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马兜铃酸肾病的新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侯茂鑫[1](2014)在《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剖析 ——以“龙胆泻肝丸”事件为例》文中提出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其《风险社会》中,主张“风险——社会”是一个相互交融的统一体,风险只有通过社会才可以界定,而社会变迁的动力也必须借助风险概念才能够解释;风险对社会的后现代特征进行了暴露和推动。本文以龙胆泻肝丸事件为例,论述了当代风险的毁灭力量与成长机制、风险与社会后现代性的关系等问题。全文由四章构成。第一章,对贝克理论进行综述,阐明问题指向、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章,阐明风险的本质与当代特征,继而分析了当代风险的社会动力学机制。第三章,阐述了当代风险的生长机制和爆发规律,揭示了观念和制度的滞后与僵化对风险的助长作用。第四章,预示了风险作用下的社会变迁趋势;讨论了理性、政治和知识的变迁。附录列出了龙胆泻肝丸事件的要点。
凌兰兴[2](2013)在《壮药通城虎醇提物肾脏毒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观察通城虎提取物对单肾切除大鼠和正常大鼠的肾脏损害作用,探讨通城虎安全用药剂量,为通城虎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取230±20g 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ODR高剂量组、ODR中剂量组、ODR低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以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进行单肾切除的手术,手术后第5天各组开始灌胃给药。ODR高、中、低剂量组的给药剂量分别为260、130、65提取物mg/kg.d,空白组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蒸馏水。以上各组均按体重灌胃给药,每日一次,连续给药14天。于末次给药前禁食16h,末次给药后2h进行标本的采集及指标测定:(1)在取材前一天用代谢笼收集大鼠尿液,计算尿量、检测尿N-乙酰-p-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酶)。(2)称量大鼠体重,然后用10%水合氯醛麻醉各组别大鼠,进行腹主动脉取血,进行大鼠全血检测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3)分离血清,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尿素氮(BUN)、肌酐(CREA)、尿酸(UA)、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碱性磷酸酶(ALP)。(4)处死大鼠,取大鼠肾、肝、心、脾、肺、称重,计算脏器系数,以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制作肾脏和肝脏病理切片,观察大鼠肾、肝脏组织实质与间质的病理变化。结果:(1)在给药14天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大鼠通城虎给药组尿量无明显差异。ODR高、中、低剂量组NAG酶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在给药14天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通城虎给药组的血液常规中各项血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空白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3)在给药14天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通城虎高剂量组指标BUN、CREA、UA出现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CREA、UA指标明显升高(P<0.05),低剂量组CREA明显升高(P<0.05);各给药组肝功能指标ALT、AST、ALP无显着差异。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4)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显示,通城虎高剂量给药组的肾脏部分肾小管水变性,部分区域片状小管溶解性坏死,残留小管有管型形成,中、低剂量组出现不同程度肾小管水变性。结论:通城虎对实验大鼠具有肾脏毒性,毒性具有量-毒关系,在应用通城虎时应限制用药剂量以及用药时间。通城虎对肝脏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无实质性损伤。
陈敏,宫丽崑,任进[3](2012)在《代谢酶在马兜铃酸肾病中的作用》文中指出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是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的致病因素,已受到国际上的高度重视,有关AA肾毒性机制的研究目前已成为毒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马兜铃酸Ⅰ(AAI)是马兜铃酸的主要毒性成分,氧化和还原是AAI体内快速清除必不可少的代谢过程。参与AAI氧化还原的代谢酶及此代谢过程在AAN中的作用取得了重大进展,因此对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AAI肾毒性机制提供参考。
黄必胜,周祯祥,黄保希[4](2011)在《HPLC法对细辛含药血清中AAⅠ的含量测定》文中认为目的:检测细辛含药血清中的AAⅠ的含量。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仪对细辛含药血清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色谱柱为DiamonTMODS-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醋酸(72:27:1),柱温为室温,检测波长为390 nm,流速为1 mL min-1。结果:供试品中AAⅠ的含量低于最低检测限。结论:细辛在常规使用下是有效、安全的,不会引起肾毒或肾损伤。
曹菊,杨学东,王霄英,屈磊,刘刚,李晓玫[5](2010)在《马兜铃酸和庆大霉素对大鼠急性肾小管坏死模型肾组织氧合水平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马兜铃酸(AA)及庆大霉素所致急性肾小管坏死(ATN)大鼠的肾组织氧合水平特点。方法 2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2)、马兜铃酸钠模型组(AAN组,n=7)和庆大霉素组(GM组,n=9),分别背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马兜铃酸钠盐生理盐水溶液(AA-I25 mg·kg-1·d-1)和庆大霉素(200 mg·kg-1·d-1)共4 d,于给药后第7天处死。给药后第4天及第7天行大鼠肾脏BOLD MR成像,并留取血、尿及肾脏标本,观察肾功能及肾脏病理改变。结果 AAN组大鼠第7天时血肌酐及尿NAG酶水平显着增高,肾脏病理结果显示,病变部位主要位于皮髓交界区,表现为肾小管弥漫性坏死,无间质水肿或炎细胞浸润。BOLD-MRI显示,AAN组与对照组相比,肾髓质R2*在第4天[(50.6±15.6)/s vs(35.6±4.3)/s,P<0.01)和第7天[(58.4±14.8)/svs(37.8±3.6)/s,P<0.01)均显着升高,肾皮质R2*在第7天较对照组显着升高[(40.3±14.7)/svs(28.7±3.2)/s,P<0.05]。GM组大鼠第7天时血肌酐及尿NAG酶水平均显着升高,但其肾脏R2*变化趋势与AAN组明显不同,主要表现为肾皮质R2*值在第7天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7.7±2.7)/s vs(28.7±3.2)/s,P<0.01]。结论急性AAN大鼠模型中肾组织存在缺氧,其特征为肾髓质的氧合水平降低早期出现并持续存在,肾皮质的氧合水平在后期逐渐降低,AAN与GM所致ATN有所不同,可能是促进肾间质纤维化持续进展的原因之一。
王梓华[6](2010)在《BMP-7对马兜铃酸致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近年来,含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 AA)成分的中草药所致的肾损害―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 AAN)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动物实验和临床病理资料已证实AAN病理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肾小管间质纤维化(renal 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RIF)。由于AAN比一般慢性间质性肾炎进展迅速,数月或1-2年内即可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预后极差,危害较大,因此探讨AAN的发生机制及并设计相应的防治方法尤为重要,由此产生的新认识和治疗药物将为临床提高AAN防治水平提供重要的帮助。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BMP-7),也被称之为成骨蛋白-1(Osteogenic Protein-1,OP-1),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FG-β)超家族中的一个亚群。研究已经发现BMP-7在肾发育和多种肾疾病模型中(单侧输尿管梗阻肾模型、肾缺血模型、糖尿病肾病模型、IgA肾病模型等)发挥重要的抗损伤作用,但BMP-7能否保护AA对肾小管损伤尚不清楚。本课题通过建立AAN的体外细胞损伤模型,研究AA所致肾小管损伤的机制并探讨BMP-7的可能保护机制。方法:本课题分2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观察马兜铃酸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uman 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HK-2)的损伤作用,筛选出AA对HK-2细胞的最佳致伤浓度。实验分组如下:正常对照组(仅加入培养液),AA30组(AA的终浓度30μmol/L),AA60组(AA的终浓度60μmol/L),AA120组(AA的终浓度120μmol/L)。第二部分:探讨BMP-7对马兜铃酸致HK-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根据第一部分的研究得出AA对HK-2细胞的最佳致伤浓度是60μmol/L。实验分组如下:正常对照组(仅加入培养液), AA60组(AA的终浓度60μmol/L), AA60+BMP500组(AA的终浓度60μmol/L,BMP-7的终浓度是500ng/ml),AA60+BMP1000组(AA的终浓度60μmol/L,BMP-7的终浓度是1000ng/ml)。细胞培养48h后,为了观察AA引起的细胞损伤表现以及BMP-7是否有保护作用,进行以下指标的检测。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通过生化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LDH的含量和CCK8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激活型Caspase-3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α-SMA和E-cadherin的表达,ELISA测定细胞上清液中TGF-β1和Ⅲ型胶原的含量。旨在观察AA对HK-2细胞增殖、凋亡、膜损伤及上皮-间充质转分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及BMP-7对AA所致HK-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结果:第一部分:1、正常对照组HK-2细胞呈现鹅卵石样结构,AA30组中部分细胞伸长呈梭形,AA60组大多数细胞胞体拉长,呈现梭形,失去鹅卵石样上皮细胞结构,AA120组中多数细胞聚缩、变圆,发生坏死。2、AA可引起HK-2细胞增殖抑制,凋亡增加, LDH含量增加,凋亡可能与激活型Caspase-3表达增多有关。3、低浓度(30,60μmol/L)的AA可使HK-2细胞E-cadherin表达减弱,α-SMA表达增强,TGF-β1和Ⅲ型胶原分泌增加。4、在60μmol/L浓度的AA作用下,HK-2细胞损伤表现典型,有明显的EMT形态学改变,因此选用此浓度作为AA对HK-2细胞的最佳致伤浓度进行第二部分的实验。第二部分:在AA60+BMP500组和AA60+BMP1000组中观察到,与AA60组比较,细胞形态改变不明显,细胞增殖增加,凋亡率降低,激活型Caspase-3的表达及LDH释放减少,TGF-β1及Ⅲ型胶原的分泌减少,且BMP-7浓度越高,上述表现越显着。结论:1、AA可引起HK-2细胞增殖抑制,凋亡增加,凋亡可能与激活型Caspase-3表达增多有关。2、低浓度(30,60μmol/L)的AA可促使HK-2细胞发生EMT,且EMT发生可能与TGF-β1分泌增加有关。3、BMP-7能有效减轻AA致HK-2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减少激活型Caspase-3的表达有关。4、BMP-7能有效逆转AA引起HK-2发生EMT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减少TGF-β1及ECM成分之一Ⅲ型胶原的分泌有关。总之,BMP-7在AA所致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中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为AAN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陈文霞[7](2009)在《细辛长期毒性对SD大鼠肾组织形态学和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细辛一味常用中药。细辛的用量用法问题屡有争议,一直困扰着中医药学术界和临床工作者,极大地制约了细辛的临床应用和疗效的发挥。近年来,对于细辛的毒性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初步证明了细辛有毒,不仅可对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影响,而且对肝、肾、心等重要脏器均有损害。本课题拟从动物实验着手,深入展开细辛长期毒性对肾组织形态学及功能影响的研究,旨在为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细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细辛低剂量组、细辛中剂量组、细辛高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30只。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组织形态学:在各组动物的给药期和恢复期后及时取其肾脏,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细辛长期毒性对SD大鼠肾组织形态学的影响。2.肾功能:在各组动物的给药期和恢复期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SD大鼠的血液进行检测,分析细辛长期毒性对SD大鼠肾功能的影响。结果1.一般情况:中、高剂量组少数SD大鼠在给药期出现呼吸急促、全身抽搐、精神萎靡、活动减少、外耳廓和舌质紫绀、皮毛杂乱、失去光泽等现象。各组SD大鼠的体重和摄食量随着实验周期的推移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增长幅度和速度不同。本实验结果显示,高剂量组SD大鼠体重和摄食量在给药期和恢复期与对照组相比除给药期摄食量有显着减少(P<0.05)外,其余均有非常显着减少(P<0.01)。提示长期大量服用细辛根散剂对SD大鼠体重和摄食量及一般情况有明显影响。2.组织形态学:本研究观察发现,细辛毒性对SD大鼠肾组织形态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轻者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重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组织充血。因此,从细辛对肾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来看,细辛造成的肾损害以不同程度炎性浸润伴纤维组织增生和组织充血为主要特征。细辛对肾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病损的程度与其用药剂量有着密切关系,即细辛用药剂量小,病损程度轻;反之,病损程度重。3.肾功能各给药组SD大鼠在给药期和恢复期BUN和Scr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长期、大量使用细辛根散剂对SD大鼠BUN、Scr无明显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我们选择的BUN和Scr这两项肾功能检测指标在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受损的早期阶段,受损不超过50%时,因为肾的储备力和代偿能力很强,这两项指标仍可正常。但对肾功能的损害不能排除。另外,研究表明细辛根和根茎中不含AA或仅含痕量AA,对肾脏构成的损害很轻微,这也是实验中给药组SD大鼠BUN和Scr两项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的原因之一。恢复期各组病损情况均较给药期明显好转,其中低剂量组未见明显病理改变,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病损程度也明显减轻,仅见炎性细胞浸润。由此可见,细辛对实验动物造成的损伤性病变是可逆的,不会产生延迟性毒性反应。结论1.长期大量服用细辛可影响SD大鼠的饮食和体重,表现为饮食减少和体重减轻。2.细辛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导致以不同程度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组织充血为主要特征的肾损害。3.长期大量使用细辛虽然对SD大鼠的BUN和Scr这两项肾功能指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对肾功能的损害不能排除。4.细辛对SD大鼠造成的肾损害是一种可逆性损害。停药恢复2周后,肾组织的损害明显减轻。
陈文霞,田广宇,周祯祥[8](2009)在《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研究概况》文中提出
王冬燕[9](2009)在《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医学的肾脏疾病属于中医的“水肿”、“淋证”、“腰痛”、“癃闭”、“关格”等病范畴,中医古代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国以来的西医学迅速发展,对于肾脏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手段不断提高,但是由于肾脏疾病发病机理复杂,单纯中医中药疗效欠佳,而西药又有极大的副作用,因此,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的确是治疗肾脏疾病的有效方式。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回顾,对各阶段中西医结合对肾脏疾病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文献学基础。正文共分为7个部分,首先对近代的中西医汇通和现代的中西医结合进行了简要回顾;第二部分对中医脏腑学说的肾与西医解剖生理的肾脏的兼容与差异进行了考辨;第三部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回顾;第四、五、六部分,分别研究了有效单味中药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常见肾脏病诊疗思路的变迁,中草药肾损害的问题;第七部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历史经验进行客观的评价,为今后治疗肾脏病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借鉴。
杨学东,曹菊,王霄英,屈磊,刘刚,李晓玫,蒋学祥[10](2009)在《应用BOLD MRI评价马兜铃酸和庆大霉素所致急性肾小管坏死大鼠模型的肾组织氧合水平》文中认为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以往研究提示缺血缺氧机制可能参与了肾小管修复不良及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然而,由于受方法学的制约,目前仍缺乏AAN中组织缺氧的直接证据。本研究尝试应用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 MRI)来观察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所致急性肾小管坏死(ATN)大鼠的肾组织氧合水平特点,并与庆大霉素所致ATN模型进行比较。方法:2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2)、AAN模型组(n=7)和庆大霉素组(GM,n=9),分别背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马兜铃酸钠盐生理盐水溶液(AA-I 25mg/kg/日)和庆大霉素(200mg/kg/日)共4日,于给药后第7日处死。给药后第4日及第7日行大鼠肾脏BOLD MRI成像,并留取血、尿及肾脏标本,观察肾功能及肾脏病理改变。结果:AAN组大鼠第7天时血肌酐及尿NAG酶水平显着增高,肾脏病理结果显示,病变部位主要位于皮髓交界区,表现为肾小管弥漫性坏死,无间质水肿或炎细胞浸润。BOLD-MRI显示,AAN组与对照组相比,肾髓质自旋-自旋驰豫率(R2*)在第4天(50.6±15.6 1/s vs.35.6±4.3 1/s,P=0.003)和第7天(58.4±14.8 1/s vs.37.8±3.6 1/s,P=0.004)均显着升高,肾皮质R2*在第7天较对照组显着升高(40.3±14.71/s vs.28.7±3.2 1/s,P=0.025)。GM组大鼠第7天时血肌酐及尿NAG酶水平均显着升高,但其肾脏R2*变化趋势与AAN组明显不同,主要表现为肾皮质R2*值在第7天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7.7±2.7 1/s vs.28.7±3.2 1/s,P<0.001)。结论:急性AAN大鼠模型中肾组织存在缺氧,其特征为肾髓质的氧合水平降低早期出现并持续存在,肾皮质的氧合水平在后期逐渐降低,与GM所致ATN有所不同,可能是促进肾间质纤维化持续进展的原因之一。
二、对马兜铃酸肾病的新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马兜铃酸肾病的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剖析 ——以“龙胆泻肝丸”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文献综述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文献综述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1 选题目的 |
1.3.2 选题意义 |
第二章 风险的本质与特征 |
2.1 风险的本质 |
2.1.1 风险定义的演变 |
2.1.2 风险的本质 |
2.2 当代风险的特征 |
2.2.1 当代风险的社会性 |
2.2.2 “龙丸案”风险的社会性 |
第三章 风险的生长与爆发 |
3.1 风险的生长 |
3.1.1 风险生长的条件 |
3.1.2 风险生长的机制 |
3.1.3 “龙丸案”中风险的生长 |
3.2 风险的爆发 |
3.2.1 风险爆发的形式 |
3.2.2 “龙丸案”风险的爆发 |
第四章 风险与社会变迁 |
4.1 风险与社会变迁的表现 |
4.1.1 风险与理性的变迁 |
4.1.2 风险与政治的变迁 |
4.1.3 风险与知识的变迁 |
4.2 “龙丸案”风险与社会变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龙胆泻肝丸”事件要点 |
附录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2)壮药通城虎醇提物肾脏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通城虎的急性毒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讨论 |
5.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大鼠单肾切除模型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讨论 |
5.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通城虎醇提物对大鼠单肾切除条件下肾毒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讨论 |
5.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通城虎醇提物对单肾切除大鼠与健康成年大鼠肾毒性的比较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讨论 |
5.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3)代谢酶在马兜铃酸肾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AA分子结构与毒性之间的关系 |
2 AA的代谢 |
3 参与AAI氧化代谢的酶及其在AAN中的作用 |
4 参与AAI还原代谢的酶及其在AAN中的作用 |
5 结语 |
(4)HPLC法对细辛含药血清中AAⅠ的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AAⅠ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和空白血清组溶液的制备 |
2.3 系统适用性实验 |
2.4 标准曲线的制备与线性考察 |
2.5 精密度考察 |
2.6 稳定性考察 |
2.7 加样回收率考察 |
2.8 细辛含药血清中AAⅠ含量测定 |
3 讨论与体会 |
(6)BMP-7对马兜铃酸致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BMP-7 对马兜铃酸致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马兜铃酸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BMP-7 在马兜铃酸致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结论 |
致谢 |
照片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骨形态发生蛋白-7 与肾脏疾病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马兜铃酸与肾脏疾病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7)细辛长期毒性对SD大鼠肾组织形态学和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材制备 |
1.3 实验器材 |
1.4 动物分组 |
1.5 给药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肾组织形态学改变 |
2.3 肾功能变化 |
讨论 |
1 开展中药肾毒性研究的必要性 |
2 实验中的相关问题 |
2.1 药材 |
2.2 剂型 |
2.3 剂量 |
2.4 实验周期 |
2.5 实验动物 |
2.6 给药途径 |
3 肾功能测定的主要观察指标及意义 |
3.1 血清尿素氮(serum urea nitrogen,BUN): |
3.2 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 |
4 细辛长期毒性对SD大鼠肾组织形态学和功能影响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文献综述 |
在校期间获奖情况、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8)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马兜铃酸肾病的由来 |
2 含AA药物及制剂 |
3 AA的肾毒性机理说 |
4 AAN的临床分型 |
5 AAN的治疗与预防 |
(9)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西医结合相关概念辨析 |
一、近代以来的中西汇通 |
(一) 中西汇通思潮的形成 |
(二) 中西汇通学派的概念 |
(三) 中西汇通学派的主张及贡献 |
二、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的兴起与发展历程 |
(一) 中西医结合起点的界定 |
(二) 中西医结合与中西汇通的区别 |
(三)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程 |
第二部分 脏腑学说的肾与西医解剖生理的肾脏的兼容与差异考辩 |
一、中医学肾脏象理论 |
(一) 中医肾脏象理论的解剖学基础 |
(二) 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 |
(三) 肾主水 |
(四) 从膀胱的脏象生理说明肾主水的功能 |
二、西医肾脏解剖生理 |
(一) 肾脏的结构 |
(二) 肾脏的生理功能 |
三、中医肾脏功能理论与现代肾脏生理学的兼容 |
(一) 肾与水液代谢 |
(二) 肾与骨的关系 |
(三) 肾与血的关系 |
第三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三个发展阶段 |
一、早期阶段(20 世纪50~60 年代) |
(一) 时代背景 |
(二) 学科发展概况 |
(三) 代表人物 |
(四) 西医对肾脏病的诊断与治疗 |
(五) 肾脏病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
(六)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研究 |
(七) 小结 |
二、发展阶段(20 世纪70~80 年代) |
(一) 时代背景 |
(二) 学科发展概况 |
(三) 代表人物 |
(四) 病因病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
(五)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研究 |
(六) 小结 |
三、成熟阶段(20 世纪90 年代以后) |
(一) 时代背景 |
(二) 学科发展概况 |
(三) 代表人物 |
(四) 病因病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
(五)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研究 |
(六) 小结 |
第四部分 单味中药用于肾脏病治疗的研究与探索 |
一、雷公藤及其提取物 |
(一) 本草方面的论述及用于肾脏病治疗的缘由 |
(二) 早期研究及辅助用药阶段 |
(三) 深入研究及作为主药应用阶段 |
(四) 推广应用阶段——成为疗效可靠的免疫抑制剂 |
二、冬虫夏草及其替代物 |
(一) 本草方面的论述及用于肾脏病治疗的缘由 |
(二) 提出用于肾脏病——从传统的补肾功效到用于治疗肾功能衰竭 |
(三) 有目的的进行研究阶段——改善肾功能的临床观察与保护残余肾功能的实验研究 |
(四) 深入研究及推广应用阶段——作用机制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
三、大黄及其提取物 |
(一) 本草方面的论述 |
(二) 初步研究应用阶段——从传统通腑泄浊到尿毒症治疗 |
(三) 深入研究阶段——大黄延缓肾功能衰竭的机制与有效制剂的研究 |
(四) 推广应用阶段——向多种肾脏病应用的拓展 |
第五部分 常见肾脏病诊疗思路的变迁 |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
(一) 西医临床分型的演变 |
(二) 中医分型标准的演变 |
(三) 治疗思路的变迁 |
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
(一) 西医诊疗思路进展 |
(二)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进展 |
三、肾小管-间质性疾病 |
(一) 开始重视肾小管间质性肾病 |
(二) 防治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 |
第六部分 中药肾损害问题的研究 |
一、古代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
二、本草书中对马兜铃酸属中草药的论述 |
三、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现 |
四、马兜铃酸肾病的研究 |
(一) 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机制 |
(二) 中国和欧洲马兜铃酸肾病的比较研究与综合评价 |
五、对木通、防己等中草药肾损害的研究 |
(一) 木通毒性的研究 |
(二) 防己的肾毒性研究 |
六、分析与展望 |
第七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经验 |
(一) 奠定了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理论基础 |
(二) 深化了对肾脏病病因病机理论的认识 |
(三) 丰富了肾脏病的诊断方法 |
(四) 确立了肾脏病的一系列治则治法 |
(五) 发现了治疗肾脏病的有效药物 |
(六) 建立了临床疗效评价的科学体系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的启示 |
(一) 发古启今是永远不变的研究主题 |
(二) 中西医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
(三) 多学科交流促进肾脏病研究发展 |
(四) 创立新的医学思维模式 |
讨论 |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优势 |
(一)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二)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
(三) 将中西医病机理论有机结合 |
(四) 发挥中药药理的作用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不足 |
三、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详细摘要 |
四、对马兜铃酸肾病的新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剖析 ——以“龙胆泻肝丸”事件为例[D]. 侯茂鑫. 北京化工大学, 2014(08)
- [2]壮药通城虎醇提物肾脏毒性研究[D]. 凌兰兴. 广西医科大学, 2013(S1)
- [3]代谢酶在马兜铃酸肾病中的作用[J]. 陈敏,宫丽崑,任进. 中草药, 2012(02)
- [4]HPLC法对细辛含药血清中AAⅠ的含量测定[J]. 黄必胜,周祯祥,黄保希. 中药与临床, 2011(05)
- [5]马兜铃酸和庆大霉素对大鼠急性肾小管坏死模型肾组织氧合水平的影响[J]. 曹菊,杨学东,王霄英,屈磊,刘刚,李晓玫. 中华医学杂志, 2010(17)
- [6]BMP-7对马兜铃酸致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王梓华. 第三军医大学, 2010(04)
- [7]细辛长期毒性对SD大鼠肾组织形态学和功能的影响[D]. 陈文霞. 湖北中医学院, 2009(10)
- [8]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研究概况[J]. 陈文霞,田广宇,周祯祥.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9(02)
- [9]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D]. 王冬燕.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10]应用BOLD MRI评价马兜铃酸和庆大霉素所致急性肾小管坏死大鼠模型的肾组织氧合水平[A]. 杨学东,曹菊,王霄英,屈磊,刘刚,李晓玫,蒋学祥. 第六届医学影像山东国际论坛、山东省第十八次放射学学术会议暨山东省第十六届医学影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