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销售到营销:基本命题的阐述(论文文献综述)
刘鑫[1](2021)在《服务全球化时代在线延保购买意愿及企业服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付文文[2](2021)在《平台经济背景下供应商的销售模式和退货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进步和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变经营模式,从线下实体店转变为线上经营,消费者也热衷于通过电商平台进行购买所需产品。供应商在拓展线上渠道和电商平台进行合作时主要形成了两种销售模式:转销和代销模式。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线上渠道购买产品,但由于消费者不能亲身体验产品,因此会导致产生许多退货产品。同时由于市场环境的日趋复杂,市场结构的变化会给供应链成员的决策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在平台经济背景下,以供应商、电商平台和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为研究对象,从供应链正向和逆向两个维度分别研究了不同市场结构下供应商的销售模式和退货策略。首先,在不同市场结构下探讨了供应商的销售模式选择机制,并且深入研究了在竞争市场结构下竞争性供应商之间在电商平台销售模式选择上的互动机理,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市场均衡的影响。然后,研究了供应商的退货策略选择问题,分析了供应商在不同市场结构下,不同因素将如何影响供应商的产品定价和利润水平,供应商将会如何选择合理的退货策略。最后,探讨在竞争市场结构下,竞争对手退货策略的选择将如何影响供应商的决策。本文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1)在垄断市场结构下,若电商平台制定的佣金费率较低,供应商倾向于选择代销模式;若电商平台制定的佣金费率较高,供应商倾向于选择转销模式。在竞争市场结构下,竞争供应商在电商平台销售模式选择上具有互动机理。在竞争市场结构下,竞争市场结构由两个供应商和一个电商平台组成,若佣金费率较低,供应商选择与竞争对手相同的策略;若佣金费率较高,供应商选择与竞争对手相反的策略。在竞争市场结构下,竞争市场结构由两个供应商和两个电商平台组成,当市场短期均衡时,若佣金费率较高或较低时,供应商对销售模式的选择不受竞争对手的影响,若佣金费率适中时,供应商对销售模式的选择将采取跟随策略,与竞争对手的选择保持一致。当市场长期均衡时,当佣金费率较低时,两个供应商均会选择代销模式;当佣金费率较高时,两个供应商均会选择转销模式;当供应商自身的佣金费率较高(较低),竞争对手的佣金费率较低(较高)时,供应自身选择转销(代销)模式,竞争对手会选择代销(转销)模式。(2)在垄断市场结构下,若退货率较低,供应商倾向于不对消费者免费提供退货运费险;若退货率较高,供应商倾向于对消费者免费提供退货运费险。在竞争市场结构下,竞争市场结构由两个供应商和一个电商平台组成,竞争供应商在退货运费险提供策略上具有互动机制。在竞争市场结构下,当竞争对手不提供退货运费险时,若退货率较低(较高),供应商选择与竞争对手相反(相同)的退货策略;当竞争对手提供退货运费险时,若退货率较低(较高),供应商选择与竞争对手相同(相反)的退货策略。在竞争市场结构下,竞争市场结构由两个供应商和两个电商平台组成,当竞争对手不提供退货运费险时,若退货率较低(较高),供应商选择与竞争对手相反(相同)的退货策略;当竞争对手提供退货运费险时,若退货率较低或较高时,供应商选择与竞争对手相同的退货策略,若退货率适中且佣金费率较高时,供应商选择与竞争对手相反的退货策略。目前,人工智能、在线支付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促进供应商拓展线上渠道的效率提升,同时也使得市场环境变得愈加复杂。因此,供应商需要根据市场条件的变化做出合理的决策。本文构建博弈模型,刻画供应商通过线上渠道销售产品和提供退货运费险这些普遍的现象,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了供应商在不同市场结构下应该如何选择合理的销售模式和退货策略,以上研究结论能够为供应商更好实现线上的渠道运营提供决策借鉴。
陈晓春[3](2021)在《多因素扰动的医药供应链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医药行业实施《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新版的《药品管理法》等政策,迫使医药供应链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供应链成员的决策变得更加复杂。为了确保药品持续、高效的供应,从医药供应链成员医药制造企业、医药流通企业、消费者及政府监管部门的角度出发,探索扰动医药供应链定价、利益协调与优化决策的主要因素,运用博弈论和最优化理论分析多因素扰动下医药供应链决策和优化协调问题。利用MATLAB对均衡与优化结果进行仿真验证,更加直观的展示医药供应链最优的策略,并根据研究结论为医药供应链企业的发展提供合理的管理建议。本研究的内容与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扎根理论分别从医药制造企业、医药流通企业、消费者和政府四个不同视角来分析扰动医药供应链决策的主要因素。运用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的方式获得原始资料,对访谈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纳,形成三级编码结构的数据模型,通过饱和度检验。总结发现医药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社会责任和促销努力,医药流通企业的物流配送能力,消费者偏好和政府补贴是扰动医药供应链决策的主要因素。(2)刻画社会责任对医药供应链决策的扰动,比较了合作、非合作和“政府补贴+协同创新+集采低价”组合契约三种决策模型,分析三种模型中社会责任对医药供应链效率的影响并得出协调参数的阈值。结果发现无论是医药供应链整体还是医药制造商单独关注社会责任都有利于提升研发创新能力。非合作决策下医药制造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有效的控制药品批发和零售价格,增加利益相关者的收益,提升消费者剩余价值,但是会削弱自身盈利能力。然而在供应链整体社会责任增强时,医药制造商分担的社会责任程度在阈值内增加则有利于医药制造商实现价值的增值;此外,构建的组合契约协调策略优化了医药供应链。(3)考虑药品市场需求受医药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医药流通企业的物流配送能力的影响,建立分散决策下医药供应链组合契约协调模型,以合作决策的市场价格和最优利润为基准,设计“收益共享+数量折扣”组合契约作为激励机制对医药供应链进行协调。结果发现实施“收益共享+数量折扣”组合契约策略可以有效的优化和协调医药供应链,能够激励医药生产企业努力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激励医药流通企业努力提升物流水平,实现整个医药供应链的帕累托最优。(4)结合医药产品的特性,构建市场需求受医药制造企业提供的促销努力和消费者渠道偏好影响的双渠道模型,分析合作、非合作博弈和“回购+促销成本分担+收益共享”组合契约下促销努力和消费者渠道偏好对医药供应链利润的影响及双渠道调节参数的阈值范围。通过算例分析发现,当促销努力满足约束条件时,采取双渠道对医药制造企业是有利的。当消费者渠道偏好程度较低时,采用组合契约对医药制造企业和医药零售企业都是有利的,同时设计的组合契约可以调动医药制造企业提高促销努力水平的积极性。(5)构建政府补贴下单偏好、双偏好和“集采低价+成本共担”组合契约三种决策模型,分析三种模型中不同补贴参数及偏好系数对医药供应链的影响并求得协调参数的阈值。研究表明满足条件时,相对于单偏好模型,双偏好模型对医药制造商和医疗机构更为有利,能够带来更多的社会福利。除了研发补贴和医保政策外,社会责任感增强也能够有效激励医药制造商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降低医药制造商对政府补贴的依赖。组合契约协调策略优化与协调了医药供应链,激发医药制造商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并增强社会责任感。政府补贴率控制在阈值范围内,更有利于激励医药供应链企业的发展,维持医药行业的稳定发展。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运用扎根理论和博弈论相结合方式,实现定性和定量的交叉分析方法。(2)首次把社会责任作为外生因素引入到医药供应链中,研究医药制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考虑了医药供应链成员共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并设计“政府补贴+集采低价+协同创新”组合契约优化了医药供应链。(3)把技术创新和物流配送作为影响药品市场需求的内生因素构建决策模型,设计“收益共享和数量折扣”组合契约优化和协调医药供应链。(4)构建了促销努力和消费者偏好扰动下的双渠道医药供应链决策模型,设计了“收益共享+回购+促销成本分担”组合契约协调,实现了双渠道医药供应链优化。(5)结合医药产品特性,构建研发补贴和医保补贴扰动下医药供应链决策模型,并设计“集采低价+成本共担”组合契约协调决策模型对供应链进行优化,研究拓宽了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有利于为改革下医药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参考价值。
张峰[4](2021)在《再制造外包情形下的产品侵蚀问题及渠道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日益严重,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越来越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再制造作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已受到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行业实践中,原始设备制造商既要专注于新产品市场的竞争,又要有效地提升自身品牌的维护和构建,因而他们往往通过授权的方式将再制造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再制造商。原始制造商通过再制造外包既可以减少自身设备及技术的负担,又可以分享再制造市场带来的利润。但需要指出的是,再制造外包策略下的再制造品会对新产品市场造成严重的产品侵蚀问题。基于此,部分原始制造商,如Sun Microsystems、Lexmark等,通过对回收渠道的把控来有效应对第三方再制造商的再制造品侵蚀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是,另一部分原始制造商,如苹果、惠普和Bosch Tools等,则通过对再制造品销售渠道的把控而有效应对第三方再制造商的再制造品侵蚀问题。基于上述实践背景,本文聚焦于原始制造商可采取两种不同的渠道把控策略——回收渠道策略和再营销渠道策略,并分别从经济绩效和环境效益的角度去研究两种不同渠道策略下的再制造运作管理问题。第三章,分别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方面,探讨无政府规制背景下再制造外包的产品侵蚀和渠道策略。主要结论如下:当回收成本系数较小时,回收策略可以更好的应对产品侵蚀问题,在此策略下,原始制造商可以在市场中提供更多的新产品;而当回收成本系数适中时,与回收策略相比,再营销策略可以为原始制造商和再制造商创造双赢的结果,从而实现帕累托改进;研究进一步表明,当回收成本系数大于一定阈值时,回收策略比再营销策略更加环保;原始制造商和再制造商的盈利能力随再制造成本的增加而下降,对环境的影响则随再制造成本的增加而增加。通过与前人研究结果的对比,本研究解释了原始制造商不同渠道策略的适用条件,并进一步揭示无规制情形下制造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导致的不利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本文建议再制造行业的管理者应依据回收再制造的成本结构选择激励的方式和政策。为促进再制造行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各国政府纷纷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引导。这些政策法规中,尤其以基于市场机制和基于行政命令机制两类环境规制政策为主: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基于市场机制的规制政策逐步出现,比如碳排放限额与碳排放权交易等。例如,欧盟颁布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European Union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简称EU-ETS)和我国正在试行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等,对企业强制规定碳排放量,约束企业的生产决策。另一类行政命令性的强制政策,例如欧盟的WEEE指令、日本的SHARL家用电器回收法则和我国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等,都对制造企业和回收企业规定了具体的回收和循环再利用的目标。这两类政策法规对企业再制造策略选择和盈利能力产生怎样的影响?同时,再制造的决策主体在各种政策法规下如何规划最优策略?这些都是再制造外包下研究的热点。于是,本文将第三章中的无规制情形下再制造外包的基本模型扩展到两类管制情形下,具体为:第四章,考虑碳排放规制情形下,分别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方面,探讨研究再制造外包的产品侵蚀和渠道策略。通过构建碳排放规制下的再制造外包供应链模型,探讨碳排放规制下原始制造商不同策略选择对再制造侵蚀问题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分析自主减排投资对企业的再制造决策、收益和环境效益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碳排放规制下原始制造商的两种渠道策略依然有效,即回收成本系数较小时,回收策略是应对产品侵蚀问题的最优选择;当回收成本系数适中时,再营销策略可以为原始制造商和再制造商创造双赢的结果。其次,投资减排成本的增加会提高再制造品的市场需求,造成更加严重的侵蚀效果,同时原始制造商的利润和投资减排水平也会随之降低。最后,碳排放总额随投资减排成本的下降而下降,当回收成本不够大时,再营销策略更加环保。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本文建议政府通过补贴的方式激励企业碳排放技术的研发,降低碳减排投资的成本,从而供应更多的低碳产品。第五章,考虑回收管制情形下,分别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方面,探讨研究再制造外包的产品侵蚀和渠道策略,运用优化方法分析回收管制情形下决策双方的最优策略方案和边界条件,并探讨回收率目标和再利用率目标对于再制造水平和利润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当再制造具有成本优势时,双方会选择高于规制目标的再制造策略。其次,严格的规制目标不一定导致更高的再制造水平。特别是当再制造具有成本优势时,回收率的提高会降低再制造水平。最后,不同模式下规制目标对双方利润的影响具有显着差异。只有当再制造成本小于一定阈值时,原始制造商才有动力支持回收率目标的提升。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本文建议政府和相关环保组织应根据不同行业特征、产品特性和再制造的成本优势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回收规制政策。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如下:(1)基于实践背景,分别从经济和环境的视角下,探讨了原始制造商回收策略和再营销策略对其再制造外包及产品侵蚀问题的影响。基于无规制这一背景,从制造商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理性”特征出发,本研究提出一些新的管理启示,这为再制造供应链的运营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视角。(2)探讨了碳交易规制情形下,原始制造商回收策略和再营销策略对其再制造外包及产品侵蚀问题的影响。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本文假定原始制造商是投资减排的决策者和实施者,投资减排虽然只作用于新产品,但再制造商从再制造过程中也间接分享了投资减排的收益,因此双方的竞争合作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此外,假设负责销售产品的一方需要向政府交纳碳税,由于不同策略下销售再制造品的主体不同,这对模型的求解提出新的挑战,也使得本研究更加贴近现实。新假设下的研究结论既为碳管制下企业制定运营策略提供参考,也为政府制定市场管制政策提供决策依据。(3)探讨了回收规制情形下,原始制造商在回收策略和再营销策略的最优决策方案及对产品侵蚀问题的影响。基于对现行回收规制政策的分析,本研究将回收率和再利用率两个监管目标同时引入模型,发现这两个目标参数对再制造策略的影响并不同步,原始制造商对于回收率目标更加抵制。这一研究为电子废弃物回收责任分担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实践参考,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丰富了我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管理理论。
崔胜利[5](2020)在《S公司四维度客户关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气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进步,以信息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开始改变着整个社会群体;物联网、智能物流、大数据、数字化、知识经济使得信息透明化,定制化的产品需求以及社会化的虚拟身份使得客户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资源,从而使得客户关系在制造业升级转型过程中日益得到重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蓬勃发展的制造业成为自动化控制产品最好的市场,技术领先的S公司自动化产品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同客户雷同的产品解决方案很容易沦为产品比价的泥潭,单纯的产品解决方案销售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领先战略的实现。本文以S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SWOT分析,从优势、劣势、机会、挑战四个方面全面阐述S公司面临的内外部条件,并在其客户管理现状分析中得出S公司发展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与最终客户间接物料提供商的一般客户关系如何成为数字化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其次,依据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销售业绩和客户关系关联的现象,探索销售满足最终客户需求的路径实现本质,依据STP市场分析以及销售数据的RFM分析得出,以渠道为主(销售角度)的大客户管理更应该关注最终用户的账户管理(最终客户决策角度);然后基于4P-4C-4R营销和IDIC模式分析理论,提出客户关系管理的优化方案,从产品、需求、价值和客户四维度构建数字化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以此为出发点,系统性地增强客户粘性并维护忠诚稳定的客户关系,以确保企业价值和客户价值实现共赢。最后,从公司政策指导原则、内外部资源的配置、公司内部流程、人力资源奖励政策、企业文化建设五个方面建立以确保四维度客户关系管理实施为目的的保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四维度(产品、需求、价值、客户)构建数字化企业战略合作客户关系的优化方案有利于使客户资源成为S公司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助力;同时,在构建数字化企业战略合作伙伴以及实现客户管理升级方面,对其他企业也有相应的借鉴意义。
夏晶[6](2020)在《具搭便车行为企业的投资与市场入侵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通过投资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是在当前的业务外包大背景下,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上游同一个制造商可能会与下游多个竞争企业同时存在合作关系。其中一个企业为降低产品生产成本而对制造商进行投资时,更有可能在该共同制造商处产生搭便车现象而使竞争对手获益,弱化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因此,当成本改善型投资存在搭便车时,竞争企业是否应当采取投资策略成为了值得关注的话题。除此之外,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也使得众多供应商纷纷开设线上渠道,采取市场入侵策略与自己的零售商在同一市场中展开竞争。而消费者也变得越来越聪明,他们会通过感受零售商提供的线下服务,了解产品的性能、功能等属性,转而在供应商的线上直销渠道中下单购买,即双渠道供应链中普遍存在着服务搭便车现象。搭便车作为竞争性行业里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目前已在理论界和实践界得到了普遍关注。无论是流程投资搭便车还是服务投资搭便车,均意味着一个企业无需付出相应的成本即可从竞争对手处获得好处,从而影响它们的最优决策和收益。在该现实背景下,值得关注的研究问题是:首先,投资存在搭便车现象的情况下,企业是否应当采取流程投资、服务投资等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的投资策略?若企业采取投资策略,搭便车强度对投资方、搭便车者的最优决策和收益有何影响?其次,由于企业所处外部竞争环境的不同,企业内部环境和运作模式也有所区别,搭便车效应可能呈现非对称性特征,非对称搭便车下竞争企业是否具有投资的动机?不同强度的搭便车对企业最优决策和收益有何影响?最后,在线上渠道能够搭零售渠道服务便车的情形下,供应商是否应该开设线上渠道即采取市场入侵策略?若采取市场入侵策略,搭便车强度和市场入侵成本对其最优市场入侵策略又有何影响?本文围绕具搭便车行为企业的投资与市场入侵策略问题,采取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融合博弈论、管理学、经济学、营销科学、计算机科学和最优化理论等相关的概念、模型、方法和技术。构建了搭便车下竞争企业的决策模型,探讨了多种不同情形下的最优投资和市场入侵策略,系统分析了搭便车系数、产品替代程度等因素对这些策略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管理启示。本文主要做了如下工作:首先,考虑了由一个供应商和两个竞争制造商组成的供应链,后者为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对前者进行流程投资,但投资存在搭便车行为时的最优流程投资策略问题。运用博弈论构建四种不同情形下的决策模型,求解得到均衡结果并做比较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两个制造商的最优流程投资策略不仅取决于搭便车系数,还受它们各自的产品初始生产成本的影响。当双方的产品初始生产成本之差较高时,处于成本优势和成本劣势的制造商将分别扮演投资方和搭便车者的角色。当产品初始生产成本之差较低时:若搭便车系数较小,两个制造商愿意对共同供应商进行流程投资;若搭便车系数处于中等水平,最优流程投资策略具有同步性,它们或者都进行流程投资,或者都不投资;若搭便车系数较大,二者均没有动机采取流程投资策略。均衡状态下,共同投资既有可能使一方获利一方受损,也有可能实现帕累托改进,亦或形成“囚徒困境”。此外,存在若干阈值点,两个制造商会根据产品初始生产成本之差、产品替代程度与相应阈值点的大小选择各自的最优研发投资策略。其次,研究了两个竞争企业的研发投资存在非对称搭便车时,它们的最优研发投资策略问题。运用博弈论构建有无研发投资的模型并采用逆向法求解,从企业和消费者的角度对均衡结果做了静态比较和敏感性分析,揭示了不同水平的搭便车系数对研发投资博弈均衡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有:两个竞争企业的最优研发投资策略取决于各自的搭便车系数,还受产品差异度的影响。当两个企业的搭便车系数均较小时,它们都会进行研发投资;当一方的搭便车系数小而另一方的大时,它们将分别扮演唯一投资方和搭便车者的角色;当搭便车系数均处于中等水平时,双方或者都进行研发投资,或者都不投资;当搭便车系数均足够强时,二者都不愿意进行研发投资。此外,消费者剩余在两个企业都采取研发投资策略时最高,单一企业进行研发投资时次之,无研发投资时最差,并且搭便车系数越大或产品差异度越高,消费者剩余改善越显着。最后,研究了服务搭便车下,具有不同渠道权力的供应商的市场入侵策略及其影响。运用消费者行为理论,刻画了消费者的最优购买决策,并给出了相应的产品需求函数表达式。然后,采用博弈论的方法构建了供应商分别作为博弈的领导者和跟随者时的约束优化模型,采用逆向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比较分析模型均衡结果,找出了供应商在服务搭便车下愿意进行市场入侵的条件,并讨论了搭便车系数等因素对供应商的市场入侵策略以及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表明:服务搭便车下,供应商的市场入侵策略不仅取决于它的线上渠道销售成本,还受服务搭便车系数和渠道权力的影响。若供应商为博弈的领导者,只要线上渠道销售成本足够低,它就有动机采取市场入侵策略,否则,供应商不愿意入侵市场。与直觉相反的是,当供应商从服务搭便车中获得的好处增加时,零售商反而会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并从中获利。因此,较强的服务搭便车将会实现帕累托改进。若零售商为博弈的领导者,它总会因供应商的市场入侵而遭受损失。对供应商而言,当且仅当线上渠道的销售成本较小时它才有动机入侵市场,并且服务搭便车系数越小,市场入侵越有可能发生。该情形下,供应商始终获利,零售商始终受损,因而不存在帕累托改进。但只要线上渠道销售成本足够小,供应链绩效还是能够得以改善。从渠道权力的角度而言,在无市场入侵的情况下,任何扮演博弈领导者的企业都能够获得比自己扮演博弈跟随者时更多的收益。但若发生市场入侵,尽管供应商总能获利,但零售商扮演博弈领导者时反而会遭受更多损失,尤其是在线上渠道销售成本很小或者服务搭便车系数很大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更容易发生。因此,零售商会选择将博弈领导者身份让给供应商,这种战略性放弃可以降低供应商市场入侵对其带来的伤害。
彭维才[7](2020)在《考虑资金约束与非对称信息的预售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市场环境的多变性与复杂性不断增加,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面临诸多挑战:银行贷款难度加剧、市场竞争增强、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大、来自下游的需求信息不准确等。如此严峻的形势,对广大中小微企业的运营与融资产生了严重负面的影响。为此,处于困境中的企业需要优化自身经营战略,灵活运用价格能动机制,有效降低库存相关成本,同时积极探索银行贷款的替代融资方案。在此背景下,预售作为一种既可调节价格又能获取预收账款的销售模式,开始逐渐被企业熟悉并使用。预售是对尚未正式上市商品/服务的销售活动。在预售模式下,商家允许消费者在现货销售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进行购买,商品在生产出来以后就会被配送至预购者手中,此过程可以节省大量的仓储成本;预售期间获取的预付账款可以帮助企业缓解资金不足压力;基于在预售中获取的需求信息,企业可以预测现货销售阶段的需求量,提高生产与需求的匹配度,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供需不匹配损失与库存相关成本;此外,该信息还可以指导企业制定精准的生产计划,避免企业过多或过少融资,从而降低融资成本。本文建立了预售期与现货销售期需求皆不确定的市场模型,分别在资金约束与非对称信息环境下研究企业的预售策略问题,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梳理了预售模式的相关理论与文献。首先,对预售模式在区分定价、库存控制、融资、信息发掘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梳理,阐述了预售模式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其次,综述了竞争环境下预售在定价、库存等营销与运营方面的相关文献,展示了竞争环境下预售在运营方面继续研究的价值。再次,综述了从运营管理视角研究企业融资策略的文献,展示了预售在融资方面的研究价值。最后,梳理了非对称信息环境下的运营管理文献,发现非对称信息环境下预售面临的问题,指出预售的信息发掘功能对企业运营策略的意义。第二,考虑在垄断环境下一个运营资金不足企业的预售融资问题。通过建立两阶段随机需求模型,研究了垄断环境下,运营资金不足的企业的最优预售折扣、最优融资方案与融资额度、最佳库存水平的优化问题,并给出了企业是否应该采用预售策略的充分必要条件。研究结果发现,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预售获取的需求信息对企业有着显着的正效应:不利用所得需求信息可能导致预售模式不如单一现货销售模式;通过对比企业是否利用预售信息,发现使用所得需求信息的预售策略是最优策略。但是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预售获取的需求信息对企业的效应不一定是正的,也有可能是负的;无论是否利用预售信息,预售模式都并不一定比单一的现货销售模式占优:预售策略占优的充要条件是两个阶段需求的相关性较强。研究结果表明,在垄断环境下,企业应该同时使用预售融资与银行贷款策略;预售信息对企业(无论资金是否充足)的运营策略有着重要的影响,对资金充足的企业该信息总是有益的;资金不足的企业要慎重使用预售信息。第三,考虑在竞争环境下的企业预售问题:市场中存在一个资金充足和一个资金不足的企业,同时在不确定的预售与现货销售市场中进行销售活动。通过建立两阶段随机需求模型,研究了在竞争环境下企业的最优预售折扣、融资方案、最佳库存水平的设置问题。研究结果发现,当两个企业都是资金充足的时候,两个企业都提供预售服务是市场竞争中的唯一均衡结果;当两个寡头企业一个是资金充足,另一个是资金不足的时候,资金不足的企业最优库存水平依赖于预售量,且关于预售量分段斜坡式递增;市场竞争中唯一的均衡结果是资金充足的企业提供预售服务,而资金不足的企业是否提供预售服务依据其自身的信用等级而定:当企业的信用等级位于中等水平的时候,企业不应该使用预售策略;反之,当企业的信用水平位于两端(或高或低)的时候,企业应该使用预售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竞争环境下,企业的信用等级影响其自身的运营与融资策略;运营资金充足的企业应该采用预售策略,而运营资金不足的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信用等级情况慎重选择销售模式。第四,考虑非对称信息环境下企业预售设计问题:企业雇佣的销售代理具有私人信息,该私有信息会导致企业面临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通过建立两阶段随机需求模型,研究了企业雇佣销售代理的补偿契约设计、预售折扣、库存水平的优化问题。研究结果发现,预售模式总是优于单一的现货销售模式;传统的菜单式线性合同(MLC)能够协调企业与销售代理之间的利益冲突,并且这种协调无论对单一的销售代理还是双期销售代理都是成功的,但是MLC会损失效益;造成该效益损失的原因是销售代理的平均常规销售努力变大与预售努力变小;地板-天花板线性合同(CFC)能够完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且不发生效益损失,但是在实际中,CFC合同因为不易操作的特性而较少被企业使用。研究结果表明,在非对称信息环境下,企业应该使用预售代理模式,但是具体应该使用双期销售代理模式还是单一预售代理模式取决于市场参数。第五,考虑委托-代理机制下企业预售策略选择问题。通过建立两阶段随机需求模型,在委托-代理机制下,研究企业雇佣销售代理的补偿契约设计、预售折扣、库存水平的优化问题。研究结果发现,传统的菜单式线性合同(MLC)能够协调企业与销售代理之间的利益冲突,且发生的效益损失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忽略不计;预售需求与现货销售需求的相关性对企业的预售策略有重要影响;在对称信息环境下,预售策略占优于单一现货销售策略,在非对称信息环境下,当需求相关性较弱时企业应该选择预售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应该注重考查历史的预售与现售需求的相关性,该参数对企业的运营决策具有重要价值;在非对称信息环境下,在给定的单位不匹配成本情况下,预售模式是否最优依赖于该相关性的强弱。本文通过以上的主要研究工作,做出了如下的创新:第一,从运营管理的角度研究预售策略,并专注于运营资金不足企业的最优库存与定价策略,刻画了预售的融资功能与信息掘取功能。预售需求信息对企业非常重要,它影响企业的库存、配送等相关决策,同时对于资金不足企业,它也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已有文献,要么专注于研究预售的掘取信息的功能,探索该功能带来的影响;要么聚焦于预售的融资功能,探索融资功能的效果。本研究探索融资与掘取信息的交叉影响:在研究预售融资功能的情况下,探索其掘取信息功能带来的影响,这是本研究对文献的贡献之处。同时,本研究还发现该影响并不总是正面的,在某些情况下是负面影响。第二,从竞争环境下研究运营资金不足企业的预售策略。特别地,本研究考虑了在两个销售阶段(即预售与现售)都有竞争的资金不足企业,如何优化其预售策略。近年来,有学者研究了资金充足的企业如何制定预售方案,但是他们考虑的情形是:竞争要么发生在预售阶段,要么发生在现货销售阶段,而不是同时发生竞争。同时,他们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资金不足的企业。也有文献研究了竞争环境下企业融资问题,但是并没有涉及到预售问题。本文经过研究发现,企业的信用等级对其预售模式的选择乃至于融资策略的选择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三,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研究企业的预售机制设计问题。由于销售代理具有私人信息,而该信息对企业的运营决策至关重要。销售代理在实际销售过程中存在着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到企业获取需求信息的真实性。企业需要设计合理的机制以获取可靠的预售需求信息。在预售中考虑代理人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尚未在已有文献中涉及。本文通过研究发现,传统的菜单式线性合同(MLC)能够协调企业与销售代理的利益方向,并解决预售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会发生效益损失;地板-天花板合同(CFC)能够完美解决代理人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且不发生效率损失。第四,在委托-代理机制下,研究企业的预售策略选择问题,注重考查预售需求与现货销售需求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在企业-销售代理的运营模式下,企业是否应该采取预售策略是一个现实问题。本研究发现预售与现售需求之间的相关性对企业预售策略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地,当该相关性比较弱的时候,企业应该采用预售策略。
赵姗姗[8](2020)在《面向农产品订单融资的供应链协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订单融资是供应链金融的一种业务形式。订单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订单融资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应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产品生产者作为农产品供应商,通常以自身收益最大化进行决策;处于供应链核心地位的销售商需要通过协调机制优化供应链收益,改善供应链绩效,实现和供应商的双赢。因此,研究农产品订单融资条件下的供应链协调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针对由农产品供应商和处于核心地位的销售商参与的订单融资业务,分析了供应商和销售商在订单融资条件下分散决策、集中决策、采用基于Nash协商模型的收益共享契约协调分散决策时收益的供应链决策模型,确定了契约参数的有效范围;在此基础上,结合供应商的风险规避性和政府补贴供应商贷款利息的行为,采用条件在险价值准则建立了订单融资条件下供应商的风险收益模型和销售商收益模型,探讨了供应商的风险规避程度和贷款利息补贴率对供应链模型决策指标和协调效果的影响。(1)针对农产品供应商的资金约束问题,建立了风险中性时供应商和销售商在订单融资条件下分散决策、集中决策、采用基于Nash协商模型的收益共享契约协调分散决策时收益的供应链决策模型;通过对比各模型的最优决策指标,发现契约协调下供应商的生产投入量与集中决策时生产投入量相等,该契约可以实现供应链收益的协调;并分析了相关参数对决策指标和收益的影响。(2)在供应商为风险中性决策者的供应链模型基础上,考虑供应商的风险规避性,采用条件在险价值准则建立了订单融资条件下分散决策时的供应商风险收益模型和销售商收益模型,发现供应商的风险规避性使分散决策时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更低,通过基于Nash协商模型的收益共享契约可以实现供应链收益协调,且供应商规避风险的程度越高,契约协调供应链的效果越明显。(3)在供应商为风险规避决策者的供应链收益模型基础上,考虑农产品生产中的政府补贴行为,建立了订单融资条件下政府补贴供应商贷款利息时的供应链收益模型,发现政府补贴可提高分散决策时的供应链运作效率;当采用契约协调供应链时,政府补贴会削弱协调后的供应商和销售商收益增加效果。本文的创新点为:在农产品订单融资业务中,考虑供应商的风险规避性和政府补贴供应商贷款利息的情况,研究了农产品订单融资条件下的供应链协调问题,明确了不同条件下契约协调的效果和契约参数。
窦金启[9](2019)在《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中国要继续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看出,从十六大期间开始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产业,其也必然要以此为其发展依据,从而形成影视“走出去”布局。影视“走出去”其实是在文化“走出去”整体战略下形成的影视产业对外传播的体系,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影视国际传播与交流的一种具有中国时代理论特色的理论。其既涉及硬性的影视产业“走出去”,也包含软性的影视文化“走出去”,但所有这些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以此,向国际社会展示良好而积极的国家形象。其实,在新世纪初,我国的影视行业就开始不断探索“走出去”的方式和方法。本文采用面相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以影视“走出去”为本体,通过对《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颁布以来到现阶段,我国的影视行业的“走出去”的理论形成,影视“走出去”构成内容的盘整与分析,影视个案及产品的调查与研究和影视“走出去”对我国国家形象体系构建的影响等几方面作为论述和研究的对象,梳理和盘整出我国影视“走出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得出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及方法。影视对外传播理论的不断创新是形成影视“走出去”的根本。本文的第一章,侧重探讨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影视“走出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特性。通过对十七大到十九大期间关于影视“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影视工作指导意见的梳理,可以得出,影视“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组成之一,是在其理论指导之下所形成的。并且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其形象性、时效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进而对文化“走出去”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第二、三章,以影视“走出去”的内容构成为研究对象,通过把影视“走出去”及对外影视体系中的主要构成内容—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这四种艺术形态,在新世纪“走出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盘整和梳理,进而得出:我国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型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影视“走出去”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要配合国家外交方针及政策。本文第四章,以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方针为语境,分别从大国、周边、“一带一路”、以及中非“战略合作伙伴”这四个角度,对我国影视产业在这四种对外交往策略中的重点国家的“走出去”现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我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同时,综合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关于提升我国影视产业整体“走出去”的可行性路径。无论是影视产业“走出去”,还是影视文化对外传播,其在实现经济目的的同时,最高级的目标是要实现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表达,树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所以,本文最后一部分就影视“走出去”对于国家形象构建体系的丰富和提升进行研究,并认为,影视“走出去”无论从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已经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影视产业的对外发展在提升自身的品牌意识和影响力的同时,要自觉的肩负起对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的责任。
代智慧[10](2019)在《供给侧改革下出口质量提升对产出波动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分析》文中提出经济波动是和经济增长同等重要的话题,经济进入新常态,更加强调经济发展的稳定性。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我国经济波动加剧,“逆全球化”思潮泛滥,国际经贸关系更加复杂。2018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六稳”,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经济运行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应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同时,出口质量提升属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转变,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战略目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出口质量的提升,出口质量提升又会影响到经济波动。出口质量提升的过程中,由于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换代和资源的重新配置等带来的风险可能会加剧经济波动。同时,由于出口质量的提升优化了产品结构,提高了比较优势,可以更好的抵御外部冲击进而抑制经济波动。因此,研究出口质量提升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不仅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出口质量升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而且有利于寻找通过高质量发展战略减少经济波动的有效路径。稳定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界追求的重要目标,但是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出口质量的经济增长效应,而对其经济波动效应重视不足,尤其缺乏微观理论机制的解释。近年来对经济波动来源的研究拓展到微观企业层面,因为微观企业波动对宏观经济波动有很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只有从微观企业层面出发,才能更好地寻找外部冲击影响经济波动的精确传导机制。本文尝试从出口质量的新视角出发,研究中国制造业企业产出波动的来源,厘清出口质量提升影响产出波动的微观机制,丰富有关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文献。旨在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质量与产出波动呈现怎样的特征事实和演变趋势?出口质量提升是否会影响产出波动?出口质量提升是增加了风险进而加剧了产出波动,还是抵御了外部冲击进而减少了产出波动?出口质量提升影响产出波动的微观机制是什么?首先,在理论机制部分,基于“新新国际贸易理论”中质量异质性模型对消费者效用和出口质量的基本设定,借鉴G.Vannoorenberghe(2012)波动与出口的理论分析框架、Blanchard和Kremer(1997)的不完美契约模型、Costinot(2009)的劳动分工模型以及能力理论的思想,引入出口质量异质性,建立数理模型,分析出口质量提升影响产出波动的出口强度效应和技术效应。同时,构建概念模型分析市场效应,说明出口质量提升通过供给侧多样化效应和需求侧收入效应影响产出波动的理论机制。然后,利用2000-2013年海关贸易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采用Khandelwal等(2013)的KSW方法测算了企业-产品-目的地-年份四维的出口产品质量,并借鉴Melitz和Polanec(2015)提出的动态OP分解方法进一步将出口产品质量进行二元边际分解。同时,用标准差法和残差法测算了企业产出波动,并把产出波动分解为出口波动(产出的出口销售波动)和国内波动(产出的国内销售波动)。最后,在测算的基础上,采用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OLS回归模型和Heckman选择模型分别检验了理论机制中的出口强度效应、技术效应和市场效应。由于总产出波动可以分解为出口波动和国内波动,而出口质量提升对这两部分波动的影响不同,因此首先分别检验其对国内外波动的影响,进而检验其对总产出波动的影响,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和分析出口质量提升对总产出波动的影响。通过理论与实证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2000-201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整体出口质量经历了增长-下降-增长三个阶段,加入WTO之后增长较快,金融危机之后快速下降,后危机时期逐步上升。第一个阶段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持续出口产品质量的升级,第二个阶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持续出口产品质量的下降和较高质量产品的退出,第三个阶段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持续出口产品质量的升级和较高质量产品的进入,出口质量升级的动力加强。对于行业出口质量,大部分行业出口质量没有明显上升,呈现震荡趋势,高技术行业出口质量有小幅提升,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提升较快。对于地区出口质量,长三角地区出口质量较高,珠三角地区出口质量较低,同时中西部地区出口质量较低。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出口质量大于一般贸易企业和国有企业,一般贸易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大。第二,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中国制造业企业整体产出波动加剧了81.04%,出口波动加剧了181.82%,出口波动远大于产出波动。同时,加入WTO和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外部冲击都加剧了整体产出波动。对于行业产出波动,低技术行业和高技术行业的产出波动更加剧烈。对于地区产出波动,东部地区出口波动明显大于总产出波动和国内波动,这一特征事实在中西部地区表现不明显,说明贸易强度大的地区风险更大。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一般贸易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产出波动大于加工贸易企业和国有企业。相对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口波动明显大于国内波动和总产出波动。第三,通过建立均衡模型发现,对于有内外销售市场并且连续出口的企业,出口质量的提升通过出口强度的增加减少了出口波动,加剧了国内波动,国内外销售的负相关关系是该结论背后的原因。在分别考察了出口波动和国内波动之后,重点考察总产出波动,发现当出口强度小于门槛值时,出口质量的提升能够减少总产出波动,大于门槛值则结果相反。利用2000-2013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进行检验,实证结论与理论命题基本一致,出口质量提升能够减少出口波动,但是没有起到减少国内波动的作用。出口强度是出口质量影响出口波动、国内波动和总产出波动的部分中介效应。当出口强度小于门槛值0.411时,出口质量的提升能够起到降低总产出波动的作用。对于不同类型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出口质量的提升可以降低出口波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出口质量的提升加剧了国内波动和总产出波动。出口质量的集约边际即持续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能够起到抑制出口波动的作用,拓展边际即新进和退出产品质量的提升均加剧了出口波动和总产出波动。第四,基于不完美契约模型和劳动分工模型的理论框架,引入能力理论的思想建立数理模型发现,出口质量提升通过技术效应降低了产出波动,技术效应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因素和中间品投入的多样化。实证检验的结论与理论命题基本一致,出口质量提升抑制我国制造业企业产出波动的驱动因素主要是技术效应中的人力资本密集度。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轻型制造业企业、低中技术企业和一般贸易企业的出口质量与产出波动的负向关系更为显着。由于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出口波动更加剧烈,不同于经济平稳发展阶段的表现,进一步实证检验了金融危机期间出口质量对出口波动的影响,发现面临危机冲击时企业出口质量越高,出口波动越小,说明出口质量较高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外部冲击,但是对于高技术行业的企业出口质量越高出口波动越大。第五,基于“新新国际贸易理论”和产出波动的相关理论,建立概念模型发现出口质量提升通过市场效应影响了产出波动。市场效应包括供给侧多样化效应和需求侧收入效应。供给侧多样化效应指产品质量高的企业出口市场更加多样化,而出口市场的多样化能够分散风险,进而起到抑制产出波动的作用。需求侧收入效应指高质量产品一般被高收入国家的高收入群体消费,而这部分消费群体的收入比较稳定,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也比较稳定,进而稳定了高质量产品的产出。企业出口高质量的产品影响了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多样化的供给和高收入群体的需求进一步影响了产出波动。进一步实证检验发现,对于中国制造业企业,2000-2006年金融危机之前,市场效应并没有显现出来。但是在2006-2011年金融危机期间,出口质量提升通过市场效应降低了出口波动,进而降低了总产出波动。市场效应是部分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0.2%。说明市场供需对外部冲击的反应更加敏感,因此当面临危机冲击时,市场效应更显着。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经济新常态下“调结构、稳增长”的战略提供了理论与实证的支持,具有以下政策启示:(1)充分发挥出口质量提升抵御外部冲击进而减少产出波动的作用;(2)适度调整出口导向战略,转变贸易发展方式,从过去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过去的数量优势转向质量优势;(3)近年来我国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新优势,推动出口质量升级,进而减少产出波动;(4)防范和化解出口质量升级过程中的风险,尤其是对于高技术行业,应该循序渐进地推进高质量发展,不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二、从销售到营销:基本命题的阐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销售到营销:基本命题的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2)平台经济背景下供应商的销售模式和退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网络零售行业交易规模不断增长 |
1.1.2 线上渠道销售模式的快速发展 |
1.1.3 市场竞争成为影响供应商销售模式决策的重要因素 |
1.1.4 退货问题已经成为供应商的重要战略决策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述评 |
2.1 双渠道供应链运作研究 |
2.2 电商平台销售模式运营研究 |
2.3 退货策略选择研究 |
2.4 简要评论 |
第三章 基于不同市场结构的供应商销售模式选择研究 |
3.1 问题描述 |
3.2 模型构建与分析 |
3.3 MM市场结构 |
3.3.1 转销模式 |
3.3.2 代销模式 |
3.3.3 结果比较与分析 |
3.4 CM市场结构 |
3.4.1 两个供应商均选择转销模式 |
3.4.2 供应商 1 选择转销模式,供应商 2 选择代销模式 |
3.4.3 供应商 1 选择代销模式,供应商 2 选择转销模式 |
3.4.4 两个供应商均选择代销模式 |
3.4.5 结果比较与分析 |
3.5 CC市场结构 |
3.5.1 两个供应商均选择转销模式 |
3.5.2 供应商 1 选择转销模式,供应商 2 选择代销模式 |
3.5.3 供应商 1 选择代销模式,供应商 2 选择转销模式 |
3.5.4 两个供应商均选择代销模式 |
3.5.5 结果比较和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不同市场结构的供应商退货策略选择研究 |
4.1 问题描述 |
4.2 模型构建与分析 |
4.3 MM市场结构 |
4.3.1 供应商不提供退货运费险 |
4.3.2 供应商提供退货运费险 |
4.3.3 结果比较与分析 |
4.4 CM市场结构 |
4.4.1 两个供应商均不提供退货运费险 |
4.4.2 供应商 1 不提供、供应商 2 提供退货运费险 |
4.4.3 供应商 1 提供、供应商 2 不提供退货运费险 |
4.4.4 两个供应商均提供退货运费险 |
4.4.5 结果比较和分析 |
4.5 CC市场结构 |
4.5.1 两个供应商均不提供退货运费险 |
4.5.2 供应商 1 不提供、供应商 2 提供退货运费险 |
4.5.3 供应商 1 提供、供应商 2 不提供退货运费险 |
4.5.4 两个供应商均提供退货运费险 |
4.5.5 结果比较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3)多因素扰动的医药供应链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技术路线与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基础理论 |
2.1.1 博弈论 |
2.1.2 最优化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社会责任影响医药供应链决策的相关研究 |
2.2.2 技术创新影响医药供应链决策的相关研究 |
2.2.3 物流配送影响医药供应链决策的相关研究 |
2.2.4 促销努力和消费者偏好影响医药供应链决策的相关研究 |
2.2.5 政府补贴影响医药供应链决策的相关研究 |
2.3 研究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3 医药供应链决策的扰动因素分析 |
3.1 问题分析 |
3.2 数据收集 |
3.3 数据编码与分析 |
3.3.1 主轴编码 |
3.3.2 开放式编码 |
3.3.3 饱和度检验 |
3.4 模型的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4 社会责任扰动的医药供应链决策 |
4.1 问题分析 |
4.2 模型描述与假设 |
4.3 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4.3.1 合作决策模型 |
4.3.2 非合作决策模型 |
4.3.3 政府补贴+协同创新+集采低价组合契约协调决策 |
4.4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技术创新和物流配送扰动的医药供应链决策 |
5.1 问题分析 |
5.2 模型描述与假设 |
5.2.1 医药供应链新模式 |
5.2.2 模型描述 |
5.2.3 模型假设 |
5.3 决策模型的构建 |
5.3.1 合作决策模型 |
5.3.2 分散决策模型 |
5.3.3 数量折扣+收益共享组合契约协调模型 |
5.4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促销努力和消费者偏好扰动的医药供应链决策 |
6.1 问题分析 |
6.2 模型描述与假设 |
6.2.1 问题描述 |
6.2.2 模型假设 |
6.3 模型构建与分析 |
6.3.1 集成决策 |
6.3.2 离散决策 |
6.3.3 回购+促销成本分担+收益共享契约分析 |
6.4 算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政府双补贴扰动的医药供应链决策 |
7.1 问题分析 |
7.2 模型描述与假设 |
7.3 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7.3.1 政府补贴下单偏好模型 |
7.3.2 政府补贴下双偏好模型 |
7.3.3 政府补贴下组合契约协调模型 |
7.4 算例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管理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再制造外包情形下的产品侵蚀问题及渠道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再制造渠道策略研究 |
2.1.1 回收策略研究 |
2.1.2 再营销策略研究 |
2.2 再制造产品侵蚀问题研究 |
2.3 原始制造商与再制造商的竞争关系研究 |
2.4 规制政策下供应链运作策略研究 |
2.4.1 碳排放规制下供应链运作策略研究 |
2.4.2 回收规制下再制造策略研究 |
2.5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无规制情形下再制造外包的产品侵蚀问题及渠道策略 |
3.1 问题提出 |
3.2 模型描述 |
3.3 模型求解 |
3.3.1 回收渠道策略模型 |
3.3.2 再营销渠道策略模型 |
3.4 决策均衡分析 |
3.4.1 最优数量比较 |
3.4.2 利润比较 |
3.4.3 环境影响比较 |
3.5 数值分析 |
3.5.1 数据来源 |
3.5.2 仿真结果 |
3.6 本章小结与管理启示 |
3.6.1 本章小结 |
3.6.2 管理启示 |
第四章 碳排放规制下再制造外包的产品侵蚀问题及渠道策略 |
4.1 问题提出 |
4.2 模型构建 |
4.3 模型求解及分析 |
4.3.1 均衡决策 |
4.3.2 均衡决策随参数的变化 |
4.3.3 模型比较 |
4.4 数值分析 |
4.4.1 均衡决策比较 |
4.4.2 均衡决策随参数的变化 |
4.5 本章小结与管理启示 |
4.5.1 本章小结 |
4.5.2 管理启示 |
第五章 回收规制下再制造外包的产品侵蚀问题及渠道策略 |
5.1 问题提出 |
5.2 回收规制下的再制造外包的渠道策略模型 |
5.2.1 无规制情形下的再制造策略模型 |
5.2.2 回收规制情形下的再制造策略模型 |
5.2.3 不同模式下最优策略对比分析 |
5.3 回收规制下再制造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1 主要参数对均衡决策的影响分析 |
5.3.2 主要参数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分析 |
5.4 数值分析 |
5.5 本章小结与管理启示 |
5.5.1 本章小结 |
5.5.2 管理启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S公司四维度客户关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
1.4 研究思路和架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论文架构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案例分析法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客户关系管理的相关理论 |
2.1.1 关系营销 |
2.1.2 客户细分 |
2.1.3 价值共创 |
2.2 客户关系管理的分析工具 |
2.2.1 SWOT分析 |
2.2.2 STP分析 |
2.2.3 RFM模型 |
2.2.4 IDIC模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S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现状与分析 |
3.1 S公司简介 |
3.2 S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现状介绍 |
3.3 S公司的客户细分 |
3.3.1 STP数据分析 |
3.3.2 客户TOP20 RFM分析 |
3.4 基于客户细分的企业战略合作关系定位 |
3.4.1 营销组合分析 |
3.4.2 应用IDIC模式 |
3.4.3 当前的客户关系 |
3.4.4 客户关系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四个维度的数字化客户关系构建 |
4.1 四维度简介 |
4.2 基于产品维度的数字化客户关系构建 |
4.2.1 产品维度内容 |
4.2.2 S公司产品维度分析 |
4.2.3 产品维度构建步骤 |
4.3 基于需求维度的数字化客户关系构建 |
4.3.1 需求维度内容 |
4.3.2 S公司需求维度分析 |
4.3.3 需求维度构建步骤 |
4.4 基于价值维度的数字化客户关系构建 |
4.4.1 价值维度内容 |
4.4.2 S公司价值维度分析 |
4.4.3 价值维度构建步骤 |
4.5 基于客户维度的数字化客户关系构建 |
4.5.1 客户维度内容 |
4.5.2 S公司客户维度分析 |
4.5.3 客户维度构建步骤 |
4.6 建立共赢的战略合作关系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四维度客户关系管理的保障措施 |
5.1 公司政策的指导原则 |
5.2 内外部资源的配置 |
5.3 优化公司内部流程 |
5.4 完善人力资源激励政策 |
5.5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缩写符号表 |
申请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具搭便车行为企业的投资与市场入侵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搭便车效应 |
1.2.2 投资策略 |
1.2.3 市场入侵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具搭便车行为制造商对共同供应商的流程投资 |
2.1 引言 |
2.2 模型符号与假设条件 |
2.3 制造商采取不同流程投资策略时的模型 |
2.3.1 情形II:制造商都采取流程投资策略的模型 |
2.3.2 情形IN/NI:单一制造商采取流程投资策略的模型 |
2.3.3 情形NN:制造商都不采取流程投资策略的模型 |
2.4 均衡结果分析与竞争制造商的流程投资策略 |
2.4.1 情形IN(NI)与情形NN的比较分析 |
2.4.2 情形II与情形NI(IN)的比较分析 |
2.4.3 综合比较及制造商的最优投资策略分析 |
2.4.4 敏感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具非对称搭便车行为企业的研发投资 |
3.1 引言 |
3.2 模型符号与假设条件 |
3.3 企业采取不同研发投资策略时的模型 |
3.3.1 情形II:企业都采取研发投资策略时的模型 |
3.3.2 情形IN/NI:单一企业采取研发投资策略时的模型 |
3.3.3 情形NN:两个企业都不采取研发投资策略时的模型 |
3.4 均衡结果比较及最优研发投资策略分析 |
3.4.1 情形IN(NI)与情形NN的比较分析 |
3.4.2 情形II与情形NI(IN)的比较分析 |
3.4.3 企业的研发投资博弈均衡 |
3.4.4 产品差异度和搭便车的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具服务搭便车行为供应商的市场入侵 |
4.1 引言 |
4.2 模型符号与假设条件 |
4.3 供应商不入侵市场时的模型 |
4.3.1 情形NS:供应商为领导者时的模型 |
4.3.2 情形NR:零售商为领导者时的模型 |
4.4 具服务搭便车行为的供应商入侵市场时的模型 |
4.4.1 情形ES:供应商为领导者时的模型 |
4.4.2 情形ES:零售商为领导者时的模型 |
4.5 模型结果分析及供应商的市场入侵策略 |
4.5.1 情形NS与情形ES的比较分析 |
4.5.2 情形NR与情形ER的比较分析 |
4.5.3 综合比较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7)考虑资金约束与非对称信息的预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预售的融资功能 |
二、预售的信息掘取功能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预售融资 |
二、非对称信息下的预售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框架结构 |
四、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预售契约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预售与相关理论 |
一、区分定价 |
二、库存控制 |
三、预售竞争 |
四、消费者行为 |
五、产能分配 |
第二节 企业融资与相关理论 |
一、破产清算成本 |
二、贸易信贷 |
第三节 非对称信息与相关理论 |
一、信息共享 |
二、机制设计 |
第三章 垄断环境下资金约束企业预售策略优化 |
第一节 模型描述 |
一、基本假设 |
二、信息更新 |
第二节 基准模型:银行贷款 |
一、银行的利率 |
二、制造商面临的问题 |
第三节 制造商预售融资策略优化 |
一、制造商资金充足 |
二、制造商资金不足 |
第四节 混合策略 |
一、混合策略优化 |
二、算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竞争环境下资金约束企业预售策略优化 |
第一节 模型设置 |
一、市场需求 |
二、决策/行动时间序列 |
第二节 基本模型:无资金约束 |
一、情景I:两家制造商都不提供预售服务 |
二、情景II/III:单一制造商提供预售服务 |
三、情景IV:两家制造商都提供预售服务 |
第三节 竞争环境下资金约束企业的预售策略优化 |
一、银行的利率 |
二、制造商的预售策略 |
三、均衡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非对称信息下预售机制设计 |
第一节 模型设置 |
一、问题描述 |
二、MLC与预售合同 |
三、消费者选择和需求分解 |
四、市场需求信号与需求更新 |
五、成本与收益 |
六、基准模型:无销售代理 |
第二节 单一现货销售代理模型(RO) |
一、单一现货销售代理下企业利润 |
二、合同优化 |
第三节 单一预售代理模型(PO) |
一、单一预售代理下企业利润 |
二、合同优化 |
第四节 双期销售代理模型(PR) |
一、双期销售代理下的企业利润 |
二、合同优化 |
第五节 策略对比 |
一、合同性质 |
二、策略对比 |
第六节 模型拓展:CFC合同 |
一、合同描述 |
二、合同优化 |
本章小结 |
本章附录 |
第六章 非对称信息下预售策略选择 |
第一节 模型设置 |
一、模型描述 |
二、成本与收益 |
第二节 企业预售策略优化 |
一、基准模型 |
二、预售策略优化 |
第三节 预售策略选择 |
一、无预售模型 |
二、最优策略 |
一、模型性质 |
二、模型优化 |
本章小结 |
本章附录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资金状况影响预售策略的选择 |
二、非对称信息影响预售策略的选择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一、资金不足企业的预售策略对供应链的影响研究 |
二、带有破产成本的企业预售策略 |
三、预售融资、贸易信贷与银行贷款 |
四、基于电商平台的预售模式研究 |
五、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预售模式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8)面向农产品订单融资的供应链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农业供应链研究综述 |
1.2.2 供应链金融研究综述 |
1.2.3 供应链协调研究综述 |
1.2.4 风险度量研究综述 |
1.2.5 文献评述与问题提出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订单融资理论 |
2.1.1 订单融资概念 |
2.1.2 订单融资特征 |
2.2 农产品订单融资 |
2.2.1 农产品订单融资运行机理 |
2.2.2 农产品订单融资风险 |
2.3 供应链风险度量 |
2.3.1 供应链风险管理理论 |
2.3.2 条件在险价值准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风险中性的农产品订单融资的供应链协调研究 |
3.1 问题背景与模型假设 |
3.2 供应商和销售商模型分析 |
3.2.1 无资金约束分散决策模型分析 |
3.2.2 订单融资条件下分散决策模型分析 |
3.2.3 订单融资条件下集中决策模型分析 |
3.2.4 参数性质和收益分析 |
3.3 基于Nash协商模型的收益共享契约机制 |
3.3.1 模型构建与求解 |
3.3.2 参数性质和收益分析 |
3.4 数值分析 |
3.4.1 市场规模对决策指标和收益的影响 |
3.4.2 价格弹性系数对决策指标和收益的影响 |
3.4.3 农产品产出率对决策指标和收益的影响 |
3.4.4 谈判能力对决策指标和收益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风险规避的农产品订单融资的供应链协调研究 |
4.1 问题背景与模型假设 |
4.2 供应商和销售商分散决策模型分析 |
4.2.1 风险规避供应商决策模型 |
4.2.2 销售商决策模型 |
4.2.3 参数性质和收益分析 |
4.3 基于Nash协商模型的收益共享契约机制 |
4.4 数值分析 |
4.4.1 风险规避度和收益共享系数对决策指标的影响 |
4.4.2 风险规避度对协调前供应商和销售商收益的影响 |
4.4.3 风险规避度和收益共享系数对协调后收益增量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政府补贴的农产品订单融资的供应链协调研究 |
5.1 问题背景与模型假设 |
5.2 补贴供应商贷款利息的模型分析 |
5.2.1 模型构建与求解 |
5.2.2 基于Nash协商模型的收益共享契约机制 |
5.3 数值分析 |
5.3.1 利息补贴率对决策指标的影响 |
5.3.2 利息补贴率对协调前供应商和销售商收益的影响 |
5.3.3 利息补贴率对协调后收益增量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9)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依据 |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和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原则及方法 |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 |
第一章 影视“走出去”的文化理论支撑 |
第一节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的影视对外传播 |
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形成 |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义 |
三、文化“走出去”的方式 |
四、影视对外传播结合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时代理论成果 |
第二节 影视“走出去”的特征及其影响 |
一、影视“走出去”的媒介特性 |
二、中国影视“走出去”的影响力分析 |
三、制约影视“走出去”影响力的因素 |
第三节 影视“走出去”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
一、影视艺术具有天生的文化责任 |
二、影视媒介影响文化认同 |
三、影视产品转变价值取向 |
第二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上) |
第一节 映像东方--国产电影“走出去”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利好的电影“走出去”政策 |
二、国产电影海外推广与传播内容 |
三、国产电影“走出去”的影响力及问题分析 |
第二节 剧领天下--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现状与问题分析 |
一、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环境 |
二、国产电视剧海外推广与发行内容 |
三、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问题分析 |
第三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下) |
第一节 纪录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国产纪录片及其“走出去”环境 |
二、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路径及内容 |
三、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 |
第二节 多彩世界--国产动画片“走出去”及问题分析 |
一、国产动画“走出去”的环境及利好政策 |
二、国产动画片的海外销售与发行 |
三、国产动画片的国际合作分析 |
第四章 影视“走出去”在外交语境中的个案分析与研究 |
第一节 中国影视在欧美大国“走出去”影响力的提升 |
一、美国 |
二、法国 |
三、俄罗斯 |
第二节 中国影视在周边国家“走出去”影响力的扩大 |
一、越南 |
二、蒙古 |
三、印度 |
第三节 深耕“一带一路”的中国影视“走出去” |
一、匈牙利 |
二、泰国 |
三、埃及 |
第四节 中国影视在非洲主流国家“走出去”得到巩固和发展 |
一、中国影视业在非洲发展概况 |
二、中国影视作品在非洲传播的优势 |
三、中国影视在非洲传播的问题分析 |
第五节 中国影视“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
一、多途径调控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 |
二、主抓影视节目内容,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
三、多元化传播渠道,建设基础化数字平台 |
四、完善对外影视人才培养建构 |
五、建立良性的监督反馈机制 |
第五章 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研究 |
第一节 文化形象与影视媒介 |
一、文化形象与国家形象塑造 |
二、西方映像中的中国形象 |
三、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生成 |
第二节 影视媒介塑造国家形象的规律 |
一、对外宣传让位于国际传播 |
二、不断拓展对外传播平台 |
三、持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
四、影视创作要保持文化自觉 |
第三节 影视创作表达国家形象的问题与不足 |
一、文本创作方面,缺乏思想力量 |
二、作品表达方面,缺乏视觉感染力 |
三、推广发行方面,缺乏民族基础层面的统筹 |
四、学术研究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引和批评 |
五、文化消费方面,缺乏民族意识引导的力量 |
第四节 影视“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与原则 |
一、影视媒介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优势 |
二、影视作品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 |
三、其他的影视文化形式与国家形象塑造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 |
附录B 《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倡议书》 |
附录C 《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
附录D 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奖作品目录 |
附录E 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获奖名单一览 |
附录F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评优单元优胜作品 |
附表G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的对外影视节目一览 |
附录H 三大欧洲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供给侧改革下出口质量提升对产出波动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二、本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研究 |
一、供给侧改革的背景研究 |
二、供给侧改革的内涵研究 |
三、供给侧改革的任务和路径研究 |
四、简要评述 |
第二节 出口质量的相关研究 |
一、质量扩展型异质性企业模型的研究 |
二、出口质量的测算方法研究 |
三、出口质量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
四、简要评述 |
第三节 经济波动的相关研究 |
一、直接因素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 |
二、间接因素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 |
三、宏观层面经济波动的研究 |
四、微观层面经济波动的研究 |
五、简要评述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出口质量提升影响企业产出波动的理论机制 |
第一节 出口质量内生化的异质性企业模型 |
一、封闭经济体中的均衡 |
二、开放经济体中的均衡 |
第二节 出口质量提升对产出波动的影响机制——基于出口强度效应的视角 |
一、消费者 |
二、企业 |
三、产出波动 |
第三节 出口质量提升对产出波动的影响机制——基于技术效应的视角 |
一、基于中间品投入多样化效应的分析 |
二、基于人力资本效应的分析 |
第四节 出口质量提升对产出波动的影响机制——基于市场效应的视角 |
一、基于供给侧多样化效应的分析 |
二、基于需求侧收入效应的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制造业企业出口质量与产出波动的测算及特征事实 |
第一节 制造业企业出口质量的测算及分解 |
一、出口质量的测算 |
二、出口质量的二元边际动态分解 |
三、分行业出口质量的特征事实 |
四、分地区出口质量的特征事实 |
五、分企业异质性出口质量的特征事实 |
六、出口质量二元边际的特征事实 |
第二节 制造业企业产出波动的测算及分解 |
一、产出波动的测算与分解 |
二、分行业产出波动的特征事实 |
三、分地区产出波动的特征事实 |
四、分企业异质性产出波动的特征事实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出口质量提升对产出波动的影响:出口强度效应的检验 |
第一节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
一、模型设定 |
二、指标选取 |
三、数据处理 |
第二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出口质量提升对出口波动的影响 |
二、出口质量提升对国内波动的影响 |
三、出口质量提升对总产出波动的影响 |
四、企业异质性估计 |
五、稳健性检验 |
第三节 拓展性分析——出口质量二元边际对总产出波动的影响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出口质量提升对产出波动的影响:技术和市场效应的检验 |
第一节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
一、模型设定 |
二、指标选取 |
三、数据处理 |
第二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出口质量对产出波动的影响 |
二、企业异质性估计 |
三、机制检验 |
四、稳健性检验 |
第三节 拓展性分析——金融危机期间出口质量提升对出口波动的影响 |
一、模型设定 |
二、指标选取 |
三、数据处理 |
四、基准实证结果与分析 |
五、企业异质性估计 |
六、稳健性检验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一、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质量的特征及演变趋势 |
二、中国制造业企业产出波动的特征及演变趋势 |
三、出口质量提升通过出口强度效应降低了产出波动 |
四、出口质量提升通过技术效应降低了产出波动 |
五、出口质量通过市场效应降低了产出波动 |
第二节 政策启示 |
一、提升出口质量,抵御外部冲击 |
二、适度调整出口导向战略,转变贸易发展方式 |
三、发挥人力资本新优势,推动出口质量升级 |
四、防范和化解出口质量升级过程中的风险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
附录A 数据的处理 |
A1 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处理 |
A2 海关贸易数据库的处理 |
A3 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库的匹配 |
附录B 省份出口质量指数 |
附录C 行业出口质量指数 |
致谢 |
四、从销售到营销:基本命题的阐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服务全球化时代在线延保购买意愿及企业服务策略研究[D]. 刘鑫. 重庆工商大学, 2021
- [2]平台经济背景下供应商的销售模式和退货策略研究[D]. 付文文. 江南大学, 2021(01)
- [3]多因素扰动的医药供应链决策研究[D]. 陈晓春.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再制造外包情形下的产品侵蚀问题及渠道策略研究[D]. 张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S公司四维度客户关系构建研究[D]. 崔胜利.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6]具搭便车行为企业的投资与市场入侵问题研究[D]. 夏晶. 南京大学, 2020(02)
- [7]考虑资金约束与非对称信息的预售策略研究[D]. 彭维才.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8]面向农产品订单融资的供应链协调研究[D]. 赵姗姗.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9]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D]. 窦金启.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10]供给侧改革下出口质量提升对产出波动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分析[D]. 代智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