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加密调整井效益变化规律研究

油田加密调整井效益变化规律研究

一、油田加密调整井效益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宇璇[1](2020)在《Z区块二次开发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挖潜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Z区块于2009年开始实施老油田二次开发工程,重建井网结构,采用两套井网开发,调整对象为有效厚度小于0.5m的薄差油层及表外储层为主的剩余油富集层位,对发育较好的GⅢ、GⅣ油层组封存,暂不开采。历经近10年开发后,该区块面临水驱控制程度低、含水上升快等问题,需针对原来封存的GⅢ、GⅣ油层组实施补孔,并进行井网井距和分层注水层段优化。本文在剩余油潜力研究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补孔对象及时机进行了研究,并对补孔后层段、井网井距进行了优化。取得如下成果:利用含油饱和度与剩余储量丰度交汇图确定了具备补孔潜力的区域。本文根据Z区块G油层组数据资料,完成了精细三维地质模型建立及生产历史拟合,运用耗水率与含水率图版结合相渗-分流量关系曲线确定补孔的剩余油饱和度界限分别为0.35、0.45,剩余储量丰度界限为全区平均储量丰度5×104t/km2,提取模型中各网格点的含油饱和度与剩余储量丰度绘制交汇图联合评价,将剩余油划分为六大类并明确具备补孔潜力的区域,克服了单一指标评价剩余油潜力的局限性。运用数值模拟法预测补孔方案及补孔时机的开发效果,并对补孔后的油水井优化井网井距,综合技术指标、“开发均衡指数”和经济指标进行方案优选。本文选取小层有效厚度和单井小层水淹程度两个参数,结合潜力区域逐井逐层制定补孔方案,优选补孔对象为有效厚度0.5m以上、小层含水率低于97%的油层;以油水井不转注为前提,进行井网井距方案设计,得到五点法井网106m井距开发效果最佳;运用洛伦茨曲线法及提出的“开发均衡指数”量化评价二次开发前后的驱替均衡程度,平面驱替均衡指数提高了0.1030但仍差异较大,纵向各小层注、采驱替程度由差异较大变为相对均衡,开发均衡指数分别提高了0.1057和0.0942。明确层段组合界限并用最优分割法制定了层段组合方案。本文针对各影响因素建立概念模型确定其技术界限:层段渗透率极差上限为4.5,层段厚度小于8m,段内含油饱和度极差不超过1.4;选取单井小层渗透率、孔隙度、有效厚度、含油饱和度、压力五个动静态参数,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单井综合评价参数;运用最优分割法将层段按顺序且性质相近的原则,在现有注水井分段数目基础上设计层段细分方案,最终优选层段划分方案为在现阶段水井分段数基础上增加1段,且保证水井分段数最大为7段,采收率预计提高2.44%,平面驱替均衡程度由差异悬殊调整为比较均衡。有效改善了开发现状,对老油田的二次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夏熙[2](2020)在《大庆油田中区西部萨葡油层套损井对生产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套损井破坏了注采系统平衡,造成产量损失,降低可采储量和采收率,无法录取检测资料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油田的稳产和开发效果。因此,有必要开展套损井对生产的影响研究,分析套损井的渗流场影响机理,统计研究套损井的产能变化和采收率变化。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五点法井网,反九点法井网和反七点法井网套损井的波及面积及产液产油的变化,给出了不同井网套损油水井的变化规律。本文在不同井网的理想模型基础上,开展了套损缺失井数、井别和位置等30个理想模型对套损井组的流场分布影响和水驱波及状况影响。对不同井网下不同类型、位置和套损缺失井数研究表明,井网套损水井的波及面积损失比例与井网本身的油水井数比呈正比,大小关系为反九点法井网>反七点法井网>五点法井网,套损一口水井至含水98%时波及面积损失比例分别为51.26%、45.23%和41.84%,而套损油井的波及面积比例与井网油水井数呈反比。统计了理想模型中套损一口油井或水井后的产能变化,结果表明,反九点、反七点、五点法井网套损一口水井后至含水98%时井组日产液损失比例为35.39%、28.26%和18.33%,套损一口油井的井组日产液至含水98%时损失比例均较小,分别为2.87%、0.58%和0.52%,与波及面积变化规律相同。采用经验公式法,水驱规律曲线和递减规律曲线计算套损损失采收率,计算得到五点、反七点和反九点井网水井套损损失采收率为2.78%、8.52%和9.16%,油井套损损失采收率为4.82%、2.20%和2.18%,与产能套损损失规律相同。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方法结合使用,能快速、定量评价套损井对生产的影响,为套损井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胡泊洲[3](2020)在《X区块不同水质弱碱三元复合驱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X区块已进入高含水后期阶段,水驱开采程度低,水驱开采后仍有开发潜力,适合使用弱碱三元复合驱技术。本文采用三元污水配制弱碱三元体系,三元污水配制的三元体系在界面张力、黏度、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吸附量等方面与清水配制的三元体系有所差异。为了系统分析三元污水中各参数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程度,以及预测不同水驱三元污水配制弱碱三元体系的开发效果,本文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X区块弱碱三元复合驱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设计不同开发方案并对方案预测的开发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不同水质弱碱三元体系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情况。本文应用Petrel软件建立X区块相控地质模型,包括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和有效厚度模型。利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水驱阶段历史拟合,截止到2018年8月末,实际累积产油量为140.40×104t,计算累积产油量为139.13×104t,区块计算采出程度为45.20%。在历史拟合基础上,研究了剩余油分布情况,然后利用CMG软件进行不同水质三元复合驱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质三元污水中含油及悬浮颗粒浓度、矿化度、残聚浓度等因素对三元体系提高采收率效果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注入能力、表面活性剂吸附量、聚合物不可入孔隙体积、三元体系粘度及对碱的吸附量。之后进行不同水质三元污水配制弱碱三元体系注入参数研究,根据注入参数预测开发效果为,三元复合驱阶段累积产油量为7.94×104t,阶段采出程度19.41%,全区最终采收率为65.60%,三元复合驱与水驱相比提高采收率17.95%,累积增油7.34×104t;与普通污水三元复合驱相比提高采收率0.48%,累积增油0.19×104t。

马增阳[4](2020)在《杏十二区弱碱三元复合驱段塞组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大部分油田经过多年开发,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开发后期,水驱产量递减加快,剩余油分布零散,挖潜难度大,采收率一般仅为30%~40%。三元复合驱是在碱——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大幅度提高采收率驱油方法,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0个百分点以上,目前正在逐步推广,被大庆油田确定为实现持续稳产的主导技术之一。本文从杏十二区复合驱试验区块的油层发育及地质条件出发,以油藏工程及提高采收率为理论依据,以室内物理模拟驱油实验为技术手段,针对杏南开发区纯油区葡I3油层,水淹程度高、水洗强度大、聚驱提高采收率幅度低等主要问题,在人造岩心上进行三元复合驱驱油效果影响研究。通过开展聚合物注入能力评价实验、储层碱敏性评价实验、表面活性剂界面活性对比实验及三元体系性能评价实验优选出适合该试验区块配制三元复合体系的各成分;再进行室内物理模拟驱油实验,在实验中采取控制单一变量横向对比的方法,分别研究各段塞化学药剂注入浓度及各段塞注入尺寸对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以确定最适合杏十二区复合驱试验区块油层的注入方案,达到提高油层动用厚度,降低药剂注入成本,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杏十二区三元复合驱试验区块化学药剂浓度及段塞组合最优注入方案为:0.06PV前置段塞(CP=1800 mg/L)+0.30PV三元主段塞(三元体系CP=2000 mg/L,CA=1.20wt%,CS=0.30wt%)+0.15PV三元副段塞(三元体系CP=1800mg/L,CA=1.00wt%,CS=0.10wt%)+0.20PV后置段塞(CP=1600 mg/L),本优选方案可使化学驱提高采收率17.76个百分点。另外,将优选出的方案在试验区块的天然岩心上进一步对比验证,该化学药剂浓度及段塞尺寸组合注入方案适合杏十二区弱碱三元复合驱试验区块现场应用。

宋洋[5](2020)在《芳M区块窄薄砂体井网优化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大庆油田北部芳M区块的开发过程中,随着开发时间延长,加密井含水上升加快,导致开发效果变差,且部分区域仍存在注采不完善等问题,需进一步开展井网优化调整研究。同时由于芳M区块存在大量窄薄砂体且分布不均匀,剩余油分布零散,不同断块间开发效果差异大以及开发年限较长,需要对芳M区块进行区带分类分析,开展精准的注采完善情况评价、窄薄砂体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本文利用研究工区已有生产资料,结合储层构造、属性特点,进行多参数的分类,将芳M区块划分为15个不同类型区带;采用水驱面积系数法进行单砂体、单井注采完善情况评价;分析了五类动、静态指标,通过灰色关联方法,对各区带现井网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总结不同类型区块初步调整措施。开展了典型区块窄薄砂体剩余油潜力研究,主要分为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与动用状况评价两个部分,利用地震、测井解释和录井数据,建立三维精细构造模型,对比模型与地震剖面、测井解释和生产测试结果,修正模型静态参数,使其最大程度的贴近真实储层,定量描述每个砂层的空间展布形态及物性分布特征。按照整体开发趋势控制,单井局部调整的原则,实现生产动态全过程历史拟合。在此基础上实现分砂体、分沉积单元的剩余油定量描述,明确综合治理的潜力井层。在动用状况评价方面,开展水淹层综合解释、剩余油影响因素、吸水产液剖面以及压力分布的分析,并利用吸水产液剖面、地层压力等资料,结合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各沉积单元采出程度和可采储量,综合评价各个沉积单元的油层动用状况。最后根据各区带井网适应性评价与剩余油潜力研究结果,进行窄薄砂体井网分类优化调整措施的研究,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油层发育状况发现,部署加密井配合转注井对芳M区块窄薄砂体的开发效果最好,优选出最佳调整措施,并作出产能预测。

林家昱,王晓鹏,张羽臣,张磊,李进[6](2019)在《渤海油田丛式井综合调整加密防碰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分析目前渤海油田整体加密技术现状,针对海上密集丛式井井间距小防碰问题突出的特点,以井眼相碰征兆为基础进行了海上综合调整加密关键技术的研究。包括陀螺复测、靶点优化调整、重点防碰井段牙轮钻头的使用、精确定向井轨迹控制、丛式井防碰预警装置、单筒双井表层预斜及占位钻具技术等。结合丛式综合调整防碰关键技术,以绥中36-1油田Ⅱ期综合调整为例进行了应用分析,成功完成了调整井的实施,最小井间距仅1.5 m×1.7 m,未发生一起钻穿邻井套管事故,对渤海油田井组加密具有重要的技术指导意义。

胡中志,侯怡,李卓静,王在明,徐小峰,朱宽亮[7](2019)在《密集丛式井上部井段防碰设计关键参数临界值计算分析》文中指出井眼轨道整体防碰设计是保障密集丛式井钻井施工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上部井段井眼轨道设计参数的优选与优化则是降低井眼轨迹碰撞风险的基础。对比分析了国内现行标准对密集丛式井整体井眼轨道防碰设计的指导作用及适用性。针对密集丛式井整体井眼轨道防碰设计问题,应用实钻井眼轨迹碰撞风险分析的分离系数概念,计算分析了分离系数为1时,密集丛式井上部井段造斜点深度、邻井造斜点深度差、造斜率、造斜方位等4个关键参数的临界值。研究结果表明:井口间距是影响密集丛式井上部井段井眼轨道防碰设计参数取值的关键,井口间距越小,临界造斜点深度、造斜深度差及造斜方位差越小,临界造斜率越大;现行标准所规定的邻井造斜点深度差预留了足够的安全余量,加密调整井防碰设计时可适当减小。

任江丽[8](2019)在《乌里雅斯太凹陷H区K1baⅣ段地质特征综合研究》文中认为乌里雅斯太凹陷位于二连盆地东北端的马尼特坳陷,具有多物源、近物源、粗碎屑、相变快等特点,在下白垩统发育多套油层,勘探开发前景较为乐观,从北到南划分为北洼、中洼及南洼三个洼槽带。前人的研究多是对南洼槽的区域地质特征或其某一方面展开的,对中-北洼漕内部单一油藏的深入剖析与综合研究很少,对区内重要的地质特征综合研究更少。H区作为中-北洼槽主要油气产区之一,由于研究区的地层划分结果与南洼漕及相邻凹陷不一致,构造系统解释不合理,导致勘探开发方案与实际钻井、注水见效差异大。如今研究区地层划分与对比的真实情况如何,构造组合及沉积相类型对油气成藏有什么影响,油气成藏模式是什么样的,勘探前景怎样,开发调整措施如何制定等等,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该区地质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收集大量基础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沉积学等理论知识,在深入研究H区的地层特征、构造特征、沉积微相等地质特征之后,建立了主产区目的层的储层预测模型、三维地质模型,研究了该区控制油气成藏的构造特征,探讨了构造演化过程,总结了主要油气成藏模式和剩余油横纵向分布特征;最后利用地质特征综合研究成果,寻找到储量接替区块,同时开展主产区综合调整措施优选。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引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井震联合方法,应用地震、钻井及测井资料,进行H区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地层对比结果表明应将前人笼统划为腾一段的油层组,细分为腾一下段、阿I+II段、阿III段及阿IV段等5个含油层系。2、采取层位自动追踪、多线联合解释、三维立体显示等多种地震解释手段,由点-线-面完成研究区构造解释,平面上断层展布特征细分为四组类型,剖面上组合样式也较多,构造圈闭形态多样,以交叉断块、复杂断块为主。凹陷在早白垩世之后经历了快速沉降期、稳定沉降期、回返期、消亡期四期主要变化阶段。3、根据储层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粒度特征及其参数结合测井相研究,综合判断H区腾一下段及阿尔善组主要发育湖泊、扇三角洲沉积相两种类型。研究区阿Ⅳ段沉积期经历了两次湖退和两次湖进,形成阿Ⅳ2、阿Ⅳ4两套较厚储集层,腾一下段以湖相沉积为主,为研究区最重要的烃源岩及区域盖层。4、筛选出腾一段、阿尔善组的优势属性瞬时频率属性和均方根属性,再应用地震和测井资料,采用稀疏脉冲反演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的储层预测模型,从储层预测模型中可以获得沉积微相、砂体分布、油气成藏面积等地质特征,最后依据前面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研究区主产油层的四种油气成藏模式,其中阿Ⅳ1砂组的下生上储式砂体侧倾尖灭构造-岩性成藏模式在本区取得突破。5、在前期综合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建模软件使其三维可视化,建立了研究区的岩相模型,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等属性模型,结合生产资料对地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获得研究区的剩余油分布规律。6、联合应用储层预测模型和三维地质模型,可以使地质特征三维可视化,使研究区的地质认识更全面,更透彻。综合应用前面的研究成果,联系实际生产情况,在寻找到储量接替区块的同时,完成了H区提高采收率的措施调整方案。H区是典型的复杂断块低孔、低渗油田,本文研究中所用的高分辨率地层划分与对比、储层预测、及相控建模等地质特征综合研究思路和方法可推广应用到类似油田。

山珊[9](2019)在《渤海SF油田小井距加密调整开发技术界限研究》文中提出渤海SF稠油油藏开发初期采用350m井距的反九点注水方式,受到原油粘度高、注采井距大和储层非均质的影响,开发效果逐渐变差;通过的小井距加密调整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在海上开发条件下,研究此类油田开发井网调整的经济技术界限是油田深度开发的基础。论文综合油藏工程方法、渗流力学方法和数值模拟,结合经济评价的收支平衡分析,全面研究了水驱稠油油藏在不同加密调整方式下的动用规律、加密井部署的经济技术界限,系统地开展了并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基于油田前期小井距加密调整试验开发实践的开发效果评价和储量动用变化规律分析,明确了水驱稠油油藏小井距加密调整的适应性;(2)基于渗流力学渗流场叠加理论,考虑稠油非牛顿流体性质的影响,建立了不同加密调整方式渗流场分布评价方法,得到了不同条件下水驱稠油井间动用规律;(3)基于海上油田实际经济、技术参数,通过收支平衡分析、产能计算和数值模拟效果预测和对比,确定了不同加密调整方式下加密井的经济、技术部署界限;(4)针对渤海SF稠油油藏目前开发状况,提出油田小井距加密调整开发部署建议。本论文基于渤海SF稠油油藏开发实践,通过研究确定了适合海上油田开发特点和需求的加密调整形式和技术策略,为渤海SF稠油油藏后续井网调整部署设计,以及此类水驱稠油油藏的深度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范庆振[10](2019)在《BW底水稠油油藏水驱调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BW区块地层可划分为四个层组,层组之间互不连通。其储层表现为中孔高渗,非均质性强,层内泥质夹层发育。BW区块属于边底水稠油油藏,地层原油粘度为68~790mPa·s。该区块从2001年开始投产,各单井初始产量较高,截至2017年10月大部分井已进入高含水期,但其地层压力下降幅度较小。区块采出程度不高,仍有大量的剩余油储存在地层中。搞清水侵规律及剩余油分布成为目前提高区块开发效果的中心任务。本文通过建立BW区块数值模拟模型,在完成储量拟合和生产历史拟合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及生产动态特征研究BW区块的水侵规律及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最后针对不同剩余油分布类型提出相应的挖潜方案,为剩余油挖潜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得出以下认识:油藏的水侵方式主要为底水水侵,Aradieba E和Bentiu 1A为边水水侵;剩余储量主要分布在Bentiu 1B、Bentiu2B和Bentiu 3;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为构造、隔/夹层、断层、独立小砂体和开发井网等。通过单井蒸汽吞吐数值模拟研究,确立了合理的注采参数。针对不同剩余油挖潜的思路为:(1)平面上,钻新井或侧钻井,解决井网控制程度差的问题;(2)纵向上,调整射孔层位,解决单井高含水问题;(3)开发技术上,利用蒸汽吞吐进行热力采油,解决开发技术单一问题。在此基础上,共设计了包括层位调整、加密井以及蒸汽吞吐三类调整方案,通过数值模拟优化方案,最终优选的调整方案为层位调整井9口,采收率比基础方案提高0.48个百分点;在层位调整的基础上加密井1 5 口,采收率比基础方案提高1.94个百分点;在加密井的基础上实施蒸汽吞吐井5 口,采收率比基础方案提高2.21个百分点。

二、油田加密调整井效益变化规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田加密调整井效益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Z区块二次开发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挖潜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区块开发现状及矛盾问题分析
    1.1 地质概况
        1.1.1 构造特征
        1.1.2 沉积特征
        1.1.3 储层及流体特征
    1.2 开发现状
第二章 水驱开发剩余油潜力评价方法研究
    2.1 三维地质建模及储量拟合
        2.1.1 地质建模方法
        2.1.2 网格划分及构造模型的建立
        2.1.3 相模型的建立
        2.1.4 属性模型的建立
        2.1.5 地质储量拟合
    2.2 Z区块数值模拟研究
        2.2.1 相渗曲线的选择
        2.2.2 高压物性曲线的选择
    2.3 历史生产数据拟合
    2.4 剩余油分布情况及补孔潜力区域的确定
        2.4.1 平面剩余油分布特征
        2.4.2 剩余储量丰度分析
        2.4.3 垂向剩余油分布特征
        2.4.4 剩余油潜力研究方法
第三章 二次开发补孔挖潜方法研究
    3.1 补孔选层的界限研究
        3.1.1 补孔方案
        3.1.2 方案效果预测
        3.1.3 方案开发指标对比分析
    3.2 驱替均衡程度评价方法
    3.3 补孔时机的模拟与预测
        3.3.1 补孔时机方案
        3.3.2 方案效果预测
        3.3.3 方案开发指标对比分析
第四章 井网井距优化设计研究
    4.1 井网井距方案设计
    4.2 开发效果评价与预测
    4.3 优选合理井网井距
第五章 层段组合方法及技术界限研究
    5.1 层段划分的影响因素及界限
        5.1.1 储层有效厚度
        5.1.2 层间渗透率极差
        5.1.3 层间含油饱和度极差
    5.2 层段组合划分方法
    5.3 开发效果评价与预测
    5.4 方案开发指标对比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2)大庆油田中区西部萨葡油层套损井对生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套损研究现状
        1.2.2 波及系数计算方法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油藏开发区概况
    2.1 区块概况
        2.1.1 构造特征
        2.1.2 沉积特征
        2.1.3 储层及流体特征
        2.1.4 油层发育状况
        2.1.5 油藏类型
    2.2 区块开发历程及现状
第三章 注采井套损对波及规律影响研究
    3.1 均质油藏理想模型建立
        3.1.1 五点法井网模型
        3.1.2 反九点法井网模型
        3.1.3 反七点井网模型
    3.2 不同井网注采井套损对波及面积影响研究
        3.2.1 五点法井网套损影响
        3.2.2 反九点法井网套损影响
        3.2.3 反七点井网套损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注采井套损对井组产能影响研究
    4.1 不同井网井组套损后产能变化
        4.1.1 五点法井网
        4.1.2 反九点法井网
        4.1.4 反七点法井网
    4.2 试验区数值模拟
        4.2.1 数值模拟软件
        4.2.2 数值模拟模型
        4.2.3 模型初始化
        4.2.4 历史拟合
    4.3 试验区注采井套损对区块产能影响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注采井套损对采收率影响研究
    5.1 采收率计算方法
    5.2 注采井套损对采收率影响计算方法研究
        5.2.1 经验公式法
        5.2.2 水驱规律曲线法
        5.2.3 产量递减法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3)X区块不同水质弱碱三元复合驱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ASP三元复合驱技术发展现状
        1.2.2 三元采出污水水质及配置化学驱发展现状
        1.2.3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第二章 区块概况
    2.1 区块地质概况
    2.2 储层性质
    2.3 油藏温度与压力
    2.4 开发历程
第三章 建立模拟区地质模型
    3.1 三维构造模型
        3.1.1 地质模型区块设计
        3.1.2 建立层面模型
    3.2 相控属性模型
        3.2.1 建立沉积相模型
        3.2.2 建立相控下属性模型
第四章 水驱阶段历史拟合
    4.1 地质模型的粗化
    4.2 基础数据整理
        4.2.1 流体性质及其分区
        4.2.2 地层流体高压物性
        4.2.3 油田生产动态数据
    4.3 历史拟合
        4.3.1 地质储量拟合结果
        4.3.2 产液量拟合结果
        4.3.3 产油量拟合结果
        4.3.4 含水率拟合结果
        4.3.5 采出程度计算结果
    4.4 水驱剩余油分布研究
第五章 不同指标三元污水对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研究
    5.1 普通污水配制弱碱三元体系开发效果研究
        5.1.1 配产配注结果
        5.1.2 水驱开发效果预测
        5.1.3 普通污水弱碱三元复合驱开发效果预测
    5.2 不同指标三元污水对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研究
        5.2.1 含油与悬浮颗粒浓度影响研究
        5.2.2 残聚浓度影响研究
        5.2.3 矿化度影响研究
        5.2.4 见碱浓度(pH值)影响研究
        5.2.5 见表浓度影响研究
    5.3 不同水质三元污水对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研究
第六章 不同水质三元污水配制弱碱三元体系注入参数研究
    6.1 三元污水配制弱碱三元体系注入参数优化研究
        6.1.2 前置聚合物段塞
        6.1.3 弱碱三元复合体系主段塞
        6.1.4 弱碱三元复合体系副段塞
        6.1.5 后置聚合物保护段塞
    6.2 不同方案开发指标预测
        6.2.1 三元污水弱碱三元复合驱开发效果预测
        6.2.2 不同方案开发效果对比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和专利
致谢

(4)杏十二区弱碱三元复合驱段塞组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三元复合驱室内研究进展
        1.2.2 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情况
    1.3 三元复合驱技术简介
        1.3.1 三元复合驱的概念提出
        1.3.2 三元复合驱的技术特点
        1.3.3 三元复合驱的驱油机理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杏十二区试验区块基本概况
    2.1 杏十二区试验区块地质特征
        2.1.1 构造特征
        2.1.2 储层特征
        2.1.3 储集空间特征
        2.1.4 油层基本参数
        2.1.5 区块流体性质
        2.1.6 试验区块地质储量
    2.2 杏十二区试验区块油藏特征
        2.2.1 油藏沉积特征
        2.2.2 油层发育特点
        2.2.3 连通状况及化学驱控制程度
        2.2.4 油层非均质性
        2.2.5 隔层发育情况
    2.3 开发历程及存在问题
    2.4 小结
第三章 三元体系药剂成分确定及性能评价
    3.1 三元体系药剂成分确定
        3.1.1 三元体系中聚合物的确定
        3.1.2 三元体系中碱的确定
        3.1.3 三元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确定
    3.2 三元体系性能评价
        3.2.1 三元体系吸附性能评价
        3.2.2 三元体系稳定性能评价
        3.2.3 三元体系乳化性能评价
        3.2.4 三元体系浓粘关系评价
        3.2.5 三元体系驱油效果评价
    3.3 小结
第四章 弱碱三元复合驱化学药剂浓度及段塞尺寸优选
    4.1 实验材料及实验步骤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步骤
    4.2 前置段塞浓度优选实验
        4.2.1 实验方案
        4.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三元体系主段塞浓度优选实验
        4.3.1 实验方案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三元体系副段塞浓度优选实验
        4.4.1 实验方案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后置段塞浓度优选实验
        4.5.1 实验方案
        4.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6 前置段塞尺寸优选实验
        4.6.1 实验方案
        4.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7 三元体系主段塞尺寸优选实验
        4.7.1 实验方案
        4.7.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8 三元体系副段塞尺寸优选实验
        4.8.1 实验方案
        4.8.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9 后置段塞尺寸优选实验
        4.9.1 实验方案
        4.9.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10 天然岩心优选对比验证
        4.10.1 实验方案
        4.10.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11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5)芳M区块窄薄砂体井网优化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
        1.2.2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1.2.3 砂岩油藏井网优化调整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带分类及评价
    2.1 地质概况
        2.1.1 构造概况
        2.1.2 储层概况
        2.1.3 流体性质
    2.2 区带分类
    2.3 注采完善情况评价
        2.3.1 单砂体注采完善情况
        2.3.2 单井注采完善情况
    2.4 多因素综合评价
        2.4.1 采出程度
        2.4.2 水驱控制程度
        2.4.3 含水上升率
        2.4.4 综合递减率
        2.4.5 能量保持水平
        2.4.6 灰色关联综合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窄薄砂体剩余油潜力研究
    3.1 典型区块建模
        3.1.1 模拟区块选择
        3.1.2 平面网格划分
        3.1.3 模型建立
        3.1.4 数值模拟数据准备
    3.2 历史拟合
    3.3 窄薄砂体剩余油分布
        3.3.1 平面剩余油
        3.3.2 层间剩余油
        3.3.3 分砂体剩余油
    3.4 动用状况研究
        3.4.1 水淹层综合解释
        3.4.2 剩余油影响因素
        3.4.3 吸水产液剖面分析
        3.4.4 压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调整潜力及治理对策研究
    4.1 窄薄砂体调整原则
        4.1.1 加密井筛选原则
        4.1.2 措施井筛选原则
        4.1.3 最优井网筛选
    4.2 窄薄砂体加密井位部署
        4.2.1 初步加密井位部署
        4.2.2 加密井位二次筛选
    4.3 窄薄砂体措施井优选
    4.4 产能预测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6)渤海油田丛式井综合调整加密防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渤海油田整体加密技术现状
2 丛式井调整加密技术
    2.1 观察井眼相碰征兆
    2.2 综合调整加密技术
        2.2.1 陀螺复测轨迹数据
        2.2.2 合理安排槽口排布及优化造斜点
        2.2.3 靶点优化调整
        2.2.4 牙轮钻头通过防碰井段
        2.2.5 精确定向井轨迹控制
        2.2.6 表层预斜及占位钻具技术
        2.2.7 丛式井防碰预警装置
3 实例分析
    3.1 加强观察碰撞征兆
    3.2 KEEPER陀螺复测
    3.3 槽口靶点优化
    3.4 牙轮钻头钻过防碰井段
    3.5 精确轨迹控制
    3.6 丛式井防碰预警装置
4 结论

(8)乌里雅斯太凹陷H区K1baⅣ段地质特征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区域及主要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区域研究现状
        1.2.2 储层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1.2.3 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流程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研究区位置及勘探开发现状
    2.3 地层特征与地层划分对比
        2.3.1 地层特征
        2.3.2 确定标志层
        2.3.3 地层划分与对比成果
第三章 构造特征
    3.1 构造解释
        3.1.1 单井层位标定
        3.1.2 三维构造解释
        3.1.3 构造变速成图
    3.2 结构特征
    3.3 断裂特性
        3.3.1 平面构造特性
        3.3.2 纵向构造特性
    3.4 平面上构造区块单元的划分
        3.4.1 东部洼槽带
        3.4.2 西部洼槽带
        3.4.3 东部缓坡带
        3.4.4 东部鼻状构造带
        3.4.5 中部断垒带
        3.4.6 西部鼻状构造带
        3.4.7 西部反转带
    3.5 构造的演化过程
        3.5.1 断陷形成早期
        3.5.2 断陷稳定期
        3.5.3 断陷萎缩期
        3.5.4 回返抬升期
第四章 沉积相特征
    4.1 沉积相标志
        4.1.1 岩石学特征
        4.1.2 测井相
    4.2 沉积相特征和沉积类型
        4.2.1 扇三角洲沉积
        4.2.2 湖相沉积
    4.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4.3.1 单井相分析
        4.3.2 连井相分析
        4.3.3 沉积演化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第五章 储层预测模型
    5.1 地震属性的筛选和优化
        5.1.1 均方根振幅(振幅统计类)
        5.1.2 地震波弧线长值(频谱类统计类)
        5.1.3 平均信噪比(地震道相关统计类)
        5.1.4 平均瞬时频率(复地震道统计类)
    5.2 反演难点及解决办法
        5.2.1 构造破碎,断裂发育
        5.2.2 地震资料纵向分辨低
        5.2.3 测井曲线数据差异大
        5.2.4 波阻抗重叠严重,砂泥岩无法有效识别
        5.2.5 纵向反演层系多
    5.3 反演方法的优选
        5.3.1 常规反演方法
        5.3.2 反演方法优选
        5.3.3 稀疏脉冲反演基本原理
    5.4 反演关键参数的确定
        5.4.1 确立反演流程
        5.4.2 优选反演参数
    5.5 反演模型检验
    5.6 油气成藏研究
        5.6.1 成藏条件与机制
        5.6.2 油气成藏模式
        5.6.3 潜力层系的成藏特征
第六章 三维地质建模
    6.1 地质建模目的
    6.2 建模方法简述
        6.2.1 确定性建模方法
        6.2.2 随机建模方法
    6.3 建模技术路线及流程
    6.4 模型建立
        6.4.1 构造模型
        6.4.2 岩相模型
        6.4.3 属性模型
    6.5 模型验证
    6.6 剩余油分布特征
        6.6.1 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
        6.6.2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第七章 勘探开发实践应用
    7.1 加强地质综合研究,寻找储量接替潜力
    7.2 完善注采井网,扩大水驱波及体积
    7.3 强化注水系统,保持老井固有生产能力
        7.3.1 油井转注
        7.3.2 扩大油层水驱波及体积
    7.4 加大油层改造措施,提高油井产量
        7.4.1 老井压裂
        7.4.2 解堵驱油
    7.5 调整方案总结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发表学术论文
    2.参与科研项目及科研获奖
作者简介
    1. 基本情况
    2. 教育背景

(9)渤海SF油田小井距加密调整开发技术界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状况
        1.1.1 油田开发状况与开发趋势
        1.1.2 相关技术方法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1.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渤海SF油田小井距加密调整开发可行性研究
    2.1 渤海SF油田试验区基本状况
    2.2 渤海SF油田开发状况
        2.2.1 试验区开发基本情况
        2.2.2 存在的问题
    2.3 小井距试验井组开发效果评价
        2.3.1 加密试验井组生产动态变化
        2.3.2 加密试验井组产能变化分析
        2.3.3 加密试验井组水驱变化规律
        2.3.4 含水~采出程度关系变化分析
    2.4 小井距对提高油井开发效果的原因
        2.4.1 小井距加密前后平面各注采方向动用均衡程度分析
        2.4.2 小井距加密前后纵向各层动用均衡程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渤海SF油田水驱稠油井间动用规律研究
    3.1 水驱稠油基本渗流问题分析
        3.1.1 水驱稠油过程中的渗流阻力变化
        3.1.2 水驱稠油波及规律分析
    3.2 不同井网形式下渗流场分布计算方法建立
        3.2.1 基础九点井网可行的加密调整方式
        3.2.2 反九点基础井网渗流场分布计算方法
        3.2.3 调整方式1-油井排加密井网渗流场分布
        3.2.4 调整方式2-水井排加密井网渗流场分布
        3.2.5 调整方式3-内部加密井网渗流场分布
    3.3 不同井网形式下井间动用规律分析
        3.3.1 参数取值及评价方法建立
        3.3.2 反九点基础井网井间动用规律分析
        3.3.3 调整方式1-油井排加密井网井间动用规律分析
        3.3.4 调整方式2-水井排加密井网井间动用规律分析
        3.3.5 调整方式3-内部加密井网井间动用规律分析
        3.3.6 不同井网调整形式效果对比及合理调整方式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渤海SF油田小井距加密调整开发部署技术界限
    4.1 SF油田小井距加密调整经济界限的确定
        4.1.1 加密经济界限评价方法
        4.1.2 新加密井经济极限日产油量计算
        4.1.3 新加密井经济极限累产油量计算
    4.2 加密调整井初期投产界限计算
        4.2.1 不同井网下油井产量计算方法
        4.2.2 不同井网调整方式下日产量变化分析
        4.2.3 结果分析
    4.3 加密调整井评价期内累产界限计算
        4.3.1 基于实际条件的数值模型的建立
        4.3.2 不同井网调整方式下累积产量变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渤海SF油田小井距加密调整建议
    5.1 油田加密调整区域的选择
    5.2 油田加密调整方案初步设计
    5.3 油田加密调整效果预测及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和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10)BW底水稠油油藏水驱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稠油油藏水驱开发研究现状
        1.2.2 蒸汽吞吐研究现状
        1.2.3 水侵规律研究现状
        1.2.4 剩余油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BW区块地质研究
    2.1 油藏地理位置
    2.2 地层层序
    2.3 构造特征
    2.4 储层特征
        2.4.1 沉积相
        2.4.2 储层非均质性
    2.5 流体性质与油水界面分析
        2.5.1 流体性质
        2.5.2 油藏温压系统
        2.5.3 油水界面
        2.5.4 油藏类型与特征
    2.6 区块地质储量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油藏开发特征研究
    3.1 开发简况
    3.2 生产动态特征
    3.3 含水率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BW区块剩余油分布研究
    4.1 数值模拟器的选择
    4.2 油藏数值模型的建立
    4.3 生产历史拟合
        4.3.1 储量拟合
        4.3.2 生产历史拟合
    4.4 剩余油分布规律
        4.4.1 垂向剩余储量分布
        4.4.2 平面剩余储量分布
        4.4.3 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油藏水淹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5.1 油水分布规律
    5.2 水侵影响因素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开发调整研究
    6.1 开发调整对策研究
        6.1.1 开发调整措施研究
        6.1.2 开发调整方案设计
    6.2 基础方案
    6.3 层位调整方案
    6.4 补充加密调整井开发的效果研究
    6.5 蒸汽吞吐研究
        6.5.1 地质参数和流体性质参数影响规律分析
        6.5.2 蒸汽吞吐注汽参数研究
        6.5.3 蒸汽吞吐开发的效果研究
    6.6 方案对比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油田加密调整井效益变化规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Z区块二次开发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挖潜方法研究[D]. 赵宇璇.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2]大庆油田中区西部萨葡油层套损井对生产影响的研究[D]. 夏熙.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3]X区块不同水质弱碱三元复合驱数值模拟研究[D]. 胡泊洲.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4]杏十二区弱碱三元复合驱段塞组合优化研究[D]. 马增阳.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5]芳M区块窄薄砂体井网优化调整研究[D]. 宋洋.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6]渤海油田丛式井综合调整加密防碰技术[J]. 林家昱,王晓鹏,张羽臣,张磊,李进.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9(11)
  • [7]密集丛式井上部井段防碰设计关键参数临界值计算分析[J]. 胡中志,侯怡,李卓静,王在明,徐小峰,朱宽亮. 石油钻采工艺, 2019(04)
  • [8]乌里雅斯太凹陷H区K1baⅣ段地质特征综合研究[D]. 任江丽. 西北大学, 2019(01)
  • [9]渤海SF油田小井距加密调整开发技术界限研究[D]. 山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10]BW底水稠油油藏水驱调整研究[D]. 范庆振.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标签:;  ;  ;  ;  

油田加密调整井效益变化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