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继光直立动作成败比较及半蹲直立技术要领研究

廖继光直立动作成败比较及半蹲直立技术要领研究

一、廖继光上挺动作的成败对比和半蹲式上挺技术要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举涛[1](2012)在《中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与诊断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举重运动属于典型的体能类速度力量性竞技项目。我国男子举重的整体实力比较强,是我国的优势项目和奥运金牌的重点项目。目前在小级别项目上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而大级别项目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的实力相差较大。要保持举重项目的优势地位,必然要坚持科学训练和走创新之路。在运动训练实践中,通过评价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中对运动员竞技水平起决定性作用的子竞技能力的水平,发现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优势与劣势,是训练实践中必然关注的课题。竞技能力评价与诊断的定量化、直观化、便捷化、信息化是运动训练科学化发展的必然。本研究以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男子举重比赛以及2011年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八个级别的前3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影片拍摄法、影片解析法、逻辑论证法与数理统计法,对我国男子举重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举重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包括体能和技能,技术能力包括抓举技术能力和挺举技术能力。它对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起着主导作用。(2)将我国男子举重运动员的8个级别,分为轻量级(56kg、62kg、69kg)、中量级(77kg、85kg、94kg)、重量级(105kg、+105kg)三个级别进行研究。(3)建立了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轻量级、中量级、重量级)体能评价的指标体系、体能结构模型、体能评分及评级评价体系、体能的诊断体系。(4)建立了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轻量级、中量级、重量级)抓举技术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能力结构模型、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能力评分及评级评价体系、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能力的诊断体系。(5)建立了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轻量级、中量级、重量级)挺举技术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挺举技术能力结构模型、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挺举技术能力评分及评级评价体系、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挺举技术能力的诊断体系。(6)建立了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轻量级、中量级、重量级)竞技能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竞技能力综合评分及评级评价体系、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综合诊断体系。(7)构建了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竞技能力评价与诊断系统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设计的思路。(8)通过对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量化评价与诊断,直观地揭示出举重运动员竞技能力各个子能力间的相互关系及优劣势,增加了训练的针对性,明确了运动员训练的主导方向。(9)在对男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评价与诊断中,技术的量化评价是无尽的,它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10)建议我国男子举重运动员在训练中,体能训练以专项力量素质为核心,技术训练以细节技术为重点。(11)建议我国男子举重运动员在训练中保持核心竞技能力发展的均衡性。

董晋[2](2010)在《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评价和诊断体系的研究与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举重运动属于典型的体能类速度力量性竞技项目。现代女子举重运动从1981年美国举办首届全美女子举重锦标赛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正式的女子举重比赛已经走过来27年。女子举重是我国的优势项目,也是我国奥运金牌的重点项目。但是随着世界各个国家女子举重水平的迅速崛起,近年来已经开始冲击我国的优势项目,逐渐的缩小了与我国之间的差距。所以,我们要保持举重项目的优势地位,必然要坚持科学训练和走创新之路。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对于运动员技术现状的评价与诊断是运动训练过程的开始,是决定训练计划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而运动技术的评价与诊断定量化、直观化、便捷化、信息化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建立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评价和诊断体系”的课题。本研究依据运动训练学理论对女子抓举技术结构的认识,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影片拍摄法、影片解析法、逻辑论证法与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系统论的多维角度出发,根据运筹学层次分析原理对抓举技术结构进行了全新的审视。以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女子抓举项目前六名84名运动员和2004年中国举重队雅典奥运会模拟精英赛女子抓举项目七个级别冠军7名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影片拍摄法、影片解析法获得研究91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参数。将运动员的抓举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抓举技术的动力学分析框架和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建立了我国优秀大级别女子举重运动员和小级别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训练水平的评价和诊断技术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反映抓举技术整体技术的运动学指标体系和反映抓举细节技术的运动学指标体系。大级别和小级别女子运动员抓举技术整体技术的运动学指标包括伸膝提铃、引膝提铃、展体加速、铃升(%)、花费时间(%)、铃Vy增量(%)等9项指标;小级别和大级别女子运动员抓举细节技术指标从103项运动学指标中均筛选出23项运动学指标,并分别归类为6个主要生物力学因子,并按照它们特征值贡献率大小排序,小级别运动员技术因子的排序依次为:第二发力因子、接铃因子、发力姿态因子、水平运动因子、下砸力因子、第一发力因子。大级别运动员技术因子的排序依次为:第二发力因子、发力姿态因子、接铃因子、杠铃水平运动因子、第一发力因子、下砸因子。(2)依据抓举技术的指标体系总结了我国优秀大级别和小级别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整体技术和细节技术的运动学特征。(3)运用特征值法、相关性检验及专项理论建立了女子抓举技术训练水平的评价和诊断的整体技术模型和细节技术模型。(4)建立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评分评价系统,它包括我国女子优秀抓举运动员整体技术评分评价标准表和细节技术评分评价标准表。(5)构建了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诊断体系,它包括诊断方法和诊断决策支持知识库。诊断方法包括抓举技术模型诊断法和技术特征值诊断法。并将诊断系统运用于运动实践。(6)总结了目前我国部分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问题,细节技术主要集中于引膝回屈不足、展髋过早、发力后仰过大、展体幅度不足等问题;环节技术主要集中于引膝技术、展体发力技术、接铃技术、惯性上升技术,并针对上述技术指标给出了相应的对策。(7)构建了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评价与诊断系统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设计的思路。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建议如下:(1)我国在女子抓举训练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抓举整体技术的含义,重新认识抓举项目对技术的突出要求,坚持“快、准”为核心的技术训练指导思想,并在这种全新的科学观念下展开科学系统的体能训练。并进一步应用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和科学仪器设备加强对举重运动员技术训练的方法学体系的研究。(2)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在抓举技术训练中加强发力技术、接铃技术、惯性上升技术的训练,以改进引膝、发力技术,完善抓举的整体技术,以保持我国在抓举项目上的优势地位。(3)运动员技术训练的建议:采用高抓、垫人抓、膝上抓、垫铃抓、悬垂抓、直立抓、窄高抓、宽提肘拉、抓举支撑和颈后宽挺蹲等练习对技术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危小焰,王向前,胡贤豪,吴瑛[3](2008)在《女子举重下蹲式上挺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从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方面对举重下蹲式上挺进行研究,为教练员和运动员认识和寻找适合自己的上挺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维录像和三维测力台同步测试的方法。结果发现下蹲挺下蹲撑铃点低,人体重心下蹲撑铃比较迅速,杠铃上升距离短,所需杠铃上升速度小。但是下蹲挺撑铃的前后稳定角及平衡角小,稳定性低,稍有不慎就可导致动作失败。下蹲挺撑铃和起立时间较长,起立距离也较长,消耗的能量多。结论下蹲挺上挺发力所需力小,但是撑铃和起立的稳定性差。

危小焰,王向前[4](2007)在《女子举重箭步式上挺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两方面对女子举重箭步挺进行研究,为教练员和运动员认识和寻找适合自己的上挺方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三维录像和三维测力台同步测试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箭步挺下蹲撑铃点高,人体重心下蹲撑铃不太迅速,杠铃上升距离长,所需杠铃上升速度大。但是箭步挺撑铃的前后稳定角及平衡角大,稳定性高,稍有不慎也不会导致动作失败。箭步挺撑铃和起立时间较短,起立距离也较短,消耗的能量少。

王向前,危小焰,魏文仪,苑挺刚,张戈[5](2002)在《女子箭步式上挺和下蹲式上挺的运动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前言举重是我国重点运动项目,特别是我国女子举重在国际上保持领先地位,并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比赛中,挺举在抓举之后进行,运动员在体能受到一定消耗之后能否以最合理的技术挺起最大的重量,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箭步式上挺和下蹲式上挺是两种最常用的上挺方式,它们之间根本的区别在于上挺发力后下蹲方式的不同。在我国举重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运动员曾大胆采

王云德,于冰,卢德明,李岳生[6](1986)在《廖继光上挺动作的成败对比及半蹲式接铃技术要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一、引言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七日在杭州举行的第十七届亚洲举重锦标赛75公斤级挺举比赛上,我国优秀运动员廖继光在第二次试举中成功地举起了185公斤,打破了当时的全国记录。在第三次试举中,廖继光试举190公斤向亚洲记录冲击。但是在完成上挺动作时,上肢将杠铃举过头顶之后,由于下肢没能支撑住,致使动作失败。是什么原因造成下肢支撑不住呢?在廖继光采用的半蹲式接铃技术中,下蹲动作应如何完成?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廖继光上述两次试举的生物力学分析,

王云德,于冰,卢德明,李岳生[7](1985)在《廖继光上挺动作的成败对比和半蹲式上挺技术要领的研究》文中认为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七日在杭洲举行的第十七届亚洲举重锦标赛上,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廖继光用下蹲式上挺技术在第二次试举中成功的举起185公斤,打破了全国纪录。第三次试举190公斤(冲亚洲纪录),但上挺后未能完成支持起立动作。我们用内时标的摄影机,以50幅/秒的速度拍了上述两次试举

卢德明,李岳生,王云德[8](1984)在《一个值得探讨的技术——对廖继光用半蹲式上挺创挺举全国纪录技术的初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标准挺举技术是由提铃至胸和上挺两部分组成。自六十年代末以来,提铃至胸动作早已普遍采用下蹲式。而上挺支撑历来国内外普遍采用箭步式分腿支撑技术。近几年国外有些优秀选手用半蹲式上挺技术创造了几次世界挺举纪录,国内的一些大型比赛中也有运动员采用半蹲式上挺。今年四月份在成都举行的全国举重锦标赛中,国家举重集训队队员廖继光第一个用半蹲式上挺技术举起了183.5公斤,创造了75公斤级挺举全国纪录。

刘洪奇,齐夕富,顾鸿泉[9](1983)在《竞技举重动作基本原理补充论证》文中提出为进一步论证举重技术原理的科学性,在资料统计和搜集典型实例的基础上,以生物力学原理补充分析论证了基本原理的应用价值,为提高技术原理的实用性提供了实践依据。

二、廖继光上挺动作的成败对比和半蹲式上挺技术要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廖继光上挺动作的成败对比和半蹲式上挺技术要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与诊断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2.1 世界男子举重运动的发展
        1.2.2 我国男子举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研究现状
        1.2.3 我国男子举重运动员竞技能力评价与诊断的研究现状
        1.2.4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综合评价与诊断的研究现状
        1.2.5 研究综述小结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具体研究方法
        3.1.1 文献资料法
        3.1.2 影片拍摄法
        3.1.3 影片解析法
        3.1.4 数理统计法
        3.1.5 层次分析法
        3.1.6 诊断意见反馈法
        3.1.7 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法
    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4 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与诊断的理论基础
    4.1 竞技能力的相关概念
    4.2 举重项目竞技能力结构特征及举重项目核心竞技能力的界定
    4.3 举重运动员竞技能力评价与诊断系统的理论框架
5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体能评价与诊断系统的研究
    5.1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体能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身体形态指标的筛选结果
        5.1.2 生理机能指标的筛选结果
        5.1.3 运动素质指标的筛选结果
    5.2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体能结构模型及特征
        5.2.1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体能指标权重的建立
        5.2.2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体能结构模型的建立
    5.3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体能评价与诊断体系
        5.3.1 我国高水平男子举重运动员体能水平的评分评价标准的建立
        5.3.2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体能水平的诊断体系
6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技术能力评价与诊断系统的研究
    6.1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能力评价与诊断
        6.1.1 抓举的技术特征分析
        6.1.2 抓举技术评价中指标体系的建立
        6.1.3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结构模型的建立
        6.1.4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评价体系的建立
        6.1.5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诊断体系的建立
    6.2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挺举技术能力评价与诊断
        6.2.1 挺举技术动作阶段的划分和界定
        6.2.2 挺举技术评价指标的筛选
        6.2.3 挺举技术模型的建立
        6.2.4 挺举技术评价体系的建立
        6.2.5 挺举技术诊断体系的建立
7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与诊断
    7.1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模型的建立
    7.2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的评价与诊断
        7.2.1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的评价
        7.2.2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的诊断
8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竞技能力评价与诊断系统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设计
    8.1 系统软件的设计
    8.2 开发工具的选择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评价和诊断体系的研究与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2.1 女子举重运动的历史沿革
        1.2.1.1 古代举重运动的发展历程
        1.2.1.2 现代女子举重运动的发展历程
        1.2.2 世界女子举重运动的发展现状
        1.2.3 我国女子举重运动的发展现状
        1.2.4 女子举重运动中抓举技术的研究现状
        1.2.4.1 运用单一运动生物力学方法进行的研究
        1.2.4.2 运用肌电学手段的研究
        1.2.4.3 运用两种运动生物力学手段相结合进行的研究
        1.2.4.4 运用多种运动生物力学手段进行的综合研究
        1.2.5 小结
    1.3 研究的任务与意义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具体研究方法
        3.1.1 文献资料法
        3.1.2 影片拍摄法
        3.1.3 影片解析法
        3.1.4 数理统计法
        3.1.5 层次分析法
        3.1.6 诊断意见反馈法
        3.1.7 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法
    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4 抓举技术运动学评价和诊断理论的研究
    4.1 运动技术诊断基本思想
        4.1.1 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决定了技术诊断的综合性
        4.1.2 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决定了诊断系统建立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4.1.3 技术动作参数不可重复性决定现场直接采样的特点
        4.1.4 动作技术的复杂性要求诊断仪器设备的先进性
    4.2 基本技术诊断系统的现实基础
        4.2.1 运动信息的采集
        4.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3 综合决策
    4.3 现有技术诊断的不足
        4.3.1 测量方法规范性差
        4.3.2 技术评定和诊断指标的选取缺乏客观依据
        4.3.3 重复劳动多
    4.4 运动技术运动学诊断的基本模式
    4.5 本系统的诊断与评价基本模式
5 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结构模型的建立
    5.1 抓举技术结构的分析
        5.1.1 抓举技术阶段的划分
        5.1.2 抓举技术各个技术环节的运动学分析
    5.2 抓举技术指标体系的建立
        5.2.1 各个级别运动员技术参数的同质性讨论
        5.2.1.1 杠铃高度指标的同质性分析
        5.2.1.2 杠铃最大速度指标的同质性分析
        5.2.1.3 角度指标的同质性分析
        5.2.2 建立指标体系的相关理论
        5.2.3 抓举整体技术指标的筛选
        5.2.4 抓举细节技术指标的筛选
        5.2.4.1 小级别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细节技术指标的筛选
        5.2.4.2 大级别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细节技术指标的筛选
    5.3 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特征
    5.4 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结构模型的构建
        5.4.1 女子抓举整体技术结构模型
        5.4.2 女子抓举细节技术结构模型
        5.4.2.1 小级别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模型的建立
        5.4.2.2 大级别女子运动员抓举技术模型的建立
6 大级别和小级别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7 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评价与诊断体系
    7.1 评价与运动技术评价的概念
    7.2 抓举技术的定性评价原则
    7.3 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评分评价标准的建立
        7.3.1 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完整技术评分评价标准的建立
        7.3.2 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细节技术评分评价标准的建立
    7.4 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诊断系统的构建
        7.4.1 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诊断方法研究
        7.4.1.1 抓举技术的模型诊断法
        7.4.1.2 抓举技术特征值诊断法
        7.4.2 女子抓举技术诊断决策系统研究
        7.4.2.1 决策与运动技术诊断决策的概念
        7.4.2.2 抓举失败因素的层次分析
        7.4.2.3 决策支持知识库的构建
        7.4.2.4 我国部分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诊断决策结果
8 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评价与诊断系统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设计
    8.1 本系统的结构设计
    8.2 开发工具的选择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1
附件2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女子举重下蹲式上挺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上挺动作阶段的划分
    2.2 杠铃重心位移
        2.2.1 身体的前后方向
        2.2.2 竖直方向
    2.3 人体重心在身体的前后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位移
    2.4 杠铃重心与人体重心在各个特征画面的前后方向的距离
    2.5 撑铃和起立阶段杠铃的平衡角和稳定角
    2.6 杠铃重心和人体重心在各阶段的最大速度和最大加速度
        2.6.1 杠铃重心和人体重心在各阶段的最大速度
        2.6.2 杠铃重心和人体重心的加速度
    2.7 支撑反作用力
    2.8 上挺发力斜率、发力指数
    2.9 下砸力指数
3 结语

(6)廖继光上挺动作的成败对比及半蹲式接铃技术要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方法
    1.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2. 运动学方程
    3. 动力学方程
    4. 肌肉功率的计算
三、结果与分析
    1. 对廖继光挺举能力的分析:
    2. 对廖继光挺举190公斤失败原因的分析:
四、小结

四、廖继光上挺动作的成败对比和半蹲式上挺技术要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与诊断体系的研究[D]. 王举涛. 山西大学, 2012(12)
  • [2]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评价和诊断体系的研究与建立[D]. 董晋. 山西大学, 2010(11)
  • [3]女子举重下蹲式上挺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 危小焰,王向前,胡贤豪,吴瑛. 医用生物力学, 2008(03)
  • [4]女子举重箭步式上挺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 危小焰,王向前.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06)
  • [5]女子箭步式上挺和下蹲式上挺的运动学比较研究[A]. 王向前,危小焰,魏文仪,苑挺刚,张戈. 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 2002
  • [6]廖继光上挺动作的成败对比及半蹲式接铃技术要领的研究[J]. 王云德,于冰,卢德明,李岳生. 体育科学, 1986(03)
  • [7]廖继光上挺动作的成败对比和半蹲式上挺技术要领的研究[A]. 王云德,于冰,卢德明,李岳生. 第五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1985
  • [8]一个值得探讨的技术——对廖继光用半蹲式上挺创挺举全国纪录技术的初步分析[J]. 卢德明,李岳生,王云德. 中国体育科技, 1984(24)
  • [9]竞技举重动作基本原理补充论证[J]. 刘洪奇,齐夕富,顾鸿泉.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1983(S1)

标签:;  ;  ;  

廖继光直立动作成败比较及半蹲直立技术要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