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克林霉素乳膏治疗痤疮的临床观察

复方克林霉素乳膏治疗痤疮的临床观察

一、复方克林霉素霜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周家程[1](2021)在《紫芩油膏治疗EGFRIs所致皮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评价紫芩油膏外用治疗EGFRIs所致皮疹的药物临床治疗疗效和安全性,为在我国临床推广及应用紫芩油膏复方制剂提供依据。方法:多中心、开放、阳性药物平行对照。所有应用EGFRIs后导致局部皮疹的患者被随机分配使用紫芩油膏(试验药)或红霉素软膏(对照药)。有效性研究主要观察指标为随访第3周皮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和CTCAE5.0皮疹分级变化,次要观察指标为皮疹患者DLQI量表评分、NRS评分、瘙痒等级评价和KPS评分。安全性研究终点为随访过程中受试者发生过敏、皮疹加重等不良反应。结果: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总计60例患者参与研究。1.紫芩油膏的总有效率为96.7%、CTCAE5.0皮疹分级疗效指数为86.7%,DLOI量表评分为2.43±3.85、瘙痒等级评价疗效指数为80%、NRS评分为0(0,0)、KPS评分为 82.33±9.30。2.对照组红霉素的总有效率为46.7%、CTCAE5.0皮疹分级疗效指数为33.3%,DLOI量表评分为7.70 ± 5.90、瘙痒等级评价疗效指数为30%、NRS评分为0(0,0)、KPS评分为 82.00±7.14。3.紫芩油膏组的总有效率、CTCAE5.0皮疹分级疗效指数、瘙痒等级评价疗效指数均高于红霉素对照组,DLQI评分显着低于红霉素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4.两组NRS评分与KP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不具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红霉素相比,紫芩油膏治疗EGFRIs所致皮疹的效果更佳,但在控制皮疹疼痛与改善肿瘤患者KPS评分方面,两组疗效无显着差异。两组治疗前后均未发生严重过敏等不良事件。

崔艳芬[2](2020)在《中药联合水光清洁及火针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及VISIA成像的动态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及评估清肺消痤汤联合无针水光清洁及火针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为痤疮患者提供更确切、易接受的治疗方案;应用VISIA皮肤测试仪检测痤疮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为痤疮的疗效评估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纳入的9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均予内服中药清肺消痤汤及外用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组采用无针水光清洁及火针,对照A组采用火针,对照B组采用无针水光清洁。每周复诊1次,1周1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根据痤疮皮损的形态、数量、颜色、出油情况及瘙痒疼痛程度等进行疗效指数评估,并使用VISIA皮肤测试仪比较痤疮患者治疗前、后斑点、毛孔、红色区、紫质的绝对分值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A组的总有效率为82%,对照B组的总有效率为61%,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对于临床症状的改善优于两对照组。三组患者治疗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VISIA皮肤测试仪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三组痤疮患者经过治疗后,毛孔方面无明显变化,斑点、红色区、紫质的分值均有所降低。结论:清肺消痤汤联合无针水光清洁及火针治疗痤疮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较佳,不良反应少;中药联合无针水光清洁、火针可以改善痤疮患者面部斑点、红色区、紫质,提示治疗前后VISIA皮肤测试仪在斑点、红色区、紫质方面的改变可为痤疮患者疗效判定提供一定的依据。

唐可[3](2020)在《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型)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平痤汤联合外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肺胃蕴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本研究共纳入病例8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平痤汤联合外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对照组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两组总疗程为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3周、治疗后4周观察并记录患者皮损及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治疗4周后作最终疗效判定。本研究对两组资料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23.0软件处理。结果:最终完成临床试验的人数为77例,其中治疗组39例,对照组38例。(1)治疗4周后,对治疗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比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能够有效治疗轻中度(肺胃蕴热型)痤疮。(2)治疗4周后,对皮损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比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能够有效改善轻中度痤疮患者皮损情况。(3)治疗4周后,对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较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能够有效改善中医证候。(4)对于治疗前后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少。(5)随访后对两组复发率比较分析发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较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复发率低。结论: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能明显降低寻常痤疮患者皮损及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金凤[4](2020)在《益水疏木饮治疗肾虚肝郁型女性迟发型青春期后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益水疏木饮治疗肾虚肝郁型女性迟发型青春期后痤疮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益水疏木饮治疗女性迟发型青春期后痤疮的安全性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通过SPSS26.0生成的随机数字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女性迟发型青春期后痤疮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口服中药益水疏木饮,对照组予口服丹参酮胶囊,两组均外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疗程共4周,随访2周。于各观察时点(第0、2、4、6周)记录两组患者GAGS评分、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指数,并记录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复发情况。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复发率7.14%,对照组复发率29.17%,两组复发率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者不仅在数值上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2.GAGS评分、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比较:(1)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随着时间的推移,GAGS评分、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有改善,提示两组在改善皮损、临床症状、证候方面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组间比较:在第2周时,治疗组GAGS评分、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在数值上均低于对照组,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第4、6周时,治疗组GAGS评分、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在数值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皮损、临床症状、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3.治疗前后DLQI评分:(1)两组在治疗前后DLQI评分方面,p<0.01,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对患者生活质量指数有改善。(2)在第4周时,两组DLQI评分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指数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水疏木饮治疗肾虚肝郁型女性迟发型青春期后痤疮疗效确切,在改善患者皮损、症状、证候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本治疗方法具有复发率低、安全有效的特点,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孙希秀[5](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酒渣鼻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酒渣鼻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酒渣鼻发病的临床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并通过文献数据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酒渣鼻的临床疗效及用药规律。材料与方法:论文一借助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部的电子医嘱及电子病历系统,查找于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期间住院并诊断为酒渣鼻的患者,运用Excel表格登记患者的病历信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论文二选用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全面检索数据库中中西医结合治疗酒渣鼻的临床随机对照文献,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1.证型:论文一及论文二中酒渣鼻患者西医多为红斑、丘疹型,中医多为肺胃热盛、热毒蕴肤证。2.中医内治:论文一高频中药黄芩(29)地黄(29)金银花(29)丹皮(29)甘草(29)连翘(29)防风(29)荆芥(29)柴胡(29)栀子;论文二高频中药生地=甘草=赤芍(29)丹皮(29)黄芩(29)栀子=桑白皮(29)当归(29)黄连=枇杷叶。3.中医外治:论文一外治法多耳尖放血;论文二清热中药外敷为主。4.西医内治:论文一及论文二抗生素以米诺环素为主。论文一多配合应用脱敏抗炎、抗组胺、调节免疫药。论文二多抗生素(盐酸米诺环素、甲硝唑)、抗螨药物。5.西医外治:论文一及论文二皆局部外用抗炎、抗螨药物及保湿修复剂。论文二中应用激光。6.疗效:论文一总有效率为100%,中医热毒蕴肤证、西医丘疹型显愈率最高。论文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皮损消退率高于中医或西医单一治疗组。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酒渣鼻疗效确切,以中医热毒蕴肤证、西医丘疹型显愈率最高。2.治疗方面:经Meta分析中医高频药物为生地=甘草=赤芍(29)丹皮(29)黄芩(29)栀子=桑白皮(29)当归(29)黄连=枇杷叶;西医高频抗生素为米诺环素。

方元芝[6](2020)在《毫火针治疗青春期轻中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毫火针治疗青春期轻中度寻常型座疮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和优势,以期为临床治疗痤疮提供更快捷、更有效的方法,并更进一步为火针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将62例青春期轻中度寻常型座疮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治疗组予毫火针辨证治疗痤疮,每次选取(面、胸、背部)7-8个皮损点刺,并清除黑头粉刺或脓疱分泌物,再辨证取穴点刺(风热证取肺俞穴、大椎穴;湿热证取胃俞穴、大肠俞穴;冲任失调取肝俞穴、肾俞穴、膈俞穴),每隔1天1次,2周为1疗程。对照组白天予局部皮损外涂过氧化苯甲酰凝胶1次,睡前外涂维A酸乳膏1次,交替用药,连续使用,2周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并随访1个月后评价并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复发率,得出结论。成果:治疗4周结束后,总共收集62例患者,其中治疗组30例,脱落1例患者,对照组29例,脱落2例患者。1.基线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痤疮分级和中医证型经卡方检验,P>0.05,说明两组的性别、痤疮分级和中医证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P>0.05,说明两组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痤疮的皮损分布、数量、程度、颜色、肿痛、皮损总积分在满足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的情况下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经检验后均P>0.05,说明两组的皮损分布、数量、程度、颜色、肿痛、皮损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上说明,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1)治疗4周后,两组的皮损分布、数量、程度、颜色、肿痛、皮损总积分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后,两组的皮损分布、皮损总积分有差异(P<0.05),而两组的皮损数量、程度、颜色、肿痛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4周后,毫火针组有8例痊愈,16例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0.0%。西药外治组有5例痊愈,9例显效,6例有效,9例无效,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9.0%。对两组的总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4周后,毫火针组风热证、湿热证、冲任失调这三种中医证型的疗效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随访1个月后,随访到所有治疗有效的47例患者中,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组有1例复发,对照组有4例复发,两组复发率进行卡方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可见两种疗法安全有效。结论:1.毫火针疗法和西药外治法对青春期寻常型痤疮均有良好的疗效,但毫火针疗法的疗效优于西药外治法。2.与西药外治法相比,毫火针疗法在改善青春期寻常型痤疮患者的整体皮损情况,尤其在减少皮损分布方面疗效更明显。3.毫火针疗法与西药外治法在改善青春期寻常型痤疮患者的皮损数量、程度、颜色、肿痛方面疗效相当。4.毫火针疗法与西药膏法在防治痤疮复发方面疗效相当。5.毫火针可有效辨证治疗风热型、湿热型、冲任失调这三种中医证型的痤疮,其不良反应轻,操作安全简便,值得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

梁伟衡(Leong Wai Hang)[7](2019)在《桂枝茯苓丸治疗聚合性痤疮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及评估以桂枝茯苓丸加减组合方剂治疗聚合性座疮的临床应用情况,总结临床加味的用药规律,为临床选用桂枝茯苓丸加减组合方剂治疗聚合性痤疮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搜索门诊病案,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聚合性痤疮患者,设计病例信息采集表,用于收集患者基本信息、皮损情度、中医症候、药物治疗情况等病例数据,使用Excel工作表进行数据录入、编码、数据库结构的编写修改、数据库文件的生成、数据的录入校对与维护。利用SPSS 22.0进行数据的转入,生成数据库文件并锁定,备份供统计分析用。将得出数据结果分析,总结桂枝茯苓丸加减组合方剂在临床应用情况,分析其相关伴随症状,总结临床加味的用药规律。结果:1.在本调查中,本病发病年龄集中在12-25岁之间,男女间比例为1:1.02,这年龄层占总体的74.3%。26-35岁年龄层,患病率为总体的24%,以女性多见。大于35岁的年龄层中,占总体的1.70%,患病率最少的年龄群体。2.121例患者的皮损加重诱因内,睡眠不足占总体的一半以上,其所占比率为55.4%,随后依次为外用激素产品44.6%、饮食油腻14%、精神因素5.8%,最后为饮食辛辣3.3%,而月经前后为24.60%,属女性独有加重诱因。当中男女间饮食油腻和外用激素产品因素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睡眠不足、饮食辛辣、精神因素男女间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3.聚合性痤疮可同时随脂溢性皮炎、马拉色菌毛囊炎、激素依赖性皮炎这三种皮肤病,合并患病率依次为37.2%、12.4%、2.5%,聚合性痤疮男女患者间伴随脂溢性皮炎、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异(P值均<0.05)。而伴随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9)。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不规则属女性独有疾病,其伴随聚合性痤疮的患病率依次为4.9%、13.1%。4.聚合性痤疮患者的中医伴随症状频率>10%的以眠差(63.6%)最高,依次为口渴多饮(43%)、面色暗(37.2%)、疲倦(27.3%)、纳差(18.2%)、下腹痛(14.9%)、烦躁易怒(12.4%)。舌质以暗红(67.8%)最高、其次为红(18.2%)。舌苔以白腻(44.6%)最多,随后依次为微黄(19.8%)、黄腻(11.6%)。脉象的以弦滑(65.3%)为最高、随后依次为弦细(15.7%)、弦(11.6%),月经情况为女性独有,以经量偏少(49.2%)为最高、随后依次为血块(42.6%)、痛经(34.4%)、月经后期(19.7%)、月经先后不定期(18%)、色暗红(18.0%)。5.桂枝茯苓丸加味出现频次>10%的以薏苡仁(66.9%)为最多、依次为连翘(50.4%)、浙贝母(33.1%)、牡蛎(33.1%)、泽泻(30.6%)、女贞子(29.8%)、白术(25.6%)、玄参(25.6%)、旱莲草(25.6%)、路路通(20.7%)、猫爪草(19%)、甘草(18.2%)、川芎(1 1.6%)。6.治疗前后4周皮损量化积分比较,治疗后平均值+标准差为1.91 ± 1.59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治疗后,121例患者中,痊愈10例(8.30%),显效78例(64.50%),有效27例(22.30%),无效5例(4.10%),加重1例(0.80%),总有效率95.04%。结论:1.经过临床调查总结发现,桂枝茯苓丸可针对于有以下伴随症状特征的聚合性痤疮患者人群:眠差、口渴多饮、面色暗、疲倦、纳差、下腹痛、烦躁易怒,脉象的有弦滑、弦细、弦,舌质有暗红、红,舌苔有白腻、微黄、黄腻,在女性月经情况方面,则有经量偏少、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色暗红、血块、痛经。2.临床上为应对兼症,会额外加味以使桂枝茯苓丸基础功效加强,常以利水消肿药、化痰散结药、清热解毒凉血药、补阴药、补气药、平抑肝阳/息风药、行气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理气药等药物为主要加味对象。当中薏苡仁、牡蛎、浙贝母、玄参在男性用药间占优势,而女贞子、旱莲草则在女性用药间占优势。3.桂枝茯苓丸加减组合方剂治疗主要适用于以血瘀痰凝为主要表现的聚合性痤疮临床应用。

李璇[8](2019)在《达郁调冲汤治疗女性迟发型痤疮(冲任不调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皮损积分的变化情况,比较达郁调冲汤与维胺酯胶囊治疗女性迟发型痤疮(冲任不调型)的临床疗效,评价二者在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方面的差异,并从中医辨证论治和现代药理学角度讨论达郁调冲汤治疗冲任不调型女性迟发型痤疮的理论依据,探索中医药治疗女性迟发型痤疮(冲任不调型)的新方法。方法:病例均来自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来河北省中医院皮肤二科门诊就诊的病人,将临床符合女性迟发型痤疮的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冲任不调证型的6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4例,对照组32例。两组均外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每日2次;治疗组给予达郁调冲汤水煎剂,每日1剂,早晚温服;对照组给予维胺酯胶囊口服,50mg,每日两次。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开始和治疗4周时记录患者的皮损积分(皮损数量、皮损形态、皮损颜色、皮损性质)情况,同时记录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并观察复发情况。且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复发率、不良反应率及安全性进行对比。结果:在本研究过程中,经过病例的剔除和失访,最后进入统计分析的病例共63例,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入选标准,经统计软件分析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皮损严重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经过4周的治疗后,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皮损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及复发率,并进行安全性评价。临床疗效比较如下:1.治疗组痊愈4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8.13%。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6例,有效1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4.52%。两组有效率经秩和检验,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有效率方面高于对照组。2.治疗组共2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对照组8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2例出现中度不良反应。经秩和检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3.治疗组中痊愈加显效患者共17例,复发2例;对照组痊愈加显效患者共7例,复发4例。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4.两组不良反应均未经其他特殊处理,自行好转,两种疗法均比较安全。结论:达郁调冲汤治疗冲任不调型女性迟发型痤疮临床疗效优于维胺酯胶囊,其复发率及不良反应也低于维胺酯胶囊。该疗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夏甜[9](2018)在《痤疮面膜联合内服中药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痤疮面膜联合内服中药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及评估,为寻常痤疮患者探求一种疗效高、痛苦及副作用小、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美容皮肤科门诊就诊的痤疮患者,共66例,并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以痤疮面膜联合内服中药治疗的患者作为治疗组,共33例;以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联合内服中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共33例。在首次治疗前(第1天)与治疗4周后(第28天),根据痤疮皮损的形态、数量以及疼痛程度等进行痤疮疗效积分评估,疗效判定以寻常痤疮积分得出的疗效指数作为标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愈显率分别为为69.7%与33.33%;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94%与72.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3.13%与1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痤疮面膜联合内服中药治疗寻常痤疮这一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优于对照组(P<0.05)。痤疮面膜这一特色疗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并推广。

郑淇,顾云东,曹艳云,茹意,李欣,李斌[10](2018)在《润燥止痒胶囊治疗寻常痤疮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润燥止痒胶囊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完整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Med)、MEDLINE、Cochrane、EMBASE数据库中近10年的相关研究。按照制订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研究,提取有效数据,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局效应指标以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形式表示。结果共纳入25个研究项目(2 735例患者),其中治疗组1 429例,对照组1 306例。纳入研究的质量均较低。总效应量分析结果显示:润燥止痒胶囊联合西药治疗寻常痤疮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纯西药组(RR=1.33,95%CI=1.271.39);而润燥止痒胶囊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低于联合治疗组(RR=1.30,95%CI=1.041.61)。润燥止痒胶囊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润燥止痒胶囊联合西药治疗寻常痤疮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但由于纳入研究的质量较低,该疗效需更加严谨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二、复方克林霉素霜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克林霉素霜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紫芩油膏治疗EGFRIs所致皮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列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EGFRIs所致皮疹的机制
        1.1.2 各种EGFRIs所致皮疹的发生率
        1.1.3 国内外各地区对于EGFRIs所致皮疹治疗标准的共识及意见
    1.2 中医“药疹”的历史源流
        1.2.1 中医对药疹的认识
        1.2.2 药疹的病因病机
    1.3 中医中药治疗EGFRIs所致皮疹的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研究
        1.3.1 摘要
        1.3.2 资料与方法
        1.3.3 结果
        1.3.4 结论
    1.4 紫芩油膏的制备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脱落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方法
        2.2.2 外用油膏的制备
        2.2.3 治疗组
        2.2.4 对照组
    2.3 观察指标及测定时间点
        2.3.1 皮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
        2.3.2 NCI-CTCAE5.0等级评价
        2.3.3 DLQI量表评分
        2.3.4 瘙痒等级评价
        2.3.5 NRS评分
        2.3.6 KPS评分
        2.3.7 安全性指标
    2.4 统计学处理
    2.6 伦理原则
    2.7 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受试者的基线特征
        3.1.2 受试者的总体分布
    3.2 治疗效果
        3.2.1 中医证候评分
        3.2.2 CTCAE5.0皮疹分级
        3.2.3 DLQI评分
        3.2.4 瘙痒等级评价
        3.2.5 两组NRS评分比较
        3.2.6 皮疹患者KPS评分
        3.2.7 分层分析
    3.3 安全性评价
第四部分 讨论
    4.1 研究结果分析
        4.1.1 对EGFRIs所致皮疹的疗效分析
        4.1.2 对症状的影响分析
        4.1.3 对体力状况的影响分析
        4.1.4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4.2 紫芩油膏组方分析
    4.3 外用油膏的理论依据
    4.4 典型医案
    4.5 罗毅主任治疗EGFRIs所致皮疹的临床经验
第五部分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中药联合水光清洁及火针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及VISIA成像的动态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二、诊断标准
    三、病情分级标准
    四、病例选择标准
    五、研究方法
    六、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七、不良反应观察
    八、统计分析
结果
    一、临床疗效比较
    二、VISIA观察指标比较
    三、不良反应情况
讨论
    一、传统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二、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三、清肺消痤汤组方分析
    四、火针的作用机制
    五、无针水光清洁的作用
    六、VISIA皮肤测试仪的应用
    七、研究结果分析
    八、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痤疮外治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3)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中止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量估算
        3.2 病例分组
        3.3 治疗方法
        3.4 疗效观察及观察指标
        3.5 注意事项
        3.6 疗效判定
        3.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3.8 随访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两组入组基本资料
        5.2 试验结果分析
        5.3 不良反应
        5.4 两组患者安全性等级比较分析
        5.5 随访
    6 讨论
        6.1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6.2 祖国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6.3 中西医结合治疗
        6.4 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型)的立论立题依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1 问题
    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一)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痤疮的中医认识及治疗
        1.1 痤疮的病名
        1.2 痤疮的病因病机
        1.3 痤疮的中医治疗
        1.4 小结
    2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及治疗
        2.1 寻常痤疮的流行病学
        2.2 寻常痤疮的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
    3 痤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参考文献(二)
附录1 临床病例观察评价表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4)益水疏木饮治疗肾虚肝郁型女性迟发型青春期后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制定调查表
        3.2 样本量估算
        3.3 随机分组法
        3.4 治疗方案
        3.5 观察指标
        3.6 总疗效判定标准
        3.7 不良反应事件观察及处理
        3.8 复发情况
        3.9 统计分析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5 结果
        5.1 一般资料
        5.2 基线比较分析
        5.3 临床疗效分析
讨论
    1 研究背景
    2 女性迟发型痤疮概述
        2.1 女性迟发型痤疮的中医认识
        2.2 女性迟发型痤疮的西医认识
        2.3 导师对女性迟发型痤疮的认识
    3 中医选方理论依据
        3.1 中医组方依据
        3.2 方中对药分析
        3.3 药理研究
    4 西医选药理论依据
        4.1 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的机理
        4.2 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治疗痤疮的机理
    5 笔者对女性迟发型痤疮的认识浅谈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一 中医研究进展
        (一)古代医学对痤疮的概述
        1 历代古籍关于痤疮病名的记载
        2 历代医家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3 历代医家对痤疮的治疗概况
        (二)当代医家对青春期后痤疮的研究概述
        1 关于青春期后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2 当代医家对痤疮的治疗概况
    二 西医研究进展
        (一)流行病学研究
        (二)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 痤疮丙酸杆菌定植
        2 毛囊皮脂腺角化及皮脂分泌
        3 内分泌因素
        4 炎症损害及免疫失常
        5 心理精神因素
        6 饮食因素
        7 其他因素
        (三)痤疮的治疗
        1 外用药物治疗
        2 系统药物治疗
        3 其他疗法
    参考文献
附录1 痤疮临床轻重分级表
附录2 不良反应表
附录3 随机数字表
附录4 安全等级评价分级标准
附录5 痤疮综合分级系统评分表
附录6 临床症状评分表
附录7 中医证候评分表
附录8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
附录9 病例报告表
附录10 知情同意书
附录11 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中西医结合治疗酒渣鼻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酒渣鼻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小结
论文二 中西医结合治疗酒渣鼻的Meta分析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小结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酒渣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毫火针治疗青春期轻中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西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一、痤疮定义及流行病学调查
        二、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目前西医治疗概况
    第二节 中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一、痤疮的历史渊源
        二、痤疮的中医治疗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诊疗标准
        一、病理诊断标准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实施方案
        三、注意事项
        四、观察指标(见附录1)
        五、疗效评价
        六、不良事件观察和评价
        七、两组复发率的评价标准
        八、安全性评价
        九、统计学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病例入组情况
        二、基线数据情况
        三、治疗后结果及分析
        四、随访情况
        五、不良事件情况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疗效分析
    第二节 临床疗效探讨
        一、选择火针疗法的依据
        二、选穴的依据
        三、研究不足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简单随机分组表
    附录2: 痤疮观察表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发表论文
致谢
附件

(7)桂枝茯苓丸治疗聚合性痤疮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痤疮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
        1.2.1 聚合性痤疮形成的病因病机
    1.3 痤疮的中医内治法
        1.3.1 辨证论治
        1.3.2 经验方剂治疗
        1.3.3 经典方剂治疗
    1.4 痤疮的中医外治法
        1.4.1 中药面膜
        1.4.2 耳穴贴压
        1.4.3 刺络放血疗法
        1.4.4 拔罐疗法
        1.4.5 毫火针针刺法
    1.5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1.5.1 定义
        1.5.2 流行病学
        1.5.3 痤疮病因及发病机制
        1.5.4 痤疮的加重因素
    1.6 痤疮的西医治疗进展
        1.6.1 外用药物治疗
        1.6.2 系统治疗药物
        1.6.3 物理治疗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研究方法
        2.5.1 研究方法
        2.5.2 病例来源
        2.5.3 疗效观察
    2.6 信息采集表的设计与执行
    2.7 统计学方法
        2.7.1 数据管理
        2.7.2 统计分析
    2.8 质量控制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1.1 患者年龄段
        3.1.2 患者年龄段的性别分布
        3.1.3 患者文化程度分布
    3.2 治疗前症状资料分析
        3.2.1 聚合性痤疮患者的皮损发病部位的分布
        3.2.2 聚合性痤疮治疗前的皮损量化积分及其性别差异
        3.2.3 聚合性痤疮的加重诱因
        3.2.4 聚合性痤疮合并其他疾病的分布及男女间比较
        3.2.5 中医伴随症状的频率分布(按降序)
    3.3 治疗方案资料分析
        3.3.1 以桂枝茯苓丸为基础的加味的频率分布(按降序)
10%的中药的性别差异'>3.3.2 桂枝茯苓丸加味出现频率>10%的中药的性别差异
        3.3.3 以桂枝茯苓丸为基础的加味(按功效分布)
        3.3.4 以桂枝茯苓丸为基础的减味分布(按降序)
        3.3.5 桂枝茯苓丸外干扰项分布
    3.4 疗效分析
        3.4.1 治疗前后4周皮损症状量化积分比较
        3.4.2 治疗后总体疗效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4.1 本病发病特点及加重因素分析
        4.1.1 年龄性别与发病的相关性
        4.1.2 聚合性痤疮加重因素
    4.2 皮损发病部位的分布与经络的相关性
    4.3 聚合性痤疮中合并病的分布
        4.3.1 脂溢性皮炎、马拉色菌毛囊炎与聚合性痤疮相关性
        4.3.2 激素依赖性皮炎与聚合性痤疮相关性
        4.3.3 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不规则与聚合性痤疮相关性
    4.4 治疗方案的疗效评价
        4.4.1 桂枝茯苓丸的认识
        4.4.2 桂枝茯苓丸的方药解析
        4.4.3 桂枝茯苓丸体质
        4.4.4 桂枝茯苓丸治疗聚合性痤疮的可行性
    4.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4.5.1 存在问题
        4.5.2 试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达郁调冲汤治疗女性迟发型痤疮(冲任不调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皮损积分标准表
附录2:女性迟发型痤疮记录表
综述 女性迟发型痤疮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痤疮面膜联合内服中药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痤疮分级标准
    4 病例选择标准
        4.1 纳入病例标准
        4.2 排除病例标准
    5 剔除、脱落病例标准
        5.1 剔除标准
        5.2 脱落标准
    6 治疗方法
        6.1 治疗组
        6.2 对照组
    7 观察标准
        7.1 主症
        7.2 次症
    8 疗效评价
        8.1 疗效评价方法
        8.2 疗效评价标准
    9 统计方法
结果
    1 结果
        1.1 病情程度对比
        1.2 评分对比
        1.3 疗效对比
    2 疗效分析
    3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痤疮发病的原因
    2 痤疮面膜作用分析
        2.1 面膜中药功效
        2.2 作用机理
    3 清热除湿消痤汤组方分析
    4 研究的不足与对未来的期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10)润燥止痒胶囊治疗寻常痤疮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筛选标准
    1.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和筛选
    1.4 资料提取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筛选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偏倚风险评估
    2.4 Meta分析结果总有效率
        2.4.1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西药组VS西药组
        2.4.2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西药组VS润燥止痒胶囊组
    2.5 敏感性分析
    2.6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四、复方克林霉素霜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紫芩油膏治疗EGFRIs所致皮疹的临床研究[D]. 周家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药联合水光清洁及火针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及VISIA成像的动态观察[D]. 崔艳芬.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3]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型)的临床观察[D]. 唐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益水疏木饮治疗肾虚肝郁型女性迟发型青春期后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 金凤.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中西医结合治疗酒渣鼻的回顾性研究[D]. 孙希秀.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毫火针治疗青春期轻中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观察[D]. 方元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桂枝茯苓丸治疗聚合性痤疮的临床分析[D]. 梁伟衡(Leong Wai Ha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达郁调冲汤治疗女性迟发型痤疮(冲任不调型)的临床观察[D]. 李璇. 河北中医学院, 2019(01)
  • [9]痤疮面膜联合内服中药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评估[D]. 夏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润燥止痒胶囊治疗寻常痤疮的系统评价[J]. 郑淇,顾云东,曹艳云,茹意,李欣,李斌.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8(06)

标签:;  ;  ;  ;  ;  

复方克林霉素乳膏治疗痤疮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