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波理疗定向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论文文献综述)
束敏[1](2021)在《三种光疗方案在治疗早期带状疱疹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观察和比较三种光疗方案对早期带状疱疹创面修复、疼痛程度、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的效果,同时探讨三种光疗方案对早期带状疱疹不同时间的效果,以期为今后临床护理干预提供预见性的指导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湖州市某医院皮肤科2019年12月—2021年1月,符合纳排标准的带状疱疹门诊患者180例进行研究。将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远红外组(60例)、氦氖激光组(60例)及TDP神灯组(60例),三组在基础治疗和常规护理上,分别给予远红外、氦氖激光、TDP神灯进行光照射。干预前应用《带状疱疹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登记表》(自行设计)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各组带状疱疹患者一般情况,组间无差异;干预后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在治疗第3天、第5天、第10天评估带状疱疹的疼痛的治疗效果,应用《疱疹评价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皮损修复所需时间,应用《满意度调查表》记录患者的满意度,30天、90天应用《随访记录单》对患者疼痛情况、皮损修复情况进行记录。对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整理分析。研究结果:1.三组带状疱疹患者在治疗的第3天、第5天、第10天疼痛评分存在显着差异(P<0.05)。三组对带状疱疹疼痛都有缓解作用,且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效果更明显。其中,氦氖激光组患者在第3天疼痛评分低于远红外组、TDP神灯组;远红外组在第5天、第10天疼痛评分均低于氦氖激光组、TDP神灯组。2.三组带状疱疹患者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存在显着的差异(P<0.001)。远红外组患者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显着低于氦氖激光组和TDP神灯组。3.疼痛及皮损的观察:三组带状疱疹患者30天随访时疼痛、皮损情况存在显着差异(P<0.05)。远红外组患者30天时“无痛、无色素沉着”占比最高(53.7%、18.5%),其次是氦氖激光组(32.7%、9.6%)和TDP神灯组(23.5%、2.0%)。三组带状疱疹患者90天“无痛、无色素沉着”存在显着差异(P<0.05)。远红外组患者90天时“无痛、无色素沉着”占比最高(90.7%、81.5%),其次是氦氖激光组(80.8%、65.4%)和TDP神灯组(64.7%、43.1%)。4.三组带状疱疹患者满意度存在显着的差异(P<0.001)。TDP神灯组患者的治疗费用接受度最高(4.18±0.91)分,其次是氦氖激光组(3.52±0.80)分,远红外组患者相对最低(3.43±0.82)分;远红外组患者的治疗舒适度(4.37±0.62)显着高于TDP神灯组(3.92±0.74)氦氖激光组(3.67±0.76)。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远红外、氦氖激光与TDP神灯对早期带状疱疹的疼痛、皮损修复均有一定效果。但远红外对患者皮损的改善效果更显着,其次是氦氖激光,TDP神灯;氦氖激光在第3天止痛效果明显,优于远红外、TDP神灯;远红外在治疗的第5天、第10天止痛效果明显,优于氦氖激光、TDP神灯。远红外组的并发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色素沉着)发生率最低,其次是氦氖激光组、TDP神灯组;TDP神灯的治疗费用接受度最高,其次是氦氖激光,远红外;远红外的舒适度最高,其次是TDP神灯,氦氖激光。三组患者光照过程中,没有观察到可归因于光疗的不良反应状况,患者容易接受。三种辅助治疗早期带状疱疹光疗方案,在止痛效果、皮损修复程度、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费用接受度和舒适度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
刘于媛[2](2021)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肝脾失和证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将小柴胡汤加味应用于治疗肝脾失和证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观察其临床疗效,并通过比较患者在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改善等变化,为临床治疗该种疾病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与方法。方法:依托云南省中医皮肤病专科医院门诊部,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72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就本研究的目的、路径、安全、保密等重要事项进行充分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把入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个组别,每组36例。治疗组予口服小柴胡汤加味,饭后30分钟温服,2次/日;对照组予口服加巴喷丁胶囊,0.3g/次,3次/日。两组均外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2次/日。4周为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后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中医症状评分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根据疗效判定标准,计算各组总有效率,并在治疗结束一个月以后进行随访,以进一步了解治疗效果。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患者72例,最终实际完成67例,共计脱落5例,总脱落率为6.94%。2.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为75.76%,经检验,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VAS评分: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再次对两组评分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前两组该项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评分减少,症状较前有明显缓解,同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5.PSQI评分:治疗前两组PSQI评分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行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HAMD评分:治疗前两组该项评分比较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的评分较前降低,且通过组内及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不良反应及复发率: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治疗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1例。结论:1.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肝脾失和证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明显效果,能减轻疼痛、改善临床不适症状、提高睡眠质量、缓解抑郁情绪。2.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肝脾失和证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安全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值得推广运用。
李艳梅[3](2019)在《自拟消疹止痛汤联合红光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自拟消疹止痛汤联合红光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名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加红光的基础上,观察组口服自拟消疹止痛汤,对照组口服龙胆泻肝软胶囊,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估患者VAS评分和综合症状评分,并于治疗后统计患者症状控制时间、有效率以及后遗神经痛(PHN)的发生率。成果:在治疗后VAS评分、综合症状评分、症状控制时间、有效率上P值均≤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HN发生率,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消疹止痛汤联合红光照射可有效缩短带状疱疹病程,减轻患者疼痛,减少PHN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吴培培[4](2019)在《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文献分析与规律总结》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检索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相关文献,验证针刺治疗PHN的有效性,得出针刺在PHN的临床治疗的优势,及临床针刺治疗PHN应用规律,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检索方法:由2名数据评价员联合制定初步检索式(主题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or PHN)“AND”(关键词=针刺or针灸),分别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网络版(CBM)、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试验思路:统计数据后,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文献由2名数据评价员分别根据Cochrane协作网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价。本研究主要通过针刺治疗PHN的临床治愈例、有效例,治疗前后均数及标准差、VAS疼痛评分、睡眠评分、抑郁评分等数据,对研究进行评价分析,得出的资料通过比值比(OR)、均数差(MD)、标准化均数差(SMD)及统计量P值等,进行分析比较,得出Meta分析结论。应用Excel表格,对近10年针刺治疗PHN的临床观察类文献进行针刺穴位、经络的频数、频率统计,得出一般针刺规律结论。结果:1.Meta分析研究1.1针刺治疗PHN有效性的研究中,单纯针刺治疗PHN总有效率高于单纯西药治疗;针刺联合口服药物治疗有效率高于单纯口服药物。1.2针刺在PHN止痛研究中,可知单纯针刺或联合西药效果好于单纯口服或外用西药治疗。电针、温针灸联合梅花针叩刺、火针、三棱针联合梅花针叩刺放血法止痛疗效强于单纯应用西药。但埋针、浮针、浅针在PHN治疗中止痛疗效不够确切,待临床验证。各疗法间标准化均数差:SMD(三棱针+梅花针)<SMD(火针)<SMD(温针灸+梅花针)<SMD(普通针刺)<SMD(电针)。1.3针刺治疗PHN对患者睡眠影响的研究中,可知埋针联合西药、普通围刺联合西药,三棱针联合梅花针刺络放血疗法,对PHN患者睡眠改善方面疗效优于单独应用西药,各疗法间标准化均数差:SMD(埋针)>SMD(三棱针+梅花针)>SMD(普通围刺)。1.4针刺治疗PHN对患者精神抑郁影响的研究中,可知埋针配合西药治疗,对改善患者抑郁情绪作用强于单纯应用西药口服;针刺治疗对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的研究中,可知普通针刺治疗较对照组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的效果更好。1.5针刺治疗PHN对SF-MPQ积分影响研究中,可知普通针刺、三棱针联合梅花针、浮针可降低SF-MPQ积分,且优于单纯应用西药。温针灸联合梅花针叩刺在降低SF-MPQ积分作用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2.针刺规律研究2.1针刺主穴应用频数前十的腧穴分别为阿是穴、夹脊穴、足三里、太冲、合谷、曲池、背俞穴、阳陵泉、三阴交、支沟。2.2针刺主穴应用中,大肠经应用频率最高,其次为脾经与胃经。2.3分部配穴研究中,头面颈部:合谷应用最多,多应用上肢及头面部的经穴配合主穴治疗;胸胁背部:支沟应用率最高,肝经、胆经、三焦经经穴配合主穴应用率较高;腰腹背部: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应用率高;四肢部:上肢多应用合谷、曲池、外关、肩井等分布于上肢腧穴,下肢多应用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等分布于下肢的腧穴。结论:1.针刺对PHN治疗有效率高;三棱针联合梅花针叩刺放血止痛效果最强;埋针改善患者睡眠效果好,也可改善患者精神抑郁情况;普通针刺疗法可减轻PHN患者的焦虑情绪;普通针刺、三棱针联合梅花针、浮针均可降低PHN患者SFMPQ积分。2.阿是穴、夹脊穴为应用最多针刺主穴;大肠经经穴为主穴应用频率最高,其次为脾经与胃经;配穴中,头面颈部:合谷应用最多,多应用上肢及头面部的经穴;胸胁背部:支沟应用率最高,肝经、胆经、三焦经经穴应用率较高;腰腹背部: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应用率高;四肢部:上肢多应用分布于上肢腧穴,下肢多应用分布于下肢的腧穴。
吴沁芬,沈毅[5](2015)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联合微波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联合微波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用联合微波理疗,对照组单用微波理疗,观察各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8.33%、61.6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的平均水平也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和微波的联合治疗能有效减轻感觉神经细胞的水肿,使疼痛明显缓解。多磺酸粘多糖联合微波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梁爽[6](2015)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联合疗法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作为临床常见病症,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近年来,联合疗法增效的研究层出不穷。本文总结归纳了近三年来在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三个方面的联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成果,以期对治疗思路的拓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周冬梅,陈维文[7](2015)在《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2014年修订版)》文中指出1目的和适用范围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红斑、水疱,并常伴明显的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中医学对于本病早有认识,称本病为"蛇串疮""缠腰火丹"或"火带疮"等,从明清时代的古医籍中可以发现大量有关本病治疗方法和病因病机的文献。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呈现出方法多样的特点,无论是内服汤药、外治疗法、针
梁森[8](2015)在《更昔洛韦注射液联合微波理疗老年带状疱疹重度痛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160例老年带状疱疹重度痛应用更昔洛韦注射液联合微波理疗对疼痛缓解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的老年带状疱疹NRS评分为重度痛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80例)和治疗组(80例)。对照组单纯用药物治疗,治疗组用药物治疗加微波理疗。疗程1个月,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治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92.5%,治愈率60%,差异显着(P<0.05)。结论:更昔洛韦注射液联合微波理疗老年带状疱疹重度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刘静,沈莉娜[9](2014)在《41例带状疱疹的诊断与治疗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1例带状疱疹临床病例分组治疗并分析疗效。结果:结合药物和微波治疗效果明显,止痛、结痂、脱痴时间缩短。结论:早期大剂量药物治疗结合物理治疗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的关键。
邱玲,张正武,郑旭,张敏,张吉[10](2013)在《针灸理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近八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从针灸、物理疗法方面综合分析,总结针灸理疗等外治疗法治疗该病的研究概况。
二、微波理疗定向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波理疗定向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光疗方案在治疗早期带状疱疹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带状疱疹流性病学特征 |
1.1.2 带状疱疹的预后 |
1.1.3 带状疱疹的常规治疗方法 |
1.1.4 光疗在带状疱疹中的应用 |
1.1.5 护理人员在光疗中的作用 |
1.2 光疗的研究现状 |
1.2.1 不同光疗的原理及其优缺点 |
1.2.2 光疗在带状疱疹中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 |
1.5 研究路线 |
2 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脱落与剔除标准 |
2.1.5 实验材料及操作方法 |
2.1.6 样本量计算 |
2.2 研究方法和工具 |
2.2.1 成立研究团队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研究指标和工具 |
2.2.4 安全性指标 |
2.3 资料收集 |
2.4 质量控制 |
2.4.1 研究设计阶段 |
2.4.2 研究实施阶段 |
2.4.3 数据处理阶段 |
2.5 统计学分析 |
2.5.1 数据管理 |
2.5.2 统计方法 |
2.6 伦理原则 |
2.6.1 自愿原则 |
2.6.2 保密原则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早期带状疱疹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
3.1.1 一般人口学及疾病相关资料 |
3.1.2 三组带状疱疹患者第1天疼痛评分的差异比较 |
3.2 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比较 |
3.2.1 三组带状疱疹患者第3天、第5天、第10天疼痛评分的差异比较 |
3.2.2 远红外组带状疱疹患者不同时间疼痛评分的差异比较 |
3.2.3 氦氖激光组带状疱疹患者不同时间疼痛评分的差异比较 |
3.2.4 TDP神灯组带状疱疹患者不同时间疼痛评分的差异比较 |
3.3 三组患者皮损程度的差异比较 |
3.3.1 三组患者止疱时间的差异比较 |
3.3.2 三组患者结痂时间的差异比较 |
3.3.3 三组患者脱痂时间的差异比较 |
3.4 三组带状疱疹患者并发症的差异比较 |
3.4.1 三组带状疱疹患者30 天并发症的差异比较 |
3.4.2 三组带状疱疹患者90 天并发症的差异比较 |
3.5 三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
3.5.1 三组带状疱疹患者治疗费用接受度的差异比较 |
3.5.2 三组带状疱疹患者治疗舒适度的差异比较 |
3.6 选择清单 |
4 讨论 |
4.1 早期带状疱疹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 |
4.1.1 人口疾病学特征 |
4.1.2 伴随症状特征 |
4.2 三组光疗对早期带状疱疹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的影响 |
4.3 三组光疗对早期带状疱疹皮损改善程度的影响 |
4.4 三组光疗对带状疱疹并发症的影响 |
4.4.1 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 |
4.4.2 对带状疱疹皮损修复中出现色素沉着的影响 |
4.5 三组患者光疗的满意度 |
4.6 对护理的指导意义 |
5 小结 |
5.1 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不足与改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肝脾失和证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样本来源及样本量 |
3 诊断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4 病例选择 |
4.1 纳入标准 |
4.2 排除标准 |
4.3 剔除与脱落标准 |
4.4 脱落病例处理办法 |
5 研究方法 |
5.1 试验药物及制备 |
5.2 治疗方法 |
5.3 用药疗程 |
6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
6.1 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法 |
6.2 中医症状评分法 |
6.3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法 |
6.4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法 |
7 疗效判定 |
8 安全性评价 |
9 复发率 |
10 数据分析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2.1 性别组间比较 |
2.2 年龄组间比较 |
2.3 病程组间比较 |
2.4 发病部位组间比较 |
3 治疗前两组评分基线比较 |
3.1 治疗前VAS评分组间比较 |
3.2 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组间比较 |
3.3 治疗前PSQI评分组间比较 |
3.4 治疗前HAMD评分组间比较 |
4 结果 |
4.1 VAS评分组内及组间比较 |
4.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组内比较 |
4.1.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组间比较 |
4.2 中医症状评分组内及组间比较 |
4.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组内比较 |
4.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组间比较 |
4.3 PSQI评分组内及组间比较 |
4.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组内比较 |
4.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组间比较 |
4.4 HAMD评分组内及组间比较 |
4.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组内比较 |
4.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组间比较 |
5 疗效判定 |
6 安全性评价 |
7 复发率 |
讨论 |
1 中医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认识 |
2 西医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认识 |
3 小柴胡汤加味的方药组成、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3.1 方药组成 |
3.2 组方分析 |
3.3 现代药理研究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4.1.1 患者性别 |
4.1.2 患者年龄 |
4.1.3 患者病程 |
4.1.4 患者发病部位 |
4.2 评分基线分析 |
4.2.1 VAS评分分析 |
4.2.2 中医症状评分分析 |
4.2.3 PSQI评分分析 |
4.2.4 HAMD评分分析 |
5 疗效分析 |
6 不良反应分析 |
7 复发率分析 |
8 研究的创新点 |
9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知情同意书 |
附表1 临床疗效观察病例收集表 |
附表2 临床观察记录表 |
附表3 不良事件记录表 |
附表4 随访记录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3)自拟消疹止痛汤联合红光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资料和方法 |
一、研究资料 |
(一) 资料来源 |
(二) 西医诊断标准 |
(三) 中医诊断标准 |
(四) 纳入标准 |
(五) 排除标准 |
(六) 病例剔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分组 |
(二) 疗程 |
(三) 注意事项 |
(四) 收集时间 |
三、观察指标 |
(一) 症状控制时间 |
(二) VAS评分 |
(三) 综合症状评分 |
(四) PHN发生率 |
四、疗效标准 |
五、统计方法 |
治疗结果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二、疼痛比较 |
三、综合症状评分比较 |
四、症状控制时间比较 |
五、综合疗效比较 |
六、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
七、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一、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二、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三、自拟消疹止痛汤组方分析及药理研究 |
四、红光照射的应用及作用 |
五、基础用药 |
六、本试验存在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带状疱疹临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4)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文献分析与规律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针刺治疗PHN的Meta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针刺治疗PHN的规律总结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联合微波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7)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2014年修订版)(论文提纲范文)
1 目的和适用范围 |
2 指南制定小组和主要使用人群 |
3 证据来源、质量评价和推荐原则 |
3.1 检索策略 |
3.2 文献纳入标准 |
3.3 证据评价和分级标准 |
3.4 推荐原则 |
4 指南的制定方法和过程 |
5 诊断 |
5.1 定义 |
5.2 诊断要点 |
5.2.1 病史 |
5.2.2 临床症状 |
5.2.3 特殊类型 |
5.3 鉴别诊断 |
5.3.1 热疮 |
5.3.2 其他 |
6 辨证 |
6.1 肝经郁热证 |
6.2 脾虚湿蕴证 |
6.3 气滞血瘀证 |
7 治疗 |
7.1 治疗原则 |
7.2 分证论治 |
7.2.1 肝经郁热证 |
7.2.2 脾虚湿蕴证 |
7.2.3气滞血瘀证 |
7.3 中成药 |
7.4 药物外治 |
7.5 针灸疗法 |
7.6 其他疗法 |
7.7 预防与调摄 |
(8)更昔洛韦注射液联合微波理疗老年带状疱疹重度痛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1.0进行数据分析,应用X2检验。 |
2 结果 |
2.1 疗效判断标准: |
2.2 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缓解效果详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97.5%,治愈率90%;对照组有效率92.5%,治愈率60%。 |
3 讨论 |
四、微波理疗定向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光疗方案在治疗早期带状疱疹中的对比研究[D]. 束敏.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2]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肝脾失和证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研究[D]. 刘于媛.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自拟消疹止痛汤联合红光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D]. 李艳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4]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文献分析与规律总结[D]. 吴培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联合微波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J]. 吴沁芬,沈毅.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05)
- [6]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联合疗法研究进展[J]. 梁爽. 内蒙古中医药, 2015(08)
- [7]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2014年修订版)[J]. 周冬梅,陈维文. 中医杂志, 2015(13)
- [8]更昔洛韦注射液联合微波理疗老年带状疱疹重度痛疗效观察[J]. 梁森. 北方药学, 2015(01)
- [9]41例带状疱疹的诊断与治疗体会[J]. 刘静,沈莉娜. 中国医学装备, 2014(S2)
- [10]针灸理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进展[J]. 邱玲,张正武,郑旭,张敏,张吉. 四川中医, 2013(03)
标签:带状疱疹论文; 神经痛论文; 带状疱疹中医疗法论文; 中医理疗论文; 中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