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未成熟李子进行酶解制汁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小同[1](2020)在《加工方式对龙葵汁品质及功能性成分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成熟的龙葵果实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其中含有多酚、黄酮、花色苷等功能性成分,且目前龙葵相关食品暂无市售,因此本文对龙葵果汁饮料进行研究。而近年来,人们更加关注食品向着营养、保健型发展,如何在食品加工时保留营养成分具有重要意义。食品加工过程是食品的关键工艺,适宜的加工方式可以更好的保留营养成分。本文以龙葵果为原料,确定了选果、制汁、澄清、调配、杀菌等工艺条件,对龙葵果汁饮料进行研制。研究了龙葵汁功能性成分在不同加工条件下的变化,考察了加工方式对龙葵汁品质及功能性成分的影响。结论如下:(1)不同成熟期的龙葵果实中澳洲茄碱、澳洲茄边碱的含量具有明显差异,成熟期的龙葵果制备果汁,食用更安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澳洲茄碱、澳洲茄边碱含量,结果表明,未成熟的龙葵果中最高,分别为0.276mg/g、0.187mg/g,而熟果期和熟果后期的龙葵果中均未检出。(2)蒸煮、浸提、榨汁3种不同龙葵汁制备方式中,榨汁方式制汁综合品质最佳。根据不同制汁方式对龙葵汁功能性成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榨汁制汁较其他方式制得的果汁功能性成分较高,龙葵汁营养成分保留率最高。其中,总酚含量为225.64±3.83mg/100g、黄酮含量为205.07±3.84mg/100g、花色苷含量为58.47±1.22mg/100g、DPPH清除率为75.42±1.44%、ABTS清除率为56.63±1.59%,色差值为1.21±0.06、褐变度为4.22±0.09,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00±0.21%、p H3.64±0.16、总糖含量4.60±0.22%、总酸含量0.92±0.07%、Vc含量40.72±0.18mg/100g、透光率42.78±0.29%。(3)以透光率为指标,研究了果胶酶、壳聚糖、离心、加热絮凝、冷冻、自然等澄清法对龙葵汁的澄清效果的影响,表明壳聚糖处理澄清方法最佳。利用单因素及响应面优化澄清工艺,确定了最佳技术参数为:龙葵果汁在49℃下澄清61min,壳聚糖浓度为0.08g/L,龙葵汁透光率可达85.6%。(4)将澄清后的龙葵汁进行龙葵果汁饮料的调配,以感官评价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配方。即(A)龙葵原汁添加量为20%、(B)绵白糖添加量为13%、(C)柠檬酸添加量为0.21%、(D)苹果酸添加量为0.20%。(5)经调配后的龙葵果汁饮料封装后杀菌,比较了巴氏杀菌、微波杀菌、高压杀菌对龙葵果汁饮料功能性成分的影响,表明巴氏杀菌对龙葵果汁的成分保留率较好。与未经杀菌的龙葵果汁饮料对比,巴氏杀菌(85℃、15min)下的龙葵果汁饮料营养成分保留最好,其总酚含量为70.27±3.82mg/100g、黄酮含量为36.50±0.98mg/100g、花色苷含量为22.13±0.75mg/100g、DPPH清除率为66.38±1.35%、ABTS清除率为43.52±1.48%。其中果汁的色泽和褐变度变化不明显,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80±0.17%、总糖含量3.37±0.11%、总酸含量0.51±0.1%、Vc含量27.66±0.31mg/100g、p H3.62±0.27、透光率84.28±0.18%。在此条件下龙葵果汁饮料成品呈紫红色,营养含量丰富,具有龙葵果特有香气,口感柔和,果汁澄清透明。综上所述,采用成熟期的的龙葵果实为原料,制备饮料食品安全性较高,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且不同加工方式对龙葵汁的品质及功能性成分存在一定的影响,选择功能性成分保留较高的加工方式研制龙葵果汁饮料,在保持风味的同时保留丰富的营养价值,对于研制龙葵果汁产品很重要。
刘威生,章秋平,马小雪,张玉萍,刘家成,张玉君,刘硕,刘宁,徐铭[2](2019)在《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李》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李树在种质资源考察、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遗传育种研究(包括李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种间亲缘关系、系统关系和物种形成,品种群的形成和演化,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优异资源的筛选,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和育种)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对李芽分化、开花授粉生物学、光合生理、品质形成、环境胁迫、贮藏、加工技术等研究也做了回顾总结,对李种质资源针对性收集、精细评价、育种方向等今后研究的重点提出了建议。
陈晓维[3](2019)在《加工方式对草莓、蓝莓和桑葚NFC复合果汁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草莓、蓝莓和桑葚均属于浆果,含有丰富的花色苷等营养物质,但由于草莓、蓝莓和桑葚水分含量均较高、易受微生物污染、在自然条件下贮藏几天后就出现腐败现象,造成果品严重浪费。将草莓、蓝莓和桑葚加工成复合果汁,不仅解决它们的保存问题,且能提高其产品附加值,对推广非浓缩还原汁(NFC)复合果汁产业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研究了草莓、蓝莓和桑葚汁解冻技术、乳酸菌发酵技术、酵母醋酸菌联合发酵工艺及杀菌技术对果汁品质的影响,为复合果汁的精深加工提供一定的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解冻方式(微波解冻、超声波解冻、水浴解冻、自然解冻)对草莓、蓝莓和桑葚出汁率及其果汁品质影响,确定了草莓、蓝莓和桑葚的最佳解冻方式。结果表明,与新鲜草莓汁相比,微波解冻的草莓汁在酸度、色泽、粘度和水溶性果胶含量的差异最小,且是四种解冻方式中花色苷含量较好的处理方式,相关理化指标变化显着(p<0.05);微波解冻的蓝莓汁pH、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新鲜蓝莓汁差异不显着,且总花色苷含量最高(62.45 mg/100g),单体花色苷检出数量最多(11种),此外,微波解冻后蓝莓汁的总酚含量(2.27 mg/g)、抗氧化能力(46.88μmoL/g)最高,对营养成分的含量保存的最好;超声波解冻的桑葚汁pH、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新鲜桑葚汁差异最小,其粘度(0.11 mPa·s)、水溶性果胶(5.91mg/g)、总花色苷(266.17 mg/100g)、矢车菊素3-O-葡糖苷(136.15 mg/100 g)、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87.75 mg/100 g)、总酚(2.86 mg/g)等物质的含量和抗氧化能力(47.45μmol/g)等指标均显着(p<0.05)优于其它解冻方式。(2)开展草莓汁、蓝莓汁和桑葚汁的乳酸菌(干酪乳杆菌、肠膜状明串珠菌和嗜酸乳杆菌)发酵、酵母和醋酸菌联合发酵工艺研究,结果发现三种乳酸菌不能在草莓汁和蓝莓汁较好地生长,能在桑葚汁中较好地生长,且在发酵16 h后达到最大菌量,且三种菌发酵的桑葚汁中的蔗糖被消耗殆尽,葡萄糖、果糖、苹果酸、柠檬酸、矢车菊素葡糖苷、矢车菊素芸香糖苷含量下降,乙酸和乳酸含量增加,总酚含量和色泽差异不显着。酵母醋酸菌联合发酵草莓汁、蓝莓汁和桑葚汁的发酵工艺,结果表明酵母发酵草莓汁的最佳时间为24 h,醋酸菌发酵草莓汁的最佳时间为60 h;酵母发酵蓝莓汁的最佳时间为120 h,醋酸菌发酵蓝莓汁的最佳时间为60 h;酵母发酵桑葚汁的最佳时间为32 h,醋酸菌发酵桑葚汁的最佳时间为60 h。(3)通过感官评价初步确定了草莓蓝莓桑葚复合果汁的较合适复配比例为1:1:2。在这个复配比例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杀菌方式和贮藏温度对复合果汁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在4℃、25℃贮藏条件下,比较了超高压处理(550 MPa,5min)与热处理(95℃,2 min)对草莓蓝莓桑葚清汁、浊汁营养品质、色泽和抗氧化能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复合清汁、浊汁中可溶性固形物、总酚、总花色苷和单体花色苷含量等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显着下降,色差显着增大(p<0.05),特别是在25℃下贮藏的复合果汁下降程度远远大于在4℃下贮藏,说明低温贮藏有利于减少果汁营养品质的损失;相比热处理,超高压处理的复合浊汁各指标变化更小,说明超高压可更好保持浊汁的营养与色泽;复合清汁则是热处理的各指标变化更小。
成策,陆俊,韩文琪,黄晖,李忠海[4](2015)在《李子果粒果汁饮料加工工艺研究》文中提出以新鲜李子为原料,对李子果粒果汁饮料加工工艺进行探讨,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工艺中的去皮处理、果胶酶用量、护色、果汁配方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确定饮料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最适去皮方法为浸碱法;果胶酶浓度为200mg/L;复合护色剂最优配比为VC0.15g/100mL、柠檬酸0.20g/100mL、亚硫酸氢钠0.30g/100mL;李子果粒果汁饮料的最优配方为原汁15.0g/100mL、白砂糖9.0g/100mL、柠檬酸0.10g/100mL、果粒10.0g/100mL、XC悬浮剂0.30g/100mL,制得的饮料酸甜适宜、清爽可口。
刘苏苏,吕长鑫,李萌萌,石超,顾娜泥,梁洁玉,杜静芳[5](2014)在《酶制剂在果蔬汁澄清及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当前我国果蔬汁工业迅猛发展,因酶制剂可解决果蔬汁加工中出汁率低、澄清难、易褐变、风味物质易流失和苦味物质难去除等问题,在该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在果蔬汁加工中应用的酶制剂主要有果胶酶、纤维素酶、淀粉酶、葡萄糖氧化酶、柚苷酶等。本文介绍了果胶酶、纤维素酶、淀粉酶等常见酶制剂在提高果蔬出汁率方面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进展,比较了酶制剂与其他方法对果蔬汁澄清效果的差异,陈述了葡萄糖氧化酶、柚苷酶、β-葡萄糖苷酶等在改善果蔬汁感官品质方面的应用现状。在分析酶制剂在果蔬汁加工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酶制剂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酶制剂在果蔬汁行业的应用提供进一步的依据和参考。
叶倩雯[6](2014)在《青梅酒发酵工艺研究及品质分析》文中提出青梅是传统水果,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青梅营养丰富,是一种具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合二为一的果品。我省青梅资源丰富,但目前青梅加工产品形式单一,产品附加值低。将青梅制作为果酒,不仅能大批量消耗青梅,而且能打破葡萄酒垄断果酒产业格局,从而丰富果酒品种。本论文以青梅汁为原料,获得青梅酒的最佳发酵工艺。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青梅的最佳酶解工艺条件:果胶酶用量为2.00U/kg,纤维素酶用量为0.50U/kg,酶解时间为3h,酶解温度为30℃,出汁率为76.14%;与没加酶制剂相比出汁率提高了37.6%。2.以青梅浊汁为原料,用冰糖调整糖度,以Laffort AC酵母为发酵菌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试验,对青梅酒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青梅汁起始糖度为22%,发酵温度为20℃,pH为5.0,酵母接种量为0.8g/L时,发酵12d后,将原酒置于13℃后发酵90d,可获得一种酒液呈浅金黄色,具有浓郁青梅果香,酒体丰满,口感纯正的青梅酒。3.柠檬酸钾和碳酸氢钾质量比为1:1时,用于青梅酒的降酸效果最好,得到的青梅汁具有良好的色、香、味和典型的风格。4.复合澄清剂对青梅酒的澄清效果优于单一澄清剂、自然澄清、离心澄清。本实验获得最佳澄清工艺是:采用皂土-明胶-PVPP液为复合澄清剂对青梅酒进行冷处理后,青梅酒的透光率达到98.5%,比自然澄清40d的透光率高23.9%。5.对青梅发酵酒的氧化稳定性、铁稳定性、铜稳定性、酒石稳定性和蛋白质稳定性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青梅发酵酒存放过程中会出现轻微氧化,70℃热处理15~20min,可提高青梅酒的稳定性。6.调配试验结果表明,发酵型青梅酒可经调配获得品质较好的配制酒。发酵青梅酒中添加8%浸泡青梅酒,2%青梅汁,0.1%冰糖进行勾兑,可获得具有典型青梅特性、酸甜适中、酒体协调的青梅配制酒。7.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青梅酒的有机酸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柠檬酸、苹果酸含量较多,而酒石酸含量很少;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青梅发酵酒、青梅浸泡酒、青梅配制酒进行分析,效果较好。其中青梅发酵酒共检出37种挥发性成分,酯类占17.22%,醇类占75.02%,酸类占0%,酮类占0%,酚类占0.03%,其他占7.73%;浸泡青梅酒共检出2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酯类占56.80%,醇类占23.41%,酸类占5.13%,酮类占0%,酚类占10.00%,其他占4.65%;青梅配制酒共检出4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酯类占17.73%,醇类占76.46%,酸类占2.02%,酮类占0.08%,酚类占0.19%,其他占3.52%。经过勾兑后青梅配制酒的挥发性成分最多,所含酯类比青梅发酵酒多,酯香更浓郁,使青梅酒更具典型性。
秦星,张华方,张伟,张宇宏[7](2013)在《酶制剂在果汁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果汁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一种重要的饮料。在果汁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果浆粘度高、压榨率低、澄清难及部分果汁有苦味的问题。近年来的研究和实践表明,使用酶制剂处理工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在果汁生产中应用的酶制剂有果胶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氧化还原酶和柚苷酶等,其中以果胶酶的应用最为广泛。重点阐述了果汁生产中果胶酶制剂的来源和应用效果,以及新酶制剂品种的开发情况,并论述了果汁用酶制剂未来的研究重点。
徐宇宇,刘慧,李婕,雷重迪,马小伟,熊本涛,巩江,倪士峰[8](2013)在《李子的养生价值浅谈》文中认为在广泛文献检索基础上,对李子种属、成分、养生保健价值,代表性膳食及使用注意事项等进行概述,为全民养生保健提供科学资料。
王容倩[9](2013)在《生产过程中玫瑰香葡萄汁品质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葡萄饮料有多种其它果汁饮料所不具备的功能和风味,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本论文以汉沽玫瑰香葡萄为原料,研究加工果汁过程中不同工艺对葡萄汁品质的影响,主要包括破碎、澄清、杀菌和包装过程葡萄汁品质的变化。破碎过程探讨了异Vc钠、保温处理、生物酶制剂对玫瑰香葡萄汁品质的影响。异Vc钠的加入提高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了褐变度,但导致了葡萄红色素的损失。玫瑰香葡萄特征香气成分橙花醇的相对百分含量有较大提高。保温处理后葡萄汁总酸、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能反映葡萄红色素含量的色度值均有所增加,但香气物质减少了2种,芳樟醇相对百分含量也有所降低。混合酶的添加会破坏葡萄红色素,导致果汁的色泽值减小,红色色泽减弱。但其添加会使萜烯类物质相对百分含量有所提高,添加混合酶I的样品增加较多。澄清过程,纸板、硅藻土和活性炭过滤这三种方式使果汁澄清度大幅提高,但总酸、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损失较大;活性炭过滤后的样品香气物质损失最严重。综合评价硅藻土过滤效果最优。杀菌过程,蒸煮、微波和高温瞬时灭菌这三种杀菌方式都会降低葡萄汁总酸、还原糖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破坏葡萄红色素。高温瞬时灭菌后的样品香气物质增加且全部是萜烯类物质,相对于其他灭菌方式更适合于玫瑰香葡萄汁。比较三种不同包装材料对果汁品质的影响,玻璃材质包装的果汁灭菌后香气物质种类多于另外两种包装的样品,且芳樟醇保存效果最好。总体来看,玻璃容器相对于PP塑料和PE塑料具有更好的包装效果。
向进乐[10](2012)在《枳椇果梗发酵特性及其果醋功能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枳椇是一种野生或半野生树种,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枳椇果梗是枳椇果实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枳椇果实的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种子——枳椇子。由于外形扭曲、个体小、残渣多、不耐贮藏、加工适应性差等,枳椇果梗未能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相关的研究报道也较少。枳椇果梗的含糖量极高,其它营养成分也非常丰富,是很好的天然可食资源。食品发酵对原料外形、大小等没有特殊要求,枳椇果梗经微生物发酵酿造果醋,可以充分利用原料中的营养组分,尤其是高糖的特点。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加工利用枳椇果梗能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本文对枳椇果梗原料中多酚含量和性质、有机酸组成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对枳椇果梗果醋发酵过程动态变化进行系统研究,并对酿制的果醋预防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高脂血症以及慢性酒精肝损伤功能特性进行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枳椇果梗总酚含量。优化确定了适宜的测定条件:枳椇果梗提取液0-1.0mL加Folin-Ciocalteu试剂0.6mL、20%的Na2CO3溶液1.5mL,加水定容至10mL,30℃避光反应60min后在750nm处测定吸光值。方法学评价结果表明,该法能用于枳椇果梗及其加工制品总酚含量测定。(2)通过有机溶剂萃取将枳椇果梗不同极性多酚分离,采用清除DPPH·、ABTS+自由基以及总还原能力体系对不同极性多酚萃取物体外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价。枳椇果梗不同极性萃取物总酚含量、抗氧化能力有显着差异;极性越大,多酚含量越高、抗氧化能力越强。枳椇果梗不同极性多酚萃取物抗氧化能力与其总酚含量极显着相关,而可能与多酚极性无关。(3)通过酸碱水解,有机溶剂萃取的方法分离制备枳椇果梗不同类型酚酸。枳椇果梗游离酚酸占粗提物总酚11.5%;酯型酚酸占12.3%;糖苷型酚酸占10.5%。除含有较高的可溶性多酚,不溶性结合型酚酸含量也很高,不溶性结合型酚酸与可溶性总酚酸的比值约为1:2。枳椇果梗不同类型酚酸体外抗氧化能力与其多酚含量显着相关。(4)采用离子抑制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枳椇果梗及其发酵果酒、果醋中的有机酸,优化确定了色谱条件,色谱柱:Wondasil C18(4.6×250mm ID,5μm);流动相:0.01mol/L KH2PO4-H3PO4缓冲溶液,pH2.8;流速:0.7ml/min;柱温:25℃;双波长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210nm(L-抗坏血酸243nm)。建立的检测方法能满足枳椇果梗及其液态发酵制品有机酸组成和含量分析。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枳椇果梗中共检出7种有机酸,分别是草酸、酒石酸、苹果酸、抗坏血酸、醋酸、富马酸、琥珀酸;以酒石酸和苹果酸为主,占其总有机酸含量的94.92%。发酵果酒和果醋中分别检出9种有机酸,果酒中以酒石酸和乳酸为主,占其总有机酸86.52%。果醋以醋酸和酒石酸为主,占92.39%。。酒石酸是枳椇果梗及其液态发酵制品中的特征有机酸。(5)对枳椇果梗酿造果醋的发酵方法和工艺条件进行研究,确定了果醋发酵的合理方式和工艺参数。酒精发酵采用带皮渣发酵方式,加水1.5倍,发酵温度16℃,发酵时间80h。醋酸发酵采用液态深层发酵法,发酵温度34℃,第一轮发酵72h左右;分割留种发酵30h。枳椇果梗果醋酿造过程中,各种有机酸在发酵过程中不断进行转化、积累与代谢。酒精发酵阶段中最显着的特点是由于苹果-乳酸发酵,乳酸大量积累,最高达8937.09mg/L;苹果酸含量显着降低至419.13mg/L。而醋酸发酵阶段最明显的特点是由于醋酸菌代谢酒精而使醋酸含量不断上升,含量最高可达37592.77mg/L,而其它大部分有机酸经醋酸发酵而减少。酿造过程中发酵液抗氧化能力也因相关抗氧化组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枳椇果梗发酵酒酪体外抗氧化能力较发酵前显着提高,可能与发酵液总酚和维生素C含量显着升高有关。液态深层醋酸发酵发酵快,发酵液总酚下降12.7%,抗坏血酸下降31%,抗氧化能力也显着降低。发酵液抗氧化能力与总酚含量、维生素C含量均有显着相关性,说明多酚和维生素C是枳椇果梗液态发酵制品的主要抗氧化成分。(6)对枳椇果梗果醋预防饮食型肥胖、高脂血症以及保护慢性酒精肝损伤功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枳椇果梗果醋能显着抑制高脂饮食小鼠体重增加、脂肪积累、血清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升高;能显着降低高脂、高胆盐饮食小鼠血清TC和TG,显着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降低动脉硬化指数(AI)。说明枳椇果梗果醋能预防高脂饮食型肥胖和高脂血症,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预防效果。枳椇果梗果汁和果醋能显着降低慢性酒精中毒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性,降低血清和肝组织中TG和TC含量以及肝脏脂质过氧化(LPO),同时能保护小鼠肝组织抗氧化酶系统。肝组织病理检查也显示,枳椇果梗果汁和果醋对慢性酒精肝损伤具有显着的预防效果,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机体脂质过氧化,提高肝脏抗氧化酶和非酶抗氧化能力有关。
二、利用未成熟李子进行酶解制汁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未成熟李子进行酶解制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加工方式对龙葵汁品质及功能性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龙葵概述 |
1.1.1 龙葵简介 |
1.1.2 龙葵中活性成分 |
1.1.3 龙葵营养价值 |
1.1.4 龙葵的功效 |
1.1.5 龙葵食品研究进展 |
1.2 果汁生产工艺研究进展 |
1.2.1 加工方式 |
1.2.2 澄清方式 |
1.2.3 杀菌方式 |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成熟期对龙葵果汁中澳洲茄碱、澳洲茄边碱含量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 |
2.2.2 试剂 |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澳洲茄碱、澳洲茄边碱的测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澳洲茄碱、澳洲茄边碱标准品色谱图 |
2.4.2 精密度试验 |
2.4.3 稳定性试验 |
2.4.4 重复性试验 |
2.4.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4.6 样品测定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制汁方式对龙葵汁功能性成分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 |
3.2.2 试剂 |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不同制汁方式 |
3.3.2 龙葵果汁中各指标测定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制汁方式对龙葵汁总酚含量的影响 |
3.4.2 不同制汁方式对龙葵汁黄酮含量的影响 |
3.4.3 不同制汁方式对龙葵汁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
3.4.4 不同制汁方式对龙葵汁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4.5 不同制汁方式对龙葵汁其他品质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龙葵汁澄清工艺研究及龙葵果汁饮料调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材料 |
4.2.2 试剂 |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果胶酶澄清龙葵汁试验 |
4.3.2 壳聚糖澄清龙葵汁试验 |
4.3.3 离心法澄清龙葵汁试验 |
4.3.4 冷冻法澄清龙葵汁试验 |
4.3.5 加热絮凝法澄清龙葵汁试验 |
4.3.6 自然法澄清龙葵汁试验 |
4.3.7 龙葵果汁加工工艺及操作要点 |
4.3.8 果汁饮料调配试验 |
4.3.9 感官评价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果胶酶澄清龙葵汁工艺条件 |
4.4.2 壳聚糖澄清龙葵汁工艺条件 |
4.4.3 离心法澄清龙葵汁工艺条件 |
4.4.4 冷冻法澄清龙葵汁工艺条件 |
4.4.5 加热絮凝法澄清龙葵汁工艺条件 |
4.4.6 自然法澄清龙葵汁工艺条件 |
4.4.7 龙葵果汁配方的确定 |
4.4.8 龙葵果汁饮料配方正交试验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杀菌方式对龙葵果汁饮料功能性成分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材料 |
5.2.2 试剂 |
5.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不同杀菌条件的选择 |
5.3.2 龙葵果汁中各指标测定方法 |
5.3.3 微生物的测定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不同杀菌条件的确定 |
5.4.2 不同杀菌方式对龙葵果汁总酚含量的影响 |
5.4.3 不同杀菌方式对龙葵果汁黄酮含量的影响 |
5.4.4 不同杀菌方式对龙葵果汁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
5.4.5 不同杀菌方式对龙葵果汁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5.4.6 不同杀菌方式对龙葵果汁其他品质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李(论文提纲范文)
1 李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1 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与收集 |
1.2 种间的系统关系及物种形成 |
1.3 中国李栽培品种群的形成与演化 |
1.4 种质资源的评价与优异种质筛选 |
2 李性状遗传规律与育种研究 |
2.1 重要性状遗传规律 |
2.2 育种研究 |
3 李的花芽分化与授粉生物学 |
3.1 花芽分化的特点 |
3.2 开花授粉和结实性 |
4 李的栽培生理研究 |
4.1 光合生理 |
4.2 果实品质形成 |
4.3 逆境生理 |
5 采后贮藏与加工 |
5.1 贮藏技术 |
5.2 加工技术 |
6 研究展望 |
(3)加工方式对草莓、蓝莓和桑葚NFC复合果汁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略缩词 |
第一章 前言 |
1.1 果汁加工原料概述 |
1.1.1 草莓 |
1.1.2 蓝莓 |
1.1.3 桑葚 |
1.1.4 花色苷概述 |
1.2 果汁饮料的分类及加工意义 |
1.2.1 果汁饮料的分类 |
1.2.2 果汁加工的意义 |
1.3 果汁加工技术概述 |
1.3.1 解冻技术 |
1.3.2 微生物发酵技术 |
1.3.3 杀菌技术 |
1.3.3.1 热杀菌 |
1.3.3.2 非热杀菌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解冻方式对草莓、蓝莓和桑葚出汁率及其果汁品质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不同解冻方式解冻草莓、蓝莓和桑葚 |
2.3.2 出汁率的测定 |
2.3.3 草莓、蓝莓和桑葚果汁的制备 |
2.3.4 果汁pH、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
2.3.5 果汁色差的测定 |
2.3.6 果汁粘度的测定 |
2.3.7 果汁水溶性果胶的测定 |
2.3.8 果汁总花色苷的测定 |
2.3.9 果汁单体花色苷的测定 |
2.3.10 果汁总酚的测定 |
2.3.11 果汁ORAC的测定 |
2.3.12 果汁PPO和 POD的测定 |
2.3.13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不同解冻方式对草莓、蓝莓和桑葚出汁率的影响 |
2.4.2 不同解冻方式对草莓、蓝莓和桑葚果汁pH、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2.4.3 不同解冻方式对草莓、蓝莓和桑葚果汁色差的影响 |
2.4.4 不同解冻方式对草莓、蓝莓和桑葚果汁粘度及水溶性果胶的影响 |
2.4.5 不同解冻方式对草莓、蓝莓和桑葚果汁总花色苷的影响 |
2.4.6 不同解冻方式对草莓、蓝莓和桑葚果汁单体花色苷的影响 |
2.4.7 不同解冻方式对草莓、蓝莓和桑葚果汁总酚及ORAC的影响 |
2.4.8 不同解冻方式对草莓、蓝莓和桑葚果汁PPO及 POD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乳酸菌发酵、酵母醋酸菌联合发酵对草莓、蓝莓和桑葚果汁品质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乳酸菌发酵阶段实验方法 |
3.3.1.1 草莓汁、蓝莓汁和桑葚汁的制备 |
3.3.1.2 乳酸菌培养物的制备 |
3.3.1.3 草莓汁、蓝莓汁和桑葚汁乳酸菌发酵的初始最佳pH的确定 |
3.3.1.4 桑葚汁乳酸菌发酵培养 |
3.3.1.5 乳酸菌活菌数的测定 |
3.3.1.6 pH值的测定 |
3.3.1.7 糖组分的测定 |
3.3.1.8 有机酸的测定 |
3.3.1.9 色差的测定 |
3.3.1.10 单体花色苷的测定 |
3.3.1.11 总酚的测定 |
3.3.2 酵母醋酸菌连续发酵阶段实验方法 |
3.3.2.1 醋酸菌液体培养基的制备 |
3.3.2.2 酵母和醋酸菌的活化 |
3.3.2.3 酒精度的测定 |
3.3.2.4 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
3.3.3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三种乳酸菌在草莓汁、蓝莓汁中衰亡实验证明 |
3.4.2 三种乳酸菌发酵桑葚阶段实验结果 |
3.4.3 酵母醋酸菌连续发酵草莓、蓝莓和桑葚工艺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杀菌方式和贮藏温度对复合NFC果汁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解冻草莓、蓝莓和桑葚 |
4.3.2 草莓、蓝莓酶解 |
4.3.3 草莓蓝莓桑葚果汁复配 |
4.3.4 感官评定 |
4.3.5 复合果汁的制备与杀菌 |
4.3.6 复合果汁的储藏及取样 |
4.3.7 pH、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TSS)的测定 |
4.3.8 色差的测定 |
4.3.9 总花色苷的测定 |
4.3.10 单体花色苷的测定 |
4.3.11 总酚的测定 |
4.3.12 ORAC的测定 |
4.3.13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复合NFC果汁复配工艺实验结果 |
4.4.2 贮藏期间复合NFC果汁pH和可滴定酸的变化 |
4.4.3 贮藏期间复合NFC果汁可溶性固形物的变化 |
4.4.4 贮藏期间复合NFC果汁色差的变化 |
4.4.5 贮藏期间复合NFC果汁总花色苷的变化 |
4.4.6 贮藏期间复合NFC果汁单体花色苷的变化 |
4.4.7 贮藏期间复合NFC果汁总酚的变化 |
4.4.8 贮藏期间复合NFC果汁ORAC的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4)李子果粒果汁饮料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1.1 试验材料 |
1.1.2 主要设备 |
1.2 工艺流程 |
1.3 操作要点 |
1.3.1原料的挑选与清洗 |
1.3.2浸碱去皮与漂洗 |
1.3.3果粒制备 |
1.3.4李子清汁的制备 |
1.3.5混合调配 |
1.3.6灌装、排气及杀菌 |
1.4 试验设计 |
1.4.1 去皮方式的确定采用以下3种方法进行去皮,考察不同的去皮方法对去皮效果、口感及色泽的影响。 |
1.4.2果胶酶用量的确定 |
1.4.3复合护色剂配比的确定 |
1.4.4果粒果汁饮料配方的确定 |
1.5 分析评价方法 |
1.5.1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5.2感官评价 |
1.6 数据分析 |
2结果与讨论 |
2.1 去皮方式的确定 |
2.2 果胶酶用量对果汁得率及色泽的影响 |
2.3 复合护色剂配比的确定 |
2.4 李子果粒果汁饮料配方优选正交试验 |
3 产品质量指标 |
3.1 感官指标 |
3.2 理化指标 |
3.3 微生物指标 |
4 结论 |
(5)酶制剂在果蔬汁澄清及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酶制剂的分类 |
3 酶制剂在果蔬汁加工中的研究现状 |
3.1 酶制剂对提高果蔬出汁率方面的应用 |
3.1.1 常见酶制剂对提高果蔬出汁率的应用 |
3.1.1. 1 果胶酶 |
3.1.1. 2 纤维素酶 |
3.1.1. 3 淀粉酶 |
3.1.2 酶制剂提高果蔬汁出汁率工艺条件优化 |
3.2 酶制剂在果蔬汁澄清方面的应用 |
3.2.1 酶法与其他澄清方法对果蔬汁澄清效果的对比研究 |
3.2.2 酶法与其他澄清方法联合澄清果蔬汁 |
3.3 酶制剂改善果蔬汁感官品质方面的应用 |
4 酶制剂在果蔬汁加工中的发展前景与展望 |
(6)青梅酒发酵工艺研究及品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青梅 |
1.1.1 青梅的分类、发布 |
1.1.2 青梅的营养价值 |
1.1.3 青梅的药用价值及生物学功能 |
1.1.4 我省普宁市青梅产业加工现状 |
1.1.5 青梅加工产品 |
1.1.6 制约青梅产业发展的原因 |
1.2 果酒的研究概况 |
1.2.1 果酒的分类 |
1.2.2 发酵原理 |
1.2.3 我国果酒工业发展的现状与发展 |
1.3 青梅酒 |
1.3.1 发酵青梅酒生产工艺 |
1.3.2 青梅酒的研究进展 |
1.3.3 青梅酒的研究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3 试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青梅果浆果汁工艺制备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剂 |
2.2.3 仪器设备 |
2.2.4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青梅汁基本成分分析 |
2.3.2 青梅酶解工艺 |
2.3.3 青梅汁降酸工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青梅酒发酵工艺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剂 |
3.2.3 仪器设备 |
3.2.4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发酵工艺研究 |
3.3.2 青梅发酵酒的澄清工艺研究 |
3.3.3 青梅发酵酒的非生物稳定性研究 |
3.3.4 青梅配制酒的勾兑工艺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青梅酒成分检测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剂 |
4.2.3 仪器设备 |
4.2.4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有机酸 |
4.3.2 香气成分分析 |
4.3.3 青梅酒检出的香味物质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酶制剂在果汁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应用 |
1.1 果胶酶用于澄清果汁 |
1.2 果胶酶用于提高果浆出汁率 |
1.3 果胶酶用于浸提和液化果肉组织 |
1.4 果胶酶用于生产浑浊果汁及带果肉的果汁 |
2 纤维素酶在果汁生产中的应用 |
3 淀粉酶在果汁生产中的应用 |
4 其他酶制剂在果汁生产中的应用 |
5 展望 |
(8)李子的养生价值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 成分研究 |
2 临床应用 |
2.1 消化系统疾病 |
2.2 心血管系统疾病 |
2.3 抗癌和增免疫 |
2.4 抗氧化、美容 |
3 代表性膳食 |
4 食用注意事项 |
5 小结与展望 |
(9)生产过程中玫瑰香葡萄汁品质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葡萄中所含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
1.2 葡萄汁产业发展现状 |
1.2.1 榨汁葡萄品种 |
1.2.2 国内外葡萄汁生产现状 |
1.2.3 葡萄果汁生产存在的技术难题 |
1.3 玫瑰香葡萄简介 |
1.4 葡萄香气分析 |
1.4.1 水果香气物质研究进展 |
1.4.2 葡萄呈香物质研究 |
1.4.3 国内外关于葡萄香气研究现状 |
1.4.4 水果增香技术研究 |
1.5 酶作用机理的研究 |
1.5.1 榨汁酶作用机理的研究 |
1.5.2 果胶酶作用机理的研究 |
1.5.3 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进展及作用机理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原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玫瑰香葡萄饮料生产工艺 |
2.3 破碎环节各种处理工艺对葡萄汁品质的影响 |
2.3.1 护色剂异Vc钠对玫瑰香葡萄汁品质的影响 |
2.3.2 保温处理对玫瑰香葡萄汁品质的影响 |
2.3.3 生物酶制剂对玫瑰香葡萄汁品质的影响 |
2.4 不同澄清方式对玫瑰香葡萄汁品质的影响 |
2.5 不同杀菌方式对玫瑰香葡萄汁品质的影响 |
2.6 不同包装材料对玫瑰香葡萄汁品质的影响 |
2.7 指标测定方法 |
2.7.1 可溶性固形物(TSS)的测定 |
2.7.2 玫瑰香葡萄出汁率的测定 |
2.7.3 总酸的测定 |
2.7.4 还原糖的测定-直接滴定法 |
2.7.5 葡萄汁色度值的测定 |
2.7.6 葡萄汁的透光率测定 |
2.7.7 葡萄汁褐变度的测定 |
2.7.8 葡萄汁色泽值(葡萄红色素相关指标)的测定 |
2.7.9 葡萄汁色差的测定 |
2.7.10 芳香物质的测定方法 |
2.7.11 芳香物质的图谱分析 |
2.7.12 葡萄汁感官评价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破碎环节各种处理工艺对葡萄汁品质的影响 |
3.1.1 护色剂异Vc钠对玫瑰香葡萄汁品质的影响 |
3.1.2 保温处理对玫瑰香葡萄汁品质的影响 |
3.1.3 生物酶制剂对玫瑰香葡萄汁品质的影响 |
3.2 不同澄清方式对玫瑰香葡萄汁品质的影响 |
3.2.1 不同澄清方式对玫瑰香葡萄汁理化指标的影响 |
3.2.2 不同澄清方式对玫瑰香葡萄汁香气成分的影响 |
3.3 不同杀菌方式对玫瑰香葡萄汁品质的影响 |
3.3.1 不同杀菌方式对玫瑰香葡萄汁理化指标的影响 |
3.3.2 不同杀菌方式对玫瑰香葡萄汁香气成分的影响 |
3.4 不同包装材料对玫瑰香葡萄汁品质的影响 |
3.4.1 不同包装材料对玫瑰香葡萄汁理化指标的影响 |
3.4.2 不同包装材料对玫瑰香葡萄汁香气成分的影响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8 致谢 |
(10)枳椇果梗发酵特性及其果醋功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枳椇开发利用进展 |
1.1.1 枳椇资源生物学特性 |
1.1.2 枳椇子的开发研究 |
1.1.3 枳椇叶和皮的研究 |
1.1.4 枳椇果梗的开发利用价值 |
1.2 果醋研究进展 |
1.2.1 果醋的加工方法 |
1.2.2 果醋主要营养与功能成分 |
1.2.3 果醋酿造过程中的主要变化 |
1.2.4 果醋的功能特性 |
1.3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1.3.1 选题意义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枳椇果梗多酚含量与性质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对照品溶液与样品溶液的制备 |
2.1.4 Folin-Ciocalteu 法比色条件的选择 |
2.1.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1.6 Folin-Ciocalteu 法测定枳椇果梗多酚的方法学评价 |
2.1.7 不同极性多酚提取物的制备 |
2.1.8 不同类型酚酸的制备 |
2.1.9 不同多酚(酸)萃取物紫外光谱扫描 |
2.1.10 总多酚(酸)含量的测定 |
2.1.11 枳椇果梗不同部分多酚(酸)等量抗氧化能力(VCEAC)测定 |
2.1.12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Folin-Ciocalteu 法检测条件 |
2.2.2 Folin-Ciocalteu 法测定枳椇果梗多酚方法学评价 |
2.2.3 枳椇果梗不同极性多酚及抗氧化活性 |
2.2.4 枳椇果梗不同类型酚酸及抗氧化活性 |
2.2.5 枳椇果梗多酚含量与抗氧化能力相关性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枳椇果梗及其发酵制品有机酸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仪器与试剂 |
3.1.2 有机酸标准溶液的配制 |
3.1.3 色谱条件 |
3.1.4 样品制备与处理 |
3.1.5 HPLC 测定枳椇果梗及其发酵酒、醋有机酸的方法学评价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2.2 有机酸标样色谱图、线性关系、检出限和定量限 |
3.2.3 枳椇果梗及其发酵酒醋样品有机酸测定 |
3.2.4 HPLC 测定枳椇果梗有机酸的方法学评价 |
3.3 小结 |
第四章 枳椇果梗果醋发酵过程动态解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分析检测方法 |
4.1.4 酒精发酵工艺 |
4.1.5 醋酸发酵工艺 |
4.1.6 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枳椇果梗原料处理方式 |
4.2.2 枳椇果梗果醋发酵条件 |
4.2.3 酒精发酵过程基本参数变化 |
4.2.4 醋酸发酵过程基本参数变化 |
4.2.5 枳椇果梗液态发酵酿醋过程中 10 种有机酸的变化 |
4.2.6 枳椇果梗液态发酵酿醋过程中多酚含量变化 |
4.2.7 枳椇果梗液态发酵酿醋过程中抗氧化能力变化 |
4.2.8 枳椇果梗发酵产物主要抗氧化成分与抗氧化能力相关性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枳椇果梗果醋预防饮食型肥胖和高脂血症作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仪器与设备 |
5.1.3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处理 |
5.1.4 指标测定 |
5.1.5 统计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枳椇果梗果醋预防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作用 |
5.2.2 枳椇果梗果醋降血脂作用 |
5.3 小结 |
第六章 枳椇果梗果醋对酒精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与试剂 |
6.1.2 仪器与设备 |
6.1.3 枳椇果梗果汁和果醋的制备 |
6.1.4 实验动物模型与处理 |
6.1.5 血清转氨酶、转肽酶以及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测定 |
6.1.6 肝脏系数和肝脏甘油三酯含量测定 |
6.1.7 10% 肝匀浆的制备 |
6.1.8 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和脂质过氧化水平测定 |
6.1.9 肝组织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6.1.10 肝组织病理检查—H&E 染色法 |
6.1.11 统计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实验动物生长情况以及肝脏系数 |
6.2.2 枳椇果梗果醋对肝功能常用指标的影响 |
6.2.3 枳椇果梗果醋对血浆和肝脏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影响 |
6.2.4 枳椇果梗果醋对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6.2.5 枳椇果梗果醋对肝脏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 |
6.2.6 小鼠肝脏组织病理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利用未成熟李子进行酶解制汁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工方式对龙葵汁品质及功能性成分的影响[D]. 陈小同.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2]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李[J]. 刘威生,章秋平,马小雪,张玉萍,刘家成,张玉君,刘硕,刘宁,徐铭. 果树学报, 2019(10)
- [3]加工方式对草莓、蓝莓和桑葚NFC复合果汁品质的影响[D]. 陈晓维.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4]李子果粒果汁饮料加工工艺研究[J]. 成策,陆俊,韩文琪,黄晖,李忠海. 食品与机械, 2015(06)
- [5]酶制剂在果蔬汁澄清及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刘苏苏,吕长鑫,李萌萌,石超,顾娜泥,梁洁玉,杜静芳.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4(10)
- [6]青梅酒发酵工艺研究及品质分析[D]. 叶倩雯.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4(03)
- [7]酶制剂在果汁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秦星,张华方,张伟,张宇宏.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3(05)
- [8]李子的养生价值浅谈[J]. 徐宇宇,刘慧,李婕,雷重迪,马小伟,熊本涛,巩江,倪士峰.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0)
- [9]生产过程中玫瑰香葡萄汁品质变化的研究[D]. 王容倩. 天津科技大学, 2013(05)
- [10]枳椇果梗发酵特性及其果醋功能性研究[D]. 向进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