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超声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波[1](2021)在《桑芪首乌方对肝肾阴虚型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指标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桑芪首乌方对肝肾阴虚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BP)、血压变异性(BPV)、动脉硬化相关指标(AI、AASI、IMT)、中医疗效及安全性等影响,为该方是否能改善此类患者动脉硬化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分层抽样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昆明市中医医院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均根据《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治疗方案服用降压药物,治疗组加用桑芪首乌方口服,治疗3个月。观察并记录BP、BPV、AI、AASI、IMT、中医疗效等及安全性等指标,试验结束后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本课题共纳入的80例,脱落8例,两组各剩余36例。2.两组基线资料经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BP:治疗后,两组患者BP均下降(P<0.01),对照组更明显(P<0.05),尤其是DSBP(P<0.01)。4.BPV:治疗后,两组患者BPV均下降(P<0.05),治疗组更明显(P<0.05),尤其是24h DBPV、DSBPV、NDBPV(P<0.01)。5.AI:治疗后,治疗组有改善(P<0.05),对照组无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6.AASI:治疗后,治疗组有改善(P<0.05),对照组无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7.IMT:治疗后,治疗组有改善(P<0.05),对照组无改善(P>0.0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8.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方面: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88.89%,对照组61.11%。单项中医证候评分方面:治疗组除健忘外其余均有改善(P<0.05),头晕目眩、头痛、心悸、腰酸、失眠多梦、颧红盗汗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头晕目眩、头痛、心悸、烦躁不安等均改善(P<0.05);组间比较腰酸、失眠多梦、心悸、膝软、颧红盗汗、口干等均改善(P<0.05),五心烦热明显改善(P<0.01)。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治疗后,两组均改善明显(P<0.01),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9.安全性:试验过程中72例患者安全性观察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肝肾阴虚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加用桑芪首乌方能有效降压并减少血压波动。2.桑芪首乌方配合常规治疗能有效改善肝肾阴虚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3.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肝肾阴虚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加用桑芪首乌方能降低患者AI、AASI、IMT,但IMT组间比较改善不明显。推测桑芪首乌方对肝肾阴虚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脉硬化的改善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蔡琼娇[2](2021)在《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AASI、LVMI变化规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的相关性,探索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分析不同证型的动脉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及左心室肥厚情况,同时分析可能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医辨证及中医药防治老年高血压病、尽早地有针对性地干预动脉硬化及靶器官损害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云南省中医医院老年病中心、心血管科住院确诊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47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及动态血压的结果,并计算得出AASI及LVMI。参照云南省中医医院老年病中心《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3月优化方案》辨证分型,将老年高血压病分为:痰浊中阻证、肝阳上亢证、气虚血瘀证、肾精不足证。数据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纳入的4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涉及的中医证型构成比从大到小依次为:痰浊中阻证(28.5%)>气虚血瘀证(26.8%)>肝阳上亢证(25.5%)>肾精不足证(19.2%)。2.4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共有男性224例,女性254例,男女比例约为1:1.13,四组证型的性别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不同证型年龄从大到小依次为:气虚血瘀证/肾精不足证>痰浊中阻证>肝阳上亢证。气虚血瘀证和肾精不足证间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年龄比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年龄分层比较,肝阳上亢证、痰浊中阻证以60-79岁为主,肾精不足证、气虚血瘀证以70-89岁为主。4.各组证型病程由长到短依次为:肾精不足证/气虚血瘀证>痰浊中阻证>肝阳上亢证(p<0.01)。5.各组证型血脂的比较:痰浊中阻证和气虚血瘀证的TG、TC数值均明显高于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p<0.01);气虚血瘀证和肾精不足证的LDL-C数值明显高于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气虚血瘀证明显高于痰浊中阻证(p<0.01);肝阳上亢证和肾精不足证的HDL-C数值均明显高于痰浊中阻证、气虚血瘀证(p<0.01)。6.气虚血瘀证和痰浊中阻证的体重指数(BMI)、左心房内径(LAD)均明显高于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p<0.01)。气虚血瘀证和痰浊中阻证的血肌酐数值(SCr)高于肝阳上亢证(p<0.05)。各组证型间血尿酸(UA)、空腹血糖、射血分数(EF)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7.各证型间血压分级结果示,高血压3级占比最高,秩和检验示各证型间血压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压分级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证>痰浊中阻证>肾精不足证>肝阳上亢证。8.血压分级上,高血压3级的LVMI值和AASI值最高(p<0.05)。各证型间LVMI的比较:气虚血瘀证/痰浊中阻证>肝阳上亢证,气虚血瘀证/痰浊中阻证>肾精不足证(p<0.01);气虚血瘀证和痰浊中阻证的异常率均高于肝阳上亢证(p<0.01),痰浊中阻证的异常率高于肾精不足证(p<0.05)。各证型间AASI的比较:气虚血瘀证/痰浊中阻证/肾精不足证>肝阳上亢证(p<0.01);气虚血瘀证和痰浊中阻证的异常率高于肝阳上亢证(p<0.01)。9.4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合并最多的疾病是脑血管疾病(79.70%)。各组证型间心脏疾病的发生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1),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证、痰浊中阻证、肾精不足证、肝阳上亢证。各组证型间糖尿病的发生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1),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证、肾精不足证、痰浊中阻证、肝阳上亢证。各组证型间脑血管病、肾脏疾病的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1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LDL-C、TG是老年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女性发生左心室肥厚的概率大于男性(OR=8.492);HDL-C、LDL-C、TG是老年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1.气虚血瘀证和肾精不足证的年龄最大,病程最长,老年高血压患者随年龄增长、病程进展,中医证型大致由实证向虚证演化。2.气虚血瘀证和痰浊中阻证的指标异常率较高,可认为痰浊、瘀血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病理因素。3.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3级占比最高,气虚血瘀证的血压分级最高。4.高血压3级的LVMI值和AASI值最高,气虚血瘀证和痰浊中阻证的AASI、LVMI异常率最高,即气虚血瘀证和痰浊中阻证的动脉硬化、左心室肥厚发生率最高,AASI、LVMI可作为证型间辨证区别的依据。5.4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合并最多的疾病是脑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合并心脏疾病、糖尿病的风险最高。6.性别、LDL-C、TG是老年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女性发生左心室肥厚的概率大于男性;HDL-C、LDL-C、TG是老年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张旭[3](2021)在《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诊室血压达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化与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积极行动态血压监测以减轻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科2015年1月—2020年5月诊室血压已经达标的高血压病人,符合入选及排除标准共347例,依据ABPM(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动态血压监测)是否达标,分为ABPM达标组和ABPM未达标组。收集两组病人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用药方案等一般资料;同时收集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颈动脉超声、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UACR(Urinary albumin-creatinin ration,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BPM等观察指标。并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于一般资料的两组间差异性比较,首先进行数据正态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对性别、用药方案、血压变异性、颈动脉超声、心律失常、心脏几何构型进行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t检验对年龄、身高、体重、血生化指标等一般资料、动态血压值、心脏超声、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UACR等相关指标进行两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BPM未达标是否为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采用线性回归分析ABPM未达标是否为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大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ABPM与心率变异性及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347例患者,其中ABPM达标组:148人;ABPM未达标组:199人。ABPM达标组病人的平均年龄:62±12.49岁,其中男性病人66例;ABPM未达标组病人的平均年龄:58±13.80岁,其中男性病人124例。高血压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占比、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ABPM未达标组较ABPM达标组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PM未达标组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较ABPM达标组明显偏低(P<0.05)。两组在联合用药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ARB使用率方面,ABPM未达标组使用率明显高于ABPM达标组(P<0.05)。2.ABPM未达标组各时间段内动态血压值、昼夜节律及曲线类型异常的比例方面均明显高于ABPM未达标组(P<0.05),但在晨峰现象的发生率中ABPM未达标组较ABPM达标组明显偏低(P<0.05)。3.ABPM未达标组与ABPM达标组相比,室间隔厚度、左房内径、左室后壁厚度明显增大(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BPM未达标是左房内径的危险因素(OR:1.755,95%CI:1.141—2.701,P=0.011),ABPM未达标是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37,95%CI:1.470—5.096,P=0.002;OR:3.597,95%CI:1.136—11.394,P=0.030)。4.ABPM未达标组较ABPM达标组相比PWV明显增大(P<0.05),但在ABI、FMD、颈动脉内膜增厚及狭窄斑块形成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发现,ABPM未达标是PWV(左侧、右侧)的危险因素(B系数及P值分别为:B系数=98.313,P=0.005;B系数=86.239,P=0.006)。5.ABPM未达标组较ABPM达标组在UACR方面明显升高(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BPM未达标是UACR的独立危险因素(OR:4.131,95%CI:1.845—9.252,P=0.001)。6.两组在最快心率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ABPM未达标组的平均心率及最慢心率均大于ABPM达标组(P<0.05),ABPM未达标组中SDNN(Standard Diviation of NN intervals,全部窦性心搏NN间期的标准差)、SDANN(Standard Diviation Average of NN intervals,全部窦性心搏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明显低于ABPM达标组(P<0.05)。7.将ABPM各时间段血压均值与靶器官损害观察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靶器官的损害程度与夜间收缩压的相关性最大,且呈正相关。8.对血压变异性及靶器官损害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的损害密切相关。9.将ABPM指标与心率变异性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各时间段内的SBP均值及夜间SBP下降百分比与心率变异性密切相关(P<0.05),而舒张压与之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诊室血压达标而24小时ABPM未达标高血压患者较诊室血压及24小时ABPM均达标患者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明显加重,ABPM未达标是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的独立的危险因素。2.24小时ABPM中,夜间SBP不达标与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呈显着正相关。3.与诊室血压相比,24小时ABPM能更准确反映血压达标情况从而指导降压治疗,对预防和逆转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及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具有更大价值。4.对于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积极行24小时ABPM,评估患者是否24小时血压均达标,筛查出ABPM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并给予降压治疗调整,进一步降低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4](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贾梦鸽[5](2020)在《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联合Crouse积分预测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的价值》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心脏疾病。冠脉管腔的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心肌耗氧与供氧量失衡,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一系列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由冠心病导致的伤亡给家庭、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随着医疗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的总体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在性别之间这种趋势表现并不平衡,男性冠心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而女性冠心病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研究显示,在中国和美国女性冠心病的发病率已经超过了男性,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首要原因。与男性相比,女性存在发生冠心病的特异性的危险因素,主要表现为生殖衰老过程中激素水平的变化。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女性在卵巢功能开始衰退,进入围绝经期阶段时,由于雌激素水平的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增加,血脂谱向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应加强对围绝经期女性血脂水平及动脉粥样程度的评估和管理。传统的动脉粥样硬化评估手段包括血脂测定、X线、超声、血管造影。因辐射性、有创性等因素的影响,X线、血管造影检查在心血管疾病的筛查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而血脂测定和超声因无创、无辐射、简便易行等优势被作为最基本的检查项目在临床广泛开展,备受大众群体青睐。本研究将这两项最基本的检查项目进行结合,通过数据转换得出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同时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定量评分,探究颈动脉Crouse积分、AIP与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发生的相关性及联合检测后对围绝经期冠心病发生的预测价值。为预防生殖衰老过渡时期女性心血管发病率由低到高的转折性变化,及早对这一特殊时期进行防治,降低后期老年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病死率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因拟诊冠心病收治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并接受血生化检测、颈部血管超声及冠脉造影检查的女性住院患者,通过分析月经生育史,纳入符合围绝经期月经周期变化规律的患者共388例,年龄40~55岁。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入选对象分为冠心病组(n=201)和非冠心病组(对照组,n=187),分析比较两组在年龄、吸烟、饮酒、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颈动脉Crouse积分等指标是否存在差异。以AIP四分位数分组,比较围绝经期冠心病发生率随AIP水平的变化。以AIP、Crouse积分为目标指标,探究其他指标与AIP、Crouse积分的相关性。以相关性结果为参考建立相对独立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每个模型均以冠心病发生与否为因变量,以上述一般病史资料、血生化检测、颈部超声指标为自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明确哪些是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子,然后对这些危险因子进行ROC曲线下分析及曲线下面积比较,评价危险因子的预测能力。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围绝经女性冠心病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的比例增加,PDW、尿酸、TG、AIP、Crouse积分的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入选对象血脂测定结果经数据转换、统计学处理后按AIP的四分位数进行分组,分为 A1 组(AIP<-0.1312),A2 组(AIP 在-0.1312~0.0647 之间),A3 组(AIP在0.0647~0.2834之间),A4组(AIP>0.2834)。进行多组间比较,结果显示:随着AIP四分位数水平的升高,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发生率不断增加,四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df=3,x 2=58.747,P<0.05);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1与A3、A1与A4、A2与A4、A3与A4组间比较,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发生率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83),尤其当AIP>0.2834时,冠心病发生率明显增加。而A1与A2、A2与A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83))。3.冠心病的单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高血压、尿酸、TG、AIP、Crouse积分为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子,HDL-C为保护因子(P<0.05)。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IP 与 HDL-C(r=-0.736,P<0.001)、TG(r=0.946,P<0.001)存在强相关,因此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时,为避免强相关指标的相互影响,将存在强相关的指标进行单独分析,建立2个独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因变量均为是否发生冠心病(赋值:冠心病为1,非冠心病为0);AIP与糖尿病、高血压、尿酸、Crouse积分为自变量构成模型1;TG、HDL-C与糖尿病、高血压、尿酸、Crouse积分为自变量构成模型2;两模型综合结果提示:糖尿病、高血压病史、AIP、Crouse积分、TG是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子。5.对Crouse积分、TG、AIP、AIP联合Crouse积分进行ROC曲线下分析,结果显示;Crouse积分、TG、AIP、AIP联合Crouse积分的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 0.672(0.618~0.725)、0.690(0.638~0.742)、0.711(0.660~0.762)、0.760(0.712~0.808);对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的预测能力依次为AIP联合Crouse积分>AIP>Crouse积分,Crouse积分与TG的曲线下面积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6097),Crouse积分对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的预测价值与TG相当;联合指标较单项指标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预测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发生能力最强。6.AIP为0.13时,对围绝经期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最高,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77.54%和59.20%;联合Crouse积分后,在特异度(75.94%)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敏感度得到较大提高(68.16%)。结论1.AIP与围绝经女性冠心病呈正相关。2.AIP、Crouse积分、TG是高血压、糖尿病之外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子。3.AIP联合Crouse积分较单项指标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通过简单的数据转换结合斑块评分可以早期评估围绝经期女性冠脉病变,使女性冠心病诊疗阵线前移。
梁尤庆[6](2020)在《盐摄入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程度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针对不同盐摄入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程度及其相关性进行讨论,为进一步制定个性化限盐计划及老年高血压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抽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2例,均行24小时尿电解质检查,符合本研究条件,临床资料完善。依据24h尿钠排泄值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低盐组(尿钠≤100mmol/24h,n=27),中等盐组(100mol/24h<尿钠≤200mmol/24h,n=62)和高盐组(尿钠>200mmol/24h,n=33)。分别采集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诊室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及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高血压病程、服药情况等一般信息,记录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结果及尿微量白蛋白等实验室指标结果。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mass index,LVMI),以 LVM1 作为判定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的指标;以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U)作为判定肾脏早期损害的指标;以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作为评估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观察不同盐摄入量与左心室肥厚、肾脏早期损害、动脉硬化相关关系并分析不同降压药物对24h尿钠排泄量的差异。[结果]1.3组一般资料之间无差异性(p>0.05);不同盐摄入组24h平均尿钠值分别为(66.89±24.63)、(141.84±25.19)、(244.32±46.5)mmol/24h,分别对应的平均盐摄入量为(4.35±1.60)、(9.22± 1.64)、(15.89±3.02)g/d,3 组间24h尿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2.44,p<0.0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摄盐组24h钠钾比值分别为(2.03±1.03)、(3.65±1.34)、(5.48±1.52),3组间24h钠钾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53,p<0.0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组间LVDd、LVM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ST、LVPW在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盐组IVST、LVPW均高于低盐组与中等盐组(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24h尿钠、钠钾比值均非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因素;在校正了 SBP、PP、年龄等其他因素影响后,性别是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因素(OR=0.301,95%CI:0.11~0.821,p<0.05)。3.高盐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4.6(1.3-9.91)mg/dl]明显高于低盐组和中等盐组[分别为 0.51(0.2-1.18)、0.59(0.29-1.73)mg/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baPWV、24h尿钠是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p<0.05)。4.老年高血压患者baPWV随24h尿钠增加而数值增大,且高盐组baPWV明显高于低盐组及中等盐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ABI值则随24h尿钠增加数值减小,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24h尿钠、高血压家族史是baPWV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同样,24h尿钠也是ABI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5.单服ACEI/ARB类药物者23例,单服CCB类药物者57例,联合应用ACEI+CCB者39例,不同用药组24h尿钠平均值分别为(142.5±56.99)、(149.07±73.26)、(165.5±76.81)mmol/24h,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4h 尿钾平均值分别为(42.06±19.13)、(46.54±19.31)、(43.01±11.33)mmol/24h,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盐摄入量与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肾脏损害及动脉僵硬度相关,其影响独立于血压之外;2.不同降压药物对24h尿钠排泄量有影响;3.对高盐摄入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推荐在利尿剂或钙拮抗剂的基础上联合应用RAAS阻断剂。
卢雅倩[7](2020)在《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采集老年高血压患者四诊信息,探析高血压在老年患者中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血脂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总结血脂指标对老年高血压证型分布的影响。2研究方法对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住院患者进行筛选,选出符合老年高血压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157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和《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08版)中“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结合四诊信息,进行辨证分型。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住院号、病案号、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包括:冠心病史、糖尿病史、脑梗死、血脂异常;辅助检查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D-二聚体(D-D)、空腹血糖(FPG)、颈部血管彩超、心脏彩超等,并利用血脂常规指标分别计算出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动脉硬化指数(AI)。最后利用统计软件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3研究结果3.1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与一般指标比较3.1.1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在纳入的157例老年高血压病例中,痰瘀互结证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和肝火亢盛证占比最少,其构成比例:痰瘀互结证为74例(47.13%),阴阳两虚证为35例(22.29%),阴虚阳亢证为27例(17.2%),肝火亢盛证为21例(13.38%)。3.1.2各中医证型基线情况比较在纳入的病例中,各证型之间年龄比较结果显示:阴阳两虚证>痰瘀互结证和肝火亢盛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纳入病例中,各证型之间高血压分级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痰瘀互结证和肝火亢盛证患者高血压分级大多集中于高血压2、3级,阴虚阳亢证和阴阳两虚证患者高血压1级所占比例较其余两证型增多;在纳入病例中,各证型之间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既往有饮酒史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阴阳两虚证明显高于其它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证型在性别、吸烟史和既往病史等方面未见显着差异。3.1.3各中医证型检查指标比较各证型之间血脂及血脂综合指数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HDL-C水平上,阴阳两虚证、痰瘀互结证低于阴虚阳亢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证型在TG、TC、LDLC、AIP、AI水平无显着差异;各证型D-二聚体水平相比,阴阳两虚证、痰瘀互结证高于阴虚阳亢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证型无显着差异;空腹血糖在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3.1.4各中医证型颈动脉斑块、狭窄和左房扩大情况比较在所纳入的病例中,各证型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在90%以上;肝火亢盛证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为42.86%;阴阳两虚证的左房扩大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为57.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2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分级之间一般指标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3级分布最多;在性别分布中,高血压2级男性所占比高于女性,高血压3级女性所占比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高血压分级的AIP、AI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相关性检验,高血压分级与AIP、AI呈正相关,高血压等级随着AIP、AI水平升高而提升;不同高血压分级与吸烟史、饮酒史、颈动脉狭窄、左房扩大无显着相关性。4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痰瘀互结证分布最多,其次为阴阳两虚证,说明其病理机制以本虚为主,多痰多瘀,与肝脾肾亏虚、阴阳失调密切相关;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3级人数最多,其中痰瘀互结证和肝火亢盛证患者血压分级集中于高血压2、3级;老年高血压患者阴阳两虚证和痰瘀互结证的HDL-C水平较阴虚阳亢证明显偏低;患者高血压分级随AIP、AI水平增高而明显增高,说明血脂异常与老年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影响,为血脂综合指标作为老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提供了数据支持。
赵家宁[8](2020)在《老年高血压肾动脉硬化与肾功能早期损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人群肾动脉硬化与肾功能早期损伤之间的相关性,为判断肾功能早期损伤提供依据,从而及早治疗,防治病情恶化。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就诊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高血压患者,随机选择高血压1级患者50例,高血压2级患者50例,高血压3级患者50例,150例患者的病程5-10年,平均年龄70.136.76岁。选择同期入院的非高血压作为对照组50例,平均年龄68.18±6.71岁。所有的研究对象均符合以下的诊断标准和纳入排除标准,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检测研究对象血清Cys C(cystatin C,胱抑素C)、RBP(retinol binding protein,视黄醇结合蛋白)、β2-MG(β2-microglobulin,血β2-微球蛋白)、血中Cr(Creatinine,肌酐)含量及尿中UACR(Urine 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n,尿白蛋白肌酐比值)、NAG(N-acetyl-D-glucosidase,N-乙酰-D—氨基葡萄糖苷酶)含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各级肾动脉的RRI(Renal resistance index,肾阻力指数)。计算GFR(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肾小球滤过率),并根据GFR将研究对象分为≥120ml/min组、90~120ml/min组、60~90ml/min组。运用SPSS 23.0(SPSS Inc.,Chicago,US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显着性检验水准取α=0.05。结果1.Cysc、RBP、β2-MG、UACR及NAG在高血压3级组中最高,高血压2级组中次之,在对照组中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LRI,SRRI,GLRI,GRRI,MLRI,MRRI,LLRI,LRRI1在高血压3级组中最高,高血压2级组中次之,在对照组中最低,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90ml/min≤GFR<120 ml/min、60ml/min≤GFR<90ml/min时,Cysc、RBP、β2-MG、UACR及NAG在高血压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GFR≥120ml/min时,Cysc、RBP、β2-MG、UACR及NAG在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90ml/min≤GFR<120 ml/min、60ml/min≤GFR<90ml/min时,肾动脉肾阻力指数SLRI、SRRI、GLRI、GRRI、MLRI、MRRI、LLRI及LRRI在高血压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GFR≥120ml/min时,肾动脉肾阻力指数在高血压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1级高血压患者中,肾功能早期损害指标Cys C、UACR及NAG与肾动脉肾阻力指数均呈正相关(P<0.05),β2-MG与SLRI、SRRI、GLRI、GRRI、MLRI及MRRI呈正相关(P<0.05)。在高血压2级患者中NAG与SLRI、SRRI、GLRI、GRRI呈正相关(P<0.05),除LLRI外,β2-MG与肾动脉硬化各指标呈正相关(P<0.05)。在高血压3级患者中,Cys C与SLRI、SRRI及MLRI呈正相关(P<0.05),RBP与SLRI及SRRI呈正相关(P<0.05),UACR与SLRI、SRRI及GRRI呈负相关(P<0.05)。结论1.老年人血清Cys C、β2-MG、RBP,尿中UACR、NAG含量以及各级肾动脉肾阻力指数与血压水平及早期肾损害有关,并且血压级别越高,损害程度越重。2.老年人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时,肾功能早期损害指标与各级肾动脉阻力指数的相关性存在各自的特点。
覃晓红[9](2020)在《潜阳育阴颗粒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血管弹性功能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运用院内制剂潜阳育阴颗粒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以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血管弹性功能、血压参数为主要观察指标,探讨其对高血压病患者临床症状以及颈动脉血管弹性功能的作用,以期能为临床早期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进行中医有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纳入60例高血压病证属阴虚阳亢型患者,按完全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指南推荐钙通道阻滞剂作为基础降压西药进行干预(氨氯地平片,每次5mg,每日1次),在此基础上试验组加用潜阳育阴颗粒治疗(每次10g,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双侧颈动脉PWV、IMT、RI及血压参数PP、PPI的改变,探讨潜阳育阴颗粒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候及颈动脉血管弹性功能的影响。结果:①两组患者经治后其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且治疗后试验组改善显着优于治疗后对照组(P<0.01);②治疗后试验组双侧颈动脉PWV-BS、PWV-ES较治疗前改善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对照组双侧颈动脉PWV-BS、PWV-ES较治疗前改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PWV-BS、PWV-ES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后对照组(P<0.05);③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RI改善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④治疗后两组SBP、PP、.PPI较其治疗前改善均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且治疗后试验组SBP、PP、PPI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DBP下降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潜阳育阴颗粒联合西药降压治疗能有效缓解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颈动脉血管弹性功能。
张君慧[10](2020)在《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据颈动脉多普勒超声计算出颈动脉斑块半定量积分,并将患者分为积分3分组(A组)与积分4分组(B组)。分别采集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体重指数、高血压病程时间及血脂等生化指标,以及动态血压相关数据,包括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昼间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舒张压变异系数、昼间收缩压变异系数、昼间舒张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及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组间进行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高血压患者的昼间收缩压变异系数、昼间舒张压变异系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其余动态血压参数及血压晨峰在两组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血压变异性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密切相关。昼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和昼间舒张压变异系数越大,颈动脉斑块积分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降低血压变异性可以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增加,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2.血压晨峰与颈动脉粥样斑块无明显关系。
二、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超声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超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桑芪首乌方对肝肾阴虚型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指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略词表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引言 |
一、研究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筛选病例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3 分组方法 |
4 治疗方法 |
5 观察指标 |
5.1 安全性指标 |
5.2 24 小时动态血压(ABPM) |
5.3 血压变异性(BPV) |
5.4 动脉硬化指数(AI) |
5.5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
5.6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 |
5.7 中医证候疗效 |
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7 技术路线图 |
8 统计学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病例人数统计说明 |
2 基线资料 |
2.1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
2.2 两组合并症、吸烟史、高血压分级比较 |
2.3 两组高血压危险分层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各单项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
2.5 两组治疗前症候总积分比较 |
3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
3.1 两组治疗前后24 小时动态血压比较 |
3.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BPV)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硬化指标比较 |
3.4 两组治疗后中医疗效比较 |
3.5 两组治疗前后单项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3.6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
4 安全性比较 |
三、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老年高血压的认识 |
2 动脉硬化(AS) |
2.1 动脉硬化指数(AI) |
2.2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 |
2.3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
3 祖国医学对老年高血压的认识 |
4 桑芪首乌方 |
5 本研究立题依据 |
6 结果分析 |
6.1 病例统计说明 |
6.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小时动态血压比较 |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比较 |
6.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硬化指标比较 |
6.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疗效分析 |
7 安全性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老年高血压中西医防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2)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AASI、LVMI变化规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方案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样本量估算 |
1.3 诊断标准 |
1.4 入选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的采集 |
2.2 临床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2.老年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的一般情况比较 |
2.1 不同证型性别的比较 |
2.2 不同证型年龄及年龄分层的比较 |
2.3 不同证型病程的比较 |
2.4 不同证型血脂的比较 |
2.5 不同证型BMI的比较 |
2.6 不同证型空腹血糖的比较 |
2.7 不同证型LAD和EF的比较 |
2.8 不同证型SCr和UA的比较 |
2.9 不同证型血压分级的比较 |
2.10 不同级别高血压LVMI和 AASI的比较 |
2.11 不同证型LVMI和 AASI的比较 |
2.12 不同证型LVMI和 AASI异常发生率的比较 |
3.老年高血压病不同证型并存临床疾病的比较 |
3.1 不同证型间并存心脏疾病的比较 |
3.2 不同证型间并存脑血管病的比较 |
3.3 不同证型间并存肾脏疾病的比较 |
3.4 不同证型间并存糖尿病的比较 |
4.老年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动脉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
4.1 LVH相关危险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4.2 AS相关危险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1.老年高血压病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型分布情况 |
2.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一般情况及指标的关系 |
2.1 与性别、年龄及年龄分层、病程的关系 |
2.2 与血脂的关系 |
2.3 与BMI、LAD、SCr的关系 |
2.4 与血压分级的关系 |
2.5 与LVMI和 AASI的关系 |
3.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并存临床疾病的关系 |
4.老年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动脉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老年高血压病与AASI、LVMI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表1 老年高血压病临床调查表 |
附表2 中医辨证分型依据 |
致谢 |
(3)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2.1 基本资料收集 |
2.2 诊室血压 |
2.3 动态血压及达标标准 |
2.4 靶器官损害的评估 |
2.4.1 超声心动图 |
2.4.2 颈动脉超声 |
2.4.3 血管功能检测 |
2.4.4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 |
2.4.5 动态心电图 |
2.5 分组方法 |
2.6 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1.患者基本资料的比较 |
2.ABPM指标的比较 |
3.靶器官损害指标的比较及其与ABPM的关系 |
3.1 心脏损害指标的比较及其与ABPM的关系 |
3.1.1 心脏结构的比较 |
3.1.2 心脏几何构型的比较 |
3.1.3 ABPM与IVST的关系 |
3.1.4 ABPM与 LVPWT的关系 |
3.1.5 ABPM与 LAD的关系 |
3.2 血管损害指标的比较及其与ABPM的关系 |
3.2.1 血管损害指标的比较 |
3.2.2 ABPM与 PWV的关系 |
3.3 UACR的比较及其与ABPM的关系 |
3.3.1 UACR的比较 |
3.3.2 ABPM与 UACR的关系 |
3.4 动态心电图的比较 |
4.ABPM值与HMOD的相关性 |
5.血压变异性与HMOD的相关性 |
6.ABPM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 |
(四)讨论 |
1.ABPM的临床意义 |
2.ABPM与靶器官及自主神经损害的相关性 |
2.1 ABPM与心脏损害的关系 |
2.2 ABPM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2.3 ABPM与肾损伤的关系 |
2.4 ABPM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
3.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 |
4.ABPM昼夜节律异常的危害 |
5.ABPM与诊室血压的比较 |
6.本研究的创新性 |
7.本研究的局限性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动态血压在疾病诊断及评估靶器官损害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5)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联合Crouse积分预测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Crouse积分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盐摄入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程度及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BaPWV、ABI在高血压诊断评估中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研究设计 |
1 研究对象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检测方法 |
3.3 观察指标分类标准 |
3.4 病例信息记录 |
3.5 质量控制 |
4 数据录入与统计学分析 |
4.1 数据录入 |
4.2 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1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一般指标比较 |
1.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1.2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的基线情况比较 |
1.3 老年高血压患者各中医证型的检查指标比较 |
1.4 老年高血压患者各中医证型的超声结果比较 |
2 老年高血压患者一般指标情况比较 |
2.1 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分级构成 |
2.2 不同血压分级性别分布情况 |
2.3 不同血压分级的血脂综合指标比较 |
2.4 不同血压分级的空腹血糖水平比较 |
2.5 不同血压分级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 |
2.6 不同血压分级的左房扩大情况比较 |
2.7 不同血压分级的颈动脉狭窄情况比较 |
2.8 不同血压分级的吸烟、饮酒史比较 |
讨论 |
1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一般指标比较 |
1.1 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总体分布特点 |
1.2 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的基本资料比较 |
1.3 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检查指标的研究 |
1.4 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颈动脉狭窄检出情况 |
2 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分级的一般指标比较 |
2.1 不同血压分级构成情况 |
2.2 不同血压分级的性别分布情况 |
2.3 不同血压分级血脂综合指标比较 |
3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老年高血压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老年高血压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老年高血压肾动脉硬化与肾功能早期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研究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老年高血压肾损害及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潜阳育阴颗粒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血管弹性功能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1.1 高血压病中医病名认识 |
1.2 高血压病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1.3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 |
1.4 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2.1 高血压病的定义 |
2.2 流行病学 |
2.3 危险因素 |
2.4 发病机制 |
2.5 高血压病的治疗 |
2.6 高血压病与动脉硬化 |
2.7 高血压动脉硬化的早期检测 |
3. 潜阳育阴颗粒研究进展 |
3.1 潜阳育阴颗粒药物组成 |
3.2 潜阳育阴颗粒前期研究成果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受试者退出研究的条件 |
2.6 提前终止研究的条件 |
3. 研究方法 |
3.1 随机分组 |
3.2 试验药品 |
3.3 干预方案 |
3.4 观察指标 |
3.5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3.6 统计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病情资料分析 |
4.3 疗效结果分析 |
4.4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论依据 |
1.1 高血压病与动脉硬化的中医认识 |
1.2 阴虚阳亢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病机 |
1.3 潜阳育阴是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基本治法 |
2. 潜阳育阴颗粒研究分析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潜阳育阴颗粒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3.2 潜阳育阴颗粒对血管功能的影响 |
4. 问题与展望 |
4.1 存在问题 |
4.2 未来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动态血压参数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超声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桑芪首乌方对肝肾阴虚型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指标的临床观察[D]. 杨晓波.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AASI、LVMI变化规律的相关性研究[D]. 蔡琼娇.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 张旭.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5]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联合Crouse积分预测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的价值[D]. 贾梦鸽. 郑州大学, 2020(02)
- [6]盐摄入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程度及其相关性研究[D]. 梁尤庆.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7]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指标相关性研究[D]. 卢雅倩.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老年高血压肾动脉硬化与肾功能早期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 赵家宁.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9]潜阳育阴颗粒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血管弹性功能的临床疗效观察[D]. 覃晓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D]. 张君慧.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