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口Es_3~(3~4)气藏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于文文[1](2011)在《东濮凹陷文东地区Es3-4有效储层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浅层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在全球石油供应日趋紧张的形势下,油气勘探方向与目标已逐步转向深层,而且深层确实存在着储量可观的油气藏。东濮凹陷文东地区沙三-沙四段(Es3-4)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取得突破的关键是储层的研究。论文综合运用岩心、铸体薄片、X衍射、物性分析、压汞实验、荧光分析、阴极发光等多种资料,研究了东濮凹陷文东地区Es3-4有效储层形成机制。文东地区沙三段发育湖泊三角洲前缘相,主要为长石砂岩和长石质石英砂岩,沙四段发育湖底扇相,主要为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储层粒度细、分选好、磨圆中等,均为颗粒支撑,孔隙式胶结。沙三段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孔隙和混合孔隙为主,沙四段以微孔隙和裂缝为主。储层物性差,为低孔-特低孔特低渗,平面物性分布受沉积相带影响,纵向上发育四个异常孔隙发育带。研究区油层物性下限为孔隙度12%,渗透率1×10-3 m2,气层物性下限为孔隙度8%,渗透率0.1×10-3 m2。研究区Es3-4储层分为三类,沙三段以I类有效油层和II类有效气层为主,沙四段以II类为主。研究区储层成岩阶段处于中成岩A期、B期和晚成岩期,成岩类型多样,压实作用和胶结交代作用是降低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其中碳酸盐胶结作用尤为显着,溶蚀作用是改善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文东地区Es3-4有效储层受到沉积环境、构造活动、成岩作用、烃类充注、盐膏岩、异常压力等多种控制因素的影响。利用回剥法恢复了Es32、Es33-4、Es4段的储集空间演化历史,建立了溶蚀型、烃类充注型和盐膏岩型等三种有效储层成因模式,并据此预测了沙四段有效储层位于Es34盐之下,沙三段有效储层位于Es32盐之下和断层附近。
许书堂,杨玉娥,顾勤,张海燕[2](2010)在《东濮凹陷桥口气藏储层敏感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东濮凹陷桥口气藏储层属低孔—特低孔、低渗透—特低渗透致密储层,在各种作业过程中,极易受到损害。研究储层的敏感性,提出相应的储层保护建议,对保护油气层,减少储层污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桥口气藏储层中敏感性矿物种类、结构和含量的研究,分析了其潜在的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桥口气藏储层敏感性总体为中等。储层速敏程度较弱;水敏程度中等偏强;盐酸酸敏程度极强,对氢氟酸、土酸和氟硼酸均没有表现出酸敏性;碱敏程度中等偏弱。因此,在对桥口气藏进行施工作业时,应把防止盐酸酸敏及水敏放在第—位,并兼顾其他敏感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将对气层的污染降至最小。
苏惠,曲丽萍,张金川,何锋,王萍霞,王敏,王琦,慕小水[3](2006)在《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具有下第三系和上古生界2套烃源岩,生烃中心控制着气藏分布,构造特征控制着天然气的聚集,盐岩、厚层泥岩盖层有利于天然气藏的保存,生、储、盖组合关系决定了天然气纵向上的分段性。深层高异常压力和次生孔隙发育带是天然气富集高产的重要条件。东濮凹陷天然气分为上古生界煤成气和下第三系凝析气2种成藏模式,具有晚期成藏和幕式成藏的特点。东濮凹陷目前天然气剩余资源量较大,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开发阵地,下一步应以下第三系凝析气藏和上古生界煤成气藏作为勘探的重点。
黄伟岗[4](2005)在《低渗透气藏可动水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低渗透砂岩气藏一般原生水饱和度高,气藏显然没有水层但产水较大,这种现象很难解释。本论文采用大牛地气田,中原桥、白气藏具有代表性的低渗岩心,应用毛管压力曲线、气驱水法及核磁共振法测得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根据试井解释确定原生水饱和度,从而确定出岩心可动水饱和度,解释了气藏没有水层但产水较大的原因。 由毛管压力曲线测试结果表明,大牛地气田山西组储层和太原组储层都具有较高的排驱压力、毛细管中值压力,小孔隙喉道所占的体积多,孔隙结构差,而桥、白气藏的储层岩心喉道分布较为集中、分选较好,通过核磁共振测试也可以看出桥白气藏的孔隙结构较好。由于低渗透岩心的孔隙结构比较复杂,受其影响可动流体饱和度分布范围很宽,对不同地区不同岩性的低渗透气田岩心而言,可动流体饱和度与孔隙度或渗透率之间均没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即便孔隙度或渗透率比较接近的不同岩心,可动流体饱和度也可能会存在很大差异,但是总体的趋势为孔隙度、渗透率越大,则可动流体越大。 由于测量条件的不同,离心法和核磁共振法测得的可动流体饱和度有一定的差异,由离心法和核磁共振法的原理可知,这正好说明了岩心的含水饱和度于气流速度存在着敏感性。气驱水实验证实了这一观点: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大,岩心含水饱和度逐渐减小,气相渗透率逐渐增大,表明气层原生水饱和度在一定的气流速度下可以流动,这就解释了低渗透砂岩气藏的近井地带渗透率增大,气藏没有水层但产水较大的原因。结合测井解释原始含水饱和度可以看出,桥白气藏的原生水饱和度较高,桥白气藏在压差较大开发时很可能出水。论文的研究结果对其它低渗透气藏开发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李银花,许杰,夏幼红,宋新华,李西爱,彭鑫岭,孙利[5](2003)在《桥口Es33~4气藏储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桥口Es33~4气藏沉积相分析,认为研究区Es33~4主要发育湖底扇和轴向重力流两种沉积相类型。轴向重力流主要分布在西南部桥34~桥35井区;湖底扇主要分布于桥口东翼。在储层沉积相研究基础上,根据储层沉积相类型、岩性特征及物性特征对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3类。
曾红兵,王耀明,李力[6](2003)在《新霍构造东翼Es33-4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新霍构造东翼Es33-4的储层特征,分析了影响储层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认为储层压实作用强烈,原生孔隙不发育,而异常高压和有机质热演化造成溶蚀作用发育形成的次生孔隙是该区主要的储集空间;次生孔隙发育于3600~3900m深度段。在次生孔隙研究基础上,预测了下一步勘探方向。
蒲仁海,蔡其新,陈君,李伟[7](2003)在《东濮凹陷杜寨次凹沙三段储集层预测》文中指出东濮凹陷杜寨次凹PS12井钻遇的沙三段 2 8m砂岩气层以往被解释为该次凹东侧陡坡的三角洲前缘砂体 ,但后来在其东侧部署的井均因未钻遇该砂体而落空。在对三维地震、测井、岩心分析资料的综合性研究基础上重新解释 ,认为该砂体应属次凹北部的轴向河谷充填沉积 ,证据是 :①在倾角测井图上 ,该砂层西倾倾角呈向上逐渐变小的红模式特点 ,符合南北向河谷中砂岩层面应有的特征 ;②该砂体附近的三维地震层振幅切片平面图显示一些线形和微蛇曲形的南北向振幅异常带 ,具自北向南分支的特点 ,指示为轴向河道或分支河道 ;③该厚砂层顶底与深—半深湖泥岩突变接触 ,内部为块状、板状和平行层理的极细砂岩 ,自然电位曲线呈箱形 ,为河道或河谷充填 ,而非三角洲前缘砂体特征。图 8参 13
谈玉明,任来义,张洪安,张金报,胥菊珍,金振华[8](2003)在《深层气泥岩盖层封闭能力的综合评价——以东濮凹陷杜桥白地区沙河街组三段泥岩盖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东濮凹陷杜桥白地区沙河街组三段深层气盖层泥岩样品实验测试分析和研究 ,结果表明孔隙度的变化主要受深度和层位的控制 ;渗透率与深度关系密切 ,受层位的影响不大 ,与孔隙度等参数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突破压力随深度加大而增大 ,但这一趋势并不是十分突出 ;突破压力与层位的对应关系较明显 ,Es4 3 亚段的突破压力最大 ,Es23 亚段次之 ,而Es3 3 则相对较低。为了准确评价盖层封闭能力 ,选择了孔隙度、渗透率、排替压力、孔径 4个盖层评价的指标参数 ,并根据其重要性的大小分别给予 0 1,0 3,0 5和 0 1的权系数 ,以确定东濮凹陷深层气盖层的评价标准 :当综合评价的权值大于 0 8时 ,为封闭能力好的 1类盖层 ;当权值为 0 6~ 0 8时 ,为封闭能力中等的 2类盖层 ;而权值为 0 5~ <0 6时 ,为 3类盖层 ;权值为 0 3~ <0 5时 ,则为 4类盖层 ;而权值 <0 3时则为非盖层。
程珑,万继鲁[9](2003)在《桥口-白庙地区油气聚集特征与分布规律》文中指出
二、桥口Es_3~(3~4)气藏储层特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桥口Es_3~(3~4)气藏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东濮凹陷文东地区Es3-4有效储层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发育特征 |
2.2 构造演化特征 |
2.3 石油地质特征 |
第三章 储层岩石学特征及分布 |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3.1.1 矿物组分特征 |
3.1.2 结构特征 |
3.2 储层成因类型及分布 |
3.2.1 储层成因类型 |
3.2.2 砂体分布规律 |
第四章 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及物性特征 |
4.1 储集空间特征 |
4.1.1 储集空间类型 |
4.1.2 孔隙结构特征 |
4.2 储集物性特征 |
4.2.1 孔隙度、渗透率及孔渗关系 |
4.2.2 储层物性分布 |
4.2.3 有效储层下限及储层分类 |
第五章 成岩作用研究 |
5.1 成岩作用类型 |
5.1.1 压实作用 |
5.1.2 胶结作用 |
5.1.3 交代作用 |
5.1.4 溶蚀作用 |
5.2 成岩阶段划分 |
5.2.1 成岩阶段划分依据 |
5.2.2 成岩阶段划分结果 |
第六章 有效储层控制因素及成因模式 |
6.1 有效储层控制因素 |
6.1.1 沉积环境 |
6.1.2 构造活动 |
6.1.3 成岩作用 |
6.1.4 烃类充注 |
6.1.5 盐膏岩与异常压力 |
6.2 有效储层储集空间演化 |
6.2.1 Es_3~2 亚段储层储集空间演化 |
6.2.2 Es_3~(3-4) 亚段储层储集空间演化 |
6.2.3 Es_4 段储层储集空间演化 |
6.3 有效储层成因模式 |
6.3.1 溶蚀型 |
6.3.2 烃类充注型 |
6.3.3 盐膏岩型 |
6.3.4 有效储层预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东濮凹陷天然气成藏条件 |
1.1 烃源岩特征 |
1.1.1 下第三系烃源岩 |
1.1.2 上古生界烃源岩 |
1.1.3 上古生界及下第三系烃源岩生气期 |
1.2 构造演化特征 |
1.2.1 构造演化史 |
1.2.2 凹陷埋深幅度 |
1.2.3 断裂切割深度 |
1.2.4 构造形态完整 |
1.3 盖层条件 |
2 东濮凹陷天然气成藏富集规律 |
2.1 天然气藏类型 |
2.2 东濮凹陷天然气富集规律 |
3 东濮凹陷天然气成藏模式 |
3.1 深层凝析气成藏模式 |
3.1.1 幕式排烃与幕式充注成藏 |
3.1.2 高异常压力与高异常孔隙带 |
3.1.3 深层盖层封闭性良好 |
3.2 煤成气成藏模式 |
3.2.1 北部地区煤成气藏聚集模式 |
3.2.2 南部地区煤成气藏聚集模式 |
4 东濮凹陷天然气勘探方向 |
(4)低渗透气藏可动水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 主要技术思路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可动水的理论研究方法 |
2.1 核磁共振研究可动水的原理 |
2.1.1 核磁共振 |
2.1.2 NMR信号的检测 |
2.1.3 弛豫时间及其测量 |
2.1.4 核磁共振测量区选择 |
2.1.5 岩石中流体的核磁弛豫机理 |
2.2 毛管压力曲线研究可动水的原理 |
2.3 岩心驱替法研究可动水的原理 |
3 可动水的实验研究 |
3.1 核磁共振测试可动水的方法 |
3.2 离心机法测试可动水 |
3.3 岩心驱替法测试可动水 |
3.4 可动水饱和度确定的方法 |
4 低渗透气藏可动水测试结果与分析 |
4.1 毛管压力测试结果 |
5.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5.1.2 实验结果 |
4.2 不同气流速度与束缚水及气相渗透率关系试验 |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2.2 实验结果 |
4.3 岩心可动水的核磁共振测试 |
4.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3.2 实验结果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4.4.1 毛管压力曲线的结果分析 |
4.4.2 气驱水实验结果分析 |
4.4.3 核磁共振结果分析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东濮凹陷杜寨次凹沙三段储集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二维地震反演的储集层预测 |
2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的储集层新预测 |
2.1 准确可靠标定储集层层位 |
2.2 三维振幅提取和显示 |
2.3 井点振幅与累加砂层厚度的关系 |
2.4 河道的地震解释正演模型 |
3 讨论 |
(8)深层气泥岩盖层封闭能力的综合评价——以东濮凹陷杜桥白地区沙河街组三段泥岩盖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物性特征 |
1.1 孔隙度和渗透率 |
1.2 微孔分布 |
1.3 突破压力 |
2 综合评价 |
(9)桥口-白庙地区油气聚集特征与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油气聚集的基本条件 |
1.1 资源背景 |
1.2 构造特征 |
1.2.1 桥口构造: |
1.2.2 白庙构造: |
1.3 地层简况 |
2 油气藏分布特征 |
3 油气储盖组合与富集规律 |
3.1 储盖组合条件 |
3.2 油气聚集规律 |
四、桥口Es_3~(3~4)气藏储层特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东濮凹陷文东地区Es3-4有效储层形成机制研究[D]. 于文文. 中国石油大学, 2011(11)
- [2]东濮凹陷桥口气藏储层敏感性分析[J]. 许书堂,杨玉娥,顾勤,张海燕.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0(03)
- [3]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J]. 苏惠,曲丽萍,张金川,何锋,王萍霞,王敏,王琦,慕小水. 石油实验地质, 2006(02)
- [4]低渗透气藏可动水实验研究[D]. 黄伟岗. 西南石油学院, 2005(04)
- [5]桥口Es33~4气藏储层特征研究[J]. 李银花,许杰,夏幼红,宋新华,李西爱,彭鑫岭,孙利.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3(04)
- [6]新霍构造东翼Es33-4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曾红兵,王耀明,李力.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3(03)
- [7]东濮凹陷杜寨次凹沙三段储集层预测[J]. 蒲仁海,蔡其新,陈君,李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04)
- [8]深层气泥岩盖层封闭能力的综合评价——以东濮凹陷杜桥白地区沙河街组三段泥岩盖层为例[J]. 谈玉明,任来义,张洪安,张金报,胥菊珍,金振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3(02)
- [9]桥口-白庙地区油气聚集特征与分布规律[J]. 程珑,万继鲁.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