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期我国短期资本流入的主要相关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范宗平[1](2021)在《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2005年,中国开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此同时,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国内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也越来越深,尤其是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5年中国“股灾”的影响。在人民币汇率逐渐市场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对我国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因此本文基于中国近年经济社会的一些变化,研究在汇率市场化进程中,货币政策有效性在面临国际短期资本流动(HM)冲击时的反应。本文总结了目前已有的研究,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测算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新的分析,并且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衡量提出了新的见解,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基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米德冲突”、“三元悖论”和DSGE模型,重点研究了基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市场化趋势之下的国际资本。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建立DSGE模型,该模型基于大型开放经济,包含家庭、企业、银行以及进出口均衡四部门,进行模型求解、参数校准与估计,并对该模型进行包括Granger因果检验等在内的多种检验和实证分析,模拟资本在受到某个冲击后的反应,以此来研究本文主要变量的相关关系。通过上述模型的构建和实证分析,文章得出如下结论:(1)本文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GDP)、汇率(e)、货币供应量(M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利率(r)五个变量作为衡量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变量,研究结果表明这五个变量也是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和预期目标实现的主要渠道;(2)在传导机制方面,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的过程中是最快和最有效的;(3)本文认为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CPI、e、GDP、M2与r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这也说明HM的变动会引起M2、GDP和CPI的有一定比例关系的变动;(4)国际短期本流动是影响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汇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在内的变量变动的原因;(5)从方差分解的结果来看,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利率增长的贡献度最高,对国内生产总值变动的贡献最低,也从侧面进一步证实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杨梦满[2](2020)在《美联储利率变动对中国资本流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变得愈加紧密。当一个国家采取的货币政策有所变动时,该变动就有可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溢出效应进而对他国的经济环境造成影响。美国作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其货币政策的变动势必会影响到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当前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很高,给他国带来影响的方向和大小也呈现不确定性,我国的资本流出量也势必会因其变动而受到较大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每一次美联储利率的变动都会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资本流动,而通过观察近期美联储利率变动后我国资本流动的情况可以发现,与过去美联储利率变动有所不同,近期美联储利率发生变动后,我国资本流出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变动,因此可以认为美联储利率变动对我国资本流出产生的影响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美联储利率变动对我国资本流出的周期性影响,还要着重注意,美联储利率变动对中国资本流出的影响是否具有时变性和结构性变动。通过研读现有的文献发现,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从影响因素的角度来对我国的资本流出进行分析,很少有论述渠道机制对中国资本流出产生影响的文献,因此本文将基于传导机制在时变的视角下分析美联储利率变动对中国资本流出规模及其结构产生的影响,并且对各渠道传导的差异性进行分析。首先本文对现有研究美联储货币政策、资本流出和传导渠道的文献进行分析,通过研究现有货币政策的相关理论,提出美联储利率变动会对我国资本流出产生影响,且该影响通过利率渠道、汇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进行传导,并通过机理分析出各渠道传导的特征;其次通过分析美联储利率变动对全世界资本流动产生的影响和我国资本流出现状,对比资本流出结构下各项目的流出状态;同时通过建立时变参数的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分析美联储利率变动对中国资本流出规模及结构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实证结果表明:(1)美联储利率变动对中国资本流出规模产生影响的方向与美联储利率变动具有同向性,且该影响具有时变性和持续性的特征。(2)美联储利率变动通过渠道传导对中国资本流出规模产生的影响具有时变性和结构性变动的特征。美联储利率变动会引起我国利率的同向变动,在现阶段,利率渠道控制我国资本流出的作用有所增强;美联储利率变动与我国汇率变动呈反向变动,汇率渠道可以有效缓解美联储利率变动对中国资本流出产生的影响;美联储利率变动会引起我国资产价格的同向波动,从长期看,利用资产价格渠道并不能达到有效控制中国资本流出的目的。(3)美联储利率变动会对资本流出项下各项目产生影响,且该影响具有结构性变动的特征,投资收益项目对美联储利率变动较为敏感,资本和金融项目、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则具有滞后性。最后,本文为了降低美联储利率变动对中国资本流出产生过大的影响,基于美联储利率变动对我国资本流出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和中国资本流出项下各项目因美联储利率变动而发生变化的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该论文有图25幅,表8个,参考文献126篇
李博瑞[3](2020)在《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理论分析和计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以及跨境资本流动是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金融开放战略的背景下,近年来,要求进一步推进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呼声此起彼伏,越来越多的学者集中于探究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影响的问题,但是相关研究有共识同时也存在分歧。在不同研究中,许多学者的共识是,一方面,资本账户管制成为中国全面融入全球金融经济体系的短板,人民币的不可兑换带来的显性和隐性扭曲成为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障碍。另一方面,多次金融危机提醒我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资本账户开放和跨境资本流动均具有两面性,它能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带来风险。事实上,最近20年间,中国在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方向上不断前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但改革方向的确定并不意味着相关讨论的停滞,由于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对于是否“加快”资本账户开放进程,如何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体系等问题依然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因此,本文针对研究中的重点问题,结合实际测算数据,实证分析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以及金融体系的影响。有鉴于此,基于现实宏观经济背景,本文重新探究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以及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问题,按照“提出问题——理论逻辑推导——理论拓展——实证分析——总结”的逻辑框架展开研究。主要得出的结论有:第一章绪论,首先系统地定义了资本账户开放概念以及跨境资本流动概念,明确本文研究内容,设计本文研究框架,给出本文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系统梳理资本账户开放和跨境资本流动的理论基础,通过阐述金融抑制理论、金融自由化理论,加强对于资本账户开放理论基础的理解。然后,通过传统利率汇率决定论、国际资本流动模型以及IS-LM-BP模型,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理论基础表明:第一,虽然自由化是开放政策最终追求的目标,但是各国具体政策的实施是不同的。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以及相关政策配合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因此,中国资本账户开放需要基于自身经济情况,设计合适的开放路线。第二,由于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较多,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因素会导致资本流动影响发生结构性变化。因此,跨境资本流动管理需要结合影响因素的变化不断调整,特别要针对理论上影响跨境资本流动的具体冲击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第三章,归纳和整理典型化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经验,并对一些国家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新兴市场国家是在高通胀的背景下实施资本账户开放和金融自由化措施的,但由于这些国家同时实施固定汇率政策,在面对美元升值、本币贬值时,国内陷入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但是相对地,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备性最终影响了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结果,越是金融体系相对完整,金融监管体系相对完善的国家,债务和货币危机的影响越小。另外,许多国家都存在激进式的资本账户开放经验,但现实情况证明,这样的资本账户开放方式并不适合。而从各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效果对比来看,成功和失败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在面对危机时采取强硬的管控措施。管控越强硬越及时,危机带来的冲击影响越低。而管控措施不强,冲击影响会使经济陷入恶性循环。另外,外汇储备是各国面对流动性危机时的有效工具。在此基础上,本章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以及跨境资本流动规模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目前,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为相对较低的水平,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处于稳定状态,没有出现规模扩张的情况。在进行国际比较和指标测算后,全文研究进入核心部分。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是集中针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面临的两个实际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其中,第四章为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货币政策以及汇率选择,本章通过构建包含混合创新结构的TVP-SV-VAR模型,探究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货币政策和汇率的影响以及金融改革的次序安排,结果发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应该先于汇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部分金融改革之间存在明显时间界限,即汇率市场化不必等到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再展开,而是可以与利率市场化存在交叉部分。同样资本账户开放也是如此,虽然位置处于最后,但部分政策可以在利率和汇率改革中统筹进行。因此,在逐渐完成利率市场化之后,应当逐渐开放资本项目,这也有利于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第五章则从宏观角度探究资本账户开放的增长效应,研究表明:其一,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由于现阶段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较低,增长效应受到限制;其二,促进金融深化有益于缓解增长效应受限的情况,通过不断的金融体系改革,提升金融深化程度能够有效带动经济增长;其三,完全资本账户自由化并不可取,适当的资本管制能够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因此,现阶段应该提升资本账户开放度,通过深化金融改革,提升金融体系效率,进而提高金融体系防范风险的能力。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集中于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第六章,针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多因素冲击效应结果表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的冲击表现出非对称性,对即期汇率的正向作用更强,对远期汇率的负向作用更强。而即期汇率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则存在滞后性,但最终会回归均衡。远期汇率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会随着套汇空间缩窄而减弱。从中美利率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互动关系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冲击显着增强,但由于中国与美国在利率市场化程度上的差异,美国在冲击的平抑时间上明显更快,中国则相对缓慢。最后,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与资产价格互动的关系来看,在股票市场开放程度逐渐提高的背景下,股票市场成为吸引短期跨境资本流入的主要市场。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效应抑制了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冲击,因此同样需要关注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第七章,探究跨境资本流动、金融稳定与经济波动的关系。从拟合的中国金融稳定指数走势中,研究发现:自2008年以后,中国金融体系稳定性一直处于稳步上升过程中,虽然在2015年金融稳定性有所波动,但目前中国金融稳定性水平仍处于相对较高的区间内。而从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第一,伴随中国金融稳定性提升,跨境资本流动对金融稳定的冲击影响减弱,金融体系防范风险、化解外部冲击的能力增强;第二,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现阶段更多是积极作用,这表明中国经济转型已经具有初步成效,经济结构合理性提升;第三,跨境资本流动对物价水平的冲击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收敛于0,这证明跨境资本流动是影响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需要密切关注。
赵方华[4](2019)在《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下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实现人民币可兑换一直是中国金融业改革重要议题。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的改革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资本项目可兑换开始提上日程。2017年,第五次金融工作会和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当前,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必然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因此,讨论和研究这些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围绕跨境资本流动,本文做了以下工作:一、本文以世界经济理论为基础,以资本项目开放为背景,以跨境资本流动风险为主线,阐述了资本项目开放中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的战略性和必要性。以资本项目开放相关理论为指导,综合概括了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现状,找出了产生风险的成因。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得到了中国当前存在一定的汇率高估风险、汇率市场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跨境资本流入会存在宏观经济过热、国际收支不平衡、信贷和债务风险,跨境资本流出会增加资本外逃风险;2005年汇改后外汇市场压力指数震荡不断加剧,短暂的异常资本流动会加大金融市场不稳定性等结论。二、为了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本文构建了中国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体系。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筛选出跨境资本流动预警指标体系并合成预警综合指数,对流入、流出风险做初步趋势预测,进而使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构建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模型。结果表明:预警指数能够较好预测风险点,监测风险效果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行性,预警模型对低中高风险均能准确、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三、跨境资本流动是全球范围内的运动形式。为此,本文对比分析国外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资本项目开放中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经验教训,为中国防范化解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提供相关启示和参考。结果表明: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重点是注重审慎管理和金融体系发展;加强预期管理、数据统计;强化风险预警并在必要时适时采用资本管制。四、为了在实践中形成一套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本文设计了防范化解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机制。从“宏观审慎+微观监管”双支柱框架出发,建立以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体系和逆周期调节为基础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以及打击违法保证市场公平为基础的微观监管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从外部环境和开放顺序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的措施。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归纳和综合了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形成、传导及防化机制,从而为实现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两个政策目标的有机结合提供理论支撑。二是从汇率、宏观经济稳定性、金融体系脆弱性和金融危机的角度规范了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生成机理和传导路径,从而为理解和防化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提供了清晰思路。三是提出了一个以“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为基础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机制,并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构建了一套风险预警体系,预警指数能够较好预测风险点,预警模型对低中高风险均能准确、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这对于推进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和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余博[5](2019)在《资本账户开放、短期资本流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文中指出在经济学界,资本账户开放一直都是具有争议的论题。诚然,资本账户开放作为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分,是一个可预期的目标。然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警钟长鸣,提示我们资本账户开放也蕴含着潜在风险。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对跨境资本进行流动性管制一直是主要的战略抓手之一,因此我国资本项目经历了循序渐进、漫长审慎的开放过程。一个重要的变化是,自2012年以来,资本账户开放步伐明显加快,货币当局对资本账户开放速度的转变可能忽视了背后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在当前,我国仍处于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在外部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金融风险逐渐累积并集中爆发,如前期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房地产泡沫化、居民和企业杠杆率处于高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P2P暴雷、股权质押风险等。与此同时,国际经济金融局势波谲云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并未消除,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速普遍降档,重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出现分化以及特朗普执政的后续效应仍在发酵,全球尾部风险事件不断爆发。在此背景下,研究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的驱动因素,资本账户开放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动态时变冲击,解析全球主要货币间的外汇风险传染并考察资本账户开放、汇率制度改革在其中的影响机制,探究资本账户开放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时变影响,对于调整资本账户开放乃至金融开放步伐、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汇率制度改革、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和度量、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资本账户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除了对跨境资本流出入的限制、允许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因此关于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机制分析应基于跨境资本流动进行展开。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推动使得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日益扩张,并迅速影响国内金融市场,最终传导至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经济。在对相关文献和经济学逻辑梳理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在考虑资本账户管制的基础上,构建存在异质性风险偏好投资者的跨境投资模型,探究了资本账户管制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半参数平滑系数模型实证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推进过程中国内外利差、人民币贬值预期、资产收益率、人民币汇率波动、美联储货币政策和国际金融风险等因素的动态影响特征。其次,将资本账户开放因素纳入传统的跨境投资组合模型,构建囊括资本账户开放、外汇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并利用SV-TV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资本账户开放对我国三类金融市场的动态时变冲击,而且同时考虑了资本账户总体开放和短期资本账户开放不同的影响特征。再次,综合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BEKK-MVGARCH模型和复杂网络分析方法解析了全球50只主要货币汇率网络的总体关联性,以及每只货币的风险吸收、外溢效应,并基于混合效应面板回归方法进一步探究了资本账户开放、汇率制度改革对外汇风险传染的影响机制。最后,考虑到金融系统之间的复杂关联性,采用TVP-FAVAR模型构建了涵盖7个维度的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并基于SV-TV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资本账户开放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时变影响特征。具体来说: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第一,资本账户开放没有明确的导向作用,但会通过改变相关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而对资本流动的规模产生影响。第二,在资本账户快速开放以前,套汇和套利动机起主要作用;随后美联储货币政策影响大幅攀升并成为主导因素,国际金融风险影响也有明显提升,而套利动机则日趋式微。第三,人民币汇率波动存在“套汇空间”和“套汇风险”效应,国际金融风险存在“全局效应”和“替代效应”。资本账户开放对国内金融市场的时变冲击研究发现:第一,随着金融市场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其中对外汇市场的冲击最大,债券市场次之,对股票市场影响较小。第二,短期来看,资本账户开放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但长远来看,资本账户开放将对金融市场造成负向冲击。第三,由于我国对短期资本流动管理一直较为慎重,因此与资本账户总体开放相比,短期资本账户的开放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性稍弱、但存在易变性。资本账户开放、汇率制度改革与外汇风险传染的研究发现:第一,在考察期内,各货币波动溢出比收益率溢出更平稳,收益率溢出关系稳定性相对较弱、变动幅度更大,这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有关。第二,全球主要货币总体关联性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和区制特征,且波动溢出与收益率溢出存在区制同步性。第三,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制度是外汇风险传染的重要影响机制,汇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缓释外汇风险传染,而资本账户开放将扩大外汇风险传染效应。资本账户开放是否加剧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发现:第一,金融指标的风险界定应依照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进行判断,其权重系数具有动态时变特征。第二,本文构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显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5年、2016年前后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处于中高位,近期已展现出缓和的迹象。第三,资本账户开放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时变影响特征,金融危机以前开放资本账户有利于我国金融风险缓释,随后开放的风险效应逐渐显现,短期资本流动则展现出持续的危害性。基于以上,本文建议应渐进推动资本账户开放、保持适时适度的资本管制,并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审慎管理;建立人民币汇率锚、做好市场预期管理,并继续深化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并建立全面覆盖的金融监管理念。此外,必须注意防范国际货币政策转向引致的金融风险。
张梦[6](2019)在《中国安全金融资产短缺的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纷纷开启量化宽松的阀门,导致资产配置周期紊乱,并放大了流动性对于资产价格的影响。美林时钟看似“失效”,实际是由于资本市场泡沫的出现和消失扰乱了经济周期的正常更迭,而经济周期的紊乱进一步加剧了资本市场的非理性波动。这些反常的现象都把矛头指向了问题的核心:安全资产的严重匮乏。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Caballero and Farhi(2014)指出全球都已进入资产短缺时代,即安全资产的稀缺使得财富价值无处储存,意味着在低利率环境中追逐高收益的投资者将承受额外的风险。安全资产需求和供给能力之间的不匹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市场当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尤其在有些新兴经济体(EMs)中,安全资产的短缺已经成为长期性问题。作为新兴经济体,我国也面临着安全资产供给乏力同时需求却在日益扩张的发展难题。当前中国的诸多经济现象都与安全资产短缺问题息息相关,例如流动性过剩、高储蓄低消费、实际利率持续走低、资产价格泡沫等。此外,安全资产的缩水会对金融稳定产生巨大影响:扰乱资产的定价过程,限制银行抗衡金融风险的能力,并且会给资本市场的投融资活动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甚至还会导致所在国家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大幅降低。安全资产的长期短缺会使经济体陷入“安全性陷阱”,推动利率逼近零下限,甚至导致经济的衰退。因此,要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这些问题,从恢复安全资产的供需失衡入手就显得尤为关键:有必要深入探究中国安全资产短缺状况,针对“安全资产”的概念、度量以及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全文的章节安排以及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了论文所要研究的主题、研究思路以及论文框架,并说明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此章节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安全资产的特质、属性以及功能三个维度对其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并分别从供给层面和需求层面对安全资产短缺问题进行探讨;第二部分主要叙述安全资产短缺问题相关理论的演变过程,从资产短缺理论的提出到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再到提炼出安全资产的概念和安全资产短缺的相关理论研究;第三部分对国内外关于安全资产短缺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有助于掌握和了解安全资产短缺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第三章,安全资产短缺理论模型阐述。本章将会对资产短缺假说提出后的相关理论模型进行梳理,便于针对安全资产短缺的相关经济现象给出严谨的解释,找到一个合理测度安全资产短缺程度的方法。通过理论模型推导分析安全资产短缺问题的成因以及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为后文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并赋予经济学含义。第四章,中国安全资产短缺状况:界定、测度与相关经济现象分析。此章节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界定了中国安全资产的范围,明确相关概念所对应的统计口径并说明各项指标的数据来源,归纳出安全资产的定义、属性以及作用;第二,参照已有的实证研究经验,在衡量资产短缺程度的常用指标C-I指数的基础上,构建了安全资产占比指数SAI。结合新的衡量指标,更加全面地对中国安全资产短缺状况进行测度并且做出短期预测。研究发现我国存在安全资产短缺的问题并且预计在2020年之前还有持续恶化的趋势;第三,从安全资产短缺的角度分析以下经济现象:中国高储蓄低消费、实际利率持续走低、流动性过剩、房地产价格快速上升、通货膨胀出现结构性特征,便于读者更加形象具体地了解中国的安全资产短缺问题。第五章,中国安全资产短缺宏观经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在这一章,笔者分别从资产短缺程度和安全资产占比增长率两个渠道实证分析了实际利率、金融发展速度、经济增长率以及房地产发展状况这四个影响因素对于中国安全资产短缺状况的影响机制,得出结论如下:第一,资产短缺程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金融发展速度和实际利率。通过实证结果可知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金融市场发展速度都会对资产短缺程度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作用,并且影响将持续存在;同期实际利率的变动对于资产短缺程度的负向影响并不显着,但是长期来看,二者显示呈现正相关关系随后会转变为微弱的负相关关系。第二,影响安全资产占比增长率的因素主要有实际利率、经济增长率以及房地产发展状况。短期来看,安全资产占比增长率与实际利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然而从长期来看,安全资产占比增长率对于来自实际利率的冲击总体上呈现正向响应;无论短期还是长期,经济增长率都会对安全资产占比增长率产生负向影响。由此可见,快速的经济发展反而会加剧安全资产的缩水状况;房地产发展状况和安全资产占比增长率之间在短期内呈现正相关关系,然而从长期来看,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第六章,研究结论、政策启示与展望。本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于本文研究结果的总结,包括中国安全资产短缺问题的测度结果及短期预测、影响因素以及成因。二是根据前文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放缓经济增速、经济发展由高速向高质量转型;加快金融市场深化改革,推动金融市场健康规范发展;国民财富的载体将逐渐由房地产向金融资产转移。三是提出后续的研究展望和研究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内对于资产短缺问题的研究数据大多只更新到2012年左右,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速自2010年开始出现下滑,一改往年高速增长的态势。本文的样本区间为2000年第一季度到2017年第三季度,相较以往研究数据有所更新。第二,在资产短缺假说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近期相关研究对于这一理论的扩充和完善。在深刻把握安全资产短缺成因、测量方法以及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的基础上,拟定义中国安全金融资产的范围。第三,由于C-I指数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整体可投资金融资产的供求差异,并没有对这些金融资产进行细化分类,更没有体现出“安全资产”的短缺程度。所以本文在C-I指数的基础上做出了以下拓展:在衡量整体金融资产的供需缺口的同时,构建安全资产占据整体金融资产的比率SAI指数,通过C-I指数和SAI指数共同反映出资产短缺背景下安全资产相对整体金融资产的变动情况。第四,本文对于中国安全资产短缺问题的研究皆通过考察两项指数的测度结果得出,更为全面地分析中国资产短缺以及安全资产缩水的现状,力求探寻到缓解这一问题的相应对策。同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多角度深入剖析其影响因素。
刘同洲[7](2019)在《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实施以“结构性减税”为导向的税制改革以来,增值税税制日益优化,税率级次不断简并,抵扣链条逐渐完善;企业所得税税制日趋完善,税收优惠力度不断加大。然而,税改后的减税效应似乎未被充分认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企业“税负痛感”在近年来集中凸显,企业投资呈现“断崖式下滑”、“脱实向虚”、“国际性转移”的趋势。当前,我国实体经济税费负担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核心问题聚焦于宏观税负与微观税负的测度,以及导致企业“税负感”加重的原因判定。基于此背景,相关学者提出税收“无谓损失”效应,为企业“税负感”加重与企业投资“断崖式下滑”、“脱实向虚”、“国际性转移”关联性给予理论诠释,认定高税负挤占了企业净利润,进而抑制了企业投资,引发了税收理论界与实务界关于税收负担问题的大讨论。是何原因导致制造业税负痛感近年来集中凸显?究竟是减税政策出了偏颇,还是制造业自身出了问题?税负因素是否为企业投资“断崖式下滑”、“脱实向虚”、“国际性转移”的主导因素,上述问题的逻辑起源都要从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机理入手,而这也是本文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点、重点与难点。毋庸讳言,税费负担与投资的关系是税收学与金融学交叉领域的核心议题,是提升税收治理体系与治理水平的重要路径。尤其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研究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基本理论、影响机理与传导路径,有助于我国营商环境的优化与我国税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从而以税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引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本文研究了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机制及效果。本文以“一条主线,二种状态”来阐述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机理。其中,“一条主线”是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决策的传导机理线,即税费负担→投资收益→投资决策。“两种状态”是围绕该主线的静态和动态的机理分析,静态机理仅涉及税费负担这单一投资成本因素的分析;动态机理为涉及税费负担、现金流、融资约束等多投资成本因素的一般均衡分析。即基于综合税费负担视域下的企业投资行为选择,在Laeven(2003)1的企业投资分析框架基础上,运用动态投资欧拉方程方程,分析投资收益最大化时企业最优投资决策。本文研究结果概括如下:从税负视域而言,我国企业税收负担并不算重,主要是费用负担较重。总体而言,2016年我国宏观税负(中口径)为25.69%,其中社保费费负为6.80%,增值税税负为7.13%,企业所得税税负为3.91%;制造业而言,2016年制造业综合税负为5.86%,其中国营企业综合税负率为4.2%,民营企业为8.8%,民营企业综合税负显着高于国营企业,并不存在“死亡税率”;从投资视域而言,2008-2017年,我国制造业企业实业投资下滑,金融投资上升,两者变化趋势恰好相反。就税负与企业投资的关联性而言,总体视域与制造业视域下都有显着相关性,而中美税负差异视域下没有显着相关性。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静态机理与动态机理实证研究表明:其一,投资收益是企业投资行为选择的逻辑起点,而税费负担是一个该循环路径的外生冲击,当税费负担率改变时,该循环也发生改变;其二,企业投资行为选择并非只受该行为所涉及税种税项的影响,任何税种的实施都会影响企业投资行为,是系统内部相互影响的过程。即综合税负率并非只影响企业实业投资,也影响金融投资;同理,所得税税负率也亦然;其三,综合税负率的降低会加强资本选择金融投资的倾向。综合税负率对企业金融投资行为的抑制效应高于实业投资行为。当企业综合税负率降低时,对金融投资行为所产生的激励效应要高于实业投资行为,这会增强资金流入资本市场进行金融投资的偏好,可能会加剧企业投资行为的“脱实向虚”。其四,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是激励投资“脱虚向实”的最优路径。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对企业实业投资行为的抑制效应高于金融投资行为。当企业所得税税负率降低时,对实业投资行为所产生的激励效应要高于金融投资行为。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对实业投资行为的激励效应大于金融投资行为,有利于资本流入实体经济市场,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现阶段企业投资行为的“脱实向虚”;同时也应看到,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对金融投资偏弱的激励效应的非正常性,即反映出现有所得税政策针对企业金融投资行为并未起到有效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相当部分的金融投资收益可能并未纳入应纳税所得额,产生税收流失,弱化了其作为直接税的收入分配效用,这与企业金融投资涉及的资本利得问题尚有政策缺陷有关。其五,现金流与净资产收益率是导致企业“脱实向虚”与“民间投资下滑”的主因。现金流对企业实业投资行为与金融投资行为的正向激励效用远大于税负(综合税负或企业所得税税负)对其的负向抑制效用。即企业即使有充裕的现金流,也不投向实业领域,而是选择投向金融领域,该行为特征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兼具有之,但民营企业更为显着;此外,就净资产收益率而言,无论是何种税负视域下,其对企业金融投资的正向影响远大于企业实业投资,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大于国有企业的影响。基于金融投资的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实业投资的客观现实,故而可诠释民营企业放弃实业投资而转向金融投资的“脱实向虚”的投资行为。在“民间投资下滑”问题上,在所得税税负视域下,现金流对民营企业实业投资的影响度大于其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度。同时,在所得税税负与综合税负视域下,净资产收益率对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度要大于国有企业。且现金流的影响度要大于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度;其六,企业优质的营运能力并未激发企业家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即随着销售增长率的上升,企业的实业投资反而下降。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本文欲根据发达国家“降税负、促投资”的目标导向,探寻其税制改革历史变迁与最新趋势,总结了发达经济体促进企业投资的税制优化的一般性规律,以解决我国“民间投资下滑”、“制造业脱实向虚”、“企业投资跨国转移”等问题。在结合我国促进企业投资与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激励企业投资的政策建议,一是秉承“适度降负,结构调整,协同并进”的改革理念,全盘指导;二是构建减税降费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和整合间接税制,深入完善和健全所得税制,降低企业社保费负担;三是深化配套制度改革,减轻综合运行成本;四是企业自身补短板,提升微观主体税负转嫁力。
吴远远[8](2018)在《家庭资产配置与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人均GDP由改革开放初的约200美元上升到2018年的8000美元以上,中国家庭各类金融资产(不包括房产)达到140万亿元,平均每个家庭金融资产为32万元,家庭财富水平迅速上升。随着财富积累的增加,家庭逐渐开始考虑财富管理和资产投资,同时,对外开放的扩大也促使家庭逐渐形成了多元化全球资产配置意愿。特别是2009年以来,中国私人财富规模增长了五倍,个人境外投资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高净值人群财富规模翻了三番,超过50%持有者具有境外资产配置需求。中国家庭多区域、多币种、多元化全球资产配置意愿显着上升,家庭资产配置成为跨境资本流动的重要方式,家庭将成为跨境资本流动的重要主体。满足家庭境内外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和实现跨境资本流动有效管理成为中国经济成长新阶段亟待研究的现实问题。以此为出发点,我们以资产组合理论与跨境资本流动理论为指引,论证了家庭资产配置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学逻辑,分析了家庭财富水平的现状。中国家庭财富水平迅速上升,收入差距加大,资产结构逐渐趋于多元化,金融发展水平和财富水平成为影响家庭境内资产配置的重要因素。同时,家庭表现出强烈的境外资产配置意愿,境外投资呈现多元化和规模化趋势。这种多元化境内外资产配置行为对跨境资本流动形成了间接和直接影响,成为中国当前资本外流的重要动力。根据以上事实分析和市场观察,我们建立了五个实证模型考察中国家庭境内外资产配置影响因素及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首先,为克服内生性问题,构建IVProbit和IVTobit模型考察金融发展水平对不同地区家庭投资不同类型资产影响的差异,发现金融发展水平提高会显着增加家庭风险资产投资概率和持有比重,且对中西部地区家庭的边际影响大于东部地区;同时,截面门限模型实证结果显示,财富水平对不同地区家庭投资金融资产具有显着门限效应,财富水平上升会提高家庭风险资产投资概率和持有比重,且东部地区家庭的财富水平门限值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从影响力度看,财富水平对东部地区的边际影响大于中西部地区。可以看出,金融发展水平和财富水平是影响家庭境内资产配置最主要的因素。此外,家庭收入上升、非农业户籍增加、中青年人口比重上升,受教育水平提高会增加家庭风险资产投资概率和持有比重,风险厌恶程度上升则会起到负向影响,家庭过多投资住房资产对整体风险资产投资具有“挤出”效应。其次,我们克服中国家庭境外资产配置规模官方数据不足和微观数据不可获得性困难,多次访谈国家外汇管理局、银行等金融部门,合理估算了其规模,并采用门限模型考察财富水平对家庭境外投资的门限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人均财富水平对中国家庭境外资产配置具有显着门限效应,当人均GDP高于约3600美元时,人均财富水平上升会显着促进家庭境外资产配置。此外,资本管制放松、金融发展水平提高会显着增加家庭境外投资,而境内产权保护制度改善和人民币升值会促使家庭减少境外投资。最后,构建中介效应检验模型考察家庭境内资产配置对跨境资本流动的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家庭资产主要集中于境内,风险资产中住房资产和股票资产占比最高,家庭投资境内住房和股票会通过房地产市场波动和股票市场波动等中介变量影响跨境资本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动。中国股票市场外汇管制相对严格,因此房地产市场波动对短期资本流动影响较大。本文还通过构建VAR模型考察分类账户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发现不同类型跨境资本流动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家庭境外资产配置意愿上升已成为中国资本外流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对于有资本管制情况下的家庭境外资产配置意愿,潜在家庭境外资产配置意愿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更大。本文发现财富水平、对外开放度、房地产市场收益率、产权保护水平、汇率和利差等因素对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影响方向和力度具有差异性,并分析了其原因。本文得出如下判断:家庭境内外资产结构逐渐趋于多元化,家庭将成为跨境资本流动的重要主体。家庭境内资产配置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金融发展水平、财富水平以及投资者个人特征等,国内金融发展良好有利于家庭资产结构合理化,提高综合收益率,促进金融稳定;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家庭境外投资意愿强烈,财富水平对家庭境外资产配置具有显着门限效应,资本管制程度、金融发展水平、产权保护水平和境内外资产收益率也会显着影响家庭境外投资策略。家庭境内外资产配置会对跨境资本流动产生间接和直接影响,成为跨境资本流动的重要方式。如果这种境内外多元化资产配置诉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家庭追求资产增值的愿望可能会导致大量资金流向境内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形成资产泡沫,不利于资本市场稳定,也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资本外逃,影响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目前,中国金融发展水平不高,投资工具单一,产权保护制度有待完善,家庭境外资产配置的管理手段以行政管理为主,价格管理等市场化手段使用有限,这都制约了家庭多元化投资。为满足家庭境内外多元化资产配置意愿,需要政府积极保护家庭投资权益,充分满足多元化资产配置诉求,深化金融改革,丰富国内金融市场投资工具,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完善财产安全保护制度,提高境内资产安全性;同时合理引导家庭境外资产配置方式,央行需要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稳步、审慎开放资本账户;构建跨境资本流动宏微观审慎管理框架,加强监管效率,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李雪清[9](2018)在《强势美元下短期资本外流对中国股票市场冲击的实证研究 ——基于代表性行业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自2003年以来,国际短期资本流动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复苏而被逐渐推动。伴随着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的进程,流入我国的国际资本明显增多,尤其2005年汇改之后,中国国力的强健以及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趋势,我国境内涌入了大量的国际资本,多数逐利性短期国际资本流向我国股票市场。但从2014年中后期开始,这一形势发生了逆转,美国加息进程的启动、美元相对于其他币种的升值都导致强势美元压力下我国短期国际资本出现了外流的现象,国际资本的出逃必定会对我国股票市场产生冲击。因此本文在强势美元背景下,旨在研究2014年中期至2017年中期时段内,在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及政策出台的影响下,理论及实证上短期资本外流对我国股票市场冲击的影响。本文以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为切入点,在理论层面上,先对其定义、流动以及测算方式进行阐述,进而明确短期国际资本外流对股票市场影响的作用机制的理论支持,从利率驱动、汇率驱动、市场投资投机驱动三个方面分析理论层面上短期国际资本外流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在实证研究上,本文在运用VAR模型研究短期资本流动对一国股票市场价格影响的方法的基础上,首先创新性地采取分时段研究来对比分析美元由弱走强的两个对称性时段内短期国际资本流入转为流出对我国股票市场冲击的不同影响程度,从而对比得出短期资本流动方向的改变对一国市场冲击的程度变化;然后又创新性地选取了股票市场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医药、能源、金融及消费等四个行业的股票指数,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分析来对比性地研究短期资本外流对于各行业的影响,从而对比得出近期强势美元背景下短期资本外流对于其中哪一行业具有更大的冲击。最终结合近期内国际经济趋势以及实证分析的结果给出中国为维持近期内强势美元背景下的金融稳定,在资本流动方面管理尤其是在股票市场某一行业资本流动的管理上给出建议。
赵家悦[10](2017)在《中心—外围视角下国际资本流动非对称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心-外围”理论是基于贸易渠道解读非对称国际经济关系的一个视角,揭示了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之间的整体性、差异性和不平等性。21世纪以来,金融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资本流动成为继贸易往来之后,连接全球的新载体。根据资本流动格局的特征,可以推测“中心-外围”理论在资本流动中同样存在,非对称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其运转动力,美元霸权支撑美国成为最主要的中心国家。基于此,本文提出全球资本流动的两个命题并进行实证检验:(1)全球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具有非对称性;(2)全球资本流动引发的全球财富分配结果具有非对称性。在梳理资本流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首先通过回顾主要介绍“中心-外围”理论的发展,并构建“中心-外围”理论与资本流动的联系,提出全球资本流动同样具备“中心-外围”不对称的特点,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作为外围国家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的假设。结合中心外围框架在贸易层面的运转模式,本文提出,有两个可能实现的途径:途径一是中心国家通过金融周期影响资本流动的方向和规模,并“施加”给身处外围的发展中国家;二是通过资本流动利益分配的不平等,使得中心外围框架在资本流动格局中得以持续。为检验中心国家通过金融周期影响资本流动的方向和规模这一途径,本文首先通过回顾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的理论,并基于Fernandez-Arias和Montiel提出的影响资本流动因素的推力-拉力的框架,通过加入典型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对52个发达与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动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发现,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受外部推力因素影响明显;进一步通过对32个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建立GVAR模型,使用方差分解的方法得到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动外部推力影响明显大于国内拉力的影响,且拉美地区较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受外部推力影响更为显着。为考察现阶段资本流动利益分配是否平等,本文借鉴了丁志杰和田园(2016)提出的基于财务绩效指标的分析框架,对138个样本国家2004年至20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测算发现,在资本流动格局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确存在不平等的利益分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更大的债务人却享受了更多的正收益,而发展中国家在输出资本的同时还要支付成本,并且收益率受金融周期影响较发达国家更为明显。其中,净收益率的差异主要因为发展中国家为使用外资支付了过高的成本,而非发达国家获得了显着的高收益。收益的波动性差异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在资本流入中处于被动地位,资产价格和汇率等因素易受到外部冲击,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危机后受到发达国家的波及,成为过剩资金的“泄洪区”,造成表外收益率的巨大变化,进而导致净国际投资头寸的蒸发。接下来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资本流动的管理进行了回顾,通过对其近期提出的资本流动管理框架进行了梳理,发现IMF虽然意识到了一定程度的资本流动管理对于全球金融市场稳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资本自由流动与成员国资本账户开放仍是其主要的政策导向。除此之外,IMF虽然已意识到推力因素在资本流动影响因素中的重要作用,也提出应对资本流动的来源国的政策予以关注,但并未提出行之有效的响应对策。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在资本流动管理与资本账户可兑换的国际规则中争取主动权,对资本流动进行常态化管理,抑制跨境资本流动的负面影响,确保在开放中获益,并主要着手于对资本流入的管理的建议。
二、近期我国短期资本流入的主要相关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期我国短期资本流入的主要相关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和不足 |
2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
2.1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 |
2.1.1 国际资本流动 |
2.1.2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分类 |
2.1.3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测算 |
2.1.4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 |
2.2 货币政策有效性相关概念 |
2.2.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衡量 |
2.2.2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
2.2.3 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机制概述 |
2.3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理论 |
2.3.1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
2.3.2 “三元悖论” |
2.3.3 米德冲突 |
2.3.4 DSGE模型 |
2.4 小结 |
3 基于汇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影响研究 |
3.1 汇率市场化现状 |
3.1.1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历史 |
3.1.2 我国汇率市场化现状 |
3.2 汇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国际短期资本 |
3.2.1 我国短期资本流动现状 |
3.2.2 我国短期资本流动的主要项目构成 |
3.2.3 国际短期资本流入流出我国的原因 |
3.2.4 汇率市场化对我国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 |
3.2.5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渠道 |
3.3 小结 |
4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4.1.1 变量选取 |
4.1.2 数据处理 |
4.2 模型构建 |
4.2.1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构建 |
4.2.2 参数校准与估计 |
4.3 实证分析与结果 |
4.3.1 描述性统计 |
4.3.2 平稳性检验 |
4.3.3 VAR模型的建立 |
4.3.4 Granger因果检验 |
4.3.5 协整检验 |
4.3.6 脉冲响应与模拟分析 |
4.3.7 方差分解 |
4.4 小结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加强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测与管理 |
5.2.2 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5.2.3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
参考文献 |
(2)美联储利率变动对中国资本流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安排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研究 |
2.2 关于资本流出的研究 |
2.3 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研究 |
2.4 关于美联储利率变动对资本流出产生影响的研究 |
2.5 文献评述 |
3 相关概念界定和引发资本流出的动因理论分析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2 引发资本流出的动因理论分析 |
3.3 美联储利率变动对中国资本流出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 |
4 美联储利率变动及中国资本流出现状分析 |
4.1 美联储利率变动历程 |
4.2 中国资本流出变化趋势分析 |
5 美联储利率变动对中国资本流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模型构建 |
5.2 指标选取与说明 |
5.3 变量平稳性检验 |
5.4 参数估计 |
5.5 时变脉冲响应分析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理论分析和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资本账户开放及跨境资本流动相关概念 |
1.2.1 资本账户开放相关概念 |
1.2.2 跨境资本流动相关概念 |
1.3 研究内容和本文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本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本文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理论基础 |
2.1 资本账户开放的理论基础 |
2.1.1 金融抑制理论 |
2.1.2 金融自由化理论 |
2.2 跨境资本流动的理论基础 |
2.2.1 传统利率和汇率决定理论 |
2.2.2 现代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与开放经济下的IS-LM-BP模型 |
2.3 本章结语 |
第3章 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国际比较和指标测算 |
3.1 新兴市场国家开放经验及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 |
3.1.1 新兴市场国家开放经验 |
3.1.2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 |
3.2 资本账户开放度测算 |
3.2.1 资本账户开放度测算研究综述 |
3.2.2 中国实际资本账户开放度测量 |
3.2.3 数据选取与趋势分析 |
3.3 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国际经验和效果评估 |
3.3.1 部分国家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实例 |
3.3.2 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效果评估 |
3.4 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测算 |
3.4.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测算的文献述评 |
3.4.2 跨境资本流动实际测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货币政策和汇率选择 |
4.1 中国汇率制度变化和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转变 |
4.1.1 中国汇率制度变化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
4.1.2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转变 |
4.2 资本账户开放、货币政策与汇率选择的文献进展 |
4.2.1 “三元困境”与“二元困境”的争论 |
4.2.2 资本账户开放次序的讨论 |
4.2.3 基于IS-LM模型的理论推演 |
4.3 MI-TVP-SV-VAR模型、数据选取和参数估计结果 |
4.3.1 MI-TVP-SV-VAR模型简述 |
4.3.2 MCMC算法及脉冲响应函数 |
4.3.3 数据选取与参数估计结果 |
4.4 基于MI-TVP-SV-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
4.4.1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
4.4.2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汇率的影响 |
4.4.3 货币政策与汇率选择的联动效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增长效应分析 |
5.1 资本账户开放增长效应的研究进展 |
5.1.1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
5.1.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
5.1.3 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发展关系研究 |
5.2 资本账户开放增长效应的理论分析 |
5.2.1 直接投资开放的影响 |
5.2.2 非直接投资开放的影响 |
5.3 LT-TVPVAR模型构建、数据选取与参数估计结果 |
5.3.1 LT-TVPVAR模型基本结构 |
5.3.2 模型估计和抽样过程 |
5.3.3 数据选取与参数估计结果 |
5.4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
5.4.1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时变影响 |
5.4.2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时变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多因素冲击效应 |
6.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展 |
6.2 短期资本流动多因素冲击的理论推演 |
6.3 TVP-SV-VAR模型、数据选取与参数估计结果 |
6.3.1 TVP-SV-VAR模型建模机理 |
6.3.2 TVP-SV-VAR模型参数估计过程 |
6.3.3 数据选取与处理 |
6.4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多因素冲击效应 |
6.4.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汇率冲击 |
6.4.2 短期资本流动的利率冲击 |
6.4.3 短期资本流动的资产价格冲击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跨境资本流动、金融稳定与经济波动 |
7.1 跨境资本流动、金融稳定与经济波动的研究脉络 |
7.1.1 跨境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的研究进展 |
7.1.2 跨境资本流动与经济波动的研究进展 |
7.2 金融稳定状态指数测算的文献述评 |
7.3 TVP-FAVAR模型、变量说明及数据处理 |
7.3.1 TVP-FAVAR模型简述 |
7.3.2 TVP-FAVAR模型估计 |
7.3.3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与中国金融稳定指数态势 |
7.4 跨境资本流动、金融稳定与经济波动的动态分析 |
7.4.1 跨境资本流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动态 |
7.4.2 跨境资本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动态 |
7.4.3 跨境资本流动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动态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中文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4)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下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现有文献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开放经济相关理论 |
一、IS-LM-BP均衡理论 |
二、蒙代尔政策搭配理论 |
三、开放经济体的“三元悖论” |
四、开放市场下的经济增长理论 |
第二节 资本流动相关理论 |
一、金本位制下的资本流动理论 |
二、固定汇率制下的资本流动理论 |
三、浮动汇率制下的资本流动理论 |
四、资本流动管制理论 |
第三节 金融危机理论 |
一、金融危机理论基础 |
二、跨境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 |
三、跨境资本流动与银行危机 |
四、跨境资本流动与债务危机 |
第三章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现状分析 |
一、资本项目开放水平测度 |
二、资本项目开放条件成熟度分析 |
第二节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现状及潜在风险分析 |
一、跨境资本流动现状 |
二、跨境资本流动特征及潜在风险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传导路径及影响分析 |
第一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
第二节 跨境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冲击 |
一、跨境资本流动对汇率冲击的机理 |
二、跨境资本流动下的汇率高估风险 |
第三节 跨境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影响 |
一、资本流入背景下的宏观经济稳定性风险 |
二、资本流出背景下的宏观经济稳定性风险 |
第四节 跨境资本流动对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影响 |
一、金融脆弱性的发生机理 |
二、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实证检验 |
第五节 跨境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基于亚洲金融危机视角 |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发展始末 |
二、跨境资本的异常流动是造成亚洲金融危机的首要因素 |
三、储备变化、外债流动促成了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体系构建 |
第一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识别及预警指数构建思路 |
一、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点识别 |
二、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目标 |
三、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指数构建思路 |
第二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监测预警指数构建 |
一、初选监测指标 |
二、提炼先行指标 |
三、计算预警指数 |
四、预警能力检验 |
第三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
一、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介绍及设定 |
二、实证结果分析 |
三、预警模型应用前景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外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借鉴与启示 |
第一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的成功经验 |
一、发达经济体防范经验 |
二、新兴经济体防范经验 |
第二节 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失败教训 |
一、墨西哥短期资本弥补赤字的失败教训 |
二、俄罗斯跨境资本自由流动的失败教训 |
第三节 国外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对中国的启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防范化解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机制设计 |
第一节 机制设计理论 |
第二节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 |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理念和模式 |
二、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机制 |
三、跨境资本流动逆周期调节 |
第三节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微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 |
一、微观审慎监管的理念和模式 |
二、微观审慎监管框架的设计思路 |
三、微观审慎监管框架指标体系设计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资本账户开放、短期资本流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框架、篇章结构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框架与篇章结构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主要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资本账户开放的测度 |
第二节 短期资本流动的测算 |
第三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 |
第四节 短期资本流动的驱动因素研究 |
第五节 资本账户开放、汇率制度改革与外汇风险传染 |
一、金融网络化特征显现,金融风险传染为并发特征之一 |
二、网络分析逐渐运用到金融风险传染研究中 |
三、外汇风险传染是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四、外汇风险传染的影响机制——资本账户开放与汇率制度改革 |
第六节 资本账户开放与宏观经济 |
一、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 |
二、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 |
三、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发展、金融风险 |
第七节 总结与评述 |
第三章 资本账户开放、跨境资本流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关系的逻辑梳理 |
第一节 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 |
一、资本账户开放的概念界定、中国现状 |
二、资本账户开放影响跨境资本流动 |
第二节 资本账户开放、跨境资本流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
一、理论基础 |
二、资本账户开放、跨境资本流动的分部门影响机制 |
第四章 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的驱动因素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理论模型与实证方法选择 |
一、理论模型的构建与推导 |
二、实证方法选择 |
三、模型估计方法 |
第二节 实证分析 |
一、数据选取 |
二、数据预检验 |
三、基准回归 |
四、半参数平滑系数模型 |
五、稳健性检验 |
第三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第五章 资本账户开放对国内金融市场的时变冲击 |
引言 |
第一节 理论模型与实证方法选择 |
一、基本假设 |
二、理论模型推导与实证方法选择 |
第二节 实证分析 |
一、数据选取 |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 |
三、资本账户总体开放与金融市场 |
四、短期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市场 |
五、时变方差分解分析 |
六、动态溢出效应 |
第三节 结论与启示 |
第六章 资本账户开放、汇率制度改革与外汇风险传染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一、汇率关联性网络的建立 |
二、汇率系统关联性测度指标的构建 |
第二节 外汇风险传染的实证测度 |
一、样本与数据说明 |
二、汇率系统关联性的测度 |
三、各只货币风险吸收、外溢效应的测度 |
第三节 资本账户开放、汇率制度改革对外汇风险传染的影响机制研究 |
一、外汇风险传染影响因子的选取 |
二、实证结果分析 |
三、稳健性检验 |
第四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第七章 资本账户开放会加剧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吗? |
引言 |
第一节 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的构建 |
一、指数构建方法及其合理性说明 |
二、指标选取 |
三、数据预处理 |
四、指数构建与分析 |
五、时变权重分析 |
六、稳健性检验 |
第二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时变影响 |
一、资本账户开放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的基本逻辑 |
二、实证分析-基于SV-TVP-VAR模型 |
第三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第八章 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 |
第一节 本文总结 |
一、研究内容和研究发现 |
二、风险防范对策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出版专着、发表文章 |
会议论文获奖 |
参与课题 |
致谢 |
(6)中国安全金融资产短缺的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3.1 论文创新点 |
1.3.2 论文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安全资产的内涵 |
2.1.1 安全资产的定义 |
2.1.2 安全资产的创造 |
2.1.3 安全资产的功能 |
2.2 安全资产短缺的源起和发展 |
2.2.1 安全资产短缺的源起 |
2.2.2 安全资产的供需失衡 |
2.2.3 安全资产短缺的经济后果 |
2.3 安全资产短缺的相关研究进展 |
2.3.1 安全资产短缺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
2.3.2 安全资产的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 |
2.4 研究总结与评述 |
3 安全资产短缺理论模型阐述 |
3.1 安全资产短缺理论模型概述 |
3.1.1 资产短缺假说理论模型 |
3.1.2 安全资产短缺理论模型 |
3.1.3 安全资产市场的供需均衡模型 |
3.2 安全性陷阱理论阐述 |
3.2.1 安全性陷阱 |
3.2.2 流动性陷阱 |
3.2.3 流动性陷阱与安全性陷阱的区别 |
3.3 梳理与总结 |
4 中国安全资产短缺状况:界定、测度与相关经济现象分析 |
4.1 中国安全资产的界定 |
4.1.1 中国安全资产的定义和范围 |
4.1.2 中国安全资产的作用 |
4.2 中国安全资产短缺状况的测度 |
4.2.1 中国安全资产短缺状况的测度方法说明 |
4.2.2 指数中各指标统计口径的设定 |
4.2.3 中国安全资产短缺状况的测度结果 |
4.3 中国安全资产短缺状况的短期预测 |
4.3.1 模型理论介绍 |
4.3.2 基于ARMA模型对C-I指数的短期预测分析 |
4.3.3 基于ARIMA模型对SAI指数的短期预测分析 |
4.4 我国安全资产短缺的相关经济现象分析 |
4.4.1 高储蓄低消费 |
4.4.2 实际利率持续低迷 |
4.4.3 流动性过剩、面临陷入“安全性陷阱”的风险 |
4.4.4 房地产价格快速上升、通货膨胀出现结构性特征 |
5 中国安全资产短缺的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模型介绍和指标说明 |
5.1.1 模型介绍 |
5.1.2 建模步骤 |
5.1.3 指标说明 |
5.2 基于SVAR模型的资产短缺程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2.1 平稳性检验 |
5.2.2 VAR模型的构建及稳定性检验 |
5.2.3 SVAR模型Ⅰ的构建及其同期系数估计 |
5.2.4 SVAR(3)模型Ⅰ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 |
5.3 基于SVAR模型的安全资产占比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3.1 建立VAR模型以及稳定性检验 |
5.3.2 构建SVAR模型Ⅱ及其同期系数估计 |
5.3.3 SVAR(5)模型Ⅱ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 |
5.4 研究结论 |
6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6.1 结论 |
6.1.1 我国安全资产短缺现状 |
6.1.2 我国安全资产短缺问题的影响因素 |
6.1.3 我国安全资产短缺问题的成因 |
6.2 政策建议 |
6.2.1 经济发展目标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 |
6.2.2 推动金融市场健康规范发展 |
6.2.3 国民财富的主要载体由房地产向金融资产转移 |
6.3 研究展望 |
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税费负担的内涵 |
二、税费负担的类型 |
三、税费负担的本质 |
四、企业投资行为的内涵 |
五、企业投资行为的类型 |
第二节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一般关系 |
一、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激励效应与抑制效应 |
二、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
三、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的漏损效应与效率损失 |
第三节 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衡量 |
一、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衡量指标 |
二、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衡量方法 |
第二章 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机理 |
第一节 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决策影响的传导机理 |
一、基于企业投资心理行为的税费负担与投资决策传导机理 |
二、基于宏观经济循环的税费负担与投资决策传导机理 |
第二节 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决策的静态影响机理 |
一、税费负担对投资收益的影响机理 |
二、投资收益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机理 |
三、税费负担、投资收益与投资决策的影响机理 |
第三节 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动态影响机理 |
一、企业投资决策的理论模型构建 |
二、企业投资决策的一般均衡分析 |
第三章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的总体现状 |
一、企业税费负担的总体现状分析 |
二、企业投资行为的总体现状分析 |
三、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总体相关性分析 |
第二节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制造业现状 |
一、税费负担的制造业现状分析 |
二、企业投资行为的制造业现状分析 |
三、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制造业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中美现状分析 |
一、税费负担的中美现状比较分析 |
二、企业投资的中美现状比较分析 |
三、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中美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税费负担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静态机理实证分析 |
一、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数据说明与变量选取 |
二、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静态计量模型设定 |
三、税费负担影响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静态机理验证结果 |
第二节 税费负担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动态机理实证分析 |
一、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计量模型设定 |
二、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数据说明与变量选取 |
三、税费负担影响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动态机理验证结果 |
第三节 税费负担影响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主要结论 |
一、投资收益是企业投资行为选择的逻辑起点 |
二、任何税种的实施都会影响企业投资行为 |
三、降低综合税费负担会增强企业投资“脱实向虚”的偏好 |
四、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是激励投资“脱虚向实”的最优路径 |
五、现金流与收益率是企业投资“脱实向虚”与下滑的主因 |
六、企业优质的营运能力并未激发企业实业投资动力 |
第五章 促进企业投资的税制改革国际经验及借鉴 |
第一节 美国促进企业投资的税制改革历史逻辑 |
一、里根时代的税制改革逻辑 |
二、特朗普时代的税制改革逻辑 |
三、里根税制改革与特朗普税制改革逻辑共性 |
第二节 英国促进企业投资的税制改革历史逻辑 |
一、撒切尔时代的税制改革逻辑 |
二、金融危机下的税制改革逻辑 |
三、新一轮全球减税浪潮下的税制改革逻辑 |
第三节 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
一、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促进企业投资已成国际共识 |
二、税制改革应与其他改革配套进行 |
三、减税降费应秉承适度性原则 |
第六章 激励企业投资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基本理念:适度降负,结构调整,协同并进 |
一、秉承适度性原则,把控减税空间 |
二、以“宽税基、低税负、简税制、优结构”为税制改革导向 |
三、注重税制改革的内部协同与外部协同 |
第二节 税制优化:构建减税降费长效机制 |
一、构建宽税基、低税率、简税制、环环抵扣的增值税税制环境 |
二、优化企业所得税税制设计 |
三、构建低费率、统费基、优结构的社会保险制度环境 |
第三节 制度协同:深化配套制度改革,减轻综合运行成本 |
一、优化劳动力供给体系,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
二、构建与实体经济部门的内在需求相匹配的新型金融体系 |
三、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
第四节 补短板:提升微观主体税负转嫁力 |
一、破解现金流约束,提升税负转嫁能力 |
二、贯通税负转嫁链,提升税收管理能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家庭资产配置与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理论和实践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1.3.1 主要创新点 |
1.3.2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跨境资本流动理论基础 |
2.1.1 跨境资本流动理论 |
2.1.2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相关研究 |
2.2 资产配置理论基础 |
2.2.1 资产组合理论 |
2.2.2 有效市场假说 |
2.2.3 多期动态资产配置模型 |
2.2.4 国际资产配置理论 |
2.3 家庭资产配置理论模型构建 |
2.3.1 假设条件 |
2.3.2 模型构建 |
2.3.3 模型结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与跨境资本流动的内在联系 |
3.1 家庭资产配置与跨境资本流动关联机制 |
3.1.1 概念界定 |
3.1.2 关联机制 |
3.2 中国家庭资产配置影响跨境资本流动的方式 |
3.2.1 个人层面 |
3.2.2 公司和金融机构层面 |
3.3 中国对家庭境外资产配置的管理 |
3.3.1 方式管理 |
3.3.2 额度管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家庭境内资产配置特征及影响因素 |
4.1 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特征 |
4.1.1 财富水平上升与收入差距加大 |
4.1.2 家庭资产结构趋于多元化 |
4.2 中国家庭境内资产配置的主要影响因素 |
4.2.1 金融发展水平 |
4.2.2 财富水平 |
4.2.3 投资者个人特征 |
4.3 金融发展水平对家庭境内资产配置影响的实证分析 |
4.3.1 计量模型构建—ⅣProbit和ⅣTobit模型 |
4.3.2 数据选取与处理 |
4.3.3 实证结果分析 |
4.3.4 稳健性检验 |
4.4 财富水平对家庭境内资产配置的门限效应分析 |
4.4.1 计量模型构建—截面门限模型 |
4.4.2 实证结果分析 |
4.4.3 稳健性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家庭境外资产配置规模及影响因素 |
5.1 中国家庭境外资产配置规模估算 |
5.1.1 家庭境内外汇存款 |
5.1.2 个人境外旅游支出 |
5.1.3 境外股权投资 |
5.2 中国家庭境外资产配置主要影响因素 |
5.2.1 资本管制程度 |
5.2.2 产权保护水平 |
5.2.3 汇率和利率 |
5.3 中国家庭境外资产配置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3.1 计量模型构建—门限回归模型 |
5.3.2 数据选取和处理 |
5.3.3 实证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家庭资产配置对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 |
6.1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现状 |
6.1.1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规模 |
6.1.2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特征 |
6.2 家庭境内资产配置对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 |
6.2.1 计量模型构建—中介效应检验模型 |
6.2.2 数据选取与处理 |
6.2.3 实证结果分析 |
6.3 家庭境外资产配置意愿对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基于分类账户 |
6.3.1 理论基础与计量模型构建—VAR模型 |
6.3.2 数据选取和处理 |
6.3.3 实证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满足境内资产配置需求,维护投资者权益 |
7.2.2 合理引导境外资产配置,打好资本账户开放基础 |
7.2.3 防范金融风险,构建跨境资本流动宏微观审慎管理框架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强势美元下短期资本外流对中国股票市场冲击的实证研究 ——基于代表性行业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文献综述 |
2、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测算方法 |
3、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一国股票市场冲击的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本文创新和不足 |
1、本文的创新之处 |
2、本文的不足之处 |
二、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股票市场影响的理论分析 |
(一)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概述 |
1、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和内涵 |
2、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 |
(二)短期国际资本的测算方法概述 |
1、直接法 |
2、间接法 |
(三)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概述 |
1、直接影响机制 |
2、间接影响机制 |
三、强势美元下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和股票市场的趋势分析 |
(一)近年来短期国际资本流出我国的原因 |
1、人民币汇率走势与短期资本流出 |
2、利率变动与短期资本流出 |
3、市场投资环境变动与短期国际资本流出 |
(二)近年来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测算 |
1、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测算方法和数据 |
2、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测算结果和分析 |
(三)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行情分析 |
四、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股票市场价格冲击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研究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描述 |
(二)研究模型 |
1、模型选择 |
2、模型简述 |
(三)实证分析和评估 |
1、强势美元背景前后短期国际资本(HM)与上证综指(SHZS)的实证研究 |
2、强势美元背景下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股票市场不同板块价格冲击的实证研究 |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1、短期国际资本与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相互效应 |
2、短期国际资本与我国股票市场代表性行业指数变化的相互效应 |
(二)政策建议 |
1、重视对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动监管 |
2、重视我国股票市场的建设 |
3、重视对短期国际资投机偏好的主要行业的监管 |
附表一 |
附表二 |
参考文献 |
(10)中心—外围视角下国际资本流动非对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现有研究状况与文献述评 |
2.1 有关资本流动的文献 |
2.1.1 资本流动与资本账户开放衡量指标 |
2.1.2 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 |
2.1.3 资本流动的经济增长与波动效应研究 |
2.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其他国际组织关于资本流动政策回顾 |
2.2.1 IMF关于资本流动研究的回顾 |
2.2.2 IMF关于资本流动政策建议与公共沟通的回顾 |
2.2.3 其他国际组织关于资本流动与资本账户开放主要政策回顾 |
2.3 有关要素流动与劳动力流动的相关文献 |
2.3.1 劳动力要素流动决定理论回顾 |
2.3.2 劳动力要素流动效应文献回顾 |
2.4 相关文献回顾启示 |
第3章 “中心-外围”框架与资本流动 |
3.1 “中心-外围”框架的提出与发展 |
3.1.1 “中心-外围”框架的基本特征 |
3.1.2 变化发展中的“中心-外围”框架 |
3.1.3 国际货币体系是“中心-外围”框架新的主宰 |
3.2 “中心-外围”框架下的资本流动 |
3.2.1 全球资本流动规模的增长 |
3.2.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 |
3.2.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形式 |
第4章 中心-外围框架下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研究 |
4.1 资本流动影响因素推力—拉力框架的发展 |
4.2 基于面板模型的实证检验 |
4.2.1 数据与变量选取 |
4.2.2 模型设定 |
4.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2.4 稳健性检验 |
4.2.5 交互项模型结果及分析 |
4.3 基于GVAR模型的实证检验 |
4.3.1 GVAR模型介绍与设定 |
4.3.2 变量选取与相关统计检验 |
4.3.3 基于方差分解的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心-外围框架下资本流动的利益分配—基于财务绩效视角 |
5.1 资本流动财务绩效介绍 |
5.1.1 财务绩效的计算方法 |
5.1.2 财务绩效指标的经济意义 |
5.1.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分配 |
5.2.1 样本国家资本流动格局与债权债务关系 |
5.2.2 表内收益的差异 |
5.2.3 表外收益的差异 |
5.2.4 财务绩效与利益分配结果分析 |
5.3 少数国家主导的资本流动利益分配 |
5.4 全球资本流动的利益分配机制:以中美为例 |
5.4.1 中美的外部失衡与收益倒挂 |
5.4.2 表内净收益倒挂的原因 |
5.4.3 表外净收益率倒挂的原因 |
5.4.4 收益倒挂与“中心-外围”格局的内在联系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IMF资本流动管理框架 |
6.1 IMF对资本流动管理态度的转变 |
6.2 资本流动管理框架的提出 |
6.3 国际资本流入管理框架 |
6.3.1 宏观经济政策 |
6.3.2 资本流动管理工具 |
6.3.3 宏观经济政策与资本流动管理工具的结合使用 |
6.4 资本流出管理框架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相关政策建议 |
7.3 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近期我国短期资本流入的主要相关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 范宗平. 浙江大学, 2021(09)
- [2]美联储利率变动对中国资本流出的影响研究[D]. 杨梦满.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理论分析和计量研究[D]. 李博瑞. 吉林大学, 2020(08)
- [4]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下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研究[D]. 赵方华. 新疆大学, 2019(06)
- [5]资本账户开放、短期资本流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D]. 余博. 厦门大学, 2019(12)
- [6]中国安全金融资产短缺的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D]. 张梦.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7]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D]. 刘同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8]家庭资产配置与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研究[D]. 吴远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3)
- [9]强势美元下短期资本外流对中国股票市场冲击的实证研究 ——基于代表性行业的分析[D]. 李雪清. 云南大学, 2018(01)
- [10]中心—外围视角下国际资本流动非对称性研究[D]. 赵家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