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政策、汇率和资本流动——论芒德尔对国际宏观经济学的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吴博[1](2009)在《人民币有效汇率与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文中指出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受到多重开放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汇率作为联系国内外经济的核心经济变量,其波动会影响货币替代、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等,进而涉及国内货币的需求和供给量,是关系到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重要变量。本文在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的研究经验,构建了人民币有效汇率影响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途径”和“国际贸易途径”,并通过实证分析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两方面进行了检验,为提高我国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供参考。第1章为导论,介绍研究背景、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等。在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增大的背景下,有必要分析有效汇率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从不同角度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给出了研究路线图。研究中所采取的主要实证方法和模型为: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协整检验法、因果分析、方差分解和误差修正模型等。还系统总结了包括Engel-Granger两步法、Johansen检验法和Pesaran的边限检验法在内的协整检验方法。第2章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构建了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其历史走势进行了测算分析。在全球经贸往来多元化的现实下,有效汇率相较双边汇率而言能更好地衡量本币的综合竞争力。首先通过样本国范围、竞争力权重结构、贸易流等七个方面的比较,介绍了主要国际经济机构对实际有效汇率算法的异同,由此得到启示,建立一个兼具科学性和可行性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模型。最后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走势分四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和测算。第3章在宏观经济模型演进的基础上,探讨了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的特点,从理论上总结了汇率的影响途径。开放经济下,汇率成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渠道:在一个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分析框架下,证明了中央银行在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建构时汇率的重要性。根据外部性冲击的类型总结了汇率影响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两个具体路径:“资本市场路径”和“国际贸易路径”,并应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第4章检验了人民币有效汇率走势和波动率对人民币货币替代的影响程度,证明了“资本市场途径”的存在。模型分析说明货币替代的水平取决于两种货币的实际收益水平的差距和外汇风险水平,货币替代的存在会加剧汇率不稳定。测算发现2003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存在着“反货币替代”现象。实证研究中,方差分解表明总体上有效汇率对货币替代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名义有效汇率贡献更大;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人民币货币替代率与人民币实际、名义有效汇率及其波动率之间有且仅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揭示了有效汇率的短期波动对货币替代率的长期均衡关系有一定的逆向调整,但影响较小。所以人民币“反货币替代”现象主要是由于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现实和预期下,巨额外资输入寻求避险和保值引起的货币供给量持续增加导致的,而不是出于短期套利的目的。于是建议,货币政策在制订和执行过程中需要和汇率政策相协同,将名义有效汇率纳入政策考虑因素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执行效率。第5章验证了有效汇率对国际贸易、外汇储备的影响关系,验证了“国际贸易途径”的存在。首先以汇率制度改革日为基期,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进行测算,通过对有效汇率和贸易顺差的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长期看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是导致中国贸易顺差加大的原因之一。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贸易结构的变化会对人民币汇率构成一定的先导作用,仅凭借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改变我国贸易双顺差的局面。实证分析还显示汇率弹性的增大会使我国外汇储备受汇率牵制的程度有所缓解。在有效汇率角度下解释了人民币“升值”与贸易顺差的矛盾,并在最后深入探讨了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过程。第6章重新构造并检验了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需求函数,从货币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有效汇率的影响。通过引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外国利率等开放经济因素,运用Pesaran提出的边限检验法分别验证了我国狭义、广义货币余额与各影响因素间长期均衡关系的存在性,得到我国长期货币需求函数,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长期与狭义、广义货币需求都有负的系数,而货币需求对国内利率弹性为正。误差修正模型即短期货币需求函数显示,实际有效汇率短期波动对广义和狭义货币余额负的冲击也尤为显着。应用CUSUM和CUSUMSO的稳定性检验发现,广义货币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变量优于狭义货币。第7章是全文研究结论和展望。
孙佚[2](2006)在《汇率理论演变与趋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汇率理论作为国际金融理论研究的核心课题,是国际经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贯串着整个近代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始终是西方国际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新理论层出不穷。汇率理论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汇率的决定。浮动汇率制度下剧烈波动的汇率不仅影响到微观主体的利益,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内外均衡。汇率的决定、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成为国际金融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二是汇率制度。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日渐衰落,对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和中间汇率制度进行比较的研究日益繁荣,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问题更是引起了国际金融理论界的浓厚兴趣。本文从西方经济思想史发展的角度,较为系统地研究汇率理论发展的原因,分析汇率理论从产生以来的演变背景,评述各理论更替时的扬弃关系,全面深入地认识汇率决定理论以及由汇率决定理论发展衍生出的汇率制度选择问题。结合中国目前直接资本管制的现状和人民币最终实现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目标,在充分研究汇率理论演变和发展趋向的基础上,对我国当前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制度选择进行探讨,分析存在的难点,提出个人对于选择适合中国现实经济特征汇率制度的看法意见。
刘志强[3](2004)在《财政政策作用机制和政策风险的动态计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形式,财政政策一直是政府对经济进行直接调控的主要政策方式,也是实现需求管理的主要工具。人们对财政政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或从不同的角度,对财政政策有不同的观点。本文从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入手,在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财政政策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理论和模型,并计量检验其实际影响。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频繁发生的财政金融危机,使人们更加关注财政和金融风险。而从财政政策作用机制上把握财政风险对经济的影响,则可以清楚如何防范财政风险和预防财政危机。 本文主要探讨财政政策作用机制和财政风险两部分内容。在财政政策作用机制部分,将理论发展、理论分析、实践检验和实证分析融为一体,以财政政策理论的演变历程为脉络,将其思想发展贯穿于理论分析中,在实践中分析、实证分析中检验其作用机制与实际影响。在理论分析上,探讨从古典经济学的平衡预算、政府干预无用的观点,到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新古典综合派的多样化财政政策理论,再到货币主义的货币至上论、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政策,直到新古典宏观学派的政策中性和李嘉图等价原理,展示了人们从不相信财政政策到迷信其对经济的作用,从关注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到怀疑其有效性的思想历程。在财政政策理论的实践回顾中,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和局限性,着重对美国和日本的财政政策实践过程给予了关注。在模型分析中,从一般的 IS-LM 模型、开放经济下的芒德尔— 弗莱明模型,到动态财政政策模型,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模型,在不同的条件下分析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在对财政政策工具的分析中,从每种工具的不同作用机制研究其对经济的影响,对其作用效果进行规范性评价,并探讨了积极财政政策的转型及政策工具一体化问题。在实证分析中,结合理论与实践,主要从财政政策作用机制的有效性、对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相 1<WP=167>依性及对李嘉图等价原理进行了验证。 近年来国内对财政风险的研究热潮中,从财政政策作用机制的角度探讨财政风险的并不多见。本文中详细界定了财政风险的内涵,并对其分类、构成从新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在对财政风险形成机制的研究中,本文从政治因素和体制因素出发,详细分析了财政风险的形成机制;在对财政政策在财政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中发现,直接的显性的债务风险是造成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所描述的财政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而隐性的财政风险是导致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中所描述的财政金融危机的诱因。本文将扩张性财政政策风险划分赤字风险和债务风险,探讨其风险的来源机理,从动态和流量的角度分析赤字风险的成本和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详细回顾了经济学界广泛关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的风险;从动态和存量的角度分析了债务风险的可持续性。最后,对扩张性财政政策风险进行了动态计量研究,从实证角度探讨了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紧缩效应。 全书共分为八章,具体结构如下: 第一章 财政政策理论及作用机制评述。本文从财政政策理论的演变过程入手,分析了从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从新古典综合派在不同时期的政策主张,到货币主义的观点,从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政策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理论。并简要论述了财政政策的类型;最后,介绍了财政政策理论在美、日两国的实践情况及以我国的政策启示。 第二章 IS—LM 模型与财政政策作用机制。本章从一般的 IS—LM 模型入手,分析财政政策在封闭经济中的效应。然后,又开放经济环境下,以芒德尔—弗莱明模型为基础,分析了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 第三章 动态财政政策模型与财政政策作用机制。本章对拉姆齐的无限期界模型和戴蒙德的世代交叠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在不同条件下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分析赤字财政及李嘉图等价原理在不同模型中的不同结论。第四章 李嘉图等价原理与财政政策有效性。文中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理性预期理论的政策中性入手,分析了政策中性的稳健性问题;介绍了经济学家关于李嘉图等价原理的争议,探讨其成立的依据,并着重分析了李嘉图等价原理的稳健性问题。第五章 财政政策的工具选取及评价。本章对各种财政政策工具进行了具体分 2<WP=168>析,对财政政策的工具的作用机制、效应从实证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对其特点从规范角度进行了评价。从其对经济的影响,作用途径和功能上,指出不同的工具特征。在积极财政政策的转型及政策工具一体化问题中,探讨了财政政策的工具在现实政策中的冲突和负面效应,提出了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转型问题,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型应与解决我国经济增长对国债的依赖和政策工具的一体化联系起来。 第六章 财政政策作用机制的动态计量分析。文中对财政政策作用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财政政策在经济周期的作用机制中存在非对称性,但其有效性是不容置疑的。
窦祥胜[4](2001)在《国际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运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角度来考察宏观经济运行问题。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主要就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关问题作一总体分析。首先分析国内资本和国际资本的相关性,并对国际资本流动作一般性分析,然后考察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关系。 第二章,主要分析国际资本流动下的货币供求与均衡问题。首先从一般的角度分析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问题,然后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角度来进一步分析说明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问题。 第三章,主要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角度来探讨经济增长问题。首先分析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知识和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然后对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考察。最后着重分析国际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 第四章,重点讨论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主要讨论国际资本流动中的宏观经济风险,以及国际资本流动与泡沫经济、经济动荡、金融危机、经济周期和债务危机的关系。 第五章,着重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角度来分析一国的通货状况。首先对通货状况的两种异常表现形式——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进行分析,然后讨论国际资本流动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影响。 第六章,主要分析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国际收支均衡问题。着重分析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的关系,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简要地分析国际收支调节与国际储备需求的关系。 第七章,主要分析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问题。首先利用IS-LM-BP模型来分析内外均衡问题。然后利用开放的AD-AS模型来分析内外均衡问题。最后对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理作一概括性的分析,并简要地讨论一下开放经济下国际经济政策协调问题。
周革平[5](2001)在《汇率制度安排及与财政政策选择相关性分析—─芒德尔主要学术思想“借鉴”》文中提出当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汇率安排及财政货币政策选择一直是我国经济理论界关注的问题。芒德尔的“最适货币区”理论及芒德尔———弗莱明的经济模型可以为我们的汇率安排及财政政策选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周革平[6](2000)在《汇率制度安排及与财政政策选择相关性分析——芒德尔主要学术思想“借鉴”》文中指出
黄贵荣[7](2000)在《芒德尔稳定性政策思想述评》文中研究指明芒德尔分析了开放经济系统的稳定性政策条件 ,描述了政策工具和目标的相互制约关系。财政政策和独立的货币政策属于不同的政策工具 ,作用于不同的汇率体制和市场类型。固定汇率体制使财政政策成为主要的政策工具 ,而货币政策在浮动汇率体制下更有效 ,货币政策、汇率体制和资本流动不能同时成为稳定性政策目标 ,是当代开放经济体系的基本特性
刘强[8](2000)在《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最优货币区》文中提出本文讨论了 1 99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芒德尔的主要理论贡献及其现实意义 ,芒德尔的开放经济中的稳定政策理论认为 :稳定政策的效果取决于汇率制度。在浮动汇率制度下 ,货币政策是有力的而财政政策是无力的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 ,财政政策是有力的而货币政策是无力的。最优货币区的判别理论为研究欧洲货币联盟 (EMU)优缺点的研究人员提供了起点。
周革平[9](2000)在《汇率制度安排及与财政政策选择相关性分析——芒德尔主要学术思想“借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 )我国现存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质上是一种固定汇率制。最适货币区理论是关于汇率机制和货币一体化的理论。经济转型期金融深度不够以及宏观经济预期的不确定性表明我国固定汇率制度安排的必要性 ,而最适货币区理论则提供了这种制度安排的一些可能性解释。 ( 2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一直主导以积极财政政策。芒德尔一弗莱明模型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 ,财政政策作用大于货币政策 )有助于我们多角度理解这一现存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周革平[10](2000)在《汇率制度安排及与财政政策选择相关性分析──芒德尔主要学术思想“借鉴”》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现存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质上是一种固定汇率制。最适货币区域理 论是关于汇率机制和货币一体化的理论。经济转型期金融活动深度不够以及宏观经济预期的不确定 性表明我国固定汇率制度安排的必要性,而最适货币区域理论则提供了这种制度安排的一些可能性 解释。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一直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导。芒德尔-弗莱明模型(在固定汇率制度 下,财政政策作用大于货币政策)有助于我们多角度理解这一现存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二、经济政策、汇率和资本流动——论芒德尔对国际宏观经济学的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政策、汇率和资本流动——论芒德尔对国际宏观经济学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币有效汇率与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有关有效汇率构建和测算的文献综述 |
1.2.2 有关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文献综述 |
1.2.3 有关汇率与货币供求关系的文献综述 |
1.2.4 有关汇率和国际贸易影响关系的文献综述 |
1.2.5 有关汇率和外汇储备关系的文献综述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构建和波动分析 |
2.1 有效汇率算法的国际比较 |
2.2 对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测算的启示 |
2.3 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的构建 |
2.4 人民币有效汇率走势和波动性分析 |
第3章 开放经济下汇率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分析 |
3.1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模型 |
3.1.1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
3.1.2 蒙代尔-弗莱明-多恩布什模型 |
3.1.3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模型 |
3.2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特征 |
3.3 开放经济下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与汇率 |
3.3.1 最优货币政策规则与分析框架 |
3.3.2 三个货币政策制度:模型分析 |
3.3.3 政策含义——开放经济下汇率对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
3.4 汇率影响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路径的理论分析 |
3.4.1 资本市场路径 |
3.4.2 国际贸易路径 |
第4章 人民币有效汇率对货币替代的影响 |
4.1 货币替代与汇率:一个开放经济两国模型 |
4.2 人民币货币替代率的度量和有效汇率 |
4.2.1 人民币货币替代率 |
4.2.2 人民币有效汇率及其波动率 |
4.3 基于向量自回归(VAR)的研究方法 |
4.4 人民币有效汇率对货币替代影响的实证检验 |
4.4.1 单位根检验 |
4.4.2 建立VAR模型 |
4.4.3 方差分解 |
4.4.4 Johansen协整检验 |
4.4.5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
4.4.6 实证结论小结 |
4.5 货币替代对货币政策影响分析和政策建议 |
4.5.1 货币替代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 |
4.5.2 应对货币替代的政策建议 |
第5章 有效汇率对国际贸易、外汇储备的影响分析 |
5.1 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演变 |
5.2 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测算及结果 |
5.3 有效汇率与贸易顺差、贸易结构、外汇储备关系的实证研究 |
5.3.1 贸易顺差和有效汇率有长期协整关系 |
5.3.2 有效汇率与贸易结构的因果关系分析 |
5.3.3 有效汇率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
5.4 小结和进一步分析 |
5.4.1 人民币"升值"与贸易顺差矛盾探析 |
5.4.2 外汇储备增加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
第6章 开放经济下货币需求函数的构建和检验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开放经济下货币需求函数的构建 |
6.2.1 货币需求函数的一般模型 |
6.2.2 引入有效汇率的开放经济下货币需求函数 |
6.3 协整关系的边限检验法 |
6.4 数据选取和实证结论 |
6.4.1 变量选取 |
6.4.2 实证研究及结论 |
6.5 小结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 |
6.5.1 实证结论小结 |
6.5.2 分析及对货币政策启示 |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7.1 本文研究结论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2)汇率理论演变与趋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及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文献评述 |
一、第一阶段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之前的汇率理论 |
二、第二阶段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的汇率理论 |
三、第三阶段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的汇率理论 |
四、汇率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
第三节 本文主要创新及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结构安排及内容 |
第二章 汇率理论的产生演变及其评述 |
第一节 汇率理论的起源 |
第二节 金本位制时期盛行的汇率决定理论 |
一、国际借贷说 |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 |
(一)、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
(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
(三)、购买力平价理论评述 |
三、利率平价理论 |
(一)抵补的利率平价 |
(二)非抵补的利率平价 |
(三)利率平价理论评析 |
四、汇兑心理说 |
第三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汇率决定理论 |
一、弹性说 |
二、吸收说 |
三、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
第四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汇率决定理论 |
一、现代利率平价理论 |
(一)无抵补利率平价原理 |
(二)抵补利率平价原理的修正 |
(三)无抵补利率平价原理的修正 |
二、资产市场分析法 |
(一)、货币模型 |
(二)、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资产组合分析法 |
(三)、货币主义理论与传统汇率理论的比较分析 |
1、开创了从货币数量角度对汇率进行研究的先河 |
2、用存量分析代替流量分析 |
3、一般均衡分析代替局部均衡分析 |
4、长短期结合分析代替长期或短期分析 |
5、动态分析代替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 |
6、强调预期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 |
三、汇率目标区理论 |
四、理性预期 |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与西方汇率理论的比较 |
一、建立汇率理论是马克思的遗愿 |
二、马克思汇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三、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与西方经济学汇率理论的比较 |
1、理论基础 |
2、分析方法 |
第三章 汇率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及趋向研究 |
第一节 当代主流汇率理论 |
一、新开放宏观经济学 |
(一)PCP-PTM模型 |
(二)LCP-PTM模型 |
(三)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关于支出转换效应的其他观点 |
(四)对于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观点的评析 |
二、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
三、混沌模型 |
(一)汇率决定的混沌模型 |
(二)混沌模型主要贡献及缺陷评述 |
四、博弈论 |
五、有限预期理论 |
第二节 汇率决定理论发展的特点分析 |
一、汇率理论的研究视角经过了逐步从以宏观分析为主向以微观分析为主的转变 |
二、汇率理论的分析前提从偏重于均衡分析转向偏重于非均衡分析 |
三、汇率理论的研究方法从偏重于静态分析转向偏重于动态分析 |
四、汇率理论从偏重于逻辑实证分析转向偏重于经验实证分析 |
五、汇率变动分析从偏重于流量分析转向偏重于流量—存量分析 |
六、汇率理论通过逐步引入新的分析工具而获得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
第三节 汇率决定理论的研究难点及研究趋向 |
研究难点 |
一、关于外汇交易量的放大效应 问题 |
二、关于远期汇率的偏移 问题 |
三、关于汇率决定理论经不起实证检验 的问题 |
四、关于汇率的剧烈波动 |
研究趋向 |
一、汇率研究中的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理论 |
二、汇率研究中的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
三、汇率研究中的国际金融政治经济学 |
第四章 国际汇率制度的变迁及发展方向 |
第一节 国际汇率制度的变迁 |
一、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
三、牙买加体系之下的浮动汇率制 |
第二节 现行汇率制度分类及其缺陷 |
一、经济全球化使得现行汇率制度的稳定性受到冲击 |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加大了各国汇率管理的难度 |
三、现行国际汇率机制的矛盾在国际收支方面反映众多 |
四、导致国际货币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不力 |
第三节 汇率制度变迁的规律及趋向 |
一、国际汇率制度的决定基础是国际货币制度 |
二、国际汇率制度演变最根本的原因是既往的汇率制度难以协调国别经济内外均 衡的冲突与矛盾 |
三、在现代货币流通条件下,国别单位货币的价值是由市场供求规律或是纸币流 通规律决定的 |
四、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在历史上是交替实施的,而影响汇率制度变迁 的最重要的动因是战争和经济危机 |
五、汇率制度的选择贯穿于国际汇率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各个历史时期 |
六、任何一种汇率制度都有其利弊,也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货币金融条件 |
七、汇率制度的发展趋势和理想选择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
八、国别汇率制度的抉择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安排应具有动态性特征 |
第五章 汇率制度选择及其实践 |
第一节 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演变及其分类 |
一、从成本—收益角度 |
二、从经济政策协调以及经济结构特征角度 |
三、从应对投机压力和货币危机以及博弈论的角度 |
四、从价格确定角度 |
五、从噪声交易角度 |
六、从经济基本面特别是金融脆弱性角度 |
七、从政府信誉和公众预期角度 |
第二节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当代发展 |
一、原罪论 |
二、浮动论与害怕浮动论 |
三、中间制度消失论 |
四、退出战略 |
第三节 汇率制度选择的一般规律及主要原则 |
一般规律 |
一、经济规模 |
二、经济发展程度 |
三、经济开放程度 |
四、通货膨胀率 |
五、宏观经济目标 |
主要原则 |
一、政策三难困境原则 |
二、丁伯根法则 |
三、避免米德冲突原则 |
四、蒙代尔分配法则 |
第六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历史演变及现实选择 |
第一节 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回顾 |
一、改革开放前的汇率制度(1979年以前) |
二、双重汇率制时期(1979-1993年底) |
三、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4年以后) |
第二节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缺陷 |
一、限制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
二、超额外汇储备造成资源浪费 |
三、中央银行难以确定均衡的汇率水平 |
四、外汇管制加大社会交易成本 |
五、加大了市场的投机风险 |
六、无法反映国内经济发展对汇率调整的需要 |
七、不利于稳定人民币的名义贸易加权汇率(名义有效汇率),不利于对外贸易 和投资的稳定发展。 |
第三节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步骤和时机选择 |
一、中国汇率制度渐进式改革的必要性 |
(一)人民币走向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是渐进的 |
(二)中国促进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的要求使汇率不宜大幅波动 |
(三)宏观、微观方面的其他因素 |
二、近期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目标选择 |
(一)BBC规则的原理 |
(二)我国实行BBC规则的优势与风险防范 |
(三)我国汇改近期目标的最优选择 |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时机选择 |
1、2005年7月21日以来人民币汇改回顾 |
2、本次人民币汇改的六个特点 |
3、本次汇改的内在动因 |
(1) 汇率制度变迁的共性动力因素 |
(2) 主导汇率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和直接动力因素 |
第四节 人民币汇率制度长期目标展望 |
一、人民币汇率终将走向独立浮动 |
1、中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需要 |
2、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需要 |
3、实施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
4、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需要 |
5、降低资本管制成本的需要 |
6、资本管制隔离作用有限 |
7、人民币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的必然结果 |
二、配合人民币汇率制度完善应做好的准备 |
1、合理放宽外汇交易环节方面的管制 |
2、加快建设和发展国内金融市场 |
3、加强短期资本流动管理,严防投机性资本冲击 |
4、加大对浮动汇率机制操作性方案的研究 |
三、"中元"共同货币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长期目标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财政政策作用机制和政策风险的动态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前 言 |
第一章 财政政策理论及作用机制评述 |
第一节 财政政策理论的演变过程 |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类型 |
第三节 财政政策理论及其代表性的实践 |
第二章 IS- LM 模型与财政政策作用机制 |
第一节 IS-LM 模型 |
第二节 芒德尔- 弗莱明模型 |
第三章 动态财政政策模型与财政政策作用机制 |
第一节 拉姆齐的无限期界模型 |
第二节 戴蒙德的世代交叠模型 |
第三节 动态模型的分析与评价 |
第四章 李嘉图等价原理与财政政策有效性 |
第一节 财政政策中性 |
第二节 李嘉图等价原理 |
第五章 财政政策的工具选取及评价 |
第一节 税收政策 |
第二节 公债政策 |
第三节 财政支出政策 |
第四节 预算、补贴和折旧政策 |
第五节 积极财政政策的转型及政策工具一体化探析 |
第六章 财政政策作用机制的动态计量分析 |
第一节 财政政策理论在我国的实践 |
第二节 我国财政政策作用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
第三节 财政政策机制与经济周期的相依性 |
第四节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财政幻觉”分析与计量检验 |
第七章 财政风险形成机理与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财政风险概述 |
第二节 财政风险的形成机理 |
第三节 财政政策在财政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机制 |
第八章 扩张性财政政策风险及其动态计量研究 |
第一节 赤字风险 |
第二节 债务风险 |
第三节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紧缩效应”成因及其检验 |
结 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论文摘要(中文) |
论文摘要(英文) |
(4)国际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运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1 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分析 |
§1.1 引言 |
§1.2 国内资本和国际资本及其相关性分析 |
§1.2.1 资本与资本形成的一般考察 |
§1.2.2 国内资本和国际资本及其相关性 |
§1.3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简要述评 |
§1.3.1 早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
§1.3.2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
§1.3.3 现代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
§1.4 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分析 |
§1.4.1 国际资本流动内涵概述 |
§1.4.2 国际资本流动结构的简要论述 |
§1.4.3 国际资本流动的供需分析 |
§1.4.4 国际资本流动的综合分析 |
§1.5 国际资本流动基础(Ⅰ):国际贸易 |
§1.5.1 国际贸易理论简要述评 |
§1.5.2 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 |
§1.6 国际资本流动基础(Ⅱ):国际投资 |
§1.6.1 国际投资理论简要述评 |
§1.6.2 国际投资与国际资本流动 |
§1.7 国际资本流动基础(Ⅲ):国际资本市场 |
§1.7.1 国际资本市场概述 |
§1.7.2 国际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流动 |
§1.8 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资本流动 |
§1.8.1 国际资本流动的历史考察 |
§1.8.2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流动 |
§1.8.3 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趋势: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 |
§1.9 小结 |
§2 国际资本流动下的货币供求与均衡 |
§2.1 引言 |
§2.2 国际资本流动下的货币需求 |
§2.2.1 货币需求理论的简要述评 |
§2.2.2 货币替换、金融创新与货币需求 |
§2.2.3 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需求 |
§2.2.4 货币需求的异常表现:“失踪货币”与“超额货币”现象考察 |
§2.2.5 货币需求数量模型 |
§2.3 国际资本流动下的货币供给 |
§2.3.1 货币供给理论的简要述评 |
§2.3.2 货币供给模型(Ⅰ):基础货币、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 |
§2.3.3 货币供给模型(Ⅱ):财政收支、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 |
§2.3.4 货币替换、金融创新与货币供给 |
§2.3.5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货币供给 |
§2.3.6 国际长期资本流动与货币供给 |
§2.3.7 货币供给的内外均衡探讨 |
§2.3.8 货币供给计量模型框架 |
§2.4 国际资本流动下的货币供求均 |
§2.4.1 货币供求均衡与非均衡 |
§2.4.2 货币供求的非均衡模型框架 |
§2.4.3 货币供求均衡调节:自动性调节与于预性调节 |
§2.4.4 从货币供求失衡到货币供求均衡的调节 |
§2.5 小结 |
§3 国际资本流动下的经济增长 |
§3.1 引言 |
§3.2 经济增长理论的简要回顾 |
§3.2.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3.2.2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
§3.2.3 新经济增长理论 |
§3.2.4 制度内生化经济增长理论 |
§3.2.5 马克思和列宁的经济增长理论 |
§3.2.6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 |
§3.3 经济增长及其决定因素分析 |
§3.3.1 经济增长内涵概说 |
§3.3.2 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 |
§3.3.3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
§3.3.4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
§3.3.5 知识与经济增长 |
§3.3.6 制度与经济增长 |
§3.4 经济增长模式考察 |
§3.4.1 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 |
§3.4.2 和谐式增长与突进式增长 |
§3.4.3 粗放型 增长与集约型增长 |
§3.4.4 外生型增长与内生型增长 |
§3.4.5 封闭型增长与开放型增长 |
§3.5 国际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 |
§3.5.1 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概述 |
§3.5.2 资本积累效应与经济增长 |
§3.5.3 国际贸易改善效应与经济增长 |
§3.5.4 汇率效应与经济增长 |
§3.5.5 技术进步效应与经济增长 |
§3.5.6 人力资本增进效应与经济增长 |
§3.5.7 制度变迁效应与经济增长 |
§3.6 国际资本流入与中国经济增长 |
§3.6.1 中国国际资本流入的结构分析 |
§3.6.2 国际资本流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
§3.6.3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的结论性说明 |
§3.7 小结 |
§4 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
§4.1 引言 |
§4.2 宏观经济风险的——般分析 |
§4.2.1 宏观经济风险存在的客观性 |
§4.2.2 宏观经济风险的因素分析 |
§4.2.3 宏观经济风险的特征与后果 |
§4.3 国际资本流动中的宏观经济风险 |
§4.3.1 国际资本流动中的宏观经济风险概说 |
§4.3.2 国际资本流动中的汇率风险 |
§4.3.3 国际资本流动中的利率风险 |
§4.4 国际资本流动与泡沫经济 |
§4.4.1 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 |
§4.4.2 泡沫经济的理论分析 |
§4.4.3 国际资本流动与泡沫经济 |
§4.4.4 泡沫经济的对策与防范 |
§4.5 国际资本流动与经济动荡 |
§4.5.1 国际投机资本对经济的影响 |
§4.5.2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 |
§4.5.3 国际资本流动与经济周期性波动 |
§4.5.4 国际资本流动与债务危机 |
§4.6 国际资本流动对经济强波冲击的实例分析:东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 |
§4.6.1 “东亚奇迹”与“东亚模式” |
§4.6.2 东亚金融危机的简要回顾 |
§4.6.3 东亚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
§4.6.4 东亚金融危机的启示 |
§4.7 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防范 |
§4.7.1 改革和完善金融体制,加快金融国际化进程 |
§4.7.2 加强债务管理,防范债务危机 |
§4.7.3 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
§4.7.4 建立和完善金融危机预警制度 |
§4.8 小结 |
§5 国际资本流动下的一国通货状况分析 |
§5.1 引言 |
§5.2 通货状况的一般理论分析 |
§5.2.1 通货状况的异常表现: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
§5.2.2 通货膨胀的理论分析 |
§5.2.3 通货紧缩的理论分析 |
§5.2.4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互换位矛盾的考察 |
§5.3 国际资本流动与通货膨胀 |
§5.3.1 世界性通货膨胀理论概要 |
§5.3.2 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机制 |
§5.3.3 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途径及其决定因素 |
§5.3.4 国际资本流动与通货膨胀 |
§5.3.5 外资利用与通货膨胀 |
§5.4 国际资本流动与通货紧缩 |
§5.4.1 世界性通货紧缩概揽 |
§5.4.2 通货紧缩的国际传递 |
§5.4.3 国际资本流动与通货紧缩 |
§5.4.4 外资利用与通货紧缩 |
§5.5 小结:关于中国通货紧缩问题讨论 |
§6 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均衡 |
§6.1 引言 |
§6.2 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调节 |
§6.2.1 国际收支内涵概述 |
§6.2.2 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收支差额分析 |
§6.2.3 国际收支的失衡与调节 |
§6.3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述评 |
§6.3.1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 |
§6.3.2 国际收支调节的收入理论 |
§6.3.3 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理论 |
§6.3.4 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理论 |
§6.3.5 国际收支调节的新剑桥学派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 |
§6.4 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 |
§6.4.1 国际资本流动的国际收支效应分析 |
§6.4.2 国际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
§6.4.3 国际资本流动下国际收支调节的难点 |
§6.4.4 国际资本流动下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
§6.5 国际收支调节与国际储备需求 |
§6.5.1 国际储备与国际收支调节的关系 |
§6.5.2 国际储备适度规模水平分析 |
§6.5.3 中国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问题探讨 |
§6.6 小结:关于国际资本流动与中国国际收支问题的简要讨论 |
§7 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内外均衡 |
§7.1 引言 |
§7.2 开放经济下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
§7.2.1 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内涵分析 |
§7.2.2 内外部双重均衡的矛盾性 |
§7.3 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内外均衡(Ⅰ):IS—LM—BP模型分析 |
§7.3.1 IS-LM-BP模型的简要说明 |
§7.3.2 资本完全不流动下的IS-LM-BP模型分析 |
§7.3.3 资本完全流动下的IS-LM-BP模型分析 |
§7.3.4 资本不完全流动下的IS-LM-BP模型分析 |
§7.4 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内外均衡(Ⅱ):开放的AD-AS模型分析 |
§7.4.1 封闭经济下AD-AS模型的简要说明 |
§7.4.2 开放经济下总需求内涵的界定 |
§7.4.3 开放经济的AD-AS模型分析 |
§7.5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简析 |
§7.5.1 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政策作用机理 |
§7.5.2 现代开放条件下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
§7.6 小结 |
后记 |
(5)汇率制度安排及与财政政策选择相关性分析—─芒德尔主要学术思想“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 转型期人民币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思考 |
(一) 最适货币区域理论简介 |
1.芒德尔的最适货币区理论 |
2.经典最适货币区域理论的确立 |
(二) 开放经济下转型期人民币固定汇率选择分析 |
二、芒德尔—弗莱明模型的结论: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作用大于货币政策 |
(一) 开放经济中货币与财政的短期效应问题 |
(二) 金融全球化是世纪之交全球金融格局演进的主流 |
(6)汇率制度安排及与财政政策选择相关性分析——芒德尔主要学术思想“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转型期人民币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思考:从最适货币区理论说起 |
(一) 最适货币区域理论简介 |
1、芒德尔的最适货币区理论 |
2、经典最适货币区域理论的确立 |
(二) 开放经济下转型期人民币固定汇率选择分析 |
二、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作用大于货币政策:芒德尔—弗莱明模型的结论 |
(8)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最优货币区(论文提纲范文)
一、芒德尔的主要贡献 |
(一) 开放经济中的稳定政策 |
1.芒德尔—弗莱明模型 (The Mundell-Fleming Model) |
(1) 固定汇率制度下的稳定政策工具 |
(2)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稳定政策工具 |
(3) 芒德尔—弗莱明模型的推广 |
2.货币动力学 |
(二) 最优货币区 |
二、对芒德尔理论的评述 |
(9)汇率制度安排及与财政政策选择相关性分析——芒德尔主要学术思想“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转型期人民币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思考:从最适货币区理论说起 |
(一) 最适货币区域理论简介 |
1.芒德尔的最适货币区理论 |
2.经典最适货币区域理论的确立 |
(二) 开放经济下转型期人民币固定汇率选择分析 |
二、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作用大于货币政策:芒德尔一弗莱明模型的结论 |
四、经济政策、汇率和资本流动——论芒德尔对国际宏观经济学的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币有效汇率与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D]. 吴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10)
- [2]汇率理论演变与趋向研究[D]. 孙佚. 复旦大学, 2006(02)
- [3]财政政策作用机制和政策风险的动态计量研究[D]. 刘志强. 吉林大学, 2004(04)
- [4]国际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运行分析[D]. 窦祥胜. 厦门大学, 2001(01)
- [5]汇率制度安排及与财政政策选择相关性分析—─芒德尔主要学术思想“借鉴”[J]. 周革平.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 [6]汇率制度安排及与财政政策选择相关性分析——芒德尔主要学术思想“借鉴”[J]. 周革平. 青海金融, 2000(10)
- [7]芒德尔稳定性政策思想述评[J]. 黄贵荣.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4)
- [8]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最优货币区[J]. 刘强. 财经问题研究, 2000(10)
- [9]汇率制度安排及与财政政策选择相关性分析——芒德尔主要学术思想“借鉴”[J]. 周革平.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0(05)
- [10]汇率制度安排及与财政政策选择相关性分析──芒德尔主要学术思想“借鉴”[J]. 周革平. 当代财经, 2000(08)