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结构弹性支撑刚度的广义逆特征值法

识别结构弹性支撑刚度的广义逆特征值法

一、结构弹性支承刚度识别的广义逆特征值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天琦[1](2020)在《考虑几何缺陷与残余应力影响的钢桥面板局部振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正交异性加劲钢桥面板因其自重轻、承载力高及制造安装周期短等众多优点,从而在大跨度桥梁结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钢桥面加劲板在使用过程中往往易出现局部振动破坏现象,为此本文针对这种振动破坏现象展开了一些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工程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结合国内外关于加劲板初始几何缺陷的规范规定及我国钢桥面加劲板规范的实际应用情况,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常规钢桥面加劲板的初始几何缺陷的分布模式,并将其应用到其加劲板的结构分析中。(2)对钢桥面加劲板的焊接过程及焊接残余应力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给出了分段多项式形式的焊接残余应力的简化计算公式;将焊接残余应力分梯度逐级施加在钢桥面加劲板的各个板件子单元上,以此模拟出了钢桥面加劲板焊接残余应力的初始状态。(3)制作了部分代表性的梯形肋加劲板试验模型,采用盲孔法测试了焊接残余应力,分析了加劲板的材料和尺寸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并将焊接残余应力测试值与有限元计算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给出了加劲板焊接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4)针对工程中常用的钢桥面加劲板,初始几何缺陷采用加劲板的屈曲模态,焊接残余应力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运用能量原理建立了考虑初始几何缺陷及焊接残余应力的结构振动方程。通过参数分析,研究了典型边界条件下加劲板的自由振动特性和初始几何缺陷及焊接残余应力对加劲板动力特性的影响情况。(5)针对具有初始几何缺陷及初始应力的加劲板,利用能量原理和Lagrange方程建立了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微分方程,并对其进行了详细地参数分析,重点研究了初始几何缺陷及初始应力对加劲板非线性动力特性的影响。(6)为了验证考虑几何缺陷与残余应力影响钢桥面板局部振动分析理论的正确性,笔者基于有限元通用计算软件,通过修改程序中命令流文件,导入预设的加劲板初始应力值和程序中预先计算好的一阶屈曲模态缺陷,进而研究了同时考虑初始几何缺陷及初始应力加劲板的局部振动特性,以数值试验形式验证了其理论的正确性。(7)制作了考虑初始几何缺陷及初始应力加劲板振动试验模型,通过敲击的方法使得此加劲板产生自由振动,并使用动态信号测试分析系统对梯形肋加劲板的振动特性进行研究,同时也验证了理论分析结论的正确性;采用激振器,使梯形肋加劲板产生受迫振动,通过对试验数据分析,研究了梯形肋加劲板在外激励作用下的振动特性,给出了其加劲板的振动时程曲线及幅频曲线。

邓浩[2](2020)在《Hamilton体系下轴承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研究与仿真》文中提出轴承转子系统作为核心部件被广泛地应用于发电机、燃气轮机和航空发电机等机械设备.针对其动力学特性,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数值分析方法是传递矩阵法和有限元法.然而传递矩阵法精度低,容易出现数值不稳定,有限元法耗时且占内存.因此,本文将上述两种算法相结合,构建出兼顾计算精度和运行速度的算法,不仅能丰富算法理论,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保辛的数值算法是确保长时间数值稳定性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在Hamilton系统背景下,构建传递辛矩阵并验证该方法在临界转速和振型求解上具有高精度.构建基于Magnus级数的精细积分格式以解决逐步积分法在求解动力学方程时的精度不足和稳定性限制等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推导了经典传递矩阵法的基本格式,给出了 Hamilton矩阵和辛几何的几个重要结论,介绍了求解线性结构动力方程常用的精细积分法,并给出了矩阵指数的精细计算步骤.2.将有限元法和传递矩阵法相结合,构建系统运动的数学模型,推导出Hamilton系统下转子的传递辛矩阵,给出了转子振型,临界转速,动力响应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在计算高阶临界速度时,传递辛矩阵法的数值精度和数值稳定性相较于传统的传递矩阵法有所提高.3.对精细积分法进行改进,构建了基于Magnus级数的精细积分格式.首先将动力学方程导向Hamilton系统,得到方程解的结构v(t)=eΩ(t)v0.然后通过详细的推导证明求出Magnus级数Ω(t)的具体表达形式,以Gauss-Legendre求积公式做Magnus级数的数值逼近得到迭代系数矩阵exp(Ωn),再应用矩阵指数的精细计算给出了迭代系数矩阵exp(Ωn)的精细积分格式.最后通过数值算例,从算法的计算精度,稳定性,计算效率等方面验证了基于Magnus级数的精细积分法优于Newmark-β法.本文将Hamilton系统下的传递辛矩阵方法应用于转子的动态特性分析,与传统的传递矩阵法相比,避免了求解转子梁的聚集模型,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运算且物理意义明确.利用基于Magnus级数的精细积分法求解动力学方程的瞬态效应,为转子系统的实时工况提供了一种高效稳定的分析手段,为转子的工作参数和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森[3](2020)在《基于频响函数的有限元模型修正及其软件实现》文中提出在工程领域中,精确的有限元模型可以应用于结构响应预测、优化设计、可靠性分析、故障诊断、损伤检测等方面。随着有限元模型精度要求的提高,有限元模型修正技术也随之发展起来,已成为当前结构动力学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频响函数的有限元模型修正技术,详细推导了基于频响函数的模型修正方法,构建了一套修正理论框架,开发了基于频响函数的模型修正软件,将修正模块与通用软件进行了有效的结合。针对基于频响函数模型修正中的若干关键问题,利用模型修正软件和有限元仿真算例对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针对有限元建模问题,提出了完全参数化建模的概念,算例表明,完全参数化模型修正后能够与真实结构基本一致。针对待修正参数选择和频率点选取的问题,介绍了基于灵敏度分析的待修正参数选择方法,总结了修正频率点选取的三点原则,算例表明,这种待修正参数选择方法以及频率点选取原则均能有效指导模型修正,提高修正的效率,得到更加准确的修正结果。对于实验频响函数数据不完备的问题,算例表明,实验数据不完备时也可以得到较好的修正结果,但是修正效率和精度会降低。最后本文对梁结构进行振动实验,利用基于频响函数的模型修正软件修正了该结构的有限元模型,以此来研究该软件的有效性和工程实用性。结果表明,该软件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

刘晓飞[4](2019)在《基于北斗卫星监测的大跨斜拉桥挠度分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跨度桥梁的动态挠度是对其进行安全性、耐久性分析与损伤诊断的重要指标。由监测系统所获得的动态挠度数据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桥梁挠度变化的因素大致上可分为车辆荷载、温度以及预应力损失和混凝土收缩徐变等。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08452)和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DQJJ201709)为基础,对基于北斗卫星的桥梁安全监测系统采集的桥梁动态挠度数据进行了分离,准确获取了各单因素挠度贡献值,为桥梁的工作性能评估和损伤诊断提供了条件,主要工作与成果包括:(1)利用多尺度处理手段,分析了各种因素影响下的时间尺度,并将挠度信号进行了分类。针对挠度信号中属于高频信号成分的车辆荷载挠度,利用移动平均滤波对其分离;温度效应及长期挠度属于低频信号,且挠度组分之间频率过于接近,一般的信号处理方法难以实现分离。盲源分离在源信号频率差异较小且频率有所混叠的状况下也能较好地分离出源信号,但是其要求观测信号数必须大于等于源信号数目;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能够将单通道的混合信号进行多尺度分解,形成多通道信号,但是其分解结果存在端点效应与模态混叠。本文利用两种算法优势互补,提出一种基于EEMD与盲源分离相结合的方法来分离桥梁挠度信号中的低频成分。在分离的过程中,源数估计与虚假分量识别的运用,增强了该算法的自适应性。(2)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建立了背景桥梁的模型,经仿真分析得到了各单项因素作用下的桥梁结构响应,并将其叠加在一起作为待分离的混合挠度信号。仿真信号分离的结果与源信号的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分离效果较好。利用基于北斗卫星的桥梁安全监测系统对主跨跨中处于对称位置的测点采集了一年时间的挠度信号,然后利用本文提出的分离方法对混合挠度信号进行了分离。分离后温度效应的相关系数与长期挠度的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表明分离效果较好。(3)对长期监测所获得的大量挠度数据,利用基于EEMD与盲源分离相结合的方法来分离桥梁挠度信号中的温度效应,然后将剔除温度效应后的数据用于结构的损伤诊断中。基于X控制图的统计过程控制的诊断方法能够快速地实现桥梁健康状况的初步诊断。然后采用基于马氏距离累计向量损伤识别的诊断方法进一步判断出桥梁损伤程度及损伤位置,最终实现桥梁的损伤诊断。通过数值模拟以及实际工程桥梁挠度监测数据的计算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王燕[5](2019)在《机车齿轮传动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动系统是机车的核心部件,其功能是负责将牵引电机输出的动力传递至轮对,对于保障机车的动力传输及正常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复杂的工作环境以及频繁变动的运行工况使得服役机车传动系统零部件的故障或磨损问题日益突出,给机车性能的发挥和运营的安全带来了隐患。而传统的车辆系统动力学在研究机车振动问题时,对传动系统内部零部件的非线性激励因素未加以充分的关注,传动系统内部零部件的故障或磨损问题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因此,亟需更加深入地研究机车传动系统零部件的振动特性,以保证传动系统及机车的安全服役。现服役机车通常采用齿轮传动。所以,机车齿轮传动系统在服役时不仅需要承受内部齿轮啮合非线性激励和支承轴承非线性激励等作用,同时,作为机车系统的一部分,齿轮传动系统的振动也将与其相连接的机车其他零部件的振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鉴于此,本论文从机车齿轮传动系统的非线性振动特性、齿轮传动系统非线性振动影响的机车动力学行为两个方面入手,以开展机车齿轮传动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问题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参变系统振动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开展机车齿轮传动系统的参数振动稳定性研究。首先,基于势能原理的齿轮啮合刚度解析计算方法,计算获得了某型机车齿轮副啮合的时变刚度,并描述了齿轮副啮合的误差、间隙和齿面摩擦激励。然后,采用多尺度解析方法分别计算获得了两自由度扭振、多自由度扭振及耦合型振动三种分析模型下机车齿轮传动系统参数振动稳定的条件表达式,并开展数值仿真验证,进而揭示上述三种分析模型下系统参数振动稳定性的特征及差异。(2)基于齿轮啮合激励和轮轨接触激励的非线性特点,开展机车齿轮传动系统的非线性振动响应研究。首先,采用多尺度解析方法推导出了机车齿轮传动系统主共振和谐波共振时的频率响应方程,仿真分析了齿轮传动系统共振时的幅频响应、时域及频域特性。然后,在轮轨接触分别处于黏滑区和滑动区下,研究了齿轮啮合参数和轮轨接触参数对系统振幅的影响规律。(3)基于机车齿轮传动系统的结构特点,建立包含齿轮传动系统内部齿轮-转子-电机轴承部件在内的机车动力学分析模型。首先,分析了考虑齿轮传动系统内部齿轮-转子-电机轴承部件时的附加作用力,对机车系统各运动部件进行了受力分析和计算。然后,推导出了机车系统各部件振动的数学模型,基于MATLAB软件平台编制了相应的机车动力学仿真分析程序。(4)基于机车的牵引和制动特性,开展齿轮啮合非线性激励影响的机车振动研究。首先,针对牵引/制动工况条件,对比分析了考虑齿轮啮合激励和仅考虑齿轮传动比两种分析模型下机车振动特性在时域和频域的差异,并利用小波分析方法揭示了两种分析模型下机车零部件振动的时频域特征。然后,针对牵引工况,分析了不同齿轮副安装位置下齿轮啮合激励影响的机车振动特性。(5)基于轴承部件的非线性激励特点,在考虑齿轮啮合非线性激励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电机轴承激励的作用,研究了电机轴承与齿轮啮合非线性激励耦合作用影响的机车振动特性。

吴贵飞[6](2017)在《基于实测位移影响线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研究》文中指出结构中某一物理量随集中荷载作用点位置变化的图形称为该物理量的影响线。在桥梁上确立某观测点,当集中荷载在桥梁上移动时,测量该观测点的位移观测值,其位移变化规律称为桥梁的位移影响线。位移影响线可反映全局性的信息,能解决桥梁损伤识别中信息不完备的情况。现有的利用位移影响线进行损伤识别研究大多是对拟合后的影响线加以操作,利用结构损伤前后的影响线数据建立损伤指标。现有的利用桥梁的倾角进行结构检测的研究多是基于倾角和挠度的函数关系,通过获取倾角数据计算结构的挠度值以达到结构检测的目的。对于直接利用结构的倾角变化实现对桥梁的损伤识别检测的研究几乎没有。近年来,随着倾角仪的不断发展,测量精度不断提高,直接利用结构倾角测量值对桥梁进行损伤识别检测成为可能。本文根据位移影响线理论,首先研究基于多测点位移影响线差值曲率的桥梁损伤识别方法,实现对桥梁结构损伤前初始数据未知情况下的损伤识别检测;进而研究基于倾角影响线的损伤识别指标,并通过数值模拟结合有限元方法建立结构模型,进行结构的损伤识别分析,验证所建立损伤识别指标的有效性;根据位移影响线的特点,对通过测得的位移影响线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基于实测位移影响线数据的损伤识别方法,通过核心运算,最后输出有损伤的点位,以此完成对桥梁结构的损伤识别。主要工作如下:一、推导了简支梁桥出现损伤时的多测点位移影响线差值曲率公式,并对简支梁桥结构不同测点位置、不同损伤程度、不同损伤位置及多损伤的情况进行损伤识别分析。得出:多测点位移影响线差值曲率只在损伤区段和损伤位置与损伤程度有关,该指标可以用于简支梁桥结构的损伤识别。二、为验证该损伤识别指标的适用性,以某固端梁和三跨连续箱梁桥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建立数值分析模型来进行损伤识别研究。选取合适的测点位置,多测点位移影响线差值曲率指标可以用于连续梁桥结构的损伤识别,能够明显的识别出损伤位置所在。三、对简支梁桥倾角影响线的概念进行定义,推导了简支梁桥损伤前后的倾角影响线公式,提出基于简支梁桥损伤前后倾角影响线差值及差值曲率的损伤识别指标并进行公式推导。建立简支梁桥结构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利用损伤前后的倾角影响线差值可以实现对简支梁桥的损伤识别,差值曲线在损伤区域出现峰值,具有良好的损伤识别效果;简支梁桥损伤前后的倾角影响线差值曲率在无损伤区域均为0,在损伤区域均不为0,据此进行简支梁桥结构的损伤识别,准确度高,且对单处损伤和多处损伤均可进行损伤识别。四、对非理想支承梁式结构的倾角影响线进行了理论分析,推导了带有转动弹性支承的梁式结构的倾角影响线理论公式,为倾角影响线在桥梁损伤识别中应用奠定了基础。五、将位移影响线损伤识别方法与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实测位移影响线数据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以简支梁桥为例进行损伤识别分析,对于损伤定位和损伤程度判定误差较小,为该理论的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志科[7](2016)在《基于索力影响线的斜拉桥和拱桥主梁损伤识别》文中研究指明桥梁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缆索承重桥梁是大跨度桥梁的主要结构形式,但在长期的超负荷运营过程中,其主梁结构难免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如何对其进行损伤识别,确保桥梁在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针对缆索承重体系桥梁的结构特点,采用索力影响线的变化作为损伤指标,提出基于索力影响线的损伤识别方法,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部分的研究工作:1.简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现状,对比分析了结构动力响应、结构静力响应、模态修正和人工智能等损伤识别方法的优缺点,阐述了当前损伤识别存在的问题。2.将缆索承重体系的桥梁简化为弹簧支座支撑的连续梁桥模型,推导损伤前后弹性支撑反力影响线的解析表达式,支座反力与索力(吊杆力)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在理论上证明基于索力影响线识别主梁损伤的可行性,并定性分析损伤状态对索力影响线变化的影响规律。3.建立鹤洞大桥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进行基于索力影响的斜拉桥主梁损伤识别的数值研究,采用降低结构刚度的方法模拟主梁损伤,分析了单处损伤、多处损伤及不同损伤程度等多种工况。研究结果表明:直接采用索力影响线难以识别主梁的损伤,但索力影响线的一阶导数差、二阶导数差能较好的识别主梁的损伤,且索力影响线的二阶导数差对主梁损伤敏感,识别效果较好,不仅能对损伤进行准确定位,还能识别损伤程度。4.采用Midas软件,建立某拱梁组合体系空间有限元模型。进行拱桥主梁及拱肋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识别的数值研究,研究结果和斜拉桥的研究结果相似,即吊杆力影响线的一阶导数差、二阶导数差对主梁的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有良好的识别效果。但对于拱肋而言,基于吊杆力影响线的方法难以识别拱肋的损伤。

韩东江[8](2014)在《高速涡轮轴系稳定性分析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气体轴承支承的高速涡轮轴系具有结构紧凑、轴承功耗低、转速高、功率密度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空气制冷机、高速永磁电机、微型燃气轮机等高速微型动力设备中。高转速下轴承非线性气膜力引起的气膜振荡是影响轴承-转子系统稳定性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重点开展气体轴承-转子系统稳定分析与实验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对气体轴承-转子系统稳定性进行定性分析。提出了包含旋转惯性项、轴颈涡动项、轴颈挤压项以及轴承供给压力项在内的有限长气膜力分析模型,以轴颈偏心率为函数给出工程稳定性判别准则及其推论,当ε≤εmax,且dε/dt≤0时,轴承-转子系统在工程上是可以稳定运行的;转子的偏心率在某转速点满足ε≤εmax,且偏心率对转速的导数小于0(即dε/dω≤0),作为转子继续升速的判据。并根据工程稳定性判别准则,从设计阶段和在线调整阶段,给出了提高轴承-转子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和方法。2.提出了基于图谱分析的转子非线性振动行为分析方法。以气膜振荡起始点为界,选用不同的图谱来分析气膜振荡前后的动力学特征,给出了气膜振荡发生前不平衡量引起同频涡动的分析图谱和气膜振荡发生后气膜非线性引起低频涡动与振荡的分析图谱,并在实验中验证了非线性振动行为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3.搭建高速气体轴承-转子系统实验台。完成动力单元、实验台本体、振动测试单元以及远程监控单元的设计与搭建工作,其轴系设计转速在60000rpm;实验台能够呈现气膜涡动与振荡等非线性振动现象,实现了轴承气参数可控、可测量,转子的振动数据可在线监测、离线存储与分析,并实现实验现场的远程监控。4.开展气膜约束状态下转子模态实验分析。制定模态实验方案,从激励的选取,测点布置方案的选取,激励与响应信号特征分析以及频响函数估计与评价几个方面论述模态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设计转速内,转子平动、锥动、一阶弯曲固有频率随供气压力的增加而增加,且设计转速避开转子一阶弯曲和二阶弯曲临界转速值在合理裕度以上。模态实验结果为轴系升降速实验控制方案的制定,以及后续低频振动特性分析,提供基础性数据支撑。5.开展转速、轴承供气压力、金属橡胶对轴承-转子系统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采用非线性振动行为分析方法,重点分析分岔点、分岔点前和分岔点后转子动力学行为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转速的增加,气体轴承-转子系统发生气膜振荡,发生气膜振荡的工频转速在两倍于平动临界转速以上;合理的轴承供气压力能够推迟分岔点,即气膜振荡的起始点,进而提高轴系稳定运行的裕度;金属橡胶垫能够起到进一步推迟气膜振荡起始点的作用,同时降低轴系平动、锥动、一阶弯曲临界转速值及相应的振动幅值,提高轴系稳定性。6.将稳定调整措施在气体轴承支承的高速微型动力设备中进行工程应用验证。实验结果验证了基于图谱分析的非线性振动行为分析方法以及工程稳定判别准则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王囡囡[9](2013)在《二元机翼颤振及其主动控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颤振是动气动弹性力学中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以亚音速内二元机翼为研究对象,对机翼发生颤振时的动态特性、结构非线性对气动弹性响应的影响、颤振主动控制方法及其试验验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具有扑动和俯仰两自由度二元矩形机翼的气动弹性特性。采用片条理论推导了作用于翼面上的气动升力和气动力矩,利用能量法分别建立了两自由度二元刚性机翼和四自由度二元弹性机翼的气弹运动方程;采用特征值法、图解法和二次颤振曲线法求解机翼系统的颤振频率和颤振速度,分析了气动和结构参数对机翼气动弹性特性的影响,讨论了影响颤振速度的各个因素,得到了机翼系统频率和阻尼比随风速变化的趋势图。(2)研究了硬立方刚度结构非线性对二元刚性机翼颤振特性的影响,采用能量法建立了此类机翼系统的气弹运动方程,应用描述函数法对立方非线性进行等效线性化处理,采用传统的线性系统颤振分析方法预测了非线性系统的颤振速度和极限环幅值;进一步利用Hopf分岔理论验证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并根据Routh-Hurwitz判据研究零平衡点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立方非线性不会改变原线性系统的临界颤振速度;但当超过该速度时,系统出现极限环振动,不同初始条件下系统收敛于相同的极限环。(3)研究了操纵面间隙非线性对二元刚性机翼颤振特性的影响,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三自由度二元机翼系统的气弹运动方程,应用描述函数法对间隙非线性进行拟线性化处理,通过系统的特征多项式求得极限环的幅值和频率,利用摄动法推导了极限环稳定时需满足的条件。结果表明,间隙非线性导致系统的颤振提前产生,且系统出现幅值突变现象;当风速大于系统的临界颤振速度时,不同初始值将导致系统发散或产生亚谐波周期、准周期运动等复杂动力学行为。(4)以带操纵面的二自由度二元刚性机翼模型为研究对象,当不考虑非线性因素时,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测柔度的颤振主动控制方法,建立了机翼系统的闭环控制模型,利用闭环系统的动柔度推导了实现任意极点配置时的增益。结果表明,闭环控制条件下系统颤振速度大幅度提高;当考虑立方非线性因素时,针对极点难于精确配置的情况提出了基于系统实测柔度的鲁棒控制方法,通过求解系统的极小范数最小二乘解得到了系统的控制增益,实现了极限环的准确配置和期望极点在一定范围内的配置,使系统具有很好的鲁棒性。(5)以具有NACA0018型标准截面的二元刚性机翼模型为试验对象,设计了风洞试验装置和控制系统,对基于动柔度法的系统极点配置和颤振主动控制理论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测量得到的系统动柔度,结合求解控制增益的方法,可方便地实现系统的任意极点配置;相比采用提高模态阻尼的方法,采用分离系统模态频率的方法可更加有效地提高系统的颤振速度;试验证明了动柔度法在颤振主动控制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李盈利[10](2013)在《双层非线性隔振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及时延混沌化》文中研究说明隔振是抑制潜艇动力机械振动向艇体传递最常用的手段。利用非线性隔振系统处于混沌状态时其响应功率谱呈连续谱这一特点,可以降低和改变动力机械传递到艇体的线谱特征,从而降弱潜艇辐射水声的线谱成分,提高潜艇的水声隐身性能,即线谱混沌化控制方法。为此,论文主要完成了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深入研究了两自由度非线性隔振系统动力学特性;针对实际应用线谱混沌化控制方法时面临的如何保持非线性隔振系统的混沌状态和实现小振幅下的混沌这两个难点,提出了相应的混沌反控制方法。其研究工作不仅丰富了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控制理论,同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围绕上述问题所开展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将三维实体隔振模型简化为梁模型,采用欧拉-伯努利梁假设,考虑几何非线性,分析了由非线性隔振器连接的两层耦合梁的静动力学行为。采用微分求积法或伽辽金法将偏微分平衡方程转化为仅与时间有关的微分方程,再通过Newmark或龙哥库塔数值积分求解。将求得的耦合梁静变形结果与ANSYS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了耦合梁的动力学行为。将隔振系统简化为两自由度质量弹簧系统,即在被隔振机器与基础之间设置非线性隔振浮筏,引入位移反馈控制技术。采用平均法得到了非线性隔振系统的渐近解,研究了其非线性动力学行为。通过数值算例,讨论了系统各参数对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利用分岔图研究了系统的运动状态随外激励频率以及控制增益改变时的系统响应变化。采用广义混沌同步化原理的控制方法,将Lorenz系统族,如Lorenz系统、Chen系统、Lü系统、R ssler系统以及Chua系统作为驱动信号,通过调节驱动系统控制参数使之产生混沌响应,通过混沌同步化原理来混沌化非线性隔振系统,从而将潜艇工作时辐射出的特征线谱转化为混沌谱。并且,采用隐式性能指标函数及Hooke-Jeeves优化方法,来求得最优控制增益,从而得到具有较好品质的混沌谱特征。通过数值算例,分析了双层隔振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并比较了Lorenz系统族各系统的混沌化效果。引入时延控制方法使得隔振系统高维度化,有利于混沌化的实现。将非线性隔振系统在平衡点处线性化,并通过Laplace变换得到系统的特征方程。由于时延的引入,系统特征方程为超越方程,具有无数个特征根,即时延系统的无穷维性质。时延系统的特征根与时延相关,采用了广义Strum准则来预测特征根的分布,从而分析时延浮筏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了时延无关稳定区间的临界控制增益,并得到了稳定性转换时的临界时延,分析了其稳定与不稳定区间。应用数值算例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正确性,并且分析了系统参数的变化对临界控制增益的变化。考虑在小阻尼、小控制增益以及小幅值激励情况下,采用多尺度法分析时延控制非线性隔振系统主共振以及1:1内共振时的渐近解,得到含有时延的平均方程,通过分析其平衡解及其稳定性来研究时延反馈控制参数以及系统参数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数值结果证明,通过调节不同的控制参数,可以控制系统的振动幅值,分析振动幅值随着时延的变化规律,因此可以通过调节系统参数以及控制时延来减振。系统解的稳定性随着时延变化而变化,通过与分岔图比较,发现不稳定区域对应着动力系统的混沌区域。分析了具有双重时延隔振系统的稳定性。对于具有两相等时延的动力学系统,采用广义Strum准则可以得到时延无关稳定性的临界控制增益,以及稳定性切换时的临界时延条件。对于具有不同时延的动力系统,采用了二次特征值法,避免了繁琐的系数推导,采用矩阵及算子运算可求得时延特征方程的特征根以及临界时延,从而研究双时延控制隔振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了时延无关稳定性的临界控制增益区域,并求得了系统稳定与不稳定边界的临界时延。分析了不同控制参数,控制形式对系统混沌化以及降低线谱的效果,并比较了单时延系统与双时延系统的稳定区域以及混沌化效果。

二、结构弹性支承刚度识别的广义逆特征值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构弹性支承刚度识别的广义逆特征值法(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几何缺陷与残余应力影响的钢桥面板局部振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发展
        1.1.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振动问题的研究意义
        1.1.3 考虑几何缺陷与残余应力的结构影响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初始几何缺陷的研究
        1.2.2 焊接残余应力的研究
    1.3 正交异性钢桥面的结构动力分析
        1.3.1 加劲板动力计算方法
        1.3.2 加劲板非线性振动的研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初始几何缺陷与焊接残余应力的分布模式
    2.1 引言
    2.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初始几何缺陷研究
        2.2.1 初始几何缺陷的研究现状
        2.2.2 初始几何缺陷规范对比分析
    2.3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焊接残余应力数值模拟及其分布规律
        2.3.1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焊接热力学数值模拟
        2.3.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焊接残余应力分布及简化计算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焊接残余应力试验
    3.1 引言
    3.2 盲孔法测量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焊接残余应力方法
        3.2.1 盲孔法基本原理
    3.3 梯形肋加劲板试验试件制作与试验步骤
        3.3.1 梯形肋加劲板试验试件制作与试验器材说明
        3.3.2 测试技术要点
    3.4 试验数据统计与误差分析
        3.4.1 应变释放系数A、B标定试验
        3.4.2 试验数据比较分析
        3.4.3 焊接残余应力误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几何缺陷与初始应力加劲板局部振动研究
    4.1 引言
    4.2 分析假设与加劲板振动方程的建立
        4.2.1 分析假设与参数说明
    4.3 基于能量原理建立加劲板的振动方程
    4.4 初始几何缺陷与初始应力对加劲板振动特性的影响分析
        4.4.1 工程背景
        4.4.2 初始几何缺陷对加劲板振动特性的影响
        4.4.3 初始应力对加劲板振动特性的影响
    4.5 考虑初始几何缺陷与焊接残余应力的加劲板有限元分析
        4.5.1 数值模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虑几何缺陷与初始应力加劲板大幅振动研究
    5.1 引言
    5.2 具有初始应力钢桥面加劲板的非线性动力特性
        5.2.1 控制方程
        5.2.2 典型钢桥面加劲板非线性频率的影响分析
        5.2.3 内共振分析
    5.3 考虑初始几何缺陷及初始应力的弹性支承加劲板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响应
        5.3.1 控制方程
        5.3.2 加劲板的冲击时程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加劲板的振动试验
    6.1 引言
    6.2 试件结构尺寸及其初始几何缺陷与残余应力
        6.2.1 试件结构尺寸
        6.2.2 试件初始几何缺陷与残余应力
    6.3 振动试验系统与仪器
    6.4 试验过程与步骤
        6.4.1 自由振动试验步骤
        6.4.2 受迫振动试验步骤
    6.5 钢桥面加劲板振动试验研究
        6.5.1 自由振动试验
        6.5.2 受迫振动试验
        6.5.3 幅值-激励频率特性
        6.5.4 幅值-激励振幅特性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结论
    2.主要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Hamilton体系下轴承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研究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递矩阵法研究现状
        1.2.2 有限元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数学模型
    2.1 传递矩阵法
        2.1.1 轴段传递矩阵
        2.1.2 盘传递矩阵
        2.1.3 总传递矩阵
    2.2 Hamilton系统的辛结构和守恒性质
        2.2.1 经典力学的三种形式
        2.2.2 Hamilton 矩阵和辛几何的几个重要结论
    2.3 精细积分法
        2.3.1 齐次方程的精细积分法
        2.3.2 非齐次方程的精细积分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传递辛矩阵的柔性转子动力学分析
    3.1 Hamilton系统下传递辛矩阵建模
    3.2 状态方程求解
    3.3 动力学特性分析
        3.3.1 临界转速求解
        3.3.2 转子的振型
        3.3.3 转子的瞬态响应
        3.3.4 转子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3.4 数值算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Hamilton体系下动力方程的数值解法
    4.1 Magnus级数方法
    4.2 基于Magnus级数的精细积分法
        4.2.1 矩阵指数的精细化
        4.2.2 精度误差分析
    4.3 数值算例
        4.3.1 计算精度
        4.3.2 稳定性
        4.3.3 计算效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3)基于频响函数的有限元模型修正及其软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矩阵型修正方法
        1.2.2 设计参数型修正方法
    1.3 有限元模型修正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频响函数的模型修正理论
    2.1 引言
    2.2 频响函数的求解
    2.3 基于频响函数的模型修正理论
    2.4 频响函数灵敏度矩阵的求解
    2.5 频响函数相关性和互易性分析
    2.6 修正质量检验标准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型修正技术的软件实现
    3.1 引言
    3.2 开发环境
        3.2.1 MSC.Nastran
        3.2.2 Matlab
    3.3 基于频响函数的模型修正方法实现
    3.4 模型修正软件介绍
        3.4.1 修正类型选择
        3.4.2 数据导入和相关性分析
        3.4.3 修正参数设置和灵敏度分析
        3.4.4 模型修正和修正结果查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频响函数的模型修正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
    4.1 引言
    4.2 有限元建模的研究
        4.2.1 完全参数化模型的修正
        4.2.2 非完全参数化模型的修正
    4.3 待修正参数选择与修正频率点选取的研究
        4.3.1 待修正参数选择方法
        4.3.2 频率点选取原则
        4.3.3 待修正参数选择与频率点选取的仿真研究
    4.4 实验频响函数数据不完备情况下的模型修正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频响函数的模型修正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振动测试实验概述
        5.2.1 测试装置与对象
        5.2.2 测试结果的采集和分析
    5.3 有限元模型修正技术
        5.3.1 初始有限元建模
        5.3.2 初始有限元模型频响函数分析
        5.3.3 修正前频响函数匹配与相关性分析
        5.3.4 修正参数和修正频率点的选取
        5.3.5 模型修正
        5.3.6 修正质量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贡献
    6.2 后续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基于北斗卫星监测的大跨斜拉桥挠度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大跨斜拉桥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1.1.2 桥梁主跨挠度问题研究现状
    1.2 挠度的观测方法
        1.2.1 常用的挠度观测方法
        1.2.2 基于北斗卫星的桥梁挠度监测
        1.2.3 北斗监测与传统测量方式的比较
    1.3 桥梁挠度信号的分离研究
        1.3.1 桥梁挠度信号的组分与特性
        1.3.2 挠度信号分离的必要性
        1.3.3 桥梁挠度信号分离的研究状况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1 本文分离模型的主要方法
        1.4.2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2.1 引言
    2.2 经验模态分解
        2.2.1 EMD原理
        2.2.2 EMD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2.3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2.3.1 EEMD分解原理
        2.3.2 EEMD分解具体步骤
    2.4 EEMD算法的参数设置
        2.4.1 添加噪声的幅度
        2.4.2 集成平均次数
    2.5 EEMD的虚假IMF分量的识别
        2.5.1 基于能量熵增量的EEMD虚假IMF分量识别
        2.5.2 仿真信号的EEMD虚假IMF分量识别
    2.6 EEMD分解效果的评价方法
        2.6.1 相关系数评价
        2.6.2 分解误差评价
    2.7 EEMD与 EMD算法性能比较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盲源分离的基本理论与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盲源分离的基本理论
        3.2.1 盲源分离问题描述
        3.2.2 盲源分离的数学模型
        3.2.3 盲源分离的约束条件以及不确定性
    3.3 盲源分离的预处理方法
        3.3.1 中心化
        3.3.2 白化
    3.4 基于EEMD分解的盲信号源数估计
        3.4.1 核心一致性算法
        3.4.2 占优特征值
        3.4.3 仿真信号的源数估计
    3.5 典型的盲源分离算法
        3.5.1 Fast ICA算法
        3.5.2 基于四阶统计量准则和批处理的JADE算法
        3.5.3 基于二阶统计量准则和批处理的SOBI算法
    3.6 盲源分离的性能评价指标
        3.6.1 相关系数
        3.6.2 均方误差
        3.6.3 二次残差
        3.6.4 性能指数
    3.7 盲源分离的算法性能仿真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桥梁挠度仿真信号的获取与分离
    4.1 引言
    4.2 桥梁挠度仿真信号的获取
        4.2.1 背景桥梁模型
        4.2.2 车辆荷载挠度
        4.2.3 温度荷载挠度
        4.2.4 长期挠度
    4.3 车辆荷载挠度分离
        4.2.1 移动平均滤波
        4.2.2 EEMD滤波特性
        4.2.3 车辆荷载分离结果
    4.4 基于EEMD-改进PCA算法的低频挠度信号分离
        4.4.1 改进PCA理论
        4.4.2 信号分离的步骤
        4.4.3 分离模型的构建
        4.4.4 低频挠度信号分离
        4.4.5 分离结果的评价
        4.4.6 存在的问题
    4.5 基于EEMD-JADE算法的低频挠度信号分离
        4.5.1 低频挠度信号的源数估计
        4.5.2 虚假IMF分量的识别
        4.5.3 信号分离及其结果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桥梁实测挠度信号的分离研究
    5.1 引言
    5.2 北斗桥梁安全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5.2.1 系统概述
        5.2.2 系统工作原理
        5.2.3 桥梁挠度测量点的布置原则
        5.2.4 项目实施目标及内容
    5.3 实测挠度信号中日温差效应的分离
        5.3.1 实测2 天挠度信号中温度效应分离
        5.3.2 实测11 天挠度信号中温度效应分离
    5.4 实测1年挠度信号的分离
        5.4.1 实测信号的采集与滤波处理
        5.4.2 基于EEMD-JADE分离过程
        5.4.3 挠度信号分离结果及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挠度分离的斜拉桥主梁损伤识别
    6.1 引言
    6.2 基于X控制图的桥梁健康诊断
        6.2.1 X控制图的过程模型
        6.2.2 实测挠度数据的提取
        6.2.3 桥梁健康诊断
    6.3 基于马氏距离累积量的损伤识别
        6.3.1 马氏距离基本原理
        6.3.2 损伤识别方法与步骤
        6.3.3 数值模拟
        6.3.4 损伤识别实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研的项目

(5)机车齿轮传动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机车传动系统结构简介
        1.2.1 机车传动系统的主要结构形式
        1.2.2 机车传动系统轴承的支承方式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齿轮传动系统的动力学研究现状
        1.3.2 轴承部件的动力学研究现状
        1.3.3 机车传动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机车齿轮传动系统的参数振动稳定性分析
    2.1 引言
    2.2 某型机车传动系统的结构
    2.3 传动系统内部齿轮啮合的非线性激励
        2.3.1 齿轮啮合时变刚度
        2.3.2 齿轮啮合时变误差
        2.3.3 齿侧间隙
        2.3.4 齿面摩擦力
    2.4 齿轮传动系统二自由度扭振的稳定性分析
        2.4.1 分析模型的建立
        2.4.2 振动稳定的条件
        2.4.3 结果分析
    2.5 齿轮传动系统多自由度扭振的稳定性分析
        2.5.1 分析模型的建立
        2.5.2 动力学方程的解耦
        2.5.3 振动稳定的条件
        2.5.4 结果分析
    2.6 齿轮传动系统耦合型振动的稳定性分析
        2.6.1 分析模型的建立
        2.6.2 振动稳定的条件
        2.6.3 结果分析
    2.7 不同模型的结果对比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车齿轮传动系统的非线性振动响应分析
    3.1 引言
    3.2 动力学分析模型的建立
        3.2.1 负载端的轮轨接触特性
        3.2.2 分析模型的建立
    3.3 机车齿轮传动系统的共振响应分析
        3.3.1 齿轮传动系统的主共振响应分析
        3.3.2 齿轮传动系统的谐波共振响应分析
    3.4 机车齿轮传动系统振幅的影响分析
        3.4.1 轮轨蠕滑率的影响
        3.4.2 齿轮啮合刚度的影响
        3.4.3 齿侧间隙的影响
        3.4.4 齿面摩擦的影响
        3.4.5 齿轮啮合误差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齿轮传动系统作用的机车动力学模型
    4.1 引言
    4.2 考虑齿轮-转子-电机轴承作用时的附加作用力
    4.3 考虑齿轮-转子-电机轴承的机车动力学数学模型
        4.3.1 机车动力学的分析模型
        4.3.2 机车系统的受力分析
        4.3.3 机车系统的受力计算
        4.3.4 机车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4.4 机车动力学的仿真程序
        4.4.1 程序的结构设计
        4.4.2 仿真程序的建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齿轮啮合非线性激励影响的机车振动分析
    5.1 引言
    5.2 变速工况下齿轮啮合非线性激励影响的数值仿真分析
        5.2.1 分析工况
        5.2.2 时域结果分析
        5.2.3 频域结果分析
        5.2.4 时频域结果分析
    5.3 不同齿轮副安装位置下的机车振动分析
        5.3.1 对作用力的影响
        5.3.2 对振动加速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机轴承-齿轮非线性激励耦合作用影响的机车振动分析
    6.1 引言
    6.2 电机轴承非线性激励的描述
    6.3 电机轴承非线性激励的模拟验证
    6.4 电机轴承非线性激励影响的机车振动分析
        6.4.1 对作用力的影响
        6.4.2 对振动加速度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基于实测位移影响线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桥梁损伤识别理论的研究现状
        1.2.1 桥梁损伤识别理论目标层次
        1.2.2 结构损伤识别理论研究方法
    1.3 影响线理论在桥梁结构损伤识别中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基于多测点位移影响线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分析
    2.1 引言
    2.2 位移影响线基本理论
        2.2.1 位移影响线的概念
        2.2.2 位移互等定理
        2.2.3 位移影响线的解法
    2.3 简支梁位移影响线公式
        2.3.1 简支梁未损伤时的位移影响线
        2.3.2 简支梁出现损伤时的位移影响线
    2.4 多测点位移影响线损伤识别指标
    2.5 利用多测点位移影响线差值曲率对简支梁桥进行损伤识别
    2.6 多测点位移影响线差值曲率损伤识别影响因素分析
        2.6.1 不同测点位置的损伤分析
        2.6.2 不同损伤程度时的损伤识别
        2.6.3 损伤位置对损伤识别的影响分析
        2.6.4 多损伤情况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程实例分析
    3.1 引言
    3.2 固端梁桥结构损伤识别分析
    3.3 工程实例分析
        3.3.1 结构分析模型
        3.3.2 结构未损伤情况下位移影响线分析
        3.3.3 连续梁桥结构损伤识别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倾角影响线的简支梁桥结构损伤识别分析
    4.1 引言
    4.2 简支梁桥倾角影响线
        4.2.1 倾角影响线的概念
        4.2.2 简支梁倾角影响线基本公式
        4.2.3 数值分析
    4.3 存在局部损伤时简支梁桥的倾角影响线
        4.3.1 存在局部损伤时简支梁桥的倾角影响线理论公式
        4.3.2 基于倾角影响线差值的损伤识别指标
        4.3.3 基于倾角影响线差值曲率的损伤识别指标
    4.4 基于倾角影响线差值的简支梁桥结构损伤识别分析
        4.4.1 损伤程度分析
        4.4.2 损伤位置分析
    4.5 基于倾角影响线差值曲率的简支梁桥结构损伤识别分析
        4.5.1 不同损伤程度的倾角影响线差值曲率
        4.5.2 简支梁桥多处位置损伤时的识别
    4.6 灵敏度分析
    4.7 非理想支承下的倾角影响线理论分析
        4.7.1 理论背景
        4.7.2 非理想支承梁式结构的倾角影响线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实测位移影响线数据的损伤识别分析
    5.1 引言
    5.2 基本原理
        5.2.1 模式识别
        5.2.2 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的神经网络方法
    5.3 实测位移影响线数据的损伤识别方法
        5.3.1 基于实测位移影响线数据的损伤识别方法
        5.3.2 损伤识别指标
        5.3.3 损伤识别过程
    5.4 简支梁桥的损伤识别
        5.4.1 桥梁结构分析模型
        5.4.2 损伤分析工况
        5.4.3 损伤样本提取
        5.4.4 损伤识别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于索力影响线的斜拉桥和拱桥主梁损伤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1.2.1 基于结构动力响应的损伤识别方法
        1.2.2 基于结构静力响应的损伤识别方法
        1.2.3 基于模型修正的损伤识别方法
        1.2.4 基于人工智能的损伤识别方法
        1.2.5 基于小波分析的损伤识别
    1.3 当前损伤识别存在的问题及本文出发点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索力影响线损伤识别方法的原理
    2.1 引言
    2.2 利用挠度影响线进行损伤识别的原理
    2.3 利用索力影响线进行损伤识别的原理
        2.3.1 斜拉桥无损伤时的索力影响线
        2.3.2 斜拉桥有损伤时的索力影响线
        2.3.3 损伤前后的斜拉索索力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索力影响线的斜拉桥主梁损伤识别
    3.1 引言
    3.2 斜拉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工程概况
        3.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 单处损伤算例研究及分析
        3.3.1 单处损伤不同损伤位置的识别
        3.3.2 单处损伤不同损伤程度的识别
    3.4 多处损伤算例研究及分析
    3.5 参数分析及讨论
        3.5.1 塔梁刚度比对损伤识别的影响
        3.5.2 工程实例的介绍
        3.5.3 数值仿真模型模拟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吊杆力影响线的拱桥主梁损伤识别
    4.1 引言
    4.2 有限元建模
    4.3 单处损伤算例研究及分析
        4.3.1 单处损伤不同损伤位置的识别
        4.3.2 单处损伤不同损伤程度的识别
    4.4 多处损伤算例研究及分析
    4.5 对系杆拱桥拱肋的损伤识别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高速涡轮轴系稳定性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高速微型动力装置研究概况
        1.2.2 气体轴承研究概况
        1.2.3 气体轴承-转子系统稳定性研究概况
        1.2.4 气体轴承-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研究概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气体轴承-转子系统稳定性分析
    2.1 引言
    2.2 气体轴承-转子系统失稳机理分析
        2.2.1 有限长气体轴承气膜力定性分析模型
        2.2.2 气膜力失稳分析
        2.2.3 气体轴承-转子系统流固耦合运动机理分析
        2.2.4 气体轴承-转子系统工程稳定性判别准则
    2.3 气体轴承-转子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
        2.3.1 基于图谱分析的非线性振动行为分析方法
        2.3.2 非线性振动行为分析的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体轴承-转子系统实验平台建设及一体化设计方法
    3.1 引言
    3.2 轴承-转子系统一体化设计方法
        3.2.1 轴承-转子系统一体化设计方法定义
        3.2.2 轴承-转子系统一体化设计方法基本步骤
        3.2.3 一体化设计方法在本文的应用
    3.3 气体轴承-转子系统实验平台建设
        3.3.1 实验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
        3.3.2 实验平台的顶层设计
        3.3.3 功能单元的细化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气体轴承-转子系统稳定性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气体轴承-转子系统约束模态实验
        4.2.1 轴承-转子系统模态实验分析原理
        4.2.2 模态实验方案
        4.2.3 模态实验过程
        4.2.4 气体轴承-转子系统模态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气体轴承-转子系统稳定性实验
        4.3.1 气体轴承-转子系统稳定性实验方案
        4.3.2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标定
        4.3.3 轴承供气压力对气体轴承-转子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4.3.4 金属橡胶对气体轴承-转子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应用实例及气体轴承-转子系统典型故障特征
    5.1 引言
    5.2 稳定性调整措施在高速空气透平膨胀机中的应用
        5.2.1 气体轴承支承的高速空气透平膨胀机
        5.2.2 供气压力对高速透平膨胀机临界转速的影响
        5.2.3 供气压力对透平膨胀机轴系稳定性的影响
    5.3 稳定性调整措施在高速永磁电机中的应用
        5.3.1 高速永磁电机实验系统
        5.3.2 高速永磁电机轴系动力学特性实验
    5.4 稳定性调整措施在高速膨胀制冷-发电/电动机的应用
        5.4.1 高速膨胀制冷-发电/电动机
        5.4.2 轴承供气压力方案
        5.4.3 升速实验结果分析
    5.5 气体轴承-转子系统典型故障特征
        5.5.1 气膜半速涡动
        5.5.2 气膜振荡
        5.5.3 低频
        5.5.4 工频碰磨
        5.5.5 低频碰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主要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作者简历

(9)二元机翼颤振及其主动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二元机翼颤振及其控制技术概述
    1.3 二元机翼颤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二元机翼系统的气动弹性分析
    2.1 非定常空气动力学
    2.2 二元机翼气动弹性特性分析
    2.3 二元机翼颤振特性分析
    2.4 实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二元机翼非线性系统颤振特性分析
    3.1 描述函数法概述
    3.2 具有硬立方非线性二元机翼系统颤振特性分析
    3.3 具有操纵面间隙非线性二元机翼系统颤振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动柔度法的二元机翼系统颤振主动控制
    4.1 动柔度方法
    4.2 二元机翼线性系统的颤振主动控制
    4.3 二元机翼非线性系统颤振主动控制
    4.4 本章小结
5 二元机翼系统风洞试验研究
    5.1 二元机翼颤振主动控制试验系统介绍
    5.2 动柔度法的应用
    5.3 开环系统的模态测试
    5.4 基于动柔度法的极点分配
    5.5 二元机翼系统主动颤振控制
    5.6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附件

(10)双层非线性隔振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及时延混沌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2.0 隔振原理
        1.2.1 隔振方法
        1.2.2 混沌隔振
        1.2.3 时延控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性工作
第2章 耦合梁隔振系统动力学分析
    2.1 引言
    2.2 弹性耦合梁隔振系统
        2.2.1 基本方程
        2.2.2 求解方法
        2.2.3 数值算例
    2.3 粘弹性耦合梁隔振系统
        2.3.1 基本方程
        2.3.2 求解方法
        2.3.3 数值算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线性反馈控制双层非线性隔振系统动力学分析
    3.1 引言
    3.2 双层非线性隔振系统基本方程
    3.3 平均法近似解分析
    3.4 数值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层非线性隔振系统的广义混沌同步化及优化
    4.1 引言
    4.2 双层隔振系统分析模型
    4.3 双层隔振系统的广义混沌化及优化
        4.3.1 Lorenz 族系统作为驱动系统
        4.3.2 性能指标的优化
    4.4 数值算例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时延控制双层隔振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及混沌化
    5.1 引言
    5.2 隔振系统分析模型
    5.3 稳定性分析理论方法
        5.3.1 与时延无关的稳定性临界参数
        5.3.2 稳定性变化的临界时延
    5.4 数值算例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时延控制双层隔振系统的近似解及动力学分析
    6.1 引言
    6.2 双层隔振系统的分析模型
    6.3 摄动分析
    6.4 平衡解及其稳定性
    6.5 数值算例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双时延反馈控制双层隔振系统动力学分析
    7.1 引言
    7.2 隔振系统的控制方程
    7.3 双时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7.3.1 具有两个相同时延系统的稳定性
        7.3.2 采用广义特征值方法研究多时延系统的稳定性
    7.4 数值算例与讨论
    7.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 C 式(2.47 )中的系数

四、结构弹性支承刚度识别的广义逆特征值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几何缺陷与残余应力影响的钢桥面板局部振动研究[D]. 王天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2]Hamilton体系下轴承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研究与仿真[D]. 邓浩.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3]基于频响函数的有限元模型修正及其软件实现[D]. 王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4]基于北斗卫星监测的大跨斜拉桥挠度分离研究[D]. 刘晓飞.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5]机车齿轮传动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D]. 王燕.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6]基于实测位移影响线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 吴贵飞. 北京工业大学, 2017(07)
  • [7]基于索力影响线的斜拉桥和拱桥主梁损伤识别[D]. 黄志科. 广州大学, 2016(03)
  • [8]高速涡轮轴系稳定性分析与实验研究[D]. 韩东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14(10)
  • [9]二元机翼颤振及其主动控制的研究[D]. 王囡囡. 中国矿业大学, 2013(07)
  • [10]双层非线性隔振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及时延混沌化[D]. 李盈利. 湖南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识别结构弹性支撑刚度的广义逆特征值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