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肠炎168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蔡露良,林涛,钟广会,袁文霄[1](2020)在《重组人干扰素α-1b用于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对肠功能的保护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用于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对肠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收治的112例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患儿,按照抽签随机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前提下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分析治疗前后肠黏膜损伤指标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内毒素(ET)及二胺氧化酶(DAO)水平,比较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指标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水平,并分析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及CD4+、CD8+、CD4+/CD8+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6.43%,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3.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血清AGEs、ET、DAO及CK、LDH、CK-MB、AST、α-HBDH水平分别为(164.40±34.12) ng/L、(0.30±0.11) EU/mL、(0.55±0.10) U/L、(110.19±20.40) U/L、(209.56±30.54) U/L、(15.63±3.10) U/L、(32.50±10.47) U/L、(129.63±35.67) U/L显着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Ig A、Ig G、CD4+、CD4+/CD8+分别为(4.82±1.43) g/L、(18.87±3.20) g/L、(39.93±10.17)%、(2.23±0.52)显着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他指标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临床疗效确切,对肠功能的保护作用显着,能有效缓解患儿肠黏膜损伤及心肌损伤,改善免疫功能。
赵红丽[2](2020)在《心肌酶谱检测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检测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患儿心肌酶谱的生化指标,全面认识心肌酶谱检测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8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为观察组,同期于我院就诊的非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的急性腹泻患儿180例为对照组。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病毒检测主要利用胶体金的方法进行检测。进一步利用全自动分析仪检测两组患儿的心肌酶谱,包括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rease,AST)以及 α-羟丁酸脱氢酶(Alpha-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α-HBDH)的水平。比较轮状病毒阳性和阴性患儿心肌酶谱之间的差异以及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心肌酶谱的差异;比较不同脱水和酸中毒程度与患儿心肌酶谱的关系;对心肌酶升高的患儿进行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物理器械检查,判断患儿心脏损伤的情况。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多组资料之间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程度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变化:治疗前观察组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心肌酶谱水平较未感染轮状病毒患儿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心肌酶谱值均下降趋于正常,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无显着性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着脱水程度以及酸中毒程度的加重,观察组患儿的心肌酶谱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患儿心肌酶谱水平随着脱水程度升高,CK和LDH水平升高,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AST、α-BHDH、CK-MB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随着酸中毒程度的升高,对照组患儿心肌酶谱水平升高,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心肌酶升高患儿随着脱水程度的升高,患儿的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结果异常增多。提示该类患儿出现心脏损伤的可能性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患儿的心肌酶谱水平普遍高于非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2.随着脱水程度以及酸中毒程度的增加,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心肌酶谱水平相应升高,表明心肌酶谱的变化与患儿腹泻的严重程度有关。3.观察心肌酶谱指标的变化,结合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能够明确诊断心肌炎,对于指导治疗以及利用心肌酶谱指标的变化预测患儿的预后,判断轮状病毒的感染程度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张月[3](2020)在《止泻方治疗湿热型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主、客观的观察指标,综合评价西药组、中药方组(止泻方)对改善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候,以及安全性和有效率等方面的影响,旨在探讨止泻方对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可行性和优势所在,为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试验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在广州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湿热型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从中随机纳入72例患儿,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男孩18例,女孩18例;对照组男孩16例,女孩20例。本试验无脱落病例。对照组予口服蒙脱石散,用法用量:将药(1袋)倒入50ml温开水中,搅匀后口服。<1岁,1袋/日;1-2岁,2袋/日;2-5岁,3袋/日,均每日分3次服用。治疗组予口服止泻方(南豆花10g、紫苏梗6g、白芍10g、板蓝根10g、车前子10g、陈皮6g、法半夏10g、布渣叶10g、火炭母10g、甘草3g、芡实10g、石榴皮10g)。煎煮方法:由我院煎药室统一煎煮(采用JH07240/3001型煎药机、包装机)为袋煎剂,每日一剂(1袋,约150ml)。1岁以下小儿药量减半(半袋,约80 ml)。两组疗程均为4天。分别统计分析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止泻的时间及大便轮状病毒抗原转阴等情况并对比差异。研究结果:(1)两组治疗前的基线资料(月龄、性别)、病程和治疗前症状及总积分相对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方面:本研究通过观察止泻方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综合疗效,并与口服蒙脱石散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8.89%,统计学显示二者无显着性差异(P=0.167>0.05)。但两组在临床疗效等级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1)。说明止泻方在治疗湿热型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方面疗效仍优于对照组。(3)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在中医症状总积分、次证总积分、大部分单项症状积分方面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组在改善中医症状积分方面均有明显疗效。在改善主证(大便次数),及部分次证(包括精神、呕吐、便前哭闹情况、饮食、饮水情况、皮肤、口舌、小便量、肛门皮肤),止泻方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止泻时间的比较:治疗组的止泻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0.05)。(5)轮状病毒抗原转阴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轮状病毒抗原转阴情况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4<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整个试验研究过程中,治疗前后患儿的肝肾功能检查皆无异常。对照组有2例患儿出现大便干结,1例患儿出现服药后呛咳,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说明止泻方安全可靠。结论:通过临床研究表明:止泻方治疗湿热型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具有良好效果,并能有效地改善临床伴随症状,在症候效果和整体疗效、止泻时间、轮状病毒抗原转阴及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而且不良反应小,口感好、易为小儿接受。
李民[4](2019)在《无乳糖饮食联合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效果》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无乳糖饮食联合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10月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157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组,参照组78例采取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试验组79例采取无乳糖饮食联合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疗效、退热时间、止泻时间、住院时间,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67%(74/79),高于参照组[76.92%(6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退热时间、止泻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CK-MB、CK、LDH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血清CK-MB、CK、LDH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采取无乳糖饮食+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临床效果确切,能缩短康复进程,改善心肌酶谱。
郝瑞影,安丽花,张冰,李晓艳,张成云[5](2019)在《干扰素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患儿12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干扰素雾化组和干扰素肌注组,每组各40例。记录退热时间和腹泻停止时间等。结果 (1)干扰素雾化组和肌注组退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素雾化组和肌注组止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素雾化组和肌注组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轮状病毒感染后患儿免疫功能出现紊乱,干扰素治疗后免疫功能有所改善。结论 (1)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2)经干扰素治疗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得到显着的改善。
付青青,余静,付淑芳,吴中华,陈凤仪[6](2019)在《无乳糖饮食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无乳糖饮食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96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纳入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儿经常规治疗后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无乳糖饮食控制辅助治疗,疗程1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各项临床指标(大便性状恢复时间、止泻时间、退热时间、呕吐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干扰素-γ(INF-γ)、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内毒素(ETX)、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变化,另外统计两组患儿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5. 83%)显着高于对照组(81. 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大便性状恢复时间、止泻时间、退热时间、呕吐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显着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TNF-α、AGEs、ETX、DAO水平显着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INF-γ水平显着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肝肾功能检测无异常。结论去乳糖饮食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肠黏膜损伤,且用药安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周鸿云[7](2019)在《基于“五味合化”理论研究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基于“五味合化”理论,采用全基因芯片技术探索人参乌梅汤加味(酸甘化阴法)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84只幼龄SD大鼠适应性喂养2d后,随机抽取12只为空白组(A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30ml/kg,1次/d)。剩余72只为造模组,参考文献方法,采用苦寒泻下、劳倦力竭复合方法制作腹泻模型。予以25%番泻叶灌胃(20ml/kg,1次/d);灌胃30min后,大鼠入水游泳(水深40cm,水温30℃,尾部负重约其体重5%铅丝),至力竭(大鼠鼻尖没水5s)后捞出烘干;连续造模21d。参考文献方法评定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西药组(D组)、全方组(人参乌梅汤加味全方,E组)、去甘味药组(人参乌梅汤加味去甘味药,F组)、去酸味药组(人参乌梅汤加味去酸味药,G组)、去辛味药组(人参乌梅汤加味去辛味药,H组),每组12只;分别予以生理盐水(30ml/kg,1次/d)、5%妈咪爱(0.7g/kg,1次/d)、人参乌梅汤加味全方、人参乌梅汤加味去甘味药、人参乌梅汤加味去酸味药、人参乌梅汤加味去辛味药(各中药组用法均为35g/kg,1次/d)灌胃,连续干预7d。观察造模及干预过程中大鼠一般情况。干预7d后处死大鼠,分别取材送检。(1)取结肠组织经10%甲醛固定液固定,常规HE染色,组织切片光镜下观察结肠病理形态。(2)取结肠组织经RNA保存液固定,进行RNA抽提、质检、纯化、放大标记后,采用Agilent大鼠全基因4*44K芯片进行杂交扫描,对芯片原始数据归一化处理后统计筛选各组间差异基因(FC≥2,p<0.05);采用GO功能、KEGG pathway富集分析方法对差异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阐释差异基因相关生物功能。(3)筛选组间重叠差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芯片实验结果,并统计分析。结果:(1)结肠病理形态观察:西药组、全方组可有效缓解腹泻大鼠一般表现和腹泻情况,并能明显改善腹泻大鼠结肠粘膜溃疡、充血、水肿、炎性浸润等反应,对粘膜具有促损伤修复能力;去甘味药组、去酸味药组、去辛味药组肠粘膜损伤表现不同程度改善,损伤程度较模型组轻。(2)全基因芯片实验及生物信息学分析:(1)模型组与空白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34个,其中上调基因10个,下调基因24个;GO富集获得123个条目,其中生物学过程92条(显着富集(p<0.05)44条),主要涉及离子转运、离子稳态、发育调节、细胞分化、信号转导、细胞增殖等;pathway富集获取21条通路,主要涉及肥厚型心肌病(HCM)、心肌收缩、MAPK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等。(2)西药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取差异基因16个,其中上调基因6个,下调基因10个;GO富集获得5个条目,其中生物过程2条(无显着富集),涉及细胞过程调节;pathway富集获得2条通路,涉及嗅觉转导、RNA降解。(3)全方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51个,其中上调基因17个,下调基因34个;GO富集获得125个条目,其中生物过程80条(显着富集12条),主要涉及损伤反应、信号转导、转录调控等;pathway富集获得21条通路,主要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嗅觉转导、赖氨酸降解、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味觉转导、钙信号通路等。(4)去甘味药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45个,其中上调基因19个,下调基因26个;GO富集获得72个条目,其中生物过程35条,主要涉及对其他有机体的反应、对外部生物刺激的反应等;pathway富集获得37条通路,主要涉及吞噬、嗅觉转导等。(5)去酸味药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145个,其中上调基因71个,下调基因74个;GO富集获得411个条目,其中生物学过程306条,主要涉及脂质代谢过程的负调控、对干扰素-γ的反应等;pathway富集获得53条通路,主要涉及原发性免疫缺陷、胞质DNA传感通路等。(6)去辛味药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126个,其中上调基因52个,下调基因74个;GO富集获得574个条目,其中生物学过程439条,主要涉及雄激素生物合成过程、C21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过程等;pathway富集获得73条通路,主要涉及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等。与模型组相较,各拆方组获得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功能以去辛味药组最多,各拆方组获得的差异基因及参与的生物功能与全方组比较同时存在相似和不同;所有中药组差异基因及涉及的生物过程、通路均多于西药组。各拆方组与全方组相较,去辛味药组差异基因最少。(3)RT-PCR验证实验:筛选出Nlrp6、Tmem66、Gng10、Shc1、Ctnnb1、Trpm7、Vamp7、Gnas作为验证基因。验证基因经扩增后的整体表达趋势与基因芯片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基因经扩增后,与空白组相较,模型组中Gng10、Trpm7差异有统计学(p<0.05),表达上调;与模型组相较,全方组中Nlrp6、Tmem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下调;且均与芯片实验结果一致。结论:(1)人参乌梅汤加味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粘膜具有促损伤修复作用。(2)提示腹泻具有多基因、多途径的发病特点。CHRNA7下调影响钙离子调控,CACNA2D3下调、IL1R2上调影响MAP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腹泻的发生发展。(3)初步证明人参乌梅汤加味(酸甘化阴法)可通过调控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的表达发挥益气生津止泻效应。人参乌梅汤加味复方可能通过下调F2RL3、GHR影响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途径,上调SUV39H2影响赖氨酸降解途径,下调XPNPEP2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途径发挥治疗效应。(4)结合课题组前期人参乌梅汤加味复方指纹图谱研究基础,提示酸味药+甘味药的配伍合化作用是人参乌梅汤加味复方发挥止泻效应的主要物质基础,并体现了中药复方多成分、多基因、多途径的复杂作用特征。(5)RT-PCR验证实验证实基因芯片实验结果可靠,将Gng10、Trpm7、Nlrp6、Tmem66作为腹泻发病及治疗的分子靶点研究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刘博[8](2019)在《银葛止泻散治疗湿热型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银葛止泻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湿热型)的临床观察,并与蒙脱石散对比,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入选病例均来自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儿科病房(2017年10月2018年12月),选择符合小儿秋季腹泻(湿热型)纳入标准的72例患儿(年龄在6个月3岁之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进行试验研究,其中治疗组(银葛止泻散组)36例,对照组(蒙脱石散组)36例,疗程5天。依据中医证候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计分标准(包括中医证候各项症状体征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止泻时间分布、临床总有效率、RV转阴率、安全性等方面,观察评价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应用SPSS20.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儿分别在性别、年龄、体重、病程、病情、症状及体征方面,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可比性。2两组患儿在临床疗效等级分布及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痊愈21例(占51%)、显效9例(占31%)、有效3例(占11%)、无效2例(占6%),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痊愈13例(占29%)、显效6例(占34%)、有效8例(占17%)、无效8例(占20%),总有效率77.14%。治疗组临床疗效等级分布、总疗效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儿在缩短止泻时间方面,经治疗1d后、2d后、3d后、4d后、5d后的累计例数,治疗组分别为8例、14例、19例、23例、26例,对照组分别为2例、6例、13例、19例、21例。两组患儿在缩短止泻时间方面,经治疗1d后、2d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3d后、4d后、5d后两组患儿止泻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症状、体征比较,在改变大便次数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改善大便性状、腹胀、不思乳食、恶心呕吐、精神状况、发热、小便短黄、肛门红赤、舌苔、指纹方面,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5在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两组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两组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患儿治疗前、后RV检测变化方面,治疗组的转阴率80.00%,对照组的转阴率57.14%,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7两组因患儿不配合治疗各脱落1例,无临床不良事件发生。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检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银葛止泻散治疗湿热型小儿秋季腹泻临床疗效良好,其总体疗效优于蒙脱石散组。2银葛止泻散能明显改善患儿症状,2d内缩短止泻时间方面疗效突出,在改善大便性状、腹胀、不思乳食、恶心呕吐、精神状况、发热、小便短黄、肛门红赤、舌苔、指纹、提高RV转阴率方面均有显着疗效,且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图0幅;表12个;参109篇。
潘家华,羊礼荣,韩旻,周浩泉,祖庆,周晓丽,顾倩,杨晓光,王子斌,李玉桂[9](2019)在《口服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口服重组人干扰素α2b(rhIFNα2b)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于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参加本研究的三家单位共收集符合入组条件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90例,所有患儿均按照入院时间顺序随机编入安慰剂对照组、小剂量IFNα2b组和大剂量IFNα2b组。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安慰剂对照组患儿空腹口服阴性对照药(安慰剂),2次/天,共3天;小剂量IFNα2b组患儿空腹口服rhIFNα2b每次20万IU/kg,2次/天,共3天;大剂量IFNα2b组患儿空腹口服rhIFNα2b每次40万IU/kg,2次/天,共3天。所有患儿观察7 d,比较三组患儿治疗第3天以及第5天的临床疗效以及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并评估口服rhIFNα2b的安全性。结果:90例患儿均完成研究,其中安慰剂对照组30例、口服小剂量IFNα2b组30例和口服大剂量IFNα2b组30例。三组患儿的年龄、体质量、性别、治疗前腹泻时间和脱水症状评分等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口服大剂量IFNα2b组第3天和第5天的显效率分别为86. 7%和100%,显着高于口服小剂量IFNα2b组的53. 3%和80. 0%和安慰剂对照组的10. 0%和63. 3%(P<0. 01),口服小剂量IFNα2b组第3天的显效率高于安慰剂对照组(P <0. 05)。口服大剂量IFNα2b组和小剂量IFNα2b组患儿发热消退时间、呕吐消失时间和腹泻消失时间均显着短于安慰剂对照组(P<0. 05);而大剂量IFNα2b组在发热消退时间、腹泻消失时间和呕吐消失时间方面显着短于小剂量组(P<0. 05)。口服大剂量IFNα2b组第3天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阴转率为43. 3%,显着高于口服小剂量IFNα2b组的13. 3%和对照组的6. 7%,但治疗第5天三组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口服干扰素α2b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疗效好,且其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剂量相关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和推广应用。
古德凤[10](2017)在《喜炎平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效果及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喜炎平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接诊的80例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综合性基础治疗,对照组使用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CD11b,记录在3 d、1周、2周、3周时大便轮状病毒的转阴率,对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腹鸣、发热各体征的缓解时间及治疗后临床疗效进行记录。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性粒细胞CD11b(81.14±3.15)%低于对照组(87.62±3.26)%;在1周、2周、3周时,治疗组轮状病毒转阴率[67.50%(27/40),90.00%(36/40),100%(40/40)]均高于对照组[37.50%(15/40),72.50%(29/40),90.00%(36/40)](P<0.05);治疗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腹鸣缓解时间[(2.48±0.31)d,2.76±0.29)d,(1.51±0.24)d,(4.11±0.53)d,(1.62±0.50)h]均短于对照组[(3.45±0.42)d,(3.65±0.37)d,(2.33±0.32)d,(6.46±0.81)d,(2.78±0.72)h](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2.50%(37/40)高于对照组72.50%(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显着,能有效降低中性粒细胞CD11b的表达水平,快速改善消化道症状,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二、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肠炎168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肠炎168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重组人干扰素α-1b用于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对肠功能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疗效评价标准[5]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黏膜损伤指标比较 |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指标比较 |
2.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2)心肌酶谱检测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诊断依据 |
2.5 方法 |
2.6 一般治疗 |
2.7 观察指标 |
2.8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
3.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变化 |
3.3 两组患儿不同腹泻程度(不同程度脱水及酸中毒)心肌酶谱水平比较 |
3.4 心肌酶升高者同时行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器械检查结果 |
4、讨论 |
4.1 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与心肌酶谱之间的关系 |
4.2 腹泻严重程度与心肌酶谱之间的关系 |
4.3 轮状病毒感染的肠外表现 |
4.4 轮状病毒心肌损伤的预后 |
5、展望与不足 |
5.1 展望 |
5.2 不足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治疗与疫苗应用研究进展 |
1、概述 |
2、轮状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 |
2.1 免疫球蛋白Y的应用进展 |
2.2 抗病毒治疗进展 |
2.3 益生菌 |
2.4 植物及中草药 |
3、轮状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
3.1 轮状病毒疫苗使用现状 |
3.2 轮状病毒疫苗对肠外疾病的影响 |
3.3 我国轮状病毒疫苗使用情况 |
3.4 目前轮状病毒疫苗应用中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止泻方治疗湿热型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学 |
一、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
二、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
三、中医药的辨证及治疗 |
四、止泻方辨析 |
第二节 现代医学 |
一、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概述及流行病学 |
二、病理和发病机制 |
三、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并发症 |
四、治疗 |
五、健康教育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及样本量估算 |
二、诊断标准 |
第二节 临床试验方案 |
一、研究对象 |
二、分组方法 |
三、治疗方案 |
四、观察指标 |
五、临床疗效评定 |
六、统计方法 |
七、技术路线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病例收集情况 |
二、治疗前背景资料均衡性分析 |
三、疗效结果 |
四、安全性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一、止泻方治疗湿热型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疗效分析 |
二、小儿湿热型轮状病毒性腹泻疗程 |
三、不良反应 |
四、小儿泄泻治疗中“固涩”与“留寇”的探讨 |
五、总结 |
六、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随机入表 |
附录 2: 随机分组表 |
附录 3: 中医症状积分评价量表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无乳糖饮食联合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检测方法: |
1.4 疗效标准: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
2.2 康复进程: |
2.3 血清学指标: |
3 讨论 |
(5)干扰素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对照组与干扰素雾化组、干扰素肌注组比较 |
2.2 雾化组与肌注组比较 |
2.3 不良反应 |
2.4 三组患儿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
2.5 对照组治疗前后T淋巴亚群比较 |
2.6 雾化组患儿治疗前后T淋巴亚群比较 |
2.7 肌注组患儿治疗前后T淋巴亚群比较 |
2.8 对照组与雾化组患儿治疗后T淋巴亚群比较 |
2.9 对照组与肌注组患儿治疗后T淋巴亚群比较 |
2.1 0 雾化组与肌注组治疗后T淋巴亚群比较 |
3 讨论 |
(6)无乳糖饮食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基础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
2.2 两组治疗后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
2.3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对比 |
2.4 两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
3 讨论 |
(7)基于“五味合化”理论研究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药药性理论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 |
1.2 “五味合化”的性味配伍理论 |
1.3 酸甘化阴法的研究价值 |
2 小儿腹泻病的中西医认识及研究进展 |
2.1 祖国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2 西医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3 人参乌梅汤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3.1 人参乌梅汤的历史渊源 |
3.2 人参乌梅汤的临床实践 |
3.3 人参乌梅汤的实验研究 |
4 现代生物分子技术在中药复方的研究应用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作用腹泻模型大鼠结肠病理形态学观察实验 |
1 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用药 |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 |
2.2 药物制备 |
2.3 模型制备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观察 |
3.2 结肠病理形态学观察 |
4 小结 |
实验二 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干预的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全基因芯片实验 |
1 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用药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分组 |
2.2 药物及模型制备 |
2.3 实验取材 |
2.4差异基因筛选实验 |
2.5 统计分析 |
2.6 芯片质控 |
3 结果 |
3.1 总RNA质检结果 |
3.2 芯片实验结果质控 |
3.3 芯片荧光信号扫描图片结果 |
3.4 芯片数据结果质量评价 |
3.5 差异基因筛选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三 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拆方干预的腹泻大鼠结肠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实验方法 |
2 实验步骤 |
3 结果 |
3.1 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
3.2 差异基因KEGG 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 |
4 小结 |
实验四 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拆方干预的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基因芯片实验结果实时荧光PCR验证实验 |
1 实验用品 |
1.1 实验样品 |
1.2 Real-time PCR验证差异基因筛选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试剂 |
1.5 引物 |
2 实验方法 |
2.1 RNA抽提 |
2.2 RNA质检 |
2.3 反转录 |
2.4 SYBR Green qPCR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RNA质检结果 |
3.2 RT-PCR验证结果 |
3.3 验证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腹泻动物模型的制备 |
1.1 腹泻模型动物选择 |
1.2 腹泻疾病模型制备的常用药物及方法 |
1.3 腹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方法 |
1.4 课题组前期动物腹泻模型研究 |
2 人参乌梅汤加味组方理论 |
2.1 人参乌梅汤加味立论及方解 |
2.2 人参乌梅汤加味的效应评价 |
2.3 人参乌梅汤加味的现代机制研究 |
3 人参乌梅汤加味对幼龄腹泻大鼠结肠差异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
3.1 基因芯片技术在腹泻病的应用 |
3.2 全基因芯片实验结果讨论 |
3.3 芯片实验RT-PCR验证结果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论 |
创新性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2:全基因实验荧光芯片扫描图 |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银葛止泻散治疗湿热型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内容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脱落指标 |
1.1.6 剔除指标 |
1.1.7 试验中止指标 |
1.1.8 治疗方法 |
1.1.9 观测指标 |
1.1.10 疗效判定标准 |
1.1.11 统计学方法 |
1.2 研究结果 |
1.2.1 一般资料对比及分析 |
1.2.2 临床疗效观测及对比 |
1.2.3 相关安全性项目观测 |
1.3 讨论 |
1.3.1 银葛止泻散治疗湿热型小儿秋季腹泻理论基础 |
1.3.2 银葛止泻散组方用药分析 |
1.3.3 银葛止泻散剂型特点 |
1.3.4 蒙脱石散(思密达) |
1.3.5 银葛止泻散治疗湿热型小儿秋季腹泻研究结果分析 |
1.3.6 疗程及其它 |
1.4 问题及展望 |
1.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
2.1 中医学对小儿秋季腹泻的认识 |
2.1.1 病名及概念 |
2.1.2 病因病机 |
2.1.3 辨证论治 |
2.2 现代医学对小儿秋季腹泻的认识 |
2.2.1 概念及病因 |
2.2.2 流行病学 |
2.2.3 发病机制 |
2.2.4 西医治疗 |
2.3 相关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A 病历资料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口服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案 |
1.2.2 试验药物 |
1.2.3 试验药物服用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三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三组患儿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
2.3 三组患儿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阴转率比较 |
2.4 三组患儿脱水程度评分比较 |
2.5 三组患儿生命体征比较 |
2.6 三组患儿治疗前后血常规比较 |
2.7 三组患儿大便常规及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10)喜炎平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效果及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1.1 一般资料 |
1.1.2 纳入标准[4] |
1.1.3 排除标准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中性粒细胞CD11b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轮状病毒转阴率比较 |
2.3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
2.4 两组患儿临床体征缓解时间比较分析 |
3 讨论 |
四、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肠炎168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组人干扰素α-1b用于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对肠功能的保护作用[J]. 蔡露良,林涛,钟广会,袁文霄.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18)
- [2]心肌酶谱检测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价值分析[D]. 赵红丽. 郑州大学, 2020(02)
- [3]止泻方治疗湿热型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观察[D]. 张月.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无乳糖饮食联合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效果[J]. 李民. 临床医学, 2019(12)
- [5]干扰素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影响[J]. 郝瑞影,安丽花,张冰,李晓艳,张成云.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9(10)
- [6]无乳糖饮食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J]. 付青青,余静,付淑芳,吴中华,陈凤仪.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05)
- [7]基于“五味合化”理论研究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D]. 周鸿云.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银葛止泻散治疗湿热型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D]. 刘博.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9]口服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J]. 潘家华,羊礼荣,韩旻,周浩泉,祖庆,周晓丽,顾倩,杨晓光,王子斌,李玉桂. 儿科药学杂志, 2019(01)
- [10]喜炎平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效果及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影响[J]. 古德凤.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