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镁粉还原重氮偶合分光光度法测定硝酸盐氮(论文文献综述)
潘园园[1](2021)在《重氮偶合分光光度法测定亚硝酸钠含量最适波长的确定》文中研究表明重氮偶合分光光度法被广泛应用于亚硝酸钠含量的测定,但测定时的最适测定波长却没有统一标准。以此实验为例,从灵敏度、准确度等角度探讨使用分光光度法时获取最适波长的一般过程。结果表明,本次实验的标准曲线在亚硝酸钠含量为0~2 mg/L时,510 nm为其最适测定波长。
董方慧,庞雪[2](2020)在《三种测定水中亚硝酸盐氮方法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重氮偶合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和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这三种测定水中亚硝酸盐氮含量最常用的方法的适用性进行研究。通过对三种方法的对比实验,重氮偶合分光光度法检出限低、显色稳定,适合地下水等亚硝酸盐氮含量较低的水样测定;离子色谱法自动化程度高,测量范围广,适合地表水或其他亚硝酸盐氮含量相对较高的水样测定,适用于大批量水样测定;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检出限低、测量范围广、测定速度快,适合各种类型水样测定,适用于大批量水样测定。
陈景周,李梁,黄少漫,何霜[3](2020)在《高压离子色谱法快速测定饮用水中溴酸盐和亚硝酸盐》文中认为采用Dionex Integrion高压离子色谱仪和Ionpac AS19高容量分析柱,以自动发生装置在线产生KOH作淋洗液,通过抑制型电导检测器进行饮用水样品中溴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目标物溴酸盐和亚硝酸盐在5 min内实现分离,其检出限分别为0.46,0.22μg/L。溴酸盐和亚硝酸盐分别在0~100,0~50μg/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8.6%~101.3%,100.1%~106.0%,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26%~4.12%,1.69%~4.27%。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环保高效,适用于饮用水中痕量溴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测定。
靖玉[4](2020)在《季铵化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对NO2-的吸附及其在DGT技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亚硝酸盐毒性和致病性的深入研究,水中亚硝酸盐的脱除和检测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第一部分将聚乙烯醇(PVA)与壳聚糖(CS)进行共混,得到壳聚糖聚乙烯醇混合凝胶,再利用超支化吉米奇季铵盐与其交联制备出季铵化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QCPC)。实验考察了QCPC的结构、形貌、机械性能和溶胀性能;研究了QCPC对水体环境中亚硝酸钠(NaNO2)的吸附性能,并从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QCPC对NaNO2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过程可以用Langmuir模型来描述,在288K时最大单分子层吸附量为200.00mg/g。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QCPC脱除NaNO2的最佳条件:吸附时间15h、投加量0.8g/L、pH=8、温度25℃。QCPC重复使用3次后,NaNO2的脱除效果能达到70%以上。本研究第二部分以QCPC为薄膜梯度扩散技术(DGT)的结合相,构建QCPC-DGT装置,用于富集检测水体中的NO2-。在25°C时,NO2-的扩散系数Dcell=(2.94±0.32)×10-6cm2·s-1(n=3)。用0.05mol/L NaOH作为结合相凝胶吸附NO2-的洗脱剂,洗脱效率达到78.53%。QCPC-DGT对NO2-的累积在离子强度(0.0010.1mol/L NaCl)和pH(411)范围内没有显着性差异。QCPC-DGT对NO2-有效吸附容量可达72.18μg/cm2。实验结果表明,QCPC-DGT与紫外分光光度法相结合可用于水体环境中NO2-的原位采集和测量。
洪徐华[5](2019)在《饮用水生产过程中亚硝酸盐浓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水资源已受到氮源的严重污染,因此对人体存在危害的亚硝酸盐有必要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监控,来保证居民生活饮用水的安全与健康。针对国标中用分光光度法来测定水中亚硝酸盐含量,本文提出是否能用更为先进、测定更为精确的离子色谱法来代替分光光度法。通过两种方法的比对,离子色谱法的线性范围1.0~100.0 μg/L、相关系数R2=0.9998、检出限0.79 μg/L、加标回收率101.85~105.31%、精密度RSD=4.50%,这几项指标均好于分光光度法。因此,本文采用离子色谱法来测定水处理工艺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本文通过监测近一年来,亚硝酸盐在水处理工艺流程中不同阶段的含量变化情况,来寻找工艺中对亚硝酸盐的影响因素。从实验中发现,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对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影响较大,并在实验中对这两个工艺进行优化:1、在满足微生物的条件下,紫外线照射剂量越低,生成的亚硝酸盐也越少;2、亚硝酸盐的去除率随着臭氧添加量的不断增加而上升,当臭氧添加量达到0.33 ppm~0.38 ppm时,亚硝酸盐的去除率能稳定的保持在95~98%。同时,在实验中针对不同工厂水源的特质也进行了研究,发现水中硝酸盐含量的差异,也会对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的结果产生影响。因此,不同水源地的工厂还需单独对水处理工艺进行优化。
刘丽敏,顾重武,曾燕燕[6](2019)在《在线镉柱还原-连续流动注射法测定地表水和海水中硝酸盐氮》文中认为硝酸盐氮经镉柱还原为亚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在中性条件下与酸性显色剂(磺胺-盐酸萘乙二胺)反应生成玫红色的重氮-偶合物,在波长550nm处测量其吸光度,其吸光度与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的和在3.00mg·L-1以内呈线性关系。据此原理采用连续流动注射法测定地表水和海水中硝酸盐氮的含量,每小时可测定60个样品。选用pH 7.50±0.05的0.075mol·L-1咪唑缓冲溶液作为缓冲剂,所用镉柱为由粒径0.3~0.8mm的镉粒填装的有效长度为10cm的镉圈,使用前须按如下顺序激活(于2mol·L-1盐酸溶液中1min,放入0.005mol·L-1硫酸铜激活溶液中2 min,再放入2 mol·L-1盐酸溶液中5 min)。方法的检出限(3s)为0.000 1mg·L-1,方法用于两种标准物质的分析,测定值与认定值相符。方法用于水样的分析,并进行加标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在99.0%~102%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小于2.5%。
张玉民,杨张青,张敏,苏伟波,胡波[7](2018)在《硝酸盐快速测定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快速测定硝酸盐含量,本研究配制不同浓度的硝酸盐溶液,分别采用锌粉和镉粉作为还原剂,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经重氮偶合反应后生成粉红色偶氮染料,进行比色。同时,在河南农大迅捷测试技术有限公司原有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还原剂、显色剂、显色时间等的一系列优化试验。结果表明,用镉粉作还原剂,分别加入硝态氮掩蔽剂4滴、硝态氮助掩剂10滴、硝态氮还原剂6滴、硝态氮显色剂9滴,沸水浴显色5 min的试验结果最好。同用锌粉作还原剂相比,用镉粉作还原剂的吸光度平均提高了29.8倍,且相关系数提高了0.014,解决了硝态氮测定过程中吸光度过低的问题。
杨努[8](2018)在《海水氮营养盐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水氮营养盐包括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多种方法可用于海水氮营养盐的检测,其中传统分光光度法可实现对三种氮营养盐的共同测定,我国《海洋监测规范》等国标中就有相应方法。然而测定海水氮营养盐的传统分光光度法,存在操作繁琐复杂、镉柱制备困难、需多次配制多种试剂等问题,难以用于大洋海水的原位分析,检测结果的时效性差。开发了一种可见分光光度计比色装置,适用于海水氮营养盐(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的检测,可显着提高检测效率和灵敏度。基于亚硝酸盐的重氮-偶合显色反应,氨氮的次溴酸盐氧化法和硝酸盐的硫酸肼还原法,实现了对三种氮营养盐的快速检测。研制了混合显色剂、氧化剂、还原剂等试剂,对各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部分实验条件如下:应用于亚硝酸盐氮快速检测的混合显色剂R1,其主要组成为:0.30 mol/L盐酸、0.03 mol/L磺胺和2.00×10-4 mol/L盐酸萘乙二胺。应用于氨氮快速检测的混合氧化剂,即次溴酸钠氧化液,由溴水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反应得到;其中溴水溶液由盐酸、溴化钾、溴酸钾溶液反应得到,其主要组成为:0.22 mol/L盐酸、2.40×10-3 mol/L溴化钾和4.50× 1 0-4 mol/L溴酸钾;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1.20 mol/L。应用于硝酸盐氮快速检测的混合还原剂,包括HS-Cu还原液和EDTA碱溶液;其中HS-Cu还原液的主要组成为3.50×l0-3 mol/L硫酸肼(HS)和1.25×10-3 mol/L硫酸铜,EDTA碱溶液的主要组成为0.01 mol/L EDTA和0.30 mol/L氢氧化钠。实验所配混合显色剂、氧化剂、还原剂等试剂均可保持至少35天效果稳定。亚硝酸盐的显色时间为20 min,氨氮的氧化时间为40 min,硝酸盐氮的还原时间和温度分别为40 min、65℃。另外,检测氨氮和硝酸盐氮时,通过加入碱性碳酸钠溶液、进行离心沉淀、取上清液测定的预处理方式,可去除海水中钙镁离子的干扰,碱性碳酸钠溶液的主要组成为:0.28 mol/L碳酸钠和2.80 mol/L氢氧化钠。采用该检测方法,经实际检测试验,取得如下结果:亚硝酸盐氮(NO2--N)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0.05 mg/L,检出限为2.0 μg/L,实际海水样品测定的加标回收率为90%~105%,测定浓度为0.01 mg/L和0.03 mg/L的NO2--N标样所得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6.90%和4.24%:氨氮(NH4+-N)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0.10 mg/L,检出限为2.9 μg/L,实际海水样品测定的加标回收率为90%~1 10%,测定浓度为0.02 mg/L和0.04 mg/L的NH4+-N标样所得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6.73%和5.40%;硝酸盐氮(N03--N)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0.20 mg/L,检出限为3.6μg/L,实际海水样品测定的加标回收率为88%~110%,测定浓度为0.05 mg/L和0.10 mg/L的NO3--N标样所得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6.87%和4.43%。以上结果符合我国现行标准《海洋监测规范》和《海洋调查规范》中对三种氮营养盐的检测方法精密度、准确度等的要求。采用该检测方法对青岛近岸海水进行了实际检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海水氮营养盐快速检测技术具有设备简单、操作简便、检测快速、灵敏度高等优点,尤其在大洋海水氮营养盐的原位分析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张建周,王亚伟,李振,单明娥[9](2017)在《水质中亚硝酸盐氮测定方法改进》文中研究说明对重氮偶合分光光度法测定水质中亚硝酸盐氮含量的方法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条件是在pH1-2的酸度下,5g/L氨基苯磺酰胺溶液浓度为1mL,重氮化时间为2min,0.5g/L盐酸N-(1-萘)-乙二胺溶液浓度为1mL,偶合时间为20min。该方法检出限是0.002mg/L,测定环境水体中亚硝酸盐氮的回收率在97%101%,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1%。
翁柔丹[10](2016)在《快速检测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的氯化钒粉剂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硝酸盐是蔬菜中常见的污染物,其在蔬菜中的含量超过限量将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国家对食品安全监控力度的加大,简单易用、快速、准确、低成本的硝酸盐检测方法有着巨大市场需求。本文开发了一种快速、准确测定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的一种新的氯化钒混合粉剂方法。首先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混合粉剂中氯化钒、氯化钠、氨基磺酸、对氨基苯磺酸和盐酸萘乙二胺各自用量以及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硝酸盐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从上述7个影响因素中筛选出3个对检测结果有显着影响的因素,进一步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实验研究了3个显着因素之间的交互效应,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模型拟合和回归方程分析,摸索出氯化钒混合粉剂的最佳比例以及反应的最佳条件;同时开发出适合本测定方法的蔬菜样品前处理方法,最后运用方法学对所开发的方法进行了方法学评估。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研发了一种能够快速检测硝酸盐含量的氯化钒混合粉剂法,混合粉剂中氯化钠、氨基磺酸、对氨基苯磺酸、盐酸萘乙二胺、氯化钒混的的最佳比例为400:20:25:0.9:0.6,混合粉剂总用量为0.3g,粉剂的稳定时间为2个月;测定时将混合粉剂加入3mL样液中,摇匀使粉剂完全溶解,80℃水浴加热30min,冷却,538 nm下测定吸光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求出硝酸盐含量;(2)由于所研发的氯化钒粉剂法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限低的特点,含较高硝酸盐含量的蔬菜样品需要较高的稀释倍数,使叶绿体色素不会干扰显色效果,因此改进了蔬菜样品的前处理方法,直接提取后,无需对样液进行净化,具体方法为:称取510g蔬菜匀浆,加入2%醋酸溶液提取,再用2%醋酸溶液定容至250mL,振荡5min,过滤,滤液用于测定;(3)通过方法学评估,氯化钒粉剂法的线性范围为02.5mg/L,线性方程y=0.5011x-0.0223,相关系数r=0.999;最低检测限为0.3mg/L,加标回收率在97.3%106.1%范围内,变异系数在1.40%7.91%之间;氯化钒还原硝酸盐的还原率达到87.10%94.10%,表明氯化钒粉剂法具备良好的准确性和重现性,精密度较高,结果可靠。所建立的方法针对文献报道的锌粉法存在还原率较低,方法准确性较差的问题,提出用氯化钒代替锌粉,同时采用氯化钠和氨基磺酸作为氯化钒还原硝酸盐需要酸性条件的产酸试剂,成功将还原剂、酸性剂、重氮化试剂和偶合试剂混合在一起,提高了还原率和准确性,减少了检测过程中的操作步骤。
二、镁粉还原重氮偶合分光光度法测定硝酸盐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镁粉还原重氮偶合分光光度法测定硝酸盐氮(论文提纲范文)
(2)三种测定水中亚硝酸盐氮方法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重氮偶合分光光度法 |
2.1.1 实验原理 |
2.1.2 仪器和试剂 |
2.1.3 仪器条件 |
2.1.4 水样采集及处理 |
2.1.5 实验步骤 |
2.2 离子色谱法 |
2.2.1 实验原理 |
2.2.2 仪器和试剂 |
2.2.3 仪器条件 |
2.2.4 水样采集及处理 |
2.2.5 实验步骤 |
2.3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 |
2.3.1 实验原理 |
2.3.2 仪器和试剂 |
2.3.3 仪器条件 |
2.3.4 水样采集及处理 |
2.3.5 实验步骤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标准曲线 |
3.2 标准物质测定 |
3.3 样品测定 |
3.4 测定时间比较 |
4 结论 |
(3)高压离子色谱法快速测定饮用水中溴酸盐和亚硝酸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色谱条件 |
1.3.2 标准曲线配制 |
1.3.3 样品试验 |
1.3.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分析条件的选择 |
2.2 线性关系与检出限 |
2.3 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 |
2.4 干扰试验 |
2.5 亚硝酸盐的测定方法比较 |
2.6 实际样品的测定 |
3 结论 |
(4)季铵化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对NO2-的吸附及其在DGT技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亚硝酸盐 |
1.1.1 亚硝酸盐的来源 |
1.1.2 亚硝酸盐的危害 |
1.1.3 亚硝酸盐的去除 |
1.1.4 亚硝酸盐的检测 |
1.2 亚硝酸盐的吸附材料 |
1.2.1 膳食纤维 |
1.2.2 纳米材料 |
1.2.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 |
1.2.4 其他材料 |
1.3 薄膜梯度扩散技术 |
1.3.1 DGT的基本原理 |
1.3.2 DGT装置 |
1.3.2.1 DGT的扩散相 |
1.3.2.2 DGT的结合相 |
1.3.3 DGT技术的应用 |
1.3.3.1 DGT在水体中的应用 |
1.3.3.2 DGT在沉积物中的应用 |
1.3.3.3 DGT在土壤中的应用 |
1.3.4 DGT技术的研究方向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性 |
2 季铵化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的制备及其吸附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试剂 |
2.3 QCPC的制备及表征 |
2.3.1 QCPC的制备 |
2.3.2 QCPC的表征 |
2.3.2.1 水通量的测定 |
2.3.2.2 溶胀性能的测定 |
2.3.2.3 机械性能的测定 |
2.3.2.4 SEM表征 |
2.3.2.5 红外光谱 |
2.4 QCPC吸附水中亚硝酸盐 |
2.4.1 盐酸萘乙二胺法测量亚硝酸盐 |
2.4.1.1 溶液的配制 |
2.4.1.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4.2 QCPC吸附NaNO_2的单因素实验 |
2.4.2.1 时间对QCPC吸附NaNO_2的影响 |
2.4.2.2 投加量对QCPC吸附NaNO_2的影响 |
2.4.2.3 p H对QCPC吸附NaNO_2的影响 |
2.4.2.4 温度对QCPC吸附NaNO_2的影响 |
2.4.3 正交实验 |
2.4.4 吸附选择性 |
2.4.5 吸附动力学 |
2.4.6 吸附等温线 |
2.4.7 吸附脱除循环再生实验 |
2.4.8 QCPC对模拟水体中NaNO_2的脱除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QCPC的制备 |
2.5.1.1 PVA与CS用量的影响 |
2.5.1.2 季铵盐用量的影响 |
2.5.2 QCPC的表征 |
2.5.2.1 水通量的测定 |
2.5.2.2 溶胀性能的测定 |
2.5.2.3 机械性能的测定 |
2.5.2.4 SEM表征 |
2.5.2.5 红外光谱 |
2.5.3 QCPC吸附NaNO_2的单因素实验 |
2.5.3.1 时间对QCPC吸附NaNO_2的影响 |
2.5.3.2 投加量对QCPC吸附NaNO_2的影响 |
2.5.3.3 p H对QCPC吸附NaNO_2的影响 |
2.5.3.4 温度对QCPC吸附NaNO_2的影响 |
2.5.4 正交实验 |
2.5.5 吸附选择性 |
2.5.6 吸附动力学 |
2.5.7 吸附等温线 |
2.5.8 热力学参数 |
2.5.9 吸附脱除循环再生实验 |
2.6 QCPC对模拟水体中NaNO_2的脱除 |
2.7 QCPC吸附机理探讨 |
2.8 本章小结 |
3 季铵化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在DGT技术中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试剂 |
3.3 实验部分 |
3.3.1 制备DGT凝胶 |
3.3.1.1 扩散相凝胶 |
3.3.1.2 结合相凝胶 |
3.3.2 NO_2~-扩散系数的测定 |
3.3.3 QCPC-DGT结合相的洗脱 |
3.3.4 QCPC-DGT测定NO_2~-的方法学研究 |
3.3.5 p H和离子强度对QCPC-DGT测定NO_2~-的影响 |
3.3.5.1 p H对QCPC-DGT测定NO_2~-的影响 |
3.3.5.2 离子强度对QCPC-DGT测定NO_2~-的影响 |
3.3.6 QCPC-DGT对NO_2~-的有效吸附容量 |
3.3.7 QCPC-DGT富集测定自然水体中的NO_2~-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NO_2~-扩散系数的测定 |
3.4.2 QCPC-DGT结合相的洗脱 |
3.4.3 QCPC-DGT测定NO_2~-的方法学研究 |
3.4.4 p H和离子强度对QCPC-DGT测定NO_2~-的影响 |
3.4.4.1 p H对QCPC-DGT测定NO_2~-的影响 |
3.4.4.2 离子强度对QCPC-DGT测定NO_2~-的影响 |
3.4.5 QCPC-DGT对NO_2~-的有效吸附容量 |
3.4.6 QCPC-DGT对NO_2~-的检出限 |
3.4.7 QCPC-DGT富集测定自然水体中的NO_2~- |
3.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5)饮用水生产过程中亚硝酸盐浓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全球水资源以及水资源的污染现状 |
1.2 亚硝酸盐与健康的关系 |
1.2.1 人体内亚硝酸盐来源 |
1.2.2 亚硝酸盐的急性毒性 |
1.2.3 亚硝酸盐的慢性危害及致癌性 |
1.2.4 亚硝酸盐的致畸性 |
1.3 饮用水水质的标准 |
1.3.1 国外的饮用水标准 |
1.3.2 我国的饮用水标准 |
1.3.3 饮用水中亚硝酸盐的标准 |
1.4 亚硝酸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5 水中亚硝酸盐的转化 |
1.5.1 亚硝酸盐的迁移转化 |
1.5.2 亚硝酸进入水体前的迁移转化 |
1.6 饮用水处理工艺对亚硝酸盐的影响 |
1.6.1 含氯制剂的氯化消毒 |
1.6.2 二氧化氯消毒 |
1.6.3 膜分离技术 |
1.6.4 紫外线消毒 |
1.6.5 臭氧消毒 |
1.7 研究意义 |
1.8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二章 微量亚硝酸盐定量分析方法 |
2.1 实验原理 |
2.1.1 分光光度法 |
2.1.2 离子色谱法 |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分光光度法 |
2.3.1.1 试剂配制 |
2.3.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1.3 水样前处理及测定 |
2.3.2 离子色谱法 |
2.3.2.1 色谱柱的选择 |
2.3.2.2 色谱条件及方法 |
2.3.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2.4 水样的前处理 |
2.3.3 亚硝酸盐浓度计算公式 |
2.4 实验方法验证 |
2.4.1 线性范围 |
2.4.1.1 分光光度法 |
2.4.1.2 离子色谱法 |
2.4.2 检出限 |
2.4.2.1 分光光度法 |
2.4.2.2 离子色谱法 |
2.4.3 回收率 |
2.4.4 精密度 |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1 实验结果 |
2.5.1.1 线性范围 |
2.5.1.2 检出限 |
2.5.1.3 回收率 |
2.5.1.4 精密度 |
2.5.2 结果分析 |
2.5.2.1 线性范围 |
2.5.2.2 检出限 |
2.5.2.3 回收率 |
2.5.2.4 精密度 |
2.6 小结 |
第三章 水处理工艺流程中亚硝酸盐浓度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 |
3.1 实验原理 |
3.1.1 紫外光照产生亚硝酸盐原理 |
3.1.2 臭氧氧化亚硝酸盐原理 |
3.2 实验试剂、仪器及方法 |
3.3 样品采集 |
3.4 亚硝酸盐在源水和成品水中的含量变化 |
3.4.1 不同时间工厂源水和瓶装成品水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
3.4.2 水处理工艺流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 |
3.4.3 紫外线照射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3.4.4 臭氧消毒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3.4.5 不同工厂水源水质对亚硝酸盐的影响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1 实验结果 |
3.5.1.1 不同时间工厂源水和瓶装成品水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
3.5.1.2 亚硝酸盐在水处理工艺中的含量变化 |
3.5.1.3 紫外线照射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3.5.1.4 臭氧消毒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3.5.1.5 不同工厂水源水质中的硝酸盐含量 |
3.5.1.6 不同工厂水源水质对紫外线照射和臭氧氧化工艺的影响 |
3.5.2 结果分析 |
3.5.2.1 不同时间工厂源水和瓶装成品水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
3.5.2.2 亚硝酸盐在水处理工艺中的含量变化 |
3.5.2.3 紫外线照射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3.5.2.4 臭氧消毒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3.5.2.5 不同工厂水源水质中的硝酸盐含量 |
3.5.2.6 不同工厂水源水质对紫外线照射和臭氧氧化工艺的影响 |
3.6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6)在线镉柱还原-连续流动注射法测定地表水和海水中硝酸盐氮(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仪器工作条件 |
1.3 方法原理 |
1.4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缓冲溶液种类和用量的选择 |
2.2 镉柱激活时间的选择 |
2.3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 |
2.4 标准曲线的显着性差异比较 |
2.5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
2.6 样品分析 |
(7)硝酸盐快速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仪器。 |
1.1.2 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还原剂的选择 |
2.2 还原剂用量的优化 |
2.3 显色剂用量的优化 |
2.4 显色时间的优化 |
2.5 不同还原剂的对比 |
2.6 精密度 |
2.7 检出限 |
3 结论 |
(8)海水氮营养盐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课题提出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海水亚硝酸盐氮快速检测研究 |
2.1 原理 |
2.2 实验部分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方法评价和海水实测 |
3 海水氨氮快速检测研究 |
3.1 原理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方法评价及海水实测 |
4 海水硝酸盐氮快速检测研究 |
4.1 原理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方法评价和海水实测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和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快速检测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的氯化钒粉剂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蔬菜中硝酸盐的危害、来源及其限量标准 |
1.1.1 硝酸盐的危害 |
1.1.2 蔬菜中硝酸盐的来源、积累过程及其在人体内的转化 |
1.1.3 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的限量标准 |
1.2 硝酸盐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进展 |
1.2.1 色谱法 |
1.2.2 光谱法 |
1.2.3 快速检测技术 |
1.2.3.1 粉剂法 |
1.2.3.2 试纸条法及试剂盒法 |
1.2.3.3 其他快速检测技术 |
1.3 氯化钒还原硝酸盐的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标准品与试剂 |
2.3 原料 |
2.4 溶液配制 |
2.4.1 硝酸盐标准溶液配制 |
2.4.2 混合粉剂配制 |
2.5 硝酸盐速测方法原理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6.1 还原率计算公式 |
2.6.2 加标回收率的计算 |
2.6.3 数据统计分析 |
2.7 混合粉剂方法建立研究 |
2.7.1 影响吸光值的单因素实验 |
2.7.1.1 氯化钒用量对吸光值的影响 |
2.7.1.2 氯化钠用量对吸光值的影响 |
2.7.1.3 氨基磺酸用量对吸光值的影响 |
2.7.1.4 显色剂比例对吸光值的影响 |
2.7.1.5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吸光值的影响 |
2.7.2 影响吸光值的显着因素筛选 |
2.7.3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 |
2.7.3.1 响应面实验设计 |
2.7.3.2 模型有效性验证 |
2.7.4 混合粉剂加入量的确定 |
2.7.5 方法学评估 |
2.8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建立 |
2.8.1 提取溶剂种类的筛选 |
2.8.2 提取溶剂浓度的筛选 |
2.8.3 提取方式的筛选 |
2.9 市售蔬菜硝酸盐污染情况调查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测定硝酸盐含量的混合粉剂法 |
3.1.1 单因素水平的确定 |
3.1.1.1 氯化钒用量的确定 |
3.1.1.2 氯化钠用量与氨基磺酸用量的确定 |
3.1.1.3 显色剂比例的确定 |
3.1.1.4 反应温度和时间的确定 |
3.1.2 显着因素筛选结果 |
3.1.3 响应面实验结果 |
3.1.4 混合粉剂加入量的确定 |
3.2 蔬菜样品前处理方法的建立 |
3.2.1 提取溶剂种类的确定 |
3.2.2 提取溶剂浓度的确定 |
3.2.3 提取方式的确定 |
3.3 方法学评估 |
3.3.1 混合粉剂线性范围 |
3.3.2 准确度评价 |
3.3.2.1 还原效果评价 |
3.3.2.2 混合粉剂法与仪器确证结果相关性 |
3.3.3 样品回收率试验 |
3.3.4 精密度评价 |
3.3.5 最低检测限 |
3.3.6 氯化钒混合粉剂法与国标法在实验学上的比较 |
3.3.7 混合粉剂有效期的确定 |
3.4 市售蔬菜硝酸盐污染情况调查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创新与展望 |
6.1 本文创新点 |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镁粉还原重氮偶合分光光度法测定硝酸盐氮(论文参考文献)
- [1]重氮偶合分光光度法测定亚硝酸钠含量最适波长的确定[J]. 潘园园. 中学生物教学, 2021(04)
- [2]三种测定水中亚硝酸盐氮方法适用性研究[A]. 董方慧,庞雪. 2020(第八届)中国水生态大会论文集, 2020
- [3]高压离子色谱法快速测定饮用水中溴酸盐和亚硝酸盐[J]. 陈景周,李梁,黄少漫,何霜. 食品与机械, 2020(07)
- [4]季铵化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对NO2-的吸附及其在DGT技术中的应用[D]. 靖玉. 渤海大学, 2020(12)
- [5]饮用水生产过程中亚硝酸盐浓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D]. 洪徐华. 浙江大学, 2019(03)
- [6]在线镉柱还原-连续流动注射法测定地表水和海水中硝酸盐氮[J]. 刘丽敏,顾重武,曾燕燕.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9(02)
- [7]硝酸盐快速测定方法研究[J]. 张玉民,杨张青,张敏,苏伟波,胡波. 现代农业科技, 2018(16)
- [8]海水氮营养盐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 杨努.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9]水质中亚硝酸盐氮测定方法改进[A]. 张建周,王亚伟,李振,单明娥. 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 2017
- [10]快速检测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的氯化钒粉剂法研究[D]. 翁柔丹.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标签:亚硝酸盐论文;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论文; 海水温度论文; mol论文; 蔬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