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昌平地震台TJ-1体积钻孔应变仪潮汐参数动态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利军,张波[1](2015)在《昌平地震台体应变观测震前短临异常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昌平地震台体应变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在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5.1级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体应变资料均有较明显的前兆异常反应,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和特征。对异常现象汇总,并进行力学探讨。指出,在对气压、水位等干扰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体应变观测出现应变固体潮畸变,并在畸变过程中连续多次出现张性、压性突变和高频成分增多等异常现象,可作为地震短临预测的指标。
白金朋[2](2013)在《高精度体积式钻孔应变仪及其观测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地壳应力的状态变化是引起褶皱、断裂及地震等地表变形及破坏发生的根本因素,发生在地壳表面的各种地质灾害都与地应力的作用息息相关。钻孔应变观测是将观测仪器安装在钻孔下数十米至数百米的基岩中精确的观测地层内部应力-应变状态变化,以研究分析应变异常与地质灾害的关系,这种技术是研究地壳应力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地震前兆观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积式钻孔应变观测仪力学原理简明清楚,具有良好的高频特性与高灵敏度,仪器受地面观测干扰因素小,易于取得较为可靠的观测资料,在全球的应变观测仪数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本文研究了液压式高精度体应变仪的研制过程,开展了仪器安装孔地应力绝对测量的研究工作,同时通过资料收集,研究了体应变仪观测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体应变映震能力和研究了体应变曲线的同震前兆异常,经过近两年的学习与研究,取得了以下初步进展和认识:1.TY系列高精度体积式钻孔应变仪易于装配、运输与安装,系统稳定,使用寿命长。观测精度优于1×1011ε,不作调零时,系统的动态范围达±2×101以上,超过±86dB。2.介绍了高精度体应变仪的力学、电学及其关系设计,对比分析研究了TY系列体应变仪的数据采集、放大电路、通信方式、数据传输技术压力传感器、电磁阀等仪器研制过程中选用的技术与设备:通过模拟试验,验证了该型号体应变仪的密封性和耐压性达到1000m深度安装要求,并提出了高精度体应变仪的选址规范、安装钻孔技术指标、仪器安装流程规范,研制了仪器安装过程中的水泥投放器。3.深孔空心包体地应力测量仪可用于深孔体应变仪器安装地点的应力解除测量,该仪器是一种将应变仪、应力计、电子罗盘、压力传感器、温度计等集成于一体的无电缆微型探头,该仪器不破坏所测点位钻孔环境,不影响后续仪器安装及应变观测,使用该仪器在张江应变观测孔进行了地应力测量,结果表明张江观测孔365m处地应力水平最大主应力为8.5~9.0MPa,方向为93°~96°即近EW向,与附近震源机制解获得结果基本一致。4.研究了体积式钻孔应变仪的观测影响因素。得到了体积式应变观测的固体潮公式,固体潮汐是体应变日波、半日波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给出了钻孔体应变观测影响的气压干扰模型,推导了应变气压干扰公式及气压系数公式。降雨通过大地负载效应渗入岩体孔隙中,引起孔隙压力增加导致地壳应变变化,降雨和水位变化对体应变的影响与应变观测台站所处地区裂隙发育情况息息相关,水位变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岩体应变才会发生相应变化。5.TY系列体应变仪能清晰观测到1600格值(单位)的应变固体潮,精度优于1011ε。推导了山丹体应变仪观测台站的映震能力公式以及该台站震级与应变地震波、震中距的关系式,根据该关系式可通过应变地震波最大振幅和震中距来求地震震级,计算表明山丹体应变观测台站能够记录到地球上任意位置Ms6.5级以上的地震。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和日本本州9.0级地震同震应变异常,山丹台站记录到了汶川地震明显的同震应变阶跃,而代家坝台站记录到的日本本州东海岸9.0级地震体应变异常曲线中却没有以往大震都有的应变阶跃异常,这可能是由地震发震机理不同造成的;同时日本大地震引起了代家坝观测台站固体潮日漂趋势的下凹异常。山丹和代家坝体应变台站都记录到了地震引起的周期为600~1200s的地球自由震荡。
吕健[3](2012)在《基于大地测量数据对青藏高原地区现今地壳形变的分析》文中指出青藏高原地区是中国地壳运动和变形最剧烈,也是研究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变形和板块内部地震孕育的理想地区的地区之一。同时,青藏高原地区还是中国大陆地震发生最频繁,地震强度最大的地区。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GPS为代表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陆态网络的逐步完善,使我们可以获取了中国大陆整体及块体和断层局部的现今运动学特征。由于大地测量观测为我们提供了全球及区域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壳运动和形变的精确观测信息,所以将GPS研究结果和地球物理、地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地壳和地球内部的运动、演化过程成为可能。本文采用经过模型改进的二维有限单元方法,在弹性介质条件下,对青藏高原地区的运动与变形特征进行初步研究。最后将钻孔应变和GPS的应变时间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并初步分析异同的原因。论文得到了以下认识和结论:1.青藏高原地区在受到印度板块的持续北向运动推挤运动下产生了多处应变率集中区,主要有羌塘与巴颜喀拉地块边界带、川滇菱形地块区周边、西北西昆仑断裂带地区、祁连地块与阿拉善地块的边界带等。同时发现在研究时间段内,历史地震与应变集中区有比较好的一致性,说明应变率可能及时反映了震前震后的地壳的变化信息。2.本文中采用的经模型改进的二维有限元方法计算得到青藏高原地区的运动速度场合应变场。内符合检验精度较高,外符合检验采用与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的方法,主要不同之处主要在前人的研究结果中印度板块的俯冲带速度大,应变也大,而在本文中虽然速率也大,但是应变并没有那么大。分析认为其中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可能印度板块的俯冲挤压作用也有相对平静期,而在本文的研究时间段内这种作用并不明显;其次缺少喜马拉雅山以南的GPS速度场数据给模拟结果造成影响。3.在将青藏东北区的钻孔数据跟GPS连续站计算得到的线应变率进行探索性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其计算结果中虽然应变方向基本一致,但是钻孔数据的年应变累积量达到10-6数量级而GPS连续站的应变年累积量只有10-8,两者相差两个数量级,分析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研究区域基线基本都在一百公里以上,这对捕获变形的细节特征制造了难度,其次是观测结果受到微细局部地体环境的影响,其应变率个体性强,难具区域代表性。
赖爱京,冯英,王金萍,徐衍刚,刘辉[4](2010)在《乌什地震台多分量钻孔应变观测资料干扰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多分量钻孔应变的观测原理,从理论和实际观测中分析了水厂抽水、标定、同机柜检修仪器的相互影响、数采死机重启数采、天气突变打雷等对多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影响。分析表明,钻孔应变观测值波动时间与各干扰时间基本吻合,因此认为水厂抽水、同机柜检修仪器、天气突变打雷等对多分量钻孔应变观测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
唐九安,王勇,刘福生[5](2001)在《北京昌平地震台TJ-1体积钻孔应变仪潮汐参数动态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北京昌平地震台 TJ- 1型钻孔体积应变仪 1 989年 7月~ 2 0 0 0年 1 2月期间的观测结果 ,分析了潮汐响应函数的动态特征及其稳定性。由全序列观测数据调和分析所得 :O1波潮汐因子 VO1=0 .791 6± 0 .0 1 2 8、相位滞后 ΔΦ0 1=1 .9°;K1波潮汐因子 Vk1=0 .6 4 42±0 .0 0 88、相位滞后ΔΦk1=- 4.2°;M2 波潮汐因子 VM2 =0 .6 5 0 0± 0 .0 0 3 8、相位滞后ΔΦM2 =-2 .9°。液态地核振荡因子 A=VO1/VK1=1 .2 2 8,比理论值小 6 .5 %。
二、北京昌平地震台TJ-1体积钻孔应变仪潮汐参数动态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昌平地震台TJ-1体积钻孔应变仪潮汐参数动态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昌平地震台体应变观测震前短临异常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昌平地震台台站概况 |
2震例研究 |
2.1观测资料的初步分析 |
2.2 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5.1级地震 |
2.3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 |
3结论与讨论 |
(2)高精度体积式钻孔应变仪及其观测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3 钻孔应变观测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体积式钻孔应变观测技术 |
2.1 钻孔应力应变弹性理论 |
2.2 体应变的观测原理 |
2.3 体应变的类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精度体积式钻孔应变仪的研制 |
3.1 该高精度体积式钻孔应变仪的新特性 |
3.2 高精度数字体应变仪测量单元设计 |
3.3 系统原理框图 |
3.4 力学设计 |
3.5 电学设计 |
3.6 高精度传感器 |
3.7 高精度体应变仪的数据传输 |
3.8 体应变仪的安装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钻孔地应力绝对测量仪 |
4.1 体应变观测钻孔的绝对应力测量 |
4.2 钻孔应变观测孔地应力测量方法的确定 |
4.3 深孔空心包体法地应力测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精度体应变仪观测影响研究 |
5.1 固体潮与体应变观测 |
5.2 气压对仪器影响研究 |
5.3 降雨及水位对体应变观测影响研究 |
5.4 体应变观测的其它影响因素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TY系列高精度体应变仪的地震观测研究 |
6.1 TY系列高精度体应变观测系统 |
6.2 TY系列高精度体应变仪的地震效应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取得的成果和认识 |
7.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弹性力学的几个基本公式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基于大地测量数据对青藏高原地区现今地壳形变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青藏高原地区速度场研究 |
1.2.2 青藏高原变形模式研究 |
1.2.3 钻孔应变研究 |
1.3 本文研究思路 |
第二章 : 钻孔应变和高精度 GPS 数据处理 |
2.1 钻孔应变仪观测原理 |
2.1.1 体应变仪的观测原理 |
2.1.2 差应变仪和分量应变仪的观测原理 |
2.2 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
2.2.1 GPS 应用简介 |
2.2.2 GAMIT/GLOBK 简介 |
2.2.3 GPS 数据融合 |
第三章 :有限单元方法及其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 |
3.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和发展 |
3.2 有限元求解问题的基本原理 |
3.2.1 单元分析 |
3.2.2 等效结点荷载 |
3.2.3 整体刚度矩阵 |
3.2.4 单元网格的划分和计算成果的整理 |
3.3 有限元求解问题的步骤 |
3.4 有限元数值模型改进 |
3.4.1 模型 |
3.4.2 数值模型的改进 |
第四章 :青藏高原地区运动变形模拟分析 |
4.1 活动地块划分 |
4.1.1 青藏高原活动地块区 |
4.1.1.1 拉萨活动地块 |
4.1.1.2 羌塘活动地块 |
4.1.1.3 巴颜喀拉活动地块 |
4.1.1.4 柴达木活动地块 |
4.1.1.5 祁连活动地块 |
4.1.1.6 川滇活动地块 |
4.2 青藏高原地区构造变形二维有限元模拟 |
4.2.1 青藏高原地区的二维有限元模型 |
4.2.2 边界条件设置 |
4.2.3 数值模拟结果 |
4.3 结语 |
第五章 :钻孔数据与 GPS 数据的综合分析 |
5.1 钻孔数据处理方法 |
5.1.1 相对校正 |
5.1.2 绝对校正 |
5.1.3 应变换算 |
5.2 钻孔数据处理实例分析 |
5.2.1 台站选择依据 |
5.2.2 数据处理结果分析 |
5.3 GPS 和钻孔数据比较分析 |
5.4 结语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后续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乌什地震台多分量钻孔应变观测资料干扰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台站情况及观测仪器简介 |
1.1 台站简介 |
1.2 仪器简介 |
1.3 钻孔状况 |
1.4 仪器架设情况 |
1.5 仪器的日常处理 |
2 各种干扰对资料的影响情况 |
2.1 距离观测点270 m处的自来水厂抽水对多分量钻孔应变的影响 |
2.2 数采死机重启数采对多分量钻孔应变的影响 |
2.3 发电对多分量钻孔应变的影响 |
2.4 雷电对多分量钻孔应变的影响 |
2.5 同一机柜检修其他仪器的相互影响 |
3 结束语 |
四、北京昌平地震台TJ-1体积钻孔应变仪潮汐参数动态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昌平地震台体应变观测震前短临异常特征研究[J]. 吴利军,张波. 山西地震, 2015(04)
- [2]高精度体积式钻孔应变仪及其观测影响研究[D]. 白金朋.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3(11)
- [3]基于大地测量数据对青藏高原地区现今地壳形变的分析[D]. 吕健.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2012(06)
- [4]乌什地震台多分量钻孔应变观测资料干扰的初步分析[J]. 赖爱京,冯英,王金萍,徐衍刚,刘辉. 华北地震科学, 2010(04)
- [5]北京昌平地震台TJ-1体积钻孔应变仪潮汐参数动态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J]. 唐九安,王勇,刘福生. 华北地震科学,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