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后你有三道保障

下岗后你有三道保障

一、下岗后你有三条保障线(论文文献综述)

庞茜[1](2018)在《老龄化背景下国企下岗职工的养老需求研究 ——以四川省N市为样本》文中认为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2014)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2.22亿,占人口总数的16.1%。根据国际社会老龄化衡量标准,我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且人口老龄化已经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当前学术界热衷于讨论研究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养老现状及其保障,很少有关注到“下岗职工”这一特殊群体正在步入或已经步入老年。不同于一般的城镇职工或者城市贫困群体,国企下岗职工的晚年生活更容易受到老龄危机和养老负担的威胁,因为他们能否安享晚年直接取决于养老金的发放水平、医疗资源的可获得程度以及社会资源的分配状况。虽然N市的下岗职工普遍进入老年,但是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2015年年底,N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达88.5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量的14.1%,低于全省比例(16.1%)2个百分点。可见,N市各级党政以及民政等部门必须抓住时机,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未加剧前,积极应对老龄化,充分发掘本市养老资源,引导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本文针对N市M企业的中老年下岗职工群体,在社会分层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指导下,按职业身份将其划定在老年工人一层,并对其养老需求的共性进行简要概括总结。在此基础上,通过他们下岗后从事的职业以及经济水平对下岗老年工人内部进行再分层,最终分成脑力劳动阶层、体力劳动阶层、个体经营阶层以及无固定劳动阶层四个层次,综合该四类划分指标,结合典型的个案进一步分析不同阶层下岗职工的差异性养老需求,并根据他们不同的需求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本章集中阐述本文的研究缘由、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研究难点、重点与创新点及理论基础。第二章,国有企业改制与下岗职工社会保障的社会背景。本章介绍国有企业改制的社会背景和下岗职工的保障制度,包括国企改制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影响、下岗职工的安置政策和保障措施。第三章,M企业下岗职工生活现状的实证考察:以N市M企业为例。本章首先对N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特点进行概括分析,在此基础上注重对N市M企业下岗职工分别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月收入水平、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结构五个方面进行职工基本情况的介绍。最后,根据职业身份对该企业的下岗职工进行内部分层,共分为四个阶层。第四章,M企业不同层次下岗职工养老需求:共同性与差异性。本章对M企业下岗职工的养老需求进行共性和差异性分析。其中着重探究下岗职工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第五章,国企下岗职工养老需求的困境摆脱。本章是文章的对策部分,根据以上四章的分析,分别从下岗职工养老保障模式和养老服务供给两个方面进行政策思考和探讨,即该部分的对策考量主要基于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本文通过深入“下岗职工”的现实生活,运用直观观察和社会调查的方法,真实记录和理性分析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深入剖析不同层次的中老年下岗职工在养老需求上的差异性,从而对“下岗职工”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特殊人群给予关注,并呼吁党和政府必须从政策和情怀的角度,肯定他们曾经作出的社会贡献,并在现实社会中高度关注他们的养老困境。

刘璐婵[2](2016)在《城市低保制度中的“非典型福利依赖”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八十年代初,吉尔德(G.Gilder)、默里(C.Murray)、米德(L.Mead)等人通过研究发现,美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中出现了“福利依赖”现象。为了解决“福利依赖”问题,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救助制度改革。在我国,为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救助制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救助制度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同样出现了关于“福利依赖”的担忧,并且矛头直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为出现了“低保养懒汉”的问题。本文重新对城市低保制度受助者中的“不值得救助者”进行了界定,以处于劳动年龄并且具有劳动能力的受助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依赖行为与美国受助者的典型“福利依赖”行为进行了对比,发现两者在受助的初始动机、福利动态与工作逻辑上存在较大区别,低保制度中的有劳动能力者既没有获取慷慨救助金的初始动机,又保持了正常的工作逻辑,因而区别于典型的“福利依赖”,故本文将城市低保制度中有劳动能力者长期受助的现象定义为“非典型福利依赖”。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的不断深入,城市贫困群体的生命历程发生了变迁。对于处于劳动年龄并且具有劳动能力的受助者而言,由于受到重大事件、家庭生活关联与宏观社会变迁的影响,其个人生命轨迹不断滑落,所在家庭也发生整体陷落,导致救助需求出现了变化。但是,现行的救助制度并未考虑生命历程变迁带来的影响,因此未及时进行救助制度的调整,导致有劳动能力的受助者未获得有效的制度支持,只能长期滞留在救助制度中。可见,现行救助制度提供的制度支持与受助者变化了的生命历程出现了不匹配的问题,使救助制度的效果未得到充分发挥,导致有劳动能力者不得不长期接受救助。围绕着“非典型福利依赖”的研究主题,本文的研究问题是:生命历程与制度支持的不匹配是如何催生“非典型福利依赖”的?应当如何调整生命历程与制度支持间的关系,使两者全面匹配,以最大地发挥救助制度的效果,并最终消除“非典型福利依赖”?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本文一方面借助已有数据库中的数据对城市低保制度中有劳动能力者长期受助的情况进行了初步考察,以将之与典型的“福利依赖”进行对比,另一方面收集了南京市与常州市低保制度受助者中有劳动能力者的一手资料,通过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来详细展现“非典型福利依赖”的现状与生成逻辑。本研究首先借助已有的数据描述目前城市低保制度中有劳动能力者长期接受救助的现状,并尝试将此现象与典型的“福利依赖”问题进行对比,以明确划分“典型福利依赖”与“非典型福利依赖”的界限。其次,本文以南京市和常州市的调查数据详细说明城市低保制度中“非典型福利依赖者”的表现,对“非典型福利依赖”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并从重大事件、生活关联、宏观社会变迁三个向度分析了受助者生命历程的变迁。再次,本文分析了不同类型“非典型福利依赖者”因生命历程变迁引发的救助需求的变化,同时还对“非典型福利依赖者”目前所获得的救助制度支持进行了全面展示。通过对比“非典型福利依赖者”的救助需求与所获得的救助支持,本文重点分析了有劳动能力的受助者所面对的生命历程与制度支持不匹配的问题,并尝试从救助制度的施助理念、“应急”与“激活”等方面寻找催生“非典型福利依赖”的制度原因。最后,本文提出在对社会救助制度进行调整和适应的基础上建立“应急”+“激活”的城市组合式救助制度,实现在“应急”的基础上“激活”受助者,并借助组合式救助消除依赖诱因,以提高制度支持与生命历程的匹配度,进而充分发挥救助制度的效果,最终消除“非典型福利依赖”。通过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城市低保制度中有劳动能力者长期受助的现象是“非典型福利依赖”现象,催生该现象的制度原因在于现行救助制度提供的制度支持与受助者变化了的生命历程并不匹配。为了消除“非典型福利依赖”现象,首先应当对社会救助制度进行重新定位,形成对生命历程的干预意识,实施积极救助理念;其次需要提高社会救助制度的应急水平,并帮助“非典型福利依赖者”恢复自我保障能力;再次应当通过更新再就业激活体系,开辟“非典型福利依赖者”向上竞争的通道,帮助其恢复自立能力;最后需要建立组合式的救助制度,借助平行救助结构、激励型救助金发放模式、个性化的救助方案来消除依赖诱因,进而使“非典型福利依赖者”蹦出救助制度。

石洁[3](2012)在《运用与重构:国企下岗职工的社会关系研究》文中指出下岗作为国企职工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给职工和家庭都带来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在于社会结构变动对个体生命历程的重要作用,下岗职工只有适应环境和体制才能走出困境。然而作为能动的行动者,为了解决不愿下岗或下岗补偿问题、解决再就业问题、缓解生活压力,也为了得到倾诉、理解和陪伴,下岗职工有寻求和运用社会关系的需求和行动。尽管下岗职工的社会关系给他们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走出了困境,但是下岗职工的社会关系发挥作用的范围有限,且并非所有的关系都能为下岗职工提供社会支持。为了应对下岗后社会关系网络的弱化、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部分下岗职工还通过建立新的关系、将弱关系发展为强关系等途径对社会关系进行了维系和重构。本研究将下岗职工的社会关系网络看作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通过访谈来考察下岗后国企职工社会关系网络的变化情况,以及他们在维系和重构其社会关系时的需求、途径和倾向性,由此了解下岗后国企职工社会关系网络的变化和地位变迁。就理论意义而言,本研究是对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特别是格兰诺维特“强关系-弱关系”理论在本土研究的适用性及应用范围等方面的一个有益补充;就现实意义而言,本研究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下岗后职工的生活现状及社会关系网络的变化情况,从而反思下岗给国企职工带来的影响,唤起人们对下岗职工群体的重视和帮助。

刘春怡[4](2011)在《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文中提出贫困几乎是人类所面临的永恒挑战,而转型期的城市贫困更是一个世界性的突出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贫困已成为我们正在面临和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而又重大的社会问题,为此,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用于缓解和应对城市贫困,当前亟需建立并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当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以低保制度为核心、其他专项救助制度为辅助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应该看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实施以来,有效缓解了城市贫困问题,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保证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成为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但它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需改进和完善,以充分发挥其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长春市580户贫困家庭做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试图在社会学的专业框架下,围绕贫困救助的根本目标,从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现状、现行救助政策的实施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对当前城市贫困救助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全面认真的总结、评估与反思,并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对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救助体系的健全与完善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以期为城市反贫困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程俊峰[5](2010)在《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保障民生的基础。当前,我国面临的就业难题既有总量矛盾,又有结构性问题,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和经验表明,单纯地依靠市场机制的力量,难以完全解决就业问题。在促进就业的诸多领域中,最具有基础意义的是财政政策。因此,认清我国就业问题的现状,把握财政政策与促进就业问题的契合点,进而在财政上找准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及着力点,是我国公共财政建设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明显恶化,已经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在当前形势下,研究对我国如何用财政政策促进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状况为背景,以财政政策和就业基本理论为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财政政策的就业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试图提出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建议。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一章阐述了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失业现象严重。一方面,我国人口快速增长,导致劳动力资源的基数及增量异常庞大;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城市化,使大量处于半失业状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寻求非农产业的市场化就业机会,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因此,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政府如何通过各种有效的政策措施增加就业机会,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关键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同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章回顾了财政政策基本理论和就业基本理论,并旨在通过分析财政政策与就业的关系为本文做理论铺垫。首先,阐述了财政政策的基本理论,包括财政政策的内涵、类型和工具。其次,阐述了就业的基本理论,包括就业的内涵和就业理论的发展演变。再次,对财政政策与就业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财政政策促进就业的经典理论进行了回顾。最后,阐述了税收、通货膨胀等与就业的关系。第三章实证分析了我国财政政策促进就业的实际效果。首先,从就业政策、就业率、就业结构以及就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等方面,对我国就业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其次,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财政政策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我国政府及财政支持就业政策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分析了基于产业创新支撑平台的财政政策促进就业的路径。产业创新平台的发展,决定就业结构的转变和推动就业水平。然而,产业创新对社会就业水平及其变动的决定作用,其表现形式并不是简单的、线性的,而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内在机制对不同层面的就业状况产生作用,且其对就业影响的性质和程度也各异。从微观角度、中观角度和宏观角度,研究分析了产业创新的就业效应,提出了产业创新的就业效应主要包括构筑产业创新支撑平台的乘数效应、建设技能扩散平台的聚集效应、搭建产业创意平台的整合与竞争效应等。同时,还研究了产业创新支撑平台运行机理。第五章分析了部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国家促进就业财政政策的实际案例。在借鉴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就业财政政策的路径选择。第六章提出了促进我国就业的财政政策建议。针对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完善体系建设、运用税收政策、健全筹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规范资金管理以及促进产业创新平台发展的财税政策等。本文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侧重于理论分析,辅之于实证和定量分析,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对我国财政政策的就业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并针对得出的结论提出全面系统的、可实际操作的政策建议。

冯希莹[6](2009)在《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政策执行过程研究 ——以抚顺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正聚焦中国,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社会政策,而小额贷款项目恰恰有利于实现上述目标。因而,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问题研究越发显得迫在眉睫且意义深远。它体现了国内反贫困政策的理念已由满足穷人基本生活需求转向使他们长期脱贫。特别是关于政策过程视角及西方“资产建设”理论的应用正成为2009年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本研究的亮点在于借鉴谢若登的“资产建设”理论,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并选择政策执行过程的研究视角,通过对抚顺市的个案分析,重点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其一,侧重考察该政策非物质层面上的福利效应、社会层面上的福利效应以及这些福利效应产生的深层原因。其二,分析了各政策实施主体认知与目标的差异及其不同的策略行为,进而阐述了“政策微效”的原因。其三,本文提出在建构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时应树立创业带动规模就业的理念,这是对现有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问题研究的完善与创新,将为国家出台新一轮的再就业政策提供参考。

吴要武,蔡昉[7](2009)在《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政策:覆盖、瞄准与成效——以失业严重地区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使用66个城市的抽样调查数据,从覆盖范围、瞄准机制和救助成效等方面,评价了两套劳动力市场政策在城镇执行的效果。我们发现,以"再就业中心""失业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为内容的消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执行效果都差强人意。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本文重点评价政府提供的"职业培训",培训的确能够促进下岗失业者实现再就业,但是,只有不足10%的下岗失业者得到了职业培训。

吴要武,蔡昉[8](2009)在《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政策:覆盖、瞄准与成效——以失业严重地区为例》文中提出本文使用66个城市的抽样调查数据,从覆盖范围、瞄准机制和救助成效等方面,评价了两套劳动力市场政策在城镇执行的效果。我们发现,以"再就业中心""失业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为内容的消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执行效果都差强人意。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本文重点评价政府提供的"职业培训",培训的确能够促进下岗失业者实现再就业,但是,只有不足10%的下岗失业者得到了职业培训。

李孝[9](2008)在《摆脱贫困的思考 ——中国城市扶贫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贫困问题是一个中国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的经济社会问题。本文在对有关贫困问题的基本概念总结归纳的基础上,从贫困所具有的5个特征的角度界定了贫困的概念。回顾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西方经济学家、我国当代经济学者对于城市贫困的有关论述。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城市贫困规模进行了推算,并分析了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基本特征和影响。认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制度因素以及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制度惯性,限制了一部分群体和个人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是造成中国城市贫困人口出现的主要原因。实施城市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微观、宏观、中观三个层面来进行,运用综合手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

蒋树声,王齐彦,王延中,李玲,刘福垣,杨燕绥,郑功成,金维刚,贾俊玲[10](2007)在《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文中提出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进步程度和国家发展的进程。解决好民生问题不单是政府的核心任务,也一直是民盟参政议政、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内容。近期,我们以"关注民生"为主题举行了系列座谈会,分别就如何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良好的教育、稳定的就业、公正的收入分配、安全的社会保障网、健康的生活环境、平等的发展空间等问题进行专题探讨。2007年7月12日下午在民盟中央三楼会议室举行了"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专题座谈会。

二、下岗后你有三条保障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岗后你有三条保障线(论文提纲范文)

(1)老龄化背景下国企下岗职工的养老需求研究 ——以四川省N市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由、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文献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人口老龄化
        (二)国企下岗职工
        (三)养老需求
        (四)国企下岗职工的养老需求
    四、理论基础
        (一)社会分层理论
        (二)需求层次理论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实地调查法
    六、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制与下岗职工社会保障的社会背景
    一、国有企业改制的历程及社会影响
        (一)国企改制的历史进程
        (二)国企改制的社会影响
    二、国企下岗职工社会保障改革历程
        (一)国企下岗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阶段
        (二)“三条基本保障线”到“两条基本保障线”
第三章 下岗职工生活现状的实证考察:以N市M企业为例
    一、N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
        (一)N市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
        (二)N市区域老龄状况不均衡
        (三)N市养老现状存在的短板
    二、N市M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情况
        (一)性别与年龄
        (二)受教育程度
        (三)月收入水平
        (四)健康状况
        (五)家庭结构
    三、N市M企业下岗职工的层级结构——以职业身份分层
        (一)脑力劳动阶层
        (二)体力劳动阶层
        (三)个体经营阶层
        (四)无固定职业阶层
第四章 M企业不同层次下岗职工养老需求:共同性与差异性
    一、M企业不同层次下岗职工养老需求共同性分析
        (一)物质需求
        (二)精神需求
    二、M企业不同层次下岗职工养老需求差异性探究
        (一)脑力劳动阶层需求
        (二)体力劳动阶层需求
        (三)个体经营阶层需求
        (四)无固定职业阶层需求
    三、小结
第五章 国企下岗职工养老需求的困境摆脱
    一、构建国企下岗职工养老保障体系的总体思路
        (一)政府主导,推进多层次养老模式构建
        (二)社会主抓,完善养老服务内容与质量
        (三)家庭主力,加强家庭的基本养老功能
        (四)职工主动,自主转变自身的养老观念
    二、对不同层次的下岗职工开展多样化养老服务
        (一)对于脑力劳动阶层而言
        (二)对于体力劳动阶层而言
        (三)对于个体经营阶层而言
        (四)对于无固定职业阶层而言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原M厂下岗职工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B 下岗职工生活现状及社会保障访谈提纲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2)城市低保制度中的“非典型福利依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有关典型“福利依赖”现象的研究
        (二) 有关中国“福利依赖”现象的研究
        (三) 研究述评
    三、研究框架
        (一) 研究问题
        (二) 理论视角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概念界定
        (五)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生命历程与制度支持:“非典型福利依赖”的分析框架
    一、典型“福利依赖”现象
        (一) 典型“福利依赖”研究的缘起
        (二) 典型“福利依赖”的概念界定、群体规模与行为表现
        (三) 典型“福利依赖者”的依赖行为特征
        (四) 典型“福利依赖”问题的实质
    二、城市低保制度中的“非典型福利依赖”现象
        (一) 城市低保制度中的“不值得救助者”
        (二) “不值得救助者”依赖行为的特殊性
        (三) “非典型福利依赖”行为及其实质
    三、“非典型福利依赖”现象的分析框架
        (一) 现有研究框架的适用性分析
        (二) 生命历程与制度支持:一个新的研究框架
第三章 生命历程变迁背景下“非典型福利依赖”的表现与类型
    一、“非典型福利依赖”的表现
        (一) “非典型福利依赖者”的基本情况
        (二) “非典型福利依赖”的表现
    二、“非典型福利依赖”的类型
        (一) 类型一: 边缘式非典型福利依赖
        (二) 类型二: 完全式非典型福利依赖
        (三) 类型三: 阶段式非典型福利依赖
    三、“非典型福利依赖者”生命历程的变迁
        (一) “非典型福利依赖者”遭遇的重大事件
        (二) “非典型福利依赖者”与家庭成员的生活关联
        (三) “非典型福利依赖者”经历的宏观社会变迁
        (四) 生命历程的变迁:“向下”的生命轨迹、陷落的家庭与固化的社会底层
第四章 生命历程与制度支持不匹配:催生“非典型福利依赖”的制度原因
    一、不同类型“非典型福利依赖者”的救助需求
        (一) “边缘式非典型福利依赖者”的救助需求
        (二) “完全式非典型福利依赖者”的救助需求
        (三) “阶段式非典型福利依赖者”的救助需求
    二、不同类型“非典型福利依赖者”获得的制度支持
        (一) “边缘式非典型福利依赖者”获得的制度支持
        (二) “完全式非典型福利依赖者”获得的制度支持
        (三) “阶段式非典型福利依赖者”获得的制度支持
    三、生命历程变迁背景下救助需求与制度支持不匹配
        (一) 滞后的救助理念催生“非典型福利依赖”
        (二) 现行救助项目设置难应对突发、重大和连发事件
        (三) 救助安排削弱有劳动能力者自我保障能力
        (四) 救助项目规则与结构挫伤劳动积极性
        (五) 就业促进措施难以“激活”有劳动能力者
        (六) 救助制度设计忽视依赖类型的差异
第五章 建立“应急”+“激活”的城市组合式救助制度
    一、重新进行社会救助制度理念定位
        (一) 形成对依赖者生命历程的干预意识
        (二) 引入积极救助理念以实现社会投资
    二、建立重大事件救助以提高制度应急水平
        (一) 建立“全面覆盖常规事件、快速响应突发事件”的重大事件救助
        (二) 强化重大事件的救助力度
    三、恢复并提高有劳动能力者的自我保障能力
        (一) 建立“分类+分层”的日常生活救助促进自立
        (二) 运用多重保障增强自我恢复能力
    四、借助组合式救助制度安排消除依赖诱因
        (一) 以平行救助结构完善项目衔接机制
        (二) 借助平行救助结构执行柔性动态管理
        (三) 采用激励型救助金发放模式
    五、依托再就业激活体系开辟“向上竞争”的通道
        (一) 在维护工作伦理的基础上强化劳动意识
        (二) 完善就业救助制度设置
        (三) 强化就业救助与多项救助的联动
    六、根据依赖类型设计弹性救助方案
        (一) 助推“边缘型”依赖者逐步脱离救助制度
        (二) 分解“完全型”依赖者面临的叠加困境
        (三) 减少家庭牵绊,解除“辛勤者”后顾之忧
        (四) 激励“失意者”,阻断劣势积累
参考文献
    一、中文着作
    二、中文论文
    三、英文着作
    四、英文论文
附录
    一、调查问卷
    二、访谈提纲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运用与重构:国企下岗职工的社会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对下岗职工的研究
        1.3.2 对社会关系的研究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概念界定
        2.1.1 下岗职工
        2.1.2 强关系和弱关系
        2.1.3 工具性行动和表达性行动
    2.2 研究方法
    2.3 个案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下岗职工对社会关系的寻求与运用
    3.1 工具性行动中的关系寻求与运用
        3.1.1 解决不愿下岗和下岗补偿问题
        3.1.2 解决再就业问题
        3.1.3 缓解生活压力
    3.2 表达性行动中的关系寻求与运用
        3.2.1 寻求安慰支持
        3.2.2 排解心理压力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下岗职工对社会关系的维系与重构
    4.1 工具性行动中的关系维系与重构
        4.1.1 弱关系的新建与维系
        4.1.2 将弱关系转化为强关系
    4.2 表达性行动中的关系维系与重构
        4.2.1 对弱关系的新建和维系
        4.2.2 对强关系的选择性维系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讨论与反思
    5.1 下岗职工的地位变迁与身份认同
        5.1.1 下岗职工的地位变迁
        5.1.2 下岗职工的身份认同
    5.2 对“强关系-弱关系”理论的思考
        5.2.1 强关系和弱关系对下岗职工的作用
        5.2.2 强关系和弱关系之间的动态变化
    5.3 对国家相关制度的思考
        5.3.1 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制度的思考
        5.3.2 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调查问卷
    附录B:访谈提纲
    附录C:国企改制相关政策文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详细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方法与资料说明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资料的说明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
    1.4 国内外城市贫困救助的研究述评
        1.4.1 国外研究
        1.4.2 国内研究
        1.4.3 现有研究的局限
第2章 社会救助与相关理论综述
    2.1 社会救助概述
        2.1.1 社会救助的含义
        2.1.2 社会救助的基本内容
        2.1.3 社会救助的对象
    2.2 贫困救助的一般理论
        2.2.1 贫困的社会归因理论
        2.2.2 救助动机理论
        2.2.3 救助标准的相关理论
第3章 我国城市贫困现状分析
    3.1 转型期城市贫困的背景
    3.2 贫困人口规模
    3.3 贫困人口构成
    3.4 贫困人口分布
    3.5 致贫原因分析
        3.5.1 致贫的内因分析
        3.5.2 致贫的外因分析
    3.6 贫困人口的社会排斥问题
        3.6.1 社会疏离的成因分析
        3.6.2 促进贫困人口社会融合的对策
    3.7 贫困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络
        3.7.1 亲友是贫困群体最主要的社会网络资源
        3.7.2 社会网络资源的同质性较高
        3.7.3 民间社会组织网络资源稀缺
第4章 我国现行城市贫困救助政策的实践与评析
    4.1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1.1 建立与发展
        4.1.2 制度的意义
        4.1.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反思
    4.2 医疗救助
        4.2.1 创建与实施
        4.2.2 制度评析
    4.3 住房救助
        4.3.1 创建与实施
        4.3.2 制度评析
    4.4 教育救助
        4.4.1 建立与实施
        4.4.2 制度评析
    4.5 社会慈善救助模式的构建
        4.5.1 慈善的内涵
        4.5.2 我国社会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5.3 发展我国社会慈善事业的对策建议
    4.6 整体评析
第5章 国外贫困救助的经验与启示
    5.1 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及启示
    5.2 俄罗斯的社会救助
        5.2.1 当代俄罗斯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与社会救助
        5.2.2 影响俄罗斯居民生活水平的社会人口因素分析
        5.2.3 俄罗斯政府采取的对策
        5.2.4 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第6章 贫困救助与社会工作介入
    6.1 社会工作的涵义与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要求
        6.1.1 社会工作的涵义
        6.1.2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要求
    6.2 社会工作介入贫困救助的相关性分析
    6.3 社会工作在城市贫困救助中的作用
    6.4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贫困救助的路径选择
        6.4.1 个案辅导
        6.4.2 小组方法
        6.4.3 社区方法
第7章 完善我国城市贫困救助的对策探讨
    7.1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7.1.1 总体目标
        7.1.2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原则
    7.2 完善我国城市贫困救助的对策探讨
        7.2.1 提升社会救助法律的立法层次,规范社会救助的立法
        7.2.2 建立新型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7.2.3 进一步调整和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社会救助的内涵
        7.2.4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筹资体系,多层次、多渠道筹集救助资金
        7.2.5 重视受救助者的能力建设,增加就业机会
        7.2.6 加强政策组织基础的完善和支持网络建设
    7.3 关于完善我国城市贫困救助的几点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学者对财政政策与就业关系的研究
        1.4.2 中国学者对财政政策与就业关系的研究
    1.5 本文创新性研究
2 财政政策与就业理论综述
    2.1 财政政策基本理论
    2.2 就业基本理论
        2.2.1 就业内涵
        2.2.2 就业理论概述
    2.3 财政政策与就业的关系
        2.3.1 财政政策与就业关系经典理论——菲利普斯曲线
        2.3.2 财政政策促进就业的经济学分析
    2.4 税收与就业的关系
    2.5 通货膨胀与就业的关系
3 我国财政政策促进就业的实证分析
    3.1 我国就业状况
        3.1.1 我国目前就业现状
        3.1.2 我国就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3.2 我国当前的就业政策
    3.3 我国财政政策促进就业的实证分析
        3.3.1 实证模型的选取
        3.3.2 数据获取和指标计算
        3.3.3 数据平稳性检验
        3.3.4 协整回归分析
        3.3.5 实证结果分析
4 财政政策促进就业的路径分析
    4.1 财政促进就业的政策框架
    4.2 产业创新的就业效应
        4.2.1 产业创新就业效应分析框架
        4.2.2 产业创新就业效应机理分析
    4.3 产业创新支撑平台的就业效应分析
        4.3.1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乘数效应
        4.3.2 产业技能扩散平台的聚集效应
        4.3.3 产业创意平台的整合与竞争效应
    4.4 产业创新支撑平台运行机理
        4.4.1 竞争机制永葆产业竞争优势
        4.4.2 合作机制实现信息资源知识共享
        4.4.3 学习机制建立学习型网络组织
        4.4.4 知识扩散机制实现思想原创到产业原创的突破
5 财政政策促进就业的国别案例
    5.1 美国的经验
        5.1.1 美国就业基本情况
        5.1.2 美国促进就业的主要政策措施
    5.2 瑞典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5.3 罗马尼亚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5.3.1 罗马尼亚的失业保险制度
        5.3.2 罗马尼亚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5.4 应对金融危机、缓解就业压力的国际经验
        5.4.1 继续加大投入,创造就业岗位
        5.4.2 稳定现有岗位,鼓励企业不裁员
        5.4.3 采取多种措施,促进青年大学生就业
        5.4.4 保障失业人员生活,鼓励其尽快就业
    5.5 几点启示
        5.5.1 发展经济,实现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5.5.2 加大扶持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
        5.5.3 抓住机遇,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5.5.4 立足当前,做好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
6 促进我国就业的财政政策建议
    6.1 完善体系建设,加强政策调控
    6.2 运用税收政策,扩大就业渠道,优化就业结构
    6.3 拓宽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6.4 加强资金管理,强化社保效益
    6.5 催生产业创新支撑平台的财政政策
        6.5.1 政府激励政策导向,催生创新制度和模式
        6.5.2 规范科技投入的管理,提升创新的效益
        6.5.3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推进产业创新
        6.5.4 科技信用担保,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6.5.5 政府采购制度完善,助推产业创新
    6.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政策执行过程研究 ——以抚顺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3 本研究中相关概念的界定及说明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资料说明
        1.4.1 研究方法的选定
        1.4.2 研究资料的说明
第2章 国内外小额信贷研究回顾及述评
    2.1 生产性反贫困政策述评
        2.1.1 对贫困内涵的再界定
        2.1.2 生产性反贫困政策与传统反贫困政策的对话
    2.2 小额信贷反贫困原理及其减缓贫困的实证分析
    2.3 国际小额信贷运作模式及其与本土化运作模式的差异对比
        2.3.1 孟加拉乡村银行GB 模式及借鉴
        2.3.2 GB 及BRI 信贷模式的独特性与本土化运作模式的差异
    2.4 我国小额贷款政策从农村到城市的发展过程
    2.5 国内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政策解析
        2.5.1 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政策的实施背景及相关政策梳理
        2.5.2 对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政策的实证分析
    2.6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本论文的研究重点
第3章 实施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政策的福利效应及其产生过程分析
    3.1 小额贷款政策物质层面的福利效应
    3.2 小额贷款政策非物质层面的福利效应
        3.2.1 创造未来取向
        3.2.2 收获人力资本
        3.2.3 培养专业技能
        3.2.4 提升后代福利
    3.3 小额贷款政策的附带福利效应
        3.3.1 创业带动就业规模化
        3.3.2 在岗培训实现人力资本增长规模化
    3.4 福利效应的产生过程:多重政府行为的运作
        3.4.1 准确瞄准目标群体是福利效应形成的基础
        3.4.2 全方位与多元化的跟踪服务是提升创业成功率的关键
        3.4.3 彻底执行联动政策是附带福利效应形成的保证
    3.5 政策工具对福利效应的影响
第4章 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政策执行中的政策微效及原因分析
    4.1 政策实施主体认知与目标的差异分析
        4.1.1 政策执行者对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政策的认知和目标
        4.1.2 政策受助者对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政策的认知和目标
    4.2 政策微效的直观表现:年贷款金额增减差异过大
    4.3 政策微效产生的原因分析
        4.3.1 目标群体偏离
        4.3.2 非正式规则介入
        4.3.3 拖欠贷款
        4.3.4 反担保标准步步提高
        4.3.5 裁量权使用不当
第5章 对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思考
    5.1 对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反贫困理论的创新思考
        5.1.1 借鉴西方资产建设理论为我所用
        5.1.2 树立创业带动规模就业的理念,建构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
    5.2 对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实践的创新思考
        5.2.1 打破二线运作模式
        5.2.2 完善回收风险控制体系
        5.2.3 强化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中文摘要
ABSTRACT

(9)摆脱贫困的思考 ——中国城市扶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导论
    一、本文研究的意义
    二、本文的结构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贫困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贫困的含义
    第二节 贫困的分类
        一、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
        二、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三、三层次分类法
        四、其它贫困分类理论
    第三节 贫困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贫困的度量
        一、贫困线
        二、确定贫困线的常用方法
        三、贫困程度的度量
第二章 国内外贫困理论研成果的回顾与评述
    第一节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家的贫困理论
        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二、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三、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四、莱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五、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六、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七、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
        八、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九、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节 国内学者对贫困问题的研究
第三章 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现状
    第一节 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状况
        一、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
        二、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与需求
    第二节 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特征
        一、中国城市贫困群体的特征
        二、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特征
    第三节 中国城市贫困人口带来的社会问题
        一、破坏贫困者的身心健康
        二、增加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三、形成贫困的恶性循环
        四、引发社会治安问题
第四章 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成因探析
    第一节 微观层面:失业与城市贫困人口
        一、表层原因:失业和就业不充分
        二、深层原因:自致性失业
    第二节 宏观层面:全球化、中国社会转型与城市贫困人口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二、中国社会转型的产物
    第三节 中观层面:制度与城市贫困人口
        一、就业体制转换与失业出现
        二、户籍制度变革与农民工权利贫困
        三、收入分配制度变迁与城市贫困阶层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与城市人口贫困
第五章 中国城市扶贫工作的历程与经验
    第一节 中国城市扶贫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历程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过程
        三、再就业政策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城市扶贫工作的特点
        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分配的公平性
        二、从制度上保障城市扶贫对象的权利
        三、构建综合性的社会救助体系
        四、通过使贫困者实现再就业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第三节 中国城市扶贫工作的经验
        一、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减轻城市贫困的物质基础
        二、制度演进是减轻城市贫困的基本保障
        三、开发人力资源是治理城市贫困的根本性措施
第六章 中国城市扶贫的对策
    第一节 微观层面:开发人力资源,增强贫困者摆脱贫困的能力
        一、人力资源概念与人力资本理论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是教育
        三、中国城市贫困群体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第二节 宏观层面: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调整所有制结构,增加劳动力就业空间
        二、调整产业结构,开辟就业岗位
        三、合理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四、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反贫困援助
    第三节 中观层面:以制度演进保证城市贫困人口收入水平逐步提高
        一、实施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增长的政策
        二、创新城市户籍管理制度,防止农民工贫困的扩大
        三、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四、建立和完善城市扶贫的社会保障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10)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论文提纲范文)

从改革社会保障入手缩小差距化解矛盾
    一、必须充分认识到社会保障和社会和谐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二、对于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问题, 应该达成共识
    三、现阶段实际上面临的是双重改革任务
    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当务之急
要有基本的制度保障才能安定民心
社保改革应与政府改革互动
一步到位建立全覆盖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社会救助切实保障民生
从三条保障线转为建立社保体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社保目标确定后要综合配套
高度重视解决社保领域的“三农”问题

四、下岗后你有三条保障线(论文参考文献)

  • [1]老龄化背景下国企下岗职工的养老需求研究 ——以四川省N市为样本[D]. 庞茜. 西华师范大学, 2018(01)
  • [2]城市低保制度中的“非典型福利依赖”研究[D]. 刘璐婵. 南京大学, 2016(05)
  • [3]运用与重构:国企下岗职工的社会关系研究[D]. 石洁. 北京工业大学, 2012(01)
  • [4]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以长春市为例[D]. 刘春怡. 吉林大学, 2011(08)
  • [5]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D]. 程俊峰.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0(12)
  • [6]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政策执行过程研究 ——以抚顺市为例[D]. 冯希莹. 吉林大学, 2009(08)
  • [7]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政策:覆盖、瞄准与成效——以失业严重地区为例[J]. 吴要武,蔡昉. 中国劳动经济学, 2009(01)
  • [8]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政策:覆盖、瞄准与成效——以失业严重地区为例[J]. 吴要武,蔡昉. 中国劳动经济学, 2009(01)
  • [9]摆脱贫困的思考 ——中国城市扶贫问题研究[D]. 李孝. 吉林大学, 2008(12)
  • [10]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J]. 蒋树声,王齐彦,王延中,李玲,刘福垣,杨燕绥,郑功成,金维刚,贾俊玲. 群言, 2007(10)

标签:;  ;  ;  ;  ;  

下岗后你有三道保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