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元时代的多元标准——中国画评论标准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何兆容[1](2019)在《当代山水画价值观念的变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水画发展到当代,因受到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影响而发生诸多改变,本文通过阐述其在各方面的改变,说明其价值观念的变革。第一章阐述了传统山水画审美观受传统哲学思想影响深远,当代山水画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其审美表现更加广泛,通过传统与现代的对比,证明山水画在审美观念上发生了改变。第二章通过阐述山水画不同时期表现的题材不同,说明其题材范围在以往的基础之上更为宽泛;内容上注重关注现实生活中景象的表现,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第三章阐述了山水画在表现形式上融入西画中的色彩和光影元素,并在散点透视的观察方式之基础上融合了焦点透视,笔墨用线上也渐有弱化的倾向,并说明其弱化的原因。种种方面的改变,证明山水画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些改变一方面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受西画写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文艺方针的指导思想明确指出艺术要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现实,要求艺术家们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创作对象;此外,工业文明的到来、科技的进步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都市文化信息和图像资源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动摇了传统审美的根基,比较固定的创作团体被打散,失去了相对稳定的创作环境。种种因素都加速了山水画的变革,集中反映了山水画在这几十年来的发展境遇和变化,为山水画审美领域的深化扩展和艺术手段的丰富完善带来重要契机,揭示了其价值观念在这几十年的变革。这些改变使我们逐渐明晰,传统山水画价值观念与现当代山水画有较大差别。其一,传统山水画追求归隐的田园生活;其二,传统山水画强调的是抒情达意,是文人画家们抒发情感的载体;其三,传统山水画注重“天人合一”的观念,突出个体的精神在自然中的表现。而当代的山水画艺术追求,首先偏重于入世、观赏、参与乃至表达现实感受的山水;其次,注重强化人对自然的主宰,突出人在自然中的作用;最后,当代山水家更为在意的是表现自身的个性,创造出独具个性和个人精神的作品。这些价值观念的改变,不仅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更是革新了山水画的创作形式和观念。山水画在变革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对精神性和情感寄托的遗失,对传统经典笔墨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正确的认识,这些问题都是应当被重视的,对此,山水画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多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王希[2](2015)在《中国工笔画评价标准体系的探究与建构—重绘画性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着力从绘画性本体视角对中国工笔画评价标准体系进行探究与开创性建构。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三大环节。第一部分为概念定义环节。在传统与现当代语境下对工笔画及相关概念进行正名,明晰工笔画根本属性以及相关层面范畴的限定。第二、三部分为逻辑立场定位环节。第二部分,从对历代传统中国画品评类着述的建构者身份、动机以及品评立场的剖析,明晰当代工笔画评判标准体系的体例。通过对历代传统中国画品评标准中气韵评判的阐述,对其内在逻辑立场进行本质辨析。第三部分,通过全球视域下中国画评价标准的立场转换与问题提出,确立当代工笔画评价标准体系的艺术性建构立场与层面维度的预设。第四、五部分是体系的建构环节。第四部分,通过对历代核心文艺精神主导下的中国传统工笔画形式本体层面的剖析,对中国传统工笔画本体评判标准的层面、维度进行建构。第五部分,在古人的中国画评判标准以及刘新华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全球视域下当代工笔画的发展现状,建构了由文化界境层、艺术道技层两个部分组成的中国工笔画评价标准体系的体例建构。另外,以此评价标准对当代工笔画发展方向上的问题进行了本质评判与导引。
胡君[3](2009)在《多元时代的多元标准——中国画评论标准之我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以来的中国画革新,由于融入诸多西画因素,形态面貌发生多种变异、甚至渐渐模糊国画作为画种的边界。这一趋势至今仍在发展中——如果边界消失,中国画也就名存实亡了。对多元的中国画现实,必须进行适当的分类研究,否则,批评界就无法在中国画问题上形成的话,批评本身也无法精细化、深入和升华。分类已具有迫切的、实质上的方法论意义。我们面对的中国画现实,是结构模式与形式语言的多元化。这一现实意味着,批评家已无法用同一标准对中国画进行普遍性的解释。因此应该把中国画的理论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确立新的品评标准而引导中国画的创作。
贾飞[4](2005)在《中西方人物绘画线性造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中国传统人物画发展轨迹的追溯和当代优秀艺术创作成果的赏析,得出现代中国人物画创作与探索,基本都是围绕中国传统笔墨精神和西方现代造型手段的接触交流与碰撞互补而展开的。在新的时代,新的艺术观念环境下所应坚持的“艺术精神”对于我们今后在中国画创作中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基础,对传统和现代视野下中西方人物绘画的线性造型的诸种形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比较,进而论述当代中西方人物绘画作品中的线性造型特征,并从中国人物画实际出发,谈到了新时期艺术环境下如何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资源,建立我们“自己”的审美标准,坚持“和而不同”的正确观点,用理性和实践去展现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主张,使其理论转化为我们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手段。
林木[5](2004)在《多元时代的多元标准——中国画评论标准之我见》文中研究说明 要谈中国画评论之标准,首先可能得把要评论的对象搞清楚。当前画坛评论有个毛病,评论标准不一定来自评论对象,而是来自一些与现实脱节的概念。殊不知,绘画评论是对绘画而言的,得先有绘画,再有评论的标准。中国第一部研究绘画标准的着作,是南齐时期谢赫的《画品》。但在《画品》之前,中国人已画了——如从彩陶纹饰算起——四千多年的画了。所以,要谈今天中国画的标准,还得先看看今天中国画有哪些类型。一、当代中国画类型当代中国画随着改革开放的局面的出现,也呈现出多元并存
二、多元时代的多元标准——中国画评论标准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元时代的多元标准——中国画评论标准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山水画价值观念的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理论价值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1章 山水画审美观念的改变 |
1.1 传统哲学思想影响下的山水画审美观念 |
1.1.1 儒家思想 |
1.1.2 禅宗思想 |
1.1.3 道家思想 |
1.1.4 哲学思想影响下的“观看”观念 |
1.2.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山水画审美表现 |
1.2.1 个性化的图式 |
1.2.2 讲究构成 |
1.2.3 审美感官化 |
1.2.4 超现实时空表达 |
1.2.5 抽象化符号 |
第2章 山水画题材、内容之变 |
2.1 多种题材的出现 |
2.1.1 五十——八十年代的几种类型 |
2.1.2 八十年代以后的新山河 |
2.2 内容的多元化 |
2.2.1 都市山水 |
2.2.2 景观山水 |
2.2.3 乡土主题 |
第3章 山水画表现形式之变 |
3.1 中西表现方式的融合 |
3.1.1 焦点透视的介入 |
3.1.2 光影、色彩的融入 |
3.2 线条的弱化趋势 |
3.2.1 线的弱化表现 |
3.2.2 线弱化的原因 |
第4章 山水画价值观念变革的原因 |
4.1 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 |
4.2 现实主义文艺方针的指导 |
4.3 时代发展的需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中国工笔画评价标准体系的探究与建构—重绘画性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现状 |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创新之处与方法 |
第二章 关于工笔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与建构 |
2.1 当代关于工笔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
2.1.1 当代五个不同维度下对工笔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
2.1.2 在五种言论基础上对工笔及其相关概念的初步阐发 |
2.2 传统关于工笔及其相关概念的追根溯源与问题的厘清 |
2.2.1 关于工的风格论 |
2.2.2 关于工的格调论 |
2.2.3 关于工的创作态度论以及创作思维论 |
2.3 当代工笔画及其相关概念的建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历代传统中国画品评标准的核心精神脉络以及建构动机探析 |
3.1 历代传统中国画品评类着述的建构者身份、动机以及品评立场 |
3.1.1 关于传统中国画品评着述的两个关键理路 |
3.1.2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的体例及其“六法”品评标准的重要性 |
3.1.3 传统中国画品评类着述的建构者身份、动机以及品评立场 |
3.2 历代传统中国画品评标准的气韵评判阐述角度以及核心精神脉络 |
3.2.1 从作品形神角度进行的气韵评判 |
3.2.2 从作品神形角度进行的气韵评判 |
3.2.3 从画家品格、才性角度进行的气韵评判 |
3.2.4 从作品笔墨、格调角度进行的气韵评判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对中国工笔画本体评价标准建构维度的探析——传统文艺精神主导下的形式本体层的探析与建构 |
4.1 传统文艺精神中主导工笔画本体发展的核心文艺精神概念 |
4.2 形神观主导下的魏晋至唐代工笔画形式语言的发展与初步成熟 |
4.2.1 形神观的阐述——形似与气韵的关系 |
4.2.2 形神观指导下的魏晋至唐代工笔画作品形式本体要素的剖析 |
4.2.3 本节小结 |
4.3 在意理观深入完善下的(五代)宋代工笔画本体发展的高度成熟 |
4.3.1 意理观的阐述——对形神观的深入完善 |
4.3.2 意理观深入完善下的(五代)宋代工笔画作品形式本体要素的剖析 |
4.3.3 本节小结 |
4.4 写意观、格调观、笔墨观主导下的传统工笔画形式语言的转型与问题的生成 |
4.4.1 写意观、格调观、笔墨观对图形观主导地位的颠覆 |
4.4.2 写意观、格调观、笔墨观主导下的元明清代工笔画作品形式本体要素的剖析 |
4.4.3 本节小结 |
4.5 传统工笔画本体评价标准的建构以及对当代工笔画本体发展方向的探析 |
4.5.1 传统工笔画本体发展成熟的脉络 |
4.5.2 当代工笔画本体发展方向的探析 |
4.5.3 传统工笔画本体评价标准的建构层面与维度构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球视域下的中国画评价标准的建构立场的转换以及维度拓展 |
5.1 民国、新中国时期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画评价标准——政治性的先导地位 |
5.1.1 民国时期中国画发展的三种倾向及其产生的根本立场 |
5.1.2 新中国时期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画评价标准以及题材上的全面政治化 |
5.1.3 政治性逐渐强化下的民国、新中国工笔画的发展与问题 |
5.2 现当代中国画评价标准的建构立场的问题与维度拓展 |
5.2.1 现当代中国画发展上的艺术性地位的回归倾向与多维态势 |
5.2.2 现当代中国画评价标准的立场与问题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当代工笔画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完善与对当代工笔画发展现状的评判导引 |
6.1 关于当代工笔画评价标准体系的体例建构以及两点说明 |
6.2 关于当代工笔画评价标准体系体例中文化界境层设置原由及其维度建构 |
6.3 关于当代工笔画评价标准体系体例中艺术道技层的完善与对当代工笔画新发展的导引评判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部分绘画创作 |
致谢 |
(4)中西方人物绘画线性造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引言 |
一、中国人物画的线性造型 |
(一) 线条与线性的释义 |
(二) 传统中国画人物画的线性造型的分析 |
(1) 中国画线性造型中关于“写”的简析 |
(2) 中国画线性造型中的意象表现 |
(3) 线的借鉴 |
二、西方人物绘画的线性造型 |
(一) 西方人物绘画线性造型的分析 |
(二) 西方人物画造型的诸种形态与线性造型的联系 |
(三) 中西方人物画作品中线性造型比较 |
三、中国现代人物绘画创作中线性造型的实践与应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多元时代的多元标准——中国画评论标准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中国画类型 |
(一)传统开拓发展型: |
(二)写实水墨型: |
(三)表现水墨型: |
(四)工笔重彩型: |
(五)借鉴日本画风型: |
(六)重东方神韵而形式系统再造型: |
(七)强化形式语言本体表现型: |
(八)实验水墨: |
二、多元与统一的品评标准 |
四、多元时代的多元标准——中国画评论标准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山水画价值观念的变革[D]. 何兆容.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2]中国工笔画评价标准体系的探究与建构—重绘画性视角[D]. 王希. 天津大学, 2015(08)
- [3]多元时代的多元标准——中国画评论标准之我见[A]. 胡君. 黑龙江省绥化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9
- [4]中西方人物绘画线性造型研究[D]. 贾飞. 东北师范大学, 2005(04)
- [5]多元时代的多元标准——中国画评论标准之我见[J]. 林木. 国画家,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