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タ”的语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颖[1](2021)在《语境翻译理论下的《有魅力的婆婆》(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次翻译实践报告节选于日本女性作家柚木麻子的长篇小说《有魅力的婆婆》。《有魅力的婆婆》在2019年出版后,入围第161届直木奖候补。这部小说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描写了主人公浜田正子为了摆脱婚姻中的束缚,在七十多岁的年纪仍想要与丈夫离婚,重回演艺界,坚持独立生活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物,为她重回演艺界的坎坷道路提供了帮助。本报告的翻译理论是语境理论,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是德国语言学家威格纳于1885年最先提出来的。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将语境分为“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约翰·鲁伯特·弗斯继承发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与“情景语境”。韩礼德在费斯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语境的概念。语境理论传入国内后,我国语言学界也有多位学者对语境问题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讨论。译者主要选取了《有魅力的婆婆》这部小说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来进行翻译。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为了独立重回演艺界,又遭到了事业上的困境。这部分内容中,对主人公及后续出场人物都做了充分的介绍,交代了他们间的关系及各自的人物性格,对于引出后文发展及故事走向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有很多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的心理描写和会话,笔者希望通过语境理论,能够对原文做出准确恰当的翻译。本报告共由四章构成。第一章介绍了翻译文本的内容,对小说作者、作品内容和风格的进行了阐述和介绍。第二章介绍了翻译理论,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语境理论的研究,并总结了语境理论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第三章为案例分析,从词组、句子、语篇间的语法、衔接和逻辑关系的形成来分析言内语境对翻译的影响,用影响翻译的情景因素和文化因素阐述言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第四章是翻译总结。译者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的经验与不足,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理解了语境理论对于文学作品翻译的指导作用。翻译作品时,译者需要对作品所反映的时代、文化传统、习俗风尚等尽可能了解,这样才能翻译出更优秀的文学作品。
耿芳[2](2021)在《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学界对语气的研究存在概念界定模糊、功能取向不明显、研究不系统等问题,从而语气对比领域也缺乏较为完善的研究。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以功能为出发点,明确语气概念,在此基础上,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对比,旨在达到以下三个研究目的:揭示汉日语气类别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揭示汉日语气语势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本研究的语气系统包含语气类别系统与语气语势系统,关注人际社会沟通与个人意志、情感在语言层面的体现,人际社会沟通由语气类别系统体现,个人意志与情感由语气语势系统体现。研究依托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语气类别隐喻式、语气语势的精密度,句法、词汇等语言体现形式,语场、语旨、语式等语境特点进行描述、例证、对比,且由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出发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研究发现如下:汉日语气一致式精密度基本一致,功能类别均包含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陈述语气中内含五类感叹语气,分别是对事物的感叹、对事物性质的感叹、对事物数量的感叹、对情形性质的感叹、对情形数量的感叹。汉日疑问语气均包含寻求正反及寻求新信息两类;日语中寻求正反选择类语气仅在级阶小句中出现。汉日祈使语气均包含命令、要求、支配、希愿、建议、提供、祝愿七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一致式呈现出在语序调整、程式化表达、疑问词、语气词使用等方面的共性;包含基本语序、成分重叠、结构顺序、疑问词提示特征、语气词性别特征、词法变化等方面的差异性。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的精密度较为一致,均有陈述语气疑问型隐喻、陈述语气反义型隐喻、疑问语气陈述型隐喻、疑问语气祈使型隐喻、祈使语气陈述型隐喻、祈使语气疑问型隐喻六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具有程式化表达、“否定”成分非常规使用、语气词高频使用、句法与词汇共现关联等共性;呈现出句式结构、程式化表达适用性、语气副词、词法变位、句法与词汇共现特点等差异。语境特点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在话轮潜势、口语特征、隐喻义与上下文依赖关联、体现形式与上下文依赖关联、权势关系与句法特征互动等方面表现出共性;具备会话双方权势关系多样性、权势关系与体现形式关联、上下文依赖程度、语体倾向性、隐喻义与语式关联、隐喻义多功能性等差异。汉日语气语势在功能系统精密度上程度一致,内在语势均包含确实、料悟、能力、必然、或然、允许、意愿、义务八类;外在语势均含程度、速度两类,其中程度语势包括高、中、低三个水平,速度语势包含急、平、缓三个水平。体现形式手段方面,汉日语气语势呈现出对成分重复、隐喻式表达、不完整表达、投射结构、骂詈语、填充词等手段使用的共性。此外,由于外在语势关注语言的物理特征,本文对其语音手段进行简要分析并发现,汉日外在语势语音手段在音量与情绪对应、元音发声变化等方面存在共性;日语还可使用卷舌、促音、非常规浊化等手段体现外在语势,其中促音、非常规浊化也可在文字书写系统中体现。从语序类型与形态类型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语气系统的语气构成均不依赖语序,呈现出相似的问答模式;在前置语语言典型性、词汇性与词法性、句法成分与形式对应关系、句法顺序与规则侧重等方面展现出差异。从思维维度关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民族对人际关系呈现出相似的理解模式,展现出务实性与情感性、整体性与群体性、直觉性与规约性三组对照思维差异。从社会文化观察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中日社会在社会交往中均强调互动协商,中日社会宗族性架构与集团性架构的差异影响汉日民族思维,从而使其在语言类型、语气系统上呈现出差异。总的来说,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描述、例证,基于理论框架对语气的语言体现形式及语境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通过语言体现形式对比发掘汉日语言在语气表达上的异同,通过语境特点描写明确语气的互动属性,并最终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丰富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气的研究,回应了学界语气研究存在的问题。
温晓亮[3](2020)在《日语信息结构研究》文中指出自从捷克语言学家马泰修斯将信息结构概念引进语言分析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语言观、不同的角度对日语信息结构特别是主题进行了研究,得出很多有价值的结论。但是,由于学者不同的理论以及不同的思维模式使其对日语信息结构认识尚有较大分歧。本论文站在系统论的立场,首先将日语信息结构看作是一个具有开放性、自组织性、关联性等特性的有机整体。在分析日语信息结构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了日语信息结构系统与其要素、语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转化的规律,并且初步勾勒出日语信息结构系统中单句、复句、语篇三个层次的基本架构以及互相之间的作用、转化机理,使我们对日语信息结构系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其次,目前的日语信息结构研究成果中,单句层面的研究所占的比例较大,但对于信息结构中主题化和焦点化的动因研究较少。本论文在对日语主题化和焦点化研究的基础上,从“移位”角度论述日语主题句和焦点句的形成动因,提出无论主题还是焦点的形成都是“向前”移位的解释。再者,日语语言事实向我们展示了复句和语篇的信息结构,不是单句层面信息结构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全新的结构和组成原理。本论文使用较大篇幅阐释了日语复句以及语篇信息结构的基本构成,引入焦点测试构建了分析日语复句信息结构的程序。根据日语特点划分了日语语篇的四种信息类型,从信息传递的角度讨论了日语语篇信息分类与疑问句之间的关系,指出日语语篇信息结构中说话人视点问题是研究的中心问题。这种问题是在单句研究、复句研究等层面没有涉及的问题,为今后的日语语篇信息结构研究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本论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是相关研究文献综述部分,分析梳理了日语信息结构研究的现状。第二章对信息结构以及信息结构研究中的主题、焦点、主题化、焦点化等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三章论述了日语单句层面语言信息结构的主题与主题化、焦点与焦点化问题,并且深入分析了日语单句信息结构的形成动因。第四章是日语复句信息结构研究部分。在明确复句研究范围的基础上,主要分析顺接关系复句、逆接关系复句和并列关系复句的信息结构。第五章是针对日语语篇层面的信息结构研究。确定了日语语篇的四种信息类型,站在信息传递的角度讨论了信息分类与疑问句之间的关系。同时,探讨了“冒头文(开头句)”和叙事语篇内的“は”与“が”的可替换性等问题。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陈瑞[5](2020)在《《非主流记者》(节选)人物会话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日本推理小说家本城雅人(1965-)的通俗小说《非主流记者》作为一部以新闻记者为体裁的小说,于2018年获得第159届直木奖提名,迎合了最近日本社会小说界中兴起的“记者热”,在日本读者群中广受关注。作者根据自身退休前二十多年从事记者的经验,凭借熟练的情节展现能力,为我们介绍了日本新闻记者行业的“热血”,表现了新闻记者这一行业工作者的魅力。既具有行业真实可读性的同时兼具小说文学艺术审美价值。该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用大量的人物对话来表现各种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和张弛有度的情节。基于二十多年的新闻记者采访记录经验,作者熟练精确把握通过小说人物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表述方式。笔者试译了《非主流记者》前三章。主要参考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理论、语境理论,列举翻译实例,分析试译中的具体难点。将语境理论运用于针对人物会话的翻译分析可以实现对于人物形象更加细致入微的了解。语境是正确全面把握小说情节的关键,也是通俗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表现方法,更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点。所以,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采用语境理论,尝试从语内语境和语外语境,即语言语境、状况语境、文化语境层面对小说中的人物会话的翻译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以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理论为策略,分析试译《非主流记者》前三章中人物会话时出现的翻译问题,也切实体会到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的关系,理解了翻译理论对于翻译文本分析所具有的包容性、全面性、有效性。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翻译任务描述,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意义、原文及作者、以及文本内容特点。第二部分为理论介绍,主要介绍了有关语境理论和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理论策略。第三部分主要根据语内理论和语外理论,从显性和隐性翻译的视角,从人物对话中授受动词、惯用语、称谓语、终助词的翻译等几个方面试译本通俗小说,分析了翻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案。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让我切身体会到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让我认识到不仅要学会运用理论进行翻译实践,还要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文本判断,选择最适合的译文进行文本信息传递,并且也认识到翻译过程的任何问题都需要切实解决才能保证译文质量。
李冰[6](2020)在《《帮助精神残疾人更加适应职场的研究》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近年来,精神残疾人就业问题备受关注。自二战以来,日本建立了一套较为健全的残疾人福利法制体系,精神残疾人被纳入残疾人义务雇佣对象,日本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处于当今世界的先进水平,日本完善的残疾人就业援助体系、制度和就业援助机构不仅促进了残疾人就业,使残疾人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也使得精神残疾人雇佣率也不断上升。这些对我国残疾人就业援助体系、相关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援助机构的建设以及我国精神残疾人雇佣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次翻译实践选取的文本为关西福祉科学大学大学院临床福祉学博士山本智津子的博士论文《帮助精神残疾人更加适应职场的研究》。笔者选择了该学术论文中的第一章“研究背景”,第二章“调查1:继续就业的精神残疾人的职场稳定援助”的节选内容和第四章“综合考察”。本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为引言、翻译实践简介、文本分析与译前准备、案例分析和结语五个章节。第4章案例分析是本次翻译实践活动的重点。该文本的文本类型是信息型文本,同时是学术论文中的实验研究报告,语言逻辑性强,内容严谨。指导翻译的理论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笔者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对文本进行翻译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探索。对专业术语的翻译、学术论文句末非断定表达语气的翻译、“として”句式的翻译进行详细分析。实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案例分析:(1)在专业术语的翻译上,使用直译、直译加注释等方法来解决;(2)在句末非断定表达语气的翻译上,主要从“推量”“质问”“思考”三个方面能进行考察;(3)从表示主体的资格;表示对象的资格;“としての”+体言三个方面来探讨“として”句式的翻译方法。
张入元[7](2020)在《从有无时态形式的交替看动名词谓语句的句法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日语语法研究中,动词谓语句和名词谓语句的研究众多,但是对于动名词谓语句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本文主要以二字汉语动名词为研究对象,以动名词谓语句是否具有时态形式的交替为切入点,分析动名词谓语句的句法特征。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明确了动名词和动名词谓语句的定义、范围、特征的基础上,利用语料库进行语料的收集。通过分析所搜集的语料,本文将动名词谓语句分为两大类,即具有时态形式交替的类型和不具有时态形式交替的类型。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这两大类型的次类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从词性上看,本文认为动名词具有名词性、动词性和形容词性。此外,虽然所有的动名词都具有动词性和名词性,但是具有形容词性的动名词多为表示心理活动的动名词。随后,本文主要讨论了在动名词谓语句中“ダ”的语义和功能。本文认为在动名词谓语句中“ダ”主要具有两种功能。一种是语法范畴上表示语气,另一种是词法范畴上用作系词。通过分析“ダ”的两种不同功能与动名词谓语句的关系,本文得出以下相关结论。当“ダ”表示语气时,“ダ”本身表示对该事件的主观判断,主观性强。以语气“ダ”结句的动名词谓语句虽然表示对该事件的判断,但是由于在具体的语境中存在接收信息的一方,动名词谓语句就会派生出新的语义,即“事件的传达”。此类动名词谓语句强调“此时此刻要传达某件事”,其现场依存性较强,因此只能采用非过去式,不具有时态形式的交替。而当句子表示虚拟语气时,具有时态形式的交替。这是由于当句子表示虚拟语气时,说话人既可以以发话的时间点为视角,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反事实的判断;也可以以该事件的成立时间点为视点,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反事实的判断。当说话人选择前者时,句子采用非过去式;当说话人选择后者时,句子则采用过去式。当“ダ”表示系词时,同样表示对该事件的判断,但这里所说的判断一般是指基于事实的客观判断,所以主观性较弱。此外,从所收集的例句中可以观察到表示状态的动名词谓语通常会出现在这一类型的动名词谓语句中,因此本文认为以系词“ダ”结句的动名词谓语句通常表示对相关状态的判断和叙述,且具有时态形式的交替。当动名词谓语句表示说话人在发话的时间点对该状态的判断和叙述时,采用非过去式;当动名词谓语句表示说话人对过去的某种状态的判断和叙述时,则采用过去式。然而,当以系词“ダ”结句的动名词谓语句出现在特殊的语境中时,即出现在“回想某事”和“发现某事”这两种语境中时,句子便只能采用过去式,不具备时态形式的交替。在表示回想的动名词谓语句中,如果该事件尚未发生,则该句表示回想某计划(即计划在何时或者何地实现某事件);如果该事件过去已经发生,则该句表示对已经发生过的该事件的回想。而表示发现语义的动名词谓语句一般存在于具有发现含义的条件句中,表示发现某事件,且该事件已经成立。此外,当“ダ”表示语气时,动名词谓语句的性质更倾向于动词谓语句,当“ダ”用作系词时,动名词谓语句的性质则更倾向于名词谓语句。
周君竹[8](2020)在《《心理发育障碍患者生存之道》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近些年,由于生活速度的加快,人们的心理问题变得十分严峻,因心理问题而频频自杀的事件时常发生,所以精神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急需关注的一大问题。本次翻译实践文本选自《心理发育障碍患者生存之道》(原文:発达障害の仆が食える人に変わったすごい仕事术)一书,作者“借金玉”是一名心理发育障碍患者。他站在患者的角度,讲述了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遇见的各类心理疾病,为大众介绍展现了自己如何从疾病中逃离出来的方法手段,这将为当今饱受心理疾病威胁的人群提供治疗的有效范本。根据英国着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笔者认为此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即非文学性作品。但是因为该文本是作者自身的回忆论述,虽然通篇医学性相关术语种类繁多,但是整体表达都十分口语化,语言幽默,结构层次分明,其中对于心理疾病历程的介绍,既有实例佐证,又有具体分析和个人感悟,语言平白却不失风趣,表达随意却也有个人风格设计。其受众大多为抑郁症患者,年龄层总体来说较为年轻,所以在翻译时,笔者试图从翻译美学视角审视非文学性文本翻译,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从语言和风格层面出发,通过诙谐幽默、新潮时尚、音形和谐、俗而不庸四个方面斟酌考量原文与译文间的转化,来探讨翻译美学理论在非文学文本翻译中的指导作用,以再现原作品所蕴含的审美形式、特质与感知,使译文达到与源语文本读者相同的欣赏价值。笔者通过此次翻译实践,力图将美学理论应用于非文学翻译实践中,在实践过程中查阅大量的平行文本和平行译文,同时也阅读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和文献,以提高自身对于美学理论的认知度。笔者也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好的把美学理论妥善应用到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去。
潘佳昕[9](2020)在《《情感的本质—发展心理学管控情绪》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当代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也不断提升,但社会问题仍然层出不穷。这类恶性事件是犯罪者在强烈的情绪冲动影响下导致的。因此,《情感的本质——发展心理学管控情绪》一书,为了不会被情绪所支配,旨在探寻与情绪相关的知识,控制情绪的技巧以及来自外界的帮助。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内容均出自《情感的本质——发展心理学管控情绪》一书。本书由筑摩书房出版社于2019年4月1日出版发行。在报告中主要结合了科普文的语言特点和文体特点、结构特点进行分析。本翻译实践报告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引言、实践项目简介、文本分析和译前准备、案例分析和结语。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围绕“同形词的翻译”、“直接引用的翻译”、“推量表达的翻译”这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确保译文正确、通顺,以达到翻译目的。在处理中日同形词的翻译问题上,笔者为确定常用词汇与专业术语所表达的准确含义,主要通过查阅中文的平行文本,选取恰当的词汇进行翻译;针对直接引用翻译问题,笔者则根据中文的习惯表达以及文体类型,结合语境,通过合译和省译等方法来解决;针对推量表达的翻译问题,笔者根据前文的语境,将其译为肯定句或者可能句。通过整个实践报告,可以看出对翻译来说深刻理解原文本很必要的。只有掌握了原文本的文本特点,才能使用相对应的翻译策略,进而顺利地完成翻译工作。
于婉懿[10](2020)在《《教师职业发展的助推器—课堂话术小百科》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论在哪个国家,教育事业都是发展的重中之重,教师这个群体是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当前我国师生关系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学生为所欲为、师生之间情感关系淡化等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笔者此次选择的翻译文本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助推器——课堂话术小百科》,本书着眼于小学教育问题,作者为日本教育学家森川正树,他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研究,还参与编写过日本的国语教材。他在文本中介绍的内容包括教师的说话技巧、与学生友好相处的实用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一些教育理念。首先,翻译文本中标题数量较多,且这些标题形式多样、语气丰富。其次,文中采用了大量引用的表达方式,且句子简短,但语篇衔接上的逻辑性并不是很强。本次翻译实践选择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指导,在翻译时根据具体的语境以及语言结构特点来做调整,以便得出更好的译文。本实践报告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引言,主要介绍翻译实践的背景和翻译实践的意义与实用价值。第二章为翻译实践过程简介。第三章是文本分析和译前准备。第四章为案例分析。主要探讨了本次翻译实践中标题的翻译、引用的翻译以及语篇衔接的处理。第五章为结语,总结此次翻译实践的心得以及问题和不足。
二、“タ”的语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タ”的语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语境翻译理论下的《有魅力的婆婆》(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一章 翻訳内容の绍介 |
1.1 柚木麻子の绍介 |
1.2 『マジカルグランマ』の绍介 |
1.2.1 『マジカルグランマ』の内容 |
1.2.2 『マジカルグランマ』の特徴 |
第二章 コンテクスト理论 |
2.1 コンテクスト理论の绍介 |
2.2 翻訳におけるコンテクスト理论の役割 |
第三章 翻訳事例分析 |
3.1 言语内的コンテクストに基づく翻訳 |
3.1.1 フレーズのコンテクストと翻訳 |
3.1.2 センテンスのコンテクストと翻訳 |
3.1.3 段落のコンテクストと翻訳 |
3.2 言语外的コンテクストに基づく翻訳 |
3.2.1 状况のコンテクストと翻訳 |
3.2.2 文化のコンテクストと翻訳 |
3.2.3 心理のコンテクストと翻訳 |
第四章 実践报告のまとめ |
参考文献 |
附録Ⅰ:原文 |
附録Ⅱ:訳文 |
谢辞 |
(2)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视角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1.4 研究对象与语料选取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意义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汉语语气研究 |
2.2.1 汉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
2.2.2 汉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
2.2.3 汉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
2.3 日语语气研究 |
2.3.1 日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
2.3.2 日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
2.3.3 日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
2.4 汉日语气对比研究 |
2.5 系统功能视角下的语气研究 |
2.5.1 人际功能研究 |
2.5.2 人际隐喻研究 |
2.5.3 汉语语气研究 |
2.5.4 日语语气研究 |
2.5.5 语气对比研究 |
2.6 小结 |
第三章 理论框架 |
3.1 引言 |
3.2 系统功能语言学核心概念 |
3.2.1 系统 |
3.2.2 功能 |
3.2.3 精密度 |
3.2.4 盖然率 |
3.2.5 体现 |
3.2.6 例示 |
3.2.7 语境 |
3.3 语气系统 |
3.3.1 语气类别系统 |
3.3.2 语气语势系统 |
3.4 小结 |
第四章 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
4.1 引言 |
4.2 陈述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
4.2.1 精密度对比 |
4.2.2 句法手段对比 |
4.2.3 词汇手段对比 |
4.3 感叹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
4.3.1 精密度对比 |
4.3.2 句法手段对比 |
4.3.3 词汇手段对比 |
4.4 疑问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
4.4.1 精密度对比 |
4.4.2 句法手段对比 |
4.4.3 词汇手段对比 |
4.5 祈使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
4.5.1 精密度对比 |
4.5.2 句法手段对比 |
4.5.3 词汇手段对比 |
4.6 小结 |
第五章 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
5.1 引言 |
5.2 陈述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
5.2.1 精密度对比 |
5.2.2 句法手段对比 |
5.2.3 词汇手段对比 |
5.2.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
5.2.5 语场特点对比 |
5.2.6 语旨特点对比 |
5.2.7 语式特点对比 |
5.2.8 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
5.2.9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
5.3 疑问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
5.3.1 精密度对比 |
5.3.2 句法手段对比 |
5.3.3 词汇手段对比 |
5.3.4 语场特点对比 |
5.3.5 语旨特点对比 |
5.3.6 语式特点对比 |
5.3.7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
5.4 祈使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
5.4.1 精密度对比 |
5.4.2 句法手段对比 |
5.4.3 词汇手段对比 |
5.4.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
5.4.5 语场特点对比 |
5.4.6 语旨特点对比 |
5.4.7 语式特点对比 |
5.4.8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
5.5 小结 |
第六章 汉日语气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
6.1 引言 |
6.2 内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
6.2.1 精密度对比 |
6.2.2 句法手段对比 |
6.2.3 词汇手段对比 |
6.3 外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
6.3.1 精密度对比 |
6.3.2 句法手段对比 |
6.3.3 词汇手段对比 |
6.3.4 语音手段对比 |
6.4 结语 |
第七章 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和差异 |
7.1 引言 |
7.2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与差异总结 |
7.2.1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 |
7.2.2 汉日语气系统差异 |
7.3 从语言类型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
7.3.1 从语序类型看共性 |
7.3.2 从语序类型看差异 |
7.3.3 从形态类型看差异 |
7.4 从思维维度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
7.4.1 从思维维度看共性 |
7.4.2 从思维维度看差异 |
7.5 从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
7.5.1 从社会文化看共性 |
7.5.2 从社会文化看差异 |
7.6 小结 |
第八章 总结 |
8.1 研究发现及创新 |
8.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英汉、日汉对照人名术语表 |
附录2 莱比锡标注符号说明 |
附录3 文中语料 |
(3)日语信息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三、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
四、本论文结构 |
第一章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一节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信息结构研究 |
一、布拉格学派的功能句子观 |
二、韩礼德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 |
第二节 日语的信息结构研究 |
一、日语的主题研究 |
二、日语的焦点研究 |
三、日语的复句研究 |
四、其他关于信息结构的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语言信息与语言信息结构 |
第一节 从本体论信息到认识论信息 |
第二节 语言信息结构 |
一、信息结构概念的界定 |
二、主题与焦点概念的界定 |
三、主题化与焦点化概念的界定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日语单句信息结构研究 |
第一节 信息结构的起点——主题与主题化 |
一、格成分与主题 |
二、格成分的主题化 |
三、非格成分的主题化 |
第二节 信息结构的研究核心——焦点与焦点化 |
一、焦点与焦点化手段 |
二、格成分的焦点化 |
三、格成分以外成分的焦点化 |
第三节 信息结构形成动因研究 |
一、移位与成分移位分析 |
二、主题化的移位 |
三、焦点化的移位 |
四、焦点操作驱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日语复句信息结构研究 |
第一节 顺接关系复句的信息结构 |
一、条件复句 |
二、因果关系复句 |
第二节 逆接关系复句的信息结构 |
一、让步关系复句 |
二、转折关系复句 |
第三节 并列关系复句的信息结构 |
一、平列关系复句 |
二、对比关系复句 |
三、对照关系复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日语语篇信息结构研究 |
第一节 日语语篇的信息类型 |
一、事实信息 |
二、理念信息 |
三、联想信息 |
四、人际信息 |
第二节 问答句群的信息结构 |
一、获取信息的出发点——问句 |
二、三种问答句群的焦点 |
第三节 日语语篇信息结构视域下的“は”与“が” |
一、叙事语篇中的“は”与“が” |
二、叙事语篇“冒头文”中“は”与“が”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电信柱と妙な男』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非主流记者》(节选)人物会话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一章 翻訳の任务について |
1.1 题目选定の背景 |
1.2 题目选定の意义 |
1.3 原文の绍介 |
1.4 原作者の绍介 |
1.5 原着の内容および特徴 |
第二章 翻訳理论 |
2.1 コンテクスト理论の绍介 |
2.2 顕在化翻訳と潜在化翻訳 |
2.3 会话とコンテクストおよびコンテクスト理论の関系 |
2.4 指导意义 |
第三章 翻訳実例の分析 |
3.1 人物会话文における授受动词の翻訳 |
3.2 人物会话文における惯用句の翻訳 |
3.3 人物会话文における呼称语の翻訳 |
3.3.1 社会呼称语の翻訳 |
3.3.2 亲族呼称语の翻訳 |
3.3.3 氏名呼称语の翻訳 |
3.3.4 役职と职业名呼称语の翻訳 |
3.4 人物会话文における终助词の翻訳 |
3.4.1 终助词「よ」について |
3.4.2 终助词「ね」について |
第四章 翻訳実践のまとめ |
参考文献 |
附録Ⅰ:原文 |
附録Ⅱ:訳文 |
谢辞 |
(6)《帮助精神残疾人更加适应职场的研究》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1章 引言 |
1.1 翻译实践背景 |
1.2 翻译实践的意义与实用价值 |
第2章 翻译实践简介 |
2.1 翻译实践项目简介 |
2.2 翻译实践过程简介 |
第3章 文本分析与译前准备 |
3.1 文本分析 |
3.1.1 文本类型 |
3.1.2 学术论文文本特点 |
3.2 译前准备 |
3.3 理论指导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专业术语的翻译 |
4.2 句末非断定表达语气的翻译 |
4.2.1 推量 |
4.2.2 质问 |
4.2.3 思考 |
4.3 “として”句式的翻译 |
4.3.1 表示主体资格的翻译 |
4.3.2 表示对象资格的翻译 |
4.3.3 “としての”+体言的翻译 |
第5章 结语 |
5.1 翻译实践总结 |
5.2 问题与不足 |
5.3 翻译实践的收获和心得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
附录2 术语表 |
致谢 |
(7)从有无时态形式的交替看动名词谓语句的句法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序章 |
0.1 问题提起 |
0.2 研究目的と方法 |
0.3 研究の意义 |
0.4 表记方法 |
第一章 先行研究 |
1.1 动名词の定义と范囲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
1.2 动名词述语文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
1.3 先行研究の不足と本稿の立场 |
第二章 动名词及び动名词述语文について |
2.1 动名词について |
2.2 动名词述语文について |
2.2.1 动名词述语文の定义と特徴 |
2.2.2 动名词述语文における「ダ」の意味と机能 |
第三章 时制形式の交替できる动名词述语文 |
3.1 状态叙述动名词述语文 |
3.1.1 予定済みの状态叙述动名词述语文 |
3.1.2 状态性述语による状态叙述动名词述语文 |
3.2 反事実仮想の动名词述语文 |
第四章 时制形式の交替できない动名词述语文 |
4.1 非过去形しかない动名词述语文 |
4.1.1 过去事态提示动名词述语文 |
4.1.2 现在事态提示动名词述语文 |
4.1.3 未実现事态提示动名词述语文 |
4.2 过去形しかない动名词述语文 |
4.2.1 回想の动名词述语文 |
4.2.2 条件节による発见の动名词述语文 |
终章 |
参考文献(年代顺)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8)《心理发育障碍患者生存之道》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1章 引言 |
1.1 翻译实践背景简介 |
1.2 翻译实践目的与意义 |
1.3 本文结构介绍 |
第2章 文本分析和译前准备 |
2.1 文本特点及语言特点分析 |
2.2 翻译策略及译前准备 |
第3章 理论框架简介 |
3.1 翻译美学简介 |
3.2 中国翻译美学的研究 |
3.2.1 中国翻译美学的研究渊源 |
3.2.2 中国翻译美学的研究现状 |
3.3 翻译美学与非文学文本的结合 |
第4章 翻译实践案例分析 |
4.1 诙谐幽默 |
4.2 新潮时尚 |
4.3 音形和谐 |
4.4 俗而不庸 |
第5章 翻译美学下非文学文本翻译的审美实现 |
5.1 转换——解表意之弊 |
5.2 假借——避日式之嫌 |
5.3 改造——化佶屈之症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
附录2 术语表 |
致谢 |
(9)《情感的本质—发展心理学管控情绪》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1章 引言 |
1.1 翻译实践背景 |
1.2 翻译实践的意义 |
1.3 翻译实践报告的内容 |
第2章 翻译实践简介 |
2.1 翻译项目简介 |
2.2 翻译实践过程 |
第3章 文本分析和译前准备 |
3.1 文本分析 |
3.2 译前准备 |
3.3 翻译策略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中日同形词的翻译 |
4.1.1 常用中日同形词的翻译 |
4.1.2 心理学专业术语同形词的翻译 |
4.2 日语直接引用句的翻译 |
4.2.1 话语引用 |
4.2.2 心理引用 |
4.3 日语推量表达的翻译 |
4.3.1 表推测的推量表达翻译 |
4.3.2 表委婉推定的推量表达翻译 |
第5章 结语 |
5.1 翻译实践总结 |
5.2 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
附录2 术语表 |
致谢 |
(10)《教师职业发展的助推器—课堂话术小百科》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1章 引言 |
1.1 翻译实践的背景 |
1.2 选题意义及实用价值 |
第2章 翻译实践简介 |
2.1 翻译实践内容 |
2.2 翻译进度安排 |
第3章 文本分析和译前准备 |
3.1 文本类型与文本语言特点分析 |
3.2 翻译理论选择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标题的翻译 |
4.1.1 省略式标题的翻译 |
4.1.2 含有标点符号的标题的翻译 |
4.2 引用的翻译 |
4.2.1 话语引用的翻译 |
4.2.2 强调引用的翻译 |
4.2.3 心理活动引用的翻译 |
4.3 语篇衔接的处理 |
4.3.1 语义衔接 |
4.3.2 逻辑衔接 |
第5章 结语 |
5.1 翻译实践心得 |
5.2 问题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
附录2 术语表 |
附录3 致谢 |
四、“タ”的语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语境翻译理论下的《有魅力的婆婆》(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张颖.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D]. 耿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日语信息结构研究[D]. 温晓亮. 黑龙江大学, 2020(03)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非主流记者》(节选)人物会话翻译实践报告[D]. 陈瑞.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帮助精神残疾人更加适应职场的研究》翻译实践报告[D]. 李冰.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7]从有无时态形式的交替看动名词谓语句的句法特征[D]. 张入元. 吉林大学, 2020(08)
- [8]《心理发育障碍患者生存之道》翻译实践报告[D]. 周君竹.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9]《情感的本质—发展心理学管控情绪》翻译实践报告[D]. 潘佳昕.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10]《教师职业发展的助推器—课堂话术小百科》翻译实践报告[D]. 于婉懿.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