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仔猪腹泻乳抗体的分离制备及体外抑菌特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伊丽[1](2018)在《免疫驼乳的制备及其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小鼠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骆驼是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特有大型家畜,也是该地区畜牧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对于居住在该地区的人来说,骆驼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重要的乳肉来源,也是传送生产和生活用品的重要载体。骆驼体内含有天然缺失轻链的重链抗体(Heavy-chain antibodies,HCAbs),与常规抗体相比具有体积小,稳定性高,溶解性强,穿透力强等特点,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为了更好地利用我国双峰驼资源,本研究首次制备了抗腹泻免疫驼乳并对其特异性HCAbs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其在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抗腹泻免疫驼乳的制备及间接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活性方法的建立本章基于骆驼HCAbs的特性,首次制备了抗腹泻免疫驼乳,采用Protein A/G亲和层析法分离纯化免疫乳清及血清中各IgG亚型,各纯化物在还原和非还原SDSPAGE电泳下鉴定,并以BCA进行蛋白定量。同时,建立间接ELISA法以检测各纯化IgG亚型效价。结果表明:(1)经系统免疫后乳清(1:1000)和血清(1:5000)中均产生了特异性抗体,表明免疫成功。(2)还原条件下,总IgG由55kDa,45kDa,40kDa的三条重链和一条分子质量为27kDa的轻链所组成;IgG1由一条分子质量为55kDa的重链和一条分子质量为27kDa的轻链组成;IgG2由分子质量为40-50kDa的两条重链组成;IgG3仅由一条分子质量为40kDa左右的重链所组成。非还原SDS-PAGE条件鉴定发现,总IgG含有180kDa和100kDa的两个蛋白,IgG1的分子质量约180kDa,IgG2和IgG3的分子质量均在100kDa左右,得到了与预期相符的目的蛋白。(3)免疫驼血清中各IgG亚型含量显着升高(p<0.05),免疫乳清中各IgG亚型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且血清中各IgG亚型的含量几乎为乳清对应IgG亚型含量的20-40倍。(4)免疫后各纯化IgG亚型效价在1:40001:64000之间,较免疫前提高了264倍,说明本试验成功制备了高活性的免疫驼乳与驼血清。2.抗腹泻免疫驼乳和血清各纯化IgG亚型理化稳定性的研究本章选取免疫驼乳清和血清各纯化IgG亚型效价较高的样本首次采用间接ELISA法测量了各IgG亚型在不同温度、pH、蛋白酶的条件下处理下的抗原结合残留活性。同时选取不同糖醇作为保护剂,研究了不同浓度不同保护剂对各IgG亚型在热处理及过酸条件下的抗原结合活性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1)在65℃100℃加热条件下,HCAbs耐热性显着高于IgG1(p<0.05);各纯化IgG亚型的抗原结合动力学方程的反应属于二级反应;各IgG亚型的热力学参数不同。(2)在pH1.012.0条件下,总IgG和IgG1在中性或偏碱性条件下较稳定,HCAbs在pH4.0pH10.0之间稳定性较高,各IgG亚型在pH>10.0下的损失率远低于在pH<4.0条件下。(3)麦芽糖、甘露醇和甘氨酸对各纯化IgG亚型在加热条件和过酸条件下的保护效果不同,且各IgG亚型的最佳保护剂不同。(4)在人工胃液中(pH2.0和pH4.0),各IgG亚型的抗原结合活性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pH值,胃蛋白酶的用量次之。在人工肠液(pH7.0)环境下,各IgG亚型的抗原结合活性主要受胰蛋白酶的添加量,其次为消化时间。3.免疫与未免疫驼乳清IgGs体外抑菌效果及其对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ST)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1)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免疫与未免疫驼乳清各IgG亚型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免疫驼乳清各IgG亚型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显着高于未免疫驼乳清各IgG亚型(p<0.05)。TEM结果显示,免疫各IgG亚型会使菌体细胞质壁分离,结构破坏,而未免疫各IgG亚型对菌体细胞结构无明显影响。(2)小鼠体内试验结果表明:与ST模型组相比,以免疫(IC)与未免疫脱脂驼乳粉(NIC)灌胃治疗30天后,两者均能有效缓解ST感染导致的小鼠体重下降,显着减少粪便中ST菌落数(p<0.05);均显着降低了ST感染小鼠肝脏、脾脏以及粪便中ST的数量(p<0.05);血清、结肠以及回肠中促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IFN-γ的含量均降低,抗炎因子IL-10和TGF-1β升高;均可显着升高ST感染小鼠结肠和回肠MUC2和LYS表达量(p<0.05);均可以下调ST感染小鼠肝脏和脾脏中TNF-α、IL-1β、IL-6和IFN-γ等促炎因子的表达量,可以上调IL-10和TGF-1β抗炎因子的表达量。结果显示,IC与NIC能够缓解由ST引起的全身性炎症,且对肠道屏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IC组显示出了更好地保护作用。
张娜娜[2](2018)在《妊娠后期饲粮蛋白水平对湖羊羔羊生长和初乳蛋白质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旨在探讨妊娠后期母羊饲喂不同蛋白水平饲粮对初乳蛋白质组及羔羊生长的影响,进而为妊娠后期母羊的饲养管理及羔羊的培育和饲粮因素对乳蛋白表达的影响机制提供依据。1.妊娠后期饲粮蛋白水平对湖羊母羊体增重及羔羊早期生长的影响选择经过同期发情且配种日期相邻3天体重接近的健康妊娠湖羊108只,妊娠第90 d,将其分为3组,分别饲喂9.00%(低蛋白组)、12.03%(中蛋白组)、15.01%(高蛋白组)蛋白质水平的饲粮。母羊分娩后选取双羔进行羔羊生长观测试验。结果表明:妊娠后期母羊体增重无显着差异(P>0.05)。羔羊初生重高蛋白组显着高于中蛋白组和低蛋白组(P<0.05),中蛋白组与低蛋白组无显着差异(P>0.05);羔羊7日龄和30日龄体重高蛋白组显着高于低蛋白组(P<0.05),中蛋白组与高蛋白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羔羊14日龄体重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羔羊60日龄、180日龄羔羊体重有随日粮蛋白水平升高而增大的趋势(P=0.061,P=0.076)。母羊在妊娠后期饲喂不同蛋白水平饲粮对07 d、714 d、1430 d、060d、60180 d、0180 d羔羊日增重无显着影响(P>0.05);3060 d羔羊日增重,中蛋白组和高蛋白组有高于低蛋白组的趋势(P=0.061)。低蛋白组、中蛋白组和高蛋白组羔羊断奶时收入分别为559.68元、616.32元和618.56元。在本试验条件下,妊娠后期湖羊饲粮适宜蛋白水平为12.03%。2.妊娠后期饲粮蛋白水平对湖羊初乳乳清蛋白的影响采集妊娠后期饲喂不同蛋白水平饲粮产双羔母羊第1d的乳,利用2-DE技术结合MALDI-TOF/TOF MS技术对初乳中乳清蛋白组进行分离和鉴定。总共发现12个差异蛋白点,经质谱鉴定对应为4种蛋白,分别为多聚Ig受体亚型X2、白蛋白、Igγ1链、Igμ链。3.妊娠后期饲粮蛋白水平对湖羊初乳乳脂球膜蛋白的影响采用iTRAQ技术研究了饲喂不同蛋白水平饲粮产双羔湖羊母羊初乳中乳脂球膜蛋白组差异。总共鉴定出1529种蛋白质,其中273种为差异蛋白。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参与外界刺激应答、表皮发育及分泌等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过渡金属离子结合、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结合及糖胺聚糖结合等分子功能;主要参与形成多肽细胞纤维支架蛋白、超分子复合物及超分子纤维等细胞组分。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蛋白主要参与脂肪酸生物合成、白细胞介素信号及卟啉和叶绿素代谢等通路。273种差异蛋白中18种差异蛋白表达随饲粮蛋白质水平升高持续上调,主要包括多配体蛋白聚糖、细胞分裂周期蛋白、层粘连蛋白等。20种差异蛋白表达随饲粮蛋白质水平升高持续下调,主要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结合蛋白1、核糖体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等。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妊娠后期湖羊饲粮蛋白水平对羔羊初生重、断奶重及羔羊断奶时的经济效益有显着影响,饲粮适宜蛋白水平为12.03%。饲料蛋白水平影响湖羊初乳中乳清蛋白和乳脂球膜蛋白的表达,其中乳清蛋白有12个差异蛋白点,分别为多聚Ig受体亚型X2、白蛋白、Igγ1链、Igμ链4种蛋白;乳脂球膜蛋白有273种差异蛋白,多配体蛋白聚糖、细胞分裂周期蛋白、层粘连蛋白等18种随饲粮蛋白水平升高而上调,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结合蛋白1、核糖体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等20种随饲粮蛋白水平升高而下调。
和驿明[3](2017)在《新生仔猪腹泻的体外抑菌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以"新生仔猪腹泻的体外抑菌治疗"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分析,希望能够就其抑制作用得出有效结论。
尹婷慧[4](2016)在《特异性卵黄抗体对新疆牧区奶牛乳腺炎的治疗》文中提出奶牛乳腺炎作为制约奶牛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给奶牛养殖业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养殖户对病牛主要的治疗方式为使用大量抗生素类抑菌药物。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已导致大量致病菌产生严重的耐药性,治疗效果逐渐减弱,治愈时间延长,并逐渐渐对某些抗生素产生抗药性。因此,寻找一种有效、安全的抗生素替代品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特异性卵黄抗体(Egg yolk immunoglobulin,IgY)可以预防和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具有安全、绿色环保、廉价且不会产生耐药性的特点,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和发展的抗生素替代品。已有文献报道将卵黄抗体应用到奶牛乳腺炎的治疗中,本文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患乳腺炎的病牛乳样中分离纯化病原菌,并将其用来制备卵黄抗体来治疗新疆兵团的临床型和隐性奶牛乳腺炎。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从60份临床型乳腺炎的奶样中共分离出14种细菌,其中两种主要病原菌:无乳链球菌9株,检出率20%,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检出率15.56%。药敏实验结果显示无乳链球菌主要对万古霉素和青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磷霉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表现出耐药性。注射两株细菌的病鼠各组织器官出现广泛病变,脾脏肿大、坏死;肾脏肿大,色淡;肝脏颜色变深。其次,用灭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疫苗免疫蛋鸡,获得的特异性卵黄抗体的最高效价为1:32000和1:24000,并且高效价一直持续了10周(效价>10000);采用水稀释、二次盐析、超滤三种方法结合,获得高纯度的特异性IgY,纯度为82.5%。特异性卵黄抗体可以与两种细菌特异性结合,并且可以使细菌发生凝集作用,10 mg/mL的特异性IgY.较其他浓度更有效果。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的特异性IgY也能够与分离的其他四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四株无乳链球菌结合,免疫荧光电镜显示特异性IgY能够与两种细菌结合。最后,我们将患病奶牛治疗分为临床组和隐性组两组。临床型奶牛乳腺炎经特异性IgY治疗后,乳汁和絮凝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体细胞数由80万降低到40万,细菌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愈率达到12.5%。隐性乳腺炎经特异性IgY治疗后,体细胞数从50万减低到30万,细菌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同时乳蛋白、乳糖和乳蛋白含量都有所提升,乳蛋白、乳糖含量明显升高,LDH和AKP均低于给药前,治愈率37.5%。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分离纯化的奶牛乳腺炎的致病菌,成功制备了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两种特异性IgY,并研究了其体外活性并将其应用于实际乳腺炎的治疗中,为进一步将特异性IgY替代抗生素治疗奶牛乳腺炎提供依据。
陈海超[5](2015)在《抗猪伪狂犬病毒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其保护效力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伪狂犬病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根除,在中国,目前只能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预防。自2011年末以来,华北大部分地区的已接种疫苗的猪场爆发了伪狂犬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爆发伪狂犬病时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该种疾病,因此,研制有效的治疗药物对于控制猪伪狂犬病的蔓延至关重要。特异性卵黄抗体(IgY)在控制传染性的细菌或病毒疾病方面正受到大量的关注,相对于哺乳动物的IgG,IgY具有廉价、方便、高产和生物安全性好等优势,但是,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应用抗猪伪狂犬病IgY的报道。本课题旨在通过制备伪狂犬病毒(PRV)灭活疫苗免疫蛋鸡来得到较高水平的抗PRV的卵黄抗体,并对制备的IgY进行体内外效果的研究,为今后抗PRV卵黄抗体用于猪伪狂犬病的治疗上提供科学依据。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抗猪伪狂犬病毒(PRV)卵黄抗体的制备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选取24只40周龄健康的产蛋鸡(三黄鸡),随机分成3组(A,B,C组),每组8只。用制备的灭活疫苗免疫3组鸡群,免疫方案为:A组注射生理盐水,B组使用灭活的PRV Bartha-K61疫苗株与白油佐剂乳化后免疫鸡群,C组使用灭活的PRV Bartha-K61疫苗株与弗氏佐剂乳化后免疫鸡群。首免后间隔4周后进行第二次免疫,二免后间隔2周进行第三次免疫,共免疫3次,3次免疫接种量分别为1mL,2mL,3mL。收集免疫鸡群的鸡蛋,无菌分离蛋黄,采用水稀释、盐析和超滤法方法从蛋黄中提取和纯化IgY,SDS-PAGE检测IgY。用全病毒包被酶标板,纯化的IgY作为一抗,建立了针对抗PRV卵黄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用方阵滴定法确定各反应液的工作浓度及作用时间,并对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进行了评估。用该方法检测3组免疫鸡群IgY水平。结果表明:通过分离、提取和纯化各步骤,每10mL卵黄液可以得到IgY的浓度为4.6mg/mL;抗原最佳包被浓度为1:100,酶标二抗工作浓度为1:4000,临界值为0.170-0.200,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B组和C组都得到了较高水平的IgY,从整体来看,C组得到的IgY水平比B组要高。2抗PRV卵黄抗体的体内外中和试验IgY的毒性试验:将IgY倍比稀释成不同的浓度,加入到96孔细胞培养板中,加入长势良好的PK-15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病变(CPE)情况,结果显示:IgY不会引起PK-15细胞产生CPE,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IgY细胞中和试验:将IgY倍比稀释成不同的浓度,加入到96孔细胞培养板中,加入200 TCID50的PRV在37℃中和1h后,再加入长势良好的PK-15细胞继续培养,观察细胞的病变情况,并提取细胞中病毒的DNA,用荧光定量PCR测定细胞中病毒的拷贝数。结果显示:IgY对PK-15细胞的半数保护PD50为0.04,说明IgY对PRV具有较强的中和活性;当IgY的浓度为575μg/mL时,阳性对照组和IgY处理组细胞中病毒的拷贝数差异显着,并且随着IgY浓度的增加,细胞中病毒的拷贝数逐渐降低。IgY小鼠体内中和试验:将36只清洁级(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2只。其中,阴性对照组:每只小鼠腹股沟皮下接种0.2mL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每只小鼠腹股沟皮下接种0.2mL PRV LA病毒株(TCID50为107);试验组:将浓缩后的IgY(25.8mg/mL)与PRV病毒在37℃中和1h后,腹股沟皮下接种小鼠,0.2mL/只。于小鼠出现临床症状后采取3组小鼠血液,提取血清中DNA,用PCR检测小鼠有无发生病毒血症。当不再出现小鼠死亡后,分析小鼠的存活情况。剖杀所有小鼠,采集小鼠脑、肝脏、脾脏和肾脏,用PCR检测组织中的病毒。IgY小鼠体内中和试验表明:抗PRVIgY能为小鼠提供80%的保护率(8/10),能有效地抑制小鼠组织中PRV的增殖。
谢江[6](2014)在《抗仔猪病原性腹泻卵黄抗体及其纳米粒—微球的制备与评价》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引起仔猪腹泻的几个主要病原: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流行性腹泻病毒(Poricine epidemic diarrhoea,PEDV)及传染性胃肠炎病毒(Poorcine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TGEV)为抗原免疫产蛋鸡,制备了抗仔猪病原性腹泻的特异性卵黄抗体(Egg Yolk Immunoglobulins,IgY)。利用微胶囊和纳米技术,制备了抗仔猪病原性腹泻的IgY纳米粒-微球,以达到提高IgY稳定性及靶向释放目的。并通过建立小鼠大肠杆菌腹泻动物模型探讨IgY及IgY纳米粒-微球对小鼠腹泻模型的预防作用。将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K88,K99,987P)标准菌株混合制备成油乳苗,与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二联苗同时免疫产蛋鸡,监测抗体消长规律,结果发现两种疫苗相互间无干扰,三种抗体水平均能持续增长。收集含此IgY的高免蛋,水稀释法去脂后,以氯化钠盐析法进行纯化,加入氯化钠晶体浓度至1.5 mol/L,调节pH至4.0可以除去大部分杂蛋白,获得电泳纯的IgY。首先用离子交联法制备IgY壳聚糖纳米粒,再通过喷雾干燥进一步成球,制备IgY纳米粒-微球(IgY-NiSM)。以载药量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面-星点设计法优化制备纳米粒配方,得出制备IgY壳聚糖纳米粒的最佳条件:壳聚糖溶液浓度为2.37mg/mL,壳聚糖与三聚磷酸钠质量比3.61:1,IgY的初始浓度为2.49mg/mL,在此条件下,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平均粒径分别为53.28%、29.13%、495.8nm。调节喷雾干燥的技术参数,在进风温度175℃、蠕动泵进料速度30mL/min时,可制备出干燥、粉末均匀的IgY纳米粒-微球,包封率、载药量分别提高至74.15%、40.97%。电镜下其为球状颗粒,粒径为2300nm左右,在人工胃液(SGF)中2h内IgY释放度仅为8.82%,在人工肠液(SIF)中4h释放达到70%,相对活性超过55%,且在高温环境下对IgY活性具有保护作用。以临床分离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株建立小鼠大肠杆菌腹泻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IgY及其纳米粒-微球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IgY及其纳米粒-微球对大肠杆菌诱导的小鼠腹泻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姜咏昊[7](2014)在《表达F4+ETEC的双靶向性干酪乳杆菌的构建及其免疫效果评价》文中认为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为断奶仔猪和新生仔猪腹泻的重要病原体,其中以F4+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对断奶和新生仔猪影响最大,因此预防F4+ETEC感染仔猪成为防治腹泻的关键一环。本研究以树突状细胞和M细胞靶向肽,作为乳酸杆菌基因工程疫苗的分子佐剂,口服接种产生有效地黏膜免疫,在胃肠道形成第一道有效防线,以抵抗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对新生和断奶仔猪的侵害。同时探讨树突状细胞和M细胞靶向肽对黏膜免疫系统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利用实验室已有的F4+ ETEC STa-LTB-STb(K)融合基因,该基因为F4+ ETEC保护性抗原基因,在K基因的一端加上M细胞靶向肽col,获得靶向M细胞的基因KC。然后分别在KC基因两端加上树突状细胞靶向肽D基因。构建表达K88ac-STa-LTB-STb(K)、K88ac-STa-LTB-STb-col(KC)、D-K88ac-STa-LTB-STb-col(DKC)和K88ac-STa-LTB-STb-col-D(KCD)蛋白的pPG612.1-K//L.casei 393、pPG612.1-KC//.casei 393、pPG612.1-DKC//L.casei 393 和 pPG612.1-KCD/L.casei 393 重组乳酸杆菌。Western blot 和间接免疫荧光分析结果表明各融合基因在各重组乳酸杆菌中获得了表达,其中重组表达的目的蛋白KCD和DKC主要以分泌的形式存在。为研究双靶向修饰F4+ ETEC免疫保护性抗原蛋白的重组干酪乳杆菌系统作为活菌口服疫苗潜在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5-7周龄的BALB/c小鼠为实验动物,进行了免疫学评价。分三次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口服接种cfu=109活的乳酸杆菌菌量,以pPG612.1/L.casei393、pPG612.1-KC/L.casei 393和pPG612.1-K/L.casei 393 作为对照,分析 pPG612.1-DKC/L.casei 393和pPG612.1-KCD/L.casei 393组的免疫效果。实验表明目的蛋白无毒性,可诱导小鼠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M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靶向肽修饰的重组蛋白与无靶向肽和单靶向肽组比可以诱导产生更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IgG。这些结果表明所构建的保护性抗原是安全有效的,M细胞靶向肽和树突状细胞靶向肽抗原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免疫后收集不同时间点的免疫小鼠的新鲜粪便、鼻腔冲洗液、外生殖道冲洗液样品,分别测定样品中特异性slgA含量。通过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Th1、Th2的表达水平,MTT法检测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口服免疫效果表明,免疫组 pPG612.1-DKC/L.casei 393 和 pPG612.1-KCD/L.casei 393G一免后第7d即可粪便及外生殖道中检测到较高水平的sIgA抗体,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M细胞和DC靶向修饰组的免疫效果明显高于未修饰组pPG612.1-K/L.casei 93和单靶向修饰组pPG612.1-KC/L.casei 393;第三次免疫之后,pPG612.1-DKC/L.casei 393 和pPG612.1-KCD/L.casei 33在粪便、外生殖道及鼻腔冲洗液中均能检测到高水平的sIgA抗体,并在完成三次免疫后,特异性sIgA含量达到最高。组间差异极显着(P<0.01),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以上结果表明,重组干酪乳杆菌系统能够刺激动物产生粘膜免疫应答和系统免疫应答,其中M细胞靶向肽和树突状细胞靶肽修饰组的抗体水平明显高于未修饰组。将新分离的免疫鼠肠系膜淋巴结稀释成5×106个/mL,经流式抗体检测T-helper细胞亚类Th1和Th2,分析M细胞靶向肽和树突状细胞靶向肽不同的修饰方式,对Th细胞的免疫调节的途径。结果显示,对M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靶向肽修饰的乳酸乳杆菌,均发生了明显的平衡漂移,Th1/Th2小于1,说明在肠系膜淋巴结局部均发生明显的细胞免疫答。本实验构建了表达具有F4+ ETEC保护性抗原蛋白的重组干酪乳杆菌,证实M细胞靶向和树突状细胞双靶向策略在乳酸菌活载体疫苗系统中应用的有效性。确定了靶向策略可以产生更高的免疫增强效果,为下一步开发新型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口服疫苗奠定了基础,也为探索双靶向传递抗原增强黏膜免疫应答水平实践与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张伦[8](2011)在《抗禽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卵黄抗体的研制及应用》文中认为高免卵黄抗体近年来在我国畜牧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临床上使用的粗制卵黄抗体去脂不够彻底,其含有大量磷脂大分子等结构物质,容易堵塞注射器,注射后难吸收,有时还会引起肿胀、出血、坏死甚至严重的过敏反应,这些缺陷严重限制了卵黄抗体的大规模临床应用。本研究以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卵黄抗体为试验对象,对卵黄抗体进行母源抗体的提高和脱脂的处理,研究出了既适合规模化生产需要又符合新兽药生物制品申请标准的卵黄抗体生产工艺。本试验分别以4种不同的免疫原对蛋鸡进行免疫。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油佐剂鸡胚组织灭活苗;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油佐剂囊毒组织灭活苗;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基因工程苗;Ⅳ: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和囊毒等比例混合使用苗。蛋鸡免疫该抗原后可制备出相应的高效价的卵黄抗体,对抗体动态变化规律观测结果发现,鸡血清抗体IgG与卵黄抗体IgY动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且发现VP2和囊毒在同时免疫时有协同免疫作用。通过试验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四种卵黄抗体的脱脂方法:PEG法、泊洛沙姆-辛酸法、水稀释法、水-辛酸法,使粗制的卵黄抗体经过处理后可以获得效价和性状稳定的脱脂抗体液。但通过综合比较,本试验最终确定由泊洛沙姆作为脂肪沉淀剂:泊洛沙姆浓度1.2%,辛酸浓度0.2%,不离心自然沉降后纱布过滤,其制得的抗体效价损失少,物理性状好。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卵黄抗体(IBDV-IgY)在碱性、中性和弱酸性pH范围内都能保持较好的稳定性,而在强酸性范围内(pH3),抗体活性降低。37℃保存时,稳定性较差;-20℃和4℃保存时比较稳定,可保持6个月不变;在室温保存时6个月内基本没有变化。在70℃以上加热时稳定性差。胰酶消化8小时后,抗体活性保留率为50%。经过试验,找到了抗体液的最适用量和最佳治疗途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卵黄抗体的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攻毒后24小时内,攻毒鸡每天肌肉1次注射效价为1:32的卵黄抗体1ml,连用3天,保护率达80%以上。同居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制得的法氏囊卵黄抗体能100%抵御法氏囊病毒的同居感染。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制备出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卵黄抗体,并研究了其体外稳定性,为该卵黄抗体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邹栋良[9](2010)在《致鱼细菌性败血症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卵黄抗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Systemic Bacterial Septicemia)是目前我国水产养殖史上危害鱼的种类最多、流行水域最广、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已成为制约淡水鱼类养殖业健康发展的最主要疫病之一。常用的抗生素等化学药剂存在的许多弊端,使得寻找一种安全、高效的抗生素替代品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引起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lla hydrophila, A. hydrophila)为抗原,免疫罗曼蛋鸡获得特异性IgY;IgY经分离、纯化后,测定其纯度、抗体效价以及特异性抗体的含量,并用体外抑菌,免疫荧光等实验对特异性IgY在体外对嗜水气单胞菌生长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口服,浸泡和注射方式,考察特异性IgY对患细菌性败血症黑龙江银鲫的治疗和预防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水稀释-盐析-凝胶过滤等方法提取纯化的特异性IgY纯度可达89.3%,水溶性组分(1:6稀释)中总IgY的含量为9.47 mg/mL,特异性IgY的含量随免疫时间的延长而显着增高,最高可达1.25mg/mL,占总IgY含量的13.19%;特异性IgY的效价最高可达1:12800。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特异性IgY与嗜水气单胞菌有较强的结合作用。体外抑菌实验结果显示75mg/ml特异性IgY,能显着抑制嗜水气单胞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P<0.05)。将特异性IgY与病原菌粗提液按1:1的比例混合,腹腔注射健康黑龙江银鲫的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特异性IgY组可降低感染鱼的累计死亡率40%左右。考察饲喂含不同比例特异性IgY的饲料对攻毒前后黑龙江银鲫的保护和治疗效果可见,添加5%特异性IgY的被动保护效果最佳,累计死亡率在50%左右;添加0.5%特异性IgY的治疗效果最差,累计死亡率为80%;考察用不同浓度的IgY水溶液浸泡黑龙江银鲫之后,用病原菌攻毒的保护效果和攻毒后用不同浓度的IgY水溶液浸泡鱼的治疗效果可见,浸泡于400mg/mL特异性IgY溶液的预防组效果最好,死亡率为30%;考察注射不同剂量的IgY后用病原菌攻毒的保护效果和攻毒后注射不同剂量IgY的治疗效果显示,注射4mg/尾特异性IgY的预防效果较好,死亡率为50%。在相同浓度剂量下,无论采用何种给药方式,预防效果都优于治疗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抗A.hydrophila特异性IgY对黑龙江银鲫的败血症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马龙[10](2009)在《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卵黄抗体的制备》文中认为奶牛乳房炎是由物理、化学或微生物等因素刺激奶牛乳腺所引发的一种炎症反应,其中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因。该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发病率较高,它不仅给世界奶牛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乳品工业的发展、公共卫生安全以及食品安全带来一定隐患。奶牛乳房炎病原复杂,主要由病原菌感染引起,现已分离到的病原菌有150种以上,主要有葡萄球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多为粪肠球菌)和链球菌(包括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等等,所以给预防和治疗带来了较大困难。目前,发生乳房炎后一般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弊端很多。其不仅引起产奶量下降甚至停奶,而且由于牛奶中长时间的残留抗生素,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急需寻找无残留的新型药物,卵黄抗体就是其中之一。蛋黄中的免疫球蛋白称为卵黄抗体,简称IgY,它是禽类血清中主要免疫球蛋白之一,IgY不仅可以和特异性抗原例如细菌、病毒、致癌物质以及毒素结合,并且能够中和抗原中的有害物质。在母鸡体内卵发育过程中,鸡血清中的IgG转移至蛋黄(卵细胞)中形成IgY,和哺乳动物中IgG进入胎盘相似,但鸡的免疫球蛋白取材更方便。本论文首先以兰州某奶牛场患临床型乳房炎的奶牛为试验对象,采集44份LMT阳性奶样,对其主要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及测定其耐药性。然后,采用分离到的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混合抗原,免疫产蛋母鸡,制备了多价卵黄抗体并进行了特异性抗体的含量检测及抑菌试验,采用PEG-6000法结合冷乙醇法分离、纯化特异性卵黄抗体。抗体效价测定及体外抑菌试验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液体培养基比浊法。试验结果如下:1.结果表明,导致该奶牛场临床型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有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埃希氏菌属等,总共分离到细菌79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共35株,占44.3%;链球菌20株,占25.3%;大肠杆菌11株,占13.9%。说明引起该奶牛场临床型乳房炎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药敏试验表明,这些细菌对乙酰螺旋霉素、新霉素、强力霉素、氟哌酸和阿莫西林等药物均高度敏感;对青霉素、链霉素和复方磺胺已经产生耐药性。2.获得多价抗体效价可达到4.71 log。体外抑菌试验表明,在菌浓度为103cfu/mL条件下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和大肠杆菌的生长;液体培养基中抑菌检测,最小抑菌浓度为35mg/mL。本论文分离鉴定了该奶牛场临床型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成功制备出高活性特异性的卵黄抗体,并为该牛场临床型乳房炎的控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抗仔猪腹泻乳抗体的分离制备及体外抑菌特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仔猪腹泻乳抗体的分离制备及体外抑菌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免疫驼乳的制备及其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小鼠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重链抗体的发现及其结构特点 |
1.1 重链抗体的发现 |
1.2 常规抗体与重链抗体的结构 |
2 驼源VHH抗体及其生物学特性 |
2.1 分子小 |
2.2 溶解性高、稳定性强 |
2.3 靶向性和穿透力强 |
2.4 免疫原性弱、易于人源化 |
2.5 易生产 |
3 驼源VHH抗体的应用现状 |
3.1 VHH作为食品安全检测试剂的应用 |
3.2 VHH作为诊断工具的应用 |
3.2.1 VHH作为分子成像工具的应用 |
3.2.2 VHH作为免疫传感器的应用 |
3.3 VHH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3.3.1 VHH在肿瘤疾病中的应用 |
3.3.2 VHH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抗腹泻免疫驼乳的制备及特异性IgGs抗原结合活性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引言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2.1.1 试验动物 |
2.1.2 抗原菌株的选择 |
2.1.3 试验主要试剂 |
2.1.4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
2.1.5 试验主要溶液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灭活疫苗的制备 |
2.2.2 灭活疫苗动物安全性测试 |
2.2.3 免疫流程 |
2.2.4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
2.2.5 驼乳清与血清中总IgG的分离纯化 |
2.2.6 驼乳清与血清中各IgG亚型的分离纯化 |
2.2.7 SDS-PAGE检测 |
2.2.8 BCA蛋白定量 |
2.2.9 酶标兔抗驼总IgG、IgG1、IgG2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蛋白含量的测定 |
2.2.10 鼠抗驼IgG3杂交瘤细胞株的复苏 |
2.2.11 间接ELISA法测定免疫驼乳与血清相对效价 |
2.2.12 间接ELISA方法的条件优化 |
2.2.13 纯化样品效价的检测 |
2.2.1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驼乳清与血清中各IgG亚型的分离纯化结果 |
3.1.1 驼乳清与血清中总IgG的分离纯化结果 |
3.1.2 驼乳清与血清中各IgG亚型的分离纯化结果 |
3.2 驼乳清与血清中各纯化IgG亚型的SDS-PAGE鉴定结果 |
3.3 酶标兔抗驼总IgG、IgG1、IgG2多克隆抗体效价的测定 |
3.4 鼠抗驼IgG3杂交瘤细胞株的复苏 |
3.5 免疫乳清与血清相对效价的测定 |
3.6 驼乳清与血清各纯化IgG亚型蛋白含量的测定 |
3.7 间接ELISA方法的条件优化 |
3.7.1 最佳二抗工作浓度的确定 |
3.7.2 各纯化IgG相对效价的测定结果 |
3.7.3 抗原及一抗最佳工作浓度 |
3.7.4 最佳封闭条件的确定 |
3.8 纯化各IgG亚型与混合菌液以及单菌液结合活性的测定结果 |
4 讨论 |
4.1 关于免疫驼乳的制备 |
4.2 关于免疫驼乳清及血清各IgG亚型的分离纯化、鉴定 |
4.3 关于免疫乳清及血清各纯化IgG亚型蛋白含量的测定 |
4.4 关于兔抗驼IgG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4.5 关于间接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活性方法的建立 |
4.6 关于间接ELISA检测免疫驼乳清和血清各纯化IgG亚型的效价 |
第三章 抗腹泻免疫驼乳与血清各纯化IgG亚型理化稳定性的研究 |
1 引言 |
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试剂 |
2.3 试验主要设备 |
2.4 试验方法 |
2.4.1 抗原结合能力的检测 |
2.4.2 不同温度对各纯化IgG亚型抗原结合能力的影响 |
2.4.3 各纯化IgG亚型抗原结合动力学以及热力学参数的分析 |
2.4.4 不同pH对各纯化IgG亚型抗原结合能力的影响 |
2.4.5 糖醇化合物对各IgG亚型抗原结合能力的保护作用 |
2.4.6 胃蛋白酶水解对各纯化IgG亚型抗原结合能力的影响 |
2.4.7 胰蛋白酶水解对各纯化IgG亚型抗原结合能力的影响 |
2.4.8 SDS-PAGE检测酶解物 |
2.4.9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温度对各纯化IgG亚型抗原结合能力的影响 |
3.2 不同温度下免疫驼乳清及血清各纯化IgG亚型抗原结合动力学及热力学分析 |
3.2.1 各纯化IgG亚型抗原结合动力学方程的确定 |
3.2.2 各纯化IgG亚型热变性过程中的D值与Z值的确定 |
3.2.3 不同温度下各纯化IgG亚型热力学参数的确定 |
3.2.4 几种常见杀菌温度处理下各纯化IgG亚型的抗原结合活性的损失率 |
3.3 不同pH对各纯化IgG亚型的抗原结合能力的影响 |
3.4 糖醇对各纯化IgG亚型的抗原结合能力的保护作用 |
3.4.1 糖醇对加热处理的各纯化IgG亚型的抗原结合能力的保护作用 |
3.4.2 糖醇对低pH处理的各纯化IgG亚型的抗原结合能力的保护作用 |
3.5 胃蛋白酶水解对各纯化IgG亚型抗原结合能力的影响 |
3.6 胰蛋白酶水解对各纯化IgG亚型抗原结合能力的影响 |
3.7 SDS-PAGE检测各纯化IgG亚型的酶解物 |
4 讨论 |
4.1 关于不同温度对各IgG亚型抗原结合能力的影响及其抗原结合动力学 |
4.1.1 关于不同温度对各IgG亚型抗原结合能力的影响 |
4.1.2 关于不同温度对各IgG亚型抗原结合动力学及热力学参数 |
4.2 关于不同pH对各IgG亚型抗原结合能力的影响 |
4.3 关于糖醇化合物对各IgG亚型抗原结合保护作用的影响 |
4.4 关于不同酶对各IgG亚型抗原结合活性的影响 |
第四章 免疫与未免疫驼乳清IgGs体外抑菌效果及其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试验菌株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及耗材 |
2.2 试验方法 |
2.2.1 免疫驼乳与未免疫驼乳对鼠伤寒沙门氏菌体外抑菌作用 |
2.2.2 免疫与未免疫驼脱脂乳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小鼠体内抑菌作用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免疫与未免疫驼乳清各IgG亚型对ST菌体外抑菌作用 |
3.1.1 免疫与未免疫驼乳清各IgG亚型对不同浓度ST菌的生长抑制作用 |
3.1.2 透射电镜(TEM)检测免疫与未免疫驼乳清各IgG亚型的体外抑菌机制 |
3.2 IC与NIC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小鼠的保护作用 |
3.2.1 IC与NIC对ST感染小鼠状态、体重的影响 |
3.2.2 IC与NIC对ST感染小鼠粪便菌数的影响 |
3.2.3 IC与NIC对ST感染小鼠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
3.2.4 IC与NIC对ST感染小鼠肝脏、脾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
3.2.5 IC和NIC对ST感染小鼠肝脏、脾脏中定植和移位的影响 |
3.2.6 IC与NIC对ST感染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3.2.7 IC与NIC对ST感染小鼠血清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3.2.8 IC与NIC对ST感染小鼠肠粘膜炎症相关基因mRNA水平的影响 |
3.2.9 IC与NIC对ST感染小鼠肝脏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3.2.10 IC与NIC对ST感染小鼠脾脏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3.2.11 IC与NIC对ST感染小鼠回肠黏膜紧密连接相关基因的影响 |
3.1.12 IC与NIC对ST感染小鼠回肠黏膜化学屏障的影响 |
3.2.13 IC与NIC对ST感染小鼠结肠黏膜紧密连接相关基因的影响 |
3.2.14 IC与NIC对ST感染小鼠结肠黏膜化学屏障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关于免疫与未免疫驼乳清各纯化IgGs对鼠伤寒沙门氏菌体外抑制作用及抑制机理 |
4.2 IC与NIC对小鼠抗ST感染能力的影响 |
4.2.1 IC与NIC对ST感染小鼠体重及一般状态的影响 |
4.2.2 IC与NIC对ST感染小鼠组织结构的影响 |
4.2.3 IC与NIC对ST感染小鼠血清以及肠道细胞因子的影响 |
4.2.4 IC与NIC对ST感染小鼠肠黏膜物理屏障的影响 |
4.2.5 IC与NIC对ST感染小鼠肠粘膜化学屏障的影响 |
4.2.6 IC与NIC对ST感染小鼠肝脏、脾脏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1 抗腹泻免疫驼乳的制备及间接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活性方法的建立 |
2 抗腹泻免疫驼乳和血清各纯化IgG亚型理化稳定性的研究 |
3 免疫与未免疫驼乳清IgGs体外抑菌效果及其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附录 |
(2)妊娠后期饲粮蛋白水平对湖羊羔羊生长和初乳蛋白质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羊乳营养特性 |
1.1.1 蛋白质 |
1.1.2 脂肪 |
1.1.3 乳糖 |
1.1.4 矿物质和维生素 |
1.2 主要乳蛋白结构组成及功能 |
1.2.1 酪蛋白的结构组成及功能 |
1.2.2 乳清蛋白的结构组成及功能 |
1.2.3 乳脂球膜蛋白的结构组成及功能 |
1.3 羊主要乳蛋白研究进展 |
1.3.1 酪蛋白 |
1.3.2 乳清蛋白 |
1.3.3 乳脂球膜蛋白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妊娠后期母羊饲粮蛋白水平对羔羊生长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饲粮 |
2.1.4 饲养管理 |
2.1.5 称重记录 |
2.1.6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妊娠后期不同蛋白水平饲粮对母羊体重的影响 |
2.2.2 妊娠后期不同蛋白水平饲粮对羔羊体重的影响 |
2.2.3 妊娠后期饲喂不同蛋白水平饲粮湖羊的经济效益分析 |
2.3 讨论 |
2.3.1 妊娠后期不同蛋白水平饲粮对母羊体重的影响 |
2.3.2 妊娠后期不同蛋白水平饲粮对羔羊体重的影响 |
2.3.3 妊娠后期湖羊饲粮适宜蛋白水平 |
2.4 小结 |
第三章 妊娠后期饲粮蛋白水平对初乳中乳清蛋白组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样品采集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仪器和设备 |
3.1.4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蛋白浓度测定结果 |
3.2.2 2-DE凝胶图谱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妊娠后期饲粮蛋白水平对乳脂球膜蛋白组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样品采集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仪器和设备 |
4.1.4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蛋白质定量结果 |
4.2.2 SDS-PAGE结果 |
4.2.3 蛋白质鉴定结果 |
4.2.3.1 生物学重复分析 |
4.2.3.2 质量控制分析 |
4.2.3.3 蛋白质鉴定结果统计 |
4.2.3.4 差异表达蛋白质筛选 |
4.2.3.5 差异表达蛋白GO功能富集分析 |
4.2.3.6 差异表达蛋白质 KEGG 通路富集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双向电泳操作步骤 |
附录二 MALDI-TOF生物质谱蛋白鉴定 |
附录三 蛋白酶解 |
附录四 LC-MS/MS样品采集 |
附录五 273种差异蛋白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新生仔猪腹泻的体外抑菌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新生仔猪腹泻体外抑菌治疗的实验研究 |
2.1 关于实验的材料 |
2.2 关于实验的方法 |
首先就是体外的黏附性实验 |
其次就是小肠上皮细胞黏附实验 |
第三就是复方中药免疫球蛋白生物制剂的体外抑菌试验 |
2.3 关于实验的结果 |
首先关于体外黏附实验 |
其次关于复方中药免疫球蛋白生物制剂的体外抑菌实验 |
3 结论 |
(4)特异性卵黄抗体对新疆牧区奶牛乳腺炎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卵黄抗体的研究进展 |
1.1.1 卵黄抗体的产生 |
1.1.2 卵黄抗体的结构 |
1.1.3 卵黄抗体的生物学特性 |
1.1.4 卵黄抗体的制备与纯化 |
1.1.5 卵黄抗体的应用 |
1.2 奶牛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
1.2.1 奶牛乳腺炎的概述 |
1.2.2 奶牛乳腺炎的分类 |
1.2.3 奶牛乳腺炎的影响因素 |
1.2.4 奶牛乳腺炎的致病机理 |
1.2.5 奶牛乳腺炎的诊断 |
1.2.6 奶牛乳腺炎的治疗 |
1.3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奶牛乳腺炎致病菌的分离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动物 |
2.3 实验方法 |
2.3.1 奶样的采集 |
2.3.2 细菌分离纯化 |
2.3.3 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
2.3.4 细菌的耐药分析 |
2.3.5 细菌的16S rDNA序列分析 |
2.3.6 细菌的致病性研究 |
2.4 实验结果 |
2.4.1 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
2.4.2 主要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
2.4.3 16 SrDNA测序结果及系统发育树 |
2.4.4 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变化 |
2.5 讨论 |
2.6 小结 |
3 特异性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分离纯化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及设备 |
3.2.1 实验动物 |
3.2.2 实验菌种 |
3.2.3 实验试剂 |
3.2.4 实验仪器 |
3.2.5 实验溶液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免疫原的制备 |
3.3.2 蛋鸡的免疫 |
3.3.3 卵黄抗体水溶性组分的提取 |
3.3.4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特异性卵黄抗体效价 |
3.3.5 卵黄抗体的分离纯化 |
3.3.6 卵黄抗体液蛋白质含量测定 |
3.3.7 卵黄抗体纯度检测 |
3.3.8 特异性IgY对抗原菌的凝集体外抑菌作用 |
3.3.9 特异性IgY对其他分离菌的结合活性 |
3.3.10 免疫荧光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抗原最适包被浓度的确定 |
3.4.2 卵黄抗体效价 |
3.4.3 卵黄抗体液蛋白浓度 |
3.4.4 SDS-PAGE |
3.4.5 特异性IgY对抗原菌的抑菌作用 |
3.4.6 IgY对其他菌的结合活性 |
3.4.7 荧光电镜 |
3.5 讨论 |
3.6 小结 |
4 特异性卵黄抗体对奶牛乳腺炎的治疗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及设备 |
4.2.1 实验动物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实验分组及给药 |
4.3.2 乳样的采集及相关生化指标的检测 |
4.3.3 体细胞计数以及乳成分分析 |
4.3.4 乳样的细菌平板计数 |
4.3.5 临床型奶牛乳腺炎牛奶性状评价 |
4.3.6 乳腺炎治疗疗效标准 |
4.3.7 数据统计及统计学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临床型乳腺炎治疗效果 |
4.4.1.1 牛奶性状变化 |
4.4.1.2 体细胞数变化 |
4.4.1.3 细菌数目的变化 |
4.4.1.4 治疗效果 |
4.4.2 隐性乳腺炎治疗效果 |
4.4.2.1 体细胞数变化 |
4.4.2.2 细菌数目的变化 |
4.4.2.3 牛奶中蛋白质、乳脂、乳糖含量变化 |
4.4.2.4 乳清中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的变化 |
4.4.2.5 治疗效果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耐药性分析 |
附录B 碱基序列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抗猪伪狂犬病毒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其保护效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部分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猪伪狂犬病毒的研究进展 |
1.1 伪狂犬病毒的发现与命名 |
1.2 PR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1.3 疫苗研究 |
1.4 猪伪狂犬病的治疗性研究 |
1.5 中国猪伪狂犬病发病情况 |
1.6 PRV根除策略 |
1.7 展望 |
2 卵黄抗体的研究进展 |
2.1 卵黄抗体的发展简史 |
2.2 卵黄抗体的结构及生物学特性 |
2.3 卵黄抗体的优势 |
2.4 卵黄抗体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
2.5 IgY在生物学研究,人类和动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
2.6 总结和展望 |
第二章 抗猪伪狂犬病毒卵黄抗体的制备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器材和实验动物 |
1.2 试剂配制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卵黄抗体SDS-PAGE检测 |
2.2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抗猪伪狂犬病毒卵黄抗体保护效力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试验试剂 |
1.2 主要试验器材 |
1.3 试验动物 |
1.4 试剂配制 |
1.5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卵黄抗体对PK-15细胞的毒性 |
2.2 病毒TCID_(50)的测定 |
2.3 中和试验结果 |
2.4 PCR鉴定和重组质粒的鉴定 |
2.5 荧光定量PCR检测 |
2.6 血清PCR检测 |
2.7 组织PCR检测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抗仔猪病原性腹泻卵黄抗体及其纳米粒—微球的制备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常用缩写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卵黄抗体研究进展 |
1.1.1 IgY的性质特点 |
1.1.2 IgY的作用机理 |
1.1.3 IgY的制备 |
1.1.4 经口服IgY活性保护研究进展 |
1.2 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
1.2.1 纳米粒/纳米载药体系研究进展 |
1.2.2 壳聚糖纳米粒研究进展 |
1.2.3 纳米粒-微球研究进展 |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抗仔猪病原性腹泻IgY的制备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溶液配制 |
2.1.3 菌种及试验动物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免疫原的制备 |
2.2.2 产蛋鸡的免疫 |
2.2.3 IgY的分离纯化 |
2.2.4 蛋白浓度测定 |
2.2.5 IgY纯度测定 |
2.2.6 IgY活性测定 |
2.3 结果 |
2.3.1 抗体消长规律 |
2.3.2 福林酚法测蛋白含量标准曲线的建立 |
2.3.3 NaCl法纯化IgY |
2.4 讨论 |
2.4.1 免疫原及免疫程序 |
2.4.2 NaCl盐析法提纯IgY |
2.5 小结 |
第三章 IgY纳米粒-微球的制备和体外评价 |
3.1 材料与设备 |
3.1.1 主要试剂 |
3.1.2 主要溶液配制 |
3.1.3 仪器设备 |
3.2 方法 |
3.2.1 纳米粒制备条件的初筛 |
3.2.2 IgY-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 |
3.2.3 喷雾干燥法制备IgY纳米粒-微球 |
3.3 结果 |
3.3.1 纳米粒制备条件的初筛 |
3.3.2 IgY-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优化 |
3.3.3 IgY纳米粒-微球的制备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卵黄抗体及其纳米粒-微球效果评价 |
4.1 材料及设备 |
4.1.1 试验动物 |
4.1.2 菌种 |
4.1.3 主要试剂 |
4.1.4 主要溶液配制 |
4.1.5 仪器设备 |
4.2 方法 |
4.2.1 大肠杆菌小鼠腹泻模型的建立 |
4.2.2 IgY及其纳米粒-微球对大肠杆菌诱导的小鼠腹泻的预防试验 |
4.2.3 数据分析处理 |
4.3 结果 |
4.3.1 IgY对小鼠生理指标的影响 |
4.3.2 大肠杆菌分离鉴定结果 |
4.3.3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绘制 |
4.3.4 大肠杆菌特异性IgY的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
4.3.5 大肠杆菌小鼠腹泻模型的建立 |
4.3.6 IgY及其纳米粒-微球对大肠杆菌诱导的小鼠腹泻的预防试验结果 |
4.4 讨论 |
4.4.1 IgY对小鼠生理指标的影响 |
4.4.2 大肠杆菌特异性IgY的体外抑菌试验 |
4.4.3 大肠杆菌小鼠模型的建立 |
4.4.4 小鼠预防试验 |
4.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表达F4+ETEC的双靶向性干酪乳杆菌的构建及其免疫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ETEC与仔猪腹泻 |
1.2 菌毛黏附素 |
1.3 肠毒素 |
1.4 用于防控F4+ETEC引起的仔猪腹泻疫苗研究现状 |
1.4.1 口服亚单位疫苗 |
1.4.2 口服活疫苗 |
1.5 M细胞靶向性疫苗研究进展 |
1.6 树突状细胞靶向性疫苗研究进展 |
1.6.1 DC生物学特性 |
1.6.2 免疫应答 |
1.6.3 树突状细胞靶向肽研究 |
1.7 乳酸杆菌作为活载体研究进展 |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菌种和质粒 |
2.1.2 实验动物 |
2.1.3 引物 |
2.1.4 主要试剂 |
2.1.5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表达DCpep-K88ac-STa-LTB-STb-co1、K88ac-STa-LTB-STb-co1-DCpep、融合基因重组大肠杆菌的构建 |
2.2.2 重组干酪乳杆菌的构建、诱导表达与鉴定 |
2.2.3 重组乳酸菌免疫效果评价 |
3 结果 |
3.1 目的基因DKC、 KCD的PCR扩增结果 |
3.2 重组乳酸菌的单双酶切鉴定结果 |
3.3 重组乳酸菌的PCR鉴定结果 |
3.4 重组乳酸杆菌表达蛋白的鉴定 |
3.4.1 表达产物Western blot鉴定 |
3.4.2 重组干酪乳杆菌间接免疫荧光鉴定 |
3.5 重组乳酸菌小鼠免疫学指标的测定 |
3.5.1 小鼠免疫血清IgG测定结果 |
3.5.2 小鼠免疫粪便sIgA测定结果 |
3.5.3 小鼠外生殖道sIgA测定结果 |
3.5.4 小鼠鼻冲洗液中sIgA测定结果 |
3.5.5 脾淋巴细胞增殖结果 |
3.5.6 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课题设计思路 |
4.2 口服表达靶向修饰抗原重组干酪乳杆菌免疫效果评价 |
4.2.1 增强粘膜免疫应答的功能 |
4.2.2 增强体液免疫应答的功能 |
4.3 双靶向修饰对免疫调节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抗禽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卵黄抗体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卵黄抗体的研究背景 |
1.2 卵黄抗体的产生机理 |
1.3 卵黄抗体的作用机理 |
1.4 卵黄抗体的生物学特性 |
1.4.1 卵黄抗体的结构及免疫学特性 |
1.4.2 卵黄抗体的稳定性 |
1.5 卵黄抗体高免蛋的制备 |
1.5.1 产蛋鸡的饲养 |
1.5.2 蛋鸡的免疫 |
1.6 卵黄抗体的分离提取纯化方法 |
1.6.1 卵黄抗体的主要分离方法 |
1.6.2 卵黄抗体的主要提取方法 |
1.6.3 卵黄抗体的主要纯化方法 |
1.7 卵黄抗体的应用及应用前景 |
1.7.1 应用卵黄抗体防治疾病 |
1.7.2 应用卵黄抗体制备诊断试剂 |
1.7.3 应用卵黄抗体作为饲料添加剂 |
1.8 卵黄抗体的应用特点 |
1.9 立题背景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试验所用药物 |
2.1.3 主要仪器 |
2.1.4 毒种 |
2.1.5 部分试剂的配制 |
2.1.6 实验动物 |
2.2 试验方法 |
2.2.1 蛋鸡免疫程序的建立 |
2.2.2 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卵黄抗体去脂试验 |
2.2.3 IgY 的稳定性研究 |
2.2.4 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卵黄抗体的动物保护试验 |
3 结果 |
3.1 蛋鸡免疫程序的建立 |
3.1.1 IBDV 组织灭活苗检验结果 |
3.1.2 AGP 法检测不同免疫原免疫蛋鸡血清和卵黄抗体效价变化情况 |
3.2 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卵黄抗体去脂试验结果 |
3.2.1 聚乙二醇法去脂试验结果 |
3.2.2 泊洛沙姆法去脂试验结果 |
3.2.3 水稀释法去脂试验结果 |
3.2.4 水-辛酸法去脂试验结果 |
3.2.5 四种卵黄抗体去脂方法比较结果 |
3.2.6 卵黄抗体的灭活试验结果 |
3.2.7 卵黄抗体保存试验结果 |
3.3 IgY 的稳定性研究结果 |
3.3.1 保存温度对IgY 抗体滴度的影响 |
3.3.2 IgY 抗体耐酸试验结果 |
3.3.3 IgY 抗体热稳定试验结果 |
3.3.4 胰酶消化试验结果 |
3.4 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卵黄抗体的动物保护试验结果 |
3.4.1 卵黄抗体无菌检验,支原体检验,外源性病毒检验,白血病病毒检验结果 |
3.4.2 卵黄抗体安全检验结果 |
3.4.3 卵黄抗体液攻毒动物保护试验结果 |
4 讨论 |
4.1 关于蛋鸡免疫程序的建立 |
4.2 关于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卵黄抗体去脂试验 |
4.3 关于IgY 的稳定性研究 |
4.4 关于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卵黄抗体的应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9)致鱼细菌性败血症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卵黄抗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研究进展 |
1.1.1 主要病原菌及发病原因 |
1.1.2 致病菌的检测 |
1.1.3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1.1.4 细菌性败血症的预防和治疗 |
1.2 IgY的研究进展 |
1.2.1 IgY的结构及功能 |
1.2.2 IgY的免疫学性质 |
1.2.3 IgY的分离与纯化 |
1.2.4 IgY的作用机理研究 |
1.2.5 IgY的应用 |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工作 |
2 抗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IgY的制备和分离纯化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2.1 实验动物 |
2.2.2 菌种 |
2.2.3 试剂 |
2.2.4 仪器 |
2.2.5 溶液配置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菌培养 |
2.3.2 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的制备 |
2.3.3 蛋鸡的免疫 |
2.3.4 鸡蛋的收集及水溶性组分的提取 |
2.3.5 免疫应答的考察 |
2.3.6 水溶性组分中总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3.7 特异性IgY抗体效价的检测 |
2.3.8 特异性IgY抗体的含量的测定 |
2.3.9 IgY分离、纯化的工艺路线 |
2.3.10 分离纯化各阶段IgY的变化 |
2.3.11 总IgY纯度和回收率的测定 |
2.3.12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最佳抗原包被量和抗体稀释倍数的确定 |
2.4.2 免疫后特异性IgY水平的变化情况 |
2.4.3 特异性IgY抗体效价的检测 |
2.4.4 WSF中总IgY含量及特异性IgY含量 |
2.4.5 层析法进一步纯化IgY |
2.4.6 IgY的SDS-PAGE |
2.4.7 IgY分离后纯度和回收率的测定 |
2.5 小结 |
3 特异性卵黄抗体的体外抑菌活性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及设备 |
3.2.1 菌种 |
3.2.2 试剂 |
3.2.3 仪器 |
3.2.4 溶液配置 |
3.3 实验方法 |
3.3.1 免疫荧光 |
3.3.2 特异性IgY对抗原菌的生长抑制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免疫荧光 |
3.4.2 特异性IgY对病原菌的生长抑制 |
3.5 小结 |
4 动物体内攻毒预防与治疗实验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及设备 |
4.2.1 试剂 |
4.2.2 仪器 |
4.2.3 实验动物 |
4.2.4 病原菌 |
4.3 实验方法 |
4.3.1 投喂饲料的制备 |
4.3.2 体外中和实验 |
4.3.3 口服实验 |
4.3.4 浸泡实验 |
4.3.5 注射实验 |
4.3.6 血液生理指标的检测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投喂饲料的制备 |
4.4.2 IgY对A.hydrophila的中和效果 |
4.4.3 口服防治效果 |
4.4.4 浸泡防治效果 |
4.4.5 注射防治效果 |
4.4.6 IgY对感染鱼生理指标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附录A 缩写词 |
致谢 |
(10)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卵黄抗体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 |
1.1 奶牛乳房炎的发生机制 |
1.1.1 奶牛乳房炎的病因 |
1.1.1.1 饲养管理不当 |
1.1.1.2 遗传因素 |
1.1.1.3 异常乳头 |
1.1.1.4 病原体感染 |
1.2 奶牛乳房炎的防御机制 |
1.2.1 物理性防御机制 |
1.2.2 乳中的抑菌性物质 |
1.2.3 乳腺的细胞免疫机制 |
1.2.4 乳腺的体液免疫机制 |
1.3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方法 |
1.3.1 抗生素治疗 |
1.3.2 中草药治疗奶牛乳房炎 |
1.3.3 基因工程疫苗 |
1.3.4 细胞因子 |
1.3.5 抗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复合卵黄抗体(IgY) |
2. 卵黄免疫球蛋白研究进展 |
2.1 卵黄免疫球蛋白(IgY)的结构及性质 |
2.1.1 卵黄抗体的结构 |
2.1.2 IgY 的物理化学性质 |
2.1.3 IgY 的作用机理 |
2.2 卵黄抗体的提取 |
2.3 卵黄免疫球蛋白(lgY)的应用 |
2.3.1 卵黄抗体在动物疾病诊断方而的应用 |
2.3.2 卵黄抗体在动物疾病预防方面的应用进展 |
2.3.3 卵黄抗体在动物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
2.3.4 卵黄抗体做为添加剂的应用 |
2.3.5 卵黄抗体做生物亲和配基的应用 |
2.3.6 卵黄抗体在人类疾病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试验部分 |
试验一 兰州某牛场临床型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剂 |
1.1.2 器材和培养基 |
1.1.3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和鉴定步骤 |
1.2.1 LMT 检测方法 |
1.2.2 采样 |
1.2.3 细菌的鉴定步骤 |
1.2.3.1 细菌的分离培养 |
1.2.3.2 细菌涂片、染色、镜检 |
1.2.3.3 生化试验 |
1.2.4 细菌的分离鉴定 |
1.2.4.1 细菌培养特性鉴定 |
1.2.4.2 细菌形态学的鉴定 |
1.2.5 细菌生化鉴定 |
1.2.5.1 凝固酶试验 |
1.2.5.2 接触酶试验 |
1.2.5.3 糖、醇发酵试验 |
1.2.5.4 其他试验 |
1.2.6 药物敏感性试验 |
2 结果 |
2.1 培养特性的鉴定结果 |
2.2 细菌形态学的鉴定 |
2.3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
2.4 药敏试验结果 |
3 分析讨论 |
试验二 卵黄抗体的制备与分离纯化 |
引言 |
2.1 材料 |
2.1.1 实验材料 |
2.1.1.1 仪器 |
2.1.1.2 药品 |
2.1.2 实验动物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标准抗原和分离细菌抗原的制备 |
2.2.1.1 致病力试验检测 |
2.2.1.2 血清学分析 |
2.2.1.3 抗原蛋白的制备 |
2.2.1.4 抗原和佐剂的乳化 |
2.2.2 免疫 |
2.2.2.1 试验分组设计 |
2.2.2.2 免疫剂量 |
2.2.2.3 免疫程序 |
2.2.2.4 采血和收蛋 |
2.2.3 特异性卵黄抗体的分离 |
2.2.4 卵黄抗体含量的测定 |
2.2.4.1 原理 |
2.2.4.2 方法 |
2.2.5 特异性卵黄抗体的纯度检测 |
2.2.5.1 原理 |
2.2.5.2 方法 |
2.2.6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测定IgY 效价 |
2.2.6.1 原理 |
2.2.6.2 实验方法 |
2.2.6.3 间接ELISA 实验程序 |
2.3 结果 |
2.3.1 致病力试验和血清学分析 |
2.3.2 卵黄抗体含量测定 |
2.3.3 卵黄抗体纯度测定 |
2.3.4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测定 IgY 效价 |
2.4 分析和讨论 |
试验三.应用特异性卵黄抗体进行体外抑菌实验 |
引言 |
3.1 仪器和药品 |
3.1.1 仪器 |
3.1.2 药品 |
3.2 方法 |
3.2.1 特异性IgY 抑菌能力(固体培养基) |
3.2.2 液体培养基比浊法 |
3.2.3 最小抑菌浓度 |
3.2.4 交叉抑菌实验 |
3.3 实验结果和分析讨论 |
3.3.1 固体培养基中特异性IgY 抑菌能力 |
3.3.2 液体培养基中IgY 的抑菌曲线 |
3.3.3 最小抑菌浓度(MIC) |
3.3.4 交叉抑菌结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四、抗仔猪腹泻乳抗体的分离制备及体外抑菌特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免疫驼乳的制备及其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小鼠保护作用的研究[D]. 伊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01)
- [2]妊娠后期饲粮蛋白水平对湖羊羔羊生长和初乳蛋白质组的影响[D]. 张娜娜. 兰州大学, 2018(10)
- [3]新生仔猪腹泻的体外抑菌治疗的研究[J]. 和驿明.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11)
- [4]特异性卵黄抗体对新疆牧区奶牛乳腺炎的治疗[D]. 尹婷慧.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3)
- [5]抗猪伪狂犬病毒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其保护效力的研究[D]. 陈海超.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6]抗仔猪病原性腹泻卵黄抗体及其纳米粒—微球的制备与评价[D]. 谢江. 广西大学, 2014(07)
- [7]表达F4+ETEC的双靶向性干酪乳杆菌的构建及其免疫效果评价[D]. 姜咏昊.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5)
- [8]抗禽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卵黄抗体的研制及应用[D]. 张伦. 河北农业大学, 2011(07)
- [9]致鱼细菌性败血症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卵黄抗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邹栋良. 大连理工大学, 2010(10)
- [10]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卵黄抗体的制备[D]. 马龙.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