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山地税不断强化内部审计(论文文献综述)
鲁兆明[1](2020)在《CQ环保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在“营改增”、“费改税”以及国地税机构改革等大环境下,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不断提高,税收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与此同时,为了响应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国家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环保行业的不断探索。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环保行业的发展进入到重大的转折时期,企业数量与日俱增,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目前环保企业普遍没有意识到税务风险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没有能够采取及时的管理措施,最终增加了企业的税务成本,损害了企业的社会形象。鉴于此,通过对税务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帮助环保企业识别、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降低对企业造成的损失程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CQ环保公司成立于2001年,属于国有大型企业,下属21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和7家合营、联营公司,主营业务为自来水销售业务、污水处理业务以及工程施工业务。此外,CQ环保公司对于税务风险不够重视,其内部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也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税务风险。因此,对CQ环保公司税务风险的分析和管理体系的构建,给整个环保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的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税务风险及其管理的研究,为本文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接着,对CQ环保公司的基本涉税情况和财务情况进行了一个简要概述后,借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过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纳税评估分析指标,从整体上对CQ环保公司的税务风险进行配比分析和分税种评估企业的税务风险,定量地分析CQ环保公司主要税种的缴纳情况,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然后再通过定性分析CQ环保公司涉税业务活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深入剖析了CQ环保公司目前在税务方面所存在的风险。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挖掘CQ环保公司在税务风险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发现公司在税务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监督和沟通交流上存在着不足之处。最后,根据分析并结合CQ环保公司的实际税务管理情况,对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意见。本文通过分析CQ环保公司目前税务风险管理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不足,旨在帮助CQ环保公司提高其税务风险管理能力,完善其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帮助公司实现长远健康发展。此外,希望本文的研究内容能够对我国其他环保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帮助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罗洪楠[2](2019)在《RS房地产公司纳税筹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房地产企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房地产企业的税收占国家总税收的比例逐年提高。据财政部发布的《2017年财政收支情况》显示,2017年全年土地和房产相关的税收征收额占比重超过35%,如果考虑房地产行业对银行信贷和建筑业等相关行业的拉动,这一比重将会更高。本文的研究对象——RS房地产公司,近三年来也出现了税负逐年攀升的现象,与此同时,由于企业前期开发投入量高、同行竞争激烈、政府相关部门出台“限购限贷”政策等种种因素,RS房地产公司开始试图通过“开源节流”的方式,以适当降低自身成本为途径,缓解上述因素带来的压力。通过比对RS房地产公司的财务数据发现,综合来看,RS房地产公司缴纳的税费在房地产开发成本中构成比例较大,相比于土地成本和各项开发成本,适度地对应纳税额进行筹划较其他降低成本的方法更为可行。本文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根据2016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的税法规定,结合着纳税筹划的理论和应用,以RS房地产公司为分析对象,联系RS房地产公司在经营上的特点和目前的税负现状,综合考虑在各开发流程中所涉及的税种,设计了纳税筹划施行的具体方案,在众多方案中挑选出更适合RS房地产公司的筹划方案,并将方案应用于RS房地产公司其一个开发项目中,并对筹划方案实施前后盈利能力、企业效益和税收负担等变化进行评价分析,结合筹划过程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建议和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丰富房地产企业纳税筹划实践经验,提供一定的帮助。
吕舒琦[3](2019)在《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实施框架研究 ——以R省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同时要“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实现人民病有所医。近年来,人民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作为自身“保命钱”的医疗保险基金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报销水平不断提高,药品价格数次下调,但是人民的个人医疗费用负担并未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医疗保险基金运行不规范、管理不严格导致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违法行为层出不穷,极大地威胁了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国家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负有维护人民权益的责任。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开展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工作,揭示医疗保险基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隐患,提出相应的建议,有利于促进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保障医疗保险基金安全运行,从而维护人民根本医疗权益。因此,研究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实施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当前国内外医疗保险基金审计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其次,阐明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委托代理理论、项目管理理论、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理论;再次,明确提出了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实施框架,并结合当前我国审计机关开展的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实施经验与R省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实施具体案例进行例证分析,指出当前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实施面临的审计客体和内容复杂、绩效审计力度不足、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缺少跨学科复合型审计人才、计算机审计技术有待提升的困境;最后,得出研究结论,提出解决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实施困境的对策建议,并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当前关于医疗保险基金审计的文献研究大多从审计的必要性或医疗保险基金运行某环节审计的单方面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提出了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实施框架,对各个要素进行了详细全面地阐述;二是充分收集审计机关开展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实施工作的相关资料与R省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实施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审计实施框架进行例证分析,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医疗保险基金审计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新时代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黄恺[4](2017)在《中小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管控研究 ——以整装企业为例》文中指出中小企业在税收贡献方面的地位完全不亚于大型上市公司,2015年其税收贡献率就超过了50%,其中企业所得税收入占全国税收总收入21.72%。地位如此之高的中小企业却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悲伤的事实,乡镇企业的偷逃税面为60%,城乡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偷逃税面为80%。根据对某市51家中小企业情况的调查分析,90%以上的都存在账外经营。它们主要通过现金交易、体外循环,从原材料购进、生产到销售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设“账外账”。账外偷税,其隐蔽性强,手段也极为巧妙,一般很难查处,国家税收也因此流失严重。据已查处的资料显示,某些偷税的“账外账”额度是实际交纳税款的数十倍乃至数百倍。因此,研究中小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管控迫在眉睫。本文以管理理论、控制理论和风险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分析、实证分析、调查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分析中小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存在的原因,从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决策评价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江苏省常州市某区156家中小整装工业企业为样本,建立企业所得税评估指标体系,分析企业所得税纳税的健康状况。目的在于降低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提高税收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纳税成本,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管理者及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完善风险防范手段,增加风险管理措施。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中小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管控“四位一体”的基本思路,即强化风险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建立内控制度和完善岗位职责。由于作者本人理论知识储备有限,实践经验缺乏,分析问题不全面,本文研究结论只是初步探讨中小企业所得税税务风险管控,其他种类的中小企业及其他税种的税务风险需要进一步探索。
张洪泽[5](2017)在《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研究 ——以S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跟踪审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逐年增加,政府财政的投资领域及投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由于政府投资项目一般工期较长、开展情况较为复杂,以概算执行情况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为主的传统审计已不能满足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需要。因此,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应运而生,跟踪审计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有机结合,能有效的克服传统审计滞后性的弊端,及时揭露政府投资项目过程中存在的漏洞与问题,并积极提出整改意见,做到从源头上预防不正之风,防治贪污腐败,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同时,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还有利于提高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增加政府投资效益,保障国民经济长远稳定发展。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在我国开展已有近30年时间,但其在开展与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漏洞。解决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提高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质量,并促使其广泛应用,进而保障国家投资的经济性、效果性,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发展,是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跟踪审计相关文献的回顾与评述,基于系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总结跟踪审计的优势及必要性,对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目标、原则、职能定位、内容、方法及流程等进行阐述与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出案例中跟踪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法律法规、资源配置、体制及制度建设等层面总结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案例中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希望能对丰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理论、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推动跟踪审计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分析,为其他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葛梦彬[6](2016)在《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5年度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审计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河北省审计厅对2015年度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2015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部署和审计署工作安排,河北省审计厅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改革发展新要求,紧紧围绕厅党组制定的“审计要促发展”工作方针,坚持
杜坤[7](2016)在《非税收入预算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税收入是我国政府收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统观近些年来的财政数据,可知非税收入的增长呈现出非常规无序发展的态势,甚至在有些地方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一度超过税收,成为维系地方政府运转的“血液”。不过,此种局面并非财政收入的常态,亟需遏制本应作为补充政府财力的非税收入野蛮生长。通常认为,对非税收入的规制应当从征收、管理与支出三个层面进行,预算与支出管理的“缺位”与“不到位”始终是阻碍非税收入规制的绊脚石。新近修葺一新的《预算法》对非税收入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例如全口径预算、限制财政专户、明确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非税收入在复式预算体系的定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预算法》对“野蛮生长”的非税收入立法回应,意味着对非税收入规制从重视“征管层面”修补向关注“管理与支出层面”的深刻转变。尽管《预算法》发出将政府所有收支纳入预算的“最强音”,这只不过是在规制非税收入的漫漫长路上跨出的第一步,不代表非税收入问题的完美解决。总体上可以说,对非税收入预算的规制既是《预算法》的重心所在,又是《预算法》不容回避的软肋。不彻底的分税制引发地方政府对非税收入的过度依赖,催生非税收入的蓬勃发展。作为“政府钱袋子”的预算理应要有所作为,“如何捏紧非税收入的钱袋子”毫无疑问成为预算法必须回答的问题。非税收入预算重要不等于对非税收入预算规制就完美无憾。事实上,控制非税收入预算不但需要科学完备的法律规则,更需要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之间的配合与协调。然而由于授权立法在非税收入预算条文中的大量应用、行政机关内部非税收入预算运行规则的缺失以及立法机关监督法律规则的不完备,例如尽管新预算法肯认了全口径预算,将政府所有收支都纳入预算之中,由此按照不同收入形式的具体特性构造出复式预算体系,但复式预算在内容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和重叠;对非税收入的定位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加之人大预算审批的虚化与弱化等等。非税收入预算规则的刚性有所减损,最终出现“看似有规则,但有效性欠佳”的尴尬局面。寻求非税收入预算规制的有效路径需要回归到真实的财政预算世界。以预算权配置的基本格局为线索,以非税收入预算流程为指引,将非税收入预算划分为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与立法机关监督控制两大体系,将财税法的“控权”思维植入非税收入预算在行政机关内部制约环节与立法机关监督环节,形成两大板块之间的耦合,以期改善非税收入规制的境况。有鉴于此,本文遵循“界定对象—揭示本质—价值考量—问题检视—制度完善”的逻辑脉络,界定非税收入预算的概念、归纳非税收入预算的特征、发展历程、理论根基、价值诉求,结合我国财政实践中非税收入预算管理的问题进行探讨。通过论证非税收入预算法律关系,立足于行政与立法机关预算权配置与非税收入预算的流程,梳理非税收入预算管理的立法与实践,提出构筑和完善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基本构造的设想。最后,反思非税收入预算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以及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的“中国图景”,提出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流程强化和统合非税收入预算行政机关内部制约法律体系,从“信息—对话—强制”维度整合与增强立法机关监督控制,以期对强化我国非税收入预算有所助益。按照这一基本思路,除导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五章探讨非税收入预算法律问题。第一章为非税收入预算范畴界定。界定非税收入预算概念范畴是首先应回答清楚问题。第一部分解读非税收入概念。非税收入概念不仅是探究非税收入预算的逻辑起点,也是非税收入类型化的前提。主要是厘清非税收入与税收的区别。第二部分是对非税收入预算概念和法律特征的分析。非税收入预算是对一般公共预算中非税收入部分、政府性基金预算以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总称。非税收入预算具有法定性、层级性、效率性等特征;第三部分归纳非税收入预算历史与现实,主要是对计划经济和转轨时期的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梳理。重温历史与规整现实是规范非税收入预算的重要步骤,在历史和现实的叙事中探寻非税收入预算症结之所在。第二章为非税收入预算的理论阐释。本章对非税收入预算的相关法学理论进行阐释。第一部分是整合非税收入预算法律关系。在公私交融的背景下以往法律关系权利义务说已无法全面厘清非税收入预算参与者之间的权力与权利配置。在反思分析法学范式下的预算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借用“法权中心主义”的“权力-权利”一体分析框架重新整合非税收入预算法律关系。第二部分是回答非税收入预算的正当性和合法性。预算民主与预算法定是非税收入预算存在必要性和合理性重要依据,是构造非税收入法律体系的理论基石。第三部分回答创设非税收入预算的终极目标。没有目标定位的制度设计,只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左顾右盼,非税收入预算既是“政府的钱袋子”,又是社会公众私人财产转化为公共财产的管道,透射出国家财政权与私人财产权之间微妙关系,因此将平衡两权关系定位为非税收入预算的终极目标。第三章为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基本构造。本章以非税收入预算权在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之间配置为指引,构造出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与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第一部分是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构造标准的设定。以非税收预算权力配置作为构造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的基准,根据《预算法》的规定,行政机关掌握非税收入预算的编制权、执行权,而立法机关则拥有非税收入预算的审批权和监督权。以此为理论的基点,将非税收入预算的法律体系划分为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和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第二部分是分述非税收入预算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主要涉及内涵、功能定位、实然情况等。第三部分是分述非税收入预算立法机关监督体系,主要涉及法律含义、功能定位、理念选择以及实然情况。第四部分则是对非税收入预算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与立法机关监督体系二则之间关系的探讨。事实上行政与立法体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是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同时立法机关监督体系反向作用于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倒逼行政机关不断完善非税收入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第四章为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的现实问题及其优化路径。本章从分流归位、权力配置以及控制手段三个层面优化非税收入预算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第一部分简要分析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存在的问题,如税费改革的进度缓慢、非税收入类型化有限、非税收入所有权归属摇摆不定,预算管理权划分不细致、预算控制手段不健全等。第二部分是对非税收入的分流归位。针对非税收入的体系庞杂的特征,有必要通过“减法”的形式对非税收入进行分流,在分流之后,对剩余的非税收入按照生成的依据将其归纳为依据公共权力、公共产权和其他类型三类。第三部分分析非税收入管理权在行政机关内部的分解与配置。在将凝结在非税收入资金之上的权力细化的基础上,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按照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原则进行分配。第四部分是对非税收入控制手段的强化与提升。按照非税收入预算内部“编制—执行—稽核”的流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梳理,提出从部门预算编制、深化收支两条线、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以及财政部门的绩效评价等建议。第五章为完善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立法机关对非税收入预算的监督与控制是预算法的题中之义,如何完善立法机关的监督是本章的重要使命。第一部分提出以“信息—对话—强制”作为分析非税收入预算立法机关监督的分析框架。三个分析要素之间具有密切的逻辑关联,只有在充分掌握非税收入预算信息的前提下,立法机关才能与行政机关平等对话,而且之后经过详细的询问、质询,立法机关才能动用手中的预算审批与监督权,对政府的非税收入预算草案进行规制。第二部分是分析非税收入预算中立法机关预算监督所面临的困境。包括预算信息所有权观念偏差、预算信息不完整、预算信息实体和程序规则缺失、人大对话能力有限、对话制度保障有限、预算权力配置不合理、预算修正权、分项审批权、资金拨款权尚付阙如。第三部分是优化立法机关获取监督的信息途径。包括理顺预算信息的归属逻辑、落实非税收入预算的全面性与详尽性、完善政府提供预算信息的法律规则。第四部分是完善立法机关预算监督的对话制度,主要包括修复人预算询问权、增设预算公开听证制度。第五部分是赋予立法机关实质性权力,主要包括赋予人大预算修正权、完善人大否决权的救济机制以及创设独立的立法审计机关。
褚思信[8](2014)在《提高辽宁地方财政收入质量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国和辽宁省的财政收入近二十年来都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财政收入的增长有利的推动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数量扩张,忽视财政收入质量提高,造成了环境污染、经济结构失衡、收入差距扩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财政收入质量的提高不仅能为政府职能行使提供可靠保障,更能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本文就是基于辽宁省历年的财政收入数据,通过借鉴和整理财政收入质量相关的文献资料,构建地方财政收入质量评价体系,以便为提高辽宁地方财政收入质量提供合理化建议。辽宁省财政收入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收入规模已经处于全国前列。但在收入结构方面仍然存在所得税比重低,非税收入增长快,主要税种占比较低等问题。与财政收入息息相关的产业结构方面,则存在第三产业比重低,产业税负不合理,装备制造业税收增长过快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辽宁省财政收入质量现状和问题的分析,为提高财政收入质量提出对策建议。政策建议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合理确定收入规模,协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二是在收入结构上,优化税制结构规范非税收入,发展县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三是完善相关法律,规范税收执法提高征管能力。文章的最后是对全文的总结,并且对未来的工作做出展望
杨文生[9](2014)在《基于监管视角的渔业互助保险运营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建立现代渔业保险制度对渔业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对于促进渔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保持渔区的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渔业互保协会组织渔民开展互助模式的渔业保险,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非营利性的渔业保险新路径。2007年以来,互保协会又与农业部、渔业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联合开展政策性渔业保险试点工作,渔业互助保险的业务规模和保障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13年3月1日起实施的《农业保险条例》,从法律制度层面界定了渔业保险的“政策性”特征,肯定了农业互助保险组织作为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的合法性。要在《农业保险条例》所设计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下,建立起以渔业互保协会为承保主体的覆盖全国、全行业的渔业保险制度,不仅需要发挥互保协会独特的运营优势和其作为非营利性组织与政府部门合作提供准公共产品、参与社会管理的身份优势,更需要以组织体系完备、管理科学规范、业务运营高效的渔业互助保险为依托,并将渔业互保业务逐步纳入保险监管的体系之中,完善治理结构,有效防范和化解运营风险。这对于发展历史较短、实力较弱,组织体系与业务运营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又特殊的互助保险组织来说,不仅是良好的发展机遇,更意味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在对渔业保险领域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评述和对相关基础理论进行阐述的基础上,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与方法,围绕我国渔业互助保险的运营绩效评价展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首先,对我国渔业互助保险的运营特点与监管现状的分析。以非营利组织为视角,从业务运营、治理结构、运营风险和监管几个层面分析渔业互助保险的运营特点,理性认识互保协会因组织性质与承保模式相结合而产生的运营优势;揭示政策支持对渔业互助保险运营绩效的影响;剖析互助运营中所面临的监管困境。其次,对构建监管导向渔业互助保险运营绩效评价体系必要性的探讨。一方面,绩效评价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增加互保运营的竞争实力,可以促进能力建设,增强互保协会的社会公信力,可以改善政府部门的信息沟通渠道,是渔业互助保险可持续发展与战略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保险监管的有效性不足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监管的低效率及监管空白,使渔业互助保险陷入监管困境。因而,为实现渔业互助保险运营经济效益与合法合规的双赢,使其运营目标与监管目标更加接近,弥补运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使其顺应保险业发展趋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使其治理结构得到完善并突出监管重点与特色,使监管方式更适应非营利互保组织的监管特点,提高监管效率,需要构建监管导向的渔业互助保险运营绩效评价体系。第三,采用平衡计分卡方法构建监管导向的渔业互助保险运营绩效评价体系。在总结保险企业绩效评价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中常用的平衡计分卡方法,并引入监管维度,构建出包括客户、财务、内部流程、创新与成长和监管五个维度的平衡计分卡运营绩效评价模型,对各维度进行内涵界定、成功关键因素及相互间的因果联系分析,设计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过程中的指标筛选、权重设置方法进行分析说明。第四,渔业互助保险运营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采集相关指标计算与权重赋值所需要的财务、业务和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五维度监管导向的渔业互保运营绩效评价体系,对山东省渔业互助保险的运营绩效进行实证分析,一方面检验评价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反映山东省渔业互助保险运营的总体绩效,为进一步完善运营管理,提升运营绩效水平寻找依据。最后,渔业互助保险运营绩效提升的政策与措施建议。结合实证研究的结论,从监管导向平衡计分卡运营绩效评价体系的五个维度,提出改善运营绩效的政策与措施建议,并将渔业互助保险运营绩效的改善,提升到渔业保险的战略发展与战略管理层面,为互保协会完善渔业互助保险的运营管理和政府部门制定对渔业保险的支持政策与扶持措施提供参考。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运用平衡计分卡,构建出包括监管在内的五维度渔业互助保险运营绩效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在各层级评价指标的设计上,不仅突出了互保协会在组织使命上的非营利性特色,而且针对渔业互保业务运营的实际情况对偿付能力、资产类、信息披露与治理结构等指标进行了调整与缩减。其次,将互保协会放在互益型非营利组织的视角下,突出其作为非营利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中应发挥的作用,分析其运营特点及其运营绩效评价中所应体现出的社会性,进而探求如何规范运营管理、完善治理结构、提升运营绩效的思路。
侯海涛[10](2014)在《AB银行河北分行国内保理业务内部审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内保理业务在我国快速发展,成为商业银行一类重要的融资产品。该产品一般不需要借款人提供额外担保,办理方便快捷,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国内保理业务对传统银行融资产品的替代率不断提高,风险逐渐显现,对其进行专项的内部审计也势在必行。本文首先介绍国内保理业务的基本概念、基本流程以及内部审计的基础理论。其次结合AB银行河北省分行的管理实际阐述国内了保理业务的经营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AB银行河北审计部的内部审计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对河北分行国内保理业务进行专项内部审计的必要性。接着,针对上述问题设计出一套对河北分行国内保理业务进行专项审计的方法,主要涉及审计方案的制定、非现场审计方法和现场审计方法,其中对非现场审计模型研发和疑点分析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最后,作者结合审计实践成果,选取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审计方法的应用进行了解析。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对银行国内保理业务内部审计流程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在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河北分行的经营实际,作者介绍了基本的审计流程和编制审计方案需要关注的几项主要内容;提出了三十余个非现场审计模型编制思路,给出应用方法;结合国内保理业务办理流程阐述了现场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履行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本文可以为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开展国内保理业务审计工作提供参考,也可对业务经办人员、管理人员的风险控制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二、唐山地税不断强化内部审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唐山地税不断强化内部审计(论文提纲范文)
(1)CQ环保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税务风险的研究 |
1.2.2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研究 |
1.2.3 文献评述小节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方法与可能的贡献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可能的贡献 |
第2章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分析 |
2.1 企业税务风险概述 |
2.1.1 企业税务风险的定义 |
2.1.2 企业税务风险的特征 |
2.1.3 企业税务风险的分类 |
2.2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理论 |
2.2.1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定义 |
2.2.2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特征 |
2.2.3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体系 |
第3章 CQ环保公司税务风险及其管理分析 |
3.1 CQ环保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1.1 CQ环保公司简介 |
3.1.2 CQ环保公司经营情况 |
3.2 CQ环保公司涉税情况及特点 |
3.2.1 CQ环保公司主要税种及税率情况 |
3.2.2 CQ环保公司收入和税款缴纳情况 |
3.3 CQ环保公司税务风险分析 |
3.3.1 整体税务风险指标配比分析 |
3.3.2 分税种评估税务风险 |
3.3.3 其他税务风险分析 |
3.4 CQ环保公司税务风险管理分析 |
3.4.1 组织管理现状 |
3.4.2 制度设计现状 |
3.4.3 信息沟通现状 |
第4章 CQ环保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缺陷的调查分析 |
4.1 问卷的设计发放与收集 |
4.1.1 问卷的设计 |
4.1.2 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
4.1.3 调查样本的分析 |
4.2 税务风险识别缺陷 |
4.2.1 缺乏科学系统的风险识别体系 |
4.2.2 缺乏动态风险识别的观念 |
4.3 税务风险评估缺陷 |
4.3.1 缺乏有效的税务风险评估体系 |
4.3.2 缺乏高素质专业税务人员 |
4.4 税务风险控制缺陷 |
4.4.1 未建立税务风险应对机制 |
4.4.2 缺乏日常业务税务风险点的控制 |
4.5 税务风险监督缺陷 |
4.5.1 缺乏有效的税务风险监督机制 |
4.5.2 未设立有效的内部风险监督机构 |
4.6 税务信息沟通缺陷 |
4.6.1 企业内部信息缺乏有效沟通与反馈 |
4.6.2 未搭建良好的对外税务信息沟通渠道 |
第5章 完善CQ环保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税务风险识别体系 |
5.1.1 建立科学系统的风险识别体系 |
5.1.2 加强公司涉税人员的培训与激励 |
5.2 完善税务风险评估体系 |
5.2.1 建立行之有效的税务风险评估体系 |
5.2.2 提高公司税务人员招聘质量 |
5.3 完善税务风险控制体系 |
5.3.1 建立税务风险应对机制 |
5.3.2 加强日常业务税务风险点的控制 |
5.4 完善税务风险监督机制 |
5.4.1 建立税务风险监督机制 |
5.4.2 建立有效的税务风险监督机构 |
5.5 完善税务信息沟通机制 |
5.5.1 加强企业内部信息沟通和反馈 |
5.5.2 加强企业与外部机构的沟通与交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CQ环保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现状的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RS房地产公司纳税筹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4 技术路线以及创新点 |
1.4.1 技术路线图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纳税筹划相关理论依据 |
2.1 纳税筹划定义与特点 |
2.1.1 纳税筹划定义 |
2.1.2 纳税筹划的特点 |
2.2 纳税筹划的原则、目标和方法 |
2.2.1 纳税筹划基本原则 |
2.2.2 纳税筹划的目标 |
2.2.3 纳税筹划的方法 |
2.3 纳税筹划理论基础 |
2.3.1 税收的价格理论 |
2.3.2 税收效应理论 |
2.3.3 有效纳税筹划的理论 |
第三章 RS房地产公司经营状况及纳税管理状况分析 |
3.1 RS房地产公司简介 |
3.2 RS房地产公司经营状况 |
3.2.1 RS房地产公司销售状况 |
3.2.2 RS房地产公司财务状况 |
3.2.3 RS房地产公司战略发展方向 |
3.3 RS房地产公司组织结构 |
3.4 RS房地产公司纳税管理状况 |
3.4.1 RS房地产公司财务部门组织结构 |
3.4.2 RS房地产公司纳税管理现状 |
3.4.3 RS房地产公司纳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5 RS房地产公司纳税情况分析 |
3.5.1 涉税种类分析 |
3.5.2 税负水平分析 |
3.6 RS房地产公司进行纳税筹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3.6.1 RS房地产公司纳税筹划的必要性 |
3.6.2 RS房地产公司纳税筹划的可行性分析 |
第四章 RS房地产公司纳税筹划方案设计 |
4.1 增值税筹划方案 |
4.1.1 销售方式的筹划 |
4.1.2 采购供货商价格的筹划 |
4.1.3 计税模式无差别平衡点的选择方法 |
4.2 土地增值税的筹划方案 |
4.2.1 从收入角度控制增值额 |
4.2.2 有效控制开发小区容积率进行纳税筹划 |
4.2.3 增大扣除项目的筹划 |
4.2.4 分解式销售的纳税筹划 |
4.2.5 提前取得发票 |
4.3 企业所得税的筹划 |
4.3.1 业务招待费的筹划 |
4.3.2 存货计价方法选择的筹划 |
4.4 纳税筹划方案在“四季花语城”三期项目的应用 |
4.4.1 “四季花语城”项目简介 |
4.4.2 纳税筹划方案的应用 |
4.4.3 筹划方案应用效果 |
第五章 RS房地产公司纳税筹划方案评价与保障措施 |
5.1 RS房地产公司纳税筹划效果评价 |
5.1.1 评价指标设计 |
5.1.2 从盈利角度进行评价 |
5.1.3 从企业效益角度进行评价 |
5.1.4 从税收负担角度进行评价 |
5.1.5 从税收遵从度进行评价 |
5.2 纳税筹划方案得以有效进行的保障措施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实施框架研究 ——以R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图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2.文献综述 |
2.1 医疗保险基金研究 |
2.2 医疗保险基金审计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3.理论基础 |
3.1 委托代理理论 |
3.2 项目管理理论 |
3.3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理论 |
4.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实施框架 |
4.1 医疗保险基金审计主体与客体 |
4.1.1 审计主体 |
4.1.2 审计客体 |
4.2 医疗保险基金审计目标 |
4.3 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内容与方法 |
4.3.1 筹集环节审计内容与方法 |
4.3.2 使用环节审计内容与方法 |
4.3.3 管理环节审计内容与方法 |
4.3.4 政策落实环节审计内容与方法 |
4.4 医疗保险基金审计结果运用 |
5.我国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实施总体分析 |
5.1 我国医疗保险基金发展情况介绍 |
5.2 我国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实施情况分析 |
5.2.1 审计实施经验总结 |
5.2.2 审计实施经验框架要素分析 |
5.3 我国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实施面临的总体性困境 |
5.3.1 审计客体和内容复杂导致医疗保险基金审计难度较大 |
5.3.2 标准缺失和资源限制导致医疗保险基金绩效审计力度不足 |
5.3.3 医疗保险基金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 |
6.R省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实施例证分析 |
6.1 R省基本情况介绍 |
6.1.1 经济方面 |
6.1.2 医疗卫生方面 |
6.2 例证分析 |
6.2.1 R省医疗保险基金审计主体、客体与目标 |
6.2.2 R省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内容与方法 |
6.2.3 R省医疗保险基金审计结果运用 |
6.3 R省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工作面临的特定性困境 |
6.3.1 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无法满足医疗保险基金审计需求 |
6.3.2 医疗保险基金信息共享不充分导致联网审计难 |
7.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加强医疗保险基金审计法制化建设 |
7.2.2 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绩效审计力度 |
7.2.3 强化医疗保险基金审计结果运用力度 |
7.2.4 加强跨学科复合型医疗保险基金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
7.2.5 基于信息共享推进医疗保险基金联网审计 |
7.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中小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管控研究 ——以整装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 |
1.4.2 不足 |
第2章 中小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管控的理论基础分析 |
2.1 管理理论 |
2.2 控制理论 |
2.3 风险理论 |
2.3.1 风险的概念及特性 |
2.3.2 风险管理 |
2.3.3 风险控制 |
2.4 中小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识别 |
2.4.1 非会计类核算风险的识别 |
2.4.2 会计类核算风险的识别 |
2.5 中小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评估 |
2.5.1 纳税风险分析 |
2.5.2 纳税风险评价 |
2.6 中小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控制 |
2.6.1 重视事前预防准备工作 |
2.6.2 严格事中管理控制工作 |
2.6.3 完善事后问题解决及预防工作 |
2.7 中小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控制决策及评价 |
2.7.1 纳税风险控制决策 |
2.7.2 纳税风险控制评价 |
第3章 中小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成因分析及其管控的必要性研究 |
3.1 中小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成因 |
3.1.1 纳税意识不正确 |
3.1.2 纳税风险观念不强 |
3.1.3 纳税水平不高 |
3.1.4 专业素质低下,责任心不强 |
3.1.5 内控制度不健全 |
3.1.6 职责岗位设置不合理 |
3.2 中小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管控研究的必要性 |
第4章 中小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案例分析——以整装企业为例 |
4.1 背景资料 |
4.2 中小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识别 |
4.2.1 非会计类核算风险的识别 |
4.2.2 会计类核算风险的识别 |
4.3 中小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分析 |
4.4 中小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评价 |
4.5 发现的问题 |
4.5.1 非会计类核算问题 |
4.5.2 会计类核算问题 |
第5章 完善中小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管控的政策建议 |
5.1 强化风险观念 |
5.1.1 建立风险与法律企业文化 |
5.1.2 制作风险管理手册 |
5.1.3 制作税法手册 |
5.2 提高综合素质 |
5.2.1 自身培养 |
5.2.2 外部招聘 |
5.3 建立内控制度 |
5.3.1 建立税务组织及岗位职责 |
5.3.2 统一企业内部税务管理标准,规范各环节业务流程 |
5.3.3 建立完善的内部税务汇报、复核机制 |
5.3.4 建立内部税务风险测评体系 |
5.4 完善岗位职责 |
5.4.1 财税相关岗 |
5.4.2 监督岗 |
5.4.3 管理决策岗 |
5.5 本文工作总结 |
5.6 未来发展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5)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研究 ——以S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跟踪审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文献 |
2.1.2 国内研究文献 |
2.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2.2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基本理论 |
2.2.1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定义 |
2.2.2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本质 |
2.2.3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特点 |
2.2.4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类型 |
2.3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理论基础 |
2.3.1 系统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2.3.4 免疫系统理论 |
3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优势及模式 |
3.1 政府投资项目传统审计与跟踪审计的对比分析 |
3.1.1 政府投资项目传统审计的弊端 |
3.1.2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优势 |
3.2 实施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
3.3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模式 |
3.3.1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目标 |
3.3.2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实施原则 |
3.3.3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定位 |
3.3.4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思路及内容 |
3.3.5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方法 |
3.3.6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程序及流程 |
4 S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跟踪审计案例分析 |
4.1 S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基本情况介绍 |
4.2 S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跟踪审计实际情况 |
4.2.1 项目准备阶段跟踪审计情况 |
4.2.2 项目实施阶段跟踪审计情况 |
4.2.3 项目竣工阶段跟踪审计情况 |
4.2.4 案例中跟踪审计取得的成果 |
4.3 S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跟踪审计存在问题 |
4.3.1 跟踪审计缺少法律保障 |
4.3.2 审计定位模糊不清 |
4.3.3 审计力量配备不足 |
4.3.4 审计独立性受到一定制约 |
4.3.5 尚未建立完整的业绩评价体系 |
4.4 S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跟踪审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4.1 跟踪审计相关法律制度建设落后 |
4.4.2 跟踪审计规范缺乏 |
4.4.3 审计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制约 |
4.4.4 双重领导体制影响严重 |
4.4.5 现行业绩考核机制不合理 |
5 完善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措施 |
5.1 健全跟踪审计相关法律法规 |
5.2 完善跟踪审计的操作规范 |
5.3 整合审计资源 |
5.3.1 充分利用社会审计资源 |
5.3.2 加大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力度 |
5.3.3 充分利用各领域专家的工作 |
5.4 推进地方审计机关领导体制改革 |
5.5 完善跟踪审计业绩评价体系 |
5.5.1 深化与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融合 |
5.5.2 构建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业绩评价体系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5年度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 |
二、省直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
三、税收征收管理审计情况 |
四、重大民生项目审计情况 |
五、金融审计情况 |
六、政府外债项目审计情况 |
七、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情况 |
八、审计移送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情况 |
九、加强财政管理的意见 |
(7)非税收入预算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文献回顾 |
三、对现有研究的评析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价值、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非税收入预算的范畴界定 |
第一节 非税收入概况 |
一、非税收入内涵的廓清 |
二、非税收入的具体内容 |
第二节 非税收入预算概念及其法律特征 |
一、非税收入预算的概念 |
二、非税收入预算的法律特征 |
第三节 非税收入预算的历史与现实 |
一、我国政府收入分类改革的历程 |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非税收入预算 |
三、转轨经济时期的非税收入预算 |
第二章 非税收入预算的理论阐释 |
第一节 非税收入预算法律关系 |
一、非税收入预算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
二、重新整合非税收入预算法律关系 |
第二节 非税收入预算控制的三个基本问题 |
一、控制主体 |
二、控制方式 |
三、控制程度 |
第三节 非税收入预算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
一、非税收入预算的正当性:预算民主 |
二、非税收入预算的合法性:预算法定 |
三、预算民主与预算法定之间的关系 |
第四节 非税收入预算的终极目标 |
一、非税收入预算产生条件:私人财产权的勃兴 |
二、非税收入预算发展动力:私人财产权与国家财政权的对立统一 |
三、非税收入预算终极目标:私人财产权与国家财政权分离与均衡 |
第三章 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基本构造 |
第一节 构造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必要性及其标准 |
一、构造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的必要性 |
二、构造非税收入预算法律体系标准 |
第二节 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规范非税收入预算的起点 |
一、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内涵界定 |
二、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基本要素 |
三、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的价值导向 |
四、行政机关内部制约的现实情况 |
第三节 立法机关监督体系:控制非税收入预算关键环节 |
一、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的法律含义 |
二、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的理论根基 |
三、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的法律价值 |
四、立法机关监督的现实情况 |
第四节 非税收入预算内部制约与监督体系之间的关系 |
一、在规制主体、途径和方法方面之差异 |
二、指向与目的趋于一致 |
第四章 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的现实问题及其优化路径 |
第一节 行政机关内部制约体系存在的现实问题 |
一、税费改革的进度缓慢以及有限的非税收入类型化 |
二、非税收入所有权以及预算管理权尚未明确细化 |
三、非税收入预算控制的手段不甚健全 |
第二节 分流归位:非税收入预算内部制约的前提条件 |
一、分流:进行税费改革 |
二、归位:非税收入的类型化 |
第三节 非税收入管理权的分解与配置:内部制约的必要条件 |
一、非税收入所有权的归属之争:国家所有 |
二、非税收入管理权之分解与配置分析 |
第四节 控制手段:非税收入预算内部制约的基本途径 |
一、预算编制阶段:细化部门预算 |
二、预算执行阶段:完善收支管理制度 |
三、预算监督阶段:稽查检查、绩效评价制度 |
第五章 立法机关监督体系的实施困境及其完善建议 |
第一节 立法机关监督的分析框架 |
一、立法机关监督的信息维度 |
二、立法机关监督的对话维度 |
三、立法机关监督的强制维度 |
第二节 立法机关实施预算监督所面临的困境 |
一、立法机关监督的“信息困境” |
二、立法机关监督的“对话困境” |
三、立法机关监督的“强制困境” |
第三节 优化立法机关监督信息途径 |
一、理顺预算信息的归属逻辑 |
二、落实非税收入预算的全面性和详尽性 |
三、完善政府提供预算信息的法律规则 |
四、设立立法机关预算研究机构 |
第四节 完善立法机关预算监督的对话制度 |
一、修复人大预算询问权的漏洞 |
二、增设预算公开听证制度 |
第五节 赋予立法机关实质性权力 |
一、赋予人大预算修正权 |
二、完善人大预算否决权的救济机制 |
三、创设独立的立法审计机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8)提高辽宁地方财政收入质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表清单 |
附图清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文献 |
1.2.2 国内研究文献 |
1.2.3 国内外研究特点及趋势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 |
第2章 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的理论分析 |
2.1 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的概述 |
2.1.1 财政收入质量 |
2.1.2 地方财政收入质量 |
2.1.3 提高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的内涵 |
2.2 提高我国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的必要性 |
2.2.1 提高财政收入质量是依法行政的要求 |
2.2.2 提高财政收入质量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 |
2.2.3 提高财政收入质量是应对当前经济环境的要求 |
2.2.4 提高地方财政收入质量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要求 |
2.3 提高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的相关理论 |
2.3.1 拉弗曲线 |
2.3.2 税收负担理论 |
2.3.3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
2.3.4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
第3章 辽宁省财政收入质量现状分析 |
3.1 辽宁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分析 |
3.1.1 辽宁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及趋势分析 |
3.1.2 辽宁地方财政收入弹性分析 |
3.2 辽宁省财政收入的构成分析 |
3.2.1 税收与非税收入构成分析 |
3.2.2 产业构成分析 |
3.2.3 行业构成分析 |
3.3 辽宁地方财政收入地区情况分析 |
3.3.1 地区发展差异分析 |
3.3.2 地区财政收入总量分析 |
3.3.3 各地财政收入构成分析 |
3.4 辽宁财政收入效率分析 |
3.4.1 地方财政自给率分析 |
3.4.2 税收与经济相关性分析 |
第4章 辽宁省财政收入质量实证分析 |
4.1 主成分分析方法 |
4.1.1 分析的基本原理 |
4.1.2 分析的基本步骤 |
4.2 财政收入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
4.2.1 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2 评价指标的选择 |
4.3 辽宁省财政收入质量评价 |
4.4 结论 |
第5章 辽宁地方财政收入质量存在的问题 |
5.1 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偏高 |
5.2 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结构不合理 |
5.2.1 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较高,而且有进一步提高趋势 |
5.2.2 非税收入不规范 |
5.3 税收收入构成不合理 |
5.3.1 体现财政收入效率的所得税比重低 |
5.3.2 主税种增长缓慢,小税种增长迅速 |
5.4 地方财政收入与产业发展水平不匹配 |
5.4.1 产业结构不合理 |
5.4.2 产业税负有待调整 |
5.5 装备制造业税负偏高 |
第6章 提高辽宁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的建议 |
6.1 合理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理顺财政与经济的关系 |
6.2 优化地方税制结构、提高主税种占税收入的比重 |
6.3 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降低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
6.4 财政大力支持发展县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 |
6.5 规范税收执法,提高税收征管的能力水平 |
6.5.1 构建部门信息共享及协作机制 |
6.5.2 提高企业自觉守法、依法纳税的意识 |
6.5.3 借助于社会中介的力量 |
6.6 健全相关法规,提高财政管理和监督水平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实证分析原始数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监管视角的渔业互助保险运营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3 研究目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目的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分析 |
2.1 互助保险制度的内涵与作用 |
2.1.1 互助保险的涵义和主要组织形式 |
2.1.2 互助保险制度的特点、地位与作用 |
2.2 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评价与治理 |
2.2.1 非营利组织的特征与作用 |
2.2.2 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评价 |
2.2.3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 |
2.3 保险监管与治理监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
2.3.1 保险监管的必要性 |
2.3.2 我国的保险监管目标与监管体系 |
2.3.3 保险监管模式、监管手段和主要监管内容 |
2.3.4 治理监管对保险公司绩效的影响 |
2.4 我国的渔业互助保险制度与运营绩效评价 |
2.4.1 我国的渔业互助保险制度 |
2.4.2 渔业互助保险运营绩效评价的作用 |
2.5 本章小结 |
3 我国渔业互助保险的运营特点与监管困境 |
3.1 我国渔业互助保险的运营特点 |
3.1.1 业务运营上的特点 |
3.1.2 治理结构上的特点——“民办公助”的二重性特征 |
3.1.3 渔业互助保险运营风险的特殊性 |
3.1.4 渔业互助保险业务监管的特殊性 |
3.2 政策支持对渔业互助保险运营绩效的影响 |
3.2.1 政策支持的空间与效应 |
3.2.2 政策支持与渔业互助保险运营绩效的相互作用 |
3.3 渔业互助保险面临的监管困境 |
3.3.1 我国保险监管的有效性不足 |
3.3.2 渔业互助保险的监管困境 |
3.4 本章小结 |
4 监管导向的渔业互助保险运营绩效评价体系 |
4.1 构建监管导向渔业互助保险运营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
4.1.1 实现经济效益与合法合规的双赢 |
4.1.2 保持目标一致性并弥补运营薄弱环节 |
4.1.3 顺应保险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趋势 |
4.1.4 改善渔业互保协会的治理结构 |
4.1.5 应对监管空白局面并提高监管效率 |
4.2 渔业互助保险运营绩效的评价方法 |
4.2.1 我国保险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
4.2.2 渔业互助保险运营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
4.3 监管导向的渔业互助保险运营绩效评价平衡计分卡模型 |
4.3.1 使命的引导作用 |
4.3.2 战略的核心地位 |
4.3.3 平衡记分卡的各个维度与内涵 |
4.3.4 各维度的成功关键因素及相互之间的因果联系 |
4.4 渔业互保运营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
4.4.1 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4.2 运营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
4.5 运营绩效的评价过程 |
4.5.1 指标筛选与优化 |
4.5.2 设置权重 |
4.5.3 计算评价分值并进行评价 |
4.6 本章小节 |
5 山东省渔业互助保险运营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
5.1 山东省渔业互助保险运营的基本情况 |
5.1.1 发展历程 |
5.1.2 运营管理 |
5.1.3 主要保险产品与保险责任 |
5.1.4 政策性渔业保险的主要业务收入与赔付情况 |
5.1.5 产品与服务创新 |
5.2 数据来源 |
5.3 指标筛选 |
5.3.1 单因素分析 |
5.3.2 主成分分析 |
5.4 指标赋权 |
5.4.1 确定五个一级指标的权重 |
5.4.2 确定客户维度各二级指标的权重 |
5.4.3 确定财务维度各二级指标的权重 |
5.4.4 确定内部流程维度各二级指标的权重 |
5.4.5 确定创新与成长维度各二级指标的权重 |
5.4.6 确定监管维度各二级指标的权重 |
5.4.7 底层指标权重分布 |
5.4.8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合成 |
5.5 评价结果 |
5.6 评价结论 |
5.6.1 综合绩效 |
5.6.2 客户维度绩效 |
5.6.3 财务维度绩效 |
5.6.4 内部流程维度绩效 |
5.6.5 创新与成长维度绩效 |
5.6.6 监管维度绩效 |
5.7 本章小节 |
6 提升渔业互助保险运营绩效的对策建议 |
6.1 统筹运营管理体系 |
6.1.1 加快全国统一的运营管理体系建设 |
6.1.2 开展渔业互保运营的绩效管理 |
6.1.3 构建监管导向的运营绩效评价体系 |
6.2 从监管维度提升渔业互保运营绩效的措施 |
6.2.1 构建适应互保协会治理与运营特点的监管体系 |
6.2.2 建立偿付能力指标体系与风险内控机制 |
6.2.3 完善互保协会的治理结构 |
6.2.4 强化利益相关者的表达机制 |
6.3 从创新与成长维度提升渔业互保运营绩效的措施 |
6.3.1 改进与创新互保产品 |
6.3.2 培养并提升专业队伍素质 |
6.4 从内部流程维度提升渔业互保运营绩效的措施 |
6.4.1 理顺各层级互保协会之间的业务管理组织体系 |
6.4.2 细化业务管理流程和操作规范 |
6.5 从财务维度提升渔业互保运营绩效的措施 |
6.5.1 推进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投保方式 |
6.5.2 丰富政府扶持的政策措施 |
6.5.3 改进运营风险处置手段 |
6.5.4 拓宽融资渠道 |
6.5.5 开展商业保险业务代理 |
6.6 从客户维度提升渔业互保运营绩效的措施 |
6.6.1 建立协会内部的合同纠纷调处机制 |
6.6.2 开展渔业互助保险的组织文化建设 |
6.7 本章小结 |
7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7.1.1 主要研究结论 |
7.1.2 主要研究不足 |
7.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
7.2.1 渔业互助保险运营绩效研究视角的丰富 |
7.2.2 渔业互保运营绩效评价方法的完善 |
7.2.3 渔业互保运营绩效评价标准的制定 |
7.2.4 渔业互保运营绩效实证研究的深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AB银行河北分行国内保理业务内部审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与实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 国内保理业务和内部审计概述 |
2.1 国内保理业务基础理论 |
2.2 国内保理业务基本操作流程 |
2.3 银行内部审计基础理论和方法 |
3 河北分行国内保理业务现状分析 |
3.1 河北分行国内保理业务发展情况 |
3.2 河北分行国内保理业务现状分析 |
4 河北分行国内保理业务审计方法设计 |
4.1 审计方案设计 |
4.2 非现场审计方法设计 |
4.3 现场审计方法设计 |
5 审计方法应用案例分析 |
5.1 第一还款来源有效性不足类问题 |
5.2 贸易背景不真实类问题 |
5.3 受让不合格应收账款类问题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国内保理业务审计调查问卷 |
四、唐山地税不断强化内部审计(论文参考文献)
- [1]CQ环保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 鲁兆明.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2]RS房地产公司纳税筹划研究[D]. 罗洪楠.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9)
- [3]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实施框架研究 ——以R省为例[D]. 吕舒琦.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4]中小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管控研究 ——以整装企业为例[D]. 黄恺. 集美大学, 2017(01)
- [5]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研究 ——以S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跟踪审计为例[D]. 张洪泽.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7(01)
- [6]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5年度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N]. 葛梦彬. 河北日报, 2016
- [7]非税收入预算法律问题研究[D]. 杜坤. 西南政法大学, 2016(01)
- [8]提高辽宁地方财政收入质量问题研究[D]. 褚思信. 沈阳大学, 2014(05)
- [9]基于监管视角的渔业互助保险运营绩效评价研究[D]. 杨文生.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10]AB银行河北分行国内保理业务内部审计方法研究[D]. 侯海涛. 华中科技大学,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