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珍珠粉作为新型钙补充剂的科学依据

论珍珠粉作为新型钙补充剂的科学依据

一、论珍珠粉作为新型补钙剂的科学依据(论文文献综述)

关童[1](2021)在《山腊梅挥发油纳米乳液对根管内的清洁性研究评价》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山腊梅挥发油纳米乳液冲洗液和桉叶油纳米乳液冲洗液的根管内清洁性效率,以期为中药山腊梅挥发油和桉叶油应用于根管冲洗的治疗中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及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单根管前磨牙50例,以面距离根尖孔0.5mm处的距离记为根管工作长度,用10号和15号K锉疏通至工作长度,S3镍钛锉预备到3S,再用30号和35号k手用镍钛锉预备到位,样本随机分为5组,每组使用不同的冲洗液,五组分别为A组:山腊梅挥发油纳米乳液;B组:桉叶油醇纳米乳液;C组:1%次氯酸钠组;D组:3%次氯酸钠组;E组:0.9%的氯化钠组换锉中间用不同的冲洗液对离体牙进行冲洗,冲洗的总量为5ml,用VDW EDDY声波连续荡洗30s,最后每组均用3ml的17%的EDTA溶液和5ml的生理盐水冲洗根管,截冠,纵劈牙根,采用碎屑百分数法和扫描电镜法,分别比较根管1/3,根中1/3,根尖1/3区域的碎屑百分比和牙本质小管开口数。结果:在根尖1/3区域,E组的碎屑百分数明显高于其他4组;E组的玷污层评分明显高于其他4组(P<0.05),其他组别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在根中1/3区域,E组的碎屑百分数明显高于其他4组;E组的玷污层评分明显高于其他4组(P<0.05),其他组别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在根冠1/3区域,B组的碎屑百分数明显高于D组,B组的玷污层评分明显高于C,D组(P<0.05),A,C,D组的碎屑百分数和玷污层评分都明显少于E组。冲洗液的清洁性排序为:3%次氯酸钠组、1%次氯酸钠组、山腊梅挥发油纳米乳液组、桉叶油纳米乳液组、生理盐水组。结论:山腊梅挥发油纳米乳液及桉叶油纳米乳液能有效清除根管内玷污层和碎屑,具有根管清洁性,是两种可用于根管冲洗的有前瞻研究价值的中药冲洗液。

王沛文[2](2019)在《贝壳粉对镉离子的吸附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镉是环境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之一,其生物毒性强,治理困难。水体镉含量超标不仅严重危害环境,还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探究含镉废水的修复治理技术成为环境修复领域的需求之一。我国贝壳资源产量丰富且价格低廉,贝壳的主要组成为CaCO3和有机质,其中Ca-O构成的晶格构造可以对不同的金属离子产生一定的容纳作用,这就使以贝壳粉为原料的镉修复技术成为可能。本试验以天然和高温处理贝壳粉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对溶液中镉离子的吸附过程,通过对改性和天然的贝壳粉吸附量的差异,探讨其吸附作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在溶液初始浓度值一定的条件下,贝壳粉对Cd2+的吸附速率先增大后逐渐减小,在吸附初期,贝壳粉对Cd2+的吸附作用迅速提高,随着反应的进行,在吸附中期,贝壳粉的吸附速率逐渐减缓,最终达到吸附平衡。贝壳粉的表面积及其活性吸附点位数量是其吸附能力的关键。在同等的吸附时间下,溶液的初始浓度越高则贝壳粉对Cd2+的吸附量越高。天然贝壳粉的吸附能力高于高温处理的贝壳粉,当温度为25℃、吸附振荡时间在48h时,天然蛏子壳粉的最大平衡吸附量为471.32mg/g。2.通过对比两种贝壳粉对吸附Cd2+的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及颗粒内扩散模型相关参数,可以发现,对于未处理的贝壳粉而言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拟合模型相关系数更高,而对于高温处理后的贝壳粉而言,两种动力学吸附模型均可以很好的描述吸附过程。两种贝壳粉对Cd2+的吸附为准二级动力学吸附,R2均达到0.99,贝壳粉吸附Cd2+的速率被化学吸附所控制;根据分析颗粒内扩散模型的参数可知,整个反应过程的相关系数R2均低于各个反应阶段,说明体系内存在着其他控速步骤。3.对于天然贝壳粉来说Langmuir等温模型可以更好的拟合吸附过程,说明其对Cd2+的吸附可能为单分子层;对于高温处理的贝壳粉而言Langmuir和Freundich两种等温模型都能够较好的拟合吸附过程,其对Cd2+的吸附可能为表面不均匀的多分子层吸附。通过吉布斯(Gibbs)热力学拟合方程参数计算发现,△G都为负值,这说明了贝壳粉对Cd2+的吸附可以自发进行。△H的值在7.7326.58之间,说明贝壳粉对Cd2+的吸附过程为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并存。所有△S值都为正,且随着溶液初始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说明在发生吸附反应后,体系的离散程度增大,贝壳粉对Cd2+的吸附过程为系统自由度增大的过程。4.通过SEM和EDS分析结果表明,高温焙烧会破坏贝壳粉的晶体结构,使贝壳粉所提供的吸附点位大大减少;同时贝壳粉中多孔结构和角质层被破坏以及晶格溶解都导致贝壳粉对Cd2+的吸附性能降低。高温还会使可溶性有机质以及CaCO3受热分解,不溶性有机质也逐步降解,被有机物键结的Ca2+逐渐成为游离态,贝壳粉的晶体结构破坏后其孔隙率减小,也阻碍了Cd2+向贝壳粉颗粒内扩散,这说明贝壳粉原有的晶体结构是其吸附水体中Cd2+的关键因素。

栾晓琳[3](2018)在《老年女性骨密度与羧化不全骨钙素及双足静力性平衡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老年女性骨密度与血清羧化不全骨钙素(undercarboxylated osteocalcin,UCOC)浓度及双足静力性平衡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02名老年女性资料,测定体重、身高、血压、空腹血糖。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测定跟骨骨密度,依据骨密度分为对照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同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的血清UCOC浓度,分析各组骨密度与UCOC之间的关系。应用Footscan Balance7.7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检测受试者双足静止直立时压力中央的移动轨迹,以及包绕压力中央移动轨迹的椭圆面积(95%confidence ellipse area,EA),评价静力性平衡能力,各组之间进行比较。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以Mean±SD表示,认真分析资料特点,3组均数的比较采用ANOVA分析,骨密度与UCOC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次研究共调查年龄在60-75岁女性102人,平均年龄为65.95±4.80岁,经超声骨密度仪测定后分为骨量正常组(对照组,A组)31人(30.39%),骨量减少组(B组)20人(19.61%),骨质疏松组(C组)51人(50.00%),(详见表1),各组间年龄、BMI、血压、血糖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每个组资料之间具有可比性。测定各组的骨密度与UCOC,B组、C组UCOC均明显高于A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6.16,p<0.05;F=36.24,p<0.05),即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UCOC均高于对照组,且骨质疏松组高于骨量减少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骨密度与血清UCOC呈负相关(rs=-0.9401,经假设检验p<0.05,认为骨密度与UCOC呈负相关),根据所测骨密度与UCOC绘制散点图,骨密度与血清UCOC水平成负相关。各组间受试者压力中心在X方向的移动距离CopX及Y方向的移动距离CopY均无统计学差异;压力中心移动轨迹总长度(TTW),C组明显高于A组及B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23.32,p<0.05),但B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包绕95%压力中心移动轨迹在内的椭圆面积(EA)C组与A组、B组与A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F=31.22,p<0.05)。即骨质疏松组较对照组,Cop X,Cop Y均无明显差异,骨质疏松组较对照组压力中心移动总长度TTW、E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06,p<0.05;F=33.22,p<0.05)。结论:血清UCOC浓度与老年女性的骨密度存在相关性,高浓度的UCOC可能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之一,且老年女性骨密度与静力性平衡能力存在相关性。

童远明[4](2018)在《含海洋中药补益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传统中医药理论,结合现代数据挖掘技术揭示含海洋中药补益方剂的配伍规律,为临床以及新药研发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海洋药物与效方》、《中华海洋本草》、《中国海洋药物辞典》、《广西海洋药物》、《膏方丛书》等相关中医书籍及中国知网、万方等电子数据库相关文献所收载的含海洋中药补益方剂,通过筛选最终得出435首完整方剂。将435首方分为补益治疗方及补益药膳方,经基本信息数据处理规范后由双人核对分别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从而建立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及补益药膳方两个数据库,重点对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进行关联规则、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分析,获取组方药物频次、药物四气五味归经、毒性药物、常用药对、潜在新方、以及各主治病证的常用药对,并以可视化网络图展示,分析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的配伍规律。结果:285首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的配伍规律(1)共有416味海洋中药,总用药频次为3570次。(2)高频组方药物29味:牡蛎、甘草、白芍、黄芪、龙骨、山药、当归、茯苓、熟地黄、生地黄;在补虚药的基础上,分别与平肝熄风药、收敛药、清热药、安神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止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温里药等配伍。(3)高频海洋药物为牡蛎、海螵蛸、珍珠母、石决明、海狗肾、海马、珍珠等。(4)组方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咸味居多,主要入肝、肾、脾、心、肺、胃经。(5)毒性药物有45味,使用频率占总药物的4.52%。(6)关联规则分析得出8组核心药物组合:龙骨-牡蛎、白芍-牡蛎、黄芪-牡蛎、甘草-牡蛎、山药-牡蛎、当归-牡蛎、党参-牡蛎、茯苓-牡蛎;熵聚类分析得出潜在的药物组合为8组,新方5首。(7)组方中前十的主治病证为虚劳、带下病、不寐、阳痿、眩晕、崩漏、遗精、心悸、胃痛、瘿病。虚劳常用药物组合为附子-海狗肾,阳起石-海狗肾,沉香-海狗肾,沉香-海狗肾-阳起石;带下病常用药物组合为山药-牡蛎、龙骨-牡蛎、山药-龙骨-牡蛎;不寐常用药物组合为龙骨-牡蛎、远志-牡蛎;阳痿常用药物组合为海马-熟地黄、海马-蛤蚧、海马-鹿茸、海马-肉苁蓉、海马-淫羊藿;眩晕常用药物组合为牡蛎-菊花、牡蛎-白芍;崩漏常用药物组合为牡蛎-白芍、牡蛎-黄芪;遗精常用药物组合为牡蛎-山药、牡蛎-龙骨;心悸常用药物组合为牡蛎-麦冬;胃痛常用药物组合为甘草-海螵蛸,白及-海螵蛸,甘草-白及-海螵蛸;瘿病常用药物组合为夏枯草-牡蛎,麦冬-牡蛎,黄芪-牡蛎,白芍-牡蛎。150首含海洋中药补益药膳方的用药规律(1)涉及原料194种,总使用频次469次。(2)使用频次最多的前3种中药为黄芪、当归、海参;食材为粳米、猪肉、糯米。(3)涉及的海洋中药69味。(4)组方中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咸、辛、苦味居多,主要归脾胃、肾、肺、肝等经。结论: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以牡蛎最为常用,分别与其他补虚药、平肝熄风药、收敛药、清热药、安神药、利水渗湿药等配伍,其主要发挥补虚、收敛、安神等功效。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主要应用于虚劳、阳痿、带下病、崩漏等;含海洋中药补益药膳方是以滋补强壮类的海洋鱼类较多。

杜晓宇[5](2018)在《多孔复合支架材料的三维打印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骨组织工程被认为是修复大段骨缺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细胞、支架材料、信号分子。其中,具有生物活性与可降解性的多孔支架材料能够供细胞粘附、增殖以及分化,是设计与研究的重点。本文运用三维打印快速成型技术制备多孔复合支架,研究内容包括珍珠粉/硫酸钙复合支架(Pearl/CaSO4)、介孔生物玻璃/丝素蛋白复合支架(MBG/SF)以及介孔生物玻璃/海藻酸钠-海藻酸钠分层载药复合支架(MBG/SA-SA),并对各组支架的性能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与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1)使用三维打印快速成型技术制备得到珍珠粉/硫酸钙复合支架(Pearl/CaSO4)。理化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Pearl/CaSO4复合支架具有三维多孔的结构和较高的抗压强度(约8MPa左右)。以CaSO4支架作为对照组,Pearl/CaSO4复合支架拥有适宜的降解速率,能够创造弱碱性的体液环境,利于细胞的生长。细胞实验的结果表明,Pearl/CaSO4复合支架能够有效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的增殖与分化,以及相关成骨基因(RUNX2、OCN、OPN、COL-1)的表达。此外,采用兔子股骨极量骨缺损的模型对Pearl/CaSO4复合支架的体内成骨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含珍珠粉的复合支架比纯的硫酸钙支架具有更良好的生物活性与成骨能力,在骨缺损修复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2)采用挥发诱导自组装方法制备得到有序介孔生物活性玻璃(MBG),并从蚕茧中提取制备30 wt%浓度的丝素蛋白溶液,运用三维打印技术成功制备出介孔生物玻璃/丝素蛋白(MBG/SF)复合支架。以介孔生物玻璃/聚己内酯复合支架(MBG/PCL)为对照组,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MBG/PCL复合支架,MBG/SF复合支架具备更为良好的机械性能(抗压强度达~20MPa),优异的细胞相容性以及促进成骨基因表达等性能。支架在裸鼠的背部皮下异位成骨的测试结果显示,MBG/SF支架相较于MBG/PCL支架更能够促进BMP-2与BSP两种成骨基因的在动物体内的表达。(3)利用三维打印技术成功制备介孔生物玻璃/海藻酸钠-海藻酸钠(MBG/SA-SA)分层骨修复支架。分层支架的主体材料和粘结剂均为海藻酸钠,通过钙离子一体化交联可以获得较高的层间结合力。其中SA水凝胶层可装载消炎类药物或抗免疫排斥药物并快速释放(24h内已经能够释放高达82%的药物);而MBG/SA层装载抗菌止痛类药物,支架首先在12小时内快速释放,但随后在长达180小时的时间内,分层支架呈现出缓释的能力,这归功于介孔生物玻璃介孔孔道对药物释放的限域效应。细胞实验结果表明,分层支架具有优异的促进人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增殖及分化的能力,表现出优异的生物活性。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三维打印技术制备出Pearl/CaSO4复合支架,将珍珠粉优异的生物活性和硫酸钙骨水泥的水硬性相结合,有望提高支架的成骨性能。有机无机复合支架能够很好地模拟自然骨的结构,本文制备的MBG/SF复合支架不仅具备优异的力学性能,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促进人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能力,是骨修复领域极具应用前景的支架材料。MBG/SA-SA分层复合支架具有三维联通的内部结构,并且能分别装载不同药物,获得快速释放与缓慢持续释放两种药物释放模式,而且MBG/SA-SA分层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是兼具骨修复与治疗功能的新型支架材料。

张萌[6](2015)在《鱼胶原肽螯合钙的制备和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鱼类下脚料中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是制备胶原肽的良好来源。本研究以鲨鱼软骨,鲨鱼皮以及罗非鱼皮为原料,通过酶解方式制备胶原肽螯合钙,并对钙螯合胶原肽的二级结构、微观结构、主要成分的一级结构、对小鼠的促钙吸收作用进行了研究。在第2章中,以鲨鱼软骨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酶解制备鲨鱼软骨胶原肽螯合钙的最佳工艺。结果发现,当酶解时间、酶添加量、底物浓度分别为1 h,0.25%,25 mg/mL时,鲨鱼软骨胶原肽钙螯合能力可达1087.01 mg/100g蛋白。利用高效液相凝胶色谱仪对最佳酶解条件下的胶原肽螯合钙分子量分布进行分析发现,分子量主要集中在4000 Da以下。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发现,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和疏水性氨基酸的比例分别为12.67和24.87 g/100g蛋白。红外光谱图结果显示,鲨鱼软骨胶原肽螯合钙-NH2和-COOH的吸收峰分别位于3345cm-1和1653cm-1,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到,鲨鱼软骨胶原肽螯合钙呈现出致密的结构。在第3章中,鲨鱼皮胶原肽经过羟基磷灰石柱层析分离后,获得具有高钙螯合能力的鲨鱼皮胶原肽经UPLC-Q-TOF-MS分析,发现该组分主要由3个小肽组成,分子量分别为585.4 Da,678.5 Da和791.6 Da,所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为Leu-Asp-Thr-Ala-Phe,Ala-Tyr-Ala-Glu-Leu-Leu和Ser-Ser-Phe-Leu-Leu-Leu-Leu。另一方面,罗非鱼皮通过酶解结合添加外源钙的方法筛选出钙螯合能力高达107.8 mg/g蛋白的胶原肽,利用Q-TOF-MS/MS进行分析发现,钙离子结合活性最高的罗非鱼皮胶原肽主要由Ser-Ala-Pro和Glu-Gly-Leu两种三肽组成。对比具有高钙螯合能力的鲨鱼皮胶原肽和罗非鱼皮胶原肽的一级结构可知,二者疏水性氨基酸含量高,疏水作用较强,且每个小肽中都含有1-2个可与钙离子结合的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从而使胶原肽具备了良好的钙螯合能力。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罗非鱼皮胶原肽与钙发生反应后,罗非鱼皮胶原肽中-NH2和-COOH的特征吸收峰分别由3313.9和1541.9 cm-1蓝移至3357.1和1551.5 cm-1处,位于1397 cm-1处的-COO-特征吸收峰减弱,1449.1 cm-1处的吸收峰增强,表明罗非鱼皮胶原肽中氨基和羧基均参与了胶原肽与钙的配位反应。根据扫描电镜图谱结果,发现钙晶体可以嵌合在胶原肽表面。在第4章中,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了胶原肽螯合钙的生理活性。结果显示,小鼠灌胃胶原肽螯合钙(FCP-Ca)之后,钙吸收率和钙储留率明显高于低钙对照组和CaCO3组。与低钙对照组相比,FCP-Ca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血清中钙磷比增大,小鼠骨重量、骨密度、骨钙含量以及骨羟脯氨酸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表明胶原肽螯合钙在促进小鼠对钙吸收的同时,也可使小鼠吸收利用胶原肽,促进体内胶原的合成。

赵立娜[7](2014)在《乳清蛋白源钙螯合肽的制备、分离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以乳清蛋白为研究对象,利用蛋白酶酶解乳清蛋白,制备乳清蛋白肽-钙螯合物,对其进行理化分析及结构表征,并对乳清蛋白肽-钙螯合物体外生物活性进行测定;建立细胞吸收模型,从细胞水平研究乳清蛋白肽-钙螯合物的促钙吸收活性;通过连续色谱、质谱等手段分离出强钙螯合活性的特异性钙螯合肽,并进行结构性质鉴定;利用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原子力显微镜、核磁共振等技术结合量子化学计算方法,阐明肽钙螯合机理。1.确定酶解乳清蛋白最适用酶为复合蛋白酶和复合风味蛋白酶,采用响应面中心组合实验法优化出复配酶酶解乳清蛋白的最适条件为:底物浓度为5%(w:v),pH7.0,酶底比4.0%(w:w)、温度49℃、酶的复配比2:1(复合蛋白酶:复合风味蛋白酶,w:w)、酶解时间7h,此时乳清蛋白的水解度为25.92%。2.以螯合率为指标,采用响应面中心组合实验法对乳清蛋白肽与氯化钙的螯合工艺进行优化,确定乳清蛋白螯合钙的制备条件为:以液体钙的形式添加,乳清蛋白肽与氯化钙质量比24:1(w:w),乳清蛋白肽浓度3.5%(w:v),反应时间20min,反应温度30℃,pH7.5,此时螯合率达92.56±1.70%。3.对乳清蛋白肽-钙螯合物的理化性质和结构进行研究。通过定性检测、成分分析、溶解度测定等,确定乳清蛋白肽-钙螯合物是一种富含多肽和钙,具有一定抗氧化能力,且在不同pH的水溶液中有较好的溶解性、乳化性和稳定的钙离子释放率的多肽螯合物。经过紫外扫描、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及XRD分析对其结构进行测定,证明乳清蛋白肽-钙螯合物与乳清蛋白、氯化钙不同,是一种新型螯合物。经粒度分析、原子力显微镜分子形貌分析和核磁共振氢谱分析可知,在整合的过程中乳清蛋白肽发生聚合作用,分子量变大,形成结构更加紧密的螯合物。4.建立细胞模型,利用MTT法测定在浓度在0-15mmol/L范围内乳清蛋白肽-钙螯合物对Caco-2细胞增殖无显着影响。在15mmol/L的浓度下,乳清蛋白肽-钙螯合物组的钙离子摄取量显着高于氯化钙和葡萄糖酸钙对照组。5.采用常压离子交换色谱、常压凝胶过滤色谱、反向高效液相色谱对乳清蛋白肽进行分离纯化,得到4个具有高钙结合活性的特异性钙螯合肽,分别命名为WPH-1、WPH-2a、WPH-2b 和 WPH-3。经 LC-MS/MS 鉴定,其氨基酸序列分别为 Glu-Gly(EG)、Phe-Aap(FD)、Gly-Tyr(GY)和Tyr-Asp-Thr(YDT)。纯化得到的特异性钙螯合肽 WPH-1、WPH-2、WPH-3的钙离子螯合活性分别为67.81 μg/mg、73.34 μg/mg、79.51μg/mg,与未纯化的乳清蛋白肽相比,体外钙螯合活性分别提高了 95%、116%、134%。特异性钙螯合肽-钙螯合物在pH2.0到pH8.0不同条件下的钙离子释放率较稳定,在肠道pH 7.2的弱碱性环境下仍可溶,易被肠道上皮细胞吸收转运。6.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核磁共振、XR]D、DSC和Zeta电位等方法对肽与钙离子的螯合机理进行研究,以谷氨酸-甘氨酸(EG)和酪氨酸-天冬氨酸-苏氨酸(YDT)为研究对象,运用量子化学计算对其化学结构进行分子模拟,得到稳定的优势构象,研究了与钙离子的键合方式,得到肽钙螯合的机理:钙离子与肽中的羰基氧原子和竣基氧原子发生配位,同时也可与酰胺键上的氮原子之间产生配位键,并导致与O原子和N原子相近原子的电荷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整个分子电荷重新分布,导致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形成一种新的肽-钙螯合物。

陈文韬[8](2013)在《牡蛎壳组成特性及其综合利用研究》文中提出牡蛎是我国最大的养殖经济贝类之一,其加工产生的下脚料牡蛎壳高达数百万吨,已成为养殖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因此,研究牡蛎壳的组成特性并探索它的综合利用,既可消除污染,又可提高牡蛎养殖的经济效益。本文采用ICP-MS、XRD、FTIR、TG、ESEM等分析技术对牡蛎壳的组成、物相结构、热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采用生物和化学手段对牡蛎壳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牡蛎壳超微粉在农产品加工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利用。主要结果如下:(1)牡蛎壳中碳酸钙为生物合成型碳酸钙,含量为94.3%。无机元素组成中钙含量达39.8%,磷0.089%;微量元素中锶含量高达2631 mg/kg;牡蛎壳中含17种氨基酸,其中天门冬氨酸含量最高为1800 mg/kg;这些组成特点是牡蛎壳综合利用的前提,又是应用中必须详加考虑的因素。(2)湿法球磨超微粉碎比高频振动超微粉碎可制得更细的牡蛎壳粉,但造成可溶性物质流失;水分、物料填充率对牡蛎壳粉粒径大小有较大影响。(3)牡蛎壳粉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胞杆菌、根霉、青霉、黑曲霉都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其水提液对它们没有抑制作用;(4)牡蛎壳粉富含碳酸钙,在泡菜生产中添加具有降酸增脆效果;在果汁发酵过程添加可起降酸和澄清作用,并且酒精度可提高60%;作为魔芋凝胶的凝固剂添加则可改善保水性和凝胶强度,分别提高了 9.36%和55.1%。(5)牡蛎壳粉呈多孔性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吸附性,可应用于农产品加工和环境治理;在香蕉储存过程中添加,吸附了乙烯气体,香蕉的保藏期延长了33%;用于含铬废水的处理,去除率可达98.23%;用于甲基橙废水的脱色处理,脱色率可达74.2%;在燃煤中作为脱硫剂添加,固硫率达到80%,有效地减少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的排放。提出“牡蛎壳多级综合利用思路”,为解决“经济效益制约综合利用技术推广”这一瓶颈提供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湿法球磨超微粉碎可得到牡蛎壳超微粉;牡蛎壳有抗菌、吸附等独特的聚集态性能,在农产品加工和环境保护方面有广泛应用。这些研究为实现废弃牡蛎壳的综合利用提供新的途径。

孙景涛[9](2011)在《水溶性珍珠粉和珍珠层粉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水溶性珍珠粉作为一种珍珠的加工产品,具有吸收好、利用率高等优点。水溶性珍珠层粉为贝壳的加工产品,效果与水溶性珍珠粉相同,本论文以制备水溶性珍珠粉和珍珠层粉为题,通过酸解、酶酸解(酶解)的方法得到产品。将普通珍珠粉中不易溶的碳酸钙变成易溶的乳酸钙,从而提高了珍珠粉的利用价值,试验方法主要是采用微波水解法和高压水解法两种制备方法,微波法在微波合成仪中进行,高压法在高压反应釜中进行。微波法通过微波(200W,30min)和传统水浴(3h)的产品比较,可知微波可减少反应时间、促进水解。微波得到的产品钙含量比传统高出1.18%,氨基酸浓度也更高,因此微波辐射要比传统水浴更优越。高压法在高压反应釜中进行,于120度的烘干箱中高压酸解。考察了高压压力大小、原料配比、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品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的高压方法大大的缩短了反应的时间,最佳反应时间为45分钟,比传统加热法(3h)缩短了3/4,产品的产率为90.9%。试验测定了水溶性珍珠粉和珍珠层粉的溶解度,在室温下溶解度为5.67g/100ml。本次研究课题试验所得出的产品均与市面上的商品级水溶性珍珠粉标准一致。通过对产品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E-SEM扫描电镜分析、氨基酸硅胶板层析试验等一系列的特性表征。证明了珍珠层粉与珍珠粉是同源,主要是钙,多种氨基酸和少量微量元素以及有机质,但是其含量是不同的,珍珠粉氨基酸、有机质的含量明显要比珍珠层粉的高。这两种方法均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反应时间,得到的产品跟传统方法得到的产品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氨基酸的浓度增大,其他微量元素含量也得到提高,因此,这两种方法都是值得推广应用的。

李敏[10](2010)在《基于新型功能针织面料的舒适性评价及湿传递性能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装面料的研发越来越强调功能性与舒适性,国家“十一五”规划要求纺织行业大力发展高档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因此开发新型功能性面料及建立全面、科学的舒适性评价方法非常重要。论文进行了功能性珍珠共混纤维素纤维针织内衣面料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针织内衣面料的热湿舒适性评价体系;对开发的夏季吸湿排汗COOLMAX/棉双面效应针织面料进行了舒适性评价,形成了夏季针织面料的湿舒适性评价体系;对以上功能性针织面料进行液态水动态湿传递研究,并建立了神经网络预测OMMC的模型。具体工作和成果如下:首先,为了开发新型功能性针织内衣面料,研究了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产业化技术,通过粒径仪测试得到的数据,筛选了纳米级珍珠粉形成珍珠浆料进行湿法纺丝。通过对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进行的一系列功能性测试,以及产生功能的机理分析探讨,证实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具有护肤、抗紫外线、发射远红外线的功能。测试了实验用纱线的基本指标及织物的基本服用性能,通过各项实验综合比较,由于珍珠/天丝/莫代尔混纺纱线具有较理想的基本服用性能,因而具有较好的产业化前景。对珍珠共混纤维素纤维及其混纺针织面料的热湿舒适性指标进行了测试,建立了芯吸高度、透气率、透湿速率、保暖性作为聚类指标的针织内衣评价方法。通过主观实验的评分,对安静状态下、跑步运动状态下的面料舒适性进行了聚类分析,证明珍珠纤维/天丝/莫代尔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性。通过模糊综合评判对珍珠纤维纯纺及混纺针织内衣在主观实验四个不同阶段的舒适性进行了综合的评判。其次,研究了COOLMAX/棉双面效应针织面料为主的夏季运动针织面料的舒适性。选取透气率、透湿量、芯吸高度、回潮率、蒸发率、保水率六个指标做为湿舒适性能的评价指标。对主观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服装在四个实验阶段各个单项主观感觉的差异和变化规律,对九项主观感觉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热湿感觉、触感、压感三类,依据这三种分类对实验服装进行样本聚类分析,得出在四个实验阶段实验服装在热湿感觉、触感、压感方面的分类结果。对主观感觉实验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热湿因子、触觉因子和压感因子3个潜在的感觉因子,分析了因子平均值在四个阶段的变化趋势,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出单项主观感觉预测主观总体评价的预测模型方程。对所测得的客观物理性能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湿传递因子、热传递因子、气传递因子3个潜在的主因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出织物物理性能预测主观综合评价的线性模型方程。由于客观实验容易进行,而主观实验数据则较难获取,因此论文利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通过客观实验数据对夏季针织面料的第三阶段即运动阶段主观舒适性感觉进行预测,该模型有助于运动型面料开发时的服用性评价,其精度远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最后,论文研究了功能性针织面料的动态湿传递性能。通过香港理工大学液态水动态传递性能测试仪,对功能性针织面料按照液态水动态传递性能等级划分原则归为六类。通过对织物的液态水动态测试指标进行聚类,得出织物吸湿能力的最大浸湿半径MARb、表征织物扩散和干燥能力的下表面最大吸水变化速率SSb与表征液态水从织物一边传向另一边的单向传递能力的OWTC可表征液态水在织物上的动态传递过程。对客观静态实验、动态实验和主观实验热湿舒适性指标或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由于液态水动态传递综合指数OMMC能较接近地反映人体在运动时大量出汗时的湿传递情况,即与真实着装时感觉较相近。OMMC与湿舒适性主、客观综合评价结果一致性较好,因此OMMC作为湿传递性的评价指标是客观、合理的。由于影响OMMC的因素较多,因此论文建立了神经网络预测OMMC的模型。BP网络的输入向量为面料厚度、克重、回潮率、保水率、透气率、透湿率、蒸发率、芯吸高度,织物的OMMC(水分综合管理能力)作为输出向量,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947,平均误差为4.47%,预测精度理想。

二、论珍珠粉作为新型补钙剂的科学依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珍珠粉作为新型补钙剂的科学依据(论文提纲范文)

(1)山腊梅挥发油纳米乳液对根管内的清洁性研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和器械
    2.2 样本的收集分组及排除纳入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冲洗液的配制
    2.4 样本的分组和处理
        2.4.1 样本的分组
        2.4.2 样本的处理
    2.5 裁冠,纵劈牙根
    2.6 Image J软件观察根管内的碎屑百分数
    2.7 扫描电镜法观察根管内的牙本质小管开口数
    2.8 统计方法
    2.9 清洁性实验流程图
第3章 结果
    3.1 根管内碎屑百分数比较
    3.2 扫描电镜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背景
    4.2 实验方法设计
    4.3 常用冲洗液
    4.4 中草药冲洗液
    4.5 纳米乳化技术
    4.6 山腊梅挥发油纳米乳液对根管清洁型的研究效果
    4.7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根管冲洗方式及根管冲洗液的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2)贝壳粉对镉离子的吸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我国水污染概况
    1.2 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及其修复技术
        1.2.1 常见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1.2.2 常见水体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
    1.3 贝壳概况及其利用价值
        1.3.1 我国贝壳产量
        1.3.2 贝壳的性质与结构
        1.3.3 贝壳现阶段的利用价值
        1.3.4 目前国内外对贝壳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贝壳粉
        2.1.2 热改性贝壳粉
        2.1.3 试验仪器设备
    2.2 试验设计
        2.2.1 吸附时间对贝壳粉吸附Cd~(2+)的影响
        2.2.2 温度对贝壳粉吸附Cd~(~(2+))的影响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贝壳粉对溶液中Cd~(2+)吸附量的测定与计算
        2.3.2 材料样品表征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吸附时间对贝壳粉吸附Cd~(2+)的影响
    3.2 温度对贝壳粉吸附Cd~(2+)的影响
    3.3 贝壳粉对Cd~(2+)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3.4 贝壳粉对Cd~(2+)的等温吸附特性
    3.5 贝壳粉的热力学吸附研究
    3.6 贝壳粉的材料表征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3)老年女性骨密度与羧化不全骨钙素及双足静力性平衡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入选条件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收集
        2.2 骨密度的测定
        2.3 血清UCOC检测
        2.4 双足静力性平衡测定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所评估受试者的一般资料
    2 各组之间骨密度与UCOC及相关性分析
    3 不同分组之间静力性平衡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4)含海洋中药补益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含海洋中药方剂的研究概况
        1.1 含海洋中药方剂的历史渊源
        1.2 含海洋中药方剂的研究现状
        1.3 含海洋中药补益方剂述要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药方剂的研究应用
        2.1 数据挖掘分析法
        2.2 数据挖掘分析法在方剂学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及思考
        2.3 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研究的未来展望
第二部分 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的配伍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补益治疗方来源
        1.2 补益治疗方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中药的规范
        1.4 方剂主治病证规范
        1.5 补益治疗方的录入与核对
        1.6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分析
        2.2 补益治疗方中所有海洋中药的使用频次统计
        2.3 药物类别频数统计
        2.4 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的药性分析
        2.5 毒性药物频次统计
        2.6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及可视化图
        2.7 熵聚类分析
        2.8 中医主治病证
    3 讨论
        3.1 对高频海洋药物的分析
        3.2 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的组方结构分析
        3.3 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的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3.4 有毒药物分析
        3.5 关联规则结果分析
        3.6 熵聚类分析
        3.7 主治病证分析
第三部分 含海洋中药补益药膳方的用药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补益药膳方来源
        1.2 补益药膳方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补益药膳方的录入与核对
        1.4 中药的规范
        1.5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补益药膳方中最常用原料使用频次
        2.2 补益药膳方中所有海洋中药的使用频次统计
        2.3 组方所有原料的四气、五味、归经频次统计
    3 讨论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多孔复合支架材料的三维打印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骨缺损与骨修复方法
        1.2.1 自然骨的结构与成分
        1.2.2 传统骨修复方法
        1.2.3 骨组织工程
    1.3 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1.3.1 医用金属材料
        1.3.2 医用陶瓷材料
        1.3.3 复合骨修复材料
    1.4 支架材料制备方法
        1.4.1 传统支架制备方式
        1.4.2 三维打印技术
    1.5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的提出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珍珠粉/硫酸钙复合支架的三维打印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Pearl/CaSO_4复合支架的制备
        2.2.3 Pearl/CaSO_4复合支架理化性能表征
        2.2.4 Pearl/CaSO_4复合支架体外细胞实验
        2.2.5 Pearl/CaSO_4复合支架体内动物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earl/CaSO_4复合支架理化性能研究
        2.3.2 Pearl/CaSO_4复合支架体外细胞实验研究
        2.3.3 Pearl/CaSO_4复合支架体内动物实验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介孔生物玻璃/丝素蛋白复合支架的三维打印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MBG/SF复合支架的制备
        3.2.3 MBG/SF复合支架理化性能表征
        3.2.4 MBG/SF复合支架体外细胞实验
        3.2.5 MBG/SF复合支架体内动物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BG/SF复合支架结构及理化性能研究
        3.3.2 MBG/SF复合支架体外细胞实验研究
        3.3.3 MBG/SF复合支架体内动物实验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介孔生物玻璃/海藻酸钠-海藻酸钠分层支架的三维打印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MBG/SA-SA分层支架的制备
        4.2.3 MBG/SA-SA分层支架理化性能表征
        4.2.4 MBG/SA-SA分层支架药物装载及释放测试
        4.2.5 MBG/SA-SA分层支架体外细胞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BG/SA-SA分层支架结构及理化性能
        4.3.2 MBG/SA-SA分层支架药物装载及释放研究
        4.3.3 MBG/SA-SA分层支架体外细胞实验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课题结论
    5.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专利以及所获荣誉
致谢

(6)鱼胶原肽螯合钙的制备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钙与钙制剂的研究进展
        1.1.1 人体中的钙
        1.1.2 钙的摄入与吸收
        1.1.3 补钙剂的研究进展
    1.2 钙螯合物的研究
        1.2.1 螯合物的定义
        1.2.2 氨基酸螯合钙的研究进展
        1.2.3 多肽螯合钙的研究进展
    1.3 鱼类加工下脚料的开发利用
        1.3.0 鱼皮鱼骨主要成分
        1.3.1 鱼皮的利用现状
        1.3.2 鱼骨的利用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鱼骨胶原肽螯合钙的制备工艺及其优化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鱼骨胶原肽螯合钙的制备
        2.2.2 钙含量的测定
        2.2.3 氨基酸组成分析
        2.2.4 胶原肽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2.2.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2.6 扫描电镜分析
        2.2.7 数据处理与统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酶解时间
        2.3.2 酶添加量
        2.3.3 底物浓度
        2.3.4 正交试验
        2.3.5 氨基酸组成
        2.3.6 胶原肽分子量分布
        2.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3.8 电镜扫描图谱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鱼皮胶原肽螯合钙的制备及其胶原肽的特征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原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鲨鱼皮胶原蛋白的提取
        3.2.2 鲨鱼皮胶原肽的制备
        3.2.3 鲨鱼皮胶原肽螯合钙的制备
        3.2.4 罗非鱼皮胶原肽的制备
        3.2.5 罗非鱼胶原肽螯合钙的制备
        3.2.6 氨基酸组成分析
        3.2.7 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3.2.8 UPLC-Q-TOFMS/MS分析
        3.2.9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2.10 扫描电镜分析
        3.2.11 数据处理与统计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鲨鱼皮胶原肽螯合钙
        3.3.2 罗非鱼皮胶原肽螯合钙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胶原肽螯合钙的生理活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原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小鼠分组与灌胃
        4.2.2 小鼠体重的测定
        4.2.3 小鼠代谢实验
        4.2.4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4.2.5 股骨指标测定
        4.2.6 羟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4.2.7 数据处理与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小鼠体重变化
        4.3.2 小鼠钙代谢变化
        4.3.3 小鼠血清中钙、磷及碱性磷酸酶含量的变化
        4.3.4 小鼠股骨指标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乳清蛋白源钙螯合肽的制备、分离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乳清蛋白研究概况
    1.2 生物活性肽
        1.2.1 肽和生物活性肽
        1.2.2 生物活性肽的分类
        1.2.3 生物活性肽研究和应用现状
    1.3 乳清蛋白生物活性肽
        1.3.1 乳清蛋白抗氧化肽
        1.3.2 乳清蛋白ACE抑制肽
        1.3.3 乳清蛋白降胆固醇肽
        1.3.4 乳清蛋白肽其他生物活性
    1.4 膳食补钙剂/产品的研究现状
        1.4.1 钙的生理活性
        1.4.2 补钙产品应用现状
    1.5 多肽钙螯合物研究进展
    1.6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6.1 研究目的意义
        1.6.2 创新点
第二章 乳清蛋白复合酶解条件优化及水解度与钙螯合能力关系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最适蛋白酶的选择
        2.2.2 酶解条件的筛选
        2.2.3 水解度对乳清蛋白多肽钙螯合能力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乳清蛋白肽-钙螯合物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与结构表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螯合条件单因素试验
        3.2.2 螯合条件响应面分析试验
        3.2.3 乳清蛋白肽-钙螯合物理化性质研究
        3.2.4 乳清蛋白肽-钙螯合物结构表征
        3.2.5 乳清蛋白肽-钙螯合物生物活性测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异性钙螯合肽的分离纯化与表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WPH-1组分的纯化及表征
        4.2.2 WPH-2a和WPH-2b组分的纯化及表征
        4.2.3 WPH-3组分的纯化及表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异性钙螯合肽与钙螯合机理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1.3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EG与钙离子螯合机理研究
        5.2.2 FD与钙离子螯合机理研究
        5.2.3 GY与钙离子螯合机理研究
        5.2.4 YDT与钙离子螯合机理研究
        5.2.5 量子化学计算
        5.2.6 讨论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牡蛎壳组成特性及其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牡蛎生产和牡蛎壳对环境影响概况
        1.1 牡蛎的生产概况
        1.1.1 世界牡蛎养殖概况
        1.1.2 中国牡蛎养殖概况
        1.1.3 我省牡蛎的加工及废弃牡蛎壳利用情况
        1.2 牡蛎壳对环境影响特点
        1.2.1 污染严重、危害大
        1.2.2 数量众多、分布广
        1.2.3 处理成本高、占地面积大
    2 牡蛎壳成分、结构及性能研究进展
        2.1 牡蛎壳的成分研究
        2.1.1 无机成分
        2.1.2 有机成分
        2.2 牡蛎壳的结构
        2.3 牡蛎壳的性能研究
        2.3.1 牡蛎壳的抗菌性能
        2.3.2 牡蛎壳的吸附性
    3 牡蛎壳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3.1 医药领域
        3.1.1 在传统医药中的应用
        3.1.2 在补钙剂开发领域的应用
        3.1.3 作为药物载体
        3.1.4 人工骨材料
        3.2 食品保鲜加工领域
        3.3 农业、水产领域
        3.3.1 土壤调节剂
        3.3.2 缓释肥料的载体
        3.3.3 饲料添加剂
        3.3.4 水产养殖的基质
        3.4 环境保护领域
        3.3.1 除磷
        3.3.2 除重金属
        3.3.3 脱色
        3.3.4 脱硫
        3.5 建材领域
        3.6 其他领域
    4 超微粉碎技术在贝壳类产品加工中应用研究进展
        4.1 超微粉碎技术
        4.2 超微粉碎技术的分类
        4.3 超微粉碎技术在牡蛎壳粉加工中的应用
    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5.1 立题依据
        5.2 研究内容
        5.3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牡蛎壳主要成分及特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主要成分分析
        2.1.1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牡蛎壳微量元素测定
        2.1.2 牡蛎壳钙、磷、汞元素测定
        2.1.3 牡蛎壳氨基酸测定
        2.1.4 牡蛎壳的XRD测定
        2.1.5 牡蛎壳的红外测定
        2.1.6 牡蛎壳热稳定性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牡蛎壳钙、磷含量测定
        3.2 牡蛎壳粉微量元素测定
        3.3 牡蛎壳粉重金属元素测定结果
        3.4 牡蛎壳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3.5 牡蛎壳的物相结构测定
        3.6 牡蛎壳粉红外图谱
        3.7 牡蛎壳粉形貌特征
        3.8 牡蛎壳中热稳定性测定
    4 结论
第三章 牡蛎壳超微粉碎工艺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指标测定
        2.2 牡蛎壳高频振动粉碎工艺的确定
        2.2.1 牡蛎壳高频振动超微粉碎的工艺流程
        2.2.2 单因素实验确定高频振动超微粉生产工艺影响因素
        2.2.3 正交试验法优选高频振动超微粉生产工艺
        2.3 牡蛎壳湿法球磨超微粉碎工艺研究
        2.3.1 牡蛎壳湿法球磨粉碎工艺流程
        2.3.2 单因素实验确定湿法球磨超微粉碎生产工艺影响因素
        2.3.3 正交试验法优选牡蛎壳湿法球磨超微粉碎生产工艺
    3 结果与讨论
        3.1 牡蛎壳高频振动粉碎工艺优化
        3.1.1 牡蛎壳含水量对高频振动粉碎效果的影响
        3.1.2 牡蛎壳物料填充率对粉碎效果的影响
        3.1.3 牡蛎壳粉碎时间对粉碎效果的影响
        3.2 牡蛎壳湿法球磨粉碎工艺优化
        3.2.1 湿法球磨时间对粉碎效果的影响
        3.2.2 料水比对湿法球磨粉碎效果的影响
        3.2.3 牡蛎壳物料填充率对湿法粉碎效果的影响
        3.2.4 正交试验优选湿法球磨粉碎工艺
        3.3 不加工方式的牡蛎壳成分对比
    4 结论
第四章 牡蛎壳粉抑菌作用研究
    1 材料、仪器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无菌牡蛎壳粉的制备
        1.3.2 牡蛎壳粉水提物的制备
        1.3.3 菌种活化及菌悬液的制备
        1.3.4 含菌平板的制备
        1.3.5 培养条件
        1.3.6 滤纸片的制备
        1.3.7 堆叠抑菌试验
        1.3.8 牡蛎壳粉水提物抑菌试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牡蛎壳粉对细菌的抑菌效果
        2.2 牡蛎壳粉对霉菌的抑制效果
        2.3 牡蛎壳粉水提物的对细菌的抑菌效果
        2.4 牡蛎壳粉水提取物的对霉菌的抑菌效果
    3 结论
第五章 牡蛎壳粉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
    5.1 牡蛎壳粉对泡菜自然发酵过程的影响研究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讨论
        5.1.2.1 牡蛎壳粉不同添加量对泡菜发酵过程中pH的影响
        5.1.2.2 牡蛎壳粉不同添加量对泡菜发酵过程中总酸的影响
        5.1.2.3 牡蛎壳粉不同添加量对泡菜发酵过程中菌落总数的影响
        5.1.2.4 牡蛎壳粉不同添加量对泡菜品质的影响
        5.1.3 结论
    5.2 牡蛎壳粉在桔子汁发酵过程中降酸作用
        5.2.1 材料与方法
        5.2.1.1 实验材料
        5.2.1.2 实验仪器
        5.2.1.3 实验方法
        5.2.2 结果与讨论
        5.2.2.1 牡蛎壳粉对桔子汁发酵过程中糖度的影响
        5.2.2.2 牡蛎壳粉对桔子汁发酵过程中酸度的影响
        5.2.2.3 牡蛎壳粉对桔子汁发酵过程中pH的影响
        5.2.2.4 牡蛎壳粉对桔子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影响
        5.2.2.5 牡蛎壳粉对桔子汁果酒中酒精含量影响
        5.2.2.6 牡蛎壳粉对桔子汁澄清度影响
        5.2.3 结论
    5.3 魔芋凝胶生产工艺及复合凝固剂研究
        5.3.1 材料与方法
        5.3.1.1 材料
        5.3.1.2 试剂
        5.3.1.3 仪器设备
        5.3.1.4 方法
        5.3.2 结果与讨论
        5.3.2.1 不同碳酸钠用量对魔芋凝胶品质的影响
        5.3.2.2 不同改性牡蛎壳粉用量对魔芋凝胶品质的影响
        5.3.2.3 复合凝固剂的研究
        5.3.2.4 采用不同凝固剂的魔芋凝胶红外图谱对比
        5.3.3 结论
第六章 牡蛎壳的吸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
    6.1 牡蛎壳吸附乙烯性能及在香蕉保鲜中的应用
        6.1.1 材料和方法
        6.1.1.1 材料
        6.1.1.2 主要试剂
        6.1.1.3 试验设备
        6.1.1.4 试验方法
        6.1.2 结果与讨论
        6.1.2.1 牡蛎壳粉对乙烯吸附的影响
        6.1.2.2 牡蛎壳粉对香蕉保鲜的影响
        6.1.3 结论
    6.2 改性牡蛎壳对甲基橙的吸附研究
        6.2.1 实验部分
        6.2.1.1 主要仪器、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6.2.1.2 牡蛎壳预处理
        6.2.1.3 甲基橙标准曲线的绘制
        6.2.1.4 实验方法
        6.2.2 结果与讨论
        6.2.2.1 吸附条件的选择
        6.2.2.2 吸附等温线
        6.2.2.3 热力学吸附的研究
        6.2.2.4 动力学吸附的研究
        6.2.2.5 牡蛎壳的红外表征
        6.2.3 工厂印染废水的处理
        6.2.4 结论
    6.3 改性牡蛎壳粉吸附剂吸附Cr~(3+)的研究
        6.3.1. 实验部分
        6.3.1.1 主要仪器、试剂
        6.3.1.2 牡蛎壳的预处理
        6.3.1.3 标准曲线的绘制
        6.3.1.4 吸附实验
        6.3.2 结果与讨论
        6.3.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6.3.2.2 吸附条件的确定
        6.3.2.2.1 溶液pH值的影响
        6.3.2.2.2 初始质量浓度的影响
        6.3.2.2.3 吸附时间的影响
        6.3.2.2.4 吸附温度的影响
        6.3.2.3 改性牡蛎壳粉吸附剂对三价铬的静态吸附等温线
        6.3.2.4 改性牡蛎壳粉吸附剂吸附三价铬的热力学性质
        6.3.2.5 改性牡蛎壳粉吸附剂吸附三价铬的动力学性质
        6.3.2.5.1 吸附动力学模型
        6.3.2.5.2 吸附机理
        6.3.2.6 吸附三价铬前后改性牡蛎壳粉吸附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6.3.2.7 含铬废水的处理
        6.3.3 结论
    6.4 牡蛎壳在燃煤固硫中的应用研究
        6.4.1 实验部分
        6.4.1.1 实验方案
        6.4.1.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6.4.1.3 实验装置设计
        6.4.1.4 实验试剂的配置
        6.4.1.5 标准曲线的绘制
        6.4.1.6 固硫效果的评价方法
        6.4.2 结果与讨论
        6.4.2.1 煤中硫含量的测定
        6.4.2.2 碳酸钙作为固硫剂的固硫条件优化
        6.4.2.3 牡蛎壳粉作为固硫剂的固硫条件优化
        6.4.2.4 牡蛎壳与碳酸钙固硫效率比较与分析
        6.4.2.5 牡蛎壳与碳酸钙固硫后废渣的XRD分析
        6.4.2.6 牡蛎壳粉脱硫小试
        6.4.3 结论
    6.5 牡蛎壳综合利用技术应用
        6.5.1 牡蛎壳综合利用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6.5.2 牡蛎壳综合利用技术单级应用效益分析
        6.5.3 牡蛎壳综合利用技术多级应用思路
第七章 全文总结
    1 本研究结论
    2 本研究创新点
    3 本研究还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9)水溶性珍珠粉和珍珠层粉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珍珠及珍珠粉
        1.1.2 珍珠层粉
    1.2 珍珠粉及珍珠层粉的应用
        1.2.1 外用珍珠粉的应用
        1.2.2 内服珍珠粉的应用
    1.3 珍珠层粉的主要成分及与珍珠粉的区别
        1.3.1 珍珠层粉的主要成分
        1.3.2 珍珠层粉与珍珠粉的成分比较
    1.4 水溶性珍珠粉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第2章 试验内容和方法
    2.1 试验药品与仪器
        2.1.1 试验药品
        2.1.2 试验仪器
    2.2 试验原理
        2.2.1 酸解反应原理
        2.2.2 微波加热原理
        2.2.3 高压化学原理
        2.2.4 红外光谱仪测试原理
        2.2.5 SEM 测定原理
        2.2.6 氨基酸层析原理
        2.2.7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原理
    2.3 试验方案
        2.3.1 原料的红外光谱测定
        2.3.2 制备水溶性珍珠粉
        2.3.3 制备水溶性珍珠层粉
        2.3.4 氨基酸硅胶板上的层析试验
        2.3.5 产品的红外光谱测定
        2.3.6 样品的SEM 测定及能谱分析
        2.3.7 样品的原子吸收测定
        2.3.8 样品溶解度测定
第3章 微波法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微波法制备的水溶性珍珠粉
        3.1.1 红外分析
        3.1.2 含钙量的检测
        3.1.3 氨基酸的测定
        3.1.4 形貌分析
    3.2 微波法制备的水溶性珍珠层粉
        3.2.1 红外分析
        3.2.2 含钙量的检测
        3.2.3 氨基酸的测定
        3.2.4 形貌分析
    3.3 水溶性珍珠粉的产品与水溶性珍珠层粉的产品的讨论
        3.3.1 红外分析
        3.3.2 含钙量的检测
        3.3.3 形貌分析
    3.4 水溶性珍珠粉和珍珠层粉与在售产品的红外光谱比较
    3.5 不同加热方法下工艺产品的比较
        3.5.1 红外分析
        3.5.2 形貌分析
        3.5.3 氨基酸的测定
    3.6 工艺条件的讨论
第4章 高压法试验结果与分析及溶解度研究
    4.1 高压法制备的水溶性珍珠层粉
        4.1.1 红外分析
        4.1.2 含钙量的测定
        4.1.3 产品层析法分析
        4.1.4 形貌分析
    4.2 高压法制备的水溶性珍珠粉
        4.2.1 红外分析
        4.2.2 含钙量测定
        4.2.3 氨基酸测定
        4.2.4 形貌分析
    4.3 高压法与微波法制备水溶性珍珠粉的红外光谱对比
    4.4 单因素对水溶性珍珠层粉和珍珠粉制备的影响及分析
        4.4.1 温度对水溶性珍珠层粉和珍珠粉制备的影响及分析
        4.4.2 高压时间对水溶性珍珠层粉和珍珠粉制备的影响及分析
    4.5 水溶性珍珠粉和珍珠层粉溶解度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新型功能针织面料的舒适性评价及湿传递性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2 文献综述
    2.1 服装舒适性研究
        2.1.1 服装舒适性的概念界定
        2.1.2 服装舒适性的理论发展
    2.2 服装热湿舒适性概述
        2.2.1 服装热湿传递机理
        2.2.2 服装热湿舒适性的评价方法及研究进展
        2.2.3 人体和服装的瞬时热量交换
        2.2.4 织物动态热湿传递研究
    2.3 服用面料的舒适性研究
        2.3.1 新型功能面料的开发
        2.3.2 服用面料的舒适性研究进展
    2.4 内衣舒适性研究现状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3 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的产业化研发
    3.1 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构成机
        3.1.1 珍珠的成份与功效
        3.1.2 纳米级珍珠粉的效应
        3.1.3 粘胶纤维的定义和性质
    3.2 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生产方法
        3.2.1 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方法概述
        3.2.2 纳米级珍珠微粒的粒径测试
    3.3 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表面状态测试
        3.3.1 扫描探针显微镜对纤维表面状态的测试
        3.3.2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分析
    3.4 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功能性测试
        3.4.1 氨基酸含量测试
        3.4.2 抗紫外线功能测试与分析
        3.4.3 远红外发射功能
    3.5 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针织面料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3.5.1 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实验纱线物理机械性能分析
        3.5.2 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实验面料的编织及服用性测试
        3.5.3 珍珠共混纤维素纤维纱线及织物基本性能测试结果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4 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针织面料的热湿舒适性分析
    4.1 客观实验原理与结果讨论
        4.1.1 保温性测试
        4.1.2 透气性测试
        4.1.3 透湿性测试
        4.1.4 导湿性测试
    4.2 客观实验的样本聚类分析
        4.2.1 聚类原理
        4.2.2 聚类结果
    4.3 基于客观实验的热湿舒适性综合评价
        4.3.1 灰色系统理论及算法
        4.3.2 灰色聚类过程及结果讨论
    4.4 主观实验方案与流程
        4.4.1 试样准备
        4.4.2 实验方案与流程
    4.5 主观实验数据分析
        4.5.1 主观评价一致性分析
        4.5.2 聚类分析
        4.5.3 多重比较检验
        4.5.4 模糊综合评价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5 夏季运动针织面料的舒适性评价及预测
    5.1 实验面料介绍
        5.1.1 COOLMAX/棉双面效应针织面料
        5.1.2 市场常用夏季针织面料的选用
    5.2 常规性能实验方案及数据分析
        5.2.1 保温性实验
        5.2.2 接触冷感实验
        5.2.3 透气性实验
        5.2.4 透湿性实验
        5.2.5 导湿性实验
        5.2.6 回潮率实验
        5.2.7 蒸发率实验
        5.2.8 保水率实验
    5.3 基于静态常规实验的热湿舒适性综合评定
        5.3.1 灰色聚类过程
        5.3.2 织物湿舒适性综合评价
        5.3.3 织物热湿舒适性综合评价
        5.3.4 相关性分析
    5.4 主观实验及数据分析
        5.4.1 主观实验设计
        5.4.2 实验服装主观感觉聚类分析结果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6 夏季运动针织面料舒适性预测模型的建立
    6.1 基于多元回归的主观总体评价预测模型的建立
        6.1.1 数据分析方法
        6.1.2 单项主观感觉预测主观总体评价模型的建立
        6.1.3 织物物理性能预测主观总体评价模型的建立
    6.2 基于MATLAB的BP神经网络的织物主观总体评价预测
        6.2.1 人工神经网络和MATLAB概述
        6.2.2 BP神经网络的设计及其算法
        6.2.3 基于MATLAB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7 功能针织面料的动态湿传递性能分析与预测
    7.1 织物动态湿传递性能实验设计
        7.1.1 MMT方法介绍
        7.1.2 测试指标与定义
        7.1.3 实验装置与试样的制备
        7.1.4 MMT操作程序与数据获取
    7.2 织物动态湿舒适性实验结果
        7.2.1 几类典型曲线特征分析
        7.2.2 测试指标聚类分析
    7.3 客观静态、动态及主观实验热湿指标相关性分析
        7.3.1 客观静态与客观动态实验热湿指标相关性分析
        7.3.2 客观动态实验与主观实验湿感觉因子相关性分析
        7.3.3 客观动态实验与湿舒适主、客观综合评价分析
    7.4 基于MATLAB的织物液态水动态传递综合指数的预测
        7.4.1 数据预处理与网络训练
        7.4.2 模型的验证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粒径测试数据
附录2 珍珠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实验面料照片
附录3 主观舒适性评价实验问卷
附录4 主观评价实验数据
附录5 珍珠纤维面料主观感觉的多重比较结果
附录6 珍珠纤维面料主观评价不同阶段的权值系数表
附录7 实验面料照片(夏季运动针织面料)
附录8 COOLMAX7棉双面效应针织面料物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附录9 夏季功能针织面料的主观实验数据
附录10 夏季功能针织面料预测模型的原始数据
附录11 疏水面料与渗水面料的MMT测试结果
附录12 液态水动态传递性能指标的测试结果
附录13 针织面料动态湿传递性能预测模型的原始数据
附录14 专家评分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其他会议宣讲并收录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专利
获奖
致谢

四、论珍珠粉作为新型补钙剂的科学依据(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腊梅挥发油纳米乳液对根管内的清洁性研究评价[D]. 关童. 南昌大学, 2021(01)
  • [2]贝壳粉对镉离子的吸附机理研究[D]. 王沛文.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3]老年女性骨密度与羧化不全骨钙素及双足静力性平衡的相关性分析[D]. 栾晓琳. 青岛大学, 2018(03)
  • [4]含海洋中药补益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D]. 童远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多孔复合支架材料的三维打印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杜晓宇. 上海理工大学, 2018(05)
  • [6]鱼胶原肽螯合钙的制备和应用研究[D]. 张萌. 集美大学, 2015(05)
  • [7]乳清蛋白源钙螯合肽的制备、分离及作用机理研究[D]. 赵立娜.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8]牡蛎壳组成特性及其综合利用研究[D]. 陈文韬.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5)
  • [9]水溶性珍珠粉和珍珠层粉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 孙景涛. 燕山大学, 2011(01)
  • [10]基于新型功能针织面料的舒适性评价及湿传递性能预测[D]. 李敏. 东华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论珍珠粉作为新型钙补充剂的科学依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