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的观察与护理

腹部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的观察与护理

一、腹部术后病人自控镇痛的观察与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严艳[1](2021)在《剖宫产产妇术后自控镇痛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自全面施行“二孩政策”以来,我国剖宫产率在不断提高。有研究显示,我国剖宫产率高居世界第一,各城市普遍在40%以上,个别地区剖宫产率甚至高达80%,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10%~15%。疼痛作为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日益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随着新型镇痛药物及镇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患者术后疼痛问题,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的术后疼痛缓解效果不佳,特别是剖宫产手术患者,术后疼痛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临床上认为除了镇痛药物,正确的健康教育也能有效控制术后疼痛。目的调查剖宫产产妇术后自控镇痛的知信行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知信行综合干预方案并应用,探讨传统健康教育和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对剖宫产产妇术后自控镇痛知信行的干预效果,以提高其剖宫产术后疼痛管理质量。方法1.现状调查选取2019年9月~2020年1月新乡市某三级医院妇产科的378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编制的剖宫产术后自控镇痛知信行问卷进行现状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知信行综合干预方案并应用。2.类实验研究选取2020年2月~2020年9月新乡市某三级医院妇产科的306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产妇进行围术期的传统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产妇在接受术后的传统常规健康教育外,同时给予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干预。干预结束后收集两组产妇术后自控镇痛知信行得分、疼痛评分、自控镇痛泵使用及术后恢复情况方面的资料。采用Epidata3.0软件进行录入数据,双人核对。采用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编制问卷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构建了剖宫产产妇术后自控镇痛知信行问卷,其中包括知识、信念、行为共43个条目。该问卷的内容效度为0.841,重测信度为0.803,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现状调查378例剖宫产产妇知识、信念、行为及知信行总得分分别为(36.35±1.94)分、(39.49±0.67)分、(31.13±0.94)分和(107.09±2.80)分。影响剖宫产术后自控镇痛知信行总分的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副反应、子女情况(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产妇的知识、信念、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33、0.540和0.3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类实验研究306例剖宫产产妇干预一周后,干预组与对照组产妇知识、信念、行为和KAP总得分四个维度均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产妇剖宫产术后自控镇痛知识、信念、行为及知信行总得分的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产妇术后VAS得分、自控镇痛泵使用情况及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剖宫产产妇术后自控镇痛知信行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剖宫产产妇术后自控镇痛相关知识、信念、行为都处于低水平状态。同时,年龄大、文化程度高、有子女、月收入水平高且有副反应的产妇知信行水平高。3.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能提高剖宫产产妇术后相关知识、信念和行为。

张建安[2](2020)在《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发生的现状,识别可能影响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因素,建立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为苏醒期易患躁动的高风险患者提供筛查工具,为临床工作等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专家会议法构建《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调查表》,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8月山东省青岛市某三甲医院手术室全麻术后入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500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躁动风险调查表、躁动评分表调查PACU内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的临床资料和EA的现状。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将建模组的333名全麻患者苏醒期的相关资料整理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得到的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显着性影响因素采用向后-Wald逐步选择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最小Wald值对应的影响变量,最终获得的所有变量都达到显着水平。建立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来验证模型的拟合优度,P>0.05表示模型拟合度较好。将模型应用于验证组,得到AUC值(曲线下面积),通过绘制ROC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一步判断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性,以预测概率P=0.5为判定点,P值大于0.5即认为发生躁动,ROC曲线下面积AUC越接近1,说明该模型的预测效果越好。结果1.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单因素分析:年龄(P<0.001,t=34.7)、性别(P<0.001,c2=30.88)、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P<0.001,t=43.58)、状态焦虑程度(P<0.001,c2=45.19)、麻醉方式(P<0.001,c2=15.73)、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P<0.001,c2=36.52)、手术类型(P<0.001,c2=23.82)、手术类别(P<0.001,c2=51.11)、导尿管(P<0.001,c2=85.71)、催醒药物(P<0.001,c2=77.565)、术中出血量(P<0.05,t=6.04)、静脉自控镇痛(P<0.001,c2=71.8)、疼痛评分(NRS)(P<0.001,t=87.83)。2.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EA的影响因素:静脉自控镇痛X10(P <0.001,OR=0.007,95%CI:0.01-0.062)、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X5(P<0.001,OR=0.121,95%CI:0.039-0.376)、导尿管留置X8(P=0.003,OR=2.645,95%CI:1.396-5.010)、手术类型X6(P=0.004,OR=1.499,95%CI:1.142-1.967)、疼痛评分(NRS)X11(P<0.001,OR=3.670,95%CI:2.285-5.897)。3.最终确定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Logistic回归模型:Logit(Y)=ln(p/1-p)=-11.069-2.112*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4.929*静脉自控镇痛+0.405*手术类型+0.972*导尿管留置+1.300*疼痛评分可能发生苏醒期躁动的概率公式:P=Exp(-11.069-2.112*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4.929*静脉自控镇痛+0.405*手术类型+0.972*导尿管留置+1.300*疼痛评分)/[1+Exp(-11.069-2.112*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4.929*静脉自控镇痛+0.405*手术类型+0.972*导尿管留置+1.300*疼痛评分]4.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经Hosmer-Lemeshow检验其拟合优度可行,其χ2=1.712,df=8,P=0.989;建模组模型验证ROC曲线下面积AUC=88.1%,验模组模型验证ROC曲线下面积AUC=80.7%,灵敏度为83.87%(26/31),特异性为83.08%(113/136),准确度为83.23%(1139/167)。结论手术类型、导尿管、静脉自控镇痛、疼痛评分(NRS)和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是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手术类型、导尿管、疼痛评分(NRS)是躁动发生的危险因素;静脉自控镇痛、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是躁动发生的保护因素。构建的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通过验证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该预测模型方便可行、预测的性能较为稳定,可为麻醉恢复室人员有效预测、筛选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提供指导意见。

张亚倩[3](2020)在《耳穴贴压治疗下肢骨折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运用耳穴贴压疗法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静息时VAS评分、BCS评分、PGIC评分及术后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探讨耳穴贴压治疗下肢骨折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术后常规治疗,试验组则在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耳穴贴压治疗,选取交感、皮质下、神门、手术部位相应耳穴,每日按压4次(三餐后及睡前),每次每穴反复按压20次,若手术局部疼痛加重发作时临时增加耳穴按压次数,疗程为3天。分别记录术前、术后4h、12h、24h、48h、72h静息时VAS评分,术后12h、24h、48h、72h BCS评分,术后24h、48h、72h PGIC评分,患者满意度,并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VAS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VAS评分随术后时间增加均呈下降趋势,术后各时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h、24h、48h、72h与术后4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48h、72h与术后12h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的意义(P<0.01);术后48h、72h与术后24h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的意义(P<0.01);术后72h与术后48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术后常规镇痛和联合耳穴贴压镇痛均可能有改善下肢骨折术后疼痛的效果,术后72h镇痛效果与术后48h效果相当。(2)组间同期比较:两组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齐同可比性;两组术后4h、12h、24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VAS评分下降更多,两组术后48h、72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耳穴贴压联合治疗能有效增强下肢骨折术后患者24h内的镇痛效果,尤其在术后4h,对照组评分在4分以上,疼痛明显影响到患者正常睡眠,而试验组评分在3分左右,显示疼痛可以忍受,没有影响正常睡眠。2.BCS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BCS评分随术后时间增加均呈上升趋势,术后24h、48h、72h与术后12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72h与术后24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与术后48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术后常规镇痛和联合耳穴贴压镇痛均可能有缓解下肢骨折疼痛的效果,术后72h镇痛效果与术后48h效果相当。(2)组间同期比较:两组术后12h、24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BCS评分上升更多,两组术后48h、72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耳穴贴压联合治疗能够增强下肢骨折术后患者24h内止痛效果,提高患者舒适度。3.PGIC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术后各时点PGIC评分均呈下降趋势,术后48h、72h与术后24h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术后72h与术后48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后常规镇痛、联合耳穴贴压镇痛均能缓解患者疼痛感觉,术后72h止痛效果与48h效果相当。(2)组间同期比较:两组术后24h、48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试验组PGIC评分下降更多;两组术后72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疼痛的缓解程度在术后2天内优于对照组。4.患者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满意率均在80%以上,其中试验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疗法能辅助减轻患者下肢骨折术后的急性疼痛,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的整体治疗状态并无特殊不适症状。

李丹[4](2020)在《腹部按摩联合足三里穴调制中频电刺激对腰椎退行性变术后患者便秘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分析比较腹部按摩联合足三里穴调制中频电刺激与常规护理对腰椎退行性变患者术后便秘症状、便秘发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2)通过腹部按摩联合足三里穴调制中频电刺激预防和改善患者术后便秘症状,提高患者舒适度及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方法(1)选取2019年2月11月期间,收治于湖南省长沙市某三甲医院骨科病区腰椎退行性变行腰椎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94例。采取历史对照设计的抽样方法,将2019年2月至2019年6月行腰椎手术治疗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47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19年7月至2019年11月行腰椎手术治疗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47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腰椎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便秘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腹部按摩联合足三里穴调制中频电刺激。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便秘症状、便秘发生例数、便秘药物使用例数、便秘患者生活质量,对腹部按摩联合足三里穴调制中频电刺激进行效果评价。(2)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频数进行统计描述,计量资料中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用sx±进行统计描述,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进行统计学描述;计量资料中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用c2检验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状态、医保类型、主要照顾者、手术相关病种、手术节段、手术时长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干预后:(1)观察组患者术前一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PAC-SYM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946,P<0.001);对照组患者术前一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PAC-SYM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978,P<0.001);观察组患者术后第3天PAC-SYM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53,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7天PAC-SYM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15,P>0.05)。(2)观察组首次排便间隔时间、术后一周平均排便间隔时间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359,P<0.001)。对照组首次排便间隔时间、术后一周平均排便间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355,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间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79,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一周平均排便间隔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8,P<0.05)。(3)观察组患者术后3天、术后7天便秘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2,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3天、术后7天便秘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7,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3天便秘发生例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46,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7天便秘发生例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30,P<0.05)。(4)观察组患者术后3天、术后7天通便药物使用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7,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3天、术后7天通便药物使用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1,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3天通便药物使用例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63,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7天通便药物使用例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92,P<0.05)。(3)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一周PAC-QOL总分分别为45.09±6.97、53.19±11.26,两组患者术后一周PAC-QOL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99,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一周PAC-QOL评分中生理、担忧、满意度三个维度得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841,-2.246,-5.290,P均<0.05),社会心理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65,P>0.05)。结论(1)腹部按摩联合足三里穴调制中频电刺激能够改善腰椎退行性变术后患者的便秘症状并减少通便药物的使用;(2)腹部按摩联合足三里穴调制中频电刺激能够有效提高腰椎退行性变术后便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腰椎退行性变术后患者对便秘症状的担忧情绪,提高患者对术后排便情况和便秘相关治疗的满意度。

赵鹏[5](2020)在《地佐辛术后镇痛对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情绪、睡眠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抑郁和焦虑是临床外科手术患者最常见的不良情绪体现,尤其是肿瘤患者围术期的焦虑和抑郁负性情绪状况普遍存在,由负性情绪影响患者康复及预后的比例也越来越多。围术期的不良情绪会增加患者疼痛敏感性、影响机体功能恢复、睡眠质量、阿片类药物使用过多,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围术期神经认知紊乱(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PND)、增加死亡率。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上防治缓解情绪改变尤其是焦虑、抑郁已经成为目前麻醉、外科、护理单元关注患者预后的研究热点。目前抑郁和焦虑的治疗都是根据临床症状、相关量表评估,精神科医师综合判断确诊后才采取进一步干预性治疗。预防性治疗,尤其是围术期防治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研究仍较少。地佐辛是临床上常用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的药物,通过作用阿片受体产生良好镇痛,同时还对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具有再摄取抑制作用。既往有研究提示地佐辛可能对患者术后睡眠、不良情绪有改善作用,但仍不明确。为进一步明确地佐辛镇痛对患者术后睡眠、不良情绪的影响,我们首先以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术后镇痛是否可以改善此类患者术后睡眠质量。再采用术后镇痛药物等效剂量的方式,通过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PCIA随机对照双盲研究来探讨地佐辛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不良情绪、术后睡眠的影响。再通过建立小鼠切口疼痛模型,对地佐辛镇痛是否可以改善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时间进行验证。方法:1.通过检索医院手术麻醉系统以及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搜集2018年5月-2019年4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4364例非心脏手术患者,以是否发生睡眠障碍为因变量,通过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手术术后当天睡眠障碍相关因素。为明确地佐辛术后镇痛对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当天睡眠障碍的影响,根据影响手术术后睡眠障碍相关因素,采用倾向性匹配排除混杂因素,分析术后镇痛药物比较地佐辛组(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n=997)和喷他佐辛组(喷他佐辛复合舒芬太尼,n=997)患者术后当天睡眠障碍的差异。2.2018年5月-2018年9月期间,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招募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120例。通过前瞻随机对照双盲研究设计,比较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静脉镇痛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地佐辛组)和舒芬太尼(对照组)两组间患者术后2天贝克抑郁量表评分。3.雄性C57小鼠30只,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均分为盐水组、地佐辛组、右美托咪定组、舒芬太尼组和吗啡组。建立小鼠切口疼痛模型,观察腹腔注射给予不同等效剂量镇痛药后对小鼠不同疼痛类型(机械痛和热痛)的影响。并通过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观察各组不同镇痛药物对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结果:1.回顾性纳入4364例非心脏外科手术病例,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地佐辛术后镇痛是影响睡眠障碍相关因素之一,地佐辛组(以喷他佐辛为参考,OR=0.66,95%CI0.55~0.80,P<0.0001)。未匹配前,地佐辛组与喷他佐辛组手术当天睡眠障碍发生率为(10.7%vs.18.2%,P<0.0001)。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共成功匹配997对病例。地佐辛组手术当天睡眠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喷他佐辛组(10.6%vs.16.1%,P<0.0001)。2.2018年5月-2018年9月期间,共纳入随访120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地佐辛组术后2天BDI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明显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7.27±3.38 vs.9.92±3.52,P<0.001,),两组平均差为2.6,(95%CI,1.3-3.9)。地佐辛组患者手术当天睡眠质量以及术后一天睡眠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且有明显差异(睡眠好34[56.7%],睡眠一般16[26.7%],睡眠差10[16.6%]vs.20[33.3%],26[43.3%],14[23.4%],P=0.035;睡眠好44[73.3%],睡眠一般11[18.3%],睡眠差5[8.4%]vs.23[38.3%],28[46.7%],9[15.0%],P<0.001)。术后24h、48h地佐辛组较对照组血浆5-HT含量明显增高,有统计学差异(535±142 vs.470±139 ng/L,P=0.013;532±147 vs.473±127 ng/L,P=0.022)。术后24h、48h血浆NE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有统计学差异(199±40 vs.174±49 ng/L,P=0.002;205±46vs.183±41 ng/L,P=0.008)。3.地佐辛组较盐水对照组可明显缓解切口疼痛模型小鼠术后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5)。地佐辛组与舒芬太尼组、吗啡组镇痛效果(机械痛和热痛)相同,无统计学差异(P>0.05)。地佐辛组较盐水组、舒芬太尼组、吗啡组可明显增加切口疼痛模型小鼠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时间(P=0.016;P=0.016;P=0.019)。结论:1.相对喷他佐辛,术后使用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PCIA在缓解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疼痛的同时,还可以减轻术后当天睡眠障碍,改善睡眠质量。2.术后48h应用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PCIA不仅缓解直肠癌患者疼痛,疗效确切,还可降低患者术后2天贝克抑郁量表评分,改善抑郁症状;并且还改善术后当天、术后1天睡眠质量。3.地佐辛术后镇痛可有效缓解切口疼痛模型小鼠的机械痛和热痛,同时可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

吴立杰[6](2017)在《自控镇痛泵在普外科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自控镇痛泵在普外科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于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卫生院门诊进行普外科腹部手术患者80例,按镇痛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使用自控镇痛泵镇痛,对照组采用传统肌注杜冷丁方式镇痛。比较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疼度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腹胀发生率观察组2.5%,显着低于对照组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控镇痛泵较传统肌注镇痛药物方式对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更好,术后不良反应少。

刘婧,樊秀丽[7](2017)在《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文中认为疼痛已经被WHO列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项生命体征。术后疼痛会引发坠积性肺炎、静脉血栓、肠蠕动减弱、全身炎性综合症以及睡眠障碍、心情抑郁等诸多并发症,有效的术后镇痛有助于减少病人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通过个体化自我调控镇痛药物的使用可有效减少术后疼痛的发生,并降低相应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是临床应用最广的病人自控镇痛方法。PCEA病人的护理管理是安全有效实施PCEA的重要因素。本文将术后PCEA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对策做如下综述。

卜彩菊[8](2016)在《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静脉自控镇痛对肝癌患者术后疼痛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琴,游雪梅,赵新华,卜彩菊,庞永慧[9](2015)在《静脉镇痛联合系统护理干预在肝癌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静脉自控镇痛治疗联合系统护理干预对原发性肝癌病人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肝癌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采取静脉自控镇痛联合系统护理干预,如非药物疼痛干预、早期进食、早期活动、中医穴位封闭注射,观察两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0.05)。[结论]静脉自控镇痛联合系统护理干预可促进原发性肝癌病人术后康复。

韩文军[10](2014)在《腹部手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护理管理方案的行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了解和分析腹部手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管理的现状;探究医护人员与患者参与及感知静脉自控镇痛管理现状的体验;探索我国腹部手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护理管理的有效方案;构建管理方案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讨该管理方案对改善术后镇痛护理质量的作用。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现问题:研究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腹部手术后患者在PCIA镇痛期间,因责任分工不明确和质量考评标准缺乏等诸多问题,导致术后疼痛控制不足,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和满意度。第二阶段,分析问题:对本研究提出的问题,进行文献和实证研究,分析总结PCIA管理现状及影响PCIA管理的因素和可能的解决途径。第三阶段,形成计划:在前期问题分析基础上,通过专家会议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即提出在麻醉医师指导下以护士为主体的PCIA护理管理方案。第四阶段,实施计划:针对提出的管理方案制定实践计划,选择某三甲医院普外科实施行动,通过观察法、访谈法收集行动中出现的问题及参与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的反思,通过两轮行动干预,总结形成可供临床常态化推进的PCIA护理管理方案及其管理文本;同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构建PCIA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第五阶段,评价结果:研究者通过对接受该护理管理方案行动干预的PCIA患者体验的质性访谈以及部分PCIA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改善情况的分析,讨论该管理方案的实施效果。研究结果1、PCIA广泛应用于腹部手术后患者的疼痛处理,但患者对PCIA的镇痛效果与服务质量不尽满意。经文献研究,影响PCIA管理质量的因素包括:①缺乏疼痛管理团队与管理规范;②护士与患者对疼痛的理解存在不一致性;③医护人员的术后疼痛相关知识与技能不足;④对患者的自护能力重视和提高不够等。2、通过对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参与术后PCIA体验的探究,提出解决PCIA管理质量问题的主要途径是:①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术后疼痛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②加强围手术期疼痛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参与PCIA的自护能力;③建立麻醉医师指导下的以护士为主体的术后疼痛服务团队。3、根据知信行理论、奥瑞姆自护理论初步构建了麻醉医师指导下的,以护士为主体的手术后患者PCIA护理管理方案,通过专家会议对管理方案进行修订;经过两轮管理方案的行动干预,修正形成了以麻醉医师为指导的、病房医生参与的、麻醉护士与病房护士为主体的沟通协作的PCIA管理团队,并按照护理角色的不同分别构建了麻醉护士与病房护士PCIA护理管理方案。4、研究形成了与PCIA护理管理方案实施相配套的管理文本:包括①图文并茂的《PCIA宣教卡》;②信息齐全的表格式《PCIA护理记录单》;③实用的护理口袋书《手术后PCIA护理管理护士手册》。5、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了包括要素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3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和38项三级指标并设置有指标权重值的PCIA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6、行动小组对于符合实践条件的141例患者实施管理方案干预,其研究效果表明:①患者的PCIA宣教需求得到满足,患者参与PCIA的自护能力明显提高,术后主动汇报疼痛控制不足(长海痛尺评分≥4分)的患者比例显着增加(P<0.05),不必要提前撤除PCA泵的患者比例显着减少(P<0.05);②患者对PCIA镇痛服务、不良反应处理的满意人数比例显着增加(P<0.05);③医生对疼痛护理工作的认可度得到提高;④麻醉护士与病房护士围绕PCIA实施的各个阶段,明确责任分工,相互沟通协作,为患者提供全程化镇痛护理。研究结论1、护士作为患者的全面照护者,是术后疼痛管理的主体,其PCIA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患者术后恢复与生活质量。2、建立麻醉医师指导的、外科医生参与的,麻醉护士与病房护士为主体的术后疼痛服务团队并开展PCIA护理管理实践,是解决目前手术后PCIA镇痛不足与服务不尽满意的切实可行方法。3、PCIA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临床提供了评价PCIA护理质量的科学工具,有利于促进医院层面完善PCIA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流程并规范PCIA护理行为。4、《PCIA宣教卡》、《PCIA护理记录单》与《手术后PCIA护理管理护士手册》是可供临床借鉴应用的PCIA护理管理文本。5、本行动研究形成的PCIA护理管理方案,为规范我国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对我国的急性疼痛服务团队建设有推进作用。

二、腹部术后病人自控镇痛的观察与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部术后病人自控镇痛的观察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剖宫产产妇术后自控镇痛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概念框架
第二部分 剖宫产产妇术后自控镇痛知信行问卷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1 研究方法
    2 预调查
    3 结果
    4 预调查结果
    5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6 讨论
第三部分 剖宫产产妇术后自控镇痛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部分 剖宫产产妇术后自控镇痛知信行干预效果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剖宫产产妇术后自控镇痛的知信行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2)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调查表的构建
    1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调查表的初步构建
    2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调查表的专家论证
    3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调查表最终稿
第二部分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分析方法
        4 质量控制
        5 技术路线
    结果
        1 全麻患者苏醒期的一般资料
        2 建模组全麻患者苏醒期一般资料
        3 建模组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4 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预测模型的构建
        5 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预测模型的检验
        6 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预测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7 验证组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预测模型的评价
    讨论
        1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
        2 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的影响因素
        3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效果与预测价值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3)耳穴贴压治疗下肢骨折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及样本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3.2 两组患者静息时VAS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BCS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PGIC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3.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第二部分
    1 祖国医学对术后疼痛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术后疼痛的认识
    3 术后疼痛的治疗
        3.1 西医治疗
        3.1.1 镇痛药物
        3.1.2 自控镇痛
        3.1.3 多模式镇痛
        3.1.4 超前镇痛
        3.2 中医治疗
        3.2.1 中药口服
        3.2.2 中药熏洗
        3.2.3 软膏外用
        3.2.4 针刺疗法
        3.2.5 耳穴贴压疗法
    4 耳穴贴压治疗下肢骨折术后疼痛的选穴依据
    5 小结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附录 C 舒适度评分表(BCS)
附表D 疼痛缓解标准评分表(PGIC)
综述 耳穴贴压在术后镇痛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攻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4)腹部按摩联合足三里穴调制中频电刺激对腰椎退行性变术后患者便秘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R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地佐辛术后镇痛对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情绪、睡眠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地佐辛术后镇痛对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睡眠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地佐辛术后镇痛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情绪及睡眠改善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不同麻醉药物对切口疼痛模型小鼠戊巴比妥钠致睡眠时间作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围术期不良情绪与术后快速康复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地佐辛在围术期镇痛应用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自控镇痛泵在普外科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镇痛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3 结论

(7)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镇痛效果不佳的护理
2. 胃肠道症状的护理
3. 低血压及呼吸抑制的护理
4. 下肢麻木的护理
5. 尿潴留的护理
6. 导管脱出,穿刺部位渗液、红肿或化脓的护理
7. 低体温的护理
8. 其他

(9)静脉镇痛联合系统护理干预在肝癌术后病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1.2.1. 1 观察组
        1.2.1. 2 对照组
        1.2.2 观察指标
        1.2.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见表1、表2)
3 讨论
    3.1 静脉自控镇痛 (PCIA) 对术后康复的影响
    3.2 早期拔除胃管对术后康复的影响
    3.3 早期进食对术后康复的影响
    3.4 早期活动对术后康复的影响
    3.5 穴位治疗对术后康复的影响
4 小结

(10)腹部手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护理管理方案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问题提出与概念界定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相关概念界定
    三、 小结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一、 方法的选择
    二、 研究的步骤
    三、 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四、 理论基础
    五、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基于文献研究的问题分析
    一、 术后疼痛与 PCA 管理
    二、 手术后 PCIA 护理管理与护理质量评价
    三、 影响 PCIA 管理质量的因素分析
    四、 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分析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 医护人员参与及感知的术后 PCIA 管理现状
    三、 患者参与及感知的术后 PCIA 管理现状
    四、 小结
第五部分 PCIA 护理管理方案构建
    一、 拟定 PCIA 护理管理方案初稿
    二、 专家会议法形成 PCIA 护理管理方案
    三、 PCIA 护理管理方案的实践计划
第六部分 PCIA 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 初拟 PCIA 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二、 实施德尔菲法专家咨询
    三、 构建 PCIA 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四、 讨论
    五、 小结
第七部分 PCIA 护理管理方案的实践
    一、 第一轮行动循环
    二、 第二轮行动循环
    三、 PCIA 管理方案的常态化运行
第八部分 总结和反思
    一、 取得的成果
    二、 产生的问题及影响实施的因素
    三、 下一步的改进
    四、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四、腹部术后病人自控镇痛的观察与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剖宫产产妇术后自控镇痛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干预效果研究[D]. 严艳.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2]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D]. 张建安. 青岛大学, 2020(01)
  • [3]耳穴贴压治疗下肢骨折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D]. 张亚倩.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腹部按摩联合足三里穴调制中频电刺激对腰椎退行性变术后患者便秘的影响研究[D]. 李丹.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地佐辛术后镇痛对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情绪、睡眠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赵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6]自控镇痛泵在普外科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J]. 吴立杰.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04)
  • [7]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 刘婧,樊秀丽.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7(01)
  • [8]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静脉自控镇痛对肝癌患者术后疼痛影响的临床研究[D]. 卜彩菊. 广西医科大学, 2016
  • [9]静脉镇痛联合系统护理干预在肝癌术后病人中的应用[J]. 刘琴,游雪梅,赵新华,卜彩菊,庞永慧. 护理研究, 2015(32)
  • [10]腹部手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护理管理方案的行动研究[D]. 韩文军. 第二军医大学, 2014(04)

标签:;  ;  ;  

腹部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的观察与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