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电位治疗功能性便秘49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杨欣,张岩,刘喆,王思颖,侯瑞蕊,杜明,骆璐璐[1](2021)在《电针结合养血滋阴法治疗气阴两虚兼毒邪内蕴型功能性便秘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电针结合养血滋阴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脾胃科收集的气阴两虚兼毒邪内蕴型功能性便秘患者10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予以养血滋阴的中药口服,同时联合电针穴位疗法治疗,对照组予以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以口服治疗,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2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51/5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48%(44/54),P<0.05,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组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说明电针结合养血滋阴法能够有效的缓解气阴两虚兼毒邪内蕴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症状,电针结合养血滋阴法治疗气阴两虚型功能性便秘,简单便捷、疗效确切、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性良好,患者满意度高。
黄志军[2](2020)在《基于THz波光谱技术探究五脏与经络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脏腑经络相关是中医基础和中医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对阐述人的生理、病理,对人体进行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脏腑-经络的核心——气入手,运用THz波光谱技术,来探讨脏腑经络相关性。通过艾灸五脏募穴,检测艾灸前后对应经络原穴THz波特征,探讨脏腑经络的相关性,从中医气的层面来证实脏腑经络相关理论,为脏腑经络理论增添现代科学依据,为阐明针灸的得气现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研究和发展中医理论寻找更多的突破口。方法:对50名在校健康大学生进行THz波检测,受测部位五脏原穴分别为肝的原穴太冲穴、心的原穴神门穴、脾的原穴太白穴、肺的原穴太渊穴、肾的原穴太溪穴,受测者通过适当体位将测试穴位局部皮肤和直径约为8mm的检测窗口轻轻贴合,全身放松,保持身体不动,双眼轻轻闭合,保持状态,每人每穴各重复测5条THz波辐射谱线。分别艾灸(采用艾条悬灸)五脏募穴,肝的募穴期门穴、心的募穴巨阙穴、脾的募穴章门穴、肺的募穴中府穴、肾的募穴京门穴15分钟后,检测该募穴对应脏腑的原穴,每人每穴各重复测5条THz波辐射谱线(方法同上)。THz波谱线处理为采用检测仪器自带的图像处理软件对检测的5条谱线进行平均处理,得出一条平均谱线,为方便显示对比差异,需求出比较前后谱线的差值(差值计算公式:相对真实波动ART=干预后辐射谱线值-干预前辐射谱线值),作图。实验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本实验数据为计量资料,以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差异性,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X±S(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艾灸五脏募穴,能激发脏腑经气感传,同时引起对应经络经气发生改变。其中五脏对应经络原穴无论是左手(脚)还是右手(脚),艾灸后THz波辐射强度均有所增强,虽增强强度不高,但对于人体本身辐射出的微弱THz波相比,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尤其是心经和肺经,艾灸前后极有差异(P<0.01),脾、肝、肾经艾灸前后差异明显(P<0.05);对于同一经络的左右手(脚),无论是艾灸前还是艾灸后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艾灸五脏募穴,能激发脏腑经气感传,同时引起对应经络经气发生改变;发现心经和肺经,艾灸前后差异极为显着,而脾、肾、肝经相对显着,说明艾灸五脏募穴激发经络THz波效应强弱可能和传输距离长短有关联;发现同一经络的左右手(脚),无论是艾灸前还是艾灸后比较,差异均不明显,说明脏腑对经络的调节在正常人当中没有左右手(脚)之分;发现3.584THz-1.290THz频率为原穴特征频率段,对这段进行研究更能展示原穴特征。这一结论可为进一步阐明五脏和经络之气或者脏腑和经络之气的关联提供生物物理学基础,为脏腑和经络学说的研究提供更多科学依据,为今后一些相关仪器研发提供理论指导。
田露[3](2020)在《穴位敷贴合麻子仁丸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肠腑实热证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使用“穴位敷贴合麻子仁丸”治疗小儿肠腑实热证便秘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作用机制,期望为临床中治疗小儿便秘提供一些中医外治法的不同思路。方法本次临床研究于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在成都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导师门诊进行,选取诊断为功能性便秘肠腑实热证型患儿70例,试验方法为按照随机对照试验原则,将患儿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35例予以“麻子仁丸加减及通便贴”治疗,对照组35例予以“麻子仁丸加减”治疗,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主要、次要症状及舌苔的评分进行相应的统计和评价,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评价:病程、性别、治疗前主次症评分、年龄经过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2.中医症状疗效评价:(1)主要症候疗效评价: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候组内疗效积分比较、治疗后主要症状组间积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两组对于粪质、排便时间,排便费力治疗有较好效果,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2)次要症候疗效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次要症候疗效积分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两组治疗对于次要症候均有效果。其中腹部胀满治疗后积分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3.总疗效评价:治疗组临床痊愈的有1人,显效的有9人,有效的有22人,无效的有3人,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的患儿经过治疗后痊愈的有0人,显效的有5人,有效的有20人,无效的有10人,总有效率为71.43%。经检验,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且经随访观察显示治疗组效果仍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共70例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有任何不良反应。结论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治疗小儿肠腑实热证便秘伴腹胀、粪质干燥、排便费力较严重者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研究。
朱光容[4](2019)在《高电位治疗仪联合四磨汤口服液治疗功能性便秘(气秘型)疗效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高电位治疗仪联合四磨汤口服液治疗功能性便秘(气秘型),客观评价便秘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期为功能性便秘(气秘型)的治疗提供治疗思路。方法:选取于2018年0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肛肠科的符合标准的功能性便秘(气秘型)门诊患者,共6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高电位治疗(LR-YKY-30E上海瑞隆医疗电子有限公司)联合四磨汤口服液(汉森)治疗,对照组采用四磨汤口服液治疗。观察患者采集时间内的中医症候、便秘症状及生存质量,进行横向纵向比较,从而评价高电位治疗仪联合四磨汤口服液对功能性便秘(气秘型)的治疗效果。同时观察患者基本生命体征,进行安全性检查。所有数据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其性别、年龄、病程、中医症候积分、便秘症状积分、生活质量积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中医症候积分:观察周期分别为治疗前、治疗2周后、4周后、随访第6周。(1)横向比较,两组患者自身前后对照,治疗后3个观察期对比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比治疗2周后,差距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01,P<0.05),说明治疗期内,治疗时间越长,效果越好;随访第6周与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2,P>0.05)。(2)纵向比较,比较两组观察期的积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治疗组平均积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的中医症候改善更好。3、治疗4周后便秘症状积分:(1)横向比较,两组患者自身前后积分对照,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01,P<0.05),说明两种疗效均可以改善便秘症状。(2)纵向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积分差距有明显统计意义(P均<0.05),且治疗组治疗4周后各项症状平均积分低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的疗效比对照组好;4、随访第6周生存质量积分:(1)横向比较,两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积分对照,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说明两组患者对各自的生存质量均较满意。(2)纵向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积分差距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35,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平均积分低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生存质量满意度较对照组好。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基本生命平稳,均未有不良事件的发生。6、治疗4周后中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90.00%,疗效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P<0.05),治疗组疗效比对照组疗效好。结论:治疗功能性便秘(气秘型),单药给四磨汤口服液,或者联合高电位治疗,均有疗效,但对比观察,联合治疗效果更好。
徐坡城[5](2019)在《益气通便方治疗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案,观察益气通便方治疗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探索治疗本病的优化方案以指导临床。方法:选择60例气虚型功能性便秘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益气通便方)、对照组(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各30例。观察服药4周后疗效指标包括排便困难程度、排便时间、坠胀不尽感、排便频率、腹胀程度及便秘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价临床疗效。病例采集的所有数据,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及分析,并进行比较。结果:最终获得统计分析的患者共60例,其中观察组30例患者予益气通便方,对照组30例患者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0%,将两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改善气虚便秘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坠胀不尽”、“频率”及“腹胀”这五个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益气通便方与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均能改善气虚便秘患者的症状;在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单项积分的两两比较中,“排便困难”、“排便时间”以及“坠胀不尽”三者均有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在改善“排便困难”、“排便时间”以及“坠胀不尽”症状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频率”以及“腹胀”症状方面,两者均有P>0.05,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改善“频率”以及“腹胀”症状方面,疗效相当;PAC-QOL(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方面,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后PAC-QOL得分,结果表明,服用益气通便方的观察组及服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的对照组的PAC-QOL得分在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可认为均衡可比(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的PAC-QOL得分比较,两组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经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存在明显差异(P<0.05),由此可知,益气通便方较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在改善气虚便秘患者生活质量上更有临床疗效。同时,服用益气通便方的观察组患者及服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的对照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说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用药方面均安全可靠。结论:1.益气通便方在治疗气虚型功能性便秘方面临床疗效显着;2.益气通便方在改善气虚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排便困难”、“排便时间”以及“坠胀不尽”症状方面,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枸橼酸莫沙必利片;3.益气通便方在提高气虚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临床疗效显着。
陈友喜[6](2019)在《生物反馈联合经肛电刺激治疗排便障碍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排便障碍型便秘是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其病因不明确,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使便秘患者的工作、生活遭受严重影响。常规饮食调节、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或不能持续,且长期应用后副作用逐渐增多。而作为研究热点,即生物反馈疗法和电刺激方案等,临床疗效均得到诸多文献肯定。然而仍有部分患者不能取得改善,因此本研究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经肛电刺激疗法探讨其在便秘症状评分、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以及肛门直肠压力感觉阈值等指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门诊收治的符合罗马Ⅳ排便障碍型便秘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划分3组:生物反馈组20例,行生物反馈疗法后衔接假电刺激疗法;联合治疗A组20例,行生物反馈疗法后衔接电刺激疗法;联合治疗B组20例,行电刺激疗法后衔接生物反馈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以及结束后3个月时收集便秘症状评分、PAC-QOL、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阈值、直肠初始感觉阈值、直肠最小感觉阈值以及直肠最大耐受阈值。结果:1、三组在便秘症状评分和PAC-QOL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三组在便秘症状评分和PAC-QOL的比较中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便秘症状评分和PAC-QOL指标的时间点间的差异均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指标的组别与时间点间均存在交互效应(P<0.05)。2、三组在便秘症状评分和PAC-QOL的简单效应分析基线时,三组在便秘症状评分和PAC-QOL的比较中的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结束时和结束后3个月时,生物反馈组分别与联合治疗A组、B组在两指标的比较中的差异均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束时和结束后3个月时,联合治疗A组与B组在便秘症状评分和PAC-QOL的比较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指标中,基线分别与结束时和结束后3个月时比较,三组组内的差异均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束时与结束后3个月时相比,各组内的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在肛门直肠压力感觉阈值指标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三组在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直肠初始阈值、最小排便阈值和最大耐受阈值的比较中存在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的比较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直肠的压力、感觉阈值指标的时间点间的差异均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的组别与时间点之间均存在交互效应(P<0.05)。4、三组在肛门直肠压力感觉阈值指标的简单效应分析基线时,三组在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直肠初始阈值、最小排便阈值和最大耐受阈值的比较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结束时和结束后3个月时,生物反馈组分别与联合治疗A组、B组在上述指标的比较中差异均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束时和结束后3个月时,联合治疗A组与B组在上述指标的比较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压力、感觉阈值指标中,基线分别于结束时和结束后3个月时相比,三组组内的差异均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束时与结束后3个月时比较,各组组内的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个治疗组均能改善排便障碍型便秘患者的症状及肛门直肠生理指标,且短期疗效能保持稳定。生物反馈联合经肛电刺激疗法能显着改善便秘症状评分、PAC-QOL以及肛管直肠压力感觉等指标,较生物反馈疗法结合假电刺激的效果显着,而且生物反馈疗法与经肛电刺激疗法实施次序对治疗结果无明显影响。联合疗法作为一种治疗策略可应用在功能性排便障碍的临床治疗中。
代景娜,彭书玲,安慎富[7](2018)在《温阳健脾中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功能性便秘患者给予温阳健脾中药、穴位埋线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将68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乳果糖、莫沙必利治疗,治疗组给予温阳健脾中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疗程4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便秘临床评分量表(CCS)评分、胃肠道中SCF蛋白、c-kit蛋白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SCF蛋白、c-kit蛋白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C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健脾中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优于乳果糖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并能提高胃肠道中SCF蛋白、c-kit蛋白水平。
孙雪仪[8](2018)在《针刺“天枢”穴不同组织调节大鼠回肠和近端结肠运动效应差异的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目的通过针刺左、右“天枢”穴区不同组织(全层、毛发层、皮肤层、肌肉层、腹膜层、腹膜下组织层)观察回肠和近端结肠效应的差异。2.研究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分为6组,分别为刷毛组,针刺全层组,针刺皮肤组,针刺肌肉组,针刺腹膜组,针刺腹膜下组织组,每组8只。通过对“天枢”穴区不同组织层次的干预,利用水囊测压技术,通过多导电生理系统分别记录大鼠回肠、近端结肠针刺前、针刺中、针刺后1min肠运动的变化。3.研究结果与刺激前比较,刷毛组升高近端结肠肠内压(P<0.05),促进其运动;针刺“天枢”全层组织降低近端结肠的肠内压(P<0.05),抑制其运动;单独针刺天枢穴区的皮肤、肌肉、腹膜、腹膜下组织均降低近端结肠的肠内压(P<0.05),抑制其运动,单一针刺组中针刺突破腹膜层对近端结肠肠内压的降低作用表现出较强趋势。各组大鼠刺激左右侧“天枢”穴区的近端结肠肠运动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刺激前比较,刷毛对回肠肠内压无明显效应(P>0.05)。针刺“天枢”穴区全层组织可降低回肠肠内压(P<0.05),抑制其运动;单独针刺“天枢”穴区的皮肤、肌肉、腹膜、腹膜下组织均降低回肠肠内压(P<0.05),抑制其运动。6组(刷毛组、全层组、皮肤组、肌肉组、腹膜组、腹膜下组织组)中针刺腹膜组对回肠肠内压的降低起到较强趋势。各组大鼠刺激左、右侧“天枢”穴区对回肠运动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刺激“天枢”穴区起针后,刷毛组左侧、刷毛组右侧以及肌肉组左侧的回肠和近端结肠肠内压比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全层组、皮肤组、肌肉组右侧、腹膜组、腹膜下组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1]天枢穴区刷毛可升高近端结肠肠内压,促进其运动;[2]天枢穴区针刺全层降低近端结肠和回肠肠内压,抑制其运动;[3]天枢穴区针刺每单一层次组织均降低近端结肠和回肠肠内压,抑制其运动;[4]天枢穴区针刺单一层次中针刺突破腹膜层对近端结肠和回肠肠内压降低表现出较强趋势。
袁景,林桦,姚健凤,沈宏华,孙超,何雯,盛莉[9](2017)在《中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选择上海静安老年医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高纤维食物摄入,常规康复训练项目,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中频电治疗仪康复理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便秘临床评分量表(CCS)评分,并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分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CCS评分、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CS评分、B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指导高纤维食物摄入,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使用电脑中频治疗仪能显着改善患者便秘症状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马彬[10](2013)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二、高电位治疗功能性便秘49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电位治疗功能性便秘49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结合养血滋阴法治疗气阴两虚兼毒邪内蕴型功能性便秘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6 疗效评价 |
1.6.1 评价标准 |
1.6.2 疗效观察指标 |
1.6.3 单项症状的记录与评价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3 讨论 |
(2)基于THz波光谱技术探究五脏与经络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分析 |
1 募穴与脏腑相关性研究 |
1.1 募穴 |
1.1.1 募穴的位置特点 |
1.1.2 募穴的临床运用 |
1.1.3 募穴的现代研究 |
1.2 募穴与脏腑的联系 |
2 原穴与经络相关性研究 |
2.1 原穴 |
2.1.1 原穴的位置特点 |
2.1.2 原穴的临床运用 |
2.1.3 原穴的现代研究 |
2.2 原穴与经络的联系 |
3 脏腑与经络相关性研究 |
3.1 脏腑-经络的神经学机制 |
3.1.1 脏腑-经络与神经节段分布的关系 |
3.1.2 脏腑-经络与中枢信息汇聚的关系 |
3.1.3 脏腑-经络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关系 |
3.1.4 脏腑-经络与大脑边缘-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调控的关系 |
3.2 脏腑-经络的脑研究机制 |
3.3 脏腑-经络的其他关联途径 |
3.3.1 脏腑与经络、穴位病理反应的研究 |
3.3.2 脏腑与经络腧穴的电学特性研究 |
3.3.3 脏腑与经络腧穴的温热效应研究 |
3.3.4 脏腑与经络腧穴的磁特性研究 |
3.4 脏腑经络的临床应用研究 |
4 THZ波技术的发展及运用 |
4.1 THz波技术的历史 |
4.2 THz波的特点 |
4.3 THz波技术在医药学中的运用 |
4.3.1 THz波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运用 |
4.3.2 THz波技术在中药鉴别中的运用 |
4.3.3 THz波技术在中医气实质研究中的运用 |
4.3.4 THz波技术在中医经络研究中的运用 |
5 气与脏腑-经络间的关联 |
5.1 中医气的概念 |
5.2 人体之气的特点 |
5.3 气在脏腑-经络当中的作用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对象与器材 |
2.1 实验对象 |
2.2 实验器材和实验仪器 |
2.3 实验环境 |
3 实验方法 |
3.1 经络原穴的THz波测试 |
3.2 艾灸脏腑募穴对相应经络之气作用测试 |
3.3 统计与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艾灸肝经募穴期门穴前后太冲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情况 |
4.1.1 艾灸期门穴前后右脚太冲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
4.1.2 艾灸期门穴前后左脚太冲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
4.1.3 艾灸期门穴前后太冲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
4.2 艾灸心经募穴巨阙穴前后神门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情况 |
4.2.1 艾灸巨阙穴前后右手神门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
4.2.2 艾灸巨阙穴前后左手神门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
4.2.3 艾灸巨阙穴前后神门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
4.3 艾灸脾经募穴章门穴前后太白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情况 |
4.3.1 艾灸章门穴前后右脚太白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
4.3.2 艾灸章门穴前后左脚太白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
4.3.3 艾灸章门穴前后太白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
4.4 艾灸肺经募穴中府穴前后太渊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情况 |
4.4.1 艾灸中府穴前后右手太渊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
4.4.2 艾灸中府穴前后左手太渊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
4.4.3 艾灸中府穴前后太渊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
4.5 艾灸肾经募穴京门穴前后太溪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情况 |
4.5.1 艾灸京门穴前后右脚太溪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
4.5.2 艾灸京门穴前后左脚太溪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
4.5.3 艾灸京门穴前后太溪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
4.6 艾灸五脏募穴前后五脏与经络THz波辐射光谱相关性分析 |
5 讨论与分析 |
第三部分 结语 |
1 研究的结论 |
2 研究的意义与运用 |
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脏腑与经络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3)穴位敷贴合麻子仁丸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肠腑实热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古代中医文献研究 |
1.病名变化 |
2.古代医家对便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近代中医对于便秘的研究 |
1.病因病机 |
2.辨证分型论治 |
3.外治法 |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3.临床病例选择标准 |
3.1 病例纳入标准 |
3.2 病例排除标准 |
4.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4.1 脱落病例标准 |
4.2 脱落病例的处理 |
二.试验药物及用法 |
1.给药方案 |
2.疗程 |
三.临床观察 |
1.观察方法 |
2.临床观察项目 |
3.疗效判定 |
3.1 疗效判定标准 |
3.2 疗效分级评价标准 |
4.安全性判定 |
5.统计学方法 |
四.结果 |
1.基线分析 |
2.一般资料分析 |
3.临床疗效比较 |
4.临床研究结果评价 |
五.讨论 |
1.便秘肠腑实热证病因分析 |
2.穴位贴敷疗法论述 |
3.麻子仁丸加减组方分析 |
4.小儿便秘肠腑实热证的调护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便秘临床观察表 |
附录3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4)高电位治疗仪联合四磨汤口服液治疗功能性便秘(气秘型)疗效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1.1 病名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2.1 概述 |
2.2 流行病学研究 |
2.3 FC发病机制 |
2.4 分型 |
2.5 临床诊断技术 |
2.6 治疗及其治疗进展 |
2.7 功能性便秘的危害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操作方法 |
2.3 观察方法和指标 |
2.4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1.1 性别比较 |
1.2 年龄比较 |
1.3 病程比较 |
2 疗效性指标的比较 |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2.2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便秘症状积分比较 |
2.4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积分比较 |
3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高电位治疗仪医学领域的研究 |
1.1 高电位的原理及作用机制 |
1.2 高电位在临床中的作用 |
2 四磨汤口服液的组方及药理研究 |
2.1 四磨汤组方法学 |
2.2 方中药物的作用及现代药理研究 |
3 问题与展望 |
3.1 本课题存在的问题 |
3.2 研究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5)益气通便方治疗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试验方案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程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性资料 |
3.2 安全性指标 |
3.3 疗效性指标 |
3.4 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3.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4 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1 材料分析 |
1.1 各病例分组完成情况 |
1.2 各分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2 疗效判定及结果分析 |
2.1 两组症状总积分比较(见表2-4) |
2.2 两组治疗前症状单项积分的比较(见表2-5) |
2.3 观察组治疗前后症状单项积分的比较(见表2-6) |
2.4 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单项积分的比较(见表2-7) |
2.5 两组治疗后症状单项积分的比较(见表2-8) |
2.6 两组治疗后症状疗效的比较(见表2-9) |
2.7 两组生活质量自评量表总积分比较(见表2-10) |
3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中医对便秘的认识 |
1.1 对病名的认识 |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对治疗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2.1 功能性便秘的定义 |
2.2 功能性便秘的临床分型 |
2.3 功能性便秘的现代治疗 |
3 益气通便方的方解、组成 |
4 分析 |
4.1 研究结果分析 |
4.2 理论分析 |
结论 |
不足及展望 |
1 不足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生物反馈联合经肛电刺激治疗排便障碍型便秘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温阳健脾中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治疗组: |
3 疗效观察 |
3.1 观察指标: |
3.2 疗效标准: |
3.3 统计学方法: |
3.4 治疗结果 |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
3.4.2 两组治疗前后CCS评分、SCF蛋白、c-kit蛋白水平比 |
3.4.3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8)针刺“天枢”穴不同组织调节大鼠回肠和近端结肠运动效应差异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 刺有深浅,各至其理 |
1. 病有沉浮 |
2. 深浅不得,反为大贼 |
3. 针刺深浅与四时的关系 |
4. 针刺深浅与胖瘦的关系 |
5. 小结 |
二. 深刺与浅刺的效应比较 |
1. 深刺效应优于浅刺效应 |
2. 浅刺效应与深刺效应无明显区别 |
3. 小结 |
三. 针刺不同层次效应的机制研究 |
四. 针刺深度的安全性研究 |
五. 穴位与组织结构的关系 |
1. 穴位与皮肤 |
2. 穴位与肌肉 |
3. 穴位与血管 |
4. 穴位与神经 |
5. 穴位与结缔组织 |
6. 穴位的整体构筑性 |
7. 小结 |
六. 针刺治疗肠胃疾病的相关研究 |
1. 针刺治疗腹泻的相关研究 |
2. 针刺治疗便秘的相关研究 |
3. 小结 |
七. 回肠与近端结肠的解剖学认识 |
1. 回肠 |
2. 近端结肠 |
2.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3. 实验方法 |
4. 观察指标和方法 |
5. 统计学分析 |
二. 实验结果 |
1. 刺激左、右“天枢”穴区不同组织调节正常大鼠回肠肠运动效应差异 |
2. 刺激左、右“天枢”穴区不同组织调节正常大鼠近端结肠肠运动效应差异 |
3. 刺激“天枢”穴区同一组织调节正常大鼠回肠和近端结肠肠肠运动效应差异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
二. 天枢穴是参与肠道调节的重要穴位 |
1. 天枢穴的古代应用 |
2. 天枢穴的近代应用 |
3. 天枢穴的效应机制研究 |
4. 小结 |
三. 天枢穴的解剖层次和安全性 |
四. 肠运动的神经机制 |
五. 针刺对肠道运动的影响 |
1. 针刺促进肠道运动 |
2. 针刺抑制肠道运动 |
3. 针刺相同穴位对不同肠道运动起到相反作用 |
4. 针刺对肠运动影响的神经机制 |
5. 研究发现 |
六. 针刺天枢穴不同层次的效应差异 |
七. 针刺天枢穴不同组织产生不同效应的外周传入纤维机制 |
八. 针刺左、右天枢穴的效应差异 |
九. 针刺的延长效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中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2.1 常规便秘治疗 |
1.2.2 中频治疗仪理疗 |
1.3 疗效评定 |
1.4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CCS评分比较 |
2.3 BI评分比较 |
3 讨论 |
(10)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保健体系中作用 |
1.1.2 中医药现代化是促进其发展和被广泛认可的唯一途径 |
1.1.3 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材料与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回顾性调查 |
2.1 研究背景 |
2.1.1 系统评价的发展沿革及概念特点 |
2.1.2 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
2.1.3 系统评价方法质量与报告质量的评估工具 |
2.1.4 系统评价在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
2.2 研究内容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技术路线图 |
2.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
2.3.3 文献筛选流程 |
2.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2.3.5 质量控制措施 |
2.4 结果 |
2.4.1 文献检索结果 |
2.4.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
2.4.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方法质量 |
2.4.4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报告质量 |
2.5 讨论 |
2.5.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
2.5.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质量存在的问题 |
2.5.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 |
2.5.4 研究的局限性 |
2.6 结论 |
第三章 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对比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1.1 针灸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
3.1.2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3.2 研究内容 |
3.3 材料与方法 |
3.3.1 技术路线图 |
3.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
3.3.3 文献筛选流程 |
3.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3.3.5 质量控制措施 |
3.4 结果 |
3.4.1 文献检索结果 |
3.4.2 国内外针灸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
3.4.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质量 |
3.4.4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 |
3.5 讨论 |
3.5.1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基本特征和特点方面的差异 |
3.5.2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方法质量方面的差异 |
3.5.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报告质量方面的差异 |
3.5.4 研究的局限性 |
3.6 结论 |
第四章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报告质量回顾性分析 |
4.1 研究背景 |
4.1.1 随机对照试验定义 |
4.1.2 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工具简介 |
4.1.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4.2 研究内容 |
4.3 材料与方法 |
4.3.1 技术路线图 |
4.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
4.3.3 文献筛选流程 |
4.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4.3.5 质量控制措施 |
4.4 结果 |
4.4.1 文献检索结果 |
4.4.2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
4.4.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 |
4.5 讨论 |
4.5.1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问题 |
4.5.2 STRICTA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
4.5.3 CONSORT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
4.5.4 研究的局限性 |
4.6 结论 |
第五章 中医药期刊编辑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认知率及“稿约”中规定和引入需求调查 |
5.1 研究背景 |
5.2 研究内容 |
5.3 对象与方法 |
5.3.1 研究对象 |
5.3.2 调查方法 |
5.3.3 技术路线 |
5.3.4 统计分析 |
5.3.5 质量控制措施 |
5.4 结果 |
5.4.1 纳入期刊数量和种类 |
5.4.2 临床研究报告规范在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的规定 |
5.4.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认知和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
5.5 讨论 |
5.5.1 “稿约”中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引入率较低 |
5.5.2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知晓和认知程度普遍较低 |
5.5.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率较差 |
5.5.4 研究的局限性 |
5.6 结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主要结论 |
6.2 特色与创新 |
6.3 提高国内中医药研究质量的建议 |
6.4 促进国内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四、高电位治疗功能性便秘49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结合养血滋阴法治疗气阴两虚兼毒邪内蕴型功能性便秘临床观察[J]. 杨欣,张岩,刘喆,王思颖,侯瑞蕊,杜明,骆璐璐. 辽宁中医杂志, 2021(11)
- [2]基于THz波光谱技术探究五脏与经络的相关性研究[D]. 黄志军.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3]穴位敷贴合麻子仁丸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肠腑实热证临床观察[D]. 田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高电位治疗仪联合四磨汤口服液治疗功能性便秘(气秘型)疗效的临床观察[D]. 朱光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益气通便方治疗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D]. 徐坡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生物反馈联合经肛电刺激治疗排便障碍型便秘的临床疗效[D]. 陈友喜.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7]温阳健脾中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J]. 代景娜,彭书玲,安慎富. 山西中医, 2018(10)
- [8]针刺“天枢”穴不同组织调节大鼠回肠和近端结肠运动效应差异的观察[D]. 孙雪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9]中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功能性便秘的疗效[J]. 袁景,林桦,姚健凤,沈宏华,孙超,何雯,盛莉. 安徽医学, 2017(03)
- [10]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