |
4.3 血浆白蛋白 |
4.4 血脂 |
4.5 炎症因子 |
5.发表偏倚 |
6.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中医病因病机 |
2.防己黄芪汤出处及方药分析 |
3.防己黄芪汤作用机制研究 |
3.1 单味药现代药理分析 |
3.2 成方作用机制 |
4.本次研究不足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1.基因组学研究 |
2.相关因子研究 |
3.中医辨证论治 |
4.专家治疗经验 |
5.中医外治法研究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抗PLA2R抗体联合补体凝集素途径相关标志物诊断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效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对象 |
2.1.1 IMN组 |
2.1.2 健康对照组 |
2.1.3 非IMN肾病组 |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3 血清收集 |
2.4 一般资料 |
2.5 实验室检查 |
2.5.1 一般生化、凝血、血常规、尿常规相关指标 |
2.5.2 血清MBL、MASP-1、MASP-2及C5b-9检测 |
2.5.3 血清抗PLA2R抗体检测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IMN组、非IMN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一般资料和生化、血常规、尿常规指标 |
3.2 血清MBL、MASP-1、MASP-2及C5b-9水平 |
3.3 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 |
3.3.1 PLA2R阳性组与阴性组一般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
3.3.2 PLA2R阳性组与阴性组凝血功能、血常规、尿常规相关指标比较 |
3.3.3 PLA2R阳性组与阴性组补体凝集素相关途径标志物水平比较 |
3.4 IMN组与非IMN肾病组血清MASP-1、MASP-2以及抗PLA2R抗体水平比较 |
3.5 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ROC曲线 |
3.5.1 MASP-1、MASP-2和抗PLA2R抗体单独检测ROC曲线 |
3.5.2 MASP-1、MASP-2和抗PLA2R抗体联合检测ROC曲线 |
3.6 ROC曲线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从CPN1在5/6肾切除大鼠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升清降浊胶囊的药物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CKD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一、CKD的流行病学研究 |
二、CKD的定义与分期 |
三、CKD的发病机制 |
四、CKD的防治 |
第二节 CKD的中医研究进展 |
一、古代医家对CKD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近现代医家对CKD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近现代中医对CKD辨治方药的认识 |
第三节 升清降浊胶囊治疗CKD的研究进展 |
一、升清降浊胶囊药物组成分析 |
二、升清降浊胶囊治疗CKD的研究 |
第四节 CPN1相关研究进展 |
一、羧肽酶N (Carboxypeptidase N,CPN)的发现 |
二、CPN1相关生理功能的研究 |
三、CPN1与CKD的研究 |
第五节 CKD动物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 |
一、5/6肾切除肾病动物模型 |
二、腺嘌呤肾病动物模型 |
三、阿霉素肾病动物模型 |
第二章 动物实验部分 |
实验一 升清降浊胶囊对5/6肾切除大鼠肾功能及尿蛋白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分析 |
四、实验结果 |
实验二 升清降浊胶囊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切片观察 |
实验三 升清降浊胶囊对5/6肾切除大鼠肾组织CPN1 mRNA表达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学分析 |
四、实验结果 |
实验四 升清降浊胶囊对5/6肾切除大鼠尿液、肾组织CPN1蛋白表达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学分析 |
四、实验结果 |
第三章 讨论部分 |
第一节 5/6肾切除动物肾病模型的探讨 |
第二节 升清降浊胶囊药物作用机制的探讨 |
一、升清降浊胶囊对5/6肾切除大鼠肾功能及尿蛋白影响 |
二、升清降浊胶囊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
三、对CPN1在5/6肾切除大鼠中表达量改变情况的分析 |
四、升清降浊胶囊上调CPN1水平在CKD进展中的作用机制探讨 |
五、对实验结果中出现问题的分析 |
结语 |
一、全文小结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代谢组学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分型及发病机制 |
1.2 肾活检技术是肾病综合征病理分型的传统方法 |
1.3 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肾病综合征的分型与诊断的前景 |
第2章 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
2.1 代谢组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
2.2 代谢组学的研究模式 |
2.2.1 样品的预处理及制备 |
2.2.2 数据获取 |
2.2.3 数据信息处理技术 |
2.3 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
2.3.1 代谢组学在肿瘤方面的应用 |
2.3.2 代谢组学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
2.3.3 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 |
2.3.3.1 肾脏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及临床诊断 |
2.3.3.2 慢性肾脏病及慢性肾衰竭 |
2.3.3.3 肾毒性损害 |
2.3.3.4 急性肾损伤 |
2.3.3.5 糖尿病肾病 |
2.3.3.6 肾活检 |
2.3.3.7 其它 |
2.4 代谢组学在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前景 |
2.4.1 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分型及发病机制 |
2.4.2 肾活检技术是肾病综合征病理分型的传统方法 |
2.4.3 代谢组学在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前景 |
2.5 小结及展望 |
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3.1.2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
3.1.3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
3.1.3.1 实验试剂 |
3.1.3.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样本的采集 |
3.2.2 样本的预处理 |
3.2.3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ESI+) |
3.2.4 质谱条件(电喷雾正离子模式) |
3.2.5 质量控制 |
3.2.6 统计学处理 |
3.3 实验结果 |
3.3.1 研究对象临床和实验室资料 |
3.3.2 总离子流色谱图 |
3.3.3 主成分分析图 |
3.3.4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图 |
3.3.5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图 |
3.3.6 树状图 |
3.3.7 质控样本 |
3.3.8 差异物质分析及数据检索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地塞米松对肾小球足细胞CD2AP/TRPC6表达和分布的影响 ——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儿TRPC6基因变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地塞米松对肾小球足细胞CD2AP |
(一) 地塞米松对肾小球足细胞CD2AP 表达和分布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二) 地塞米松对肾小球足细胞TRPC6 表达和分布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儿TRPC6 基因变异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会议交流及培训 |
致谢 |
(8)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湿热证与促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回顾 |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
1.1 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分类 |
1.2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因和发病机制 |
1.3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常见病理类型 |
1.4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 |
1.5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 中医学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
2.1 古代中医学对水肿的认识 |
2.2 现代中医学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
3 肾病湿热证的研究现状 |
3.1 湿热的概念 |
3.2 肾病湿热证的临床表现 |
3.3 肾病湿热证形成的病因病机 |
3.4 湿热病理的特点 |
3.5 肾病湿热证的治疗 |
3.6 肾病湿热证的现代研究 |
3.7 肾病湿热证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4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4.1 研究意义 |
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湿热证与感染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 |
1.1 纳入研究对象 |
1.2 调查内容 |
1.3 资料收集及数据录入 |
1.4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2 临床研究结果 |
2.1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各证型组构成情况及性别比较 |
2.2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各证型组年龄比 |
2.3 各组病理类型比较 |
2.4 各证型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
2.5 湿热与感染并发症的关系 |
3 讨论 |
3.1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湿热证的发生率 |
3.2 湿热因素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情的影响 |
3.3 湿热证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感染的相关性 |
4 结论 |
第三章 原发性肾综湿热证与促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方案 |
1.1 纳入研究对象 |
1.2 分组 |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4 临床治疗方案 |
1.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1.6 统计学方法 |
2 临床研究结果 |
3 讨论 |
3.1 湿热与hs-CRP |
3.2 湿热与NF-κB |
3.3 湿热与尿MCP-1 |
3.4 湿热与IL-6 |
3.5 关于黄葵胶囊 |
4 结论 |
第四章 结语 |
1 全文结论 |
2 创新点 |
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常用中英文缩写对照 |
附录二 一般情况记录表 |
附录三 肾病综合征中医湿热证症状观察表 |
附录四 临床检测指标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健脾益肾法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西医学对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
2. 肾病综合征的现代研究 |
2.1 病因 |
2.2 病理分型与预后 |
2.3 治疗 |
2.4 对症治疗 |
3. 中医对肾性水肿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案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 |
3. 治疗方案 |
3.1 西医治疗 |
3.2 中医治疗 |
4. 观察指标 |
5. 疗效标准 |
5.1 总体疗效 |
5.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6. 统计学方法 |
6.1 数据管理 |
6.2 统计分析 |
7 结果 |
7.1 一般情况 |
7.2 辨证分型情况 |
7.3 用药情况 |
7.4 总体疗效评价 |
7.5 生化指标 |
8. 结论 |
8.1 结果分析 |
8.2 组方思路 |
8.3 问题与展望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一、激素耐药型与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二、中国南方迟发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儿NPHS2基因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 |
第一部分 激素耐药型与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第二部分 中国南方迟发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儿NPH52基因变异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会议交流及培训 |
致谢 |
四、微小病变型肾病发病机制的新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增效减毒方加减联合糖皮质激素、霉酚酸酯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覃越.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抗M型磷脂酶A2受体抗体滴度和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分析[D]. 张明.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3]加减防己黄芪汤联合西药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Meta分析[D]. 刘会彬.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1)
- [4]抗PLA2R抗体联合补体凝集素途径相关标志物诊断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效能评价[D]. 王晨. 中国医科大学, 2018(01)
- [5]从CPN1在5/6肾切除大鼠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升清降浊胶囊的药物作用机制[D]. 肖幸.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 [6]代谢组学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D]. 陆荣华. 吉林大学, 2013(09)
- [7]地塞米松对肾小球足细胞CD2AP/TRPC6表达和分布的影响 ——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儿TRPC6基因变异的研究[D]. 张瑶. 广州医学院, 2010(02)
- [8]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湿热证与促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D]. 李小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9]健脾益肾法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 杜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10]一、激素耐药型与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二、中国南方迟发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儿NPHS2基因变异研究[D]. 陈蓉燕. 广州医学院,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