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基载药纳米粒的制备研究进展

壳聚糖基载药纳米粒的制备研究进展

一、壳聚糖基载药纳米微粒制备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群[1](2021)在《亲水-亲油两亲性壳聚糖的制备、性质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在羧甲基壳聚糖的氨基上进行修饰改性,制备了三种壳聚糖衍生物,分别是N-2-羟丙基-3-三甲基-O-羧甲基壳聚糖(HTCMCh)和N-2-羟丙基-3-丁基醚-O-羧甲基壳聚糖(HBCC)和N-2-羟丙基-3-(2-乙基己基缩水甘油醚)-O-羧甲基壳聚糖(H2ECC)并研究他们的性质和应用基础。主要工作分为以下五部分:(1)壳聚糖的性质及其亲水或疏水改性综述。主要介绍了壳聚糖亲水或疏水改性的方法及改性产物应用,提出本论文的立项意义和工作内容。(2)通过均相反应在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中以环氧季铵盐对O-羧甲基壳聚糖进行改性,合成了N-2-羟丙基-3-三甲基-O-羧甲基壳聚糖(HTCMCh)。FTIR、1HNMR和13C NMR证明HTCMCh的合成是成功的。取代度DS依赖于反应时间和原料的预处理pH,与温度和n环氧/n-NH2关联不大。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时间为2h,初始原料pH为9.47,n环氧/n-NH2为2/1,此时的取代度最大,为58.31%。XRD结果显示,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HTCMCh的结晶度降低,TGA结果显示,HTCMCh的热稳定性优于原料(O-羧甲基壳聚糖)。SEM图像证明HTCMCh薄膜具有光滑、均匀的截面形貌。HTCMCh反应时间由0.5h增加到2h,其膜的拉伸强度分别增加了,溶液由粘性转变为弹性流体证明了聚电解质间的静电和氢键相互作用。(3)通过均相反应在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以O-CMC、丁基缩水甘油醚和异辛基缩水甘油醚为原料,合成了PH响应的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N-2-羟丙基-3-丁基醚-O-羧甲基壳聚糖(HBCC)和N-2-羟丙基-3-(2-乙基己基缩水甘油醚)-O-羧甲基壳聚糖(H2ECC)。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时间为4 h,温度为80℃,n环氧/n-NH2为3/1,最大取代度为36.85%(HBCC)和37.95%(H2ECC)。XRD图谱显示,由于疏水段的引入,HBCC和H2ECC的结晶度均降低。HBCC和H2ECC的热稳定性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至10℃。HBCC和H2ECC具有抗菌活性。HBCC和H2ECC在水溶液中可以自聚集,临界聚集浓度分别在0.66-.56 g/L(HBCC),和0.57-1.07 g/L)(H2ECC)范围,疏水烷基的取代度越大,临界聚集浓度越低;聚集体的粒径为200-700nm,表面电荷为20m V,具有包载运输药物的潜质。HBCC和H2ECC聚集体对姜黄素的负载率和包封率分别达到17.3%和87.1%,且负载姜黄素的HBCC和H2ECC聚集体无毒。(4)研究了DS、浓度、pH、Ca2+对HBCC和H2ECC溶液流变性的影响。HBCC和H2ECC溶液的表观粘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在壳聚糖溶液中加入Ca Cl2时,一方面Ca2+与HBCC和H2ECC分子中的羧基通过静电力相互作用,诱导HBCC和H2ECC分子交联;另一方面,Ca2+发挥盐效应,屏蔽HBCC和H2ECC分子中的电荷,促进HBCC和H2ECC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溶液粘度和弹性模量均增大。随着取代度的增加,HBCC和H2ECC形成更多的胶束,不利于物理交联形成网络结构,粘度和贮藏模量随取代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HBCC和H2ECC溶液pH值的增大,HBCC和H2ECC溶液的表观粘度先减小后增大。(5)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HBCC和H2ECC交联膜的制备与性质。具体为HBCC和H2ECC通过戊二醛交联形成的膜。测试了膜的机械性能,水蒸气透过率,溶胀,透光,疏水性,热力学性能,形态,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交联的HBCC(H2ECC)膜具有更紧密的结构,较低的水蒸气透过率,较低的吸水率,较低的紫外线透过率,可见光透过率变化很小,接触角较小。交联HBCC(H2ECC)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成纤维细胞HFF-1无毒.通过乌式粘度计证明HBCC交联膜的分子量从第7天的472621下降到第35天的132613,H2ECC交联膜的分子量从第7天的442679下降到第35天的163944,这是可降解的。结果表明,戊二醛交联HBCC(H2ECC)薄膜可以作为一种可降解的包装材料。(6)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HBCC和H2ECC作为基材与不同交量亰尼平交联形成膜。分析了该薄膜的力学性能、水蒸气透射率、溶胀性、透光性、疏水性、热力学性能、形貌、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亰尼平交联HBCC和H2ECC膜溶液能够有效的延长草莓的保鲜时间及VC的含量。

许春丽[2](2021)在《多功能农药载药体系设计与调控释放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药是保障粮食安全与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对农药的刚性需求将长期存在。然而当前农药用量大和利用率低的问题仍客观存在,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农药“减施增效”的战略需求,2021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强调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利用功能材料改性与负载技术设计农药缓控释制剂,进行农药高效对靶沉积和可控释放,在促进农药减施增效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基于农药使用与防控剂量需求不匹配导致用药量大的问题,本研究以无机材料介孔二氧化硅和有机高分子材料多糖作为载体,创新农药负载方法,优化制备工艺,设计研发多功能性农药缓控释载药体系,并进行了释放特性及生物活性研究,旨在为农药新剂型的研发和农药减施增效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二氧化硅及其界面修饰载药体系的设计和性能研究a)设计了碳量子点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丙硫菌唑缓释纳米载药颗粒,缓释载药颗粒的生物活性效果优异,碳量子点赋予的荧光性有助于载药颗粒在植株中和菌丝体内的可视化观察,对于探究农药在作物体内的传输和分布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b)发展了基于乳液体系的同步羧甲基壳聚糖介孔二氧化硅界面修饰和嘧菌酯负载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改性后修饰载药,农药的载药量显着提高约6倍。未界面修饰的载药体系中有效成分嘧菌酯不具有敏感释放特性,而改性后载药体系具有p H敏感的释放特征:在弱酸性环境48 h累积释放量达到45%,而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48 h内累积释放量可达到66%。改性修饰前后载药颗粒的有效成分释放均符合Korsmeyer-Peppas模型。改性功能材料的引入可使载药体系的生物活性提高约17%,纳米颗粒可实现在菌丝体和植株内传输;c)构建了界面多巴胺和金属铜离子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嘧菌酯载药体系,以具有杀菌活性的金属铜离子可以作为药物分子和载体之间的“桥梁”,通过金属配位键调控农药分子的释放。金属配位纳米载药颗粒的释放为Korsmeyer-Peppas模型,金属配位调控后缓释效果更优异,在24h内累积释放分别达到59.8%,45.5%和56.1%。载体材料具有协同的杀菌活性,可以提高载药颗粒在靶标作物上的沉积效果。(2)天然多糖壳聚糖基载药体系的设计与性能研究a)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壳聚糖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乙酯接枝共聚物,利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吡唑醚菌酯微囊。载体材料的p H和温度敏感特性赋予微囊环境响应释放特性,吡唑醚菌酯的释放随着p H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微囊化后吡唑醚菌酯的光稳定性显着增高,对非靶标生物斑马鱼的急性毒性降低;b)通过离子交联法制备了金属锰基羧甲基壳聚糖基水凝胶,以丙硫菌唑为模式农药验证了负载不同的农药时所选用的金属离子具有特定性。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以载药量和包封率作为评价指标确定了水凝胶载药颗粒的最佳制备工艺:羧甲基壳聚糖的质量分数4%;油/水体积比1:10;Tween-80的质量分数2.0%;Mn2+的浓度0.2 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22.17%±0.83%和68.38%±2.56%。水凝胶载药颗粒的溶胀和有效成分的释放具有p H敏感特性,碱性条件下有效成分释放较快,酸性条件下释放最慢。在相同的有效成分剂量下,水凝胶载药颗粒与丙硫菌唑原药相比可以增强对小麦全蚀病的杀菌能力。载药体系对小麦的生长具有营养功能,还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降低丙硫菌唑在土壤中的脱硫代谢;c)以农药分子恶霉灵作为凝胶因子,以具有表面活性的海藻酸钠和羧甲基壳聚糖为载体材料,通过静电作用创新制备了具有不同流变性能的水凝胶载药体系。通过改变材料的比例可以得到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的水凝胶。水凝胶的溶胀具有离子和p H敏感特性,适用于土壤撒施场景的水凝胶载药体系可降低恶霉灵土壤中的淋溶,适用于茎叶喷雾的水凝胶载药体系可提高在靶标作物界面的沉积性能。本论文从载药体系中载体材料的选择和设计作为切入点,使载体材料在实现有效成分负载和控制释放的基本功能基础上,又赋予载体材料荧光性能、营养功能、靶向沉积和植物保护等功能特性。无机载体材料纳米介孔二氧化硅在提高载药颗粒传输性能的基础上,其荧光性能可实现载药颗粒传输的可视化,界面修饰提高载药颗粒的生物活性,同时调控有效成分的环境响应释放特性;有机载体材料壳聚糖基载药体系可以赋予有效成分温度和p H双敏感释放特性,同时发挥协同增效的生物活性和营养功能,提高农药靶向沉积和抗雨水冲刷能力。本研究充分围绕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界面修饰方法和高效的制备工艺,创新了农药负载方法,研发了功能型载药体系,为农药的减施增效和缓控释制剂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技术途径,对农药产品升级换代和利用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王贤书[3](2020)在《原位氮氧共掺杂壳聚糖基介孔碳制备及对药物吸附释放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介孔碳材料是一类新型非硅介孔材料,具有比表面积高、孔容大、孔径可调、表面易于修饰等优点,其较高的化学惰性、优异的导电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性质,在生物医学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成为了研究热点。但目前介孔碳的合成过程存在步骤繁杂、成本高、对环境不友好、分散性和润湿性能差等缺点而限制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本研究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壳聚糖作为新的碳氮前驱体,采用软模板和双模板法耦合喷雾干燥技术制备孔隙发达、孔径可调、润湿性能好的氮氧共掺杂介孔碳球,研究其结构、组成与润湿性能及药物吸附释放之间的构效关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了有序介孔碳CMK-3通过掺氮和氮氧共掺杂获得含氮官能团和氮氧官能团来提高材料的亲水性。通过氮氧共掺杂处理CMK-3材料的含氧量从3.21%增加到了17.9%,含氮量增加到了5.28%,改性后介孔碳材料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减少,通过改性介孔碳接触角从161.9°降低到138°,介孔碳的润湿性能得到一定程度提高。2.耦合喷雾干燥和直接碳化技术,运用壳聚糖-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F127)软模板法成功制备了氮掺杂介孔碳纳米粒(NMCS)。通过分析表明氮掺杂介孔碳材料孔隙发达,纳米粒子具有球形形貌,平均直径约为300~400 nm,具有蠕虫状介孔结构。随着模板剂用量的增加,孔径在3.05~6.09 nm逐渐增大,氮元素含量从6.32%减少为3.02%,孔容和比表面积先增加后减少,壳聚糖和模板剂F127质量比在6:2时比表面积达到868.9 m2/g,孔容为0.963 cm3/g,随着氮含量的增加接触角从150.7°减少到124.1°。进一步利用过硫酸铵(APS)对氮掺杂介孔碳进行氧化改性处理,提高介孔碳上的羧基和羟基含量,使得介孔碳的接触角从接触角从133.4°降低到58.2°,润湿性能得到了极大改善。3.利用壳聚糖/F127/TEOS/双模板法耦合喷雾干燥技术一步制得氮氧共掺杂介孔碳纳米粒(NMCS-x/3),研究了碳硅比C/Si对介孔碳材料孔结构、氮元素含量和润湿性能的影响,该材料孔隙发达,纳米粒子具有球形形貌和蠕虫状介孔结构,氮含量在6.04~4.75%,主要以吡咯氮和吡啶氮的形式存在,介孔碳的介孔孔径主要在2.01~3.65 nm,C/Si比为7/3时比表面积和孔容最大,分别为0.77 cm3/g和2061 m2/g,接触角均低于20°以下,有很好的亲水性和润湿性。4.用制备的材料对难溶性抗肿瘤药物羟基喜树碱(HCPT)进行吸附和释放性能研究,表明CMK-3和NO-CMK-3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最大吸附量分别为811.11 mg/g和805.93 mg/g;NMCs和O-NMCs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对HCPT药物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676.97 mg/g和647.20 mg/g;壳聚糖基双模板法制备的氮氧共掺杂介孔碳材料对HCPT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对HCPT的吸附量可高达1013.51 mg·/g,吸附量顺序为NMCs-5/3>NMCs-6/3>NMC s-7/3>NMC s-8/3,与其表面N含量顺序一致。5.介孔碳具有独特的纳米孔道结构,能够显着提高羟基喜树碱的释放速度,原料药12 h的释放率仅为22.7%,负载CMK-3和NO-CMK-3介孔碳材料后分别提高到76.43%和72.66%,负载NMCs和O-NMCs后分别提高到83.40%和81.11%,负载于原位氮氧共掺杂介孔碳材料后提高到86.67%以上。药物释放速率与介孔碳材料的亲水性,孔容和比表面积和pH值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酸性环境中释放较慢。6.以壳聚糖基双模板法制备的氮氧共掺杂介孔碳材料合成方法简单、制备过程友好、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可控,制备出的介孔碳材料分散性和润湿性能较好,球形形貌和纳米级的尺寸对于抗肿瘤药物载体具有一定优势,对于羟基喜树碱药物有较高的负载量,而且能够有效控制药物的释放,因此作为药物传输载体具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房邦仁[4](2018)在《细胞膜仿生壳聚糖基纳米载体用于蛋白药物的肺给药治疗》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细胞膜仿生的角度出发,针对蛋白质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基于细胞膜仿生磷酸胆碱改性壳聚糖PCCs,采用离子交联法构建了一种蛋白质药物细胞膜仿生纳米载体,系统研究了仿生纳米载体对重组FGF受体胞外段(msFGFR2c)的负载和释放、与呼吸道上皮细胞Calu-3、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的相互作用机制,并以博来霉素诱导肺纤维化大鼠为动物模型评价了经肺给药仿生纳米载体对msFGFR2c抗纤维化治疗效果的改善。首先,以msFGFR2c作为包载的目的蛋白,通过离子交联法制备了载药纳米微粒PCCs/msFGFR2c,并以水溶性季铵盐壳聚糖HTCC构建HTCC/msFGFR2c为对照,测得PCCs/msFGFR2c和HTCC/msFGFR2c的粒径分别在190nm和210nm左右,相应表面电位分别在0.81mV和9.7mV左右。PCCs/msFGFR2c、HTCC/msFGFR2c的包封率分别在47.2%和27.19%左右,载药量分别在9.4%和5.8%左右。原子力显微镜和透射电镜显示纳米粒子形态为类球型。体外释药试验得出:在24h内,PCCs/msFGFR2c在pH=5.5和7.4的体外环境下释放率分别达到了84%和76%,HTCC/msFGFR2c则分别为76%和70%,表明PCCs纳米系统具有较好的药物缓释功能。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当PCCs纳米粒(PCCs-NP)的浓度达到2.0mg/mL时,对MRC-5和Calu-3细胞均无毒性,而HTCC纳米粒(HTCC-NP)的浓度达到0.5mg/mL时就已经对MRC-5和Calu-3细胞有毒性,说明PCCs-NP的生物相容性优于HTCC-NP。细胞摄取实验结果表明:MRC-5和Calu-3细胞摄取PCCs和HTCC及其纳米载体粒子存在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在一定摄取时间和摄取浓度范围内呈正相关。荧光纳米载体微粒在亚细胞水平的分布实验得到:在2.0h内被摄入的纳米载体粒子主要分布在细胞Calu-3的细胞质中,在细胞溶酶体内没有观察到纳米载体粒子。以Calu-3细胞建立Transwell呼吸道上皮细胞转运模型。TEER实验结果显示:在AP端加入浓度为0.125mg/mL的荧光标记PCCs-NP和HTCC-NP纳米载体粒子作用4h,经过24h后TEER值均能够完全恢复,表明两者在该浓度作用4h内对Calu-3细胞单层紧密连接结构的影响是可逆的;但是在AP端加入浓度为0.25mg/mL的荧光标记纳米粒子时,PCCs-NP对Calu-3单细胞层TEER的影响是可恢复,而HTCC-NP对Calu-3细胞单层TEER的影响不可恢复,表明此浓度作用下PCCs-NP对Calu-3细胞单层紧密连接结构的影响是可逆的,而HTCC-NP对Calu-3细胞单层紧密连接结构的影响则不可逆。转运试验结果表明:壳聚糖衍生物PCCs和HTCC制成纳米粒子PCCs-NP、HTCC-NP后,其跨Calu-3细胞单层的转运效率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都有所提高。免疫荧光实验表明:在作用浓度为0.25mg/mL时,PCCs-NP对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几乎没有影响,PCCs和HTCC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减弱ZO-1的表达,HTCC-NP则能够完全抑制ZO-1的表达,表明两种纳米载体具有不同的跨上皮细胞层机制。建立博来霉素诱导的Wistar大鼠肺纤维化模型,通过肺给药方式研究了负载msFGFR2c的纳米系统对肺纤维化大鼠的疗效。大鼠的体重、肺组织HE及Massion染色、X光结果都表明PCCs/msFGFR2c纳米系统对肺纤维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优于自由msFGFR2c组。总的来说,本研究制备的仿生纳米载体粒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改善蛋白药物的经肺给药治疗效果,有望成为一种优良的肺给药蛋白药物载体材料。

王军,毛扬帆[5](2015)在《壳聚糖基纳米药物载体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壳聚糖作为天然高分子多糖,已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希望的高分子药物跨膜运输载体,而壳聚糖基纳米微粒是主要的载体形式之一。本文综述了壳聚糖基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方法及几种主要纳米载体形式在药物运输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陈柔[6](2013)在《壳聚糖基纳米体系的制备及其用作抗肿瘤药物载体的体外研究》文中指出壳聚糖,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天然碱性多糖,广泛存在于蟹、虾及蚕蛹壳中,在医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对壳聚糖进行结构修饰合成其衍生物,开发新型纳米体系,可用作良好的抗肿瘤药物载体。本论文针对蛹皮壳聚糖的提取工艺、壳聚糖基纳米体系的构建及其用作抗肿瘤药物的可行性,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从蛹皮中提取壳聚糖的工艺条件研究采用不同条件提取蛹皮壳聚糖,并进行相关性质的检测,从而确定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首先采用多因素多水平的研究方法对提取工艺进行设计,而后采用观察法考察提取物的外观、称量法测定收率、乌氏粘度计测定粘度,红外光谱法测定脱乙酰度,干燥法测定水分含量。在提取过程的稀碱处理、稀酸处理、脱色反应和去乙酰化四步反应中,每一步的试剂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都会对壳聚糖的性质产生影响,比较各影响因素所得结果,获得蛹皮壳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2、乳糖酰化壳聚糖基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用作抗肿瘤药物载体的体外研究合成N-乳糖酰化-N-胆甾醇琥珀酰基壳聚糖(CLCS),并通过红外(IR)及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其进行结构确证。采用自组装法制备CLCS纳米微粒,通过透射电镜(TEM)及动态激光散射法(DLS)对其形态结构和粒径大小进行表征。采用超微透析法实现CLCS纳米微粒对抗肿瘤药物甲氨喋呤(MTX)的包载,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并通过动态透析实验考察载药CLCS纳米微粒的体外释药特征。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CLCS纳米微粒能有效包载MTX,并对其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3、用于肿瘤联合治疗的壳聚糖基纳米体系的构建及其体外研究合成MTX-壳聚糖高分子前药(MTX-CS),并通过IR及1H NMR对其进行结构确证。采用自组装法制备MTX-CS纳米微粒,并以其为载体进行对血管生成抑制剂combretastatin A-4(CA-4)的包载研究,从而实现对两种不同作用机制抗肿瘤药物的共同携载。采用TEM与DLS法对MTX-CS及CA-4/MTX-CS纳米粒进行形态结构及粒径大小的表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两种药物的载药量及包封率进行检测;通过动态透析实验考察载药CA-4/MTX-CS纳米微粒的体外释药特征。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纳米体系能有效携载MTX和CA-4,实现两种药物在体外的有序释放,从而有利于发挥它们的协同抗肿瘤作用。

邵晓虹[7](2013)在《壳聚糖的功能化修饰及其在药物释放系统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已经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支架,创伤敷料,抗菌材料以及药物载体等生物医学领域。尤其是在药物载体领域,壳聚糖早己以水凝胶、微囊、微球、靶向制剂等形式得到应用。本研究选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基体材料,制备了负载疏水性药物阿霉素的壳聚糖基纳米粒子和制备了负载亲水性药物阿仑磷酸钠的壳聚糖基多孔支架材料,并对两种药物载体的药物释放行为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本研究首先利用ATRP反应得到了对甲苯磺酰化的环糊精分子,再对其进行叠氮化反应得到环糊精的叠氮化物,然后对壳聚糖进行炔基功能化修饰,最后利用click反应得到了所需的环糊精功能化的壳聚糖分子。基于该合成路线,通过改变投料比,合成了三种不同取代度的水溶性环糊精化壳聚糖衍生物(CS-g-β-CD)。FTIR和NMR测试结果证实环糊精分子已经成功偶联到壳聚糖的氨基上,根据1H NMR测得三者的取代度分别为5.81%、7.35%和9.62%。利用聚电解质复合法制备了负载疏水性药物阿霉素的壳聚糖基纳米粒子。但作为药物载体的壳聚糖纳米粒子存在着对疏水药物包封差的缺陷,因此本实验选用的改性壳聚糖引入了环糊精的输水空腔,环糊精的输水空腔能够有效改善壳聚糖的水溶性和对疏水药物的负载率。本研究对常规的CMC/CS纳米粒子和CMC/CS-g-β-CD纳米粒子的形貌、物理性能、包封率等性能进行了比较,并进行了药物释放实验。结果显示,CMC/CS-g-β-CD纳米粒子较CMC/CS纳米粒子性能更稳定,对疏水药物DOX的包封率也更高,且β-CD取代度的增加能够有效提高CMC/CS-g-β-CD纳米粒子对DOX的包封率,更为重要的,CMC/CS-g-β-CD纳米粒子能够长期稳定的释放药物,突释情况有了很好的改善。这证明环糊精的引入确实能够有效解决壳聚糖基纳米粒子对疏水药物包封差的缺陷。本研究首先利用SDS基团对壳聚糖的氨基进行了保护,然后利用简单的酰胺化反应将阿仑磷酸钠连接到壳聚糖的羟基上,最后通过简单的Tris-HCl洗脱反应得到了阿仑磷酸钠功能化的壳聚糖(CS-Ald)。基于该合成路线,通过改变投料比,合成了两种不同取代度的水溶性阿仑磷酸钠功能化壳聚糖衍生物(CS-Ald)。FTIR和NMR测试结果证实了环糊精分子已经成功偶联到壳聚糖的羟基上,并且这种氨基保护方法简单有效不会对壳聚糖的骨架产生影响,同时根据ICP测试测得两者的取代度分别为2.9mol%、1.6mol%。采用共沉积法研究了CS-Ald的有无及其Ald含量的多少对仿生矿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可通过形核作用控制磷酸钙矿化过程,加速生物矿化过程中DCPD向HA的晶相转变,并形成HA/壳聚糖复合材料,而Ald的引入能够有效增加复合材料中HA的含量。另外,本研究对冷冻干燥法制备的CS-Ald-0.42%和CS-Ald-0.73%支架材料进行了药物释放实验,结果表明,CS-Ald支架材料不会突释且能长期稳定的释放药物,而Ald接枝率的提高,能够一定程度得增加药物的释放量和释放速率。在SBF模拟体液体系中,冷冻干燥法制备的CS、CS-Ald-0.42%和CS-Ald-0.73%支架材料表面会发生矿化,其矿物的主要成分为HA和DCP的混合物。阿仑磷酸钠的引入会加大在支架材料上沉积钙磷盐中HA的含量,另一方面,阿仑磷酸钠的引入在矿化过程中会影响所沉积钙磷盐的形貌,而且随着阿仑磷酸钠含量的增加,所沉积的钙磷盐呈现出更小的晶体尺寸。

张艳艳[8](2012)在《壳聚糖接枝共聚物及具靶向缓释性能的复合药物制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靶向性缓释药物制剂是一种能够快速定位、高效释药的给药方式,很好的克服了传统药物的缺点,能更好的满足临床需求。壳聚糖以其优良的抗菌性、可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来源丰富等赢得了科研工作者的青睐。对壳聚糖进行改性既可提高其溶解性,又可赋予其新的功能,有利于拓宽其应用领域。本文对壳聚糖接枝改性的研究进展、发展动态及其应用状况进行了概述,并制备了两种接枝共聚物,试验了共聚物对蛋白质药物和磁性体的负载性能,为其在靶向缓释药物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反向共沉淀法制备磁性纳米粒Fe3O4,考察了不同因素对Fe3O4的性能影响。得到最佳的工艺条件为:氨水-氯化铵饱和溶液作为沉淀剂,nFe2+:nFe3+=1:1.5,反应温度为35℃,熟化温度为60℃,熟化时间为1.5 h。所制备的Fe3O4的饱和磁化强度为72.09135 emu·g-1,矫顽力为0 0e,平均半径为330 nm。通过对Fe3O4进行红外光谱(FT-IR)分析、扫描电镜(SEM)分析、磁性(VSM)分析、激光粒度分析仪(DLS)分析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构分析表明Fe3O4具有尖晶石结构和超顺磁性。2.将壳聚糖(CTS)与丙烯酸(AA)在引发剂引发下进行接枝共聚反应,考察了单体质量、引发剂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结果设计了正交实验,并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和综合热分析仪(DSC)对接枝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接枝共聚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V(AA)=3.5 ml,m[(NH4)2S208]=0.25 g,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3.5 h,该条件下壳聚糖的接枝率为702%,接枝效率为96%。结构分析表明壳聚糖与丙烯酸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3.将CTS与丙烯酰胺(AM)在引发剂引发下进行接枝共聚反应,考察了单体质量、引发剂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结果设计了正交实验,并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和综合热分析仪(DSC)对接枝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接枝共聚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m(AM)=1.5 g,m[(NH4)2S208]=0.2 g,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2 h,该条件下壳聚糖的接枝率为293%、接枝效率为97%。结构分析表明壳聚糖与丙烯酰胺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4.分别采用凝胶吸附法和低温研磨压片法制备接枝共聚物-磁性体-蛋白药物三元复合药物,然后在人工模拟环境下进行药物缓释和靶向性能测试,实验结果显示:以上制备的复合药物在外磁场下均具有较好的靶向性;凝胶吸附法的最佳制备条件为:m(CTS-AA):m(Fe304):m(BCG)=2:2:1,释药率可达80%,释药时间可达25 h,饱和磁化强度值为40.0658 emu·g-1;低温研磨压片法的最佳制备条件为:m(CTS-AM):m(Fe304):m(BCG)=2:2:1,释药率可达90%,释药时间可达20 h,饱和磁化强度值为45.1042 emu·g-1。载药共聚物在释放初期10 h左右都存在着突释现象,而后进入药物缓释阶段,呈现良好的缓释性能。

仲伟兰[9](2011)在《壳聚糖基共聚物的制备、胶束化及其体外释药行为》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采用缩合法合成了几种双亲性的壳聚糖基共聚物,采用透析法制备了其自组装纳米胶束;利用荧光光谱仪、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镜(TEM)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等技术研究了共聚物和其自组装(载药)胶束的性质。考察了交联剂的浓度与pH值对交联胶束粒径的影响及交联对载药胶束体外释药行为的影响;通过将具有温敏性的链段引入混合胶束中,赋予了胶束主动靶向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制备了双亲性的接枝共聚物CS-g-SA&PVP。共聚物具有低的临界胶束浓度值(CMC为0.02 mg/ml),在水溶液中可自组装成平均粒径为136.4 nm的球形胶束。负载了模型药物醋酸泼泥松(PA),共聚物胶束的载药量(LC)为29.0 wt%,载药效率(LE)为82.0%;体外释药行为显示,载药胶束的释放初期具有爆释现象,然后是缓慢持续的释放。2.制备了TPP交联的CS-g-SA&PVP共聚物的交联胶束。交联条件的研究表明:CS-g-SA&PVP共聚物胶束浓度1 mg/ml)恒定时,随TPP溶液浓度的增加,交联胶束的粒径增大;同时,交联剂TPP溶液的pH在5.07-7.16范围内时,随pH值的增加交联胶束的粒径减小。与未交联的载药胶束相比,交联过程几乎没有影响到载药交联胶束的LC和LE,但载药交联胶束没有显示药物的爆释,而是显示出缓慢持续的药物释放。3.成功制备了双亲性接枝共聚物PHCS-g-P(NIPAAm-co-DMA)、PHCS-g-PVP和各自的自组装胶束,胶束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83.6和119.1 nm, PHCS-g-P(NIPAAm-co-DMA)胶束的LCST;为38.3℃。在此基础上,制备了PHCS-g-P (NIPAAm-co-DMA)和3HCS-g-PVP(w/w=7:3)的混合胶束,结果表明:混合共聚物具有与单组份共聚物相同数量级(10-3)的CMC,混合胶束的平均粒径为165.4 nm,LCST值为39.6℃;混合胶束的载药量和载药效率分别为22.7 wt%和73.0%,体外药物释放研究显示:该药物载体具有明显的温度响应性,可以通过对病灶部位温度的控制达到靶向释药的目的。

胡金刚[10](2010)在《壳聚糖基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对Ni2+吸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含重金属镍废水是一种危害较大的工业废水,它主要来自于矿产工业、有色冶金工业、金属加工、电镀、仪器仪表及各种应用镍化合物的企业。镍对人体和环境都有很大的危害性。如何从工业废水中除去有毒的重金属离子特别是Ni2+成为了关注的热点。壳聚糖具有良好的螯合吸附性能,可有效的去除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但是壳聚糖耐酸性差、改性壳聚糖吸附量低、成本较高等,这些问题限制了壳聚糖作为吸附剂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为此,本论文以当今前沿研究的热点纳米材料为思路,保留改性壳聚糖吸附性能优越之处,通过把其制备成壳聚糖基纳米吸附剂以提高其吸附容量和增加吸附剂的某些纳米材料特性。实验以壳聚糖为原料,合成了三种壳聚糖衍生物,并通过离子凝胶法将其制备成纳米微粒后用作研究吸附Ni2+的纳米壳聚糖基吸附剂,结果表明纳米壳聚糖基吸附剂具有非常高的吸附容量,纳米吸附剂能表现出许多优良特性。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羟丙基壳聚糖(HCS)溶液的浓度在0.8~2.0 mg/mL范围,多聚磷酸钠(TPP)的浓度在0.4~1.0 mg/mL范围时均可以生成HCS纳米粒。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其粒度分布比较窄,粒径主要分布在200~300 nm;透射电镜观察显示该纳米粒呈球状,形状规整。HCS纳米粒吸附Ni2+的最适pH为6.0~7.0,此时吸附速率最快,仅需1h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容量也最大。粒径较小的纳米微粒对Ni2+的吸附量要大于粒径较大的吸附量,粒径相差越大吸附容量也相应的相差很大。对其进行了XRD表征和分析。使用H2SO4,脱附时间只需0.5h便能达到85%以上的脱附率,而且重现性较好。2. O-羧甲基壳聚糖(O-CMCS)溶液的浓度为0.4~1.6 mg/mL,TPP的浓度为0.1 mg/mL或TPP的浓度为0.1~0.4 mg/mL,O-CMCS溶液的浓度为1.0 mg/mL时均可以生成O-CMCS纳米粒。粒度分析表明其粒径主要分布在370~710 nm。O-CMCS纳米粒吸附Ni2+的最适pH为8,此时吸附容量最大,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仅为0.5h。O-CMCS纳米粒对一定溶度的Ni2+的去除率显着高于用HCS纳米粒。取代度越高,粒径越小,越有利于吸附。对其进行了XRD表征和分析。使用H2SO4,脱附时间只需0.5h便能达到90%以上的脱附率。3.以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季铵阳离子化试剂和制备的取代度为0.712的O-CMCS进行反应,合成了季铵盐取代度为0.563的O-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O-CMHACC)。当O-CMHACC浓度为0.4~2.5 mg/mL,TPP浓度为0.4~1.0 mg/mL时,或TPP浓度为1.5 mg/mL,O-CMHACC浓度为0.8~1.5mg/mL时均可生成O-CMHACC纳米粒。粒度分析表明粒径主要分布在400~900 nm。O-CMHACC纳米粒吸附Ni2+的最适pH为8,此时吸附容量最大且经1h就达到吸附平衡。粒径较小的O-CMHACC纳米粒与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点更多,从而吸附容量更大。对其进行了XRD表征和分析。使用HCl,脱附时间只需15min便能达到90%以上的脱附率。四种脱附剂的脱附能力为HCl>H2SO4>HNO3>EDTA。4.在质量相同、粒径相同、取代度近似的条件下,对比三种纳米吸附剂对Ni2+的吸附性能发现:O-CMCS纳米粒吸附性能明显优于HCS纳米粒,而二次改性后的产物O-CMHACC纳米粒对Ni2+的吸附性能只较O-CMCS纳米粒略有提高,不过耐酸性却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壳聚糖基载药纳米微粒制备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壳聚糖基载药纳米微粒制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亲水-亲油两亲性壳聚糖的制备、性质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壳聚糖
    1.2 壳聚糖性质改进研究进展
        1.2.1 物理掺杂
        1.2.2 化学改性
        1.2.2.1 亲水改性壳聚糖
        1.2.2.2 疏水改性壳聚糖
        1.2.2.3 亲水-亲油改性壳聚糖
    1.3 亲水-疏水壳聚糖的应用
        1.3.1 在医药中的应用
        1.3.2 在食品中的应用
        1.3.3 在纺织中的应用
        1.3.4 日用化妆品中的应用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O-羧甲基壳聚糖基pH响应型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的表征、聚集行为及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HBCC和 H2ECC的合成
        2.2.4 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BCC和 H2ECC的结构
        2.3.2 HBCC和 H2ECC的微观结构和热性能
        2.3.3 动态力学分析
        2.3.4 HTCC和 H2ECC的聚集行为
        2.3.5 HBCC和 H2ECC聚集体的Zeta电位
        2.3.6 HBCC和 H2ECC聚集体的TEM图像
        2.3.7 .载药量和体外释放
        2.3.8 .HBCC和 H2ECC的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2.3.9 抗菌活性
    2.4 结论
第三章 N-(2-烯丙基-丁基醚)-O-羧甲基壳聚糖和N-(2-烯丙基-异辛基醚)-O-羧甲基壳聚糖的流变性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HBCC和 H2ECC溶液的准备
        3.2.4 流变学测量
        3.2.5 分子模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流变特性
        3.3.1.1 浓度的影响
        3.3.1.2 取代度的影响
        3.3.1.3 pH的影响
        3.3.1.4 Ca~(2+)浓度的影响
        3.3.2 粘弹性
        3.3.2.1 HBCC和 H2ECC浓度及DS的影响
        3.3.2.2 pH的影响
        3.3.2.3 Ca~(2+)浓度的影响
        3.3.3 分子模拟结果
    3.4 结论
第四章 戊二醛交联N-(2-烯丙基-丁基醚)-O-羧甲基壳聚糖或N-(2-烯丙基-异辛基醚)-O-羧甲基壳聚糖可降解薄膜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交联膜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薄膜的热稳定性
        4.3.2 膜的微结构
        4.3.3 薄膜的水蒸气透过率(WVTR),透过率以及吸水率和接触角
        4.3.4 .膜的机械性能
        4.3.6 成膜液的流变特性
        4.3.7 交联膜的降解性
        4.3.8 薄膜的抗菌性能和细胞毒性
    4.4 结论
第五章 N-2-羟丙基-3-三甲基铵-O-羧甲基壳聚糖衍生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药品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HTCMCh的合成
        5.2.4 表征
        5.2.5 HTCMCh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5.2.6 HTCMCh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5.2.7 .分子模拟
    5.3 结果与讨论
        5.3.1 HTCMCh的结构
        5.3.2 .反应条件对取代度的影响
        5.3.3 .反应时间对HTCMCh微观结构的影响
        5.3.4 .反应时间对热性能的影响
        5.3.5 .反应时间对HTCMCh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5.3.6 .HTCMCh水凝胶的粘弹性
    5.4 .结论
第六章 亰尼平交联N-(2-烯丙基-丁基醚)-O-羧甲基壳聚糖或N-(2-烯丙基-异辛基醚)-O-羧甲基壳聚糖食品包装膜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药品与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2.3 交联膜的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薄膜的红外
        6.3.2 薄膜的力学性质测试
        6.3.3 薄膜的接触角测试
        6.3.4 草莓的失重率
        6.3.5 草莓VC含量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2)多功能农药载药体系设计与调控释放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农药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
        1.1.1 我国农药使用现状
        1.1.2 农药减施增效战略需求和零增长方案
    1.2 农药损失途径与影响因素
        1.2.1 农药损失途径
        1.2.2 农药利用率的影响因素
    1.3 农药载药体系设计与研究进展
        1.3.1 农药载药体系的设计理念
        1.3.2 农药载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1.3.2.1 无机材料
        1.3.2.2 有机材料
    1.4 农药控释放技术与研究进展
        1.4.1 控制释放途径及其分类
        1.4.2 控制释放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5 释放机理研究
        1.5.1 零级释放动力学模型
        1.5.2 一级动力学模型
        1.5.3 Peppas模型
        1.5.4 Higuchi模型
        1.5.5 Gallagher-Corrigan模型
    1.6 选题依据及意义
        1.6.1 立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介孔二氧化硅基载药体系设计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碳量子点修饰介孔二氧化硅载药体系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2.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1 试剂与材料
        2.2.1.2 仪器与设备
        2.2.2 实验操作
        2.2.2.1 荧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
        2.2.2.2 丙硫菌唑纳米载药颗粒的制备
        2.2.2.3 纳米颗粒的表征
        2.2.2.4 载药量与释放性能测定
        2.2.2.5 对小麦赤霉病的抑菌活性测定
        2.2.2.6 荧光介孔二氧化硅在菌丝体及小麦植株的传输情况
        2.2.3 结果与分析
        2.2.3.1 纳米颗粒表征
        2.2.3.2 荧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载药量及缓释性能
        2.2.3.3 荧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药颗粒的杀菌活性
        2.2.3.4 荧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药颗粒的吸收传导性能
        2.2.4 结论
    2.3 羧甲基壳聚糖改性介孔二氧化硅载药体系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2.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3.1.1 材料与试剂
        2.3.1.2 仪器与设备
        2.3.2 实验操作
        2.3.2.1 介孔二氧化硅载药体系的制备
        2.3.2.2 氨基化MSN的合成
        2.3.2.3 乳化法同步包封改性介孔二氧化硅载药体系的制备
        2.3.2.4 羧甲基壳聚糖改性介孔二氧化硅载药体系的表征
        2.3.2.5 载药量测定
        2.3.2.6 体外释放试验
        2.3.2.7 杀菌活性测定
        2.3.2.8 纳米载药体系在菌丝体及靶标作物的传输性能测定
        2.3.3 结果与讨论
        2.3.3.1 纳米颗粒的合成
        2.3.3.2 纳米颗粒的表征
        2.3.3.3 载药体系载药量及缓释性能研究
        2.3.3.4 载药体系杀菌活性研究
        2.3.3.5 载药体系吸收传导性能研究
        2.3.4 结论
    2.4 多巴胺铜离子改性介孔二氧化硅载药体系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2.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4.1.1 材料与试剂
        2.4.1.2 仪器与设备
        2.4.2 实验操作
        2.4.2.1 MSN的合成
        2.4.2.2 PDA修饰MSN的制备
        2.4.2.3 铜离子键合多巴胺改性介孔二氧化硅载药体系的制备
        2.4.2.4 荧光标记功能化的纳米颗粒的合成
        2.4.2.5 多巴胺和铜离子改性介孔二氧化硅载药体系的表征
        2.4.2.6 载药量测定
        2.4.2.7 体外释放性能测定
        2.4.2.8 杀菌活性测定
        2.4.2.9 靶标作物界面的接触角测定
        2.4.2.10 菌丝体对载药纳米颗粒的吸收测定
        2.4.3 结果与讨论
        2.4.3.1 纳米颗粒的合成
        2.4.3.2 纳米颗粒表征
        2.4.3.3 载药体系载药量及缓释性能研究
        2.4.3.4 载药体系杀菌活性研究
        2.4.3.5 载药体系接触角研究
        2.4.3.6 传输性能研究
        2.4.4 结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壳聚糖基载药体系的设计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温度和p H双重敏感壳聚糖微囊载药体系的构建及释放性能
        3.2.1 材料和方法
        3.2.1.1 材料和试剂
        3.2.1.2 仪器和设备
        3.2.2 实验操作
        3.2.2.1 改性壳聚糖的制备
        3.2.2.2 载药微囊的制备
        3.2.2.3 载药微囊的表征
        3.2.2.4 载药微囊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
        3.2.2.5 环境响应型释放性能测定
        3.2.2.6 载药微囊的光稳定性测定
        3.2.2.7 载药微囊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测定
        3.2.3 结果与讨论
        3.2.3.1 改性壳聚糖的表征
        3.2.3.2 载药微囊的表征
        3.2.3.3 载药微囊配方优化结果
        3.2.3.4 载药微囊环境响应性缓释性能研究
        3.2.3.5 载药微囊光稳定性研究
        3.2.3.6 载药微囊对斑马鱼急性毒性研究
        3.2.4 结论
    3.3 协同增效锰基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载药体系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3.3.1 实验材料
        3.3.1.1 材料与试剂
        3.3.1.2 仪器与设备
        3.3.2 实验操作
        3.3.2.1 金属基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的制备
        3.3.2.2 单因素实验设计
        3.3.2.3 正交实验设计
        3.3.2.4 金属基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的表征
        3.3.2.5 载药量与包封率测定
        3.3.2.6 水凝胶溶胀性能测定
        3.3.2.7 水凝胶释放性能测定
        3.3.2.8 水凝胶生物活性测定
        3.3.2.9 丙硫菌唑凝胶颗粒在小麦植株中的剂量分布规律
        3.3.2.10 样品准备
        3.3.3 结果与讨论
        3.3.3.1 水凝胶的制备
        3.3.3.2 金属基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的表征
        3.3.3.3 不同条件对水凝胶微球成型的影响
        3.3.3.4 单因素实验设计结果分析
        3.3.3.5 正交实验设计结果分析
        3.3.3.6 水凝胶溶胀性能研究
        3.3.3.7 水凝胶释放性能研究
        3.3.3.8 水凝胶生物活性研究
        3.3.3.9 丙硫菌唑在植物体内的剂量分布情况研究
        3.3.3.10 水凝胶营养功能研究
        3.3.4 结论
    3.4 农药作为凝胶因子的壳聚糖基水凝胶载药体系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3.4.1 材料与方法
        3.4.1.1 材料与试剂
        3.4.1.2 仪器与设备
        3.4.2 实验操作
        3.4.2.1 水凝胶制备
        3.4.2.2 水凝胶表征
        3.4.2.3 不同性质水凝胶的设计
        3.4.2.4 水凝胶载药稳定性测定
        3.4.2.5 水凝胶溶胀性能测定
        3.4.2.6 水凝胶生物活性测定
        3.4.2.7 水凝胶土壤保水性测定
        3.4.2.8 水凝胶土壤淋溶性能测定
        3.4.2.9 水凝胶界面持流量测定
        3.4.2.10 水凝胶的接触角测定
        3.4.2.11 水凝胶弹跳性能测定
        3.4.3 结果与讨论
        3.4.3.1 水凝胶的表征
        3.4.3.2 不同性质水凝胶的制备影响因素
        3.4.3.3 水凝胶中有效成分的稳定性测定
        3.4.3.4 水凝胶溶胀性能研究
        3.4.3.5 水凝胶生物活性研究
        3.4.3.6 水凝胶土壤保水性研究
        3.4.3.7 水凝胶在土壤淋溶性能研究
        3.4.3.8 水凝胶界面持流量研究
        3.4.3.9 水凝胶的接触角研究
        3.4.3.10 水凝胶弹跳性能测定
        3.4.4 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创新点
    4.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原位氮氧共掺杂壳聚糖基介孔碳制备及对药物吸附释放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介孔碳材料的合成
        1.2.1 介孔碳材料
        1.2.2 介孔碳材料的制备
    1.3 介孔碳材料的表面改性
        1.3.1 介孔碳材料的氮掺杂改性
        1.3.2 介孔碳材料的氧掺杂改性
        1.3.3 介孔碳材料的氮氧共掺杂改性
    1.4 介孔碳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
        1.4.1 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和吸收
        1.4.2 用于药物的缓释和控释系统
        1.4.3 抗肿瘤药物载体
        1.4.4 作为生物大分子药物的载体
        1.4.5 作为光热治疗转换材料
    1.5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问题的提出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介孔碳材料的制备
        2.2.1 介孔碳CMK-3的制备及氮氧掺杂改性
        2.2.2 壳聚糖基软模板氮掺杂介孔碳纳米粒的制备及氧化改性
        2.2.3 壳聚糖基双模板氮氧共掺杂介孔碳的制备
    2.3 表征方法
    2.4 羟基喜树碱标准曲线绘制
    2.5 负载过程及载药量的计算
    2.6 羟基喜树碱从介孔碳的体外释放
第三章 氮氧共掺杂对介孔碳材料润湿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氮氧掺杂改性前后介孔碳材料的结构分析
    3.3 氮氧掺杂改性前后介孔碳材料的组成分析
    3.4 表面改性对介孔碳材料的润湿性能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壳聚糖基软模板氮掺杂介孔碳纳米球的制备、氧化改性及润湿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壳聚糖理化性质分析
    4.3 壳聚糖热重分析及碳化温度确定
    4.4 壳聚糖-F127相互作用关系FTIR分析
    4.5 氮掺杂纳米介孔碳球材料的结构分析
    4.6 氮掺杂纳米介孔碳球材料的组成分析
    4.7 氮掺杂纳米介孔碳球材料润湿性能的分析
    4.8 氧化改性壳聚糖基介孔碳材料的结构组成
    4.9 氧化改性壳聚糖基介孔碳材料的组成分析
    4.10 氧化改性壳聚糖基介孔碳材料的润湿性能分析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壳聚碳基双模板氮氧共掺杂介孔碳的制备及润湿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壳聚糖基双模板介孔碳制备碳化条件的确定
    5.3 不同C/Si比制备的氮氧共掺杂介孔碳材料的结构分析
    5.4 不同C/Si比制备的氮氧共掺杂介孔碳材料的组成分析
    5.5 不同C/Si比制备的氮氧共掺杂介孔碳材料润湿性能的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氮氧共掺杂介孔碳对羟基喜树碱的吸附释放特性研究
    6.1 引言
    6.2 氮氧共掺杂介孔碳材料对羟基喜树碱吸附和释放性能的研究
    6.3 壳聚糖基氧化改性介孔碳对羟基喜树碱吸附和释放性能的研究
    6.4 壳聚糖基双模板氮氧共掺杂介孔碳材料对羟基喜树碱吸附和释放性能的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A 插图目录
附录B 表格目录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细胞膜仿生壳聚糖基纳米载体用于蛋白药物的肺给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纳米载体在肺给药中的研究进展
        1.1.1 肺部给药的概述
        1.1.2 肺部给药纳米载体主要类型
        1.1.3 纳米载体肺部给药装置及剂型
        1.1.4 纳米载体肺部给药吸收分布机理
        1.1.5 肺部给药的评价
    1.2 壳聚糖在肺给药中的研究进展
        1.2.1 壳聚糖的来源及性质
        1.2.2 应用于肺给药中的壳聚糖微球/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1.2.3 壳聚糖微球/纳米粒在肺给药中的应用
    1.3 msFGF2c与肺纤维化
        1.3.1 msFGF2c的概述
        1.3.2 msFGFR2c作为抗纤维化药物的优势
    1.4 课题的提出
        1.4.1 目的及意义
        1.4.2 本课题研究内容
        1.4.3 本课题创新之处
第二章 细胞膜仿生壳聚糖纳米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1 主要的试剂与药品
        2.2.2 主要仪器
    2.3 离子交联法制备纳米载体
        2.3.1 仿细胞膜结构的磷酸胆碱化壳聚糖衍生物(PCCs)的合成
        2.3.2 季铵盐化壳聚糖(HTCC)的合成
        2.3.3 磷酸胆碱化壳聚糖衍生物(PCCs)纳米粒子的制备
        2.3.4 季铵盐化壳聚糖(HTCC)纳米粒子的制备
        2.3.5 BCA蛋白定量检测
    2.4 纳米载体粒子表征
        2.4.1 纳米载体粒子的粒径和zeta电位表征
        2.4.2 纳米载体粒子包封率和载药量表征
        2.4.3 载药纳米粒子的体外累计释药分析
        2.4.4 纳米粒子的TEM观察
        2.4.5 纳米粒子的AFM观察
        2.4.6 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分析
        2.4.7 纳米载体粒子的收率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纳米载体粒子的粒径和zeta电位表征
        2.5.2 纳米载体粒子包封率和载药量表征
        2.5.3 载药纳米粒子的体外累计释药分析
        2.5.4 纳米载体粒子的收率
        2.5.5 纳米粒子的TEM观察
        2.5.6 纳米粒子的AFM观察
        2.5.7 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纳米载体的细胞摄取和入胞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3.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3 FITC标记的壳聚糖纳米微粒的制备
        3.3.1 FITC标记仿生壳聚糖衍生物
        3.3.2 FITC标记的壳聚糖纳米微粒的制备
    3.4 壳聚糖纳米载体微粒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3.4.1 CCK-8 实验
        3.4.2 细胞凋亡
    3.5 FITC标记的壳聚糖纳米载体微粒的细胞摄取实验
        3.5.1 浓度依赖实验
        3.5.2 时间依赖实验
        3.5.3 温度依赖实验
    3.6 FITC标记的壳聚糖纳米载体微粒在亚细胞水平的分布研究
    3.7 结果与讨论
        3.7.1 生物相容性评价
        3.7.2 细胞摄取试验
        3.7.3 FITC标记的纳米载体微粒在亚细胞水平的分布研究
    3.8 小结
第四章 仿生壳聚糖纳米微粒跨Calu-3 细胞单层转运能力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4.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3 Calu-3 细胞单层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4.3.1 鼠尾胶原的配制
        4.3.2 Calu-3 细胞单层的培养
        4.3.3 Calu-3 细胞形态观察
        4.3.4 扫描电镜观察Calu-3 细胞单层形态与结构
        4.3.5 跨膜电阻值(TEER)测定
        4.3.6 细胞旁路转运标志物荧光素钠的转运
    4.4 FITC标记的壳聚糖纳米粒子的转运实验
        4.4.1 纳米粒子浓度对TEER的影响
        4.4.2 荧光纳米粒子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和累积转运百分率Transported(%)
        4.4.3 FITC标记的荧光纳米载体粒子对紧密连接蛋白(ZO-1)的影响
    4.5 结果和讨论
        4.5.1 Calu-3 细胞单层的结构和形态
        4.5.2 TEER值测定
        4.5.3 荧光素钠的转运
        4.5.4 纳米粒子浓度对TEER的影响
        4.5.5 纳米粒子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和累积转运百分率Transported(%)
        4.5.6 纳米粒子对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的影响
    4.6 小结
第五章 仿生壳聚糖载药纳米系统对肺纤维化的疗效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5.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3 博来霉素诱导Wistar大鼠肺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5.4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案
    5.5 小鼠体重以及肺系数测量
    5.6 肺组织病理切片的制备及染色
        5.6.1 制片
        5.6.2 肺部组织切片HE染色
        5.6.3 肺部组织切片Massion染色
        5.6.4 肺组织免疫组化
    5.7 Elisa测大鼠血清中炎症指标
        5.7.1 检测前准备工作
        5.7.2 洗涤方法
    5.8 X-ray检测大鼠肺部肺纤维化恢复情况
    5.9 统计学分析
    5.10 实验结果与讨论
        5.10.1 大鼠体重变化
        5.10.2 大鼠肺系数和脾系数变化
        5.10.3 肺组织HE染色和Masson染色
        5.10.4 肺部X光检测
        5.10.5 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变化
        5.10.6 肺组织免疫组化
    5.11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壳聚糖基纳米药物载体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壳聚糖简介
2 壳聚糖基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
    2.1 离子凝胶法
    2.2 化学交联法
3 壳聚糖基纳米药物载体的应用
    3.1 壳聚糖基纳米微粒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3.2 壳聚糖基纳米凝胶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4 结语

(6)壳聚糖基纳米体系的制备及其用作抗肿瘤药物载体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蚕蛹皮壳聚糖的提起工艺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材料与仪器
        1.1.2 蛹皮壳聚糖的提取工艺设计
        1.1.3 蛹皮壳聚糖的纯化
        1.1.4 蛹皮壳聚糖的性质测定
    1.2 结果
        1.2.1 外观考察结果
        1.2.2 收率测定结果
        1.2.3 水分含量测定结果
        1.2.4 粘度测定结果
        1.2.5 脱乙酰度测定结果
    1.3 讨论
        1.3.1 外观考察
        1.3.2 收率测定
        1.3.3 水分含量测定
        1.3.4 粘度测定
        1.3.5 水分含量测定
    1.4 小结
二、乳糖酰化壳聚糖基自组装纳米载药体系的体外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材料与仪器
        2.1.2 N-乳糖酰化-N-胆甾醇琥珀酰基壳聚糖(CLCS)的制备
        2.1.3 CLCS纳米微粒的制备及药物的包载
        2.1.4 体外释放实验
    2.2 结果
        2.2.1 结构测定结果
        2.2.2 CLCS自组装纳米微粒的制备及载药研究
        2.2.3 体外释药实验
    2.3 讨论
        2.3.1 CLCS的结构及性质
        2.3.2 CLCS自组装纳米微粒的制备及载药研究
        2.3.3 体外释放实验
    2.4 小结
三、壳聚糖基多功能纳米药物载体系统的体外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MTX-CS的合成及其结构与性质的表征
        3.1.3 MTX-CS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
        3.1.4 MTX-CS纳米粒对CA-4的负载
        3.1.5 体外释放实验
    3.2 结果
        3.2.1 MTX-CS的合成及其结构与性质的表征
        3.2.2 MTX-CS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
        3.2.3 MTX-CS纳米粒对CA-4的负载
        3.2.4 体外释放实验
    3.3 讨论
        3.3.1 MTX-CS的合成及其结构与性质的表征
        3.3.2 MTX-CS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
        3.3.3 MTX-CS纳米粒对CA-4的负载
        3.3.4 体外释放实验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7)壳聚糖的功能化修饰及其在药物释放系统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壳聚糖衍生物研究进展
    1.2 壳聚糖的化学改性反应
        1.2.1 糖基修饰的壳聚糖
        1.2.2 树型高分子
        1.2.3 环糊精化壳聚糖
    1.3 Click 反应介绍
    1.4 药物缓释控释研究进展
    1.5 课题提出
第二章 β-环糊精化学修饰壳聚糖的合成及其药物释放性能研究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部分
        2.2.1 壳聚糖和环糊精的纯化
        2.2.2 点击化学法制备β-环糊精化学接枝壳聚糖
        2.2.3 环糊精功能化壳聚糖(CS-g-β-CD)的结构表征
        2.2.4 壳聚糖基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2.2.5 壳聚糖基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包封率的测定
        2.2.6 壳聚糖基纳米粒子的药物释放实验
    2.3 结果和讨论
        2.3.1 环糊精功能化壳聚糖(CS-g-β-CD)的结构表征
        2.3.2 壳聚糖基纳米载药粒子的形成与表征
        2.3.3 壳聚糖基纳米载药粒子药物释放行为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阿仑磷酸钠化学修饰壳聚糖的合成及其药物释放性能与仿生矿化性能的研究
    3.1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2 实验部分
        3.2.1 壳聚糖的纯化
        3.2.2 阿仑磷酸钠化学接枝壳聚糖(CS-Ald)的合成
        3.2.3 CS-Ald/HA 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CS-Ald 多孔支架材料的制备及释放行为研究
        3.2.5 CS-Ald 多孔支架材料的仿生矿化性能研究
        3.2.6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阿仑磷酸钠功能化的壳聚糖(CS-Ald)的结构表征
        3.3.2 共沉积法研究 CS-Ald 的仿生矿化性能
        3.3.3 CS-Ald 多孔支架的药物释放行为研究
        3.3.4 CS-Ald 多孔支架的仿生矿化性能研究
    3.4 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壳聚糖接枝共聚物及具靶向缓释性能的复合药物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壳聚糖概述
        1.1.1 壳聚糖的性能
        1.1.2 壳聚糖的改性
        1.1.3 壳聚糖的接枝共聚改性
    1.2 壳聚糖基缓释材料的研究
    1.3 壳聚糖基控释系统的研究
        1.3.1 口服控释系统
        1.3.2 鼻腔控释系统
        1.3.3 胃肠控释系统
        1.3.4 结肠控释系统
        1.3.5 抗癌药物的控释载体
    1.4 壳聚糖基复合磁性材料的研究现状
    1.5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四氧化三铁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路线及方法
        2.2.1 实验路线
        2.2.2 实验方法
    2.3 磁性四氧化三铁微粒的表征
        2.3.1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2 动力学激光粒度分析仪(DLS)分析
        2.3.3 磁性能分析
        2.3.4 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沉淀剂的选择
        2.4.2 缓冲溶液浓度的选择
        2.4.3 缓冲溶液pH值的选择
        2.4.4 总铁浓度的选择
        2.4.5 单因素分析
        2.4.6 正交试验优化Fe_3O_4的制备条件
    2.5 产物结构分析
        2.5.1 红外光谱(FT-IR)结果分析
        2.5.2 激光粒度分析仪(DLS)分析
        2.5.3 磁性分析
        2.5.4 X射线衍射(XRD)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壳聚糖丙烯酸接枝共聚物的合成
    3.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路线及方法
        3.2.1 实验路线
        3.2.2 实验方法
    3.3 产物的表征
        3.3.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2 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
        3.3.3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3.3.4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3.3.5 接枝共聚物的环境响应性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单因素分析
        3.4.2 正交试验分析
    3.5 产物结构分析
        3.5.1 红外光谱(FT-IR)结果分析
        3.5.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3.5.3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3.5.4 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
    3.6 凝胶的环境响应性分析
        3.6.1 pH响应性
        3.6.2 温度响应性
        3.6.3 离子强度响应性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壳聚糖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合成
    4.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1.1 实验药品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路线及方法
        4.2.1 实验路线
        4.2.2 实验方法
    4.3 产物的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单因素分析
        4.4.2 正交试验分析
    4.5 产物结构分析
        4.5.1 红外光谱(FT-IR)结果分析
        4.5.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4.5.3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4.5.4 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接枝共聚物-磁性体-卡介苗三元复合药物的制备及其靶向缓释性能测试
    5.1 实验药品与仪器
        5.1.1 实验药品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磁性载药壳聚糖接枝共聚物的制备
        5.2.2 磁性载药共聚物的体外释药实验方法的确立
        5.2.3 磁性载药共聚物的体外靶向释药实验的研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卡介苗的标准曲线
        5.3.2 不同的BCG浓度对磁性共聚物载药量的影响
        5.3.3 不同接枝率的接枝共聚物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5.3.4 不同药物载体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5.3.5 不同配比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5.3.6 载药共聚物的靶向性释放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壳聚糖基共聚物的制备、胶束化及其体外释药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双亲性共聚物胶束性质研究
        1.2.1 聚合物胶束化
        1.2.2 聚合物胶束/载药胶束的制备方法
        1.2.3 聚合物胶束/载药胶束的理化性质
    1.3 壳聚糖基聚合物胶束
        1.3.1 壳聚糖性质
        1.3.2 低分子质量水溶性壳聚糖的制备及其性质
        1.3.3 壳聚糖基聚合物胶束用作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1.4 壳交联胶束的研究进展
    1.5 混合胶束的研究进展
    1.6 选题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第二章 CS-g-SA&PVP纳米胶束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合成部分
        2.2.3 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2.2.4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2.2.5 自组装胶束的制备
        2.2.6 胶束粒径及粒径分布测定
        2.2.7 胶束的形态表征
        2.2.8 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行为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合物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2.3.2 自组装胶束性质
        2.3.3 体外药物释放行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CS-g-SA&PVP离子交联胶束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制备部分
        3.2.3 交联胶束结构和性质表征
        3.2.4 载药交联胶束的体外释放行为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交联胶束的制备及其性质
        3.3.2 交联胶束的结构表征
        3.3.3 载药交联胶束的制备及其性质
        3.3.4 载药交联胶束体外药物释放行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PHCS-g-P(NIPAAm-co-DMA)/PHCS-g-PVP混合胶束的制备和体外释药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合成部分
        4.2.3 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4.2.4 临界胶束浓度测定(CMC)测定
        4.2.5 自组装胶束的制备
        4.2.6 低临界相转变温度(LCST)的测定
        4.2.7 胶束粒径及粒径分布测定
        4.2.8 胶束的形态表征
        4.2.9 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行为
    4.3 结果和讨论
        4.3.1 聚合物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4.3.2 自组装胶束性质
        4.3.3 体外药物释放行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10)壳聚糖基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对Ni2+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课题的提出
        1.1.1 水环境重金属污染
        1.1.2 镍的危害
        1.1.3 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进展
    1.2 课题研究依据
        1.2.1 甲壳素/壳聚糖简介
        1.2.2 壳聚糖的化学改性及其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2.3 壳聚糖基吸附剂的优缺点
        1.2.4 壳聚糖基吸附剂吸附机理
        1.2.5 纳米吸附剂
    1.3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课题的创新
第2章 羟丙基壳聚糖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对Ni~(2+)的吸附研究
    2.1 引言
        2.1.1 概述
        2.1.2 本章研究内容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2.2.2 羟丙基壳聚糖纳米微粒的制备
        2.2.3 羟丙基壳聚糖纳米微粒对Ni~(2+)的吸附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羟丙基壳聚糖的表征
        2.3.2 羟丙基壳聚糖纳米微粒制备条件与表征
        2.3.3 镍标准曲线的绘制
        2.3.4 Ni~(2+)溶液的起始浓度对吸附含容量的影响
        2.3.5 不同酸度下的吸附动力学性能
        2.3.6 羟丙基壳聚糖纳米微粒用量对其吸附Ni~(2+)的影响
        2.3.7 不同粒径羟丙基壳聚糖纳米微粒对Ni~(2+)吸附性比较
        2.3.8 不同取代度羟丙基壳聚糖纳米微粒对Ni~(2+)的吸附性比较
        2.3.9 羟丙基壳聚糖纳米微粒与镍配合物图谱表征
        2.3.10 抗酸性实验
        2.3.11 羟丙基壳聚糖纳米微粒脱附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对 Ni~(2+)的吸附研究
    3.1 前言
        3.1.1 概述
        3.1.2 本章研究内容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3.2.2 O-羧甲基壳聚纳米微粒的制备
        3.2.3 O-羧甲基壳聚纳米微粒对Ni~(2+)的吸附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2.1 O-羧甲基壳聚糖的表征
        3.3.2 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微粒制备条件与表征
        3.3.3 镍标准曲线的绘制
        3.2.4 Ni~(2+)溶液的起始浓度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3.2.5 不同酸度下的吸附动力学性能
        3.2.6 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微粒用量对其吸附Ni~(2+)的影响
        3.2.7 不同粒度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微粒对Ni~(2+)吸附性比较
        3.2.8 不同取代度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微粒对Ni~(2+)的吸附性比较
        3.2.9 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微粒与镍配合物图谱表征
        3.2.10 抗酸性实验
        3.2.11 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微粒脱附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O-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对Ni~(2+)的吸附研究
    4.1 前言
        4.1.1 概述
        4.1.2 本章研究内容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4.2.2 O-CMHACC 纳米微粒的制备
        4.2.3 O-CMHACC 纳米微粒对Ni~(2+)的吸附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0-CMHACC 的表征
        4.3.2 O-CMHACC 纳米微粒制备条件与表征
        4.3.3 镍标准曲线的绘制
        4.2.4 Ni~(2+)溶液的起始浓度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4.2.5 不同酸度下的吸附动力学性能
        4.2.6 O-CMHACC 纳米微粒用量对其吸附Ni~(2+)的影响
        4.2.7 不同粒度O-CMHACC 纳米微粒对Ni~(2+)吸附性比较
        4.2.8 0-CMHACC 纳米微粒与镍配合物图谱表征
        4.2.9 抗酸性实验
        4.2.10 O-CMHACC 纳米微粒脱附研究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成果与参加的课题
致谢

四、壳聚糖基载药纳米微粒制备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亲水-亲油两亲性壳聚糖的制备、性质及应用[D]. 刘群.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2]多功能农药载药体系设计与调控释放性能研究[D]. 许春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3]原位氮氧共掺杂壳聚糖基介孔碳制备及对药物吸附释放特性研究[D]. 王贤书. 贵州大学, 2020(01)
  • [4]细胞膜仿生壳聚糖基纳米载体用于蛋白药物的肺给药治疗[D]. 房邦仁. 暨南大学, 2018(02)
  • [5]壳聚糖基纳米药物载体研究进展[J]. 王军,毛扬帆.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5(05)
  • [6]壳聚糖基纳米体系的制备及其用作抗肿瘤药物载体的体外研究[D]. 陈柔.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2)
  • [7]壳聚糖的功能化修饰及其在药物释放系统上的应用研究[D]. 邵晓虹. 暨南大学, 2013(01)
  • [8]壳聚糖接枝共聚物及具靶向缓释性能的复合药物制备研究[D]. 张艳艳. 广西大学, 2012(05)
  • [9]壳聚糖基共聚物的制备、胶束化及其体外释药行为[D]. 仲伟兰. 兰州大学, 2011(11)
  • [10]壳聚糖基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对Ni2+吸附性能研究[D]. 胡金刚. 南昌航空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壳聚糖基载药纳米粒的制备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