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

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

一、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玄杨静和[1](2021)在《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是从业人口最多的产业,但农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却最薄弱,是云南边境地区现代化进程的“短板”。要破解农业发展困境,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撑和人力资本的提升。农业推广服务集二者于一身,通过农业推广服务将云南边境地区自然资源优势与农业科技成果相结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价值。通过农业推广服务促进农民知识、技能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其主动做出改善自身生产、经营境况的行为。在服务环境、服务对象和服务体系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云南边境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提升。本研究将云南8个边疆州(市)的25个边境县(市)作为研究区域,将农业推广服务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历程,阐述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环境、服务体系、服务对象现状,分析服务效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提升服务效益的路径,构建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多元协同格局,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区域间相互协同,共同推动云南边境地区向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迈进。

邓振串[2](2020)在《大同市农业科技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大同市是山西省的第二大城市,煤炭等重工业是大同市的支柱产业,但是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稍显不足。而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着保障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大同市要协调好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使工业和农业相互促进。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农业科技政策起着引领和规范农业科技发展的作用,对于农业科技的研发创新、农民的服务培训、推广队伍的建设、先进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有着积极作用。通过对大同市现行的农业科技政策进行了整理和分析,肯定了大同市农业科技政策在促进农民增收、粮食增产、提高机械化水平上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本文从大同市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三个方面,发现在政策的制定上目标不清晰、缺乏农民参与;在政策的执行上通过对大同市下属村庄的调查发现农村基层的农业科技政策的执行效果不理想、执行能力上还有一些不足;在政策评估上反馈不够及时、缺少以农民为主的政策反馈机制。通过查阅文献和深入思考,大同市农业科技政策存的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科技政策制定不完善、农业科技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农业科技政策评估体系不成熟。结合成因分析,针对大同市农业科技政策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即在政策制定上完善制定体系、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加强执行力度以及构建完善农业科技政策评估体系。通过以上措施,以期可以对大同市的农业科技政策发挥一定的推动作用。

张淑敏[3](2020)在《嘉兴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运用。要想农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农业技术不断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就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连接桥梁,没有农业推广服务组织的推动,再先进的农业技术也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嘉兴农业发展己迈入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制定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制度已经过时,不适应新时代农业农村的发展。所以,改革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体制、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的任务刻不容缓。本文笔者将从研究意义和国内外有关农业服务中心发展的研究出发,实地调研嘉兴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运行现状,包括对区级农业部门、镇政府、农技人员、农民四个主体的考察。经过细致的研究和科学的整理归纳,发现当前嘉兴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在机构设置上不够规范和合理,农技人员安排不均、专业性不强,农业服务配套设施及专项资金不到位等情况。农技服务推广方式与农业生产不相适应等问题较突出。基层农技人员也普遍反映缺少培训及再教育机制和激励机制。在农民问卷中也体现出农技推广服务的方式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因此,通过对农业部门及政府部门的调研,笔者总结出相应对策措施,各级农业部门及乡镇政府之间应明确权责关系,合理规划职能部门。并从制度、政策上保证农技人员再教育机会。农技人员需要制定出一系列能让农民可接受的服务措施,充分发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功能,推动嘉兴市农业走向农业现代化。

陆倩倩[4](2020)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多元主体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自1978年以来,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逐渐从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推广模式向以政府、市场经济主体、科研院校为主的多元主体推广模式转变。多元主体推广模式可以联结不同主体,互相弥补单主体推广时的不足,不仅能提高供给端能力,也能激活需求端的潜力。贫困地区实现脱贫必须要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产业扶贫是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力量的重要途径,产业扶贫需要通过推广农业技术给予支撑。就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而言,尽管政府已明确划分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且呼吁各方主体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但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农业技术供给端与需求端无法形成有效匹配的问题依旧存在。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读、比较分析数据、实地调研等对问题进行分析,探析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进程缓慢、农技推广中介服务市场发育滞后、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政策有待完善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多元主体模式未能深度耦合的因素。在借鉴了美国以大学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法国以农民协会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以色列以政府系统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日本官民双轨运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这4种各具特色的运行模式后,得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其一是,搭建贫困地区―穿针引线‖工作队伍,贯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首尾端;其二是,要增强科技推力端引擎能力,加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主要是公共农业R&D能力建设和科研院校技术创新辐射能力;其三是培育市场需求端拉力主体,主要包括合作社、涉农企业、农技推广中介机构;最后是健全适用多元推广经济系统的法律政策,激励多元主体积极投入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目前中国农村地区农业发展存在技术供需矛盾的问题,表现在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低、技术与市场接轨不洽等方面。农村地区具有丰富多样的资源禀赋,发展农业需要更多具有地域性、针对性的农业关键性技术。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技术多元主体推广模式尤其注重地域性技术的推广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通过多元主体推广农业技术不断给农民赋能,提高农民可持续自主发展能力。

董德洲[5](2020)在《山西省国营农场与地方社会研究(1949-1984)》文中研究说明集体化时代农村农业领域历来为学界所广泛关注,但这类研究多以自下而上的互助合作这一路径进行阐释,研究对象也集中在互助组、合作社以及人民公社当中,忽视了国营农场这一自上而下,由国家创办并嵌入地方社会的农业企业。本文将国营农场作为研究对象,以山西省为考察范围,通过对农场企业、事业和社区属性的剖析以及对农场扎根地方社会这一过程性考察,进而揭示了集体化时代农场融入地方社会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以及场社双方在农业技术推广、资源纠纷与协作、生产生活等层面的诸多实践面向。通过把握实践背后场社关系勾连,特别是场社关系走向中,农场主动性的发挥,以进一步审视农场企业、事业和社区属性在农场扎根地方社会这一过程中,具体职能的发挥及其效用。此外,农场融入地方社会过程中场社间的诸多实践,也是农业集体化过程中的重要面向和组成部分,这些面向的展示,不仅有利于整体把握农业集体化发展历程,也将丰富集体化时代乡村社会领域的研究图景。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全民所有制国营农场的创办和发展不仅壮大了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也示范并带动了集体所有制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农场毗邻农村社区这一地缘条件下,场社双方在资源纠纷、协作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互动不断。从山西省国营农场发展实践来看,首先农场依靠其技术、组织等层面的优势,发展成为指导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实体,依靠直接示范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网职能的发挥,农场直接或间接参与并具体指导基层群众提高技术,发展生产。尽管推广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群众对农场的接受和认同也经历了曲折,但农场农业技术推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农业生产变革和农业集体化进程。其次,场社资源纠纷与协作可以看作是农场扎根地方社会过程中,场社关系互动的常态。纠纷展现了农场融入地方社会面临的困难,而纠纷的解决以及场社资源整合基础上的协作,则具体反映了农场融入地方社会过程中的主动适应与积极实践。再次,农场通过诸多“办社会”实践,日益发展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的“小社会”。场办社会事业不仅满足并保障了农场职工基本的生活需求,同时也辐射并便利了当地群众,此外也塑造了职工新的生活方式,在塑造与适应的过程中,农场职工也加深了对企业和社区的认同和归属。

吴非[6](2020)在《江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创新研究 ——以新建等3个试点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业发展在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目前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阶段,无论是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还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都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的支撑。而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是不可或缺的,有效的农业科技进步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依赖于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江西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传统农业大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服务江西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新时期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江西基层农技推广面临体制机制不活与市场主体科技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因此,本文基于江西省新建区等三地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创新改革试点经验,研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创新改革问题意义非常重大。本文基于对新建区、石城县、宜丰县3个试点县和其它一些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实地调研,并通过面对面对农技人员、农户和企业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等形式,在获得一手数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回顾了江西省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改革的历程,分析揭示了江西基层农技推广存在体制机制不活、科技服务条件落后、人才储备不足、服务能力不足、与市场主体科技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并通过对江西省农业推广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分析,反映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机制创新的需求;在对新建区等3个试点县创新案例调研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三个试点县三种创新模式的运行特点与效率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从“组织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三个方面完善江西基层农技推广创新的对策建议。

蔡成业[7](2020)在《苍南县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离不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这也是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前提。从我国建国开始,我国政府在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方面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一套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和一支庞大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目前,国家正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普及,惠及了很多农民。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前沿阵地,乡镇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以农业技术创新理论、农业技术推广与传播学理论为基础,对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苍南县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分析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针对存在问题的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建议。本文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理论的支持下,结合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的实际情况,从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和方法方面阐述了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归纳总结分析了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各种检验仪器设备简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科学素质普遍不高;乡镇基层农技推广站被挤占、挪用严重;涉农企业机构对农业科研不积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缺少科技含量;农民参加农技推广培训积极性不高。并且分析了形成这些问题的成因,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经费保障不力;由于农技推广人员待遇不高,造成农技队伍不稳定;基层农技推广站能力较弱;人才不足,影响科研工作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网络信息建设滞后造成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不强;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低,加大了农技推广的难度;最后针对这些原因提出适合苍南县的对策建议,发挥金融在支持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提升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职业化水平;强化基层农技推广站的基本职能;衔接好农业科研体系与农技推广体系;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和服务信息化平台;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促进掌握新技术。以此希望能够借本文为苍南县构建一个适应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业推广体系。

邱锋露[8](2019)在《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变革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龙岩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同性与同质性,造成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在新的发展阶段出现徘徊。破解新时期的发展难题,关键在于搭建好科学技术与农民生产之间的桥梁。从顶层设计理顺农业推广,使农业科技真正的转化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本文梳理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的历史进程及其变动轨迹,基于农业推广框架模型分析龙岩市农业推广内外部环境,并对其农业推广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从推广服务系统与目标团体系统分别探究农业推广体系变革的价值取向,在总结全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建议。研究发现,龙岩市农业推广服务系统方面存在乡镇农业推广管理体制不顺畅、农业推广人员队伍难以匹配现实需求、人员激励成效不佳等问题,农业推广目标团体系统方面存在资金与技术瓶颈、人才与管理困境,同时两大系统在沟通互动方面亦存在问题。基于问题导向,分析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变革的价值取向,对推广服务系统的价值进行研判,提出推广服务系统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探究推广服务系统的使命效价与工作嵌入,推广目标团体系统的技术实体需求与社会心态需求。在总结全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农业推广机构区域化布局、提高推广人员专业性与积极性、推广项目差异化推广等优化建议。

杨雅莉[9](2019)在《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运行现状及变革研究 ——基于八地市调研情况》文中研究表明乡村振兴为农村发展提供新时代的红利契机,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农业推广。一方面农业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优化农业发展结构、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农业推广人员长期深入田间地头,面向农业、农民第一线,既了解农业特点,也了解农村价值。从顶层设计理顺农业推广管理体制,发挥好农业推广作为衔接农业科技与生产一线的桥梁作用,进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农民有机衔接现代农业与适度规模经营引领带动农业发展并驾齐驱。当前福建省农业推广受到基层农业推广管理体制的制约,推广体系面临诸多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基于对福建省农业推广工作的深入了解,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福建省农业推广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用VSM模型对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进行诊断及动态调整。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变革及优化的对策建议。本文梳理福建省农业推广历史进程与发展现状,对其建设成效进行分析。运用VSM模型诊断农业推广管理体制,探究其在机构职能、人员激励、队伍建设、推广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发现当前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存在推广机构行政化倾向突出、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推广队伍老龄化与渐趋年轻化并存、推广行为与外部环境脱节等问题。通过动态调整,提出分阶段渐进式有序推进管理体制变革。渐进式推进优化农业推广机构设置,由福建省农产品优势产区率先整合,辐射带动区域逐步变革,依据农业推广机构整合阶段匹配适应的管理体制。为进一步促进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变革及优化,提出因地制宜设计农业推广管理层级与幅度、分层分类指导农业推广服务精细化管理、促进农业推广力量社会化构建和农业推广服务功能综合性发展等对策建议。

刘崇敏[10](2019)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演变对基层农技队伍建设的启示 ——以大同市为例》文中认为基层农技人才队伍是推动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组织服务体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发展至今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然而在这一体系下,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从相关概念和理论着手,通过对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演变进程的梳理,以求对基层农技队伍建设产生启示,在对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演变进程的梳理后发现基层农技队伍的发展严重滞后,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需求,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大同市为代表,通过研究,发现大同市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存在:人员数量不足、年龄结构老化、学历职称层次低、人员保障待遇水平较低、晋升渠道狭窄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组织服务体系下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所存在的共性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保障基层农技队伍投入,改革基层农技队伍管理体制,创新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机制的对策。

二、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相关概念和理论视角
第一章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发展历程及现状
    第一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发展历程
        一、1949-1977 年:起步阶段
        二、1978-2000 年:加速阶段
        三、2001 年至今:转型阶段
    第二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环境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自然环境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人口与民族环境
        三、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政策环境
        四、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经济环境
    第三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对象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产业
        二、云南边境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云南边境地区小农户
    第四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体系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组织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容
        三、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方式
第二章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分析
    第一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生态效益
        一、农业面源污染减少
        二、森林覆盖率增加
        三、打造生态特色农产品品牌
    第二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经济效益
        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提高
        二、粮经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三、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第三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社会效益
        一、农业推广服务为服务对象“能力赋能”
        二、农业推广服务为农民组织化赋能
第三章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现存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纵向贯通不畅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纵向贯通不畅的表现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纵向贯通不畅的原因
    第二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横向协同不足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横向协同不足的表现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横向协同不足的原因
    第三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外联动难续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外联动难续的表现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外联动难续的原因
第四章 提升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的路径
    第一节 提升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的重点
        一、构建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多元协同格局
        二、重视云南边境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三、推动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节 提升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的具体措施
        一、促进云南边境地区各类农业推广服务组织的发展
        二、搭建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多元协同系统
        三、激发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参与农业推广服务的内生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大同市农业科技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科技发展政策
        2.1.2 农业科技推广政策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科学理论
        2.2.2 农业发展理论
        2.2.3 公共政策理论
3 大同市农业科技政策的现状
    3.1 农业科技发展政策
        3.1.1 农业科技研发创新政策
        3.1.2 农业技术服务政策
        3.1.3 农业科技政策评估
    3.2 农业科技推广政策
        3.2.1 推广队伍建设政策
        3.2.2 农业技术推广政策
    3.3 农业科技政策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3.1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3.3.2 粮食产量持续增加
        3.3.3 农业机械化稳步提升
4 大同市农业科技政策存在的问题
    4.1 农业科技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4.1.1 农业科技政策目标确定不清晰
        4.1.2 农业科技政策制定缺乏农民参与
    4.2 农业科技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4.2.1 农业科技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
        4.2.2 农业科技政策执行能力不足
    4.3 农业科技政策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4.3.1 农业科技政策评估不及时
        4.3.2 农业科技政策评估对农民关注不够
5 大同市农业科技政策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农业科技政策制定不完善
        5.1.1 农业科技政策制定忽视信息收集
        5.1.2 农业科技政策对象参与意识薄弱
    5.2 农业科技政策执行力度不足
        5.2.1 农业科技政策执行与农村实际脱节
        5.2.2 农业科技政策在执行中存在阻碍
    5.3 农业科技政策评估体系不成熟
        5.3.1 农业科技政策评估效率有待提高
        5.3.2 农业科技政策评估体系有所缺失
6 大同市农业科技政策完善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农业科技政策制定体系
        6.1.1 深入调查研究确立合适政策目标
        6.1.2 注重农民在农业科技政策制定的参与
    6.2 加强农业科技政策执行力度
        6.2.1 加强农业科技政策执行的实地调研
        6.2.2 加强农业科技政策执行的考察监督
    6.3 完善农业科技政策评估体系
        6.3.1 打通农业科技政策评估渠道
        6.3.2 农业科技政策评估要重视农民
7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嘉兴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
        1.3.2 国外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方法步骤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采取技术路线
        1.4.4 研究的实施步骤
        1.4.5 研究创新之处
2 全国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发展
    2.1 产生的背景
    2.2 机构设置
    2.3 作用和职能
3 嘉兴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发展现状分析
    3.1 嘉兴市农业概况
    3.2 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发展模式
        3.2.1 政府主导模式
        3.2.2 联合建设模式
        3.2.3 股份合作模式
        3.2.4 农业企业独立组建模式
    3.3 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3.3.1 组织结构
        3.3.2 人员情况
        3.3.3 技术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3.3.4 农业服务中心资金情况
        3.3.5 农技人员后续学习情况
    3.4 对农业服务中心的评价
        3.4.1 县市业务部门的评价
        3.4.2 镇政府的评价
        3.4.3 农户的评价
    3.5 农户问卷调查的结果
        3.5.1 农户耕地面积
        3.5.2 家庭经济收入来源
        3.5.3 农户对技术信息的需求
        3.5.4 影响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因素
    3.6 农户接受农业技术的调查结果分析
        3.6.1 农户对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
        3.6.2 农民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
        3.6.3 农户与各部门的关系
        3.6.3.1 农户与农业服务中心的关系
        3.6.3.2 农户与镇政府的关系
        3.6.3.3 农户与其他农业组织的关系
4 嘉兴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存在的问题
        4.1.1 机构设置不合理
        4.1.2 人员专业不对口
        4.1.3 岗位设置不科学
        4.1.4 经费严重不足
        4.1.5 农技人员专业性不强
    4.2 原因分析
        4.2.1 管理权力分散
        4.2.2 农技人员任务繁重
        4.2.3 工作职权不明确
        4.2.4 政府资金投入少
        4.2.5 农业专业培训少
5 完善嘉兴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发展对策
    5.1 机构改革
        5.1.1 重新核定编制
        5.1.2 理顺管理体制
    5.2 人事制度改革
        5.2.1 改革用人机制
        5.2.2 实行农技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5.3 明确职责范围
        5.3.1 树立“以农民为本”的服务观念
        5.3.2 引进参与式推广方法
        5.3.3 使用正确沟通技巧
        5.3.4 改进推广服务手段
    5.4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5.4.1 加大资金投入
        5.4.2 改善基础设施
    5.5 增加农技人员的再教育机会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多元主体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定性研究
        1.4.2 定量研究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精准扶贫
        2.1.2 农业技术推广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农业发展思想
        2.2.2 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科技推力与需求拉力理论
第三章 新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历史
    3.1 1949 —1978 年四级推广网络形成期
    3.2 1979 —2003 年五级推广网络重构期
    3.3 2004 —2016 年多元推广网络形成期
        3.3.1 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发展―十五‖计划
        3.3.2 2004 年中央一号文件
    3.4 2017 年至今多元推广网络发展期
        3.4.1 “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要求
        3.4.2 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发展要求
第四章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主体
    4.1 政府
        4.1.1 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
        4.1.2 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
    4.2 科研院校
        4.2.1 科研院校服务动力
        4.2.2 科研院校经典推广形式
    4.3 市场经济主体
        4.3.1 涉农企业
        4.3.2 农民合作社
        4.3.3 农业技术扩散中介机构
第五章 多元主体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
    5.1 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进程缓慢
        5.1.1 政府对农业技术发展投入不足
        5.1.2 科研院校辐射范围碎片化
    5.2 农技推广中介服务市场发育滞后
        5.2.1 农民合作社发展规模较小
        5.2.2 涉农企业服务功能弱化
        5.2.3 农业技术推广中介机构成长速度慢
    5.3 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政策有待完善
        5.3.1 保障多元技术推广组织法律留白空间大
        5.3.2 配套政策难调动多元主体推广积极性
第六章 发达国家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经验
    6.1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经验
        6.1.1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历史
        6.1.2 美国以大学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6.2 法国农业技术推广经验
        6.2.1 法国农业技术推广历史
        6.2.2 法国以农业协会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6.3 以色列农业技术推广经验
        6.3.1 以色列农业技术推广历史
        6.3.2 以色列以政府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6.4 日本农业技术推广经验
        6.4.1 日本农业技术推广历史
        6.4.2 日本以官民双轨农协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第七章 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对策
    7.1 搭建贫困地区―穿针引线‖工作队伍
        7.1.1 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科技工作的指导
        7.1.2 培育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
    7.2 增强科技推力端引擎能力
        7.2.1 政府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硬件投入
        7.2.2 科研院校提升农技推广辐射能力
    7.3 培育市场需求拉力端主体
        7.3.1 整合壮大农民合作社发展规模
        7.3.2 挖掘本地涉农企业内生发展力量
        7.3.3 扶助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中介机构
    7.4 健全适用多元推广经济系统法律政策
        7.4.1 更新保障多元技术推广组织耦合法律
        7.4.2 制定配套多元技术推广组织激励政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山西省国营农场与地方社会研究(1949-198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说明
    四、研究资料、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国营农场起源、职能及发展概况
    一、国营农场起源
        (一)农垦传统
        (二)苏联模式
        (三)制度安排
    二、国营农场类型及其职能
        (一)国营农场类型
        (二)国营农场职能
    三、山西省国营农场发展概况
        (一)建国前发展概况
        (二)建国后发展概况
第二章 :国营农场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一、技术需求与输出
        (一)农业技术需求
        (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体系的建立
    二、农场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以良种普及为考察对象
        (一)良种普及计划及农场角色
        (二)山西省国营农场良种普及概况
    三、农场农业技术推广的途径
        (一)到场参观、组织座谈
        (二)试验示范地的建设与指导
        (三)试验示范人员的培养
    四、群众反映及推广问题
        (一)群众反映
        (二)推广问题
第三章 :场社资源纠纷与协作
    一、场社插花地纠纷及其解决
        (一)插花地纠纷的产生及后果
        (二)影响插花地纠纷解决的因素
        (三)插花地纠纷的解决措施及其影响
    二、场社协作
        (一)劳力、技术协作
        (二)产业联合
第四章 :国营农场“办社会”实践
    一、场办福利及保障事业—以忻定农牧场为例
        (一)生活设施及部门建设
        (二)医疗卫生及文化娱乐事业
        (三)职工子弟就学与就业
    二、农场职工生活方式及身份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江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创新研究 ——以新建等3个试点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目标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和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完成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本文的理论基础
        2.2.1 农技推广沟通原理
        2.2.2 创新扩散理论
        2.2.3 农民行为学
3 江西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3.1 江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历程
    3.2 江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3.2.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
        3.2.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经费不足
        3.2.3 基础设施不健全
    3.3 小结
4 江西省农技推广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4.1 江西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的需求分析
        4.1.1 农户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1.2 涉农企业对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的需求分析
    4.2 江西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的供给分析
        4.2.1 基层农技推广组织的服务供给
        4.2.2 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农技推广服务供给
        4.2.3 非政府农技推广组织的农技推广服务供给
    4.3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4.3.1 供需数量不平衡关系分析
        4.3.2 供需结构不平衡关系分析
        4.3.3 供需质量不平衡关系分析
5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案例分析
    5.1 新建等3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模式
        5.1.1 信息化网络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
        5.1.2 产、学、研、政、社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联盟模式
        5.1.3 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组织相融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5.2 新建等3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成效
    5.3 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 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对策
    6.1 创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组织体系
    6.2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体制
    6.3 创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体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作者简介

(7)苍南县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主要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概念
        2.1.1 技术
        2.1.2 推广
        2.1.3 农业技术
        2.1.4 农业技术推广
        2.1.5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2.1.6 农业推广概念的拓展
    2.2 农业推广的由来
    2.3 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理论
        2.3.1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2.3.2 农业技术推广沟通理论
        2.3.3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2.3.4 农业推广教育原理
        2.3.5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2.4 农业推广现状
        2.4.1 世界农业推广组织的现状
        2.4.2 农业推广体系的结构
        2.4.3 世界农业推广体系的经费情况
    2.5 世界农业推广发展新动向
        2.5.1 发达国家改进农业推广的新动向
        2.5.2 发展中国家农业推广改进与发展任重道远
    2.6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现状
        2.6.1 农业技术推广法
        2.6.2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方向
    2.7 农业推广法
第3章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分析
    3.1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3.1.1 与市场因素相融合的农技推广模式
        3.1.2 以产业协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3.1.3 以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3.2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
        3.2.1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概况
        3.2.2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现状
第4章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4.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硬件条件差
    4.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科学素质普遍不高
    4.3 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被挤占、挪用严重
    4.4 涉农企业机构对农业科研不积极
    4.5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缺少科技含量
    4.6 农民参加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积极性不高
    4.7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生产需求错位影响推广效果
第5章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5.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经费保障不力
    5.2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
    5.3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能力较弱
    5.4 科研人才不足
    5.5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网络信息建设滞后造成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不强
    5.6 农民的文化教育文化水平低
    5.7 未能发挥农民合作社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
第6章 苍南县农技推广体系发展对策
    6.1 发挥金融在支持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
    6.2 提升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职业化水平
    6.3 强化基层农技推广站的基本职能
    6.4 衔接好农业科研体系与农技推广体系
    6.5 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和服务信息化平台
    6.6 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6.7 发挥农民合作社的独特制度优势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变革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
2 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历史进程与变动轨迹
    2.1 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变革历史进程
    2.2 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变动轨迹
        2.2.1 机构设置综合化整合
        2.2.2 多方面优化业务能力
        2.2.3 管理制度不断健全
3 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发展现状及成效分析
    3.1 发展现状
        3.1.1 内外部环境
        3.1.2 推广目标团体系统层面
        3.1.3 推广服务系统层面
    3.2 龙岩市农业推广建设成效
4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龙岩市农业推广效果综合评价
    4.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权重设计与数据预处理
        4.2.1 指标权重确定
        4.2.2 数据预处理
    4.3 龙岩市农业推广综合评价结果
        4.3.1 农业推广效果总体评价
        4.3.2 农业推广效果评价细化
5 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存在问题及变革价值取向
    5.1 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存在问题
        5.1.1 推广服务系统运行不畅
        5.1.2 推广目标团体系统内生动力不足
        5.1.3 系统沟通互动存在脱节
    5.2 变革价值取向
        5.2.1 农业推广体系价值判断
        5.2.2 推广服务系统使命效价
        5.2.3 推广目标团体系统需求本位分析
6 促进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变革及优化的对策建议
    6.1 提升农业推广服务系统的有效性
        6.1.1 推广机构区域化布局
        6.1.2 提高推广人员专业性与积极性
    6.2 满足农业推广目标团体系统的差异化需求
        6.2.1 依据区域发展程度差异推广
        6.2.2 依据农户个体差异推广
    6.3 适应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环境的动态变化
        6.3.1 服务好小农户
        6.3.2 运用好新媒体技术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运行现状及变革研究 ——基于八地市调研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图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2 福建省农业推广进程、现状及成效分析
    2.1 福建省农业推广历史进程
    2.2 福建省农业推广发展现状
    2.3 福建省农业推广成效分析
3 福建省八地市农业推广效果综合评价
    3.1 农业推广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 指标权重确定及数据预处理
    3.3 总体评价结果分析
4 基于VSM模型农业推广管理体制诊断及动态调整
    4.1 VSM模型概述及其适应性分析
        4.1.1 VSM模型概述
        4.1.2 适应性分析
    4.2 基于VSM模型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诊断
        4.2.1 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诊断
        4.2.2 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剖析
    4.3 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动态调整
5 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变革路径选择
    5.1 分阶段渐进式有序变革
        5.1.1 福建省农产品优势产区率先整合
        5.1.2 福建省辐射带动区域逐步变革
    5.2 变革价值预设
        5.2.1 推广人员积极性与稳定性
        5.2.2 推广工作有效性与精准性
6 促进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变革及优化对策建议
    6.1 因地制宜设计农业推广管理层级和幅度
        6.1.1 层次网络结构特征
        6.1.2 层级职能重新定位
    6.2 分层分类指导农业推广服务精细化管理
        6.2.1 双向激励制度构建
        6.2.2 人才专业培养制度完善
    6.3 促进农业推广力量社会化构建和农业推广价值多元化
        6.3.1 推广力量社会化构建
        6.3.2 服务功能综合性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演变对基层农技队伍建设的启示 ——以大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1.7 研究创新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农业科技服务
    2.2 农业技术推广
    2.3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2.4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2.5 人力资本理论
    2.6 农村科技人力资源理论
    2.7 农村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3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演变进程和基层农技队伍发展概况
    3.1 创建阶段(1949-1957 年)
        3.1.1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概况
        3.1.2 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概况
    3.2 曲折发展阶段(1958-1977 年)
        3.2.1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概况
        3.2.2 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概况
    3.3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年)
        3.3.1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概况
        3.3.2 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概况
    3.4 改革发展阶段(1992-2011)
        3.4.1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概况
        3.4.2 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概况
    3.5 创新发展阶段(2012-至今)
        3.5.1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概况
        3.5.2 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概况
    3.6 分析总结
4 大同市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分析
    4.1 大同市基层农技队伍概况
        4.1.1 大同市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
        4.1.2 大同市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服务水平
        4.1.3 大同市在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措施
        4.1.4 大同市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
    4.2 基层农技队伍存在的问题
    4.3 基层农技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 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的对策
    5.1 保障基层农技队伍投入
    5.2 改革基层农技队伍管理体制
        5.2.1 促进基层农技队伍可持续发展
        5.2.2 整合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
        5.2.3 完善基层农技人员考核体系
        5.2.4 拓展基层农技人员晋升流动渠道
    5.3 创新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机制
        5.3.1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基层农技队伍
        5.3.2 建立产学研推一体化农技推广团队
        5.3.3 引导市场化主体参与基层农技队伍建设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四、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提升研究[D]. 玄杨静和.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大同市农业科技政策研究[D]. 邓振串.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3]嘉兴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发展对策研究[D]. 张淑敏.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1)
  • [4]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多元主体模式研究[D]. 陆倩倩.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1)
  • [5]山西省国营农场与地方社会研究(1949-1984)[D]. 董德洲. 山西大学, 2020(01)
  • [6]江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创新研究 ——以新建等3个试点县为例[D]. 吴非.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7]苍南县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蔡成业. 西南大学, 2020(01)
  • [8]龙岩市农业推广体系变革及优化研究[D]. 邱锋露.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9]福建省农业推广管理体制运行现状及变革研究 ——基于八地市调研情况[D]. 杨雅莉.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10]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演变对基层农技队伍建设的启示 ——以大同市为例[D]. 刘崇敏.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