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五类人才紧缺

入世后五类人才紧缺

一、入世后五类人才紧缺(论文文献综述)

曾毅[1](2020)在《新中国甘孜藏族自治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现实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是藏族传统上康区的核心区域。它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专区级少数民族自治州。解放初,甘孜州仅有各类干部690余名,其中少数民族干部80余名。截止2019年,全州共有各类干部62300余名,其中少数民族干部38800余名,藏族干部35800余名,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全州地区生产总值388亿元,是1950年的1142.5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831元、12808元,分别是1950年的137.7倍和145.5倍;全州18个贫困县(市)、136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22.2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70年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党的民族理论和干部政策在甘孜州得到了较好地贯彻运用,其干部队伍建设有值得总结的经验,对民族自治州而言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范例。以往专门研究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较多,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把民族地区干部队伍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体现了党的德才兼备和五湖四海干部政策优良传统。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无论是少数民族干部还是汉族干部,都是党和国家的干部,都要以党和国家事业为重,以造福各族人民为念。由于资料获取受限和信息滞后等原因,目前对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研究范围和领域呈现碎片化特征,局限于某一时期、某个具体问题,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尽管如此,前人的研究仍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为基础,以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和干部政策为指导,把甘孜州干部队伍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从理性认识甘孜州的基本特点切入,对甘孜州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特点进行分析,重点是其自然环境对干部队伍建设的制约性,以及“治藏必先安康”在“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战略思想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和把握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回顾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梳理总结解放初期、民主改革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及改革开放时期等阶段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阶段性特征、历史经验和教训。在新时期市场经济和社会利益多元化的环境下,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面临挑战,存在着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同时,党中央先后召开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每次会议都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要求,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又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通过对甘孜州干部队伍的现状调查,从干部队伍结构、履职和职业发展两个重要维度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在民族结构、籍贯结构、政治面貌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较为均衡,但在学历结构、专业学科结构、行政辖区分布结构、行政职级结构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平衡问题,这些问题是干部队伍诸多结构因素中与发展稳定工作密切相关的因素,集中反映出当前干部队伍培养难、留不住引进难以及基层能力薄弱的问题。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加强干部队伍精神品质和纪律作风修养,继承弘扬“老甘孜精神”,持续加大正风反腐力度,同时对当前较为突出的培养难、留不住引进难、适应基层工作需要的“双语”干部严重缺乏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程希[2](2011)在《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对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吸引——2000年以来中国留学人才政策概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拟通过回顾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的形成,以及2000年以来中国对其相关政策的沿革,揭示其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和特殊地位。本文认为,目前中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对象主要是从中国大陆赴海外留学并有相关专业领域国际工作经验的华侨华人;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规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的特殊政策是中国为应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而采取的特殊但温和的办法,是移民资源共享的一种实践或模式,也是中国以构建"和谐世界"为倡导,和平发展理念的真实反映。

杨宏波[3](2011)在《胡锦涛人才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胡锦涛人才思想是在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纷繁复杂的大形势下,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背景下,以及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人才领域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才问题的新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人才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博大精深,高屋建瓴,科学严谨,是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人才篇”,是我国迈进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行动指南,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本论文通过对胡锦涛人才思想形成的国内外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和形成过程的回溯和梳理,阐述了科学人才‘观、人才重要地位、人才强国战略、人才素质的新标准、党管人才原则、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人才体制机制、人才发展环境等胡锦涛人才思想的基本构成,分析了胡锦涛人才思想体系的时代性、体系性、实践性、战略性等特征,探讨了该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价值,阐述了对如何以胡锦涛人才思想为指导,创新思想观念,围绕服务发展,提高人才素质,健全人才体制,营造发展环境等,以期提高我国人才队伍建设质量,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撑进行了前瞻和分析。当下中国,正按照十二五规划的宏观布局处于加速转型期,要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认真学习研究、深入贯彻胡锦涛人才思想,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加快推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张心淼[4](2010)在《中国人才区域流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人才流动和区域分布的变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会有着更加深刻的影响。因此,对人才区域流动的共性、机制和规律的研究,有助于各地区间更加合理地使用人才、开发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对我国,存在人才严重缺乏和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均衡的现状,研究我国人才区域流动问题非常必要和紧迫。国内外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界对人才或人力资本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对人才区域流动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我国人才区域流动的实际状况也缺乏一个系统的、全景式的描述和研究,在影响机制上多数也是基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微观层面。因此,本文尝试进行以下研究:在评述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描述我国人才区域分布和流动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人才区域流动的影响因素和内在动力机制,及其基本规律和未来变化趋势,给出完善人才区域流动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相关建议。此外,还通过对京津冀地区人才区域分布状况和存在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化对本文研究结论的认识。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1)全面考察了我国人才区域间和省际间流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对我国人才区域流动考察的全景式记录;(2)在借鉴前人对人才区域流动机制的解释基础上,本文根据我国国情,拓展提出更加符合实际的人才跨区域流动的搜寻—匹配模型与相对经济地位变化模型;(3)结合对人才区域流动微观机制的考察,分析了现阶段影响我国人才区域流动的内外部因素及其主要变化趋势;(4)具体分析了京津冀地区人才分布的基本情况,并针对京津冀地区现状,提出了人才流动的模式和区域人才一体化的具体对策。

乔佩科[5](2009)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的时代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是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是充分展示职业技能的时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时代中日益凸显出来。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基础和导向的作用,因此政策问题就成了高等职业教育所关注的焦点。了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窥探政策视野下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借鉴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先进经验,发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改革和创新尤为重要。作者针对目前阻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顺利发展遇到的问题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政府所采取的政策怎样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等问题展开了详细的论述。本文主要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方式,结合对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学科的紧密融合,选取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实例,探讨了政府指导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力图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改革、创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了本文拟解决的问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可能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分建国前、建国后、改革开放至今三个阶段来论述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从产生到发展再到完善的曲折过程。第三部分研究了政策视野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第四部分研究了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带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以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选择,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四个代表性的国家入手,通过对它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的特点的研究,来揭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政策上对它们的扬弃。第五部分阐述了作者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从思想观念转变、职能转变、监督机制、体制建设、师资队伍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作者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改革和创新的建议。第三、四、五部分是本文的核心,指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改革的必要性。

何彬生[6](2007)在《转型时期我国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社会高等教育的初期始源于民办,随着社会的变革、教育制度的演化,世界发达国家的民办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壮大,许多国家已办成了一流的民办大学而闻名于世界。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开始恢复民办高等培训教育机构,并不断发展民办普通高等教育。本文主要从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的基本原理、战略要素、投入与产出、发展路径、综合评价和实证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从全面质量效益、良性循环发展的角度开展讨论,从而构建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框架。最后从实证分析体现民办高校的发展潜力。论文首先对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现状、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要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办学体制,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了生态原理、生命周期原理、竞争力原理、生态整体效应和生态环境协同原理。利导因子促进生物发育,限制因子则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而民办高校就必须充分利用利导因子和限制因子的数量和质量科学管理,有序地发展,形成民办高校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统一体,构建相互依赖生存的整体。从而体现民办高校的社会价值,建立一个多元化高等教育与和谐稳定良性循环发展的民办高等教育体系。其次是对民办高等院校发展战略要素从专业设置、办学规模、办学效益、办学质量和质量效应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为基层社区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立足服务社区为目标,建立人才质量、规模、就业三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社会效益,加强职业道德与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奉献精神与服务理念。倡导民办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节约办学成本,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育质量新途径、课堂教学新方法。并阐明了提高教学质量是教与学的融合,是高素质人才质量、数量和人才率的体现。在分析民办高等院校的投入与产出时首先探索国家对民办高校政策性的投入、自筹与软资源投入,建议允许民办高校按教育成本收费、引进社会富裕资金多渠道开展校企合作。并运用博弈学理论分析民办高校产出与投入的对应关系,并从师生违约伤亡率的事例进行比较,体现高效管理对产出的价值影响。第三,本论文对民办高等院校发展良性循环路径研究进行了探讨。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现有财力应对大教育需要民间资金的发展路径以及人们群众对多元化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阐明了民办高校必须走自主创新、自我积累、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借鉴先进办学经验的发展路径。着力点是开展多种形式、多种方式、多渠道、多样化的发展战略,挖掘自身和社会的优质资源、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新路径。在分析民办高校综合评价时对评价目的与意义以及评价对发展民办高校的重要性进行讨论,阐明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规范管理为原则,分析了综合评价的重要意义,以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优质发展的共同目的。二是构建民办高等院校综合评价体系,运用评价公式和客观评价法,在主成分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所选择的单位进行解释。建立民办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等级权重标准的基本评价框架。第四,对我国现阶段民办高校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彭志武[7](2007)在《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职业教育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生长点,但其在学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中高职教育的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纵向多层并与普通高等教育横向沟通的确定,固然受经济、科技、人才结构的要求所制约,高职院校办学者和求学者的价值取向也是不能不考虑的重要因素。高职教育学制的理论基础在于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市场化理论、人才结构理论,以这些理论为指导,有助于提高我们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的自觉性。高职教育学制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改革高职教育学制必须具有历史眼光、全球眼光、未来眼光,进行通盘考虑。清末以来,我国学制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其改革的致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它既受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又受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的左右。目前,我国以专科为最高层次的终结性的高职教育学制直接制约了我国中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向更高阶段延伸的态势及其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横向衔接的高职教育学制发展趋势相违背。总结我国高职教育学制发展的成败得失,借鉴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教育学制的发展经验并使之中国化,笔者认为我国高职教育学制至少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应是独立的体系;第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和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相平行的体系;第三,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是相沟通的;第四,高职院校类型和学制灵活多样,有长有短;第五,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各层次教育应易于与成人高等教育结合。建设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的我国高职教育学制,需要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策略:健全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高职院校有必要开展多证制教育并力求多证制教育的有机整合;设置各类教育之间的桥梁课程;建立开放的高职教育体系;以灵活多样的高职教育学制来满足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对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张燕天[8](2006)在《大学生西部就业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西部地区包括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3.6亿,面积6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1.5%。由于历史发展和自身条件限制的原因,西部历来经济发展落后于中、东部。西部地区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重大意义。 我国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政府给予西部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以推动西部的经济发展,促进西部吸引人才,但是由于西部地区条件和大学生个人认识和发展的限制,大学生就业依然以东部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为首要选择,到西部就业的相对较少,真正去西部就业的更少。其中部分西部的大学毕业生也不愿意留在西部,希望到西部以外的地区寻求发展,大学生西部就业关系到西部地区的发展,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论文在评述国内外有关就业理论和就业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大学生到西部就业的环境和存在的现实问题。论文在收集了大量可靠、翔实的数据资料基础上,从当前西部发展的状况与大学生到西部就业现状出发,由宏观至微观,多个角度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影响大学生西部就业的因素。由于西部地区对人才的吸引要比东部较弱,自身又存在人才向东部流动的现象,出现了我国大学生东部就业相对难,而西部人才紧缺的现象。鼓励和推动大学生到西部就业可以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大的现状,可以合理的分配人力资源,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和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教育收益,同时能更好的促进西部地区经济与技术的发展。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论文的后半部分提出了一些促进我国大学生到西部就业的对策,以期能真正合理有效的推动大学生西部就业,实现个人和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

王君毅[9](2005)在《入世后湖南建设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入世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筑产业和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地位显得更加突出。湖南建设类高职院校是培养建设行业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摇篮,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科学合理地设置和调整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打造专业特色,铸造专业品牌。当前,国内外对高职院校专业的研究虽然涉及到了多个领域、深入到了较深层次,但存在的一个严重缺陷是:没有把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放到与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研究,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因而也无特色可言。湖南建设类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尚有薄弱环节,老牌专业虽仍在发挥余热但未适时整治优化形成特色,建设类专业结构不合理,新兴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物业管理、智能化楼宇与管理、城市园林、城市给水排水、社区文化与社区管理等专业的建设还几乎是一片空白,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正是为了解决我省建设类高职院校处于前所未有黄金发展期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讲,旨在分析入世后湖南建设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趋势,为湖南建设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供借鉴和参考,使这项研究的成果对专业特色建设这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实践上讲,湖南建设类高职院校还为数不多,而且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拓发展的重要关头,传统观念在蒙蔽着双眼、小本经营在束缚着手脚、脱离现实在阻碍着发展。通过研究,力求引导湖南建设类高职院校抓住机遇,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打造专业特色,创建学院特色,使湖南建设类高职院校真正成为培育千百万“建筑湘军”的黄埔军校。 本课题重点运用调查研究的手段,综合运用科学实验的手段,主要研究方法包括:(1)文献资料法:借鉴省内外、国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模式和高职专业设置、专业建设的有关经验;(2)比较研究法:对比省内外不同经济社会环境下高职专业的演变情况和特点,

严佐魁[10](2005)在《中国建筑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企业之间竞争日趋尖锐,尤其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它们吸引、培养和激励人才的能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介绍了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管理概况,分析了一些中央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实施“走出去”战略所需人才必备的能力、素质,并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如何构筑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二、入世后五类人才紧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后五类人才紧缺(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甘孜藏族自治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现实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理性认识甘孜州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两重性特点
        一、自然环境的有利因素
        二、自然环境的制约性因素
    第二节 社会历史特点
        一、政治历史沿革与民族人口结构
        二、民族历史文化独特
        三、“治藏必先安康”在“治边稳藏”战略中的地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甘孜州建立至改革开放前干部队伍建设历史回顾
    第一节 新生政权初期的干部队伍建设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培养造就第一代干部
        二、民主改革为干部队伍建设增添新鲜血液
        三、这一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总结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干部队伍建设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培养使用各民族干部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环境影响导致干部队伍建设滞后
        三、这一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曲折前进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期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历程及特点
    第一节 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迎来机遇与挑战
        一、新时期发展与稳定为甘孜州工作定位
        二、中央对涉藏地区实行差别化区域治理迎来干部队伍建设机遇
        三、市场经济环境和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对干部队伍的挑战
    第二节 新时期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的阶段性特点
        一、恢复党的干部政策确立“四化”标准
        二、结合民族地区特点提升干部专业能力
        三、反对分裂维护稳定成为干部政治能力建设重要内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现状调查
    第一节 干部队伍结构分析
        一、干部队伍结构情况
        二、干部队伍双向流动情况
        三、干部队伍结构特点分析
    第二节 干部队伍履职与职业发展状况
        一、干部队伍履职和职业发展调查
        二、干部队伍履职和职业发展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干部队伍精神品质和纪律作风修养
        一、干部队伍精神品质方面
        二、干部队伍纪律作风方面
    第二节 着力解决制约干部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
        一、干部队伍建设中培养难的主要表现和对策
        二、干部队伍留不住引进难的主要原因和对策
        三、适应基层工作需要的“双语”干部问题和对策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清代选派官员和教师进藏办法及优惠待遇摘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对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吸引——2000年以来中国留学人才政策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的形成
二、留学生派出政策
三、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 (来华) 政策

(3)胡锦涛人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胡锦涛人才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1 胡锦涛人才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1.1.1 人才工作面临的国际背景
        1.1.2 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1.1.3 人才工作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
    1.2 胡锦涛人才思想的理论基础
        1.2.1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才思想
        1.2.2 列宁的人才思想
        1.2.3 毛泽东的人才思想
        1.2.4 邓小平的人才思想
        1.2.5 江泽民的人才思想
    1.3 胡锦涛人才思想的发展过程
        1.3.1 酝酿阶段
        1.3.2 形成阶段
        1.3.3 成熟阶段
第2章 胡锦涛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
    2.1 提出科学人才观
        2.1.1 对人才定义和标准的新阐释
        2.1.2 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2.1.3 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
        2.1.4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2.2 强调人才重要地位
        2.2.1 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
        2.2.2 人才是确立我国竞争比较优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2.2.3 人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保障
        2.2.4 人才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社会健康和谐的根本源泉
    2.3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2.3.1 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是"人才兴国"
        2.3.2 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立"现代化强国"
        2.3.3 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
        2.3.4 人才强国战略根本着眼点是"促进发展"
        2.3.5 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特点是"以人为本"
        2.3.6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协调"
        2.3.7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保障是"体制机制创新"
    2.4 提出人才素质的新标准
        2.4.1 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2.4.2 对党员领导干部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2.4.3 对教师和青年学生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2.4.4 对广大妇女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2.5 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2.5.1 把能力建设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
        2.5.2 学习能力是基础
        2.5.3 实践能力是根本
        2.5.4 创新能力是关键
    2.6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2.6.1 抓好人才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宏观管理
        2.6.2 抓好人才工作重大政策的研究和落实
        2.6.3 抓好党对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和规范管理
        2.6.4 抓好对人才工作的服务保障
    2.7 促进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2.7.1 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2.7.2 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
        2.7.3 围绕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培养一大批各类人才
    2.8 建立健全人才体制机制
        2.8.1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2.8.2 创新人才流动和吸引机制
        2.8.3 创新人才评价和选用机制
        2.8.4 创新人才考核和激励机制
        2.8.5 创新人才保障机制
    2.9 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
        2.9.1 坚持用事业聚才育才
        2.9.2 全力支持人才大胆创新
        2.9.3 关心人才的学习和生活
        2.9.4 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第3章 胡锦涛人才思想的基本特征和重大价值
    3.1 胡锦涛人才思想的基本特征
        3.1.1 胡锦涛人才思想体现时代性
        3.1.2 胡锦涛人才思想呈现体系性
        3.1.3 胡锦涛人才思想彰显实践性
        3.1.4 胡锦涛人才思想突出战略性
    3.2 胡锦涛人才思想的重大价值
        3.2.1 胡锦涛人才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创新发展
        3.2.2 胡锦涛人才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学说的重要创新内容
        3.2.3 胡锦涛人才思想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有力支撑
        3.2.4 胡锦涛人才思想是推动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根本保证
第4章 坚持以胡锦涛人才思想为指导抓好我国人才工作
    4.1 准确把握十七大对人才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
        4.1.1 明确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
        4.1.2 "四个尊重"的人才工作方针
        4.1.3 提出深化和推进改革的要求
        4.1.4 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
    4.2 把服务发展作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4.2.1 偏离发展人才工作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
        4.2.2 偏离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动力
        4.2.3 偏离发展人才工作的成果和效益无法检验
    4.3 把树立科学人才观作为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先导
        4.3.1 走出具有高学历是人才的误区
        4.3.2 走出人才高不可攀的误区
        4.3.3 走出以成败论人才的误区
        4.3.4 走出对人才求全责备的误区
    4.4 大力加强各类各层次人才能力素质建设
        4.4.1 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
        4.4.2 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规划
        4.4.3 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
        4.4.4 突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重点
    4.5 不断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
        4.5.1 进一步建立完善人才教育培训机制
        4.5.2 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4.5.3 进一步坚持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机制
        4.5.4 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
        4.5.5 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4.5.6 进一步健全人才权益保障机制
    4.6 科学优化人才成长与发展的氛围和环境
        4.6.1 创建"公平公正"的人才法制环境
        4.6.2 构筑"配套完善"的人才政策环境
        4.6.3 建设"好中择优"的人才制度环境
        4.6.4 打造"人尽其才"的人才创业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
致谢

(4)中国人才区域流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1.1.1 选题的由来
        1.1.2 选题的意义
    1.2 人才区域流动的概念界定
        1.2.1 人力资本、人力资源与人才
        1.2.2 人才流动、人口流动与人力流动
        1.2.3 职业流动、产业流动与区域流动
        1.2.4 人才流失、人才回流、人才外流与人才内流
        1.2.5 本文的研究对象——人才区域流动
    1.3 境内外人才区域流动研究评述
        1.3.1 境外人才区域流动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人才区域流动研究现状综述
        1.3.3 对国内外已有研究的评述
    1.4 本文研究的结构、技术路线与方法
        1.4.1 研究的基本结构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本文的数据、工具与拟创新点
        1.5.1 本文的数据与工具
        1.5.2 本文的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人才区域流动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人口流动的基本理论
        2.1.1 二元经济结构下人口流动相关理论
        2.1.2 中国劳动力转移与流动研究相关理论
        2.1.3 关于人才流动机制的相关理论
    2.2 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2.2.1 人力资本相关理论
        2.2.2 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
        2.2.3 中国区域人力资本差异与经济发展差异研究相关理论回顾
    2.3 人才地理学相关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人才区域流动的总体状况研究
    3.1 建国以来我国人才区域流动的历史回顾
        3.1.1 上世纪60-70 年代的行政性人才区域流动
        3.1.2 上世纪70—80 年代复位性和开放性人才区域流动
        3.1.3 上世纪90 年代市场成长性人才区域流动
        3.1.4 新世纪以来全球化带动和区域协调发展下的人才区域流动
    3.2 我国人才区域流动基本特征分析
        3.2.1 我国人才总体状况简述
        3.2.2 我国人口区域流动一般概述
        3.2.3 我国人才区域流动的基本特征
        3.2.4 我国人才市场现状与环境分析
    3.3 人才区域流动的影响与主要问题分析
        3.3.1 人才区域流动的经济社会影响
        3.3.2 人才流失问题
        3.3.3 区域差异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人才区域流动的动力机制与基本模型
    4.1 经典人才区域流动模型:主要机制及拓展
        4.1.1 人力资本流动模型
        4.1.2 区域间人才争夺的动态博弈模型
    4.2 人才区域流动机制的创新解释与拓展:基于人才的特征
        4.2.1 人才区域流动的搜寻——匹配模型研究
        4.2.2 相对经济地位变化模型
    4.3 人才区域流动的微观机制:个体与组织决策
        4.3.1 个体决策模型
        4.3.2 组织决策模型
        4.3.3 组合决策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人才区域流动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趋势
    5.1 我国人才区域流动的外部因素
        5.1.1 我国人才区域流动的经济因素
        5.1.2 人才区域流动的制度因素
        5.1.3 人才区域流动的技术因素
    5.2 我国人才区域流动的内部因素
        5.2.1 工作满意程度与期望
        5.2.2 工作和自身的价值观
        5.2.3 个人信条与偏好
        5.2.4 文化因素
    5.3 中国人才区域流动的变化趋势分析
        5.3.1 人才区域流动的价值取向变化
        5.3.2 人才区域流动的空间走向变化
        5.3.3 人才区域流动的总体趋向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人才区域流动的对策分析
    6.1 我国现行有关人才区域流动的相关政策与评价
        6.1.1 全国人才政策
        6.1.2 区域人才政策
    6.2 促进人才区域间合理流动的制度创新与对策建议
        6.2.1 人才区域间合理流动的制度创新
        6.2.2 人才区域间合理流动的对策建议
    6.3 落后地区人才流失的对策与建议
        6.3.1 落后地区人才战略
        6.3.2 落后地区防止人才流失和引进人才的对策与建议
    6.4 发达地区开发利用海外人才的对策与建议
        6.4.1 政策和体制层面
        6.4.2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层面
        6.4.3 企业层面
        6.4.4 网络层面
    6.5 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与提高人才区域利用水平的相关建议
        6.5.1 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的内涵及特征
        6.5.2 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的相关建议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京津冀地区人才区域流动的案例研究
    7.1 京津冀地区人才资源现状统计分析
        7.1.1 京津冀地区的人才规模与结构现状
        7.1.2 京津冀地区的人才当量及其增长速度
    7.2 京津冀地区人才流动协作机制的构建
        7.2.1 跨区域人才流动协作机制
        7.2.2 京津冀人才流动协作机制的构建设想
    7.3 京津冀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研究
        7.3.1 推进京津冀地区人才开发一体化的问题与障碍
        7.3.2 京津冀地区人才开发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与战略举措
    7.4 京津冀地区人才合理流动与配置的相关建议
        7.4.1 北京市人才发展战略
        7.4.2 天津市人才发展战略
        7.4.3 河北省人才发展战略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简要总结
    8.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综述
        1.2.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本文解决的问题和创新点
        1.4.1 本文解决的问题
        1.4.2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
    2.1 概念界定
        2.1.1 高等职业教育
        2.1.2 政策
    2.2 建国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
        2.2.1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政策的雏形——学徒制
        2.2.2 洋务运动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实业制
        2.2.3 民国初期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专门制
        2.2.4 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专科制
    2.3 建国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
        2.3.1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衔接与改革
        2.3.2 "一五"计划期间高等职业教育政策面临的困境
        2.3.3 "二五"及国民经济调整期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发展
        2.3.4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
    2.4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完善
        2.4.1 拨乱反正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重新定位
        2.4.2 全面改革开放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曲折发展
        2.4.3 经济调整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灵活发展
        2.4.4 稳定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突显
        2.4.5 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逐步完善
第3章 政策视野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系及特色
        3.1.1 职业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
        3.1.2 高等专科学校
        3.1.3 成人高等学校
        3.1.4 重点中专中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
        3.1.5 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技术学院
    3.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
        3.2.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功能的逐步提升
        3.2.2 政策目标与发展方向的明确
        3.2.3 多类型、多层次和多模式办学与发展格局的形成
        3.2.4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增长
        3.2.5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
        3.2.6 激进与稳定的有机融合
    3.3 政策影响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3.1 基于认识或偏见而招致的困境
        3.3.2 政策因素的无形制约
        3.3.3 办学条件不足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制约
        3.3.4 师资队伍建设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协调
第4章 发达国家经验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选择
    4.1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简史
    4.2 对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借鉴与选择
        4.2.1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与变革的特点
        4.2.2 对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借鉴
    4.3 对英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借鉴与选择
        4.3.1 英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与变革的特点
        4.3.2 对英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借鉴
    4.4 对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借鉴与选择
        4.4.1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与变革的特点
        4.4.2 对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借鉴
    4.5 对日本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借鉴与选择
        4.5.1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与变革的特点
        4.5.2 对日本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借鉴
第5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对策研究
    5.1 转变观念,给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人才展示的平台
    5.2 转变政府职能,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5.3 发挥政府监督职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5.4 加大投入力度,创建多元化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格局
    5.5 大力推进技能与就业制度化,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创造环境
    5.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6)转型时期我国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与意义
    1.1.1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外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现状
    1.2.2 国内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第2章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的基本原理
2.1 民办高等院校的界定
2.2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2.1 发展民办高等院校的必要性
    2.2.2 发展民办高等院校的可行性
2.3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的生态原理
    2.3.1 生态位原理
    2.3.2 生态整体效应原理
    2.3.3 生态环境协同原理
2.4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的生命周期原理
2.5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的竞争力原理
    2.5.1 民办高校应制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部署
    2.5.2 运用创新杠杆促进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5.3 发展特色是民办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
    2.5.4 民办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几种策略
本章小结 第3章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的战略要素
3.1 民办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
    3.1.1 专业设置
    3.1.2 办学规模
3.2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的效益分析
    3.2.1 社会效益
    3.2.2 经济效益
3.3 民办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全面质量管理效应
    3.3.1 探索教学质量新途径
    3.3.2 全面质量管理效应
3.4 民办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3.4.1 民办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理论探析
    3.4.2 组建高素质的民办高校师资队伍
本章小结 第4章 民办高等院校的投入与产出
4.1 民办高校的投入
    4.1.1 民办高校的政策投入
    4.1.2 民办高校自筹与软资源投入
4.2 民办高校的产出
    4.2.1 民办高校的教学产出
    4.2.2 民办高校的高效管理对产出的影响
    4.2.3 民办高校的科研产出
4.3 民办高校产出与投入的对应关系
    4.3.1 转型时期民办高校产出与投入对应关系的三个阶段
    4.3.2 民办高等院校投入与产出的博弈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良性循环路径
5.1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路径分析
    5.1.1 在原点结构理论分析中找出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径
    5.1.2 合作共建引进的发展路径
5.2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良性循环路径依据
    5.2.1 中国的国情为民办高校发展路径提供了巨大空间
    5.2.2 内涵建设路径为民办高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5.3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路径选择
    5.3.1 走合作联合借鉴发展之路是上规模上效益的有效途径
    5.3.2 不断优化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是上质量上水平的必经之路
本章小结 第6章 民办高等院校的综合评价分析
6.1 民办高等院校的综合评估依据和目的与意义
    6.1.1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的现状与综合评估的重要性
    6.1.2 民办高等院校的综合评估依据与目的
    6.1.3 民办高等院校的综合评估意义
6.2 民办高等院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2.1 民办高校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6.2.2 民办高等院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2.3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
6.3 民办高等院校的综合评价程序和方法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证分析
7.1 湖南福建21世纪初的民办高等院校
7.2 案例分析之一—长沙医学院
    7.2.1 明确目标定位制定战略规划
    7.2.2 树立大学理念凸显办学特色
    7.2.3 构建人才基地打造自身品牌
    7.2.4 狠抓质量工程培育核心竞争力
    7.2.5 优化管理机制凝聚管理活力
    7.2.6 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和谐发展
7.3 案例分析之二—仰恩大学
    7.3.1 树立崇高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
    7.3.2 创建民办高校自身特色铸造核心竞争魅力
    7.3.3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民办高校核心竞争活力
    7.3.4 狠抓教学质量提升民办高校核心竞争生命力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7)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基本概念
第一章 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的动因
    第一节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
    第二节 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结构的要求
    第三节 高等教育求学者和办学者多样化的价值追求
    第四节 关于高职教育学制的调查
第二章 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
    第二节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第三节 人力资本理论
    第四节 教育市场化理论
    第五节 人才结构理论
第三章 我国职业教育学制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清朝末年职业教育学制的确立
    第二节 中国国民政府时期职业教育学制
    第三节 新中国职业教育学制的发展
    第四节 中国职业教育学制改革的启示
第四章 我国高职教育学制的现状
    第一节 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学制
    第二节 高职教育与其它层次类型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第三节 我国高职教育学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教育学制
    第一节 美国社区学院
    第二节 德国双元制高职训练体系
    第三节 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
    第四节 中国台湾地区技职教育体系
    第五节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教育学制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的构想
    第一节 我国高职教育学制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重构高职教育学制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我国高职教育学制的设想
第七章 关于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的策略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健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第二节 高职院校开展多证制教育
    第三节 设置各类教育之间的桥梁课程
    第四节 建立完善的高职教育体系
    第五节 构建终身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第六节 考虑地区差异
结语
附录一:高职院校办学者办学定位调查问卷
附录二:高职院校学生求学价值取向调查问卷
附录三: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求学价值取向调查问卷
附录四:《高职院校办学者办学定位》调查问卷汇总表
附录五:《高职院校学生求学价值取向》调查问卷汇总表
附录六:《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求学价值取向》调查问卷汇总表
参考文献
后记

(8)大学生西部就业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提出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论文的结构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结构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2 大学生西部就业的需求环境和现状分析
    2.1 大学生西部就业的需求环境分析
        2.1.1 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
        2.1.2 以市场为基础配置人才资源
        2.1.3 西部地区发展的落后性
    2.2 大学生西部就业的现状分析
        2.2.1 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
        2.2.2 大学生西部就业现状
3 大学生西部就业的影响因素 SWOT分析
    3.1 经济因素
        3.1.1 西部经济发展状况
        3.1.2 西部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
        3.1.3 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
        3.1.4 西部 FDI的发展
    3.2 政治因素
        3.2.1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3.2.2 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政策的颁布
        3.2.3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开展
        3.2.4 劳动力市场稀薄与制度的缺失
    3.3 环境因素
        3.3.1 自然环境分析
        3.3.2 人文环境分析
    3.4 思想、心理因素
        3.4.1 大学生高工资待遇的期待
        3.4.2 个人未来发展的期待
4 促进大学生西部就业的对策研究
    4.1 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4.1.1 经济发展与大学生西部就业
        4.1.2 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第三产业
        4.1.3 推动西部地区技术进步
    4.2 加大各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4.2.1 中央政府做好宏观上的调控
        4.2.2 地方政府和组织落实鼓励政策
        4.2.3 各级政府和部门协作健全就业体制体系
    4.3 做好大学生就业思想的引导工作
        4.3.1 大学生荣辱观价值观教育
        4.3.2 大学生个人职业发展教育
        4.3.3 大学生就业创新观念教育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9)入世后湖南建设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专业设置对湖南建设类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意义
    2.1 专业设置对湖南建设类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意义
    2.2 湖南建设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3. 入世对湖南建设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影响
    3.1 旺盛人才需求市场的形成奠定了专业设置的新平台
    3.2 产业结构和岗位结构的变化打开了专业设置的新视野
    3.3 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专业设置的新动力
    3.4 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提供了专业设置的新保障
4. 入世后湖南建设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原则研究
    4.1 市场导向性原则
    4.2 岗位针对性原则
    4.3 适度超前性原则
    4.4 主次协调性原则
    4.5 相对稳定性原则
    4.6 实践可行性原则
5. 入世后湖南建设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基本要求
    5.1 拓宽专业视野
    5.2 提高适应程度
    5.3 加大创新力度
6. 入世后湖南建设类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湖南建设类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对高职教师管理的启示
后记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四、入世后五类人才紧缺(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甘孜藏族自治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现实问题研究[D]. 曾毅. 西南民族大学, 2020
  • [2]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对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吸引——2000年以来中国留学人才政策概述[J]. 程希. 八桂侨刊, 2011(01)
  • [3]胡锦涛人才思想研究[D]. 杨宏波. 大连海事大学, 2011(09)
  • [4]中国人才区域流动问题研究[D]. 张心淼. 天津大学, 2010(07)
  • [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 乔佩科. 东北大学, 2009(06)
  • [6]转型时期我国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研究[D]. 何彬生.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6)
  • [7]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研究[D]. 彭志武. 厦门大学, 2007(02)
  • [8]大学生西部就业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D]. 张燕天.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9)
  • [9]入世后湖南建设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研究[D]. 王君毅. 湖南师范大学, 2005(09)
  • [10]中国建筑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 严佐魁. 铁道建筑技术, 2005(04)

标签:;  ;  ;  

入世后五类人才紧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